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百五十一章:刘备为何能战胜刘璋?

刘璋这么与刘备装着,如果不出意外,刘备就常年在益州住下了。(主要是住在葭萌关。)时间一长,刘备就会成为益州集团内,继刘璋、张鲁、本地家族、军阀势力、墙头草官员、东州兵之外的第七个势力。到时候,刘备就可以与以上六个势力合纵连横,进行内斗,慢慢的实行他吞并益州的计划。

可是,张松、刘备密谋抢益州的事,被张松的哥哥举报了。刘璋、刘备都没法再装下去了,只好撕破脸,立刻开战。

刘璋命令所有关口不能放刘备过关,等于瓮中捉鳖,把刘备困在益州了。刘备集团,庞统则献出上、中、下三计:

上计:立刻出兵偷袭成都,杀了刘璋。

这个计策太差,因为益州的内部形势十分复杂,共有六大势力。你杀了刘璋,最多只能获得成都而已,剩下的地盘肯定是要被剩余五大势力瓜分的。(或原本就在五大势力手中握着。)运气好,刘备可以与五大势力平分益州,继续周旋、内斗,争取早日统一益州。(但这样太浪费时间,别忘了曹操、孙权还在旁边虎视眈眈。)运气不好,说不定就被五大势力联手干掉了。

刘备刚入川时,庞统、张松都劝他见面时偷袭、暗杀刘璋。刘备坚决不干,说道:【此大事也,不可仓猝。】《后汉书·刘焉传》更是比较美化刘备,记载道:【张松劝备于会袭璋,备不忍。】不忍心暗杀刘璋。

但实际上,为何不暗杀刘璋?并不是因为刘备人好,而是因为上面这个原因:杀了刘璋,五大势力还在的,刘备仍得不到益州。杀刘璋根本没用。

下计:退回荆州,以后再来打益州。

这个计策也太差,因为益州最为难攻,你以后来打他,说不定十倍的兵力都进不了益州的门。

所以,刘备只能选择中计:跟刘璋及五大势力正面作战,一个地盘一个地盘的抢,一步步扩大自己在益州的控制范围。

这个计策的好处,史书上是没有明写的。是:若直接杀了刘璋,五大势力一起自立为王,益州哪还有刘备的份呢?倒不如一步一步的进攻、吞并刘璋的地盘,在这个过程中,与五大势力谈判,争取建立合作关系。

前文我们分析过,本地家族作为既得利益者,都是不希望大环境有什么改变的。荆州、江东的本地家族,都是选择直接投降的。那么,投降刘备,可以获得更高的待遇,或至少待遇不变。(会不会降低待遇呢?在当时人看来,是绝对不会的。因为就算是曹操这样的强者,拿下荆州后,也是大力提高本地家族的待遇,没敢降低的。何况刘备。)帮刘璋对抗刘备,则要损失自己大量的兵力、金钱。本地家族当然选择前者。

所以,这场战争,刘备打的十分轻松。刘备又将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从荆州调了过来,分两路进攻。一路上,刘备这边,《庞统传》记载:【所过辄克。】辄,立刻之意。打到哪,哪就立刻拿下。诸葛亮那边,则更夸张,《黄权传》记载:【郡县望风景附。】走到哪,还没等开打,对方就投降了。

很明显,刘备军再强,也不可能强到这种地步。只能说这些郡县的守将、官员,本身就不是刘璋的人,所以,不可能自掏腰包和刘备死战的。直接投降,争取更高的待遇,才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若是有心死战,我们只看刘璋的儿子刘循,守着一座雒城,刘备就打了足足一年才打破。就可知刘备军根本没多强,只是之前的人不抵抗而已。

这些事,包括中计真正的好处,史书上是不会明写的。因为:如果照实写,那么益州人望风归顺,就不是因为刘备仁义,而是因为利益因素了。这样,刘备就跟刘璋没两样了,抢益州就是强盗行为。所以,要凸显刘备得人心,刘璋失人心,抢益州是民心所向,史书就将其中的利益因素删除了。

----------------------------------
附:

由于五大势力的存在,所以,刘备虽一路轻松获胜,但这种胜利却是有些不稳定的:若五大势力联合起来,绝对可以把刘备立刻推翻。只不过,五大势力又各有各的想法,绝不可能完美的联合起来罢了。

所以,曹操拿下汉中后,刘晔便劝他趁刘备还没站稳脚跟,进攻刘备,把益州也拿下。但曹操却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拒绝进攻刘备,班师回朝了。

很多人都觉得曹操这件事做错了,失去了消灭刘备的最好时机。但实际上,曹操做的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当时他刚刚平定凉州,刘备的益州未定,他的凉州也是未定的。如果他进攻益州的话,凉州就有可能再度造反,和益州一起夹攻中间的汉中,反而会令曹操把汉中也丢了。

证据便是:

1,《徐奕传》记载:【马超破,军还。时关中新服,未甚安。】当时关中一带并不安稳。

2,直到四年后,凉州还是没有完全稳定的。《张既传》记载:凉州的【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

3,《杜袭传》记载:【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这个许攸不是官渡之战那个许攸,而是重名的一个关中军阀。

许攸名义上应该归曹操管,但他压根不听曹操的,还说些不尊敬曹操的话,气的曹操大怒。然而,曹操集团的人都是劝曹操忍他的,曹操也真的忍了,【厚抚许攸。】可见,当时曹操虽已打下了关中、关西,但对它们的统治还是不太稳定的。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百五十二章:刘备比刘璋强在何处?

除五大势力外,刘璋也有自己的心腹。如张任、刘巴、黄权、王累、严颜、刘璝、泠苞、邓贤等,都是肯替他卖命的。

其中,黄权是刘璋的主簿,被刘璋一手提拔起来的。王累、严颜、刘璝、泠苞、邓贤的历史记载极少,几乎没有,无法知道是何出身。但张任、刘巴却是标准的本地穷人与外地人出身。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刘巴则是从荆州逃难到交州,又逃难到益州的人。他们在益州只能依靠刘璋,成为刘璋的心腹,也就很正常了。(由此可推测,王累、严颜、刘璝、泠苞、邓贤等,极有可能也是这两种出身。)

所以,很多人认为刘璋昏庸,放着法正、孟达等大量人才不用,就是错误的看法了。在本地穷人、外地人、本地家族三者之间,刘璋明显也是想用前两者的。只不过,好的官职都被本地家族霸占着,刘璋就算想用,也没资源任用太多人的。这其中,被用的,如张任等,由弱者被提拔为大官,当然就会誓死效忠。没被用的,如法正等,一直被本地家族欺压,当然就会心怀怨恨了。

张任战败后,大军退守到绵竹,刘璋派李严都督绵竹诸军,抵抗刘备。

李严也是外地人,十分受刘璋的重用。我们只看刘璋先让他做成都令,(益州的首都市长。)又让他在最后关头都督诸军,便可知了。

可是,李严却立刻投降了刘备。为何?因为李严本就是刘表的人,曹操占领荆州后,李严宁愿逃难到益州,也不肯跟着曹操做官。所以,在荆州刘备与益州刘璋间,他当然是选择刘备的。说不定,他与刘备本来在荆州就是认识、很好的。

李严率大军投降后,马超又来投刘备,把成都吓的崩溃。(为何?前文已有详细的分析,此处就不再复述了。)刘璋便投降了。

刘备得了益州后,做了一件被人大力称赞的事。《先主传》记载:【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璋之婚亲也。彭羕,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刘备将益州所有人:本地人、外地人、刘备的人、刘璋的人、原本受压迫的人、原本压迫别人的人,全都重用了。整个益州一片快乐的气息,所有人都很开心。《资治通鉴》也记载:【益州之民,是以大和。】

于是,有人就说道:‘还是刘备贤明,大家都得到了重用,比刘璋好多了。’

这个说法,是严重错误的。

刘璋为什么不能像刘备这样,重用所有人呢?与能力无关,而是:刘备额外有个荆州做本钱。所以:益州的重要官职,刘备给益州人一些,也给自己的派系一些。没被重用的人,则可以安排荆州的重要官职给他,让他在荆州升官。有足够多的官职去分配,可以安排的过来,大家当然就都很满意了。

而刘璋,只有一个益州,官职自然就不够分了,只能重用一小部分人。

破成都时,刘备将成都所有的钱都分给将士,让将士们更为他卖命,也是相同的道理:不是刘备大方,而是反正是刘璋的钱,额外捡的,全分了,刘备也没损失的。《先主传》记载:【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是在慷他人之慨。

《资治通鉴》则记载的更为详细:【成都之围也,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把钱全分了的前提是什么?是【若事定】,如果你们能帮我打下成都。即:刘备是在用刘璋的钱,引诱大家替他打刘璋。这样,若成功,刘备白得一个成都。若失败,刘备则是不需要付钱的。

刘备只有一个荆州的时候,是绝不敢这么做的——把自己的钱全分了,他拿什么来打仗呢?

-----------------------------
附:

慷他人之慨这种事,曹操也做过很多次。如打败张鲁时,《魏书》记载:【军人劳苦,公于是大飨,莫不忘其劳。】

古时,军人辛苦是件很正常的事,并不用大肆犒劳。曹操为何舍得平白花这么一笔巨款呢?

《魏书》的这段记载,裴松之是放在《武帝纪》这句话后面的:【公军入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原来,本来就是张鲁的钱,曹操白拣的,当然舍得花了。

又如打败袁绍时,《武帝纪》记载:曹操道:‘河北被袁家害成了这幅样子!’立刻打压河北的本地家族、土豪,加重了针对他们的法律,让他们不能随便吞并百姓的田地。【百姓喜悦】。

这能证明曹操心向百姓、不惧豪强权贵吗?不能。因为这一政策只在河北生效,曹操别的地盘是没这个政策的。

为何不在所有地盘推行这一政策呢?因为曹操绝不敢在他原本的地盘这么干,绝不敢打压与他合作的荀家、钟家、司马家等本地家族。

只在河北生效,打压的是谁?《魏书》记载:曹操道:【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是审家(审配)等大家族,即:袁绍的人。这个,也是变相的慷他人之慨了:打压自己领土上的本地家族,会引起他们的对抗,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当然就不打压,不必考虑百姓的死活。而打压敌人的本地家族,曹操本来就要灭了他们,又可以趁机讨好百姓,说是为百姓灭的他们,增加民心,当然就要大力打压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百五十三章:刘备究竟虚不虚伪?

许多人说刘备虚伪,又有许多人说刘备真的仁义。那么,刘备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九州春秋》记载:【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失信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可见,刘备所谓的‘仁义’,是他知道与曹操(或别的诸侯)比起来,他并没有什么优势。但曹操等人的品德不行,刘备便抓住这个点,故意每件事都与曹操等人反着来,伪装成仁义,好增加自己的胜算。【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即:他是在故意打造‘仁义’这个形象,而不是真的性格仁义。

(注:说刘备是伪装出来的,并不是说他坏。古时,人命如草芥,愿意对百姓伪装仁义的,就算是仁君了。曹操、孙权等诸侯,都是连伪装都不太愿意的,比刘备要残暴的多。)

可能有人会道:‘古人都没说刘备虚伪的,难道古人都被刘备骗了?’

这个,其实是古人对政治一事看的十分透彻的缘故。所以,他们才不觉得刘备虚伪。

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在南方三大诸侯与曹操的对抗中,荆州刘备是最吃亏的。所以,他必须要抢夺孙权、刘璋其中一人的领土才行。这件事,前文已经详细分析过了,此处就不再复述了。

《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选择的是抢夺刘璋。即:进攻刘璋这件事,早在201年左右(诸葛亮出山时)便决定好了。

可是,十年后,庞统建议刘备取蜀时,刘备却反对道:‘不行!’假装不想去。因为他宽、仁、忠,不是曹操那种急、暴、谲的坏人,怎么能抢别人的地盘呢?至于最后还是抢了,则都推到了庞统等人头上:是他们硬劝刘备抢的,可不是刘备十年前就想抢。

古时候,争天下这件事,其实是比较恶心的,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浪漫。(所谓英雄间惺惺相惜,不过是史书对当事人的美化,又或是当事人对自己的美化:他们嘴上很享受和对方较量的过程,对方死后,他们甚至表现的十分伤心,不想对方死。但心里,都是想对方快点死的。绝不可能真的希望对方一直缠着他,让他无法一统天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所有诸侯的最终目标,都是弄死别人,只剩自己。那么,频繁使用卑鄙的手段害人、言语行为上十分虚伪,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不是说他们品德差,而是他们的职业就是跟别人勾心斗角,不虚伪就等于找死了。

这一点,孟子看的十分透彻,他说道:【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制造弓箭的人,就怕他的弓箭杀不死人。制造铠甲的人,就怕他的铠甲保护不了人。那么,你能说制造弓箭的都是坏人,性格喜欢杀人;制造铠甲的都是好人,性格喜欢救人吗?不能的,这只是他们的工作内容罢了。

所以,古人并没有说刘备虚伪的,原因并不是刘备不虚伪,而是在争天下这件事上,这些虚伪都是可以接受,甚至不能避免的——不然,难道永远不扩张领土,主张和平,呆在荆州等死么?

如上文所讲,愿意伪装一下的,就已经算是仁君了。

刘备的虚伪,其实体现在另一件事上。

攻击刘璋后,刘备一路大胜,忍不住开宴会,对庞统道:‘今天的宴会可以说是很快乐了。’庞统反驳道:‘以讨伐别人的国家为快乐,并非仁者之兵。’刘备听了大怒,将庞统赶了出去。

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备、庞统二人的品德,有本质上的不同。

庞统类似孟子,他知道讨伐别人的国家不对,但他们做的就是争天下这一行,又不得不讨伐。所以,他劝刘备伐蜀时,说道:【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仁不仁义,不能简单的从讨不讨伐别人去看。他们若不讨伐刘璋,过几年死的就是他们了。【兼弱攻昧,五伯之事。】就连春秋五霸也是这么做的。【事定之后,封以大国。】讨伐完后,要尽量的补偿刘璋。

故,讨伐刘璋,是庞统提的建议。但讨伐完后,庞统并不开心。

而刘备,则恰恰相反,内心是十分想要讨伐别人的,只是满口仁义罢了。这次喝醉了,便不小心把他的真实想法露出来了。

刘备这一生,一直伪装的很好,只失言过这一次。(刘备在荆州喝醉了酒,失言过两次,先劝刘表削蔡氏,后又口出狂言道:‘我若有本钱,天下碌碌之辈,不值一提。’这两件事,正史并无记载,应是野史虚构。)大概是快得到益州了,奋斗了半辈子,霸业终于要正式开始了,所以真的太开心,喝醉了。

后来,《诸葛亮集》记载:刘备死前对刘禅的遗言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说自己道德差,劝刘禅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千万别学他。

在这里,请注意:这番话并不是自谦,而是刘备对自己很清楚、客观的一个认识。

刘备这一生,卑鄙的事做了不少。别的不说,只说蜀国只能窝在益州苦苦挣扎,这怪谁?

往近了怪,怪关羽搞丢了荆州。往远了怪,关羽为何丢荆州?后文自会有详细的分析。但若有诸葛亮在,荆州便必定不会丢了。

诸葛亮原本是在荆州的。《先主传》记载:【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这不是诸葛亮的个人传记,诸葛亮却排在关羽之前,可见,关羽掌管整个荆州,是诸葛亮入川后的事。在这之前,荆州的事,诸葛亮的话语权是要高于关羽的。

《庞统传》亦记载:【亮留镇荆州。】诸葛亮不是辅助关羽,也不是做些小事,而是【镇荆州。】用的是一个‘镇’字。

但后来,为了更快的抢走刘璋的益州,刘备就把诸葛亮调到益州去了,留关羽独守荆州。所以,蜀国落魄到这一步,归根到底,还是怪刘备道德太差,先对刘璋起了坏心思,急不可耐的想要吞了刘璋。结果,蝴蝶效应,直接把蜀国给搞垮了。

刘备的死,是与夷陵战败、受了重创有些关系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因关羽丢荆州而起。故,他死前极后悔的对刘禅道:【汝父德薄,勿效之。】等于是自己把自己害死了。

------------------------------
附:

《隆中对》原本的设计,是刘备集团的本部由刘备掌管,荆州分部则由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请注意,这位‘上将’仅仅是可以【将荆州之军】而已,负责管理荆州的部队,(主要是配合刘备从荆州进攻曹操。)而不是掌管整个荆州。荆州的政治,这位上将是没资格管的。

可是,诸葛亮被调走后,《关羽传》却记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刘备将荆州的政治、军事、所有事全都交给了关羽管理。还赐关羽‘假节钺’,(可简单理解作尚方宝剑。)让关羽可以行使一部分皇权,防止别人不听他的——此时的关羽,其实与荆州之主没有任何的区别。当年刘表掌管的范围、拥有的权力都没他这么广的。

即:最早违背《隆中对》的人是谁?不是关羽,而是刘备。刘备调走了诸葛亮,荆州又没有可以代替诸葛亮的人,他便只好将《隆中对》改了,把所有的事都交给关羽掌管,将‘荆州上将’的权力扩大到‘荆州之主’——后来,关羽下定决心且真的有能力发动北伐,便是因为刘备的这一改动。《关羽传》记载:【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若没有假节钺(尚方宝剑),关羽哪能如此轻易的不听上面的命令,单独发动战争呢?

故,丢荆州的罪魁祸首,实在是刘备了。

附2:

有人说道:‘关羽掌管荆州时,管理荆州政治的人是潘濬,不是关羽。《杨戏传》记载:【潘濬…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潘濬掌管荆州政治,只是名义上而已,实际上还是关羽说了算的。

这种情况,在军阀横行的时代很常见。因为:

1,有些官职的象征意义太重,是不能废除的。不然,就不像正统、正规的一路势力,而像山贼土匪了。

2,不能废除,那便不能空着了,必须要有人去做。

3,但是,做该官职的人,能不能完全拥有该官职的权力呢?不一定,还是要看他老大具体是怎么安排的。

如曹操担任丞相时,御史大夫是郗虑。郗虑算是曹操的人,(至少他是积极向曹操靠拢的。)帮曹操陷害孔融、代表天子封曹操为魏公、抓捕伏皇后,都是郗虑做的。史书上虽没记载,但郗虑做御使大夫,肯定也是要经过曹操同意的。

那么,郗虑名义上是御史大夫,负责监视,甚至弹劾丞相曹操。可实际上,郗虑是绝对没这个资格、能力的。曹操安排他做这个官,也绝不可能给他这个资格、能力。

潘濬也是同理:蜀国的领土,仅有荆、益二个州。以潘濬的地位,是绝无可能掌管半个国家(荆州)的政治的。故,潘濬只是个摆设,挂着个‘荆州治中’的空职而已。真正‘典留州事’的权力在谁手中?在蜀国老大刘备手中。而刘备将这些权力全部交给了关羽。所以,潘濬【亦与关羽不穆。】十分生关羽的气了。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百五十四章:董承是一个怎样的人?

汉献帝被李傕追杀时,一部分官员跟着他逃亡。一旦逃亡成功,这批官员就把汉献帝握在手里了,就有可能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护送汉献帝的官员是:《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迁杨定后将军,杨奉兴义将军。】董卓的部下杨定、李傕的部下杨奉,也就是长安派那群人。【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汉献帝又特地升了董承的官,让董承也来护送他。

汉献帝为何要专门叫董承护送他呢?有人会道:‘因为董承是国舅啊。’这一说法,是严重错误的。

董承这个人,所有史书提到他的国舅身份,都是在他帮助汉献帝逃跑后。在这之前,都是称他为‘牛辅部下董承’、‘将军董承’的。可见,他并不是:他原本就是皇亲国戚,所以汉献帝信任他,叫他护送自己。

而是:他原本和汉献帝毫无关系,女儿也没嫁给汉献帝,只是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而已。在这次护送汉献帝的过程中,他趁机把汉献帝握到了手中,想要把持朝政。为了增加他的朝廷地位,他才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成了国舅。(和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的目的一样。)

这个前后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搞清楚:如果董承这样也算是皇亲国戚,然后因为他是‘皇亲国戚’,所以就认定他对汉朝是发自内心的好,是汉朝忠臣。那么,曹操把汉献帝握到手中后,也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曹操就也算是皇亲国戚、为汉朝真心的好了。

故,董承并非皇亲国戚,而是和李傕、郭汜一样,是董卓的部下。

不过,同样是董卓的部下,汉献帝为何愿意和董承结盟呢?因为:

1,董承的实力较低,被他挟持的可能性较小。退一步讲,就算真的被他挟持了,也还有翻身的可能,总好过被实力强大的李傕等挟持。

2,《先主传》裴松之案:【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而董卓也是董太后的亲戚。《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卓以为王贤,且为董太后收养。卓自以为同族,有废立意。】所以,董承是董卓的人,因为他俩本来就是亲戚。

而汉献帝是被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董太后又支持他跟汉少帝(由何皇后支持)争皇位。故,相较于李傕、郭汜这些陌生人,董承虽也不是什么好人,但至少大家(董太后、董承一族与汉献帝。)当年是合作过的,可以再次合作。

(这个,也是董卓当年坚持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的原因:与汉少帝、献帝的能力无关,而是:汉少帝是何皇后派,与朝廷官员都是董卓的敌人。而汉献帝是董太后派,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董卓又是董太后的亲戚,就当然要废少帝、立献帝了。)

而董承是董卓的亲戚,现在却被李傕、郭汜等董卓的部下骑在头上,自然也是很不甘愿的。汉献帝一联络他,他当然就立刻答应了。

董承是一个奸臣,他是想要挟持天子、把持朝政的。证据有五:

1,《献帝起居注》记载:【董公(董卓)之强,…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为鲠毒。】董承本就是董卓最信任的几个亲戚之一,是和其他姓董的一起被称作【鲠毒】、国家的毒瘤的。

2,李傕、郭汜追杀皇帝,杨奉叫来三位白波帅相助,是:韩暹、胡才、李乐。大家逃出李傕、郭汜的追杀后,《后汉书·董卓传》记载:【诸将争权,韩暹遂攻董承。】就开始互相争夺权力了。

在这里,请注意:韩暹进攻董承,史书对此事的定义并不是反贼进攻皇亲、邪恶进攻正义,而是他俩在争夺权力。故,董承并不是什么好人。如果曹操没去挟天子的话,天子照样会被董承等人挟持住的。

《董昭传》记载:【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几个人在狗咬狗。

3,曹操迎天子迎了两次,第一次被董承阻挡住了。《武帝纪》记载:【太祖将迎天子,…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第二次才成功。

前文我们分析过:汉献帝逃跑后,在李傕与公孙派结盟的前提下,汉献帝就要与袁绍派结盟。而袁绍派中,曹操离着汉献帝最近,自然就要去投靠曹操。不然,投靠别的任何诸侯,都是在找死。

但是,曹操主动派兵来接,董承却拒绝曹操来接,反而与公孙派的袁术结盟了,一起把曹操打的过不来。从形势上讲,董承此时的行为,根本就是在故意害汉献帝,有活路不选,把汉献帝往死路上逼。

董承为何要这么做呢?很简单:《董卓传》记载:【以韩暹为征东、胡才为征西、李乐为征北将军,并与杨奉、董承持政。】当时是他们五个在把持朝政,他们可以当新李傕,当然不愿意再多来一个曹操分他们的权力。

后来,《后汉书·董卓传》记载:【暹矜功盗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董承为何又主动叫曹操来了呢?更简单:他们五个在【诸将争权】,董承是最容易被淘汰的那个。因为:韩暹、胡才、李乐都是白波帅。《董卓传》记载:【杨奉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杨奉为何能叫来白波帅呢?因为杨奉也是白波帅。《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傕将杨奉本白波贼帅。】故,大家都是白波帅,就自然要先把不是白波帅的董承给排挤出去了。董承争不过白波派,已经没可能把持朝政了,说不定连命都要丢,就当然要叫曹操过来救命了。

《后汉纪》记载:【建义将军张杨自野王来,与董承谋迎乘舆还洛阳。】又载:【董承、张杨欲天子还洛阳,杨奉、李乐不欲。】为何董承和张杨的想法总是一样呢?因为护送汉献帝的人中,只有他俩不是白波帅,(张杨是外地诸侯、河内太守。)他俩当然就要意见一致,联合起来对抗白波帅了。

不过,董承、张杨的实力是不如白波帅的,张杨可能觉得斗不过,就干脆不斗了。他道:‘皇帝有你们就行了,我帮皇帝镇守外面的地盘去。’放弃了把持朝政,逃回自己地盘了。故,董承被淘汰。

董承被淘汰后,就该轮到杨奉被淘汰了。为何?因为杨奉最强。《董昭传》记载:【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剩余三个当然就要合伙对付他了。所以,五个把持朝政的人中,董承、杨奉主动请曹操过来挟持天子、主持大局。因为:他们若不叫曹操来,他们就要被剩余三人干掉了。

杨奉对大家道:‘曹操真是国家的依靠啊!’让汉献帝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费亭候。

故,董承绝非忠臣,而是和李傕、郭汜一样,是想把持朝政的权臣、奸臣。

(别的诸侯没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却可以,是不是说曹操最聪明,别的诸侯都很笨呢?并不是。曹操可以成功,他的智慧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因为:1,李傕乃公孙派的盟友,导致汉献帝只能去找袁绍派的曹操,导致被曹操挟持。2,护送汉献帝的五人内斗,董承、杨奉主动将曹操请进了朝廷。若他们五人肯合作把持朝政的话,曹操是绝对挟持不到天子的。)

4,逃亡的过程中,董承有想趁乱杀死伏皇后的嫌疑。

这件事,各史书的记载是不同的:

《献帝纪》记载:众人逃到河岸旁,河岸太高,董承想用东西系着汉献帝的腰,把汉献帝放下去。这时,他看到伏德(伏皇后的哥哥)扶着伏皇后走来,手中拿着十匹布,便把伏德的布拿过来,系在了汉献帝的腰上。

很寻常的一件事,没什么不对的。

《后汉书·伏皇后纪》则记载:伏皇后手中拿着几匹布,董承命令孙徽用刀胁迫伏皇后,并夺过那些布。孙徽杀了伏皇后的侍从,侍从的血都溅到了伏皇后身上。

这就是赤裸裸的图谋不轨、别有居心了:如果是汉献帝要用布,董承直接问伏皇后要就行了,伏皇后不可能不给的,为什么要用刀胁迫伏皇后呢?

这一记载可不可信呢?至少是比《献帝纪》可信的。因为:《后汉书》乃正史。同时,《后汉书》是以汉朝为正统的,汉室的丑闻它都会稍作掩盖、美化,又怎么可能故意编造出这种事,说‘国舅胁迫皇后’,然后抹黑汉室呢?尤其是董承乃奉诏杀曹操的人,一向是要美化成忠臣的,若不是事实如此,《后汉书》是不可能把他描写成奸臣的。

故,连《后汉书》都这么写了,实际情况就至少是《后汉书》所写的这样了——由于《后汉书》有可能稍加掩盖,实际情况甚至会更加过分。

《后汉纪》则记载:人群中,董承命令孙俨直接砍死伏皇后。一个叫左灵的官员看见了,叫道:‘你是什么人!’用刀挡住了孙俨的刀。

直接说董承是想杀了伏皇后了。

董承为何想杀伏皇后呢?原因极简单:伏皇后是兴平二年四月才成为皇后的,距离此时才几个月而已。那么,伏皇后根基尚浅,位子还没坐稳,董承趁乱杀了她,就可以立他的女儿董贵人做皇后了,可以增加他的朝廷地位。

5,董承暗杀曹操时,是怎么拉王子服等官员加入的呢?《演义》说他们个个都是忠臣,自然是为了正义、忠心、惩恶除奸才加入的。而《献帝起居注》却记载:【承谓服曰:‘…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董承说的很清楚:‘吕不韦控制了秦庄襄王,所以成了秦国最厉害的权臣。如今,轮到我和你这么做了!’

你看,明明董承都亲口说了,他杀曹操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当权臣、当吕不韦。可是,大家却还是硬说他是忠臣,说他是为了国家、皇帝才暗杀的曹操。

(衣带诏那群人,自古都说他们是为国牺牲的忠臣,可实际上,他们却都是奸臣。《献帝起居注》记载:王子服是听到能当吕不韦才答应董承的。而种辑、吴硕二人,则是董承的【腹心办事者】,本来就是董承的小弟,不管董承是忠臣还是奸臣,让他们杀好人还是坏人,他们都是听命于董承的。所以,这几人杀曹操,完全是为了代替曹操挟持天子,怎么能说他们是忠心呢?)

故,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都说他是忠臣。但综上所述,董承却是一个十足的奸臣了。

-----------------------------------
附:

董贵人是董承的女儿,而不是妹妹。《后汉书·伏皇后纪》记载:【董承女为贵人。】裴松之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汉朝还没有‘丈人’这个词,所以称呼贵人的父亲为‘舅’,类似舅父。

而毛氏父子误解成‘大舅子’了,何皇后和何进那种关系。所以,把董贵人改成了董承的妹妹。

同时,汉朝也没有‘贵妃’这个词,都是叫‘贵人’的。本书写作贵妃,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东汉,后宫分为‘皇后、贵人、美人、宫人、采女。’五个级别。其中,皇后最为尊贵,不必多说。贵人次之,是有爵位的,【金印紫绶】,但每月领的钱就不是特别多了。(仅表面上。)美人、宫人、采女又次之,没有爵位,只是按时领一些赏赐和生活费而已。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百五十五章:曹操究竟想不想篡位?(一)

自古以来,大家都说曹操是奸臣,说他想谋朝篡位。近十几年来,又有一股为曹操翻案的风气,说曹操是大汉的忠臣,并不想篡位,篡位的只是曹丕而已。那么,曹操究竟想不想篡位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说曹操是忠臣的,无非是两个证据:

1,曹操到死也没有篡位。

2,年轻时的曹操,他的言语、行为都是十分忠君爱国的。这一点,并不是装的,而是真的。尤其是曹操起兵后,别的诸侯都在尽量扩大自己的部队,唯独曹操不这么做,害怕部队越大,就越容易不受朝廷的控制,成为不尊敬朝廷的军阀。所以,曹操明明能多招兵,却故意将兵力控制在几千人左右。可见,曹操确实是想做一个忠臣的,时刻警醒自己,不给自己半分变做奸臣的机会。

但实际上,这两个证据却是毫无价值的:

1,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到死也没篡位的有许多。原因可能是篡位的时机还不够完美,他便去世了。若让他再活几年,他是肯定会篡的。也可能是他没必要篡位,因为他权势滔天,已经与皇帝无异了,何必硬要篡位,惹得别人来反抗他呢?

2,人的心理,是会随着自身的经历、条件而变化的。如一个男人十分贫穷,老婆都娶不到,若有一个大美女肯嫁给他,他必定是十分珍惜的,言语、行为上全是对妻子的一心一意。然而,若他忽然中了几亿彩票,无数美女往他身上扑,他又必定会出轨了。这时,拿他年轻时如何的忠贞,来分析他日后有没有出轨的可能,就是毫无逻辑的了。

所以,曹操年轻时的行为,我们连看也不必看。我们只看他统一北方、掌握朝廷后的行为便行了。

掌握朝廷后的曹操,做了四件事:

一,拜见汉献帝时,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由于《演义》、民间传说都是丑化曹操的,所以,‘带剑上殿’这个动作之后,必定会跟着‘曹操嚣张’、‘汉献帝害怕’等情节,令极多人误会这个行为特别的猖狂,且只有奸臣才会做——但实际上,这个行为却是十分正常、合理的。

汉朝,第一功臣本就可以获得这三项特权。第一个获得的是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第一,曹参次之。…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虽然后来使用该特权的梁冀、董卓都是奸臣,但曹操帮汉朝打回大半个天下(北方),单论功劳,是比萧何还高的。所以,他使用这三项特权,在程序、规则上来讲,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这件事上,曹操并不是奸臣。

二,重置九州。

汉献帝时期,汉朝有14州。(便是前文所说的13州+雍州。雍州是从凉州中分出来的,《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兴平元年…夏六月,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早在刚刚打败袁氏时,曹操就想把14州删减成9州了——为何?因为:

1,九州是上古时期(尧、舜、禹。)的行政区划。曹操建议学习上古时的区划,便是在暗示大家回归上古之风——比如皇帝的位置,就不一定要传给皇帝的儿子嘛,完全可以学学上古的帝王,禅让给更贤德的外人。为将来改朝换代做铺垫。

2,曹操是冀州牧,删掉5个州后,这5个州的土地就可以尽量的划分到冀州中去,增强他的实力。

(按上古时期的划分,整个幽州、并州,一大半司州,一部分凉州,都应该属于冀州。)

荀彧劝曹操不要这么做。不过,曹操称公、建立魏国之前,还是先把14州改为9州了,为他建立魏国铺路。《武帝纪》记载:【十八年春正月,…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五月,天子…命公为魏公。】

按《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冀州最初只有9个郡。而曹操这次重置九州,《后汉纪》记载:将幽州、并州,以及一部分司州,全都加进了冀州。《献帝起居注》记载:冀州变成了足足32个郡。

改变整个国家的行政区划,这当然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曹操做算什么呢?这件事上,曹操是标准的奸臣,和直接篡位也没有分别了。

三,称魏公、魏王。

这个不必分析:刘邦开国时,立下了一条誓言,是:【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只有刘氏宗亲才可以称王、拥有诸侯国。而曹操称魏公、魏王,拥有魏国,就已经犯了汉高祖定的祖宗家法,与造反无异,是该被天下人【共击之】的。这件事上,曹操是标准的奸臣。

四,杀董贵人、伏皇后。

这两件事需要分开来说,绝不能一概而论:曹操杀董承、董贵人,是十分正确甚至正义的——前文说过,董承本就是一奸臣,是想要把持朝政、独揽大权的。他杀曹操是为了做新的曹操,而不是想要救皇帝。那么,曹操发现董承要杀他,便先将董承一家杀死,就是很合理的了,怎么能说曹操坏呢?

而杀伏皇后,却是纯粹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了。

伏皇后的死因是:曹操当着汉献帝的面杀了董贵人,伏皇后心中恐惧,便写信给父亲伏完,请伏完暗杀曹操。伏完不敢,曹操知道了这件事,(《三国志》说是曹操得到了这封信,《后汉书》则没说得到了这封信,只说事情被泄露了。)便以暗杀罪将伏皇后处死了。

这件事,由于史书是连贯着写的,所以看起来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可实际上,伏完209年便去世了,曹操却是214年才发现这件事的。这就十分的不合理了。

伏完十分怕曹操,他看完信后,怎可能不把这封信烧掉,5年后(伏皇后写信的时间,若从董贵人被杀、伏皇后害怕开始算起,则足足有14年了。)被曹操发现呢?

如果说不是信被发现了,而是伏完、伏皇后的心腹告诉了曹操这事,那么,怎可能5(14)年前他们的心腹都没背叛他们,5(14)年后,心腹却突然背叛了呢?

答案只能是:5(14)年前,曹操就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只不过他假装不知道,并没有说出来。5(14)年后,他说出来了,把伏皇后杀死。

为何曹操忍了5(14)年才说呢?我们只看他是建安十九年十一月说的,而前一年,《武帝纪》记载:【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曹操的女儿成了汉献帝的贵妃。而伏皇后死了才两个月,【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为皇后。】皇后位不能空着,曹贵妃便升成了曹皇后。便可知道:5(14)年前,曹操的女儿还没嫁给汉献帝,他杀伏皇后是毫无利润的,只会让别的贵妃捡了便宜,趁机升为皇后。那么,他当然就不会说出这件事,而是会一直握在手中,等可以产生利润的时候再说出来——5(14)年后,他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他当然就要说出来,把自己的女儿升为皇后了。

这样,曹家成了皇亲国戚,对他们控制朝廷、篡位就极有帮助了。就算他们暂时不方便篡位,到了曹丕时代,曹丕也是皇后的哥哥,至少相当于以前的大将军何进——曹家甚至可以学习吕家,像吕雉替汉前少帝、汉后少帝掌权一样,重用自家族人,以外戚的身份控制小皇帝和朝廷。所以,杀董贵人这件事,曹操并不是奸臣。杀伏皇后这件事,曹操却是十足的奸臣了,是想让他的女儿当皇后。

故,综上所述,曹操是十足的奸臣了,绝不是什么大汉的忠臣。

不过,曹操虽是奸臣,却是不想篡位、称帝的。为何?正如上文所讲:不称帝,曹操便已经是实际上的朝廷之主了,他又何必自找麻烦的称帝呢?孙权劝他称帝,他便道:‘孙权是想把我放到危险的火炉子上啊!’拒绝了孙权。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第二百五十六章:曹操究竟想不想篡位?(二)

曹操这个人,其实并没有篡位称帝的心,我们只看以下两点便可知了:

1,《魏略》记载:孙权劝曹操称帝,陈群、桓阶两个聪明人都认为可以称,可见,此时称帝的各项条件已经满足,称帝是顺理成章的事,是无害的。(日后曹丕称帝称的极顺利,便是一大证据。)但是,曹操还是反对道:‘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火炉子上吗?’拒绝了称帝。

2,称帝的条件全部满足,但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

不过,曹操不想称帝,他为何还要做出称公、称王、杀伏皇后等一系列篡逆的事呢?

很简单,为他的儿子们称帝铺路。

曹操与他的儿子们最大的不同是:曹操集团全部是曹操的人,故,曹操就算不称帝,由于曹操集团的实力大于汉朝,他也仍是实际上的汉朝之主。而曹操的儿子,则只是集团其中的一个继承人而已,曹操集团的人既可以支持他,也可以支持别的继承人。所以,如果这个继承人不称帝的话,曹操所有的儿子就一定都会死。

为什么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魏武故事》记载了曹操的一番话,大意是:以前,天子封曹操的三个儿子为候,曹操是大力推辞的。但现在,他不再推辞了——为何?不是为了封侯后的那点利益,而是想让几个儿子都拥有诸侯国。这样,万一将来汉献帝、汉朝官员勾结别的势力(刘备、孙权等外地诸侯。)剿灭曹操集团,(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小。)几个诸侯国至少还可以互相援助,以求自保,不至于曹家被灭门。

(曹操自称【江湖未静,不可让位。】也是同样的意思:做权臣做到这一步,想做忠臣也没办法了。如果他把权力都还给汉献帝,那么,他交出权力、成为普通人后,汉献帝、董承、金袆、耿纪这批人,一定会找机会杀了曹操,以绝后患的。所以,曹操想当忠臣,就等于是找死了。)

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曹操表现的是很糊涂的,比袁绍、刘表好不到哪去。大家之所以觉得曹操立的特别好,只是因为最后曹丕顺利登基了,没闹出什么乱子来而已。而之所以没闹出什么乱子来,也仅仅是因为曹操集团够强大,又没有外敌进攻他们,曹操说让谁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大家也就只能同意让谁当了,内斗不起来。而袁绍、刘表立太子时,外有曹操这个强敌进攻他们,他们又内斗,就自然乱作一团,很快灭亡了。

曹操糊涂在哪呢?糊涂在:他迟迟不立太子,但又对三个儿子都有特别的对待。这样,三个儿子及其背后的派系,就都会认为自己有可能当太子了,就自然要互相斗争、厮杀了。

《贾诩传》记载:【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候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魏国的太子之争是十分激烈的,每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党羽。

最早,曹操给曹彰、曹植等都封侯了,唯独没给曹丕封侯。这在汉朝是一个潜规则,意思是:他不用封侯爵,因为他要直接继承我的王爵。(就像袁绍给袁谭、袁熙都分了地盘,唯独没给袁尚分。意思是:他不用分地盘,因为所有地盘都是他的。)

这么看,太子早就内定好是曹丕了。但是,立太子前,曹操偏偏又对曹植最为宠爱。

《毛玠传》、《邢颙传》、《桓阶传》皆记载:【时太子未定,而临菑候植有宠。】曹操最爱曹植。

《魏略》亦记载:【时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于植。】《卫臻传》亦记载:【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方奇贵临菑候。】想立曹植为太子。

《崔琰传》记载:【时未立太子,临菑候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曹操最爱曹植,不知道该立曹丕还是曹植,便秘密探听外人对他们的评价。

《陈思王传》记载:【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若不是曹植太荒唐,太子就是他了。

《魏武故事》记载:曹操亲口说道:【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认为曹植是所有儿子中最适合‘定大事’、掌管曹操集团的。

这么看,太子应该是曹植的机会最大。又但是,曹操临死前,偏偏又把曹彰叫回来了。

曹彰与曹丕、曹植完全不同。《任城威王传》说他【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打了极多的仗,立了极多的军功,十分受军队的拥护。这一优势,是曹丕、曹植这两个文人不能比的。

曹操死前,曹丕已经是太子了,本可以顺顺利利、万无一失的登基。可是,曹操为何要把受军队拥护的曹彰叫回来呢?连蔡瑁都知道刘琮继位时,不能让刘琦回来捣乱。曹操能不知道吗?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就是曹操要把王位改传给曹彰了。不然,他总不会故意叫曹彰回来闹事吧?

曹彰就是这么认为的:《贾逵传》记载:他从长安赶回来,直接问贾逵:‘我父亲的玉玺呢?’准备直接继承曹操集团。看他这副理直气壮的态度,就知道他压根没想和曹丕勾心斗角、争权夺位,而是真的以为曹操把继承人改成他了,他直接继承就好。

曹彰这个人,是没有争夺王位的心的。从以下三点就可看出:

1,他自称【好为将】,一早就向曹操表明只想当将军,不屑于做和文化相关的事。若真想当一国之主、掌管国家,(对文化的需求高于武力。)就不可能对曹操说这种话。

2,《魏略》记载:【彰至,谓临菑候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可见,就算是反对曹丕,曹彰也是想按照曹操平时的想法(最爱曹植),支持曹植继承王位,而不是自己继承。

3,贾逵向曹彰正色道:‘继承人一直是曹丕,你不该问玉玺在哪。’曹彰知道曹操没有改立他,就立刻接受曹丕继承大统了,并没有继续斗争下去。

所以,曹彰回来,就绝不是想夺位,而是真认为曹操把王位给他了,他只是遵从父亲的遗愿而已。《魏氏春秋》理解成曹彰【有异志】,就明显是理解错误了。若真的有异志,又怎可能被贾逵一句话就说服呢?

这件事是差点闹出大乱子的,若曹彰真的有异志,曹操集团当天就要分裂了。《陈矫传》记载:【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爱子’指的就是曹彰,他这时候回来,对曹操集团是十分危险的。

故,曹丕、曹彰、曹植的争权,完全是曹操一手造成的。

不过,一向精明的曹操,又有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为何还会在立太子上如此糊涂呢?
楼主:曹铜爵  时间:2021-02-12 03:23:59
这两天的更新已送上,祝大家新年快乐、财源广进、阖家欢乐、身体健康!

楼主:曹铜爵

字数:601127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更新时间:2021-02-12 03:23:59

评论数:2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