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辟谣贴:细说中缅边界划界始末

辟谣贴:细说中缅边界划界始末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当然,如同现如今某些“地图开疆”派看法一样,当时就有呼声认为缅北地区应当按照尹明德线争取,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中缅北段未定界应以恩梅开江为界,否定英方留下的以高黎贡山为界的主张”。鉴于这些不同意见,周恩来于1957年3月在全国政协公开作了关于中缅边界问题的报告进行解释说明。

这里复制粘贴一下周恩来当时的原话,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政府的认识和态度:

周恩来首先回顾了中国地图对中缅边界画法的变迁,如前所述,“尹明德线”不过是地图开疆的产物。实际上清朝并未管辖原茶山辖地以西地区,清朝官方地图所标边界均未超过高黎贡山。在民国时期,由于受到片马事件的刺激,1917年出版的《中国新舆图》把江心坡标在中国一边;1933年申报馆出版的云南省分省地图则把江心坡的一部分划进中国;而1942年国民党政府出版的一张地图更是把边界划到了枯门岭,希望以此来掩饰他们在“1941年线”上的损失。虽然这张图给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国民党政府并未控制高黎贡山以西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图出版社1953年委托私人出版的地图也把边界画在高黎贡山以西,但又明确声明不是政府审定的。周恩来对此解释说:因为边界上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中国政府批准出版这本地图,我们的四邻都会不安。但该地图同样在中国各界人士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认为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正式主张。

为此,一位人大代表就曾反映:“根据地图,我感觉很大的不安”。对地图开疆派的这种认识,周恩来解释道:地图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地图是一件事,实际的情况是一件事,交涉又是一件事。这三件事并不吻合”,“制图时要把实际和交涉之间有一个交代,可是我们过去的地图——没有交代的,所以爱国人士看到这样的地图当然很高兴(即国界在地图上得到扩展)”。

针对“地图开疆”派的思想认识,周恩来进一步指出:“必须认真地对待历史资料,必须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把可以作为法理依据的历史资料同由于情况变化只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资料加以区别”,“缅甸政府继承了原来受英国统治的地区,不同民族的自治邦同缅甸本部组成了缅甸联邦。我国政府接管了国民党政府所管辖的地区。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这些历史变化,同时也要按照一般国际惯例来对待过去签订的有关中缅边界的条约。只有把以上各点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资料,求得中缅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的解决。”

周最后指出:“我们提出的解决北段的要求不能过高。我们的历史根据和政治理由必须结合起来,取现实的态度来解决。”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前面已经说过,尽管“户拱——巴特开山线”看起来的确令人兴奋,然而,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而言,中方都难以再去争取这块已经被英缅统治数十年的历史上曾经的“无主之地”。

最终,中缅双方就北段边界做如下划定:“自尖高山起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的全部未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遵照传统的习惯线定界,也就是说,从尖高山起沿着以太平江、瑞丽江、怒江、独龙江为一方和恩梅开江为另一方的分水岭向北,直到在靖丹和木刻戛之间跨越独龙江的地方,然后继续沿着以独龙江和察隅河为一方和除独龙江以外的全部伊洛瓦底江上游支系为另一方的分水岭,直到中缅边界西端的终点为止。”

缅方从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撤出,归还中国,中国收复约153平方公里领土。

对于这段边界,我觉得有必要再补充两句。

1、“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以外”,意味着中国从缅甸收回了1911年英国通过“片马事件”武装侵占的领土。



2、中缅划界之后,缅北土著——克钦族一怒之下于1961年2月组建了克钦独立军,口号就是反对缅甸吴努政府把片马、古浪等地归给中国!

此后,尽管缅北克钦邦归属缅甸联邦,但是该地区克钦族人数十年来一直叫嚣着要搞独立,一直是缅甸政府的一块心病。

不仅如此,最近一些年来,在某国亚太战略支持之下,克钦独立军甚至开始煽动我们国内的景颇族人(克钦族和景颇族同属一个大民族)搞分裂,臭名昭著的“文蚌同盟”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3、中缅北段边界“从伊索拉希山口以北到底富山口”部分与“麦克马洪线”有重合交叠之处。

由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出现了各种各样,甚至是别有用心的猜测或解释。这也是近来网上某些精英公知破口大骂周恩来的理由之一:通过认可麦克马洪线来出卖国土!

众所周知,中国政府是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效力的,早在1960年中缅签约前的1954年6月,周恩来就向尼赫鲁表示:“麦克马洪线不仅中印边界有,而且在中缅边界也有,这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造成的,他们用铅笔从喜马拉雅山画过来,就像瓜分非洲一样。因此,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

那么,既然周恩来说“这条线中国政府不能承认”,那么,为什么中缅划定的北段边界有一部分和麦克马洪线有重叠呢?

对此,周恩来在中缅谈判中是这样表明态度的:“‘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是不能承认的,那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留下的,是非法的,……新中国政府可以根据新的情况与新的关系,可以从现实情况出发考虑‘麦线’问题,但不能用‘麦线’来划界。”(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61页)

那么,所谓“从现实情况出发考虑‘麦线’问题,但不能用‘麦线’来划界”是什么意思呢?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前贴已经再三提到,早在十九世纪末“近百年来滇边旧界”就在北段消失了。而晚清时期对于缅北国界的划分,是这样的:



由于当时的地理勘测水平所限,因此所绘山川河流实际位置并不精确(这也是晚清时期中缅边界对已签约部分仍存在纷争的重要缘由)。但是,从上图可以看出中缅北段边界线的大体走向与现在的中缅边界走向是大体一致的:都是沿怒江西侧的高黎贡山脉为界,并穿过独龙江北上。

恐怕这也是周恩来所提出的“传统的习惯线”的出处所在吧。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上图中,左图为现在的中缅北段边界;右图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邹代钧主
编《中外舆地全图》之皇朝一统图局部。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二十世纪初,中英开始在缅北边界“无主之地”归属问题上出现争议。面对英方的步步紧逼,中方也曾对西南边疆“无主之地”进行过拓展: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命管带程凤翔于1911年率兵渡怒江,翻雪山,进驻桑昂曲宗、察隅,并在压必曲龚树龙帜、立界牌,成功将界碑竖立在瓦弄以南,如下图所示:


其后,赵尔丰甚至准备继续派兵南下,拟在缅北的原梯龚拉设置原梯县。可以说,这是中方最可能争取缅北地区的时机!

可惜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尔丰在成都被革命军斩首,程凤翔部群龙无首,西南拓疆成了昙花一现,中方在西南边疆的开拓也就止步于察隅!

此后,民国初建、军阀混战、抗战苦撑……而中方始终未能触及该地区。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相对于中方对缅北地区的望洋兴叹。英缅则在二十世纪初以来,在缅北不断蚕食,并逐步稳住了阵脚:

1912年,英军沿迈立开江北上,掠取野人山地,直达坎底;1913年,英军由坎底向东,进入独龙江下游,进抵独龙村;1914年在坎底设葡萄府。1922年,英国在他戛设拖角厅,管理原茶山地区。1924年,英军侵入枯门岭以西的户拱;1926年又占江心坡。此后英国废葡萄府,将其下辖的葡萄厅、孙不拉蚌厅划归密支那府。其中葡萄厅辖地“东至高黎贡山及担当力卡山以西,北极西康,西界印度阿萨密,南至恩西河及江心坡南端(据同一时期的调查,葡萄府管辖区域“东达高黎贡山及担当力卡山,与滇属菖蒲桶上帕知子罗接界,北与西康之察隅又名咱舆毗连,南接彼所强占之拖角厅、江心坡及密支那,西以枯门岭与户拱分界”;江心坡“长约八九百里”(尹明德:《云南北界勘察记》,1933年铅印本,第226、247页)。)”。



从上图可以看出,英缅时期设置的密支那府葡萄厅与中国东、北边界与现在的中缅边界东北段是一致的。

前文讲过,面对英缅的步步紧逼,1929年云南省交涉署喊了一嗓子,结果却是“我虽声嘶力竭,但英方则胸有成竹,毫不为动”,对于英方的置之不理,国民政府竟然就此偃旗息鼓!抗战期间,十万精锐国军终于进入缅北。然而,在为英国人打完工之后,不仅没给一分钱工资,而且在英国人一声令下,又乖乖自动退出了缅北,以实际行动认可了英方对此地区的实际控制。

二战后,缅甸独立后,从英国继承了主权,而当地克钦族建立的克钦邦又通过“彬龙协议”加入了缅甸联邦。

中缅双方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展开边界谈判的。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下面,我们回过头来再说“麦克马洪线“。

关于“麦克马洪线”,不是本贴主题,倘要说清,恐怕需要开专贴进行讨论。但是,这里有几点需要明确:

1、“麦克马洪线”是1913年西姆拉条约提出的,上文已经提到,中缅边界段英缅已于1912年开始实际控制。也就是说“麦克马洪线”在中缅边界一段是按照英缅实际控制情况确定的。而当时所定“麦线”中印边界东段英印并未实际控制,完全是纸上谈兵。该段地区实际上是英印1937年重新从档案柜里面发现西姆拉条约开始,一直到1950年代才逐步侵蚀而实控的。

因此,“麦线”中缅边界段与中印边界段完全没有可比性!

2、实际上有两条不同的“麦克马洪线”:一条是麦克马洪备忘录中提出的“麦线”,另一条是西姆拉条约附图中所绘制的“麦线”。由于当时勘测技术的不足,造成两条线实际上并不相符。

实际上,如果真的对照地图上所画的“麦线”,中缅划定的边界与“麦线”并不一致。



左图为1914年3月24日麦克马洪与西藏当局代表《德里换文》附图,右图为现行中缅边界。

从上图可以看出,缅北段边界线一段与麦线轮廓就不相同,更不用说差十万八千里的经纬度了!

因此,严格来说,“麦线”中缅边界段与实际的中缅边界段并非是一致的!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3、“麦克马洪线”中缅边界段不过是中缅北段边界其间的一部分而已。

前面已经说过,中缅北段边界并非与麦克马洪线完全一致。即便按照“麦克马洪备忘录”确定的“麦克马洪线”来说,我们再来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不过是“麦线”一段(“底富山口-伊索拉希山口”)与中缅“传统的习惯线”中间一段有相叠之处罢了,这怎么能成为中方认可“麦克马洪线”的依据呢?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4、在中缅谈判之际,缅方也提出过不按附图“麦克马洪线”划界的要求,但中方并未接受。

缅方认为:“在麦克马洪的备忘录中——说以伊洛瓦底江和布拉马卜特拉江的分水岭为界。实际上,缅甸认为只提伊洛瓦底江流域就可以。”“原图上独龙江直流到——图上的红线(麦线),而经勘测后发现是流到——图上的蓝线(吴巴瑞信中图),因此现在采取红线就是没有意义的”,看下图(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条约附图):



上图中蓝线为内、外藏分界线,红线为西藏与中国其他部分分界线,绿线为独龙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

也就是说,缅甸认为:麦克马洪当年是主张以分水岭划界的,伊洛瓦底江在缅甸一侧,那么,伊洛瓦底江流域应归缅甸所有,而独龙江又属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既然附图上的“麦线”不准确,那么因此应当以“麦克马洪备忘录”为准,将整个独龙江部分作为伊洛瓦底江流域的一部分归缅甸所有。

很明显,缅方是要将整个独龙江流域划入本国版图,中国将失去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比片马、古浪、岗房和缅甸用来交换勐卯三角划地加起来的面积还大。对于缅方提出的这种划分方式,中方自然不会同意。

这样,就出现了缅方要否定“传统的习惯线”与“麦线”相重叠,而中方却要坚持“传统的习惯线”与“麦线”有部分重叠的情况了!

我想,因此,这也是中方同意中缅边界线与“麦克马洪线”有纠缠之处的苦衷吧?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如前贴所言,尽管中缅北段边界的划定其实跟麦线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不管怎么说,中缅划定的北段边界客观上的确与“麦线”有重叠之处,难免令人产生某种联想,特别是对于印度方面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周恩来在中缅签约后,专门向尼赫鲁提到了中缅边界谈判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周恩来说:“这个线是不合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新中国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认。这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产物,中印两国人民不负这个责任。”

1962年10月8日,周恩来在接见苏联大使契尔沃年科并向他介绍当时的中印边界局势时,也曾经专门谈及该问题:“中缅解决边界问题时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双方作了实际勘察,规定了边界。这条边界线有些地方与麦克马洪线相符,有些地方并不相符。”
楼主:单击天下  时间:2021-03-10 07:28:29
小结一下TG的中缅边界划定:

TG建国之后接收了民国政府管辖的地区。其后,通过谈判方式,从缅方收复了片马、班老等地区。总体算来,共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失去220平方公里“永租”之地,相对于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

从正面来说,在谈判中,中国没有恃力欺人,而是始终坚持了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在战后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美英各国自朝鲜战争以来大肆炒作中国穷兵黩武,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消除了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恐惧心理,特别是争取了周边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也缓和了当时中国所面临的被西方国家封锁和包围的国际形势。

从负面来说,在这场谈判中,中国也做出了实际让步。这种“让步政策”,为中国此后和其他国家的的边界谈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暗示。

其实对于TG建国后的边界争端,总的来说算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一些重要地段或者大片领土的得失是寸土必争,甚至不惜与超级大国兵戎相见,如中苏、中印之战。但有些划界过多从战略角度考虑有小幅度让步,比如平分长白山天池、出借夜莺岛等。

对于这种原则是否恰当,我们当然可以商榷、质疑。

但是,精英公知们公然混淆是非、胡编乱造,恶意抹黑,实在是卑鄙了!

楼主:单击天下

字数:2847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3-28 00:35:00

更新时间:2021-03-10 07:28:29

评论数:2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