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拧巴“巴谈”

拧巴“巴谈”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2-06 23:47:28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2-06 23:47:28
拧巴“巴谈”
《岁时广记》卷十三《古今词话》载:太学有士人,长于滑稽,正月晦日,以芭蕉船送穷,作临江仙,极有理致。……予幼时亦闻巴谈《送穷鬼》词曰: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隻,灯盏两隻明辉辉,内裏更有宴席。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日日,愿我做来称意。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古今词话》今已佚,传作者为宋代杨湜,唐圭璋编《全宋词》选入以上《送穷鬼》词,加注云:“失调名”;据此,传“巴谈”为人名,乃《送穷鬼》词之作者。
有举唐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句、刘禹锡《杂曲歌辞•竹枝》“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句、宋苏轼《天聖二僧皆蜀人不見留二絕》(收於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卷四十八)其一:“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句、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渝舞旧云传乐府,巴谈谁曰系言诠”句、宋周紫芝《雪中过庆老方丈》:“云满江天雪意酣,拥炉聊复听巴谈”句、清末李宣龚《彝陵以上两岸无种柳者》:“一船楚语杂巴谈,艳说欧公手种楠”句,并得结论云:
以上诸诗中的“巴人”,应指巴州人或四川人,而其中的“巴谈”与“巴人谈”,应指“四川巴州话”或者“四川话”。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古今词话》里的那首《送穷鬼》词就不是一个叫巴谈的人所写,只不过是在四川流传的无名氏作品而已。
按以上,有讨论云:
巴谈按所引材料。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渝舞旧云传乐府,巴谈谁曰系言诠。”渝舞和巴谈,乐府和言诠并称,巴谈似乎不仅仅指“四川巴州话”或者“四川话”。而是和乐府之渝舞可以共举的言诠之巴谈。
禅宗文献多提言诠。而其他所引巴谈资料也都涉及僧侣,似乎不只是巧合。言诠在佛教或禅宗,或不仅仅只是言语解说之意,而是这种言语解说有某种形式?巴谈是用四川话(巴蜀)的言诠?
回应讨论,立论者云:
“具体指的什么地方,我当然不清楚,但这里的巴应该与四川的语言有关,而不是指一个姓巴的人,这才是我要表达的观点。”
“至于与佛教的关系,我就更不懂了,所以也没深查下去,留给懂佛学懂方言的人去弄吧,我偷个懒。”
至此,“巴谈”这个话题就透出搁置不论的意思来。
坐享其成等不到,小子的馋虫被勾起来了,拧巴“巴谈”,小子形成以下观点:
首先,“巴谈不是指一个姓巴的人”,这个观点准确无误。
其次,“这里的巴应该与四川的语言有关”,这个观点靠不住。
再次,“所引巴谈资料也都涉及僧侣,似乎不只是巧合”,这个揣测颇有份量。
再者,“巴谈似乎不仅仅指‘四川巴州话’或者‘四川话’。而是和乐府之渝舞可以共举的言诠之巴谈”,这个观点模棱两可,且冲淡了上面颇具份量的揣测。
“这里的巴应该与四川的语言有关”,这个观点如何靠不住呢?
从上举宋苏轼《天聖二僧皆蜀人不見留二絕》(收於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卷四十八)其一:“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看,两首都为宋苏轼所作,虽然“巴谈”与“巴人谈”只一字之差,但这一字之差即可说明:“巴谈”与“巴人谈”不是一回事儿!
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注云:焦山长老,中江人也。中江在四川,巴为蜀(四川)代称,故 “巴人谈”“这里的巴应该与四川的语言有关”。
上言,“巴谈”与“巴人谈”不是一回事儿,而“巴人谈”明确“这里的巴应该与四川的语言有关”;肯定这个就是否定那个,故“巴谈”要重新考量。
苏轼《天聖二僧皆蜀人不見留二絕》其一:“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周紫芝《雪中过庆老方丈》:“云满江天雪意酣,拥炉聊复听巴谈。”这两处“巴谈”明确与僧侣相关。
薛田《成都书事百韵》:“渝舞旧云传乐府,巴谈谁曰系言诠。” 此处“巴谈”,因“言诠”的关系,疑似与僧侣相关。
李宣龚《彝陵以上两岸无种柳者》:“一船楚语杂巴谈,艳说欧公手种楠。” 此处“巴谈”,则明显与僧侣不甚相关。
综上,可认为“巴谈”多与僧侣相关,但,跟僧侣无关也适用;换句话说,可简单认为,“巴谈”适用范围呈扩大趋势。
小子的意见,从大概率处找规律会事半功倍,即:关键要弄清“巴谈”与僧侣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如何建立联系?这似乎无从捞摸,但,换个思路就会不同。
小子的思路是:要看僧侣谈话有啥独特之处,毕竟,“巴谈”也是“谈”,只是独具某种特色而已!
僧侣谈话有啥特色呢?涉及这个话题,佛教、佛学、禅宗这些念头压不住要往上冒;小子对此的看法是:知道的太多了!
知道的太多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小子不学无术,但有句名言还是知道的,这名言叫:出家人不打诳语!
僧侣者,出家人也;出家人不打诳语,即:僧侣不打诳语;故,“不打诳语”是僧侣谈话特色无疑。
现在,问题转化到“不打诳语”如何跟“巴谈”相关上。
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佛教的五个根本戒条,不论出不出家,不论有没有受戒,只要是信佛的人都要遵守,佛教徒、佛弟子是出家人,更要率先垂范、严格遵守,这是“出家人不打诳语”俗语的由来。
“出家人不打诳语”,是“讲诚信”,值得鼓励提倡;唐白居易《与济法师书》云:“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者。”反之,“不讲诚信”则要受到谴责;临济禅师法语:“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大德!且要平常,莫作模样。有一般不识好恶秃奴,便即见神见鬼,指东划西,好晴好雨,如是之流,尽须抵债!向阎老子前吞热铁丸有日在!好人家男女,被这一般野狐精魅所著,便即捏怪。瞎屡生!索饭钱有日在!”
僧侣“讲诚信”如何与“巴”达成一致呢?小子首先想到“老实巴交”一词。
讲僧侣,说 “老实”,小子并非无的放矢;《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有如下内容:
长老道:“悟空你来了?所问如何?”行者笑道:“不打紧,不打紧!西天有便有个把妖精儿,只是这里人胆小,把他放在心上。没事,没事!有我哩!”长老道:“你可曾问他此处是甚么山,甚么洞,有多少妖怪,那条路通得雷音?”八戒道:“师父,莫怪我说。若论赌变化,使促掐,捉弄人,我们三五个也不如师兄;若论老实,象师兄就摆一队伍,也不如我。“唐僧道:“正是,正是!你还老实。”八戒道:“他不知怎么钻过头不顾尾的,问了两声,不尴不尬的就跑回来了。等老猪去问他个实信来。”唐僧道:“悟能,你仔细着。”
好呆子,把钉钯撒在腰里,整一整皂直裰,扭扭捏捏奔上山坡,对老者叫道:“公公,唱喏了。”那老儿见行者回去,方拄着杖挣得起来,战战兢兢的要走,忽见八戒,愈觉惊怕道:“爷爷呀!今夜做的甚么恶梦,遇着这伙恶人!为先的那和尚丑便丑,还有三分人相;这个和尚,怎么这等个碓梃嘴,蒲扇耳朵,铁片脸,旂毛颈项,一分人气儿也没有了!”八戒笑道:“你这老公公不高兴,有些儿好褒贬人,你是怎的看我哩?丑便丑,奈看,再停一时就俊了。”那老者见他说出人话来,只得开言问他:“你是那里来的?”八戒道:“我是唐僧第二个徒弟,法名叫做悟能八戒。才自先问的,叫做悟空行者,是我师兄。师父怪他冲撞了公公,不曾问得实信,所以特着我来拜问。此处果是甚山甚洞,洞里果是甚妖精,那里是西去大路,烦尊一指示指示。”老者道:“可老实么?”八戒道:“我生平不敢有一毫虚的。”老者道:“你莫象才来的那个和尚走花弄水的胡缠。”八戒道:“我不象他。”
《西游记》与佛教、佛学、禅宗关系紧密,这里迎头就问“可老实么?”可见这“老实”与否挺重要,结合“老实巴交”,能否认为“巴谈”与此相关呢?
思量再三,小子最终否定以上推测,促使小子下决心否定“老实”的,是出于对另一名著地考虑。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有如下内容: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与“出家人不打诳语”大相径庭,由此可见“老实”之不可靠。
否定了“老实巴交”,“巴谈”之“巴”越发扑朔迷离起来;小子念头陡转,“巴掌”之“巴”能否讲通呢?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这个“拈花”堪称禅宗第一公案,“拈花”离不了手,手者,掌也;掌也,巴掌也;还真给对上了。
简单的对上并无实际意义,小子斟酌再三,确认“巴掌”之“巴”跟“巴谈”之“巴”互不兼容。
确定“巴掌”之“巴”跟“巴谈”之“巴”不兼容可参看以下内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王中郎以围棊是坐隐, 支公以围棊为手谈。”《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汝与司徒手谈,故当小相推让。” 唐薛戎 《游烂柯山》诗:“不语寄手谈,无心引樵子。”元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老夫闻知相公善能围棋,令人将过围棋来者,我与老相公手谈数着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丐仙》:“﹝丐者 陈九 ﹞又善手谈,高 与对局,辄败。”
据上,“手谈”已然是个有确切含义的词汇, “巴谈”之“巴”再去跟“手”相关,显然没啥意思,故,二者不兼容。
跟僧侣相关,有个“巴鼻”的内容颇可疑。
《禅苑蒙求卷下》录宋代临济宗谷泉禅师 “六巴鼻”颂云:“大道巴鼻,问着瞌睡,背负葫芦,任歌逸戏。散圣巴鼻,逢场作戏,东涌西没,南州北里。禅师巴鼻,有利无利,碧岳崔嵬,龙行虎视。纳僧巴鼻,坐具尺二,休寻短长,风高云起。座主巴鼻,悬河无滞,地涌金莲,手擎如意。山童巴鼻,金将火试,客问山居,远来不易。”
巴鼻又作巴臂,韵府作把鼻;宗门方语云:“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弇摄也,犹可把之者独立,唐人常谈也。”故,巴,同“把”,指把柄、根据之意;巴鼻,指拴住牛鼻之把环处。
以“巴”同“把”论,跟上面“拈花”类似,必遭“手谈”一票否决。
又宗门方语云:“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拿撮也。或曰,巴鼻初也,巴字语助。” 故,巴者助辞,巴鼻者事由之义也。
以“巴”为“语助”论,“巴鼻”也就是“鼻”,如果强拉“巴鼻”与“巴谈”相关,难免就出现“鼻谈”这样的笑话。
综上,“巴鼻”跟 “巴谈”风马牛不相及。
这不是,那不是,拧巴“巴谈”,貌似死胡同一条?
小子的意见:“手谈”有专属,“鼻谈”是为笑话,回归原点, “巴谈”最大的可能还是要与能“谈”的器官相关!
说这能“谈”的器官,简单不过,“嘴”呗!所谓福至心灵就是这个样子,什么“嘴”呗,是“嘴巴”!这可又找出个“巴”来了。
“嘴巴谈”当然比“鼻谈”要正常的多,那“鼻谈”就是个笑话;但太正常了也不好,如这“嘴巴谈”,有个啥意思呢?
“嘴巴谈”是没意思,能不太正常意思就出来了,如何不太正常呢?“结巴”,“结巴”就不太正常。
“鼻谈”是个笑话,“巴谈”可不仅仅是玩笑,这个所谓的“巴”,“结巴”而已!
上面小子信誓旦旦:关键要弄清“巴谈”与僧侣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到头来:“结巴”而已!难不成僧侣个个都口吃结巴?这怕是说不过去。
能否说过去呢?小子要努力一试。
现代医学定义:口吃(俗称“结巴”、“磕巴”)是一种言语障碍,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语音,音节,单词或短语)、停顿、拖长打断。它也包括言语前的反常犹豫或停顿(被口吃者称为“语塞”)和某些语音的拖长(通常为元音)。
僧侣个个都口吃结巴不大可能,但僧侣处于某种考虑,有意识调整改变语言表达方式,这个完全可能;如果大家调整改变语言表达方式,却又总朝上面医学定义的方向靠近,那就名副其实是“巴谈”了!
僧侣考虑什么呢?僧侣考虑“出家人不打诳语”,这话头又回来了。
“出家人不打诳语”,这话头容易知道,如何实现才是要害所在;如何实现呢?且看如下内容:
《西游记》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大众见了,鼓掌呵呵大笑,都道:“好猴儿,好猴儿!”不觉的嚷闹,惊动了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问道:“是何人在此喧哗?”大众闻呼,慌忙检束,整衣向前。悟空也现了本相,杂在丛中道:“启上尊师,我等在此会讲,更无外姓喧哗。”祖师怒喝道:“你等大呼小叫,全不像个修行的体段。修行的人,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何在此嚷笑?”
“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这个是重点,要实现“出家人不打诳语”,能不说就不说,不得不说就一定要少说,在这个前提下,更要谨记:不能错了去!一旦出错,“向阎老子前吞热铁丸有日在!”后果非常严重。
如此,一干僧侣被“忽悠瘸”,找着医学定义的方向就去了,独具特色的“巴谈”就此诞生?
小子的意见,这“巴谈”还可以继续拧巴,“结巴”不算啥,早在“结巴”之上,还有个“哑巴”存在!
《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 世尊临入涅槃,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白居易《与济法师书》云:“如来是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者。”释迦牟尼佛境界高,不是“哑巴”,胜似“哑巴”;作为信众门徒,要谦虚谨慎,“哑巴”不敢当,退而求其次,以“结巴”致敬“哑巴”,这个没毛病!
以“结巴”致敬“哑巴”,要付诸实际行动,医学定义的方向是大方向,具体操作则完全不同;固然“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但认真修炼“闭口禅”的僧侣少之又少,事实上,和尚的嘴巴并不消停,念经是其日常功课,这功课任务还挺重,不经过严酷训练还真拿不下来。
和尚念经,这里有个经从何来的问题,佛经,佛经,经从佛而来,但是呢,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这个可就尴尬了!
吃喝除外,和尚念经,念啊念的,结果呢?“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念的经叫个白扯!
虽然如此,这经还是要重复重复再重复地念下去,原因无它:“出家人不打诳语。”念经宣佛终究不会错!
到后来,这样慎重地、重复重复再重复地念经宣佛已然成了惯性,换言之,不如此不会说话,个个跟患了“结巴”一样,故,得其名曰“巴谈”!
拧巴了这么多,可信度有多大呢?小子的意见,代入具体语言环境看能否经得起检验是根本。
先从跟僧侣相关的内容入手来进行检验:
苏轼《天聖二僧皆蜀人不見留二絕》其一:“家山忘了脚腾腾,试作巴谈却解譍。不为游人问乡里,岂知身是锦城僧。”
苏轼为大家,又倾心佛道,“试作巴谈却解譍”句中“试”“作”均用典,诗人籍用典透出自己对“巴谈”由来之了解,亦可印证小子以上所言,“试”“作”两典外,全诗门道颇多,小子这里不作展开。
周紫芝《雪中过庆老方丈》:“云满江天雪意酣,拥炉聊复听巴谈。”
这个“巴谈”简单理解为和尚念经即可,没毛病。
薛田《成都书事百韵》:“渝舞旧云传乐府,巴谈谁曰系言诠。”
结合“书事”云云,此“巴谈”乃“佛经”之谓也。
李宣龚《彝陵以上两岸无种柳者》:“一船楚语杂巴谈,艳说欧公手种楠。”
“一船楚语杂巴谈”,这里“杂”是个要害所在,《广雅》:杂,聚也。故“一船楚语杂巴谈”者,“一船楚语聚巴谈”也;“一船楚语聚巴谈”如何理解呢?简单来说,“众口一词”的意思;“众口一词”啥意思呢?也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意思;“重复重复再重复”者,非“巴谈”而何?完美!
最后,回到讨论的原点,《岁时广记》卷十三《古今词话》载:“……予幼时亦闻巴谈《送穷鬼》词曰:……”
“幼时亦闻巴谈《送穷鬼》”,以“幼时”论,此“巴谈”跟和尚相去甚远;以“《送穷鬼》”其词论,此“巴谈”跟佛经也不沾边儿;那么,“众口一词”在这里讲得通吗?小子的意见:理论上成立,但,结合“幼时”,会有一定出入,毕竟:小孩子,未经世面,出现在公众场所的概率偏低,“众口一词”云云,有点儿不相应!
和尚不行;佛经不行;“众口一词”——人多不行;人少总该行吧?小子的意见:人少不是问题,要之,“重复重复再重复”是关键,如此才行!
如何“重复重复再重复”就行呢?
小子微微一笑:“《送穷鬼》嘛,脱贫要从娃娃抓起,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明白否?”
拧巴“巴谈”,费老鼻子劲了,是为记!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2-06 23:47:28
拜年!拜年!:)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2-06 23:47:28
有引用网友内容,未提前报备,海涵。:)
楼主:子复子复  时间:2019-02-06 23:47:28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13204-1.shtml

楼主:子复子复

字数:665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2-05 22:44:27

更新时间:2019-02-06 23:47:28

评论数: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