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读古代诗人关于养生的诗词扎记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读古代诗人关于养生的诗词扎记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古代诗人关于养生的诗词扎记
古代诗人许多人都注重养生,在他们的诗词中有不少论古诗词中的科学
述,对于今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古代诗人对于生命的认识:
1、人们希望长寿——从诗歌说起:
生命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古人早就确立了要长生的观念。李白《题随州紫阳先生壁》说:“神农好长生,风俗久已成。”说的就是从神农氏起,人们就有长生的观念。
诗经中也有对于生命长短的忧虑。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记录,有据可考的最早诗歌就是《诗经•商颂》。在《商颂》中就有人们在祭祀中希望商王长寿的歌咏。如在《商颂•殷武》中,有“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记录,是人们在祭祀中希望商王长寿又安宁,以保证人民安康。
《诗经》含“风、雅、颂”三部分,如果从时间上考查,大概是《商颂》中有关诗篇时间最早,大约可以定在商的后期。在风、雅、颂中,都有关于人们期望长寿的记载。《诗经•曹风•蜉蝣》中有“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见了蜉蝣,慨叹人生。他们忧什么呢?就是见了蜉蝣朝生暮死的短暂生命,引起了作者的忧伤。他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也这样短促,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久一些。在《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中,就有“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的愿望,在《诗经•小雅•蓼萧》中就有“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的赞美,希望好品德的人长命百岁,令人不忘。可见,上古的人们也不希望那些坏人长寿。
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人很相信鬼神,在祭祀时都要祈求鬼神保佑,祈福祈寿。诗经中有许多这样的描述。如《诗经•小雅•甫田》“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畀我尸宾,寿考万年”,都是借祭祀来求神灵保佑平安和添福添寿。《诗经•大雅•行苇》中有“寿考维祺,以介景福,”也是祈求长寿而吉祥。
总之,在这中国最古老的诗歌中,关于长寿的篇章有几十篇,它集中说明了古人在极端的生活条件下,把长生的愿望寄托在神仙鬼怪身上,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希望过上好日子,希望生命长久一些,这是可以理解的。
2、人们对于长寿的疑问:
但是,到了后来,人们总结以往的经验,认为长寿只是一种愿望,是不可能长命百岁的。到了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对于人类长寿的疑问,他问:“延年不死,寿何所止?”就是说,某些地方的人长寿不死,他们能活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可见屈原是不太相信人们能长生不死的。
古人虽然希望长寿,但是许多人对此还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到了汉代,人们认为“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回车驾言迈》),人生有一定的时限,不能无限地活下去。“人生或如寄,寿无金石考”(《古诗•驱车上东门》),说的是人生如同浮萍一样,漂泊不定;寿命岂能同金石一样,长久不变。这些认识,对于人们盲目追求长寿和长生,是一种很好地批判,也是人们对于自然的一个深化的理解。
3、辩证地认识人的生死问题:
人类从古时起,在对于生命长短的认识上,就有这两种认识:
一是希望长生不老,到处寻觅不死之药,如秦始皇之流,希望自己“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这话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乐只君子,万寿无疆。”)还有一些人到处宣传服食仙丹神药,可以延年益寿,汉武帝就轻信谣言,铸了一个铜人,手托大盘,叫仙人承露盘,承接夜晚露水,说是喝了这些露水,就可以延年益寿。中国的道家将多种化学原料,放入丹炉等容器内,再经高温处理,最后提炼成的混合物称为仙丹。据称,人们服用此仙药,可以羽化成仙。仙人不死,可以长生。许多帝王将相,都相信此说。因为服食仙丹,不但长生不成,反而提早丧了性命。明世宗朱厚熜,几乎一生钟情炼丹食丹,二十多年不上朝,结果也早早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想长生而不得,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唐诗人贯休就作诗讽刺这一现象,他在《行路难五首》中说:“君不见烧金炼石古帝王,鬼火荧荧白杨里”。那些热衷于炼丹的帝王将相们,一个个都进到他们的坟墓中去了。(古人有在坟旁栽种白杨树的风俗,这里用白杨里代指坟场。)
二就是认识到人的寿命有限,不能无限地活下去,唐诗人刘叉就说过,“自古无长生,生者何戚戚。”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认为自古就没有能长生不老的人,我们活着的人为什么要悲悲戚戚,忧心忡忡地来为难自己呢?他在诗的最后说,“若问长生人,昭昭孔丘籍”。他说世上真正的长生人,就是人间的圣人孔夫子,这是因为只有孔子的为人和他的学说,才能在世上永远流传。
唐诗人白居易也有一首诗,非常辩证地谈到了生死问题。诗题为《赠王山人》:
闻君减寝食,日听神仙说。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
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
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
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他听说王山人成天听道,暗暗地少睡减食,偷偷地学长生秘诀。就对王山人说:长生本来是对于短寿来说的,都没有离开生死这一个问题。假如你真正得到了长生,才能彻底战胜短寿。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无从谈起。活了千岁的松树也会死去,而木槿的花仅仅只能存活一天,也光彩照人。生命的长短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虚度光阴。彭祖长寿,夭折者短寿,虽然长短不同,但是生死是一致的。不如学会用“无生”
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样无忧无虑,没有思想负担,快乐生活,因为,无生就无死,认识了这一点,人们就彻底解放了。
人们对于长寿的认识,是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地变化的,白居易的诗讲得既生动又辩证,比我们当下的许多人都明白,如果我们能好好学习一下白居易的这首诗,或许能帮助我们释放许多思想负担,轻松面对生命和生活。
二、关于养生
说到要长寿,中国人的普遍做法是要好好养生。什么叫养生?通俗的说法就是保养身体。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难的。因为人的身体像一架机器,那一部分坏了都容易出现毛病。现在,许多形形色色的养生妙方铺天盖地,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不知所踪,其实,那些养生妙方也不错,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长期坚持,也会有好处。但是,那些方法只是一方面的经验,不能代表全部。
1•古人认为养生最主要的是养心:
古人在养生的方面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最主要的方面是要养心,只有心态平和,目标正确,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养生才能有效。否则,只能事与愿违,甚至还可导致灾难。
白居易有诗云:“•••使我玄云发,化为素丝缕。秉质本羸劣,养生仍莽卤。•••岂是乏膏沐,非关栉风雨。最为悲伤多,心焦衰落苦。”(摘自《和微之诗、和祝苍华》),白居易说的多么明白:青丝化为白发,身体羸弱,鲁莽养生,•••所有这些都不是因为缺乏洗沐,不是因为经风历雨。而是因为心情太过于悲伤,心情焦躁,引起身体衰老。要使养生有成效,首先是要把心态放正,心静才能养生。
所谓养心,就是保持一个好的心情。人的心情舒畅,豁达大度,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不大悲大喜,不要林黛玉式的自寻烦恼;光明磊落,不要对别人使坏心眼;加上好好工作,经常运动,饮食有节,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动静有常•••这就是最好的养生。即使不能长寿,也可提高生活质量。
2•养生的其他做法:
关于养生的方法,有各式各样,
最为可贵的是,是人们以乐观的精神和做法,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记录,说是要酿成这些春酒,以使老人们得到长寿。由此可见,少量饮酒,有利健康的观念,古人就有。这些愿望多么美好,多么崇高。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是可以借鉴的。
唐人对于养生也有各式各样的做法,张籍诗《赠阎少保》就说“半俸归烧伏火药,全家解说养生方。”他的工资一半都炼了丹药,全家人都能熟读养生方。效果如何呢?据他自己说“修养年多气力强”了,不知他吃的什么药,遵照的是什么养生方?如果真有此效力,恐怕会流传至今的。也有的诗人说的好,如唐诗人司空图就说“不用名山访真诀,退休便是养生方。”(《华下》)退休了,不再受诸事骚扰,不受人事牵制,无忧无虑,享受生活。不必去找那些所谓的养生秘诀。这样,还有能不长寿的吗!唐诗人伍乔有云“养生不说凭诸药,适意唯闻在一琴。”(《龙潭张道者》),他也强调不用服食丹药,只讲“适意”在“琴”。听琴只是代表一种心情,适意就是随心所欲,就是随遇而安。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做到心情舒畅,颐养天年。
养生有各式各样的做法,我这里只是举了几个例子,不能代表全体。

结论:
曹操的诗《龟虽寿》中说“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辩证地说出了长寿的秘诀,就是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寿命长短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自己的掌控。只要自己注意科学养生,是可以获得好的结果的。
愿我们好好掌握自己的命运,相信科学,不受蛊惑,享受人生。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唐诗人徐敞在《赋得金茎露》一诗中,对于汉武帝求长生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粉刺,诗中说:“武帝贵长生,延年饵玉英。铜盘贮珠露,仙掌抗金茎。···大君当御宇,何必去蓬瀛。”做了皇帝,应当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一心向往蓬莱仙境,你还能治理好国家吗?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唐诗人马湘有诗云:“何用烧丹学驻颜,闹非城市静非山。 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 ”
是对于养生独到的见解。他说,不用炼丹烧药,以求青春永驻;不是城市里就一定喧闹,山里就一定安静,只有心静才是最主要的事情。心静自然就还原了自我,对于一切嘈杂喧闹,都能处之泰然。如若能修炼到这样,就如同找到了长生不老之药。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转载《习古堂国学网》文章)
有关养生的古诗词
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陶冶情操,诗歌还可以养生,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华夏泱泱诗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名人将其养生之道寓于诗句歌谣,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养生精神财富,读来颇受启迪。如能常读多记,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他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
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好了歌》颇耐人寻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子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楼并大厦,又无官职受人欺。
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偶成》诗中的诗句。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到了古稀之后,从事扫书斋等活动已力不从心了,又该做何消遣呢?他在《遣怀杂诗》中写道: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
并写道:
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遗嘱后人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养生之道虽无一定模式,但有规律可循。古今许多名人的养生诗歌,对自己的长寿经验都有总结,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唐诗人白居易有诗《曲江醉后赠诸亲故》云:“···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除却醉来开口笑,世间何事更关心。”他相信人不能长生不死,但是他的做法值得商榷,不能以酒浇愁,更不能无所事事,浑浑噩噩。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1995年吴英恺(1910年---2003年,满族,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安贞医院原院长。)写下一首诗作为遗嘱:“行年八十五,提前立遗嘱:死后做尸检,火化不留骨。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式。如得不治病,我宁安乐死。我死心平静,亲友莫悲伤。人生总有死,活时当自强。”他是一位科学家,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活的时候要好好活着,要对于人类有所贡献。他提倡安乐死,这是一位医学家的最高境界。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人的创作,其中第十三首《去车上东门》中云“人生或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两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生不能长生不死,死亡对于人来说,就是圣贤也不能幸免。相信仙丹妙药,是行不通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古诗十九首之《生年不满百》中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说的是人们话不到一百岁,还常常自找烦恼,还在为千岁时候的事担忧,这是何苦呢?
我们要养生,就是要放正心态,不浮躁,不忧愁,好好地过好每一天,自然能提高生活质量。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赵益,东汉灵帝时人,他的诗《疾邪》中说“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用延长人的寿命比等待黄河变清还要困难来比喻,说明想要长命百岁是不可能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中医注重养生,是世界医学上特有的医学现象,而这种医学现象是借助于中药的特殊性质而形成的。因为中药多是某些动物和植物(当然也有某些矿物),其中不少都是人们能吃的,所以就和吃饭联系起来。“药食同源”就是说的这一意思。把某些药物按适当比例放入食物中去,让人们当做食品经常食用,使之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疗”,是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从远古发展到汉晋,已经成系统,到唐基本定型。宋以后有了更大发展。这种“食疗”所用的食品,后来人们称之为“药膳”。
近读唐诗,在王建的诗中发现有关于“药膳”的说法,不敢说是唐诗中的唯一,起码,在唐以前的诗人诗作中,没有看到。现在录于后面,以供医药史家们参考。
王建诗《送张籍归江东》
清泉浣尘缁,灵药释昏狂。君诗发大雅,正气回我肠。
复令五彩姿,洁白归天常。昔岁同讲道,青襟在师傍。
出处两相因,如彼衣与裳。行行成此归,离我适咸阳。
失意未还家,马蹄尽四方。访余咏新文,不倦道路长。
僮仆怀昔念,亦如还故乡。相亲惜昼夜,寝息不异床。
犹将在远道,忽忽起思量。黄金未为罍,无以挹酒浆。
所念俱贫贱,安得相发扬。回车远归省,旧宅江南厢。
归乡非得意,但贵情义彰。五月天气热,波涛毒于汤。
慎勿多饮酒,药膳愿自强。
诗的最后四句很重要,说五月天气很热,江河之中的水都被晒得很烫,对于这种水也须多加小心。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多饮酒,而药膳倒是需要经常食用的,它可以帮助你增强身体。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唐诗人寒山有一首三字诗,讲生活环境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以及对人的寿命的影响是很大的。全诗不长,很有意思,照录如下:
三字诗六首
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
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隩隩。
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
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
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
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
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
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
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唐诗人寒山有两首诗,他把人生看得很透,说人死后不过一块地埋了,生前争来争去,都是一场空。如果你死后还能说话,他就帮你立一块碑。还不如把我的诗放在家里,时时都看一看,胜似你去看经卷。
拾遗二首新添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
阔四尺,长丈二。汝若会出来争意气,我与汝立碑记。

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人要活得轻松,就要把许多不必要的东西丢掉,不意气用事,才能轻松上阵,这样,也许就能多活几天。
寒山诗是具有贫民性的诗词,他出家后,许多感悟都在诗中表现,读一读他的诗,也许对于社会、生活、人生等等,会有新的看法。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呆呆熊叛 2016-08-26 10:04:31
哎呀妈呀!眼睛终于好啦!秘方谁要送了!!
我是做互联网的初中开始眼睛就近视,但是就爱玩电脑看小说,眼睛已经400多度了,近视也就算了,带着眼睛也习惯了,但是慢慢的累的眼睛开始出问题了,开始是干涩疼,后面就开始有黑点了,眼前都是蚊子,总在眼前晃烦死了。用了很多方法都没好。医院也没有啥好方法,只能硬挺。
有一次跟几个非常好的朋友聚会,说到这个问题,正好一个朋友的她说可以治好,她自己就好了,用......
-----------------------------
不知何意?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三国时魏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有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中之一曰:“自然有成理,生死道无常。智巧万端生,大要不易方。······”说的就是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生死本来是自然的常态,不是人们能够轻易控制得了的。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人们渴望长寿的愿望,千方百计想法子,去找那些能够长寿的药方。但是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徒劳无益。延长几天生命是可能的,要长生不死是万万不能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于生死和荣辱看得很明白,他在《读《山海经》诗十三首》之一中“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在《拟挽歌辞三首》之一中有“有声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不用解释,大家都非常明白。陶渊明自己也是这么去做的,辞官不做,躬耕田亩,贫困一生,毫无怨言,终成一代田园诗人。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三国中魏国的应璩《百一诗》中有一首诗,是说关于长寿的,全诗为“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置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实际上是说的长寿三秘诀,即①不好女色;②吃饭有节制;③睡觉不蒙头。这些看似简单,做起来不容易,长期坚持更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能坚持做好①②条,就更不容易。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唐朝诗人吕岩的诗《寄白龙洞刘道人》:“······ 延年之道既无计,不免将身归逝水。但看古往圣贤人,几个解留身在世。身在世,也有方,只为时人误度量。竞向山中寻草药,伏铅制汞点丹阳。······”全诗很长,这里只摘录几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本来都看清楚大家没有长生之法,任何人都免不了一死。古来不论圣人君子,没有一个逃脱了死亡。可惜,也有人误入歧途,追求长生,进入深山老林,采取长生不老之药,甚至采取铅汞,炼制丹药······诗人在后面的诗中,就有点玄乎其玄了,说炼丹要如何如何,不然就不灵了等等。也步入歧途了。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南宋陆游在古稀之年,不仅齿牙完坚,且耳聪目明,最终活到85岁,就与爱喝粥有关。陆游一生视粥为养生妙品,他在《食粥》一诗中说: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王维的《秋夜独坐(一作冬夜书怀)》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诗人自己坐在堂中,室外在下雨,山雨打落山果和草虫鸣叫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想到自己双鬓白发,年老多病,不胜悲哀。但是,王维毕竟是王维,他没有屈服于年老,屈服于疾病,他想到了一个妥贴的办法,就是“唯有学无生”。这个“无生”实际上是一种思想境界,就是要认识到人生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状态,认识到“白发终难改”,吃仙丹(黄金丸)也无济于事。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求得长生。用“无生”去求得“长生”,这就是辩证法,就是人生哲学。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1-23 11:39:33

魏晋·嵇康有四言诗十一首 其十云:
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
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
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
这是在诗歌中关于“养生”的最早论述,“齐物”是庄子《齐物论》的简称。庄子《齐物论》是战国 时 老庄 学派的一种哲学思想。 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 如生死寿夭, 是非得失, 物我有无, 都应当同等看待。 这一思想, 集中反映在 庄子 的《齐物论》中。怎样养生呢?接着嵇康就说“与道逍遥”,即优游自得,安闲自在。 按《庄子‧逍遥游》的说法去做,就能获得养生效果。

楼主:白鹤亮翅2015

字数:962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6-08-08 00:54:00

更新时间:2019-01-23 11:39:33

评论数:1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