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钱祖荣侃红楼梦之90:揭开真事隐的天大秘密――很简单

钱祖荣侃红楼梦之90:揭开真事隐的天大秘密――很简单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揭开《红楼梦》真事隐的天大秘密――很简单

钱祖荣

揭开《红楼梦》真事隐的天大秘密――很简单,仅欲明白经过三重程序:
一、塑造“甄事隐”。甄事隐,姓甄,名费。寓指明末清初被李自成“废”了的真命天子崇祯皇帝朱由檢,假大空政府垮台,满清贵族乘虚而入,定鼎北京;字士隐,寓意真事隐去,当年朱由檢诈死后隐匿江淮,指挥数十万人坚持十多年,进行多次反清复明战役,无果而终。




二、展开真事隐的延续。“甄事隐”有独女甄英莲,即“一片砧敲(砧的敲击声为“咚”,谐音“董”)千里白”(见第49回等多回)的寓指者——董白,,被明朝遗民核心人物运用“西施沼吴”(见第5回香菱的判词)之计进入清宫,经过艰难曲折,替寓意草莽帝王的薛蟠龙(喻指顺治)生了一个儿子,“以承宗祧”,后来母亲离宫(遗腹子,见第120回)。




三、谋划真事隐“完劫”。相关人物运筹帷幄,千方百计让英莲和也有“遗腹之子”的宝玉之亲生子――新朝廷的新皇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登基,汉人隐蔽地夺回国家统治权,汉满一家亲,君臣共奋,迎来“康乾盛世”。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故去,代表原因叹息的亡明朝廷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甄事隐”,名费。寓指明末清初被李自成“废”了的真命天子崇祯皇帝朱由檢,假大空政府垮台,满清贵族乘虚而入,定鼎北京。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欢迎赐教!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不能把《红楼梦》解读成教授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的恋爱宝典!否则,祸国殃民!!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赞同本文观点者,请转发!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分析《红楼梦》中的“薛蟠”寓意谁?
《红楼梦》中的薛蟠、薛蝌是堂兄弟,蟠和蝌字都有虫字偏旁,是作者看不起的北番蛙之子蝌蚪类小爬虫的体现。而薛蟠表字文龙,诨名呆霸王,职业是皇商(按作者把“甄士隐”谐音为“真事隐”的范例,皇商寓意皇上)。全面分析有薛蟠龙的寓意,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番邦一方的皇上,就是顺治。得出推论:作者将《红楼梦》中的薛蟠,寓意为顺治皇帝。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gfanyh 2020-03-28 11:19:02
朱由检在江淮如果有几十万军队的话,他何必隐匿?他继续打他的皇帝旗号,让全国军民都知道他还活着、朝廷还在、明朝不是被灭了、而是暂时遇到一点麻烦。他这样做岂不更好更明智?
-----------------------------
朋友:在北京,朱由檢已经被被被宣告自缢死亡,辗转至南京,诈死的朱由檢遇到弘光皇帝朱由崧已经登基,后果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只好来到江淮地区,组织反清复明斗争。请看下面附图。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由附图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的江淮地区,坚持反清复明的人,不全是军人。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gfanyh:
非常感谢您的关注!!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请有兴趣的朋友,参读:钱祖荣侃红楼之88:崇祯皇帝谋划著作《红楼梦》?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上面的“土城吊古”附图,是叙述明末清初时期,海安十万军民建筑土城,坚持反清复明斗争之事。
图片由今人海安陈琪先生提供。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如皋地区的反清复明斗争情况,请按附图搜索。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非常感谢为拙文点赞的朋友!!!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钱祖荣:《红楼梦》中“雪下抽柴”的故事隐叙了有关历史
春天好郊游 楼主
2018-03-23 15:42

《红楼梦》中“雪下抽柴”的故事隐叙了有关历史

钱祖荣

毛泽东 一直把《红楼梦》当历史读,早在延安时期就说过:“《红楼梦》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1961年12月20日,毛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又说:“《红楼梦》是写的是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对《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与几个哲学工作者谈话中,毛 又说,“《红楼梦》,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在《红楼梦》中,凡是作者暗藏玄机的地方,其内容都会让人看上去漫不经心,此乃作者写作的规律之一。本回刘姥姥所编“雪下抽柴”的故事,看似信口开河,其实是故意掩盖了当时不便明说的历史事件。

1、暗寓大清朝取代了大明朝

作者在本回写宝玉道:“老太太又喜欢下雨下雪的。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岂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林黛玉忙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说着,宝钗等都笑了。宝玉瞅了她一眼,也不答话。

本来,人们在下大雪的环境里抽一捆柴火,点着取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作者在本回后半部的文字中,连续用了9个“柴”字,还写了“宝玉瞅了她一眼,也不答话”,是寓意宝玉不开心。为此,必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红楼梦》第五回在金陵十二钗画册中,关于林黛玉的图上画着两株枯木,而枯木无大用则成为柴火被烧成灰。因此,作者写“雪下抽柴”一段内容,预示着与林黛玉的命运有关。

在画册所刻画人物的对应判词中,有“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句。其中用“柴”代表林黛玉的“林”姓,用“雪”代表薛宝钗的“薛”姓。“雪下抽柴”与“釜底抽薪”意义相近,人们在大雪天本来要抱柴引火取暖,在此处柴却被抽走,则暗示林黛玉的死和薛宝钗有关。

笔者反复阅读《红楼梦》之后,觉得作者写男主角贾宝玉深恋女主角林黛玉,最后以悲剧形式告终的意图,是隐喻明朝遗民眷恋故国大明朝的深切情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明确自己后代子孙的支派和各支派的辈份,以每一个儿子为一支派,每一支派定了20个字作为名字中第二个字的用字。再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规律,作为名字中第3个字的用字。而明朝末期两任皇帝分别是朱由校和朱由检,他们名字中的第3个字都含有“木”字偏旁,两个“木”字就组成一个“林”字,而“玉带林中挂”的谶语,则寓意林黛玉与大明朝一起被历史淹没。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在满语中“清”即“金”的谐音,汉语“清”即满语“金”,“金”改为“清”,是改汉不改满。明朝之“明”属火,在五行中火克金、水克火。后来皇太极将“金”改为“清”,将女真族改为“满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是政治需要。“满清”二字均含三点水,水可克火(明)。因而,对于谶语“金簪雪里埋”,则应该解读为,北方“雪”遇到南方“火”化成“水”,寓意薛宝钗与大清国“融”为一体。而贾宝玉不得已与薛宝钗成为一家人,即成为大清臣民,是出于当时大势所趋的无奈。由此说明,作者用林黛玉的死寓意大明朝的灭亡,是由薛宝钗“夺”得“宝玉”即建立大清朝而形成的结果。在《红楼梦》第5回的判词中,作者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隐语写在一起,即“黛钗合体”,是暗示黛玉、宝钗有着殊途同归的命运,亦表明“大明”已被“满清”“融合”成为“大清”国了。

至于“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一句,联系《红楼梦》第97回写17岁的林黛玉成为“北邙乡女”的描写,则表明作者用贾宝玉怀念恋人林黛玉(即茗玉)的文学方式,隐喻自己痛惜朱明王朝于崇祯17年而亡的心情。从而,进一步说明作者把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地点,命名为“悼红轩”的用意。因为,“朱”含有“红”的意思,在《红楼梦》一书中悼“红”就是悼“朱”。

2、暗寓林黛玉的“喜事”和“丧事”同时发生

本回刘姥姥所讲的故事,是说一个“不是我们村庄上的”“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的女孩雪下抽柴,并说这“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名叫茗玉的小姐后来生病死了。宝玉听了,跌足叹惜,又问后来怎么样。刘姥姥道:“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宝玉忙道:“不是成精,规矩这样人是虽死不死的”。在这里,作者强调茗玉“一病死了”又“虽死不死的”。而“茗玉”的含义就是黛绿色的玉,也即“黛玉”。这个茗玉姑娘的打扮很怪。上红下白。预示着林黛玉“喜事”和“丧事”同时发生。

作者写雪下抽柴的女孩“穿着白绫裙子”,是有深刻寓意的。白绫就是白色的绫罗,为中国传统丝织物的一类。最早的绫表面呈现叠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绫有花素之分。《正字通:系部》载:“织素为文者曰绮,光如镜面有花卉状者曰绫。”绫采用斜纹组织或变化斜纹组织。

而“白绫”,则是古代君王赐与罪臣自裁时的常用之物。所谓三尺白绫,三尺指长度,其实不一定是正好三尺,只要够上吊用就都可以叫“白绫三尺”。此处作者写女孩“穿着白绫裙子”,则有“死”的寓意。

上述文字说明,“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的“茗玉”即“黛玉”并未真死。具体表现为:一是在某地,人们为林黛玉办着喜事。二是在另一个地方,人们为林黛玉办着“丧事”。红学界一般认为董小宛是文学人物林黛玉的原型,由此说明董小宛在年轻的时候,确实进入清宫。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刘成禺(1876-19530在《世载堂诗待删稿》中,把董小宛进入清宫一事,示意在《和胡小石听鼓词原韵》诗内:“……董娘弹说为何人?白点青峰水阁星,曲高蜀道雨淋铃,座中望断江南岸,真走山城掩袂厅”。上、下句中藏头“董白”两字,而且称董娘,只有皇帝后宫中的嫔妃方可称娘娘。后面句中有“蜀道”、“江南”等词,联系蜀帝杜宇幽通国相鳖灵之妻的典故,得其中之意是,董白即董小宛虽然身在山城掩厅(寓清宫)内攘袂起舞,但是思念家乡则望眼欲穿。

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1890—1969),在《柳如是别传》中说:“……然则小宛虽非董鄂妃,但亦是被北兵劫去。”虽然陈寅恪先生不认为进入清宫的董小宛就是董鄂妃,但认为“亦是被北兵劫去”是历史事实。

近百年来,参与讨论董小宛入清宫的学者,主要有孟森、陈垣、邓之诚、陈寅恪、高阳等,其中只有孟森持否定态度。今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邓小军,在当代《红楼梦》研究大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及李亦园、李希凡、冯其庸等20人担任学术顾问)杂志创办人、多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华夏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日韩东亚比较文化国际会议(常设)执行理事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2015)秋季号总期第42期》中,刊载了《董小宛入清宫考》一文,并置于该书刊载的诸文之首。该文引经据典,贴近史实,约8万字,文中使用了自顺治十三年至十七年,世传董小宛(1624—1660)入清宫时,入值内廷之文武职官和入住皇城内西苑之传法僧人,董小宛本夫冒辟疆及其至交好友之口述和撰述,解决了世人对董小宛进入清宫的疑虑。

相关原始文献证据材料,有出自顺治十三年朝鲜王朝丙申八月陈奏正使麟坪大君李渲《燕途纪行》、冬至正使尹绛诸人的《燕中闻见》等。其中记载清主亲兵哨官朝鲜人金汝辉目睹“宫中贵妃一人,曾是军官之妻(一度被满族军官占有)也,年将三十”,绝非所谓“年十八”的鄂硕女,而是实际三十三岁的董小宛(见《中国文化(2015)秋季号总期第42期》第1、第25页),证明清廷所称董皇贵妃为鄂硕女“年十八”乃是谎言。以上论断,无疑得到《中国文化》杂志社所聘学术顾问的认同。

在清宫中,皇家曾为其操办盛大喜宴。而在如皋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家中,则邀众多大明遗民及一些遗民子弟,为其大办“丧事”,并留下好多诗词,以资证明董小宛已死。资料表明,其丧事超过为冒家祖先和为冒辟疆正妻苏元芳操办时的规模。在冒辟疆辑著的《同人集》中载,“以诗词相吊者无数”,但并不能证明董小宛确已去世,因为当时人们不能明言小宛已入清宫。相反的,当时名流留下的诗词,都暗示董小宛与冒辟疆是生离而非死别。正如《冒辟疆全集》第642页载赵而忭(字友沂,长沙人,左都御史赵开心之子,入清后以荫授中书舍人、明史馆纂修官,有《虎鼠斋集》存世)言:“懐人恻恻犹生别”,真是一语中的。

3、隐写了“末世”发生于如皋的一段历史事实

红学界对于“末世”的解释争论好久,其实历史资料早有定论。 《顺治实录》载,在“崇祯帝碑”上有多处“末世”字迹。如“崇祯帝之所以失天下者,厥咎有在非末世亡国之君可同年而语也”……“凡末世亡国之君覆车之辙,崇祯帝并无一蹈马,乃身殉宗社……”。 上述文字表明,崇祯帝就是末世亡国之君,那个时代就处在“末世”。

顺治二年(1645)上半年,中原地区的抗清斗争如火如荼。四月二十一日,如皋人陈君悦、刘广生等率天罡党众,于如皋城骢马里(吴越国王钱镠的坐骑“骢马”拴养的马棚及附近范围)建立中营,举兵抗清,杀了清廷第一任知县马御辇,阻遏清军东进。即如本回《红楼梦》所述,“南院马棚里走了水”。“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个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都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息了方领众人进来。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

关于如皋的战火燃烧情况是这样的,后来因清兵增加兵力,义军转移到柴湾向东至十三里港地区(见图1),继续坚持斗争。八月十五日夜,陈君悦邀北乡李堡镇缪氏兄弟率10万民众围攻如城,未能得手。九月十三日,陈君悦、徐健吾、道士王耀等率众再次围攻如城。九月十八日,清军总镇孔希贵、苏见乐率所部前来镇压,义军暂时退却。十月十五日,义军重整旗鼓再围如城。清军泰兴总兵李星率所部驰援如皋清兵。经过激战,义军被俘杀数万人。陈君悦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徐健吾被俘,押往北京,英勇就义(资料源于《清政府档案清初农民战争及抗清斗争》和《康熙如皋县志》)。

当时,在柴湾以东范围内,战争的双方死亡数万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是“雪(血)下抽柴”的真实写照。换言之,“被杀之人淌下的血,像流水一样被抽动的地方就在柴湾”,也为确切解读“雪(血)下抽柴”作了铺垫。对于这段历史,柴湾人不应该忘记,如皋人也不应该忘记。

在当时,作战地区内有一处两层小楼。取胜后的清兵,把义军中因顽强抗击而被俘的数个小头目押解到小楼院内,以千刀万剐的方式,肢解他们的身体,烈士鲜红的血液洒遍小楼内外。传说该处后来经常“闹鬼”,两层小楼被拆除,但人们仍把该地叫做“红楼村”。再后来,有人把它写成“洪楼村”了,但“洪楼村”与“红楼村”的含义迥异。

那时,数万具尸体停摆在露天,逐渐腐烂发臭,犬鼠雁鸦穿行其间,不久瘟疫肆虐,人畜大量死亡,当地未能外出逃难的老百姓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有些迷信之人则请雕塑匠塑造了一尊青脸红发的瘟神像,建庙供之,乞求平安。庙址位于原柴湾乡净土村。后来,人们把这座小庙叫做“青脸庵”,也有叫“青莲庵”的。两种叫法,只在民间流传。在如皋寺庙资料中,写为“净土庵”。

“青莲庵”的来由是,在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离开皇位前夕,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号青莲)在顺治皇帝的安排下从清宫逃出,隔了一段时间后潜回如皋(详细过程另文叙),在瘟疫已过的“青脸庵”暂时住下,后来在“青脸庵”西边里许重建了一座庙宇,主副房舍计50余间。庙址位于原柴湾乡复兴村,见诸资料的名称为“复兴庵”,而在民间流传的名称则为“逃家庵”,董小宛就暂时在此庵中出家为尼(见图1中李家庄3个字旁的“庙”形图标)。为了避免顺治之母孝庄皇太后派细作调查到真实情况,董小宛以办诗社之名,召集周围寺庙中的方丈开会,请他们改“寺”为“庵”,以混淆视听。比如“崇善庵”、“乐善庵”、“福彗庵”、“太阳庵”等“庵”中,住的都是和尚。这样,在如皋就有了“9庙13寺72庵堂”之说,而庵堂多于寺庙的特殊现象也就此形成。董小宛在庵中住下不久,生下一子,寄养在附近人家。后来,这户人家居住的地方被叫做“莲子头”(见图1)。“头”字在这里无实际意义,与不远处的“瓦屋头”“古河头”之地名类似(后来发生的其它事情另文再叙)。形势变化以后,进“逃家庵”的尼姑都取董姓,延续至“文革”前夕,“逃家庵”中最后一位名叫董芳的尼姑,被安排在柴湾公社14大队落户,直至终老归天。清末民初时期,如城沙姓人家曾买下“逃家庵”的庙宅和地产。




(附图1)

瘟疫在当地发生后,未逃离的人们特制了一种用桐油浸泡过的布料衣服、鞋帽,穿戴在身上,用蒲公英、楝树叶和桃树叶等自制药水浸过的毛巾护住口鼻,在冰天雪地里,从火草堆中抽出柴火,把死尸分几处集中焚化。这种特殊情况下抽柴焚化特殊人物尸体的现象,就是“雪下抽柴”悲惨场景在柴湾的特殊体现。更为奇特的是,焚尸后不久,由于日晒雨淋,数处骨灰堆上竟然长出一些灵芝。当地人说,这是先烈的英灵在此聚会,诉说着那段催人泪下的历史。因而,人们就叫这地方为“会芝庄”。这个“会芝庄”的名称,也就出现在后来的制式地图中(见图1)。

经过反复核实,“逃家庵”不是当地陶家的家庙。1958年建柴湾公社会堂时,拆用了后排房舍的木料。1960年在“逃家庵”附近建成的柴湾初级中学,也拆用了中间一排房舍的木料,下半年入学的初一新生,还参加了义务劳动。由于笔者是该校创建初期入校的学生,对于当地年长者经常传颂的上述一类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不断叠加着自己的记忆。如今,“逃家庵”尚存头门三楹殿房(见图2)。“青脸(莲)庵”已被全部拆除,原址建了半间小屋作为“土地庙”。目前,异地新建多年的“净土庵”,香火鼎盛(见图3)。




(附图2)




(附图3)

如皋柴湾关于“青脸(莲)庵”和“逃家庵”发生的事情,疑似吻合了《红楼梦》本回中刘姥姥所编的故事。刘姥姥告诉宝玉道:“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死后“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宝玉信以为真,回至房中,盘算了一夜。次日一早,便出来给了茗烟几百钱,按着刘姥姥说的方向地名,着茗烟去先踏看明白”。茗烟看过现场回来拍手道:“哪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上文已叙“茗玉”的含义就是黛绿色的玉,即为“黛玉”。而董小宛又是文学人物林黛玉的原型。那么,刘姥姥说小祠堂里的塑像是茗玉小姐的像,与茗烟看到的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像,又不是一回事。但这恰恰描写的就是发生在董小宛身上的事,是一段历史的重现。不了解当时内情的人显然在《红楼梦》中写不出以上内容,而冒辟疆却能手到擒来。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发生在冒辟疆身边的真实历史事件后,都会唏嘘不已,其运用的巧妙笔法更让人钦佩之至。

2018年3月20日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在《红楼梦》第28回中,作者写林黛玉有病,用王大夫开的药方,吃的“天王补心丹”,其中要用头上带过的珍珠,凤姐道:“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没法儿,把两枝珠花儿现拆了给他。还要了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去,乳钵乳了隔面子呢。”
在这段内容中,读者需留意两点。一是薛大哥(薛蟠)和林黛玉吃的药都是“‘天王’补心丹”,作者用“天王”一词是有寓意的,人世间的“天王”就是皇帝,如皋民间流传有“天王老子都不怕”之语,“天王”后就是皇后。由这段内容看出,作者把薛蟠和林黛玉隐喻成皇帝和皇后,他们生的病和吃点药都一样。二是凤姐用“一块三尺‘上用’大红纱”包珍珠。这“上用”一词,是写皇帝生活的专用词。两点内容说明:作者确实把薛蟠隐喻为皇帝。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在第40回,写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书中写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其原因是“贾家”不留“残荷”了。

《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在第48回,写林黛玉不喜欢陆放翁?
书中写林黛玉教香菱不要喜欢陆游的诗。为什么呢?原来,陆游娶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表妹唐婉为妻,而且她也深深地爱着陆游。后来陆游不得不听从母命,写了休书,把才貌双全的才女唐婉打发走了。

由以上内容分析,这些话似乎是“林黛玉”自己写到书里去的。
楼主:老卡枪  时间:2020-11-13 11:22:04

《红楼梦》的作者在书中多次用数字“一百二十”暗示全书是一百二十回:
1、第41回写有妙玉“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
2、在第48回作者写林黛玉要求香菱?“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3、在第80回作者写王一贴道:“若问我的膏药,说来话长,其中底细,一言难尽:共药一百二十味,君臣相际,温凉兼用。”

楼主:老卡枪

字数:1259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3-28 01:06:50

更新时间:2020-11-13 11:22:04

评论数:3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