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李建成也并非庸才,在处理政务的同时,也多次出征,只是战功没有李世民的洛阳之战这么显赫,但是也大小数战,几乎没有败绩。

武德五年十一月初七甲申日(公元622年12月14日),高祖下诏命太子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黄河以南、以北各州均受建成处置,他有权随机行事。
建成此次出战刘黑闼,采用了魏征的建议,放掉先前俘虏的刘黑闼方的将士,并好言安抚,承诺只诛首恶。这样,敌军的军心动荡。最终李建成在武德六年正月初五活捉了刘黑闼,并当场斩首,没有往长安献俘邀功。并且挥军向南,与李世绩和李神通合兵,荡平了和刘黑闼联盟的徐圆朗。

李建成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后并没有马上班师回长安,而是安抚民心,经略河北,直至九月才回军,在这期间,李建成深受河北军民的拥戴。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登基之后,魏征建议他收心为上,并亲自领命,来安抚河北的原因。

这时候的兄弟争功只是“阋于墙”的发端,从这个时候起,史书中关于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的对立记载的越来越多。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先爆发的是后宫嫔妃持续进谗。

为什么后宫的嫔妃如此帮李建成而疏远李世民,史书没有明确指出,有些野史甚至编出是李建成和李渊的妃子们有私情。后来李世民也正是以此来告李建成的状,这个查无实据,但因为李建成长期驻守都城处理政务,和嫔妃们接触较多,应该是实情。
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和众多的武将关系密切,却跟李渊的嫔妃发生过一些利益冲突。尽管未必是有意,但是据史书记载,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一是拒绝赠宝。平定王世充后,后宫的嫔妃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被李世民拒绝。
二是拒绝让田。李世民赏给淮安王李神通几十顷田地,位置不错,张婕妤为自己的父亲也请求要这些田,李渊不知道已经赏给了李神通,就手写敕令将这些田赐给他。李渊由于从小丧父,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几个孩子都非常疼爱,已经突破皇朝的规矩了,几个孩子出入李渊的寝宫,都可以骑马佩剑;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太子所下达的令,秦、齐二王所下达的教和皇帝的诏敕并行,先到为准。在这种情况下,李神通以先得到李世民的赏赐命令为由,没有让出田地。张婕妤据此向李渊告状,说是李世民抢去土地给了李神通。这不仅是几十顷田地的事,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李渊的权威。李渊因此发怒训斥李世民:莫非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管用?
三是属下冲突。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其他官员都在路过他家门的时候下马,秦王府的官员杜如晦,就是以后的房谋杜断的大唐宰相,经过他的门前,没来得及下马,就被尹阿鼠的几名家僮拽下马,痛打一顿,打断了一根手指。尹德妃恶人先告状,说李世民的亲信欺侮她的家人。李渊又责备李世民跋扈:“我的妃嫔家人都受你欺凌,何况百姓!”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先爆发的是后宫嫔妃持续进谗。

为什么后宫的嫔妃如此帮李建成而疏远李世民,史书没有明确指出,有些野史甚至编出是李建成和李渊的妃子们有私情。后来李世民也正是以此来告李建成的状,这个查无实据,但因为李建成长期驻守都城处理政务,和嫔妃们接触较多,应该是实情。
李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和众多的武将关系密切,却跟李渊的嫔妃发生过一些利益冲突。尽管未必是有意,但是据史书记载,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一是拒绝赠宝。平定王世充后,后宫的嫔妃私下向李世民索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被李世民拒绝。
二是拒绝让田。李世民赏给淮安王李神通几十顷田地,位置不错,张婕妤为自己的父亲也请求要这些田,李渊不知道已经赏给了李神通,就手写敕令将这些田赐给他。李渊由于从小丧父,对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这几个孩子都非常疼爱,已经突破皇朝的规矩了,几个孩子出入李渊的寝宫,都可以骑马佩剑;彼此相遇只按家人行礼;太子所下达的令,秦、齐二王所下达的教和皇帝的诏敕并行,先到为准。在这种情况下,李神通以先得到李世民的赏赐命令为由,没有让出田地。张婕妤据此向李渊告状,说是李世民抢去土地给了李神通。这不仅是几十顷田地的事,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李渊的权威。李渊因此发怒训斥李世民:莫非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管用?
三是属下冲突。
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骄横跋扈,其他官员都在路过他家门的时候下马,秦王府的官员杜如晦,就是以后的房谋杜断的大唐宰相,经过他的门前,没来得及下马,就被尹阿鼠的几名家僮拽下马,痛打一顿,打断了一根手指。尹德妃恶人先告状,说李世民的亲信欺侮她的家人。李渊又责备李世民跋扈:“我的妃嫔家人都受你欺凌,何况百姓!”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这几件事情,都不难调查。如果史书记载的是真的,以李渊起兵时候表现的老辣,绝对不会被如此蒙蔽,那么只能从一个侧面证明,李渊在借机敲打李世民,希望他能安分呆在秦王的位置上。如果是假的,后来的史书做着如此替李世民鸣冤叫屈,只是要说明李建成阵营是如何的咄咄逼人而且毫无章法。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曾经许诺起事成功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在当初刚刚称王的时候就要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是李世民坚决推辞了。

胜利者书写历史,自然无可厚非,以当时立嫡长子的传统,是很难想象李渊会说出这种话来,除了淡淡一笔说“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外,也只能尽量抹掉李建成的功劳,并没有什么确凿的劣迹。通鉴中反而记载了一件李建成“性颇仁厚”的事迹:李世民随从高祖前往李元吉的府第做客,李元吉埋伏了一个杀手叫宇文宝,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生性很是仁爱,制止了李元吉。

这样的一个太子,未必是开创之君,守成却是足够了。加上前朝杨广陷害太子杨勇从而登上帝位,结果强大的隋朝两世而亡,李渊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应该是有所警醒的。

但是,李渊却没能狠下心来,旗帜鲜明的支持一个,反而是妄图在两个同样出色的儿子之间寻找平衡。有一件谋逆大案的判决就深刻的表明了这一点,那就是杨文幹谋反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这几件事情,都不难调查。如果史书记载的是真的,以李渊起兵时候表现的老辣,绝对不会被如此蒙蔽,那么只能从一个侧面证明,李渊在借机敲打李世民,希望他能安分呆在秦王的位置上。如果是假的,后来的史书做着如此替李世民鸣冤叫屈,只是要说明李建成阵营是如何的咄咄逼人而且毫无章法。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曾经许诺起事成功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在当初刚刚称王的时候就要立李世民为唐王世子,是李世民坚决推辞了。

胜利者书写历史,自然无可厚非,以当时立嫡长子的传统,是很难想象李渊会说出这种话来,除了淡淡一笔说“太子建成,性宽简,喜酒色游畋;齐王元吉,多过失;皆无宠于上”外,也只能尽量抹掉李建成的功劳,并没有什么确凿的劣迹。通鉴中反而记载了一件李建成“性颇仁厚”的事迹:李世民随从高祖前往李元吉的府第做客,李元吉埋伏了一个杀手叫宇文宝,准备刺杀李世民,李建成生性很是仁爱,制止了李元吉。

这样的一个太子,未必是开创之君,守成却是足够了。加上前朝杨广陷害太子杨勇从而登上帝位,结果强大的隋朝两世而亡,李渊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应该是有所警醒的。

但是,李渊却没能狠下心来,旗帜鲜明的支持一个,反而是妄图在两个同样出色的儿子之间寻找平衡。有一件谋逆大案的判决就深刻的表明了这一点,那就是杨文幹谋反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个谋反案的整个过程::

杨文幹是太子宫的卫士出身,经李建成的推荐当上了庆阳都督,除了正常职责所在就是负责训练精干的军士,并且私下送到长安,编进太子卫队。

武德七年六月,李渊命李世民、李元吉相陪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李建成留守长安监国。李建成一面嘱咐李元吉要消灭李世民,一面派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给杨文幹送装备军队的铠甲,要杨文幹做好起兵响应的准备。结果负责送盔甲给杨文干的尔朱焕和桥公山在极端的恐惧之下,主动向李渊报告了这件事情。李渊大怒,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

李建成惊恐万状,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据城起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听从了后者。同时,李渊也派遣使者宇文颖下诏给杨文幹,召其觐见。结果宇文颖把实情告诉了杨文幹,为了自保624年六月廿四,杨文幹起兵造反。李渊不能在信任太子系的人,他一面拘押李建成,一面派李世民平叛,并且许诺,得胜归来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七月初五,杨文幹兵败,被属下杀死,李世民生擒了传递消息的使者宇文颖,将他诛杀。但是当李世民班师回朝面见李渊后,李渊却没有揪住李建成勾结谋反的小辫子,只是责备他不知道如何团结兄弟,兄友弟恭,依旧让他回长安监国。而是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将他们流放。

这个处理很有意思,双方各打50大板,要说流放太子府的人就算了,还捎带秦王府的一个,那意思就是你们两个在下面搞得小动作我都知道了,都收敛一下。

这次的太子谋反至少有三个疑点
一是没必要。李建成已经当了7年的太子,除了这一次之外,李渊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也没有大臣弹劾,储君的位置很稳当,何必以身犯险。
二是没作用。太子有不少亲兵卫队,没必要调动庆阳的部队,庆阳已经是到了现在甘肃的境内,从那里突破层层防线来到长安,能顶什么事。
三是没道理。如果要鼓动谋反,两个人能送去多少盔甲,据说只是一副而已,这对造反能有什么帮助。

还有一个细节,泄密的使者宇文颖已经被活捉,完全可以问出一些有价值的情报,李世民却不由分说的给杀了。

其实大致情况应该是:李建成确实和杨文幹关系不错,也许有以后借重的心思,送一副铠甲表式抚慰。只是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被李世民抓住了,他说服了尔朱焕和桥公山,两个人来告发。为了增加说服力,又安排了一个杜凤举从长安跑来告发。正是这样才引起李渊的怀疑,谋反这样的事情,怎么这么几个人都知道了?于是他先召李建成前来,结果李建成并没有谋反,要知道,远在庆阳的杨文幹如果都要武装起来,那东宫的卫士更是早有预谋了。然后李渊才派宇文颖去召杨文幹前来,如果认定他谋反,还去召干嘛,直接派兵就是。

结果这位宇文颖应该也是李世民的人,他到那里不仅是透口风那么简单,他忽悠住了杨文幹,要知道谋逆可是大罪,既然已经没有生路,何不奋起一搏。杨文幹无奈之下仓促起兵,根本没有考虑还在李渊控制下的李建成,从这一点上,他就不值得托付,杨文幹最终兵败被杀,而宇文颖也被灭口。
这一切李渊应该也明白的七七八八。

但毕竟李建成也有蓄养私兵的事实,为了敲打二人,这才如此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把一件谋逆大案,弄成了兄弟不睦的家务事。因为无论是谋逆成立或是诬告谋逆,真的抖落出来,都没法收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个谋反案的整个过程::

杨文幹是太子宫的卫士出身,经李建成的推荐当上了庆阳都督,除了正常职责所在就是负责训练精干的军士,并且私下送到长安,编进太子卫队。

武德七年六月,李渊命李世民、李元吉相陪到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李建成留守长安监国。李建成一面嘱咐李元吉要消灭李世民,一面派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给杨文幹送装备军队的铠甲,要杨文幹做好起兵响应的准备。结果负责送盔甲给杨文干的尔朱焕和桥公山在极端的恐惧之下,主动向李渊报告了这件事情。李渊大怒,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

李建成惊恐万状,太子舍人徐师谟劝他据城起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听从了后者。同时,李渊也派遣使者宇文颖下诏给杨文幹,召其觐见。结果宇文颖把实情告诉了杨文幹,为了自保624年六月廿四,杨文幹起兵造反。李渊不能在信任太子系的人,他一面拘押李建成,一面派李世民平叛,并且许诺,得胜归来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七月初五,杨文幹兵败,被属下杀死,李世民生擒了传递消息的使者宇文颖,将他诛杀。但是当李世民班师回朝面见李渊后,李渊却没有揪住李建成勾结谋反的小辫子,只是责备他不知道如何团结兄弟,兄友弟恭,依旧让他回长安监国。而是归罪于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并将他们流放。

这个处理很有意思,双方各打50大板,要说流放太子府的人就算了,还捎带秦王府的一个,那意思就是你们两个在下面搞得小动作我都知道了,都收敛一下。

这次的太子谋反至少有三个疑点
一是没必要。李建成已经当了7年的太子,除了这一次之外,李渊从来没有表示过不满,也没有大臣弹劾,储君的位置很稳当,何必以身犯险。
二是没作用。太子有不少亲兵卫队,没必要调动庆阳的部队,庆阳已经是到了现在甘肃的境内,从那里突破层层防线来到长安,能顶什么事。
三是没道理。如果要鼓动谋反,两个人能送去多少盔甲,据说只是一副而已,这对造反能有什么帮助。

还有一个细节,泄密的使者宇文颖已经被活捉,完全可以问出一些有价值的情报,李世民却不由分说的给杀了。

其实大致情况应该是:李建成确实和杨文幹关系不错,也许有以后借重的心思,送一副铠甲表式抚慰。只是这个不是机会的机会被李世民抓住了,他说服了尔朱焕和桥公山,两个人来告发。为了增加说服力,又安排了一个杜凤举从长安跑来告发。正是这样才引起李渊的怀疑,谋反这样的事情,怎么这么几个人都知道了?于是他先召李建成前来,结果李建成并没有谋反,要知道,远在庆阳的杨文幹如果都要武装起来,那东宫的卫士更是早有预谋了。然后李渊才派宇文颖去召杨文幹前来,如果认定他谋反,还去召干嘛,直接派兵就是。

结果这位宇文颖应该也是李世民的人,他到那里不仅是透口风那么简单,他忽悠住了杨文幹,要知道谋逆可是大罪,既然已经没有生路,何不奋起一搏。杨文幹无奈之下仓促起兵,根本没有考虑还在李渊控制下的李建成,从这一点上,他就不值得托付,杨文幹最终兵败被杀,而宇文颖也被灭口。
这一切李渊应该也明白的七七八八。

但毕竟李建成也有蓄养私兵的事实,为了敲打二人,这才如此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把一件谋逆大案,弄成了兄弟不睦的家务事。因为无论是谋逆成立或是诬告谋逆,真的抖落出来,都没法收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要责怪李渊的优柔寡断,从心理学来讲,他有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因为自己幼小丧父,他对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和正妻窦氏生的建成、世民、元吉、玄霸(为了避讳康熙的玄烨,清朝之后的史书改为元霸)这四个儿子十分疼爱,甚至超出了原则。

同时对于他们之间的争斗的原因,更是十分清楚,面对世上一言断人生死的至尊权力,没有人能够淡然。李渊只是希望,能把这种脆弱的平衡多保持一段时间。他从内心深处没有废黜太子的理由,也对刚刚经历的隋朝太子废立引发的动荡而心有余悸。可是对于战功彪炳的二儿子李世民,有有所亏欠,想要给一个合适的补偿。

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使得太子和秦王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不过随着天下的逐步平定,李渊应该也意识到要从“马上得天下”向“马下治天下”转变。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19个女儿,617年起事前,儿子只有5个,女儿有平阳公主,以及她的两个姐姐,其余的孩子,从617年开始,陆续出生。从李渊的生育记录来看,李建成的佐政治理李渊应该是比较放心的,是比较悠闲的在后宫造人,外有李世民,内有李建成。在这种情况下,轻易更换太子,是不明智的。

从武德七年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几次兄弟阋墙的征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是关于迁都的争论。

鉴于强大的突厥屡次从西北进犯,有的大臣认为是都城建议把都城南迁,以避突厥的锋芒。这位大臣是谁查无实考。但是宇文士及的可能行大一些,因为李渊在起初很是动心,派宇文士及去考察襄樊、邓州一带,看是否有建都的条件,根据。朝中包括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当时的第一宰相裴寂都表示赞同,但李世民站到了迁都逃跑主义的对立面,力主不能迁都,但是也没有论述定都长安的优势以及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只是不想为后世耻笑,并向李渊表示,不出10年定能扫平漠北。在武德七年七月,李渊最终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没有盲目迁都。
似乎要考验李世民抵抗突厥的能力,突厥在八月犯边,李渊派李世民和李元吉共同率兵抵御。

二是“胡马事件”。

在武德七年七月确定不进行迁都之后,至八月突厥兵马来犯,这之间一个月的期间内,又发生了一件刺激到李渊皇帝尊严的“惊马事件”: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带领建成、世民、元吉等人在长安城南进行围猎,李渊兴致所至,让三个儿子进行比赛,可能是要突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运精神,从而让三人能兄弟同心。结果事与愿违,因为一匹烈马,兄弟之间反而又有了一丝新的隔阂。李建成有一匹“肥壮而喜蹶”的胡马,李建成请李世民试骑(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结果这匹马也没有给大名鼎鼎的太宗面子,等李世民骑上去后开始尥蹶子,把李世民掀下身来,反复三次,这匹马是倒下又起来,李世民是摔下又上去。

最终这次人马大战的最终胜负没有交代,但是却记载了李世民有点得意的对宇文士及说:“他打算用这匹马杀我,但是生死是命运主宰,莫非他能伤害我吗?”结果李建成以此言发挥,请李渊身边的嫔妃吹枕头风,对李世民进行诬陷:“秦王自称受命于上天,要做天下之主,怎么能够轻易就死啊。”这应该是深深刺激到了李渊,他当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面训斥李世民:天子自有上天授命,不是人力可以筹划,你怎么如此急切的谋求皇帝之位呢?逼得李世民摘下王冠以头叩地,并自我要求立案查证。最终是由于突厥的进犯需要李世民出征,此事才不了了之。

其实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首先是以李建成的智商,不会天真到用一匹没被驯服的马来谋杀弓马娴熟的李世民;其次是李世民跟宇文士及的对话,真伪也很容易调查。

如果真的发生了李渊以此来训诫李世民,只能是说明李渊已经对李世民日益高涨的声望和野心有了更深的警惕,借题发挥而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是关于迁都的争论。

鉴于强大的突厥屡次从西北进犯,有的大臣认为是都城建议把都城南迁,以避突厥的锋芒。这位大臣是谁查无实考。但是宇文士及的可能行大一些,因为李渊在起初很是动心,派宇文士及去考察襄樊、邓州一带,看是否有建都的条件,根据。朝中包括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当时的第一宰相裴寂都表示赞同,但李世民站到了迁都逃跑主义的对立面,力主不能迁都,但是也没有论述定都长安的优势以及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只是不想为后世耻笑,并向李渊表示,不出10年定能扫平漠北。在武德七年七月,李渊最终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没有盲目迁都。
似乎要考验李世民抵抗突厥的能力,突厥在八月犯边,李渊派李世民和李元吉共同率兵抵御。

二是“胡马事件”。

在武德七年七月确定不进行迁都之后,至八月突厥兵马来犯,这之间一个月的期间内,又发生了一件刺激到李渊皇帝尊严的“惊马事件”: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带领建成、世民、元吉等人在长安城南进行围猎,李渊兴致所至,让三个儿子进行比赛,可能是要突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奥运精神,从而让三人能兄弟同心。结果事与愿违,因为一匹烈马,兄弟之间反而又有了一丝新的隔阂。李建成有一匹“肥壮而喜蹶”的胡马,李建成请李世民试骑(此马甚骏,能超数丈涧。弟善骑,试乘之),结果这匹马也没有给大名鼎鼎的太宗面子,等李世民骑上去后开始尥蹶子,把李世民掀下身来,反复三次,这匹马是倒下又起来,李世民是摔下又上去。

最终这次人马大战的最终胜负没有交代,但是却记载了李世民有点得意的对宇文士及说:“他打算用这匹马杀我,但是生死是命运主宰,莫非他能伤害我吗?”结果李建成以此言发挥,请李渊身边的嫔妃吹枕头风,对李世民进行诬陷:“秦王自称受命于上天,要做天下之主,怎么能够轻易就死啊。”这应该是深深刺激到了李渊,他当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面训斥李世民:天子自有上天授命,不是人力可以筹划,你怎么如此急切的谋求皇帝之位呢?逼得李世民摘下王冠以头叩地,并自我要求立案查证。最终是由于突厥的进犯需要李世民出征,此事才不了了之。

其实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首先是以李建成的智商,不会天真到用一匹没被驯服的马来谋杀弓马娴熟的李世民;其次是李世民跟宇文士及的对话,真伪也很容易调查。

如果真的发生了李渊以此来训诫李世民,只能是说明李渊已经对李世民日益高涨的声望和野心有了更深的警惕,借题发挥而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是毒酒事件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一,太子李建成举办夜宴,邀请李世民到东宫饮酒,结果李世民在酒席宴前现场直播,据资治通鉴记载——“吐血数升”,当时陪同赴宴的淮南王李神通把李世民送回了家。原来是李建成在酒中下了“鸩毒”。这个事情当时闹得很大,李渊当晚就去看望李世民,并且又是含糊其词的想要平息此事。他先是通知李建成,说秦王没什么酒量,今后,你不得再邀请他夜间饮酒。然后又劝李世民退让一步:你是第一个提出起兵反隋的,扫平天下也都是你的功劳,按道理讲你应该做太子,但是当初你高风亮节没有做。现在李建成是年龄最大的嫡长子,也当了太子这么多年,我也很难就把他换掉。我看你们兄弟如果都在长安恐怕难以相容,我封你到洛阳,掌管陕州以东的天下,为你设置天子的旌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是毒酒事件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一,太子李建成举办夜宴,邀请李世民到东宫饮酒,结果李世民在酒席宴前现场直播,据资治通鉴记载——“吐血数升”,当时陪同赴宴的淮南王李神通把李世民送回了家。原来是李建成在酒中下了“鸩毒”。这个事情当时闹得很大,李渊当晚就去看望李世民,并且又是含糊其词的想要平息此事。他先是通知李建成,说秦王没什么酒量,今后,你不得再邀请他夜间饮酒。然后又劝李世民退让一步:你是第一个提出起兵反隋的,扫平天下也都是你的功劳,按道理讲你应该做太子,但是当初你高风亮节没有做。现在李建成是年龄最大的嫡长子,也当了太子这么多年,我也很难就把他换掉。我看你们兄弟如果都在长安恐怕难以相容,我封你到洛阳,掌管陕州以东的天下,为你设置天子的旌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段记载应该真假间杂。
首先是毒酒的问题,应该是虚构的。原因有三:李建成不会下毒,因为他占着大义名分,根本不必这样兵行险招;如果真下毒,吐血数升的人不会幸免;李渊也不会如此轻描淡写的处理此事。
也许李世民只是酒后呕吐,胃粘膜出血,数升体积的东西,应该是混杂着血丝的美食吧?

其次是太子之位的不易,应该是李渊真实的态度。
最后,兄弟分治,应该是李世民的一厢情愿。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李渊的不会做出这样为后人埋下祸根的表态。

有一点能够证明李渊不会支持李世民到洛阳“另立中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早在毒酒事件之前,李世民就派心腹,亲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他的亲信一千余人到洛阳结交潼关以东山东、河北的当地豪强。这位张亮是后来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封赏的凌烟阁24功臣之一,封爵郧国公,算是李世民团队的核心成员。
但是这个情况被李元吉掌握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世民身边有李元吉的眼线。向李渊进行了告发,李渊下令将张亮捉拿下狱,严加审问。但是张亮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来了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在李世民的斡旋下,张亮最终得以释放,再一次回到洛阳。
如果李渊真有让李世民自立的心思,何必追究张亮。

这个时候提出来另立李世民为“并列太子”,反而有试探、考验的意思。不过李世民也不傻,他哭着表示舍不得离开李渊,李渊反而再劝,说长安离洛阳又不远,到时候我想你这个宝贝儿子了,可以随时去看你。


再看资治通鉴中从六月初一李世民饮下李建成的毒酒开始,浓墨重彩的开始记载双方的争斗进入白热化: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早在毒酒事件之前,李世民就派心腹,亲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他的亲信一千余人到洛阳结交潼关以东山东、河北的当地豪强。这位张亮是后来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封赏的凌烟阁24功臣之一,封爵郧国公,算是李世民团队的核心成员。
但是这个情况被李元吉掌握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世民身边有李元吉的眼线。向李渊进行了告发,李渊下令将张亮捉拿下狱,严加审问。但是张亮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来了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在李世民的斡旋下,张亮最终得以释放,再一次回到洛阳。
如果李渊真有让李世民自立的心思,何必追究张亮。

这个时候提出来另立李世民为“并列太子”,反而有试探、考验的意思。不过李世民也不傻,他哭着表示舍不得离开李渊,李渊反而再劝,说长安离洛阳又不远,到时候我想你这个宝贝儿子了,可以随时去看你。


再看资治通鉴中从六月初一李世民饮下李建成的毒酒开始,浓墨重彩的开始记载双方的争斗进入白热化: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先是李建成、李元吉反对李世民去洛阳,认为离开长安的李世民,拥有军队和土地,将无法控制。而李渊又一次采纳了李建成方面的建议。
然后是后宫嫔妃诋毁李世民,李渊被枕头风吹动,要处罚李世民。结果李世民也不是“朝中无人”,当时的宰相,门下侍中陈叔达进言“秦王有大功于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上乃至——《资治通鉴唐纪七》。这里能看出,李渊还是没打算对李世民下“死手”,陈叔达的“不测”指的是丧命,也就是提醒不要把李世民逼死,李渊“乃至”——不再往下推进了。
陈叔达是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也算是皇家贵胄了,能如此为李世民曲线救国,看来政治世家是有敏锐的直觉。在贞观六年,李世民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并提及武德年间他的慷慨进言,为自己解除了危难,现在进行报答。”陈叔达应对十分妥当:我的进言是为社稷着想,并不只是为了陛下。”言下之意,保全了您就是保全了社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中间还贯穿着对李世民下属的拉拢和打压。

李建成的优势是嫡子的身份,是太子的名分,是李渊的认可,主要是在朝堂上。李世民的势力主要在军中,尤其是在南征北战中收服的降将,是李世民的死忠。从这点看,李建成对李世民产生戒心乃至于采取削弱他的措施也不无道理:一个亲王,如此培植手下,的确令人怀疑他的用心。

既然知道不足,自然是要弥补短板。李建成第一个要挖的墙角是尉迟恭。
尉迟恭原来是刘武周手下大将,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举兵南下,尉迟恭做为先锋,先后攻克攻克晋州、浍州。在此期间,俘获了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刘世让等唐将。后来被李世民打败,随宋金刚逃入突厥,突厥人杀掉宋金刚的时候,他收拢残兵突围,重新与李世民对峙,后归降李世民。

尉迟恭武力值超高,李世民曾经对他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他不仅擅长用槊,而且更精于空手夺槊,对此李元吉深有体会。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元吉在弟兄中算是勇武之人,擅长骑马使槊,嗜血好斗。平常喜欢玩的游戏就是让自己的卫队进行厮杀,可不是演戏,是真刀真枪的攻防,每次不出现死伤不罢休。可是骁勇的李元吉,在尉迟恭手下跌过大跟头。

在一次宴会上,为助酒兴,李世民让尉迟敬德表演徒手夺槊,因为久闻其名,李元吉颇为不服,可能因为他的兵器也是槊吧,感觉到“夺槊”的说法刺激到自己了——听起来有点像锦毛鼠白玉堂因为“御猫”的外号要挑衅展昭一样。他要求与尉迟恭比试一番。

一般的表演,会摘下锋利槊首(大约半米长的锋利的部分),只夺槊柄,但是这次尉迟恭要求李元吉不必去槊首。在接下来的较量中,连续三次从李元吉手里轻松夺下长槊。
也有的说法,夺槊之时不是宴会表演,而是在军阵之前进行的,双方跃马举槊,披坚持锐。
但无论那种说法,都强调了尉迟恭要求李元吉不必摘掉槊首。尉迟恭这种做法是极度的不恭敬,这样,李元吉尽管当场赞扬尉迟恭的本领,但心中暗生怨恨。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tyw1970 200楼 2017-02-11 11:53:00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条 年年有余
...
—————————————————
感谢土豪的认可,这是第一份。我会好好珍藏,继续努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对尉迟恭的拉拢,李建成的态度很是谦逊,在送给尉迟恭一车金银的同时,还写了一封亲真意切的信,其中有“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交”的句子,意思是我送给您礼物的心意是要委屈您给予我长辈一样的眷顾,加深我们真诚亲密的友谊。但是却被尉迟恭礼貌却又直接的拒绝了,回信的大意是“我出身卑微,流落在反叛之地,幸亏秦王对我有再造之恩,我当以死相报不敢背叛,如果我接受您的赏赐,私自与殿下交往,就是因贪图财利而忘掉忠义,殿下要这种人又有什么用处呢?”
事后,尉迟恭把这件事向李世民做了汇报,李世民丝毫没有怀疑他的忠诚,还建议他收下礼物,虚与委蛇,来保全自己,甚至可以投靠过去做个无间道。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