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地沟油上餐桌是个大谎言!

地沟油上餐桌是个大谎言!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物极必反,物盛必衰,看来地沟油谎言的末是快到了!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任由一个令人恐怖的谎言纵横全国,而政府有关部门不出面调查,这意味着什么?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既然这位tqyan相信地沟油上了餐桌,那他就自我恶心吧!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不相信”地沟油上餐桌“是谎言的人可以将何东平找来一辩嘛,看究竟谁是谁非?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尽管地沟油上餐桌谎言出笼已有近十年之久,各地执法部门多年来也进行过多次专项整顿,同时查获数百家地沟油加工作坊。但事至如今,却始终没查到一起餐饮业使用地沟油的案例。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作者:zhoubin004 回复日期:2011-07-21 00:57:05  回复

老天,还有你这么无知的人物啊,我们这边查地沟油查到几个高级酒店油炸食品用的就是地沟油,查到不敢对外公布,每家罚了几十万了事,其中一家我去的次数还不少。郁闷 )
=========================================================================

首先得问一句,你是干什么的?是卫监部门?还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罚几十万的依据是哪个法律?
外行想冒充内行来混淆是非,能骗的过我?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地沟油上餐桌事件的真相将考核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视度!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利益集团的马甲和撰写假新闻的记者们总是以形形色色知情人的名义来搅场!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作者:平心定性从头来 回复日期:2011-07-21 10:28:52  回复

地沟油不知道是怎么弄出来的就不提了,人造鸡蛋是真的有人打广告哦!楼主如果能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知音>杂志就能看到,封底或者中间的广告页都有人造鸡蛋的广告,说是成本只要8分钱,技术先进,随到随学之类的吧,当时就觉得奇怪,鸡蛋也能人造?)
==================================================================
看来这位先生没看过央视《焦点访谈》的“假蛋真相”节目?在那个节目中,我就指出了“人造鸡蛋”的广告其实只是骗取培训费而已。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程程UFO 回复日期:2011-07-21 14:39:29  回复

楼主幼稚了不是,可怜的lz)
=================================================================
幼稚的人通常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这个谎言在全国的恣意横行,污辱的是国人的智商。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一个仅靠媒体炒作起来的谎言竟能绑架政府,搞得全国上下人心慌慌,可见国人的科学知识低劣到了何等地步!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地沟油既然上了餐桌,那为什么多年来全国没查到一起使用地沟油的案例?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查获了上百起地沟油加工窝点,难道执法人员不会顺藤摸瓜根据线索查餐馆吗?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专家们只敢讲地沟油不会大量上餐桌,而我的观点是——地沟油根本就没上餐桌!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稍动动脑子就会反思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在餐饮业查到一起使用地沟油的案子?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全国上下竟被一个谎言忽悠的人心慌慌,这说明了什么?起码说明了政府部门不给力吧!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一个谎言能将国人忽悠如果长的时间,很值得国家反思了!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地沟油”流回餐桌,黑幕?传说? (2011-07-05 12:43:38)转载标签: 新华社瞭望辽宁电视台地沟油泔水油食品安全美食

【导视】:

餐厨垃圾 回收提炼

“地沟油”流回餐桌

变身餐桌杀手



收购 中转 炼制 销售

记者暗访

揭秘“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餐饮业否认 专家学者争议

地沟油到底有没有?

存在多年的“毒瘤”为何难以根治?



敬请关注本期“瞭望评辨天下”——《“地沟油”流回餐桌,黑幕?传说?》



叶闪时事观察员:

大家好,欢迎收看《瞭望评辨天下》,我是叶闪。非常抱歉,我们今天节目要讲的事实,可能会让您觉得有点不舒服,甚至恶心。

假设您到一家餐馆去吃饭,您突然发现,这炒菜的油其实是人别人吃剩的饭菜当中提炼出来的油,这饭您还吃的下去吗?但是这不是危言耸听,或许您还真有可能遇上这样的事。

前阵子大家在讨论、在怀疑这地沟油地下产业链到底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前几天得到了新华社记者暗防的确证。

本节话题:记者暗访揭开黑心产业链



【短片】:

网络歌曲《地沟油之歌》:

听说要缺德才肯把地沟采,你说昧良心只为能赚钱快,一桶桶毒油随地沟流出来,我左右疑猜却还撞进你的怀。

解说:

外观上和正规食用油难辨真假的地沟油正在悄悄溜进我们的口中。

媒体资料:

黑色的地下炼油长成了今天媒体报道的热点。

新华社记者的调查发现天津、河北甚至北京都存在地沟油加工窝点。

解说:

近日,新华社独家暗访发现,在天津、河北、北京等地都存在不少日生产能力数十吨的地沟油加工窝点,形式收集中转,提炼加工,销售使用的一条地下产业链。记者调查发现,在北京郊区环布着许多泔水猪养殖户,他们从餐馆里收购泔水,经过熬煮后,剩下的菜饭用来用来喂猪,而将泔水油打捞起来,以每桶10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收购商。此后由收购商将挨家挨户收来的泔水油,以每吨3000元左右的价格卖中集中存放的中转站,再由中转商以每吨4000元左右的价格将这些油销往地下炼油的黑窝点。在这些黑窝点中。记者看到,肮脏的泔水油经过用管道连接着的大铁罐和锅炉,再通过过滤器后,便流出清澈无异味的油。这些油大部分以每吨6000元至7000元的价格流向食品加工企业、工地、粮油批发市场,甚至有部分被包装成,其他品牌的食用油以更高的价格进入超市。

网络歌曲《地沟油之歌》

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呜呜呜呜呜,你越采越离谱,我越防越糊涂。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呜呜呜呜呜呜,砒霜都要让输,还假装不在乎。

解说:

不止在北京、天津等第,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隐藏在黑幕中的地沟油,纷纷暴露于阳光下。



周旋 新闻社海南分社记者:

我现在的位置,就是在地沟油的加工地点,大家在我身后看到的就是一个简易的一个地沟油加工装置,它仅仅是用一个铁皮桶里面装上潲水,然后下面垫上砖头用火烧就可以了。

解说:

今年4月,海南省儋州市工商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取缔了一个非法生产地沟油的的黑窝点。当场查获24桶总计7000余斤的半成品地沟油,两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在这个隐蔽在城郊一栋破旧居民楼中的加工点中,遍地是各种是腐烂的餐厨垃圾,潲水的恶臭扑面而来。

6月21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也成功捣毁一处加工地沟油的黑窝点,现场抓获非法炼制人员2名,缴获地沟油1.8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沟油”非法炼制人员杨某:

反正是四五天熬一锅,四五天熬一锅,一锅能出三桶,就是捞回来倒锅里边,然后把煤点着以后就开始炼了。

解说:

而听为虚,眼见为实。媒体的镜头了确证了地沟油地下产业链的存在,引发舆论目光的聚焦。同时,此次新华社记者暗访所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已引起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安部以及北京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专门做出批示,要求各有关部门全面展开食用油生产加工、进货和使用环节的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着手研究案件线索的侦破工作和长效监管机制的建设。



主持人:

今天演播室请到的两位嘉宾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副院长王锡锌教授和时事评论员张天蔚先生。

张先生我们都是媒体同行,您肯定看了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您对里面的信息,感到最惊讶的是什么?

【张天蔚】:“地沟油”最可怕之处在“黑幕”之下

张天蔚:

刚才你的开场白里你说,如果你在吃饭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油用的是地沟油,你会什么感觉?其实我觉得这个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你没有发现。记者的暗访的结果来说,这个地沟油影响不断地熬煮、过滤之后,可以变得从视觉上非常清亮,闻起来没有异味。而且那个新闻里还说了,这些油已经灌了哪些假冒的名牌的色拉油的桶里面,已经流入了正规的超市。

主持人:

我看到这段新闻之后,我首先想的是这不法分子太可恶了,一定要绳之以法。

【王锡锌】:“地沟油”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王锡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首先我们如果说把法律的问题放一边:第一、没有任何人会愿意去吃这种地沟油,不管它到底今天在这个标准上,到底会不会有害,有什么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首先我觉得这是违背最基本的底线的。

主持人:

这首先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王锡锌:

没错,其实可以说他们的行动超越了法律的想象,因此你一定要在法律上找到一个概念,制作、经营、销售地沟油,你也找不到。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在法律上不能或不应将他们予以制裁,包括我们原来一直在用的,罚款、没收、带有吊销许可证,还包括刑法,追究他的刑事责任,特别是在我们刑法修正案里面,专门强化了对于这种危害食品安全的各种各样的犯罪,最高刑上(限)到了死刑。所以从法律上来说,制裁有依据 也有手段。

主持人:

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个报道里面体现出的一个特色,既然是有产业链存在,涉及那么多人,为什么记者三下两下给查出来了,而之前我们却并不知道呢?

王锡锌:

像您刚才说的,我们记者暗访他完全是靠自己的一些手段,一些方法,就能够去查清整个链条,你想想我们的执法人员,如果要查的话,真的有那么困难吗?比如我举个例子,整个链条它首先有一个源头,那么我第一从源头我就可以看一看,你这些参余垃圾,你这街贸市场的动植物这种脂肪的边角料,到底到哪儿去了?你就查这个源头,一定能查到下家。如果通过下家的话,你又可以再查到下下家,另外一个,你也可以查整个链条的末端。你看我们就像记者发现的,许多大型的市场上,它销售的油可能就是用汽油桶,用一些大的一些白色的塑料桶装的这些油,这些油没有厂家,没有标志,什么都没有,那这个油的往上回溯,你又可以找到整个链条。只要有心,只要有力,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主持人:

张先生,网上最近有网民,有创了一首新的歌,叫做“地沟油之歌”。您每次听到这样被恶搞的这种歌之后,您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张天蔚:

其实我觉得所有的这些恶搞,看起来这个网友真是创意无穷,其实是一种自身的无奈的一种宣泄,刚才我就讲,如果说我们仅仅靠我们的目测,甚至包括我们购物环境的选择,你都没有办法避开这个的时候,那就一定是有相关部门出来作为来为老百姓把关,这个事情才可能被杜绝。就像我们新华社记者一样的那样的方式,把这个环境链摸清楚,那么你不管您从哪个环节上,我都给你完整地拿到证据链的时候,我就可以对你提起刑事上的起诉。所谓发现一起,惩治一起。

本节话题:谁为公众预警?



【短片】:

解说:

一个多月的记者暗访,揭开了地沟油隐藏在黑暗中的面纱,也让此前对地沟油是否可以有能不能流向餐桌的争论有了新的证据。所谓地沟油,泛指从地沟的油腻漂浮物中,或残羹剩饭中加工提炼出的油,也包括炸货油,和从劣质猪肉、猪皮内脏、鸡鸭等动物性脂肪中提炼出的油,由于原料大多受到污染并腐烂霉化,因此地沟油中会含有砷、铅、黄曲霉素等许多对人体有中毒性的物质,长期食用会引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能致癌。

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教授、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及油脂技术工作组组长何东平在采访中披露,我国每年有200万到300万吨地沟油溜回餐桌,占我国食用油年消耗量的10%。也就是说,每十吨饭中,就有一顿可能是用地沟油做的。然而戏剧性的是,这篇引发各界强烈关注的报道,出来两天后,何东平教授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否认了这一说法。



电话采访:《中国青年报》记者



蒋昕捷:

(他说)一听之内有50多家媒体给他打电话,包括境外的。然后各级领导、各部门也打电话,所以说他说他压力很大,他说他压力主要就是在这个数字上。



解说:

对比此前的报道和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最主要的变化是何东平教授表示,自己并没有对全国的地沟油状况进行过调查,二三百万吨的数字,并非精确统计得出,他也没有取得地沟油进入餐桌的有效证据。



蒋昕捷:

那么废气油脂当中有多少被回收利用,还有多少做地沟油了,我觉得做地沟油的这个比例你到不到。但是有多少正规利用,因为这个是可以统计的。我最近看到那个安徽合肥的媒体就做了一个调研,他们就找正规回收的厂,然后看它们每年回收的规模,发现他们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废气油脂可能去向不明。



解说:

严谨、精确、正确这样的尴尬困难的不止是何东平教授一人,许多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纷纷表示,要想驱除地沟油的异味、异色,工艺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所以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说法纯属以讹传讹,还有不少是自称是餐馆厨师的业内人士向媒体证实,餐馆使用地沟油并不划算,不会为了剩小钱,而冒大风险,被收走的泔水油,大多是用来做肥皂的。然而随着记者的暗访揭开了京津冀地区地沟油产业链的冰山一角,残酷的现实颠覆了质疑和否认。专家学者们也谨慎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电话采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罗云波:

为什么我上次质疑呢?一个是因为现在大家对新闻媒体也有一个信任的危机,反而有了这些事情,肯定是在炒。另外几个月前,搞了一次风险交流的一个会,其中就是有一位专家,谈了这个地沟油的生产的可能性,他们也找了好多人,试图也来炼制这个地沟油,结果呢成本很高,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地沟油大规模的说是,叫做一年几百万吨的这种说法,可能不是太确切。但是现在就是说通过进一步的跟踪调查,这个东西也是无风不起浪的。



解说:

在记者调查中发现,用碳酸氢钙就可以十分简单地中和地沟油的酸性,驱除杂质。外观看上去和普通的食用油没有什么区别,闻起来也没有什么异味,记者将取得的地沟油的样品送检后,发现一些地沟油竟然符合食用油的一般指标要求。



【电话采访】:中国工商院院士 食品安全专家

记者: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区分出它是地沟油还是正常的,正规的这个油。

陈君石:

据我知道知道没有。

记者:

如果它这个指标是合格的,是不是说这个油就可以食用呢?

陈君石:

不知道,需要仔细地研究,因为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我讲过不知道多少次,安全的食品是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所以你要抓不安全的食品,也不是主要靠检验,要靠过程监督来发现。



主持人:

武汉的这个何东平这个教授,他最早不是公布了一个数字嘛,然后进行了修正。但我们实际上一看,这个教授的发言不是最后做了修正,是把这个数字给修没了。

王锡锌:

我觉得如果说是一个学者的研究,当然这种研究可以说有正确,也有可能是正确的,这种可能性完成存在的。但是我觉得何东平教授所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应该说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来,就是地沟油不仅仅存在,而且有可能是比较普遍的。



主持人:

但可惜他没坚持下去,张先生怎么理解他没有坚持下去这个事实呢?

张天蔚:

后我仔细看了看他的分析,对我们的震撼不在于到底是多少,当然你说我们每吃十顿饭里面,就有一顿是用地沟油做的,这个当然冲击力更强。但是如果我们吃二十顿饭,吃三十顿里面有一顿是地沟油做的又怎么样呢?难道我们就因此就觉得是安心了吗?我倒是同意那一点,其实你要真是想把全国的地沟油产量一年到底有多少?恐怕是神仙也说不清楚,因为它弥散于我们各个城市,非常隐蔽的角落里面,但是定性是有的,定性就是这种东西确实存在,我觉得这个其实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主持人:

您发现没有,新华社的报道好多地方它其实是显得有点语焉不详的,关紧的地点,关键的人名,甚至是一些关键的比方说图像证据,按报道里面是有的,但他都没有披露。我们如果把这两件事情,勾到一块的话,我就发现这似乎有点是户讳莫如深。

王锡锌:

其实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的报道,时间、地点、人物在我们的报道里面都变成了某时、某地、某人。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对媒体这种今天用某时、某地、某人可能都会表示不满,但是对于报道地沟油也好,报道食品安全的问题的时候,即便有的时候我们媒体的报道用一些模糊化处理,但是受众,他可能并不会觉得,你这个说的可能有问题。而是觉得可以接受,因为他自己可以用自己的这种感受,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去把它填进去。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这个学者还有报道这种消息的媒体,他是做了公众健康的一个哨兵,这种哨兵有可能发出的警报,不一定是那么准,但是最坏的是没有人发出警报。

主持人:

张先生您看您也是资深媒体人,其实在地沟油当时号称是还是传言出来之初,就有挺大的专家讲,这东西可能是媒体捕风捉影,不应该做这样的报道。

张天蔚:

我不知道那个专家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依据,和出什么样的理由来否定地沟油的存在,当然我宁愿相信他是出于一种基于他的常识判断。因为确实是现在有些人的聪明才智是超乎专家的常识,如果说现在经过新华社记者的耐心的长达一个月的明察暗访,把这个事情做实了,那我想那个专家的判断那是不攻自破了。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给出一个多少耸人听闻的数字,让大家人人自危,其实那个也不是媒体的目的,而且说提醒大家这种现象存在,也提醒政府这种现象必须要大力来治理它才对。

本节话题:毒瘤为何难铲除?

【短片】:

【媒体采访资料】:

广州市市民:

见过有人在这里,捞过那些所谓的油。

记者:

什么时候?

广州市市民:

夜晚也有,中午也有,掀开下水道盖来捞,见他用个盆来捞。

广州市某饭店员工:

专门有个桶倒(存)起来,然后晚上那个人过来就拉走。



【电话暗访】:安徽某地“地沟油”经销者

记者:

一桶(地沟油)多少钱?

“地沟油”经销者:

现在不包桶就是4500元,包桶就是4800元。

记者:

那你们折下来多少钱一斤?三块钱?

“地沟油”经销者:

哪有三块钱,也就是两块二毛五嘛。



解说:

每斤两三块钱,这样的价格相比每公斤9块钱的普通食用油,自然便宜了不少。也让收购、加工、销售、使用这一整个链条上的每一环都有利可图。而在此次记者暗访中,发现这条利益链甚至渐渐具有具有了组织和暴力色彩,非熟人介绍难以如行,并形成了势力,有了老大。参与其中的每个环节各有分工,合作紧密,这让地沟油非法生产的发现和取证较为困难。而对于地沟油的主要来源,餐厨垃圾的管理还面临着多龙治水的尴尬,地沟油主要不归我们管,这样的说辞成为许多管理部门的一致说法。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称,对违规清运单位的处罚权,属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则称,没有对餐厨垃圾违规排放的执法权,近年来也没有相关执法记录。北京市工商局表示,只负责进入商场、超市、批发农贸市场等区域的食用油检查,至于卖的是不是地沟油,则需要由质检部门来判断。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却表示,主要基本依靠市民投诉、举报以及对产品的抽检发现问题。近两年来质监局未收到过地沟油的相关投诉。

绕了一圈,责任似乎又回到了消费者自己。然而,地沟油对身体的危害并非马上显现,普通消费者也不具备鉴别地沟油的能力。面对地沟油,谁能为我们擦亮双眼。

2010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

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要求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然而一年过去了,为何地沟油这个绵延多年的顽疾,依然没有根治。实际上对待废气油脂和餐厨垃圾,早已有变废为宝的处理工艺。



【电话采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罗云波:

有几种途径,一个就是去做一些洗涤用品,比如说像肥皂等等这一类的。另外一个就是炼柴油,炼生物柴油,就是作为能源,你这个餐馆老板他是不知道的,他只是说有人要我这个东西,那我就给呗,而且谁给的价钱好一点,我就给谁呗。



解说:

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对餐厨垃圾主要采取资源化的处理方必,将其转化成有机肥料,土壤改良剂、生物燃料等。在我国,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处理系统,但花费巨资投入的工厂,却叫好不叫座。在天津一家餐饮废弃物回收企业,因无法按照计划收取垃圾,投资七千万的公司,一直处于半停滞状态,平均每周只能开工两到三天。



乔长晟 天津市碧海环保技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传统的一些利益关系在里面,餐馆里头原来靠这个,它是可以卖钱的。养猪的他会给餐馆一定的利益的,但我们收的时候是不给它钱的。

字幕提示:

6月3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再次联合下发通知,对利用废气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免征消费税。

主持人:

像北京市这个质量监督部门讲的,如果他不来举报的话,那我们也不清楚这个问题,那这样似乎变成了一个死胡同,我们咱们来打开这个结?

王锡锌:

也许我们今天检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个生产过程链条那么长,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很容易去监管、去发现,去制止、去切断的。我举个例子,国办在这个文件中中说了,收购餐厨废弃物的这些人和单位,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资格,并且获得相关的许可或备案,那好了。

主持人:

谁来发放这个许可证?

【王锡锌】:突破“地沟油”产业链上任意一环,都能铲除“毒瘤”

王锡锌:

国办其实很知道这个源头在这里,发的文件就说了,那我请问今天有多少餐馆,多少餐厨垃圾的收购者,他办了这个许可证。

主持人:

张先生您看王先生讲到这儿,我们突然发现,难道这个问题又是回到有法不依四个字的老问题吗?

张天蔚:

是,我跟王教授在这方面,稍微有一点不同,我就觉得你要进行全链条的无缝的监管,对于我们目前这样一个市场环境来说,我觉得还是有难度。因为你和那些收购泔水的这些游击队们打游击战,你可能永远都打不过他们,因为他们太无孔不入了,其实我倒觉得日本的一个经验可以吸取,就是两条腿走路,一个呢对于非法的,把所谓的地沟油转换成食用油的这样一条链条,要不断地加大打击力度。另外一方面如果说政府有专门指定的比如说环保部门,甚至有专门的那些生物柴油的制造厂,他们用比地下价格稍微高一点的价格,把这些提炼出来的,粗加工的,粗提炼的这些地沟油,回收过来以后,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那么两者之间竞争,可能流向餐桌的地地沟油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

主持人:

但有一个问题,三聚氰氨之前大家没想到过吧,现在又出来地沟油,明天天晓得它会出什么事情?这个您从法律的角度来讲的话,远远已经超过了我们这些制定法律的先贤,或者制定规章制度的人。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想象,这事怎么办?

王锡锌:

说实话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我们原来出了三聚氰氨,质检部门也讲过,当时我要检测的要素里面,没有三聚氰氨。因为这种东西我们通常的意义上来说,它没有必要添加到牛奶里面去,像地沟油的确也是我们通常很难想象的。我觉得一方面就是法律你不需要明确地列举,只要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自然就有责任。我记得有一位食品安全监管的官员说过一句话,他说,安全的合格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被检测出来的,这个话我觉得应该是很有道理。如果说整个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等等这个链条上的这些人员、企业,假设他们放弃了最基本的这样一种道德底线,那食品安全的风险的确是很高。

张天蔚:

对,我想补充两点,中国有句成语叫“魔高一尺,搞高一丈”,但是这个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完善和进步,就是在魔和道之间的竞争当中,这个过程当中,相互的博弈的当中前进的。再一点就是说,我们原来已经听过很多次了,说蒸馒头的人说,打死我都不吃自己蒸的馒头,养猪的人说打死我都不吃我自己养的猪,这次又多了一个例子,那个炼油的人的说,打死我都不吃我自己炼的油。可是你会最后发现,这个炼油的人肯定要吃蒸馒头的人蒸的馒头,养猪的人也要吃炼油的人炼出来的油,就是我们不能变成一种,每个人都说我不吃我自己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主持人:

几大有关的部门的话,在这个新闻出来之后,都说这个不是自己领域的问题。

【王锡锌】:提升监管效力,需借舆论监督之力

王锡锌:

其实在地沟油这个个案中,也有所表现,那就是有许多教授地沟油的厂家,或者生产厂家,好像他什么证都有,恰好说出了一个我们最担忧的现实。

主持人:

魔道结合。

王锡锌:

那就是魔和道有的时候也是交织在一起的,让魔和道始终保持这种道压倒魔的这种态势,其实需要引入外力,那就是我觉得公众和媒体,给他们很大的这种空间。

张天蔚:

我觉得多龙治水是互相之间推诿责任的一个借口,我觉得核心是不作为,甚至我们不排除这里面有利益交换。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哈哈哈,中国的大专家就这么个水平?无怪乎“地沟油上餐桌”的谎言会愈演愈烈?
媒体推波助澜,专家顺水推舟,谎言就么愈演愈烈了!
楼主:竺琳  时间:2021-04-06 11:31:28
作者:谈笑间1982 回复日期:2010-12-28 18:22:15

杨同学,还是那句话,心平气和。这两天跟你交流之余,我也在上网加强学习,发现你也不是第一次质疑这件事。在过去的回帖中,凡有不同意见你就认定对方是“马甲”,是我的同事甚至是我本人,这大可不必。据我了解,你只是前两天才在新浪微博上碰到了我的一个同事:)。
你我分歧的焦点是,我在报道中说的地沟油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作为当事记者,我还是只能回应和报道本身有关的内容,在此说个通透。

1关于采访背景。

发表《围剿地沟油》一文的是探索版,这个版专做科普报道。当时编辑首选的选题是《寻找糖尿病的致病基因》,因为这是尖端科技。
我当时身在南京,联系在上海主持这项研究的专家,对方以该研究尚未完成为由婉拒了采访。
当时备选的选题是,地沟油的检测方法有了新突破。我发现很多研究油料油脂加工的专家都在武汉。于是,先联系位于武汉的中国农科院油研所,不过那位对地沟油问题颇有研究的专家外出未归。后联系上武汉工业学院何东平教授,原因一是他权威,全国粮油标准化委员会油料和油脂工作组组长;二是他曾几次针对地沟油问题接受采访,据称就此问题研究了7年。三是这篇报道主体内容关于地沟油的检测方法,其中有两个方法出自武汉工业学院。
何教授起初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后来报道见报后他打电话给我时说,当时看见来电显示“025”这个区号才答应,因为他的妻子也是江苏人。

2关于报道中地沟油的定义问题。

杨同学多次提到我的报道原文,但每次只援引开头。那段话是何东平调研团队提供的《武汉餐饮垃圾调查报告》中开头的原话。没有在报道开头就对“地沟油”的概念作出明确界定,这是我的一个疏漏。但你要说我存心误导读者,那就没道理了。
如果杨同学真的细看原文的话,不会没看出,本文主体部分多次明确提及“地沟油”的范围。
正文第二段开头:“自从餐饮业诞生之日起,地沟油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过当它最初被称作“泔水”的时候,通常只是用来喂猪,最近20年才开始给人吃”
其后:“在何东平看来,传统的检测方法只抓住地沟油中的某个特性,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同时有效检测不同来源的地沟油,导致有时检测误差较大,更有误判的可能。”
针对“地沟油的不同来源”问题。随后文中所述电导率检测法,明确针对的是泔水油,胆固醇检测法则指向动物毛油等下脚油。
一周后的第二篇追踪报道中(我所在的是周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广义的地沟油包括劣质猪肉熬炼的下脚油和餐馆自产自销的回锅油。”
从反馈包括一些网友的回帖来看,被公众诟病和唾弃的,正是这诸多劣质食用油,而并非仅限于杨同学所说“地沟中的油”。
早期媒体在报道劣质油时是有区分的。诸如泔水油、回锅油、下脚油、潲水油、地沟油。比如2007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报道浙江省繁昌油脂厂生产大量劣质猪油的事件,最终该厂厂长应福明,被人民法院以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8万元。该片中对各类油原料就有明确划分。
杨同学昨天说央视在此片中造假。不过当时面对镜头解释问题油来源的,不是央视记者,而是参与调查的浙江省台州市卫生监督所所长冯济富。冯说:“我们发现它这个原料,一是动物毛油,第二个就是用饭店的泔水油。第三个就是那个过菜油,就是饭店里反复,比如炸油条,炸鸡腿,这种油炸的过菜油,第四个就是地沟油。”
杨同学说后来的新闻通稿中,有关部门只提了动物毛油。动物毛油是主要原料,这点我认可。至于为什么在通稿中不提后面几个来源,这要问冯所长和发通稿的同志了。不过避重就轻也不奇怪。请注意,通稿中并没有否认冯的这个说法,杨同学说央视造假的依据何在。
时至今日,地沟油已经成为上述这些油料来源的总称和泛指。比如最近《南方周末》9月份发表的《到法庭叫板地沟油》,还有央视12月16日的报道,《央视记者在福建晋江亲历地沟油贩卖》。细看之下你也知道,前者说的是火锅店的回收油,后者至少是潲水油,是不是从地沟里捞的没交代。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7月13日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中指出:“食品安全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出现用餐厨废弃物提炼的所谓“地沟油””。这大概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所谓“地沟油”的外延和内涵做了明确的界定,即原料为餐厨废弃物,由此提炼出的非法食用油。据此,回锅油、泔水油、下脚油等皆在此列。



作者:谈笑间1982 回复日期:2010-12-28 18:24:27


3关于背后有无商业利益。
对此只能提供个人的一点认识。杨同学认为专家“误导”媒体和公众的目的,是为了个别企业的商业利益,这是典型的阴谋论。事实是,7月份,国办下发通知之后,目前各城市都在试点餐厨垃圾处理问题,有的城市做生物柴油、有的做肥皂等化工产品、有的做饲料或肥料的原料。并无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垄断利益可言。如果真在某个地区出现垄断,那么上述企业间则具有排他性,无明确的利益共同体。这跟蒙牛公关针对伊利是截然不同的。如前所述,何东平对接受采访原本是排斥的。且在我采访之前,武汉市已经确定餐厨垃圾处理的方案了,这点报道中也有提及。

4关于所谓地沟油事件
此次何东平披露的估计数字并不新鲜,他在此前在接受别的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及。即便是地沟油检测困境这个问题也是个老问题。所谓“地沟油事件”实非我所料。
无论广义的地沟油,还是狭义的地沟油重返餐桌,对于公众来说都已经不算是新闻了。网上能找到最初关于地沟油的报道是在2003年9月(互联网勃兴之际),当时央视《为您服务·非常调查》记者与南方周末记者共同署名发表在南周上的《地下暴利“产业链” 直击北京“泔水油”黑幕》。
该报道明确指出被回收返销的是泔水油和地沟油:
“袁老板的父亲把记者引入车间后,展示了他的“发明”——
首先是脱色:泔水油和地沟油被倒进过滤机,加入白土后发生化学反应,原本的褐红色变得清澈透明。而在这个步骤里,油的酸价还会被降低——酸价是衡量油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酸价越低表明油越好———这可以逃脱卫生部门的检查。
第二步是水洗:把经过脱色的油倒入一个大水池后搅拌,去除杂质,并进一步脱色。
最后一步是抽真空:把油放入一个真空罐后加温,起到去除异味的作用。”
到2004年,福建出现了有不法分子因制造贩卖地沟油而获刑的案例。近年来,地沟油这类劣质油重返餐桌的情况屡有报道,甚至有旅日人士称连日本都经历过把地沟油贩卖给台湾人食用的历史阶段。
《围剿地沟油》一文并非调查报道,而是科普报道,主要是谈地沟油在科学检测中的困境。
报道见报后,国家药监局率先要求各地调查此问题。此后发改委、环保部等部门着手调研,最终国办下发通知,出台政策治理餐厨垃圾,试图彻底解决地沟油这个顽疾。
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在此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试点这项工作,有媒体当时就刊发报道称《地沟油治理或将结束无政府状态》。
如国人未来再无地沟油之忧,则此皆媒体同行、公众舆论和政府治理的合力,绝非某篇报道之功。


作者:谈笑间1982 回复日期:2010-12-28 18:25:28

入行时,听一位媒体前辈谈及“水门事件”,他问是不是《华盛顿邮报》邮报的两位记者让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的?不是。媒体只是披露了这件事,随后公众的关注,司法机构的独立调查,弹劾机制的启动,最终导致总统下台。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
一个理想中的社会机制就是这样的,有人质疑,有人监督,而政府机构也随之运转,去解决问题。
就像杨同学最初把我称为文科状元,很快有人质疑,只是一篇作文得了满分而已,一本线都没过。这就是互联网的自然纠错功能。
我接触媒体和记者时才18岁,估计比一般人都早。当时有采访我两三天才动笔写稿的,也有打个电话就能写出一篇报道,且很多话都不是我说的;还有的根本没采访过也能攒出一篇报道。所以如今有人提起那篇作文,我都会告诉他,文章很寻常,那只是“媒体炒作”而已。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干了这行,深知客观真实为新闻第一要义。具体到地沟油的报道中,就是不编造和歪曲采访对象的话。如何能做到这一点?中青报有位前辈20年前就提出,新闻报道要坚持“无欲原则”,即在写稿时没有追名逐利的念想。
从业5年来,自问始终恪守这一原则,这也跟我本人的性格有关。杨同学不信,可以去翻翻这些年来的报道。我在中青报最初做教育记者,其后是特稿记者,而这行里相对容易出名的是调查记者。如果说出名是一种心理体验,那么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就体验过了,够了。
做记者是一项得罪人的职业,会触动个人利益或某些利益集团,所以报道时常被人在网上质疑。前两天杨同学找到我的微博上,我还以为又是“五毛”。杨同学骂我“狗贼”“罪犯”,其实真正靠倒卖地沟油为生的五毛骂得比这个难听。
杨同学身上的质疑精神,是我最珍视的,这也是我愿意回应的原因。20年多前,中国的新闻报道还承载着启蒙的意味。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了话语权。在遵守规则和底线的前提下,真理将越辩越明。
那么,当下作为媒体记者要做的就是,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信息。请诸位相信,关于这一点我从未放弃过。

楼主:竺琳

字数:133908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1-06-25 22:12:00

更新时间:2021-04-06 11:31:28

评论数:103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