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连载:后三国风云

连载:后三国风云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南宁恒 回复日期:2007-6-25 8:49:37
赵兄啊.我觉得历史的进程或许是循序渐进.
但在那古战场的每一次对决并不都藏着必然的因素.
这于领导的魅力,军队的士气,天时地利人和有关吧
我觉得在以少胜多的例子中,其中不乏很多运气的成份.
当然事后分析也能说出个所以然.但反过来说,如果是人多胜人少.
我更能自圆其说.
------------------------
南兄的想法很好,我也部分赞成。其实你讲的“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必然的因素,好的统帅就能利用好这些。我不知道哪位牛人能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情况下能打赢仗。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19
史上最为豪华的阵容――六镇之兵

有了外国友军的支持,北魏的底气也牛多了。原先军队的总指挥李崇因为本性不改,又开始贪污军资,谎报战功,被人打小报告撤职了。现在新的总指挥换成了广阳王元深(其实他的原名是元渊,由于与唐高祖李渊同名,结果在后来修的北史里便被改成元深;活在中国古代真不容易,好端端的名字一遇到后代哪个皇帝的名讳就得被翻来覆去地改)。其实元深就是那个打李崇小报告的人。除了打小报告这一点显得他不太厚道外,他行军打仗还是不错的,屡屡能打一些小胜仗。

不过他有一次也被北镇的叛军团团围住,当时情况万分危急。幸亏他手下的贺拔胜豪气冲天,面对敌军的层层包围,招募了两百死士出战,一下子斩首百余人。见对方军队里有如此猛的拼命三郎,怕死的叛军便往后退了。元深乘机赶紧撤,而贺拔胜很讲义气,一直留在部队的最后抵挡叛军的追击。贺拔胜跟人打仗时还有一个特点,一看情况紧急,就喊:“我是贺拔破胡(贺拔胜字破胡)也。”结果吓得敌军谁都不敢上来拼命,因为贺拔胜能左右驰射,整个北边都知道他的威名。贺拔胜单打独斗虽猛,但运筹帷幄的水平不行,所以在他的三兄弟里还不算最厉害的。

元深底下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参军,叫于谨。于谨是怀荒镇人,在边界混久了,懂得好几门外语。他的胆识很高,有此竟然单骑跑到刚刚叛乱的铁勒军营里去说降那里的酋长。一般这种情况下,说降的人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是奇迹发生了:铁勒酋长被于谨高超的外语水平和演讲才能迷惑住了,脑子一热,竟然决定投降了。

于谨趁此还定了一条妙计,他认为破六韩拔陵听到铁勒投降的事肯定会来找铁勒的麻烦,所以建议总指挥元深在他们来的路上设下伏兵。于谨果然是神机妙算,破六韩拔陵头脑非常简单,一听底下人背叛了,赶紧派兵过来堵截,结果被元深埋的伏兵杀得大败。当然,这些事与于谨后来率军攻城灭国的战绩相比,都只算小打小闹。

破六韩拔陵被伏击后,又遭遇了柔然这天生的冤家,又被杀得丢盔弃甲,渡河后往南逃了,从此便销声匿迹了。六镇的军民一下子群龙无首,二十万多万人只好向元深投降。由于原来的北边诸镇经过军火的焚毁后已残破不堪,而元深觉得这些人会贼心不死,便想把他们安顿得离都城洛阳稍微远一些,于是建议朝廷在恒州附近(今山西大同)重新建个郡县安置他们。

然而一向对六镇掘地三尺的朝廷此时竟然表现出了爱民如子的宽广胸怀,下令把六镇的降户安置在冀、定、瀛三州。这三州都处在北魏经济富裕的河北之地。一旦降户再发生叛乱,相当于引狼入室,自焚国库粮仓啊。可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北魏朝廷完全不顾这些,于是六镇的降户高高兴兴地跑到河北这个富贵温柔乡就食去了。

此时的六镇之兵在破六韩拔陵的带领下,还属于流民性质的队伍,军纪涣散,战斗力一点也不强,遇到强手便被一击即溃。但是同样的一只队伍,后来在高欢、宇文泰的带领下却能纵横天下,完全成了虎狼之狮。看来,军强不在兵有多壮,而在将有多能。

但无论如何,六镇的阵容的确是史上最强的,除了武川的三个姓氏创建了北周、隋、唐朝外,出自怀朔镇的高欢家族也创建了北齐。边荒六镇竟然出了四个王朝,这一点足以傲视千古。但由于孝文帝的改革都集中在中原一带,而六镇之人依然完全保持着胡族的生活习性,随着他们登上历史舞台,我们的北魏大地将还要进行一次胡化潮流的洗礼。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蛇蝎美女 回复日期:2007-6-25 23:29:11
汉族积弱,一是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是朱熹那狗杂种的极端儒术.
三是明末的将不常兵,兵不常将.


--------------------
这位哥们的结论太生猛了,我们再多认识一些历史,可能下的结论会温和些。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谢谢楼上的几位字母兄弟支持,今天把北魏西部、南部的叛乱先发完。最好今晚把梁的入侵也写完,明天专心写尔朱荣。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南宁恒 回复日期:2007-6-26 10:03:32
最夸张的是陈庆之,记载曾经直下四十余城(具体数字不详),连魏朝的老窝都端了.也是几千人?中国的古书诚欺我也.赵兄指点一下.

----------------
陈庆之带领7000人横扫北魏大地,的确是千古奇人。史书上可能略有些夸张,但基本属实,到时我会浓彩重墨书写的。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xajh2001 回复日期:2007-6-26 11:53:01
------------------
当时北魏正在内战,哪来的这么多人陪他玩?

北方马上就还了一个侯景,比他的破坏性大多了。

----------------------
请问当时是在谁跟谁内战?除了山东有邢杲的叛乱外,其余皆平,怎不会有如此多的军队?至于详情,以后写到时再说。

现在讲的是战功,不是比破坏能力,屠戮平民的水平当然侯景强了。陈庆之能横扫北方,靠的是自己的战斗能力;侯景乱梁,借助的是解放奴仆的“革命政策”。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poperfat 回复日期:2007-6-26 12:15:29
等着看千军万马避白袍,赵王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
谢谢,我希望能把他写好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20

风雨飘摇的北魏王朝

在北边的叛乱发生的时候,北魏的西边也出事了。

高平镇(今宁夏固原附近)的镇民推举一个叫胡琛的敕勒酋长为王,开始造反,与破六韩拔陵遥相呼应。紧接着,由于秦州(今甘肃天水附近)刺史过于残暴,底下的民众也反了,他们的首领叫莫折大提,自称秦王,不过这大提身体不太好,没提几天就死了。他的儿子莫折念生继了位。莫折念生比他爹有气魄多了,一上台就自称天子,安置了百官,并改元天建。

一看北边的葫芦还没按下去,这西边的葫芦又翘起来了,北魏朝廷赶紧派吏部尚书元修义为西道行台去讨伐莫折念生。比起上次讨伐北镇派个七十岁的老头而言,这次出征的主帅更绝,还未出兵,元尚书就得了风疾,不能带兵了。

北魏只得临时换将,这次又换上了外援――齐王萧宝寅。萧宝寅是南朝齐东昏候萧宝卷的兄弟,在梁武帝萧衍代齐后逃过来的。堂堂北魏竟然此时要派江南来的人带兵打仗,可见当时汉化后,北魏的军队已经完全堕落、腐化,已经没有能征善战之人了。 “天下久泰,人不晓兵,奔利不相待,逃难不相顾,将无法令,士非教习”是当时北魏军队的真实写照。

但萧宝寅手下的岐州刺史崔延伯极为骁勇,一口气带着数千精兵渡过黑水河,便在莫折天生的军营前摆开阵势,向敌军主动挑衅。这下把尚在河对岸的主帅萧宝寅吓得脸色苍白,因为莫折天生的军有十万之众,崔延伯举无疑是羊入虎口。看这么几千人就敢来挑衅,叛军全营的兵士都乐得跑出来吃这群送上门的肥羊。

前面是黑云一样压过来的敌军,背后是波涛汹涌的黑水河,崔延却伯毫无惧色,从容下令让自己的部队再渡回河去,而他自己却横刀立马地守在部队的最后,严阵以待。这几万敌军完全被崔延伯个人的豪气震慑住,一下子傻了,眼睁睁地看着嘴里头的肥肉又飞走了。而等全部的部队过了河以后,崔延伯才慢慢骑马过河回到军营,而他的身后是几万吓傻的敌军。

崔延伯此举与当年张飞长啸长坂坡相比,毫不逊色。萧宝寅被这神奇壮丽的一幕震撼住了,一下子对崔延伯崇拜得要命,赶紧拍手下的马屁:“老崔啊,张飞、关羽都没你厉害啊?” 崔延伯倒是一点也不客气,说:“这些贼人不是老奴的对手,明天您就坐着喝喝茶,看我把他们都给您收拾干净。”

牛皮还真不是吹的――第二天,崔延伯便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结果军队士气大振,将早已吓破胆的莫折天生的十几万军队杀得落花流水。于是岐、雍及陇东各地皆平。萧宝寅的部队也扩大到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于是想趁势荡平高平镇的胡琛之众。

由于胡琛的骑兵较多,可能受了曹操赤壁之战时把战船锁一块儿的启发,崔延伯这次特意也布了个排城之阵:让所有军士拿上很大的盾牌,然后盾盾相扣,连锁成一条防线,这样平铺开来,便能挡住骑兵的冲击。此想法虽好,可惜老崔的排城却终究不是钢铁长城,敌军的骑兵又非常强大,趁着崔延伯的士卒疲惫之时,找了个机会冲破了排城。由于这些盾牌都是环环相扣,且上了锁的,崔延伯的部队由此腹背受敌,结果死伤两万余人。

勇猛的人最忌讳犯头脑发热的毛病。可惜,延伯却是这样的人。他觉得上次打败仗很没面子,便又修缮甲兵,招募骁勇,擅自出去袭击敌军去了。可惜北魏军队的军纪竟然比叛贼还差,刚打了点小胜仗,便开始忙着抢东西了。结果叛贼见有机可乘,又再次杀还。魏兵大败,可怜崔延伯一代猛将也被流矢射中身亡。萧宝寅只好赶紧退兵。由此,西北一带的叛兵的气焰日益高涨。

而萧宝寅在外面打了好几年仗,士卒早已疲惫不堪。而北魏也怕萧宝寅拥兵自重,任命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为关右大使来监视他。萧宝寅一看北魏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便在半路劫杀了郦道元,索性在关中称起皇帝来了。但不到一年时间,他的部下便开始背叛,萧宝寅只好逃奔北边的万俟丑奴那里去了(当时胡琛已死,万俟丑奴是老大)。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21

风雨飘摇的北魏王朝

屋漏偏逢连夜雨,趁着西北叛乱不止,北魏南边荆州一带的蛮族也开始造反了。他们杀掉那里的都督,霸占着交通要道,各占据一个小山头,个个开始称王称侯。但比起北边、西边的叛军而言,南方的蛮夷终不太成气候,一听闻小皇帝要亲自出兵,便又四处散掉了。

趁着北魏王朝被四方的叛乱弄得焦头烂额之时,南朝那位一向吃斋念佛的梁武帝此时也动了尘念,想趁火打劫一把。

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本是元义的心腹,觉得元义如此弄权误国,最后肯定会牵连自己,便趁着时局动荡谋反了,自立为天子。但旋即他又被北魏的军队击垮,便逃到梁朝来了,梁朝也趁此接管了徐州。接管徐州的为梁武帝的儿子豫章王萧综。本来北魏王朝如此风雨飘摇,南朝能趁此扬眉吐气、开疆扩土才是啊。但是两军交战之时,史上最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却发生了。

就在两军对垒的一天早上,徐州内的梁朝军将发现自己的主帅突然人间蒸发了,找遍群城都找不到。这时突然听到外面的魏军在那里高喊:“你们豫章王萧综昨夜已跑到我们军中来了,你们现在还为谁卖命?”

城里的人一下子吓傻了,真是见鬼了,好端端的,自己的主帅怎么被弄到敌营去了。于是全军一下子毫无斗志,被魏军杀得大败。

萧综贵为帝王之子,身为统帅,为何半夜三更逃到敌军营中去?莫非中了邪了。其实这根源在于梁武帝自己种下的风流孽债。萧综的生母吴妃本为东昏侯萧宝卷的宠姬,萧衍代齐后,在接管东昏侯天下的同时,也很负责地将他的宠姬一起接收了。那时的吴宠姬已怀有身孕,结果跟了梁武帝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后来吴淑媛年老色衰,一气之下便把这陈年往事抖给了萧综。萧综听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

为了证实自己的生父是谁,萧综采取了滴血认亲的传统方法。但东昏侯已死,唯一所剩的只是那把烂骨头。于是萧综专门跑到齐朝的陵地里去,挖开齐东昏侯的坟墓,割开自己的血脉,将血滴到那堆尸骨里去,竟然真的渗进去了。萧综还特别严谨,专门还杀了一位无辜的男子,把他的血也滴进去,结果没渗进去。从此萧综便确认那位荒淫无度的萧宝卷为自己的生父,便派密使跑到齐国去认萧宝寅为自己的叔父,为自己逃到北边作准备。

梁朝上下此时都已知萧综的事情,但梁武帝太厉害,谁都不敢把这事告诉他,所以只有梁武帝还蒙在鼓里。在此开疆扩土的关键时刻,梁武帝依然还任命萧综为主帅。出兵后,梁武帝还生怕自己儿子遭遇什么意外,便下令萧综班师回朝。萧综怕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跑到北边去,于是跟北魏约好要投降。北魏的官员一听,傻了:哪有战事未开,敌军的主帅要主动投降的。萧综花了好大心思才让魏人相信自己的诚意,最终在半夜成功地逃到北魏军营里去。

萧综此次半夜投敌,不仅使粱朝丢了徐州,而且北魏还乘胜追击梁兵,一直追到宿豫而还。梁朝出征的士卒也死伤无数,死者达十之七八。唯有一位将军的部队完整无缺地回来――他便是千古名将陈庆之。

听闻自己的儿子临阵投敌,致使前线官兵覆没,梁武帝惊骇万分,马上下令将萧综的儿子萧直改为悖氏。但没过几日,梁武帝的妇人之仁又犯了,重新封萧直为永新侯。而他对逃到北魏的萧综也常常挂念,在南北使节交往的时候经常问起他的情况。看来,梁武帝始终不承认自己被死去的萧宝卷戴了绿帽子,一直认为萧综是自己的亲骨肉。

同为一国之君,北魏孝文帝的太子只是要离家出走,便被孝文帝立刻废位,最后竟至于赐死;而对于一个身份都极为可疑的儿子临阵投敌致使全军覆没、国土沦丧,梁武帝却依然善待。与孝文帝的狠心相比,梁武帝似乎要慈爱很多,但妇人之仁却是所有君王的致命之伤。中国的历代君父之中再也找不到比梁武帝更为慈爱的父亲,但就是他毫无原则的纵容最终导致了他和梁朝的灭亡。

得了萧综的这个意外惊喜,北魏打了个胜仗,南边稍微安定了一些。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兜了这么大圈子,总算可以写回尔朱荣了。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空投支票 回复日期:2007-6-27 8:55:40
上上个星期看过此贴,现在应该有更新了吧.我是很想了解这段历史,却不太敢正视这段历史,所以现在我不打算看了,楼主别怪我啊!


------------------
哥们不看了,主要是我写得不够吸引人,惭愧。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senpuilu 回复日期:2007-6-26 23:08:02
凑合着看看. 我以前也想写一部后三国演义. 以李虎为主角. 六镇之乱为起点, 三家归隋为结局. 可惜俗务缠身.等啥时有了一千万身家就开使写.

后三国. 最大的偶象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又帅又威猛). 地道的悲剧英雄.
------------------------------
就等着这位兄弟发大财了。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左琴 回复日期:2007-6-27 8:32:05
这一入乱世,百姓遭殃,坑也就开始热闹了,明月,潇水和赵王的贴都这样,看来要成了定律了。
--------------------
得认真写啊,方能对得起你和imoplove两位兄弟的支持啊,才能对得起那些被埋没的英雄啊。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xajh2001 回复日期:2007-6-27 11:41:21 ------------------
不是扫楼主的兴,但实事求是的说,

。侯景乱梁使南朝彻底衰落了下去,
但陈庆之只是到那里转了一圈。

北魏的内战似乎打了很久
--- -------------------
本来就是讨论问题的,兄台愿意留言,我感激不尽。

但事实还得说清楚,免得误导大家。侯景的破坏作用是很大,他应该是结束南北朝对峙的最大功臣。因为梁的衰落便意味着南朝的失败,意味着南北统一可能性的到来。这都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打仗能力侯景绝对没有陈庆之强,这是不可否认的。我把他们面对面交战的史料录下,这样就很清楚了:

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月,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梁武帝遣侯退、侯夔等前去增援,军至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

至于陈庆之攻打北魏时,北魏到底有没有内战,听兄台的语气,可能不太清楚,到时我会细说的。

真心地再次感谢你的留言。写南北朝是一件痛苦的事,回帖交流的人太少。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magjey 回复日期:2007-6-27 18:42:13
好看 希望楼主写出一个经典


作者:雪中香芹 回复日期:2007-6-27 15:34:30
太好看了。谢谢楼主!
---------------------
谢谢两位鼓励。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ggkl 回复日期:2007-6-27 16:12:23
弱弱的问个问题,真王何解?这个年号如此鼓惑人心?
宇文肱谥号德皇帝,唐河之战与他对武川崛起的作用何在?请高手考证!
------------------------------这位老兄的问题太难了,我一个都不知道。
麻烦请问你一下,唐河之战是哪一次战役?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南北朝时的三国时代――后三国风云21

风雨飘摇的北魏王朝

果然如元深所料,六镇的降户刚到了河北,马上又再次发生叛乱。

六镇的降户在去河北的路上虽饱受饥饿困苦,但那时大家心里还有盼头,以为河北之地便是天堂,到那里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可没想到河北这人间天堂此时也沦为地狱了,当时那里旱涝灾害不断。当地的住民连自己都吃不饱,也四处逃难找饭吃,哪还有多余的口粮给这些饥民吃。

很简单,既然没饭吃,活不下去了,就造反。备受饥饿摧残的六镇人又再次揭竿而起了。公元525年八月,以柔玄镇兵杜洛周为首的六镇降户先反于河北上谷。高欢、尉景、段荣、彭乐等人也跟着他浑水摸鱼。后来高欢觉得杜洛周不大成器,觉得自己更适合当老大,于是暗中想抢他的位子。结果杜洛周发觉,高欢只得带着一家人落荒而逃。杜洛周一开始势头挺猛,接连攻下幽州、定州、瀛洲等河北重镇,并还击败了柔然的援兵。但不到一个月,有勇无谋的杜洛周被另一支起义军黑掉了。

黑掉杜洛周的是葛荣,他最早的领导是鲜于修礼。在杜洛周起义的第四个月,鲜于修礼也在定州左人城起义,开始屠村掠野,攻向定州城,并宣称要收并那些住在定州贫民窟的原先六镇降户。这该死的宣传口号把那些住在定州城的六镇降户害惨了,结果城里头稍微长得粗壮一些的六镇人都被定州长史甄楷收拢来杀光了。

甄楷此举看似果断勇猛,其实完全是饮鸩止渴。当时六镇之人还完全保持着鲜卑习俗,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性与当地汉民完全不同。在他们眼里,正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让他们的生活从天堂坠向地狱,所以对汉化有着天然的仇恨。对汉化的仇恨一旦转移到人身上,便是对汉民的极端仇视。现在甄楷对六镇之人大开杀戒,便意味着六镇的叛军在攻城后也会疯狂地屠戮河北汉民。

但是这次起义军不仅对外无纪律,内部也不讲组织原则,接连发生了义军首领火并的事。鲜于修礼的反叛事业还未做大,便被自己的手下元洪业杀死;紧接着,鲜于修礼的部将葛荣又杀了元洪业,占有了鲜于修礼的所有兵马。相比于六镇的前几位领导,葛荣做大做强的能力更上一层楼,他接连击垮北魏派出的章武王元融、广阳王元深的大军,几乎将北魏的主力部队摧垮,一时锋不可挡。

此次河北起义,比起一般的叛乱更具有破坏性,因为六镇之人不仅对北魏的廷极端仇视,对河北的汉民也非常憎恶。由于文化、种族的巨大差异,葛荣的部队与当地汉民完全水火不容。他们攻城掠地,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完全不顾当地汉民死活。如沧州、相州被其攻破后,居民都死亡过半。而冀州、瀛洲等地的二十万汉民受到战火驱赶,被迫流亡到山东青州。河北人民自五胡乱华后又遭受了一次血与火的融合,而且这股潮流将继续蔓延到整个北魏大地。

至此,葛荣叛军已发展到数十万之众,号称百万,占据河北大部分,并开始围攻河北相州(州治为邺,今邯郸附近)。一旦相州被攻破,北魏都城洛阳便危在旦夕。

就在外面烽火四起,整个北魏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北魏宫廷内部又发生了一次可怕的地震,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imoplove 的解释很好,就聘请你和左琴坐镇本楼,专门回答疑难杂症。
至于好处以后会慢慢兑现的。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左琴 回复日期:2007-6-28 10:27:49

那六镇为啥老饿饿,作为边镇长驻兵团,难道不知道地球上有屯田这回事吗?
---------------------------
六镇以前处在今天内蒙一带,没地方可以种大片的粮食。到了河北,又遭受水旱之灾,为了保命只能先反叛了。屯田来不及了,会俄死的。
最近贴的太快了,校对不仔细,经常出错。
楼主:赵王2000  时间:2021-02-17 10:50:41


作者:xajh2001 回复日期:2007-6-28 11:59:08
问各位一个问题,为什么六朝时候那么多的人名字后面有一个
“之”字,如陈庆之。王羲之,王献之。
--------------------------

-南北朝仕人善清谈,说起话了文皱皱地,写的辞赋也是那种旖靡之风。所以当时的仕人取名也形成那种风气,纷纷使用“之乎者也”里面的之字,因为之字在当时的文言文虚词里有很高的使用率和用词声誉的,像享有很高美誉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时短短二三百字就使用了二十几个“之”字。所以很多读书人便把“之”字用到自己的名字里,为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就像当时的美文一样让人易于接受和传诵。“之乎者也”把“之”字放在第一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足见时人对“之”字的的推崇。-----------------------------
这是百度的答案,我觉得能讲得通。

楼主:赵王2000

字数:59025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07-06-11 22:09:00

更新时间:2021-02-17 10:50:41

评论数:90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