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十八章:丁原为什么能威胁到董卓?

董卓进了朝廷之后,暂时把握住了何家皇帝,并准备废掉何家皇帝,改立和官员们有仇的汉献帝。

在此时,官员们既没了皇帝的支持,自己实力也没有董卓那么强大,所以,大家就只好接受由董卓暂时把持朝政的这一现实。

继张让,何进之后,第三代朝廷话事人董卓,就这么上位了。

董卓上位之后,虽然实力强悍,但仍然有一部分官员不服董卓——当然,这批官员也不是因为对皇帝忠心才不服他,而是因为董卓的上台影响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才不服董卓,想要把董卓给搞下去。

不服董卓的人,大概分成以下两种。

一:朝廷官员。

汉少帝和大将军何进都完蛋之后,原本把持了朝政的何家联盟现在已经彻底不行了,就像汉灵帝时期官员们被太监们压得死死的一样,这一次,官员们再次被董卓压在了脚下。

董卓把持朝政把持到什么地步呢?《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记载:【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刘弘而卓代之。】

董卓想弄死这群官员,都不用找理由,只是随便说:天上怎么好久没下雨了?是不是你这个官做得不好啊?然后就把这位叫刘弘的官员给革职了——你看,董卓实力强悍的没边了,并且其霸道的程度,远远超过当年的太监。

后军校尉鲍信见了,就来找袁绍,说道:【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

袁绍当然不傻,他也很想弄死董卓,毕竟他们这群人都是原来何进身边的红人,但问题是,如今的他们怎么可能弄的过董卓?这不是找死吗?所以袁绍就推辞道:【朝廷新定,未可轻动。】

这明显是袁绍在胡乱推辞鲍信,因为对付董卓,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趁着朝廷新定,董卓还没稳住脚的时候对付他。如果说现在这种情况大家都对付不了董卓的话,那么等以后董卓站稳了脚,大家就更对付不了他了。

鲍信看袁绍不敢打董卓,又去找王允,王允也说道【且容商议。】

你看,袁绍王允平常都自称是绝对的忠臣,可是在董卓强势的时候,他们根本不敢为国除奸。这就证明:他们两个根本就不忠心,他们之前反抗太监,仅仅是因为太监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而已。

相反的,鲍信明知自己不是董卓的对手,但却仍然想要和董卓开战,这就证明:相对比袁绍王允这些人来说,鲍信更忠心一点,当然,鲍信也更看不清形势一点。

二:外地诸侯。

除了朝廷官员之外,外地诸侯们也都很不服董卓,其中最不服董卓的,就是吕布的义父:丁原。

丁原为什么不服董卓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1,假设丁原是个忠臣。

如果丁原是个忠臣的话,那么丁原来到洛阳的本意,就是杀太监,清君侧,为国除害,维护皇权。

而如今太监虽然死了,但是董卓的权力比太监还要庞大,并且太监再坏,最多也只是害一下官员们而已,还没侵犯到皇权,而董卓却直接想要废皇帝,触动了大家的最低底线,所以作为一个忠臣,丁原是一定要灭掉董卓的。

2,假设丁原是个奸臣。

如果丁原是个奸臣的话,那不用说,他来到洛阳的目的绝对不可能是杀几个太监,混一下功劳这么简单——为了杀这么几个废物,大老远来洛阳,还不够油钱呢。

所以说,如果丁原是个奸臣的话,那么他的目的就应该是和董卓一样,即:来到洛阳,伺机而动,进而把持朝政。

而如今,董卓已经把持朝政了,所以丁原想灭掉董卓,取代董卓成为新的老大,也就很正常了。

所以,不论丁原是个忠臣还是个奸臣,他都一定会和董卓作对的,这和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无关,利益使然而已。

丁原想要对付董卓,董卓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为什么呢?因为:丁原的身份不仅仅是外地诸侯这么简单。

在当初,何进为了召集天下诸侯对付董卓,他是做了很多精密的部署的,他并不是胡乱把人全叫来洛阳那么简单。

还是那句话:何进既然敢把这么一群人全都叫来洛阳,那么何进就一定能对付得了他们!不然的话,即对付不了他们,又要把他们叫来,这不是找死?何进再脑残也不可能这么脑残的。

不过,何进为了召集诸侯对付董卓,他都做了些什么精密的部署呢?就是封一部分的外地诸侯成为京官。

何进这么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1,先封他们为官,就是先给了他们利润——和董卓的仗还没开始打,大家还没来得及站队,就已经先从何进那里获得了不俗的利润,那么如果帮着何进打赢了,就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利润。何进这么做,可以拉拢不少诸侯站在自己这边,帮自己对付董卓。

2,万一何进输给了董卓,何进也是有后招的。他一旦输给了董卓,那么这些被封做京官的诸侯们,仍然还有可能继续对付董卓,甚至消灭董卓。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何进封丁原为执金吾的事情。

执金吾是一个官位,大家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保卫皇宫(或首都)安全的人。本来如果丁原只是一个外地诸侯的话,那么不管他服不服董卓,他这个外地诸侯在董卓专权之后就应该滚回家了,他是没理由也没资格名正言顺的继续呆在洛阳的。

丁原如果敢继续呆在洛阳的话,董卓就可以找一个类似于狼子野心的理由去对付他。可如今,丁原早就被何进封成了执金吾,丁原的职责就是保护皇宫!董卓又怎么能赶走丁原呢?

所以就算董卓再怎么讨厌丁原也好,丁原还是可以名正言顺的留在洛阳,伺机对付董卓,谁也赶不走他。

你看,虽然何进死了,但是他的政治策略依然能把董卓弄得很不舒服——何进是标准的老狐狸吧?死了照样玩董卓。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官员里面支持丁原的还是比较多的,至少比支持董卓的要多。当然,大部分的官员还是和袁绍王允一样,比较聪明的随大流,谁也不得罪,先保住命再说。

所以,对董卓来讲,丁原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丁原之所以能威胁到董卓,不是因为丁原自身有多么牛,还是因为何进的政治功力深厚,把自己死后的事情都给算明白了。

所以说,何进绝对是个高明的政治家。

有丁原一天在,董卓这个位子都是坐不稳的。董卓在试图专权的时候,他首先要想到的就是那个手握兵权的执金吾丁原此时正在皇宫周围‘巡逻’呢!随时可以冲进宫来对付自己。

于是,董卓就派人去策反丁原的手下:吕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十九章:吕布真的是有勇无谋的人吗?

董卓派人来策反吕布,吕布很轻松的就被策反了,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历史上则只是领导而已,不是义父),投靠了董卓。

于是大部分的读者就说了,说吕布坏,吕布不要脸。就连书里的反派李肃都说道:【吕布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从此之后,有勇无谋,见利忘义这八个字,就牢牢的扣在了吕布的头上。

但事实上,吕布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我们还是要从原著来看。

董卓来和吕布谈合作,吕布到底是应该跟董卓合作还是该继续跟丁原合作呢?抛开感情元素不讲,我们先来看一下吕布跟着董卓的好处。

吕布跟着董卓,可以明知的好处是:

1,不管吕布跟不跟董卓合作,董卓已经派人送了【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送给吕布,还没谈合作的事情,吕布就已经获得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2,西凉产名马,董卓有一匹马叫做赤兔,是天下闻名的神马,相当于现在的兰博基尼,董卓也把它也送给了吕布。

3,董卓为人大方,早在董卓混的一般的时候,他就是以大方出名的,所以跟着董卓混,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应该比跟着丁原混获得的多。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记载:【卓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

你看,董卓当年还给别人当小弟的时候,立了战功之后,上面奖励了他【细缣九千匹】,董卓就一点也不要,全都分给了手底下的小兵。

要知道,当时细绢足足九千匹,可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财富啊!可董卓就这么全给分了。

所以,董卓当时的形象并不是我们大家所认为的残暴不堪,大家都很讨厌他等等,而是以大方闻名的,大家都很喜欢跟他混的,你只要跟他混,就绝对不会吃亏的。

4,董卓暗示吕布会给吕布一个高官。

吕布最开始跟着丁原混的时候,是被丁原任命为【主簿】的,这个官职不能说高了还是低了,但很明显,应该和吕布心里的官职是有些差别的。

李肃是个中郎将,现在还混成了中央的中郎将,是京官,比吕布混的牛多了。所以,当他去见吕布的时候,说吕布你现在跟着丁原混啊,吕布听了,就【惶恐】不已的说道:【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你看,李肃和吕布是同乡,他们两个人好多年没见面了,一见面,李肃都已经混成中郎将了,可吕布还是从主簿一步步的在往上爬,所以吕布觉得自己很丢脸,很惶恐。

同时,吕布肯定对丁原也是有些不满的。

因为吕布知道李肃是个什么货色,李肃这样的人,就因为跟对了主子,跟了董卓,都能混成中郎将了,可再看自己,有擎天架海之才,却还是个小官。为什么?不是因为自己不如李肃有本事,而是因为自己没跟对主子。

所以,当吕布觉得自己混得不好的时候,他说自己【恨不逢其主也。】他混得不好不是因为他没本事,只是没跟对老大而已,不然的话他肯定是比李肃要混的好的。

这一点李肃也同意,说道:【如某之不才,尚未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指董卓),贵不可言。】

你看,李肃说得很明白了,像他这种人跟着董卓都能混成中郎将,足见董卓对手下小弟们还是很舍得封官的,既然如此,那么吕布去了,封侯拜相那是肯定的,贵不可言。

事后,吕布加入了董卓,也的确立刻被封为了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咱们先别说侯爷爵位的事,单单是中郎将,这就证明吕布加入董卓之后,一下子就混到当年皇甫嵩那群牛人的位子上去啦!比原来跟着丁原混,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当然,这两个中郎将的官职还是有不同的。)

5,董卓现在是朝廷的一把手,就像当年的何进一样,他想提拔谁就能提拔谁,跟着董卓混的话立刻就可以获得提拔。但是跟着丁原的话,吕布却要先消灭董卓,然后才能获得提拔。

立刻获得提拔和消灭董卓才能获得提拔(还未必能消灭得了),这两个哪个利润更高,很明显的。

所以,吕布背叛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是很正常的人之常情,人往高处走,大家也别再说吕布无情无义了。

如果吕布这种行为叫无情无义的话,那么刘备跟着袁绍混,一看袁绍不行了就去投靠刘表,刘备的兄弟刘璋打不过张鲁了,刘备还去趁火打劫准备灭了刘璋,这些行为又叫什么呢?

由于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是主角,所以刘备做出以上行为就叫【不得不为耳】,形势所迫,而吕布做出这些行为,却被叫做无情无义,见利忘义。

就连李肃也对董卓说道:【吾与吕布同乡,素知吕布有勇无谋,见利忘义。】

李肃这句话,说吕布见利忘义是对的,在那个时代,你不见利忘义你都活不下去,但他说吕布有勇无谋则是错的。

吕布无谋吗?不对!和一般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吕布非常的聪明!

李肃总是觉得吕布是被自己骗来董卓这里的,大家也都是这么认为,但是,这么看是完全不对的。

如果当时的形势是:跟着丁原的利益大于跟着董卓的利益,那么吕布被李肃骗到董卓那里,李肃确实可以说吕布有勇无谋,说吕布被自己给骗了。

但是,此时的形势刚好相反!跟着董卓比跟着丁原好多了,吕布一跟董卓,立刻封侯,赚翻了,这样也能叫有勇无谋?这叫绝对的会站队!

也就李肃这种真正无谋的人才会觉得吕布是被自己骗到董卓这里的,其实啊,吕布早就等这个机会很久了,他就是顺水推舟而已!你看他一听要李肃要他加入董卓,他瞬间就把自己干爹丁原给杀了,哪有半点犹豫,被骗的样子!

吕布还说道:【某欲从之,恨无门路。】你看,吕布跟着丁原一来洛阳,他就早想背叛丁原加入董卓了,只不过没人给他当中间人而已。

但就算是这样,吕布还是很沉得住气,一直抻着,也不主动去找董卓谈合作的事情,以免出现什么意外。结果抻到最后,董卓这边反而先忍不住了!先来找吕布合作了!

就从这一点上来讲,吕布就是个绝对冷静,谨慎的人,为了干大事,他是比董卓还沉得住气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曹铜爵 154楼 2015-07-21 15:38
解答章一:解答一下前面的一些问题。
看到有朋友对于张让杀何进,和何进引来董卓都有疑问,那今天我就系统的来解释一下所有的疑问吧。
首先真的很高兴,能有这么多的朋友认真的看我的书,还认真的提出疑问,这真是我的荣幸,希望以后朋友们如果看到本书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进步~~
然后就来说一下这几个问题。
一:何进引来董卓的问题。
我的回答:何进引来董卓,绝对是像我........
------------------------------
@尧天佑 2015-07-24 07:44:14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评水浒批三国的文章,是断章取意歪曲事实的谎言,但若能自圆其谎写得精彩的,咱们还是喜欢看的。
但楼主为颠覆而颠覆,太刻意要将原著及大众思维都颠覆过来,又前后矛盾就着痕迹了。
何进这个谎言你前后矛盾圆不了,跟着又是吕布有勇有谋(未细看),不会把曹操说成了保汉大忠臣,而刘备才是一心想灭汉吧?
然后再断章一句“云惧之”之类的,然后说:神马子龙混身是胆?其......
-----------------------------
关于何进的问题,我已经解释的够详细了,所以并不存在什么矛盾,事实就是那样,哪来的矛盾?

至于后面朋友说的话,明显就是在故意扭曲了,我是不会这样的。

比如写到现在,主流的认识是太监是坏人,官员是好人。而我的解读则是:太监和官员是一样的人,只是为了利益互相对立而已,没有谁好谁坏之分。

在这里,我并没有像朋友说的那样,说什么太监是绝对的大好人吧?

解读和胡扯,我想我还是分得清的想,喜欢本文的朋友们也都一定分得清的。

最后还是多谢朋友给我的建议~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连续两更,补上昨天的一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连续三更,补上前两天的更新,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十二章:王允为什么不和袁绍合作?

外地诸侯里面最想杀董卓的是袁绍,朝廷官员里面最想杀董卓的则是王允。

关于这一点,袁绍自己看的很清楚,所以在他想要杀董卓的时候,他并没有联系实力更强大,和他关系更亲密的叔叔袁隗,而是联系了实力并不强大,和他也并不熟悉的司徒王允。

为什么?因为袁隗现在已经投降了董卓,日子过的很舒服,根本就没被董卓欺压。所以,袁隗自然就没必要冒死和董卓对抗了。

相反的,此时的王允如果不考虑杀死董卓的话,那么他早晚会被董卓给杀死。(除非他也像袁隗一样,向董卓投降。)

所以,袁绍就给王允写了 ,商量着一起杀董卓。【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王允得书,寻思无计。】

请注意:第一个提议杀董卓的,即不是巧施连环计的王允,也不是召集十八路诸侯的曹操,而是远在外地的小诸侯袁绍。只从这一点上,就足以证明袁绍心狠,敢拼,一个市长级别的小诸侯就敢商量着对付国家总理,绝对是个不输给曹操的狠人。

不过,袁绍寄信给王允,想和王允一起对付董卓,王允的态度却很奇怪。

书上写道:【王允得书,寻思无计。】

你看,奇怪吧?

可能有的朋友要问了,这是王允觉得和袁绍合作很难杀死董卓啊,所以王允才不答应啊,觉得没什么好办法能杀死董卓,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大家还是来听我慢慢分析。

首先,袁绍联合王允,他们俩方势力到底能不能杀死董卓,这一点,我们先不去考虑。

我们暂时需要考虑的是:袁绍联合王允杀死董卓的几率,绝对要比曹操去单独刺杀董卓的几率大多了!因为:

一:袁绍现在的身份是外地诸侯,他再怎么弱,手里也是有私兵的,再加上王允在朝廷里也有些心腹,所以,他们这样的组合其实就是当年弱化版的朝廷何进+诸侯丁原的组合。

他们这样的组合里应外合之下,消灭掉董卓虽然不可能,但至少比曹操自己一个人冲上去砍死董卓的成功率高多了。

并且,万一他们真的对董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那么在关键时刻,袁隗说不定也会出手对付董卓的,毕竟袁隗只是被迫投降了董卓而已,如果真的有可能干掉董卓的话,袁隗还是会出手的。

二:就算曹操杀死了董卓,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政治斗争不是过家家,不是说董卓一死,他的手下们就全都跟着死了,没可能的。

就像后来,董卓被吕布给杀死了,董卓的手下们人不在朝廷,都能调动大军来打朝廷,重新把持了朝政,更何况现在董卓的手下都守在朝廷里面呢?

曹操就算刺杀董卓成功了,董卓手下的李儒,吕布等人也会立刻造反,强行稳定朝廷,到时候轮到李儒吕布等人把持朝政的话,其实和董卓把持朝政并没有任何的分别(就像是后来的李傕郭汜把持朝政一样),王允等官员还是会被压迫着,治标不治本的。

三:曹操就真的那么傻,会去舍命杀董卓?

很明显,曹操是个真正的聪明人,他绝对不可能去舍命刺杀董卓的,更不可能傻的在董卓家里刺杀董卓——那样的话,就算曹操杀了董卓,他也绝对跑不出董家的。

曹操是个聪明人,他怎么可能用自己的命去换董卓的命,然后让王允捡个大便宜来把持朝政?不现实的。

真实历史上的曹操,他并没有脑残的去刺杀董卓,就算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也不会傻的去刺杀董卓的。

为什么呢?因为在之前,已经有人刺杀董卓失败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中记载:【越骑校尉伍孚,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

你看,董卓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沉迷酒色的大胖子啊,董卓的力气极大,武功极高!这个叫伍孚的人,是个越骑校尉,肯定也是弓马娴熟,上惯战场的高手,可就是这样的高手,试图偷袭董卓的时候也让董卓轻松反擒拿了,你说这董卓厉不厉害?

你看,早就有人因为武功不如董卓,然后刺杀董卓失败了,这件事世人皆知,那么王允和曹操又怎么可能傻的再去重复这件事一遍?更何况,董卓被人刺杀了一次之后,警惕性肯定越来越强了,肯定更难被刺杀了,这个时候曹操还上,岂不是找死?

书上还写曹操准备杀董卓的时候不敢动手,为什么?因为曹操【惧卓力大】,你看,曹操都知道自己打不过董卓了,还去杀董卓,世界上哪有这么傻的人?

所以说,曹操杀董卓这件事,完全就是罗贯中为了体现曹操后来献刀的聪明(或狡猾),硬生生加上的一段剧情而已,不管是真实历史还是三国演义,曹操都绝对不可能去杀董卓,并且也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你看,和袁绍联手杀董卓,还是有可能成功的(尽管可能性很小),但如果派曹操去杀董卓,则绝对不可能成功。(并且曹操和董卓的关系那么好,谁知道曹操是不是董卓的人?)

那么,王允为什么要拒绝有可能成功的方案,而去选择完全没可能成功的方案呢?

难道是为了故意推曹操去死?也不可能。

一是王允和曹操一个是当朝司徒,地位尊贵,另一个则只是年轻小官,两人没什么能结怨的理由。

二是让曹操只身去刺杀董卓是曹操自己提出来的,如果曹操不提的话,没人能逼着他去刺杀董卓的,所以说,王允并不是在害曹操,在三国演义里面,刺杀董卓完全是曹操自愿的。

并且,如果王允是想故意害曹操的话,那么在曹操行刺失败之后,王允应该还是要和袁绍联手对付董卓才对,因为他已经害不了曹操了,但是杀董卓的事情还要继续。可到后来,王允竟宁愿再次和貂蝉吕布联手刺杀董卓,也不去找袁绍联手,这就只能证明一件事。

就是:王允宁愿把杀死董卓的希望压在曹操和貂蝉刺杀董卓成功这种很侥幸的事情上,也不愿意和袁绍联手。

王允宁愿赌侥幸,撞运气,也不愿意和袁绍联手。

为什么呢?因为和袁绍联手这件事情,对王允产生的利润太低,风险则太高。

我们可以来推理一下。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和袁绍联手还是让曹操去刺杀董卓,这两者的风险都是极高的。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能成功杀死董卓的几率都几乎是零(袁绍略高一点点),而杀董卓失败之后,王允却要百分百的死。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之后王允没死,是因为曹操本身就不想杀董卓,所以曹操跑了,董卓根本就不知道这幕后是谁主使的。如果当初曹操真的是舍命杀董卓的话,并且没跑掉,被活捉了的话,那么事后王允是必死无疑的。)

人类要去做一件高风险的事情,那就首先要有高回报才行,不然的话,没人会傻的为了一点小钱去玩命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和曹操合作之后,王允的回报。

可以确定的是,假设曹操真的杀死了董卓的话,那么可以把持朝政的人,一定就是王允。

为什么呢?因为三点。

1,王允杀死了上一个把持朝政的人。

2,董卓死后,王允的地位在当时的朝廷里算是很高的了。

3,王允在朝廷里拥有着一批心腹。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那袁隗呢?他的地位也很高,他在朝廷里的心腹比王允还多,有没有可能是王允杀了董卓之后,袁隗反而把持了朝政呢?

不可能的,因为自从袁隗暂时性的投降了董卓之后,何家联盟剩下的忠心官员们,就基本不鸟袁隗,而是王允为首了,袁隗是很难跟王允争的。

其实杀死董卓之后王允会把持朝政这件事根本就不必分析,你看事后王允杀死了董卓,他不就把持朝政了吗?当时朝廷里也有比王允牛的人,但把持朝政的仍然是王允。

也就是说,如果派曹操貂蝉等人去刺杀董卓的话,风险虽然极高,但是一旦成功了,利润也是极高的!王允会把持朝政,王允会成为新的董卓!

但是和袁绍联手的话,可就没这么高的利润了。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一但董卓是被袁绍杀死的话,那么到最后,杀死董卓这件事可能就跟王允没什么关系了,功劳一定会算到袁家的掌门人袁隗那里去。

袁绍太年轻,就算他杀了董卓也没资格把持朝政,所以把持朝政的一定会是袁隗,王允这两个地位尊贵的老前辈。很明显,相对比无亲无故的王允,袁绍一定会把杀董卓的功劳全都推给自己的叔叔袁隗的,毕竟如果这样的话,袁家就可以继续壮大下去,成为天下第一家族。袁绍自己也会跟着沾大光,毕竟能有那么多人才跟着袁绍,袁家的招牌还是很起作用的。

到时候,袁隗之前投降了董卓的这种行为就不叫怕死了,而叫策略!袁隗当初投降董卓就是为了干掉他!到时候袁隗会成为新的董卓,把持朝政,而王允则很难获得什么利润。

因为王允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杀董卓之后,如果硬要给王允升官的话,那么王允就势必会影响到把持朝政的袁隗,袁隗当然不会傻的给王允扩大势力了。

所以,如果和袁绍联手的话,风险极高不说,得到的利润却是超低!最多得到一点奖金而已,扩大势力是别想了,说不定还会被袁隗给干掉!

你说,冒着被干掉的风险杀董卓,结果成功了反而要被袁隗继续欺压,那王允冒得这是哪门子险?王允会傻成这样吗?

所以,王允绝对不会和袁绍合作,他宁愿把希望压在曹操和貂蝉的身上。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十三章:曹操杀吕伯奢之谜。

一说起曹操杀吕伯奢,大家就都觉得曹操是个奸诈卑鄙的无耻小人,竟然杀害了自己的恩人,真是个狼心狗肺的畜生。

不过,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这一历史迷案里面,又有着怎样的内情?我们今天就来慢慢分析曹操杀害吕伯奢这一千古之谜。

曹操杀害吕伯奢,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一段故事是这么被描述的:

吕伯奢好心的收留了曹操和陈宫这两个通缉犯,然后吕伯奢就去买酒了。在此时,曹操生性多疑,怀疑吕家人要出卖自己,一怒之下灭了吕家满门八口人,然后才发现是自己误会吕家了。但就是这样,等大好人吕伯奢回来的时候,曹操还是趁机杀了吕伯奢,避免他去报官,并说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三国演义里面,这一段剧情极大的描写了曹操生性多疑,毫无人性,残忍阴险等负面性格,再对比后来刘安用妻子的肉招待刘备时,刘备【不胜伤感,洒泪上马】的仁慈,就更显得曹操阴险残忍。

但实际上,这一段剧情纯粹是罗贯中为了抹黑曹操在乱写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慢慢分析。

一:买酒之谜。

吕伯奢收留了曹操陈宫之后,说道:【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

你看,吕伯奢的这句话,相当可疑。

首先,吕伯奢的身份是什么?是曹操父亲曹嵩的结义兄弟。【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

要知道,曹嵩可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老实人啊,历史记载,曹嵩是曾经当过三公的人,级别类似于国家总理——而吕伯奢作为国家总理的结拜兄弟,肯定不可能太穷,平常肯定也是经常需要招待别的贵客——这是常识,我就不用去分析了。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居然家里连点酒都没有?客人一来,居然需要还要现去别的村子买酒才行?这不是太寒酸了吗?吕家有这么穷吗?

而且你看啊,这吕伯奢应该是个大富大贵的人,可是当有客人来了,吕伯奢居然丢了下客人,自己亲自去买酒,而不是派手底下的仆人去买酒,导致曹操陈宫两个客人就在客厅里干巴巴的等着吕伯奢回来,也没人招呼他们,这符合吕伯奢的身份和礼数吗?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

1,如果历史上没有发生吕伯奢去买酒这件事情,那么很明显,这件事情就是罗贯中为了抹黑曹操而瞎编的。

因为从作家的角度来看,如果吕伯奢没去买酒,然后曹操生性多疑,误杀了他全家,这样写,带给读者们的震撼其实并不大,大家只会感觉曹操误杀了吕家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如果写吕伯奢离开了吕家,曹操误杀了人,然后吕伯奢回来后曹操为了防止吕伯奢揭发自己,明知自己杀人全家不对,还是故意杀了吕伯奢,这样写,效果就震撼多了。

所以如果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吕伯奢去买酒这件事的话,那么罗贯中违背常识,硬要吕伯奢去买酒,其实就是为了支开吕伯奢,继续制造更阴险,更残酷的剧情,让本来只犯了误杀罪的曹操,必须犯上故意杀人罪才行。

2,如果历史上真的发生了吕伯奢去买酒这件事,那么按照我的分析来看,吕伯奢堂堂国家总理的结义兄弟,家里居然没贮备着酒,而且要买酒还不让仆人去买,而是很失礼的自己去买,让客人干等着,那么吕伯奢这么做,曹操就绝对有理由怀疑他。

其实换成了我,我也会怀疑他是不是要去揭发我的,因为他做的这件事实在是太反常了,完全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家境。

二:杀猪之谜。

吕伯奢走后,曹操和陈宫忽然听到他家里传出来了一阵磨刀声,曹操就怀疑吕家人要杀害自己,就提议去听听是怎么回事。

一去听,就听到吕家人说:【缚而杀之,何如?】绑起来杀了,怎么样?

曹操大惊失色,和陈宫进去一口气就杀了吕家八口人,杀完了,却发现一头猪倒在地上,原来吕家说绑起来杀了,是说杀猪。

你看,抛开三国演义的名著地位不说,这一段剧情简直就是个无聊的笑话。

首先,见过杀猪的人都知道,猪被绑起来的时候,几乎都是狂吼乱叫的,别说是隔着一个厨房,你就算是隔着一条街都能听的到。那个年代即没麻醉药,也没安乐死,曹操连厨房里有人低声说要杀他都能听的见,却听不见杀猪声?不可能的。

所以,这一段剧情,还是罗贯中为了抹黑曹操而用的拙劣手段,完全不符合常识的,估计罗贯中也没杀过猪吧。

不过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那万一吕家要杀的这头猪,就是没叫呢?不一定每一头猪被杀的时候都要叫吧!

好,我们就算当时确实是发生了这么脑残的事情:猪要被杀了,可是他没叫。就算是这样,但曹操还是没有做错,他这么做,依然符合人之常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陈宫。

听见厨房里有人说杀了如何的时候,不仅仅是曹操动了杀心,就连陈宫也是一下子就冲进了里面,挥剑乱砍,【不问男女,皆杀之。】

陈宫这个人,咱们先别去评价历史上这个人的性格是怎样的,单纯从三国演义里面来讲,陈宫这个人是被罗贯中当作一个真正的忠臣烈士来描写的。

为了帮想要为国除害的曹操,陈宫宁愿丢掉自己县长的官职。发现曹操这么阴险之后,陈宫又弃曹操而去。吕布再怎么不听他的建议,陈宫也对吕布忠心耿耿。最后吕布战败的时候,就连张辽都投降了,陈宫却还是慷慨赴死,毫无畏惧,在三国演义里面,陈宫就是这么一个忠臣烈士。

你看,就连这么一个作者都承认的忠臣烈士,在听到这么可疑的话的时候,也是毫无仁慈,直接冲进去就杀人,这就证明:在当时的观念来说,曹操陈宫这么做是对的,在没听到猪叫,只听到别人问杀了如何的时候,他们就应该这么做!你不这么做,就是给这群人抓住你向董卓请赏的机会!

三:距离之谜。

曹操陈宫误杀了吕家满门,出门之后,碰上了吕伯奢。

吕伯奢满门被灭,当然不会和曹操干休,所以曹操先出手杀了吕伯奢。并说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一段极其渲染了曹操阴狠无耻的性格,但是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让人很疑惑了。

书上写道:曹操陈宫【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

你看。

曹操最开始怀疑吕伯奢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乍一看,曹操很怀疑吕伯奢,根本就不想在他家里住,但实际上,当时曹操走到吕家的时候,他们只要再走几里地,就可以到达客栈了,他们为什么还非要在自己完全信不过的吕家住呢?

这一点,从逻辑上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就可以明白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根本就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是罗贯中为了抹黑曹操,强行违背常识而编写的一段无聊可笑的剧情。同时,就算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是真事的话,那么曹操杀吕伯奢也是对的,完全不是什么阴狠毒辣,只是自卫而已。

演义里抹黑曹操,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不过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不止是三国演义,就算是真实历史上,也有曹操杀吕伯奢的记载啊,说到底,曹操还是个大坏蛋。

哦?真的是这样吗?真实历史上,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的真相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继续推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十四章:曹操杀吕伯奢之历史真相。

曹操杀吕伯奢,历史上记载着这件事情的,大约有三处。

一:《魏书》

《魏书》记载道:【太祖从数骑过故人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很明显,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是要故意抹黑曹操,而在魏书里面,作者则是要故意美化曹操。

魏书的作者本来就是魏朝的官员,他美化曹操也很正常。所以,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情,在魏书里就变成了:曹操逃难到吕家,结果吕家的人想要抢劫曹操,所以曹操才要杀死吕家满门。

当然,和三国演义一样,魏书的描述应该也是不真实的。

首先,和我们之前分析的一样,身为国家总理的结拜兄弟,吕家应该是个富贵人家,通过魏书我们还可以知道,吕家还是个常年有宾客的富贵人家。

这样的人家,竟然会为了【马和财物】去抢劫自己的朋友?不太现实。

并且,曹操身为头号通缉犯,抓住他之后领赏的赏金绝对不少,至少不会低于一匹马和曹操随身携带的逃命钱。那么,就算吕家见利忘义,那么吕家抓曹操的原因也应该是想要报官领赏,而不是魏书上写的为了抢曹操的钱这么简单。

在魏书里面,作者为了抹黑吕家,增加曹操杀吕家的合法性,简直就把吕家写成了一个类似于母夜叉孙二娘的黑店一样的庄园——在魏书里面,曹操是不是通缉犯吕家根本就不管,吕家就只是想要抢钱而已。

按照魏书里面的描述,就算曹操不是通缉犯,只要他身上带着钱,吕家的人还是会照抢不误的。

不过,虽然魏书极力的美化曹操,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即:即使是极力美化曹操的魏书,也不得不承认曹操确实是杀了吕家满门的。

也就是说,曹操杀吕家这件事,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二:《世语》

经过分析之后,我们确定了历史上的曹操的确因为某种原因杀了吕家的人,那么,我们继续来看世语是如何描述这一段故事的。

《世语》记载道:【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为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杀八人而去。】

你看,世语说的,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故意在抹黑曹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语说曹操莫名的怀疑吕家要出卖自己,所以他就把吕家全杀了,这一点相当不合理。

你看啊,既然曹操如此信不过吕家,那么世语中的曹操又为什么非要去吕家住呢?三国演义好歹还强行添加了一段杀猪的剧情让曹操怀疑,略微增加了一点合理性,再看世语,曹操先是很信任吕家的住进了吕家,接着又莫名的怀疑吕家,把吕家给灭门了,一点逻辑都没有。

所以在杀吕伯奢这件事上,世语根本半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在胡乱抹黑曹操而已。

三:《杂记》

《杂记》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首先,杂记本身就是一本可信性并不高的书。同时,杂记里面的记载也是糊里糊涂的,几乎和三国演义一样勉强:三国演义是曹操听见人家杀猪,就以为人家要害自己。杂记更糊涂,听见人家锅碗瓢盆声乱响,就以为人家要害自己,都是一点生活常识和逻辑都没有的。

同时,请注意:在所有曹操杀吕家的资料中,不管是美化曹操还是抹黑曹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当曹操逃到吕家的时候,吕伯奢并不在家!

也就是说,不管历史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吕伯奢这个人,都不是死在曹操手下的,不管曹操杀没杀吕家满门,吕伯奢当时都是不在的。

也就是说,曹操根本就没有杀过吕伯奢。他最多只是杀过吕家其余的人。

在确定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来继续推理。

曹操逃难时,逃去了吕伯奢家,吕伯奢刚好不在家。

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让曹操忽然性情大变,灭了吕家满门呢?(根据之前的分析,曹操杀吕家的人已经成了事实。)

无外乎两种结果:

1,曹操怀疑吕家人要害自己。

2,吕家人想要抓曹操去报官。

当然,抓曹操去报官不一定是为了赏钱这点小事,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曹操得罪了当时权倾朝野的董卓,这个董卓是连前任国家总理曹嵩都惹不起的人,所以吕家怕日后受到连累,就准备举报曹操,这也是正常的人之常情。

毕竟吕伯奢愿意舍命帮助曹操,是看在自己的老朋友(甚至结义兄弟)曹嵩的面子上,但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们却未必愿意舍命帮助曹操——根据各种史料来看,吕伯奢的儿子们认不认识曹操都不一定,凭什么舍命帮他呢?

所以,历史的真相就应该是:曹操和吕家这两方,有一方先主动出手了!

那么,是谁先主动出手的呢?我们当时并不在现场,所以就只能根据逻辑,去仔细的推理,分析。

如果按照《世语》和《杂记》的说法,是曹操先出手的,曹操忽然怀疑了吕家的人要害自己。

但是这么说是不合常理的。因为:

1,如果曹操只信任吕伯奢,并不信任吕伯奢的儿子们的话。

那么,当曹操知道值得信任的吕伯奢不在家,只有这群和自己不熟的吕家人在家的时候,凭曹操的谨慎,他就不会住在吕家,而是会立刻离开。

曹操这个人,绝对不会脑残的去赌这群陌生人会不会舍命帮助自己。

既然不会住在吕家,那么血案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2,如果曹操即信任吕伯奢,又信任吕伯奢的儿子们的话。

那么,曹操住在吕家就非常合常理了,大家都是心腹兄弟嘛。

但是,如果曹操这么信任他们的话,曹操就绝对不可能因为听到厨具的碰撞声,甚至像世语说的,什么都没听见,就莫名其妙的去杀人全家,你说是不是?

所以,横看竖看,曹操都是不可能先出手的。

那么,会不会是吕家先出手的呢?应该错不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像我上面所分析的一样,如果曹操信不过吕家,他就不会住在吕家,也就不会有杀吕家这件事了。如果曹操住在了吕家,那么这就证明曹操绝对信得过他们,就绝对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怀疑吕家,甚至直接大行杀戮。

但最后曹操和吕家的人仍然杀起来了,这就只能证明:是吕家人想要谋害曹操,因为曹操是不可能先出手的。

曹操最开始是信得过吕家的,所以他住在了吕家。谁知道吕家的儿子们想要谋害曹操,所以曹操奋起反抗,杀了吕家满门。

这个,就是曹操和吕伯奢这桩千古谜案的答案了。

至于被大肆渲染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完全就是在抹黑曹操而已,并且抹黑的很没水平,曹操的原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罗贯中完全是在故意误导读者,曲解曹操。

先别说曹操这个人是好是坏,就说曹操的政治水平,就决定了曹操绝对说不出这么脑残的话来。

刘备死前还知道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呢,曹操的政治功力就这么浅,非要指着自己的脸说:我就是坏啊就是坏!我要害死天下人!

不可能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才是政治家曹操。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连续三更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十五章:曹操造反。

曹操逃难回到家里之后,就准备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

曹操的这一做法十分冒险,等于是刚刚逃脱了通缉,又要主动露出头来把自己定义为反贼,但是,曹操这么做又很必要。

因为:虽然对董卓不满意的人十分多,但是有必要和董卓拼命的人却很少。

比如说朝廷官员袁隗,王允他们,虽然他们对董卓把持朝政十分不满,但他们暂时还没有生命危险,并且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所以他们当然不会傻的去和董卓玩命——毕竟凭他们单独对付董卓,就是找死。

再比如跑到外地的袁绍鲍信等人,他们虽然也很讨厌董卓,甚至袁绍就是被董卓给逼走的,但董卓这个人很懂政治,他逼走了袁绍之后,又加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让袁绍的小日子过的也没那么难,不至于难到要和自己拼命的地步。

甚至只要袁绍誓死效忠董卓的话,他还可以继续升官,所以袁绍也没必要舍命去反抗董卓。

还有一些外地诸侯,有的的确是被董卓影响到了利益,但有的则是直接无所谓——我管你朝廷里是张让还是何进还是董卓,我们这群土皇帝在自己这还不是一样过日子!

但曹操就不一样了。

曹操现在已经成了董卓手下的头号通缉犯,他逃难出来之后,可以做的事情无非就两种。

1,继续混官场。

如果曹操想要继续混官场的话,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中央朝廷他是不敢去混了,因为董卓就在那里,他去混就相当于去自首。

地方上的官场呢?跟着一路诸侯混混行不行呢?也不见得能行,董卓通缉曹操,你在这时候收留曹操就等于是和董卓宣战了,各地诸侯不见得敢冒着得罪董卓的风险去收留曹操。

毕竟曹操他爹是国家总理这件事已经是过去式了,谁敢为了他去得罪现在权势滔天的董卓呢?

还有啊,你别说曹操他爹是前任国家总理,你就是现任总理袁隗,王允他们,见了董卓不也照样浑身哆嗦?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还试图混官场的话,就跟直接自首没什么分别了。

2,隐姓埋名过日子。

曹操混不了官场,那么他能不能隐姓埋名过日子呢?也不太可能。

首先,曹操这个人还是很有远大抱负的,早些年太监把持朝政的时候,太监的叔叔犯了法,他就敢怒打太监的叔叔,做了很多真正的忠臣都不敢做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曹操是绝对不甘心当一辈子无名小卒的。

同时,就算是曹操甘愿归隐,那么曹家能否归隐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要知道曹家可不是寻常百姓家,一共就三口人,往山里一藏就归隐了,曹家可是真正的名门大族。

你看后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他们,随便一个人出来,身后都是至少有一千小弟撑场子的,你当这是在玩啊!这么庞大的一个家族,怎么可能归隐?你想归隐都归隐不了的,上了位的人哪有那么容易退的下来?

就像诸葛亮,出身名门望族诸葛家族,他就是藏在深山里隐居别人也照样找的到他。

所以,曹操一造反,第一批来响应曹操的人就是曹氏家族的各种亲戚——这一方面是因为曹家团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群曹家亲戚在曹操的连累下,其实也没别的选择了,不造反就等着死吧。

你想啊,这群曹家人一想做官,领导看了简历就会想:这不就是得罪了董丞相的曹家人吗——你说,谁还敢用他们?

所以,曹操无奈之下,就只好造反了。

请注意:在这里,所有的诸侯里面曹操第一个造反,并不能代表曹操有远见,袁绍没远见等等,只能证明在所有的诸侯之中,曹操是被董卓逼的最狠的一个,他不造反就会死,所以他只能造反。

并且,曹操必须迅速造反,因为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紧接着追捕曹操的朝廷官员就会追到这里了。

造反和起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大家的立场不同而已。朝廷当然觉得你是反贼,你是在造反。而你则觉得你是革命家,你是在起义。

此时董卓并没有篡权,仅仅是把持朝政而已,和之前把持朝政的何进并没有任何分别,但之前曹操是跟着何进混的,所以曹操就不会大骂何进把持朝政。而如今曹操不但不跟着董卓混,还是董卓的大仇人,所以曹操就会大骂董卓把持朝政。

并且,曹操明明是造反,但是他仍然【竖起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你看,何进把持朝政的时候,你怎么不竖起忠义二字呢?

曹操一方面召集各路诸侯,一方面组建自己的队伍。

先是李典乐进来投靠了曹操。

这个李典可不是一般人,家里很有实力,跟水浒里的柴进一样,养着宾客数千人,曹操聘请李典的同时,也顺便吸收了李典手下的这几千人。

当然,李典把这几千人送给曹操,也不是白送的,这也是一种政治投资。毕竟李典手下人再多,也不过是个一般人而已,他能有幸结交到曹家这种大家族,还是很值得,这几千人花得值。

接着是夏侯惇夏侯渊两个,夏侯惇是出了名的不怕死,夏侯渊也很有才华,早些年还替曹操顶过罪,蹲过大牢,他们也各自带着小弟千人来投。

然后就是曹操的兄弟曹仁曹洪,这其中曹仁跟刘备一样,也是混黑道的,手底下有一千多小弟。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大家族的好处来了,曹操一造反,就至少拥有了近万人的一支强悍队伍。再看当年的刘备,混黑道混到死,到最后也不过才500个小弟。

为什么?还是家里关系不硬啊!你看啊,这家里关系硬了,居然连混黑道都混的舒服点。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yzlx119 2015-07-28 12:07:45
铜爵兄大才,是不是准备三国结束写红楼啊

-----------------------------
有这个想法,红楼也很有意思~~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十六章: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十八路诸侯打董卓?

曹操召集天下诸侯来对付董卓,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描述,这些诸侯共有十八路,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是:袁绍,袁术,公孙瓒,鲍信,陶谦,孔融,孙坚,马腾等等。

加上曹操,在三国演义里面,比较重要的诸侯大约有九个。

除了这九个诸侯,其余的诸侯们在历史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人物,但在三国演义里面,却都成了标准的龙套。

比如东郡太守乔瑁,在历史上,真正提出召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就是他!而不是什么曹操,袁绍。可是乔瑁在演义里面就是个龙套而已,毫无剧情,我们完全不必去对他做什么研究,分析。

所以,我们先来看一下演义里着重描写的这九路诸侯。

首先,我们要先来确定一个问题:这九路诸侯,他们为什么要讨伐董卓呢?

我这么一问,可能有的朋友就要说了:因为董卓很坏啊,董卓他把持朝政,他残暴不堪,所以诸侯们都要来讨伐他。

哦?事实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恐怕不是。毕竟这些诸侯们都是一方土皇帝,早就混成了人精,他们的想法,恐怕不会这么的简单。

董卓真的很坏吗?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去考虑。我们先来考虑:按照这群忠臣义士的说法,当年的太监们也很坏,但为什么当年没有人组织十八路诸侯去讨伐太监呢?

同样是诸侯们口中的坏人(注意:是不是坏人只是诸侯们说的而已,并没有公论),为什么他们只想打董卓,不想打太监呢?

这就只能证明:当年的太监虽坏,但太监们并没有影响到这群诸侯的利益,所以不管太监们再怎么坏,这群诸侯也不愿意浪费自己的兵力去打太监,去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只是一个劲的看朝廷官员和太监们的热闹而已。

而如今的董卓专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某些诸侯的利益,所以他们再也不能看热闹了,必须要拼命出手对付董卓才行。

也就是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董卓坏,他们好,和什么正义啊,爱国啊之类的更是毫无关系,说到底还是因为董卓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他们的利益,或者说:打董卓,可以让他们获得很大的利益。

我这么解释,可能就显得这些在大家眼中很正义的诸侯们不是那么的大气了,不过,如果你不这么解释的话,你就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当年的十八路诸侯没有去讨伐和董卓差不多坏的太监呢?

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打董卓,是一个高风险项目,因为你别管董卓坏不坏,现在的形势就是:皇帝在董卓的手里,董卓是名正言顺,朝廷认证的丞相,董卓就代表着皇权,代表着汉献帝。

与此同时,你别管诸侯们他们嘴上说的有多么正义,但他们实际的行为,其实就是在造反。他们的行为,就是在民间聚众,并试图杀害国家总理董卓,企图改朝换代。

这一点,是很多朋友没有意识到的,一直以来,大家都觉的诸侯们打董卓好像很正义,很名正言顺的样子,诸侯们发的誓还说什么【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但实际上,我们跳出我们的惯性思维,站在客观的位子上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袁绍曹操这群人,才是真正的贼臣!

同时,十八路诸侯们总是大义凌然的说董卓乱政,导致了皇纲失统。其实啊,十八路诸侯他们这群地方官员,结成联盟来攻击国家总理董卓,这种现象,才真正的表现了东汉末年【皇纲失统】!

不大家先不要惊讶,不信的话,大家可以想一下:哪个皇纲没失统的朝代,地方官员 们是敢公然结盟进攻首都的!

你别看他们嘴上说什么【奉天子密诏】来讨伐奸臣董卓,但实际上他们都心知肚明:天子密诏这种玩意根本就没用!只能算是随便找个理由让自己出师有名而已——真出了什么事,天子能罩住他们吗?天子现在自己还被董卓玩的跟狗一样呢。

所以,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了。

一:诸侯们打董卓,是因为董卓妨碍了自己的利益。(或是:打董卓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

二:打董卓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为,董卓代表的是汉室皇族,袁绍曹操等人代表的是反贼(或革命军),一旦失败了,诸侯们被灭九族都有可能。

看完这两个结论,我们大家就明白了:除非是不得不打董卓,或是坚信自己通过打董卓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的人,才会去打董卓的。不然的话,一般人是不可能冒着灭九族的风险,跟着袁绍曹操这两个年轻人去疯的。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大家就可以发现: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明显不符合常理。

因为:诸侯们并不是因为正义,所以才去打董卓,而是因为利益,所以才去打董卓。既然是因为利益,那么那些打董卓也没利益可赚的诸侯们,就不可能去打董卓,不可能去做这种高风险,无利润的傻事。

因为就算是高风险高利润的事情,大家在做起来的时候都会小心谨慎的去做,会去考虑到底要不要去做。那么高风险无利润的事情,大家又怎么会这么积极的抢着去做呢?

这明显是违背人之常情的,你说对吧!

可是在三国演义里面,大家却都傻呼呼的为了正义去打董卓去了,一点也不考虑个人利润的得失。这就显得很虚假,很脑残了。

要知道,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而已,真实历史上的诸侯们,可没有这么脑残的行为,在历史上,并没有十八路诸侯打董卓这么一说的。

首先,按照利益问题来讲,三国演义里着重描写的这九路诸侯里,打董卓有利益可赚的,或是有那个必要去打董卓的,一共有几路呢?

并不多,只有五路而已,即:袁绍袁术,鲍信,孙坚,曹操这五路。而剩下的公孙瓒,陶谦,孔融,马腾等人,是完全没必要去打董卓的,除非他们脑子进水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慢慢分析。

我们先来看一下打董卓有利益可赚的这五路诸侯。

一:袁绍,袁术,孙坚。

袁绍袁术想要打董卓,是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袁家势力,像我之前分析的一样,此时的董卓一但垮台,最有希望把持朝政的,就是在朝廷中势力最大的袁家。

所以,袁家人打董卓,其利益是巨大的,他们一旦打败了董卓,他们说不定就会成为新的董卓,所以,袁家人会冒死去打董卓。

同时,在历史上,当时的孙坚是在袁术手底下混的,他并不是和袁术一样级别的诸侯,而是类似于袁术的小弟。

《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

你看,后汉书上写的很清楚,孙坚是袁术手下的一个将而已,如果说袁术和董卓是一个级别的话,那么当时的孙坚最多和董卓手下的一个大将胡轸是一个级别的,算不上一路诸侯的。

所以,老大袁术去打董卓了,孙坚自然也要跟着,这和利益啊,正义啊都没什么关系,也没三国演义上写得那么爱国,只是跟着老大出差而已。

二:曹操。

和企图获得巨大利益的袁家不同,之前已经分析过了,曹操是属于被董卓逼的不杀董卓自己就要死的人,所以曹操必须去打董卓,并且还要第一个打,要组织大家一起打。

像最后十八路诸侯都放弃追杀董卓了,曹操还坚持冒险追杀董卓,导致自己差点死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后面也会讲到更深的原因)。

别人不打董卓,最多是不赚不赔,而曹操不打董卓,却要赔死。

三:鲍信。

鲍信原来是何家人,自从董家皇帝上台之后,他的利益就被严重的影响了。所以,鲍信早在完全斗不过董卓的时候就想杀董卓了,如今十八路诸侯汇集,杀董卓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他就更要来杀董卓了。

所以,这五路诸侯不仅仅是在三国演义这个小说里面要去打董卓,他们就算是在真实历史里面,他们也都要是去打董卓的,因为打董卓对他们来讲,是有利益可赚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打董卓的人,按照目的来分,不外乎就是这两种:

一:打董卓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像袁家。

二:不打董卓自己就没出路,像曹操。

从这两种目的来看,剩下的那四路诸侯:公孙瓒,陶谦,孔融,马腾,他们是完全没有理由去打董卓的。因为:

这四路诸侯并不像袁家一样,打败董卓之后可以把持朝政,同时,他们也不像曹操一样,仕途和生命被董卓严重影响着——实际上,董卓上台后,这四路诸侯完全没受到任何的影响。

所以,历史上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傻呼呼的去打董卓,陶谦甚至还有过支持董卓的行为。为什么?就是因为董卓的存在,根本就不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获得不了利益,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冒这个险。

就像当时的荆州益州等地方诸侯一样,董卓又没影响到我们,我们打他干嘛?

所以,《三国演义》里面写曹操振臂一呼,立刻有十八路诸侯讨董,这根本就是不顾常识的乱写——这十八路诸侯里面,大部分人打董卓都是没利益的,董卓也没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他们怎么可能会莫名的冒着灭九族的风险去打董卓呢?

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历史上的诸侯们,可没小说里写的那么脑残。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曹铜爵 191楼 2015-07-27 14:08
第二十四章:曹操杀吕伯奢之 历史 真相。
曹操杀吕伯奢, 历史 上记载着这件事情的,大约有三处。
一:《魏书》
《魏书》记载道:【太祖从数骑过故人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很明显,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是要故意抹黑曹操,而在魏书里面,作者则是要故意美化曹操。
魏书的作者本来就是魏朝的官员,他美化曹操也很正常。所以,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情,在魏书里就变成了:曹操逃难到吕家,结果吕家的人想要抢劫曹操,所以曹操才要杀死吕家满门。
当然,和三国……
-----------------------------
@历史的小姑娘 2015-07-29 14:05:51
曹操杀了崔啖,苟彧,杨修。很多人仅仅是说了一句话六被杀了。

-----------------------------
多谢朋友的支持~不过大权在握时的曹操和逃命时的曹操心态还是很不一样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十七章:曹操为什么要推荐袁绍当盟主?

十八路诸侯聚集到了一起之后,曹操就提议让袁绍来当盟主。

虽然袁绍坐盟主这个位子也没什么不妥,但是按理来说,盟主这个位子,也不是非让袁绍来坐才行。

比如说按资历,按名望,按辈分,按实力,十八路诸侯里面有的是能和袁绍比的,但大家都推荐袁绍来坐,好像这个位子别人都坐不了一样,这就显得很奇怪了。

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这是因为诸侯们看在袁家四世三公的名望上,所以才推荐袁绍来做盟主。

是吗?真的只是这样而已嘛?还是让我们来慢慢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假设,假如十八路诸侯真的消灭了董卓,那么,他们会获得什么样的利润呢?

答案是:几乎没有利润。

首先,十八路诸侯的身份,并不像之前的董卓一样,有很大的机会可以把持朝政。这次十八路诸侯进京把持朝政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由于这次是十八路诸侯一起进京,所以即使他们成功的打败了董卓,他们也很难成为新的董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十八路诸侯里面并没有任何一路诸侯的实力,可以强大到力压其余十七路诸侯的地步。

所以,你来打董卓,你如果想要像之前的的董卓一样把持朝政的话,那么你的下场就只有两个:

1,被董卓打死。

2,打死董卓后试图成为新的董卓,然后被剩下的十七路诸侯打死。

所以,十八路诸侯来打董卓,是绝对不可能有任何一路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如果你不想把持朝政的话,那么你的下场则是:冒着造反灭九族的风险消灭了董卓,结果却是只获得了奖金,名声等微弱的利润,或者直接被董卓给干掉。

总之,怎么看,他们这群人打董卓也是一件风险极高,但又没有利润的傻事。因为打败董卓后,有机会把持朝政的就只有袁家而已,因为就算是论资排辈,董卓死了之后也能轮的到袁隗了,这个是不用分析的。

在这种情况下,十八路诸侯如果真的傻的去拼死打董卓的话,那么他们就是在给袁家做嫁衣。

因为:既然没有任何一个诸侯能力压剩余的十七路诸侯,成为新的董卓,那么大家打败董卓之后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各回各家。

所以说:历史上并没有十八路诸侯讨董这件事,因为历史上的诸侯可没有这么脑残啊,这种没有利益还肯冒着巨大风险去打董卓的诸侯,只存在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

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在利润不能平均分配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是宁愿选择大家都亏了,也不愿意选择大家少赚一点,但有一个人赚大了。

这是人类自私的天性:不患寡而患不均,宁愿大家一起穷死,也不愿意大家都过得不错,但是有人格外富裕。

我们还是来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件事。

十八路诸侯干掉了董卓之后,利润的分配不外乎有三种:

1,大家平均分。

2,有人占大头,剩下的占小头。

3,大家都不要。

大家平均分明显是不可能了,洛阳再大,也不可能让十八路诸侯分着把持朝政的。

那么有人占大头可不可以呢?比如说让马腾公孙瓒等人把持朝政,成为新的董卓,然后剩余的人各自升官,这样行不行呢?

这恐怕也不行,因为人类自私的天性在作怪——大家出力差不多,凭什么你当老大,我当小弟?如果公孙瓒马腾等人真的敢这么做的话,那么新的战争十七路诸侯讨公孙等等立刻就会爆发。

平均分配利润又不行,让一个人占大头也不行,所以无奈之下,大家就只能选择:打败董卓之后,大家都不要利润了,利润就放在原地,我们大家各回各家吧。

这一点,看上去很不合理,好像大家都很脑残的样子,居然都心甘情愿的不要利润,这不是蠢猪吗?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容易发生的,比如说在此时,你要是敢不回家,敢试图成为新的董卓,那么剩下的诸侯们就敢像弄死董卓一样弄死你!

不过,诸侯们不可能直接杀死所有的朝廷官员,只要有皇帝和官员的存在,新的董卓迟早还会产生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只能小心翼翼的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让谁来当这个新的董卓,即合理,又对大家的威胁最小?

谁呢?在这种情况下,袁家就是最有可能成为新董卓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在公:袁隗现在的级别很高,董卓死后,就算是按资排辈,也该轮到他了。

在私:目前十八路诸侯中,除了曹操之外,其实最弱的就是袁家。弱的连军粮都凑不起来,还要问韩馥去借。所以,如果硬要推出一个人来把持朝政的话,那么选最弱的袁绍出来,绝对要比选公孙瓒马腾等人出来好多了!

毕竟公孙瓒马腾这种人如果把持了朝政的话,那么他们的实力恐怕不在董卓之下,会对大家造成很大的威胁,不过袁家把持朝政的话,威胁相对而言就小一些。

就像大家不允许董卓把持朝政,却允许王允把持朝政一样,为什么?还是王允太弱了,玩不起什么浪来的。

同时,袁绍袁术在十八路诸侯中也确实出了最大的力,袁绍做盟主,总领大局,扛起整个责任,袁术则直接无偿提供粮草给大家。

所以说,就算是不看家庭背景,公平公正的来讲,这次打败了董卓,袁家也是功劳最大的。(至于什么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那些都是罗贯中胡编的,没功劳的。)

所以,这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有的能获得微弱利润,有的则仅仅是为了自保,这种人不管他的资历有多深,级别有多高,他都不会认真去做这件事的,他都当不了盟主的。

你如果硬要让这群人来当盟主,由于对他们而言打董卓风险太高利润太少的原因,他就一定不会拼死去做好这份工作,一旦遇到风险,第一个跑的就是他。

唯独袁家的人,在打董卓这件事上是可以获得巨大利润的,袁家打董卓打好了,是有可能像当年的何家一样,成为天下第一家族的。在如此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就可以保证:袁家人一定会拼死去打董卓的,他们绝对不会松懈的。

就像马腾这群人,有十分力,可他不愿意和董卓拼命,只愿意拿出三分来和董卓消耗,一看打不过董卓了,说不定扭头就跑,这样的人再怎么强大,他能当盟主吗?

再看袁绍,虽然不如马腾他们,只有五分力而已,但袁绍一定会拼死发挥出这五分力的作用,到最后,反而比马腾对董卓造成的伤害大多了。

这也就是大家为什么都推选袁绍做盟主的原因——在如此高风险的项目上,只有袁绍才会拼死去做的,剩余的人,不管比袁绍厉害多少倍,他都不会尽心尽力去做的。关于这一点,十八路诸侯都心照不宣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曹铜爵

字数:60112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更新时间:2021-02-12 03:23:59

评论数:2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