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彼此之间的忠诚和信任,根本不会被外力所离间,这是因为尉迟恭和李世民的感情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的。当初李世民收服尉迟恭后不久就一同出兵征讨王世充,前期作战不顺,很多从刘武周处投靠过来的纷纷做了逃兵,因为尉迟恭的勇猛,为防止意外,众将把他关押起来。李世民要释放他,手下的大将屈突通、殷开山都劝告说尉迟恭刚刚投降,还没有真正归顺,关押的时间又长,必然产生怨恨,他非常勇猛剽悍,不如杀了他以绝后患。”
但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单独把他请到卧室,对他受到的委屈进行劝慰,赏赐金银,并且表态如果尉迟恭真的要走,无条件放人。此后不久,李世民在战场遇险,尉迟恭奋不顾身保护李世民杀透重围。李世民返回营地后,向众将宣扬这是信任尉迟恭而得到上天的回报,从此后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在以后的征战中,尉迟恭始终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大将,与他共进退,多次相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件事是阵前夺马。在征讨洛阳的一次战役中,王世充侄子王琬骑着隋炀帝赏赐的青骢马,在阵前耀武扬威。李世民很喜爱骏马,不禁夸奖:“他骑的真是匹好马!”尉迟恭要去夺马,李世民不允:“怎么能为了一匹马损失一员猛士呢?” 尉迟恭率两人直冲敌阵,活捉了王琬,牵着他的坐骑返回本阵,敌军没人敢阻挡。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拉拢不成,李元吉派来刺客要暗杀尉迟恭。消息被李世民安插在建成、元吉身边的人提前通报给尉迟恭(李世民早有安排),尉迟恭门户大开,安坐屋中,愣是吓得刺客没敢动手。
刺杀不成,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诬告尉迟恭反叛,李渊命人把尉迟恭抓起来,在没有获得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准备杀掉他。这比对付张亮要狠的多了。李世民再三求情,最终李渊放了尉迟恭一条生路,李世民亲自从牢狱中接出尉迟恭时,已经遍体鳞伤。从此后,尉迟恭更是只知道李世民,而不知道其他皇帝、太子。在玄武门事变中,他更是冲锋在前,射杀李元吉在前,通报李渊在后,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特意选择他前去御花园,面见李渊,告之秦王已经平定了太子、齐王的叛乱,请李渊早作决定,这样的安排也是用心良苦啊。

李建成从尉迟恭身上看到了李世民对属下的凝聚力,再到后来就不再试图拉拢了。对程知节(程咬金)、段志玄、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的得力干将,采取的是外放的方式,从秦王府的属官,任命去长安之外的地方担任地方官。

所幸的是,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实在太强大,这些人即便被赶出秦王府,却也没有离开长安,而是找各种借口留下来,以图大事。

李渊和他的三个孩子之间,各怀机心,所有的矛盾也慢慢累积,基本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引爆这场重新划定大唐权利格局动荡的,竟然是一颗星星。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拉拢不成,李元吉派来刺客要暗杀尉迟恭。消息被李世民安插在建成、元吉身边的人提前通报给尉迟恭(李世民早有安排),尉迟恭门户大开,安坐屋中,愣是吓得刺客没敢动手。
刺杀不成,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诬告尉迟恭反叛,李渊命人把尉迟恭抓起来,在没有获得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准备杀掉他。这比对付张亮要狠的多了。李世民再三求情,最终李渊放了尉迟恭一条生路,李世民亲自从牢狱中接出尉迟恭时,已经遍体鳞伤。从此后,尉迟恭更是只知道李世民,而不知道其他皇帝、太子。在玄武门事变中,他更是冲锋在前,射杀李元吉在前,通报李渊在后,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李世民特意选择他前去御花园,面见李渊,告之秦王已经平定了太子、齐王的叛乱,请李渊早作决定,这样的安排也是用心良苦啊。

李建成从尉迟恭身上看到了李世民对属下的凝聚力,再到后来就不再试图拉拢了。对程知节(程咬金)、段志玄、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的得力干将,采取的是外放的方式,从秦王府的属官,任命去长安之外的地方担任地方官。

所幸的是,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实在太强大,这些人即便被赶出秦王府,却也没有离开长安,而是找各种借口留下来,以图大事。

李渊和他的三个孩子之间,各怀机心,所有的矛盾也慢慢累积,基本到了一个爆发的临界点。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引爆这场重新划定大唐权利格局动荡的,竟然是一颗星星。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这一天,金星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这样的天象,在前天就已经来过一回。太史令傅奕秘密上奏李渊:“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其实金星白天出现并不稀奇,只是古人观测手段落后,比较难观测到而已。它既是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的“启明星”,被称为;又是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的“长庚星”。
李渊在晚间单独召见李世民,将傅奕的这封“密奏”给李世民看,这个时候李渊的态度已经非常鲜明了,含义也很明显,不再是“分潼关而治”,而是逼着李世民表态。最理想的表态应该就是为了避嫌,李世民辞去官职,交出权力,以洗刷嫌疑。

李世民对此的应对很奇葩,他避而不谈如何化解这个异常的天象,反而告发李建成与李元吉淫乱后宫嫔妃,给李渊戴了绿帽子。并且指出这个密奏的最终目的——“我丝毫也没有对不起哥哥与弟弟的地方,现在他们却打算杀死我(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个环节,傅奕的这封密奏很重要。

傅奕生性谨慎细密,在担任太史令后,就断绝了与朋友的交往,他奏报的多数是反常的自然现象,涉及到神秘的天帝警示,因此他的奏章草稿全部焚毁,以免泄密。
但是傅奕生平反佛,算是一个无神论者,怎么会根据天象如此言之凿凿的认为天意示警,把李世民推到这么一个危险的境地。并且,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登上权力顶峰后,一直没有对傅奕有什么动作,既没有惩罚,也没有奖赏,从此可以判断他即便不是李世民的人,也应该不是李建成和元吉的人。

但如果说李世民指示他上这样一封奏疏,从而最终再试探李渊,似乎冒的险有点大了。
这应该就是傅奕忠实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秉持公心对天象做出的一个结论。只是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被李世民敏锐的抓住了。

李渊非常惊诧,估计也很愤怒,李世民也沉得住气,这个大杀器至今才抛出来。于是李渊让李世民先回去,次日一早再召李建成和李元吉对质来扁柏此事,并且叮嘱李世民:你最好及早来。

他还不知道,李世民不用他叮嘱,一定会早来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5.3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走出玄武门喋血阴影的自我警醒(下)看惯刀光剑影的一座门

无论如何,说唐史都避不开玄武门的话题,在唐代,这是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地方。它至少见证了四次非正常皇权更迭:最著名的应该是李世民发动的,就在玄武门外,杀死了法定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李渊立自己为太子。还有李隆基平定韦后也较为人所熟悉:他派遣归附自己的将领在玄武门杀掉忠于韦后的羽林将军韦播、高嵩,然后挥军进宫杀掉韦后和上官婉儿,逼法定的皇帝退位,进而拥立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登上皇帝宝座,自己也成为太子。

当李世民射出的冰冷的那支箭贯穿年长他11岁的同胞嫡亲大哥太子李建成的时候,当时他的心情如何,除了他自己,也只有这座玄武门知道。

一箭既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往,不过时光却清晰的记着,这一刻,距兄弟两个辅佐父亲李渊起兵后的第一次并肩作战——收服西河郡,仅仅只有9年。那是617年的六月初五,兄弟两个从李渊的手里接过军符,9年后的626年六月初四,李建成倒在了李世民的马前。

这又能怪谁呢?

是要怪两个同样雄才大略志气高远的儿子?如果有一个能跟后来唐玄宗隆基的哥哥一样,以“治世立长,乱世立贤”为凭,主动退让一步,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是要怪父爱爆棚全无原则的父亲?如果能在兄弟夺嫡初露端倪之际,果断亮明态度,旗帜鲜明的支持一方,虽然另一方会权柄尽丧心灰意冷,但至少避免了血腥的杀戮。
是要怪至高无上的宝座?是怪天下万民荣辱生死操之在手的权力?还是怪四海沸腾的乱世?
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冰冷的事实。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在六月初三晚上奏对之前,秦王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初风光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已经被李渊贬黜大半,赶出了秦王府。绝对的核心圈子只有长孙无忌还能随时公开面见李世民,就连李世民一直倚重的房玄龄杜如晦这一对“房谋杜断”的搭档也未能幸免。
说到房杜二人,还有个小典故:在更早的时候,秦王府培养的很多人才被李渊任命为各级官吏,陆续离开秦王府,李世民也向房玄龄倾倒了人才流失的苦水,房玄龄建言道:“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大惊:如果你不说,几乎要错过这样的人才。于是坚持把他留在秦王府为官。
从这也能看出来,李世民其实早就有“经营四方”的志向,他的目标,可不是做一个“守籓端拱”的亲王,否则何必留下房玄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一个敏锐地指出太子和李世民难以共生的是房玄龄。要说房玄龄的眼光可是非常准,这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
早在隋文帝杨坚开创下开皇之治的时候,天下人都认为大隋帝国将国运永祚,千秋万代,当时不满18岁的房玄龄对自己在隋朝为官的父亲房彦谦说:现在的皇帝没有功劳于天下,对百姓只是欺骗迷惑,也不为后代打算,搞乱了嫡庶之间的关系,儿子们骄奢并且互相倾轧,必定会内部残杀,不能保全自己的家和天下的国,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国家灭亡翘首可待。
天下大势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最终隋朝二世而亡。
房玄龄很早就看出了秦王李世民的险境,作为一个臣子,“疏不间亲”的原则却又使他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向李世民挑明。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于是他和长孙无忌说起这个话题:目前太子和秦王的仇怨已经结下,不可缓和,一旦隐藏的祸患发动,覆灭的不仅仅是秦王府,恐怕要引起天下动荡。我们应该向周公诛管蔡学习,这样,对外平定天下和人民,对内安定社稷和祖宗,对父亲(皇帝李渊)也尽了孝心。可能这样做会引起一些非议,但是古人曾经说过为国者不顾小节。这种被人小小的不理解,有非议,和家国沦亡、身名俱灭相比,我们应该作何选择,不是很明显吗?长孙无忌非常赞同,说自己要早就想到这一点,但是没敢给别人说起,听您这一说,和我不谋而合。于是马上找到李世民进行了转达。
不必深究长孙无忌是也早就看破其中的迷雾,还是受房玄龄的启发,总之房玄龄婉转通过李世民的这位妻兄把信息传递上去了。李世民也非常重视,单独召见房玄龄,虚心问计:“其实我也早认识到这些了,可是该怎么办”。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房玄龄不仅看透了局势,还提出了对策:“莫若遵周公之事”——《旧唐书.列传十六.房玄龄传》。并且房玄龄还对李世民进行进一步坚定信心:大王的功劳足以遮盖天地,应当继承皇帝的伟大勋业。现在情况正是上天在帮助大王啊,不是人力所能谋划的,希望大王不要疑惑不定了。
什么是“莫若遵周公之事”,是指周公诛管蔡的典故,简单讲,就是以军事斗争来解决政治纷争。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典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周文王号称有一百个儿子,其中和正妃太姒生了10个,比较有名的:老大伯邑考,老二是后来的武王姬发,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还有往下的蔡叔度等等。武王伐纣,平定天下后,周公旦建议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商候,安抚原来商朝的贵族和人名,封管叔鲜、蔡叔度、霍叔为管国、蔡国、霍国的诸侯,来监视武庚。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周公担任摄政王,总揽朝政。管蔡二人不服,就在国都散布谣言“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为了避嫌,就跑到东都洛阳隐居。成王为了表示毫不怀疑的诚意,就亲自赶到洛阳迎回了周公。管蔡二人看到离间记没有成功,又害怕周公秋后算账,于是就以“周公旦践东宫,履乘石,祀明堂,假为天子七年”,这种超越待遇的行为为借口,起兵讨伐周公。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希望能恢复商朝,于是起兵响应。原来不服周朝教化的几个小国,比较有名的是位于现在山东曲阜的奄国,也认为“成王尚幼,周公见疑,此百世一时也”,起兵叛乱。一时之间烽烟四起,刚刚传了两代的周朝大厦将倾。
在危急时刻,周公毅然发兵东征平叛,历时三年,平定叛乱,最后不仅杀了纣王的儿子武庚,还杀了自己的同母哥哥管叔鲜,流放了同母弟弟蔡叔度。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在黄河以南,伊河和洛河之间扩建第二个王都“成周”,也就是后来的洛阳。
因为周公的平叛功劳卓著,等于是周朝的再造,于是把周公的儿子封到周公东征打下的奄国,改称“鲁”,并准许鲁国可以享有周朝天子等级的礼乐,为各个诸侯国之首。
但也有人认为,从一开始周公建议封管蔡,就是把哥哥和弟弟排挤出中央决策层。另外管蔡的起兵,也不一定是为私利,而是要“清君侧”,因为一个弱小的天子身边,有一个强势到“假为天子七年”的叔叔,确实不正常。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周公之所以成了为人臣子的典范,就在于无论他当初怎么权势熏天,他确实没有废掉自己的侄子而自立,这样就使管蔡散布的流言不攻自破。所以后来才有大唐诗人白居易的感概: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假如周公在流言散布的时候死了,那么他到底有没有不臣之心,恐怕就没人知道了。

但是周公也开了一个“大义灭亲”的头,后世王朝中,兄弟阋于墙的很多戏码都是以“周公诛管蔡”的名义上演的。搞笑的一个应该是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争夺侄子建文帝的江山,面对方孝孺的指责,他也用“周公”的典故来搪塞,结果方孝孺问“成王安在?”。搞得朱棣很是难堪,要知道,他要干掉的就是“成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房玄龄提出“莫若遵周公之事”倒是非常应景,但是别人会不会也这样横下心来跟着李世民走呢?其实李世民是没底气的。因为当时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李渊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并没有更换太子的意思,那么李世民这方如果做出杀兄屠弟的周公之举,是属于违背皇帝意愿的“谋逆”。何况李世民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以及在首都长安的直属兵力都落于下风。
让李世民感到欣慰的是,房玄龄只是第一个,然后杜如晦、程知节、尉迟恭、侯君集、以及自己的舅舅高士廉等重要谋臣大将都反复劝说自己,其实这就是摆明立场的宣言。
李世民还是难以决断,先后又向李靖和李世绩问计,结果两位聪明人都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从李世民登基后对两人的重用态度,两个人应该是表示了忠心,甚至还作为统兵在外的大将,给李世民留了一条后路。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在局势越来越严峻的时候,五月底,突厥的来犯又给添了一把火。
在武德五年之后,李渊已经意识到李世民的军权过重,开始逐步用李建成、李元吉来分领指挥权。
武德五年(622)八月“突厥颉利寇雁门”,“遣皇太子及秦王讨击,大败之”;十月“遣齐王元吉击刘黑闼于洺州”;十一月“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十二月“皇太子破刘黑闼于魏州,斩之,山东平”。
武德六年(623)七月“突厥颉利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屯并州以备之”。
武德八年(625)六月“突厥寇定州,命皇太子往幽州,秦王往并州,以备突厥”。
以上均出自《旧唐书•高祖纪》。
可以看出,武德后期李世民已当不成大战役的唯一独立最高统帅,但是一般也会有李世民的一个重要位置。
但是武德九年(626年)五月底,突厥再次进犯,这次抵御敌军的统帅,在李建成的建议下,由李元吉单独领兵,这还不算,又要抽调秦王府中的诸多将领和亲兵卫队。这样一来,文臣如房杜,已经被李渊贬斥出秦王府,武将再被抽调一空,李世民岂不是成了空头皇子,今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最终,一位神秘来客导点燃了火索。

李世民身边有建成和元吉的眼线,李建成身边也有李世民的耳目。一位从七品的小官,太子东宫的率更丞王晊,就是李世民安插在太子身边的心腹。
他给李世民送来一个不亚于晴天霹雳的消息:太子安排齐王李元吉在昆明池饯行宴上杀掉李世民,再活埋尉迟恭等原来秦王府的大将(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资治通鉴-唐纪七)。
这只是史书所载,要说明的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是出于自保,迫于无奈,我倒不这么看。
这样重大的决策,建成与元吉一定非常谨慎,而太子率更丞,品级为从七品上,是率更令的两个副手之一,职责是掌管皇族的次序(家务事)、东宫的礼乐和刑罚,很难接触到核心机密,这是其一。
李建成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莽汉,自立为太子后“高祖忧其不娴政术,每令习政事,自非军国大事,悉委决之”。史书上尽管尽量泯灭了他的功绩,但是也没能给他按上把政事弄得一团糟的事实。这也是一个经略过河北的成熟政治家,不会不懂“只诛首恶,不问胁从”的原则,假如真的杀了李世民,实在没有必要坑杀其他将军。
这应该是和杨文干谋反相似,是李世民安排的一场苦肉计,只不过那是为了忽悠李渊,想要达到降罪李建成的目的,这次是为了忽悠手下的众将,是为了背水一战,殊死一搏。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果然,大家听了这样的消息,群情激奋。
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建议先下手为强(先事图之);
李世民表示这只是他们的图谋而已,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我不忍骨肉相残,即便是他们马上就要对我不利,我想等他们真的发动了,我们再兴义兵讨伐(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尉迟恭说:“人们都不愿意去死,可是我们这些人现在愿意誓死拥护您,这是上天给您的机会,可是大王您却不珍惜,即便您对自己无所谓,但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社稷。如果您不听我们的建议,我就准备跑路了,就您现在这态度,留在您身边也是任人宰割(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长孙无忌也对尉迟恭的话表示认可,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否则就要人心涣散了。
李世民又说也不是不能先动手,咱们再商量商量
尉迟恭说:现在大王处理事情,如果犹豫不定,这是不明智的;面临危难,如果不能决断,这是不勇敢果断的。并且大王平时畜养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现在已经进入宫中,他们披坚持锐,起事的形势已经形成,大王怎么能够制止得住呢(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总能笑出来,是不是跟后世的“黄袍加身”很像?这三位配合的还是真挺默契的。我只问一句:李世民养的兵,没有他的命令,谁能让他们“擐甲执兵”。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果然,大家听了这样的消息,群情激奋。
长孙无忌第一个站出来,建议先下手为强(先事图之);
李世民表示这只是他们的图谋而已,还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我不忍骨肉相残,即便是他们马上就要对我不利,我想等他们真的发动了,我们再兴义兵讨伐(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欲俟其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尉迟恭说:“人们都不愿意去死,可是我们这些人现在愿意誓死拥护您,这是上天给您的机会,可是大王您却不珍惜,即便您对自己无所谓,但是怎么对得起祖宗和社稷。如果您不听我们的建议,我就准备跑路了,就您现在这态度,留在您身边也是任人宰割(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长孙无忌也对尉迟恭的话表示认可,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否则就要人心涣散了。
李世民又说也不是不能先动手,咱们再商量商量
尉迟恭说:现在大王处理事情,如果犹豫不定,这是不明智的;面临危难,如果不能决断,这是不勇敢果断的。并且大王平时畜养的八百多名勇士,凡是在外面的,现在已经进入宫中,他们披坚持锐,起事的形势已经形成,大王怎么能够制止得住呢(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每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总能笑出来,是不是跟后世的“黄袍加身”很像?这三位配合的还是真挺默契的。我只问一句:李世民养的兵,没有他的命令,谁能让他们“擐甲执兵”。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算是无奈的接受了兵变的建议,光是这三位达成一致还不行,再征求其他幕僚们的意见吧。
大家热烈拥护先发制人,并且又用江山大义的名分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证明:
齐王凶恶,终究不会居于自己的兄长之下,近来听说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唐字,看来大王终究是要主持大唐的祭祀的。” 齐王也欢喜地说:“只要能够除去秦王,捉拿太子就易如反掌了。”
李元吉与太子谋划作乱还没有成功,就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如果被李元吉得逞,一个只会打猎杀人的暴虐之君如何能牧守天下,恐怕大唐要亡国啊!以大王的圣贤和能力,收拾这两个人就像拾取地上的草芥一样容易,怎么能够为了信守平常人的小节,而忘记了国家的大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算是无奈的接受了兵变的建议,光是这三位达成一致还不行,再征求其他幕僚们的意见吧。
大家热烈拥护先发制人,并且又用江山大义的名分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证明:
齐王凶恶,终究不会居于自己的兄长之下,近来听说薛实曾经对齐王说:“大王的名字,合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唐字,看来大王终究是要主持大唐的祭祀的。” 齐王也欢喜地说:“只要能够除去秦王,捉拿太子就易如反掌了。”
李元吉与太子谋划作乱还没有成功,就已经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如果被李元吉得逞,一个只会打猎杀人的暴虐之君如何能牧守天下,恐怕大唐要亡国啊!以大王的圣贤和能力,收拾这两个人就像拾取地上的草芥一样容易,怎么能够为了信守平常人的小节,而忘记了国家的大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看李世民还在犹豫,大家知道他不仅是担心落下“对兄不悌”和“对第不友”的名声,还有“对父不孝”的情结在纠缠这他。于是长孙无忌受房玄龄的启发,举出了一个“超级儿子”的例子——舜。
舜在接受尧的禅让之前过的很坎坷,父亲和继母都偏爱弟弟象,总想把舜弄死。一些小的伤害不算,比较危险的情况有两次:
一次是活埋。他们让舜挖井,舜在井底的时候,上面无情地开始填土,很快就把井给填实了。正在他们庆祝的时候,舜从旁边钻出来了,原来舜预测到会有危险,他在卖力往下挖的同时,也在井壁上向侧面掏了一个洞,土落下来的时候,他就躲进侧面通道了。看来大舜才是地道战的创造者。
还有一次是火烧。舜在屋顶修房子,似乎是修粮仓,老爹突然把房子点着了。那个时候没有钢筋水泥,都是木头和枯草搭建的房子,火势很猛,梯子也被撤走,眼看不是摔死就是烧死。结果大舜拿出两个斗笠(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藏着的),当做降落伞,从房子上纵身跳下,安然无恙。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