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巅峰处的永恒——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整理版)

历史巅峰处的永恒——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整理版)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一个真正的贝都因游牧人每天吃一把椰枣、喝一皮囊水、睡三小时觉就够了。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这种生活统治世界的。--------------------------------------------------------伊本·沙特的父亲对他的激励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说把前90位给咱们中国可能有点过了,但是,世界文明中心在中国2000年,他们的影响无疑要比那些小蛮夷的君主酋长要大
就和现在美国总统一样,再无能的总统,他的影响里也要比那些非洲小国或者太平洋小国的影响力要大几百倍
----------------------------------------------
现在美国再无能的总统的影响力也比那些非洲小国或太平洋小国的影响力大几百倍,这个我同意。
但再过几百年,谁遗留下的影响更大就难说了。
举个例子:朝鲜世宗李祹(1418—1450年在位)和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他们是同时代人,论对同时代的影响,明英宗显然要大得多,朝鲜世宗还是他名义上的附庸。
但论对现在的影响,显然是朝鲜世宗要大得多。他主持下创立了朝鲜字母,对朝鲜文化的独立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他还留下了众多的典籍。相比之下明英宗的影响还有什么能遗留到现在的?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民主共和的对立面就是专制集权,二者是矛盾的两方面。今后,也许封建帝王不会再有,可是不能保证,在新制度下不会诞生新的“君主帝王”。我相信,将来还会有新的帝王出现(但愿不会出现),至于将来的世界影响力也不会小,恐怕候选人还会增加吧。
-------------------------------------------------
我相信不会的,因为在一个民智已开的社会中,总是希望民主的人占绝大多数,希望有圣君明王的人不会有多少,这是力量对比的问题。正是基于不会再有新的帝王来冲击此排行榜,我自信这个排行榜可以用几百年而不会过时也。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69位 武丁(中国商朝国王)

武丁,中国商朝国王(公元前1250—1191年在位)

中国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已的问题。国际主流史学界一直不承认中国古书文献中的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存在。我认为商代以前可能已经有文明,但至多是一些不成熟,缺乏连续性的文明,目前考古学所能证实的第一个比较成熟的文明是我们从殷墟的古迹中看到的,也许,这些青铜器、甲骨文、商代建筑体现出来的文化,正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原点。

在这其中,一位帝王的地位显得格外突出。在叙述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商朝的发展。自文献记载中的商汤开国后,商朝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稳定发展,但从仲丁时代开始商朝的统治阶层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史称“九世之乱”。到盘庚继位,决定以迁都来化解政治危机,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在现在的河南安阳郊区)作为新都所在。从此,商朝的首都固定了下来,进入了历史上的“殷墟时代”。

经过盘庚、小辛、小乙三代的短暂统治之后,商朝进入了它历史上的顶峰——武丁时代(历史上称为“武丁中兴”,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成就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商王武丁,庙号高宗,在位59年(这在平均寿命不高的商代,确实是个奇迹)。他年轻时代被父亲小乙派到民间劳动体验生活,得以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辛。公元前1250年继位,但即位后前三年一直不理朝政,“天下都听不到君主的声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三年不鸣”的原因是为父服丧,但这种说法颇不可信)。

公元前1247年,据说武丁得到一个梦的启示,在民间找到一个筑墙的奴隶,将他任命为宰相,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傅说。武丁在傅说和甘盘等贤臣的辅助下,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商王朝得以大治。在武丁时代,开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并组成了一支相对固定而庞大的军队。

内政巩固之后,武丁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首先是迫使周边时叛时服的小邦完全臣服,接着攻打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一带的小邦甫、衔、让等,扩大了版图。这时西北的少数民族鬼方、羌方和土方日益强大起来,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也成为武丁对外用兵的重点,其中对鬼方的战争就持续了三年。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打败了这些国家,解除了威胁。武丁还开拓南疆征服了荆楚地区的夷方、巴方、虎方等。到武丁末年,商朝已成为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实际上奠定了秦始皇之前华夏族大体上的疆域。

为了控制广大被征服的地区,武丁把自己的妻、子、功臣以及臣服的少数民族首领分封在外地,被分封者称为侯或伯,开了周代分封制的先河。其中周人的祖先就是在武丁时代被征服而接受了商的封号。

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祖先崇拜在这个时代已经定型。而对卜辞的迷信,也发展到了极至。这个时代流行用活人祭祀(主要来源可能是战俘),一次祭祀仪式用上百人做牺牲的记载就有多次。

在目前殷墟所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中,相当大部分是来自武丁时代,“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武丁时代的杰作。在这些古物中,一位传奇女性——妇好所占的分量也不小。她是武丁的第一个王后,多次亲自带兵出征,征服了20多个小国,是武丁时代开疆拓土的头号功臣。武丁晚年后妃众多,以至引起宫廷内乱,他的儿子孝己也在宫廷斗争中被逼死。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由子祖庚继位。在武丁之前,商朝的王位继承以兄死弟继为主,从武丁开始,逐渐确立了父死子继的制度.

在中国历代文献中,武丁只是商代后期一个比较重要的王。但到目前为止,炎黄、尧、舜、
禹、汤毕竟都只是古书中影影绰绰的人物。夏朝和商朝前期的王都迁移不定,盘庚迁殷第一次确立了长期的王都,到武丁时期,甲骨文发展成熟,青铜时代进入它的盛期,武丁建立了一套成型的官僚机构和一支稳定的军队,他的南征北战为华夏初步奠定了疆域,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分封制度。而武丁长达59年的稳定的统治是这个繁华时代的政治基础。一切似乎都在表明,武丁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是中华文明许多特征的源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增加,这个时代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认识到。我认为,武丁是中国历史上,至少是秦始皇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帝王。他在本排行榜中名列第69位。


评论:商王武丁时代,不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固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完善了分封制等制度,还有一点十分重要:以一个中原王朝的心态,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周边少数民族发动征服战争。这一点是中国几千年中原王朝的不变的共性。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王,殷之大仁也,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礼废而复起,庙号高宗-----------------------------------------------------------------------------------《竹书纪年》中对武丁的评价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68位 丕平三世(法国加洛林王朝国王)

丕平三世 Pippin Ⅲ(714—768年),加洛林王朝第一任国王(751—768),绰号”矮子”丕平

丕平三世,绰号“矮子”丕平。741—751年任宫相,751—768年为国王。作为法国加洛林王朝的开国者,他留下的历史遗产不仅仅是为儿子查理曼打下了称霸西欧的基础,而且还有一个延续了1100多年的教皇国。
丕平三世的成功,与他有能干的爷爷和伟大的父亲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赫斯塔尔·丕平,排挤了众多凶狠狡诈的敌手,成为墨洛温王朝宫廷唯一的宫相。他的父亲“铁锤”查理,进一步将墨洛温王朝的“懒王”玩弄于鼓掌之上,并慑服了法国各大诸侯,他在732年率领最早的十字军,击败了企图越过比利牛斯山进入欧洲腹地的阿拉伯军队,更使他名声大噪,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英雄。“铁锤”查理登上国王大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他像中国的曹操一样,将这个任务留给了儿子。
但矮子丕平与曹丕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有一个有实力的哥哥—卡洛曼。丕平兄弟俩瓜分了父亲的领地之后,曾一度亲密合作,拥立了墨洛温家族后裔一个隐士为王,成为末代“懒王”,并一同清除了忠于墨洛温王朝的大贵族。但他们的合作并非出于手足情深,而是因为利益交关。最后,兄弟两人都不愿同对方分享整个国家,在746年的决斗中,弟弟大获全胜,卡洛曼被迫循入修道院。
至此,独揽大权的宫相矮子丕平下一步想作什么已经是“丕平之心,路人皆知”了。但欧洲的篡位比较麻烦,并非原国王的一纸禅让书就可以搞掂,还必须经过罗马教皇这一关。幸运的是,他碰上的是不断被北方的蛮族伦巴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来自斯堪的诺维亚半岛)侵扰,本身几如风中之烛的罗马教皇。教皇需要一位强有力的世俗统治者的支持,而矮子丕平需要的则是只有教皇才能给予的名份。双方一拍即合,也成为意料中事。
751年,矮子丕平遣使晋见教皇札哈里亚斯,说:“法兰克国王虽属王族和称王,可除在公文上签名外实际没有任何权力。换言之,他们无权,只会照宫相的吩咐办事。”教皇心领神会,为换取法兰克的支持以反对伦巴第人的威胁,便回答道:“有实权的人应当称王,比徒有国王虚名的人称王更好。”于是,丕平在苏瓦松召开大会,隆重宣布教皇的“决定”,正式篡位称王,开创了加洛林王朝(751—987年)。丕平被贵族们高举在盾上,以示他们的拥护,红衣大主教卜尼法斯为丕平涂膏油、戴王冠,将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囚禁在修道院。按传统,国王只需要由红衣大主教加冕就可以了,但作为篡夺者和开国者,若由教皇亲自加冕更能服众,这一美事很快就自动送上门来了。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亲往基尔西向丕平救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宣布禁止任何人从别的家族中选立教皇,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
丕平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和征服者,他的军事行动达到今日的法、意、德、西等国。在748、753年两度平定萨克森叛乱,为其子查理曼最后征服这个地区打下了基础。749年镇压巴伐利亚人的起义。他还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塞普提曼尼亚,和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纳尔榜,768年在征服阿基坦人后回国途中,因水肿病去世。
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丕平将打下的江山平分给两个儿子查理和卡洛曼。卡洛曼早逝之后,查理继承了全部领土,即为一代雄主查理曼。
矮子丕平对历史的影响,首先在于创造了教皇国。中世纪罗马教皇风头很旺,为影响欧洲政治力量平衡的重要一极,甚至还出现了“卡诺莎雪地求饶”这样的事件,除了教皇身上的一层神光之外,“教皇国”这个物质基础更为重要。而且,由于丕平献土缔造了教皇国,此后历代法国君主都以教皇的世俗庇护人自居(当然,这也有丕平的儿子查理曼的一部分功劳),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阿维尼翁之囚,也有了后来教皇国以法国为后台,阻挡了意大利统一的步伐。
当然,矮子丕平被列入有重要影响的帝王行列中,还因为他开创了加洛林王朝,他的南征北战为其子查理曼称霸西欧打下了殷实的基础,查理曼的影响,已经在他本人的传记中讨论,这里不再累述。丕平三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68位。


评论: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弗朗索瓦一世(又译弗兰西斯一世),是将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引进到法国的关键人物之一,在扶助文艺方面很有成就,还跟德皇查理五世打过几张富有烂漫色彩的中世纪式骑士战争。不过,说法国浪漫,自由的文化气息是从他开始传递下来,也夸张了些,毕竟法国烂漫、自由的传统是法国文化长期演进的结果,尽管他也有一份功劳。

在排这个排行榜时,我也考虑过将他排上去,但因为各国杰出的帝王太多了,只好将他列在副榜中,可以参见我那个副榜的贴子。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副榜10 弗兰西斯一世(法国国王1515—1547年)

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是法国最具骑士气质的君主。他一生几乎不间断地巡游、征战,为争夺意大利同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德意志国王查理五世)打了一系列精彩的战役,还一度被俘虏。他大力赞助学者、学术,曾同达·芬奇有过交往,为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法国作出了贡献。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时代,他对新教徒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有一些史书记载很简略,但考古学发现很丰富的帝王(如中国商王武丁等),也可以排入这个排行榜中。凡史书记载跟考古学发现有冲突的,应以考古学的证据为准。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67位 路易九世(法国卡佩王朝国王)

路易九世 Louis IX(1214—1270年),被尊为“圣路易”,法国卡佩王朝第九任国王(1226—1270年在位)

他被奉为中世纪法国乃至全欧洲君主中的楷模,绰号“完美怪物”。在中世纪的欧洲,要成为一个模范君主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参加十字军东征,执法公正等,而他具备了以上的全部。尽管他没有给法国带来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但他有效的统治,给法国带来了一个稳定繁荣的时期,加强了法国王室的权威和地位,为法国王室在半个多世纪后的英法百年战争的沉重打击中仍屹立不倒,并进而形成法国民族国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他是卡佩王朝的第九任王,在他的祖父腓力二世等前辈的努力下,法国王室已经结束了困守“法兰西岛”的尴尬处境,虽然还没有在整个法兰西建立起中央集权,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最有实力的人。他的父亲、骁勇善战的路易八世没有为卡佩王朝增加多少产业,年纪轻轻就到上帝那里报告去了,留下了12岁的路易九世及其母布朗歇这对孤儿寡母。路易九世在位的前10年由太后布朗歇摄政。在路易九世的早期教育中,布朗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母亲的引导下,从小基督教精神已经成为他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后来的行为充分显示了这一点,他每天做两次祢撒,就寝前念50遍《圣母经》,午夜起身参加神甫在教堂举行的晨祷。他毫不吝惜地捐钱给修会,并成为圣芳济修会的一员。有时,他甚至还效法耶稣给门徒洗脚的做法,亲自给济贫院的盲人洗脚。但他的虔诚也给法兰西带来过损害,他严禁异教的流传,设立火刑场和异端裁判所,对待犹太人尤其苛刻,烧毁他们的经书,强迫他们带犹太人的标志等。

他的虔诚也表现在他对十字军东征的狂热上。他领导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以十字军东征史的精彩完结篇载入史册。前一次从1248年延续到1250年,年轻气盛的路易以倾国之力出击,据说有14万大军,1800多军舰,目标是萨拉丁后人统治下的埃及。但在占领了达米埃塔港之后,大军就遇上瘟疫袭击而元气大伤。十字军进攻开罗途中,前来迎战的埃及苏丹萨利赫突然在军中病死,形势似乎大好,但由奴隶组成的埃及近卫军在萨利赫的爱妾珍珠小枝率领下仍然打败了疲惫的十字军,御弟阿图瓦伯爵捐躯,圣路易本人也“光荣地”沦为阶下囚,交纳了80万金币的罚金后才获释。此战对埃及的历史影响更大,阿尤布王朝因此覆没,开始了“奴隶王朝”的统治。

后一次从1269年到1270年,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圣路易不顾国内大多数贵族的反对,带领6000骑士和3万步兵进攻突尼斯。开始时势如破竹,但瘟疫总爱跟他作对,这一次,他病死于诡异多变的北非沙漠中。按今天的观点,他的东征是失败的,但按那个时代欧洲的骑士精神,无论被俘还是死于征途都是一种很大的荣誉,正因为如此,在他病死27年后,他被罗马教廷追认为圣徒,赢得了“圣路易”的尊号。

路易九世的马上战绩还不止于此,早在少年时代,就曾御驾亲征击败过英王亨利三世精心策划的入侵,后来同亨利三世签订《巴黎条约》,互相交换领地,亨利三世作为封臣对路易九世行臣服礼。后来又同西班牙的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签订《科尔贝条约》,基本上奠定了两国以比利牛斯山为界的格局。总的来说,路易九世在欧洲基督教国家中实行睦邻政策,不主动挑起战争,以公正和宽大为原则处理彼此的争端,使他的时代成为中世纪西欧地区少有的橄榄枝飘舞的时代,这也是他获得很高声誉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他对法国影响更大的还在于他的司法改革,与同时代英国的司法改革不同的是,法国的改革明显带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首先是将司法权收归王室法庭所有,规定叛逆、矫诏、铸假币等重要案件均必须在王室法庭审理。他还在王室领地之外实行“国王40日”制度,即地方诸侯在遭受侵害后,40日内不得实施报复,只能上诉王室法庭,由国王裁决,这就剥夺了诸侯“先斩后奏”的权力。圣路易还禁止司法决斗、血亲复仇等落后的风俗。与司法改革同时的是币制改革,规定王室领地只能流通王室的铸币。

圣路易不愧是世界史上少见的亲民国王,他每次做完祢撒之后,会坐在樊尚森林中接受任何国民的申诉,并亲自审理案件。如上所述,他会亲自给穷人洗脚。他自己掏钱或利用公款建立医院、救济院、招待所、盲人院及赎身妓女的住所,每次视察时,每天总要供给120个穷人的饭,其中3人可以和他一同进餐。他还服侍过麻风病人吃饭。

他还扶持文学、艺术,对巴黎大学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在他的时代,外国留学生云集巴黎。巴黎出现的大量哥特式建筑是他的时代繁荣的见证。

对于圣路易的历史地位,尽管他没有给法国带来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但他有效的统治,给了法国一个稳定繁荣的时期,加强了法国王室的权威和地位,为法国王室在半个多世纪后的英法百年战争的沉重打击中仍屹立不倒,并进而形成法国民族国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的司法和币制改革是法国在迈向中央集权国家道路上的坚实一步。另外,他作为“完美怪物”留给后世君主的模范作用,也应该加上去。而由他促成的火刑场和异端裁判所,则是他的重要影响中令人不安的一部分。这位“这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完美怪物”在本排行榜中位居第67位。

评论:从小在基督教精神陪伴下长大的经历塑造了路易九世的个性,也塑造了他的执政风格,无论是对国民的宽容、公正、怜贫惜弱,对邻国以和为贵还是对异教徒的残暴,对伊斯兰世界的敌视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纯正的基督教君主的特点。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路易九世,是这个百强排行榜中最亲民的帝王。而且他的亲民主要来自于他从小所受的信仰,我不同意他的亲民是在作秀的说法。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85位 克洛维一世(法兰克国王)
这个我觉得靠后了。他是法兰克第一任国王,一身中南征北战为法兰克开疆辟土暂且不说,他也是法兰克第一个接受基督教洗礼的人,更重要的是,也对基督教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很多排在前面的帝王所不能望其项背的。看了楼主的评析,发现楼主其实也很注重宗教的,但为什么这个排在这么后实在是令人费解……
------------------------------------------------
克洛维的影响确实是相当大的,我认为最主要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后重建新的政治和文化秩序上的作用。但没办法,这个百强排行榜里面的帝王都太强了,有许多我十分欣赏的帝王都被挤到替补席上。

说起对基督教在欧洲传播的促进作用,实际上自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各蛮族纷纷溶入基督教文化体系中,对这个进程有较大影响的帝王还相当多。而且这看来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也就是说,没有克洛维,法兰克人也迟早要成为上帝的子民。在克洛维时代,他统治下占人口多数的高卢人基本都是基督徒,作为人口为少数的外来统治者,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也基本是必然的选择。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名单的先后问题不少,何以刘邦不如赵匡胤?何以凯撒不如查士丁尼?怎么想也没有道理啊。
---------------------------------------------
刘邦的排名跟赵匡胤大体相当(58、59位),他们都是一个长命朝代的开创者,并且在政治体制上都有一些创新。汉朝建立的历史意义可能要略高于宋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相比之下,宋朝是向封建社会后期迈进的转折时代,表现在中央集权加强,皇权加强等,而赵匡胤本人的作用对整个宋朝的政治影响很大。而刘邦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受到秦代的影响,并且也被他的后继者(文、景、武)改变了。但总体而言,他们的影响相差不大。

恺撒的排名低于查士丁尼这个比较好理解。政治上的作用,恺撒可能要略高于查士丁尼,但查士丁尼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民法大全》)体现出来的,他的“法律之父”之名实至名归。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66位 腓特烈二世(德意志、西西里国王)

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二世 FriedrichⅡ(1194—1250),西西里国王(1197—1250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212—1250年在位),耶路撒冷国王(1229—1243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1250在位)

他的祖父腓特烈一世令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他的父亲亨利六世像怒孔的北风刮过西西里,留下的是一片狼籍,他作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三风暴”,在欧洲大地上再一次掀起了皇帝和教皇的大战,终于两败俱伤,也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父亲是德意志国王亨利六世,母亲是西西里女王康斯坦丝。3岁时,父亲去世,随母到西西里岛逃避战火。一年后母亲又去世,教皇英诺森三世成为他这个高贵的孤儿的监护人。他从小在西西里长大,后来也一直热爱西西里。西西里在当时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它位于西欧天主教文明跟拜占廷东正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汇处,又曾受北欧诺曼人入侵,是多种文明的十字路口,这种多元化特征在腓特烈的性格和思想中有明显的印记。

在那个尚武的年代,每个著名帝王的政绩都是由一系列战役堆积起来的,腓特烈也不例外。他的武功可分为四个部分:西西里、德意志、北意大利及教皇国、耶路撒冷。

1209年,腓特烈与阿拉贡的康斯坦丝结婚,康斯坦丝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包括一批骑士。腓特烈以此为基础,很快挫败了西西里贵族的阴谋叛乱,真正控制了西西里的军政大权。后来,腓特烈在西西里大力削弱领主贵族和教会的力量,加强王权,并兴建城堡、海港,建海军、商船队等,1231年颁布西西里新宪法。他的建立开明专制主义和国家集权的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对西西里王国的经营上。

接着,他把眼光投向他父祖的故土德意志。在亨利六世去世后,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打败了亨利六世之弟菲利浦夺得了王位。但奥托四世因背叛了同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盟约,英诺森三世就转而支持腓特烈,让他同法国国王结盟,反对奥托四世同英王约翰的联盟。1214年著名的布汶战役,腓特烈与法国的同盟大获全胜,奥托四世被废黜。腓特烈于1220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将德意志王位让给他的儿子亨利,自己回到西西里。但腓特烈在德意志奉行一种与在意大利不同的政策,在德意志各诸侯与莱因城市联盟发生矛盾时,支持诸侯打击城市联盟,给予他们更多权力,引起他的儿子亨利不满,以致父子最终反目成仇。最终,亨利在1234年反叛腓特烈,被打败后废黜,腓特烈另立康拉德(康拉德四世)为德意志国王。

而腓特烈对耶路撒冷的征服很有意思,是唯一一次“和平十字军东征”。他于1225年与耶路撒冷王国女继承人伊莎贝拉结婚,1228年,通过外交计谋,以及出色的外语能力和谈判技巧,从埃及苏丹手里得到了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1229年,他为自己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

但腓特烈与教皇的斗争则异常艰苦漫长。皇帝与教皇的权力之争是中世纪西欧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而腓特烈与教皇之争还带有另一层含义。腓特烈的思想中具有中央集权的因素,他积极在意大利实践他的思想,以巩固的西西里王国为基地,致力于控制北意大利,而夹在中间的教皇国就成为主要的障碍。腓特烈即位后的前两任教皇英诺森三世和霍诺里厄斯三世分别是他的监护人和老师,在他们配合下腓特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从格列高里九世(1227—1241)开始,教俗之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焦点。

1227年,格列高里九世将腓特烈二世开除教籍,并派军进入西西里,迫使腓特烈放弃在耶路撒冷的大好局面回师西西里,结果腓特烈打败教皇军队,并迫使格列高里为他恢复教籍。

此后,双方都在北意大利积极发展势力,教皇利用伦巴第联盟同腓特烈对抗。1237年,腓特烈率军攻入北意大利,在科尔泰努瓦战役中击溃伦巴第同盟,兵临教皇国边境,并夺取撒丁岛,将他在西西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移植到占领区。格列高里九世再次将他开除教籍。1241年,腓特烈攻入教皇国,几乎占领罗马,格列高里九世愤懑而死。

1243年,英诺森四世接任教皇之位,他出逃到法国的里昂,借助法国的力量与腓特烈对抗(这也是教皇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1245年,英诺森四世在法国召开宗教大会,历数腓特烈的罪名,将腓特烈开除教籍,并号召各国君主攻击腓特烈,后来还企图买通腓特烈的近侍毒死腓特烈。腓特烈针锋相对,发布致欧洲君主公开信抨击教皇的统治,引发了神学上的大论战,双方的支持者同时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展开战争,结果互有胜负。当战事呈胶着状态之时,1250年,腓特烈突然病逝。不久之后,霍亨斯陶芬王朝就覆亡了。

腓特烈二世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因素。其一是如前所述的,他的中央集权的思想,其二是他在宗教、文艺方面的自由主义倾向,这与他生长于西西里这个多种文明的十字路口密切相关。

腓特烈虽然一生都没有脱离天主教徒的身份,但他在他的领地没收教会财产,削弱教会势力,他身边的侍从多为伊斯兰教徒(这也是教皇指责他为“异端”的原因之一)。他在西西里创办了第一所大学——那不勒斯大学,高薪聘请各地学者任教,他本人也被称为“第一等的人才”。由于当时东方的文化学术水平要高于西欧,他在大学里和宫中聘请的学者多来自中东。他让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处。他还赞成解剖尸体。他与圣徒方济各的故事被广为传诵。他请方济各来做客时,派一个美女去考验方济各,方济各用烧红的煤铺在自己身下以克制欲望。腓特烈对此钦佩不已,与方济各就宗教方面的诸多问题长谈了一夜。

在腓特烈的影响下,意大利的文艺学术空前活跃。在他去世之后半个世纪,意大利就进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时代。腓特烈征战一生,但他在政治上的主要影响是导致教皇国的衰落和德意志诸侯力量的进一步扩大。我认为,他在文艺史的地位要高于他在政治史上的地位。


评论:尽管腓特烈二世因为其德意志王族的身份而被卷入同教皇和德意志诸侯的争战中,但他还担任过西西里和耶路撒冷的国王,而这两个地方正是那个时代欧洲和中东文明的交汇点,这使他成为西欧君主中的“异类”。而在那个时代,也正是他这种“异类”在推动文化繁荣和历史发展上能起更大的作用。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你们看,这就是基督徒的忠诚!--------------------------------------------------------------------------当正在参加十字军东征的腓特烈二世得知有德意志诸侯想借穆斯林之手谋害他时,感慨地说(极具讽刺意味)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我们所有的人都持有平等的天平,我们不想区别对待。我们希望,原告或被告,不管他是法兰克人、罗马人,都将受到同样法律的审判。-----------------------腓特烈二世论立法的原则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为求小心保护天赐空气的纯洁,兹特下令:任何人均不得在村落300米内河流湖泊中冲洗亚麻或大麻,以免空气变坏。-----------------------------腓特烈二世发布的环境保护令(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道环境保护令)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65位 穆罕默德·阿里 (埃及帕夏)

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1769—1849年),埃及帕夏(1805—1849年在位)

1500年之后,西欧文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个个的突破,逐渐成了引领世界文明前进的主导力量。在西欧文明的扩张浪潮中,亚非众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的应对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西欧文明的威胁到来之前,主动地实行变革,积极赶上潮流,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在西欧文明的入侵中,面对坚船利炮不得已地接受对方的改造,被动地溶入到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秩序中,大多数亚非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还有一种是在刚刚受到威胁之时,便审时度势,主动实行变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埃及的阿里改革都属于这种类型,尽管他们的结局大不一样。

对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后世争议甚多。但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使一个没落的古国重新焕发出青春,走出了漫漫长夜,开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艰难探索前进,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当然,就他个人而言,他最后是失败了,其悲壮就如同一出莎士比亚的悲剧。

埃及在1517年起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保持半独立的状况,由马木克鲁(意为奴隶,早先从希腊、高加索等地招募而来,后来掌握了埃及的军政大权)统治。马木克鲁实行落后的包税制,各派马木克鲁之间又争权夺利,混战不息。18世纪是埃及最黑暗的一个世纪,平均每10年就要发生一次大规模内战。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竟有1/3的土地抛荒了,农产品产值只有古代的四分之一,人口竟萎缩到10世纪的一半,曾经的国际化港口城市亚历山大里亚沦落为一个城镇。

随着国际航路的开辟,埃及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重要性也被列强认识到。1797年,拿破仑大军进入埃及,激战正酣之时,埃及的宗主国土耳其及其盟国都出兵埃及,法国被迫撤兵。战后的埃及形势错综复杂,英军、土军和埃及本土的马木克鲁都在争夺领导权。最后,是穆罕默德·阿里赢得了最后胜利。

穆罕默德·阿里是阿尔巴尼亚人,童年时曾随父经商游历各地,少年时失去双亲,未成年便参军,后娶富孀为妻,利用其财力逐渐崭露头角。1801年,土耳其出兵埃及,阿里应征入伍,阿尔巴尼亚军团是土军的主力,阿里以其能征善战、足智多谋逐渐晋升为军团的高级将领。1801年法军撤走后,马木克鲁头领、英国扶植的代理人,以及土军中的阿尔巴尼亚军团和近卫军两派都在争夺埃及的统治权,一时间又杀声四起,城头变化大王旗。经过3年的厮杀,一批实权人物先后死于非命,穆罕默德·阿里上升为最有势力的人物,他利用埃及民众先后逐走了马木克鲁头领巴尔底西和土耳其苏丹排来的总督,终于在1805年的长老立法会议上被拥立为埃及新总督,土耳其苏丹也被迫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

穆罕默德·阿里的登顶充分利用了民众的支持,而他即位初期的政绩的确也无愧于埃及人民的拥戴。1807年,面对英军的入侵,阿里动员人民参战,迫使英国撤军。接着,以马木克鲁勾通外敌为名,于1811年在全国范围内捕杀马木克鲁上层人物,由此终结了长达500多年的马木克鲁控制埃及的历史。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从他上台就开始了。在政治方面完善官僚体系,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几个世纪来政局的混乱局面。他废除了已成为腐败剥削根源的包税制度,没收马木克鲁和伊斯兰教会的土地,将这些土地一部分分封给自己的亲信以巩固统治力量,一部分分给少地无地农民以笼络人心。

农业是天下之本,对依河为生的埃及来说尤为如此。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在农业方面成绩显著,兴修水利,耕地面积成倍增加,农业技术取得突破,土地从每年一熟发展到每年三熟,著名的长纤维棉花开始广泛种植。并减轻农民的赋税名目以促进生产积极性。

穆罕默德·阿里鼓励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其中与军事密切相关的造船业和军火工业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工业在西欧技师的指导下发展迅速。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商贸的繁荣,进出口成倍增长,而且出口多于进口。当时埃及的工商业发展带有明显的国家垄断性质,几乎所有工业和外贸出口均由政府控制,阿里的国库由此充盈起来。

穆罕默德·阿里不会忘记埃及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腰包鼓了之后,就开始大力发展军事。传统的雇佣兵制被征兵制所取代。经过多年努力,一支包括23万陆军、1.5万海军、32艘战舰,装备了新式火器的军队建立起来了。

阿里还创办了一批非宗教性的专科学校,选派留学生到西欧,出版外国科技书籍,知识界的新鲜空气也蔓延开来。

阿里的改革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从1805年延续到1840年,使埃及在多方面发生了质变。但军人出身的阿里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一种好战、崇尚大帝国的因素,这种因素为阿里带来了一系列的荣誉,但也最终引来了灭顶之灾。1811年,阿里就出兵镇压阿拉伯半岛上的瓦哈比派,后来又迫使苏丹臣服。埃及的国力军力实际上已超过了其宗主国土耳其。埃及帮助土耳其镇压希腊革命,但土耳其却不愿意履行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让出的诺言,于是引发了土埃战争。第一次土埃战争阿里大获全胜,1833年前后是他和他的国家达到全盛的时期,俨然已是一个地跨亚非的帝国。阿里甚至萌生了建立一个包含所有讲阿拉伯语地区在内的新阿拉伯帝国的计划,然而,国际秩序中的既得利益者联手打碎了这个美好的梦想。

埃及的“牛气”使它成为国际上的众矢之的。英国不容许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出现一个同它匹敌的强国,便同土耳其联合起来,发动了第二次土埃战争。面对工业革命阶段飞速发展的英国,埃及终究不是对手。1840年在西亚战场全面溃败,第二年英军在亚历山大里亚登陆成功。以往阿里曾凭借民众的力量屡屡击败敌手,但连年的战争已使他失去民众的支持,无力抵抗英军的阿里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约,出让西亚和利比亚所有的土地,只保留埃及和苏丹,海军全部交给英国,陆军只保留十分之一。

至此,政治上的穆罕默德·阿里实际上已经死了,他积郁成疾,精神错乱,从1841年起由长子易卜拉欣摄政。他的生命一直维持到1849年80岁之时。

战败后的埃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工商业大为衰退,被英法所控制。但穆罕默德·阿里启动的埃及近代化进程毕竟已难以阻止。更重要的是,埃及由此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接受西方思想和先进技术的桥头堡。19世纪后半期的阿拉伯进步分子大多以埃及为活动基地。作为一个改变了中东政治格局和近代化进程的帝王,穆罕默德·阿里在本排行榜中列名第65位。


评论:埃及因为海外新航路的开辟而衰落,又因为其水路沟通两大洋的价值被重新认识到而复兴。穆罕默德·阿里的英雄时代离不开埃及复兴的大背景,但正是他的远见卓识推进了埃及的复兴。假如没有穆罕默德·阿里,19世纪的埃及可能将是任由列强宰割的鱼肉,从他开始,无论埃及遭受何种形式的掠夺,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地位已不容撼动。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他的真正计划是要建立一个包括所有说阿拉伯语的国家在内的阿拉伯王国。-----------------------------------------------------------------一位英国勋爵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论(很可能是真实的)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64位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亚述国王)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亚述国王(公元前745—727年在位)

亚述帝国尽管已消失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但它给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洗不掉的,3000年前轰鸣的战车踏遍西亚北非,所到之处是一片狼籍,在此基础上崛起了铁器时代第一个大帝国。

亚述帝国位于今伊拉克北部,与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比邻的有利地理位置,使它较早地吸收了文明的光辉,从公元前2500年前后开始,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公元前935年,亚述进入新帝国时代,此时中东诸文明都呈衰弱之势,而亚述却异乎寻常地强大起来,在尚武精神的鼓舞下,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范围达到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巴比仑尼亚等地。

公元前8世纪前半叶亚述由于内乱使扩张的步伐停下来,直到又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出现。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早期经历鲜为人知,他大概出身于行伍之中,在内乱中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在掌握了军权之后,于公元前745年夺取了王位。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和他的前辈和后继者一样,以穷兵窦武著称,但他的征服事业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他之所以能入选本排行榜,主要在于他的改革。

首先是军事方面的改革。他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如战车兵、骑兵、重装骑兵、轻装骑兵、攻城兵、工兵等,成为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在作战技能上也有创新,由于亚述四周的对手大多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镇较多,攻城战是经常遇到的难题。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时期,亚述军队使用了“投石机”、“投石锤”等攻城器械,这是军事史上一大创新。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军队还广泛使用一种充气皮囊用于渡河作战。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时代,铁器在亚述广泛使用,与青铜器相比,整整领先了一个时代。在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训练和不断的实战锻炼下,他的军队成为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雄师。

在军事改革的同时,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发动了新一轮的对外扩张,每年发动一场新的战争几乎成为惯例。他打败了亚述多年的劲敌乌拉尔图,征服了整个叙利亚地区。他利用巴比仑王位的纷争,将自己的傀儡扶植上巴比仑的王位,进而吞并了巴比仑,亲任巴比仑国王。亚述在西亚地区的霸主地位已无可动摇。

但在征服过程中,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感受到了被征服民族的强大反抗力量,平定已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远比征服新的地区更费力。这是亚述的野蛮政策所受到的报应。亚述对被征服地区一贯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尸横遍野,赤地千里,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引起激烈的反抗。这一切使提格拉·帕拉萨三世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改变了对征服地区的政策,创立了一套新的统治方法。

他不再试图将被征服地区的人杀光,而是将他们分散到其他地区,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人混杂居住在一起,可以带上部分财产,在新的地区获得部分土地,但归属于亚述人的奴隶主,并由亚述帝国所派的官员统治。这既保存了生产力,又消除了被征服民族集体起来反抗的隐患。这种政策,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首创。而客观上,对中东地区人种和文化的交融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727年,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去世。他的后继者继续了征服事业,又征服了以色列、米底,公元前671年征服埃及,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两洲,包容了多种文明的大帝国。

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无疑是世界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进行的军事改革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军事改革。他的改革加强了亚述的国家实力,也加快了征服步伐。亚述帝国的征服,使西亚北非诸文明第一次如此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为后来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更大范围的征服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文明最领先的地区,这些征伐很大地改变了文明的状况。

不过,亚述帝国的征服是历经许多代人不断积累的过程,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只是其中的关键性的一环,而亚述的尚武精神和军事传统由来已久,并非来自于提格拉·帕拉萨三世。后来波斯帝国的各种制度受亚述影响的也不多。因此,提格拉·帕拉萨三世的影响也不宜被高估。综上所述,他在本排行榜中位居第64位。


评论:提格拉·帕拉萨三世时代前后的军事改革,最具决定性的一点是在军队中装备铁制武器,这既促进了扩张,又促进了铁器的传播;而创立了将被征服民族迁徙混居的政策,则大大促进了中东诸文化的交融。这两项源于征服者私心的变革,却极大地推进了历史的进步。

楼主:阿澈79

字数:33316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07-14 06:32:00

更新时间:2020-12-12 12:27:38

评论数:11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