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连载

《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连载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老金兄抬爱,在下惭愧!请各位兄长多多指正!谢谢!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谈到禅定,不妨拓宽我们的思路。如果说王子天性好静、喜欢沉思,这并不奇怪!但是,如果说他天生就无师自通地精通禅定,就未免有些牵强。我们知道,禅定是一种严格的心智训练,没有正确的指导,很难取得成果,搞不好还会出现各种偏差,对于初学者尤其是这样。当然,这与个人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我们毫不怀疑!我们同意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幼年的释迦牟尼,确实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很多迹象表明,释迦牟尼在很小的时候,可能接受过系统地禅定训练。我们前面曾介绍过,他的宗族内部,一直承袭着土著文化,当然也就包括了自古以来,带有浓重土著文化特色的宗教。这种宗教,不同于亚利安人的婆罗门教,他们更重视禅定冥想所带来的亲身感悟。因为,他天资聪颖,与其他的儿童不同,在孩提阶段,就主动接受禅定训练,是有可能的!他当时,还没有接受正统的婆罗门教育,所以,很可能跟随属于家族内部的宗教师们,学习过这类禅法。这种次第的心智训练,和内证功夫,显然影响到他对于婆罗门教的看法!此时,婆罗门教虽然已经形了一套初步的经典,但其宗旨与实证主义的哲学,有很大的不同!狂热地杀牲祭祀,和非理智地祈祷,仍然带有浓重的“天神”崇拜色彩,与当时的传统文化发生着剧烈地冲突!经中没有具体描述他此次在庆典仪式上,首次进入禅定时的具体年龄,但可以肯定是在他的童年时代。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苦闷难以释怀

在当时,他的国家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作为未来的继承人,小王子那柔弱的肩膀上,似乎承受着超负荷的精神压力!而这种压力,更多地是来源于深爱他的父亲。净饭王可以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王,但是,特殊的地缘格局,与政治经济方面的落后情形,注定了在他这一代,国家难以摆脱成为大国附庸的现状。他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这位年幼的王子身上!当然,这种寄托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小王子的聪敏与睿智,显然超出其它的同龄人,在净饭王眼里,他将是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后生。与其说净饭王,仅仅是因为听取了那些江湖术士们的预测,而相信王子未来能够成为转轮圣王,不如说渐渐长大的王子所表现出的特殊之处,使他的父王深信于此。当时的印度,社会急剧动荡,人们盼望着一种安定、祥和的生活,这种愿望,只能寄托于梦幻中的“转轮圣王”。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由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古印度的人一直认为,这里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世界。北面的雪山是世界的屋脊,高亘而不可逾越;三面环海,让人觉得已到了世界的边缘。虽然这块土地在历史上很少被统一,多数时间处在分裂状态。但古印度人,很早就有一个伟大的愿望,盼望有朝一日,能出现统一这个世界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以福德治理天下,以十善化育民众的开明君主。即位时由天感而得轮宝,转动轮宝而降服四方。传说转轮圣王出生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这种传说,多少有点理想主义的色彩。),这种理想在印度早期的史诗中,经常出现。这些半神半人的伟大君主,一直根深蒂固地留在世代印度人的记忆里!因此,几个世纪以来,任何一位有实力的国王,也在梦想着这个称号。后来,佛教也在其学说中,宣传“转轮圣王”的思想,所不同的是,佛教所宣称的“转轮圣王”不是依靠武力实现对世界的征服,而是强调以“正法”(佛法)实现对国家的治理。佛教赞扬在“转轮圣王”领导下的太平盛世,《长阿含•世纪经》曾如此描述:“地平如掌,无有沟堑坑坎;百草常生,无有冬夏;自然粳米,不种自生;男女止宿树下,寿命千岁。”这显然是一种理想化加神话的境界。虽然欠缺合理性,比如“地平如掌,无有沟堑坑坎”,按照常识理解,这样的大地上既不会有河流,也不会有湖泊。那么“自然粳米,不种自生”就成为真正的神话。止宿树下的生活,显然与印度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原始习惯相关。但就其描述本身来讲,佛教同样希望建立一个平静、祥和、物质极大丰富的理想世界。在后期大乘经典中,更有诸多不同“佛国土”之说,如: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个自然环境极其优雅、物质极端丰富的理想世界。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既然大象可以做梦,小蚂蚁自然也可以!净饭王就是这些小“蚂蚁”中的一只。据佛经记载,他对悉达多王子的希望,就是成为真正的转轮圣王!所以,佛经中那些大师们,对王子前途预测的记载,正是“蚂蚁”梦中变“大象”心理的真实写照!看来,这种梦境,不光净饭王需要,那些后世神化佛陀的弟子们也同样需要!可能他们太想把这位导师,由人变成神的缘故吧!净饭王就是在他理想“梦境”的引导下,开始精心安排儿子的学业。到处寻找德高望重的教师,对王子进行严格地教导。
王子开始接受婆罗门的正统教育。他首先学习了传统经典《吠陀本集》,其中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也称作四吠陀。这是早期婆罗门思想的学说,其中《梨俱吠陀》、《婆摩吠陀》是一些赞美“神”的诗歌和祭祀歌曲,共1600多首;《夜柔吠陀》记载的是各种祭祀仪式的仪轨,其中有祭亡灵、祭火、祭新月、祭满月等仪式;《阿闼婆吠陀》收录的都是咒语与巫术。此后,他又开始学习婆罗门《梵书》,及后期经典《奥义书》。《梵书》是对祭祀的思辩性内容,而《奥义书》原意为师生近坐,由老师向学生秘密传授有关梵的思想。因为,吠陀思想都是天神既然大象可以做梦,小蚂蚁自然也可以!净饭王就是这些小“蚂蚁”中的一只。据佛经记载,他对悉达多王子的希望,就是成为真正的转轮圣王!所以,佛经中那些大师们,对王子前途预测的记载,正是“蚂蚁”梦中变“大象”心理的真实写照!看来,这种梦境,不光净饭王需要,那些后世神化佛陀的弟子们也同样需要!可能他们太想把这位导师,由人变成神的缘故吧!净饭王就是在他理想“梦境”的引导下,开始精心安排儿子的学业。到处寻找德高望重的教师,对王子进行严格地教导。
王子开始接受婆罗门的正统教育。他首先学习了传统经典《吠陀本集》,其中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也称作四吠陀。这是早期婆罗门思想的学说,其中《梨俱吠陀》、《婆摩吠陀》是一些赞美“神”的诗歌和祭祀歌曲,共1600多首;《夜柔吠陀》记载的是各种祭祀仪式的仪轨,其中有祭亡灵、祭火、祭新月、祭满月等仪式;《阿闼婆吠陀》收录的都是咒语与巫术。此后,他又开始学习婆罗门《梵书》,及后期经典《奥义书》。《梵书》是对祭祀的思辩性内容,而《奥义书》原意为师生近坐,由老师向学生秘密传授有关梵的思想。因为,吠陀思想都是天神的启示,具有很深的秘意,所以必须秘传秘授。很显然,这种秘密思想,与释迦牟尼后来传播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秘密思想” 始终是被他排斥在教法之外。其教法中,更没有秘传神授的内容。因为,在他看来,真理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是可以言表的,甚至是可以拿出来辩论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秘密思想”在一千多年后,被引入佛教系统中,最终形成一个势力庞大的教派,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论。
的启示,具有很深的秘意,所以必须秘传秘授。很显然,这种秘密思想,与释迦牟尼后来传播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秘密思想” 始终是被他排斥在教法之外。其教法中,更没有秘传神授的内容。因为,在他看来,真理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是可以言表的,甚至是可以拿出来辩论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秘密思想”在一千多年后,被引入佛教系统中,最终形成一个势力庞大的教派,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论。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此外,释迦牟尼还学习了声明、符印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等。这“五明”是指五种学问,声明是指:文字、音韵学、修辞学等,相当于今天的语言、语法。当然,这是指梵文的范畴,因为婆罗门教仅限于使用梵文。因为,他们深信,那是神的语言;符印明指的是:符咒、手印(配合咒语,以手结成各种印记,就是今天说的手势。这种印记,配以专门的咒语,具有专门的功用。-笔者注)之类的学问,属于“秘密教”的范畴;内明指:婆罗门教关于梵我的知识,是一种通过禅定等手段,启发内智的学问;医方明是指:医学、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工巧明即:工艺制作技术与技巧,包括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据记载,王子天资极高,不管接触哪种学问,都会很快掌握,并超过他的老师!少年时的他,已通晓“六十四种书”。据说,他还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在历次比武中,总是得胜!传说,他曾在一次比武大会上,徒手制服过一头狂燥的大象。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如果,经中的记载可信的话,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可称得上,是文武双全了!此时,他还年轻,推算起来不过十四、五岁。如果,再经历十年左右的历练,做一个好的国王,应该不在话下。但为什么他还是选择了后一条路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那些大师们如出一辙的预测结果,好像暗示了王子如若不出家,一定能成为“转轮圣王“。这种“不是……?,就一定是……?。”的公式性的暗示,两千多年来,一直误导着人们。好像将成佛或成“转轮圣王“这两种结果,被放在了本来并不均衡的“天平”上。如果出家成佛,就必定是以放弃“转轮圣王”做为代价,这一点,恐怕连释迦牟尼自己都不会相信!
晚年的时候,当得知拘萨罗国王毗琉璃,将要进攻迦毗罗卫国的消息后,年近80岁的释迦牟尼,来到半路坐等。在琉璃王大军卷起的滚滚尘土中,释迦牟尼深情地说道:“亲族之荫,胜余人也!”意思是:亲族就像大树的荫凉一样,可以遮蔽炎热的太阳,胜过所有其他的人。言外之意,如果释迦族被灭亡,我就失去了亲族的保护,这种保护,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琉璃王和他的父王,两代曾皈依到佛陀的门下,成为佛陀的俗家弟子。在这种情况下,佛陀亲自来到半路阻止,虽然,这种非暴力的阻止,对于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来说,简直微不足道!但琉璃王显然不能硬来,多少要给佛陀留点面子,于是宣布暂时退兵。此时的释迦牟尼,是在以个人的威望,挽救他的国家。但是灭族之灾最终还是发生了!据记载,在那一段亡国灭种的日子里,释迦牟尼曾头痛多日!这件事情本身,倒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感的释迦牟尼,和他对于国家、民族无法割舍的真爱!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释迦牟尼出家,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国际”型导师,在受到当时敌对各方首脑一致尊重的情况下,四处奔走,反对战争、宣传和平,尚且不能阻止相互间的战争,甚至连自己的亲族都无法保护,如果坐在本国的王位上,或许就更是没有办法!所以,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也是促成他出家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成道后,曾不止一次地对弟子们谈到“国土维危”、“国土危脆”等,以告诫他们“万法无常”的道理。这句话本身,就已经否定了“转轮圣王”的神话!
满腹的学识,加上强壮的身体,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因为,他所关心的,是人生的大问题。这些现成的知识,没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强烈的求知欲,使他更加喜欢独自静静地思索。与同龄人之间的巨大反差,引起父王的注意!他总是能从年少王子的脸上,看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孩子,不喜欢欲乐而喜欢沉思?他真的很怕王子,因为对世间痛苦的体验过早、过多,导致他去思考这个年龄的孩子所不该思考的问题!可王子恰恰走得就是这条路,他不仅思考了,而且非常深入。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因为,那个时代的印度人,似乎对人生问题都很敏感!无论婆罗门,还是当时流行的沙门行者们,似乎都对这一命题,表现出异常的兴趣!有的人,甚至耗尽一生的时间,通过各种苦行,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以求得最终的解脱!净饭王决不想让他的儿子,过早地走上这条路。因为,他还想借助这位王子,完成他的伟大“理想”。因此,他决定用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填满王子的生活,让他沉溺于欢乐享受中,把那些“烂七八糟”的想法全都抛弃掉!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上下求索
首先,净饭王为16岁的王子,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这位叫做耶输陀罗的女子,美丽而端庄。她来自天臂城,是王子亲生母亲的同族,所以,他们可能是表兄妹。(巴利文《大事》中记载,耶输陀罗的父亲,是释迦族的摩诃那摩,他们同属一个家族。故他可能是净饭王的兄弟或堂兄弟。)据记载,他们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婚姻关系一直维系了13年。净饭王想方设法让他的儿子,生活在一种应有尽有的环境中。据《佛本行集经》中记载,除了耶输陀罗,王子还有两位正式的妃子,一位叫摩奴陀罗,另一位叫瞿陀弥。据后期经典记载,他不仅有三位王妃,还有“六万采女”。前者,我们暂且相信,作为一国之王储,这并不奇怪!但是,后者却实在难以令人置信。且不说当时迦毗罗卫国十座小城加在一起,能否找到六万名年轻的女子,就算能够找得到,这蕞尔小国的宫廷里,也未必盛得下!这很有可能又是后来的宗教家们,夸大其词的描述。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不过,净饭王尽其所能,为王子建造各种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花园等,倒是可信的。印度气候炎热,又有四个月的连绵雨季,建造几座宫殿、花园,作为王族并不过分!据《增支部•第一卷•第三、四经》记载,释迦牟尼成道后,曾这样回忆起自己在的宫廷中生活:
“我娇生惯养,在我父亲的宫殿里,有三座特别为我营造的莲池,各生长蓝色、红色和白色的莲花,我用的都是迦尸(中印度的一个省,以盛产丝绸而闻名,在当时应该是上等檀香木的产地)出产的檀香木,头巾和衣服全来自那里。”
“无论白天黑夜,我总是在白色华盖的保护之下,以防尘土、冷热、树叶乃至露水。” “我有三座宫殿,一座用作冬季,一座用于夏季,还有一座用于雨季。在四个月的雨季里,足不出户,一天到晚由宫女陪同娱乐。一般人家的佣人或家丁吃的是稻糠和变质了的稀饭,但在我父亲的王宫里,佣人和宫女吃的是大米和美味佳肴。” (参见《0000000》第00页 )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从这些记载里看,王子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奢侈豪华。不过是用一些进口的木料,与衣饰而已。有人跟随左右撑打伞盖,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后面提到的佣人待遇问题,更让我们感到奇怪?按照当时的情况分析,作为王子,他所能接触到的“一般人家”,决不是一般老百姓家,起码是指王公贵族。他们能够雇得起佣人,但吃得很差;但他父亲王宫里的佣人们,也只不过就是吃得好些。从这点上看,他的国家,在当时很可能非常贫穷,抑或说是受到当时宗主国的压榨,使得国力衰弱。如果,王公贵族的生活,也不过如此,那么一般百姓,就可想而知了!但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王子对这种贫富差异是非常在意的!很显然,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太豪华,且引起内心的不安!这只是从小处看。
再从大处看,王子虽然年轻,但作为未来的继承人,以他的学识与睿智,必然关注当时的国际问题。自己的国家贫弱不堪,父王虽然胸怀大志,但没有办法改变做“儿皇帝”的现实!长远看来,亡国灭种的最终命运,是无法逃避的。这使他感到异常悲哀!难道自己做了国王,这种结局就能改变吗?“转轮圣王”人人想做,但是有一个“转轮圣王”,就会有一群亡国之君。世上又有谁愿意去做后者呢?然而,转轮圣王就能永远保住自己的江山吗?难道不会被其他的野心家所取代吗?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各位好!谢谢关注!近来天涯网太不稳定,上来一次不容易,谢谢光临!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他曾长时间地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丰富的学识加上勤奋的思考,使他逐渐养成,重视观察事物本质间,相互连带关系的习惯。他开始注意研究事物背后的那些隐性规律,往往喜欢追究到底,没有答案决不放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他后来的觉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如果说这些问题还是外在的,等到他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自身生命本质问题上的时候,他开始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中。
净饭王为了不让他过多接触外面的世界,令他的生活,始终处在半封闭的状态之下。他整天在宫女们的簇拥之下,日夜笙歌炎舞,醉生梦死。据记载,有一次王子从睡梦中醒来,见到那些陪他娱乐到深夜的宫女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睡相十分丑陋,平时的那些美貌荡然无存。这给年轻王子的心灵,又造成一次强烈的震撼!他再一次从表面的快乐中警醒,意识到美丽、快乐,与一切事物一样,都是不可能永驻的。美貌总有一天会被衰老取代、快乐之后,必有痛苦跟随!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其实据《律藏》大品记载,这则故事发生在佛陀的一位弟子耶舍身上,耶舍是因为看到这些不堪入目的丑态,才发誓出家皈依佛陀的。不知什么时候,这则故事被“移植”到释迦牟尼身上?其实,这种情况在佛经中十分常见。一个故事,在不同时期的经典中,被套用在几个不同人的身上,叙述者也完全不同。这显然是说唱文学的特点,一个典型事件,会被传唱为类似的故事,用在不同的主人公身上!
不过,此时这位王子,确实是在不停地思考这些与自身命运相关的问题。因为,那种日夜纵乐的生活,使他感到厌倦!在他独处的时候,他还是喜欢继续他儿时的禅定与冥想,禅悦使他有所收获:
“如果我在禅定,自性中能够认识到快乐感受有生起也有结束,能够了知享受及其它的不利之处,就能够放弃享乐的欲望,摒除这些渴求,达到生而无欲,内心得到安宁!
芸芸众生,纵情欢乐,为欲望所腐蚀,为爱欲而烦恼,如同水深火热,不能自拔。而我则不同,虽置身于享乐中,却不再感受到乐趣!因为我的喜悦已经不再停留在感官和物质的层面上,而是超越了天人(神界的众生)的幸福!
我今得到了这种快乐,所以对于人间的一切享乐,不再有丝毫的羡慕!”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最近在新浪申请了名为“一心禅堂主”的博客,以探讨佛学及其它文化问题,欢迎各位光临、批评!http://blog.sina.com.cn/yixinchantang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谢谢各位光临!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王子所说,超越感观和物质层面的快乐,很显然,是指“禅定”层次上,所升起的一种超凡的喜悦。这种喜悦,就是禅定家所说的“禅悦”!“禅悦”必定要在清净、深入的“禅定”状态下,才可能产生。这与他后来出家之初的“苦行”,是完全不同的。此时的王子,更加喜欢独处,希望将自己长时间沉浸在这种超凡的快乐体验中。在这种状态下,他观察到日常的那种感官欲乐,是短暂的。无论生起与结束,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体悟到,这种低层次的“快乐”是浅薄的,不可长久的。快乐的背后,是求之不得,或者得而复失的痛苦和烦恼。然而,在清净禅定中所得到的“禅悦”,远远超越了世间所有的乐趣!因此,他越来越想远离那种,对物质和感官上的渴求,再想再去追逐那种所谓的“享乐”!
如果说,这种宫廷生活,能够使他心安理得地度过二十多年的话,那么,王宫外边的世界,将给他的心灵,再一次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击!王子成年后,有一次离开宫殿,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他原来在宫廷里,从未见闻过的事情。黑暗的一面,在他眼前无情地展开。据佛经记载,他首先见到了年迈的老人,又见到垂死的病人,而后又见到为死人送葬的队伍,最后见到了一位端庄安详的出家人••••••。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其实,这则记载,在更早的经典里,确实出自释迦牟尼之口。但讲述的,却是过去佛毗婆尸出家前,作太子时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又被添油加醋地“移植”到释迦牟尼身上。但是,那些编纂者们,却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二十八、九岁的悉达多王子,不可能对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闻所未闻。但这些故事,正与他平日的思索相契合,倒是事实!借用一些故事,来表述自己的想法,完全符合释迦牟尼说法的习惯。我们注意到,佛经中有很多故事出自释迦牟尼之口,多半是带有譬喻性的,而且,释迦牟尼的确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但是,据《中部•卷一•第二十六经》记载,这些思索给他带来收获,则是确实的!他曾回忆道:
“我被生、老、病、死,忧伤、苦恼所束缚,但为什么还要追求具有同等性质的事物?被这些相同本质的的事物所束缚呢?我应如何去认识他们的厉害关系,从而追求未曾证得的无上圆满的安乐涅槃呢?。”

楼主:一心禅堂主

字数:10953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07-05-24 00:57:00

更新时间:2021-04-09 05:18:06

评论数:1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