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近代那些事

近代那些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2018年3月23日美国对中国发动了贸易战,这次中国觉得很冤,因为中国是完全赞同全球贸易的,维护英美制定的国际贸易准则的,但老大就是看你不爽,没办法,中国的态度是奉陪到底,指责美国单边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英国的政治信条就是其首相帕麦斯顿在1858年所说的那句名言:“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的责任是保卫这些利益。”这些利益就是消灭和掠夺别国人民,让自己的人民处于对现有的生活感恩之中。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给出的开战理由是保护自由贸易;反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这个词,我们以为早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了忘却了,曾经,我们把她弄丢在人海中,寻觅无迹,不敢提及;我们以为今生再也不会遇不到她,但多么庆幸,有生之年,他又出现了。特朗普一个美国总统提出来,台词没变,只是主演双方剧本换了一下。
长江长千里 黄河水不停,江山依旧 人事已非,只剩古月照今尘。
这两年来,晚清民国史实在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自小只对古代史感兴趣,对教科书渲染的灰暗的近代史讨厌之极,毫无兴致!10年前我看到了明朝那些事,惊为天书,太有意思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嬉笑怒骂间给你展现了大明276年的恢弘画卷,羡慕不已,2年前,我去广州见到一个初中同学,此同学是女生,博士,我是男生,上学时没少骚扰人家,你懂的。在同学间聊天叙旧中,她无意说了句笑话,说你懂的那么多,写本书呀,我来评论一下。我当时回敬说,俺的才华和颜值都够,就是心理素质不好,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和挑剔,(所以请大家轻点骂),我现在是装疯,怕那时就真疯了。哈哈一笑而过,大概1年前,我无意之间在地摊买了袁腾飞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我以为和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好玩,可这次令我大失所望,那是一本介绍中国1840年到1949年的历史书,大段的百度复制粘贴,毫无阅读价值,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老婆教导我说,你能,你就写个比他好的。没事别总在这连打击带讽刺的,你厉害你来。我是个媳妇迷,听从了领导的指示,开始密谋写写近代史。其实我在家地位挺高的,大事都是我说的算,都得听我的,不过我们现在是和谐社会,到现在我家也没发生大事。呵呵。
随着年岁渐长与社会现状的牵连,一下子对民国史以至晚清史迸发了巨大的兴趣,记得30多年前,当看完第一本介绍近代史的教课历史书之后,我“自豪”地说:近代史我全知道了。但当我现在想好好捋捋写写,才发现我有好多的不清楚不知道,想弄清楚其中的不知道,正是我写以下文字的原因。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国际背景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只有对更早期的中外交往史有所了解,而不是局限于1840年或之前的一两年,才能理解鸦片战争的真正起因。请先把时间调回到1775年,此时是中国乾隆40年,大清此时正如日中天,(1755-1759年平定准格尔,开疆拓土190万平方公里,此后近80年时间里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武功尽废),帝国走上了文治武功的巅峰,国土面积达到1453万平方公里。
乾隆皇帝更以“十全武功天朝上国”的身份,牢牢掌控着个庞大的中华大清帝国。在汉族聚居的原明朝统治的18省,他是中国大清皇帝乾隆的身份,依靠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满汉官僚治理各个行省;在东北他兼任满族的家长,将东北龙兴地区封闭,禁止汉人进入,保护大清龙脉;在蒙古地区,他兼任“大可汗”的身份通过满蒙联姻,统御蒙古诸部族;在西藏地区,他兼任“文殊菩萨”转世的超然身份,设立驻藏大臣监督西藏的达赖、班禅等大小活佛,给予西藏“政教合一”的高度自治权;在西域地区,他通过祖上康熙、雍正和他,祖孙三代68年努力,最终灭掉准噶尔汗国,统一了新疆和外蒙古以设置伊犁将军和乌苏里台将军治理的方式,对新疆、外蒙实施控制。在帝国的外围,中亚有着哈萨克汗国(1840年被沙俄侵占,100万平方公里)、布鲁特汗国(1840年被沙俄占领,10万平方公里)、布哈尔(1868年,沙俄占领100万平方公里)、浩罕(1876年被沙俄占领35万平方公里)、东亚有朝鲜(1894年,俄日占领;1910年日本吞并) 、琉球(1879年日本吞并)、南亚有尼泊尔(1814年被英国侵占,14万平方公里)、东南亚有缅甸(1885年被英国侵占,67万平方公里)、越南(1885年被法国占领,32万平方公里)、暹(音同先)罗就是今天的泰国等朝贡国,仰视着看似不可撼动的中华帝国。
如果你这时有一张世界地图,你会发现世界上的这时候国家很少,美洲有英属加拿大和美洲,法属加拿大,法属路易斯安那,葡萄牙殖民地巴西,西班牙殖民地拉丁美洲(除巴西),欧洲有英国、法国、神圣罗马帝国、俄国、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西亚奥斯曼土耳其东亚的大清及日本。非洲除了北非属于土耳其,其他地区是黑奴输出地,澳大利亚是马上要成立大监狱(1788年澳大利亚监狱正式成立),中亚的伊朗,阿富汗等(为什么是等,就是上面我介绍的中亚的大清的朝贡国)。一共就10几个国家。
世界在这一年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在法国的支持下,美国1783年独立,美国没有国王,而是成立了合众国,英国打了一个打败仗,参加了独立战争的法国海军,功成名就回国述职,可他们也把美国独立思想带回了法国,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之后上台的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从法律上击碎了西欧封建领主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使得欧洲诸国普遍进行了军事改革,常备军战力不断增强,开始由封建雇佣军制向近代军队转变;英国大步推进“工业革命”,着力用机器代替手工业,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车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研制成功;也就在这一时期,英国控制了大半个印度,积极谋划向缅甸、中国和阿富汗进军。1815年法国拿破仑战败,欧洲恢复和平;1792年到1815年世界爆发了除了东亚外的准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各国独立了,俄国称霸欧洲。英法此前不和,可此后一直同盟到今天。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是歧视西方人的,认为洋人腿不会打弯,不喝中国神奇的树叶-茶叶就会胀肚而死,这些都是林则徐大人对洋人的认知,老百姓就更可想而知了,打个比方看到外国人就想我们看到落后的土著外星人,认为不是人,高度怀疑他们是因为愚昧落后乱伦导致眼睛发蓝光,头发是浅色的,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这是中国对周边未开化少数民族的蔑称,因为英国从东边海上来的,所以叫英夷。沙俄属于北狄,满族在没建国时,中国叫他建奴;英国人好歹还是个人,沙俄直接就是畜生了,满族是建奴女真出身,呵呵,还是老祖宗文化深奥。
在这我先讲个笑话,讽刺一下,利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人,说:在中国南方有一家医院,做广告,号称能治脑瘤,治愈率高达98%,一时间人满为患,可病人们探讨病情的时候,意外的发现,真正治好的几乎没有,治死的到不少,于是就上院长那说理去,说你们是不是撒谎,哪来的98%治愈率,怎么统计的,院长很镇静,他举了个例子,说:你死了,脑袋是不是不疼了。这就是治愈了;至于死了,那是死亡率,这是两个概念。
笑了吧,好,言归正传。没看懂的没笑的再看一遍,建议默写7遍,其义自见。
对于英夷,在1840年前,他们是不能随便上岸的,女的不能进商馆的,来中国只能在广州附近看看就得马上回澳门,不能雇佣中国人,中国以前还开放5个城市,后来就开放广州一地,来也得按中国的规矩办,因为中国是买方,而且是可买可不买,回去时也不准带中国货物。总之,当时的英夷就是要求给他们正常的老百姓待遇。大清不干,认为英夷不配。所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在中国是受歧视的,而且毫无人权可言。在和中国大清半官方垄断的十三行做生意,受尽了勒索和刁难。
这是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所谓的十三行并不固定是十三家,有时候也超过十三家。这些商行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垄断。洋人只能够同他们进行交易,如果私自与别的中国人交易,那都是非法的。所以,这些商行可以在价格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垄断,反正收货卖货的就是大爷这几家,你爱卖不卖,爱买不买。第二,这些商行,表面上是私人的,但实际上都有官方背景。可以说十三行就是政府间接操控的。并且清廷很可能参与这些商行的分红。
十三行成立于1686年有十三家,所以叫十三行,1720年公行众商家订了13条行规,此时是松散的组织,时有时无,最少时4家,最多时20多家;1757年,乾隆下旨保留广州一处对外贸易窗口。1782年大清批准恢复公行直到1856年12月14日一场大火结束了百年对外贸易的显赫历史。这100年间上缴的关税占大清总关税的40%。1839年公行的老大是怡和商行的伍秉鉴,当时的世界首富,1836年资产2600万两白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的债权人,当时美国最富的人仅有700万两白银,2001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出上个千年最富的50人,中国人有六人(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宋子文),其中就有伍秉鉴。当时资产合计相当于50亿人民币。1843年9月,病亡,终年74岁。
也就是说,这些商行依靠政府政策,垄断赚取的暴利,一部分也是要回馈给政府的。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清政府始终阻止商行以外的中国商人同洋人进行贸易。葡萄牙由于先发达了,所以他早在明朝时就有和中国政府贸易的特权。直到17世纪末,随着大英帝国的兴起,英夷也开始和大清进行贸易。当时英国也是通过半官方的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大清进行垄断贸易,贸易从一开始就有争执,因为中国官员向英人船只大量勒索除官定税额以外的费用--差不多是每船2000两。这在中国当然是司空见惯。在这方面,英人似乎已享受到国民待遇。英人曾试图将贸易转往厦门等其他港口,但发现那里的勒索更甚,只好又回到广州。
而且在1820年以前,英国一直是贸易逆差,就是他进中国的商品多,中国买他东西少,英国人发现了鸦片,一开始就是夹带一点,平衡一下贸易赤字,可没想到鸦片是上瘾的,后来越来越多的进口到中国,中国开始贸易逆差,白银大量的流入了大英商人手里。
本来洋人就觉得这个开放力度不够。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居然放弃了过去三口、五口通商的制度,改为一口通商。本来还能去宁波和福建贸易,这回都改在广州了。
这样,洋人到了中国就面临这样的境况,只能在一个城市与政府指定的几个商人做生意。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极大的损害了洋商的利益。洋人也认为,在中国打不开销路,很大程度上是清廷这种错误政策造成的。因此,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条约当中,开放口岸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条款。
其实很早以前,那时还没有鸦片,没有人想打仗,英国就想和中国好好谈谈,平等进行贸易,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城外附近设立了固定的商馆。1793年,英国又来人了,这次是著名的马嘎尔尼来的,那时的鸦片贸易还没成气候,马大人见到乾隆了,也谈了,可乾隆好面子,我十全武功一大皇帝,统治的国家,能缺东西,开什么玩笑,退下,就这么给打发了,也没好使。回去后,这老小子就建议英国使用武力。
尽管当时欧洲打成了一锅粥,也没忘了找时间骚扰中国。大清注定难逃一劫。其中1802年和1808年英国为争抢远东利益和商贸权,两次出兵占领澳门,理由是怕法国占领澳门,不要脸,之后1814年又从印度侵占大清的属国尼泊尔,这些使两国关系不睦。等到1815年欧洲战事结束了,英国又想起和大清做大生意这茬了。1816年,阿美士德带人来了,想让大清开放市场,取消十三行,顺便在解释一下侵略尼泊尔的事,和想让大清割让宁波或是舟山群岛(这想法很傻很天真),可这次没见到嘉庆,原因就是老阿不愿意给中国皇帝磕头,大清当时还在天朝的幻境中不可自拔,立即将阿美士德撵走了。
阿美士德回程很是惊险和传奇,他先后到访了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印尼的雅加达还在马来西亚遇到了海盗,最后还到了圣赫勒拿岛见到拿破仑,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谈,在交谈中拿破仑认为老阿应该入乡随俗,给大清的嘉庆磕头。这是中英最好也是最后一次和平机会,就这么因为一个无厘头的理由告吹了,贸易、市场等问题都没解决,为了贸易赚钱,英国商人就拼命的走私鸦片,而鸦片的泛滥,使得大清对英国日益反感,这为日后刀兵相见埋下伏笔。
1834年之前之所以还能维持,因为英国也是由东印度公司垄断的,但1834年4月,在港脚商人的要求下,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的特权,可大清依然如故,这下双方的矛盾开始激化。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国内形势
看过前一篇介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那时大清压榨老外,不手软 ,看看大清怎么欺负英夷的,当时大清规定有两种税,一个是国家的得上缴的,一个是自己偷摸收的就叫杂税吧,大清朝有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不是国家给你开怎么多,是你可能搂这么多,这是当时的潜规则,你弄这么些钱得懂得分享,才能长久,最主要的事要拿出极大部分去孝敬自己的上级长官,下面孝敬你,这环环相扣的分享系统使官僚阶层达到均贫富,成为大清最先富起来的人。中国是一旦拥有就可流传,可给子孙后代,没有遗产税这一说,所以大清是个人就想当官,当官是最赚钱的行业,大清的科举高考繁荣的不得了。考不上的心理不平衡的就造反,自己当老板,洪秀全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通商就得收税,所以海关与广州官员对外国和中国商人一样,在征正税之后(正税税率20%),还征收名目繁多的各种杂税,在这一点上,大清早就给了外商正常的国民待遇,在这点上英国冤枉了大清,对自己人下手同样的力度。所以等英夷要求平等时,大清都懵了,我们早就一视同仁了。
就是因为这么些个即没有定额、也没有发票的,又高昂的杂税,没办法,英夷也是人,虽然大清对此高度怀疑,也要赚钱养家糊口,就私带些鸦片来卖,因为鸦片的利润大,能弥补一下支出平衡,多赚点钱,就黑心的贩卖起鸦片来了,鸦片是个好东西,在英国他是药,到了大清,不知道是那个缺德玩意发明烟馆,给当成饭了,吸食鸦片是上瘾的,造成买方市场的需求量大增,货物紧俏卖方就有定价权了,一来二去,这鸦片的销量就上来了。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实行鸦片专卖,这时每年已有一千箱鸦片输入中国;到了嘉庆年间(十九世纪初期),每年输入量增加到四千多箱;到了鸦片战争前几年间,每年多到四万箱左右(每箱一百斤或一百二十斤,在鸦片战争发生时,每一箱在中国海口出售价格按质量高下为四百银元到八百银元)。在1837年7月到1838年6月这一个年度内,中国从英国(包括印度)的进口总值是五百六十万镑,其中鸦片占百分之六十(三百四十万镑)。而这年中国对英国的输出总值是三百一十万镑,中国入超二百五十万镑。这就是说,除掉鸦片,在正常贸易中,英国人卖给中国的商品总值比它所买去的中国商品总值少九十万镑。
那时,美国人也从土耳其贩运鸦片到中国来。其数量仅次于英国,例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在输入中国的鸦片总额四千五百箱中,美国占一千九百箱。
没贩运鸦片之前,当时一艘货船到广州,首先得要有公行开的许可证(公行不是雷锋,这是要钱的),没有许可证,对不住回走起你的,有证海关的官员才上船看,先给你开官税就是上缴朝廷的,然后是杂税。杂税得交多少呢?据西方海员记载,在乾隆年间每条船是2千两白银,大约合现在60万人民币,之后可定是涨了。大清那时还是纯朴的不管船大小一律2千,交了钱,你老外才能找十三行的买家谈,钱货两清,交货走人。海关和当地官员是一体的,对中外商人有执法权,这优势大了,在广州当地弄了个中介商会,就是十三行,官商勾结垄断对外贸易,帮助官员勒拿卡要外国商船,由于这些个商行具有对外来商品和卖给外国人商品的定价权,一块压榨外国人,外国商人痛苦不堪。既然这么痛苦为什么还来呀?那是因为,18世纪,英国打败了荷兰,成为了世界海上霸主,随着英国的崛起,加上工业革命成果,很快就产能过剩,急需要找到大市场来消耗国内的生产产品。呵呵,是不是和中国现在很像。清朝的中国,钱很多,工业原始材料资源也丰富,又有丝绸布匹陶瓷茶叶等西方人喜欢的产品,所以必须跟中国玩不可。
之后发现鸦片,暴利而且市场大,销路打开了,可由于世界大环境的原因,美洲白银供应基地枯竭造成白银供应降低,欧洲的战事影响中国的传统商品销售,加上鸦片贸易造成中国贸易逆差,可那时的人没有世界概念,也不懂这么复杂的连带关系,所以给大清的印象就是鸦片贸易给大清造成白银外流,钱贱银贵,这就动了大清上层的利益了,一两银子在道光元年(1821年)前后值制钱一千文上下,到了道光十六到十八年(1836-1838年),值到一千三百到一千六百文了。银贵钱贱使各级地方官员感到吃亏,他们以各种名义向百姓征收的税大多是钱,而向上报销则以银两计。由于鸦片私运入口造成了银贵钱贱,造成了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不利的影响,所以禁止鸦片就更显得是个迫切问题了。
中国方面,早在嘉庆四年(1799年)就已禁止鸦片进口。嘉庆年间,曾多次发布这种禁令。各地官员反倒可以找鸦片商收保护费了,收了黑钱还不用纳税,为了抢这块肥肉,不仅没有执行禁烟的政策,还拼着老命的引进鸦片,导致鸦片在中国越卖越红火。英美走私的鸦片都弄到趸(dǔn吨三声)船上,就是没有动力的平底船,中国人就上趸船上取货,这些走私船备有武器,成群结队,大肆贿赂大清的各级官员,甚至大清官员亲自动用官方船只参与走私,由于暴利,各级官员都疯了,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曾国藩的伯乐)、琦善、耆英、伊布里和两广总督邓廷桢(这个人意外吧,一直以来都是正面人物出现的)为首的一些大员是鸦片走私既得利益者在朝廷中的代表,他们希望维持鸦片走私,一贯地暗中抵制和破坏禁烟措施,在表面上则以“有伤国体”为名表示不同意公开买卖鸦片。
当时,吸食鸦片很普遍,各级官员和各级衙门里的人员,军队里的军官和士兵,嗜好这种毒品成瘾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那种逾期不戒烟的人处以死刑的主张,是许多官员不赞成的,道光皇帝也没有采纳。但是弛禁的主张是没有人敢提了。提出弛禁主张的许乃济受到了降职的处分。邓廷桢支持许乃济方案:鸦片太受欢迎了,禁不住的,不如引进合法种植,自产自销,凭借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术(这是大清国最可引以为豪的高科技,)说不定还能创外汇呢,这不就两难立解吗,听到这道光也心动了,可坏就坏在最后还有一句:吸鸦片都该死,一竿子打倒99%的大清高官,得罪老了人了,客观说方案不错,最后也是这么解决的,可你这么以来,就挡了中央到各地方大小官员和走私分子的财道了,不打倒你,能行吗?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落分子的总代表。
鸦片在当年就是“烟”,大家还没有对它的毒害有深刻的认为。在元明,鸦片是按药品补品进贡皇帝,据说万历皇帝就死于鸦片过量,当时一般人还抽不上。后来种植面积扩大了,提炼改进了,一般人才抽上。到了晚晴,中国鸦片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从英国进口了,取而代之的是定远镇远战列舰,否则中英还要爆发“贸易战”。
抽鸦片只是表象,美国今天抽鸦片(各类毒品)的比例不在大清当年之下,美国也没有因此落后挨打割地赔款。关键是思想精神抽上“鸦片”,国家就废了。
由于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一是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银贵钱贱,出现通货膨胀,令清廷财政枯竭,国库空虚;二是鸦片严重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军队吸食鸦片,身体虚弱,失去作战能力;三是鸦片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因此,清政府从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鸿胪寺卿黄爵滋上奏认为只在海口禁止鸦片进口是无效的,根本办法是禁止吸食鸦片,他主张对吸鸦片的人限期一年戒绝,过期犯禁的处以死刑,后人不得参加科举。皇帝把他的奏折发交各省官员征求意见。21:8给否了,最坚定地支持他的主张的是湖广总督林则徐。“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这句话打动了道光帝,官员中也没有人能公开表示反对。
道光皇帝这时下了决心禁止鸦片,他想从禁止鸦片进口来解决这个问题。1838年12月31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专办这件事情。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节 林则徐的作为和战争的起因
上文我们说道道光选了个能真正能禁烟的人才,这人就是现在的我们大家崇拜的林则徐,禁烟和大英夷打仗的故事就此开始了,说来挺黑色幽默的,在这以前,历届的禁烟运动,都被糖衣炮弹击中,无疾而终,而此次林大人动了真格的了,以前的招不好用了,才惊动英国政府,引发战争给大清好顿揍,老实了。
林则徐是传统的官僚,是礼仪之邦的钦差,做事那是讲究的,决定先礼后兵,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了广州给英国发了照会:说我皇慈悲,知道蕞(最)尔岛夷由于气候原因,只能吃肉粉,长时间容易得肠梗阻胀肚而死,只有我国的茶叶可解,恩准你们来进口茶叶,可你们不老实,往我天朝走私鸦片,今天我林则徐奉旨禁烟,你们要配合工作,将手里鸦片交出来,以后保证不得再往大清弄鸦片了,别和我耍滑头,你们的套路我都懂,我们的人民因为你们贩卖鸦片恨透你们了,你们再来,我保证他们会打的你们妈都不认得。
林则徐的照会一来,洋人第一反应是又他妈来要保护费了,林则徐是那时大清能拿出手的最廉洁版,不是金钱能收买。老外根据多年观察和了解,就没见过这个版本的大清官员,看不出林则徐的套路,想来个缓兵之计,就告诉林大人给我们7天时间,我们研究一下,本来美国商人同意交了,这时颠地跳出来阻止,来个缓兵之计,林大人说好就给你们7天,过期不交就收拾你,十天后英美商人象征性的交了1037箱鸦片,时间过了3天,东西交这么点,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这下彻底激怒林大人了,本来尔等就是二等屁民,给你先打个招呼,那是我有涵养,给你脸,你还蹬鼻子上脸了。还敢如此狡猾,没见过我林则徐的官威,不给你点厉害的,你就不老实。抓人,先抓英商颠地,他是外商的主心骨;邓廷桢将外逃的颠地抓获,外商一看提出抗议,抗议中国没人权,老林一听,不服是不?接着抓,又抓两个中介那时罪名就叫汉奸。其中就有伍秉鉴的五儿子伍绍荣。
这下英国人懵了,不过也知道事大了,马上有请另一个主角义律上场了。义律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督,贵族范十足,是有操守的、有道德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有思想的、高尚的、脱离低级趣味的英派绅士。他本人是战争引发者之一,却是个君子,他反对鸦片走私,认为违反当事国法律向其走私鸦片,有辱大英帝国的绅士称号。
看看君子遭遇清官的大戏怎么演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封锁十三行事件,义律听到林大人抓了颠地,马上就到商馆打听到底是怎么了,商馆已经封锁了,义律提着剑硬闯了进去,老林这正憋着气呢,好吗,接下来就来个后世拆迁用得战法对付当时的英国绅士义律,具体就是断水断粮,坚壁清野,撤走所有中国人,下令任何人不得和外国人接触,否则严惩不贷。人是铁饭是钢义律绅士也怕饿呀,就写信,告诉林则徐你玩大了,我马上找人,回头弄死你。林大人也不含糊,回信说,你少吹牛,你们还指着我们茶叶救命呢,少装流氓,现在要知恩图报,交出鸦片,否则不等你搬兵,我现在就弄死你。信不。之后义律与林则徐交涉数次,基本都是鸡同鸭讲,双方都以武力威胁对方,但又都不惧怕对方的武力,只不过义律是嚣张但有底气,而林则徐根本是无知者无畏,所以两个人都奇怪了,靠,他怎么就不怕我呢?其它内容基本上是没听懂,也不想听,想听的对方打死也不说。
总体来说,林则徐也是君子,只知道动口没动手,那时直接杀了也就杀了,林大人还是想以理服人,3月28日这边义律老爷挺不住了,饿坏了,再说他也不支持走私鸦片的,理亏呀,老林遇到了讲理的人了,英商在义律的保证下,把所有的鸦片全部交了出来,义律跟英商说你们这些鸦片损失将由政府来买单。可要知道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政府的态度一直是“你们走私犯法,你们活该”,大清爱咋咋地我不管,连英国军舰都回复义律说不会保护违反他国法律的走私行为,可别忘了义律是个君子,他承诺了他是负责任的,他来到中国就打算和当时的领导邓廷桢谈两国平等贸易事宜,邓拒而不见。这时的义律我估计也是气坏了,之后他转变态度,积极支持英国对大清开战,战争结束后封锁商馆事件被写进南京条约,条约第四款:因大清钦差在1839年3月间,将英国领事及商人扣押在广州,恐吓要杀人,勒索鸦片赎命,现在要为此包赔600万银元。看到这里各位应该发现一点,其实英国之所以来侵略中国,跟虎门销烟,是有因果关系的,他们的政府本来没打算跟鸦片走私扯上关系(当时英国政府也不了解英商的处境,对英商来说,鸦片贸易怎么看都不像是“走私”,因为来接头的不是政府官员,就是清朝水师)。
由于林则徐所采取的坚决措施,二百多英国商人终于在1839年3、4月间被迫交出了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鸦片。英国商人不把鸦片烟直接交给中国官方,而要先交给义律,再由他以英国商务监督的名义交给中国政府。采取这种做法是为了使鸦片纠纷成为两国政府之间的问题,为战后索赔作准备。这种做法恰好表明了英国政府在暗地里是支持非法私贩鸦片的。当时,美国在广州的商人也被迫交出了一千五百四十箱鸦片烟,同样经过义律的手转交。打仗讲究的是师出有名,为保护走私鸦片打仗,好说不好听,得找个好听一点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马上就找到了,战争的真正起因其实是以下两件事:签甘结就是保证书与林维禧案。
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到6月25日英、美商人交出的鸦片二万多箱,约二百三十多万斤。林则徐把它们全部在虎门当众销毁。销毁的方法是在海滩上挖了池子,把鸦片浸泡在盐卤水中,再投入石灰,使它沸腾起来,最后引潮水冲入海中。有些外国商人看到了这个场面,他们承认销毁工作确是做得很彻底。在贪污成风的清朝官场中,查禁鸦片一般都成为发财致富的手段。林则徐的销毁鸦片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政绩。广为后世传颂,6月26日后来成为国际禁毒日。
义律在十三行封锁事件中和大清第一次交锋完败,1939年5月23号林大人撤围了,但林则徐要义律签保证书义律死活不签,甘结就是类似保证书的文书,林则徐要义律签的是有连带责任的保证书,就是保证以后不往中国走私鸦片,违反者人杀了货没收,最要命的是类似中国贷款五户联保,这个保证书也是五户联保形式,你说要是你你签吗,可义律他们越不签,林则徐越认为他们没诚意,还得走私,5月23日义律和英商逃往澳门,林则徐又写信告诉义律,要不你就来签,要不就永久驱逐你,再也不让你们来中国做生意了。
义律回信说,你们处理问题不公正,你将无辜的人和走私的人一起关了近2个月,可据我事后了解你们大清官员是鼓励和保护鸦片贸易的,而且鸦片贸易是和你们最公平和收费最透明的交易。义律的意思是你们大清管外贸太黑了,你怎么不管。林则徐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林则徐是清官但不傻,他知道这事盘根错节不是他能管得了的。林则徐还是陈词老调,要义律注意民意,别激起民愤,到时不好收场。又是鸡同鸭讲。就在这时,1839年6月20日发生涉外的命案,就是著名的林维禧案。案情很简单就是几个英国水手喝大了,捣毁了村里的一处神龛,和中国人发生了群殴,中方参战人员村民林维禧不幸壮烈牺牲。公正来说,事后英国水手花钱私了,按中国的乡村的潜规则交了封口费的,但没过几天,林大人知道了,要义律交人,义律知道大清对这种事处理就8个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是义律自己进去,经过大清特色的贴身的按摩和踩背及用铁老贴熨一下身上的老褶子,义律都会感动承认他是杀人犯。
我突然想起一个笑话,绝对原创,借以说明中外办案手法和效率。说让美国人进森林去抓兔子,因为有确切证据证明兔子偷吃了一只鸡,它杀生了,美国人进去一大群人,有警察、律师、记者、和热心的群众共计100人,进去1个月,也没抓住,最后没招了,找到俄国,沙俄派5个猎人一天就抓了100只兔子,最后一问都不是;实在没办法了,听说大清至古以来就办案神奇,什么案子都能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美国找到了大清,结果就一个捕(音同补)快,一个小时,就找到了凶手,而且还录完了口供,他独自一人抓一狗熊,经过耐心的思想教育狗熊承认了自己就是化妆成兔子,吃了30只公鸡了还攒了一地鸡毛,准备下场作案化妆成公鸡,去找水貂,换身貂皮,怪不得先前抓不到兔子,这么曲折传奇的案子告破,一时间名声大震,这个捕快就是燕子李三的六弟燕小六,他的上级是邢捕头,女朋友是祝无双,祝无双师哥是白展堂。2005年的武林外传就是根据这个非著名的笑话改变的。
跑偏了,言归正传,义律当时老尴尬了,在大清杀人是应该偿命的,而英国法律讲究的是证据,有一点疑点,都不可将嫌疑人判处死刑的,英国美国是疑罪从无原则,美国著名的辛普森案,就因为公诉方提供的证据有瑕疵和疑点,再一个就是陪审员有8个黑人,有一个关键的证人被证实有种族倾向,从而不能100%完全锁定就是辛普森做的案。所以被告辛普森无罪释放。国情不同,义律此时犯了个错误,他为了不交出凶手,撒谎了,他说根据国际法,这事他拥有领事裁判权,这事根据国际惯例属于英国审办此案,1839年8月12日,义律在英国船上抢先轻判了5名英方人员,仅判罚金和监禁,最后决定赔偿死者家属1500元,并送回英国监狱执行。这时没有领事裁判权,是义律蒙林则徐的,后来英国打赢战争之后根据义律的要求特意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的款项;当时是没有的,义律真是记仇呀,同时可见这事对义律的影响也挺深的。割占香港岛也是义律的杰作。
林则徐也绝,找了个美国医生叫伯驾,让他帮忙翻译一下《万国公法》就是现在的国际法,伯驾告诉林则徐,没有这条。说到这个伯驾,还有个趣闻,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林则徐当时排外和歧视外国人的,伯驾认为林则徐做法有时候过火,所以就要送林大人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意思是让他开阔眼界,没想到林则徐要伯驾先填个申请书,就是说能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写申请,我答应才行。有意思吧,结果就是礼没送成。林则徐一听没有什么领事裁判权,一下就激了,1839年8月15日宣布中断与各国的对外贸易。同时再次对英国人实施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交人。结果义律既不签保证书,(在四月以后的六个月内,有四十五艘美国商船和其他国家的十七艘商船相继具结进口。就英国的商船没签,)也不交人,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对方太过分了,只有靠武力解决问题了。
1839年9月5日义律派英商郭士立去九龙寻找淡水和解除禁令,遭到当地官员推脱和拒接,下午2点义律终于发出战争的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二等的老外当回事,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下午3点,英国军舰突围,正式向中国船舰开火,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九龙之战:
1839年9月5日,中英在九龙发生冲突,英军首先开炮,英方参战五艘非正规舰只;清军出动三艘战船,有岸炮支援。战斗持续四个小时,双方损失轻微。
穿鼻之战:
1839年11月3日,中英穿鼻之战,关天培率领的水师被击退,英军无人员伤亡。关天培1840年6月22日,英军部分主力准备完毕,按计划开始以主力北上舟山。只留少数舰船在虎门执行封锁。
宣战之后,中英双方陆续发生一共7次小规模的冲突,领兵的大哥们纷纷向林大帅汇报自己的胜利战果,林则徐明知有诈但这是官场潜规则,就装作不疑有诈,充分发挥了大清的“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皇家大院”的光荣传统,告诉道光爷我军“七战七捷”。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思的,里面传销诈骗扯淡瞎编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科幻小说。战报上战败的英国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无法打捞再就是神秘消失,只看到海面上漂浮着英夷的帽子,而我们大清士兵的兵器上则沾满可疑的鲜血。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被林则徐和底下的人忽悠得快要乐疯了。比如:1839年的11月进行的穿鼻之战,大清29条战船被击毁,死15人,英军无人员伤亡按理说是打败了,可林大人却说捡到21个帽子。有两个肯定是英军的,还有英国人的鞋和老多尸体了在随波飘遥,人海呀,茫茫呀。后人看到这段历史,真是啼笑皆非。
在北京的道光皇帝的头脑愈来愈发热了。皇帝下令说:“著林则徐等酌量情形,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林则徐不能违抗朝廷旨意,他宣布“自1839年12月6日起,停止英吉利国贸易”,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
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双方就出兵与否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主要观点如下:中国人以优越人种、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更屡次侵犯人权,以性命相威胁,甚至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鸦片之外的贸易;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贪官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执行又荒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结论:对这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说。271:262票,九票之差,通过出兵中国的决议,1839年10月1日,英国正式对大清宣战。蒋廷黻(扶)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是给过中国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被英军误以为是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了,真的没什么比打一架更好了,就算这最后通牒送到了,双方的战争也不可能因此终止啊。
1840年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这边,英国国会认为清军不是英军的对手,清政府却中断贸易,蔑视英国,必须武力惩罚。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英国和大清的军事对比:
大航海时代不是从英格兰开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才是先驱。欧洲人明代就到了中国。但是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军比明朝水师没有绝对优势。英格兰人200年后再来海军有碾压的优势是因为这200年中欧洲因为打来打去,比如英荷三次海战,海军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清朝水师因为200年不打仗了,比明朝水师还退步了。这一进一退,双方的差距就大了。英格兰人早200年来,明朝水师未必不可一战。鸦片战争时候根本没有海战。大航海时代,中国海上力量处于逐渐萎缩的状态到19世纪,西方科技飞跃发展,舰船的火炮、装甲、航速、续航能力以5-10年周期更新换代,中国早就落伍了。
大航海时代英国以海洋为媒介,构建了全球性商业网络和世界军事霸权。168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英国前往广州,耗时需8个月;1839年,林则徐没收鸦片的消息,用了4个月从广州传到伦敦;1850年,新型帆船加利福利亚号从伦敦出发,仅用99天就抵达上海;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从伦敦直航上海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到55-60天。大海不再是阻碍人类往来的绝域,而是力量投送的战略交通线、商业贸易的生命线和资源富集地域,大清帝国开始面临来自海上的新威胁。
此时的英国军事实力:1836年,英国拥有大小战舰500艘,最大3000吨,上下3层船炮,一条船有100多门大炮,前后左右均可开炮,士兵13万,全是职业军人,打遍世界无敌手,刚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洗礼,战法先进。
大清的军事实力:大清水师最大舰船100吨,一条船有10门大炮,只能向前开炮,200多年没有战事,承平日久,军队以退化成纨绔子弟,全国90万大军,军费每年2000万两基本上以冷兵器为主,与英国军队就装备、战法全方位形成百年代差。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双方战舰在数、质量上的代差,导致大清帝国没有能力决胜于海上;英军舰船的强大机动性能,使得大清帝国近2万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漏洞百出,清军分兵把守,四面设防,在任何一点上都没有形成兵力优势。
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所谓“东方远征军”开往中国。
英、美的有些历史书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对中国的这次战争也会发生。这种说法是对的。
当时英国鼓吹对大清作战的有两种人,一种人是走私鸦片发财的,例如被林则徐驱逐出境的查顿和玛地臣。回国后,混成了国会议员,玛地臣还受封为爵士。另一种人是同对中国贸易有关的资本家。大清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的国家自然成了他们觊觎的目标之一。他们认为,大清限制对外贸易规定是使英国商品在大清不畅销的主要原因,因此他们主张用武力,使大清成为英国商品自由销售的巨大市场。如果没有林则徐禁止鸦片,英国也会找另一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定的。
英国在1840年发动战争是以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为其直接原因,企图用武力迫使中国放弃一切自我保护的措施,而向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自由开放——所以这次战争,在英国方面,完全是非正义的战争。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四节 义律战争的作为
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北上:
1840年2月英国政府派好望角海军提督懿律(义律的兄弟)统率所谓东方远征军从印度出发,并委任他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同中国交涉。懿律为英军总司令。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先头部队到了广东海面,宣布封锁广州,禁止所有船只进入广州内河。封锁大清贸易,使大清屈服,他们不知道大清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对外贸易。懿律和义律根据英政府的指示,不要在广东纠结,率舰队主力北上。1840年6月28日,英国侵华军后续部队到达广州海面,至此第一批侵华英军到齐,共计海军战舰16艘,东印度公司武装轮船4艘,1条运兵船,27艘运输船,地面部队4000人,海陆合计7000左右。1840年6月30日,第一批英军到达舟山。
第一次厦门之战:
1840年7月2日,英军后续舰队9艘(其中战舰三艘)途径厦门,英远征军司令命一艘战舰向厦门官员递交《致中国宰相书(副本)》,该舰驶入厦门南水道下锚。
1840年7月3日,驶入厦门南水道的英舰派翻译驾小艇登岸送信,被清军武力阻止,英战舰则向岸上开炮,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炮战。(此役双方损失轻微,闽浙总督邓廷桢上报到朝廷时变成了一场胜仗)
第一次定海之战:
1840年7月5日,舟山海面英军开始进攻定海,战至黄昏,英军停止进攻,下最后通牒要求清军投降,总兵张朝发战死。
1840年7月6日晨,英军攻入定海。定海知县姚怀祥投水自尽。是役,清军参战1540人,伤亡各仅13人。定海水师在九分钟内覆没,大部分溃逃了;英军所有舰船仅中弹三发,无人员伤亡。
1840年7月20日,定海失守的消息到达北京。
1840年8月11日,英军抵达天津的白河口。并沿途留兵封锁中国沿海。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军司令咨会,随后将《致中国宰相书》进呈道光帝。
1840年8月19日,道光帝收到公文。由于严重的误译,道光以为英军此来是为了“申焚烧鸦片之冤”,所以道光帝允许为之伸冤,“以折服其心”(所以罢免了林则徐,但英方并无此要求);拒绝赔偿鸦片损失;拒绝割让岛屿。并令其:“反棹南还,听候办理”。 英军当然不肯答应,双方继续交涉。但由于翻译和文化差异等诸多问题,双方无实质进展。
道光这边刚严词空喊要在浙江进剿,收复定海,可转眼英国舰队就到天津了,道光内心十分紧张,怂了,当他看到懿律和义律转交的英国外相帕麦斯顿致中国“宰相”的照会,照会里用词粗鲁,明晃晃的就是勒索讹诈,要求按价赔偿林则徐没收的鸦片,割让一个小岛,同时大清还要承担此次出兵的费用,不同意就武力开片。这哪是照会,这就是最后通牒,而且是赤裸裸的,毫无掩盖的武力威胁,也不知道是翻译说谎了,还是道光怕了,估计是翻译撒谎的面大,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不管用谁,对他就一个字,骗,两字,撒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道光帝看来就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直到最后突然就战败了,实际上是以谎言开始,然后为了掩饰前面的谎言,继续编造更大更多的谎言,直至最后没法圆谎了,就真相大白了,就是我们说的吹大了。道光从照会中得出的结论就是英国人这次来是告御状的,请求他给伸冤,因为林则徐在南方欺压他们。 1840年8月20日,道光令琦善转告英夷,给你们平反严办林则徐,允许你们通商,具体事物你们回广州和琦善谈。此时的英方看到皇帝和琦善明确地把林则徐的禁烟说成是“措置失当”。英国人虽然没有因此而完全满意,但是从此禁烟宣告失败。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等官员都成了罪人了,认为大清有诚意,于是同意南下和谈,1840年9月28日,英舰队回到舟山,得知先前留在定海的英军疫病严重(至年底此处共计病死448人)。10月林则徐、邓廷桢革职,琦善调任两广总督,负责和谈事宜。1840年10月3日,道光派琦善南下广东,“怀抚”英夷。
琦善在白河口同懿律有过几次书信来往,并同义律进行了两次会谈。英国人坚持包括赔偿鸦片烟价在内的各项无理要求。琦善除了承认一定重治林则徐的罪以外,对其余问题,含糊地答应,只要到广东去,一切都可商谈。这样,英国舰队就在八月二十日离开白河口,折回南方。
被革职的林则徐这时倒是说实话了,告诉道光,现在我们要重金引进西方技术,打造战舰,抵抗英夷。愿到浙江前线,戴罪立功,道光此时也是气坏了,早怎么不说,现在说我能信吗,再结合琦善等给他的谎言情报判断,林则徐这是狡辩,一派胡言。林则徐被革职充军伊犁冤吗?不冤,就凭谎报军情这一点,林则徐被免职也不能说是冤枉了。作为前线大臣,林则徐不可能不知道英军的厉害,通过7次较量,林则徐已经意识到大清不是英军的对手,不然不会向葡萄牙洋鬼子购买新式火炮200多门。英军义律也通过7次小规模的冲突,摸清了大清的军事实力,所以在这之后,英国方面越发的强硬。而大清由于林则徐的谎报,却让道光皇帝信以为真,甚至以此为依据胡乱施政,最终搞得不可收拾一败涂地。所以查办林则徐是正确的。同时也成就了林大帅的一世英名。
林则徐的结局:
说到林则徐,大家的第一个反应自然是虎门硝烟。在虎门硝烟中,林则徐的功劳可不远远是将那些害人的鸦片销毁,更是为了百姓的振作!然而这样的一位英雄,竟然成为了太平天国中第一个被整死的清朝钦差大臣。怎么说?
太平天国闹事后,咸丰帝对广西叛乱是极度关切的,他先后派了数位名臣去平定。第一位钦差大臣是林则徐。他不顾病体上了路,但走了17天,还没到广西境内便溘然长逝。
林则徐个人资料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琦善在广州得作为:
林则徐被罢免后,琦善接任,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达广州,中英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琦善是当时大清最聪明的官僚了,智商高、能力强,但现在英国摸清大清的军事实力了,现在在英国心里,大清就像魂斗罗,我想咋磕就咋磕。外交是以实力为基础的,琦善再厉害,大清军事实力不够,难免难填英国人的欲望,琦善在谈判中用鲍鹏(一个买办出身,琦善提拔封了8品官,现在认为他是汉奸)拖延的办法来使对方降低他们的要求。
1840年12月25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的第一期奏折,得知英人的要求如此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
1840年12月30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二期奏折,认为谈判已无希望,下令琦善“勿得示弱”,同时命令川、湘、黔三省向广东派援军。
1841年1月6日,道光帝收到琦善第三期奏折,下严令:英国人要求太过分,不要谈了,大军到了就开打。
同时重新启用被革职的林则徐等。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虎门也成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火力最强大的炮台。 义律受够了,失去耐心决定再度使用武力。
第一次虎门之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袭击和占领了虎门外的沙角、大角两个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统率守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无奈实力不济战败,此役大清损失11条战船,死伤700人;英军仅受伤38人。
事后琦善立即求和,1月25日按照义律的要求擅自订立《穿鼻草约》,答应割让香港、赔偿烟款六百万元等。英军随即占领了香港(1月26日义律派硫磺号抢占香港岛)。这是当时情况下,能取得的最好的结果了。可琦善对割让香港岛一事,没告诉道光,也是骗他了。可道光发飙了,死活不同意,认为老子给你们面子,替你们平了反,也严办的林则徐,又同意和你们重新通商,你们还要求割地赔款,怎么得我们战败了,我是不乐意搭理你们,现在我决定消灭你们,给脸不要脸的东西。
1841年1月27日,皇帝下诏表示决心在广东和浙江把英国人“痛加剿洗”。一个月后,他命令把琦善革职锁拿,查抄家产。判琦善死缓,揭发琦善的是广州巡抚怡良,2月10日告诉道光,琦善私自割让香港岛。这个皇上一查属实,抓起来,琦善是鸦片战争中相对骗道光最少的。也是最倒霉的,事后骂名滚滚来。1854年,病死在围困太平军的江北大营。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得知虎门战事,革除琦善职,授奕山为靖逆将军,南下统兵。大概也是这一时期,道光帝派“强硬派”的裕谦和颜伯焘分别负责两江和闽浙,两人到任后立即开始尽最大力度整军备战。
而英国方面,因为大清不履行合同,英国除了占领香港,毛也没捞着,义律打大清打上瘾了,明明大清啥也不是,偏偏装地球大哥,这不是欠揍吗。
第二次虎门之战:
1841年2月24日,英军开始向虎门核心阵地布置进攻。26日清晨,英军正式发起进攻,到当天下午五时,英军全歼8500名守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此役战死,为国捐躯。由于主要在射程外炮击,英军损失轻微,轻易攻取了虎门横档一线个炮台和大虎山炮台。
谎称收复定海,伊布里被革职:
1840年11月25日,在舟山和浙江官员谈判了一些日子后,不懂中国官场“潜规则”的懿律被当猴耍而不自知,发布了浙江停战的命令,率英军南下广东(不久以后英军就放弃定海)。英国方面由于在华兵力不足,在1841年2月初把留在浙江定海的部队全部撤退。道光派往浙江的钦差大臣伊里布因而撒谎奏报“收复”定海。已经下了作战诏书的道光皇帝也信了这个谎言,但还是给伊布里革职了。在道光看来就应该就地歼灭的,让伊布里放跑了。伊布里不冤,谁让他欺君了。
杨芳得表现:
前面的林则徐、邓廷桢、琦善、伊布里四人还是有能力的,分别因各种原因,被道光拿下,道光接下来派了三人就是负责搞笑的了,一个是他皇侄奕山封为靖逆将军,另两个是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一起负责广州军事。
杨芳(1770-1846),1827年,杨芳奉令随扬威将军长龄、参赞大臣杨遇春等率兵四万,平息新疆张格尔叛乱,生擒张格尔。(张格尔是乾隆时期大小和卓的孙子,叛乱世家)1833年,杨芳在任四川提督期间,采取招抚与镇压兼施的手段,解决了四川清溪、越西等地的彝族起义就是大渡河石达开最后战死的地方,被晋封为一等果勇侯。可谓战功赫赫,名声在外。杨芳到广州战场前线,众官与百姓万人空巷,欢呼不绝,似乎终于找到了可以击退英军的“神将”。已被罢官解职的林则徐,也亲自出面为其祭旗。
杨芳的马桶战:
杨芳当时的大清名将,战争前是常胜将军,心气高着呢,一心就想消灭英夷为皇上解气,可到了广州前线和英军一交手,2月26日,义律和杨芳打了7天,第一仗清军战败,杨芳大吃一惊,老将军是识货的,正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后面杨芳就专门给英军准备了些东西的,杨将军认为常规战可定的输,于是就召集神仙的中介巫医和跳大神及捉鬼的道士开了一场战术研讨会,在会上大家想到一种新战法,就是破妖法,他们认为英夷会妖术,要不那枪和炮怎么就打的那么准,具体怎么破呢,中国在这方面有的是招,可大面积使用,就得需要简单易行的了成本低廉的,最后决定收集女人的来事时的经血和童子尿及厕所的粪便装在了好多的尿罐子里,一时间广州大清军营里臭气熏天,这就是大清战前的军事准备。就因为准备童子尿,四处抓小孩,到现在还谣传杨芳有恋童症。接下来的战斗中清兵抱着一罐子接着一罐子粪尿向英军冲锋,可给英军埋汰完了,英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生化袭击了。到3月3日,清军捉妖失败,仗打不下去了,从此改弦易辙,一心想和为贵。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西南的英国商馆,后来撤离。由于前两败,此战前中国守军就士气低落,未战先溃,英军损失轻微。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3月20日,在美国领事调停下停火,重开贸易。因为杨芳知道打不过英夷,也理解了林大人和琦善的苦衷。
奕山在广州的表现:
消息传回北京,道光又不干了,皇上派了奕山和隆文,马上赶往广州,皇上在他俩临来的时候就当面交待了,此次来广州就是一个要求干掉英夷这些狗娘养的,永不和英夷通商。为此,皇帝下令调集湘、赣、鄂、桂、滇、黔、蜀七省大军供其驱使,还慷慨地一次性拨款三百万两充作军费。这次战役的前敌指挥部也阵容强大: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奕山,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四川提督齐慎,原刑部尚书、现任两广总督耆英,一共五位大员。道光皇帝决心之大,期望之高,可见一斑。
1841年4月14日,奕山军情紧急的到达广州,耗时达57天,被俄国武官当成笑料。1841年5月初,各地援军相继抵粤。奕山在毫无切实的军事部署的情况下和英军准备打一仗,1841年5月21日夜奕山指挥大清的水陆两栖部队1700人,乘夜色主动攻击英国船只,5月22日早上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全军溃逃。
广州之战:
1841年5月24日,英军分兵两路进攻广州,一路攻占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正在英军要发动攻城时,奕山挂起了白旗乞降派伍秉鉴的五儿子伍绍荣和英国谈判。此役英军战死9人,受伤68人。5月27日在奕山乞降下订立了新的停战条款,其中主要是奕山和中国军队于6天内退出广州城,驻扎在广州城外200里处。最后的结果是,奕山不但全部接受英方所开条件,还提前两天缴清了600万元的“赎城费”和赔偿英商30万元的损失费,其中伍秉鉴被奕山讹了110万。总算是从英军的炮口下打着白旗“赎”回了广州城。至于两国之间恢复通商,自然更是不在话下。6月1日英军在取得赔款后,退出广州和虎门。正好老天有眼,此时英军中瘟疫横行,英舰队又突遭台风袭击,损失惨重。因此老天无意中帮奕山圆了谎。广州三元里抗英就是在此期间发生的。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其采用战术之成功足以使任何清军将领汗颜。但英军最终还是突围,英军战死2人(印度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民众包围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时值停战期间,清方派主战的官吏余保纯将民众劝归。(这个倒霉的家伙在当时就被不明真相的人当成了大汉奸,直到现在。)
当时英军的战法不是组成散兵阵,攻击炮台的,恰恰是采用密集阵,就是被我们经常嘲笑的排队枪毙的阵型,清军的鸟枪、抬枪射程相差无几,英军可以击中清兵,清兵无法击中英军那是电影的想象。但大清的正规军不会瞄准,直到亡国也不会。(看到前些天沙特有个士兵在也门闭眼睛从着天开枪的视频,大清士兵就是那个德行)湘军不算正规军,这也是大清此后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英国战术极其普通就是先用舰炮攻击大清的炮台,然后陆军登陆,两翼包抄抢占制高点,架炮轰击大清守军。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这种基础朴实无华的战术打的大清满脸大包。
我们同时必须注意另一个事实,就是英军采用的是制式火枪、火炮和标准火枪战术,清军以弓箭长矛为主,鸟枪配备数量有限,标准不一,而且没有形成规范的火枪战术,射速又极慢,火枪只能成为大刀长矛的配角,在战争中几乎没有作用。
义律与奕山和约签署后,从广州撤军,这时义律突然被解职了,因为他先前和琦善签的穿鼻条约传回英国。引起维多利亚女皇和外交大臣巴麦尊不满,认为英国获利太少,没有达到让大清全面开放市场的目的,1841年5月31日改派在印度的工作表现良好的璞鼎查爵士接替义律。义律回国后,一年才重获重用,1842年8月6日抵达北美得克萨斯的加尔维斯顿,出任驻得克萨斯共和国的英国代办,此时得克萨斯刚刚从墨西哥独立,在义律的圈愣下,得州最终加入美国。义律反对奴隶制,支持自由贸易。是个绅士。随后先后当了百慕大和特立尼达及圣劳伦那岛(就是拿破仑被羁押的那个岛)总督。1875年9月9日逝世。
1841年8月,璞鼎查抵华,于是战事再起。而奕山为了不被皇上惩处,也撒谎虚报战功,将惨败编成大胜。
道光这回满意了,既然这些洋人已经在广东退出虎门,而且在浙江也已交还了定海,那么面子上也还算过得去,一切事情就算完了。打败仗的奕山等人没有受到任何处分,惩罚反而落到了已经革职的林则徐、邓廷桢身上,皇帝下令把他们“发往伊犁,效力赎罪”。6月,皇帝下令,广东和其他沿海各省在前一时期为加强防务而从外省调集的官兵一律裁撤。
臭不要脸得失败者:
奕山,要是说谁是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不要脸的人,奕山绝对高票当选,第一次鸦片战争表现拙劣的表演仅仅是奕山得热身,战后被贬伊犁,割让西北就是从他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爱辉条约也是他签得,最终丑态百出。他是中国近代史中最该杀的人。绝对值得来回枪毙5遍。
1841年广州的那个夏天,战败后的广州到处喜气洋洋,都疯了,是都乐疯了,打了败仗,还割地赔款的,还乐,神经病吧,还真不是犯病了,而是转败为胜了,怎么胜的,皇上道光爷以为胜利,在大帅奕山得一不要脸二不要命的篡改下,广州大捷,怕有人告密,向皇上揭发,还一口气保举了“有功之臣”共554人,几乎囊括广州所有官员!看人家这没脸没皮的劲,这是几千年才出一个的稀有品种。
这么个投降货,是怎么编的,使道光龙心大悦,在广州投降那天5月26日,奕山编了个奏折给皇上,说5月23日好25日大清攻击英夷,战果辉煌,击沉2艘英舰;6月4日,英军撤离广州之后,奕山又和道光吹说,英夷的头给我作揖鞠躬的,态度诚恳希望皇帝帮忙追讨欠款,开恩通商。只要同意这两条,英夷就退出虎门交还炮台,再不敢挑事了。道光虚荣心得到满足,恩准通商赏还商欠,7月14日奕山说英夷知道皇上恩典,乐完了,声言永不敢在广东滋事。这嘴摸了蜜蜂屎了,专挑道光愿意听的话。能不升官吗?这就开了撒谎升官的恶劣的先例,大清的官员们,在之后竞相撒谎邀功。其实在整个战争期间,就没有不骗道光的,杨芳马桶战输的一塌糊涂,却吹牛说击沉大英船两条,击伤一条,作战不勇敢,吹牛很勇敢,可论吹牛的水平,可赶不上奕山,最后杨芳革职留任(主要是吹小了,还说一点实话) ;林则徐(相对码边码沿的小吹)和琦善(基本不吹,就最后瞒了一条)这两人处分重,林则徐伊犁走起,发配充军,琦善判斩监候(死缓)。这可真是谁吹牛吹的不大谁倒霉! 你会说伊布里吹牛不久倒霉了吗,其实伊布里不是吹破了被发现倒霉的,恰恰是吹的太好了,道光相信了才倒霉的。为啥?没按照道光的指示吹,吹反盆子了。道光指示是全歼英夷,伊布里吹的是吹跑英夷,道光认为伊布里放跑了英夷。这水平出来了,同样是吹牛,同样是没按指示吹,看人家奕山吹的圣心大悦,升官发财;伊布里吹的逼破吊散,被革职留任,戴罪立功。这就是水平,不服不行。奕山是这方面的绝对的权威专家。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我这些天有事,大概5-7天,能回来,再传第二次鸦片战争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古月照今尘117 2018-07-02 08:01:30
我这些天有事,大概5-7天,能回来,再传第二次鸦片战争
-----------------------------
第五节怎么也传不上,等我还来传吧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古月照今尘117 2018-07-02 08:00:24
第四节 义律战争的作为
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北上:
1840年2月英国政府派好望角海军提督懿律(义律的兄弟)统率所谓东方远征军从印度出发,并委任他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同中国交涉。懿律为英军总司令。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先头部队到了广东海面,宣布封锁广州,禁止所有船只进入广州内河。封锁大清贸易,使大清屈服,他们不知道大清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对外贸易。懿律和义律根据英政府的指示,不要在广东纠结,率舰队主力......
-----------------------------
第五节 璞鼎查的作为
1841年4月30日,原先一直代表英国政府和中方打交道的“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被内阁免职(8月8日接到通知)。8月10日,英国新任“全权公使大臣”璞鼎查到达广东,驻节澳门(同船到达的还有新任远征军海军司令巴加),当日即发出照会,要求重开谈判,并声称在英方感到满意之前,英军将不停止进攻。8月21日,英军主力果然向北开进,璞鼎查本人也于22日登上战舰由粤北上,一副战争不但没有结束,而且刚刚开始的架式。
这就离奕山所奏“永不滋事”相差太远了。奕山的办法是继续撒谎。奕山等人说,义律之所以获罪,是因为“连年构兵”(事实只好相反,义律被免职,是因为英国外相巴麦尊认为他过于“软弱”和“谦卑”)。义律心怀不满,便故意不把我大清皇帝已恩准通商之事告诉璞鼎查。璞鼎查不明真相,又不等待我方的复照,便匆忙“出洋北驶”。这是上了义律的当。义律的鬼心眼是:璞鼎查倘若北上恳求码头,很可能开炮启衅。战争一旦打起来,他就犯了和义律相同的错误,义律也就正好“为己卸职”。好在广州知府余保纯已向“副领事”(其实是秘书)麻恭传达圣谕,并行劝阻,该麻恭听宣后也频频“点头称善”,表示如能中途赶上璞鼎查,“定当遵谕传知”云云。
这又是连影子都没有的弥天大谎,然而道光相信。因为他自己御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就是这么勾心斗角的。何况在奕山等人的笔下,义律、麻恭等“夷目”无不“情词恭顺”,当然也就不会把这十万火急的军情太当回事了。
奕山等人又一次蒙混过关。
事实上奕山他们不撒谎也不行,因为谎言掩盖不住真相。于是他们就只好用新的谎言去弥补旧的破绽,然后再用更新的谎言去做手脚。至于这个谎撒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大约他们心里也没有底,也就是做一天将军撒一天谎吧!
1841年8月10日,璞鼎查到广东。从伦敦到澳门,只用了67天,其中还有十天在孟买处理公务,所以路上也用了57天。璞鼎查一到澳门,立刻通知中国官方,要出兵北上以求满足去年在白河口提出的全部要求。
1.厦门之战:
1841年8月22日,英军主力北上厦门,奕山隐瞒不报(他吹牛说英军已退)。幸亏奕山的牛皮早被厦门的颜伯焘识破,故颜伯焘一直抗旨不撤防。并且在厦门投巨资建立了中国沿海最坚固的防线——厦门石壁。炮台的火力也相当强大,仅次于虎门,但远远比虎门炮台坚固。整个厦门安置火炮471门,守军约6000名,以花岗岩建石壁,再以三点交叉火力网护卫主阵地石壁。
1841年8月26日,英军围攻厦门。英军战术无非是正面佯攻,侧面迂回,轻松绕开石壁。如此简单的战术,英军已用过多次,但是由于瞒报严重,颜伯焘和道光帝并不知情。守军一的开始抵抗也较为激烈,但是腹背受敌,且炮台失去作用,很快不支。下午1时,部分英军在鼓浪屿登陆,3时,鼓浪屿陷落,4时,攻击厦门城,傍晚,颜伯涛和刘耀春退走,总兵江继芸投海自杀,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减员324名。8月27日厦门陷落。英军阵亡1人,伤16人。
战后英军对石壁炮台的防御力评价相当高。战后道光帝首次得知:此次来华的英军中还有陆军。英军一度占领厦门,后为了要进攻更北的省份,不久就退出厦门,但仍盘踞鼓浪屿。
厦门战役可谓惨败。因为这一回,清军是有足够准备的。1841年2月17日,颜伯焘来到福州任所,即全力以赴投入战备。3月2日,颜伯焘抵达厦门,便立即着手改造防务。到8月下旬开战之前,历时5个月,耗银150万两,终于将厦门建成大清帝国疆域内最强大的海防要塞之一。
然而这个最强大的海防要塞却不堪一击。
战争是在8月26日打响的。下午1时45分,港内风起浪涌,英舰纷纷起锚进攻。颜伯焘则坐镇城中,亲自指挥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守军“三面兜击”来犯之敌。经1小时20分钟炮战,鼓浪屿三座清军炮台被敌打哑。下午3时45分,即开战两个小时后,英军在厦门本岛登陆。15分钟后,石壁阵地陷落。未久,全岛各阵地均告失守。颜伯焘这一回可是亲身体验到什么叫“灰飞烟灭”了。只不过,“灰飞烟灭”的不是“强虏”,而是他精心构造的防线!
绝望的颜伯焘和兴泉永道(管辖兴化、泉州、永春二府一州的道台)刘耀椿“同声一哭”,然后率领文武官员连夜逃往同安,守城士兵也都逃之夭夭。次日清晨,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据了厦门城。此战,清军战死总兵1员,副将以下军官7员,士兵难计其数,英军则仅战死1人,伤16人,然而颜伯焘的战报却说他击沉英轮1艘、兵船5艘!
原来我们以为的大忠臣颜伯焘也会撒谎的。
2.第二次定海之战:
1841年9月5日,主力英军(海陆军共计四千人)北上浙江。此时浙江由头号主战派裕谦主持,浙东防务与战前相比也已得到全面加强,降职的林则徐曾一度在镇海协助组织防务。
1841年9月25日,英军本来打算攻击镇海的主力海陆军四千余人受到风力影响,集结于镇、定之间的海面。随后的几天,定海清军与英军屡有交火,均损失轻微。
1841年10月1日晨,英军向定海发动总攻,至下午2时,五千多守军全部被击败。定海三总兵牺牲。英军战死2人,伤27人。
看看我们许多的著作中怎么描写的第二次定海之战的,这次战役往往被描述成一个激动人心英勇壮烈的故事:定海三总兵(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人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而阵亡。
这当然感人至深,可惜并不完全是事实。三总兵率军抗战是真的,英勇奋击也是真的,以身殉国就更是真的,但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敌军并没有万人之多(更没有二三万),而是只有四五千;也没有“血战六天六夜”,而是只有不到一天时间,从1841年10月1日早晨开始,至下午2时许结束。整个战斗中,“英军并未遇着坚强的、有效的抵抗”,“只付出了战死2人、受伤27人的微小代价” 。敌情,或者说我方的壮烈程度显然被夸大了。
3.镇海之战:
1841年10月10日,英军向镇海发起攻击,几小时后,外围阵地纷纷失守。此时战斗虽未结束,正在镇海东城墙指挥的两江总督裕谦已经知道希望全无,遂跳水自尽。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火炮也是黑火药、前装炮,清军岸基火炮采用加大吨位的办法来弥补工艺上的差距,实际上清军和英军双方都可以互相击中。在镇江之战中,两江总督牛鉴(这才是货真价实上火线的高级官员)就在炮台亲眼看到火炮击中了英军的舰船,而且先后三枚炮弹击中同一艘军舰,可是英军战舰工艺先进,被打穿但没有解体,牛鉴看得目瞪口呆,完全没招了,只好逃走,日后屎盆子扣到他头上,说他临阵脱逃,导致清军溃败,其实牛鉴逃也罢,不逃也罢,清军都会输,陈化成的死是技不如人,和他一点关系也没有,牛鉴如果不跑也就是陪裕谦进祠堂的命,教科书上多一个被打死的“爱国”官员,勇气不能替代科学。
顺便说一下,裕谦死的也不光彩,窝囊的很。他不是战死的,是兵败溃逃后,左思右想,不知道怎么想不开,才跳水自杀。有几分畏罪自杀的味道。
裕谦属文官,守土无责,要跑你坚决跑,把军事指挥权留给陈化成、海龄等军人就是了。要死你坚决死,城破之时直接跳进河里。结果英军破城后你跑了,跑到一半犹豫了一下,再跑回来跳河,何苦呢?
人死为大,所以大家不好说他。因为他毕竟死了,又是两江总督,大家不能说他不好。于是评成了爱国典型,这样的爱国典型不要也罢。
做长官的,最重要的是会领导,能带领大家取得胜利,而不是这么一死了之,不负责任。如果能力不够就别干这个官。
其实,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工业化能力远不如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各种新武器已经发明,但还没有投入实用。
现实中的英军依然是使用前装火枪的英军,而不是抬着三八大盖的现代化军队,(电影《虎门硝烟》的英军居然可以拉动枪栓,退弹上弹,谬误的骇人)。
4.宁波之战:
1841年10月13日,英军逼近宁波,负责此处的太子太保余步云弃城逃跑,宁波失守。
5.奕经收复闹剧:
1841年10月30日,“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步军统领正黄旗满洲都统崇文门监督正红旗宗室总族长雍正帝四世孙前黑龙江将军前盛京将军”奕经受封为扬威将军,调集八省援军入援浙江。英军在占领了浙江沿海定海、镇海等几个地方后,就在这里过冬。因此浙江变成了一个军事中心。道光皇帝派遣另一个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到浙江主持军务。奕经虽然主战,但只想靠临时从各省凑集的军队一战而侥幸取胜。
1842年3月10日凌晨,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之后,鸦片战争中唯一一次收复失地的反攻在奕经的指挥下打响,四小时后,规模庞大的反攻宣告失败。奕经以一万三千多的兵力反攻宁波、镇海,迅速地失败退却;紧接着,英军以一千二百多人向慈溪追击,使奕经的大军全部溃散。于是这个扬威将军也不再想“扬威”而赞同刘韵珂的立场了。
1842年3月21日,浙江巡抚刘韵珂上“十可虑”折,虽未明说,但暗示战争已毫无希望,且充满危险。浙江巡抚刘韵珂就断定军事抵抗是无用的,只能寻求别的出路,也就是求和。上书道光,实话实说,告诉皇上,再打下去,战败了,怕引起民变。英夷就是要求通商,就让他通商,无伤大雅。刘韵珂的奏折引起道光的注意,深以为然,刘是战争后唯一升官的。
道光皇帝原来寄希望于扬威将军奕经,这个希望落空后,又转向求和的方针了。皇帝派遣原任盛京将军的耆英以钦差大臣名义到浙江,并起用被认为是善于实行“抚”的政策而能博得英国人的好感的伊里布。耆英和伊里布接受的任务就是设法在尽可能低的条件下求和。
6.乍浦之战:
1842年3月下旬英军放弃宁波,腾出兵力到浙江以北的地区寻找更致命的打击点。1842年5月18日,英军2000人攻破乍浦,此役清军抵抗激烈,战败自杀者甚众。英军阵亡9人(其中一名中校),受伤55人。
7.吴淞之战:
1842年6月16日凌晨,乍浦的英军全部出动攻击吴淞。吴淞是江苏海防重点,新任两江总督牛鉴亲自坐镇于此。但战斗至中午12点,清军全部逃散。清军阵亡江南水路提督陈化成以下88人,英军被击毙两人,受伤25人。同日,英军第二期增援部队到达吴淞口,在华英军总兵力达到20000人。与清军相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这都算是一支空前强大的军队。1842年6月19日,英军占领上海(清军逃走)。在战争中心移到了长江口的时候,耆英、伊里布奉派赶到江苏,立即同英方联系,要求停战言和。但英军拒绝,他们要在更有利的情势下才提出媾(够)和的条件。
8.镇江之战:
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十二艘,轮船十艘,运输船51艘,士兵7000人组成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镇江。
1842年7月13日,清军开始增援镇江。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
此时清军:镇江城内驻军仅有1600人,城外2700人,共4300人,火炮很少。
而英军仅参加攻城的兵力就达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
战斗开始后,英海军组织火力猛轰城外清军,城外清军缺少掩护也没有任何反击手段,很快便溃散。英军组织火力轰击城墙,可是城内驻军有1185人是驻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们安家此地已经200多年,所以仍然节节阻击。同时英海军组织小船沿水路攻击镇江西门,遭到城墙上清军火炮的有效轰击,狼狈退出。最后,占尽火力优势的英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守军一直坚持巷战到深夜。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镇江的火力兵力远远不及虎门,城墙坚固远远不及厦门,战前动员远远不及定海,准备周密远远不及浙东,但是此役英军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多于上述四战役所毙伤敌军的总和。指挥清军防御的副都统海龄,也在自己的寓所里从容地搭了一个火葬堆,自焚而死。
9.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在此之前,清方决定求和。急急忙忙赶来的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加上两江总督牛鉴,在南京,全部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和约条款,不敢有任何异议。1842年8月29日订立了可耻的城下之盟——这就是南京条约,在近代史上第一个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英舰“皋华丽”号上,代表清政府的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政府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 。签字之后,中方代表集体到前舱去喝酒,为中国皇帝与英国女王陛下的健康而干杯,并且鸣炮致敬。完事之后,中方代表离开了,英方有如下描述: “他们终于离去了,他们无疑感觉很难过,但也感觉正当的满意:他们解救了这座古城的灾难,甚至挽救了他们君主的宝座。但是中国皇帝的高于一切的统治,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
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经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9月1日,清朝负责谈判的官员向璞鼎查发出照会,对南京条约提出了十二项交涉内容。这十二项自讨苦吃的内容为中国今后的苦难留下了隐患;也为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与此同时,北京的道光帝、杭州的刘韵珂都给南京的官员写信,内容居然也是要求作出类似的交涉,而这些信件还在路上。)
1842年9月7日,道光帝正式同意签约的谕旨到达南京,第一次鸦片战争早已结束。
在战争中,双方投入:英国军队19000人、 清朝军队91680-200000人。死亡人数: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 、 中国伤亡22790人。鸦片战争中殉国的清军主要高级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福建金门镇总兵汪继芸、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江南寿春镇总兵王锡鹏、江苏狼山镇总兵谢朝恩、湖南镇蕈(训)镇总兵祥福、江宁副都统海龄、乍浦副都统长喜、广东三江口副将陈连升、金门镇副将凌志、浙江金华协副将重祥、副将朱贵、广西梧州协副将周枋、处州镇副将诧安泰。英国牺牲最大是个尉官(副连级)。

第一次鸦片战争,在一堆高官的谎言中变为,清军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突然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失败了,至少在道光眼里是这样。然后大家签条约,坐下来吃个饭,这事儿就算完了。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终于实现了和中国的“平等”,在《南京条约》的中文文本上,中国皇帝和英国女王第一次以相同的书写格式(超出正文第一个字向上高出四格)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至于那《南京条约》的内容,除了我们教科书上学的割香港、赔白银、开五口之外,还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华关押的英国人,不得对那些和英军有接触的中国人(俗称汉奸)秋后算帐(看人家这人权工作搞的),关税必须是固定的并且明确的5%,当时最低的关税税率了,不准再用法律规定以外的项目敲诈勒索英商,允许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贸易不必再通过广州十三行之类机构中转。还有一条:双方政府来往,必须平等,清朝不能再用训孙子的口气和英国人说话,改为英国人像训儿女式的管教大清官员,真是现世报呀。到后来又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真正的领事裁判权,说到底,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除了打开贸易壁垒、防止敲诈勒索之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前文所述的一切状况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领事裁判权这两个主意正是由义律提出的,目的就是要给英国人一个能安全居住的地方。
顺便一提,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当时用的词叫“暂行赏借”,都被打成猪头了,他还时刻不忘天朝上国的威仪,所以我认为讲“割让”是对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而中国鸦片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至于鸦片贸易问题,
璞鼎查发现这些人害怕跟道光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说不通,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这无疑是给历史教科书一记最响亮的耳光。当然,“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个“罪名”倒是不假,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因为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何况它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民意,而是皇帝老爷一个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伤就算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在中国近代史上搞笑指数第三。交待一下奕山中国近代最大的奇葩的结局,这个祸害还挺能活,一直活到1878年,88岁才结束其臭不要脸的一生。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另外,“鸦片战争”在英国不属于必修课范畴,所以虽然中国人很拿这个当回事,动不动就血泪控诉一番,但你要去问英国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鸦片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你要说“第一次中英战争”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打过仗?
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显示了职业军人的专业素养,证明了在新的军事历史条件下,勇气已经完全不能代替专业。
整个战争期间,清军不可谓不英勇,可结果是大败,完败,确实是专业性不如人家。这个专业性就体现在我们对劳动者、对技术人员的尊重。虽然中国人说“360行,行行出状元”,但本质上是不承认了,实际上承认的只有当“官”才是正途,不但要当官,还要当大官,要利用职权去攫取财富,不劳而获才是最大的成功。
其他一切成功之路都是旁门左道。
明朝被清朝灭亡、鸦片战争被英国人殴打,真正被殴打的结局也是来自于“外行领导内行”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搞科学的,被冠以无非奇技淫巧之辈,远没有当官的高大,中国科学史上有名的人:蔡伦、沈括、徐有贞,在历史政治上都是偏反面的,是巧合吗。蔡伦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但历史上,名声不好,说是个奸臣,太监头子,121年自杀死于政治斗争。可他发明的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社会历史进程100人”中排名第7,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是最伟大的发明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表演了造纸术。现在是中国的骄傲了;沈括北宋大科学家,梦溪笔谈的作者,可政治上因追随王安石,一直为人诟病;徐有贞明朝的天文学家,1449年看天象主张南迁避战,为世人耻笑,于谦的政敌,1457年发动政变,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杀于谦,后被罢免。是明朝中期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的外祖父,1463年观天象知道有吴人要受朝廷重用从而发达,以为是自己,后来才知道是老乡韩雍,韩雍在镇压南方的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起义中,抓了个姓纪的小姑娘战俘,进献朝廷,当上了故宫的管理员,被明宪宗相中,生明孝宗,后被万贵妃(明朝姐弟恋的开创者,版权所有者,大明宪宗18岁。2010年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李连杰、周迅、李宇春、陈坤等主演,当时李晨的女朋友张馨予扮演的就是万贵妃)害死。就是说徐有贞还是有两下的,不过学的不精,一直被视为奸臣。

我们对英军和清军的战斗几乎一无所知,存在大量的谬误,有些是故意夸大英军的军力,有些则故意贬低英军的军力。
故意夸大的无非就是像电影《虎门销烟》那样,英军用密集火力、射程优势将清军抬不起来头来。
故意贬低的是
比如某些网友的言论,说英军是用刺刀将清军赶出阵地的。
比如一些清朝官方的谎报,声称攻陷清军阵地的是一支英军组织的汉奸队伍,而不是英军,大概是这位官员当初汇报给道光皇帝声称英军强于海战,陆战无能,害怕被追责。被大家不正确的引用。
比如一些地摊文学(清代、近代、现代的都有),说虎门之战的关键时刻,琦善故意撤走部分兵力,镇江之战,牛鉴拒绝陈化成、海龄的“正确”建议,干扰作战部署等,(用谎言“有力”的论证了奸臣误国理论。)
这些不实事求是的态度都严重干扰了我们对鸦片战争进程的判断,也干扰了我们对鸦片战争的正确反思。
鸦片战争中,清国最大的失败在哪里?不在于禁烟,不在于战争,不在于人心,而在于文化上的落后。
落后的文化,虽然有绝顶聪明的林则徐、琦善、伊里布等人,毫无价值。
什么是落后的中国文化?就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文化传统。那个国家都有衰弱的时候,英国早时被法国削过,还被荷兰打过,西班牙在伊利贝莎前被伊斯兰占领,德国19世纪中期还四分五裂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还被欧洲联军占领,波兰牛叉时候还吊打俄罗斯呢。关键是你得自己要强,二十年就能翻身。日本、德国都是明证。
和大忠臣颜伯焘一样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占大多数,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不论名声好坏,都是能人,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开始是都站在所谓的正确的政治立场上来,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识时务者为俊杰,随着战局的发展,大家纷纷改旗易帜,举报琦善的怡良是林则徐的好友,弹劾琦善使他名满天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实很快就教育了怡良大人,在之后马上就和杨芳一起向英军妥协,之后升任闽浙总督也是畏英如虎,对道光武力抗英阳奉阴违一再敷衍,拒不落实。几乎所有上过前线的大清高官,无一例外,都有由全力主战到倡议和平的转变,琦善、伊布里、杨芳、奕山、瞧不起奕山得颜伯焘、举报琦善的怡良,以及后面的主演耆英、牛鉴刚出场时盛京将军耆英和两江总督牛鉴那时都是主战合唱团的主唱,到了江浙前线打了吴淞口战役之后,马上就不吵吵为国尽忠了,而是提议和为贵,要为天下苍生着想,浙江巡抚刘韵珂大人更是旗帜鲜明的以此为论点上书道光,建议结束战争,公开和皇上作对,实事求是,刘大人也是我辈楷模。要知道那个时代谁也不敢说大清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没有胜利的希望,底下人只是一味符合道光的订的所谓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发现现实很残酷时,没有任何一个人,包括我们公认的中国近代第一完人林则徐都不敢仗义执言,道光就这样被蒙在鼓里,直到战败,道光也不觉的有什么大不了的,最要命的是等咸丰接位成为老大时,一看到当时的战报,也认为英夷没什么呀,当年父皇就是老糊涂了结束战争,再来我一定好好的想法弄死他。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的诱因。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后的深远影响就是日本走向富强。在鸦片战争发生时,日本德川幕府正在发动“异国船打击令”,对于清朝战败消息甚感错愕,急忙在1842年将“异国船打击令”改为“柴水给与令”,对欧美船舶提供必要燃料及补给,并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854年接受美国“劝告”通商结束锁国,1867年幕府将政权移交给明治天皇,进行现代化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中国和其他国家就像现在时髦(时髦这个词就是上海音译外国的舶来词)的足球队(今年又是世界杯年)关系,之前中国成绩一直第一,大清组队踢的成绩也不错,始终在亚洲保持前两名,可慢慢的大清就不用功了,喜欢上了从小英家弄来的网络,经常上网打游戏,没时间没精力练习了,成绩就下降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中英两国第一次足球比赛,结果是英国就出20个人(英国出兵20000人),中国出了200个人(中国出兵20万),结果让人打了个5:0,大清毫无还手之力。第二次鸦片战争110:1,打出来篮球的比分,为大清进球的是僧格林沁,光输给沙俄就达100分,中法战争上半场0:2落后,下半场中国冯子材连进3球,最后时刻中国的队长李鸿章乌龙最后3:3战平,由于和法国比,进球时间晚,又输了。中日开战前,中国信心满满,可结果是日本5:0完胜中国;1900年中国和十一国联队踢了一场,结果是11:0,惨败,这回中国受不了了,就解雇了主教练大清,换了民国。民国一战时打了个2:2战平队友日本,之前中国一直以为是1:0;可英法裁判吹黑哨,判中国1:2输了,中国不服,五四罢踢,最后美国主持公道判中国2:2战平,成绩进步了,一战踢的最臭的是土耳其3:210,球场上没输这么多3:10,追罚的狠共罚他200分,土耳其分裂为20多个国家,奥匈帝国1:1,追罚69分;沙俄输给德国5:7法国5:4惨胜德国,英国3:2惨胜德国,美国1:0小胜;二战,中国1:11惨败给日本,可因为日本3:30输给美国,0:10输给俄国,日本因小分输给中国;所以至今不服;二战法国踢的也不好0:5完败给德国,英国靠美国外援1:1战平德国,德国1:3输给美国,德国和苏联的最好看,上半场德国连进5球,下半场苏联连进10球,德国战败。最后看看新中国的战绩,开场中国和联合国军踢一场,上半场中国3:0,下半场联合国反击连进4球,中国在终场前进一球,最终4:4战平。看看中印中国3:0完胜;中越中国1:0惨胜。两伊战争3:3战平;海湾战争,美国联军10:0大比分胜。2008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2:0小胜。
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失败呢?以往我们认为清朝末期中国屡遭侵略、割地赔款是因为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这个认识非常不全面,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挨打就一定战败?就一定割地赔款吗?纯粹扯淡!1839年到1842年,就在英国对清朝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还同时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即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1839年4月,英军3万余人入侵阿富汗,很快便占领了阿富汗全境主要城镇。但阿富汗军民坚持抵抗,不向英军屈服。1841年11月,喀布尔爆发起义,英国公使被打死,英军及随员1.6万人被迫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不断遭到阿富汗军民袭击,最后只有一名军医逃脱,其余英军全军覆灭。1842年英军增兵阿富汗,但在阿富汗军民的打击下被迫于同年10月全部撤回印度。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英国损失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却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当时的阿富汗比清朝要落后得多吧!如果按照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阿富汗有打败英国的道理吗?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六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中学时候,最不愿意学近代史,给国人的印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就一直耻辱的落后西方,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重大损失,没死很多人,没有丢掉大片国土,财产损失也不是十分巨大。这次战争反而使中国接触到了外部世界,逐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次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实际上是一次机遇。
关键是中国如何面对这次机遇。看看真实的历史吧,第一次鸦片战争只打疼了一下道光,林则徐虚报的七战七捷战功,和他后来再没有和英夷交战过的事实,留下了一个神话。就是洋夷并不可怕的啦,要不是琦善等卖国满奸捣乱,林大帅早就剿灭洋夷啦。第一次鸦片战争制造的另一个神话,是广州三元里大捷,所谓民心可用,这个神话一直存在到义和团。
PS三元里大捷真相:在广州三元里,现在的广州火车站北三元里村一带,英军中的印度士兵强奸了一个汉族老太婆后,汉人百姓才拿着锄头、柴刀去跟英国人拼命。但这与保卫满清政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其实就是捍卫汉族女人不能让外族人碰的华夏传统,别说印度人不能碰汉族女人,就算满人碰汉族女人,汉族男人也会要他的命。那时的汉人至少比现在被“爱情无国界”洗了脑的汉人有血性。三元里抗英其实也并非历史课本宣传的那样杀了两百英军,整个鸦片战争英军都没死够100人,何来被农民打死两百英军之说?其实只打死了两个印度兵,汉族农民被洋枪打死了不少。不过既然杀了两个二鬼子,大家觉得出了气,英军方面也不想把事情闹大,就由当地汉人官员出面调停,汉人各自散去,英军离开广州北上去攻打其他地方。
前清的士大夫们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自信,对于洋夷依旧是鄙夷和不屑,鸦片战争之后的20年,可以说是大清“失去的二十年”,因为一直没有任何变革的意愿和行为,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登基的,年轻愤青掌国,刚愎自用,盲目排外,对内对外政策一塌糊涂,为英法俄三国趁机打劫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签署之后,英夷乐坏了,马上就在家算上账了,这大清4亿人口,得多少购买力呀,鸦片都能吃那么多,不差钱的主,发大财指日可待了,人算不如天算,1853年,英国发现不对呀,都气哭了,大清进口我的东西太少了,以他的消费能力应该是10倍于这个统计的,大清当时就进口英国200万英镑的贸易额,占英国全年出口7000万英镑不足3%,还赶不上荷兰、意大利这些小国,大清在搞什么鬼?派专人去了,一查,又乐了。咋回事?一会哭一会乐的,疯了,大英没疯,大清疯了,咋疯了,咸丰快被逼疯了,1851年洪秀全由于考试考了4次,也没考上秀才,信上帝疯了,在广西造反了,一路上,摧枯拉朽,打到了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这时英夷调查组正在上海调查呢,一听高兴,都是信上帝的,教友呀,错不了,这会上帝都帮助我们,这叫天佑大英,还没高兴多长时间,太平天国就内讧了,英国想在看看什么情况,一接触不对,什么时候上帝有了二儿子了,这不闹吗,这做派和眼界还赶不上大清呢,现在大清最起码让我削老实了,对,就是这个主意,找老朋友,修约时候到了,让大清再开放一些来个全境开放,不就搞定了吗。于是,英法美俄都来了,要和大清谈修约的事,大清这时候换当家的了,道光爷挂了,他四儿子咸丰当家,是个新上位的小年轻,继位时19岁,想法很多,什么富国强军呀、江山社稷呀、美女选秀呀、老六的工作安排呀、一朝天子一朝臣呀、换自己人呀、长毛作乱呀、天下苍生呀;就是没考虑老外问题,一提这事,就犯各应,看大清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报,明明就是我大清将英夷打的无路可逃,侥幸让他们逃到南京,为了百姓安生,父皇宽宏大量赦免他们,还赏了他们个岛,做生意赔了也给兜底给他报销了,连出兵的军饷和路费都包了,太仁义了,可这些蛮夷还不知足,得便宜还提什么续约,这不是占便宜没够吗,给脸了,不谈。有了最高指示,底下人就好办了,给英法代表气的呀,这大清不打不行呀,上次打轻了,还得揍他,就上报英法两国政府了,剩下就等着找个理由开片吧。
都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那我们就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开始捋捋,看看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气的英法两国对大清再次动武。《南京条约》现在我们批评他是耻辱的、不平等、丧权辱国的。可在当时这是大功一件,条约签订之后,战争结束了,道光皇帝论功行赏,伊里布调任广东将军兼钦差大臣,负责与洋人打交道。伊布里还是要脸的,了解事情真相的,三个月后憋屈抑郁而死。随后,耆英到广东接替了他的职务。我们现在熟知的《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的补充)、《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都是耆英签的,当年扬言要尔等英夷好看的盛京将军,真的就让英法美好看了,什么要求不看就签,大国签,拉丁美洲的小国也签,后来一查不对,小屁国的废了,英法美俄的不能废,是什么让当年的意气风发的进步将军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境地,因为和奕经一起主演的在江浙一带清军与英军一系列战败之后,耆英和伊布里在南京和英国人签了城下之盟。耆英参演了全程,深深地意识到,洋人是块铁,谁碰谁出血。
耆英是满族人,北方人,贵族高官,可和中国北方人一样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而且还欺上瞒下畏敌如虎,无论谁来了,提什么都可以,签约可以,也没想着以后要遵守执行,能唬弄走就行,回头就和皇上吹牛说全部摆平了,这是个仅次于奕山得又一朵大奇葩。大清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好多这样的逗比,看到他们的史书上记录的表现,我一度以为是喜剧,实际上是更大的悲剧等着,前面越逗,后面越惨。
耆英善于和洋大人打交道,能摆平洋人,这个名声成为他的晋级的法宝,最后也成了他的催命符。1845年3月,圣上有旨,授予耆英以协办大学士以示荣宠。可耆英自己心里并不踏实,因为他在这之前,擅自和英国人签了个两年入广州城的协议就是说1849年4月6日,英国人就可以进广州了,本来按照南京条约早就应该让英国人进城的,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广州唯一的对外窗口垄断地位被废,上海逐步取代广州,而在战争后解散了十三行,使广州得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极力阻挠英国人入城,妄想恢复战前的垄断地位。可洋大人不同意,耆英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最后,自己花钱,调走了。将烂摊子交给后来人。1848年2月,皇上下来一道圣旨,免去了他的两江总督的职务。朝廷任命徐广缙为两江总督和通商大臣,叶名琛为广东巡抚。到了1849年,英国人就来了,此时是徐广缙(进)管事,这大哥就一个字,托;洋人一问就一会民意、一会请示上级、再就是调查一下,正在调查途中,正在上报途中,反正就是永远在路上。态度和蔼,语气严肃认真,英国人一时也无可奈何。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广州震动,英国人此时也不急于进城了,看起了热闹。1852年徐广缙调任湖广总督,因武昌失守,被革职,1857年胜保保奏复出1个月后辞职,1869年病逝。接任者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叶名琛。补一个:徐广缙最大的错误就是曾经放了冯云山和洪秀全。
叶名琛(抻)后人埋汰他说他是六不总督: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后期流落印度加尔各答,其深邃的战斗思想深深的打动了印度人民,近90年后,印度的圣雄甘地就是采用了叶名琛的战法和大英帝国来了个非暴力不合作斗争,严格说叶名琛是此战法的发明者版权所有人,甘地是盗用的山寨版。其自诩海上苏武。历史上的叶名琛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代表。叶名琛深受咸丰赏识,学霸出身,18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他那期进士人才济济,后面我们能提到他的同年,叶大帅文武全才,在太平军勾结广东天地会凌十八进犯广东的时候,叶名琛领兵断凌十八的粮道,一举消灭叛匪。1853年广东发大水,激发民变,花县、东莞(馆)、佛山相继陷落,号称二十万难民围困叶名琛,声称要打进广州城,叶名琛手里只有15000人,经过叶名琛的积极准备,先筹钱购买先进的枪炮武器和筹备粮草,成立统一的后勤保障体系,将军队交给各自熟悉的将领指挥,此时整编、训练都已经来不及了,只好出此下策,划定战区各自为战。经过一个月的苦战,终于战胜了叛军。乘胜叶名琛清理了广东境内的叛军。太平军没进入广东作乱,叶名琛功不可没,叶名琛还是有军事能力的,成功也是必然的,能力在当时的大清出名最早的,也是除名最早的。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接到线报,查获一艘名为“亚罗号”走私船,这船在香港注册(当时已过期),名为英国船只,但是船员都是中国人。千总梁国定率官兵四十人登船抓匪。船上有中国水手14名,梁国定拿下12人,押往他的巡船上。但“亚罗”号暧昧身份和据说清兵扯坏英国国旗事件被英国驻厦门领事兼广州代办领事巴夏礼抓住把柄,交涉的时候,28岁的小巴被梁国定的手下楞扇了一嘴巴,小巴不干了,放人、道歉、赔偿。两广总督叶名琛又开始学老领导故伎重演,打太极。小巴这回可没那耐心了,同时第四任港督包令认为是个开战好机会,这借口正好来的是时候,与1856年10月22日把问题提交给了英国海军。10月23日,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縻各厘率领英国舰队进犯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叶名琛此时什么也没有,咸丰让他忍耐,因为太平军闹得太凶,没时间也没能力帮助他,让他自由发挥,叶大帅故作镇静,没办法就得和英军周旋,六不战法就此出炉。英军此时也是军力不足,所以此时的双方就像拍喜剧似得,英军轰广州一炮,进来百十来人溜达一圈,就走了,这边叶大帅悬赏暗杀英军,你来我往的,热闹非凡。
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派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伯爵为全权代表,英军统帅詹姆斯·布鲁斯[James Bruce, 1811—1863,第八代额尔金伯爵与第十二代金卡丁伯爵(8th Earl of Elgin and 12th Earl of Kincardine),中文文献中或称为伊利近(额尔金的另译法);准备对华正式用兵。但此时中法也因为一件事闹得不可开交,英国特别希望与法国联手教训一下中国。法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和耆英签了个《中法黄埔条约》,条约里规定法国可以传教,可只能在5个开放口岸传教,1853年马赖违法到广西林县传教,因为风俗不同,经常与当地群众发生冲突,再一个就是太平军就是在广西信的就是拜上帝教,当地政府不支持信教,而马赖勾结土匪和个人生活作风问题,在当时的大清是无法接受的,期间驱逐他一次,可马赖不久又回来了,激起民愤,1856年2月24日,被捕,三天后死亡,死后据说被刽子手把心给挖走了。法国媒体大肆渲染,法国天主教徒很愤怒,法国政府当然也不干了,当权的拿破仑三世他也想借机打败大清,染指大清西南云贵两广和中南半岛,于是与英国一拍即合,联手对付中国。1857年4月,法国派葛罗男爵为最高大使,引兵东来。
1857年4月,英国本土派出1500士兵增援驻港英军,到了9月,英法两国达成协议,组织英法联军,形成对清朝的作战联盟。此时的叶名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财政和军事上都已经无法应付英法两国的联合进攻了。根据汉奸的线报广州空虚,英军再次进攻广州,1858年1月5日,广州沦陷,叶名琛被俘。
前面我们描述的叶名琛基本上是正面人物,下面就是搞笑时间了。那时大清君臣往来的书信就是搞笑段子集锦。在战争即将扩大的日子里,我们的搞笑明星叶大帅一直在安抚咸丰七窍流血的心,哄他开心,今天上奏说英国女皇来信了,不打了要和平,明天又神神秘秘的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败了,赔沙俄老鼻子钱了,这次挑事就是要和我们通商赚钱,再就是造谣说英国在印度和当地人打起来了,驸马都死了,还死了个大帅,过几天又说,这俩是一个人,总之英国现在国库空虚,没钱了,就想着和中国做生意,弥补亏空,还有就是法国救了额尔金,额尔金就是那个死了的大帅和驸马,但法国支持和平,不会支持英国的,再就是不知搁哪知道的,说1842年5月1日时咸丰的父王道光,曾经给维多利亚保媒,邀她嫁给咸丰,可当年咸丰仅12岁,就不了了之了,可现在皇上英武,正值壮年,可考虑一下,就是英国女皇岁数大点,大皇上您一轮,可实在是个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咸丰一查确有此事,当时道光的原话是: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当时女皇24了,这是夸女王年轻),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改过现居何职?若未得夫婿,选一皇子尚之(这个尚字用的太低调了,抬举女皇身份高贵),嗟(结)可行。道光在文中对话用词讲究,放低身段,替子求婚,战略目的明显,就是根据中国的风俗维多利亚是要赶着马车带着嫁妆(大英帝国)颠颠的来到北京的,可惜呀,就差一步,因为年龄的差距,没成,可叶名琛上心了,后来被俘嚷嚷着要见维多利亚,大多也要提这件事。
1857年12月27日,叶名琛给咸丰最后的一道奏折里还在吹牛说,英国马上就得投降,不久广州就可通商了。这就是叶大帅对战争的准备,后世有名的阿Q精神胜利法。叶名琛的才华真不是盖的,武能安邦定国,文能逗皇上开心,我想在那段时间里,咸丰最愿意看叶名琛的表演,编的剧情也是跌宕起伏,集史实、虚构、八卦、搞笑、悬疑、爱情、武打、枪战、相亲于一体的娱乐综艺节目。可惜,最后随着叶名琛的被捕,节目停播了。
1857年12月28日,英法联军战舰20艘,陆军5700人进攻广州(其中法军1000人)。29日攻入广州,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抵抗,30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巡抚柏贵在广州投降,广州陷落,这时的叶名琛正在按日程安排有条不紊的组织乡试武举考试,十分镇定的断定英夷15日退兵,此时叶名琛是信道教了,在单位供上了吕洞宾和李太白二位神仙,据说是这二位告诉他的,结果神仙和上帝因为语言不同,没沟通明白。
1858年1月5日叶名琛在单位被俘。
1月27日,关于老叶被捕的消息送到咸丰手里,巴望着看最新一期的娱乐新动态,没想到是节目主编被捕了,节目取消了,咸丰深表遗憾,亲笔题词“览奏深表诧异”。
1859年4月9日,叶名琛因绝食,饿死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享年52岁。客观的说叶名琛是个有才华的人,功过混沌,史说不清的人,爱国、有气节、精于官场,成熟老练、心狠手辣、权倾两广、文武全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精通八卦、不懂非诚勿扰,为咸丰操碎了心,说是个正面人物也不为过。在当时的大清,这款就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最后来上一首这位可悲英雄的绝命诗。
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札(扎)犹传节度衙。海外难寻高士粟(素),斗边远泛使臣槎(茶)。
心惊跃虎茄(家)声急,望断慈乌日影斜。惟有春光依旧返,隔墙红遍木棉花。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节: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广州的失陷和叶名琛的被俘战争告一段落,但这仅是热身,随后英法联军从广州北上,这个时候,英法美俄都聚在天津白河口,给清政府照会,要求修改条约。咸丰帝没咋理。英法美俄四国是有分工的,英法主战,美俄号称是中立,调解人。那时英法嚣张的很,打遍世界无敌手,大清一个手下败将,何以言勇。没说的,削他没商量。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1858年5月20日上午8时,英法联军给大沽口清军发出最后通牒,限守军2小时内投降。大沽炮台位于天津白河入海口,地势险要,可溯河而上直至北京,所以大沽口是北京天津的门户,此地失守,北京就在劫难逃了,当时的大沽炮台守将是直隶总督谭延襄,直隶总督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委书记,位列封疆大吏之首,位极人臣,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了,谭总督决心和洋人拼了。大沽口炮台南北两岸共四四座,南岸3个,北岸1个,驻扎9000人马。10时一到,英法发动攻击。他们还是侧后迂回包抄,沿河道进入到炮台后面,在南岸登陆721人,北岸457人,岸舰配合,前后夹攻,战至12时,南北两岸炮台全部失陷。是役,英军战死5人,受伤17人;由于法军占领北岸炮台后清军火药库爆炸,所以法军伤亡比英国稍重:战死6人,受伤61人。清军战后收拢部队还余2500人,但战死沙场的不多,大都跑路了。
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1858年6月清政府派钦差大臣佳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帝因为这些条条款款弄得闹心吧唧的,但人家军队在,忍了。1858年7月,英法联军刚刚撤走,咸丰就把在通州布防的心腹干将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召回北京面授机宜。之后僧格林沁被派往天津,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置直隶总督),前往天津一带,加强大沽口防务。这里补一个,上面我们提到的耆英,咸丰是让他参加谈判的,英国人占领广州后,得到了当年耆英和朝廷的来往的信函,看到这货是活不干,就会吹牛,拒而不见耆英,耆英因以前的事露了真身,现了原形,再加上政敌的落井下石,此时正闹心的咸丰一气之下,赐耆英自尽,大清第二奇葩就此谢幕。
《天津条约》主要就7条:1.外国公使常驻北京2.增开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3.准许外籍传教士在内地传教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通商;5.外国船只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6.修改税法;7.赔偿英国军费400万,法军200万。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前脚英法军队刚走,10月咸丰帝就后悔了,指示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73岁的桂良吓一跳,他知道英法是不会同意推翻天津条约的,只是婉转的建议英国将公使常驻地由北京给为上海,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所谓的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方面没有更改《天津条约》的任何条款,只是说什么时候到北京设立公馆,英国自己说的算。这个补充协议在天津条约缔结1周年时,经正式换文开始生效。就是说英法还得上北京来。
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首任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通知大清他们将到北京换约。咸丰不想见这3人。6月20日,就到了白河口,直到24日,才恩准对方进京修约,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然而因为通讯的落后,消息没到额尔金手里,额尔金就发飙了,25日上午他命令河伯对大沽口炮台发起攻击。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知道为什么,咸丰死活同意修约吗?就因为洋人提出要在北京设立使馆,派驻驻京大使,再就是增加几个通商口岸;这在现在看来都是小事,当时可是兹事体大的,就不同意,1858年沙俄乘大清第一次大沽口战败,抢先和大清通气说,哥们,别怕,哥支持你,给我点好处费,我挺你到底,你打不过英法,我给你拉拉偏架,不让你吃亏。大清不知道沙俄刚刚才让英法收拾完,这时元气大伤,正养伤呢,这会儿就是吹牛,逗大清玩呢,这时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大清最大的奇葩奕山信了,马上付费,立即生效。签约好,在《天津条约》签订之前的5月28日,沙皇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爱辉区)签定的《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俄罗斯的趁火打劫,恰逢其时。后来有人埋怨奕山,奕山振振有词的说,就是些荒山僻壤的我给大清甩包袱了,换取了沙俄一个强国支持我们,我认为值得。这就是崽卖爷田心不疼,说他是最大的奇葩都是捧他,两次鸦片战争中,就他表现最恶心,他是最该杀的。大清的咸丰就是个二货,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选手,跑了一头牛没注意,掉了根牛毛,心疼半天,神经病。后来第三次大沽口战败就是沙俄告密,将清军兵力部署告诉英法,使大清战败,奕山割地弄来个帮倒忙的,气死人了。讲个笑话,活跃一下压抑的气氛。
今天我正在写时候,我老婆突然回来,问我:你的鬼故事写的怎么样了,我难得鼓起勇气和她进行了辩解,我说我写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很严肃的,不是鬼故事,我老婆就回我一句:你写的那些人现在还有活的吗?我一下就没电了。犀利。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节: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1.战前准备:
对一个没有现代海军的国度而言,海岸的防御是勉为其难的工程。战舰一日航行数百里,而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处处布防几乎绝无可能。大沽位于天津当时的白河(今天的海河)入海口,大沽口和北面的北沽到塘沽就有一条石路联通,之后便是天津和北京。此地是北京的门户和咽喉,战略位置重要,守住大沽口,便遏制住了英法进入天津和北京的可能。僧格林沁的布防确是抓住了重点。
1858年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来到了大沽口。命北塘守将石玉生招募了20名当地打大雁的渔民,这些人都是神枪手,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沽炮台就是大清的命门,从之前和之后的对外战争中除了这次,无一例外的就是漏斗,不打正好,一打就漏。这次僧格林沁就是要重修不久前被英军破坏的炮台,因为大家清楚,胜负关键还在于大沽炮台。1858年的大沽炮台周边还是荒芜一片的海滩,条件是艰苦的。在平时五天一班轮换,炮台下有供当班士兵休息的简易窝棚,串休士兵可在附近的村子的兵营休息,冬天和退潮时,炮台就成了泥泞海滩上的孤岛了,上下轮休驻防十分的辛苦。最主要的是,不知道敌军何时来,士气很难保持。之前的工事都被英军破坏了,炮手也奇缺,针对这些问题,僧格林沁都一一解决了。
僧格林沁首先从北京将火器营和健锐营的精锐和东北内蒙的骑兵调来,这是大清的最精锐的战略预备队了,然后筹备调拨资金重建炮台,重修的炮台共有6座,北岸和南岸各3座。南面3座呈西北-东南布局,北面则是东西布局。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的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的石壁上,名字就叫“石头缝炮台”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小炮台25个,每个炮台高10-17米,为避免杀伤放弃砖包的方法,改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垛口后方的火炮顶端则用木料和夯制的三合土覆盖。如此则被炮弹击中后,不会激起砖石碎片增加杀伤。大沽口共设炮台64门。各炮台相距300米左右;僧格林沁设计的炮台位置,炮口正对着海河入海的方向。炮台前有矮墙,墙前有三道壕沟,登陆者即便渗透到相邻两座炮台之间,也处在轻武器的射程之内。上次大沽口战败,英军将炮台的大炮好的抢走,坏的就地毁坏。新修炮台大炮都是新从北京和通州定制的及从西方进口23门铁炮,共安装有大小火炮60门,包括2门5000斤、2门12000斤、9门10000斤的铜炮。中国此时大炮技术已经落后世界了,但没有形成代差,还能一战,可工艺和技术,包括射速、射击准备程序、机动性、准确性全方位落后,英军的枪支和弹药质量也是大清无法企及的。英军装备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就标准化生产了,火炮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内膛精度和气密性大大提高,射程远超清军大炮。而且炮弹便于储藏,大炮便于保养。英军装备了世界最先进的12磅野战炮-就是拿破仑炮,机动性强、火力凶猛、制造和使用维护简单有效,由青铜铸造。前装线膛的步枪和所用的米尼弹,米尼弹是个划时代的发明,圆锥形的弹体射击时在火药的推力下,进入带线膛的枪管,受膛线挤压,成螺旋状射出枪口,比之前的球形子弹打的更远也更准。刚刚结束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还发明一种适用于浅水航行的、舰炮射程远的蒸汽炮艇。这也是八里桥僧格林沁战败的技术原因,因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全面升级了陆军的枪炮技术和战法。大清对此一无所知,还是根据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技术指标设计战术。结局可想而知。
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败的教训,将白河口用大松木连接铁链封锁,阻止英军像上次一样借此从炮台后方登陆,令得守军腹背受敌。同时加强治安管理,严禁当地人出卖当地的军事部署的情报,为了保持士气,僧格林沁长期安排训练,不定期的举行实弹演习,对成绩好的重赏,对偷奸耍滑的严惩不贷,提高守军的待遇。作为最高长官,僧格林沁又向咸丰请的尚方宝剑,就是可以根据战况,选择最佳时机开战,他在白河口设了拦河的铁链,敌军超过3条军舰过界,就可以开炮阻击,这样就避免了第一次不开第一枪,从而丧失了最佳开火机会。周到细心的僧格林沁充分吸取战败教训,为的就是一战以雪前耻。
1859年6月,英法美俄要换约。咸丰帝又忍了,换就换吧,可我好歹是大清的皇帝,给我个面子,你就按我给你规定路线走,这总行吧?沙俄一瞅,对大清说我们是好邻居好朋友没问题,心里话连唬带骗弄走了许多的中国领土,早签早利索,一个路线算什么?精明,第一个去的,据说最后一个回来的,为什么?它一个《瑷珲条约》占了很大便宜了不算,它还想占,清政府最初没理它,后来莫名其妙的就成功了,怎么回事,没有啥,就是连比划带吓唬,说是调停有功,又讹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大清当时真是没人了。大清最后还得谢谢人家支持。看着就心酸,可怜我得海参崴了,自古以来就有银窝子、金崴子说法,那是个肥而富得地方,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有大量的华人居住,之后由于斯大林的大屠杀,海参崴现在没有华人了。沙俄就是中国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我们必须小心他。美国也不计较路线问题,大家利益均沾,和和气气的把钱赚了是真格的。英法代表可不是惯孩子家长,想当年你老子就牛逼哄哄得,一顿削,老实了,大清都倒牌子了,你还在这装什么大尾巴狼,就不理这茬,你是我们的手下败将,我们是你的征服者和胜利者,胜利者强者凭什么要听你失败者弱者的?你让我走哪就走哪?你不让我走哪我偏走哪。结果英法换约部队直奔大沽口——老僧的防区。
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开始时,僧格林沁使用了疑兵之计,就是要求守军不要露头,让英法军队看不到守军,造成守军逃离的错觉,从而产生轻敌的想法。
1859年6月23日夜,联军开始破坏大沽河口的拦河铁链,11艘军舰驶入白河内河,目标直指京津。僧格林沁当机立断开炮,双方都进入了对方的射程以内。一时间硝烟四起,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正式打响。
大沽口水面开阔,视野良好,清军占据了地利,大沽炮台的火力配置,南北正好形成交叉火力,英法舰队正好处于清军的炮口下,大清的火炮开始给英法舰队的舰只挨个点名了,战至下午4时,11艘舰艇全部被大清炮火点到,无一逃课,美俄此时在外海观战,出乎他们的意料,英法舰队和大清炮战势均力敌,清军越战越勇,与之前的清军也是判若两军,这时英军旗舰舰长拉桑上尉中弹阵亡,海军司令河伯自己也身受重伤。美国远东舰队司令达迪纳专程乘坐快艇进入战场“探望”,返回时他的快艇也遭到了清军炮火的轰击,副舰长阵亡。以一天的苦战竟不能制服公认极其落后的对手,而且还当着美俄两国的面,现场直播的,这对河伯而言是种耻辱。不可接受的,最终河伯下达了使他完美战败的命令。5时,河伯下令全面登陆作战,客观说河伯这时下令登陆不是昏招,前面我们介绍了英军的装备中有新式步枪,这就是河伯的杀手锏,射程300米,射速每分钟3至4发。只要进入炮台射角有限的火炮盲区,这些新式步枪将大量杀伤那些脆弱而珍贵的中国炮手。这就是河伯的如意算盘,上千联军陆战队在英国勒蒙上校的率领下,乘坐各种帆船和舢板在大沽河口的拦江铁链前集结登陆,目标是南岸的炮台。清军这时运气来了,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想不赢都难。什么情况。先说天时,大沽口外为半日潮,当联军登陆时,大海退潮了,从白河河道到炮台虽然只有500米左右的距离,但这里不是迷人的沙滩,而是淤泥遍布的滩涂。再说地利,我的地盘我做主,前期僧格林沁招待准备工作周密,此时发挥了作用,从小船登陆后的联军士兵发现,迎接他们的是泥沼地和三道壕沟。而且壕沟的那一边全是开炮打枪射箭的清军。一个在海上作战的士兵的喊叫: “这是有规则的屠杀,我们就象羊在羊圈里那样任人宰割” 。在说人和,僧格林沁调集火器营的抬枪队和鸟枪队增援,射杀登陆后陷于泥泞的联军陆战队士兵。守军的鸟枪虽然射程不出百米,抬枪的射程也不过300米,但对深陷泥潭的联军来说已是致命的杀器。最主要你别忘了开战前招的20名猎手,那就是现在的狙击手,啪啪的,终于成为压倒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幸存的陆战队员丢弃了四十余支步枪和上百具尸体后逃上了小船,返回舰艇。 据考证,英军参战舰艇11艘,被击沉4艘;参战人数1000余人,死89人,伤345人;法军参战人数60人死4人,受伤14人。总计伤亡448人。清方参战部队4454人,死32人。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守军的实力可说毫发无损。僧格林沁赢得了铁甲舰时代的首次海防胜利。在和英国20年战争期间,首次货真价实的战胜了,英法联军的轻敌给了守军机会,更主要的,由于防卫充分,战略得当,守军虽在火力上处于下风,坚固的炮台设置和强化的训练却提供了充分的弥补。此役后,僧格林沁名声大噪,被誉为大清第一战将。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清军之所以战胜就是没有让联军成功登陆,这才是胜败的根本关窍。僧格林沁虽胜,却没弄不明白获胜的原因。
整整一年后,他还以为同样的防卫足以御敌,更低估了英法军队大规模报复的力度。他完全忘记了,联军真正的败退是在海滩,而不是海洋上,所以才会改变战略,让英法联军登陆,再以马队围剿。这一次,陷在北塘的泥泞中的,是僧格林沁的马队。很快,大沽各炮台便被英法军队次第包抄,全部沦陷。这结局或许如同上一次的胜利一样,都在僧格林沁的意料之外。
1859年9月,第二次大沽口战役战败的消息传回欧洲,英法舆论哗然,经研究一致认为有必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些不讲信义的乌合之众;要使欧洲人的名字从此在大清整个领土上成为令人敬畏(如果不是令人喜欢的话)的通行无阻的保障。
1860年2月,英法两国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率领英军1.2万余人,法军总司令孟托班率领法军七千多人,扩大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侵略军占大连湾,法侵略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三元里事件后,英国人也学聪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们就不扰汉人、不调戏汉人妇女。英法联军在山东登陆时,竟然受到当地汉人老百姓的热烈欢迎,送吃送喝,让他们深受感动。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初期,英国军队相当僵化,几乎没有战斗力。虽然自1815年以来,英国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军队在处于赫赫有名的统帅惠灵顿勋爵一成不变的控制下,自滑铁卢战役以来实际上并无进展。甚至可以说管理非常混乱,指挥无能,军需很差,医疗勤务更是缺乏。总之,官多懈怠,兵无斗志。不过,英军的全面恢复活力却是迅速和彻底的。就是这样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也大比分完胜大清。
根据剑桥公爵的提议,对华“远征”军总指挥权托付给了霍普·格兰特中将。格兰特将军出身于苏格兰一个古老的家族,经历丰富,尤其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数次印度战争。在镇压印度大叛乱中,他恰好刚刚立下卓越战功。
英国“远征”军由一批享有盛名的团队组成,其主体部分同样是2个师。第一师由米启尔少将(相当于当时的法军准将)率领,辖两个旅11个团(其中印度团3个)。第二师由拿皮耳少将率领,辖两个野战炮兵中队,1 个攻城炮兵中队,它们是经埃及从英国派来的,配有新式阿姆斯特朗大炮,用炮闩架射,3个炮兵队由克罗顿准将(相当于上校)指挥。另有1个女王工兵连和骑兵队,由巴特尔准将调遣。
英军骑兵有1340人(军官40名,英国士兵400人,印度士兵900人),包括2个“女王卫队龙骑兵”队,2个非正规的印度锡克骑兵团,分别由范纳和普罗宾少校带领, 两个少校后来在“远征”中可谓出尽风头。普罗宾少校指挥的锡克骑兵第一团全由志愿兵组成,驻扎在印度中部勒克瑙。该团18天内急行600英里,再乘火车赴加尔各答,从那里上船开往英军聚集地香港。就是这个锡克骑兵第一团,被我军在对印自卫还击战中全部解决。
咸丰现在高兴,自从僧格林沁赢了,就睡不着了,20年了,头一回赢了,真正的胜利的消息,一点不掺假。万事开头难,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咸丰不知道得是下一次中国打赢西方国家的时候,又是20多年后的冯子材的镇南关大捷,打败法军,第三次时大清已经亡国了,新中国在近百年之后的朝鲜战争中,才为中国取得第二次战役的胜利。朝鲜战争总体是打平了。1954年奠边府之战中,实际策划和指挥是中国的韦国清,最终消灭了法军1.6万人,算是替中国出了口气。这时咸丰还在兴奋中,加强了主战的思想。
1860年3月8日,当时英国驻华公使额尔金与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根据政府训令,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四项要求。咸丰还在得意的笑,连理都没理。僧格林沁这时正在人生的顶峰,在一片褒扬歌颂中,渐渐的迷失了,觉得英夷不过如此,自己能打败他一次,再来他也有把握打赢第二次,心态由第一次的哀兵变为骄兵,僧格林沁最大的错误就是算错了英法联军战败的原因,实际上就是登陆没成功,而且有好多偶然因素造成的,比如潮汐规律,客观说如果没有那片淤泥滩涂,何伯的联军完全可能以先进的步枪和火炮,扭转战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结局就是明证,可僧格林沁总结却是英法也就海战厉害,不擅长陆战,因而专守大沽,放弃北塘防务,不过僧格林沁毕竟是当世名将,他在北塘设了地雷宴招待联军,也是有意勾引英法在此登陆,结果被沙俄驻华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将该情报提供给了英法。英法就是从北塘登陆,绕过大沽口海岸的淤泥。地雷的秘密都让当地老百姓换钱花了。英法是老流氓了,经常上别人家砸门撬锁,经验丰富,十分注意收买当地的民心,英法知道有地雷等着他,他就贴出悬赏告示,举报的有奖励,大清的愚民政策这时起作用了,老百姓经过多年教育,已经没有大是大非的观念,地雷阵就此告破,联军在北塘十分优雅的呆了10天,所有的战略物资全部登陆。僧格林沁聪明反被聪明误。看看之后的战役进程吧。据英法联军参战人员战后写的回忆录记录,联军在广东带来的汉人苦力工作都非常尽责,开始他们以为这些汉人是为了钱而去帮他们,但后来法军在作战时要渡过一条小河,这些汉人苦力竟然跳进河里举着木板,搭起一座“人桥”,让法军士兵从上面冲过河去。当时对岸的清军还在向河里射击,这些苦力这样做是有生命危险的。法国军人们都很感动。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1860年7月,英法联军舰队船只173艘来到了天津大沽口。俄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公使华若翰也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来了,各怀心事的在一旁为英法联军观敌料阵。
1.双方的兵力部署:
英法联军总共来了2万5千人,其中英军1万5人,法军7千人,雇佣兵汉奸2500人。
大清总共3万,大沽口1万;北塘西北方向的营城3千人马;天津8千人马;山海关8千人马。都是大清国精锐中的精锐。
2.双方的战略战术:
联军就是利用取得的情报,在清军不设防的在北塘登陆,随后从容展开兵力,利用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清军展开对攻战。
清军经过上次的胜利,僧格林沁犯了2个错误:第一个认为,联军不善陆战,所以这次,僧格林沁设计了在陆地上野战,与之对攻。并在北塘方向部署地雷,收缩集中兵力。第二个错误就是没想到英法来这么多人。从兵力部署看,大清明显兵力不足。
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开始在北塘登陆,登陆英军约1万人,法军7千多人,另有“中国汉奸队”2500人,听说这些汉奸每人每月9两银子的雇佣兵。主要负责后勤的运输。
8月3日联军派出 2 千人的先头部队,沿北塘和新河方向,侦察大沽后路布防。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与英法联军第一次交锋,据说中方受伤三人,英方受伤十多人。小胜。了不得,更坚定僧王的判断。
8月12日,联军出兵8千余人,分为两路攻扑新河、军粮城,蒙古骑兵2千人分路迎战。不久,蒙古骑兵即退守塘沽。此役,僧王马队伤亡近400人,联军伤亡近40人。清方俘获联军士兵2名,另有中国兵团苦力13名。
8月14日,联军来攻塘沽,相持两时之久,清军兵力不支,退至大沽炮台。
8月18日起,双方在大沽炮台开始较量。
8月21日,提督乐善驻守的石缝炮台上演了最悲壮的一幕。双方从早晨五点开战,六点石缝炮台的火药库爆炸,联军以为炮台没戏了,没成想乐善指挥人马仍在开炮。最后双方进行了肉搏战。八点,炮台失陷,乐善同千余名官兵集体殉国。联军损失也不少,英方死 22名,伤 179名;法军死 40 名,伤170名。10点30分,大沽北岸炮台全部失守。直隶总督恒福一看,十分果断的就投降了,自我安慰我是俊杰,因为我识时务。俺服了。
8月22日,把天津所有部队撤往通州。8月24日,天津被联军占领。咸丰紧急派桂良(奕訢的岳父)等到天津谈判,英法提出除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得增加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英法各带兵千名进京换约,前面都行,后面的大清咸丰不同意,关键就是面子问题,谈判破裂;此时,咸丰帝不得不态度开始软化,同意英法公使进京换约,并派出自己最信赖的怡亲王载垣(元)、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南面的张家湾议和。
9月11日,载垣等人提议英国专使额尔金回到天津继续和谈,为额尔金所拒绝。14日,额尔金派巴夏礼和威妥玛前往拜会载垣进行试探。16日,“经过八个小时的讨论,中国特使接受我们的所有条件,其中确定了一个叫做‘五里点’(张家湾以南五里)的地方,距通州六英里,联军可去那里驻扎,同时大使率一千人进京。”
到了17日,英法双方派遣使团再去通州见中方全权大臣,就安排英法特使和全权代表会谈作最后敲定时,却“发现他们强烈反对额尔金勋爵向中国皇帝面呈女王书信的提案。”似乎此举刺中了咸丰帝的痛处,因为外国使节只会用西方的礼节来觐见,不会对他行三跪九叩的“朝礼”;而且,《中英南京条约》等的正式文本从来没到过北京,即便是盖玺,也是由军机处将盖有国玺的黄纸送到广州,由两广总督贴在条约文本上的,因为“天朝”大皇帝绝不会、也不该去看这些不光彩的东西。仗都打到这个份上了,枪都顶脑门了,还装黑社会大哥呢,无语了。
这时候,因为使团中文翻译巴夏礼经常代替专使额尔金出面与满清打交道,满清朝野误认为巴夏礼为“谋主”,早在9月14日咸丰帝就已下旨:“羁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回。”载垣立刻通知僧格林沁,截拿巴夏礼使团。
眼看就要签字了,由于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又噌家伙冒出一条:除了进京换约之外,还得有公使亲递国书。咸丰就是不愿见他们,这是底线。说来搞笑,见一面怎么了,也不能缺胳膊少腿的,还是我上面说的,面子,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清朝谈判代表怡亲王一看,别谈了,我们天朝“大国”皇帝的面子最重要了,死也不能丢面子,准备打吧。
第二天,9月18日早晨,巴夏礼带人又来通州了,一看气氛不对,掉头就跑。结果,39个人,一个没跑了,然后都被押到了北京,被大刑伺候审讯。
巴夏礼在写给他妻子的信中写了被抓的经过:“18日的白天……中国人已发现我们,他们的骑兵从右边陆续跳了出来。我们的路被堵住了,我恳求前方的军官让我们通过,并且出示了休战的旗帜,但是他坚持在没有得到将军和上级军官的指令时拒绝我们的请求。我和洛奇以及一名骑兵只好带着白旗离开了那里,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自己的身边出现了很多拿着火绳枪的人,他们看上去正要开火。因为没有其他长官在场,我马上飞快地奔过去阻止他们。说时迟,那时快,我们转眼间就被他们包围了……抵抗是毫无意义的,我唯一的指望是我举着的休战旗帜可以发挥作用……就在这时,官衔更高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中国的总司令僧格林沁亲王。他曾经在很多情况下向我们举起休战旗,所以我指望这次他也能尊重我们的休战旗帜,也许面对这位高官,对我们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当我向他靠近时,他的随从一把把我抓住,并且用力地把我按下去,因为我没有立刻遵守命令跪下。洛奇和另一名骑兵也受到了同样的对待……”
就这样,应遨入通州进行停战谈判的英法外交使节巴夏礼等一行39人分别被抓,清军如此对待在免战白旗保护下通行的军人和外交官,英法联军很快表示忿忿不平:在所有文明国家,不是有谈判者人身不受侵犯的规则吗?当时英法联军中已有军官流露杀气腾腾的口气:“务必冲向中华帝国首都,要使满清君王心惊胆战,要不惜任何代价救出人质。”
载垣刚刚拿获巴夏礼时,上奏中洋洋自得的称:“该夷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哪知此后张家湾、八里桥战事一败如水。22日,咸丰帝从圆明园后门出逃,这是满清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出逃京城。40年后,他的妻子 (慈禧太后)带着他的侄子(光绪帝)再次出逃。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sz9981 2018-07-13 16:48:21
因为中国是完全赞同全球贸易的,维护英美制定的国际贸易准则的,
“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的责任是保卫这些利益。”这些利益就是消灭和掠夺别国人民,让自己的人民处于对现有的生活感恩之中。
¥¥¥¥¥¥¥¥¥¥
开始就不是写历史了。
你有遵守WTO协定吗?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利益就是消灭和掠夺别国人民吗?比如香港、、、、==
你有逻辑吗......
-----------------------------
我不是翻案党,也没有影射,二战我后面也有涉猎,不是你我今天教材教的那样,有着其他一些不可言喻的潜规则,就事论事二战战胜后丘吉尔为什么被大英帝国的臣民抛弃,简单说就是他没有维护好大英帝国的霸权。您倡导的逻辑是您先预定了大英的正确的政治立场,大清历史的愚昧表现是您的论据,可你要往下看,我个人认为逻辑就是强者的话语权和遮羞布,特朗普有逻辑吗?再就是你的突然批评,让我诚惶诚恐,我又看一遍我写的前言部分,有点幽默色彩老师没看出来吗?我表达搞笑的能力埋深了,对不起。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青梅煮酒1970 2018-07-13 17:58:26
欣赏佳作。
-----------------------------
谢谢,同是70后,我看重你的点评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四节 八里桥之战
终于写到了八里桥战役了,我前后写了2次,可怎么看都是百度的复制粘贴,今天我第三次写,着重写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那些大段煽情的描写,请自己百度,有好多,我看着都泪眼朦胧的,以前的作废,这次战役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为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最后战败了,可他让彻底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现代进程,从此师夷长技以自强成为主流。“八里桥”的帝国骑士和波塔瓦的瑞典精锐(沙俄的立威之战)是我最欣赏的战败者。唯一遗憾的是僧格林沁没有战死在这样的战场上,而是被叫花般的捻匪砍下了高贵的头颅。窝囊至极。
按照本书的文风我们先看看这些大清当家的搞笑集锦:
开战当天,咸丰指示僧格林沁:和平曾可贵,战争价太高,为了我皇位,狠狠给我削。
指示直隶总督恒福:张家湾干起来了,我们要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发展双重间谍,让敌人陷于我们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除此之外,咸丰还作了战前总动员《英法入侵被迫与战》,大概意思就是回顾一下战争的起因和现在的决定顺便在展望一眼将来,咸丰说由于叶名琛办事不利,天天尽给我讲故事,没认真的将洋大人的事弄明白,洋人就翻脸了,我对洋人是仁至义尽了,从我爹开始就祖辈传,见到洋人就不烦,今天给个岛,明天给些钱,通商税率从20%降到2.5%,可洋人就是喂不饱的白眼狼,还要进北京和我平起平坐,当家做主,我都跟他们讲了,我能当上大清的领路人那是全靠百姓的支持,今天我代表大清4亿臣民正式宣布,既然你犯病想要我命,我就奉陪到底,和你们这些狗娘养的拼了,紧急通知,大清的百姓们,杀一个黑人悬赏50两(大清的情报是先进的,这次主要是有印度人和法国非洲雇佣军);杀一个白人悬赏100两(咸丰爷还是有点种族歧视的);杀洋人的头领悬赏500两;烧一条洋船悬赏5000两。大家知道我是爱好和平的,现在没办法,敌人打到家门口了,现在我号召大家和朝廷一起同仇敌忾,明攻暗袭。在这里我再多说两句,我听说敌军里有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叛国者,我欢迎你们弃暗投明,我说的是我是明,不是我是清,我的意思是欢迎你们叛变,不是,是说你们在投诚来归我大清,洋人就是买卖人,过后就走了,我们是一家人,闹到今天地步就是那些个不要脸的汉奸唆使的。我们现在就不和他们做生意了,给他们赶出我们的美好家园。谢谢。(此处应该有掌声,最少1分钟)
八里桥之战的背景: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后,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队7000人、步兵1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进行野战。
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
8月31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到达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向英、法侵略者谈判乞和。
9月7日,当谈判破裂后,联军决计进犯北京。咸丰帝朱谕军机大臣和王大臣绵愉、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表示与英法"决战",并提出了决战时机"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同时,谕令"所有通州一带防剿事机",统归僧格林沁、瑞麟"严密布置","厚集兵力,以资攻剿"。次日再次下达朱谕:"一面发报,一面知照僧格林沁督兵开仗"。僧格林沁便在通州一带加紧部署防务。他表示"自当奋力截击",严阵以待,准备迎击敌军的进攻。
八里桥之战的兵力部署:
僧格林沁战略目的是保卫京师,在通州一带的军事部署是分兵5路:
第一路:由他统率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是;司令部设在郭家坟,(国家焚,预示了此次战争的结局)听着名就晦气,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今建国门)的大道;
第二路: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
第三路: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之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
第四路: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
第五路: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即朝阳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
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
僧格林沁为了加强通州一带的防务力量,除原调绥远、归化二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操演兵1000名外,"还派兵五百名,遴委得力将弁管带,配齐军火器械,于七月十九日,兼程驰往通州,听候调遣"。与此同时,僧格林沁奏谕又从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三盟中每盟各续调1000至2000名蒙古骑兵,调往京师附近驻扎。这些都是大清最精锐的压箱底的战略预备队。王牌。
张家湾之战:
9月18日午时,4000名联军向2.5万僧兵发起了攻击,张家湾战斗打响。
僧王还是老战术,2.5万步骑兵在几公里的战线上摆成一个大圆弧,想把英法联军包成肉包子。但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重炮和法国的有膛线山炮一阵猛轰,包子皮就千疮百孔了。此役1500名清军战死,包子皮让人揉吧揉吧反而成了包子馅。
若按僧格林沁给咸丰的说法,那是英法联军死老鼻子了,战斗一打响,我大清官兵,就英勇向前,抢跑不是,是枪炮齐鸣,战鼓喧天,黄旗招展,人山人海,搞掉还蛮多的,眼见就要包围这些狗咒了,突然敌军向我军发射了数百支火箭,我军还是积极先前的,可关键时候马不行了,这会儿惊着了,不听指挥,稀里糊涂的就后退,没办法,我只好退到八里桥。不过请皇上放心,我在八里桥,会给敌人好看的,吹牛的传统还是没丢。马上就不吹了,学好了,不是因为马上就吹破了。
其实,战役打得很快,很没劲。清军方面除了他杀就是自我践踏的自杀。僧王奏报毙贼无数,中国的百度和一些煽情军事著作就总结为“给敌以重大杀伤”, 看看英法方面的战报:联军连伤带亡35人,清军1500人。
当天,英、法联军占领了张家湾。
张家湾战役,英军以“火箭”攻击蒙古马队,蒙古马队溃败退至八里桥。但是此时僧格林沁利用八里桥附近灌木丛做隐蔽,埋伏蒙、满骑兵将近1万人。在这里僧格林沁犯了第一个错误,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构筑工事而不是侦察敌情、勘探地形上,以冷兵器构筑工事死守热兵器军队进攻无异于等死。接着僧格林沁又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把实力最弱的胜保马队至于防线最前,事实证明胜保马队的崩溃造成了清军防线的整体溃败。

9月19日,张家湾惨败的第二天,咸丰又给僧格林沁发来指示,这回是和僧王商讨军情,看看我们咸丰对战斗的看法。咸丰先说,根据提审汉奸说,英夷现在用三排枪战术,但没告诉僧格林沁一分钟能打多少发,弹药的储备有多少,官兵的素质 怎么样这些有价值的具体参数,估计审的人也不懂军事,就告诉僧王,清军正面打可能没机会赢。
咸丰提了6条战术,认为按着这6条来就能赢,看看咸丰怎么纸上谈兵的。
第一条:不能正面作战(这个是对的,关键是为什么不能),唯有斜抄横击。(这是咸丰的原话,看着还行,可在实战中就不行了,骑兵冲锋呢,不是步兵,怎么能做到斜抄横击呢?敌我双方摆开战阵,你从侧面出击,你怎么控制敌军始终枪口从前,不会向左右转动45°甚至是360°,那都是专业的官兵,以打仗为职业的,久经战阵,你一个老外行,冒充什么高级参谋,在这瞎捣乱)我估计僧格林沁看第一条就吐了。
第二条:咸丰认为,是因为大清的组织得力,使得英法联军进军缓慢,但要防备敌军的突袭。(这就是场面话,谁都会讲,咸丰就是两头堵,慢了就是抵抗得力,败了敌军进展当然就快了,借咸丰吉言,三天后他就携家带口的打猎去了。)
第三条:咸丰说,联军前锋就几百个骑兵,主力大军在天津大后方,清军应该派出3000铁骑,分三组采取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就是后世毛主席的16字方针,可当时的情况是大清僧格林沁从心里不服,没意识到双方的差距,敌军拥有全方位的优势,僧王此刻就想着堂堂正正的在野战中消灭敌人,给咸丰来个现场直播,(马上就直播了,是现眼直播),为此,他也是认真反复考虑了好久。一会儿,我们会给你详细介绍,现在说咸丰这个战术,在当时就是找死,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你猫哪,你得地道战、地雷战相结合,骑兵还是歇了吧,英军隔着八十里用望远镜就看到你了,怎么能实施你的方针。
第四条:咸丰让部队串休轮班夜袭,疲兵战术。可当时清军兵力优势不大,甚至可以说双方兵力相差无几,可战力上,相差太远,本来就兵力不足,还要分兵作战,找死呢。
第五条:咸丰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确保狗粮喂到狗嘴里。这是锦上添花的战术,你打得赢,就有人和你玩,你成天输,谁愿意和臭棋篓子下棋呀。
第六条:咸丰说抓着战俘就地正法,皇上说的就是圣旨,可没抓着,怎么办,打仗时抓不到,谈判时能啊,好吗,谈判时擒获的那39个俘虏中,有两个尚被押在军中。联军两个“人质”,这一天死期降临。来自传教士团毛遂自荐充当“远征”军译员的年轻神甫杜吕克,和英军皇家炮兵上尉布拉巴宗,死在八里桥战败者将军胜保的祭坛上。此将率领八旗禁军,头戴红顶子帽,身穿黄马褂,策马扬鞭,在火线上指挥作战。显然为联军众矢之的!他头部受伤,下令处决两个“人质”。这是后来才得知的情况。两人的尸首可能被扔在运河里了。以致于后来,得知其余俘虏在北京圆明园内所遭遇的虐待致死之情后,夷人全羡慕上这两个人了:看人家两个死得多痛快!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咸丰的不顾正业,大战在即,尽整些没用的。反正僧王除最后一条不该采用的用了,剩下的都没用。
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
僧王在奏折中向皇上表示:“奴才跟他们拚了”。通州僧格林沁所部退守八里桥后,他和瑞麟商定,全军分设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其中,将近1万名满、蒙马队军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清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清军人马共2.5万左右,部署在大平原上,还是那一套肉包子战术,呈大弧圈阵势,战线约两公里,两冀强固。而中央,八里桥轴线上,有一村庄作为坚固的支撑点,村后留有大批步兵作为增援。
9月21日凌晨4点,清军由通州和张家湾、郭家坟一带向八里桥推进。
9月21日5点30分,联军方面作战队形展开。法军战线由东向西展开:一路占右侧;一路居中作为先头部队准备直插八里桥。英军挨着法军向西展开,炮兵、步兵居中,骑兵居左。 英法联军总计8000人。
上午7点,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攻击。东路为雅曼指挥的法军第1旅,西路为格兰特直接指挥的英军。南路担负着主攻八里桥的重任,是科林诺指挥的法军第2旅。此次作战以法军为主,由法国人孟托班担任总指挥。他没有想到,这一战很漂亮,给他赢来了八里桥伯爵的名衔。
传说中的战史中最后一次全军冲锋:
僧格林沁是大清公认的第一战将,5年前将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干净利索的消灭在华北大平原上,一年前大沽口一战,消灭英法联军数百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胜利了,也是1839-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中唯一的货真价实的胜利,大胜造就了僧格林沁,同时也间接的坑惨了大清和僧格林沁本人,如果僧王能预知未来的话,他会毫不犹豫的战败。悔不该当初哇。
现在报应来了,八里桥一战僧王是精心准备的,可由于张家港之战后,僧格林沁错误的将胜保置于一线,大家也可理解,就是先冲锋的一定是炮灰,主力要用在刀刃上,可没侦查光凭自己的臆想,策划战役的作战方案,结果就是战役一爆发,清军就立刻陷入被动挨打的境界,这和僧格林沁的指挥失误是有重要联系的。骑兵优势在于其高度机动性,正面广阔战场的冲击尽管也有威胁,但是面对热兵器的火力优势无异于送死。
7点,清军胜保的第一批骑兵列队后发起冲击,法军拿破仑一世时就称雄欧洲,陆军战力一直就有欧洲第一的名号,官兵都是职业的,军事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是一流的,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全靠法军的关键的重大的突破,才赢得了那场苦战的最终胜利。我们现在都认为法军战力一般,先是1870年法军输给德国,特别是中法之后发生的战争,大清冯子材击败法军,加上法军一、二战表现不好,造成我们以为法军一直很弱的错觉,八里桥就是法军主战的,开始时联军是没有大炮掩护的,大炮还没到战场,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法军以空心横线阵型迎战,空心阵是步兵对付骑兵的法宝,专克骑兵,后面我会介绍,法军同时采用就是咸丰告诉僧格林沁的直排三列排枪战术,第一排蹲下身体射击,第二批瞄准,第三排装弹,可像机枪一样连环枪发不绝,骑兵纷纷倒地,在这里不得不承认面对排山倒海之势的骑兵冲击法军步兵仍然能从容装弹射击,证明法军步兵的素质仍然是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优秀步兵之一。特别是在部分骑兵已经冲击到自己阵地四五十米的地方,法军还是可以镇定地保持阵脚不动,轻易击溃了冲击中的骑兵。这才是精锐。
PS:至于说“三段射击”,真正情况是这样的,第一排射击,第二排瞄准,第三派装弹;当第一排开枪时,第二排已经做好了所有射击准备,只等前面的人蹲下后就扣扳机,他们并不需要精确瞄准,排枪打的就是命中概率。另外,枪阵实际间隙很大,前排射击完毕后,蹲下退入队列,并不需要沿两翼后退。其实“三段射击”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实际操作中5排、6排甚至10排都有,倒不会出现装弹赶不及的情况。

一小时之内,胜保马队第一批攻击力量就损失殆尽,与此同时,南路的法军主力第2旅到了,将大炮投入战场,大量的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之后,给胜保部沉重打击,所部亡惨重。胜保马队彻底崩溃,后撤的骑兵冲动了整个清军防线。当法军第2旅的两个前锋骑兵连队冲到桥边时,守卫石桥的清军士兵勇敢地冲出战壕与敌军展开了白刃战,清军火器质量太差,装填工序太多,三分钟才能打出一发,所以伤亡颇大。后因胜保中弹受伤退下战阵,遂率军退至定福庄。

僧格林沁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部署失误,明白联军主攻方向不是西路英军而是南路的法军。为了弥补战前的决策失误,在胜保部与南路敌人战斗的同时,僧格林沁亲临前线看到英法两军的结合处有战机,指挥蒙古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传说中的全军冲锋就是这个时候,试图分割敌军的阵势。同时命令本部步兵援助南路胜保马队包围南路敌人。借机歼灭敌人主力。由于胜保所部溃败,僧格林沁的作战意图未能实现,结果被人家两面夹击痛扁。
上午9时,胜保马队已经全军覆没,僧格林沁的部队也和西路的英军陷入苦战。战至12点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僧部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军后路。僧格林沁分兵无术,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僧格林沁只好主动撤退至朝阳门,英法联军攻占了八里桥。
八里桥战役,清军马队损失惨重,在干掉太平军中大出风头的僧军骑兵的尸体推满了战场,汉军绿营和民团也被击溃。从早上7时打到12时,战斗十分激烈。有点像我们玩的电子游戏,我说的是英法是游戏的控制方,大清精锐就像是游戏中的设置的虚拟人物,廉价且毫无存在感。这个所谓英法联军,其实主要是由印度人组成的,印度的锡克旅,后来对印自卫还击战时候,老人家听说对面就是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的锡克部队,大喝一声全部拿下,最后就一个没剩,也算报了一箭之仇。

僧格林沁战术思想:
中国人一直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因为没派主力出战,大清马上得天下,打败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明热兵器的组成的军队,所以一直就不怎么瞧得上热兵器。直到1860年,清军主力仅装备了少数仿制的旧式滑膛枪,和自制的鸟枪抬炮;大多数仍装备大刀、长矛等冷兵器。
第二次鸦片战争通州八里桥之战前,大清的高级将领们分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拿破仑战争锤炼的英国的枪弹和大炮技术,结合一年前大沽口炮台的胜利,自认为找到了西方军事技术的缺点,就是自以为联军陆战不行,能在内陆野战中消灭敌人,前几天吃点小亏,但主力尚在,大清前敌总指挥僧格林沁根据战场实情,正式制定了作战计划,就是正面出击迎敌,根据他对二十年前英国战术的研究,英法联军的火炮,会在500到200米的距离上,杀伤他一千多名骑兵,然后冲到100米左右的时候,敌人的排枪射击,可能会打倒他一两千名骑兵,但是他们只有一次射击机会,剩下他的一万多骑兵就可以冲入大阵,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了。
但没想到的是到1860年经过1853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考验西方武器装备战法又一次升级换代了,英法兵员是义务兵役制加职业军官团。部队装备了最新发明的线膛火炮和步枪及刺刀,使用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步兵线最新战术,这些战法正好克制骑兵,空心阵就是利用战马的生理弱点,害怕刺刀的闪光,空心阵就是将步兵围城空心的方阵,前排下蹲举刺刀的士兵,并不是为了刺死冲过来的战马,他们的作用只不过吓唬战马,让战马回避罢了。骑兵想要冲破这种方阵,唯一的手段就是先打倒一定数量的士兵,让方阵的刺刀丛上出现缺口,这时候马才会往里面冲。破此阵就得想电影“投名状”中刘德华那样将战马的眼睛蒙上耳朵包起来,组织一批敢死队强行把空心阵撞开。但是所谓的第一勇士显然没看过《投命状》是不晓得这个办法的,同时自杀式的攻击也不是那个时代八旗子弟和游牧蒙古民的特长。,让战马看不到,可僧格林沁不知道。
僧格林沁战前精心研制的战法,就是他把他的骑兵分成了五列,前面两列是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后面三列是装备弓箭的弓骑兵。他的战法说起来很简单,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排成紧密的队形,和后面的装备弓箭的骑射兵间隔30米,然后一起冲锋。
当前方的骑兵距离敌阵百步之遥的时候,后方间隔30米的弓骑兵以45度角,一起发箭,密集的箭雨越过前方骑兵的头顶,射向敌阵,干扰敌阵用火枪射击前方的持矛骑兵,就在对方躲避箭雨之际,持矛骑兵已经冲到面前,直接冲破方阵,后面的弓骑兵,抽出马刀,砍杀溃散的敌兵,他就是用这个办法在5年前连破了北伐的太平军十几个大阵,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于是他挥动了黄旗,1万多骑兵同时发动了冲锋,但是,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步兵,不是在一百米左右才开始射击,是在四五百米外就开始了齐射,他不知道英法联军使用的并不是老式的滑膛枪,而是先进的线膛枪和米尼弹。而且由于使用了火帽技术,装填速度加快,每次齐射的间隔只有七八秒钟。这意味着他的骑兵冲到对方阵前,要遭遇对方十几轮齐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两轮齐射。
那一天,所有的持矛骑兵都还没有冲到对方阵前,全部被射落下马,而剩下的弓骑兵,面对着对方的刺刀阵,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纷纷被对方刺落和射落马下。此役3万清军伤亡过半,而8000联军12人阵亡。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将是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线冲锋的将领,从此以后,清军将彻底放弃冲锋战术,没人再会拼命。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英法两国统计仅仅是把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伤亡统计进去,故有数十人之说,而联军有大量的阿尔及利亚人、印度锡克人、印度黑人、非洲黑人、马尼拉人等部队的伤亡没计算,所以联军伤亡应以法军总司令蒙托邦说法法军1000人,联军伤亡在1500人。在张家港战役中就是印度人发射的火箭。而清军的损失很大,第一批攻击的3000马队只有7人生还,此后清军防线崩溃,自相践踏,伤亡肯定不小,不过考虑到近半的步兵以溃散为主,损失的主要是蒙、清马队,估计清军伤亡在1万到1.5万之间比较合理。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相关记载: 2人死亡(一人为英军,一人为印度兵),29人受伤(11名英军,18名印兵)。   《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载: 第272-278页是关于八里桥战役的,第276页提到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清军损失超过1200人。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一堆弓,箭和箭囊,上千把火绳枪,很多旗帜,里面有僧格林沁的皇家大旗,落入了胜利者的手中。
八里桥战歌:
晨曦散去,地面在微微颤抖,战马在嘶鸣,旌旗在招展,满蒙骑士拔出了亮煌煌的钢刀。冲锋!冲锋!
在血旗的指引下冲锋!!!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在身旁炸响,一批批倒下,一批批迎上,踏着兄弟们的尸体前进。
狂风停下,鲜血晒满了平原,血肉之躯终究敌不过子弹的肆虐,勇敢牺牲也徒添末日英雄们的悲壮。
看那最后掌旗的英雄,炮弹在他身旁爆炸,硝烟过后,留下了他的身躯,留下了那只紧握血旗并开始痉挛的手。
这就是八里桥,这就是满蒙英雄落幕的地方,它低唱着、悲鸣着,骑士们最后的挽歌。
上述文章部分参考资料:
《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英军来扑迎击失利退守八里桥折》《清文宗实录》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拿破仑三世和他权力的顶峰》
保尔·瓦兰《徵华记》、《僧格林沁瑞麟奏报洋人北来预筹迎剿办法折》
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德·巴赞古《远征中国和交趾支那》。
八里桥战役后续:
9月26日联军派出大量侦察人员,开始深路.
9月27日开始进行攻城前的部队布署.
10月3日,联军等待的援军和弹药补给到达,弹药补给了多少没提,
援军方面含一个步兵团,一个工兵车,四个炮兵连,二百七十名海军陆战队.
10月6日,联军出发,向北京方向前进,当面约一万清军后撤,当晚,联军占领圆明园.并展开劫夺.
10月9日再次向北京进军,兵逼北京城下,并最终控制北京,经谈判清军分批放回俘虏,
10月16日,清方放回了全部俘虏.
10月17日法军与英军通信,谈论烧毁圆明园的问题.
10月18放火,烧至19日.
10月25日达成和约,
11月1日开始撤军(分批的.)
以上资料出自:<1860圆明园大劫难>作者法国人伯纳布立赛.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5节 八里桥之战大清为什么战败:
这章节匆忙写的,因为八里桥之战,史料忒多,放弃那个都觉得可惜,我就大胆的节选了一些资料,混编写成了这一篇,比较枯燥,不喜欢者可以越过。
一.传说中蒙古的前世今生:
蒙古的崛起就像在一夜之间,整个13世纪是蒙古的世记,像是吃了兴奋剂一样,蒙古中国史记载是东胡的一支,兴起于今天的蒙古高原东北部贝尔加湖畔(大清的建立者建奴女真也是兴起在这一地区,在明朝时混不下去了,来到了中国的东北当上了难民,想东去朝鲜,被朝鲜拒收,无奈在东北定居,后来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自称北宋徽钦二宗的后裔,据考证有一支满族人像是有徽宗的血统,举兵反明,机缘巧合夺取天下建立大清。前几天看到报道说东北哈尔滨的女人是中国最漂亮的,就是因为北宋灭亡时从中国北宋首都汴梁抢来了数千当时北宋最漂亮的美女,到了今天哈尔滨东南郊阿城,造成今天东北人漂亮的一塌糊涂,嘿嘿),在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夏朝灭亡后,一支北上蒙古高原建立匈奴帝国,这是匈奴的起源和蒙古高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初的主人,随着东汉时一部分匈奴南下和汉族融合,一部分匈奴的西去欧洲建立匈牙利,历史上的鲜卑、柔然、突厥、先后统治蒙古高原,隋唐时灭国的突厥,西去成立了奥斯曼土耳其,称霸西亚北非和东欧巴尔干,中亚形成了一个突厥之弧的国家带,今天的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阿塞拜疆等前苏联独立的国家就号称是突厥的后代,土耳其则力争成为突厥老大,积极支持中国境内的新疆所谓的突厥的势力,这就是从突厥国灭国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后面我们介绍的中国新疆收复之战,就是这个问题在大清时后遗症,也是今天新疆分裂势力的历史渊源传承的源头。中国两宋时期,蒙古高原被契丹和女真建立的金朝统治,直到成吉思汗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帝国,其后的100年,蒙古帝国先后征服了中亚、西亚、东欧及俄罗斯、西夏、金国、大理、朝鲜、南宋等44个国家。今天的俄罗斯是在1480年击败蒙古钦察汗国分裂的大帐汗国独立的,1713年彼得大帝建立沙俄帝国。中国南宋1279年彻底灭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赶走了蒙古殖民统治者,清初蒙古后分裂为内外蒙古和准格尔蒙古,内蒙古在1636年大清建立时就和大清联姻,被大清蚕食吞并,外蒙古和准格尔大清通过几十年战争到1759年彻底消灭了蒙古族建立的国家。13世纪中叶,一位欧洲传教士在觐见蒙哥汗后记录下了蒙古骑兵的形象:“他们大头、小眼睛,肩膀出奇地宽,吃在马上,睡在马上,开会也在马上,他们大概有几个月没下马,皮革制的衣服已经腐烂并和皮肤粘连在一起。”很难想象,帮助他们征服世界的不是高大威猛的大宛马(传说中的汗血宝马)或阿拉伯马,而是个头小速度慢,其貌不扬的蒙古马。蒙古马是世界上最接近骆驼的马,耐力好对环境和食物要求低,有超强的耐寒能力(能在零下50度的极低温下生存)。能找到40厘米深雪下的牧草。
蒙古马不仅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而且还是蒙古人的食物来源。蒙古骑兵出征时往往带着大量的母马,随时为士兵们提供马奶。这就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后勤压力,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
据《蒙古族古代战争史》记载,从长江北岸至保加利亚,部队集结时间不过两至三个月,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90至95公里。而它作战时的推进速度同样快得惊人:攻占北俄罗斯,用了2个月零5天,每天的平均速度85至90公里;攻占南俄罗斯,用了2个月零10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55到60公里;攻占匈牙利和波兰,用时三个月,每天进攻速度为58到62公里。相比之下,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在基本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从波兰的维瓦斯河直扑德国的奥得河,在20天里也只推进了500公里,每天只有25到30公里而已。而这此战役曾一度被视为现代战争中推进速度最快的战役。
骑兵通常是组成几列进行冲锋,成吉思汗的骑兵就大概是五列,是二列重骑三列轻骑,总之,如果骑兵以组成横排冲锋的话,对阵步兵没什么胜算,即使侥幸冲垮了对方的步兵,难有后续力量,组成列的话要方便得多。蒙古骑兵的主要装备是弯刀和弓箭、长矛。弯刀适合马战,符合现代力学原理,阿拉伯弯刀就是根据蒙古弯刀改的,弯刀可以连续砍杀,伤口随刀的弧度增大,不会像直的刀剑那样砍上拔不出来;蒙古骑兵的弓箭分为三种,一种箭头小而尖,适合远射,一种剪头宽而大适合近战,还有一种就是信号弹似得响箭和火箭。
蒙古骑兵的战术,就是正面诱敌,两翼包抄,正面佯攻和两侧的包夹看似简单的战术,实际上讲究的是配合的,三方发动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正面突击既不能太猛,太猛敌军撤了,两翼军队还没到位,打不出围歼的效果;两翼包抄太早也会被敌军发现,暴露战术目的,导致功败垂成,兵力不足的话,还可能导致敌军的反制,陷入被动,此战术被蒙古大军利用的如火纯情,屡屡以少胜多,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蒙古大军最多时不超过15万,打遍天下无敌手。其骑兵战术对后世的坦克战术有深刻的影响。蒙古的弓箭战术就是扰敌、接敌、乱敌、歼敌;如战事不利,起到脱敌、毙敌、避敌、退敌;用普通话就是打的过就用弓箭先来一顿远距离打击,在正面和两翼包抄围而歼之;打不过也开弓放箭,迅速脱离接触,你追不上,打不着,好的话自己全身而退,弄不好就转胜为败,西欧联军就曾吃过蒙古佯退诈败的大亏,多次被蒙古大军全歼,要不是蒙古大汗蒙哥突然在南宋钓鱼台的阵亡,西欧在劫难逃,当时整个欧洲已经没有可战的主力部队了,蒙古大军战术是古代的不对称战术的具体表现。以上的种种造就了蒙古骑兵的奇迹。西方称蒙古为鞑靼人,希腊语就是地狱的意思。从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到塞尔柱突厥人再到鞑靼人,东祸始终是西方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隔几百年就祸害西方一次。
二.蒙古骑兵的衰弱:
蒙古骑兵称雄的时代很快就过去了,元末时大明的骑兵无论野战还是攻城都吊打蒙古骑兵,北元势力一败再败最后被大明彻底消灭,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在其发源地没有了血统的继承人,今日的外蒙古是当年黄金家族奴仆建立的国家。明末清初时候的哥萨克骑兵,马上就可左右开攻,几百人就可以击溃几千人的蒙古人,俄国人扩张的时候把蒙古人打的亲妈都不认识了。俄国就是踩着蒙古尸体建立的国家,全面取代了蒙古在东欧和西亚、中亚、北亚的影响力;大清则取代蒙古远东影响力建立了儒家朝贡体制的东亚文化圈。17世纪是满族的世纪,沙俄的世纪;两国在欧亚大陆东西对进,比翼双飞。
然而,时过境迁,当八里桥之战的对手已不再是手持兵刃的中世纪军队,而是装备着来复枪和西洋大炮的近代军队时,靠弓箭和马刀御敌的蒙古僧格林沁的骑兵也只能接受惨败的现实。
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时期,蒙古草原上至少有一千万匹蒙古马自由驰骋。然而,八里桥惨败后,清政府对蒙古骑兵丧失了信心,以至于晚清数十年都不再向蒙古地区征兵。1934年,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在内外蒙古交界的诺尔包曾经统计了一家蒙古牧民的牲畜,分别是“马2匹、牛27头、骆驼28匹、羊300多只”。很显然,马在蒙古人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了。

三.手上有本书,里面主要是当时英法联军的回忆,战况大概是这样的:
1.9月20日,法军柯利诺将军带三千匹马和野战炮进军,英军拿皮耳将军带两个团与之会师(原文用的就是这种不对数据.).侦察显示清军约三万人在八里桥一带集结.
2.9月21日,英法各四千人,共计八千人列阵,其中步炮居中(先后投入的炮兵应有至少五个连,但这次部防中提到的只有三个.),骑兵居左.清军两万到两万五列阵五公里左右.
3.首先接战的是左翼,先头领队是柯利诺将军,所部含一个工兵车,两个步兵连,一个炮连,两个骑兵小队.其后还有一个步兵营,一个整编团,一个炮队.
接战后清军首先开火,清军以密集的骑兵队形冲到法军前沿五十米处,其间毫无声息,使法军感觉吃惊和紧张(从这点上来看,清军骑兵还是很训练有素的.).
4.法军开始射击,冲在前面的清军纷纷落马,但后面的接踵而至,法军总结是,多亏炮兵猛烈的轰击,敌阵一片惊慌,柯利诺将军才得以撤退.
5.法军收缩后,重新部防,但清军发现了英法联军结合部一个漏洞,集中骑兵猛攻结合部.但结果反被英法联军夹击.
清军作战很勇敢,直冲到据联军火炮三十来米的地方,但由于联军开始集中火炮,炮火越来越猛,最终被击退,清军退时,联军骑兵进行了反追击.
另清军炮兵被压制,也被迫撤退.
6.清军向八里桥集结,联军则向此处进攻.
战斗打响后,联军炮兵首先用炮兵压制(清军守桥的炮有十门),其中专门布置了对清军炮兵阵地的轰击,然后全面冲锋,击溃清军.(这次战斗大约半小时,联军估计清军伤亡一千多.).
7.整个战役,联军共缴获铜炮二十七门(其中一门是1674年荷兰造的.),大量火枪和冷兵器,甚至还包括一桌准备好的明显是准备给贵人吃的晚餐.缴获了几千个装满箭的箭袋,全部被用于当柴禾烧火,用了好几天.
8.俄国公使估计,清军兵力五到六万,其中骑兵三万,战时中方损失不过千余人(最高的估计数是三千),法军亡三伤十七,英军亡二伤二十九.
9.总的来说,清军数量占优,但装备不灵,其中炮兵,不仅质量完全没法比,数量应该也不如.
不过此战虽胜,但联军弹药几乎耗尽,没有新的被给,无法进一步作战(故急求天津方向增援).
好在清军吃了败仗,马上就转而求和,双方属开谈判.

四.我们结合上篇介绍的八里桥之战及外国回忆录梗概和上面介绍的蒙古骑兵历史,综合网友建议分析一下战败的原因:
网友一认为僧格林沁战术有问题:
首先:用兵上的失误:骑兵最大的本钱是其机动能力,而非向敌军设防坚固的阵地发起进攻,
在此举一个例子,二战期间德军以强大的装甲兵团向库尔斯科发起进攻,但是在苏军设防坚固的阵地面前损失了大量的部队,使东线的主动权就此易手。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是僧格林沁犯得第一个错误。
其次:当时英法联军有25000人每天消耗的的物资应相当可观,而物资必须有赖于后勤补给,而此时僧格林沁为什么不派出具有高机动性的骑兵去袭扰英法联军的补给线,而将机动部队消耗在正面战场,这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事,毕竟战场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骑兵机动性的地方,再者这种战术一向是蒙古骑兵的看家本领。在13世纪蒙古骑兵攻略欧洲的时候就被一再使用,但是僧格林沁好像忘记了这种战术。
再次:有一部分人认为蒙古骑兵的失败是由于双方武器差距较大造成的,我在此认为双方武器水平虽有差距,但是更可怕的是作战思想的僵化,优良的武器装备虽然可以弥补英法联军机动性差的缺陷,但是那也是有其一定的限度,不可无限扩大化,我认为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双方武器装备水平的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巨大,毕竟在某些方面蒙古骑兵还是有优势的,只是僧格林沁并没有运用这些优势。

网友二认为客观战场环境造成僧格林沁的战术:
当时的历史现场我们谁都不知道,历史是有好多细节组成的,或许清军统率已经尽力了,就是换成粟裕来指挥也没用。记住,这是一场遭遇战,根本容不得你去打骚扰战和拖延战,敌人已经在离北京皇帝不远的地方了,当时谁有胆子把敌人放进来打!清军的作战是英勇的,英法联军当时指挥官事后都有回忆录的,不要动不动就说清军这个混蛋那个怕死。
网友三认为是大清在蒙古搞计划生育恶果:
八里桥之战,参战的主力是僧格林沁指挥的蒙古骑兵,还有少量胜保指挥的清军步兵,那时的蒙古人是二鬼子,是满清殖民华夏的帮凶,但是清廷也在防蒙古人,一直在通过鼓励蒙古男人当喇嘛的方式来对蒙古人搞计划生育,蒙古族在大清一代数量和质量都大幅下降,由于蒙古族信奉的是西藏的密宗喇嘛教,大清对蒙古进行隐秘的种族灭绝政策,准格尔蒙古就是被屠杀干净,今天就剩下准格尔盆地一个地名了,再就是在蒙古实行三个儿子,当喇嘛的一个,当兵的一个,正常结婚生子的一个,在就是蒙古蒙昧的习俗,父死子承,兄死弟承乱伦比比皆是,满清在有意的纵容,实际上我们可能冤枉满清了,满清的乱伦现象比蒙古更甚,由于以上的种种造成蒙古族性病流行,人口大量减少,所以僧格林沁只能拼凑两万蒙古骑兵过来参战。英法联军的主力是印度的锡克旅,再加上英国兵和法国兵,其实也只有4000人,人扛马驮,带的弹药也只能杀三万人左右。虽然当时满蒙军队加起来只有两万多,但英法联军打完八里桥之役,炮弹和枪弹也用得差不多了,如果清朝没对蒙古搞计划生育,僧格林沁能带五六万骑兵来参战,英法联军就得玩完。

网友五认为是时代的技术进步,淘汰了蒙古骑兵战法:
从军事上说,火器正是蒙古轻骑兵的天敌,所谓西方战术理论中轻步兵克轻骑兵。
蒙古战术数百年变化不大,可轻骑兵却从冷兵器时代最难对付的兵种,变为最弱的军队。轻骑兵的骚扰战术面对火器,就是被屠的对象。即使明朝时的烂火器,对付蒙古骑兵也能打得半斤八两。
骑兵没有问题,是蒙古骑兵的战术问题。
中国文人通常把蒙古骑兵作为北方民族骑兵的最高水平,这是错误的,最强悍的骑兵是金朝完颜阿骨打、后金初期努尔哈赤的骑兵。
八里桥蒙古骑兵冲到阵前50米停下射箭,正是轻骑兵的传统战术,以远程射击打乱对方阵形。但他们事先没有想到的是50米也正是火器绝佳射击距离。地面远程武器的威力胜过马上远程武器威力,无论冷兵器还是热兵器都是如此。
等到蒙古骑兵意识到错误,再想冲击时已经晚了。士气受挫,又遭到炮火袭击,进攻失去了势头。
八里桥之战被看作蒙古骑兵的谢幕演出,凄凉而悲怆。
这场战斗,论人数,中国方面总兵力3W人,其中主力为僧格林沁率领1.7W蒙古骑兵,还有胜保率领的5000人,联军方面只有8000,仅骑兵方面就超过4:1。
这场战斗中,中国方面的副统帅胜保受伤,由此也可以知道,中国方面没有临阵脱逃,是真的拼命了。关于双方的伤亡,中国方面据说伤亡过万,联军方面众说不一,最低的有说法军只死了12个人,最多的说上千人死亡,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中国惨败。僧格林沁实力大损,最后连捻军都对付不了,死在了捻军手里。
联军也是怕这些蒙古骑兵的,“上帝之鞭”的威力还是让他们心有余悸,因此,在第一次交手的时候,准备了数百只火箭用以攻击骑兵,当年明朝人曾经用这招对付象兵,因此输了也不足为奇。但此后的战斗中,双方都是按常理出牌的,最终,中国还是输了。

网友六从具体的军事发展技术和战术分析八里桥战役的败因:
其实8000训练有素的枪手,哪怕用的是16世纪水平的火绳枪,已足够在正面形成连续弹幕了——有疑问的话去看瑞典的古斯塔夫是怎么教训波兰骑兵的。一句话,三排连枪战法就像机关枪出现让拿破仑时代屡试不爽的集团冲锋变成了集团自杀。
说到武器,联军方面有较为先进的火炮和后膛枪,西方近代火枪大规模集中使用,骑兵是很难有机会冲锋成功的。
骑兵冲锋还是很卖力的,不过前锋被联军的枪狙击住,然后以密集队型又被炮火猛轰,反复两次,对方骑兵又反冲击,清军的骑兵就基本崩溃了。再然后打阵地战,被人家先拿炮拍个够,然后冲锋,也崩溃了。其实从当时联军的补给情况看,弹药基本用尽了。
如果清军能再能组织一冲同等规模的进攻,联军在没弹药情况下,不被歼灭,只怕也要撤退。
不过一来清军不可能知道联军的弹药情况,二来这冲攻击被击溃后,清军从上到下,恐怕很难组织起一次同等规模的进攻了。从后来战斗清军骑兵出现的少看,搞不好骑兵不是战死就是在被击溃后,很多人直接跑回蒙古去了。
8000人的英法联军,构成的四面八方的后堂枪密集阵(不亚于几挺机枪),加上火炮的远距离大面积杀伤(注意:火炮只要往人群里轰就行了,不是要瞄准某个人和某战马轰)。四面八方冲锋的骑兵和步兵,就是活靶。
所谓的迂回、穿插更本就不可能,清军指挥官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笨,现实情况给谁都没有办法,除非老天刮清军冲锋方向的狂风,或清军是从山上冲击山脚的联军,可能还有点希望。电影《红河谷》,入侵西藏的英军,就是骗西藏守军从山上撤下来,才成功消灭并打进入藏隘口的。
在拿破仑时代,骑兵就已经对西方的步兵方阵没有攻击力了,可以看看俄罗斯的哥萨克骑兵是怎样阻击不住撤退的拿破仑军队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骑兵早已摈弃了集团冲锋战术,出于特殊需要偶尔拼命一回也是有的,但那是在另有后手的情况下——比如正面吸引敌军注意,为奇袭部队创造机会。
我们应当承认其实两次鸦片战争中欧洲军队不但有更加先进的武器,同时有更加强悍的战斗技能和更加坚定的战斗意志。
清军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毫无优势而言。

网友七认为还是僧格林沁指挥问题,还有就是清军的士气和训练水平太差造成惨败:
伊桑德尔瓦纳山战役在1879年,英军已经装备了马帝尼亨利后膛枪,编制都是正规英军,不是印度土兵,黑人的梭镖皮盾怎么也比不过蒙古马队吧?1865年的英军装备的还是单发前膛枪,怎么也比不过马帝尼亨利后膛枪吧?南非的祖鲁人PK英国精锐侵略军取得大胜,不靠别的,就凭人多力量大还不怕死,海量长矛淹死你丫。当然70%的原因还是祖鲁人不怕死。
祖鲁人冲击的其实也不是英军密集军阵,而是一条过于松散的散兵线,英军在战斗中间距过大了,造成事实上每个士兵都相距很远难以呼应。还有一个问题是英军的枪开不了多少枪就炸膛。在这次祖鲁战争中-伊桑德尔瓦纳山战役,南非的黑人用梭镖皮盾,打死打伤英军1600余人,己方伤亡3000人,缴获步枪1000多枝、子弹50万发。
可见僧格林沁这仗,要是仔细谋划,合理安排,就算输,也不会输得这么惨,损失比例如此悬殊伊桑德尔瓦纳山战役可以说是英军打败了自己,也可以说是被英军中的土著部队给害了,此战是最血腥的战役,祖鲁人了不起,英国士兵也确实了不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进行的阿富汗战争,大英帝国输给了阿富汗,我有一个朋友sz9981认为是民心的问题,我认为是对的,但当时的大清民心从何谈起呀,异族百万统治四亿汉人,有骨气的汉人在清初时就被屠杀了,人口进行了逆向淘汰,剩下的都是顺民了,当时没有国家概念,只有文化上的认同,十九世纪大清和西方的战争从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中日、八国联军;底层汉人的反应很有意思,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前面我也介绍了一点,后面的后烧圆明园、中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大量的所谓的汉奸间谍通敌资敌,最后发展到以李鸿章为首的汉族高级领导在8国入侵时订了一个东南自保的协议,古今罕见,满清高层也积极反思,先是将省级督抚大权下放后又谋求君主立宪挽救大清,可历史开了个玩笑,在大清最近接妥协的时候,突然就没了,顶层的瓦解,对中国不知是辛运还是不幸。中国从此大乱直到1949年,找到了顶层。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中日战败后,大清提出向东洋学习,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最先提出的爱国主义的概念,在此之前,没有。至今不过百多年。

网友八认为清军还是尽力了,士气和勇气都不差就差那么点技术,要命的技术代差:
19世纪中期,白刃战依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清军没有格斗勇气,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也只有勇气冲锋骑射,没有勇气白刃突阵.这种垃圾军队碰上谁都要败。越是一触即溃,伤亡率就越大。兵法上说置死地而后生就是这个意思,清军怕死是出了名的,越是怕死死的越惨。
僧格林沁这仗打的确实太丢脸了,清军冲锋输了,白刃战也输了,这怎么解释。在谈到八里桥时,联军曾自夸过他们的白刃战。国一些资料由说明,他们冲上去拼刺刀时,他们的炮兵已经轰半天了,其中清军的十个炮位,全部确定被击毁,而表面步骑兵基本都没了。
但有一点确定,那就是八里桥失守后,仍有少股清军在作零星抵抗,一名上尉(蒙将军的儿子)在设旧时指挥部时,被冷枪射击差点被打死。
八里桥之战还有一个描述,很煽情,也很悲壮,被大量的文学作品引用,出自随军的埃里松伯爵,他说联军打炮时,清军的帅旗手,一直打着帅旗,直到清军开始撤退,这个旗手还站在那里,以至于蒙将军要求部队上去后救这个人,但就在联军士兵冲向他的时候,掩护的机枪击中了他(这位蒙将军显然忘了通知机枪停射,因为机枪一直在打,而且没打中过他,以至于叫人以为,他不可能被击中,用原文的话说就是"那挺半个小时来似乎一直敬佩他的步枪突然响起,将他击中,将他打倒,将他消灭"。)
武器形成代差了,战就没法打了。
胜保受伤,伤亡过万,这还不算拼命了?
要知道,按惯例,部队减员过1/4就算失去战斗力了

网友九称中国和英国武器没有代差,还是指挥的问题:
<全球通史>:"英中两国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阿兹特克人之间的力量差距还要大得多。16至17世纪,欧洲的军舰和大炮已得到巨大发展,而中国人的军事技术仍停留在比阿兹特克人的技术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
过度夸张了,那边是600人征服2000W,中国当时还没弱到这种地步吧
阿兹提克人有火炮吗?阿兹提克人有火枪吗?阿兹提克人甚至连骑兵都没有,印第安人没有马,把欧洲人骑的马叫大羊。
至于大炮,对高速冲锋的骑兵,威胁根本不大,60公里的冲锋时速,根本没准头
不过,好像当时还是吃了这个亏,因为,僧格林沁不长记性,采用的是密集冲锋战术,一炮倒下一片,连瞄准都省了
1、减员严重不代表就是拼命了
2、僧格林沁也有玩迂回突击侧翼,可惜的是人家是职业士兵,不是中世纪那些农民兵了
3、开始的时候,联军大炮都没有,还有战斗意志,突到人家50米面前放了一通箭,大炮一来立马溃散。
僧格林沁干净利索干掉了太平军的北伐军,实力不可谓不强,就是这两次惨败,实力大损,最后反被捻军给料理了。
联军对骑兵并没有什么恐惧感,在狠比得过拿破仑战争时期的重甲骑兵,所谓上帝之鞭更多的是文艺人士的论调,对于这些职业丘八来说,面前是上帝现身,一声令下,照打不误。
联军的炮兵对僧王的骑兵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当时的骑兵是采用密集队形冲锋,一发炮弹落在攻击队列中就足以造成极大地伤亡和混乱。骑兵的战术也有问题,僧王的骑兵是蒙古骑兵的传统战术,抵近到几十米靠骑射攻击敌阵,结果被联军的排枪阵大量杀伤。
其实也不能说两个世纪的部队交战,英国的战舰怎么沉的?还不是僧格林沁的大炮击沉的?英法联军损失也很大。北京城外的战斗,胜保的火器营也上了,可以说是清军精锐,但是最后还是输了。

网友十综合前面各位的意见,认为以下3点导致战败:
第一、曾王的蒙古骑兵基本上是民兵,虽然是牧民可能比农民身体素质好一点,但近代战争军事素养基本上为0。他们的战马也没有受过训练,几枚火箭就导致了战马乱了阵角。至于这么高的伤亡比,只有一种情况,一方一触及溃,而且一溃不止无法收拢,被人赶鸭子追杀才可能会出现这样“辉煌”的战果。
第二、在中国,骑兵的威力被神话了。其实轻骑兵的冲击力是有限的威力主要是体现在机动性上(孙子兵法称之为奇兵——骑兵的由来),可以不断的打击后勤、骚扰拖死步兵,但进攻有素养步兵方阵,基本上是找死。所谓的“满洲铁骑”其实主要是下马冲阵、骑马追击。冷兵器时代秦击匈奴,就是这样,(只有披甲的重骑——如:慕容家的连环马,才可能与步兵方阵叫板)何况是面对热兵器的英法联军。这是明显的以短攻长,依托北京-通州城防,不断的骚扰,断敌粮草才是正途,但咸昏皇帝可比不上崇祯皇帝有天子守国门、死社稷的觉悟——定都北京就是为了方便逃跑。哪敢诱敌深入,后来果然跑了!(不过比起所谓千古一滴的康熙和他爹顺治强多了,只是被打到镇江就准备跑了)
第二、在空心阵发明以后,骑兵基本上对步兵丧失了优势,只能在阵外打圈(建议:看下《窃明》中对土司作战的描写),然后被一一点名。其实这是利用了马的习性。拿破仑的一万骑兵在此招面前被打得尸山血海、内牛满面。
下一节北京谈判。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七节 北京条约
10月16日,英方向清方提交最后通牒:第一,拆毁圆明园;第二,赔偿被虐待致死的英方人员补恤金30万两;第三,赔款未付清之前联军驻守天津。
10月17日,法方向清方提交最后通牒:第一,赔偿被虐待致死的法方人员补恤金20万两;第二,将虐待俘虏的清方官员严加治罪;第三,让出城内肃王府的公馆作为法国使馆;第四,给还康熙年间各省天主教堂及传教人的坟茔、田产、房屋等。
英法最后通牒要求的时间一致:限于10月20日10时之前对于全部要求无条件同意。恤金限于10月22日以前交清,23日交换旧约,签订新约。否则,联军会毁掉皇宫,断绝中国漕粮,截取广州关税,直至进攻全中国!
圆明园烧毁了,奕訢也想通了: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还有什么不可以答应的?《北京条约》,我签。不用等了,我们全同意,不就是要点钱吗?凡是钱能摆平的就都是小事。看看还有那些小事:法国相中肃王府,恒祺连蒙带骗给安排在贤良寺;英国人报复怡亲王(通州谈判时他下令扣押谈判代表),就相中他的府邸作为英方的驻地;不同意就住皇宫。同意,必须的,客人来了,就得住好地方。10月7、8号法军和英军第一次抢劫了圆明园;10月18、19日英军烧了整个圆明园。没事,都建好近150年了,我大清早就想拆了,谢谢你们义务给扒了。别空手,园子里的东西,看好随便拿,全当劳务了。这些都是我大清不要的了。你们看着扔那都行。一开始英国是让大清自己拆了圆明园,问题是谁也不敢。最后还是中国人龚橙给联军下的最后的决心(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争议)。
10月22日,英法收到了恤金。英国又提出割让九龙司、准许华工自由出国等条件;法国除要求准许华工出国外,又另加准军民信奉天主教一条。奕訢都同意了,不同意没法啊。圆明园都给烧了,下面再烧就是皇宫了。
双方订于24日中英签约,25日中法签约。为了签约方便,奕訢搬迁到了法源寺。
10月24日,中英北京条约签字,并且要互换天津和约。一大早奕訢就进城来到了礼部,足足等了两个半钟头之后,英国代表额尔金才带着1000名英军士兵,全副武装的到了,额尔金是坐着八抬金顶大轿优哉游哉地来的,沿途令3000名英军站岗放哨,端的架子,拿着强国范,耍足了威风,你们大清不是不让俺坐轿,不让俺多带人换约吗?现在,嗯哼?从安定门到礼部,五公里的道路两旁,挤满了被咸丰抛弃的臣民,他们既不惊慌,也无敌意,他们只有好奇:到底是什么玩意,居然比皇帝还拽,撵跑了皇帝,坐着八抬大轿来了?
恭亲王很是恭敬,马上上前鞠躬迎接,额尔金就像没看到一样,径自坐自己位置上去了。侮辱啊,赤裸裸的侮辱,后来有人介绍了额尔金那时不认识奕訢,不是有意怠慢,是,接着编。双方签约之后,额尔金大喝一声,所有的洋人随即霍地站了起来,不解其意的奕訢和其他所有的中国官员吓了一跳,也忙站了起来。堂下走出一位英国摄影师,“咔嚓”一声,原来是拍照。不知照相机为何物的大清官员们个个呆若木鸡。恭亲王的自尊大大受伤。这位额尔金伯爵是第八代,北京条约后,割占香港九龙,1862年调任印度总督,1863年死于印度。他的父亲第七代额尔金伯爵偷盗了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英国的拜伦就曾指责他是一个苏格兰的小偷,使大英帝国蒙羞。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战绩更胜一筹,直接就抢上了,爷俩一对祸害。
某种程度上,额尔金的傲慢是对的,因为你不傲慢,事后清方汇报时,会把你汇报成孙子。现成的例子就是葛罗。
10月25日,中法在同样的地点换约签字。为了仪仗队伍不比英国差,法国的护卫队由骑兵队、军乐队、其它各兵种队、外交人员队构成,甚至还有一支奇怪的非正规的娘子军-来自各部队的女炊事员们。至于葛罗自己,照样坐了八抬大轿,不过,中国看客们对此已不陌生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支娘子军。
相形之下,葛罗同志对亲王就友善多了,他是故意的。按他的意思,额尔金对人家中国的亲王有多冷淡,他就要表现得有多热情。当葛罗下轿时,亲王来到礼部大堂门前迎接,亲王按照中国习惯抱拳致意,葛罗同志脱帽回礼。葛罗要进门,亲王要往门外接,葛罗不等亲王出来就抢先进了门槛,双方一番寒暄,吃了么,天气不错么,路上顺利么,适应中国么,冷么(这些寒暄是我猜的,中方估计只会这样了),寒暄着中间,亲王把法使拉向了他的座位。葛罗的善意,让亲王受伤的自尊有所恢复,据说谈判期间,他甚至露出难得一见的微笑。签约之后,法使还赠送给亲王三套金银铜法币(亲王后来做了总理衙门大臣,不知是否养成收藏外国硬币的爱好?)。葛罗对自己的善意深感满意,但是他不知道,这么一友善,亲王在给皇哥哥的汇报中就说他“比英夷更为恭顺”。我晕啊,大清当大爷久了,你对它客气一些,它就把你当乖孙!葛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10月9日,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爱好摄影,1870年逝世。
战争结束了,历史却仍在重演。

好了伤疤,忘了疼。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了。马士总结说:中国人终于认识并接受了这一规律-以前中国是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各种条件,而现在则是西方各国强把他们的意图加在中国身上的时候了。
马士同志还是有些乐观啊。40年之后,大清咸丰的遗孀,那位老寡妇太后同时向11国列强宣战呢。总之,战争是结束了,但是中国历史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它还在重演。下面,请大家观赏几个分镜头:
镜头一:清政府依然是那么自恋,自欺欺人的把英法驻京公使认作藩属国使者。
1861年3月,英法公使相继驻京。
3月28日,法国公使布尔布隆拜会恭亲王,除了重申双方友谊之外。还诚恳的建议大清改革。说,中国现在没有外敌了,但是内乱未平,如果大清还不思进取,还继续逼得喝的,早晚还会挨揍。奕訢这头大清最聪明的牛人没有太听懂,只在汇报给咸丰时说人家汉语不咋地,不着四六,不知所云。咸丰死后,奕訢听从建议改革了,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国体制不动,发起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最终四不像改革30年后,败给了日本。以失败告终。
4月2日,英国公使额尔金再次拜见恭亲王。事后,恭亲王向咸丰汇报:英国公使这回的语言那是相当的低三下四;礼貌那是愈加的驯谨。大清第一任总理大臣兼外交部部长还把西式外交礼仪与英式绅士风度认作朝贡国的孙子之态。没办法,大清政府就是这么不要脸!至于法国公使的改革建议,也是一知半解!
镜头二:听说弟弟和洋孙子们亲自见面了,咸丰批曰:“此次夷务处处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仍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我刚看到这段时,没读明白,我以为咸丰是说洋人看到他的小弟弟了,不成体统。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咸丰画像咱也是见过,既不漂亮也不突出,怎么就这么怕见洋人。他爹就是让洋人扇了20个大嘴巴子,他可倒好,没事就撩闲,让人反复打了5次,最后一次,都给打躺下了,起来就不是他了,还吹牛。真是没谁了。
大清当然没人了,否则也不会走到这个地步!与其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如说,历史就在重演。上天给了晚清七十年的时间,七十年之内,他们愣是没有摸到河的对岸,而是,掉河里淹死了。
下面,看看条约内容吧。
中英《续增条约》各要点:第一,《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第二,增开天津为商埠。第三,中国对上年的大沽事件表示“惋惜”。(其实就是道歉,大爷不好意思说道歉,改用惋惜)第四,赔款数额,由《天津条约》规定的400万两增加为800万两;第五,英国公使如何驻京,是否驻京,以后由英国自行决定。第六,中国割让九龙司半岛给英国。第七,天津条约在京互换之日,也就是10月24日,中国皇帝须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天津原约及北京续约各条发钞给阅,并令刊刻宣布于各街,让大家都知道。第八,大清皇帝允准谕旨奉到,业经宣布,英国开始从北京和舟山撤兵。第九,八百万两赔款全部交清后,英国从天津、登州、广州等处撤兵。
中法《续增条约》各要点:第一,天津条约即日起一一施行。第二,条约签订之日,天津开始通商。第三,大清大皇帝对上年大沽口武力阻拦换约之事表示“悔惜”。(又换了个概念,虽有后悔的意思,但坚决不用道歉一词)第四,中国归还天主教产,准许法国天主教士在各省购买田地、建造房屋。第五,赔款数额,由《天津条约》的200万两增加为800万两。第六,续增条约不俟两国御笔批准,直接施行。第七,大清官方,以后对俺们法国使臣客气些。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互相给些面子。第八,条约互换之日,法军从舟山撤兵;北京法军撤往天津等地。清方先交50万两现银之后,除法军统兵官外,其它驻津法军全部撤往大沽与烟台。800万两全部付清后,法国从大沽、烟台、登州、广州等处撤兵。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欣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但条约签完了,赔偿都在进行中,英军就是不撤兵,万一那个咸丰再耍花招呢,省着再跑一趟。奕訢一看不行,请沙俄来调解吧。熟知内情的沙俄代表说,没问题。11月8日,英方自己想通了开始撤了。俄国代表坐了下来,我们谈谈吧:他撤了,我的好处费呢?11月 22 日,趁机又获取了中国东北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沙俄代表伊格纳季耶夫不费一枪一弹,心满意足的离京回国了。此后不久,那位轻易不愿丢面子的天朝大国最最高贵最最精贵的咸丰帝急火攻心,一口气没上来居然真死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清朝当时GDP据说全世界第一,并不是穷国,而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国,为什么又被英法两国打败了?有聪明人认为很简单,清朝当时没有一支强悍的军队!清朝赖以起家的八旗军原先也是劲旅,“满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是八旗军鼎盛时的真实写照。
但是,到19世纪中叶,八旗军已经彻底腐朽,变成了一群游手好闲的废物。而清政府又没有想办法打造一支接替八旗军的有战斗力的国家正规军队(在普遍腐化堕落的同时,八旗兵仍有个别的亮点: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中,一些内地驻防八旗和京营部队在保家卫国的精神驱使下,迸发出了一定的战斗力,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防镇江的八旗军使英军遭受了战争爆发以来最惨重的损失,其战斗意志让英军也为之惊叹;东北驻防八旗、蒙古八旗马队和西北边防八旗军长期处于边疆地带,从事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并时不时与边疆的俄罗斯人、东北少数民族、西北哈萨克和回族人发生低烈度冲突,特别是东北地区和草原地带保有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原本是大清帝国的战略预备队,拥有相当的战斗力,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消灭;另一支主力绿营兵到了19世纪中后期,平时滋扰地方、祸害百姓,战时贪生怕死、望风而逃;绿营将领们自身不正、毫无威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经下大力气想要整训绿营兵,却对这支像城管、像商人、像百姓、更像地痞的军队无可奈何,最后愤愤地丢下一句:“岳王复生,半年可以教成其武艺;孔子复生,三年不能变革其恶习”。),后来的洋务派以为这才是清朝屡屡挨打、割地赔款的真正原因。于是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之乱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痛的满清政府也似乎意识到了前途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如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也开始尝试革新祖宗之法,建立强大的海军和陆军,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史称“洋务运动”。
其实英法联军利用了清朝主要力量在镇压太平天国的空档。当时南方正闹太平天国。不过这次英法联军其实是扛活,得利最大的是俄罗斯。俄罗斯运用的是智慧。这次失败使俄罗斯取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天然良港海参崴。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有这样的数据:清军伤亡21,500人;英、法联军伤亡405人。
英军的死伤数据有争议则采纳估算和记录的最大值,清军的死伤数据有争议则采纳估算和记录的最小值。如果从这个来看,英军战斗伤亡最多不超过1329人,清军战斗伤亡最少不低于10045人。西方公使向皇帝磕头或不向皇帝磕头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皇帝为了他所认为的屈辱而不惜一战,却是以国家的利益及人民的生命为代价,除了使他本人遭受到更大的屈辱之外,还使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最终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那是中国为了“以夷制夷”而向俄罗斯付出的代价,这样惨痛的损失永远也无法弥补。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一场代价最为昂贵、同时又最为无聊的战争。搞笑指数第一。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包括《远征中国》,《出征中国和交趾支那来信》,《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枫丹白露城堡:欧仁妮皇后的中国博物馆》、《翻译官手记》、《远征中国纪行》、《中国之役:1859-1860/陆军少尉的战争记忆》、《黄皮书日记》、《1860年征战中国记》、《额尔金书信和日记选》、《格兰特私人日记选》、《巴夏礼在中国》、《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 等。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我昨日少传了一节,马上就传,我认为这节挺有意思的,我们就叫他北京谈判吧。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6节 谈判
下面到了看开心一刻时候了,看看大清在八里桥战前战后都怎么吹牛搞笑的:
八里桥战役,僧王真是拼了,可还是打败了,没办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僧格林沁战败后给英国写了封信,现在叫照会。照会很搞笑,摘录一下要点,粗译一下:
竹板一打呀,今个说点啥,我没有文化,可是很爱国,而且还忠君,欲问我是谁,俺僧格林沁,去年大沽口,那事不赖我,让你走北塘,你就偏不走,还要打我们,我是个粗人,一个没忍住,就把你们揍,完事出名了,说来谢谢你,不打不相识,今年你又来,给你们面子,象征性拦下,关键也没啥,何必动枪炮,最后还会好,成为好朋友。原先是误会,我来办这事,一定很圆满,你们巴夏礼,就是我安排,现在在京城,一切都安好,吃喝玩乐睡,一条龙安排,绝对有面子,怕他们迷路,专人接送陪,我说这么多,就是想和好,你要还想打,我奉陪到底,北京我有人,动手怕你输,不如和好吧,你们说的算,提啥都好使,我们全同意,烦您选个地,亲王亲自去,我给过个话,您看中不中。
看看历史上僧格林沁到底是怎么招待巴夏礼他们的:
《巴夏礼在中国》写道:“他的脖子被套上了重重的锁链,手和脚也被锁上了……绳索夹得十分紧,他的手已经肿成了平常的两倍大……到了半夜,他再次被拖到了拷问处,他受到了虑待,各种各样的刑罚都是以前闻所未闻的。4个人过来将巴夏礼抓紧,不停地抽打他……”9月22日,巴夏礼的处境有所改善,大概是因为咸丰帝出逃,恭亲王要用巴夏礼来谈判,所以使他享受了特别的待遇。
其他的人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洛图尔)的状况很恐怖,浑身长满了虱子,到处是伤,几乎走不了路。两只手腕上还有受虐待留下的痕迹,好几个月手都不能动弹,肌肉萎缩麻痹。人整个消瘦下去,一副痛苦相,很是让人同情”……“他们被推上几辆马车,运到北京城附近一个要塞的监狱。他们都被反绑着手,有人不时往麻绳上浇些水,以便麻绳变干时把手腕勒得更紧些。就这样被勒了好几天,他们的手和手腕的伤口开始化脓、坏死、生蛆。安德森中尉很快就变得神志不清,第九天就死去了。过了5天,一个锡克士兵也这样死去。又过了19天,诺曼先生(受尽各种酷刑,蜷缩在一个院子的角落里)被砍头而死,他的头颅生满了蛆”……“不久(《泰晤士报》特派记者)鲍拜先生就死了(被绑着扔进了下水道里,很快窒息而亡),身上长满了虫蛆;尸体3天之后才被绑在吊竿上扔到监狱墙外,喂了那些野狗和猪”。“有个头和双手都有伤的法国人,耳朵、鼻子、嘴里都长满了蛆虫,他脸部已经没有知觉,第二天就死了”。这就是一条龙安排,蛆就是地龙,僧格林沁好幽默。
前敌三个指挥的,老大僧王,老三胜保受伤了。老二瑞麟跟咸丰汇报说大家一听三当家的胜保受伤了,就担心呀,没心情打仗了,老惦记老三了,我就把他们领回来了,看到胜帅还可以,没啥生命危险,您看您要是有时间我当面给您弄个战地报告,咸丰是在打猎途中收到的信,边跑边给老二回信说:你不用回了,和僧王一块商量下一步怎么办,我着急打猎,那边山区信号不好,没大事少烦我。这次最佳表演奖应该颁给老三胜保,胜保先后给皇上写了3封信,第一封我受伤昏过去了,一醒来听说战败了,我就又哭昏过去了。第二封不是我说老僧,他平时骄纵部下,仗一打起来,都懵逼了,一听炮响,就知道往回跑,皇上您知道他们是骑兵,可不敢说他们踩死多少自己人,我当时就想管来的,可你封我是副手,我没办法管呀,对了,皇上我最近因为总哭痔疮发作,也没法休息。给皇上写了请假条请假15天,请皇上恩准。第三封皇上,我就说我该管管,这不老僧他背着我和英夷通信乞降,有这么办事的么,我事先一点不知道,这事您的管管,最后谢谢皇上批假。咸丰知道僧格林沁看不上胜保,当年打太平军时结的仇,这次僧格林沁让胜保顶到前面当炮灰,就是借刀杀人,胜保知道,所以利用僧格林沁八里桥战败,使劲埋汰他。
八里桥大战的当天,咸丰收到各地大员的吹牛的汇报,都是嗷嗷的,吹的我哭笑不得,看看怎么说的:
笑话一:
光禄寺少卿焦祐瀛(咸丰死后,托孤的八大臣之一,笔杆子)、翰林院侍讲学士张之万(李鸿章的同年状元,张之洞的哥哥,之后的刺马案主审)、山西道御史陈鸿翊等奏:老大,听说抓着个英夷,弄死他得了。咸丰回复:等等看看,幸好等一下,要不紫禁城都得让人点着了。
笑话二:
工科给事中何璟(李鸿章的同年进士,湘军出身,中法战争时闽浙总督,马尾之战大清的福建的主管,张佩纶的顶头上司)奏:抓到巴夏礼,说明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现在就是我们复仇的时刻到了,先宰了这小兔崽子,然后和他们断交,让僧哥将在中国的外国人都干掉,让广州收复香港岛,山东烟台和沈阳牛庄也让地方官跟他们干,决一死战,我们忍了十几年的大仇,现在到了报的时候了,先皇就是憋屈死的,现在我们就要打败英夷以慰先皇在天之灵。
笑话三:
署户部右侍郎内阁学士袁希祖也建议杀掉巴夏礼,军政大计更是提了一堆:
第一抓到英夷头子巴夏礼,大家很高兴,但皇上不能饶了他,你放了他,会寒僧王的心,以前咱们就是心太软,想当初林则徐要是干掉义律,不就啥事都没有了。又是个无知者无畏呀。
第二有人造谣说,夷四国联合了,这是胡说,他们不知道敌情,我去年回老家了,和在上海做生意的聊了三天四夜,总算打听明白了,英国他们没钱,而且商人是商人,兵是兵,但军饷商人出,去年英夷打了败仗,士气就不行了,今年四国一起来就是没底气,当兵的不愿意来,没招了,才找了3000广东潮汕人和山东烟台人一起壮胆。
第三敌人这么嚣张,就是因为汉奸说的我大清怕打仗,还有就是当大官的贪污受贿。才把敌人惯成这样。他不想我们的茶叶是他们的保命的解药,咱们要是不和他们玩,他们自己就得打起来。(大黄茶叶事关夷人性命,是林则徐时代的神话,二十年了,这老兄竟然还信奉着呢)
第四让僧格林沁狠狠的削,发动群众,争取一战大出百年和平。让敌人恢复不过来,没法报仇。(正好说反了)。
最后是压轴出场,真实的单口历史笑话:
表演者:山西道御史朱潮 节目的名字:破夷9策
第一策:烧英夷的船;怎么烧,找武林高手,做个火炬,抄小路,跑到英夷停船的地方扔过去,船就着了,英夷也烧死了。(这个武林高手怎么看着像李宁,这货的创意不是剽窃了奥运会开幕式吧。)
第二策:凿露英夷的船,怎么弄,找水性好的,在水里猫两天,天津应该就有这样的人,让他带上锥子,钻到英夷船底,钻漏他,我这是听说20年前广东就是这么打赢英夷的。(吹牛都影响到下一代了)。
第三策:在内地设伏,消灭敌军。具体就是英夷就会打炮,炮就能往前打,不能横着打,我们就设伏专门横着打。(呵呵,见过傻的,没见过这么傻的)
第四策:夜袭,因为英夷一到晚上就瞎了,还像猪一样好吃懒做,我们就半夜劫营。包赢。(好像讲相声穿越了)
第五策:挖陷阱;英夷腿不会弯曲,多挖陷阱,也不用挖多深,打仗时他们一绊倒,就成咱俘虏了。(很傻很天真。)
第六策:绊马腿;夷人不会骑马,近来会了,都是汉奸教的,估计骑技练得不熟,咱可用绊马腿这招。岳飞当年用麻子刀破拐子马,就是这样干的。(这是岳飞传看多了。)
第七策:断英夷后路,听说广东这方面弄得好,号召全国向广东学习。(历史教科书不能瞎编呀。)
第八策:冬天开战,英夷听说怕冷,来中国找事都在夏秋。那我们就等着,等到天冷他们南撤时,令各处水师夹击。(这货既不知天文也不知地理,就会信口开河。这智商怎么混进体制内的呢)
第九策:按我说得办,一定能成功,小打能管十年平安,大打可保百年,有人怕报复,这就文盲了,你不想英夷离我们万里之遥,都消灭了,怎么还敢来。(不吹牛不会死,想死就作吧)

也不知咸丰看了这些奏折,心里咋想的。愚昧就不说了,考虑到当时的通讯,使得这些主战派的主张与前线战况存在一个巨大的时间差。这会儿,八里桥大败的消息已传过来了,皇上身家都难保了,这些主战派还在给咸丰讲群口相声呢,也够皇上受的。皇上这时候啥也顾不上了,一听说八里桥大败,他就跑了。
跑之前,咸丰还是负责的,将最有才华的六弟恭亲王奕訢(注意恭亲王奕訢,亲王是道光帝写在遗嘱里封的,不是咸丰封的,由此可以看出道光在选择接班人时的纠结和彷徨,根据历史的表现,道光到底还是选错了。)推到前台,封为便宜行事全权大臣,偕同桂良和文祥主演议和大戏,奕訢正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咸丰给了奕訢一个指示:就是和谈就是缓兵之计,你不要和敌人见面,让恒祺等人去谈,谈不成时勤王的大军就到了,再打不过,你就赶紧也跑我这来。这时候,还在顾及他的皇家的面子呢,无语了。
咸丰还是坚守原则的不与夷人打照面,就不见,9月22日,咸丰撩了,放弃了他的臣民带着老婆孩子号称打猎去了。
途中跑的皇帝,还在大脑全开的考虑政局,还在玩帝王术,下令桂良主政;文祥主军,夹杂了大量的各派系的有头有脸的人物,做出了乱七八糟却又不无防范意识的分工,亡国在即的情况下,头脑还是如此的清醒,这叫什么,大事糊涂,小事精明,注定命苦的货。看看他都干了什么,先是任命大学士桂良为留京办事处主任,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周祖培和吏部尚书文庆为留京办副主任;后来又加大学士贾桢和兵部尚书陈孚恩(肃顺的嫡系)及刑部尚书赵光等人为办事员。前面我们说了桂良是奕訢的岳父,这是防着奕訢呢;让克勤郡王庆惠、工部尚书绵森、内大臣奕山(还有这货呢)、侍郎衔赛尚阿等负责守城,又让军机大臣文祥署理步军统领与义道、文庆、文祥驻禁城(文祥此时是军机大臣,咸丰的心腹,后来咸丰死后,由于他没在8大辅政大臣中,投靠了奕訢和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时是奕訢的同党,此时还不是);周祖培、陈孚恩、藩祖荫(咸丰朝最受宠的大臣)、宋晋为团防大臣,驻外城。还让奕訢驻圆明园善绿庵,专职负责和英法谈判(注意奕訢是在一没兵权二没政权的条件下负责和谈的),同时规定奕訢既不能见外国人也不能进城。那时也没视频,不见面,怎么谈,这么脑残的主意怎么想的。
咸丰还没跑到承德呢,就接到大量天才的抗敌大计,号称绝对的妙计,不知道是不是看笑话,还是真的愚和蠢回娘家-愚蠢到家了。下面介绍一下,开心时刻又到了。
首先是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沈兆霖(1862年平定回乱中遇山洪阵亡)提出两条妙计:一是游击战,二是持久战。可以呀,后世抗日战争的致胜的战术,看来靠谱呀,什么叫东施效颦,这就是典型的,看看大人的具体战法,游击战就是让僧王、胜保、瑞麟三人呈品字形(象棋下多了)驻京津地区之间,深沟高垒,互相响应,(后面我们有介绍,这是叛变专家苗沛霖1856年发明的对付捻匪的战术)此时是1860年沈大人剽窃人家的成果,可人家拿这招对付的是土匪,你拿这招对付英法联军,一顿大炮能轰你奶奶家去。再看所谓的持久战,就是让清军用游击战术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就是持久战了,也没谁了,这智商怎么当上的国防部长呢),到时候就北风那个吹呀,雪花那个飘呀,海水呀老凉了,敌军那个饿呀,不战自退,等等11月北京也没雪呀,你当西伯利亚呢,我这不是艺术夸张吗,这货和前面的朱潮是一个老师教的,都认为英夷怕冷,嘿嘿,不用一个月,英夷就能把大清所谓的王牌都送到阎王那报道,还打一个月的持久战呢,上海话杠独、四川话日农包(不是日本农业大学苞米系的意思)、陕西话就是瓜怂、山东话这不扯起来了吗、河南话就是你这个鳖孙,东北话就是山炮、扯犊子、赖大彪,北京话傻逼一枚,网络语言就是个二货。
下面请战败的功臣光禄寺卿胜保谈谈:
胜保:大家好我老胜呀。
咸丰:别吹牛逼,我们正开会,严肃点,唠正经的。
胜保憋得脸通红说:我说我是胜保,简称老胜,我和英夷和法夷交过手,徒手没有粤匪和捻匪凶恶,就是家伙厉害,我们要是能1对1摔跤定输赢,我认为能赢,我查了大清就是圆明园的兵还行,其他身手不行,要不这样,上四川峨眉山和河北沧州找武林高手,他们懂得柔道,也成。(你当奥运会呢,还柔道摔跤的,武功再好,也怕菜刀,给你一炮,毛都不剩。)
詹事府詹事殷兆镛(刺马案时出任安徽的学政,曾审过刺马案):皇上,刚才老胜说英夷的家伙厉害,我从小就博学多才,我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本古书,结合老胜他们的实战经验,我给您想了个破敌战法。您看古时候攻城,都是用湿棉被挡火箭,我们文人管这叫以柔克刚。您看是不是赶紧要部队列装旧棉被,越旧越好,一省钱,二是效果好,把旧棉被浇湿,一横上下贯以粗索,两边用竹竿绑上,竹竿一端弄个小刀可以将竹竿插在地上。每个被用两个兵张开,骑兵尾随,碰到敌军,棉被军在前,第一层蹲着第二层站着,将我军都盖上。中间也要留点空,用以打枪和观望。(你看到这,不得不佩服殷兆镛,这不就是坦克吗,后世的防弹衣、装甲运兵车于一体的棉被军吗?都说达芬奇设计了飞机和降落伞,我大清也不差,在咸丰年间就提出了坦克雏形。领先世界60年。)棉被阵展开,敌人是冲不来的,等敌人累了,我棉被军就进攻了,我们一人守这被,一个拿刀砍马腿。我骑兵跟进,枪箭齐放,步兵再继续冲锋,敌军必败,我军必胜,同时湿棉被还能捂住炸弹,所以,赶紧列装棉被吧。时不我待。他这棉被军若上了战场,估计打赢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担心英法士兵看见这超前世界60年的阵势后可能笑背过气去,丧失战斗力。

遥想咸丰年间,君臣之间如此融洽,相互吹捧,双方的愚昧,君臣的无知,是互相成全的。傻臣子成就傻皇上,傻皇上成全傻臣子,遂成比傻帝国。
恭亲王奕訢一听让自己留京,受到重用,要知道之前,给他派的活不是守墓,就是扫墓,都是白活,就没这么正经的大活。这会可是重用,可奕訢自己吓坏了,哭着喊着要上承德护驾,为啥?怕死,现在这牌面就是亡国了,自古亡国皇家血脉那统统的都得杀掉的,奕訢外号鬼子六,那也是老油条了,明白皇上这是要借刀杀人,办不好,洋人就把他剁了,办好了,还是咸丰坐天下。自己的身份也是贵重的,先皇封的亲王,皇上的六弟,对外怎么都说的过去。咸丰严令就老六你主持和谈,钦此谢恩领旨。奕訢一看没办法那就积极准备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快先把巴夏礼他们给我放了,什么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个坏消息,什么乱七八糟的先说坏消息是什么?坏消息是,就剩19个了死了20个,我的老天爷,可要了亲命了,好消息是他们的头巴夏礼还活着。领导还在,好,万幸。那时的大清是没有人权观念的,他们觉得只要领导不死就没事。老百姓的命不值钱。英法两国的20个人不值钱,之后大清就会得到报价。一共值一个园子钱,这个园子就是圆明园。
下一步怎么办:放下身段表示友好,对,那个谁?就说你俩那,同仁堂老板乐平泉、恒利木厂的王海,你俩个组织点人,去给城外的英夷犒赏三军去,慰问一下,把乐平泉和王海吓的直磕头:亲王,可不敢,我们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可不敢当汉奸,这是那个狗娘养的告小的的黑状,亲王明鉴呀。冤枉。这俩人一表忠心,可把亲王气坏了,可当下是用人之计。不便发火,所以难得没发飙,继续和颜悦色的和他俩说,现在是以和为贵,打仗毕竟劳民伤财,为了百姓,皇上想和谈了,你俩这是为朝廷办事,放心,办好了有功于社稷。好,这是奉旨办差,没问题。这俩人回去了,弄了各种社会名流,选拔标准参照后世的各种选秀,还是很严格的,就这样选了一批北京的民间代表,带了500只羊和50头牛和其他驴打滚、果干什么的北京特色就搞军民联谊去了,前面我们说了联军,是老驴比马栏子了,很注意收买占领区的人心,就要给钱,白给不要。没办法拉回去吧,结果半道让人给劫了,谁干的?你猜。
奕訢让皇上给钉在北京了,天天请示想跑路,皇上就不让,一来二去,就等到了联军的最后通牒:10月13日,联军接收安定门的防务,不从就大炮伺候。听我们的安排那么除了护送联军公使的卫队外,其他一兵一卒不进京城,保证不扰北京居民。这边奕訢还请示呢,那边咸丰亲自指定的军政大臣老早就缴枪投降了。无一例外全部。这就是大清的忠臣。奕訢继续请示:他们就要进城了,我怎么办。你不让我进城,人家马上进城了,我什么权利没有,今后怎么谈呀。其实奕訢意思要点权利。咸丰也够意思回信说:你这时候进城和他们谈,他们要是想我们对待巴夏礼那样对待你我的亲弟弟,可咋整呀?咸丰避实就虚,论勾心斗角咸丰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就在这时,时间到了,大清的忠臣们13日准时打开了安定门,并主动将安定门、德胜门一带守军撤退。和平交接,为了百姓。我呸。联军内部现在也有个中国通他就是龚自珍的大公子龚橙,他告诉联军亲王的担心,联军马上给亲王法照会:你别怕,我们是文明的,不会伤害你,保证你的安全,你过来呀。奕訢得知后,心想。这回是死定了,英夷连我怎么想的都知道,此去凶多吉少。
他就给咸丰写了个声情并貌绝笔信大意就是:头一次你给我交待这么重要的差事,我怕是办不好了,我原来想着坚守京师,至少有点谈判的资本,英夷现在进了京城了,咱们也没有什么依仗了,你指派的那些人,一直催促我进城和谈,他们这是推卸责任,我一进城,他们就没啥事了,因为你定的我专门负责和谈的吗。可要是谈不成,怎么办?要是夷人武力威胁弟弟,弟弟怎么办啊,亲哥。俺的皇上啊,咱俩论公你是君王我是臣下,论私你是我四哥,从小你我一起长大,感情就不提好到啥样了,我此去和谈,凶多吉少,怕要辜负您的信任,要是谈不成,我估计我此生也难再见到四哥了,咱家的圆明园别墅前几天10月7、8号吧,也被英夷给抢了,现在的京城成了英夷的地盘了,一想到您还在热河大冷天的招罪,我心里可难受了,经常半夜为这事哭醒了。这声泪俱下原文那写的文笔更是婉约中透着丝丝的悲惨,鬼子六是和咸丰两个老师,一个学历,都是帝国皇家私立学校毕业。这封信写的也是半真半假,真情还是多少流露一些的,加之故意的煽情,宛如凄凉之境再现,悲悲切切,这是两次鸦片战争中难得的不搞笑,读着让人心酸的佳作。
咸丰还是回信了,婉转的批评了投降的忠臣,让他们将功补过去守好圆明园。继续委托奕訢主持和谈大局。奕訢是真的怕呀,10月14日,在留守忠臣和咸丰严令下,不得以奕訢才长辛店迁往西便门外的天宁寺,离城近些,以方便跟联军交涉,但他就是不进城,一直挺到换约时才进。你问了奕訢怕啥呀?怕啥,不到一个月之前,僧格林沁和怡亲王他们趁着和谈,在通州将英夷的39名谈判代表,扣押,之后押回北京圆明园,受尽了满清十大酷刑,现在就惨剩19人还活着,其他人惨不忍睹,死无全尸,英法代表原来一直以为是美差,那想到剧情反转突然就变的阴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片。
10月13日到16日,大清陆续的将19名谈判代表释放了,先是把巴夏礼放了。联军一看,39个人,你就放一个,其他人呢?实在挨不过了,39人,伤的、残的、死的,都送回去了。根据法军在安定门城墙上发的通告:“英军被俘人员26人,其中幸存者13人,遇难者13人;法军被俘13人,幸存者6人,遇难者7人。”这些遇难者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在满清牢狱中被虐待折磨致死。可把英法联军气坏了,打狗还得看主人,这是藐视我大英帝国呀,要惩罚大清,联军认为大清本事不大,脾气还挺大,就是欠收拾,英夷放出话来,要大清好看,你说奕訢敢自身赴会吗,多带几个人去,问题是谁敢和他去,大清方面吓的玩玩的了。实际上英法商量具体怎么惩罚大清产生了分歧,英夷的意思是,第一他们的人在圆明园内受到虐待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个园子夷为平地。第二大清出钱在天津建个赎罪碑,世代忏悔。法国认为不可,圆明园咱都抢一次了,再烧了容易让人误会咱们是销毁证据,立碑再激怒大清,不和谈,就操蛋了。你看到这,是不是会觉得法国还是很明事理的,我劝你看完在说,接下来法国说出自己的建议,就是实在想报复,咱就烧北京的皇宫吧,烧皇宫比烧一个园子,更能让清朝统治者印象深刻。哈哈,怎么样,最坏的在这呢。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这时是清醒的,说:咱们进北京前,说的好,只要他们投降服了,咱进去后不扰民不烧抢。现在烧人家皇宫,是不是过份了。最后联军商定烧圆明园。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8节 火烧圆明园1
这章特别匆忙,高中同学着急要看,我就临时加写了圆明园事件。由于时间不足,写的仓促,有不对地方,敬请谅解。
1860年10月13日,联军兵不血刃的占领北京,由于巴夏礼事件,10月17日联军决定拆了圆明园报复大清不讲人道。(香港伊利近街。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至今仍存在于香港岛上这条街道,居然是为了纪念下令放火烧毁圆明园的英国人詹姆斯·布鲁斯的。来源:互联网资料)
圆明园建于明朝,位于今天的北京西北,1709年康熙赏给了四爷雍正,起名圆明园。到咸丰时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累积圆明园在咸丰时规模宏大,占地5000多亩,周围连绵长达10多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由于大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夏天就到这里办公,因此当时有大清夏宫职称。
看看我们怎么高度艺术的评价圆明园:
圆明园汇集中华天下园林胜景,还学习建造了西方式建筑,东西合璧,是伟大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是中国建筑和文化窗口典范。最重要的是圆明园里面有老鼻子好东西了,如历代名家帝王的书画珍品、金银珠宝都是官方制式打造、宋元瓷器那都是官窑出品的精华等,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聚宝盆。
接近历史真相的圆明园:
中国历史上文人写作的特点就是赞美和虚拟及比喻相结合,乐观浪漫主义严重,对圆明园的货币化价值有太多吹捧痕迹,再就是那是皇室的,确切说那是皇上私人的园子,和你平民有什么关系,当时的大清平民就有这个超前思维,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现在被吹嘘成万园之园,实际上就是清代风格(清代建筑不同唐宋简约大气,流行细节的花哨,小家子气十足)和西式风格的杂交,还是转基因的有毒产品,圆明园的西式建筑属于洛可可风格,是西方古典建筑中颓废非主流的流派,艺术性就好比北京西站,不伦不类。
圆明园就是西方传教士设计的一个西方粗制的仿制品,和今天深圳的世界之窗一样的性质,不同的世界之窗花钱是个人就能进去玩,圆明园就皇帝一个人可以玩。烧了之后。李鸿章私自去过,被举报罚了一年的工资,呵呵明白了,就是贵如李中堂也不行进。今天那个人要是说世界之窗和北京西站是国宝,你会以为他是精神病。建了150年的世界之窗和北京西站的下场就是动迁,皆大欢喜。还有就是近几年炒成天价的圆明园水龙头,中国文物专家罗哲文认为这十二生肖兽首的价值仅值几十万元人民币,工艺并不特别,外观比较粗糙,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 要不是有点历史价值,简直不如千把百元现代工艺作品。
为什么现在圆明园兽头(就是个水龙头)会炒到如此匪夷所思的天价?那是西方那些臭不要脸的的文物骗子看透了中国现在的好面子的本质(这么面熟,对,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还是好面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圆明园今天被我们宣传成国耻了,买回来就是雪耻,中国现在不差钱,有强烈的购买欲,妥了,上当了,炒成了天价,中国还乐呵的买单,2000年4月至5月,中国保利集团(保利集团是具有军方背景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主要业务是出口军火,董事长赫赫有名)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774.5万港元竞得牛首、以818.5万港元竞得猴首,以1544.475万港元竞得虎首;2003年,猪首的美国拥有者将铜像转让给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澳门何鸿燊(赌王)向该专项基金捐款600多万元人民币将其购回;2007年9月,何鸿燊在苏富比拍卖会举行之前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并宣布捐赠给中国。这五件兽首现都展存于东直门南大街14号保利大厦二层之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花天价购回这些兽头却被公众冷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些水龙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013年,法国奢侈品巨商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先生将鼠首和兔首无偿赠与中国。他是个大好人,是,我小人之心度一下君子之腹,认为主要还是考虑他的生意,前面我们说了圆明园的水龙头也就中国人感兴趣,给中国他就获得中国的好感,中国能不成他的这份情吗?我们前面说了他是商人,成功的商人,旗下古驰、宝缇嘉、圣罗兰众多大牌奢侈品,你说他图什么。呵呵,市场。
历史上国人不知道的是,有没花钱没差谁人情成功追讨回来的,现在位于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的北京古观象台,建于1442年是明清时期的国家天文台,观象台上安放着清代主要由西方传教士制造的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地平经纬仪、玑衡抚辰仪等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将台上天文仪器中的五件作为战利品,于1901年8月运往德国,按照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命令,于1902年4月安置在波茨坦皇家花园的桔园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依据凡尔赛条约第131条的规定,这些天文仪器得以于1920年6月被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1921年4月运抵北京重新安放于北京古观象台。这个情况的特殊性在于,当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失去了在国际社会中讨价还价的地位。而中国通过战争获取对英法两国的胜利在可以预见的年代里应该说是毫无可能。主要是我们是和平主义者(也许愤青们不这么认为,呵呵)。

平心静气反思历史,难能可贵。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到底是外国人烧了圆明园还是中国人平的圆明园。
目前从主要典籍(比如《清史稿》)找不到英法联军烧园记录。民国初年发行的《清稗类钞》是这样说的:十九日,英人至圆明园宫门,管园大臣文丰当门说止之。敌兵已去,奸人乘时纵火。
高中时,我们要是写关于国耻、关于圆明园论文,均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作证。从雨果那封热辣滚烫的信中可知,他是大清帝国的发烧友。雨果在文中辛辣的讽刺了额尔金父子和英法两国。中国阿Q们看着解气。
看看历史上说到圆明园事件:
因为当时是在郊区,法军进入圆明园的时候,唯一的抵抗来自一群手无寸铁太监。
10月7日到9日联军第一次抢劫了圆明园,法军最先攻占圆明园,当地处于无政府状态,法军士兵先进去拿一批文物,接着是住在周围的满人和汉人也进去拿,最后才轮到英军去拿,因为英军很迟才到达圆明园。不少精明的汉族生意人还把圆明园里偷回来的文物卖给联军,由于“英军带的银元更多”,而法军见过世面,比较会还价,所以“中国的生意人们更乐意将这些东西卖给英国人”。至于中学课本里什么指挥农民们抵抗英法联军的冯婉贞,其实历史上查无此人,只是民国时期的一篇武侠小说里的虚构人物,圆明园附近也没什么谢庄,电影《火烧圆明园》里出现“冯婉贞”更是以讹传讹。
而过了6天之后,10月13日到16日,大清陆续放了19名战俘,17日,联军报复决定火烧圆明园,英国专使额尔金在日记中写道:“关于其他被俘友人的命运,我们收到了不幸的消息。这种罪行令人发指,我们必须严厉对待,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今后的安全。”法国专使葛罗写道:“两地军营都愤怒至极,但要克制强烈的复仇欲望,不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忍受力!我的英国同僚(额尔金)好像要把事情闹大:他是想推翻清王朝,帮南京反叛者一把?不管怎么样,事情得有个了结。”英军统帅格兰特写道:“由于人质受到的酷刑以及死亡人数之大,额尔金勋爵和我认为必须让满清皇帝接受惩戒性惩罚并留下报复的痕迹,因此决定摧毁皇帝宏伟的夏宫(圆明园),把它烧为平地,但这个计划遭到(法国)蒙托邦将军的反对,拒绝联合行动。”
10月18日,英军点着了圆明园,19日整整一天,它们还在燃烧。西方友人洛奇回忆道:“黑云被风吹送,像一个巨大的黑色斗篷,罩在北京城的上空。”配合这骇人的黑云,额尔金写了一份中文的声明,贴在附近所有的建筑和城墙上,大意是:“谁他娘的乱杀无辜、伤天害理,也不行,会遭报应,大清咸丰杀谈判代表罪不可恕,烧他园子一座以示惩戒。”这时距第一次圆明园被抢劫已过10天。
在后来给法军的信件中,额尔金与格兰特十分完整地表述了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额尔金说:“我烧圆明园就是要惩罚大清皇帝,他开战之前,臭不要脸的说要用他私房钱悬赏杀人,虐待杀害谈判代表,还拒不接受我们合理化建议,圆明园是他自己的行宫,我们烧掉他就是撅他面子,不是针对大清人民的,就酱紫。”
身处事件中心的巴夏礼在10月27日写给妻子的信中也说:“领导是对的,圆明园是大清的夏宫,皇家私产,我们受难的地方,作为战胜者,我们有权利伸张我们的正义,法国人建议烧故宫,我认为不合适,领导是公正的,就事论事,烧圆明园恰到好处,即表明我们的态度,惩罚大清咸丰,也没伤害大清的百姓,十全十美。”从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于我们口径的说法,而且也是义正言辞,掷地有声,咸丰的错误导致的圆明园的被毁,怎么现在就剩下英法暴行了,起因模糊了,过程也不太清楚了,结果却是老百姓在一代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下,耿耿于怀。看看当时的大清平民的反应,额尔金1858年底在长江考察两个月后发现:一般大清民众对朝代之争的任何一方都没有多大的热情,大清人民长期的莫谈国事,造成是非麻木,他们对战乱的态度仅相当于他们对地震、瘟疫或任何其它天灾一样;畏惧和无可奈何,过不好的底层屁民隐隐的还很向往,渴望乱世成名,就是变态。律师家庭出身的马克思在没有亲自考察取证下,就对专制下的东方民族判决如下:我们不应该忘记野蛮人的利己主义(马克思也瞧不上我们东方人,出人意料,可在那个年代,大清表现很难得到认可),他们集中在极小的一块土地上(马克思地理不好,大清还是蛮大的),安然观看大帝国怎样被破坏,他们安然观看这一切现象如同观看自然界的现象一样。看看大清的人民当时思维还是很文艺的,就是对政治漠不关心,专门利己和毫不利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看看我们没传承好,现在就知道声讨英法,爱国主义教育很必要,但是你知道什么是爱国吗,什么叫主义吗,什么叫是非曲直吗。什么叫有理走遍天下,什么叫有理不在声高。有点乱是不是,捋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字数:8111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02 01:13:20

更新时间:2019-11-16 17:00:36

评论数:56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