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之所以这样分段上传,是因为不知道哪里碰到了敏感词汇,始终提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他的父亲有没有给他描述“当初咱家也富过”无从考证,但从魏征的努力方向上可以一窥端倪:“属意纵横之说”—— 《新唐书》,他读的书不是如何养猪种菜,不是如何务农经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而 是 如 何 学 王 霸 之 术, 精 纵 横 之 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而是如何学王霸之术,精纵横之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正可怕,原来的学王霸之术,学字是“习”字,反复通不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家境贫寒的魏征和后来的朱元璋一样,离开俗世,遁入空门,不过他选择了道士(如果选择了和尚是不是能称帝呢)。魏征亲身感受到了离乱之苦,他后来在给李世民的奏章中有“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的句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是金子总会发光,大业末年,他栖上了第一棵数,隋武阳郡(现河北大名)郡丞元宝藏;元宝藏率领全部人马投降李密,他又换了第二棵数李密;李密率领部分人马投降唐朝,他又换了第三棵树李渊;被窦建德俘虏后,换了第四棵树窦建德;窦建德败于唐朝,作为被解放的战俘,他又回到唐朝的怀抱,这次换了更具体的第五棵树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事变后,太子败亡,他找到了自己的最终归宿,第六棵树李世民,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名臣”之路。回首魏征的一生,借用苏文豪的词来描述,只需要改一个字:捡尽寒枝方肯栖,挑到最后,终于捡到了高枝。
这段复杂的履历给人最简单的第一印象是魏征堪称衰神,靠山山倒,靠河河干,收留这样的人做自己的小弟,风险性相当大。随即就会有一个疑问出现:如果李唐在短时间内被另外一个政权替代,魏征会不会有第七个主人。
但是,如果仔细看看他的职业生涯,就会发现魏征的确是个人才,抛开李家的两位皇帝不说,其他的四位主人,都视其为心腹。元宝藏任命他为书记,掌管机要,连和李密的往来文书都是由他经手,这可是投敌卖国的勾当,仅此可见魏征之受重用。魏征的文笔和才华也很是打动李密: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旧唐书》。窦建德给魏征的头衔是掌管机密的起居舍人。投靠太子李建成,得到“太子洗马”(洗读显)的职务,专门掌管太子的机密书册,属于智囊头目,所以才有给太子出早点干掉李世民主意的机会。最后投到李世民的怀抱之后,更是人人皆知的圣主名臣的典范。
之所以如此被重视,除了和李世民之间的故事之外,史书上很难查到与其他主人的原因,但可以肯定,魏征肯定是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个可以通过第三次换主人的经历来推断。魏征跟随李密投向李渊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重用(随密来降,至京师,久不见知——《旧唐书》),他没等没靠,也没有走门子,而是通过一次主动请缨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赤诚,那就是去劝降以徐世勣为主的瓦岗军旧部归顺唐朝。这么努力的臣子,那个主上会不喜欢呢?
临行之前,魏征慷慨抒怀,作了一首《述怀》诗,既向天下人展示了自己的文采,又向李唐表达了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中心,自我定位恰如其分,既没有许攸投曹操后的趾高气扬,也没有汉奸似的摇尾献媚。其诗曰: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首诗可以划分为五层,每层两句,前后呼应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堪称“公文体”诗歌。
头两句中,魏征首先做了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我也投笔从戎,准备一展抱负。戎轩是兵车,以借指军队、军事。纵横一词是指代合纵和连横这样的战略性建议,纵横计不就,这是魏征自述投向李密后,曾经向李密战略性的建议,结果李密没有采纳,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还有待商榷。在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一句中包含的意思就有点深远了。第一层意思是说我是有“纵横之计”的一个高级人才,值得你们高度关注;第二层意思是隐隐总结了一下李密兵败的教训,没有知人善任,才致使投奔了你们,你们要记取前车之鉴,言下之意就是要对我好点;第三层意思是说自己不会因为过去的不得志和如今的不受重视而沉沦,而是始终抱着自强不息的态度——慷慨志犹存。
第二层次的两句,完成自我介绍后申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最近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所肩负的任务。杖策原意是指手持马鞭,策马而行,后来引申为追随,顺从。“请缨”的典故熟悉到了没有必要啰嗦的程度,凭轼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倚靠在车前横木上,代指的是驾车,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作战行动中,“战车”是重装武器,类似现在的坦克,所以凭轼一词后来也用来形容使臣出使或领兵作战。凭轼下东藩的典故来自汉高祖驾下的郦食其,他曾向汉高祖请命,说降了齐王田广(凭轼下齐七十余城……为汉之东藩——《汉书•郦食其传》),下,指“降服”,东藩可以理解为附属国的意思。我魏征久慕我主上的英名,所以快马加鞭的来投奔他,然后就马不停蹄地出关(潼关)去执行任务——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我要象古人“请缨”、“凭轼”那样去说服敌对势力(徐世绩)归附,也预祝我的主上能取得象汉高祖那样的成就。看看人家的这二十个字,既抬高了自己,又奉承了别人,只是如果有人问:您“杖策谒天子”的时候怎么看错门牌号码了,串了两个门才来?不好回答啊,尤其是后面在说服了徐世绩后,在对抗窦建德的作战中,他又成为了窦建德的红人。
第三层次的两句强调了这次任务的客观困难。郁纡原意是指忧思萦绕(郁纡将何念——曹植《赠白马王彪》),魏征用来形容山道的盘曲迂回,崎岖不平,陟,是指攀登。想象这一路征程的风尘,沿着崎岖难行的山道翻越高山峻岭,远处的平原时隐时现(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要知道,崎岖难行的不仅是山道,还有我的人生,时隐时现的不仅是平原,还有我的未来。古木枝头的寒鸟悲鸣,空山壁间的野猿哀啼(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更是通过一幅凄凉景象反衬了一路孤寂,更表明了魏征此刻心情的沉重,来到唐营后没人搭理是孤独的,离开唐营执行任务也是孤独的。孤独的魏征,未知的旅程。
第四层次阐明了自己誓要完成任务的决心和动力。千里目指远望,《楚辞•招魂》中也有“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的用法,晋代诗人孙楚有“举翮抚三秦,抗我千里目”的诗句,后来比魏征这首诗中更有名的千里目出现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句子中。“九逝魂”是指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分散,魂一夕而九逝——屈原《哀郢》。这两句是说看看前面的路,刺伤了我的眼,想想后面的事,吓破了我的魂(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毕竟,去劝别人投降是冒着被别人杀掉祭旗的风险的。但是,我还是无怨无悔的去了,怕吗(岂不惮艰险)?当然!为什么还去呢?我要报答如今的主上对我的知遇之恩(深怀国士恩)。这句“深怀国士恩”太有含义了,别人对我也有恩,例如前面的两位元宝藏和李密,但他们对我是“某某”或“XX”之恩,我当以某某”或“XX”报之,如今的主上对我有“国士”之恩,我当以国士报之。
最后的两句总结了本诗并进行了升华。“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典故很熟悉,颇有点象“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大侠也枉然”的意味,侯赢一言的典故是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大梁(今河南开封)监门老(指年龄)小(指官职)吏侯赢献计并推荐打手朱亥后对信陵君许诺:我老了不能随你前去,但一定会用自杀来报答你(一直没有搞懂这种报答的价值),后来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魏征此处用了这两个典故,想必是在李渊面前拍了胸脯,打了包票,一定能搞定徐世绩。果然,徐世绩不仅成为了后期唐朝的“无敌二李(李靖和被赐姓李的徐世绩)”,忠心耿耿地为唐朝建立军功,而且到了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为了恢复唐朝的“李氏”血统,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之后,他也因此而获罪,在死后被撤销了光荣的国姓,又成为徐世绩。可能是因为两人之间有这种关系,后来的《隋唐演义》创造了军事老道徐懋功和魏征两个角色,其实是徐世绩曾经用过懋功这个字,魏征当过道士,这两个人一个是水,一个是泥,被创作者重新打破,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看到“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一句是不是很眼熟?后世诗鬼李贺的《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中“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一句与魏征相比,名气要大的多,魏征的千里目、感意气都被后人借鉴并形成名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魏征的文笔的确不是盖的。他被借走了另外一句更有名,那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过被皇帝天天念叨在嘴里,应该不会涉及版权争端。另外的例如“居安思危”、 “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等等名句也出自他的门下。后来的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时称五代史),在当时广受赞誉——时称良史。后人评价他“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唐诗别裁》。
最后这两句落脚点放在了“功名谁复论”上,既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又表明自己是受主上的“意气”感召,为报答“国士”之恩,不为功名利禄,把自己塑造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真的是这样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我个人认为,魏征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大师”,既达到了圣人设定的“文死谏,武死战”名臣标准,又不会真有性命之忧,可谓生前显贵身后哀荣,如果把演义小说中动不动就大骂皇帝是昏君,然后毅然决然地碰死在金銮宝典上的某某丞相、太师称为愚忠,那魏征绝对是另一种形式的“巧忠”。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所谓忠臣在朝廷触犯天子,结果遭到杀戮,而他们的君主也落了个昏君的坏名声,最后还要国破家亡,只留下忠臣的空名,而良臣不仅自己声名卓著,君主也能饮誉四海,万古流芳,连他们的子孙也都能传承不变,因此我宁愿做陛下的良臣,不愿做陛下的忠臣。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话其实说的很有道理,就像乱世思良将一样,有昏君的比照才能显出忠臣,在君主贤明四海生平的时代,臣子只要安守本分尽职尽责就好了,更有意义的是用“能臣”或“庸臣”来评价。

与李世民的秦王府嫡系部队相比,一个辗转漂泊的外来户能做到这种地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应该说是李世民这位贤明的君主,玄武门之变这种特殊的皇权交接方式,加上魏征的“巧忠”,三个方面的综合因素造就了一段贤君诤臣的佳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先说李世民的因素。李世民治理天下中的贤明,体现在他对相权的加强。从而能充分发挥宰相以及各个阶层的官员的作用,共同处理政务,既能给皇帝“乾纲独断”所作出的决策拾遗补漏,又能加大决策的执行力度。

其实皇权与相权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历史上也不乏过度膨胀的相权对皇权造成了致命的威胁,但天下可以为一家一姓所有,却不可能由一家一人所治,毫无制约的皇权给国家带来的危害同样是巨大的。隋文帝杨坚虽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但并没有很好地使之运转起来,尤其到了杨广执政时期,杀戮了以高颖为首的老臣,更是彻底结构了政治体制,使得相权荡然无存,因此在杨广推行自己给隋朝带来灭顶之灾的军国大计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一项制度和个人能够对其进行限制,以致于天下大乱,江山易主。

李世民是受益者,同时也看到了前车之鉴,因此他对相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扶植,给三省六部赋予了真正的责任和权利。与此同时,他自然也没有忘记“奴大欺主”、“客大欺店”的教训,对相权也进行了牵制性的限制。

一方面,对贞观时期的的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进行了极为明确的职能分工,以职能进行牵制:中书省的职能是按照皇帝的意见或者政事堂和议的决议草拟诏书;门下省的职能则是对中书省拟就的诏书进行审核,若无异议则副署通过,若有异议则将诏书发回重拟;总辖六部的尚书省负责对决策的执行。

另一方面是对宰相群体进行扩容,以权力分摊的形式来防止“一家独大”。按照唐时官职的品级,只有尚书、门下、中书三省的长官才称作宰相,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由于唐太宗以前自己担任过,在他即位以后就不再授予大臣,尚书省以两名副长官左右仆射为长,而门下省的长官定制是两名,称作侍中;中书省的长官定制也是两名,称作中书令。也就是说,宰相实际上有六人之多,也只有六人能成为宰相,这跟二月河在《康熙大帝》中描写的上书房大臣之间互称张相(张廷玉)、李相(李光地)的情况同理,而与评书中(如岳飞传)所说的“左班丞相”、 “右班丞相”不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个职务。

为了方便这六位长官联合办公,门下省开辟了一间专用会议室,称作“政事堂”,只有三省的六名长官有资格进入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李世民登基后不久,给一些大臣加上了诸如“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平章国计”之类的不同头衔,这些头衔的功能却是相同的——可以进入政事堂列席宰相联合办公会并对军国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有点像某某常委会扩大会议。

魏征在贞观三年被任命为内廷秘书省的长官“秘书监”,虽然名义上也是内廷六省之一的秘书省的长官,但是实际品秩只有四品,很难进入核心决策层。不过李世民给他加了“参知政事”的头衔,其实从这个时候起,他就成为宰相群体的一份子。

正是因为李世民对政治体制的这种改革,是魏征有机会跻身核心决策层,而这,正是成为一个良臣的条件,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无足轻重的厄员能被皇帝重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怎么才能修改帖子标题?发到现在才发现“细读唐诗品唐史”,误传成细读唐诗品唐诗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有没有大神教教我修改帖子题目的办法?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heiheizyx 2016-09-20 11:45:55
唐诗唐史,互有映照
-----------------------------
@zw188166 2016-10-21 16:31:52
犂??
-----------------------------
是的,本来是“细读唐诗品唐史”,结果不小心打成现在的帖子题目,唉,拼音输入害死人啊。什么衰哥、霉女、我在王八一类的,没想到,今天影响到了帖子。
也怪自己不细心。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再说玄武门事变的因素。

玄武门事变,既使李世民彻底扫清了登基为帝的障碍,又让他在道义和名份上有些尴尬,在这个时候,魏征及时出现,作为太子建成集团的中坚力量,魏征的加入为李世民扳回了很多分数,起到了一个典型的示范作用。

首先是展示了李世民任人唯贤,不以“站队”的问题决定官员的政治前途,稳定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集团中官员的心态。李建成作为长子兼名正言顺的太子,忠于他的政治势力具有相当的规模,这批人能否收服,对李世民能否稳定政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其次是彰显了李世民的个人魅力,要知道魏征可是担任太子洗马要职的人,属于多隆对韦小宝的称呼——“心腹大人”(见星星的《鹿鼎记》),这样一个人的归顺说明了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合理性、迫切性及合法性,按照皇家的流行说法就是上应天意下顺民心。

魏征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后,并没有立即登基,中间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李世民是以太子的身份总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行使皇帝的职权,在这段时间,魏征担任着隶属东宫系统的太子詹事主簿。唐时直接为太子服务的是太子詹事府,最高领导是正三品的太子詹事,太子詹事主簿是太子詹事在文案方面的专职助理。

太子詹事可以理解为当时太子李世民的秘书长,魏征可以称为是李世民的专职机要秘书。这个期间经历应该有很多关于李渊退位的内幕,虽然魏征不会全部了解,但应该有所接触,至于在李世民“逼宫”的过程中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个很难说清楚。魏征在此时最大的作用是向太子李建成的集团释放了一个友善的信号,李世民通过魏征稳定了玄武门事变后的政局和人心。

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并没有因为魏征“榜样”效应的消失而对对魏征进行贬黜,并且擢升魏徵为门下省的“谏议大夫”,可以看出魏征通过考验,基本上成为了李世民可以信任的人。但这是一个真正的谏官职务,担任这个职务的官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对皇帝的施政和个人言行发表意见,事无论大小,皆可言是非,说起来有点类似后世的御史言官。这也是后世的绝大多数人将魏徵视为“谏臣”的根本原因。

一个“谏臣”在治国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在朝堂上的地位是很有限的,这个举动也表明李世民并没有真正重视魏征,也许是怀疑他的能力,也许是怀疑他的忠心。玄武门事变带给魏征的资本已经不复存在,接下来对魏征开始了真正的考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最后是魏征个人的因素。

李世民即位后,魏征的真实水平,也就是他的“巧忠”和他的能力开始体现。原来太子建成和巢王元吉势力范围的河北人心动荡,魏征主动向李世民献计,说“不示至公,祸不可解”——《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意思就是劝李世民放下私人恩怨,站在一个皇帝的高度,从维持稳定的大好局面出发来处理。

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派他到河北进行安抚。魏征不负所托,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李世民很高兴,开始把魏征纳入到自己的真正核心圈子,新唐书是这样形容的——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魏征终于可以从李世民的办公室进入到李世民的“卧内”了,所谈话的内容也扩展到“天下事”。

这次帮助李世民处理好太子建成方面的问题对魏征的发展是个关键,一方面体现了魏征的能力,另一方面真正表达了他的忠心,要知道当初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气势汹汹的质问——汝何为离间我兄弟!在这种形式下的投靠是很让人怀疑的。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魏征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 尚书右丞上面仅有左右仆射两名领导,属于尚书省三号人物,这个职务所负责的工作也件件关乎国家的大政方针。魏征不再仅仅是一个夸夸其谈的言官,开始了他的“相臣”之路。

贞观三年,他便被皇帝拔擢为秘书监,并被允许“参预朝政”,贞观六年成为检效侍中(即暂时行使侍中的职权),从此正式成为门下省的长官,名副其实的宰相。贞观七年李世民正式拜魏徵为侍中,贞观十一年,魏徵以眼疾辞相,李世民不许,虽然免去了他的侍中一职,却敕令他以特进“知门下省事”,依然为相臣。

门下省的职责归纳起来有主要的三个方面:一是对中书省所草拟诏书的审核、封驳及颁行;二是对尚书省六部所奏事的审驳以及政事实施的监督;三是掌管皇帝的御宝公章。

世界没有绝对的平衡,随着三省长官的身份、地位、能力以及受皇帝的重视程度,三省六部其实也有一个以哪一个为核心的问题。在贞观年之前,三省六部制度的核心是统管六部无所不总的尚书省(李世民是尚书令嘛),在贞观年之后,自裴炎担任宰相开始,中书省逐渐成为中央三省的核心。而在李世民当政期间,李世民对相权的收放自如,出于制衡的目的,相对权利较小的门下省得到更多来自皇帝的支持。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以谏官身份名垂史册的魏征其实是一位宰相。

魏征的“巧忠”有时很让人不齿,“拣尽寒枝方肯栖”的从政履历的确无法为他树一座贞洁牌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此枝顺利地过渡到彼枝之上,更何况是他对每一个主人都殚精竭虑地做事。

对他在前几任主人之间进行的交接仪式上的表现很难查考,但在取得李世民的信任时表现的还是相当出彩的: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资治通鉴唐记七》。这句话的精华在于“先太子”三个字,当时李建成刚刚被李世民亲手射死,作为李建成的心腹,魏征的先太子三字一出口就等于承认了李世民现在太子的地位,其中的奥妙就跟康熙通过大张旗鼓地祭奠明朝皇帝向天下人示意明朝不可再复的效果一样,暗示那已经前朝的旧事,尘封之历史,并且没有丝毫表示对李建成的怀念,更没有半点对李世民的任何指责,这样的态度比咬破手指写血书效忠更坚决。

后世的方孝孺面对着燕王朱棣灭十族的血腥威胁,高叫“成王死,其子尚在……”,揭露朱棣所谓以“周公”的角色入主紫禁城的行为,虽然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让人颇多感慨。不过在其他的史料中,倒鲜见“先太子”三字,新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通早)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新唐书列传二十二)。到底是资治通鉴的编撰司马光比较讨厌魏征,用了一个“先”字的春秋笔法来羞辱他,还是司马光确实掌握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史料,这就不得而知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我宁愿相信资治通鉴,因为同样是新唐书魏征传中记载了一段关于进谏的君臣对话让我们认识到了魏征的“巧忠”——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新唐书列传二十二》

镜头一,李世民端着酒杯笑眯眯略显自豪地对长孙无忌说(酒后的君臣交心即可显示君臣关系密切,又表示不是正式场合,可以畅所欲言,言者无罪,不必顾忌,看来李世民想听听真话):“魏徵、王珪跟着伪太子和巢刺王李元吉时的确令人讨厌,尤其是魏征,还想把我干掉,但我不计前嫌任用他们,无愧于古人,简直是让古人羞愧,齐桓公跟我比算什么!”众人点头称是,正准备大拍其马屁的时候,画面切换。

镜头二,李世民眼角瞟着魏征严肃地问长孙无忌:“我对魏征这么好,当我不采纳这家伙的意见的时候,我的指示他就磨磨唧唧,是不是想跟我叫板!”

镜头三,魏征很懂事的站起来回答:“我之所以进谏是因为您的指示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我不蘑菇一下,以您雷厉风行远超古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此处省去五千字)执政风格,就要马上推行了。”

镜头四,李世民冷冷地说:“那你应该维护领导的尊严,后面可以单独找我汇报嘛!”

镜头五,魏征镇静地说:“上古的明君舜警戒他的大臣,不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我一直用稷、蒐侍奉尧舜的榜样来鞭策自己(自然您堪比尧舜,就是鸟生鱼汤,我就是文比诸葛之亮,武赛关云之长。这里的技巧太深奥了,面对这一个君主错误的决策,可以有三种说法:1、我认为你这是夏桀、商纣才干的事;2、这件事尧舜是会如何如何干;3、我如果执行您的决策,我恐怕就很难成为辅佐尧舜的稷、蒐了。其实纵观魏征的二百多条上书,完全都是后两类的说法。),所以……”

镜头六,李世民哈哈大,打断了魏征,对众臣说道:“你们说魏征举动疏慢,像个乡下老头(长孙皇后暴汗:这不是您说的吗?),但我看他妩媚多姿,很酷很帅哥嘛!”

镜头七,魏征擦了一把脑门的冷汗,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说出了真心话:“嗨,我每次在您面前胡说八道,还不都是在您的英明引导和精确暗示下进行的嘛,您要是不愿意听,我哪敢摸批您的龙身逆鳞,您的老虎屁股,掏您的凤凰蛋,拔你的孔雀翎啊!”

镜头八:群臣对魏征敢言直谏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向他竖起中指。
以上的DV片段纯属八卦,绝无雷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我宁愿相信资治通鉴,因为同样是新唐书魏征传中记载了一段关于进谏的君臣对话让我们认识到了魏征的“巧忠”——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新唐书列传二十二》

镜头一,李世民端着酒杯笑眯眯略显自豪地对长孙无忌说(酒后的君臣交心即可显示君臣关系密切,又表示不是正式场合,可以畅所欲言,言者无罪,不必顾忌,看来李世民想听听真话):“魏徵、王珪跟着伪太子和巢刺王李元吉时的确令人讨厌,尤其是魏征,还想把我干掉,但我不计前嫌任用他们,无愧于古人,简直是让古人羞愧,齐桓公跟我比算什么!”众人点头称是,正准备大拍其马屁的时候,画面切换。

镜头二,李世民眼角瞟着魏征严肃地问长孙无忌:“我对魏征这么好,当我不采纳这家伙的意见的时候,我的指示他就磨磨唧唧,是不是想跟我叫板!”

镜头三,魏征很懂事的站起来回答:“我之所以进谏是因为您的指示有不完美的地方,如果我不蘑菇一下,以您雷厉风行远超古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此处省去五千字)执政风格,就要马上推行了。”

镜头四,李世民冷冷地说:“那你应该维护领导的尊严,后面可以单独找我汇报嘛!”

镜头五,魏征镇静地说:“上古的明君舜警戒他的大臣,不要当面不说背后乱说,我一直用稷、蒐侍奉尧舜的榜样来鞭策自己(自然您堪比尧舜,就是鸟生鱼汤,我就是文比诸葛之亮,武赛关云之长。这里的技巧太深奥了,面对这一个君主错误的决策,可以有三种说法:1、我认为你这是夏桀、商纣才干的事;2、这件事尧舜是会如何如何干;3、我如果执行您的决策,我恐怕就很难成为辅佐尧舜的稷、蒐了。其实纵观魏征的二百多条上书,完全都是后两类的说法。),所以……”

镜头六,李世民哈哈大,打断了魏征,对众臣说道:“你们说魏征举动疏慢,像个乡下老头(长孙皇后暴汗:这不是您说的吗?),但我看他妩媚多姿,很酷很帅哥嘛!”

镜头七,魏征擦了一把脑门的冷汗,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说出了真心话:“嗨,我每次在您面前胡说八道,还不都是在您的英明引导和精确暗示下进行的嘛,您要是不愿意听,我哪敢摸批您的龙身逆鳞,您的老虎屁股,掏您的凤凰蛋,拔你的孔雀翎啊!”

镜头八:群臣对魏征敢言直谏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向他竖起中指。
以上的DV片段纯属八卦,绝无雷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魏征的敏锐的战略眼光是很让人叹服的,在隋朝为官时,他看出时局已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支持元宝藏投降李密;在李密手下,他又劝李密要放眼天下,不能局限于瓦岗和洛口仓(这也是他诗中“纵横计不就”的含义);在窦建德手下,他又献计屯田;在李建成手下,他劝其早点解决李世民。回头看看这些建议,那一条能彻底落实都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是纵观魏征一生,他虽然受到了每一任领导的重视,但都是从事“机要秘书”或“秘书长”一类的工作,即便是李世民,也从来没有把他弄到掌管六部的尚书省担任官职,他始终是一个制定决策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真正得到信任?从这一点来讲,他其实是很不得志,满腔的抱负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自己描画的蓝图始终是空中楼阁,最终成为了一名高居相位的言官谏臣。

也不能因为魏征的数度易主就抹杀了魏征的“忠”,比如就在窦建德手下献计屯田一事,对于他的前雇主大唐来讲就是背叛,魏征应该学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才对,魏征自己的解释是:“民为国家之本,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直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这也体现了儒家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魏征没有忠于某一个人,而是忠于广大的百姓。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