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系列连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

系列连载:秦汉历史人物评析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原创读书人宏涛2021-02-02 13:26:49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1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6900个字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刘邦带领着近十万众的胜利之师,浩浩荡荡开进了秦都咸阳,数万民众或被迫、或自愿的夹道欢迎,刘邦当年在咸阳街头赞叹秦始皇的“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当他进入秦都宫殿,看到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琳琅满目的珍奇异宝、倾国倾城的后宫嫔妃,不由得目眩神夺、意乱情迷,恨不得立即搬入宫中,畅享帝王尊贵。

打小就和刘邦在一起的连襟樊哙给了刘邦当头棒喝:沛公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小富即安?难道忘了正是眼前这些奢侈荣华,把秦推向了灭亡。请沛公立即还军霸上,不要留在秦宫之中。

樊哙的这番话语,后世学者均颇加赞赏。

例如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议:刘邦此时的见识还不如樊哙,樊哙为刘邦谋的是“拥有天下”的打算,而不仅仅是“怀王之约”的限定。

刘邦还在为自己想留在秦宫中犹豫,张良又进言:沛公先入咸阳,是为天下诛暴安民而来,现在应该换上丧服,祭奠阵亡的将士,抚慰秦地的民众。如果留在秦宫中,那和昏庸残暴的秦二世胡亥有什么分别?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请沛公听取樊哙的劝谏。

刘邦终于清醒了,他从谏如流立即起身出宫,下令封闭府库宫廷,除了萧何等人加快接受各类律令账簿、典籍资料外,其余人等不得擅自进入秦宫。刘邦全盘接受关中地区的各级官吏,加快恢复各级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咸阳城里除留下少数兵力维持治安外,其余部队均撤回灞上。

刘邦军进入咸阳后,最惊恐不安的就是旧朝官员们,他们是秦暴政的爪牙,是受苦民众的直接压迫者,是起义军的仇敌,刘邦不仅没有惩办,反而要求各安其位、继续各行其责。秦吏们由惊恐转向心安,对于刘邦不由得感激涕零,发自内心的竭力维持新政权统治。

刘邦安抚完官吏,面对民众渴盼废除秦苛政的愿望,随即宣布: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余严苛的秦朝法律皆废止。

这三条只规定“杀人、伤人、偷盗”的简单律令,成为关中地区新的行为规范,获得关中百姓的广泛认可,被史称为“约法三章”。

在出台“约法三章”后不久,旧秦的一位叫解生的博士建议刘邦:关中乃是天下最富饶之地,地形地势之胜天下无可比拟,听说秦将章邯已经投降项羽,项羽赐封雍王,要把关中给他治理。沛公应该赶紧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来,随后征发关中子弟准备抵抗诸侯。

刘邦很是认可解生的建议,于是照此安排。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当刘邦一路向西,攻入咸阳,项羽却在与秦军主力艰难鏖战。

项羽军分别在巨鹿、漳河、汙水大破秦军,章邯在兵力损耗殆尽、军粮补给告罄、队伍士气低迷的背景下,在殷墟率20万秦军向项羽投降。项羽立即率大军沿黄河向西,浩浩荡荡进军咸阳。

公元前207年11月初,项羽军行至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时,投降秦军与起义军之间各类冲突矛盾不断发生。

秦降兵担心如果随楚军攻秦失败,项羽则携俘虏回撤江东,秦朝必会将投降秦兵的父母妻子诛杀。于是降兵们情绪低落,彷徨不安。其实此时刘邦已经灭亡秦朝,出台新律法,秦降兵们的家人安全都已经得到了保障,但这个信息秦降兵们并不知道。

秦降兵的思想情绪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了,项羽在和身边亲信商量后,担心20万秦军日久生变,不仅不做消除秦降兵思想疑虑的工作,而是决定全部予以击杀。一天夜里,项羽调动兵将突然袭击降卒,将20万人坑杀于新安城南。

这起坑杀20万降卒的愚蠢残暴野蛮事件,是项羽给自己埋下了与关中民众不可调和的血海深仇,也把刘邦所极力呈现的宽厚长者形象衬托的更加突出。

11月中旬,项羽军到达函谷关,才得知刘邦已破咸阳,而且派军驻守阻拦自己部队进关。项羽大怒,立刻攻击夺关。随后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长驱直入,驻军于离灞上约40多里的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区东),既震慑咸阳,又与刘邦形成对峙之势。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刘邦派往驻守函谷关的军官,是左司马曹无伤的属下。曹无伤随刘邦从彭城起兵反秦,看到刘邦的沛县故人和沿路投奔的新人纷纷升官重用,而自己职级并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心生不满。他得知项羽率领号称“百万”的联军攻入函谷关后,便判断项羽、刘邦必定会翻脸对战,在审时度势后,他认为项羽成功机率更大,于是决定弃暗投明另攀高枝。

曹无伤派出特使向项羽表达自己投诚之意,并且报告:刘邦已决定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丞相,还把秦宫中的奇珍异宝全部占位己有。

项羽因为叔父项梁被秦军所杀,这两年多来与秦军无数次浴血奋战,心中充满了对秦朝统治者的仇恨。当他得知秦王子婴还要受到刘邦重用,而且最重要的是秦宫中财宝已被刘邦夺得,当场火冒三丈,咬牙切齿。

项羽谋士范增趁机进言:刘邦本是爱财好色之徒,这次入关后不取百姓财物、不近嫔妃女色,说明他野心勃勃、志向高远!我派人看过他头上之气,是形如龙虎、灿如五彩,这是天子之气!必须立刻出兵消灭刘邦,不可错失良机。

曹无伤特使的汇报,范增的火上浇油,使项羽下定剿灭刘邦的决心,他立即传令楚军上层:明早起兵突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一直随同项羽军伐秦,担任项羽的左尹。他在起兵之前就同张良交好。项伯得知突袭刘邦的消息后,担心好友张良在乱军中丢了性命,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计划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没必要陪刘邦一起死。

项伯是侠义之人,侠义之人崇敬的一般也是侠义之人。

张良说:当年韩王派我随沛公出征,现在沛公遇到危险,我先逃走就是不义,这种事情我做不到,我还是得把情况告诉他。

这个“不义“两字,让项伯无话可说,他便在张良营帐中等待,计划等张良向刘邦告别后一起走。

张良把情况告诉刘邦。刘邦大惊,连忙询问:这可怎么办?

张良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谁替大王出的镇守函谷,不让联军入关的计策?

张良此时已经称刘邦为大王,说明刘邦团队均以刘邦要封秦王自居,而派兵函谷关一事,张良应该不知情。

刘邦面红耳赤的回答:我是听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建议,想着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就可以称王了。

张良追问:大王估计我们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

刘邦当然明白张良这是故意设问,他甚觉难堪,沉思片刻说:论兵力,我们不如人家,您说现在该怎么办呢?

张良说:那就当面请求项伯帮助,向他解释沛公决不敢背叛项王。

张良这句话中,悄然将“大王”改为“沛公”,意思是现在到了服软欺骗的时候,这是唯一的应对之策。

张良的主意为刘邦指明了方向,刘邦神色稍定,他突然起疑心,这等机密大事,项伯为什么要夜闯敌营,告诉张良。

于是假装平淡的问道:你怎么和项伯会有交情?

张良解释说:在秦朝时候,项伯就和我有交往,有一次项伯杀了人,我设法救了他。今日发生危难,所以他来救我。

刘邦继续问:你们两人年龄,谁大谁小?

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礼节待他。

这寥寥几句话,刘邦探清了项伯张良关系,又以一句“兄长礼节待他”,在内心情感上把张良和自己定义为兄弟亲密关系,而且以沛公或准秦王的身份称项伯为兄,也是给足了张良、项伯面子。

刘邦与项伯见面后,首先举杯敬酒,祝愿身体康健;随后介绍家人,结为儿女亲家;接着充满真诚和委屈的诉说:我进入关中后,秋毫不犯,登记吏民户口,封查府库宫殿,都是想摸清秦朝家底等待项将军接收,函谷关的驻军是为了防范盗贼和处理异常情况。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何曾有过丝毫叛逆之心,恳请您代我向将军解释,不负我对将军的赤诚。

项伯被刘邦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他认为与刘邦都成了儿女亲家,肯定不会给自己撒谎,而且刘邦解释的函谷关驻兵理由合情在理,应该是项羽冤枉了好人,这些情况要赶紧告诉项羽。

项伯起身告辞,临别时叮嘱刘邦:明天一早就来鸿门,亲自向项王赔罪解释。

项伯连夜回到项羽军营,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并特别强调说:如果刘邦不先入关灭秦,将军怎么能轻松进来呢?现在刘邦有大功,而我们却要灭了人家,这是不仁不义的做法。不如就趁机好好款待,缓和一下双方关系。

项伯的劝说,项羽最后同意了。

鸿门宴的结局,其实在前一天晚上就已经决定了。

这就是刘邦的政治才华和公关能力,于不动声色中,把两个即将刀戈相见、敌对阵营的人能结为盟友亲家;遇事能屈能伸、随机应变,甚至把函谷关驻兵都包装为忠心之举,这些本事项羽没有,而且也学不来。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第二天清早,刘邦由张良陪同,带领樊哙、夏侯婴等几名心腹将领,与一百多骑兵赶到鸿门拜见项羽。

在项营的宴会帐中,刘邦在向项羽,以及其他随项羽一并进入关中的诸侯行完礼后,满脸委屈,恭恭敬敬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谁也没有料想到,我能够先入关灭秦,又在这里与将军相会。只可惜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使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刘邦这番话站位高远、内容软中带硬,而且避开核心矛盾。

用合理抗秦、一南一北,把自己和项羽拉到了一条共同战线上;讲清楚自己先入关灭秦,提醒所有人别忘了“怀王之约”,这秦王理应由我来当;以有人挑拨离间,把自己和项羽之间的对抗矛盾引导为偶然“误会”。

项羽在众人面前,当然不愿意让刘邦的大方得体衬托出自己的小肚鸡肠,连忙辩解自己不是平白无故冤枉刘邦,他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说的,要不然,我怎么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见面的第一个回合,刘邦就让全场诸侯在道义上站在了自己这边,并引导项羽把告密者主动抛出。

项羽宣布宴会开始,项伯、范增,刘邦、张良,以及其他诸侯将相一起开始饮酒唱和,大家虽然各怀鬼胎,但都不动声色,静待其变。

范增是项羽身边的智囊,他的眼界、见识均在项羽之上,他之前从刘邦入关中后的作为,就断定刘邦必定是项羽称霸天下的对手,因此极力劝说项羽杀掉刘邦。今天见到刘邦开篇几句话,便化被动为主动,心中更是为项羽着急。如果今天错过鸿门宴这个除掉刘邦的时机,放虎归山,必定后患无穷。他不停使眼色给项羽催促行动,并举起佩带的玉玦(音如决,意思为快下决心)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仍然没有反应。

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此人是一员猛将,按照之前安排,由项庄带领人埋伏在宴会旁边,只要令下,就冲进去杀掉刘邦。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现在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毕,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否则日后你们都将成为他的俘虏!

项庄领命,提剑进入营帐,先向项羽祝酒,然后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娱乐,请让末将舞剑助兴。

项羽本是豪爽性情之人,没有多想,便答应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拔剑起舞,所有人都看出剑剑指向刘邦,刘邦开始情色慌乱起来。项伯见项羽并不阻拦,以为项羽改变了主意,于是走到帐中间,也拔出剑来,与项庄共同起舞。当项庄靠近刘邦时,项伯就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始终无法下手。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宴会现场形势急转直下,谁也不敢预测项伯能否一直挡得住项庄,项庄会不会另出杀手,项羽心思又会有什么变化。

张良连忙走出营帐,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正在焦急等待,见到张良,连忙问:现在情况如何?

张良说: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意在借机刺杀沛公。

樊哙说:情况紧急,让我冲进去,和项庄同归于尽。

樊哙一手执剑,一手持盾,冲入军门,军门内外持戟交叉的卫士看见有人冲过来,急忙上前阻拦。樊哙用盾牌挡住长戈,用身体猛力冲撞,卫士们纷纷跌倒在地。

樊哙闯入大帐中,顾不得把披在身上的营帐门帘放下来,握紧手中剑和盾,头发根根向上竖起,怒目注视着主人项羽。项庄和项伯见到有人突然闯入,于是都停止舞剑,紧盯来人。

项羽握住剑柄,站起身来质问:来者何人?

跟随着樊哙回到宴会的张良介绍说:这是沛公的侍卫首领樊哙。

项羽十分欣赏樊哙的威武气势,开口赞到:好一位壮士!赐酒!

侍者对于这位不速之客没有好感,于是给樊哙呈上一斗酒,等着看他出丑,樊哙拜谢后,站起身竟然把酒一饮而尽。项羽又说:再赏他一条猪腿。侍者便呈上一个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如操屠刀,凭借自己的多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干净利落的剔肉除骨,把生肉整齐切片,边切边吃,一会就把一条猪腿吃完了。全场宾客见到樊哙行云流水的刀法、英勇无畏的气势,无不骇然赞叹。

项羽忍不住询问:壮士!还能再喝酒吗?

樊哙大声回答:我死都不怕,还害怕饮酒?秦王是虎狼心肠,杀人多到无数,罚人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入咸阳者封王。’现在沛公打败秦军,第一个进了咸阳,可任何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宫室、府库,驻军霸上,等待大王您来主持大局。至于派兵把守函谷关,那是为了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我家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不仅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大王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与灭亡了的秦朝有何区别。请大王三思!

樊哙这一番义正言辞的演讲,把项羽放置在了是“误信”小人挑拨的地位,如果再继续置刘邦于死地,则是暴秦的做法,那天下诸侯亦当再诛之。

项羽基本上已经决定不杀刘邦了,这时也想不出合适的话语接话,只能说:坐。

樊哙挨着张良坐下,项庄退出,项伯入座,全场又开始了新一轮把酒言欢。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刘邦看到现场局势一波三折,决定还得尽快离开,于是饮了一会酒,起身假称上厕所,随口招呼张良。樊哙一起走出营帐,

刘邦对大家说:现在得赶紧走,只是未曾向项羽告辞,这该怎么办?

樊哙着急说:做大事不拘小节,讲大礼不必谦让。人家现在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等着被宰的鱼和肉,逃命要紧,还告辞什么?

刘邦安排张良留下来辞谢。张良问刘邦有没有带礼物,刘邦说:有一对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双玉斗,准备献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那就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

鸿门距离刘邦的军队驻地霸上,相距约四十里。刘邦对张良说: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你估计我回到军营后,再进去辞行。

刘邦为了不惊动项羽范增,就留下随行车马和一百多随从,独自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员大将,执着剑和盾牌紧随其后,徒步逃跑。

估计刘邦已经回到霸上。张良从容不迫的走进营帐,向项羽、范增献上礼物,致歉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向大王当面告辞。特命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范将军。

项王连忙问:沛公现在哪里?

张良回答:沛公醉酒失态,听说大王还要罚他再喝酒,刚才已经独自离开,这会已经回到军营了。

项羽认为今天刘邦的卑躬屈膝,多次谢罪,还是给足了自己面子,于是不再追究刘邦不辞而别之事,欣然接受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范增听到刘邦已经逃回驻地,气的把玉斗扔在地上,拔出佩剑把玉斗击得粉碎,长叹一声,对着全场人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将来都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鸿门宴就此落幕。





鸿门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是一场箭在弦上最终未发的故事,是弱者不惧强权斗智斗勇的故事,是患难兄弟英雄惜英雄的故事,是惊心动魄后干戈化玉帛的故事。

从表面看来,事件的过程是刘邦派兵驻守函谷关拒项羽入内和曹无伤投诚告密,引出范增鼓动项羽,筹划杀掉刘邦,但是刘邦最终侥幸脱身。

鸿门宴刘邦能够全身而退的主要原因是:项伯被刘邦折服,设法全力营救,张良、樊哙随机应变,机智应付。后人多有感叹的是:项羽在鸿门宴上如果听从范增建议,杀掉刘邦,则楚汉相争、刘邦称帝的历史会被改变。



关于项羽为什么放过刘邦,大多分析都是从项羽缺乏远见、性格反复、有妇人之仁而论,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与项羽刘邦两股武装实力及项羽未来目标有密切关系。



一是当时“反秦”统一战线的需要。

刘邦、项羽彼此曾经“约为兄弟”,共同起兵反秦,双方都是按照楚怀王的安排,分别与秦军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巨鹿之战后,各路义军均在名义上听从项羽指挥,此时秦朝刚刚灭亡,项羽与“义军首领”立即反目成仇还缺乏心理和军事准备。

二是项羽并无绝对军事优势。

项羽军一路征战攻入关中,人疲马乏急需休整,粮草供给艰难筹措,坑杀20万秦降卒对其他投诚士兵产生的恶劣影响还未消除,秦地百姓对项羽军必是充满怨恨。刘邦十万兵马已经训练休息两个月,后勤军资应已有渠道保障,“约法三章”获得了关中百姓的爱戴信任。项羽杀宋义当机立断,灭秦军智谋多端,唯独在杀刘邦时犹豫迟疑,那是因为项羽已经做了盘算,假如杀了刘邦,必定要与刘邦军有一番鏖战,项羽此时刚入关中,立足未稳,对刘邦实力底细不明,当然不能贸然行动。

三是项羽要谋求政治主动。

刘邦已经向项羽俯首称臣,以退让请求妥协,项羽要称霸天下,当着各路义军面,当然不能杀出第一刀,这是建立自己霸主地位的政治需要,也是获得诸侯群雄广泛认可的道义基础。

四是项羽还没有把刘邦当对手。

项羽出身楚国贵族,对自己项氏血统自豪得意,他在自幼习武时,就认为“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加上他本身骁勇善战、所向无敌,他对刘邦这种市井小民是根本瞧不上眼的,项氏叔侄收容“刘邦”,项羽和刘邦“约为兄弟”,目的是为了让刘邦俯首称臣,根本不认为刘邦与自己可以平起平坐、配称对手。项羽的刚愎自负与自信骄傲,也给了刘邦日后取得更大成功的机会。

鸿门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
下期预告:《刘邦封汉》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刘邦总能站在道德伦理的高点去做团结,把自己的朋友弄得多多的;而项 是自毁形象自断后路,把自己的敌人树得满满的。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刘邦封汉——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一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2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4200个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宋《江城子·密州出猎》



鸿门宴过后,项羽指挥军队进入秦都咸阳。他也不与任何义军首领协商,就处死降王子婴,屠杀咸阳百姓,烧毁秦都宫室,抢夺财宝妇女。特别是秦宫收藏的各类典籍被付之一炬,阿房宫等六国宫殿大火三月不息等事例,都成为后人批评项羽残暴无知的主要论据。

咸阳的浓烟烈火与断壁残垣展现着项羽的愚蠢和短视,杀掉降王与肆意劫掠也灭掉了关中百姓对项羽的所有幻想。

项羽着急带着财富和荣耀回彭城去光宗耀祖,有人劝谏说:关中本帝王之都,周秦两代以此得天下,地形沃野千里,地势易守难攻,我们于此建都,必可以称霸天下,何必再回彭城去?

项羽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政治上是蠢材,他根本就没有统一天下、成就事业的站位格局。

项羽回答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谁能知道你的威风?

这名建议者没想到项羽的回答如此浅薄,他在辞别项羽后,失望的说:曾经听说楚人是猴子穿衣戴帽,只是装着像人,今日一看,果然如此。

这句埋怨话被项羽知道了,马上下令把这个瞧不起自己的人抓回来,扔进了油锅里。

这一个故事,项羽就为中国文化留下了两个成语:衣锦还乡、沐猴而冠。







项羽在回彭城以前,还要在咸阳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按自己想法论功行赏,分封诸侯,重构天下政治地图。

此时楚怀王还坐镇彭城,名义上是各路义军的共主。项羽便派人假惺惺的去请示:大家已经灭了秦朝,占领了咸阳,下一步该如何办。

楚怀王倒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傀儡,他一直以共主自居,并设法削弱项羽的实力。他明确回复项羽:按照公约办理。

楚怀王意思是先入咸阳的刘邦封秦王,其余的封赏另论。

项羽气急败坏的召集主要义军首领开会,当庭大骂怀王无才无德: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狗屁怀王,是我项家为了伐秦大业,才立他为王,他没有丝毫战功,有什么资格制定公约。今日天下初定,是靠我们在座各位的努力,应该把怀王的地盘全部分给大家。

这番言语是项羽心中对怀王积怨的发泄,是想摸清各路义军心思的探路石,也是项羽不再计划接受怀王统治的宣言书。

各路义军首领,听到项羽计划给大家都要分封时,哪管什么“楚怀王”的共主地位与“本人”的道德操守,纷纷拍手称赞,大家纷纷踊跃向项羽献上各类肉麻溢美的吹捧之词,多不胜表。

项羽在范增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对付楚怀王的行动。

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尊称怀王为“义帝”,同时又用“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借口,派兵将怀王强制迁徙到湘江上游的湖南郴州,此时郴州还属于未被开发的荒蛮之地,山高林密,猛兽毒蛇横行。项羽之用心,人尽皆知。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召集各路诸侯将领,在当年周幽王被犬戎杀害的地点,戏水旁的亭里开会,宣布他拟定的分封方案,史称“戏亭分封”。

这套分封方案,项羽根本不按照怀王之约设想的七国分立,而主要按照与个人的亲疏远近、周边领地间的相互制约进行划分,适当参考伐秦贡献与军事实力。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以彭城为都,占据的地盘主要是原楚国的领地,包括今天安徽、江苏、浙江、山东大部分,以及河南一部分,刘邦故乡所在的泗水郡也划进了项羽封地。

霸王之下,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






项羽这次分封的难点是如何处理刘邦问题,刘邦有首入咸阳之功,抗秦贡献不容置疑,但是刘邦集团势力最大,必须限制防范。

项羽在范增等人的建议下,决定把巴、蜀两郡分给刘邦。

项羽的盘算是:秦都咸阳所在的关中,物产丰富、地势险要,肯定不能封给刘邦。巴、蜀两郡虽然是秦国故地,但与中原相隔崇山峻岭,而且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安排刘邦到巴蜀做诸侯王,即兑现了“灭秦封王”的承诺,又能让刘邦承受穷僻之苦。

巴蜀两地本来就有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的天然地理优势,这片区域近百年来远离战火纷扰,秦国又不断移民补充人口,李冰父子率众建设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造就了肥沃的成都平原。

巴蜀地区其实早已经不再是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但这些真实情况,项羽方面并没有完全掌握。

鸿门宴后,刘邦为了感谢张良、项伯相救,赠与张良黄金两千两、珠子两斗。张良本是侠义大志之人,向来不重财物,便把刘邦所有赏赐转送给了项伯,并称这是亲家刘邦的心意。当分封方案第一稿刚出来,“侠义”的项伯立即把内情透漏给了张良。张良与刘邦合计后,便准备了大量财物送给项伯,请其帮忙运作,设法在项羽分封方案中给刘邦增加汉中地域。

项伯为了亲家、为了朋友张良、为了财物拿的心安理得,用尽办法,不辱使命,最终把原计划分封给秦降将章邯的汉中,夺给了刘邦。

项羽着急“富贵还乡”,给刘邦多一块地、少一块地不是大问题,他也就没有做深入研究,只是觉得汉中离关中虽然距离较近,但是中间隔着巍巍秦岭,而且只有崎岖狭窄的栈道连接。把刘邦封到这种交通不便、远离中原之地,可以防范刘邦冲出关中夺取天下。为了稳妥起见,项羽又把从关中至北部长城的地域分为三份,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作为封锁刘邦的防线。

章邯封雍王,得关中西部,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司马欣封塞王,得关中东部,建都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董翳封翟王,得上郡,建都高奴(今陕西省延安市东)。

关中三王的封地大致与秦国统一前故地相同,因转由三个秦朝降将统领,当时人便把这块区域称为“三秦”,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陕西省的简称。

项羽自认为,三名秦将均为秦朝旧臣,熟悉此处风土人情,必定可以内修外攘。

但实际上,因为他们三人投降项羽,造成二十万秦军降卒被坑杀,项羽入关中后又烧杀抢掠,项军已经成为关中民众的仇敌,秦地百姓对这三名卖国求荣的降将更是充满怨恨,项羽范增此时的虑事不周,都为后来时局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项羽以霸主的身份,在原来东方六国的土地上,还分封了其余十四个诸侯王,分别是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另外还封陈余三县之地﹐梅鋗为十万户侯。

至此,被秦朝刚刚统一十五年的中华大地,又进入到分割统治时期。






项羽分封完毕,便催促各路诸侯分赴领地。其中刘邦赴汉中受到了特别关注,项羽专门下令刘邦只能带领三万人马上路,其余兵力全部交回。

公元前206年5月,刘邦率军从霸上出发,沿秦岭山脉西行至斜谷口(今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口),折向南沿褒斜道前往设在南郑的汉王都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

刘邦军在从霸上到斜谷口这近四百里的行进路上,有数万之众主动投奔刘邦。这些军民基本都是被别的义军裁撤出来的士卒、不愿意跟随原部队去封地的逃兵、自愿随刘邦奔赴汉中的关中百姓等等。这些人中,就有后来被封淮阴侯的韩信、中水侯的吕马童等众多项羽原属下,他们大都因为项羽刚愎自负、不听谏言,分赏不公、难得重用而投奔刘邦的。

数万之众自愿加入刘邦队伍,也反映了刘邦在三年的反秦斗争中,凭借自己的德行威望和知人善任,已经在各路势力和天下民众之间有了良好口碑和较高人气。

张良本是韩王成在刘邦从彭城出兵伐秦时派来的辅佐帮手,此时伐秦已经结束,张良自然要重回韩王身边。但从彭城起兵到洛阳被困,从宛城收编到智取峣关,从鸿门斗智到汉中封王,两人同生死、共患难,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

张良依依送别刘邦,从霸上一路到斜谷口,分手时建议刘邦要“经营蜀汉、还定三秦”,并再献“瞒天过海”之计:部队在全部进入汉中后,把沿路的栈道主动烧掉,这样既可以防范别的诸侯骚扰,也可以告知天下,汉王已无意再回中原,可以麻痹项羽,为自己等待时机积蓄力量。

张良的建议,刘邦均依从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定了留侯张良为汉朝立下的四大功勋:一是智取峣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二是助力鸿门宴,为刘邦化解危机。三是谋得汉中地,为汉王奠定反楚根据地。四是多谋善断,在平天下中功不可没。

张良设法帮助刘邦争取到的汉中,不是一块普通的封地,是刘邦“还定三秦”的重要跳板。

汉中北靠秦岭,南接巴山,境内气候温和、河流密布、沃野百里,位置上是秦、蜀、陇、楚四地的交汇地带,军事上是西南地区进入关中极其理想的前进基地。

在四百年后,诸葛亮从成都率兵北伐,便以汉中做为军事基地,人生最后八年是在汉中勉县屯兵度过,最终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后,归葬于汉中勉县的定军山下。





项羽在返回彭城的同时,密令九江王英布将“义帝”楚怀王击杀于大江之中。

现在湖南郴州有义帝陵,据传为义帝被杀后,郴人怜之,遂葬于城邑西南边后山。

派人杀掉楚怀王是项羽政治决策中的重大失误。楚怀王是项氏起兵时自己立起来的招牌,其地位已经获得各路诸侯的认可尊重,其个人在反秦过程中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楚怀王此时已经无兵无权,对项羽没有任何威胁,在项羽尊其为“义帝”后,先是流放,后又诛杀,这种过河拆桥、不念旧情的做法,与自封为“天下共主”的霸王形象相距很远,他的亲信属下由此深知项羽心狠手辣,根本无感恩之心,项羽今日可以这样对待义帝,明天也可以这样对待自己。

刘邦则在起兵之初,就大做义帝文章。他在获知义帝被杀消息后,自己脱光衣服嚎啕大哭,下令三军缟素三日祭奠,并派王陵、周勃、樊哙三人来郴发丧。并且向各路诸侯发出通报,称大家共立的义帝被项羽杀害,项羽杀的是众诸侯的心,项羽是大家共同的敌人,号召诸侯共起义兵为义帝报仇。

这就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刘邦总能站在道德伦理的高点去做团结,把自己的朋友弄得多多的;而项 是自毁形象自断后路,把自己的敌人树得满满的。

项羽兴冲冲的荣归故里,计划在彭城安享尊荣无限的霸王生活。

但此时由于分封不均,各利益团体之间的矛盾已经爆发。新封的燕王臧荼胁迫老燕王韩广移居辽东王,韩广不从,两股势力开展火拼。未受封的齐将田荣自认自己功勋应封齐王,于是带兵攻击新齐王,并追杀新胶东王。这些战争叛乱,给其余战功赫赫未得封土的将领以错误引导和信心鼓舞,他们相互联合攻城略地,战火刚刚熄灭的中华大地上,新一轮的诸侯战争又开始了。




下期预告:《拜将韩信》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向来以胸怀百万兵、义勇冠三军而著称的项羽,最后竟然败在了一个曾经“钻裤裆”的胆小鬼手上,而且这个胆小鬼追随项羽数年,屡献计策,却不被项羽看重,这就是新登场的军事天才、成就刘邦帝王大业的贵人:韩信。



每周二、周五更新。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各位朋友关注支持,春节停更。

我们牛年元宵节(2021年2月26日)再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拜将韩信——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二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3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5500个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向来以胸怀百万兵、义勇冠三军而著称的项羽,最后竟然败在了一个曾经“钻裤裆”的胆小鬼手上,而且这个胆小鬼追随项羽数年,屡献计策,却不被项羽看重,这就是新登场的军事天才、成就刘邦帝王大业的贵人——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与刘邦都是“楚人”,两人老家相距六百余里,韩信比刘邦年龄约小16岁。在萧何的筹划下,两人在汉中共谋反楚大计,刘邦拜韩信为出师东征大将军时,韩信只有35岁。

韩信少时与刘邦一样,都是乡间的无业闲人,既不愿意老老实实当个农民,也没有能力和资本做生意,而是整天违反秦律带把长剑四处游走,偶尔日子没有着落时,还得厚着脸皮去熟人家里蹭饭吃。但是刘邦有个好父亲和好兄长,为刘邦谋得亭长一职,而韩信则没有这么幸运了。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典故看,韩信性格很有特点。

韩信是一个自负好强的人,穷困潦倒但坚持自尊。

他曾经数月在淮阴一位亭长朋友家里蹭饭,亭长的妻子实在受不了韩信的白吃白喝,计划给韩信难堪。于是在一天早上,全家人提前吃完早饭,当韩信按时来蹭饭了,发现锅灶都已经打扫干净,亭长妻子端坐着不动,故意不理韩信,丝毫没有再做早饭的意思。韩信认为这是朋友看不起自己,于是拂袖而去,与亭长绝交。

韩信并不善于经营自己的生活,但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韩信生活没有着落,便在淮阴城边小河钓鱼,钓到鱼就吃鱼,没钓到就饿肚子。一位经常在河边漂洗衣服的老妇人看到韩信大部分时间都饿着,老人心地善良,便把自己带的饭团和韩信分食,一连好多天这样做。韩信吃的都不好意思了,便主动说: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恩情。老妇人听完倒很生气:你堂堂男儿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从不期望你有所回报。老人言毕,韩信大惭。

韩信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不与烂人烂事纠缠。

有一天,一群小混混故意寻衅滋事。他们在街上拦住韩信,一名少年说:你整天配个剑四处游荡,那我们就来个生死决斗,看看谁的武功高强,你如果害怕了,不敢决斗的话,那就从我的裤裆底下爬过去。当时这种情形完全是挑战韩信的自尊心与自控力,韩信如果与小混混决斗,那就是赢了吃官府官司,输了被对方砍伤;否则只能为避免冲突而低头认输,钻裤裆逃跑。韩信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个曾受“胯下之辱”的名声也一直伴随他终生,但多是给予“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褒义评价。








项梁起义后,率军路过淮阴,韩信前往投奔,在当时项军中,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项羽任大将后,韩信担任其侍从,他数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纳。项羽手下大将钟离昧识才,几度建议项羽重用此人,但项羽都不以为然。

项羽进入关中后杀子婴、屠百姓、烧宫室、劫财物,这些残暴做法使韩信对项羽失望透顶,他继而对刘邦的“亲民长者”作风很是敬佩。当刘邦率军前往汉中就国时,韩信便主动离开楚军,改投汉军,随同前往。

韩信到刘邦军后,被提拔为主管粮饷的 “连敖”,这是一个名称来自楚国的小官职,韩信个人所长在统帅军事,这个岗位并不能让他脱颖而出。

不知什么缘故,韩信与其他十几个人触犯刑律要被问斩,刘邦的侍从长(太仆)夏侯婴负责监斩,当其他人都已处决,即将轮到韩信时,韩信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壮志未酬的不甘,他大声向夏侯婴喊道:汉王志在得天下,怎么能斩杀壮士呀!

刘邦欲夺天下之事,在刚到汉中之时,还属于绝顶机密,只有刘邦亲信的几个人参与谋划。夏侯婴听到一名犯人竟能说出这等话来,连忙命令刀下留人,亲自上前询问韩信缘由。

韩信只是寥寥几句回答,夏侯婴就断定此人见识了得。于是给韩信松绑,带回府中,并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做事既有自己独到的识人眼光,也善于听取身边亲信的意见,他听完夏侯婴的推荐后,当场下令赦免韩信,并提拔为“治粟都尉”,这已经是一个负责军粮调配的高级官职。

这个岗位当然不是韩信所想要的,但在这个位置,使韩信有机会与丞相萧何接触,几次交流以后,萧何便对韩信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认定韩信有经邦济世、指挥千军之才。








刘邦军队从关中进入汉中,按照张良的建议,让后军烧毁沿路栈道以迷惑项羽和关中三王,表明自己计划全力经营巴蜀,无意东还。

但自断出路也给汉军们造成误解,特别是从楚地一路追随而来的将士,大家本梦想着立功得赏,早日衣锦还乡,结果刘邦连出汉中的栈道都烧了,那就是很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故乡了,大家情绪低落暗暗埋怨,个别思乡心切的士兵和将领甚至当了逃兵,就连刘邦的大舅哥吕泽都偷逃回了沛县。

自古坏事里面也可能蕴含着好事,“危”和“机”都是相互依存的。这个吕泽逃回故乡后,招兵买马开辟了一片根据地,在随后的楚汉相争中,吕泽的的队伍又成为了刘邦的救命稻草。

韩信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并不满足于做一名普通官吏,他知道萧何等人都在向刘邦推荐自己,但是刘邦还没有重用他为军事将领的计划。而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其他诸侯那里说不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韩信决定要抢抓当前乱世中,最后一波平民封侯称王的机遇,于是把印信留在衙门,悄悄加入到逃亡队伍中。

此时汉军中将军级别的逃亡者都有数十人,当韩信逃走的消息传来,刘邦并不以为然,但是紧接着丞相萧何也失踪了。

萧何不辞而别的消息,刘邦顿时“如失左右手”般的惶惶不安。

刘邦当年在沛县乡下做亭长时,萧何是县府的书吏,既是他的上级,也是他的挚友,两人是共同起兵于沛县的患难之交。萧何个人极富才干,起兵后各类行政事务均由其全权处理,萧何对于他的忠诚,是刘邦从不质疑的。现在萧何竟然也失踪了,连最亲密的人都对自己丧失了信心,这使得刘邦开始怀疑现在选择的道路是否正确,“还定三秦”是否只是镜花水月。

过了两天,萧何突然又回到军中,第一时间来见刘邦。

刘邦又高兴又生气,大声责骂道:连你也要背叛我吗?

萧何连忙解释:我怎么会离大王而去,我是去追回那逃亡的韩信。只要韩信在,我们便有战胜项羽的可能。

刘邦还在迟疑纳闷:几十名将军都逃跑了,萧何不去追,而一名军粮主管走了,竟然能够让丞相披星戴月去追赶安抚。

萧何明白刘邦的心思,解释说道:军中将军是不少,但我与韩信接触后,认为此人是统帅之才。我们如果偏安一隅,只想着在汉中做王,那就不需要韩信这样的人物,但如果要“还定三秦”再夺天下,以现有将军的能力,无人能与韩信相提并论。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立即表态:那就依丞相所言,封韩信为将军吧!

萧何摇头否定:我们现在有几十位将军,把韩信封为将军,他依然会逃走。只有拜韩信为大将,位列于所有将军之上,才能留住此人。

行动力极强的刘邦当场便要派人传唤韩信,准备拜为大将。

萧何阻拦住说:此人心高气傲,不能失了礼遇,如果随便传唤来,就封为大将军,那倒显得我们太过于草率。大王如果决定拜韩信为大将,那就挑选吉日,设立坛场,相关人等斋戒沐浴后,共同登坛行拜将大礼,这才能显示我们汉国大将军是无比荣耀的武将最高官职。

刘邦向来从善如流,于是派人筑坛,按照萧何的建议程序,正式拜韩信为汉国大将军。









萧何安排的筑坛拜将仪式,可谓一举数得。

韩信出身寒微,对于富贵荣耀极其渴望,所以性格虚荣自负。汉王刘邦按照当时诸侯祭祀天地的礼仪级别,筑坛拜将,这对于韩信是无比的辉煌,恰如鲤鱼跃过龙门,终于飞黄腾达骤然得志。

刘邦的文臣武将都有着自己的前途小算盘,要不然怎么会有几十个将领弃汉逃跑,当汉王筑坛准备拜将的消息传出后,大家明白汉王计划挥师东征了,自认为有实力的属下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这对于队伍稳定军心、振奋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邦本就发迹于草根,汉军队伍组成也以乡间小吏、贩夫走卒、无产无赖者为主,除了张良、萧何等主要文官以外,大都对于诸侯层级以上的礼仪规范缺乏了解,这次按照古之祭天大礼拜将,代表着刘邦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按照君王的站位角度开始思考筹划、推行政令了。

韩信被拜为大将军后,也立刻拿出自己率军东征的整体战略部署。

一是明确设定东征的目标:与项羽“争夺天下”,起兵目标是“天下”。

二是客观分析当前楚汉的实力优劣:汉军整体实力暂时不如楚军,但是外部环境更有利于汉军发展,双方力量对比会此消彼长。

具体分析是:

项羽个人勇猛善战,当前楚军数量与战斗力都遥遥领先。但项羽弱点也很突出:在政治上坑降屠城、残暴成性、不得民心;在军事上,刚愎自用、四处征伐、匹夫之勇;在战略上,放弃关中、封都僻壤(彭城)、难控诸侯;在用人上,猜疑防范、不肯封赏、效忠者寡。而且由于这次十八位诸侯分封不公,已经有人开始学项羽样子弃约动武,东方的齐国已经打成一团,项羽必定要被平叛诸侯拖入无尽的战争深渊。

再观刘邦则有很多优势: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先入咸阳立下灭秦首功,本应封王关中,结果却到了汉中,天下忠义者皆同情刘邦;汉军入关中后,军纪严明,约法三章,敬老亲民,深得秦人百姓爱戴;当前汉军中多关东子弟,大家日夜盼归,其士气可用;项羽设在关中的三王,均为秦朝降将,他们率40万秦兵出征,20万战死,20万投降后被项羽坑杀,他们三人却依靠卖国求荣被封王,秦地民众对这三人恨之入骨,如果汉军起兵首攻关中,只要一纸声讨文告,民众就会揭竿而起,汉军可轻松夺得关中,继而兵发中原。

三是在用人和封赏策略上要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选任英勇善战之人,才能攻无不克!舍得用城邑爵位封赏功臣,才能万众臣服!

四是在具体战略战役推进上“奇正结合”:充分利用当前项羽忙于平定东方叛乱,无暇西顾的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第一步灭掉关中三王,建立汉军根据地;第二步兵出函谷关,占领各个诸侯国;第三步壮大实力后,再与项羽决战。

韩信这一番站位高远、极有见地的形势分析,使刘邦对于下步如何发展豁然开朗,信心倍增。他立即同意韩信方案,开始攻秦的各项筹备工作。








韩信一方面严格按照军事标准操练士卒,为将领们系统教授排兵布阵及兵法谋略;另一方面开始修复被刘邦烧毁的秦岭栈道。

关中的雍王章邯,得知汉军在修复栈道消息后,立即调动力量在栈道出口附近进行军事布防。

公元前206年9月,在汉中只待了3个多月的刘邦,按照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亲自带兵从栈道出口西侧100余里,没有秦军把守的陈仓峪口杀出,突袭章邯队伍,攻入关中腹地。





正如韩信所料,关中父老纷纷响应支持刘邦归来,仅仅1个月时间,三秦地区就被汉军占领,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举国投降,雍王章邯则被困守都城废丘苦苦抵抗,直到第二年6月,城破自杀。

张良为刘邦制定的“还定三秦”计划实现了。而张良这时并不在刘邦身边,他辞别汉王回去辅佐韩王韩成,企图恢复故国,但是项羽始终不令韩成就任。张良得知刘邦起兵的消息后,立即赶往关中欲与刘邦会和,他在路上又送给刘邦一份见面大礼。

张良给项羽写了 :汉王只是按照怀王之约,取回关中,得到即止,根本无意逐鹿中原,霸王不必过于忧虑。

张良在信中又附上已经自立为齐王的田荣和赵地的陈余,动员各个诸侯联合反楚的情报证据。暗示田荣才是霸王当前的心腹大患。

项羽此时面临的选择是先去山东清理田荣,或者先到关中灭掉刘邦。张良送来的信件和情报还是影响了项羽的决策,他最终决定先率兵平叛田荣。

韩信利用项羽攻打田荣的这个时间空档,调度汉军分三路向外扩张。

第一路向西北占领陇西(今甘肃省临洮一带)、北地(今甘肃省庆阳一带)等郡,为汉军营造稳固后方根据地。

第二路向东南出武关,筹备汉军东进的大本营。

第三路以迎接汉王家属太公、吕雉的名义,直插到南阳,伺机而动。







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毁,刘邦就把国都暂定原塞王司马欣都城所在的栎阳,在关中地区设置渭南、河上、上郡三个行政建制郡。全面废除秦和楚的社稷标志及法律制度,把三秦与巴蜀地区的物产人员统筹调配,并在关中实行轻徭薄赋的统治政策,汉军纪律严正,官员公正廉洁,这些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方法,都为刘汉政权赢得了关中民众的普遍支持。

公元前205年1月,项羽亲率大军攻入齐国,城阳(今山东省莒县)一战,田荣大败,项羽安排被田荣赶走的田假为新齐王。

项羽军在撤兵时,又犯了与进入秦都咸阳时一样的错误,烧毁城阳房屋,坑杀田荣降卒,掠夺财物妇女,齐国民众充满了对项羽的仇恨。田荣的弟弟田横趁机起兵反抗,由于民心所向,田横一举击败田假,夺回城阳城池。

项羽连忙率军又来镇压田横,城阳军民吸取上次项羽屠城杀降的教训,男女老幼拼死抵抗,誓不低头。各地民众也组成小股武装,四处袭扰楚军部队,破坏供给运输,项羽陷入了要同时应对万千齐国民众的泥潭之中。这时,“群盗”彭越、“贤者”陈余已经纷纷举起抗楚大旗,与强悍的项羽开始了正面角逐。

刘邦“还定三秦”,这是他建立大汉王朝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此时的汉王领地以关中为中心,东西北三面黄河环绕,南边纵深至汉中、巴蜀,物产丰富、地势险要。






周曾以关中地域为基础灭商,秦继之而统一中国。在随后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汉军的关中基地源源不断提供了兵源马匹及粮草物资。

刘邦及谋臣们认为:此时群雄并起,项羽无暇自顾,正是汉军东出函谷,争夺天下的好时机。

刘邦和他的团队踏上了这条艰难的统一道路上,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呢?



下期预告:《汉军东征》彭城惨败也使刘邦明白:汉军与楚军的战斗实力还是有差距,今后与项羽的交锋是长期艰巨的,不能再有丝毫轻视大意。楚军虽然暂时实力较强,但是还没有能力消灭汉军,而自己有关中根据地固守,各路诸侯在政治和道义上都在反对项羽,自己已经不自觉成为反楚同盟的领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周二、周五更新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感谢各位朋友的关心支持,昨天中午做了内容更新,但是今天早上又不见了。

刚才重发。

再次祝大家牛年有好心情、新收获。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汉军东征——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三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4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4900个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竹石》



刘邦占领关中后,严明军纪、安抚百姓,当地父老很是拥护汉王统治。此时项羽在齐国征伐不利,根本无力顾及汉军。
公元前205年10月,刘邦在军队修整一个多月后,以受天命“抚关外父老”,汉军“皆歌思东归”两条理由,挥军东出函谷关。
首攻项羽分封于洛阳的河南王,河南国本就兵力单薄,无法进行有效抵抗,便以和平归顺的方式主动投降。刘邦亲自出关,在陕地(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接受河南王投诚。河南王原籍是齐国,在洛阳一带并没有势力根基和民众基础,刘邦趁势取消了河南国的封地,改制为汉国所属的河南郡。这是刘邦在关外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在后期的楚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次灭韩国。刘邦随之安排韩襄王的孙子韩信(不是已拜大将军的韩信),利用其在韩地民众中的号召力,以汉国太尉身份出兵攻韩。项羽新立的韩王郑昌,在韩国当地豪强民众眼中,只是被项羽强加的“韩王”,当韩信率兵攻来时,韩军纷纷倒戈相向,郑昌只好投降,献出国都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
公元前205年11月,刘邦立韩信为韩王,统治韩地,但命令先不在封地留守,继续随汉军东征。后人为了与大将军韩信做区分,一般称此韩王为韩王信。
再灭西魏。汉军东进节节胜利,刘邦又分兵从关中北部的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东渡黄河,一路向北攻击,包围了西魏的都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魏王豹举国投降,刘邦继续保留其魏王封号,命令其随自己出征。
四灭殷国。汉军向东南进军,跨过沁水、越过太行,又顺利攻克殷国国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殷王司马卬(音如仰)投诚,刘邦从安抚角度考虑,继续保留司马卬的封号。项羽得知汉军已经占领朝歌的消息,连忙派都尉陈平赶来援救,司马卬认为项羽势力更强,于是又再次叛变与汉军为敌,刘邦亲率大军回攻朝歌,将其俘虏。救援楚军战败,陈平仓皇逃回楚地。刘邦顺势取消殷国封地,改为河内郡。
司马卬的反复,倒是给刘邦送了一份大礼,促成了陈平投奔刘邦。智慧超群的陈平随后以“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劳。







陈平与韩信都是少年即是乡间奇人,也都先投在项羽麾下,最后以各种机缘加入汉军,并在风云时代里造就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陈平少时家贫,喜欢读书,遇事极有见地。
有一次村里社祭,大家推举陈平主持祭社神,并为大家分肉。陈平做事公平,把每份肉都分得分量均匀、肥瘦得当。村中父老们纷纷赞扬:陈平这小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
陈平淡然一笑,轻声感慨说:假如让我陈平治理天下,我也能像分肉一样合适称职。
陈胜起兵后,陈平便投奔义军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他在鸿门宴上见过刘邦后,便认定刘邦将来必成大器。司马卬被刘邦俘虏后,陈平因援助失败,遭到了项羽的责备。
陈平判断天下形势,认为项羽心胸狭窄,难成大器;如今诸侯群起,刘邦确是可辅之主。他于是挂印封金,让人送还项羽,自己从彭城出发去洛阳投奔刘邦。
陈平逃出彭城乘舟渡河,船夫看到陈平穿戴整齐、相貌不凡,认定他是身怀财宝的贵公子,便心生歹意,意欲图财害命。
心细敏锐的陈平从船夫们的眼神和形态中感受到了危险。
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形,往往会计划如何搏斗制敌,或者跳水潜走。但陈平却自然放松地脱掉衣服,随手扔在船头,光着上身走到船尾,帮助船夫划船。船夫们看他身上一无所有,也就打消了加害他的念头。
一场已经箭在弦上的凶险,就这样被陈平轻而易举地化解了。
陈平到达洛阳后,经汉将魏无知推荐,面见刘邦,两人相谈甚欢。
陈平为刘邦献上“见面礼”:当前要利用项羽率军北上,楚军后方空虚,留守部队兵力较弱的机会,全力以赴“奇袭彭城”,打项羽个措手不及,一举拿下西楚国都。
陈平“奇袭彭城”的建议极其大胆,但又具可行性,刘邦做梦都想报被项羽欺辱之仇。在抗秦斗争中,刘邦凭借先入咸阳,才名扬天下,当之无愧做了汉王;如果能够再抢先占领项羽国都,那刘邦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新主了。
刘邦很是认同陈平的见识才华,便任命其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







在群雄逐鹿中,综合实力是根本,但“师出有名”打着正义旗号,则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获得更多势力的认可和支持。
当刘邦正在为用什么名义挑起战争,攻击项羽而踌躇不决时。一位82岁的三老董公主动求见,为刘邦献上了“正义的”、“民心所望”的起兵借口。
此时,项羽密令英布杀害义帝的消息,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董公是楚国旧人,他对被封“义帝”的楚怀王抱有无限忠诚,对于国君的被害充满哀痛,他寄希望于刘邦能够剿灭项羽,为国君楚怀王报仇。
如何帮助刘邦树立攻打项羽的信心,董公的说辞艺术可为后世经典。
第一步换位思考,直面痛点。
董公见到刘邦后,开门见山说:我几十年来见到无数场征伐战争,有16个字可以概括成败之道“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刘邦对于本次伐楚正是犹豫不定,听完董公观点一下子有了兴趣,连忙催促董公继续讲。
第二步分析形势,找出短板。
董公说:上面16个字讲的是得胜之道,具体要想取胜,需要把对手“明其为贼,敌乃可服”。现在是暴秦终于被诸侯推翻,各地民众均拍手称快,祈求天下安定昌顺。在民心思稳、无人愿战的情况下,汉王率兵攻打项羽,如果不能“明其为贼”,那就是“兵出无名”,更是“逆德而行”,汉军未必能够取得这次东征成功。
刘邦此刻无言以对,董公之言极有道理,“兵出无名”也正是自己犹豫心虚的地方,于是正色请董公指点迷津。
第三步提升站位,传授路径。
董公知道自己已经抓住了刘邦的心,他又把项羽杀害义帝的事情提了出来,帮助刘邦重新梳理其中可趁之机:义帝是项氏宗族尊崇的楚国君主,是诸侯们在戏亭分封时共同认可的天下盟主,现在义帝被项羽击杀于江中,这就使项羽背上了“放杀其主、天下之贼”的罪名。汉王现在公开传令各路诸侯为义帝发丧,首率三军征讨项羽树天下公道,这不就是“师出有名,顺德而行”吗?四海之内皆会仰望汉王讨伐国贼的仁义盛德,过去的夏禹、商汤、周武等诸王能够取得成功大业,哪个不是这样做的?
董公一语惊醒刘邦,刘邦连忙真诚拜谢董公。
刘邦以隆重礼仪在军中设置义帝灵位,自己当众脱掉上衣衣袖,捶胸顿足伏地痛哭,并宣布三道命令:一是自己要亲自为义帝守灵三日。二是所有汉军将士换上素服,为义帝举行隆重丧葬仪式。三是分派使者联络诸侯,告知项羽击杀义帝是“大逆无道”,刘邦要与各位诸侯王共同为义帝报仇,铲除项羽,主持公道。
当天下群雄都知道刘邦要为义帝发丧报仇的消息后,刘邦率领已经反楚归汉的河南王、韩王、魏王、殷王,及刚刚归顺的常山王,组成五十万讨楚联军,从洛阳誓师东进。
此时距戏亭分封仅仅过去1年时间,真正的楚汉战争从此拉开了帷幕。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在历史上是四战之地,位置显要、交通便利,是北上黄河、南下淮河、西出中原的枢纽城市。
项羽在此地建都,一是因为他和将士们留恋江东故土,二是此地出兵方便。但是彭城四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这又是擅长攻城略地的项羽未曾考虑到的。
陈平给刘邦提供了彭城周边详细的兵力部署,汉军将士满怀为义帝报仇的决心士气,项羽又率楚军主力部队在齐国攻打城阳,离彭城较近的英布等诸侯王不愿损耗自身实力而坐视不救,这些有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韩信集中兵力,一举攻克彭城。
刘邦进入彭城王宫后欣喜若狂,这次胜利来的太容易了。他“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意欲补上当年攻入咸阳未曾纵情享受的遗憾。诸侯联军们也群体效仿,在城内趁火打劫,民众苦不堪言。
项羽得知彭城失陷消息后,异常震怒,他安排下属继续攻齐,自己亲率三万精兵回攻彭城。
项羽马不停蹄先占领彭城西边的萧县,截断汉军西返道路,随后分兵至彭城东侧,从彭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发起猛烈进攻。
刘邦与汉军还沉浸在占领彭城的喜悦欢庆中,根本无任何御敌准备。仅仅半天时间,楚军便攻破城池,汉军四散而逃。
十多万从西南方向突围的汉军,在楚军追逐中抢渡谷水和泗水,竟然葬身于湍急的河水洪流之中。侥幸逃脱的汉军继续向南逃窜,在灵璧(今安徽省濉溪县)的濉河旁又被楚军截杀,十多万人被逼下濉水,淹死者不计其数,濉水为之断流。楚军把强渡过濉水的刘邦和残余部队在南岸紧紧包围,企图将其全歼。
史书记载,当陷入楚军重重包围,刘邦和身边亲信们正束手无策时,天地间突然刮起了狂风,一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刘邦趁机与数十骑护卫突破包围从西北方向逃走。








刘邦在逃跑中路过沛县,这时才想起还住在故乡丰邑的父亲和妻儿。
刘邦曾经在半年前安排王陵驻守南阳,计划作为东进奇兵,当刘邦正式宣布讨伐项羽后,王陵便从阳夏突破,占领沛县,守护在刘邦家人身边。当王陵得知彭城兵败消息后,便带领部下护送刘邦全家逃走,后续追杀来的楚军冲散了王陵队伍,王陵只携带刘盈和鲁元(刘邦与吕雉独女,名字不详,西汉建国后被封为鲁元公主)一对儿女冲出重围,刘太公、吕雉和长子刘肥等人都落到了楚军手中。
刘邦回到丰邑寻人无果,不敢久留,又向东南方向继续逃跑,竟然在途中遇到了王陵及救出的一对儿女。刘邦让刘盈、鲁元上了自己的马车,还没顾上叙旧,一支楚军骑兵部队又追到了。刘邦连忙逃跑,飞驰的战车过于颠簸,两个小孩子被甩到车下。刘邦担心追兵赶上,命令车夫夏侯婴别管孩子,赶紧逃命。夏侯婴不听,停下车子,把孩子抱上车后方才前行。
孩子前后掉下去三次,夏侯婴停车救了三次。刘邦心急如焚,根本顾不上儿女性命,他挥剑命令夏侯婴不准再管孩子。
夏侯婴说:大王要是杀了我,就没有人驾车了。刘邦这才作罢,夏侯婴急中生智,找了两块盾牌,插在车厢两边做围挡,确保了孩子不再掉下。
一路逃命中幸亏王陵等人拼死护卫,才阻挡住追兵靠近,最终摆脱了楚军追击。
经过艰难跋涉,刘邦几十骑人马逃到了下邑(今安徽省砀山县),与妻兄吕泽的一支部队取得会合,这里已经不是楚军的控制范围,刘邦开始收容逃归的汉军士卒,整顿休息。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率残军撤退至荥阳一线与韩信会合,各股四散的汉军也陆续聚集于此。坐镇关中的萧何也派遣新兵、运来粮草支援,韩信带兵构筑工事,分兵部署,并精选一批善于骑射的士卒组成骑兵突击队,主动袭击楚军。楚军没有能力攻破汉军防线西进,汉军也不能组织大规模反击。
楚、汉两方从此在荥阳展开长达三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的攻坚战,后期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据说中国象棋棋盘中间写的“楚河汉界”即指“鸿沟”。民国学者周家森在《象棋源流考》中指出:“韩信作象棋和叶子戏以如士卒,因年终士卒思乡,一得博具,则相聚共戏,钱财输尽,乐而忘归。”








彭城之战是刘邦起兵以来遇到的最大一次挫折,他从来没有败的如此狼狈。
仅仅一个月时间,五十万大军就土崩瓦解,已经离楚归汉的诸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又重新投奔项羽,刘邦身边的将士剩余不到万人。
刘邦这次失败是得意忘形、咎由自取的结果。
他当年攻入咸阳后,旁边有萧何、樊哙等人监督提醒,方能不沉迷于酒色享乐,既为自己赢得咸阳民众的拥护,也没有引起项羽的妒忌愤恨。而这次攻入彭城后,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根基不稳、危险犹存的前提下就纵情享受,既不主动部署兵力防范项羽,也放纵联军骚扰百姓;项羽指挥作战能力极强,楚军战斗力也不可低估;诸侯王和他们的军队并不忠诚,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刘邦安能不败。
汉军与楚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也使刘邦明白:汉军与楚军的战斗实力还是有差距,今后与项羽的交锋是长期艰巨的,不能再有丝毫轻视大意。楚军虽然暂时实力较强,但是还没有能力消灭汉军,而自己有关中根据地固守,各路诸侯在政治和道义上都在反对项羽,自己已经不自觉成为反楚同盟的领袖。
下一步该采取哪些措施,发挥汉军优势,削弱楚军力量,促使敌我形势发生有利于汉军的变化,成为刘邦最紧急最重要的问题。






下期预告:《楚河汉界》当韩信在齐地接续取得胜利的时候,刘邦却陷入了伦理困境,他遇到了一个让任何人处理起来都很棘手的问题。项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在阵地前支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锅上,想以烹煮太公的办法威胁刘邦屈服。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楚河汉界——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四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5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4200个字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楚汉两军,在荥阳东西对垒,双方在阵地前沿,分别构筑人工开挖的深壕作为掩护。两军为了不短兵相接,多用弓弩作为主要交战武器。双方为了降低伤亡,又分别从驻军大本营到前线之间开挖狭长的甬道,作为人员物资交通道,两军交战互有胜负,阵地前后推移,对峙相持累积达到三年时间。
在对垒地形位置和后勤补给上,汉军一方占有优势。一是鸿沟西侧地势较高,楚军需要仰攻汉军。二是汉军运输通道畅通。从栎阳到敖仓有渭河黄河相连,运粮运兵船只可顺流而下,而且沿路均为汉军控制区域。三是楚军补给不稳定。从彭城到荥阳约一千里运输路程,经常被其他诸侯和水寇袭扰中断。
刘邦吸取彭城惨败的教训,开始做与项羽长期斗争的准备。
他首先筑牢关中根据地。
刘邦在荥阳只待了一个月,就返回栎阳,总结秦始皇突然驾崩导致亡国的教训,立刘盈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惠帝),并命令所有归汉的诸侯世子,凡是身在汉国疆域的都来栎阳,名为太子侍卫,实际上是做确保诸侯忠诚的人质。
这年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刘邦发布诏令大赦罪人,并安排灾区百姓暂时迁居至汉中和巴蜀地区渡过难关。
面对死守孤城废丘的章邯,他指挥军队以水灌城,城中军民投降,章邯自杀,终于拔掉了项羽在关中的最后一个据点。他又把关中三个秦王的封地设置为五郡,派驻郡守县令,巩固统治基础。
第二是争取反楚同盟者。
刘邦与张良等人商议,从天下诸侯和各路豪杰与楚汉两方的亲密度、地盘位置、军队实力等多角度权衡,选取英布和彭越作为主要反楚盟友,并以封赏关东之地作为同盟承诺。
九江王英布在刘邦从彭城败退时,就已经被萧何说服,宣布背楚附汉,继而牵制了大量楚军。当英布被楚军击败后,丢掉了九江郡的地盘,他又率残军碾转千里寻到刘邦。刘邦对其安慰有加,补充兵源军资,并派人协助英布召集残留在九江郡的散兵,又集合了数千之众,游击骚扰楚军。
彭越原是巨野泽的水寇,主要盘踞在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交界地区。刘邦东袭彭城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三万余人,占据十余城邑,在刘邦使者劝说下,彭越收兵退处于黄河北岸,以定陶、巨野一带为根据地,“往来为汉游兵,击楚,绝其后粮于梁地”,竭力破坏楚军在彭城与荥阳之间的交通运输。
第三是分兵攻击力量较弱的项羽同盟军。
刘邦在正面相持阶段,安排韩信率兵向魏、赵之地进军,设法占领黄河以北地区,从北部给楚军威胁,以减轻正面压力。韩信从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渡黄河,一路势如破竹,俘获魏王豹,设置三郡。随后大破代国军队,生擒代相。韩信与张耳翻越太行山,在井陉以奇兵计谋剿灭赵军20万人,俘获赵王,河北地区也全部成为汉王天下,随即撤销赵封国,设置两郡。韩信军的不断胜利,使汉军的声势又逐步恢复到东袭彭城时的浩大。就连远在今日北京的燕王臧荼,也主动向汉军投诚。这时距离彭城战败仅仅半年时间。
第四是离间项羽君臣关系。
陈平熟悉项羽集团内部的关系势力,刘邦交给陈平黄金4万斤,专职离间项羽与身边得力文臣武将的关系。项羽军中最富计谋的范增,在佞臣的离间下也受到了项羽猜疑,范增的建议谏言,项羽均不采纳,范增怒而辞别,因悲愤有加背部长出大脓疮,最终病死于返回彭城途中。楚军中其他重臣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相互之间,与项羽之间亦产生矛盾和隔阂。








项羽在荥阳鸿沟对垒中,采取的主要战术,一是发挥楚军战斗力优势,持续猛攻汉军。二是截断汉军粮仓敖仓与荥阳前线之间的甬道,逼迫汉军因乏食而屈服。
这两个战术在初期均取得一定成效,汉军抵不住楚军的日夜猛攻,刘邦被迫数次主动讲和,愿意以荥阳作为楚河汉界,分荥阳以西为汉,荥阳以东为楚,但是自负的项羽断然拒绝。
公元前204年5月,项羽攻破荥阳,刘邦退守成皋。紧接着成皋也被项羽攻破,汉军只能北渡黄河,逃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刘邦听取郎中郑忠的建议,拢聚兵马于黄河北岸的小修武南,利用深沟高垒等地形优势,坚壁不出。当站稳脚跟后,派出两万汉军从白马津(今河南省滑县)渡过黄河,插入楚军后部穿插骚扰。这路汉军在与定陶的彭越会合后,攻占了陈留、外黄、雎阳等十余县城。
战场形势不断转变。楚军在前沿阵地战上无新收获,但汉军在后方游击战斗中实力与日俱增。
项羽决定先解决彭越,再专心剿灭刘邦,于是令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自己亲率楚军主力东返灭彭。
汉军得知楚军分兵后,就向曹咎发动了强烈反击,曹经不住汉军的挑战、辱骂,在项羽离开五日后出兵应战,当楚军正在渡过汜水时,汉军迎头痛击,楚军大败,曹咎、司马欣、董翳等将领被迫自杀。汉军一举收复了成皋与荥阳,并在荥阳东边围困住了楚军大将钟离昧。
项羽刚刚打退彭越,夺回陈留、睢阳等城,正准备一鼓作气消灭彭越时,曹咎战败的消息传来,项羽只能回兵先救钟离昧。
项羽最大的盟友齐国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刘邦一方面安排韩信从赵地带兵攻齐,一方面又派出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动员其归汉反楚。
公元前204年9月,齐王田广听从了郦食其游说,正准备向刘邦俯首称臣。韩信率军渡过黄河,偷袭了毫无戒备驻扎在历下(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齐军主力。
齐国君臣此时方如梦初醒,被欺骗、被出卖、被偷袭的耻辱使他们彻底愤怒,就把有口莫辩的郦食其残忍的烹杀了,可怜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汉谋臣仓促丢了性命。
韩信军队逼近,齐王被迫放弃临淄,仓皇东奔,在高密一带与项羽派来援军龙且合兵防守,抵抗汉军进攻。
龙且与韩信在潍水对垒。楚军居水东,汉军居水西。韩信观察完地形水流后,安排大批将士前往河流上游,用数万包沙袋堵塞河道、截断水流。
随后韩信引兵渡河进攻,与楚军交战后假装战败,退至水西。龙且率军追击。当楚军正在渡河时,上游的汉军将士搬去拦水沙袋,河水汹涌奔下,楚军队伍被大水冲分为三段,刚渡过河的队伍仓促间被汉军围剿,正在渡河的队伍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未渡河的楚军遭遇到从上游蜂拥而至的汉军攻击。
潍水一战,韩信避长匿短布势,奇正结合迎敌,使楚齐联军全军覆没,楚将龙且被杀,齐王田广被俘。







当韩信在齐地接续取得胜利的时候,刘邦却陷入了伦理困境,他遇到了一个让任何人处理起来都很棘手的问题。
项羽率军西返,在荥阳以北的黄河岸边筑城挖壕,与刘邦开始对垒,此时楚汉的兵力已经没有太大差距,但双方还都没有能力一举消灭对方。
龙且惨败战死,项羽派往韩信军中的说客无功而返,刘邦坚守不出,彭越在梁地又截断楚军粮路,这些不利消息接踵而来,楚军的士气走向低落,军需供应也更加困难。
项羽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便在阵地前支起一口大锅,把刘邦父亲太公架在锅上,想以烹煮太公的办法威胁刘邦屈服。
任何人面对这种情形,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如果屈服,未必能保住父亲性命,甚至自己也可能成为对方案板上的鱼肉。
如果拒绝,父亲被杀,那自己不仅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而且背上了不孝的骂名,甚至下属的忠诚度都会有影响。
面临这种情况,绝大部分人在仓促之间都很难做出选择,但刘邦却通过把自己的泼皮无赖劲发挥到极致,轻而易举化解危机。
刘邦来到阵前,没有丝毫慌张,大声回应道:我和你都曾经是怀王之臣,而且结拜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爹就是我爹,如果你真把你爹煮了,吃的时候别忘了给我舀碗汤。
这种人质要挟,对于刘邦根本没用,项羽勃然大怒,当即要杀刘太公泄愤。
刘邦的亲家项伯赶紧从旁边劝解项羽:如今天下诸侯纷争,这些欲夺天下的人哪里顾得上家人,我们杀了太公有什么用,只是白白增加仇恨。
项羽这次克制住情绪,烹煮太公的事情就这样收场了。
项羽用人质方式要挟刘邦,本也不是英雄豪杰所为,刘邦在当时的环境下,说出那么一番无情话语,也属于被迫的应急之举。当然刘邦也绝不会为了救父亲而投降,结果只会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韩信平定了齐国,他被自己的功绩冲昏了头脑,在身边谋士的鼓动下,向刘邦上书要求暂且代理齐王。
此时的刘邦与项羽处在胶着状态,他正为军事上没有突破而发愁,本想着韩信使者是来商议出兵解围之事,没想到是韩信趁机邀功还要做“代齐王”,刘邦当即火冒三丈,就要当着韩信派来的使者破口大骂。
正在当场的张良十分冷静,他明白当前还不是发泄情绪的时候,连忙来到刘邦旁边,悄声说到:当前形势紧急,正是用人之际,很多事情还是要靠韩信啊!
刘邦这时脑子迅速转了过来,他接口对使者说道:寡人很生气,生气的是韩信功绩众人皆知,他应该做真齐王,为什么要做个代齐王?寡人今天就封韩信做真齐王!
使者回来后,向韩信详细汇报了面见汉王的过程。并说到汉王当场很生气,原因是信任感谢将军,觉得将军应该做真齐王,怎么能做代齐王呢。
韩信对于刘邦的信任和慷慨很是感动,他丝毫没有想到刘邦当时的无奈,以及对自己的痛恨。
韩信力量日益强大。他的谋士齐国人蒯(音如快,读三声)通也有了让韩信称霸的想法。
蒯通单独面见韩信说:我精通相面,正面看将军的面相,不过是个诸侯之相。但是将军的背面,是富贵至极之相!如今天下英雄不过刘邦、项羽和将军三人,但是刘项二人的命运都悬在将军手上。将军如果选择持中,就可以与他们三分天下,如果想统一天下,那也是指日可待!
韩信对于这种自立门户的劝说予以拒绝:之前项羽也派人游说过我,但是汉王待我不薄,有知遇之恩,而且信任有加、情谊深厚,我不能做背信弃义之事。
蒯通并没有放弃劝说韩信,他过了一段时间,又去游说,依然被韩信拒绝。
蒯通极善于自保,见游说不成,担心祸至,就假装发疯离开了汉军。








公元前203年8月,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后,迅速与彭越队伍联合,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不直接出兵荥阳,而是从临沂与定陶兵分两路直插楚军腹地,威胁彭城安全。此时归附于汉的部分北部匈奴部落也派出勇悍的骑兵队伍奔袭而来,支援汉军作战。
此时战场力量形势的变化,使项羽感到恐慌。他继续派人去游说韩信,劝韩信中立于楚汉之间,三分天下。但是韩信严词拒绝。
项羽又派人去疏通刘邦,最终以释放刘太公和刘邦妻子吕雉作为条件,双方签订停战和约,约定以鸿沟为界,以东属楚军,以西属汉军,意思是刘邦项羽两人中分天下。
楚汉两军此时都已经精疲力竭,刘邦在父亲和妻子放回以后,计划如约撤兵返回关中。张良和陈平却看到了汉军可以夺取天下的时机到来了,两人力劝刘邦不要理会鸿沟和约,利用楚军东归松懈之机,倾汉军所有实力尾追进攻,夺取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
刘邦恍然大悟,他立即全面部署追击楚军的最后战斗,楚汉两军的决战时刻到来了。






下期预告:《项羽自刎》项羽如同一名好强争胜、胸无城府的英勇少年,刘邦更像一位奸诈狡猾、老谋深算的老江湖。项羽的短视逼走了范增,自负忽略了韩信,封赏不公树起了彭越等敌人,他对自己的失败从来没有清醒的认识,也没有深刻的反省,只能在无可奈何的怨恨中自刎离去。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项羽自刎——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五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6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5000个字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两军交战,士气为重。
签订鸿沟和约之时,已是项羽气衰时刻。他曾经志在剿灭刘邦,称霸天下,谁料到如今只能落个中分天下,而且被迫率兵东归。项羽此时不仅意志消沉、情绪失落,楚军队伍中也弥漫着无心恋战、恐慌沮丧的气氛。
项羽能够放下身段,与刘邦签约求和,是因为楚军此时兵疲粮尽,前方战事没有进展,后方驻地遭受侵扰,已经没有把握战胜敌人。项羽渴望着迅速回到彭城,等收敛军心、休整队伍后再卷土重来。
项羽也是见惯了城头变换大王旗,在这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哪里有绝对的忠诚和永恒的优势。
今日楚汉相争,彭越、英布投奔刘邦,众志成城,攻击楚军,但是如果汉军的敌人消失了,刘邦未必会继续重用他们,到那个时候,这些游击队伍的归路无法预料。韩信也未必会永远拒绝那些谋士“自立为王”的建议,假如他拥兵自重,背弃刘邦,那就会与楚汉三分天下。如果韩信保持中立,项羽就有能力灭了刘邦,再去剿灭别的诸侯。
项羽如果退回彭城,卷土重来未可知。
孙子兵法说: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意思是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对方情急反扑,结果让自己得不偿失。此语多用于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百姓谚语又说:要痛打落水狗。意指要再鼓足勇气,宜将剩勇追穷寇,继续追击穷途末路的坏人,不能使其死灰复燃。
张良也极其冷静地看到了未来形势可能的变化,他认为刘邦项羽之间最终只能是一人独霸的结果,天赐良机,项羽现在就是那条“落水狗”。
他向刘邦提出:抛弃和约,追击楚军,剿灭项羽。








刘邦计划几路军队同时夹击,彻底消灭项羽。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一方面命令齐王韩信和建成侯彭越分别率兵南下,从北面围攻楚军;另一方面亲自带领驻扎在荥阳一带的汉军分两路从西面围追东撤的楚军。
当刘邦率军到达固陵(今河南省太康县南)时,与缓慢东撤的楚军主力相遇。愤怒的项羽传令全军,停止撤退,回转头来,全力攻击汉军。此时韩信、彭越的援军还未到达,本想乘人之危的刘邦,由于单军作战又一次被项羽打败,只得利用固陵的深沟高垒,坚壁自守。
刘邦当年固守荥阳、成皋的阵地,再加上韩信外围牵制、彭越游击骚扰,才仅能与项羽达到相持水平。要论硬碰硬的单打独斗,刘邦从来就不是项羽的对手,这次的失败是军事策划不周、出兵操之过急的必然结果。
韩信、彭越二人收到刘邦军令后,两人都有自己的算盘,根本没有出兵,张良看透了他们的心思。
这些乱世枭雄们投奔刘邦,不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更不是折服于刘邦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刘邦这个团队有发展空间,而且刘邦个人也不像项羽那般吝啬,能够给功臣大量爵赏。现在他们两人不出兵,就是想趁机再次要挟刘邦给予更高的封号和更广的土地。
张良建议立即派人前往韩信、彭越、英布军中,给韩信增加他的故乡以及周边地盘作为封地;把彭越封为梁王,并授予封地;给英布增加淮河以南地区封地,并派兵增加他的实力。
刘邦遵照执行,这些封土授爵的传统招数果然见效。
韩信率三十万人马挥师南下,一举占领彭城;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英布占领了寿春(今安徽省寿县),招降了楚大司马周殷,切断项羽南逃之路。汉军各路兵马陆续赶来与刘邦会合,并分别从北面、西面、南面对楚军发起总攻。
12月,项羽在汉军三面夹击下,节节败退至灵璧县东南的垓下。







楚汉两军在垓下开始了决战,汉军由韩信统一指挥,兵力已达六十万,仅剩十万的楚军被重重包围。
后人根据韩信的排兵布阵和以智胜敌,项羽的彷徨无助和英雄末路,创作了无数感人的文艺作品,成语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故事霸王卸甲、霸王别姬至今依然在使用和流传。
此时正值严冬,朔风凌厉、冰天雪地。汉军凭借当地山形地势,以十面埋伏(十面形容重重包围,敌人无处可逃)形如天网压下,白天的垓下战场上,两军拼死相搏,杀声震天。夜晚各自据守营地,汉军渴望胜利,各个摩拳擦掌;楚军祈盼停战,势如惊弓之鸟。
鏖战数日后的一天夜里,困乏交加的楚军士兵昏昏沉沉中刚进入梦乡,忽然被四周汉军营地里此起彼伏的歌声惊醒。侧耳细听,远方传来的正是大家自小就传唱的楚地歌谣。
饥寒交迫的夜晚,胜利无望的恐惧,熟悉动人的乡音,年老的士兵不由得想起家里的妻儿,青年士兵们忍不住怀念远方的双亲,楚军们触景生情泪流满面,各个营帐里都跟着哼唱起了歌谣。
项羽大惊道:难道汉军又占领了楚国城池,或者又有楚军投降了汉军,否则汉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楚人!
项羽已经昏了头,汉军的骨干力量也来自楚国故地,楚军汉军根本就是生长在同一块土地上的热血男儿。此时中华民族经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诸侯争霸,早已经是民族融合、文化共生,楚歌早已在很多地方传唱。
四面楚歌奏响了垓下决战的高潮。
已经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楚军,被凄楚的乡音摧毁掉最后一点斗志,一支支队伍开始主动投降汉军。
士气已经瓦解崩塌,战局已经无力回天,项羽决定率领八百名贴身侍卫突围,只有他离开后,其余楚军才方便向汉军投降,毕竟汉军将领中楚人居多,应该会给主动投降的同乡子弟们一条活路。
出发的前夜,项羽坐在军帐中借酒浇愁。他与爱妾虞姬把盏共饮,内心无限感怀,想起自己一生征战总成空, 半世功名如梦中。不由得腾然起身,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被氛围感动,起身和唱: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的歌声反过来使项羽更加心酸难忍,一世英雄“霸王项羽”也“泣数行下”,在场所有人无不默默垂泪,不能仰视。
虞姬唱罢,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心中此时已经再无牵挂,即刻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围而去。








项羽连夜突围,到了天明,汉军才得到确认消息,于是派灌婴率五千骑兵追击。
当项羽逃到阴陵(今安徽省定远县)淮河边时,只剩下一百余人。项羽渡淮以后,向一名农夫问路,被农夫欺骗,他与部下陷入到一大片沼泽之中。又被汉兵追及,突围向东,逃到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所余仅有二十八骑。
项羽此时依然自负,他认为自己的失败只是天意。
他对部下说:我追随叔父起兵,至今已有八年时间,历经七十余战,无往不胜,才能称霸天下,今天我们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亡我,并不是我无能。
项羽鼓励部下死战,他将二十八骑分为四队,提前指定对面三个山坡,为冲刺集合地点。随着项羽一声令下,骑兵们分向四面驰出,冲入汉军斩将、夺旗,片刻过后,项羽的骑兵又聚集于三个山坡之上。
汉军不能确定项羽所在。当汉军兵分三路,把三处的楚骑分别围困时,项羽又率众再度冲回出发原地,三支队伍往复冲杀,竟然取得“三连胜”,斩汉军一名都尉,伤数百名汉兵,而二十八骑只损失两骑。
再次突围成功的项羽带领二十六骑向东南奔逃,来到长江西岸的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渡口,此时楚国的乌江亭长在江边芦苇丛中划船等候。
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地方千里,人口数十万,也可以供大王据地称王。请大王乘船渡江。即使一会汉军追来,附近也无船可渡。
项羽一生自视极高。当亭长说到“江东千里,亦可以王”八个字时,项羽十分感伤,此刻竟然要依靠一名小小亭长来救命。他的感伤转成惭愧,惭愧转成了恐惧,由恐惧而灰心,由灰心萌生了断的念头。
项羽说道:今日境地,是上天要灭我。即使回到江东,还能有何作为。当年我率八千名江东子弟渡江出征,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就算江东父老可怜我,拥戴我据地称王,我有脸和他们相见吗,我不感到惭愧吗。
项羽把爱骑乌骓送给乌江亭长,表达谢意。命令所有骑从一律下马,拿出短兵刃与汉军步战,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以必死之心去迎战敌人。
蜂拥而至的汉军一层层围攻过来,二十六人陆续战死。项羽“杀汉军数百人”,已经负伤十余处。他认出汉军中的一名将领吕马童,曾经是自己楚军的老部下。项羽大声向吕喊道:你是我的旧交吗?
吕马童惭愧的背过脸去,给身边人悄声说到:这就是项王。
项羽决心赴死,他击退左右逼近的敌人,朗声说道:刘邦悬赏我的头颅,得之者赏千金、封万户,那我就帮你这位老朋友得到这个大功劳吧。
霸王言毕,拔剑自刎。
汉军将士们被这英雄悲壮的一幕震慑,所有人都停止下来,默默望着倒下的项羽身体,在几声战马长嘶后,天地间也似乎安静了。
等了好大一会,才有人反应过来,奔向项羽割取首级,汉军将士们为了争功又开始了自相残杀,最后项羽的尸首被五队人马分割抢到,这五队人马的军官分别被封侯,其中就有吕马童。
项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卒于公元前202年(汉五年),仅31岁。








从汉至今,项羽的故事被无数人传唱,特别是从抗秦战斗的叱咤风云到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这一段,更是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原因,各代史家均有见解,对项羽的评价基本是毁誉参半,大家共同赞赏项羽的是其“有血性担当、有贵族风范,宁玉石俱焚,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大都诟病项羽的是“性格残暴、刚愎自用,不善团结、固步自封、开历史发展倒车”的处世思想和政治作为。
项羽是一名失败的英雄。
他24岁就随叔父起兵反秦,亲自斩杀会稽郡守。随后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北上,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伟大统帅。反秦斗争中,项羽居功至伟,巨鹿一战,他抱着必死决心,凭借机动灵活的战术和英勇顽强的意志,破釜沉舟,把秦军的主力精锐一举消灭,彻底改变了秦军与各路义军的力量对比,决定了秦皇朝灭亡的命运。
奔向梦想的征途中风景最美。咸阳分封是项羽事业的辉煌巅峰,从此以后就在下坡路上不可收拾。
项羽认为秦朝之所以失败,主要在于分封。天下豪杰之所以反秦,是想恢复分封,惟有大行分封,才能巩固霸权,长治久安。
可现实结果却是被分封的诸侯对他并不忠诚,汉军刚到就背叛投降;几位忠诚的自身实力又太弱,没有能力治理好封国和抵抗汉军;还有几位不曾轮到封赏,或者封赏不满足的人,恰恰最有实力,但他们最终却成为项羽的掘墓人。





天下民心是决定最终战争走向的关键。“天下苦秦久矣”,普通百姓并不是喜欢分封统治或者郡县统治,百姓所渴望的是一个政治清明、轻徭薄赋,能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的生活。刘邦在关中等地恢复郡县制度,丝毫未曾引起当地百姓的反感,而且由于中央集权治理,增加了汉军的财力实力,刘邦后方基地结成一个巩固的政治军事经济整体。而项羽除了用霸王的名义作为天下统帅的号召外,不曾有任何行政力量提升经济能力。
项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以鸿沟和约到乌江自刎两个多月时间发生的事情为例,项羽与刘邦的智慧谋略、境界格局相距甚远。
鸿沟和约签订后,项羽自认可保一时太平,便主动送还充当人质的太公、吕雉,刘邦无所顾忌后,翻脸如同翻书,立刻反戈追击。项羽的防人之心与识人本领与刘邦相距甚远。
刘邦发动总攻时,面对韩信、彭越的按兵不动,首先忍耐迁就,随后封地授爵,继而各方相助,最终反败为胜。项羽在攻伐阶段,无其他诸侯援兵,而且忙于四处救火,孤家寡人难撑大局。项羽的能屈能伸与团结盟友的本领与刘邦相距甚远。
刘邦在彭城兵败后,遭遇追击的楚军将领是故人丁固,刘邦立即以叙旧说情设法攀谈,最终换来释放逃生。项羽在乌江边认出故人吕马童,尾追而来的汉军将士并没有确定谁是项羽,倒是项羽自己把头颅赠给故人。项羽的灵活处置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本领与刘邦相距甚远。
刘邦在彭城兵败逃命中,在濉水边陷入楚军重重包围,此时刮来一阵狂风,飞沙走石,楚军大乱,而使刘邦趁机逃命。项羽在阴陵迷路,遇到一个指错路的农夫,不仅折损军马,而且被汉军追上。项羽自认为是上天要灭他,也就是开始丧失自信,恐惧自卑已经占据他的心灵。
项羽如同一名好强争胜、胸无城府的英勇少年,刘邦更像一位奸诈狡猾、老谋深算的老江湖。项羽的短视逼走了范增,自负忽略了韩信,封赏不公树起了彭越等敌人,他对自己的失败从来没有清醒的认识,也没有深刻的反省,只能在无可奈何的怨恨中自刎离去。
历时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落下帷幕,刘邦下来又该如何定位自身、分封功臣、处理项羽后事呢,他在社会治理上是继续沿着分封道路前进,还是回到秦朝郡县体系呢,众多着急棘手的问题都摆在了刘邦的面前。



下期预告:《刘邦登基》项羽这位生死相搏的宿敌终于下葬,刘邦既要强压着内心喜悦,又得装出对霸王不幸去世的哀悼。他亲自来到项羽墓前祭奠,当场流下眼泪,哭诉对霸王的怀念。诸侯们封“皇帝”尊号的上书,刘邦当然不能接受,谦让了三次,才“顺从民意”。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刘邦登基——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六

​这是读书人宏涛的第37篇原创作品

本文约3500个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高明《琵琶记》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12月,楚汉战争结束。经过三年多惨烈悲壮的浴血鏖战,55岁两鬓斑白的刘邦终于获得最终胜利。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安葬项羽。
项羽死后,剩余楚军及楚地城池陆续归降,唯独鲁县(今山东省济宁曲阜市)不降,原因是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当地民众要为项羽守节。刘邦派人挑着项羽的头颅到鲁县示众,并软硬兼施才得以收服。
刘邦顺势以“鲁公”的身份礼制,把项羽安葬在鲁县谷城(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并宣布项氏族人皆不问罪,项伯等四位帮助过刘邦的项氏家族成员还被封为列侯,并赐姓刘。
面对项羽这位生死相搏的宿敌终于下葬,刘邦既要强压着内心无限的喜悦,又得装出对于霸王不幸去世的哀悼。他亲自来到项羽墓前祭奠,当众流下眼泪,哭诉对霸王的怀念。
按照汉时风俗,直呼别人其名属于不敬。称项羽的字“羽”表示恭敬,如果称“项王”,则表示尊敬。刘邦在项羽刚去世,还有党羽未归附的时候,能够装出一副尊贤重士、虚怀若谷的样子。但随着刘邦逐步掌控大局,在登基一个多月后,他立即露出了自己伪善的嘴脸,规定投降汉军的项羽旧部不能称旧主为“项王”、“项羽”,只能称“项籍”,如有违者逐出朝堂。





第二件事是收回韩信兵权。
刘邦处理完项羽后事后,立即赶回定陶韩信兵营,以要亲自指挥渡江战役的名义,当场收回韩信兵权。
此时韩信的直属部队由曹参统帅,还在齐国清理田氏残余,身边所带将士也大都为汉军嫡系将领灌婴、傅宽直接掌握,韩信本也想着尽快到齐地去当齐王,于是痛痛快快地把大将军印信全部交还。
在收回韩信兵权后次月,刘邦又发出一道诏令:义帝没有子嗣,楚地平定后急需一位新主人来安抚百姓,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现改齐王韩信为楚王,统辖淮北,建都下邳(今江苏省徐州邳州市)。并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这个突然变化让韩信束手无策,四战之地的淮北地区无论人口经济都不能与齐地相比。但是此时大将军兵权已经交出,齐国又被曹参占领统治,进退无路,只能接受。
刘邦给彭越的封土也远不是过去承诺的魏国土地,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枭雄彭越也逐渐失去了能与刘邦抗衡的力量。








刚刚被册封完韩信、彭越,他们两人“识相”的率领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等七位诸侯王联名上书,要求刘邦接受“皇帝”尊号。
大家给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功盛德厚”,王的称号已经不能反映刘邦地位的隆重尊崇。二是不称皇帝就是“亡上下之分”,汉王不能和其他诸侯王处在同一个层次。
诸侯们的心意,刘邦当然不能立即接受,谦让了三次,才虚情假意说到:大家都认为我居皇帝之位有利于天下苍生,那就顺从民意吧。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2月甲午日,刘邦在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县境内)举行登基大典,按照秦朝皇帝礼制改称王后为皇后,太子为皇太子,并追尊自己生母为“昭灵夫人”,刘邦终于从汉王完成了向西汉开国皇帝的演变。





举行完登基典礼后,刘邦与文武百官研究讨论,认为定陶虽然位置在天下之中,水陆交通枢纽,但地势低洼、无险可守,可以在此登基,但不宜在此建都。经过多方权衡后,决定以洛阳为首都,即刻迁都。
此时项羽集团已经消灭,但是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还散落于各地,他们与地方豪强和游侠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个别异姓诸侯王利用远离中央、自成体系的统治优势,仍然保留较强的军事实力,他们都是汉朝统治的隐患。草原的匈奴民族,利用楚汉相争,经常南下骚扰,他们也给北部边疆地区百姓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秦末以来连续七年的全国性诸侯混战,关中、关东地区人口凋敝、土地荒芜,国家和百姓入不敷出、异常贫困,城市里断桓残壁、道路不通。如何使生产生活秩序迅速恢复,背井离乡的百姓回乡安居乐业,被破坏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成为困扰刘邦君臣们最重要的问题。
西汉皇朝建立后,首先大赦天下,并实行大规模的军队复员,给无产者官方授予土地,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进一步制定完善各类法律制度,此时大多数地域实行的是刘邦入关灭秦后,宣布的“约法三章”,初始取得了各类阶层的广泛拥护,但随着时间推移,“约法三章”过于简陋。汉王朝于是废掉了《秦律》部分过于严苛的条款,制定并实施《汉律》。在随后惠帝、吕后、文帝时期,各类律刑都向着宽容的方向发展,从而给社会创造了一个休养生息的统治环境,这对于生产的恢复和各地民众的臣服是有利的。
我们这个灾难重重、满目苍夷的国家,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刘邦移居洛阳后,正准备对这个数百年的历史名城进行规划建设时,一名小小的戍卒娄敬提出否定意见,并建议迁都关中,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个决定对于西汉二百多年的统治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02年5月,齐国人娄敬奉命到陇西郡戍边,路过洛阳时听到皇帝决定把这里定为都城。娄敬连忙放下推车,顾不上更换羊皮袄,找到同乡虞将军,请他引荐皇上,说有要事汇报。虞将军看到娄敬衣服破旧,劝他换一件像样的衣服再见皇上,娄敬不以为然,坚称见皇上衣服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什么事情。
娄敬见到刘邦,明确提出建都洛阳是下策,应该建都关中。
娄敬从周汉两朝取得天下的历史条件说起,分析了关中、洛阳地理地势的差异,着力阐明关中优势,力主迁都关中。由于娄敬的分析和结论都有理有据,刘邦一时没了主意,他举行廷议,汉朝的文官武将以关东人为主,大家争着说东周在洛阳定都达到数百年,而建都关中咸阳的秦朝二世而亡,所以应当建都洛阳。
正当刘邦不知所措时,张良站了出来,他认为娄敬的建议是正确的。关中拥有天府之国、固若金汤的地形优势,郡县统一、百姓拥戴的政治优势,土地肥沃、粮草丰裕的经济优势,民风淳朴、重信包容的文化优势。而洛阳是东周王室亡国之地,此处天子气象已失,汉朝要想江山万世稳固,就应该舍弃洛阳迁都关中。
刘邦拿定了迁都的主意,当天就起驾西迁关中。他为了表扬娄敬的意见,特赐娄敬改姓刘氏,任命其为郎中,封号为“奉春君”。
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汉朝统治中心放在关中是英明的决策,在随后进行的削平异姓诸侯王战争和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中,中原地区一片混战,关中地区安定繁荣,并作为稳定的战略根据地,为大汉皇朝在历次战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经济政治军事保障。








汉在分封完诸侯王后,公元前201年,刘邦分两次分封了29位列侯,并亲自给29人排了座次。
现在流传下来的座次排序有两个版本,一份名单中前六名分别为:萧何、樊哙、张良、周勃、曹参、陈平。另外一份名单排序则为:萧何、曹参、张傲、周勃、樊哙、郦商。
但是无论两个版本如何排序,萧何都是“第一功臣”。
关于谁当“第一功臣”,这些受封的列侯也参与了讨论。
大家的意见首先集中在张良,大家都一直认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二是曹参,“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第三是周勃,连刘邦都说过“安刘氏者必勃也”。
但是刘邦却把萧何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封赏在群臣中排第一。这个结果引来轩然大波,特别是武将们认为封赏极不公平,甚至有将军当众质问刘邦:臣等身经百战,攻城略地,出生入死,方得封侯。萧何不过是做些文章,说说意见,凭什么功劳反倒在我们之上。
刘邦对于将领们肆无忌惮的争功很是厌恶,便故意奚落道:你们知道猎狗吗?
将军们回答:知道。
刘邦严肃起来,咄咄逼人的教训道:打猎时候,追杀猎物的是狗,但发布命令指明猎物在何处的是人。今天你们能捕到猎物,就是那只猎狗,而萧何是发布命令的猎人。
刘邦的话极其尖刻,给将军们丝毫不留情面。他的核心理由是萧何在大汉皇朝建立中,贡献是全局性的,其他将领们也很重要,但大都是局部性的。两者相比,萧何自然贡献更大一些。
萧何与刘邦是多年知己,甚至可以说是刘邦吕雉的红娘,当年刘邦赴宴,未拿一文,萧何却高喊“贺钱万”,间接促成两人的婚姻。在起义中,萧何率领家族数十人追随,满怀忠诚侍主,妥善处理国事。如今皇朝建立,正需要能臣来安邦定国,这时排名,武将们自然要靠后站了。
张良是韩国丞相的儿子,他一心辅佐韩王成,第一次到刘邦身边,是韩王成派来的,后来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张良这才彻底投奔了刘邦。张良与刘邦之间的信任、默契自然比不过萧何。
自古以来,相权君权总是围绕权力分配相互博弈。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亲密的关系都会变淡,所有的尊荣辉煌都会落幕。最是无情帝王家,萧何最后也陷入了被刘邦猜忌之中,但萧何通过“自黑”的方式,最终打消了刘邦的疑虑,并举荐曹参接任丞相,算是难得的善终了。





下期预告:《白登之围》这是中国史书中关于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的大规模武装冲突第一次详细记载。以此事件为标志,我们的草原民族从此正式登上中华政治舞台。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白登之围——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七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部分


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是一片周长约10公里,高度300余米,并不起眼的土丘小山。
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冒顿(音如莫独)率三十万骑兵将汉朝皇帝刘邦及数万汉军在白登山整整围困七天,刘邦还差点在这里丢掉了性命。
这起历史事件史称“白登之围”,李白的诗歌《关山月》中专门记录这起典故: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白登之围”是中国史书中关于中原王朝与草原王朝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以此事件为标志,我们的草原民族从此正式登上中华政治历史舞台。
我国的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传统、权力组织、文化风貌上一直存在多样性,这两种文明作为主体的碰撞融合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特质。
中国古代历史中,草原民族建立了元、清两个大一统王朝,还有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唐宋时期的辽、西夏、金等众多区域性政权。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唐朝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也可以算是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生存条件决定生活方式,草原与农耕都是生活方式而已。如果做民族分类,汉族历来更多是以文化认同作为联系纽带的民族,并不把血缘地域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所有文明都是应对自身生存挑战的产物。
农耕民族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村落聚居、精耕细作、靠天吃饭、自给自足。农户们随着子孙繁衍,劳动力逐年增加,开垦土地种植面积的增大,总体农作物产出会有稳定的线性增长,当生活物质丰富后,就会产生人口聚集的城邦,随之手工业和商业开始自然分工。农户遇到灾年,相互之间会救济借粮;遇到丰年时,会把多余粮食进行储存,以备灾年调剂。农耕民族的性格文化,天然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
草原民族在半干旱的草原上放牧牲畜,每个人天生就是骑手战士,牧场迁徙范围一般也是本族群的势力范围,个人的血统和武力决定在族群内的政治地位。牧民们逐水草而居,常年往复迁徙,很难有手工业生产者分工和商业交换场所的产生。草原民族最困难的生活时期是:遇到暴风雪等极端自然灾害时,主要生产资料牲畜可能在几天内全部冻死饿死,而牛羊肉储存又不可能超过半年时间。当食物消耗殆尽,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去边境交换或者掠夺粮食。草原民族的性格文化,天然具有进取性和开放性。
当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综合力量相当的时候,长城内外的各处集市上,各民族同胞会以比较公平自主的方式以物易物。当市场所在地的统治者走向衰败,没有能力维持市场公平交易时,就会有人带头欺行霸市甚至烧杀抢掠,当冲突加剧时就成为战争。也可以说所有战争起因的背后都是利益驱动或者为了本族群的生存自救。
在我国,农耕种植与草原放牧两种生产方式多以400毫米降水线为天然地理分界,这条降水线也基本与古代长城分布走向重合。既是中国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也大约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汉朝皇帝,那匈奴是从哪里来的?
《史记》记载,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西迁过程中与月氏、楼兰、乌孙、呼揭等二十余个国家(名为国家,实为约万人规模的部落)融合而成。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之族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记载,夏人的一支后裔在殷商时迁徙到北边,子孙繁衍称为匈奴。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众多现代文化学者考证,认为匈奴与汉人同宗同族,匈奴只是少数民族的名称演变。商朝时称为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春秋时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
还有学者认为,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少数民族,都可以统称为匈奴。
其实先秦时期各民族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一直不断,只是先秦史中很少做详细专题记载。
在战国时期,与匈奴接壤的秦、魏、赵、燕等国在北部边境都有较强的军事部署,并修建长城工事。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主要目的就是为应对北边草原王朝的军事竞争。
公元前215年,统一六国的秦朝派大将蒙恬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秦长城主要是将昔日秦、赵、燕等国所筑的长城重新加以修整连接。这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的巨大物理屏障,也就成为中原农耕政权与草原游牧政权的势力分割线。
公元前212年,秦朝统治者为了快速向北方调动部队,又用两年时间修筑了“秦直道”。这条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南起林光宫(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北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全长700多公里,平均宽度约30米。这条道路在各朝代均是重要军事通道。直到清朝时期,统治阶层彻底解决了北方草原民族的军事威胁后,“秦直道”才被逐渐废弃。
如果说秦始皇修骊山陵、建阿房宫是好大喜功,修万里长城、三十万大军屯兵北方则是迫不得已,匈奴的军事威胁是秦始皇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样也已经成为百废待兴的汉朝政权最大的挑战。








当项羽刘邦在中原大地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时候。秦朝设在边疆的军队被调回平乱,由于北部边塞空虚,匈奴对长城内的人口财富虎视眈眈,趁机开始南下抢掠。
公元前209年,匈奴杰出的领袖冒顿,在“鸣镝弑父”后登上单于大位。他锐意改革,完成了部落奴隶生产制的改造,建立了金字塔形政治军事一体化统治模式,并积极学习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推行礼仪法治,奖励攻战,推崇冒险。
冒顿挥军东灭东胡,西击月氏,又渡过黄河,吞并楼烦、河南白羊王等小国,北部的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部族也先后臣服。当刘邦称帝时,匈奴已经控制了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一线的广袤地区,精兵多达三十余万,已经成为汉皇朝难以抵挡的北方劲旅。
公元前201年9月,冒顿率军大举南下,把韩王信包围于马邑(今山西省朔县)。韩王信选择投降后,以先锋身份领匈奴骑兵南下,直抵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城下。冒顿则亲率匈奴主力驻扎在代谷(今河北省蔚县一带),命左右贤王各自率领“万骑”跟随在韩王信部队之后,匈奴军队推进到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以南地区。汉朝北部边疆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不顾朝臣们劝阻,在敌我力量并不明确的情况下,亲率三十万大军北渡黄河平叛。
战争开始后,汉军在铜鞮(今山西省沁县南)、晋阳接连取胜,并收复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等地,韩王信兵败,逃回到匈奴主力部队。
汉军初战告捷,刘邦信心大增,决定继续挥师北上,但为了保险起见,先后派出大批探子去侦察匈奴军情。
冒顿极其狡猾,他安排精锐人马全部隐匿起来,做出老弱残兵、士气低落的假象。汉军探子并没有摸清实情,低估了匈奴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纷纷回来报告敌军战力薄弱,兵力分散,可以大举进攻。
随刘邦出征的谋臣中,只有郎中刘敬(即建议迁都关中的娄敬,因赐姓改为刘敬)一人认为匈奴是在示弱诱敌,反对立即进攻,建议再观察。自信满满、急不可耐的刘邦很是生气,认为刘敬造谣惑众、贻误战机、动摇军心,直接把刘敬关押起来,准备取得胜利后再予以处置。








汉军继续向匈奴主力进军,沿途不断遭遇匈奴小股部队,但双方刚一接触,匈奴军立即退却,汉军信心大增,继续追击。
时值隆冬,突降大雪。天气变冷给汉军带来诸多困难,汉军士兵大多来自黄河以南,并不适应雁北的寒冷天气,在翻过句注山(今山西省代县北)时,因山陡路滑,有两三成数量的汉军竟然坠入深谷。
刘邦被轻而易举取得的小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不在意天气变冷后,汉军战斗力的下降,也顾不上研究匈奴的兵力分布和调配方向。为了加快进军步伐,刘邦开始分兵,主力步兵交由绛侯周勃统领,围攻沿路城邑,自己则率数万人的骑兵部队轻装出击,意欲突袭匈奴主力,尽快结束战斗。
匈奴军稍加抵抗佯装败走,就是为了诱敌深入。当刘邦兵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附近时,冒顿率领匈奴四十万精锐主力突然出现,杀了汉军措手不及。刘邦被团团围困在白登山上,饥寒交迫,军情紧急。
匈奴并没有大规模强攻,刘邦只是在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最终匈奴撤兵,刘邦逃出。
据《资治通鉴》记载:匈奴撤兵是因为刘邦采用了陈平的反间计和美人计。
陈平准备了一幅汉家美女像,连同大量财物暗中送给冒顿宠爱的阏氏(非人名,而是单于妻妾的统称),请阏氏为汉军求情,并故意告知汉军计划把这位画像中的美女送给冒顿,以表达敬意。阏氏顿生醋意,害怕自己失宠,于是设法劝说冒顿退兵,单于抵不住枕边风,故意打开包围圈一角,刘邦趁机撤出白登。
这种解围的传说不过是站在权谋角度,表现奇计妙策在斗争中可以出奇制胜。
但实际上,是否放过刘邦完全由冒顿决断。冒顿是一位有勇有谋,极富智慧的政治家,他狠辣无情,为了杀父夺位,在前期训练中亲自指挥侍卫射杀自己的爱妻;为了迷惑东胡,他也可以随意将妻子当做礼物送出。阏氏的地位和劝说根本不足以影响冒顿的军事决定。
后世学者根据其他史书资料推断:冒顿这次围击白登山,本来约定韩王信的几名部将也要来支援,但是迟迟未到,冒顿心中担心他们是否叛变汉军;匈奴虽然占据兵力数量优势,但也无法迅速消灭包围圈中的精锐汉军;以步兵行军速度计算,周勃等率领的大队救援步兵已经赶到冒顿骑兵外围,而汉军主力的到达,又把匈奴骑兵围成一圈。
冒顿是在没有必胜把握,而且自身还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前提下,才被迫放刘邦一马。
白登之围中刘邦的被动狼狈程度仅次于彭城战败,但是整体白登之战,从伤亡数量和战斗胜负上看,汉匈两军是打了个平手。
汉匈双方从此停战,主动签订合约,匈奴全部回撤至长城以北地区,汉军每年赠送财物,双方实行“和亲”联姻,增强和睦关系。
刘邦把先前提供错误情报的探子全部斩首,释放被关押的刘敬,封为食邑两千户的关内侯。命令周勃、樊哙分兵平定代地,随后南返。刘邦在返程路过曲逆(今河北省顺平县东南)时,又把此地封给陈平。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冲突就此结束,两个政权以较小的代价,在随后的七十年时间里基本保持稳定和平关系。








白登之围使刘邦亲眼见证了匈奴的军力,尤其是骑兵的机动性和打击力,继而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有了尊敬和重视。
冒顿最终选择和议也充满了智慧,如果继续对抗,势必自身也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即使消灭刘邦取得战役胜利,中原王朝还有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和千锤百炼的军队枕戈待旦,他们会源源不断的北上抗敌。而匈奴军如果梦想占领中原,号令天下,此时还不具备压倒性的经济政治军事优势。
冒顿放走刘邦,并撤兵退出长城以内,并不是政治短视,而是充分权衡利弊后的决定。
一是展示了匈奴的国力。
中原地区民族从来就有一种尊王攘夷的思想,认为周边的匈奴不过是一群蛮夷之众。而这次白登之围,颠覆了中原王朝对于草原王朝的认识:匈奴已经成长为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二是获得了优势地位。
匈奴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在盐铁棉等生存物资上严重依赖与汉朝的贸易,通过白登之战,冒顿确立了北方匈奴的优势地位,只需要以不侵犯作为保证,南方汉朝每年都会奉送大量财物,并在边境进行物资交换。
三是输入了先进文化。
从此开始的汉匈“和亲”,两朝君主之间相互约为兄弟。汉以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陪嫁而来的还有大量随从。随从除了宫女、宦官以外,还有知识分子、手工业者,他们带来了文化书籍和技能技艺,加快了匈奴治理体系和文化精神的发展。
冒顿单于的儿子稽粥继位后,汉文帝派一名公主去做稽粥单于的阏氏,安排宦官燕国人中行说随行,中行说极富权谋,他后来成为稽粥单于的重要谋臣,在汉匈冲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冒顿单于此后虽然数次背约小股侵扰边境,但终其一生再未大规模南下入侵。汉朝由此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得以在相对和平环境下恢复经济民生,积蓄国力财富。两个政治对手的平衡安静总是暂时的,汉匈第一轮争斗并没有分出胜负,于是各自回到角落暂时休息,当一方准备充分后,彼此又迎来一场更加惨烈的战争。
权力充满诱惑,刘邦已经老了,当他百年之后,谁能够成为皇位的继承者,各方势力已经按耐不住,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已经开始了。





下期预告:《商山四皓》戚夫人在朝廷中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她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只是凭借刘邦一手推进。根本没有像吕后那样,放下身段“跪谢”周昌,联合兄长求助张良,请出“四皓”出奇制胜,戚夫人的综合政治实力与吕后根本不是一个层次。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商山四皓——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八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是白居易为白头宫女们所作的怨词,同时也成为后世人们对于宫廷内部各类争权夺宠、夹缝求生的概括描述。
皇帝在古代社会中拥有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每当皇位进入交接时刻,有资格或者有能力问鼎皇位的,为了成功上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性中最险恶、最无情、最残忍、最丑陋的一面展露无疑,皇位之争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老大是齐王刘肥,因为刘肥的母亲没有名分,庶长子不能成为皇位继承人。老二是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按照立储惯例,先是被立为汉太子,公元前202年(汉五年)被立为皇太子。赵王刘如意是老三,母亲是备受刘邦宠爱的戚夫人。老四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刘邦在晚年推动了老三刘如意替代老二刘盈当太子的事情,这起标准的宫廷内斗,最终以戚夫人惨遭毒手、如意被杀而悲剧收场。
刘邦任泗水亭长时娶了正房妻子吕雉,在咸阳被封汉王后,才遇到了“定陶戚姬”。
戚夫人不仅年轻美貌,而且能歌善舞、善解人意,深得刘邦宠爱。在楚汉战争中陪同刘邦东征,刘邦登基后常侍奉左右。
吕后虽然是正式册封的皇后,但刘邦起兵时,就留在沛县照顾家庭,鸿沟和约签订后,才被项羽送还,随后刘邦在征战中,她多是奉命留守后方,不能时刻陪伴刘邦左右,两人感情相对疏远。
随着刘如意的长大,刘邦认为如意性格与自己更像,都是无所畏惧,胆大心细之人,加上戚夫人的耳边风,刘邦以“太子仁弱”的理由,想把太子由刘盈更换为赵王刘如意。这个想法刚露出一点风声,立即就引起了朝野震动。








朝中大臣主动上书或者面见刘邦,反对废长立幼。大家的理由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嫡长子继承制不可变。
君位传递是国之重事,一旦随意废长立幼、废嫡立庶,那皇子们都会认为自己有资格即位,整个皇族就陷入了纷争,国家就进入了混乱。当年晋献公宠爱骊姬,废太子后,立骊姬之子,晋国因此大乱数十年,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秦始皇没有及早立扶苏为太子,结果赵高矫诏、胡亥篡位,秦朝迅速灭亡。
二是太子仁孝天下皆知。
太子宅心仁厚,对长辈恭敬孝顺,对大臣礼敬有加,对百姓爱民恤物,日常也没有任何罪过失误。太子就是汉朝的根本,根本一摇天下震动,我们不能拿这等大事当儿戏。
三是皇后与您患难与共。
皇后与陛下同甘苦、共患难,整个吕氏家族都追随起兵,皇上怎么能够随意背叛皇后呢。
甚至有的大臣们说出“狠话”:如果陛下一意孤行,废长立幼,我们就以死相谏。
这些朝臣们都是在维护国家制度的神圣严肃性。他们知道一旦约定成俗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被轻易破坏,后续产生皇权争斗恶果无法想象。
吕后得知刘邦欲换太子的消息后,也是极其恐惧。如果刘盈失掉皇位,那自己必将失去太后之位,戚夫人不仅是在夺太子位,更是在夺太后位。
吕后经过这么多年的政治磨练,她有着自己的主见谋略,在惊恐过后,迅速调整状态,开始反击。









周昌,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的下属,追随刘邦起兵,从入关破秦到楚汉之争战功赫赫,对于刘邦忠心耿耿、个人性格敢做敢说。
周昌此时任御史大夫,他听说刘邦要废长立幼,主动赶到宫中向刘邦劝谏:臣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也知道这件事情万万不可。陛下即使最终决定废掉太子,我也绝不遵守陛下命令。
刘邦知道周昌的忠诚和性格,所以也不计较他的言语和态度,便应付说自己知道了。
废立之事关系吕后及儿子刘盈的前途性命,当有大臣赶来见刘邦时,吕后便偷偷躲在宫殿旁边偷听谈话内容。周昌反对另立太子的谏言,让身处险境的吕后深受感动。
周昌与刘邦谈话完毕刚走出殿门,吕后就迎上前去,当场跪地拜谢,并垂泪说道:今天没有您替我们娘俩说话,太子的地位可能就被废了。
吕后“跪谢周昌”,既是吕后情感所至,发自内心的感激;也可以认为是在非常时期,建立同盟战线的手段。但皇后放低身价,以跪拜方式感谢大臣的记录,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危机并没有解除,吕后身边亲近人建议找足智多谋的张良谋划。
张良在刘邦登基后,就以身体不适为由,先是“称病不朝”,继而求仙问道,“从赤松子游”。吕后很是认可张良,为了能够让张良见面献策,便让自己的哥哥吕泽直接武力劫持张良,逼迫其帮忙。
张良虽不愿意卷入这种宫廷政治斗争中,但他个人还是反对刘邦这次废长立幼的行为,于是先谦虚,后建议:过去打天下的时候,皇上经常采纳我的建议,如今皇帝因为喜爱如意而要更换太子,这是骨肉情深的事情,现在就是有一百个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知道皇上非常看重隐士“商山四皓”,但却一直没有请出山,这四名老人不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嫌皇上轻视儒生,而且待人傲慢。如果你们设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陪在太子左右,在上朝的时候,让皇上无意中看到“商山四皓”竟然在辅佐太子,那就有转机了。
张良的办法是隔山打牛,这步棋针对的就是心思缜密,性格多疑的刘邦。
吕后立即让刘盈亲笔书写求贤信,准备厚礼,精选说客,前往四人隐居地邀请出山。
四位高人不知道是被太子虔诚感动,还是厚礼起了作用,或者只是待价而沽,他们最终都来到太子府,愿意辅佐帮忙。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11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此时身体有病,于是提出由太子挂帅亲征。
“商山四皓”看出了刘邦意欲借此机会观察刘盈能力的想法,于是和吕后、吕泽商议,认为太子亲征,风险极大,要设法改变刘邦的决定。
太子为什么不能亲征,“商山四皓”提出了两点理由。
一是胜之无功。
太子作为储君,地位已经到了极致,即使胜利,也不可能再提升位次。假如失败,这不正好成为赵王如意替代太子的理由吗。
二是老将难用。
这次出征的将领,都是当年与皇上一起打天下的猛将,如果由太子统领,就如同一只羊带领一群狼,他们并不会为太子尽心尽力,这种离心背德的战斗很难胜利。
“商山四皓”的建议从维护刘盈角度出发,有其可取之处。
刘盈如果率兵亲征,取得胜利,那必定增加威望,有助于自己地位更稳。但关键是刘盈性格软弱,缺乏军事经验,不善带兵,根本胜算不大。所以不参与战争是刘盈个人的最佳选择。
吕后也明白了出征对于刘盈不是上位的“保险”,而可能是去当“炮灰”。
她哭泣着面见刘邦:英布战斗勇猛,天下枭雄,太子剿敌经验不足,难挑重担。陛下派去的将军们都是追随陛下多年的旧属,他们会老实听太子话吗?最重要的是,英布最畏惧陛下,如果他得知陛下不能亲征,一定会有所猜疑,说不定会放弃现在坚守淮河的战略,主动率军西进,攻入中原,那时战局就更不利了。陛下虽然还在病中,但是只要亲自挂帅出征,诸将军们必定尽心尽力,一举剿贼获胜。为了我们大汉江山,还是得陛下亲征。
刘邦最终被吕后的分析吹捧说服了,但他也失望的说:朕就知道太子不是带兵打仗的料。
在“商山四皓”的帮助下,刘盈躲过了这次考验,虽然让刘邦心有不满,但是比起平叛失败,还是选择让刘邦埋怨更好一些。








这场平叛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但是打的异常艰辛,刘邦在对垒中被敌人用箭射中胸口,这个箭伤也加速了身体虚弱的刘邦走向生命尽头。
在大战胜利后,刘邦专程回沛县探亲。这是他从公元前205年彭城兵败回乡后,十年来第一次回到故乡。
沛县作为龙兴之地,又出了众多大汉功臣,当地人专门修建了一座“沛宫”以表祝福。刘邦在沛宫摆上宴席,把沛县年老长者和老朋友们都请来叙旧。为了活跃气氛,当地县令还专门找了120名少年,在宴会中唱歌助兴。
刘邦的精神恢复了很多,他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想着近二十年的戎马生涯,不由的豪气顿生、感慨万千,痛饮完浊酒后,亲自击筑,以歌咏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20名少年齐声学唱,激昂高亢的歌声回荡在沛县大地上,此情此景把刘邦感动的涕泪纵横。他对乡亲们说:朕是从沛县起兵伐秦,最终才能拥有天下,这里就作为朕的汤沐邑。以后沛县民众终生免除徭役(汉时期兵役劳役不分,统称徭役),并世世代代不受征调。
现场所有人都欢呼起来,这也是刘邦人生最自豪快乐的时刻,他在回乡的十几天时间里接见父老故人,谈笑风生,把酒言欢,追忆过往。



刘邦回到长安,又继续开始推进易储之事。
按照当时政治规矩,立储封王这类大事,一般都是列王群臣根据君主旨意,先联名举荐,君主反复考量后,再“顺应民意”做出决定,下诏实行。但是这次群臣们并不愿意替换刘盈,所以第一步的联名上书都无人提出来,这是刘邦称王以来从没有遇到过的情景。
刘邦并不是循规蹈矩之人,他决定让刘盈自己上书,请求让出储君之位给刘如意。于是多日不蒙父皇召见的太子,竟然收到了皇帝设宴款待的通知。
刘盈带着“商山四皓”赴宴,刘邦看见太子身边多了四位白眉白发、衣着讲究的老人,很是好奇,主动问道:你们是谁?
四位老人上前行礼回应,并各自报上姓名: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音如鹿)里先生周术。
刘邦很是吃惊:原来是隐士高人“商山四皓”,我这么多年多次请各位出山,都没有如愿,现在怎么都追随太子了。
四位老人回答:陛下轻视儒生,缺乏礼遇,我们不愿意受到侮辱,所以避而不见。但天下人皆知太子仁孝恭敬,尊贤重士,有德有才者都愿意追随太子,甚至死不足惜,所以我们就出山投奔而来。
刘邦沉默了,等了好久才说道:那就请诸位好好辅佐太子。
宴席结束,“商山四皓”退出大殿,刘邦指着四人背影,失望的给戚夫人说:朕想更换太子,但是连他们四位高人都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丰,很难再撼动了。
戚夫人无言以对,刘邦心意难平,他让戚夫人跳起楚舞,自己唱起了无奈的《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首《鸿鹄歌》与《大风歌》是刘邦仅存世的两首诗歌。
从此,刘邦不再提更换太子之事。
大约过去半年多时间,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62岁。








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双方只是寥寥几语,刘邦就彻底放弃了易储计划,后世学者归类原因有两点。
一是天下舆论支持刘盈。
“商山四皓”是极有影响力的世外隐士,他们已经是风烛残年,但却愿意出山来效忠太子。刘邦感受到了天下民心并不支持自己和戚夫人,在民心与私心、天下与戚夫人之间,他决定割舍自己的私情,顺大势而为。
二是功臣外戚势力强大。
朝中的功臣们纷纷反对易储,吕后家族也有较强势力,而戚夫人并没有太多政治根基。即使易储成功,但当自己撒手西去后,功臣外戚们如果联合反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汉朝江山必定不再稳固。
吕后与戚夫人争宠,刘盈与刘如意夺位。这场角逐中,刘邦本有着裁判权。但是刘邦在内外部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过早泄露了易储计划,导致朝内重臣公开反对,刘邦只好作罢。
立太子是皇家私事,但更是天下公事。更换太子是对皇权统治的动摇,废长立幼本就是国之大忌,刘邦认为刘盈“无能”,但感性的“无能”只是刘邦的判断,并不足以改变文臣武将们的共识。
戚夫人在朝廷中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她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只是凭借刘邦宠爱推进易储。她根本不能像吕后那样,放下身段“跪谢”周昌,联合兄长求助张良,请出“四皓”出奇制胜,戚夫人的综合政治实力与吕后相距甚远。
“商山四皓”并不是这起政治斗争中的决定力量,他们只是双方博弈进入胶着状态后的一股变量,并成为了压垮戚夫人“皇太后”梦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期预告:《韩信之死》刘邦在登基后,开国功臣们也一个个相继被除掉,最惨烈的是七位异姓诸侯王,有六位被以各种方式剪除。为什么君臣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走不出的一条魔咒。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韩信之死——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三十九

逝水韶华去莫留,漫伤林下失风流。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清•赵艳雪《悼金夫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这句千古名言首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范蠡在告诫丞相文种要“功成身退”时所说;第二次在《史记·淮阴侯列传》,是韩信被刘邦免去王位,押往京城路上的人生感言。
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大夫范蠡不辞而别。过了一段时间范蠡给自己的同僚好友文种送来 ,劝说文种尽快抽身离去,因为越王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文种虽然不是很相信范蠡所说的话,但也收敛气势,告病不去上朝。即使主动退出权力场,还是有居心叵测者造谣文种准备谋反,勾践登门探望文种,赐剑一把,临别时说:先生教给寡人七条计策攻伐吴国,结果只采用三条就赢了,那四条还在先生那里,请替寡人到先王面前试试那四条吧!
文种后悔未听范蠡的劝告,但为时已晚,他的家人都已被控制,被迫以自杀保全家人。





韩信从齐王降为楚王后,依然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计谋,设法将其生擒。韩信在被押往京城的路上,感叹自己为刘邦披荆斩棘、功高盖主,但是当天下已经太平,皇帝再无法封赏时,自己也就快走到被烹杀的时刻了!
刘邦当然清楚韩信并未谋反,这次只是将其从楚王改封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不允许在封地居住。
迫害良将、诛杀功臣,是古代大多数王朝建国后,君主的共同选择。
刘邦在登基后,开国功臣们也一个个相继被除掉,最惨烈的是七位异姓诸侯王,有六位被以各种方式剪除。
为什么君臣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这似乎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走不出的一条魔咒。








韩信被杀,直接的导火索是阳夏侯陈豨谋反,韩信被人告发要在长安城组织武装暴动,策应陈豨。吕后萧何两人迅速处置,设计抓捕韩信,将其处死。
陈豨是宛朐(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人,当年刘邦进军咸阳时,就率数百之众投奔,屡立战功,成为汉朝开国将领之一。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6年),韩信被降为淮阴侯,而陈豨则由游击将军受封阳夏侯。第二年冬天,韩王信叛逃匈奴后,陈豨被刘邦委任为赵国丞相,统领北部赵地、代地军队,负责汉朝北部边防。
战国时期盛行养士之风,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贵族豪强们都礼贤下士(“士”包括学士、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等有一技之长者),广招宾客,壮大自身势力。当年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都养士千人,秦国丞相吕不韦甚至达到门客三千。陈豨曾经深受养士文化影响,当他任赵国丞相,驻守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成为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后,自信心极度膨胀,开始广招门客,大量养士。
陈豨有一次从长安回平城,路过邯郸需要住宿一夜,随行的门客包下了全城所有客栈,光门客乘坐的马车就有一千多辆,摆满了城内的主要街道。这些情况被曾任御史大夫的周昌看到,周昌回到京城向刘邦汇报了陈豨门客的盛况,并提出陈豨在边境统率重兵,豢养门客,担心有变。
刘邦很信任以忠厚耿直著称的周昌,他派人进行调查,发现陈豨和门客确有诸多不法之事。陈豨得知刘邦调查自己,很是惊慌,他清楚如果被刘邦怀疑后的下场,于是开始做自保准备,身边的亲信甚至劝说陈豨投降匈奴。








公元前197年(汉高祖10年),刘邦父亲老太公病故,刘邦召陈豨回长安治丧,陈豨内心有鬼,称病不往。刘邦由此认定陈豨马上就要谋反,于是亲自带兵前往剿灭。
陈豨与韩信素有私交。
据传说,陈豨有一次从长安赴赵地,曾专程到韩信府中辞行。
两人屏退左右,手拉着手,在庭院里漫步。韩信结合自己的遭遇,告诫陈豨:你承蒙陛下信任,在边界要地驻扎,手下兵多将广,朝中必有人妒忌。如果有人说你造反,陛下一定不相信;但是第二次又有人告发,陛下就会怀疑了;当第三次说你反了,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到那个时候,我在京城做内应,咱们联手夺天下。
陈豨向来敬佩韩信的雄才大略,于是表示认同他的安排,两人暗中达成了合作协议。
随后果然有消息说陈豨准备反叛,刘邦决定亲自出征,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但他暗中派人和陈豨联系,并告知:只管起兵,我在京城协助您。
韩信的一位门客违反家规,被韩信囚禁起来打算处死。门客的弟弟为救哥哥,上书揭发韩信即将谋反:韩信计划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在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把他们武装起来偷袭吕后和太子。目前已经策划准备完毕,正在等待陈豨的消息。
坐镇长安的吕后接到举报,连忙与萧何商议如何处置,两人最后决定:此事甚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那就诈称皇上从前线传来消息,陈豨已被俘获处死,皇后要求列侯群臣都前往宫中祝贺。用此方法骗韩信入宫,然后将其杀掉。
为确保方案万无一失,萧何亲自到韩信府上邀请其入宫,韩信对于萧何向来信任尊重,本计划以病推辞,但拗不过萧何面子,于是随同进宫祝贺。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抓起来,吕后担心夜长梦多,将韩信即刻押送到长乐宫的钟室砍杀。
韩信被杀之前,悔恨交加: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之计,今日竟然被妇女小人欺骗,这是天要亡我。
吕后又诛杀了韩信三族,封举报者为慎阳侯,食邑两千户。
一世英雄的韩信就这样悲惨落幕。








刘邦平叛陈豨胜利归来,得知韩信已被处死,又高兴又感慨,并无任何责怪吕后、萧何的意思,只是问韩信临死前说过什么。
吕后答道:韩信说后悔没有听从蒯通之计。
刘邦于是下令抓捕蒯通。
蒯通被抓到长安,刘邦亲自审问:是你鼓动韩信谋反吗?
蒯通毫不掩饰的回答:我曾经鼓动他拥兵自立,但他没有听从,所以才有今天灭亡的下场。假如他依我计策行事,陛下未必能够灭掉他。
刘邦生气地说:你这个叛臣逆子,朕要煮了你。
蒯通大喊冤枉,辩解道:秦朝崩溃、山东大乱,天下英雄都来争夺江山,只有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才能得到。当年盗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并不是尧不仁德,只因为尧不是狗的主人。以前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天下想效忠陛下的人很多,只是我们水平不够,机遇不到。陛下难道要把没有为您效力的人都杀了吗。
刘邦很是认可蒯通这套观点,于是免其罪责。








刘邦本是布衣天子,夺江山时礼贤下士、从善如流,无数英雄豪杰折服于刘邦的胸怀和智慧。特别在灭秦时期,他以“忠厚长者”著称,平易近人。楚汉相争时期,更是以“大气宽容”闻名,封赏散财。
刘邦在笼络下属方面很有天才智慧,例如常用一个前倨后恭的办法:当面洗脚。
他在首次接见谋士郦食其、准备重用大将军韩信、招降九江王英布的时候,都是一边让侍女给自己洗着脚,一边满脸不屑的谈事情。但谈到最后,刘邦都是因为折服于来客的才华风范,连忙撤掉脚盆,赶走侍女,以礼尊之。
这个套路做下来,就连郦食其这种狂傲之士,都被刘邦虚怀如谷、礼贤下士的作风深深感动,他们发自内心认为刘邦尊重自己,主动收敛身上的傲气,对明主刘邦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拼死相报。
当刘邦登上皇位,汉王朝初建,君臣之间也曾经有过一段不讲尊卑、欢乐和谐的日子。文臣武将们还可以跟过去战争时期一样欢呼叫骂,遇到不高兴的事情,甚至拔剑击柱,君臣之间、朝堂之内并没有多少规矩。
在战争时期,刘邦需要大家忠心耿耿、卖命打仗,所以是各种笼络人心的手段奇正结合,下属只要做的不是太出格,刘邦都能忍受。但随着天下初定,刘邦开始自信心膨胀,对于君臣之间的尊卑层级关系也渐渐重视起来。
朝中博士叔孙通善于察言观色,他看懂了刘邦表面不尊礼教,实则渴望尊卑有序的心理。于是率领一班弟子和儒生,结合秦朝及各国的礼仪,取长补短,删繁就简,创制了汉朝的第一部礼乐规范。
公元前202年,长安城中长乐宫落成,朝廷举行庆祝大典。这次庆典全程施行叔孙通制定的朝拜礼仪,殿上的臣子们俯身叩首,按照尊卑次序上朝赞颂行礼,整个过程秩序井然,一切都围绕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展开。
当庆典结束时,刘邦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真好!
刘邦对于朝拜礼仪十分赞赏,因为从这套“礼”中,体现了皇帝派头,树立了个人威仪,感受到绝对权势,强化了尊卑秩序。
他于是封叔孙通为太常,封儒生子弟为郎。叔孙通后来官至太子太傅,在刘邦犹豫太子的改废之事时誓死捍卫太子,立下拥立汉惠帝大功。汉朝制定的主要礼仪制度,相关程式规范一直沿用至清朝。就连司马迁也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







关于韩信之死历来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意图谋反,下场是咎由自取。二是惋惜功高盖主,让后人可悲可叹。
就连太史公司马迁也认为:韩信如果学会谦让,不自夸功劳,不恃才傲物,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样传颂,也能福泽后世子孙。但是韩信竟然图谋叛乱,才被诛灭宗族,这是咎由自取。
随后朝代中,后人评价也大都集中在感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层面。
由此可见,关于韩信的历史评价,核心在是否谋反上。如果谋反,就是不忠不孝,死不足惜。如果没有谋反,只是被人诬告,那也只能怪自己不知收敛,不急流勇退,不汲取前人教训。
韩信是否参与谋反,今人已无法考证,这个也不是我们评价韩信个人功绩最重要的因素。
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韩信们”被皇帝一个个灭掉,是皇权专制社会的必然,是历史发展不可逾越的环节。
一是当社会从战争发展到和平时期,精神文化随之变化。
在战争年代,交战双方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刘邦的最高目标是消灭敌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可以充分给下属授权,并不断给予各种物质精神激励。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当韩信以出兵为要挟,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当场拍板,不封“假齐王”,封“真齐王”。
围绕“夺天下、做皇帝”这个终极目标,刘邦在确保大权不旁落他人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给下属各种封赏。但是当战争结束后,刘邦个人的敌对面开始转移,整个官场的封侯拜爵机会大大减少,过去“鲜衣怒马纵横疆场”的快意人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遇命运大幅减少,那些过惯畅快日子的英雄豪杰开始不适应新的环境,感叹自己无用武之地。
刘邦战争时期轻视儒生,认为其百无一用。但是当叔孙通第一次主持完朝拜礼仪后,刘邦立即明白新规矩必须建立,老文化需要改变。因为礼仪本质就是一种划定等阶尊卑的意识形态,是要求天下各个群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皇帝制定给臣子们的行为准则。
二是王朝内部之间的权力分配,需要重新洗牌调整。
开国皇帝多是英明之主,充满高昂斗争精神和强烈权力欲望。他们曾经在战场上与对手生死相搏,如今在朝堂内部自然把分享自己权力的臣子,当做新的对手。皇帝会惯性的去巩固皇权,维持专制,自然就会削弱相权,减少官僚层级的权力。
当社会状态发生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随之而变,刘邦的价值观念也跟着转变,功臣阶层对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边界,如果还停留在战争时期,并没有做到皇帝期望的退让标准,那与皇帝的价值观念冲突和权力分配矛盾自然就出现了。
三是英雄总会老去,新人并不念旧。
总有些功臣良将骄傲跋扈,认为自己居功至伟,与皇帝亲如兄弟,不需要过于讲究尊卑等阶。皇帝也可能会认可这些老兄弟的功绩,并不在意计较。但朝堂的新进入者,既没有赶上战争时期的封侯拜相,也没有骄人资历和皇帝的过往交情,他们只能用绝对的听命服从、准确的揣摩上意、拼命的维护皇权,来给自己寻求安身立命、官位进阶的根基。新人用起来当然比老人要顺手,给点赏赐新人更加感恩戴德,皇帝对于新人旧臣的喜恶态度会慢慢变化。
这个变化过程,老臣们感到皇帝的信任在减少,皇帝在埋怨老臣们倚老卖老,新人们渴盼老臣退出自己上位。
继而就有了告密者,因为无论老臣是否谋反根本不重要,即使谋反,也反的是皇帝,只要能够让老臣腾出权力位置,就会有一系列新人跟着提拔进步。
英雄渐渐老了,他曾经在战场上,面对过无数以命相搏的敌人。但现在和他并不谋面,或者谋面也是充满尊敬的那个新敌人,让英雄无法出击,因为那个新敌人不是一个人,而是资源稀缺环境下的,生物的求生本能和自然的弱肉强食。





下期预告:《惠帝继位》刘盈明白了曹参这样做的目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宜朝令夕改,制度体制要讲究延续性,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刻。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您的浏览、转发、评论、点赞很重要,这是作者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惠帝继位——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之。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德经•第六十章》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12年)四月,在平叛英布叛乱中胸口中箭,久治不愈的汉高祖刘邦逝世,享年62岁。
次月,刘邦嫡长子刘盈继位,年仅16岁,史称汉惠帝。





刘盈为吕后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三十六年)所生,因为兄长刘肥只是庶出,所以刘盈在公元前205年(汉二年)就被立为王太子,刘邦称帝后,立为皇太子。
刘盈生性善良、性格软弱,在位7年时间里,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母亲吕后之手。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秦始皇本纪》随后是《项羽本纪》,下来《汉高祖本纪》,并没有设立惠帝本纪,而专设《吕太后本纪》。
刘邦在晚年,极其宠爱戚夫人,加之认为太子刘盈性格和自己截然不同,过于软弱仁慈,于是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比刘盈小6岁)为太子。但刘邦的想法获得朝中诸臣的一致反对,大家均认为太子是国之根本,不可轻动,太子没有过失而替换,就是动摇国本,贻害无穷。吕后也在张良及吕氏宗族的帮助下,多方周旋,主动出击,最终断了刘邦易储的念头。
刘邦了解吕后性格,在去世前,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的安危。他封刘如意为赵王后,专门安排性格耿直、刚强中正的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国相。刘邦此举经过精心谋划,因为周昌是汉朝建立的元老级功勋人物,追随刘邦沛县起兵,而且有恩于吕后,曾经在刘邦易储中,当面批评反对刘邦,受到过吕后“跪谢”。
刘邦弥留之际,有人告密说吕后的妹夫樊哙,计划在刘邦百年之后带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刘邦大怒,立刻派陈平、周勃前往正在燕国平叛的樊哙军中,要求将其就地斩首。
陈周二人见惯了乱世间的潮起潮落和帝王的朝令夕改,两人担心刘邦只是一时冲动要杀军功卓越的樊哙,万一以后皇帝反悔,绝不认为自己有错,只会迁怒实施者。而且刘邦已经病危,樊哙是吕后妹夫,新皇帝继位后,吕后必定掌握朝政实权。
陈平周勃拿定“遵命不盲从”的主意后,并未执行刘邦“平至军中,即斩哙头”的命令,而是把樊哙押解回长安,计划交刘邦当面处置。
陈平还在回来的路上,刘邦就已经逝世,吕后顺利接政。押回长安的樊哙自然无罪释放。








刘邦刚刚下葬,吕后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她将戚夫人剃掉头发,脖子套上铁圈,以囚犯的身份在安排宫中舂米。
吕后做事果断、心狠手辣,她在杀韩信、诛彭越等事件中直奔主题,绝不拖泥带水,但是如此折磨戚夫人,估计是要出一出憋在心中近十年的夺宠之怨,和当年易储风波积攒的刻骨仇恨。
戚夫人在刘邦当政之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风光。但她只是一只“金丝雀”,长于歌舞侍奉,缺乏生存智慧和政治谋略。刘邦去世后,面对吕后的虐待,她无计可施,只能每天以泪洗面,悲愤满怀。
在囚禁期间,戚夫人创作了一首著名的《舂歌》,也被后世称为《戚夫人歌》。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女(汝)。
这首诗歌,言语朴实,以情动人,充满了哀怨感愤和思子情怀。但她万万没有料到,正是这首歌加速把自己和儿子如意推上了不归路。





吕后早已不是需要仰刘邦鼻息,谨言慎行的后宫皇后了。当她听到《舂歌》,想到戚夫人还充满怨恨,企图依靠儿子赵王刘如意翻身,当即下令传赵王入京。
赵国国相周昌身负刘邦的重托,他知道赵王入京的下场,于是极力阻拦,不准赵王离开封地。
吕后多次派使者前往赵国,周昌都以赵王患病等各种理由推脱。
吕后并不罢休,她改传周昌入京,周昌被迫应召。
吕后一见到周昌,就破口大骂:你不知道我恨戚氏母子吗?你为什么要阻拦赵王入京。
曾经忠肝义胆的周昌,面对张牙舞爪的吕后长跪在地,默不作声。
周昌知道君臣之间本质是主仆关系,他并不能左右皇帝的决定。而刘邦与吕后也不是同一类人,他可以去言语顶撞刘邦,刘邦不仅不会杀他,还会落个铁肩直臣美誉。但当面驳斥吕后的结果,确是不敢想象。
周昌离开了赵王,吕后再派使者召赵王入京。
失去老臣庇护的10岁赵王刘如意果然来了。



刘盈性格仁慈,他知道吕后要伤害刘如意,于是亲自到霸上迎接如意,兴奋的拉着弟弟的手一起入宫,两人一起吃饭睡觉,形影不离。吕后已经动了杀机,但找不到合适机会下手。
过了一个多月时间,某日凌晨,刘盈外出射猎,刘如意因为年纪小,没有睡醒,便没有同去。
吕后收到了刘如意独自在寝宫的消息,她立刻派人给刘如意强灌毒药,并让人耽误刘盈回宫时间,当刘盈回来时,刘如意已经亡故。
吕后接着又对戚夫人下狠手,砍断戚夫人的手脚四肢,挖掉眼珠,熏聋耳朵,割掉舌头,并只让她呆在厕所里,称其为“人彘”。
朝中大臣无人敢指责吕后所为,只有刘盈埋怨自己的母亲:这些都不是人干的事,我作为太后的儿子,还有什么脸面以德治理天下?
闲赋在家的周昌得知赵王刘如意遇害后,闭门不出,谢绝见客,郁郁寡欢三年后而亡。
戚夫人最后怎么死的,史书中无记载。
后宫夺宠、皇子夺位是宫廷常态,但吕后以这么残忍的方式来虐杀已经失败的戚氏母子,在历史中并不多见,也遭到了无数后人的反对和唾弃,也成为她最大的人生污点。








刘盈继位后,萧何继续担任丞相。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统治阶层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依照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休养生息政策,一度君臣相安,国家基本无事。
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七月,萧何病重,刘盈亲临相国府问其身后事如何安排,萧何心中依然念着汉朝江山,他询问刘盈有接替自己的人选吗,刘盈问道:您认为曹参可以吗?
萧何的心思一样,他激动的说:陛下能够让曹参为相,臣死而无憾。
萧何去世,谥号“文终”,平阳侯曹参继为相国。
曹参也是开国元老,他追随刘邦从沛县起兵。身经百战,反秦灭楚,屡建战功。天下初定后,出任齐国丞相,辅佐齐王刘肥。在继任萧何丞相位后,“萧规曹随,休养生息”,为文景之治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曹参上任后,弄巧好名之徒尽皆斥去,只留老成木讷之辈。萧何制定的旧制,一律遵照执行。曹参则日夜与身边朋友饮酒聊天。有个别属下认为曹参不理政事,准备谏言,曹参则呼之与饮,直至酒醉,欲谏者根本没有机会进言。
曹参懒政的消息传到了刘盈那里,他有些担忧丞相误事。便让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音如窟)代自己去劝谏。结果曹窋不仅劝谏不成,反遭父亲曹参一顿鞭挞。刘盈见曹窋无辜挨打,只好亲自召曹参问话。
刘盈问:丞相什么要鞭挞曹窋?是朕让他去劝谏的。
曹参反问:陛下自认为跟先祖高帝相比谁更圣明?
刘盈答:朕怎么敢跟先帝比呢。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我与萧何谁更贤能?
刘盈答:好像你稍逊于萧相国。
曹参道:这就是臣想报告陛下的。高帝与萧丞相定了天下治理方针,制度法令已经非常清楚,陛下只须拱手,我们臣子主要按规矩办事,各安其职,减少过失,这方是治国之道。
刘盈明白了曹参这样做的目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宜朝令夕改,制度体制要讲究延续性,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和民众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刻。
曹参为相三年,严格萧何制定的各类制度执行,以清静自守,与民生息。社会逐步呈现一派清明景象。
曹参去世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父亲的平阳侯位。
当时百姓们传唱歌曲赞颂曹参:
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为相,遵守萧何时期法度而不轻变。曹参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
曹参在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成语。两人也先后安葬在咸阳五陵塬上,位于刘邦长陵的西北15公里处,萧何墓居东,曹参墓居西,两墓相距100来米。









刘盈宅心仁厚,对政治权力并不看重,在刘如意被害后,朝事逐步由吕后专揽。
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十月,齐王刘肥入朝拜见皇帝。
刘盈尊刘肥为兄长,按照普通百姓人家礼节,安排刘肥在随后举行的宴会中坐在上座。在场的吕后很是愤怒,但因不宜当面训斥皇帝,便安排送上毒酒献给刘肥。刘肥不知情况,举杯欲饮,刘盈察知母亲的想法,从刘肥手中抢过毒酒,以为吕后祝寿的名义做出自己欲饮的样子。吕后见谋害不成,便在大庭广众之下打翻刘盈手中的杯子,宴会不欢而散。
事后刘肥得知宴会中被打翻的那杯是毒酒,很是恐慌不安,便主动把齐国的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求讨吕后欢心。
公元前192年十月,吕后为保持吕氏家族地位,竟然把刘盈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立为皇后。吕氏操办的这场荒唐事,相当于让刘盈娶了自己11岁的亲外甥女。此婚违背人伦,让刘盈羞愧尴尬,他与后宫宫女先后生下了5个儿子,却始终没有临幸张皇后,皇后一直未有身孕。吕后又自作主张,对外说皇后已经怀孕,然后将一名宫女所生的儿子假称皇后所生,立为太子,随后把太子生母杀害。
公元前188年,继位7年,年仅23岁的惠帝刘盈逝世,随后吕后又执政8年。这前后15年,是汉朝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奠基时期,在汉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是政治平和稳定。
应对战争时期民不聊生、国力衰竭的社会突出矛盾,继续奉行刘邦、萧何时期制定的休养生息的政策,确保了国家统治秩序的恢复。
二是经济快速发展。
汉朝初定时期,对内平定叛乱,对外迎击匈奴,不断提高赋税标准。在刘盈时期,内乱已经平定,匈奴关系通过朝贡贸易及和亲政策而保持稳定,朝廷便取消了增加的赋税,重新恢复了十五税一。并下诏鼓励开垦荒地,免除徭役。逐步放松抑商政策,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是文化逐步繁荣。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四年),朝廷废除“挟书律”。“挟书律”是在秦始皇焚书时推行的法令,即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一律禁止私自藏书。“挟书律”的废除,各类思想文化活动都开始活跃起来,为随后的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国家正统”思想,提供了前提准备。
四是汉长安城完成建设。
刘邦时期只完成长安城内长乐宫和未央宫修建。刘盈继位后第三年,在吕后主持下开始扩建长安城,拓宽街道、新建城墙,历时三年,造城工程全部竣工,朝廷举行了盛大仪式,各地诸侯都专程入朝庆贺。根据专家考证,汉长安城与秦咸阳城分布渭河南北,基本在同一条中轴线上遥遥相对。汉长安城城墙周长约30公里,城门12座,每面城墙3座,每个城门分成三个门道,右边入城道,左边出城道,中间皇帝专用道。此时长安城规模人口已经超过罗马,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



下期预告:《吕后当政》吕氏刘氏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本质上只是统治阶层利益再分配的斗争,发生在上层阶级小范围内,时间短暂,对普通民众影响较小,也没有给当时社会带来震荡混乱。这是汉朝历史前进中的一个插曲,但却给吕氏家族带来了灭族之祸。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时间:2021-04-04 00:16:49
吕后当政——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四十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吕雉掌控朝政15年,她虽然杀功臣、诛皇子、封诸吕,但稳定了汉初政局,废除了秦朝苛法,促进了民力恢复,加快了经济发展。吕雉在道德上有严重缺陷,但仍然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
公元前195年6月,汉高祖刘邦逝世。吕雉被尊为皇太后(后文均称吕后),基本代替儿子刘盈掌握朝政。7年后,刘盈逝世,吕后开始“临朝称制”,直至公元前180年8月驾崩。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所言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所谓制书者,“为制度之命”的意思,这是“天子”享有的独特称呼。后世史书中均称吕后“称制”,意思是吕后直接行使皇帝之权,这与太后垂帘听政但仍需以皇帝名义颁布诏令,大不相同。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开国皇帝刘邦事迹,其中不乏贬低讽刺,但对于吕后的描述则正面居多,给予评价很高。
司马迁说:吕后为人性格刚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登上皇后之位后,极有谋略的协助刘邦处理政务(主要指诛杀功臣)。称制后施政平缓得当,天下安然太平,百姓生活逐渐富足。
班固在《汉书•高后纪》中,也与司马迁观点基本相同,盛赞吕后的政治作为。
司马迁和班固评价吕后都不是以个人道德作为主要标准,而是把吕后在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主评价内容。








吕后从一名富家小姐,嫁给刘邦成为亭长夫人。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刘邦造反,她就成为秦朝通缉犯的家属。刘邦彭城兵败,吕后又遭项羽军掳去,关押三年,直到楚汉签订鸿沟和约才被放回。随后刘邦南征北战,吕后主要镇守后方,与萧何等人征兵筹粮。天下初定后,刘邦当然是移情别恋,宠爱新人,与戚夫人谋划换掉太子,下一步当然是废掉皇后。但这场易储危机最终被吕后设法化解。
吕后历尽艰辛成长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当政的女主,她经受了太多的苦难,才坐上万人敬仰的宝座。
吕后善于吃苦忍耐。
吕后嫁给刘邦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刘邦就落草为寇,家里家外都是吕后打理,还得应付官府的通缉骚扰。刘邦起兵反秦后,吕后守在家中照顾老太公和一对子女,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危险。刘邦直到被封汉王,暗度陈仓夺了关中后,才想起派王陵等人去老家沛县接吕后和家人。结果吕后与刘太公被项羽抢先一步抓为人质,一直到鸿沟和约签订,吕后才被放回。从刘邦芒砀山落草,到项羽兵败两人团聚,大约有七年时间,两人没有见面。吕后如果没有超人的忍耐毅力和生存智慧,很难苟存于乱世。
吕后极富谋略手段。
吕后诛杀韩信的过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婆婆妈妈。刘邦的易储风波,吕后则耐心应对,把危险逐一化解,最终取得胜利。在诛杀彭越中,她首先以同情者的角色欺骗彭越,将被发往蜀中的彭越带回朝中,随后指使彭越下属诬告彭越谋反,并说服刘邦杀彭越。汉初的诛杀功臣,大多为吕后直接或间接所为。
吕后做事凶狠果断。
刘盈逝世后,吕后安排只有4岁的刘盈庶长子刘恭继位,同时杀掉刘恭母亲。4年后,刘恭刚刚懂事,知道自己母亲是被吕后所杀,刚说了句“我要为亲娘报仇”,就立即被吕后杀害。吕后又安排刘盈的三子刘义即位,刘义当时年龄不超过6岁,吕后逝世后,又被反吕的朝臣所杀。这两个短命夭折的孩子皇帝被称为“前少帝”、“后少帝”。当年刘邦废立太子要与朝臣商议,朝臣们提出反对意见,刘邦也不敢乱来。吕后执政后,文臣武将们都悄然噤声,除了丞相王陵以外,无人敢当面顶撞吕后。但是吕后称制后,倒与开国功臣们关系比较和谐,没有再发生诛杀大臣的事件。








公元前188年八月,刘盈忧郁病逝。发丧期间,吕后就开始了吕氏集团上位的部署推进,他首先安排侍中张辟强(张良之子)前去游说丞相陈平。
张辟强软硬兼施,要求陈平率朝臣们上书,要求吕后两位兄长的儿子做将军,分掌南北二军,并且让其他吕氏子弟入宫掌朝政。并称只有这样做太后才会心安,大家才能幸免于祸患。
陈平依照要求而行,吕后大喜,吕氏诸人从此开始走上汉朝政治舞台。
吕后为了强化统治,开始试探众臣对自己的忠诚。
她召见三公谈话,故意提出可否封吕氏为王。当时三公为丞相王陵、陈平,御史大夫任敖,太尉周勃,共四人。
王陵第一个回答:当年高帝曾经杀白马订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现在如果封吕氏,那不就违背高祖盟约了吗。
吕后当场板起脸,训斥道:当年高帝主持天下,分封刘氏子弟天经地义;今天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理所当然,这怎么能用“白马盟约”约束呢。
散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和周勃:当年我们与高帝一起歃血订盟,如今高帝驾崩,太后掌权,你们为了讨好他不惜背叛盟约,日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下的高帝。
陈平和周勃并不以为然,他们笑着回答:今天和太后当面争论,我们不如你;日后保存刘氏社稷,你不如我们。
吕后从王陵的意见中明白,虽然朝臣拥护自己称制,但是还有一些王侯功臣抵制吕氏掌控朝政。
她决定杀杀这些人的锐气,用自己绝对的权力来告知:白马盟约并不管用。
她首先让王陵担任皇帝的太傅,位居三公之上,升陈平为右丞相,提拔审食其为左丞相,居中用事。
明升暗降的王陵一气之下告病回家,自请免去“太傅”,从此在家中不理政事,直到七年后逝世,其间没有再见吕后。王陵当年曾经拼死保护刘盈、鲁元公主脱险,吕后对于这种德高望重、有大恩于自己的老帅还是心存感激。当王陵死后,吕后立即让他儿子承袭安国侯,封邑全部保留。
公元前187年(高后元年),吕后追封他已故的两位兄长,大哥吕侯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以此作分封诸吕的开端。
随后又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追尊父吕文为吕宣王,封女儿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将吕禄的女儿嫁给刘章(刘肥的儿子),封刘章为朱虚侯,封吕释之的儿子吕种为沛侯,封外甥吕平扶柳侯。随后又封其妹吕媭(樊哙夫人)为临光侯,侄子等人均封侯。
吕后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








功臣宿将们对于封王封侯这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十分关注,但是吕后凭借自己的威望、权力和手段,无人敢当面反抗抵制。陈平、周勃等人只能用以退为进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权位,为日后诛杀诸吕积蓄力量。吕后安排刘氏吕氏家族通婚,刘章、刘兴居等人还入宫担任侍卫,但这些拉拢联姻的做法,并没有改变刘氏皇亲对于吕氏家族的仇恨。
有一天吕后设宴款待群臣,刘章在旁侍候,吕后安排他为监酒官。刘章请求道:儿臣作为侍卫,请以军法标准监酒。
吕后没有多想,就同意了刘章请求。
过了一会,吕氏子弟中有一人酒醉,便借口离开,他刚起身离席,刘章就追上前去,用佩剑将其斩杀。并回报吕后:有不尊酒令者,臣依规将其斩之。
吕后及左右人均大惊,大家都明白刘章是杀吕氏子弟泄愤,但因为刘章所为是吕后答应在前,所以也都无可奈何。
按照人们的传统习惯心理,汉朝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并不是吕氏的天下。当时大部分刘氏诸侯王和各级官吏还是拥护刘邦子孙执政,内心反感吕后掌权,这种人心所向也决定了日后两个集团的斗争结果。










公元前180年(高后八年)七月,吕后病重,她临终前预感刘氏集团必定要趁机反扑,于是精心做了防范准备。
在她弥留之时,任命吕产担任丞相,吕禄女儿做少帝皇后;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并且告诫他们:现在我们吕氏称王,刘氏和一些大臣愤愤不平。我即将离世,皇帝还年轻,可能会有人趁乱兵变。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稳住局面,不要离开皇宫为我送葬,以免受制他人。
八月一日,吕雉病死,终年62岁,与汉高祖合葬长陵。为了缓和矛盾,她还留下遗诏,赐给各诸侯王黄金千斤,所有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分别赐给黄金,同时大赦天下。
但无论吕后如何安排,她的离世,都标志着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开始了。
宫廷中担任宿卫的刘章,密告其兄齐王刘襄,率军从齐地向西进攻长安,自己和陈平、周勃从长安城内响应。
刘襄依计起兵,同时与琅琊王刘泽联合。首攻吕产封国济南,同时发布讨伐公告,要求各个诸侯王群起诛吕。
陈平、周勃使诈骗取北军印信,获得北军指挥权,在刘章配合下,占领未央宫、长乐宫,分路捕杀吕氏在京城的宗族,“无少长皆斩之”。原本被吕氏派去镇压反叛的灌婴,也率领士卒从荥阳返回长安,与陈平周勃合兵剿灭吕氏势力。
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斗争,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以皇族集团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诛灭吕氏势力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处置吕后所立的后少帝,以及被吕氏立王的两个刘盈庶子。
陈平、周勃与朝中重臣商量,认为少帝与刘盈其他两个儿子,均为吕后所立,一旦他们长大,特别是皇帝亲政后,必然对参与诸吕的老臣不利。于是就以这些孩子不是刘盈亲生为理由,先废后少帝刘弘,随后全部予以诛杀。可怜这三个无辜少年,也成为了政治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陈平、周勃、刘章以宫廷政变,荡平了吕氏集团,这时谁来继承皇位成为朝中最紧急最重要的问题。
按照血缘由近及远,年龄由大到小的原则,刘邦之子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刘邦之孙齐王刘襄三人成为候选人。
陈平、周勃汲取吕氏掌权的教训,考虑候选人的威望。最终从三人母亲的家族势力,个人性格才能等各方面反复斟酌,决定迎立刘恒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
从此开始,西汉历史进入全新发展时期,中国也进入了第一王朝盛世 “文景之治”。
吕后精心布局,机关算尽,但是以丞相吕产、上将军吕禄为首的吕氏集团在一个月内就土崩瓦解。核心原因是他们大部分都是平庸之辈,权利地位只是来自于吕后的实力威望,个人根本不足以驾驭拥有这些权势。这也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吕氏家族如果只做个普通的皇亲国戚,或许也就没有灭族之祸了。
陈平、周勃等人经历过多年政治军事斗争,深谋远虑、经验丰富。他们善于把握形势、等待机会,吕后在位时隐忍不发、巧妙应付,吕后刚离世,就突然发难,夺回刘氏集团的正统地位。
这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只是汉朝历史前进中的一个插曲,本质上只是统治阶层利益再分配的斗争,发生在上层阶级小范围内,时间短暂,对普通民众影响较小,也没有给当时社会带来大的震荡混乱。
在唐朝以后,由于皇权专制思想的强化,社会正统观念的变化,学者们关于吕后的评价主要聚焦于“劣迹”和“失误”,有意无意忽略了吕后在维持皇朝稳固,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贡献。
无论结局如何,吕后都是在汉朝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英雄人物。






下期预告:《汉文帝的智慧》汉文帝刘恒最大的历史成就,是完成了从秦末混乱到西汉和平时期的过渡,朝廷法治由严苛转向宽和,政治环境由阴暗转向光明,经济生活由凋敝转向富余,社会矛盾由冲突转向和谐。



每周二、周五更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读书人宏涛

字数:19923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10-22 06:03:01

更新时间:2021-04-04 00:16:49

评论数:5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