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百病生于脾胃

百病生于脾胃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湿不为主要矛盾时,利水即是利血。
阴虚血虚非常容易混淆。
当今绝大多数看似阴虚者其实是血虚
,血由中焦受气取汁而化。
不可燥热 不可寒凉 不可燥血 不可利水

应以东垣之法为根本辅以疏理中焦之物 使脾升胃降,生化之源不绝则气血渐旺 方可议攻病之药。


阴虚和血虚看起来非常像,其实用药天差地别,决人死生。


滋阴之药不可久服不可重服,否则令人脾胃中气败坏,阴阳离决。
现代中医动辄滋阴补肾,更甚者利水损血。杀人者不计其数。

现在的医生动辄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动辄茯苓泽泻,桃仁红花,三棱,文术。动辄大剂清热解毒。

病未去而体先损,可悲可叹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热症明显时 甘药配苦药
寒症明显时 辛 甘补之 苦泻之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谢谢各位关注 小孩问题请不要在网络咨询,请为自己负责,也为别人负责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对于痔 中医界基本上除了外治法 都是错误的
因为一个小小的痔
包含了所有脾胃和下焦病的机制
会治痔就会治一切男科妇科病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今欲水而不欲咽。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经气血俱多。经中热甚。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

张介宾曰。凡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以热在经而里无热也。必将为衄。不可与凉药。

盖饮水一症。本以内热甚而阳毒甚者。最为相宜。若似乎止宜于实邪。不宜乎虚邪也。不知虚症亦有不同。如阳虚无火。其不宜水不待言也。其有阴虚火盛者。元气既弱。精血又枯。多见舌裂唇焦。大渴喜冷。三焦如焚。二便秘结等症。使非藉水。何以济急。故先宜以冰水解其标。而继以甘温培其本。水药兼进。无不可也。
其有内真寒。外假热。阴盛格阳等症。察其元气。则非用甘温。必不足以挽回。察其喉舌。则些微辛热。又不可以近口。有如是者。则但将甘温大补之剂。或用独参汤水浸极冷冻饮料之。此以假冷之味。解上焦之假热。而真温之性。复下焦之真阳。是非用水而实亦用水之意。余用此活人多矣。妙甚。惟是假热之症。症虽热而脉则微。口虽渴而便不闭者。此而欲水。必不可与。若误犯之。其败泄元阳。为害不小。

喻昌曰。口中干燥与渴异。漱水不欲咽。
知不渴也。阳明气血俱多。以漱水不欲咽。知邪入血分。阳明之脉起于鼻。故知血得热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魏荔彤曰。如阳明病。表热汗自出。则胃燥。而开窍之口亦必燥。然但欲漱而不欲咽。此则胃中之血。随热上行。所以言必衄也。此虽为阳明热盛之变。然血既溢而衄。则非亡津液。而胃阴绝可知。即衄后未可定其必解。而热势已泄。胃实自未必成矣。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谢谢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补气益脾能生血 温阳养精养肾气

但虚中多夹实,在分清主要与次要矛盾得基础上来清热,去湿,方为治本之道!

古人治外感于实中求虚,治内伤于虚中求实。

现代中医动辄先去湿再补肾,却不知去湿必伤肾气,去湿不仅损阴,更损阳。

动辄地黄汤加减,却不知肾未先补,脾胃先损。

动辄舒肝理气,却不知肝气根于肾气,肝气未舒而肾气先损。

动辄活血破血理气,却不知活血耗血的道理,更不知为何会血瘀,血未活而先衰。

动辄大剂热药名为补阳,却不知辛热耗气血,甘温才益血,血足阳自足。

动辄清热利湿,却不知这个湿热是由于脾肾两虚,湿邪下流,淤而化热,湿热未清而阳气先败。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谢谢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徐洄溪曰∶大热大燥之药,杀人最烈。盖热药有毒,其性急暴,一入脏腑,则血涌气升。若其人之阴气本虚,或当天时酷暑,或其人伤暑伤热,一投热剂,两火相争,目赤便闷,舌燥齿干,口渴心烦,肌裂神躁,种种恶候,一时俱发。医者及病家俱不察,或云更宜引火归元,或云此是阴证,当加重剂热药而佐以大补之品,其人七窍流血,呼号宛转,状如服毒而死。病家全不以为咎,医者亦洋洋自得,以为病势当然。总之,愚人喜服热补,虽死不悔。我目中所见不一,垂涕泣而道之,而医者与病家无一能听从者,岂非所谓命哉!夫大寒之药,亦能杀人,其势必缓,犹为可救。不若大热之药,断断不可救也。愚谓此非激论,的是名言。今年春间,韩贡甫因患便血,误服热补,变证蜂起,业治木矣。其妇翁陈春湖嘱延余诊,已为治愈。迨季夏,其弟正甫患时疟,越医王某连进温燥药而剧,始邀余视之,乃府实证,下之而瘥。既而贡甫令壶患感,凛寒身热,眩渴善呕,余曰暑也,宜从清解。彼不之信,仍招越医王某治之,连服苍术、浓朴、姜、椒之剂,呕渴愈甚,泛事妄行,四肢不温,汗多不解。再邀余诊,脉渐伏,曰∶此热深厥深也,温燥热补,切勿再投。彼仍不信,另招张某黄某会诊,佥谓阴暑,当舍时从证,迳用姜附、六君加萸、桂、沉香等药服之,肢愈冷,药愈重。八剂后,血脱如崩而逝,即以春间所治之棺殓焉。岂非数邪,此病家不知悔悟之一证也。继有许兰屿室,患左季胁刺痛,黄某目击韩证之死,亦不愧悔。初诊即用桂、附,愈服愈痛,痛剧则白带如注,渐至舌赤形消。彼犹曰温补之药力未到,方中桂、附日增,甚至痛无宁晷,始逆余诊。授以壮水和肝养营舒络之方而愈,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故附赘之。
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致重,世不知此,以为治验。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
呕吐证,良由肝火上逆者极多,张景岳偏于温补,以为多属胃寒,其误人谅不少矣。
完谷不化,有邪火不杀谷,火性迫速,愈甚而愈迫者。
发热之时,脉虽豁然空大,未可便断为虚寒也。
痢疾补涩太早,每成休息。
凡肝郁病误用热药,皆贻大患。
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也亦然。明者遇内伤证,但求得其本,则其标可按籍而稽矣。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内经》微露一言曰∶肝为万病之贼,六字而止。似圣人亦不欲竟其端委,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余临证数十年,乃始获之,实千虑之一得也。世之君子,其毋忽诸。「雄按」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此余夙论如此。魏氏长于内伤,斯言先获我心。盖龙性难驯,变化莫测,独窥经旨,理自不诬。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世但知大便滑利之伤气,而不知小便滑利之更伤气也;但知小便频数之伤阴,而不知以二苓、泽泻、木通等强利小便,而小便并不能利者之更伤阳也。近日医家,惑于前人治病以小便清利为快捷方式之语,不拘何病,率用二茯、泽泻,往往真气下脱,邪气内陷,缠绵不解。殊不知前人之意,是谓三焦气化通畅,即自小水通行,所谓里和也,以小便清利为里和之标验也。后人只当求所以和里之法,不当但利小便。盖膀胱贴切命门,为命门元气发嘘之第一关隘。《内经》谓∶三焦膀胱,应于毫毛腠理。以元气行于膀胱,充于三焦,达于毛理也。今泻膀胱,是直泻元气发嘘之根矣。故阴虚之人不可利小便,阳虚之人尤不可利小便。
钱仲阳曰∶小热解毒,大热利小便。李东垣曰∶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束,则小便不通,宜木通以治之。朱二允曰∶小便利,则诸经火邪皆从小便而下降矣。夫火蓄于内,有宜通大便者,是热结于肠胃之渣滓,在浊道,不在清道也;有宜利小便者,是热邪淫溢于三焦之血脉,清道为热浊所搏,宜以养阴之药,如生地、花粉之类,复其津液,使热邪浮动,从血脉退出于津水之中,而以渗药利之而俱下,故小便利者,阴生而火退也。亦有热邪清浊两结者,张子和有玉烛散,陶节庵有黄龙汤,皆四物、承气合方,胡宗宪更谓先养阴活血,使毒不沾连于肝,然后可以承气下之。是又分先后治法也。
故水蓄于内,宜利小便;火蓄于内,亦不外利小便。
仲景治伤寒蓄水,用五苓散,多饮暖水者,岂所蓄之水不足利耶?盖此证虽云蓄水,亦兼蓄热,水与热各搏于一偏,泽、茯、暖水并进,使两邪一齐并去,不致水去热起。且其时表邪未净,方中桂枝既宣膀胱气化,亦以清理表邪也。邪水不能作汗,必借暖水之精,以蒸动作汗也,手法之密何如耶?以一方一法,而两解里邪,一解表邪,手法之迅何如耶?古人利小便法,不可胜纪,大致不外养阴、理气两途,是利小便之先,正有大段事在,而小便之利,特其征验耳!今人不求所以利小便之故,不拘何病而混用之;又不求所以利小便之法,仅取泽、茯而直用之,在外感则邪气内陷,在内伤则真阳下泄,抑更有丧心之说焉。
小便一利,表气乍陷,升气乍匿,病形必为之暂隐,遂指为病减,以欺病家,旋即推手,以卸祸于后来之医也。误用麻、桂而汗脱,误用硝、黄而泄脱,世皆知之;误用泽、茯而渗脱,独无有知者,以其虽用渗药,而小便不必见利,元气脱于无形故也。此祸近日儿科尤甚,不问何病,一利之后,垂头丧气,中气不续,不能自言,旋变喘促;更谓气拥而破降之,遂四肢微掣,目胞下垂,额冷汗出,而魂不返矣。大抵小儿病,平日多是风寒、乳滞,或久卧湿褥,身伤于湿也;夏月拥抱太久,是大人身上热气、汗气,逼入小儿身中、腹中也。治宜宣开疏化,佐以清降,其渗利敛涩,皆未可轻试。 周学海 读医随笔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参苓白术散尚且使人皮肤干枯,何况辛燥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湿热兼挟阴虚之证在临床上广泛存在,但其治疗却十分困难,化湿使阴伤更甚, 养阴则湿碍邪,或攻或补, 相互掣肘。赵绍琴教授在其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对治疗该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辨证详析, 施法严谨, 所用方药轻巧灵活, 丝丝入扣。现就管见所及,整理如下。
邪正交错祛邪为先
该证之形成可概括为两端, 一因湿热而致阴虚, 一为素有阴伤而复感湿热, 其病机为湿热蕴结不化而阴分亏虚。赵老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湿热是其主要方面, 湿热郁滞不解则耗阴更甚, 若徒养其阴则加重湿热遏阻。故治疗之法应首重开郁散热, 流气化湿。此时, 化湿清热应避苦寒燥烈, 用药力求轻疏灵透, 轻灵则湿郁得开, 邪热透达,同时不致于耗伤阴液。赵老常用淡豆豉、豆卷、山桅、马尾连、藿香、佩兰、陈皮、白蔻仁等, 轻清疏气, 灵动透达, 宣热化湿之同时亦即保津护阴, 寓补于攻, 使邪去而不致正伤。
宜展肺气通达郁滞
宣展肺气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在湿热兼挟阴虚之时, 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都有伤津耗液之弊, 此时宣展肺气, 开达气机, 给邪以出路, 更显独胜一筹。赵老认为, 轻宣肺气之机理主要在于“ 透” , 气机透达则全身经络畅通, 不但湿热之邪难留, 且可通络致津, 缓解阴分之虚, 故可广泛用于上中下焦各类湿热病兼阴虚的治疗。湿热在上焦,赵老常用藿香、佩兰、前胡、苏叶、豆豉、豆卷、山桅之属以辛香宣透, 疏通气滞。如兼湿重表闭者, 加杏仁、白芷、荆芥、片姜黄以轻灵开郁, 使邪从肺达而解。若湿热在中下焦, 则用宣化通腑法, 重在宣化降逆,展气以利二便, 用药如鲜佩兰、泽兰、山桅、陈皮、佛手片、杏仁、前胡。盖湿热阻滞, 多使三焦不畅, 二便涩滞, 因有阴伤存在, 故使用苦燥通降或淡渗利湿之法殊为不当, 须通过调气机, 畅三焦始能湿化热去,肺气开则肠中浊滞得下, 水道得利, 湿热可由二便导出。赵老指出, 古人曰“ 辛则润之” , 其原理主要是辛香通络, 使津液畅达而滋润。宣展肺气之药多芳香微辛, 能通络行滞, 故能达到辛润致津以缓阴分亏虚之功。赵老十分推崇炒荆芥。荆芥微炒, 减其辛温之性, 能宣杨肺气, 化湿行滞, 且能入阴分, 通络和阴, 是治疗湿热兼阴虚的重要药物之一。
通胃运脾升降枢机
湿热为病多遏阻中焦而致气机不畅, 枢机升降失常, 故调达中焦亦是治疗湿热病之大法。赵老指出, 湿热兼挟阴虚时, 调畅中焦更显重要, 因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 湿热困遏使水谷精微化生不足, 阴亏难复以致病情更重。此时通降胃腑, 运调脾气是祛邪保阴的必要手段。赵老处方时常用少量大黄通滞行浊, 化积降秽以通脉络, 胃气得降则脾气得升, 枢机运化正常以期邪去正安。一般用量为0 . 5 ~ 3 克, 以缓缓疏通而不至耗津败胃, 稍加香附、陈皮等药以助中焦气机畅达, 且每每配以水红花子、焦三仙健胃运脾宽中, 以资阴液之化生。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赵老十分强调饮食忌宜, 主张此时应减少饮食量, 主食减至平常食量的3 / 4 甚至1 /2, 副食以蔬菜为主, 力求清淡, 尽量少吃肉蛋乳酪之类厚味之品,忌辛辣刺激之物。因中焦为湿热所困, 且有阴虚, 运化已属不力, 应保持脾胃运化负担在最低限度, 这样才能使枢机运转不至窒滞。辛辣之品易败胃助热, 加重阴液耗伤,故当禁忌J
补贵清通忌腻忌温
阴伤之体, 湿热作祟, 当补则补, 养阴增液往往有扶正托邪之功, 但滋阴应力求补、不碍邪, 正复而邪退。赵老主张以清补通补为准则, 切忌滋腻塑塞, 应补中兼通, 通补结合。所选养阴之品多甘凉清润或通补兼备之药。前者如沙参、麦冬、石解、玉竹、花粉等, 后者如丹参、赤芍、葛根、白茅根、玄参等。清补者, 滋养阴液而不阻遏气机,有助阴津而托邪外出之功; 通补者, 补中兼通, 通经活络, 疏调血脉。赵老特别注重运用此法, 他指出, 湿热兼阴虚者往往病程较久, 病势多深入阴分, 不但阴液不足,·且多伤及血脉, 经络失和, 气血涩滞, 故选用赤芍、茅根之属养阴与活络兼善的药物, 既可滋阴固本, 又可通络行滞, 相辅相成, 多能达到邪去正安之佳效。此外, 赵老主张补阴应力避甘温助热,如当归、熟地等, 以免使邪热亢盛。即使是阴虚复伴气虚(即气阴不足) 时, 亦不宜用甘温药, 如人参、党参之属, 而应选用甘淡甘寒益气养阴之品, 如沙参、太子参、西洋参。 赵绍琴治疗阴虚湿热的经验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谢谢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或许半夏泻心汤是当今绝大多数疑难杂症的百病首方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谢谢
楼主:医林正思  时间:2019-02-04 14:00:25
感谢关注

楼主:医林正思

字数:4152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8-12-30 23:11:46

更新时间:2019-02-04 14:00:25

评论数:2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