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魏征的敏锐的战略眼光是很让人叹服的,在隋朝为官时,他看出时局已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支持元宝藏投降李密;在李密手下,他又劝李密要放眼天下,不能局限于瓦岗和洛口仓(这也是他诗中“纵横计不就”的含义);在窦建德手下,他又献计屯田;在李建成手下,他劝其早点解决李世民。回头看看这些建议,那一条能彻底落实都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是纵观魏征一生,他虽然受到了每一任领导的重视,但都是从事“机要秘书”或“秘书长”一类的工作,即便是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把他弄到掌管六部的尚书省担任官职,他始终是一个制定决策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真正得到信任?从这一点来讲,他其实是很不得志,满腔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自己描画的蓝图始终是空中楼阁,最终成为了一名高居相位的言官谏臣。

也不能因为魏征的数度易主就抹杀了魏征的“忠”,比如就在窦建德手下献计屯田一事,对于他的前雇主大唐来讲就是背叛,魏征应该学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才对,魏征自己的解释是:“民为国家之本,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直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这也体现了儒家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魏征没有忠于某一个人,而是忠于广大的百姓。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想真正认清一个人很难,也许他自己也办不到。魏征之所以成为魏征,跟他本身的能力、水平,他所处的时代和遭逢的机遇是分不开的。我们只能这样对魏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其一,魏征是有文采的,从他的诗,从他担任中书舍人、太子洗马、詹事府主簿等职务可以得到验证;

其二,魏征是有战略眼光的,从他对大局的判断,在不同的君主手下所提出的针对性很强的建议可以得到验证;

其三,魏征不迂腐,从他的政治履历,从他进谏的技巧可以得到验证;

其四,魏征并不得志,从他始终没有获得行政执行权可以得到验证;

其五,魏征并没有真正得到信任,从他死后被怀疑参与了谋反而被推到墓碑,取消其子与李世民之女的联姻可以得到验证;

最后,魏征是一个幸运的特例,他的付出和对国家的贡献与他在史书上所享受的荣誉并不匹配,其实他是一个推出的榜样,最大的效果就是来作陪衬,陪衬我们下面要讲的最拉风的骚客——李世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5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最拉风的骚客李世民

毛 曾经在《沁园春.雪》中曾经言简意赅的评价过中国历史上几位颇有代表性的最高统治者: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哥几位应该会感到一丝冤枉,因为当皇帝实在是一件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满足诸多的条件因素之外,还要求专心。史上不乏小有才气却过于沉湎于业余文化生活而最终下岗了的皇帝同行:文风飘逸的蜀后主孟昶、开一代词风的后主李煜、瘦金体书法大家宋徽宗等等不一而足。

被毛 批判的这几位能够成为皇帝这个特殊职业中的代表人物,正是源于他们对本职工作的一种执著和专注,所谓专注成就专业,专业铸就辉煌,那么在文采风骚上的欠缺就值得原谅了。

的确,始皇帝的作品至今难以查考;刘邦也只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大风歌为众人所熟知;而“被”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尽管在策划“黄袍加身”这一行为艺术中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但只流传下来一首作品《咏日》: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暂不评价此诗的质量,就数量而言,宋祖的确难称风流文采。

但却有一位被看走了眼,这个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评价,对于唐太宗李世民而言,不过是被三位同行拖了后腿而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直忙,没有来更新,尽管喜欢的不一定多,也感到不好意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以“贞观之治”开创了的盛世大唐的太宗李世民,是《全唐诗》的开篇作者,不必以他赫赫的文治武功作为加分的条件,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也足以享此殊荣。在《全唐诗》开篇的《帝京篇十首》其三中,用诗歌的笔法记述了自己充实而又精彩的生活,如果给这首诗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我的意见是《帝京一日》。其诗曰: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一句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中,词林是翰林或翰林院的意思,自己刚刚从文人高士聚会的地方接受完艺术熏陶之后,就来到武将聚会、切磋技艺的地方。此处的“宴”并非是指宴会,而是指娱乐,安闲。在自己的治下,文武相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而自己与文者能好文共赏,与武者能打成一片。

第二句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中,雕弓一词除了泛指雕绘文采的弓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是特指天子所用之弓。“天子雕弓,调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荀子•大略》。而“写明月”的“写”字,则是效仿、描绘的意思,现在我们用的写生、花鸟写意一类的词汇就是根据此意引申演变而来。骏马疑流电的疑字是“类似、好像”的意思,宋代大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取相同用法。这句是说自己在观看了武将们的表演之后(疑惑是检阅),自己技痒难熬,加上众人纷纷喝彩,要求皇帝陛下露一手,于是就跨上如电的战马(李世民似乎很喜欢用闪电来形容战马,不少的诗歌都有类似的句子),拉满雕弓恰似满月。那这飞骑神射的形象效果如何呢?是绣花枕头还是货真价实,且看下句分解。

第三句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中描绘了自己的神威,惊弓之鸟的典故被用到了这里,弓弦一响大雁就应声而落,飞箭一出猿猴就惨呼悲啼,因为我不是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功力了,连这些鸟兽都知道我例不虚发,你呢?你们呢?

第四句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中的“诚”字意为“确实、的确”,这种集检阅欣赏操练展示的一系列活动真的很不错,在这里是我乐而忘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先文后武,再以诗记之,多么充实的一天,并且忙乎了这么一天自己依然精神抖擞,精力旺盛,这个皇帝我还要继续当下去。

中国历史上向不缺乏文人骚客,但兼具武略的并不多,即便文武双修的人物,往往缺少皇帝这一耀眼光环,少之又少的文武兼备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建立比大唐更鼎盛的王朝,因此,李世民可称第一人,说他兼具“风”、“骚”,誉之为 “最拉风的骚客”并不为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先文后武,再以诗记之,多么充实的一天,并且忙乎了这么一天自己依然精神抖擞,精力旺盛,这个皇帝我还要继续当下去。

中国历史上向不缺乏文人骚客,但兼具武略的并不多,即便文武双修的人物,往往缺少皇帝这一耀眼光环,少之又少的文武兼备的皇帝,没有一个能建立比大唐更鼎盛的王朝,因此,李世民可称第一人,说他兼具“风”、“骚”,誉之为 “最拉风的骚客”并不为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6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李世民济世安民的胸怀
在史书中,中国的帝王们甫一出生大多天呈异象,诸如红光满屋、香气萦绕等不一而足,旧唐书中记载李世民隋开皇十八(公元698)年出生之时,有两条龙在门外嬉戏,并且玩够了三天才走,可能也觉得不那么可信,在新唐书中就没有再出现这样的记载。不过新旧唐书中都保留了一位书生在李世民四岁的时候跑来给他们父子相面的描述,此人先看李渊,评价为:公贵人也,且有贵子。再看李世民: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这也是李世民名字的来历。这位神眼书生是何来历无从考证,但其“一炮双响”既拍老爹又拍孩子的马屁功夫的确精湛。也许是这段神奇的经历给李世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于贞观六年(公元632)时以皇帝之尊的身份又一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追昔抚今,畅想昨天今天明天,写下了两首《过旧宅》的同题诗,其中第一首更为奋发昂扬,雄浑豪迈。其诗曰: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一句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中,翠辇是指皇帝的车驾,杨广也曾经用过,鸣笳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乐队、仪仗队。新丰一词就有点来头了,汉高祖刘邦得到天下以后把自己的老爸从老家接到长安城中享福,刘太公思念家乡,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就根据故乡丰邑的格局重新建了一座城,命名为“新丰”,为县级编制。同时把老家的居民啊、鸡鸭猫狗啊也都迁来,营造一种此处即是故乡的氛围,由于细节处理的非常好,据传说迁来的家畜家禽都认识属于自己的窝。刘太公整日与老街坊们吃喝玩乐,聊天打牌,过的很是愉快。谯邑,是秦朝所设置的一个县,李渊早年曾经担任过谯州刺史。新丰、谯邑,暗含了自己以帝王的身份荣归故里。一个停字,一个驻字,也紧紧扣住了“过旧宅”的题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一句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中,翠辇是指皇帝的车驾,杨广也曾经用过,鸣笳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军乐队、仪仗队。新丰一词就有点来头了,汉高祖刘邦得到天下以后把自己的老爸从老家接到长安城中享福,刘太公思念家乡,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就根据故乡丰邑的格局重新建了一座城,命名为“新丰”,为县级编制。同时把老家的居民啊、鸡鸭猫狗啊也都迁来,营造一种此处即是故乡的氛围,由于细节处理的非常好,据传说迁来的家畜家禽都认识属于自己的窝。刘太公整日与老街坊们吃喝玩乐,聊天打牌,过的很是愉快。谯邑,是秦朝所设置的一个县,李渊早年曾经担任过谯州刺史。新丰、谯邑,暗含了自己以帝王的身份荣归故里。一个停字,一个驻字,也紧紧扣住了“过旧宅”的题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二句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中描述了由于自己长期统兵征战而无暇在故园休憩,从而使旧宅荒凉的景象,一条小径隔开了整个庄园,路边长满了苍苔遮住半截斜阶。这一句是侧重于“旧”的角度展开。
第三句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中颇有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池中的旧水不断流走,新水不停涌出,庭前的老树年年生出新花,旧宅的一切也和自己一样,也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在无声中发生着变化,保持着活力。这一句是侧重于“新”的角度展开。结合上一句,呈现出旧中有新、动中有静的状态。
最后一句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堪称诗眼,总结全诗,升华主题。与那些类似于“漂泊江湖,四海为家”的哀叹相比,此处的四海为家气魄宏大慷慨豪迈。前者是一个无奈的点,听天由命吧,走哪算哪,走到哪里就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本诗中的四海为家,四海皆是我家,我要建设的不仅仅是这个庄园,不仅仅是窗前的池水和杂花老树,是四海的风云,是九州的兴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二句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中描述了由于自己长期统兵征战而无暇在故园休憩,从而使旧宅荒凉的景象,一条小径隔开了整个庄园,路边长满了苍苔遮住半截斜阶。这一句是侧重于“旧”的角度展开。
第三句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中颇有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池中的旧水不断流走,新水不停涌出,庭前的老树年年生出新花,旧宅的一切也和自己一样,也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在无声中发生着变化,保持着活力。这一句是侧重于“新”的角度展开。结合上一句,呈现出旧中有新、动中有静的状态。
最后一句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堪称诗眼,总结全诗,升华主题。与那些类似于“漂泊江湖,四海为家”的哀叹相比,此处的四海为家气魄宏大慷慨豪迈。前者是一个无奈的点,听天由命吧,走哪算哪,走到哪里就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本诗中的四海为家,四海皆是我家,我要建设的不仅仅是这个庄园,不仅仅是窗前的池水和杂花老树,是四海的风云,是九州的兴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6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李世民睥睨天下的武功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这首题为《还陕抒怀》的五言排律诗,是李世民结束洛阳之战,押解两位皇帝俘虏回长安复命的途中写下的。

洛阳之战是决定唐朝统一天下的定鼎之战,在一番番“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之后,当时天下只余了三股大势力:李渊的唐、王世充的郑和窦建德的夏,其余的一些割据势力已经不足为患。

这场大战从公元620年七月开始,到621年(武德四年)五月结束,打了10个月,最终可以说一战定乾坤,灭郑国王世充和夏国窦建德。

简单的战役经过:经过半年的围城,王世充已经濒临绝境,只是困守洛阳一座孤城。窦建德接到王世充的求救信息,为了避免唇亡齿寒的境况,率领倾国之兵从河北来救援王世充,结果被李世民围城打援,抓了俘虏。王世充看到自己的救命稻草窦建德被捆成粽子出现在洛阳城下,心理防线彻底崩塌,从而自缚出城投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再回到本诗,看李世民是怎么回顾这场大战的。
第一句中,没有生僻典故,想起这近一年的浴血奋战,其中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不禁握紧佩剑,一声慨然叹息。一句“济世岂邀名”,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来历“济世安民”(就是小时候神棍给的评语),内心深处应该也有一种“功高震主”的顾忌,所以才积极表白立下这样定鼎中原的不赏之功“不为名利”,只为“济世”,或者说只为父皇的大唐王朝。算是一种侧面的表忠心。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再回到本诗,看李世民是怎么回顾这场大战的。
第一句中,没有生僻典故,想起这近一年的浴血奋战,其中的艰难只有自己知道,不禁握紧佩剑,一声慨然叹息。一句“济世岂邀名”,想起了自己的名字来历“济世安民”(就是小时候神棍给的评语),内心深处应该也有一种“功高震主”的顾忌,所以才积极表白立下这样定鼎中原的不赏之功“不为名利”,只为“济世”,或者说只为父皇的大唐王朝。算是一种侧面的表忠心。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句写行军,兵贵神速。
“星旌”没有这个词,“旌”的意思是旌旗,电举原意是闪电,和旌旗用到一起比喻闪动舒卷,随风飘扬。晋朝的陆云在《吴故丞相陆公诔》中也用过“神干山立,雄旗电举。”“日羽”这个词的古意是太阳的光芒,但是在这里有点讲不通,单独这个“羽”字也有“旗帜”的意思,结合上半句的“星旌”,这个“日羽”应该起对仗作用的,都是指绣着日月星辰的旌旗。“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其中“肃”字指紧急,十万火急。这句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短短十个字把一支军纪严明、迅捷如风的威武之师正义之师的英姿展现在世人眼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句写驻营,兵势强盛。
五营一词泛指军营,漫山遍野俱是我的千军万马,茫茫平原我的营盘星罗棋布。从诗中来看,李世民统领的部队大有投鞭断流的气概。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句写战斗,慷慨激昂。
登山一句来描写个体,也就是李世民本人卓尔不群,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麾”是“挥”的通假字,我理解的通假字其实就是大师们的错别字或者说类似孔乙己的“茴香豆四种写法”的显摆心态,如果普通人考试,写出通假字是要扣分的。“武节”是指古代将帅指挥军事的符节,类似评书中描写的“虎符、帅印、令旗”一类吧。这句是说李世民在万马军中登临高山,挥动武节,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如臂使指的大将风度。背水一句来描写群体,是指麾下的将士抱着背水一战的精神,如神兵天降,勇破敌军。“登山”、“背水”在整体上互为对仗,彼此照应,也有另外一层作战环境山高水阔,地形复杂的意义,全体将士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取得大胜尤其不易。

最后一句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进行总结回顾,抒发豪情。
在昔一词是指从前、往昔。班固《东都赋》:“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今来一词是指当今、如今。曹植《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戎戈一词,指军事,其中戎偏重人的因素,军队和战士。戈偏重物的因素,武器装备。宇宙中的宇,指上下左右前后的六合空间,宙指古往今来的时间,用在一起代指天下、世界。这一句又和首句呼应,既慨叹了战争的无情,又对自己建立的功业进行了自我肯定:过去我带兵过来的时候,披坚执锐,枕戈待旦,今天我离开的时候,扫平烟尘,天下安宁。

短短五句诗,抒怀——行军——驻营——作战——凯旋,一气呵成,既表明心迹,又展示了赫赫武功。这里说的武功,不是降龙十八掌,小李飞刀一类,而是平定天下所立下的军事功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句写驻营,兵势强盛。
五营一词泛指军营,漫山遍野俱是我的千军万马,茫茫平原我的营盘星罗棋布。从诗中来看,李世民统领的部队大有投鞭断流的气概。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句写战斗,慷慨激昂。
登山一句来描写个体,也就是李世民本人卓尔不群,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麾”是“挥”的通假字,我理解的通假字其实就是大师们的错别字或者说类似孔乙己的“茴香豆四种写法”的显摆心态,如果普通人考试,写出通假字是要扣分的。“武节”是指古代将帅指挥军事的符节,类似评书中描写的“虎符、帅印、令旗”一类吧。这句是说李世民在万马军中登临高山,挥动武节,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如臂使指的大将风度。背水一句来描写群体,是指麾下的将士抱着背水一战的精神,如神兵天降,勇破敌军。“登山”、“背水”在整体上互为对仗,彼此照应,也有另外一层作战环境山高水阔,地形复杂的意义,全体将士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取得大胜尤其不易。

最后一句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进行总结回顾,抒发豪情。
在昔一词是指从前、往昔。班固《东都赋》:“勋兼乎在昔,事勤乎三五。”今来一词是指当今、如今。曹植《情诗》:“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戎戈一词,指军事,其中戎偏重人的因素,军队和战士。戈偏重物的因素,武器装备。宇宙中的宇,指上下左右前后的六合空间,宙指古往今来的时间,用在一起代指天下、世界。这一句又和首句呼应,既慨叹了战争的无情,又对自己建立的功业进行了自我肯定:过去我带兵过来的时候,披坚执锐,枕戈待旦,今天我离开的时候,扫平烟尘,天下安宁。

短短五句诗,抒怀——行军——驻营——作战——凯旋,一气呵成,既表明心迹,又展示了赫赫武功。这里说的武功,不是降龙十八掌,小李飞刀一类,而是平定天下所立下的军事功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建立的第一个军功,是在他16岁的时候。
公元615年八月,李世民跟随云定兴,作为第一批到达的勤王队伍,去雁门关解救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的杨广,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出征,那年他16岁。16岁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战场,确实没能斩杀敌将,不过也不是去打酱油了,他给云定兴出了一个主意,并得到高度认可。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之子世民,年十六,应募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说定兴多赍(ji一声,携带的意思)旗鼓为疑兵,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定兴从之。

他建议云定兴多带旗帜,白天打出旌旗数十里不连绵不绝,晚上要摇钲击鼓,让突厥误以为我们的大队援军到来,吓跑他。否则,敌众我寡,如果敌人倾巢而出来打我们,咱们可顶不住。这个计策是两层含义,一是吓跑敌人,二是如果吓不住,至少他不敢来打咱们。看,16岁的少年就开始忽悠人了。

解释一下这个钲,很像现在的铃铛,金属制作,有把手,当时的军纪是摇钲撤退,击鼓冲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