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历史巅峰处的永恒——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整理版)

历史巅峰处的永恒——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整理版)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能促成 一次改朝换代难道会没有影响?大哥,你促成 一次改朝换代让偶看看哈:)
---------------------------------
关键是,从克劳狄王朝到弗拉维王朝的改朝换代,并没有使罗马的历史发生显著的改变,只是换了一个家族统治罗马而已。像这种档次的改朝换代历史上太多了,达不到入选这个排行榜的条件。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81位 李成桂(朝鲜李朝国王)

李成桂(1335—1408年),朝鲜李朝国王(1392—1398年在位)

李成桂是朝鲜史上历时最长的王朝——李朝的建立者。他进行的土地改革,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改变了朝鲜历史的发展,他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改变了朝鲜的文化风貌。与它的宗主国——中国的王朝相比,朝鲜李朝疆域虽小,却异常稳定和坚固,519年的历史,奠定了今日朝鲜和韩国多方面的文化传统。

李成桂,字君晋,在登极之后改名李旦,庙号为李朝太祖。他出生于高丽王国一个显赫世家,其父李子春官至朔方道万户兼兵马使。少年的李成桂,擅长骑射,显赫的出身加上天生的武将气质,使李成桂在仕途上畅通无阻,累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而历史的机遇,则把李成桂推到了浪潮的顶尖,使其成为500多年江山的开创者。

当13世纪蒙古旋风席卷欧亚大陆的时候,位于一隅的高丽也不能幸免,在保留国王的情况下,成为元帝国的征东行省。元朝与高丽王室通婚,也使高丽国王的血统中注入了蒙古的因素。1368年,元朝在中国的统治被推翻,残余势力遁入长城以北,成为北元。此时,如何抉择成为高丽王国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新生的明朝势盛,锐不可挡,但残元在朝鲜北境尚有一定力量,加上一百多年来对元朝的效忠惯性,使高丽王室的外交政策游移不定,1368至1388年20年间,像一根墙头草,数次在明、元的风雨中摇弋。与此同时,朝中也形成了亲元和亲明两大派系,亲元派以权相崔莹为首,亲明派则以大将李成桂为首,两派之间的斗争,也代表了主张守旧和要求革新的斗争。

1388年的“铁岭争端”终于使两派的矛盾总爆发。明朝在铁岭设置都指挥使司,将其纳入直辖范围。此举引起了亲元派的极大愤慨。在崔莹怂恿下,高丽王辛褕决定与明朝作战,但他们的失策之处,除了发动的是以卵击石的取胜无望之战外,还派遣了坚决反对出兵的李成桂为统帅。结果可想而知,李成桂的大军到达鸭绿江时,发动兵变,拒绝继续前进,返回首都开城废黜了辛褕,流放了崔莹,从此夺取了朝政大权。

但李成桂还不敢贸然夺位,因为朝中反对派还很多。他又先后拥立了两个高丽国王作为傀儡兼过渡。为了扫清高丽旧势力,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李成桂发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土地改革,在立足未稳之时就进行范围深度如此之大的改革,显然是一场政治赌博,幸运的是,李成桂成功了,在个人成功的同时,也带给了朝鲜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

其时高丽的土地占有状况极度不合理,地主豪强和佛寺兼并了全国多数土地,大批失地的自由民沦为大农场主的奴婢。1388年,李成桂宣布实行田制改革,将佛寺土地和东北、西北的私人土地收归国有。1390年,在京城公开焚烧公私田籍。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宣布实行科田法。对官僚和贵族按等级授田,第一科授田150结,以下递减,第十八科为末等,授田10结。对士兵授予军田,每人5—10结。受田者只有收租权,没有土地拥有权,相对于公田来说,数量有限,而且主要集中于京城附近。其他土地为公田,为国家所有,分给农民耕种,收取租税。这样,既限制了兼并,增加了税源收入,又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管理,还加强了国家对官僚贵族的控制。

李成桂在土地改革中确立了经济政治大权,取高丽而代之的时机已经成熟。李成桂为此作了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采用包括暗杀在内的各种手段铲除了不肯依附自己的朝臣郑梦周等,终于在1392年正式废掉了高丽恭让王,即国王之位,国号朝鲜,同年迁都汉阳(今首尔)。李成桂的篡位得到了明朝皇帝朱元璋的默许。

身登大宝之后,李成桂像多数开国帝王一样,也在国家的法度、礼仪等方面作出一番更张,以体现新国家的气象。1394年,他委任郑道周编辑了《朝鲜经国典》,定下了国家在行政、财税、军事、礼仪制度、刑罚、工程营建等方面的运作规范。三年后,又委任赵汉在《朝鲜经国大典》的基础上,编成了《经济六典》。郑道周、赵汉都是著名的儒学大家,他们的著作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也强化了中央集权、忠君等方面的思想。李成桂通过土地改革已沉重打击了佛寺势力,又通过重用儒臣树立起儒家的统治地位,一改高丽王朝的推崇佛教,“崇儒抑佛”成为李朝的国策。

李成桂还通过释放奴婢、鼓励开垦荒地等措施促进农业发展,国家一时出现了稳定兴旺的气象,但好景不长,李成桂很快就在内争中油尽灯枯。

李成桂的第五子李芳远在铲除旧朝势力和劝进中劳苦功高,以至有“今日之事功在一人” (指李芳远)的说法。但李成桂偏爱继后神德王后及其所生的第八子李芳硕,在开国功臣郑道传的支持下,越序立李芳硕为世子,引起李芳远不满。1397年,李芳远先发制人,起兵杀死李芳硕、郑道传,史称“戊寅靖社”。像当年李成桂凭借政变架空了高丽国王一样,李芳远也凭借政变架空了李成桂。1398年,李成桂被迫内禅于第二子李芳果,此后便在历史的阴暗角落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0年,看着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又上演了一次次斗争。

尽管晚景凄凉,但并不妨碍李成桂以一个成功的开国君主的身份载入史册。他开创的道路,被其子李芳远(李朝太宗)和孙子李祹(李朝世宗)成功地继续下去,奠定了500年江山的构架。李成桂在本排行榜位列第81位。


评论:李成桂在统治合法性尚未确立的情况下进行了触及官僚贵族利益的土地改革,这是一次冒险,最终能顺利通过考验,一在于他掌握军权,二在于改革实行的效率高,没有演变成官吏对平民的巧取豪夺。朝鲜李朝在政制和统治思想方面继续向中国的传统王朝靠拢,但另一方面,在以文字为代表的文化方面,李朝实际上开启了朝鲜本土化的进程。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这明治天皇又没什么能奈的,也是长州的傀儡。本来身份就不明,有传闻是大室寅之助,加上就算是本人,也是南朝太子的血统。个怎么能排这么前啊。
----------------------------------------------
他的血统不重要吧。重要的是他在位期间日本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是这场变化的精神核心。他本人很出色的扮演了天皇的角色,使维新运动少了许多波折和不确定因素。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从阿姆河两岸到埃及国土尽头的广大地区内都要遵循成吉思汗的习惯和法令。对于顺从和屈服你命令的人要赐予恩惠和善待他们,对于顽抗的人要让他们遭受屈辱----------------------------------------------------------------------------旭烈兀西征前接受蒙哥汗的指示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79位 月护王(印度孔雀王朝君主)

旃陀罗笈多,又译月护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一任君主(公元前324—300年在位)

说到孔雀王朝,人们更熟悉的是大力推行佛教的阿育王。实际上,这个王朝的开创者旃陀罗笈多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

公元前4世纪20年代,南亚次大陆的星空上,来自东西方的两颗巨星相互擦身而过。一方是决心探索世界边界的亚历山大大帝,抱着将东西方文明联结为一体的雄心,挥戈直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虽有很多王公,但缺乏协调统一的抵抗,很快一个个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马下之臣。另一方则是一个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他来到旁遮普地区,见过亚历山大,因语言冒犯而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根本没有把这个年轻人放在心里,他想继续挥戈插向印度的腹心,但思乡心切、水土不服、疲惫不堪的亚历山大的将士们拒绝继续前进,使这个高傲的征服者不得不第一次屈从了部下,在留下了代理人之后,心有不甘地离开了这块热土,一去而不再复返。

在印度河流域,一部精彩的历史大剧才刚刚揭开了序幕。亚历山大前脚一走,印度人民就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王公们乘机推波助澜,企图恢复原来的统治。但在这些起义中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正是上文所述的名叫旃陀罗笈多的年轻人。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印度一个世代养孔雀的家族,名叫莫里亚家族①。旃陀罗笈多出身于寒微还是富贵家族有不同的说法,从他能够亲会亚历山大来看,地位应该不低,但不管如何,当时的旃陀罗笈多已相当落魄,从亚历山大那里逃跑之后,一个叫桥底利耶的婆罗门的帮助又使他时来运转。桥底利耶看中了旃陀罗笈多的才能,便在他身上投资,帮他弄到了第一桶金,又利用这些钱财招募了一支军队。在旃陀罗笈多的出色领导下,这支军队发展壮大,终于在反马其顿人的斗争中成为主力。

面对印度人的反抗浪潮,亚历山大留下的代理人终于抵挡不住,带领大部分兵力跟随亚历山大的脚步撤走了。印度还是印度人的印度。旃陀罗笈多成为这里新的统治者,建立了孔雀王朝,时间是公元前324年。他同样雄心勃勃,下一个征服目标是恒河流域的摩揭陀王国。

摩揭陀王国当时正处在难陀王朝的统治下,已经统一了恒河流域,国势正盛,据说有20多万军队,还有数千战象和战车。如果不是受亚历山大入侵打断的话,首先统一印度河流域的可能是难陀王朝。当然,历史是不容假设的,在气势如虹的孔雀王旃陀罗笈多的进攻下,难陀王朝的防线一溃千里,首都华氏城很快成为旃陀罗笈多的战利品。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在同一帝国的统治下,旃陀罗笈多成为这一历史荣誉的拥有者。

但旃陀罗笈多很快又遇到了另一个强劲对手。亚历山大死后,他庞大的帝国被他几个部将瓜分,亚洲部分主要被塞琉古取得。塞琉古想恢复马其顿人在印度的统治,于公元前305年带兵入侵。已入暮年的旃陀罗笈多依然宝刀未老,打败了马其顿入侵者。双方签订了和约。和约明显对获胜方孔雀帝国有利,塞琉古的军队撤走,并将印度河以西的一些土地也让给了旃陀罗笈多。双方缔结婚约,结成世代友好邻邦。

旃陀罗笈多是个虔诚的耆那教信徒。耆那教是筏陀摩那在公元前6世纪所创立的宗教,同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解脱,业报轮回,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行善积德,而对禁欲和苦行的提倡则远超过佛教和印度教,其部分教派甚至主张信徒裸体修行,以示一文不名。旃陀罗笈多在俗世间的业绩已圆满,便转而追求灵魂上的价值。为了更好地以一个耆那教信徒的方式生活,他抛弃了王位出家,最后竟至绝食而死,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旃陀罗笈多的以身作则,也对耆那教的传播起到了作用。

旃陀罗笈多打下的基业,由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和他的孙子阿育王继承并发扬光大。到阿育王时代基本统一了印度(半岛最南端除外),孔雀王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了印度的政权。

孔雀王朝统一印度的时间不长。印度在历史上向来分多合少,即使在统一时代也存在着众多维持半独立状态的地方土邦。但政治上的分裂并不能掩盖印度各地在文化上的同一性。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等都为印度各邦所共有。旃陀罗笈多抵制了希腊人的入侵,在文化上、政治上避免了印度成为又一个希腊化的地区,他的胜利也是印度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本土政权抗击外来入侵的重要胜利之一。作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体统一的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显然应该进入这个帝王排行榜中,他位居第79位。

①另一种说法,“孔雀”的名称只是出于对“莫里亚”的音译


评论:印度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进程顺着亚历山大大征服的脚步而行,这并非仅仅是巧合。亚历山大的入侵造成了印度的军事化,亚历山大的撤走则留下了政治权力的真空,这两大因素的结合,正造就了印度统一的原动力。历史上外敌入侵往往能促使一个国家完成统一,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78位 忽必烈(蒙古大汗,中国元朝皇帝)

忽必烈(1215—1294年),蒙古大汗(1260—1294年在位),中国元朝皇帝(1271—1294年在位)

忽必烈,按中国皇帝的庙号称为元世祖,按蒙古语尊称为薛禅皇帝。他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他曾患有脚疾,但并不妨碍他像其他蒙古贵族子弟一样在战场上屡建功绩。17岁时,其父拖雷因代大汗窝阔台受过,喝下巫水致死,忽必烈同母亲唆鲁禾帖妮和众兄弟投靠到伯父窝阔台的帐下。

寄人篱下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心,但随着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在忽里勒台大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拖雷一系开始得势。忽必烈被蒙哥任命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管理河南、陕西等汉地,他任用汉人儒士,取得积极效果。这段经历,使忽必烈成为蒙古王公中对汉文化态度最为积极的一位。

在忽必烈逐渐成长的同时,蒙古人的征服活动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蒙哥即位之后,灭掉苟延残喘的南宋政权便成为国策。1253年,忽必烈被蒙哥派遣南征南宋的友邦大理国,在大将兀良合台的配合下势如破竹,灭掉了这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国家,也从西南面对南宋形成半包围。1257年,蒙哥亲率大军伐宋,忽必烈被任为东路军的总指挥。两年后,蒙哥死于合州城外的炮火中,忽必烈接妻子密报,急忙赶回北方同六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

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后在各自的根据地开平和和林宣布自己为大汗,但忽必烈一方显然得到更多实力派人物的支持。经过四年内战,忽必烈大获全胜,成为独一无二的大汗。但他很快就不满足于大汗的尊号,他还要成为整个中国的统治者。1264年,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为中都,1271年,按照中国封建王朝的礼仪,颁布即位诏书,自称皇帝,建国号为“大元”。他是中国元朝的实际建立者。

与此同时,灭宋的时机也已完全成熟。在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之后,灭宋的最后障碍也已排除。经过六年的围城苦战,攻陷了襄阳城,1274年,大将伯颜率大军自襄阳出发,顺江而下,宋军望风归降。两年后,攻陷临安,接着从海陆两路追击南宋流亡政权,到1279年最后歼灭南宋残余力量。

除此之外,忽必烈时代还多次出兵其他国家,包括两次出兵日本,两次出兵安南,两次出兵缅甸,甚至在1292年,还曾出兵太平洋上的爪哇岛。这些战争大多未取得可持续的成果。

忽必烈对中国领土有着很多贡献,1264年,忽必烈在已臣服的吐蕃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当地的军政事务,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版图。1284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同年,在澎湖设立了政府管理机构——巡检司,台湾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纳入了中国中央政府的版图。忽必烈时代,开始在云南设置行省,这是云南地区完成中国化的关键一步。

忽必烈时代,成吉思汗的子孙已在世界上建立了众多政权,主要有四大汗国,统治欧亚大陆的一半以上土地。忽必烈是名义上的宗主,但各汗国间联系已逐渐疏远。只有他五弟旭烈兀在西亚建立的伊儿汗国还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忽必烈基本上只是个东亚地区的统治者。

忽必烈作为一个征服者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浩劫,但在历史上仍能获得不错的评价,原因在于他不但是个旧秩序的破坏者,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数能够重视汉文化,推崇儒术的蒙古统治者之一。虽来自游牧民族,但十分重视中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令人编辑《农桑辑要》。在经历长期战乱之后,农业的恢复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也有着很大的空间,忽必烈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政制方面,忽必烈大多沿用了前代汉族王朝的制度(当然,这对蒙古统治者来说,则是一个创新),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此外还设翰林院等机构,也有所创新,比如设宣政院掌宗教。元朝在政治制度上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则是行省制度和发达的驿站制度。这两项制度通常认为发源于中东,其实在中国前代也已有原型,但元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广袤国土促使统治者强化了这两项制度。行省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发达的驿站制度对元代商业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忽必烈帝国的经济迅速恢复起来了,商业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这个时代的两大特点。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是这一切的见证。

不过,元代统治民族的汉化程度在中国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仍属于比较低的。制度上的模仿,并不代表文化上的融合,忽必烈本人的倾向,也不能影响到整个蒙古统治阶层。科举制在元代,一直未能成为一项稳定的制度。元代统治者还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国民按照民族成分分为四等的政策。元代统治者一直未能植根于中国,这是他们在中国的统治延续不到百年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凭着上述的这些成就,忽必烈仍足以稳居世界影响最大的百位帝王之中,他在这个排行榜中位列第78位。


评论:忽必烈是早期蒙古贵族中比较能接纳中原汉族文化者,他尊重儒学、佛教,也乐于模仿前代汉人王朝的制度。但作为世界性的蒙古帝国中的一份子,作为游牧民族统治阶层的代表,他同历代中国皇帝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他不是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巩固中国的统治体系上,而是更具开放的精神,也对开拓传统中国疆域以外的土地有着更大的热心。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全世界崇奉的预言人有四:基督徒谓其天主是耶稣基督,回教徒谓是穆罕默德,犹太教徒谓是摩西,佛教徒谓其第一神是释迦牟尼,于我对此四人皆致敬礼。--------------------------------------------忽必烈谈论他的宗教政策(他也基本做到了宗骄宽容)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77位 利奥三世(拜占庭皇帝)

利奥三世 Leo III(675—741年),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第一任皇帝(717—741年在位)

自从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之后,在这个具有无限扩张意识的政治宗教军事一体的政权攻击之下,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就进入了噩梦的时代,亚洲领土几乎丧失贻尽,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点残余。716年,伊斯兰领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皇帝迪奥多西束手无策,于是,小亚细亚督军利奥三世乘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

利奥三世原是有着叙利亚血统的小亚细亚牧民,家乡为马拉什,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在查士丁尼二世时代,因向政府进献500只羊而获得官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同众多罗马、东罗马的皇帝一样,他也是崛起于行伍之中,凭着军功晋升到高位,官至安纳托里卡军区司令,成为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新兴阶层。这一次阿拉伯人的大举进攻似乎是专为利奥三世的锦绣前程而准备的,717—718年君士坦丁堡被围困了一年,但凭着君士坦丁堡独特优越的防务条件,加上利奥三世的沉着应战,再加上一种秘密武器——希腊火的应用,终于抵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势,而凛冽的冬天、阿拉伯舰队部分水兵的叛变和保加利亚人出其不意的进攻更使形势转向有利于基督徒一方。最后摩斯拉玛全线溃败,阿拉伯人据说损失了15万人(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和几乎全部船舰。这一仗对东西方世界意义重大,它使利奥三世赢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殊荣,从而确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同时使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陷入恶性循环中。利奥三世后来还乘胜反攻,逐渐把阿拉伯人赶出小亚细亚西部,到他得意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时代(741—775年),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灭掉了倭马亚王朝,并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

基层出身的利奥三世对帝国体制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四面受敌的拜占庭帝国,加强军事力量显然是重中之重。利奥三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将他多年苦苦思索的改革付为实践。他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的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都同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抵触,变得寸步难行。

在基督教获得正统地位之后4个世纪,教会的势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到了7世纪,随着亚洲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主教涌入帝国内地,使畸形发展的状况更加严重。有一本教会的经书称:“人类分成两半,一半是僧侣,另一半是俗人。”僧侣人数的实际数字虽然达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还拥有免税权和其他特权。与此同时,帝国无地少地的平民却越来越多。要增加帝国的税收和劳动力,要有大量富饶的土地分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就必须拿富得流油的教会开刀,无论利奥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这已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督教会在宗教本身的硬伤也使它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早期的基督教强调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随着它的发展也像许多其他宗教一样,逐渐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圣像和圣人遗骨被修道院供奉起来,愚昧的群众认为对圣像的顶礼膜拜可以使自己趋利避害,而带给了修道院滚滚财源。而且对各圣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论的危险,这严重违背了基督教作为一神教的本质。基督教内部本身就有人对此十分不满,而利奥三世正利用了这些硬伤,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捣毁圣像运动”。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发布了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将供奉圣像视同偶像崇拜。这是向全国教会的第一道宣战书。随后,在全国发起了破坏圣像的运动。接着,由于教会违抗诏令,修道院的大批土地被没收,余下的土地也必须课税,修道院的数量大为减少,大批修道士被还俗成为社会劳动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权也被取消。利奥三世开了个头,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采取的行动更为激烈,使这场运动达到高峰。

利奥三世得到了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部分开明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站到了这一边。而多数教会高级主教则是反对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都支持这场运动,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则反对这场运动,甚至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时间不长的武装反抗。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断镇压了武装反抗。730年,利奥三世废黜了君士坦丁堡总主教泽门的职务。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而利奥三世则以牙还牙,宣布剥夺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

这场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为终结。“圣像破坏运动”表面看是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中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已无法收回。帝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了。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公元6—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公元9—10世纪的重新雄起,“捣毁圣像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数史学家对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利奥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创始人希拉克略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都出身于行伍之中,都是在君士坦丁堡解围战中成就了一生的地位,都建立了一个时间不长不短的王朝,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两人对历史的影响总的来说不相上下,考虑到利奥三世的某些政策可能受到希拉克略的影响,利奥三世在本榜中的排名略低于希拉克略,名列第77位。

评论:利奥三世发动的“捣毁圣像运动”的社会政治学意义大于宗教方面的意义。如同16世纪在西欧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样,君主以宗教改革为名,剥夺教会的特权和巨额财产,而将其转移到维护自己统治更有价值的集团手中,并在此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个人权威。虽然时代不同、地点不同,但其政治学原理如出一辙也。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77位 利奥三世(拜占庭皇帝)”的小传完。系统说内容不能太长,只好分段发了(不是我为了多赚回帖,呵呵)。看来现在回帖开始限制字数了。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一个人要想试图研究拜占廷的圣像毁坏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是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的课题,直至我们的生命结束----------------------------------对于利奥三世发动的拜占庭破坏圣像运动,史学家卡米隆的评论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78位 希拉克略(拜占庭皇帝)

希拉克略 Herakleios(575—641年),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第一任皇帝(610—641年在位)

当一位英雄正踌躇满志地准备在历史舞台上施展他的拳脚之时,他却遭遇到另一位冲击力更大的英雄,最终不得不看着自己蓝图中的宏伟大业大打折扣。东罗马帝国皇帝希拉克略就此必然深有体会,他受命于为难之际,解救帝国于水火之中,然而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却偏偏碰上几乎不可战胜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眼睁睁地看着帝国的大片土地脱幅而去。

公元602年,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正在巴尔干半岛上向南进军,激烈地呼喊着反对皇帝的口号。原来这是拜占廷帝国一支叛变的军队,当他们奉命在多瑙河彼岸敌人境内过冬时,在百夫长福卡斯的率领下,公然地暴动起来,向君士坦丁堡挺进去收拾莫里斯皇帝。

在查士丁尼大帝去世之后,拜占廷帝国开始走下坡路,602年的这次军队暴动正是拜占廷帝国内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君士坦丁堡群众的支持下,福卡斯军队迅速攻下首都,将皇帝莫里斯和他的子女以及政府中敌视军队的代表人物推上断头台。百夫长福卡斯一步登天成为帝国新皇帝,而他带来的是8年的血腥内战。

名不正言不顺的福卡斯从一开始就受到帝国元老院、大贵族和行政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迅速在东方各省(包括叙利亚、巴勒斯坦、西里西亚、小亚细亚、埃及等)挑起内战。拜占廷帝国多年的老对手萨珊波斯帝国皇帝库思老二世乘机发动对拜占廷的战争。604年,库思老亲自率兵出征,随军带有一名自称莫里斯皇帝之子狄奥多西的傀儡,夺取亚美尼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大片地区。面对各地的反抗,福卡斯皇帝的政府只能采用残酷的杀戮来对付帝国的名门贵族,结果杀人越多,敌人也越多。当时帝国的时局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最坏的境地。

这就是希拉克略登上历史舞台时的情形。希拉克略是阿非利加省督之子,他在最恰当的时机站了出来。609年发动起义反对福卡,在国内各界已对福卡绝望的形势下,收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很快得到元老派和绿党的支持。610年顺利进军帝都,夺取王冠,将福卡斯推上断头台。同年秋,希拉克略登极称帝,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7)。

初登帝位的希拉克略当务之急是抵御萨珊波斯的入侵。此时波斯人已经夺取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亚美尼亚、伊比里亚、两河流域等地,由小亚细亚攻入拜占庭帝国腹地。615年,波斯大将沙辛攻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卡尔西顿,直接威胁海峡对面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就在这时,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开始由西北进攻拜占庭。拜占庭国内一片混乱,希拉克略处境艰难,遣使向库思老求和又被拒绝。

为应对危机,希拉克略开始对拜占庭军队实行改革,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都加强了机动作战和防御力量。教会也捐输金银资助希拉克略。622年,拜占庭海军击攻萨珊波斯军队,解除君士坦丁堡之围。在此后与波斯人的相持中互有胜负。战局的真正转折发生在626年,希拉克略在可萨突厥人的援助下转守为攻,由伊比里亚攻入伊朗。第二年,希拉克略占领波斯军事重镇甘扎克。破坏了祆教最主要的拜火祠之一——阿图尔·居什那什普火祠(波斯王室和武士专门敬拜祆神的神祠)。库思老急忙带着圣火撤退了。拜占庭军队随后在亚述古城尼尼微再败萨珊波斯,洗劫了达斯特卡尔特王宫。库思老又慌忙逃到泰西封,拜占庭军队也尾随而至。

这一次轮到萨珊波斯内忧外患了。危急的形势引发了宫廷政变,库思老被投入监狱。卡瓦德二世(库思老与拜占庭公主马利亚所生)被拥立为王。628年2月底,根据卡瓦德的命令,库思老被杀于狱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他又杀死了所有的兄弟,据说共17人。不久,两国签订和约,萨珊波斯撤出了从埃德萨到亚历山大里亚的领土,两国交换俘虏,归还“真十字架”。至此,拜占庭帝国所面临的危机可以说暂时告一段落。

在战争中,希拉克略已经尝到了军区制的甜头。战后,希拉克略仍然感受到来自帝国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外族的压力,便决定在全国推行军区制。军区制原来已在北非和意大利实行,希拉克略将其移植到东方各省,先后建立了亚美尼亚、奥普西金、基维莱奥冬、阿纳多利亚和色雷斯五个军区,他的后继者们继续完善并推广军区制的范围,使之终于成为拜占廷帝国一项基本制度。

军区制的实质就是地方军政合一,地方军事长官兼有行政管辖权,一身二任,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节度使制度。实际上使全国都处于军事管制之下。由于拜占廷帝国容易受攻击的地理特点,战争已成为国家和政府的经常性职能,我认为,军区制对拜占廷帝国来说是合理而且需要的。

希拉克略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军役和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为解决财政不足的危机,希拉克略将战乱时期没收的大贵族的土地和田产分封给服军役的官兵,作为军饷。份地可以世袭,也可以转让,但转让份地则必须将军役义务一起转让给继承人。他们战时作战,平时耕地,向政府交纳赋税,免除徭役。希拉克略的继承者们继续巩固军事屯田制。此举解决了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的同时,促进了小农经济,被认为是拜占廷帝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关键。

希拉克略同教会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在危机年代,希拉克略得到教会的资助。他采用了大批动用教产的措施,利用教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号召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但战后,教会的追债使双方矛盾顿起。另外,面对帝国东部地区的严峻形势,为笼络人心,满足埃及、叙利亚“基督一性论”派的异端教徒,希拉克略提出了他自己的“二性一意”论,认为基督具有二性但只有一个意志,但遭到教会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尽管如此,希拉克略同教会的矛盾还是良性的,没有发展到像后来利奥三世那样通过“捣毁圣像运动”来摧毁教会的地步。

就当希拉克略忙于整顿内政之时,他听到了帝国东南部传来了阵阵战鼓声。

就在希拉克略夺得帝位的同一年,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城出了一位先知,他自称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向大众传播真理,从此穆斯林的熊熊之火在世界的咽喉部位迅速蔓延。早期在真主的精神感召下,穆斯林多次以弱胜强,几乎呈不可战胜之势。

633年,新生的阿拉伯国家将战争矛头指向了拜占廷帝国。这一年,哈里发的军队四路并进,进攻耶路撒冷、布斯拉、大马士革、霍姆斯。得到这些地区的“基督一性派”的支持。634年,阿拉伯方面以悍将哈立德为帅,先后在外约旦的布拉斯和巴勒斯坦之艾支那丹大败拜占廷军队。635年攻克大马士革,巴勒斯坦、叙利亚相继落入敌手。希拉克略派遣王弟提奥多拉出战,一度收复大马士革等城,但在6月的约旦河之雅尔穆克河口一战中惨败,提奥多拉战死。此后阿拉伯人乘胜追击,到641年希拉克略去世之时,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乃至埃及等地区已成为生机勃勃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从此,拜占廷帝国已经成为一个领土大为收缩,在阿拉伯人的打击下挣扎的国家。

晚年的失败不能否定希拉克略一生的奋斗。希拉克略对历史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这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他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有存亡续绝之功。在西罗马帝国衰亡后,东罗马帝国在当时的欧洲已几乎是文明唯一的火种,若亡于异族之手,那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不知又要延长多久。其次,他所建立的军区制和军事屯田制不但成了拜占廷帝国的根本制度,而且对后来的奥斯曼帝国及其他中东国家均有深刻的影响。因此,他应该列入这个影响世界的帝王排行榜中,居第76位。

评论:希拉克略在位时面对的前后两个对手,萨珊波斯如下山前的夕阳,阿拉伯帝国则如初下山之猛虎,拜占庭的一胜一败,与对手的强弱不同关系很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希拉克略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一个务实的政治改革家的角色,建立了军区制、军事屯田制等制度,确立了军事立国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强敌环伺的拜占庭帝国来说绝对是生存的必要。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一个从不对人撒谎的人,是不可能借主的名义来撒谎的―――――-身为基督教国家皇帝的希拉克略积极评价穆罕默德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晕,上面这个打错了,是“第76位 希拉克略(拜占庭皇帝)”不是第78位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第75位 穆罕默德·杜尔(桑海国皇帝)

穆罕默德·杜尔(1443—1538年),桑海帝国皇帝(1493—1528年在位)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黑非洲(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或称中南非洲)起步不晚,但由于地理的阻隔等诸多原因,直到中古时期,多数地区还未摆脱原始状态。但从5到16世纪,中南非洲也发展出一系列王国和帝国,这些国家具有以下特征:广泛的与北非的跨撒哈拉贸易、庞大的常备军和有效的征税系统。15世纪兴盛起来的桑海帝国是西非古代国家的集大成者,而穆罕默德·杜尔则是这个帝国最强盛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系列改革留给了后人许多遗产,影响直至今日。正因为如此,穆罕默德·杜尔在本排行榜中黑非洲的帝王中,位列第一。

穆罕默德·杜尔是桑海帝国阿斯基亚王朝的建立者。他的舅父索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是索尼王朝的第三代君主,经过不断的征战,灭掉了曾经的宗主国马里帝国。穆罕默德·杜尔在舅父的朝廷中担任高级将领,也立下了一系列战功。索尼·阿里死后,由其子巴罗即位,但不到一年,就被树大根深的穆罕默德·杜尔篡夺了帝位,结束了索尼王朝的统治。其时,杜尔已年届50,可谓大器晚成了。

穆罕默德·杜尔上台之后,便着手实行改革。首先是改革军制。索尼王朝时代,实行近似于义务兵役制的“全民皆兵”制度,表面上兵力众多,但战斗力低下,且严重妨碍农业生产。杜尔实行了军队的职业化、精简化,并吸收被征服民族入伍,完善步兵、骑兵、水兵的设置。接着,杜尔继续了索尼王朝的征服战争,经过十年征战,建立了一个“东到阿加德兹,南抵尼日尔河河曲,西至塞内加尔河上游,北部深入撒哈拉大沙漠”的庞大帝国。其统治领域囊括了西非最富庶的平原地区,超过了马里帝国的全盛时期。穆罕默德·杜尔也因此被尊称为
“阿斯基亚大帝”。

穆罕默德·杜尔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设立了直属皇帝的各部大臣,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杜尔任命他的亲信担任。他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尼日尔河上游的运河,开发矿藏,统一帝国的度量衡,保护商路的畅通和商旅的安全。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经济也达到全盛。但必须指出的是,桑海帝国是一个奴隶制十分发达的国家,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奴隶的血汗上的。

穆罕默德·杜尔是真主安拉虔诚的信徒,先知穆罕默德忠实的追随者。索尼王朝时代,在宗教方面延续西非土著的崇拜精灵、相信万物有灵(有点类似于“泛神论”),因此引起了穆斯林商人的不满,而穆斯林在桑海帝国的跨沙漠贸易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对帝国经济有很大影响。穆罕默德·杜尔登基之后,确立伊斯兰教为国教,厚待伊斯兰学者和商人,他在1497年到1498年,在一千名步兵和五百名骑兵的护卫下,穿越浩瀚的撒哈拉沙漠,到圣城麦加朝拜,并施舍了30万金币的经历,在伊斯兰教世界中成为美谈,他也因此被伊斯兰教世界承认为西非地区的哈里发。

对伊斯兰教的提倡,使桑海帝国更好地接受了来自北方的先进文化。在他的时代,桑海帝国的文化出现了一时的繁荣,特别是在1492年西班牙的最后一个伊斯兰堡垒格林纳达陷落后,大批的伊斯兰教学者南逃,被穆罕默德·杜尔收留厚待,更促进了西非文化事业的发展。廷巴克图城,成为西非文化的中心,桑戈尔大学,则成为学术的中心。

但像历史上不少历尽辉煌,却晚景凄凉的帝王一样,杜尔晚年也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上的优柔寡断而遭受劫难。在年事已高的杜尔双目失明后,主持大政的是权臣福隆,在福隆的支持下,杜尔准备立他所喜爱的幼子巴拉为嗣,结果长子穆萨首先发难,流放了福隆,废黜并放逐了杜尔,自立为帝,但不久就在兄弟们的激烈争夺中垮台。1537年,杜尔另一个儿子伊斯迈尔夺得帝位,迎回了94岁高龄的杜尔,杜尔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得以再享太平。

杜尔死后不久,桑海帝国因为内乱不断很快就四分五裂了。与此同时,西欧殖民者也在非洲步步进逼,罪恶的黑奴贸易已揭开了序幕。1680年,桑海帝国终于灭亡,从此之后,在西欧文化压迫之下的西非地区,永远结束了帝国时代。尽管如此,穆罕默德·杜尔在他的三十多年统治中,留给这个地区的制度遗产和文化遗产,还远远没有消失。他在本排行榜中名列第75位。


评论:对伊斯兰文化的认同和跨撒哈拉沙漠的贸易,为穆罕默德·杜尔的帝国输入了养分,庞大的常备军和有效的征税系统,则使帝国扎根于西非的土地。但像它之前的西非历代大国一样,桑海帝国也一直困扰于内乱和分裂,中央集权的专制传统不够深厚的西非地区,终究不是发展大帝国的理想之地。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在非洲古典文明中,桑海文明仅次于埃及文明--------------------------------------------------------学者杜波伊斯对桑海文明的评价很高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穆罕默德·杜尔和第96位的厄查纳(阿克苏姆国王)是入选百强的进有的两个黑非洲的帝王,是黑非洲的骄傲。
-------------------------------------
厄查纳是百强里东非的“代表”,穆罕默德·杜尔是西非的“代表”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我期待知道秦始皇排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后面的原因说明

这个题目的重点是"影响世界",我比较赞同楼上有一个同志所说的.拿实际的史实说明问题.
---------------------------------------------------
1、君士坦丁大帝改变了基督教的发展方向,而基督教的独尊地位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政治、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等,并不随罗马帝国的瓦解而消亡。君士坦丁大帝营建了君士坦丁堡,成为千年拜占庭帝国长寿的根基,其重要地位一直延续到现在。君士坦丁大帝还影响了西方的行会制度。秦始皇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并努力在法律、经济、文化上统一中国。两人的影响同样长久和深刻。但宗教的对人的力量更深一层。如小传中所述,即使在一些基督教信徒有限的地区,比如中国,也已经在多方面地不自觉地受着基督教风俗的影响。
2、基督教影响了整个西方乃至更广,在地域分布上极广泛,而秦始皇的影响主要限于中国。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下面这段话,更坚定了我将君士坦丁大帝排在第一的决心:
如美国学者马丁·伦恩 描述:

为保持现状,君士坦丁下令销毁一切与新宗教相冲突的东西,包括异教徒作家有关耶稣基督的撰述,甚至还包括那些对如何重写历史缺乏“先见”的基督教徒作家的有关作品。这项工作进行得既富有热忱又有效率,基督教的全部文献——尤其是罗马所藏的——消失殆尽,为新编之作留出空位。公元331年,君士坦丁大帝抓住时机涂改历史,下令重新编撰《新约》。作家们可以自由地写他们的雇主认为合适的东西。

这意味着,我们今天读到的《新约》,是在4世纪经过政治扭曲而重写的,其目的是让君士坦丁大帝称心如意。这好比一个美国总统,为了符合他的政治日程叫人重写莎士比亚一样。

君士坦丁大帝并未就此止步。对弥赛亚的期盼等待,是犹太宗教传统中的主要部分;对专制君主的神化,在埃及和罗马文明中也有出现。这人具有疗伤愈疾之功,能够纠治世间的所有问题。这种特征当然不仅符合我们的耶稣基督所获得名声,还适用于墨洛温家族。但就君士坦丁大帝而言,基督教的上帝不过是太阳神的不同化身。他给自己设定的角色是弥赛亚。他认为,基督虽然致力履行但却无法做到寄托在他身上的期望:一个身兼勇士、精神领袖和能统一政治、宗教和领土的人。换句话说,就像君士坦丁大帝自己。况且他又认为,自己能把这件事做得好出许多。

令人惊诧的是,罗马教会并没有反对这种观念。或许它清楚一件事实: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琳娜——不列颠的卡姆劳德公主艾琳、国王克尔二世的女儿——是亚利马太族的后代,因而是真正的“圣杯”血统。所以,君士坦丁大帝可以通过墨洛温家族的血统,名正言顺地高居其位。教会亦准备承认,弥赛亚所应担当的不是一个性情温良、乐善好施的救主,而是一个勇猛坚强、能征善战的领袖。自此以往,就我们现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创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纪的耶稣基督,而是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
楼主:阿澈79  时间:2020-12-12 12:27:38
再引用一段:
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宣布法庭不得再于犹太安息日(星期六)关闭,改为星期日即“太阳日”休庭。这样一来,基督教徒们将休息日从星期六改为星期天,加大了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距离。另外在此之前,基督出生日传统上定于1月6日。在欧洲某些地区,这一天仍被敬奉为“国王日”。然而,基督教却采纳拜日教和光明教12月25日的节日,来代替传统的耶稣基督出生日。该节庆祝太阳的重生、白昼的逐日加长和太阳对世界的影响。教内各派由此同庆一个节日。光明教徒们也奉认基督教的其他重要信条,诸如死后复生和灵魂常在。让耶稣基督代表太阳神并同时四处兴建基督教堂,实乃权宜之计。同时建造的许多拜日教塑像,举止宛如君士坦丁。通过自我树立,君士坦丁大帝有效地贬降了耶稣的地位。

楼主:阿澈79

字数:33316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6-07-14 06:32:00

更新时间:2020-12-12 12:27:38

评论数:11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