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建立的第一个军功,是在他16岁的时候。
公元615年八月,李世民跟随云定兴,作为第一批到达的勤王队伍,去雁门关解救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的杨广,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次出征,那年他16岁。16岁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战场,确实没能斩杀敌将,不过也不是去打酱油了,他给云定兴出了一个主意,并得到高度认可。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之子世民,年十六,应募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说定兴多赍(ji一声,携带的意思)旗鼓为疑兵,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定兴从之。

他建议云定兴多带旗帜,白天打出旌旗数十里不连绵不绝,晚上要摇钲击鼓,让突厥误以为我们的大队援军到来,吓跑他。否则,敌众我寡,如果敌人倾巢而出来打我们,咱们可顶不住。这个计策是两层含义,一是吓跑敌人,二是如果吓不住,至少他不敢来打咱们。看,16岁的少年就开始忽悠人了。

解释一下这个钲,很像现在的铃铛,金属制作,有把手,当时的军纪是摇钲撤退,击鼓冲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成略 2016-11-19 18:46:36
唐诗荣,宋词真。
唐绍仪,宋教仁。
-----------------------------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成略 2016-11-19 18:46:36
唐诗荣,宋词真。
唐绍仪,宋教仁。
-----------------------------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突厥确实也不是被吓跑的,除了号召天下军队来勤王外,炀帝也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人告诉始毕说:“北部边境告急。”这时其他的援兵也都到达忻口,始毕可汗解围退走。

严格来讲,这不算李世民参加的第一次战斗,不过是一次从军经历而已。真正刀剑饮血的出征,是在公元617年六月攻占河西郡。李渊从太原起兵,河西郡(大约是现在的山西晋中市平遥县、介休县一带)虽然受时任太原留守李渊的节制,但却不听从李渊的调遣起兵反隋,而河西郡恰恰又卡在李渊兵进霍邑直取长安的必经之路上,于是李渊派长子李建成(时年29岁)和李世民(时年18岁)去攻占河西郡,兄弟两个从领兵出发,到完成任务回来汇报,一去一回加上作战,只用了9天。李渊特别满意——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唐朝的建立可以简单概括为:太原起兵,长安称帝,扫平四方。当时天下有五股比较强的力量,三股正规军,两股游击队,太原李渊、扬州宇文化及、洛阳王世充为隋朝内部的三大集团,瓦岗李密、河北窦建德为两大义军。其中,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在李渊的挑拨下连环剧斗,最终是王世充胜出,宇文化及被杀,李密投降李渊(后谋反被杀)。而王世充和窦建德隐约和李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惜这两足都被李世民折断了。最有传奇性的是李世民灭亡此二人几乎是毕其功于一役:在围困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引兵来救,结果李世民在兵力、作战态势都不占优的情况下来了一个围城打援。

从攻占河西郡开始算起直至大唐王朝统一天下,李世民独自指挥作战,或是配合协同作战,规模较大的战役有17场,战绩是16胜1负。唯一的一次败绩是他生病,无法亲自指挥作战,在和薛举以及其子薛仁杲的三番大战中输掉一盘,不过最终,胜利还是属于李世民,追死了薛举,逼降了薛仁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比较重要的战事有三个:
一是起义初期,击败霍邑的宋老生,此役和稍后的攻克长安,可谓是奠基之战。此战若胜就打开了进军长安的通道,起事是一炮打响还是半途而废就看这一战役的成败,结果自然是胜利了,作战的主力是李世民。

二是攻占长安不久,击败薛举,此战可谓是稳定之战。盘踞在西部已经称帝的西秦霸王薛举和李渊一样,也想到了先占据长安,再图谋天下,可惜李渊先走一步。彼此都视对方为眼中钉。就在当年的十二月十七,李世民大胜薛举部队,打得薛举问部下:“自古天子有降事乎?”可谓是风声鹤唳肝胆俱裂。

然后就是灭王世充顺便灭窦建德的洛阳之战,此战可谓是立国之战。这场大战下来,基本上奠定了李唐的绝对优势,后来的作战,真正的兵戎相见少了,望风而降增多。也就是这场大胜,李渊给李世民封了一个“天策上将”,号称此官位在王之上,大得都不能用品级来形容。其间李世民还担任过救火队员的角色,哪里作战不利他就去哪里,战绩之优足可以用“战神”一词来形容。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尽管唐朝后期也涌现出李孝恭、李靖、李世绩(原名徐世绩,字茂公,估计是隋唐演义里军师徐茂公的原型,赐姓李,李世民称帝后避世字讳又改名李绩)等一批名将,也都打了一些胜仗。但是如果没有前期的战神李世民,李渊的江山多半坐不住。

毛 曾经高度评价其军事才能:“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当然这句话应该是毛 在历史上的帝王中间做的比较。

李世民也评价过自己的指挥艺术:上尝言:“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资治通鉴 唐记八

这个简短的自我评价,比较透彻!把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一些主要特点基本都总结出来了:

1、注重侦查,搜集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
为了能正确地掌握对方的情形,李世民经常在站前率领少数亲随去侦查敌情,甚至他与王世充的洛阳战役中,在作战时,亲率一队精骑,突入对方的阵势,直破其后,贯穿敌阵,以此来侦察对方兵力的多少、布置和各个部分战斗力的强弱。

2、深得“田忌赛马”的精髓(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
在对敌军进行分析后,用自己战斗力较低的部队抵挡对方的强兵,用自己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攻击对方的弱旅。

3、一鼓作气冲透敌阵,并且乘胜追击,不容对方喘息,必将剩勇追穷寇(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一特点在柏壁之战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李渊称帝后的武德二年,刘武周攻陷太原,派大将宋金刚继续南进,先后占领晋州、绛州等地,李渊的大后方被抄,十分惶恐。李世民在当年11月率军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军对峙。一直到武德三年的四月十四日,与唐军相持约5个月的宋金刚军在粮道被切断,刘武周的援军被击溃的情况下,军心涣散,粮秣断绝,无奈向北败退。李世民率领部队衔尾急追,击败掩护的敌方将领寻相,一昼夜追击200里。追到到高壁岭,连自己的行军总管刘弘基都拉住李世民的马缰绳提建议,说士兵们饥饿疲惫,应当在此休整一下,等到兵马粮草都齐备了,然后再进兵。李世民却认为我们难,对方更难,如果我们停下休整,给了对方喘息之际,等到他们有时间稳定心神,加强防备,再取得这样的战机就难了。于是连夜追击,第二天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刚,一天八战八捷,,杀死和俘虏了几万人,彻底打垮了宋金刚。当夜在雀鼠谷西原宿营的时候,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进食,三天没有卸甲,由于全军像箭头一样直插敌后,给养跟不上,整个部队只有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们分吃了这一只羊。

柏壁一战,扫清了刘武周和宋金刚,两人因为国土和兵马尽失,逃入突厥,最终都被突厥所杀。

但是根据我的理解,除了以上三点,还有几个特点没有总结到位,我权且作一续貂。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是示敌以弱,坚壁以对,使敌军丧失警惕。
李世民深深领会到曹刿的精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己方拒不出战,使对手有劲没处使,不仅会骄兵,也会慢慢把高涨的士气消磨殆尽。己方的求战欲望会慢慢累积,在士气方面产生一个敌消我长的效果。为了追求这个效果,李世民会严格约束部下不得出战,有时甚至处罚请战的将士。等到对峙了一段时间,再选择合适的战机,全军出战。
其实这是一柄双刃剑,技术含量也不高,也许这也是李世民没有总结成用兵特点的原因。因为长期不战,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粮秣军需,就是跟对方拼“经济”。如果自己的后勤供应不上,恐怕士气不是越积越高,而是越耗越低。但是李唐家底比较厚,这样的消耗站几乎没有败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最典型的就是击败宋金刚刘武周的柏壁之战,对峙了5个多月;武德元年(公元618年)11月第三次战薛氏父子,前两次交战互有胜负的情况下,最终第三盘决战,也是采取这种战术。柏壁之战已经说过,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击败薛氏父子的三番战。
第一战:
公元617年十二月
(薛仁杲)“将窥京师。会高祖入关,遂留攻扶风,秦王击破之,斩首数千级,逐北至陇还。”——《新唐书列传第十一》。这显示,李世民首战告捷,战胜了西秦太子薛仁杲

第二战: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
西秦皇帝薛举亲自率军前来替儿子找场子,主攻方向是安定郡(今甘肃泾川一带),主力军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北)方向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七月四日,李世民率军来到高墌,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只得命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代替指挥。李世民告诫二人说:“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惫,假如来挑战,小心不要应战。等我的病痊愈后,为你们打败他。结果两人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安排,贸然出兵,最后兵败。这显示,李世民第二次负于西秦薛氏父子。

第三战即决胜战: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11月。
薛举派他的儿子薛仁杲进军围攻宁州,双方互有胜负,战况胶着。八月初九,薛举因病去世,太子薛仁杲继位,居住在折城,追谥薛举为武帝。
为应对西秦的压力,李渊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和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修好,并第三次任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薛仁杲。
十一月,李世民率军驻守高墌,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抵御,宗罗睺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面对请战的诸位将领,李世民认为敌军新胜,士气正盛,我军则因上次对阵西秦吃了败仗,士气沮丧,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寻找战机一战胜之。并严令全军:“有敢请战的,斩首!”双方十多天后,薛仁杲的军队粮食吃完了,不少将领率领自己的队伍前来投降。
此时李世民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对方大将宗罗睺,其出动全部精锐攻梁实,梁实守住险要不出战。营地中没有水源,好几天人马没有水喝,情形十分危急。李世民再命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与宗罗睺野战,结果也被对方打的几乎全军溃散。

这个战术很眼熟吧,这就是李世民自己总结的“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

紧要关头,李世民带领大军出其不意从浅水原北方出现,亲率几十名骁骑率先冲入敌阵,唐军内外夹击,宗罗睺的部队大败。李世民率领二千多骑兵追击宗罗睺,窦轨认为薛仁杲还占据着坚固的城池,不能轻易冒进,应该先观察一下薛仁杲的动静。李世民却没有采纳建议,而是率军直进,并在城下再一次击败背城列阵的薛仁杲。唐军连夜围城,在强大的压力下,守城的将领和军士在半夜趁着夜色纷纷下城投降。薛仁杲被迫与十一月初八出城投降。
这就是著名的浅水原之战。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第二个没有总结的特点是身先士卒,往往在战局胶着的时刻,率领骑兵亲自冲阵,很多评说和传奇中的玄甲军,就是从李世民亲自指挥的重甲骑兵引申而来。

这种战术虽有奇效,但却十分危险,如果部下没有必死的决心,往往跟不上主将的步伐,并且对副手的指挥能力也要求很高,在冲阵的骑兵把对方阵型冲乱而出现稍纵即逝的战机时,要善于把握。由于李世民是亲王,如果死于敌阵,亲兵护卫会灭族,所以众人会誓死追随,并用生命护卫李世民到最后一刻。并且李世民的副手也都是李渊精选的身经百战的名将,在战机把握方面非常出色。

这个特点是不好效仿的,属于不可复制的成功,照猫画虎会酿成悲剧。

曾长期跟随李世民作战的淮阳王李道玄,是李渊的唐侄,其曾祖父就是李渊的祖父李虎。他以李世民为偶像,也数次跟随堂兄李世民冲阵,学会了这个用兵之道。结果在独立率兵攻打河北的刘黑闼时,就用此战术,但当他杀入敌阵时,周围护卫有所畏战,且副将没有马上指挥大军攻打敌阵,李道玄深陷敌阵,最终阵亡,年仅19岁。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十分心痛,也有些自责。对李道玄评价道:“道玄常从吾征伐,见吾深入贼阵,心慕效之,以至于此。

李世民,不说登基后灭亡不可一世的东突厥等等的开疆拓土,仅仅是从617年太原起兵收服西河郡到625年最后一次以非皇帝的身份击败突厥,在9年扫荡天下的过程中,大型战役17战,仅有一败,还是在因病交出指挥权的情况下,几乎所有关乎李唐生死存亡的大战都是由他完成。

其武功,足以睥睨天下;其盛名,非战神不足以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7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一场辩论赛拉开序幕的贞观之治
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写过一首诗,是感怀贞观名臣魏征的,名为《过魏文贞公宅》(魏征死后谥号“文贞”):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诗中所提到的蟪蛄是传说中的一种蝉,是不是“知了猴”呢?只生存一个夏季,《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短促的寿命)也。”第二句中的贤哲一词是指贤明睿智的人。

头两句的意思是说只有一个夏季寿命的蟪蛄怎么可能见到冬天的霜雪,再睿智的贤士也不能教化恶俗的无知之人。这只是比兴的手法,真正要说的是后面两句:可怜的封德彝,无缘见到贞观之治的盛世,死了都是个糊涂鬼,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在杜牧眼里,封德彝就是一位难以教化的俗士,似乎对这位官至宰相的老前辈有点不够尊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首诗其实是在评论百年前的一场辩论赛,
题目:涅槃重生的大唐,应该如何治理;
评委:李世民;
正方辩手及观点:魏征认为“大乱之后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意思是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就像饥饿的人不会挑食一样,只要施以仁政,自然能国泰民安;
反方辩手及观点:封伦,字德彝,他认为自从夏商周三代过后,人心不古,民风狡诈,天下极难治理,秦朝重法家,汉朝又借鉴霸道,都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我朝应严刑峻法。魏征只是个书生,空谈误国。
最终结论:李世民高高举起魏征的右手,宣布魏征获胜。
后来,李世民曾经对群臣感概,说如今天下大治,是魏征给我拟定的治国方略见到了效果,可惜封德彝看不到了(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新唐书)。
不过这场辩论赛的进行的时间史料记载的有点矛盾,按照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征列传)的记载,这场辩论是在贞观三年进行的,但是资治通鉴和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封伦列传)都明文记载封德彝是在贞观元年去世的。一个去世两年多的人如何再发表政见呢?也许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编撰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和第二十五的,不是同一个作者,欧阳修和宋祁等人也没好好校对。

我倒觉得,这场辩论赛的时间应该是在贞观元年,甚至是李世民实际执掌权柄之后尚未更改年号的武德九年,因为只有先定下治理国家调子,才能有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8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走出玄武门喋血阴影的自我警醒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8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走出玄武门喋血阴影的自我警醒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登基为帝之后,内休仁政,外拓疆土,取得了不俗的功业。

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和李绩(就是瓦岗军旧将徐世绩,先是被赐姓李,后来又避讳李世民的世字)率领唐军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押送到长安,东突厥宣布灭亡。这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从此,唐朝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建立了一个单级世界。

贞观九年(635年)四月,唐对吐谷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唐太宗任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高甑生等为行军总管,率兵约10万,征讨吐谷浑,俘获可汗伏允的老婆孩子,伏允为其属下所杀。唐太宗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立其为吐谷浑可汗,从此吐谷浑成为大唐在西北的一个属国。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向大唐挑衅,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讨伐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神兵天降,吓得生了大病,几天后竟然撒手人寰,被唐军活活吓死。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归安西都护府统辖。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在和亲之前,吐蕃被唐朝的侯君集数次击败,松赞干布惧而退兵,然后派使者谢罪求和。文成公主的和亲,是真正的下嫁,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安慰,不像汉朝的和亲,是美女换和平。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虽然没有实现灭亡高句丽的战略目的,但是频频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这个不牛,最牛的是,在战争之初,太宗对薛延陀的使者说:“回去告诉你的可汗,我父子东征高句丽,你如果能攻打唐朝边境,就趁这机会来吧。后来高句丽也用厚利邀请薛延陀夹击大唐的军队,但是薛延陀因为害怕唐朝而不敢轻举妄动。薛延陀后来发生可汗换届,老可汗的小儿子拔灼杀了他的哥哥,法定继承人突利失可汗,自立为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薛延陀也改变外交政策,挑衅大唐,进攻夏州,却被唐朝将军执失思力击败。贞观二十年,唐朝出兵李勣,李道宗分道并进,击败数万薛延陀部众。包括回纥在内的漠北铁勒诸部的首领到灵州见唐太宗,请求归附唐朝,作为唐朝的州县。

就在灭亡东突厥后,北部地区的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一些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就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又回来归顺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三月,上述部落的可汗给唐太宗上了一个尊号“天可汗”,意思是为各民族共同的首领。他晚年曾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

就在获得“天可汗”称号后不久,他大宴群臣,并写下了这首《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珮满,丹墀衮绂连。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

因为是给群臣看的,李世民的这首五言排律写的是辞藻华美,据典贴切,展示了极为高超的艺术水平。首先我们逐句来诵读一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年”一句。韶光是指美好的时光,韶之一字,意即美好;令序,美好的节气;淑气,和美之气、温和之气,动字,是萌动,萌生的意思(春气动,鲜不疫矣。──清•方苞《狱中杂记》)芳年是指美好的年华(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南朝宋刘铄)。
这一句的表面意思是:美好的时光开启美好的时节,和美的气氛萌动和美的年华。言下之意是大唐王朝在我的统治之下和美兴盛,和谐美好。不和谐的玄武门杀兄屠弟,逼父灭侄,强娶弟媳的事情,大家就权当没有发生过。

“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一句。辇,是人力推挽的车,秦始皇当上皇帝后,皇帝的专属不光是“朕”的自称,也只有皇帝乘坐的车才能叫辇。华林,指茂美的林木(肃肃苓风,分生江湄,却背华林,俯溯丹坻——三国魏嵇康)。高宴,指盛大的宴会(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唐杜甫)。柏梁是柏梁台的简称,汉武帝修建,在长安城北门内,后来柏梁一词泛指宫殿。有古书记载:汉武帝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汉武帝不仅建造了柏梁台,也创造了“柏梁体”,一般古诗只要求双句押韵,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柏梁体”的诗每句七言,句句押韵,全篇不换韵。据说就是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创造出来的新的诗歌形式,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柏梁体也是最早的七言诗。
这一句的意思是:我在茂盛美丽的树林之侧停下皇帝仪仗,在威严耸立的皇宫前大宴群臣。点明了欢宴的地点,也展示了君王缓缓出场的极具雍容气度。

“紫庭文佩满,丹墀衮绂连”一句。紫庭指帝王宫庭(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慑失守,言不尽心——后汉书•皇甫规传)。文佩中的文,应该是纹字的通假,指随身佩戴的玉质饰物,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丹是指红色,墀指宫殿的台阶或地面,衮,是指官服,绂字是指官印或是系官印的丝带。
这句的意思是:宫殿里站满了佩带着精美玉佩的官员,红色的阶梯和地面上,身着华丽官服的大臣接踵摩肩。介绍了参加宴会的人员是多么器宇轩昂,是一个群体的描写。

“九夷簉瑶席,五狄列琼筵”一句。九夷原义是指古代东方的九种少数民族,簉字是排列,聚集的意思;五狄原义是指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瑶席和琼筵是对仗用的,意思都是指奢华的宴席。
这句的意思是:各个原来无法征服的异族,也都盛装参加了宴会。是对参加宴会的特定人物的一个特写,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我这个宴会不仅是我个人享受以及与百官同乐,它还担负着教化万方,展示天朝上国的雍容大度,促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使命,可不是我李世民奢侈欢宴。

“娱宾歌湛露,广乐奏钧天”一句。唱的湛露,很有讲究,是《诗•小雅》的一篇,主要是歌颂君主的恩德,据说一唱这首歌,则天子有好运,大臣更忠诚。广乐是指盛大的高雅的,甚至是仙乐,钧天是传说中天的最中央,是天帝居住的地方(中央曰钧天——《吕氏春秋•有始》)。
这句的意思是:歌手们高唱《湛露》来欢娱宾客,体现浩荡的君恩,乐队在奏响本应在天帝所居的钧天才能听到的高雅、华美的仙乐来以推动气氛。真可谓居上位的李世民皇恩浩荡,在座的众大臣如沐春风。

“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一句。清尊应该是清樽,高大上的喝酒器具(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渌——唐王勃《寒夜思》)。绿醑是指绿色的美酒。韵朱弦的韵字做动词用,流动,流淌,发出。这句的意思是富丽高贵的酒器盛满了泛着绿色光泽的美酒,高雅的曲子朱红的弦琴上流淌荡漾。用高贵雅致的酒器、美酒、乐器,衬托了这场欢宴的高贵和雅致。

“粤余君万国,还惭抚八埏”一句。粤,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没有实际意义,余是我的意思;八埏同八殥,八方边远的地方(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淮南子•地形训》)。
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啊,我君临万国,但是还肩负这进一步抚慰九州之外,八方边远的地方。言下之意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太宗意识到“君万国”是不够的,要始终提高警惕,勤于政事,这样才能使国家日趋繁荣。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李世民治理天下的始终,是因为他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并亲手促成了隋朝的消亡,对隋炀帝骄奢导致亡国有着深刻的认识。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一句。庶几是希望、但愿的意思(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贞固是指守持正道,坚定不移。(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隋孔颖达)。虚己是虚心的意思(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汉书•霍光传》)。厉是激励,勉励,寻求。这两句诗如果各加几个字就好理解了:因为我要庶几保贞固,所以我必须虚己厉求贤。

这句的意思是:我谦虚谨慎,孜孜以求贤才,希望能一直能守持正道,坚定不移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

太宗在前面描绘了这次欢宴的和谐气氛、巍峨宫殿、官员贤能、四夷宾服之后,没有骄傲自满,最终诗歌的诗眼是警醒自己求贤安邦,谦虚谨慎。在帝王中,确是十分难得,自此首诗问世后,类似的诗歌,确实没有强过本诗的。

李世民有这么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渴望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心理动机,和亡国之君隋炀帝有些相似,都是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才是最应该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个人。只是,李世民成功了,做了千古一帝,杨广失败了,成了亡国之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8 庶几保贞固,虚己厉求贤——走出玄武门喋血阴影的自我警醒(中)揭开兄友弟恭的一层纱

据史书记载,太子李建成对秦王李世民的猜忌,在武德五年开始显现,仔细分析,确实有一番道理。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于《诗经•小雅•棠棣》,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关起门在家里争吵,但会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那么,话也能反着理解,当没有外人侮辱的危机了,兄弟就会“阋于墙”。正所谓: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在武德四年之前,李唐上下,也包括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内,要精诚团结,因为外部有强大的敌人,如果不团结,不要说未来的皇位,就是现在的性命都难以保障。那个时候,李世民统兵在外征讨,李建成协助李渊处理政务,双方各有分工,互相支持。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经过一年的对峙,李世民生擒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个皇帝,整个天下局势由三足鼎力变为一枝独秀,统一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皇位,可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在世间最大的诱惑前面,兄弟之情可压不住天平的另一端。没有了外侮,“阋于墙”就开始上演。

原来,天家兄友弟恭的这层薄纱如此弱不禁风。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兄弟争功的事件发生在武德五年十一月,建成挂帅。

当时,窦建德虽然被杀,但是河北大部还没有真正平定,刘黑闼被窦建德的部属拥立为主,起兵反唐,初期兵势很盛,被李世民在武德五年三月打败,逃入突厥,不过李世民也阵亡了大将罗士信。当年六月,刘黑闼卷土重来,先后击败齐王李元吉和淮阳王李道玄,并且阵斩了当时唐朝的勇将李道玄,唐军为之大惊,刘黑闼气势更盛。
在这个时候,太子中允王圭、太子洗马魏徵劝李建成:“秦王功盖天下,内外归心;而殿下不过是因为年长才被立为太子,没有大功可以镇服天下。现在刘黑闼的兵力分散逃亡之后,剩下不足一万人,又缺乏粮食物资,如果用大军进逼,势如摧枯拉朽,殿下应当亲自去攻打以获得功劳名望,趁机结交山东的豪杰,也许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了(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今刘黑闼散亡之馀,众不满万,资粮匮乏,以大军临之,势如拉朽,殿下宜自击之以取功名,因结纳山东豪杰,庶可自安——资治通鉴唐记六)。
这点,似乎是说李建成剿灭刘黑闼是轻而易举,功劳不显,但与《新唐书 列传第十一》中刘黑闼的记载并不一致:河北复叛归贼。黑闼仍都洺州。九月,略瀛州,杀刺史。诏齐王元吉击之,不进。据新唐书的这个记载,此刻的刘黑闼兵锋很盛,整个河北,包括山东的西部,都归附于他。

这就引出一个在史学界基本公认的话题:李世民对史书做了修改,美化了自己,贬低了父亲李渊,丑化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当然,未经美化的李世民依然是盛世明君的典范,不过这样做,有点过于追求完美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李建成也并非庸才,在处理政务的同时,也多次出征,只是战功没有李世民的洛阳之战这么显赫,但是也大小数战,几乎没有败绩。

武德五年十一月初七甲申日(公元622年12月14日),高祖下诏命太子李建成带兵讨伐刘黑闼,陕东道大行台及山东道行军元帅、黄河以南、以北各州均受建成处置,他有权随机行事。
建成此次出战刘黑闼,采用了魏征的建议,放掉先前俘虏的刘黑闼方的将士,并好言安抚,承诺只诛首恶。这样,敌军的军心动荡。最终李建成在武德六年正月初五活捉了刘黑闼,并当场斩首,没有往长安献俘邀功。并且挥军向南,与李世绩和李神通合兵,荡平了和刘黑闼联盟的徐圆朗。

李建成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后并没有马上班师回长安,而是安抚民心,经略河北,直至九月才回军,在这期间,李建成深受河北军民的拥戴。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登基之后,魏征建议他收心为上,并亲自领命,来安抚河北的原因。

这时候的兄弟争功只是“阋于墙”的发端,从这个时候起,史书中关于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之间的对立记载的越来越多。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