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诗词比兴 >  咏史七律十六首

咏史七律十六首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其实早就想就怀古咏史诗作虚实相生的话题和大家唠嗑了,时间就在2019年秋日写完秋日咏史九首以后。这九首就是第三组第七组第八组加上第一组的帝尧。这一组七律虽然看起来象模象样,但恰如红楼梦里螃蟹宴后林姑娘说的,这样的诗,要一百首也有。无他,就是手熟尔。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七律这种体裁,程式化严重匠气十足,最容易产生按照模板写诗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问题。把中间两副对仗拼凑好,首尾四句一糊弄,跟搭亭子立牌坊一样,看起来巍峨庄严,实际上曲折变化不足,做不到虚实相生,是最大的问题。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自己是2018年七律这个体裁得到了决定性的突破,以前的七律写得少,对七律特有的气息体格领悟不深。2018年,春日感赋五首、晚清政局五首和春日杂兴八首,接连喷涌而出,然后是怀屈子两首和咏刺秦两首,基本上七律就算入门了。2019年集中精力写五律去了,为了保持七律语感,所以就写了咏史七律九首。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自己2018年写了历朝故事咏叹九十首七绝,后来加上序跋和旧作新作凑成了一百一十首。但咏史七绝比咏史七律更不讨好,七律好歹还有两副对仗可以吓人,七绝一旦没有进入较高的档次,立即就滑向了打油诗顺口溜的层次。最后综合计算,一百一十首咏史七绝里,好的和较好的三分之一,稍嫌平淡普通的三分之一,直接可以扔掉的占了三分之一。所以,集体亮相的时间一拖再拖,都三年了。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所以,2019年就存了心思,是不是写一组或几组咏史七律来转变思路和手法呢?当然,写出了九首咏诗七律,效果也就是那样了,于是乎自己就停了下来。2020年,庚子年怀古七律二十五首联章体创作完毕,然后又写了冬日咏史五首两组,三十五首较高质量的怀古咏史七律写完。自己的七律创作水平就稳定了。对2019年的秋日咏史九首的毛病看得更清楚和全面了。所以就降档次运行,按照咏史九首的风调和手法,照葫芦画瓢,把2019年没有写完的几组咏史七律拼凑完工。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十六首咏史七律集体亮相还是有讲究,按朝代或年代相近事件关联的分为八组,每组两首,两首之间避免了重字。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这十六首咏史七律的好处有限。当然都是于史有据,典故词汇都有出处,两副对仗都认真写了,有的效果还相当不错。剪裁史实得体,有的折叠还用心。但总体看来,最大的毛病就是虚实相生远远不够。就是说,作者的情志投入和拟情效应没有到达高层次的效果,还停留在人物之外,作局外人指指点点。理性远大于感性。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以前总结过,要写好华夏传统古诗,无非就是三拟,拟古,拟人和拟情。(真的讲过吗?)

其中让写诗水平最能上档次的就是拟情了。就咏史题材诗作而言。最容易剪裁史实为我所用,但却忽略情志投入。只有旁观者清的效果。而且不拟情,就变成了说书人一样,打快板说评书,把写诗搞成了打油诗顺口溜。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抽象地讲理性,不容易说清楚虚实相生的话题,下面就以吴三桂这首为例,来说明好的怀古咏史七律应该怎么写。

七律 吴三桂

号哭秦庭借义兵,报恩君父享荣名。
千秋青史华夷辨,一代红颜社稷倾。
遁世何由知汉晋?辞功未必论明清。
五湖烟月凭谁管?相伴西施自在行。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以下是明人谢四新的吴三桂主题七律的两个版本,作为对比参考:

汪荣祖《史学九章》(三联,2006,197页)
引清张茂稷咏吴三桂诗(题为《读史有感》):

李陵心事早风尘,三十年来岂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更亡秦。
丹心已负红颜改,青史重翻白发信。
永夜角声知不寐,可堪思子又思亲。

李零《汉奸发生学》《读书》1995年10月号
引此诗为吴三桂同时人谢四新所作(《平吴录》载,有异文):

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
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
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过,对于古人,要有同情性的理解,这个能力,其实就是拟情的能力。作为学问研究和智慧探寻尚且需要拟情能力,以抒情言志为本的写诗,那就更需要了。而写咏史诗最锻炼人,因为要求把基于人性本能的拟情能力和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拟情能力结合在了一起。难度加倍了。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还是回到吴三桂七律这个话题。其实,自己写的吴三桂七律这首可以单行出来横行,不过吴三桂此人不算什么正面人物,所以就懒得挑出来了。下面戒毒我这首吴三桂七律的好处。好就好在,不像这十六首的其他大部分诗作,这一首大量使用了曲笔。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首联:号哭秦庭借义兵,报恩君父享荣名。

就使用了春秋楚国忠臣申包胥乞师秦国拯救祖国的典故,所谓的义兵,既是反讽,其实又符合当时满人的自我吹嘘和包装。报恩君父从吴三桂的角度来说也是事实。当时南明朝廷其实是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行动是赞赏有加,期待吴三桂报仇之后清兵议和再造明朝。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颔联:千秋青史华夷辨,一代红颜社稷倾。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吴三桂最后也是被多尔衮玩得团团转,所谓马行夹道内我难以回马(相关戏剧里吴三桂的唱词)。所以引狼入室导致明朝最后亡于异族,吴三桂焉能辞其咎?当然,按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红颜祸水史观,陈圆圆当然要扛起亡国的责任咯。所谓国家兴亡,妓女有责嘛。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颈联:遁世何由知汉晋?辞功未必论明清。

属于公共史实和情感的意思表达完毕,作者自己的独特感悟和见解当然要登场了。假如吴三桂本人不是那种利欲熏心而是把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物,为君父报仇之后看到多尔衮变卦之后,大可以辞功避世,恐怕后人也不会过于苛责他。毕竟做不了明朝的忠臣,但不为清朝卖命征服汉人也可以宽恕计分。而且吴三桂竟然亲自杀害南明永历皇帝。又晚节不忠起兵造清朝的反。完全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尾联:五湖烟月凭谁管?相伴西施自在行。

尾联还是写得比较好的,总揽全诗的意思,叙事议论用典抒情写景浑然一体用意委婉曲折,这就是虚实结合的最佳境界。当年范蠡作为楚人,为越国效力牵制楚国的世仇吴国。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和西施泛舟五湖自由自在。而吴三桂,一辈子反复无常被人利用算计自己又冲动短视,最后全家身亡还搭上了自己的亲戚部下和陈圆圆,实在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总体来看吴三桂这首咏史七律,避免了这一组十六首咏史七律其他很多作品干巴巴的抽象总结和议论的毛病,不是直接剪裁史实,装上韵脚,摁出平仄,凑成两副对仗,就整整齐齐出来吓人了。这首吴三桂七律,是作者运用拟情能力站到了吴三桂的心里,从吴三桂的角度来写,处处用曲笔维护,处处体贴其心思,而不是直接给吴三桂下定义下判决。写诗既不是喊口号贴标语,也不是写调查报告。不需要有什么实用性和正确性,写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人性本身表现出来,要把作者自身的情志表现出来,这就叫以虚驭实。只知道剪裁史实,那就叫以实驭虚,两个手法在艺术境界上高下立判。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到底什么叫实,当然就是史实和现实。什么叫虚,普遍的人性和作者的情志就是虚。半虚半实,那就是人眼中的景色和相关典故。在写诗的时候,这些因素都需要结合起来,加以陶冶,最终混合出最佳的艺术效果。如果虚实结合的程度不够,作者自身的情志不够突出,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洞察又不够,只知道剪裁史实现实,那就会出现什么效果呢?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当然就是煮鸡蛋和蒸螃蟹的效果咯。诗的原材料是什么样子,诗人写出来的诗就是什么样子。勤快一点的,还知道煎个鸡蛋饼或者打个蛋花汤。反正不是原封原样,千人一面就是自己抄自己。都是那些老套路,替换掉几个关键词,所有的古人咏叹所有的古迹咏怀都是一个模板出来的。把酒临风对月凭栏拍钩抚须长叹都是些固定扮相道具了。
楼主:李寒秋  时间:2021-01-30 19:25:01
咏史七律十六首这一组集体打分四十分到五十分之间,列为待入品等级。其实吴三桂这一首可以超过六十分或更高,唯一的遗憾是三个同音字出现在了中二联,其中两个还是韵脚,很是遗憾。其他有几首也用了曲笔比如曾国藩那一首,但总体成就都远不如吴三桂这一首。

楼主:李寒秋

字数:6740

帖子分类:诗词比兴

发表时间:2021-01-22 21:15:37

更新时间:2021-01-30 19:25:01

评论数:1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