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包谷面系列 包谷面汤圆

包谷面系列 包谷面汤圆

楼主:阿辽申卡  时间:2021-01-22 11:38:44
包谷面系列

包谷面汤圆

新疆,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很少有饿肚子的事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中苏关系越发的恶劣,可能有一场战争要爆发。于是,就有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全国人民开始了备战备荒的准备。

我父母的单位 是兵团单位建制。和城市的市民一样,口粮实行的是供给制。大概在一九七一年后,在每人原有口粮的基础上,每人每月的口粮开始减少2-4斤的发放。本来,少这点口粮,算不得什么。但架不住,有四五个大男孩的家庭,这些男孩子正是长个长身体的时候,他们能吃能喝,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回家第一件事,肚子饿了,一定是先找吃的。这可难坏了他们的父母。

幸好,我家人口不多,但也是三个小子。父母为此也操了不少心。

其实,口粮还不是重点,重点是,粗粮太多了。那年,过了春节后,我家发放的口粮有九十几斤,只有三斤白面,其余的都是包谷面。家家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情况。冬天的蔬菜也是老三样,大白菜,洋芋{土豆},青红萝卜。这可难坏了连队里的那些主妇们,她们互相交流经验,蒸发糕,炕饼子吃,做苞谷面面条吃,做搅团吃。再变着其他的花样做着吃,可它的本质就是包谷粉,吃起来粗拉拉的,还豁嗓子,难以下咽。

三斤白面,家里来位客人,做顿上好的捞面条,白面也就所剩无几了。

那年,父亲不知从哪弄来了几斤大米。大米,那个年代可是珍贵稀罕物。我的父母都是吃大米长大的南方人,对大米的感情,可想而知,更是深厚。

我们三个小子,也眼巴巴的盼着能吃顿大米饭。父母做顿大米饭,解开装几斤的米袋,锅里大米放得少少的,汤熬的稀稀的,总之是米少汤多。母亲拿出包谷面装进一个大碗里,用开水浇在包谷面上,用筷子搅拌,凉些时候,把包谷面揉的不硬不软。这时,父亲也来帮忙了,手上蘸些水,{防止面沾手}把包谷面放在手心上轻轻搓,搓成圆圆的小圆球,再把圆球上摁上一个窝,把准备好的糖稀,放一点在园窝里,再搓圆放进大米稀饭里,以此类推。做够一家人吃的就好了。

这样,既吃上了大米的味道,又把难以下咽的包谷面吃了下去。包谷面汤圆里放了糖稀,味道有些甜,吃起来有点特殊的甜味还有大米的清香,这顿饭,一家人皆大欢喜。

一顿饭,倾注了父母所有的愿望和心血。
我和弟弟们站在锅灶边,呼吸着鼻子,闻着大米的清香,看着一个个金黄的包谷面汤圆,从锅底慢慢浮起,像一个个争相斗艳的花朵,都想让我们看到它们的笑容。

我从父母那里也学会了,制作苞谷面汤圆的方法。

春天的四月,父母带着小弟弟回了内地老家,去探望我的奶奶和外婆。家里留下我和大弟弟两人,那时,我十岁多点,弟弟七岁多点。

有个星期天,做午饭。我和弟弟,也学着做包谷面汤圆,我俩学的有模有样的,一个个包谷面汤圆搓得又圆又好。
邻居的阿姨来家里看我俩,阿姨是甘肃人,四十多岁,父母回老家时,嘱托这位阿姨有空来照顾下我兄弟两。她惊奇地问道,包谷面还可以这样做着吃?没想到,我和弟弟竟异口同声地说道:是可以这样做着吃的呀。我爸妈给我们做了好几顿了。

阿姨还问了我们,包谷面汤圆的作法,后来,不知道她回家做了没做。

多年后,我给妻子说起这段包谷面汤圆的故事。妻子说,什么时候给我也做上一碗包谷面汤圆吃吃。

我想,做十碗也没问题。就怕吃不出当年父母做的那个味道了。

那个味道,铭记在了心里,难以复制。

2021.1.18


楼主:阿辽申卡  时间:2021-01-22 11:38:44
包谷面锅盔

那个年月,包谷面多的我们不知道怎样做着好吃,于是,互相讨经验。

我的小学同学春花,她的爸爸是我父亲的战友,都是国民党部队起义的士兵。她爸不是她的亲生父亲,她和哥哥都是她妈妈带过来嫁给现在的父亲,后父对他们兄妹不错,从没嫌弃她们。她父母的老家都是甘肃人,父亲是康县人,母亲是武威人。
我们两家住的不远,一个在房子的东头,一个在房子的西头。我已经有十二三岁,我常常到她家去玩,虽然在学校不怎么说话,好像到她家也见不到她,我现在都不清楚。她那时在干啥,可能和一帮女同学玩吧。

春花同学的母亲姓王,我每次去她家玩,都很快乐。王阿姨很喜欢我,她知道,我去玩不是为了真玩,而是学习,向她讨教学 谷面锅盔的做法。

我母亲做事慢,且乡音较重。她不爱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母亲说,女人在一起闲聊事情多,容易发生误会的事,我朦胧的已经懂事,知道母亲说的意思。有次,母亲到一个阿姨家剪鞋样,在剪鞋样的过程,她就告诉我母亲,有个女人常常在医务室纠缠我父亲。{我父亲是单位上的医生}。从那以后,我母亲就更是很少去串门了。

同学春花母亲制做的包谷面锅盔很好吃,我奋勇上前,这个任务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我的头上。

王阿姨炕的包谷面锅盔炕真的很好,金黄金黄的,大大的圆圆有脸盆那么大,三四公分厚,远远的都能闻到她家包谷面锅盔刚出锅的香喷喷的味道,很是诱人,恨不得立刻上去,掰上一块放进嘴里好好解馋。

我家当然吃过王阿姨做的包谷面锅盔了,甜丝丝的味道,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和现在面包的味道有点相似。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人都接受了它,好看又好吃。把王阿姨的技术一定学回来,我们家好自己也制作包谷面锅盔。

王阿姨告诉我,包谷面锅盔先要发面,发面使用温凉水把酵头泡开,不能用太烫得水,太烫得水发出的面,炕出的锅盔就是另一个味道。用凉水都可以,就是时间长点了,夏天还好,冬天凉水发面就不行了。所以,使用温凉水。按比例把包谷面倒入盆中和酵头和到一起,发面和的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最好是吃过早饭后开始发面,这样下午下班后有时间慢慢炕,如果发面有点酸,稍微放点碱面揉进去综合一下就不酸了。炕包谷面锅盔是个耐心细致的活。一点都不能马虎大意,火稍大一点,锅盔面上一糊,里面就熟不了,外熟里生。这个锅盔就算失败了。

把平底锅烧的微微热,不放油。把包谷面发酵好的糊糊,慢慢倒入平底锅中,把面上整平,盖上锅盖。微微火,就是看不到明火的那种火。这真是一个慢工细活,急不得。这时候,一般都是母亲亲自守在灶台边看着火候,她当然不放心我一个毛头娃娃做这么细致的活。这个时候,我就看我的语文,或者常识课文书了。

王阿姨告诉我,开始学,不要炕的太厚,初学薄一点就好,容易熟。没那么费事,等技术过硬了,再慢慢的往厚里炕。这是个过程,是积累经验的过程。炕的锅盔多了,你就摸着里面的窍门了。关键在于火候的掌握。一定慢慢来,熟能生巧,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掀挖不出井来,就是这个道理。

在母亲的帮助下,我们家的包谷面锅盔,也越做越好,越做越厚,最厚的达到了八公分。邻居王阿姨看到后,说这娃娃,将来能干成事情,看这锅盔炕的黄灿灿的,又大又厚,色味俱全,可以出师了。

我告诉王阿姨,这都是我妈的功劳,她烧的火。
王阿姨说,不管谁的功劳,你们家现在炕的锅盔,已经超过我们家了。能得到王阿姨的夸奖,那个年岁,我有点得意忘形,可能都忘了自己姓啥了。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口粮也发生了变化,白面细粮年年增多,包谷面粗粮几乎退出了我们的口粮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的优质大米。

包谷面锅盔到后来,王阿姨家不做了,我们家也不做了。它退出了我们的食谱。

去年,我还看望了王阿姨,她的身体还算健康,如今已九十好几了,快要满百岁了,希望老人家,健健康康福禄长寿。

2021-1-19


楼主:阿辽申卡

字数:285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19 21:15:01

更新时间:2021-01-22 11:38:44

评论数: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