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这儿正说唐

这儿正说唐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宋老生,霍邑的镇守者,麾下有精兵两万人。作为得知李渊起兵后,隋朝方面派出的第一路阻击者,他的战略任务比较明确,那就是滞缓李渊军的攻势,为朝廷召集大部队前来征讨赢得宝贵的时间。因此自从与李渊的部队相遇后,宋老生同志任凭外面的敌军问候了无数遍祖宗三代,硬是憋住了,没出兵。虽然这一招数看似很怂,但事实证明那是相当有效。
根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的秋天雨很多,其具体表现不是经常下,而是它的升级加强版,一直下。而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这个地方“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向来有兵家必争之地光荣称号。所谓必争是因为险要,而因为险要所以道路条件就很差,现在又下起了大雨,这路基本是不用走了,来来往往主要靠滑。不过,人来回滑是可以的,但运粮草的马和车如果滑起来那就要命了。在接连大雨的影响下,李渊部队的补给日益困难,此时这仗是不是还要继续打下去开始成为全军热烈讨论的话题。
李渊个人比较倾向于班师返回太原休整的这种意见,因为就当时的形势来看,这雨一时半会停不下来,而士兵们的疲惫已经开始显现,此外更让李渊担心的是,目前军中有人在传消息,说是突厥人和刘武周达成了协议将要乘虚进攻太原城(刘文静出使突厥此时尚未返回)。所以考虑到以上种种不利的情况,李渊召集了军中主要领导,宣布将要择日撤走。据说,在场的大多数人对于李渊的这一决定表示赞同,只有少数的表示反对。不对,更正一下,少数派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做李世民。
李世民认为,这个季节庄稼就快熟了,粮食不是问题;对手宋老生为人轻率浮躁,多骂上几回,必定会出战,且出战就能生擒,打赢不是问题;至于刘武周与突厥表面上处得融洽,实际上则互相猜忌,因而太原的安全也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就这么撤走,那就是问题了。所谓“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来入伙的人全散伙,剩下的回到太原城里坐等被人消灭。
李世民发言完毕,立即有人表示支持。可惜的是,这人不是他爸,是他哥。
不过李建成加上李世民,明显不如李渊说话算数。老头既然决定回家,那哥俩说什么都没用了。
于是,历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幕出现了:
散会之后,李世民越想越不安心,就打算再进谏李渊一把,然而等他来到李渊的账外,卫兵告诉李二公子,你爸傍晚时分就已经上床睡觉了。所以李世民就此被拒绝入内。据说当时李世民很是坚持,请求了很久,守门的同样很是坚持,就是不行。终于,李世民坚持不住了,放声痛哭,这一下,里面的李渊就醒了(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
其实,不醒也不行。二儿子在门外声泪俱下,哀号流涕,里面自己则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这场景活像哭丧,实在是太不吉利。
为避免引发军中不好的联想,李渊赶紧下令:让老二速来见我!
李老二这次进去有没被李老头打得四处乱跑,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这一次李渊收回了撤兵的命令,并坚持到了大雨转晴,最后一如李世民所言,击败隋军,斩杀了宋老生。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土城山人 2015-02-01 18:47:07
怎样做水果生意
-----------------------------
?进错片场了?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平心而论,能够在别人都不赞成自己的情形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本就已属不易,而这一次李世民不但坚持了,而且还使尽浑身解数帮助他人脱离了危险,避免了失败,如此说来,则更加可贵。因此,我们可以说,李世民的哭谏挽救了唐,挽救了大军,挽救了革命。这一天的黄昏是大唐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李世民不愧为目光如炬、超凡入圣的伟大历史人物,值得后世永远顶礼!
说实话,每当看到这一段,我都要小热血沸腾、很高山仰止一番。直到我看到了另外一则史料的另外一种记录。
在这种说法中,李渊同志面对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的局面,一没怨天尤人,二没收拾行李。而是直截了当地找来了部将沈叔安、崔善为等人,让他们分批带领军中体弱的士兵前往太原搬运粮草,而此次运粮的数量,李渊也有明确的要求,要足用一个月,至少可以让军队坚持到放晴的那一天。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为精彩的安排,其精彩之处至少有两点。第一,是釜底抽薪。派老弱残兵回太原运粮可以减少前线的粮草消耗。第二,叫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知道,所谓的羸兵并不是全都不能打仗,有一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锻炼,那是可以变成精锐的。所以找体弱的士兵去运粮,其中真不行的,几圈下来,就直接送回太原休息,而那些能锻炼出来的,太原到霍邑一趟趟跑完,基本也就差不多了,正好用来打宋老生,此可谓一石二鸟,一举两得。粮草短缺引发的军心动摇问题由此迎刃而解,怎一个精字了得。
既然有了如此意志坚定、脑子好使的李渊坐镇,李世民的眼泪就可以省下了。
不过至此问题也来了:后晋的刘煦、北宋的欧阳修、司马光这三位伟大的历史学家都写的是李渊要走,李二去哭,结果大家不走了,你凭什么说你看到的史料写下的才是历史的真相?
凭的是这份史料的作者叫做温大雅。温大雅,字彦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此人虽然不是司马光那样的著名史学家,但他却是忠实的记录者。换句话说,作为李渊属下专管文翰机要的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把李唐王朝自酝酿到酿成的全过程一一如实记录了下来,而这份记录在略经梳理后,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因此,有了《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样的第一手材料在,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就暂时变成重要的参考用书。所以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我们将会以温大雅先生的记载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所以接下来的故事与我们所自以为熟知的历史,多少会有些不同。
按照温大雅的记述,如果说李世民在这第一次的重要战役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那也是不正确的。李世民是发挥了作用的,只不过他的角色比较特殊,是个“前脸儿”。
“前脸儿”是曲艺界用语,它指的是双簧这种表演形式中坐在前面只做形体表演,而不发出任何实际声音的演员,把这个词用在当时的李世民身上,我的意见是很合适的。但实际上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因为李渊同志玩的应该是更高水平的双簧,三簧,即让两个儿子都说他要说的话。
这次的表演具体发生在一次会议上。我们前面讲到过,与宋老生决战前,李渊的军中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流言:刘武周在与突厥人勾结,即刻将会进攻太原。由于前线将士的家属大多居住在太原城内,因此自从这一消息在李渊的士兵中间扩散开来,大家回家的呼声就开始日益高涨起来。
为响应大兵们的呼声,主帅李渊召集众将开了一个会,会议的主题正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是走还是留。
会议伊始,李渊表示,刘武周的传闻我已经听说了,但这或许是上天安排给我们的一次考验也说不定。所以大家来各自说说看法吧。
说说就说说。于是什么刘武周很狡诈、突厥人很能打、太原城很危险的论调很快就成为了议论的主流,总而言之一句话,待在这里很危险,我们还是赶紧回家去吧。
李渊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你们怎么看?
他问的人是李建成与李世民。
鉴于这哥俩的回答比较长,比较繁琐,这里就不做引用了。不过其核心论点倒是十分简单,只有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李渊大喜:你们说的没错!我已经决定坚持到底!那些懦夫差点就坏了你爸的大事!(懦夫之徒,几败乃公事耳。)
只这一句话,全军上下都安声了。谁再说要走,谁就是懦夫。而懦夫这顶帽子,是个爷们都不愿接。
不久,始毕可汗派来转达合作意向的使者到达李渊军中,谣言彻底不攻自破。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从李渊这一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迈出通往成功的第一步实际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困难,致胜的关键其实不在于你的对手强大与否,而更在乎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坚定的走下去,不被迷惑,不再犹豫。成功之路就在前方,一切只看你是否敢拼敢闯。
李渊同志咬牙坚持了下来,于是他很快收拾了沿途的小兵小将,来到了此行的第二个关键关卡河东郡。而等候在这里的是我们的一位老朋友,骁卫大将军屈突通。
李渊与屈突通可以说是老相识,因此,对于这位老将军的作战特点,李渊自然也是了如指掌。所以在大军的先头部队渡河进击之前,李渊特意找来了领兵的王长谐、刘弘基嘱咐他们当心屈突通搞突然袭击。这种类似的场景,仅我本人就读到过不下一百次,但是比较奇怪的是,几乎每次被嘱咐过的大牌都没有按照导演的意思演,而是耍了大牌。但这一次,是个例外。
王长谐等人领兵渡河,刚在饮马泉扎营不久,屈突通就派出了部将桑显和跑来夜袭。因为之前有李渊的提醒,王长谐们开始镇定有序地指挥士兵们发起反击,然后,王长谐的部队被打得四处乱跑,濒临崩溃。
明明前期有准备,还是出现了被敌军打散的情况,说实话,这真的不能怪王长谐不够给力。要怪就怪屈突通太狡猾,因为这次他派来突袭的军队隶属于一支特种部队,骁果军。
“骁果军者,隶右屯卫,乃上(指杨坚)之亲勋卫率,开皇三年,文皇帝集骁卫与果毅军,并为骁果卫,捡军中壮士充任,以血鹰刺左臂”,仅凭这一句,我们大致就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不同之处,第一,他们是精华中的精华,是个人都很壮;第二,他们比较有个性,有自个儿的驰名标志(鹰)以示区别。
而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了解这支隋朝的最精锐武装,我们需要举个例子。
当时有个家住首都的吴兴人,名叫沈光,时人号称“肉飞仙”。据说这位仁兄身手矫健,步伐轻捷,一次,京城里的禅定寺因为旗杆顶端的绳索坏掉了,无法正常举行升旗仪式,一大帮大和尚只能望着十几丈高的旗杆,改行注目礼。正巧,沈光从这路过,看到了,于是他走到了这些一筹莫展的和尚面前,说:拿跟新绳来,我给你们换好。
然后大家只见沈光接过绳索用嘴衔住,手扶旗杆,攀援而上,直到顶端。等换完了绳索,谁知沈光突然同时放开手足,直接从高高的旗杆上掉了下来。
目睹了这一情景,在场众僧无不大惊失色,纷纷合十,以示哀悼。
阿弥陀佛,施主一路走好!
就在这时,令大家惊异的一幕出现了。在空中做完自由落体运动的沈光没有一路向西,而是安全落地,而且用的还是双手!不仅如此,着地之后,这位仁兄还不休息,又继续倒着走了数十步,这才算表演完毕。
从上到下,动作如行云流水,过程真惊险刺激。在场的观众(主要是出家人)一致报以热烈的掌声。
沈光就是这么个牛人。但是,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不久之后,沈光兄听说杨广同志的骁果军在招聘,就去了,去了之后就成功入选。入选之后,他才发现在自己身边的战友也都不一般,借用史书的原话,那是“同类数万人”。
每当回味这几个字,我都会深感震撼。又据说这帮子人后来被招去打高句丽,高元同志的评价是,唉呀妈呀,老厉害了。
但实际上,这支特殊部队的厉害之处还不只如此。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据记载,这批人装备统一,每人身着明光铠,头戴赤金盔,极为善于奔袭作战。且临阵冲锋多用马矟,近身步战也能玩刀,基本属于想怎么打就怎么打的类型。因此,长期以来,这支部队一直作为皇帝的御林军使用,杨广无论是打辽东还是下江都,贴身护卫的就是这些人。但正是因为极好用,特殊的情况下,杨广也会召唤他们去啃硬骨头,比如之前围攻辽东城,以及这回的镇压大表哥李渊。
在数千骁果精骑的来回冲击下,王长谐的先头部队已经彻底失控,眼看兵败如山倒,你跑我也跑,突然有人带领着数百名骑兵从隋军的后方冲杀了过来,不但打乱了骁果军的节奏,还把骁果军打出了反效果,四散奔逃。王长谐等人由此终于稳定住了形势,趁机反败为胜。
对于这一结局,跑回去的桑显和想了很久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因为从理论上讲,骁果骑兵已经是全国最一流的骑兵部队,还是精锐中的精锐,而李渊起兵不过两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锻造出一支比骁果军还要勇猛的骑兵武装的。应该说,桑显和的分析完全正确,骁果骑兵的确是大隋境内最强的骑兵,而目前的李渊也的确不具备打造超高水平骑兵的条件。但是大隋境内没有不意味着境外没有,李渊本人没有条件,不意味他不能创造条件。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告知这数百骑兵到底是什么来历,然而从领队将领的身份我们不难猜测,这些骑兵应该正是突厥精骑,因为领兵的人叫做史大柰。
史大柰,突厥族。曾任西突厥特勤,后随处罗可汗入隋,以征辽东有功,官拜金紫光禄大夫。李渊晋阳起兵时,率部众归顺,被委以统领突厥游骑的重任。在此次的作战中,考虑到突厥是轻骑兵,机动性极强,李渊特意将居中救应各部的工作交给了史大柰和他的部队,而正是这一安排,无意间拯救了王长谐的先头部队。
屈突通是一个比较谨慎的将领,当他得知桑显和的夜袭先胜后败的那一刻,他就意识到李渊军的野战能力要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期。于是屈突通及时调整了应对李渊的战术,变为以固守河东为主,伺机攻击为辅,稳坐城中,等候李渊的进攻。
九月戊午,李渊的大部队抵达河东城下,随即发起了迅猛的攻势。然而对于屈突通这样的大将而言,仅仅是迅猛,那还差的太远。不出所料,李渊的攻城部队接连被屈突通统领的守军击退,前线的伤亡人数也随之在不断攀升,而河东城兀自岿然不动,一时间,针对河东的战斗陷入了僵局。
很明显,以屈突通的守城能力和河东城内囤积的大量粮食,李渊要想在短时间内拿下眼前的这座坚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时间紧迫,只要一天不进驻关中,李渊同志就注定是睡不踏实的。眼看着屈突通有拖住李渊一起在河东喜迎农历新年的趋势,李渊决定再次使用自己的特殊技能攻克眼前的难关。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开会
有个领导曾经说过,我们不是没事才要开会,而是有事才要开会。
李渊作为领导,也是这个态度。
所以每逢关键时刻,李渊才会召集军中要员开会,上一次是迎战宋老生,这一次是决战屈突通;上一次是讨论打不打的问题,这一次是研究怎么打的问题;上一次大将军府长史裴寂与李二公子有严重的分歧,这一次两个人的分歧更加严重。
当时的李渊见河东久攻不下,正在考虑越过河东,前往关中。毕竟河东并不是直接挡在去首都的大道上,而有赖于杨广同志之前的大规模工程建设,现在是条条大路通大兴(长安大兴城,不是北京大兴),因而怎么走都能到。然而裴寂和李世民两个人分歧的焦点主要就在这一点上。
裴寂认为,如果不拿下比较坚固的河东就跑去打更为坚固的首都,我军必然会腹背受敌,而腹背受敌则必败无疑。
对裴寂的这一看法,李世民并不同意。李二郎(军中爱称)认为,兵贵神速,如果我军能出其不意,自能攻其无备。至于屈突通,那是“自守贼耳”,不足为虞。
为了一个老头屈突通,两个人在会场上争得面红耳赤,激动不已。
一边是陪伴李渊吃喝玩乐的多年的老朋友、老哥们,一边是辅佐李渊南征北战的亲生的好儿子、好助手。大家不好多说话,只能期待领导的伟大决策。
李渊大手一挥,天才般的解决了会场上的分歧,我们既会继续围攻河东,也会绕道进击大兴。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谁还有问题?
没问题,很好!开始行动吧。
九月十二日,李渊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包围河东城,自己则亲率大军从梁山、龙门山一带渡过黄河,开始大踏步地奔向最后的目标。
李渊和他的大军一头扎进了关中,对此,沿途各地的隋朝官员和各个山头的大王们无一例外做出了相同的动作,张开怀抱等你。
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归降者是华阴令李孝常。别看李孝常就是个小小的县令,但这位小县令的资源着实不小,因为在他的地头上有一个重要的设施,永丰仓。按照李渊的既定思路,分兵之后是要一面前进一面招兵,现在有了这批粮食在手,那是想招多少就有多少。所以几天之后,李渊决定,再次分兵。
世子李建成、司马刘文静统领王长谐等将以数万人留驻永丰仓,并同时坚守潼关,防备可能从东方赶来的隋朝援兵。次子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军经略渭北,扩大战果。
应该说,对于当时的李渊而言,李建成、李世民无论谁去固守谁去掠地,都是他儿子,没啥区别。然而对于未来的李建成和李世民来说,正是这次看似不起眼的决定,最终促使他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一直待在城里不露头的屈突通终于出头了,因为如果长安被李渊攻陷了,按惯例必然要找人背黑锅,背黑锅必然要按级别大家分头领,而其中最大的一口,具体地说,就属于屈突通。更要命的是,长安城里还有杨广最为宠爱的孙子代王杨侑在,如果届时十二岁的杨侑没跑了,追究下来,他六十的屈突通也跑不掉。因此,未免首都被李渊一勺烩,同时也为避免全家被杨广一锅端。在把坚守河东的任务交给部将尧君素后,屈突通毅然决然亲率精锐突破了城外的包围圈,以不怕跑远路的精神,出武关、趋蓝田,猛追李渊。
然后在距离首都只有三百里的潼关前,屈突通遇见了守在这里的刘文静。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刘文静想拖住屈突通,屈突通没空搭理刘文静。所以屈突通领军绕过了刘文静的营地,直接跑去潼关敲门,打算继续前进。
但是镇守潼关的将领却表示,不开,我们不开。
屈突通没辙,只好转道北城,先进去休整。进城之后,找来守将一问,这才知道潼关南城的守将换了人,之前镇守北城的隋将刘纲被王长谐袭杀,如今南下的道路已经被李渊的人封锁住了。
前有王长谐堵门,后有刘文静堵路。急火攻心的屈突通就这么被活生生地隔离了一个多月,终于屈突通出离了愤怒。
事实证明,愤怒中的屈突通战斗力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虽然使的依旧是老方法,但这一次情形却大不相同。在桑显和的领兵夜袭下,刘文静之前设下的三座大营中已有两座为隋军击破,只有刘文静所在的这一营还在苦苦支撑,而极为不巧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刘文静在战斗过程中又中了一箭,本人当场扑街,暂时脱离了指挥岗位。最坏的局面下,又遇到了最坏的事,刘文静的部下们都有很强的不祥感。但是这个时候,却有一个意外的人伸出了手,帮助刘文静军摆脱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桑显和的确不是故意的,他之所以伸手叫停,是由于担心士兵们通宵作战,又没用早饭,会很疲惫,因此在刘文静部崩溃前的最后关头,他下达了开饭的命令。正是这个命令,最终导致了局势的逆转。
刘文静敏锐地觉察到隋军的攻势稍有缓和,于是他当机立断,分兵前去重新竖起营寨,在短时间内又重构起三营联防的阵线。而此时南边的王长谐部游骑得到了消息,也及时赶到,从隋军的背后发起了攻势。在双重的夹击下,桑显和基本全军覆没,除了桑显和本人奇迹般逃脱外,参与夜袭的隋军通通被俘(吃饭呐,你叫人家怎么跑)。虽然屈突通够猛,好在刘文静够精,桑显和够傻,口子终究堵住了。不过代价是很重的,刘文静本人负伤,部下兵战死者数千人,不论是主将还是部队都已经残了,只好调去休整。据说养了半个多月才算缓过劲来。
相对于刘文静这边的情况,李世民不是小好,是大好。
自从李渊大军进入关中的消息传播开来,此前潜伏在关中地区的李家势力开始公开起兵配合。先有李渊的族弟李神通在鄠县(今属西安市)领兵数千人响应,后有李渊的第三女(柴绍之妻,后来的平阳公主)在司竹举兵,统帅娘子军前来会合。
如果只听娘子军这名字,就忍不住想去欺负一下,相信你必然是要后悔的。因为所谓的娘子军,真正的娘子只有一个,就是柴绍兄的娘子(名字实在查不到,不好意思),剩下的那都是汉子,而再具体点讲,应该是悍匪。
当时柴夫人在送老公柴绍前往太原辅佐自己老爹李渊起义后,转手就卖掉了所有家当,招引山中的亡命之徒,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私人武装。后来听说附近有个叫何潘仁的首领,手下人更多,就打算收服人家,为此她找来了一个家奴,对他说,这事我打算交给你去办。
如果换成一般的仆人被主人交代的任务是只身一人说服有几万队伍的强盗头领前来归降,我估计多半会尿,即使不尿,出门之后就此失踪跑路的可能也是多数。然而这一位,不但没跑没尿,还顺利完成了任务。这实在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但是请先不要惊讶,因为这还不算完,大盗何潘仁不过是第一个被说服的头领,此外被嘴遁降服的还有头目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等等等,总之当时京畿地区能叫上名的首领几乎都拜倒在了这张嘴下。
他到底是怎么完成的,他到底说了些什么话,到今天,也没人清楚。
大家唯一清楚的是,这人不过是柴绍家的一位家僮,叫做马三宝。
在唐初第一神嘴马三宝的忽悠下,此时的娘子军总人数共计七万,而其中堪称精锐的有一万人。这些人在不久之后都被李渊划给了李世民统领,并自此成为了后日威震天下的秦王府兵最初成员。
对于初次独自率领大军执行战略任务的李世民而言,重要的不仅是要有人,还要有人才。
于是,应李世民的强烈要求,上天派来了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李世民驻军渭北的某一天,一个拄着手杖的年轻人走进了他的军营。
在李世民这前三分之一辈子里,年轻人见得多了,不过这么个形象出现的,可能见的还不是很多,于是估摸着有点情不自禁,所以就又瞅了一眼。然而就是这不在意的一瞅,李世民这剩下三分之二的日子就此注定要与此人一同走过。
据李世民同志自己讲,初见房乔,他就有一种似是旧时相识的感觉。于是初次接触后,李世民就将房乔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做参谋。因为李世民有一种直觉,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人是有大智慧,而这种智慧将会成为未来自己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直觉是很准的。因为后人对于房乔有一个人尽皆知的评语(还是成语):房谋杜断。
房乔者,房玄龄也。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辛巳。李渊派出的诸路主力终于完成了集结,现在李渊的兵力已经高达二十万人,一切的准备也已基本就绪,而长安新城就在眼前!此时只要李渊一声令下,大军即刻就能展开攻势,为自己的梦想打开大门。然而,面对着雄伟辉煌的长安,李渊却暂时选择了按兵不动。因为李渊没有忘记他当初对天下的承诺。
此番起兵,只反昏君,不反大隋。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李渊开始不厌其烦的向长安城中派遣使者,只为表达一个意思:我是来匡扶隋室江山的!
很显然,城里的代王杨侑就第一个不相信。你怎么不说我是来打酱油的?这招骗一骗三岁小孩还可以,我已经十三了(虚岁),大爷!你大爷!
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以长安方面始终未有答复且军中诸将屡次请求攻城为由,发起了最终的攻势。
十月二十七日攻城到十一月九日城破,整个过程毫无悬念,因为此时的长安城中李渊已经再无敌手。
当李渊的士兵冲入代王所在的宫殿中时,昔日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上,人已经跑得精光,只有年幼的杨侑安静地坐在殿中的座位上,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不可预知的一切。
李渊手下的一个士兵见到了杨侑,随即冲了上来。因为按照他的理解,失败者是不适宜继续坐在那个位置的。于是他打算把这个孩子从座位上赶下来,再领着去邀功。
这时代王的身边突然闪出了一个人,他用一声大喝阻止了这些蠢蠢欲动的大兵:“唐公举义兵,本为匡扶王室,你们不得对代王无礼!”
这一句话的提醒,让在场的大兵们当即回忆起了入城前,李渊下达的那个严厉的军令,“天子七庙以及代王并宗室支戚,不得有一惊犯。有违此者,罪及三族。”
好险,差一点就赔了老命和全家啊。大家瞬间全部安声了,主动毕恭毕敬的在殿下侍立,静候大领导李渊的到来。
李渊同志是在随后赶来的,在将代王杨侑安排妥当后,他找来了那个直到最后一刻还坚守在旧主身边的人,问道:你是何人,现居何职?
“代王侍读姚思廉。”
李渊从此记住了这个叫做姚思廉的人。不久之后,李渊称帝,授予姚思廉秦王文学之职,而姚思廉也由此成为李世民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
一般来说,要是你不熟悉这个名字,并不需要觉得惭愧,但如果你是学历史专业的,那我真要劝你一句,快回去多读几年书。因为后日所谓的二十四史中,这位仁兄一个人就贡献了两部。
不得不说,进入长安城后,李渊的种种表现至少能得九十分。大军进驻之后,对于隋朝的府库,李渊一律下令封存,对于隋朝的勋戚,李渊一律提供安全,对于隋朝的百姓,李渊一律保证减负。于是,“吏民安堵,一如汉初入关故事”。
然而,李渊同志并非对于所有人都执行了宽大处理的政策,事实上,自策马入城的那一刻起,李渊就下定决心要除掉三个人。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gstscjd 2015-02-08 17:25:45
没人顶,这不科学啊。新帖子楼主能不能多更点啊。
-----------------------------
多写支持,本人尽量!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其中,第一个人叫阴世师,时任右翊卫将军。此人是长安城中强硬的抵抗派,自李渊攻城起就代替病重的刑部尚书卫玄,实际主持京师的防御工作,一直与李渊对抗,直到城破后被李渊的士兵俘获。按理说,越是这种忠于国家的大臣,往往越能赢得对手的尊重,更何况,阴世师这人历来为人不错(性忠厚),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人是不会杀的。但是李渊却有必杀阴世师的理由:报杀子之仇。
几个月前,李渊决定起兵时,除了次子李世民留在老头身边外,李建成等几个儿子都在外地,这其中也包括此次事件最重要的当事人,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后来大家暗中得到消息说老爹将要发威反隋,这才开始纷纷赶回太原。不过由于当时李智云年纪尚小,只有十四,跑得不够快(一说被大哥李建成抛弃了),就让当地官吏给抓了起来,送到了长安。而在长安管这事的正是阴世师。本着反贼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对待的精神,阴世师就这么给李五公子判了个死刑,还是立即执行。
据说,消息传回太原,李渊当场吐血。虽说,李智云是李渊的侧室所生,而李渊本人的儿子也不少,但无论怎么说,这还是李渊的亲生骨肉,所以自那时起,李渊就发誓,一定要让阴世师血债血偿。因此,即便阴世师是个好人外加忠臣,李渊还是下令将其立即处死,以慰爱子在天之灵。
与阴世师一同被拉到法场行刑的是京兆郡丞骨仪。这个人是李渊的第二个复仇目标。而李渊对于他的愤恨绝对不亚于阴世师,其具体表现是李渊决定砍他的时候还特意找来了他的儿子,并当场宣布父子二人享受同等待遇,可谓是斩尽杀绝。那么李渊为什么要把事情做的这么绝呢?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李渊已经是泪流满面。
骨仪,人如其名,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他在之前做侍御史时就以不畏权贵,能公正执法而知名。而更为难得的是,这人还是个清官,从不收礼受贿,生活一贯清苦。因此在隋末的官场上骨仪被视为官家良心、道德楷模。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官员虽为人称道,然而性格上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的,其中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偏激。这也就是说,在骨仪这种青天的世界里,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眼里从来不容沙子,更不要提这世界上还有斑马。因此当作为大隋臣子的李渊围攻长安城时,李渊就成为了骨仪眼中的巨型花岗岩,其形象比历史上的王莽还奸。为了教育当代以及后辈不要堕落成李渊这样的乱臣贼子,在李渊于城外忙着部署攻城的同时,骨仪也在城内忙碌了起来。
几天后,城外的李渊得到了一个让他爆血管的消息:自家的祖坟让人给掘了。
自古以来,在我国传承千百年的国骂里,掘你家祖坟,总是经久不衰的一句。但是通常情况下,最多只是过过嘴瘾而已,真正撸起袖子去干的除非是血海深仇,否则是少之又少。不过这一次,骨仪是真的干了,不但干了,而且彻底。据说受到牵连的,不仅有李渊的爸爸李昺、李渊的爷爷李虎,还有李渊爸爸的爷爷、李渊爷爷的爷爷以及李虎爷爷的爸爸,总之,五代人是被一网打尽。
这要再不跟你玩命,你可叫李渊同志去了那边后怎么交待。
所以第二个人也就此了账。
再接下来的,该是第三个人了。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happytom365 2015-02-08 21:21:47
文笔生动,大呼过瘾!
请楼主多多继续。
-----------------------------
谢谢,这就继续了.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此人虽说做事不像前两位那么绝,但提起这个人来,李渊同志也是恨得牙痒痒。因为正是此人险些直接坏了李渊晋阳起兵的大事。
事情同样发生在几个月前,当时的李渊还在塞外抗击突厥人的侵扰,此人作为李渊的手下(马邑郡丞),在日常的观察中逐渐发觉李渊打突厥人时并不是专心致志的打,而是边打边学习,暗中以突厥骑兵的作战方式锻炼自己的骑兵,此外,李渊在平时还极为关注朝中动向,秘密接触收留各地的豪杰之士,颇有黑道大哥的派头。于是经过针对上述表象的高度抽象思维概括,最终这位马邑郡丞在脑海中预见了李渊的志向:欲反。
上级出了大问题,作为下级要应对的话,只好向上级的上级打报告。而位置到了李渊这种级别的,能管住他的上级就只有一个,皇帝。
于是为了揭露李渊的野心,马邑郡丞毅然抛弃了自己的官位,且未免被李渊发现,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囚犯,开始了不远万里的赴江都上访告状之旅。然而走到长安,由于中原也正是打得最为热闹的时候,道路实在走不通,这位郡丞百般无奈下,只好就此滞留在了长安。而身在太原的李渊也就此幸运的逃过了被提前爆料,被大军暴打外加被狱卒爆头的厄运。
所以说,如果阴世师是个厚道的人,骨仪是个鲠直的人,那么此人绝对是个聪明人。
当然,作为一个小人物,我的这一评价,估计是镇不住场的。因此,只好搬来一些大人物来撑一下。好在,留意此人并给出精准评价的人实不在少数。
对于此人,隋朝开国名将韩擒虎的看法是,可以和我一同讨论兵法的,全天下大概只有这个人了吧。
面对此人,长期从事人才选拔工作的国家人事部第一把手,吏部尚书牛弘的评语是,王佐才也!
瞩目此人,隋代名臣兼名将杨素的态度是抚摸着自己的位子(拊其床),然后深情款款地说道:你最终应该做到这里。(这是一个极为明显得暗示,但,却不是某些腐女 所想象的那种暗示。提示一下,杨素同志最后得职务是司徒、楚国公)
就连几百年后的桃花岛岛主黄老邪也认为,只有此人的名字才配我用得。
没错,此人正是日后皇帝(李世民不是黄蓉)口中的靖哥哥,京兆三原李靖。
当大刀向李靖的头上砍去的时候,一路上一言不发的李靖先生突然大吼了一声:唐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平定战乱,现在竟不想做大事,而要因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吗?!
就凭这一嗓子,李渊同志打算饶过李靖。因为,第一,李靖喊出的话内容很合理还很给面子(不杀李靖可以表示自己是想做大事的人),这证明李靖是个思路清晰的聪明人;第二,李靖这嗓子很是洪亮,还不带颤音,这证明李靖是个临危不惧的勇敢者;第三,李靖喊话的时机把握的很准(刀刚举起,还没落下),这证明李靖是个善于观察的实践家。
如此人才,怎能浪费。
于是李渊将李靖从刑场上放了下来,把他安排在为李靖求过情的李世民手下工作。
就这样,三大仇人,砍了两个,放了一个。只不过后来我一直在思考,李渊同志是否真跟李靖先生有这么大的仇,以致于要动刀动枪的说。后来在我了解了李世民和李世勣最后的故事后,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我的答案。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将在后面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暂不详述。
顺便一提,李靖先生其实并不是唯一一个创造了一声吼换回一条命的奇迹的主角。就我所知,在李靖之前这一招的使用者叫做韩信,而在李靖之后这一招的使用者叫做安禄山。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处理完私事,李渊终于有足够的精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了。而他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另立新君。
其实自从进入长安以来,李渊的部将们都在讨论这一议题,只不过大家认为与其迎立代王杨侑即位,不如直接改朝换代来得更一步到位,于是不时有人跑来请求李渊代隋登基。
对于这些人这种意见,李渊的回应是坚决而且明确的:绝不可以。
为了避免再遭受同样问题的骚扰,李渊命令太常寺速择吉日,以便册立新君。
有了领导的督促,相关部门的效率往往可以很快,太常寺立即回复:本月十五就挺好。
于是,大业十三年十一月癸亥,李渊拥立杨广之孙代王杨侑在长安城大兴殿即皇帝位,建元义宁(以当年为义宁元年),大赦天下。至于远在江都的杨广同志,被遥尊为太上皇,自此被正式退休。
几天后,李渊进入京师,参拜新帝,随即被授予新一届政府的大丞相兼尚书令之职,进封唐王。不久新皇帝杨侑下令将武德殿赐作李丞相的新住所(丞相府),并给予丞相每日在虔化门处理政务等特权,自此,李渊终于完成了自己帝王之路的第一步。
屈突通不打算投降。李渊派他的家仆来劝,砍了;派他的儿子来劝,射走。留在京师的家里人降了,留下守潼关的桑显和也降了,他还是坚决不降。每天就是摸着自己的脖子喃喃自语: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屈突通离开了潼关,前往洛阳,因为在那里王世充还在与李密苦耗着,而屈突通知道只要他能够及时赶到,洛阳战场的僵局便可打破。于是屈突通和他的部队开始日夜兼程,赶往东都。
然而,有人不希望打破洛阳战场的僵局,这个人是李渊。至于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李渊和李密是盟友,而在这一李氏联盟里,五十多的李渊向三十多的李密的称呼是大哥。所以为了大哥,只好委屈老哥了。
屈突通在前面拼命赶,刘文静拼命在后面赶屈突通。终于,在稠桑(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刘文静的人追上了屈突通。刘文静知道,要想瓦解屈突通这种宁死不降的将军,先要瓦解屈突通的大军。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只需要一个关键的人说出一句关键的话,足矣。
于是面对列阵准备开打的屈突通,老部下桑显和登场了,喊出了那句最重要的台词:京师已经被攻下,你们全部都是关西人,现在是想要往哪儿去?
家在关西,还能去哪?
不用再打,不用再说,骁果军团当场解散。
屈突通知道大势已去,于是下马,向东南方连续三拜,然后归降。
几天后,在长安的李渊见到这位昔日的同事,昨日的劲敌。但是今天两个人似乎又变回了多年不见的老友。
“为什么这么晚才见面啊。”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愧对代王。”言罢,已然泣不成声。
“隋室的忠臣啊!”李渊一声长叹。
但是目前这种状况下,谁都清楚,西边的屈突通救不了大隋,而东边的王世充显然也不成。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起初,王世充觉得李密很好打,几乎是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掉进洛水溺死),因此王世充认定所谓的天下第一民军的首领,李密就是吹牛吹出来的,不过尔尔。后来,经过两个人在洛阳长达一百多天的共处(主要交流方式是打来打去),王世充才发现,李密不是吹牛,而是真牛。至少在号召力这一方面,绝对是天下第一。因为这段日子里,王世充亲眼目睹了李密同志是如何从大哥升级到大哥大的。
一开始来的还主要是民军。什么黎阳的、洹水的、清河的、平原的,别管是占山为王的,还是落草为寇的,纷纷撇下了当地的不动产(山寨),带着全部的家当前来找李密拜码头,认大哥,且一来就至少领着几千人一同入伙,搞得王世充几乎每晚都能听到对面吃完酒后大哥、兄弟乱叫的吵闹声。再然后,来的就不光是王世充眼中的泥腿子了,而是土豪。永安豪强周法明(来护儿老搭档周法尚的弟弟)家里从南齐时就一直是当地的大族,土豪了大半辈子,现在也为革命的热情所感染,一家主动将自己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大片封地献给了李密,并明确向李密同志表示,不但这地是您的,我们一家以后也归您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只听老大一句话。那真是献了家业献子孙。到最后,李密的归附者更是包罗万象,实现了人员往来的自由化与多样化,其中不仅有土匪(齐郡人徐圆朗),还有大侠(任城人徐师仁),此外连曾经参与搜捕李密的隋朝官员(淮阳太守赵佗)也耐不住寂寞,主动向李密同志抛出了橄榄枝。而作为接收单位,此时的李密同志已经做到了兼容并包,谁来都要。因而在短短的四个月,李密的瓦岗军已经越来越有正规国家武装的规模,让王世充越打越费劲。
不过在此期间,精明的王世充也开始注意到,看似越发无懈可击的瓦岗军,其实潜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瓦岗军越发展、越有一个国家机构的样子,这个隐患也就越容易爆发。而且一旦这一隐患爆发,无论瓦岗军强大到何种地步,它都会在瞬间分崩离析,因此,发现这一点后,王世充开始主动减少与瓦岗军的直接交锋,转而等待对手露出破绽的那一刻。王世充知道,那一刻已经近在咫尺。
据记载,作为一个奇才,王世充的日常爱好除了兵法打仗,就是“龟策、推步之术”。而且据说这两大爱好排名不分先后,还常常配合着学以致用。对于瓦岗军即将发生的火并,我不知道王大师事前有没有算上一卦,但可以肯定的是王大师的预测还是很准的。
王世充认为会点燃瓦岗军内讧导火索的不是翟让就是李密,然而事实上,不是翟让也不是李密,把小事整成大事,往往只需要几个小人物。
翟让不想与李密争夺瓦岗军领袖的位子,对于这一点,李密知道。不过,按照瓦岗军目前的发展势头,今天瓦岗军的领袖很有可能就是明天新帝国的领袖。那么问题来了,翟让有没想与李密争夺皇帝的位子呢?对于这一点,恐怕只有天知道了。因为据说作为翟让的早年好友和现任部将之一,有位叫做王儒信的曾经劝翟让做大冢宰(相当于宰相)总掌政务,以此来慢慢架空李密,被拒绝。然后翟让的亲哥哥翟宽跑过来,对翟让说,天子这个工作,你应该自己干,为什么要让给别人干?你要不干,让我干!
应该说,这么表达已经很直白了,外加问的人又是你哥哥。您倒是给个明确的答复啊!没料到我们的翟让同志依旧是做神秘状,只大笑,不说话。
事实证明,就是这种神秘感最终要了翟让同志的命。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我说过,翟宽是翟让的哥哥,但我没有说,这个哥哥是个粗人。估计是不知道翟让那神秘的笑容到底是啥意思,翟哥哥就开始找人请教,于是请教来请教去,李密知道了。
对于李密的反应,史书上的记录写得很明确:密闻而恶之。
这个意思是,李密很厌恶,李密很愤怒,李密很生气。
但虽说很生气,不过后果一点也不严重。
王世充来挑战时,翟让依旧领本部兵出战。翟让被王世充打得连连后退时,李密依旧亲率精锐赶来救场。等王世充败走,翟让想要乘胜端掉王世充的营寨时,李密考虑到时间太晚,依旧是好言相劝,直到翟让回心转意。总之,李密和翟让的兄弟感情看上去依旧像当初那样好,一切似乎从不曾发生过,一如以往。
但是无论是否承认,有些事情还是发生过的,而只要发生,就注定会有影响。
就在翟让与翟弘的秘密对话发生后的不久,李密也与自己的亲信进行了一次秘密的讨论,而这次讨论保密工作做的绝对要比翟家兄弟好得多。
参加这次讨论的共计三人,他们分别是魏公李密、左长史房彦藻和左司马郑颋。至于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翟让。
讨论是由一个故事开始的。故事的主讲人是房彦藻。
故事是这样的:一次房彦藻公干归来,远远就望见翟大哥朝自己凑了过来,按房彦藻的说法,他直到今天也忘不了,翟大哥那种迫不可待的样子,很有几分小流氓街头搭讪的风采。到了跟前,房彦藻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这是大流氓。因为翟大哥不要电话号码,只要钱。而且要钱的手法那叫一个赤果果:
“听说你之前攻破汝南,收获了不少,但是你怎么全给了魏公,却没想着我!”
这是责备。
然后还有下半句。
“你要知道魏公是我立的,以后的事情还不好说呢。”
这就是要命了。
房彦藻摆出一副老奶奶给小孙子讲故事的架势向李密叙述完了一切,而按照常理,故事的最后还应该有个最终陈词,且一定要有教育意义。
房彦藻这回给出的最终陈词是翟让贪婪成性、刚愎不仁,早有无君之心,理应尽快处理掉!
对此,李密的答复是:如今我们的仗还打得不分胜负,这个时候自己人又打了起来,这以后怎么对外说!
“毒蛇螫手,壮士解腕,这才能保全大局。如果让对方先得手,那我们就追悔莫及了。”
回话者,是郑颋。
所谓三人成虎,想当年要改变圣人(曾子)老娘的看法,需要三个人做连续舆论轰炸,而改变李密的看法,实践证明,只用两个读书人一块上就成。
在左长史房彦藻和左司马郑颋的联手劝说下,李密最终做出了“左”的决定:火并翟让。
一个学中文的朋友曾告诉我,这个世上本没有火拼这个词,打错了的人多了,便变成了火拼。而更奇妙的地方在于,因错误衍生出的火拼一词,比原词火并更为传神,由同伙间的互相打变成了不要命的去打人,颇有点猛人纵横江湖的感觉。
说实话,这之前我是真不晓得还有火拼这种说法,后来回想了一遍李密火并翟让的全过程,随即确认,火拼比火并用在这里更合适。
因为为了火并翟让,李密同志真的蛮拼的,因此简称,火拼。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综合近期发生的种种迹象,李密判定,翟让不可再留。于是多年的情谊终于被怀疑、恐惧、无奈所吞噬。同心协力的初始终于还是走到了同室操戈的结局。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东郡公、司徒翟让收到了魏公李密的邀请,喝酒。翟让欣然赴约。同时收到邀请的,还有荥阳公、柱国翟宽父子、左武候大将军单雄信、右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以及司马王儒信等,总之今天主要出席的,都是瓦岗寨元老级的人物,换句话说基本都是翟让的人。
等大家都坐好了,主办人李密表示,今天咱哥几个一起喝酒,不要太多人,留一两个使唤就可以了。于是李密主动示意自己的卫士退了下去。然后抬眼看看翟让,发现翟大哥身边的人压根没动。
没动是不可以的,那是要影响接下来的行动的。于是,房彦藻同志见状立刻表示,现在大伙都在饮酒作乐,天气也很是寒冷,就这么把司徒的人晾在这里喝风,实在不太人道,请魏公允许这些人下去一同喝酒。
李密随即会意:听司徒吩咐。
翟让回应:很好,我同意。
那就动手吧。
“司徒,我新得一张好弓,你来看看。”
“确是好弓。”
“可得引满?”
“有何不可!”
翟让用力将弓弦拉紧,然后回头示意李密来看。
然而回头之后,不见李密,只见刀锋掠过。
一代寨主翟让,就此殒命。
与翟让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哥哥翟宽、哥们王儒信以及若干随从。
剩下的人中,徐世勣被当场砍成重伤,险些没抢救回来。单雄信被当场捆成了粽子,随即跪地求饶。
好,该干掉的都干掉了,接下来该擦屁股了。
面对着被突如其来的杀戮惊呆了的瓦岗军各位高层,李密同志开始进行安慰,首先明确表态,我杀翟让是因为此人人性太次,严重影响了革命队伍的健康发展,所以不得已只好把他清除了。剩下的都没啥大问题,不用过问。然后是进行安抚,其具体措施包括,让人把重伤的徐世勣抬到帐幕下,亲自为他上药;派单雄信先行前往翟让的大本营抚慰大兵并宣讲政策;在王伯当(李密亲信)、邴元真(瓦岗元老)、单雄信(翟让旧将)等人的陪同下亲自来到翟让的亲兵营中重申清除革命队伍中的蛀虫的重要意义,并作继往开来的即兴主题演讲。
就李密亲眼所见,几招大棒加几根胡萝卜下去,效果那是相当好,没有人闹事,也没有人散伙,日子还是照常过,仗还能继续打,很好。李密很满意。
那一天发生过的事情,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然,也只能是似乎了。大家是去李密那里赴宴(虽说没开饭),又不是集体被外星人劫持,通通失忆的这种事情自然是不会发生的。但凡发生了的事,必然有其影响。 而这一次的影响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恶劣的。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翟让死了,情绪最不稳定的是王世充。因为在他看来,翟让死的太窝囊,对李密的打击太小。王世充很失望,于是失望之余,王世充又做出了一次预言,一个大胆的预言: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固不可测也!而事情的发展证明,李密的确是先为龙,后为蛇,最后真不知道变成了什么。应该说这一预言是很精准。不过却是后话的后话了,我们还是留到以后再说。
先说点不那么遥远的后果。
后果一,清除翟让后,李密的事业得到了超出预料的高速发展,其具体表现是在战场方面。由于不再有经常性出战失常的翟让,李密连战连捷。火并后的第一战就是漂亮地粉碎了王世充的夜袭,斩其骁将费青奴,紧接着李密又在洛水一战一雪前耻,大破隋军,除了机灵的王世充成功跑路外,领军的刘长恭等六将全部阵亡,隋朝的兵力损失高达数万人。然后是乘胜攻下偃师,与东都留守韦津大战于上春门,生擒对方,收降将作大匠宇文恺,陆续获得各地的归降表。对李密同志而言,可谓是天天都有好事来,今天又是好日子。
纵观以上的情况,似乎谈不上是后果。
但是相信大家都知道,有时候速度太快,也未尝是件好事。
这用古人的话说是欲速则不达,借用电影的台词是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迈大了,容易扯到蛋。而用街边老大爷的话讲,速度过快这是在走下坡路啊,傻孩子!
李密的出轨,就在下一站。
后果二,对于瓦岗寨的元老级别员工们来说,翟让或许没有能力,但至少还有人品;或许没有人品,但至少还有资历。然而李密袭杀翟让前,连口菜都没让吃,就把人给做了。实在是太不够义气。因为大多数的瓦岗军老员工还记得就在一年前,李密还是一个落魄不得志的逃亡书生,且被官府四处追捕,衣食无着。直到翟让接纳了他,李密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在部分人的观念里,谁都可以有杀翟让的理由,唯独你李密不可以。于是,猜疑与背叛的裂痕开始在瓦岗军的高层静静地滋长,支离破碎,只等待着李密跌倒的那一刻。
如果说翟让的死给瓦岗军的日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深远影响的话,那么另一个人的死应该是在当时就给所有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深远影响。
不,需要更正一下,因为按照礼法传统,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死那才叫死。对于身在江都的杨广来说,皇帝的死应该叫“崩”,然而对于留在江都的杨广的随行人员来说,他们当时叫的是“噢耶”!
之所以噢耶是为了庆贺计划成功,至于计划的名称,叫做宫廷政变。而之所以搞起宫廷政变还逼死了皇帝,其实原因很朴实,是为了回家。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happytom365 2015-02-13 20:06:11
每日必到。
欣赏楼主大作,甚是快乐。
许多地方是有独到见解的。
-----------------------------
多谢捧场!祝happy 365 days!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我们之前讲过隋朝皇帝的禁卫军叫做骁果军,而骁果的主要兵源是关中。在当年没有飞机和高铁的时代,关中人在江都很有点北京人在纽约的感觉,那真是野火呀烧不尽在心间,每夜每天对家的思念。因此自从大业十二年七月跟随皇帝大人下江南以来,骁果军的士兵们一直在等候着御驾返京的消息。然而令思乡日切的大兵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最终等来的却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皇帝大人决定将丹阳郡(今南京)作为帝国的新首都,并且已经下令在当地建造新宫殿了。
据说当兵的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沸腾了,其中郎将窦贤带头率领所部士兵跑路西归,不料中途被杨广发现,皇帝大人一声令下直接派兵送他们归西了。如此一来,就不是粪坑里扔鞭炮的效果了,应该算是扔了核弹。骁果军上下的愤怒直接升华成了怨气,开始笼罩整个江都城。
最先感受到这股怨气的是骁果军的直属领导,虎贲郎将司马德戡。作为夹在皇帝陛下和禁军士兵这对矛盾中间的人,司马德戡的压力其实是最大的。因此面对着每天送上来的士兵开小差的报告,司马德戡的精神终于到达了极限。为了避免人不死却已疯的结局,司马德戡找来了他的好朋友虎贲郎将元礼和直阁将军裴虔通一同想对策,谋出路。 经过三个人的集思广益和热烈讨论,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跟随骁果军一起跑路是最佳的选择。
事实上,我对于这三位仁兄的最后决议起初是很不以为然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但这哥仨合计来合计去,得出的结论居然又是逃跑,这水平估计也只能赛过猪。让人忍不住想吼上一句:你们还敢不敢有点新意?然而,这一句到底没有吼出来,因为就在下一页我见到了参与大逃亡计划的名单,很长。而且人员构成那是相当复杂,不但有内史舍人元敏、直长许弘仁、薛世良这样的皇帝近臣还有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这样中下级军官,此外还包括了若干关键性人物,如符玺郎李覆、牛方裕(主管公章,负责搞假证件),城门郎唐奉义(负责开门),医正张恺(负责看病)等等等等。
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这是一伙有组织、有计划,分工明确且互相配合的返乡大军。他们既克服了前辈们零星分散、缺乏凝聚力的缺点,又增添了目的性统一、谋划周密的优点,如无意外,这一年的三月十五日将成就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胜利大逃亡,而司马德戡先生也将凭借其出色的大串联能力,成为令千年后传销人员顶礼膜拜的下线发展大师。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因为在还乡团的成员中,有一个人叫做赵行枢,他在临行前想到了自己有一个好友,于是出于真诚的友情,他想拉上这位朋友一起走。而与此同时,在还乡团的成员中,又有一个人叫做杨士览,他在临行前想到了自己有一个舅舅,于是出于伟大的亲情,他想拉上这位舅舅一起走。由于赵行枢的这位朋友就是杨士览的舅舅,于是出于共同的目的,他们拉上了对方一起将还乡团的计划向此人和盘托出。
听完了二人的叙述,这位舅舅兼朋友的回答是两个字:白痴!
怎么就白痴了呢?二人表示不解。
“有了如此阵容与规模,你们居然想到的只有逃跑,不是白痴是什么。”
发言者,宇文智及。
楼主:士承东林  时间:2021-01-12 19:49:05
宇文智及,代郡武川人,隋朝名将宇文述之子,坏人。虽然这么说,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这是个有水平的坏人,至少没有辜负他名字里的那个智字。
了解了司马德戡等人的逃亡计划后,据记载,宇文智及的表现是“大喜”。然而他喜的不是可以回家了,而是喜的可以做大事。做大事在宇文智及的词典里,具体指的是代隋自立。为了把握这一难得的做大事的机会,宇文智及亲自出动找到了司马德戡,然后亲口劝服了司马先生,使对方坚定确定了一件事,如果就这样逃跑,难免与之前的窦贤一个下场,唯一的求生之路只有做大事,成就帝王之业。
当然,宇文智及先生同时明确指出,以司马德戡同志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召集部下一起逃跑是行的,不过假如是一起做大事,那是不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推举一位更有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人物来担任大伙的领袖。
“那么诸位心中可有人选?”
“非右屯卫将军、许国公不可。”
宇文化及就这样成为了叛军的总指挥。虽然据记载一开始得知要谋反时,宇文将军也吓得不行,流了半天的冷汗才恢复平静。可是这位兄台不愧为名将之子,一旦被迫上位,开展起来工作倒是有模有样。
在宇文化及的坐镇下,修正后的“三一五”计划开始逐步得到落实。
由于具体计划有所变更,为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司马德戡决定说一个谎话。虽然司马生平说过无数的谎话,但是这一个我认为是最完美的(也就这个被记在了史书里)。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一日,司马德戡找来了许弘仁、张恺两人,向他们传达了他们需要散布的谎言的具体内容:陛下听说骁果军意图叛乱,为此酿造了许多毒酒,只等大宴群臣的机会分赐北军,进行毒杀。只留南军(南方籍贯的卫兵)继续保卫圣驾。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司马德戡同志大为慨叹一番:这位仁兄真是生错了年代,假如活在今天此人必然将成为传媒领域的传奇。
这么说是由于司马德戡在传播领域的眼光极毒,他为消息找到了最适合的发布者,一个是管大家伙食的(直长许弘仁)、一个是负责大伙健康的(医正张恺),此二人向来深受大家的信任,而且还与消息本身息息相关。如果有他们出面,又“恰好”诉说同一句谎话,我觉得,这种情景设定就算是请苏秦、张仪二位同志穿越过来救场,两位名嘴估计也得当场各种寻死,以求穿越回去。
实在是辩解不了啊。
果然不出司马德戡所料,消息传开,骁果军团立即骚动起来。于是在合适的时机,司马德戡出现在了不知所措的大兵们的面前,然后说出了政变的计划并一再暗示这是唯一的生机。再然后他得到了需要的答复,“唯将军命”!
再来,是最后的时刻了。
三月十五日,夜。行动开始。

楼主:士承东林

字数:102285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1-12 00:20:00

更新时间:2021-01-12 19:49:05

评论数:21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