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近代那些事

近代那些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新昌仁慧11 2018-07-24 12:02:33
同样的战略态势为什么曾国藩能灭太平天国而陈友谅却败于朱元璋?元末长江流域的两支红巾军完全执行了两条截然相反的战略,西部的陈友谅急于过皇帝瘾,早早的在九江就坐上了龙椅。而东部的朱元璋就狡猾得多,他是高筑墙,缓称王,先做缩头乌龟,避免枪打出头鸟。但是在长江中下游,两支同一出身的队伍却趁着元朝主力全力对付北边的刘福通的机会,集中精力扩大地盘,相互大打出手,进行了几番你死我活的争夺,其中最有影响,最......
-----------------------------
你对石达开过誉了,鄱阳湖之战,说白了就是内湖之战,不涉及长江中下游战略,陈友谅的 失败在于轻敌和天意,战术他就是他那个时代的曹操,将大船连在一起。朱元璋因地制宜,先是采用了后世1588年群狼战术,以小博大,后世是大英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当时是朱元璋以小博大,前期打败陈友谅,致使陈友谅昏招迭出,联船抗击,被火攻战败。朱元璋就是战术对头。战略没得说,如您说讲,低调。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近代那些事好,都想进去看看。
现在就要出发,做个学生阿呆。
背个帆布行囊,带着粮食蔬菜。
骑上心爱白马,记得喂马劈柴。
先是历史世界,再到搞笑寻爱。
那里面朝大海,还有春暖花开。
欢迎你的到来,我是作者大海。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下面是历史上真实的石达开败走紫打地最后之战:
翼王军队从到达大渡河到强渡失败的过程。叙事的时间是从公元1863年5月14 日至6月13日,刚刚一个月。空间是在四川省石棉县的安顺场(当时的地名叫做紫打地,)。在这一个月中,石达开部的活动范围在安顺场及其附近的30公里之内。
1862年12月,石达开派李福猷由云南进入贵州大定、毕节向四川东部进军,这是迷惑和牵制清军的疑兵;又派赖裕新率精锐万余作为先锋,从宁远向四川挺进,石达开大军随后跟进。
1863年4月,石达开3万人马在云南,接到赖裕新扫清敌军大路以通的消息,这时赖裕新实际上已经阵亡,被越巂(音同西)土司岭承恩在白龙沟设伏打死了,余部在郑永和率领3月28日在大树堡渡过大渡河。石达开领兵横渡金沙江,打算再过大渡河,就可以向四川腹地长驱直入了,鉴于先锋走的是大路,石达开怕清军大路有准备,就走了小路,鬼的很,可天要灭之,怎么聪明都白费。5月12日绕过冕宁,走小路向紫打地进军,由冕宁经大桥、铁宰宰、水扒岩、烂泥坪、铜厂、新场,于5月1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越巂厅土千户王应元所辖的彝族集聚区紫打地(紫打地是彝族语音译,现在这个地方叫安顺场,72年后,又有一支军队走了同样的道路到了紫打地,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军)。大渡河紫打地一线有13个渡口,清军不知道石达开从哪走,所以派川将唐友耕来回巡视。太平军到时对岸没有清军。
事实上,大渡河的紫打地河段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地理情况,在这里,原本从西北到东南走向的河流转了个90°的弯后,再往东北而去,而紫打地刚好就位于这个90°弯顶的凹岸。 紫大地地势低洼,前面有大渡河拦截后面是马鞍山,左边是松林河,右边是鹿子河(小水)和老鸦漩河两河交汇的地方,兵法上管这种地方叫绝地,“山川险隘,进退艰难,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时是春末夏初,大渡河上游雪山融化,河水随时都有暴涨的可能。大渡河河道窄,河床情况复杂,有很多河弯、石梁、石盘、凸嘴等,存在回流、漩水、泡水、横流等流态,流量大流速快,在未涨水时候渡河就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863年5月14日,翼王带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南岸,当时对岸没有守军,他们当日便造筏准备渡河。当晚天下大雨,大渡河、松林小河洪水暴涨,太平军错过渡河时机,清军得以赶赴大渡河北岸布防拦截。
5月17日,天气放晴,虽然水况仍然不是太好,石达开派一支队伍乘船筏作试探性的抢渡,由于水流过急,船筏到了河中心就控制不住,难以前进,由加上对岸清军施放枪炮轰击,被迫退回。
此时,清军已赶到大渡河北岸部署了防御部队,当地的千户王应元也将自己的200兵勇部署在松林西岸防守,阻其西进;接着,在石达开东面铁宰宰清军越巂同知周歧源(副市长)与参将杨应刚部驻扎,云南提督湖中和在化林坪至瓦斯沟一线;副将谢国泰进驻猛虎岗,防太平军沿河南岸北上攻打康定;总镇唐友耕占据大渡河上游和北岸13个渡口;雅州知府蔡步钟率兵布防宰羊溪至安庆坝一线;各自领兵勇数千阻挡石达开北进;布政使刘蓉带兵一千(战斗期间未到),在富林扎营,是这次战役的清军前敌总指挥,居中调度粮饷和作战方案。另南字营游击王松林带领1000人马从冕宁直插筲箕湾(音同烧鸡)、擦罗等处,从南面包围石达开部;土司千户岭承恩带兵千余,出竹马冈扼其咽喉,后攻占马鞍山,切断太平军后路,此时石达开已经被四面包围。
5月21日,雨过天晴,大渡河的水位也下落了,翼王组织了大规模的抢渡。分架木船竹筏几十只,战士用盾牌护身,拼命强渡,当时太平军五千精锐已经冲过河心,靠近对岸了,就在这时,河水突然再次暴涨,大部分船只被打翻,剩下没被打翻的船只,也被激流冲走,不知去向。太平军将士纷纷落水,转瞬间就被汹涌的河水冲没,这一战,五千精锐无一生还,是导致整个战局急转直下的关键。
5月22日,翼王转移进攻方向,想向西边的松林河进军,准备由泸定桥直插天全,偷袭成都。但因王应元抢先斩断小河铁索桥,使石达开无法飞渡。王应元沿河据险扼守。石达开在松林河和大渡河交汇的河口上下几里路内处处抢渡。但由于河中到处是漩涡,而且当时的节气正是乍暖还凉时,松林河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是个二十多米宽的小河,以太平军的战力渡这么个小河,手到擒来的事,可一地有一地的特殊情况,松江河也涨水了,它的水源主要是上游雪山的融化的雪水,奇寒无比,有大量的学者曾实地考察过,太平军也是人,对突破人生理极限的也受不住,松江河对岸还有王应元的土兵,河心有深沟加河水寒凉,太平军将士多数冲不过深沟,少数冲到对岸的也因体力耗尽,而被敌人杀害,石达开攻了整个白天也没攻下来。
5月23日凌晨,石达开向西抢渡松林小河,王应元率“番兵”死命抗拒。石达开见强攻不能成功,又在江面最窄处泅水偷袭,也未如愿。接着石达开又将白天赶造大船数只,于这时下水,每船首尾扣搭,作为浮桥,以此来突破敌人河防。不料水势太急,环扣被激流冲断,功败垂成。
开始的时候,石达开驻军紫大地,派兵镇守马鞍山,保护运粮的通道。当地土司岭承恩带彝族土兵从后路包抄,到达新场一带,攻击前进,趁石达开派兵攻打松林河那天夜里,又偷袭马鞍山。5月29日占领马鞍山,石达开粮道被断,退路也没有了。
从此石军陷入险境。
6月3日:太平军最后一次抢渡,石达开怒斩200彝族使者祭旗。之后,石部兵分两路,一路强渡大渡河,一路强渡松林河,全军出动。当天夜里,河水水位未退,波涛汹涌,将士与激流搏斗,最后,两路抢渡大军都失败了。
6月5日:石达开以箭缚书射投土千户王应元,希望讲和让路,或者能以高价卖粮给太平军。但是王应元已被清方收买,清方答应他“破贼之后,所有资财,悉听收取。”他垂涎太平军的军资财富,对石达开的要求断然拒绝。石达开又请彝族土司岭承恩让路,岭承恩看到石达开部已有崩溃迹象,不仅不同意,还想击败石达开部,为朝廷再立新功。攻之愈急。
6月9日至11日:石达开部当时被困紫大地,西南北三面,都被清军和彝族土兵重重包围,经当地人报告只有东面岩偏、经远一线有一条小道,能突出重围,但这条路艰辛无比,是悬崖上的小路,走过这一段,抢占凉桥,就可以到达海棠的大路。石达开无奈只好孤注一掷,放弃所有辎重向东突围,对岸清军一直追赶射击,马鞍山的岭承恩也一直尾随攻击,结果太平军死伤无数损失过半,翼王的王娘王妃5人和2孩子投河自尽,跑了一天才在20里外渡过鹿子河(小水),晚上在鹿子河东村庄扎营。
王应元带兵渡过松林河赶到再次围困太平军,打到半夜,石达开向东再次突围,跑到老鸦漩一看洪水未退,水势凶险,难以渡过,只好收拢部队拼命抵抗,此时太平军仅余6000人,军心涣散,有军官想挟持石达开投敌,石达开面临绝境。
6月11日:清军都司王松林入敌营,会晤石达开,劝他命部下放下武器,石达开应允。致书骆秉章大意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冲我一个人来,要杀要剐随便,请留我部下6000人一命。”
6月12日谈成投降条件,谈判结果是先遣散4000人,余2000人不缴军器,移驻大树堡待命。王松林收编3000太平军。
1863年6月13日石达开携子与曾仕和等人被押赴凉桥清军大营。神奇的大水随之降落。清军唐友耕部过河袭击,从杨应刚军中劫走石达开和他儿子石定忠、宰辅曾仕和、中丞黄再忠、恩丞相韦普成等5人(这些怪异的官名是石达开起的)。官大一级压死人呀。
1863年6月19日清军将大树堡残余的2000太平军围杀。
1863年6月26日石达开被押赴成都凌迟处死。
石达开和曾仕和等最后表现的相当的爷们。刚开始行刑时,曾仕和疼的喊了一声,石达开对他说:为什么不能忍着点,我们抓住他们,不也是这样吗?曾国藩的儿女亲家刘蓉称其“临行之际,神色怡然”,四川总督骆秉章赞其“枭杰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这是来自敌方的评价,应该不假。我们的评价就是不管怎模样,最后石达开总是趟不过哪条河的,不是大渡河,也会是另一条河。这是宿命。历史上大明朝末年就是气数已尽,末年一直大旱十几年,李自成等为什么造反就是没活路了,天气也是寒冷无比,河南都结冰下雪,等到1644年大明亡了,天气也好了,风调雨顺的了,你说是不是挺邪的;石达开也一样,洪水那年都晚些天才来,可偏偏1863年就来早了,而且一来就是一个月,事后称70年一遇的大洪水。等石达开投降了,大水就撤了。怎么听都像老天安排好的。
据《纪石达开被擒就死事》一文记载:“石王与曾仕和对缚于十字桩上,行刑人分持利刃,先剜额头皮,下掩双目,次剜双腕。曾文弱,不胜其楚,惨呼。石徐止之曰:‘何遂不能忍此须臾?当念我辈得彼,亦正如此,可耳。曾遂切唇无声。凡百余刃,剜全体殆遍。初流血,嗣仅淡血,最后仅滴黄水。刑终,气早绝矣!”幻想舍命救全军的石达开,终至丧师身死,年仅三十三岁。石达开被处死的刑场在成都城内上莲花街督标箭道。
然而,在四川|一带,始终流传着一种美好的传说,即石达开并没有死,当时忍受酷刑、凛然就死的是他的义女的丈夫马德良。
据说,石达开征战时,曾替一名叫韩宝英的少女报了家仇,少女为报恩愿委身事之,石达开仗义不纳,收为义女,让她掌军中文书,人称“四姑娘”。后有马德良来投军,四姑娘见他容貌酷似石达开,即嫁之。当石达开被困大渡河,决定自赴清营,舍命救全军的时候,为报恩四姑娘让丈夫马德良化装成石达开,入清营受缚,最终被害,四姑娘自己则抱着幼子沉河。而真正的石达开,已经混在乱军中突出重围,隐迹于山林了。此事源出王韬的笔记,又经《太平天国野史》等书籍的渲染,在四川|地区家喻户晓,川中至今还在上演川|《四姑娘》。这些传说在民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爱戴石达开的百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但史学家多将它看作是小说家言,因为它们毕竟有许多破绽。
但是,关于石达开未死的说法还有不少,宝庆(邵阳)会战之后,就传出过石达开战死的传说。真假难辨,大渡河之战后,石达开被擒,迅速被杀,一时真假也是难辨,骆秉章的证词是,一看石达开就气质非凡,言谈举止和讲述的造反过程,都详尽如实,栩栩如生,一看就是石达开本人。经过骆秉章这么反复说明,反而给人以欲盖弥彰的感觉。能说气质好就是石达开,长的像流氓,不一定就是流氓。石达开刚押到成都2天就杀了,有以假乱真的嫌疑。李自成当年就据说死在地主组织的民团之手,就是传说,所谓的证据有,都是口供,没有过硬的可靠的不可逆的证据。为了大清,李自成必须死,不管真假。
最令我们后人起疑的就是,当时的大清也不信石达开就这么容易没了,李秀成被俘时,写过自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投降书,别的问题曾国藩问李秀成,李秀成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唯独对石达开真死假死,李秀成笑而不答。这证明大清当时也对石达开生死有怀疑的。
总之,关于石达开的生死、下落,我们不能信野史小说的。但也不能忽视当时大清朝野的怀疑。正因如此,有关石达开死里逃生的民间传说,仍使人难以对其彻底的加以否定。
大渡河水续东流,两岸青山能作证,石达开大渡河覆军真相就是如此。
下篇我们戏说一下因大渡河一战名列第一的倒霉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章 太平天国
第五节 大渡河紫打地之战第一倒霉蛋:
太平天国石达开是人气最高的,按说打败这样的人,而且还是全歼其军,生擒活拿其本人,这仗打得满分,足以名垂千古。可打这100分的主帅骆秉章却名声不佳,比遗臭万年还多一年。
大家现在认为骆秉章是个骗子,人家石达开和老骆谈投降条件时,是放过他的部下,可老骆却却出尔反尔,趁机杀降。可为啥说骆秉章冤呢?冤就冤在这里,因为欺骗石达开,他没有作案时间,也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在大渡河一战中,骆秉章始终没出演,一直在猫在成都遥控呢,那时骆秉章紧张啊,那时从成都到紫打地约920里,(翻开光绪年间出版的《越巂厅全志》,从中可以看到,四川官府设置驿站传递公文,第一站自成都到雅安,360里,限三天送达;第二站自雅安到大树堡,360里,限三天送达。大树堡到紫打地的路途为二百里左右)。成都的讯息要传到紫打地,需要一个礼拜以上,一来一回,约摸半个月。(看看大约同一时代1850年,第一条海底电报电缆连接了英国和欧洲,1857年,第一条横越大西洋的电报电缆连接了美国和欧洲。从此,世界的交流就在转瞬之间。而我们还在用马跑,差距呀,所以说得发展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石达开是1863年6月11日传令部下放下武器的,骆秉章骗石达开,要在7天前从成都下令。而骆秉章则需要看到14天前的紫打地军事情报,然后才能做出可以欺骗的判断。那么好,我们捋一捋石达开大渡河一战的经过,看看14天前的5月27日,石达开部队的情况。在5月27日,石达开驻扎在马鞍山的大营尚未被夺,粮草也没有失去。虽然第一次强渡失败了,但形势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也许大水突然就降下来了,而石达开也就过了河。远在成都的骆秉章不是神仙,又怎么会未卜先知,下达以招降之名欺骗的命令呢?
其实,骆秉章虽然没骗石达开,但黑点在于杀降。不过,既然我们知道了上面的已知参数,作为一个数学大国的公民,那是闭着眼睛也能算出来骆秉章同样不可能自成都下达杀降的命令。事实上,相距如此之远,骆秉章身在成都,只能在大方向上把握战局,具体到招降、杀降这种实时命令,他还真是“臣妾做不到啊!”
当然,骆秉章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听到杀降消息后说不定会认为杀得好,杀得妙,但就事论事,杀降这个锅,还真不该让他背。倒是有另外一个人,他比起骆秉章来,有更大的嫌疑背杀降这口锅。此人就是曾国藩的儿女亲家——刘蓉。因为紫打地的战事越来越得手,远在成都的四川总督骆秉章终于感觉:靠,一来一回就半个月,这不是人指挥的!于是,他派四川布政使刘蓉出马,到前线主持大局。
刘蓉6月15日自成都出发,此时,石达开走入清营都两天了。刘蓉虽然连大渡河之战的尾巴也没赶上,却并不妨碍他途经四川小城荣经时正巧遇到被总兵唐友耕押解的石达开。
石达开走入清营后,清军将领为了抢夺他差点打破头。最后,武官官职最高的也是最骄横的唐友耕抢到了,不是以文制武,文官大吗,是文官大,可这是什么时候,是要动兵抢的时候,谁手里兵多谁就是老大,石达开在谁手里,功劳就是谁的,后来真是以此为依据论功行赏,主要劝降功臣王松林(第二冤)啥赏没有,先抢到手的杨应刚后来还得一虚名,后来有人说他去劝降的石达开,他身边的保镖是王松林(这玩笑开大了,王大人从主角沦为龙套了)。总兵唐大人亲自护送,乐颠颠的向成都方向进发。然而,在见过布政使刘蓉刘大人后,唐友耕把押解石达开的任务交给了部下,匆忙返回了大树堡。之后,便是当夜四更的杀降。
唐友耕本人并未亲自杀降,但在现场主持杀降之人是唐大有。唐友耕原名叫作唐大明,唐大有是唐友耕的部下兼堂兄弟。
所以说,唐友耕在面晤刘蓉后,很可能得到了杀降的命令,因此才会把押解石达开的美差撂下,回去布置杀降事宜。
按说,刘蓉下达杀降命令的嫌疑比骆秉章大多了,但黑锅却结结实实扣在了骆秉章的头顶。
话又说回来,骆秉章是个军政人物,这种人,本来就不能强求人品,所以,即便是他被两口黑锅砸的击穿地心,还不能算是倒霉到家。但是,在另外一股势力的运作下,他终于彻底沦为大渡河畔不折不扣的第一大倒霉蛋,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现在我们一般人会认为骆秉章没名气没能力呢?那是因为,骆秉章活的没有曾国藩长,更重要的是,他不是湖南人。所以骆秉章死后,曾国藩成为湘军的领衔人物。在湘系笔杆子,如薛福成等人的妙笔生花下,骆秉章渐渐成为一个无能之辈,是躲在左宗棠背后怀抱小妾花天酒地的傀儡。两个人都能干,一个会吆喝,一个则不会,骆秉章被曾国藩渐渐遮盖了名气,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说,同样是中兴名臣,曾国藩还真是比骆秉章更值得我们职场之人学习。
且听古月照今尘在下篇接着说历史上真实的骆秉章和石达开怎么跑到四川的。
主要参考资料:
《石达开自述》
骆秉章:《奏为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由六百里驰奏》
黄彭年:《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黎雅纪行》;《黄彭年复唐炯书》
唐友耕:《唐公年谱》
《光绪越巂厅全志》
都履和:《翼王石达开涐江被困死难纪实》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章 太平天国
第六节 正说石达开怎么跑到四川的
我们先讲一下石达开怎么就跑四川来的。
1.石达开出走的影响:
1857年年4月,翼王从天京出走安庆,他沿途布告军民:
为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自恨无才智,天国愧荷恩。惟矢忠贞志,区区一片心,上可对皇天,下可质古人。去岁遭祸乱,狼狈越回京,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乃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用是自奋励,出师再表真,力酬上帝徒(德),勉报主恩仁。精忠若金石,历久见真诚,惟期妖灭尽,予志复归林。为此行谆谕,遍告众军民,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
大概意思就是说翼王我跟大家说实话,我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治理好国家,愧对天王,但我忠诚是不容置疑的,去年天京事变,我全家都死了,承蒙天王圣明让我回京工作,可事与愿违,还对我疑心重重,期间的事一言难尽,我被逼无奈,只有离家出走,在外征战,为我主开疆扩土,我是真金不怕火炼,忠心苍天可鉴,等我将敌人消灭了,得胜还朝的好消息吧,特为此事,告诉大家一声。此次出走我还是忠于天王的,愿意和我一起建功立业的,我欢迎来和我一起干。
石达开这一篇布告,对于太平天国的军民影响很大,他离开天京的时候只有3000人的部队,但是到达安庆的时候,兵马超过了十万。石达开这么一番通告,将天京事变和之后的天王种种对他的作为,公之于众,大家见他受了如此委屈,还忠心为天王着想,激于一时义愤,都带了队伍跟随他走。就这样石达开把太平天国的军心都带乱了,清朝江南大营就乘机加紧反攻,六月攻陷江苏句容,向镇江围攻。天王撤去两个哥洪仁发、洪仁达王爵,并铸义王金印,及朝内大小官员联名信,请翼王回京主持大局,翼王不理,转战江西,清军乘机重建江南大营,十一月镇江陷。十二月天京被合围。
翼王征战江西时,九江危急,太平军主将勤王林启荣,石达开的嫡系,可翼王听从张遂谋(不合格的参谋)的计策不去救援,率领大军转道进攻浙江,九江遂失陷,天京上游最重要的屏障失去了,导致湘军兵马直指安徽,天国已难逃灭亡厄运。
2.石达开部转战进军路线:
石达开进入浙江,克江山,进攻衢州,旋克开化、遂昌、处州、云和、宣平、寿昌各地,浙江震动。清廷急命曾国藩督师去救。曾国藩借着这个时机重新出山,但是他并没有救援浙江的想法,而是把进兵重点放在了安徽。1858年7月,达开从浙江入福建浦城、崇安,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督师去救,曾国藩无动于衷。8月,石达开从邵武进入江西、闽南。
11月,驻军江西南安。在这个时候,石达开已经考虑采用三国时候周瑜的计谋(你看他学的人,没成功,也是个英年而逝),分兵进攻四川,从川陕出击,和太平天国的江南根据地遥相呼应。张遂谋也极力鼓吹说什么:“自古中兴之主,具起于西北”,于是石达开坚定了进军四川的决心。1859年正月,从南安分两路西入湖南,打算从宝庆、常德、宜宾进入四川(81年后日军也是进攻宜宾想取重庆,消灭民国,张自忠牺牲在此役)(下游攻打上游,溯江而上成功灭蜀的,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灭巴蜀,还有东晋桓温347年灭成汉,仅成功2例,桓温312-373“桓音同环”是三国时期249年司马懿诛杀曹爽时,受牵连被杀的曹魏大司马桓范后代)。二月,攻克桂阳州,再克嘉禾、东安,分攻永州、祁阳、道州、新宁等地,进围宝庆。清湖南巡抚骆秉章集各路军抵御。达开攻宝庆不下,七月,改道回广西,攻桂林又不下。九月,撤桂林围,向西南攻克庆远,分攻宾州、南宁各郡。
3.曾国藩对石达开部结局的预判:
自从石达开带领太平天国的最精锐的军队转战於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各省的时候,清朝廷一日数惊,他们认为石达开的危险超过了江南的洪秀全,每次战事危机的时候,清王朝都要求曾国藩带领湘军精锐前去援救。前后招呼曾国藩“援浙”、“援闽”最后干脆命令曾国藩马上掉头西上“防蜀”。
然而曾国藩对于战局颇为冷静,他认为石达开脱离根据地作战,已经变成“流寇”之师,虽然到处逃窜不容易消灭,但是绝对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消耗作战。当石达开围攻宝庆,声威震动湖南的时候,湘军很多大将都要求回去救援,害怕石达开的兵马蹂躏湘军的老窝。曾国藩此时反而很清醒镇定,一针见血的指出石达开的弱点“每日需食米千石,需子药数千斤,渠全无来源,粮米据尽,断无不去之理”。曾国藩在给胡林翼的信里又论他说:“石贼在浙江没有占到便宜,在福建也没有打什么像样的胜仗,进入湖南之后,多次遭受地方袭扰,攻打的几个城池都不顺利,流寇要想坚持下来,必须在战斗中获得及时的补给,或者持续胜利振奋疲惫的士气,但是石逆做不到这一点,如今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没有后方支援,粮草、弹药都不够使用。湖南那个地方多山,他队伍老弱病残很多,都得跟着大军走,时间一长,肯定疲惫不堪,我看没什么好担心的了。湖南本地的兵马足以对付他,不必动用湘军主力。”从此曾国藩专心安庆战事,不再视石达开为劲敌。石达开最后真的就像曾国藩预料的成了流寇,8月撤围南走东安,转战广西。在广西庆远休整了8个月。期间石达开改革旗下的官制和改组了太平军,从而引发了万里回朝事件。
4.太平军万里回朝:
1858年10月,就脱离石达开的族弟石镇吉(天京事变中救石达开一命,后随石达开出走),1860年初石镇吉部2万人在百色被广西巡抚刘长佑(因宝庆之战战功升任广西巡抚)消灭,石镇吉本人也在安定被土司联防队给活捉,他的被俘是导致石达开部分裂的诱因。
石达开进驻广西庆远,庆远地处广西北部山区,地广人稀,加上连年战乱,民力雕弊,没有能力养活石达开的大军,这个时候,石达开的部队也发生了动摇,很多人跟随石达开源于对他的崇拜和同情,但是石达开一路上仗打得败多胜少磕磕绊绊,进军全无明确方向,主将石达开也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军师张遂谋尽出馊主意,能力有限,鼓动翼王改组了太平军高层,改革了官制,给了一些心怀不满的人找到借口离他而去。
第一支脱离是在1860年初,傅忠信和谭体方挑头,后来在安徽并入李世贤的部队;
第二支是花旗军,郑玄和和李鸿昭,原广东天地会的,后来在江西并入李秀成部;
1860年2月,第三支是后旗宰辅余忠扶手下的兵马开始吵闹着要回到天京。余忠扶加以阻挠,被部将余明富杀死,部队脱离后一直在四川和贵州一带活动。
然后武卫军蔡次贤也密谋带领兵马返回天京,事情败露,张遂谋杀死了他。本想杀鸡骇猴,没想到却激起猴愤,跳出更大更多的猴来,顶风作案,包括石达开身边的警卫和秘书都参与了东返回朝事件。1860年夏,石达开远征以来最大的分裂爆发了,这次带头大哥很多,级别高,彭大顺、吉庆元、童容海、朱衣点、汪海洋等经过湖南、福建,到江西,沿途和清军血战。辛酉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铅山遇见李秀成大军从湖北回师,就和李秀成合流一起返回天京。这时他们共有二十多万人。奏报到天京,洪秀全很高兴,就给这一支军队取了一个美名,叫做“扶朝大军”。这就是太平军历史上著名的万里回朝。
5.转战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最终结局:
经历了这一系列分裂事件后,石达开处境更加艰辛,加上石镇吉、何名标、地方起义军大成国的冯天喜先后被刘长佑消灭,庆远就成了清军重点攻击目标了。石达开被迫再此转战他处。
当时石达开路过广西的时候,确实有削发入山,归隐泉下的想法。但是后来考虑自己杀戮太多,不能被清朝容纳,自从起兵以来,死在他手上的清朝巡抚先后就有三个。考虑再三不能,只得在广西招集了几万人继续前进。这时候,四川盗贼李永和、蓝大顺起事,连续攻克眉州、邛州、青神等地(曾国藩手下第一号猛将多隆阿就是死于镇压蓝大顺部)。
石达开很久之前就想拿下四川,以为有机可乘,辛酉十一年八月,从广西贵县、横州出发,攻克融县。九月,进入湖南,绕道会同、沪溪、龙山到湖北来凤。壬戌十二年正月,从湖北利川进入四川,到达石柱厅、涪州,打算立即经渡长江,清军扼守北岸,无法渡过。沿江向西攻击,前锋到达长宁,清兵在北岸布防,再次尝试渡河失败。于是从叙永、綦江两路进入贵州。然后试图从云南镇友进入四川叙州府,兵马驻扎在横江、双龙、捧印等地,急切的想要渡过金沙江,以图进取四川。清军节节堵截,再次难以事先企图,退回云南。之后就分兵两路,一路是疑兵,一路是先锋,分别进击贵州和四川。石达开随后跟进。此时石达开共有4万人马。1863年5月14日,进抵大渡河紫打地。石达开在这战败被杀。杀他的就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明天接着聊历史上真实的骆秉章。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七节 历史上真实的骆秉章
骆秉章冤就冤在他活捉了太平天国的人气王石达开,并凌迟处决了他,被公众认为卑鄙无耻也就罢了,还被认为是个无所事事的官油子和什么也不会的官僚。用现代话就就是没有行动力和执行力,没想法也没政绩。
太平天国研究自民国兴起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一役也因其悲剧性被世人瞩目。但还是有很多人因此认为,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石达开早就过了大渡河,并兵临成都城下,活捉骆秉章了。我们前面说过大渡河紫打地到成都,按当时的最快速度是7天,骆秉章没有亲自指挥大渡河之战,也没有可能下达杀降的命令,那他真的像大家想的那样不学无术吗?
看看骆秉章怎么来四川的,和他来之前是干什么的和来之后怎么干的,再看看当时朝廷对他的评价。
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一直仗就打的不顺,转战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1859年5月辗转就来到湖南宝庆(今天的邵阳),与湖南的清军打了一仗,那时,石达开入川的说法传遍朝野。湖北巡抚胡林翼就推荐曾国藩就任四川总督,督办四川军务,咸丰态度很有意思,去可以,好处没有,这不拿曾国藩开涮吗,老曾就拖着,一来二去安庆之战爆发,皖北战局吃紧,而石达开这时在宝庆被打的大败,一度传出死讯,实际上石达开宝庆一战后,元气大伤,转战广西。曾国藩如愿以偿地把四川象甩前女友一样地给甩了。
到了1860年7月,石达开在贵州一带活动,入川的流言又开始泛滥。这时咸丰因樊燮(音同谢)案。(樊燮1813-1881,湖北恩施人,湖南永州总兵,体重超标250,民间有句谚语,樊燮阅兵,坐着看。是湖广总督官文的五姨太的亲戚,樊燮案1858年官文提名樊燮湖南代理提督,可因为先前樊燮在拜访湖南巡抚骆秉章时得罪了他的秘书左宗棠,他见左宗棠只是四品的秘书,没搭理他,左宗棠举脚便踢大骂王八蛋滚出去,从此两人结仇;在提拔樊燮问题上,左宗棠不同意,他替湖南巡抚骆秉章上了参樊燮的折子,告诉咸丰樊燮滥用国家资源和贪污受贿;眼看樊燮就要倒霉,不料樊燮反告左宗棠干涉政务和架空湖南巡抚,咸丰指示湖广总督官文查证,一旦查实就地正法。左宗棠命悬一线,这时他的老乡兼好友郭嵩焘给他联系皇帝身边红人潘祖荫和肃顺及湖北巡抚胡林翼等,影响咸丰,潘祖荫告诉咸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最终左宗棠逃过一劫,事件反转反将樊燮治罪。左宗棠因祸得福调到曾国藩身边,1861年筹建楚军在浙江独当一面。樊燮案成就以后的英名的开始。可这事没完,樊燮被治罪后回家,认认真真的教导儿子好好读书,1877年,樊燮的儿子樊增祥中了进士,这就比左宗棠的1874年赐进士出身高贵的多了,樊增祥之所以在历史上极为著名,全是因为他;左宗棠死后,他是唯一一个公开拒绝慈禧祭奠左宗棠的人;他骂了左宗棠一生。皆因为他的父亲临终前为他讲述的一段亲身经历“就是樊燮事件”。他的父亲和左宗棠之间的面对面的咒骂以及动武,惊动了所有湖南籍官员甚至跳动起了满汉纷争,最终不得不由皇帝亲自出面解决。)(帮左宗棠摆平事的潘祖荫也是大有来头,北京人,祖父是乾隆时的状元;父亲官至内阁侍读;叔叔是探花潘世璜;他本人也高中探花,晚清的名臣与翁同龢齐名。肃顺是咸丰时的最得宠的大臣,是咸丰死后的辅政8大臣1861年辛酉政变被杀。)听闻了左宗棠的“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大名。咸丰当即向湘系集体下旨,询问左宗棠能否独当一面?如果能,那么马上去四川督办军务。左宗棠此时正在筹建楚军,没时间,关键是不能抢老曾的饭碗,在这之前咸丰没同意曾国藩就任四川总督。最后,是左宗棠的好友兼亲戚胡林翼出面,为他委婉地回绝了咸丰。
没办法了,就选了左宗棠的上级骆秉章进川督军。这时,骆秉章已经是一个六十八岁的老人,咸丰有点不放心同样没给他总督的头衔,意思就是骆秉章是个过渡人物。那时的四川本土起义军李永和蓝大顺部已经如火如荼。其次,石达开虽然尚未入川,但翼王的厉害,相信所有人都明白的。比起当年只顶着虚职的曾国藩与左宗棠,骆秉章是卸任了干得好好的湖南巡抚封疆大吏入川的。从这一点,他比曾左的难度更大。如果失败,则更加晚节不保。
在上任时,骆秉章还是带着两员大将刘岳昭和黄淳熙(李鸿章的同年进士,后面樊燮案时有详细的介绍),9700人的部队自长沙出发了。谁知途经湖北时,正好赶上陈玉成西征,太平军在湖北遍地开花,被湖北巡抚胡林翼连哭带闹的熊去了一半,无奈,骆秉章只得留下刘岳昭和一半人马四千六百人,带着黄淳熙与五千一百人开赴四川。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唯一的嫡系黄淳熙入川不久便快速领盒饭退场战死了。这上哪说理去。在咸丰年间,四川兵战斗力那是有口皆碑。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咸丰从各地调动兵马围剿。其中,川军显然是战法最聪明的,死伤最少,他们平时找一块红布扎在腰上当腰带,一旦战事不利立马解下来包头,冒充太平军脚底抹油。呵呵就这么个战力,经过骆秉章改造,他先是仿照湘军体制建立了防军制度,还让各个州县每邑就地筹饷,常练五百人,编为一营,以州县官员充当管带。本地的土匪,责成当地肃清。很快川军就可以一战了,骆秉章入川前,李蓝起义曾经是那样声势浩大,他们号称三十万人,曾经逼近成都70里。但骆秉章入川不到一年,便平定了。这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带来的湘军大将死的死,走的走,骆秉章大胆启用了四川本土将领。虽说是无湘不成军,但四川籍名将唐友耕照样用的很得手。唐友耕就是大渡河之战中扼守北岸,使石达开无法飞渡的那个。
所以,当石达开率领大军自米粮坝渡过金沙江,来到宁远府白果湾时,骆秉章的防军系统开始启动。州县地方军开始围剿。与此同时,石达开的讯息也千里迢迢送到了成都。骆秉章判断出石达开将要进军四川腹地,当即开始了四路布防,把石达开可能的进军方向都安置了军队。我们在紫打地之战中介绍了骆秉章兵力部署,周全而且有效。仅以万余人的偏师就消灭了石达开数万大军。
俗话说歧路亡羊,共有四条道路自宁远府通往四川腹地。骆秉章不晓得石达开到底走哪条,他不可能把宝全押在大渡河北岸的一个点上。关键要看石达开到达大渡河后,清军能否及时赶来阻击。我们知道,清军比石达开晚了三天。那么,这石达开能用三天时间完成渡河吗?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那场洪水,石达开部会怎么样?
首先,没有渡船,清军早已在此地坚壁清野。过河的船只或木筏要伐木赶制;其次,紫打地渡口十分狭窄,即使石部有足够的渡船,渡口也根本无法同时摆下。所以说,石达开3万人的大军是无法在三天内全军渡过大渡河的。而三天后,唐友耕部会来到,在太平军半渡时发动攻击。
说道这,你就会知道,北岸无兵3天,在没船的大渡河是渡不完3万人的。当大渡河畔唐友耕一军半渡劫杀时,石达开便只能渡过松林河,直趋泸定了。72年后,另一支军队也是因为无法及时渡河而走的这条路。然而,从松林地到泸定之路非常艰险,如果敌人在途中设伏,结果十分不妙。恰恰骆秉章就在那里安置了胡中和和谢国泰两支军队,正以逸待劳等着他呢
石达开,是在和一个强大而冷酷的老家伙相抗衡,结局是完败。平心而论,骆秉章工作做得很到位,尽管有大水天祝,但活捉石达开的功劳还是值得大吹特吹的。事实上,骆秉章生前,他曾经与曾国藩齐名,被清廷视为平起平坐的两大功臣。
骆秉章是靠着战场之外的工作抓住石达开的。可以这么说,骆秉章就像一个勤奋的学生,虽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却还是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取得了好成绩。而大水是天意。古月照今尘原创,喜欢就关注点赞哟。下篇我们讲大渡河第二个倒霉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八节 牛逼硬汉王松林的故事
前面我们说了排名第一的倒霉蛋,其实还有一个倒霉蛋,倒霉指数高于排名第一的,可因为名气,所以排名第二。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那场莫名其妙的大洪水,要不然翼王还是能在四川叱诧祸祸几年的,不至于输的全军覆没,身受剐刑;总而言之就是不服,认为输的冤。有意识无意识的找各种借口为战败开脱。可我们知道战争是不可预测的,他的魅力就是其本身的残酷性和不可思议的曲折的过程甚至是结果都和大家最初以为的大相径庭。后面的我们要介绍的甲午战争就是此论点明显的论据。
我最欣赏的翼王‘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这句,道不尽的委屈和豪迈。翼王是太平军中少有的文武全才,曾有一度认为他就是太平军最完美的人,可通过我们前面的简单叙述,有人对石达开评价并不高。认为石达开出走是缺乏大局观,而出走后战绩不佳,也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并没有吹的那么好。那石达开怎么在今天有这么多的粉丝呢,人气高的气人,明显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认为恰恰是在大渡河绝望的战败后,石达开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他先是给骆秉章写信好汉做事好汉当,想舍命救全军,后又在身受剐刑时表现的英勇气概,最关键的是这一切是来自敌方的说法,大大增加了可信度,由于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大义凛然,自然吸粉无数,大众都有悲剧情结,你看看中外名著就有悲剧永流传,喜剧一笑而过,中国的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是神话故事,实际上西游记也是自由被打压,最后回归传统的悲剧;剩下的三部都是悲剧结尾,三国之所以是三国就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成功,蜀国作为主角,毫无光芒最后就落得个乐不思蜀的悲剧,水浒传要不是最后108名好汉先后被算计窝囊的战死,和前面自由自在形成强大的反差,就不是我们心中的水浒经典了;红楼梦更是,没有最后贾家轰然倒塌,怎么能有我们今天的叹息。我小时候和大人听岳飞传时,就看到大人们常常气的骂大街,杨家将也是骂声一片,但收听率据对是当年的第一;现在宣传的英雄人物,哪一个不是个人悲剧性的牺牲了,才会被后人公认为是英雄。大渡河战败虽然是石达开个人的悲剧,可因此也把他打造成了悲剧中的英雄。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么悲剧的结果,而且是天意造成的偶然的结果,石达开英雄形象必然没有现在这么高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72年之后,大名鼎鼎的的红军走了当年石达开相同的进军路线,也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可红军成功的战胜天险和敌人,那飞夺泸定桥也是红军生死之战,后来也屡屡被后人提起,每次也都会将翼王叫出来比较一番,蒋委员长的石达开第二,也成就了翼王今天如日中天的名气。
我们今天可以用虽败犹荣来形容大渡河之战的石达开,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是历史的胜利者,而当年他的敌人,现实中的胜利者不幸变为了猥琐的言而无信的倒霉蛋,成了历史上打击和嘲笑讽刺的对象。
前两章我们介绍了排名第一的倒霉蛋--骆秉章,今天讲倒霉蛋第二名——王松林。
说起王松林在大渡河一战中到底干了些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看看前文介绍,我一笔带过,有人可能还会追问一句:王松林是谁?王松林,就是生擒石达开的首功之臣。
那么,这个王松林是怎么在现在的大渡河一战中没有人说呢?怎么就立功了,立的什么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现在不出名。
王松林是长沙人,咸丰年间投入湘军,先后在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与太平军作战。大渡河一战之前,他已因军功升成为都司,管理南字营。
我们看一看清代武官等级,在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之后,才是都司。因为太平天国闹事,到了1863年大渡河之战时已经打了12年内战了,清朝的武官早已封的满天飞,严重的通货膨胀,开个玩笑,隔个墙往兵营里扔块砖,准能砸到一个军官,连总兵都能整编一个加强营了。所以说都司虽然是正四品,却多的就像最近丹麦泛滥的生蚝,能撑满所有中国吃货的胃。
当年,石达开之所以被困紫打地,一个因为大水,再就是三天之后赶到的主要力量主角唐友耕,联合主演还有当地土司王应元和岭承恩。后来,越来越多的配角地方部队被调到大渡河一带,王松林和他的南字营不过是其中之一龙套而已。
要不是最后,王松林突然的雄起弄了个惊天动地的大功劳来,他注定只会在大渡河一战中友情客串名单里。
如果把大渡河一战比作一场球赛,那么王松林上场的时候,球赛已经到了伤停补时阶段,石达开被大水阻挡渡不过河,后路也被番司抄了,粮弹补给也全断了,组织的几次渡河死伤惨重,紫打到大营也被敌人攻占,石达开被迫向东突围,由于道路艰险,又死伤过半,退到老鸦漩已无路可退,经过苦战到6月11日,王松林上场的时候,翼王就剩下6000残兵败将了,7个老婆孩子也投江自杀了,太平军此时早就断顿了,战力下降,军心涣散,败势不可逆转了,没有王松林出场,不出意外石达开将战死沙场,或侥幸逃脱,输是定了,就是比分的问题;打仗击败击溃敌军1:0小胜及格;歼灭敌军主力但敌将逃脱2:0中胜80分;全歼敌军打死敌军主帅3:0大胜;全歼敌军生擒敌军老大就是5:0全胜100分,这期间的等级和难度及功劳都是成正比的。现在清军大胜是一定的了。就看能不能全胜,关键时刻,王松林上场了,自告奋勇的毛遂自荐到翼王军中当说客,劝石达开投降,根据战地报告这时的太平军饿得都开始吃人了,那是真正的人间地狱;王松林无疑是有胆识的;看似冒险,实际上富贵险中求,成功几率也是有的,越难达到的功劳越大,我们前面说了太平军现在早就崩溃了,好多人要自己动手捉拿翼王,投降清军。石达开十分清楚自身的处境,此时的翼王我们可以想象内心也是痛苦的,你再厉害,现实是你输了,而且是惨败,现在不敢奢望转败为胜,就想着怎么能败的有尊严,体面的结束这该死的一切。王松林到来,给了翼王一个台阶,一个体面结束一切的机会,后世传颂的“舍命全三军”的义举才有实现的可能。这么看,王松林是捞着了,可谁也没出头,就王松林敢孤身赴敌营劝降,无他,因为那是需要勇气、眼光及口才的,还得懂得心理学、逻辑学、察言观色是基础,能针对人心理,想之所想,设身处地的为之所急,替他出谋划策,没有蔑视没有讥讽(那是自己找死),像朋友一样,为期想办法脱困,让人能接受觉得有自尊。一句话就是现在可遇不可求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就是王松林的能力和成功的基础。他很牛掰的完成了劝降工作。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晚上场的替补,一跃成为关键先生,生擒敌方主帅,还是名声气质一流的号称太平军一哥的偶像级人物,这贪天之功就这么完美的在王松林的头顶脚踢下完成了,5:0全胜,100分,古今中外可遇不可求的满分,这功劳这么赏也不为过,根据后面捉拿李秀成的萧孚泗被封为一等男爵,这不会小于这个赏赐的,而且这是到目前为止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被俘的太平军最高长官。石达开是太平军最高的被俘长官,排名他前面的五王不是自杀就是他杀,没有被俘的。
王松林美呀,哥的能力还是有的,今天终于得到了印证。可王松林高兴的太早了,他低估了同僚的无耻和人性的贪婪。
石达开根据双方在友好气氛中达成的协议,命令残军放下武器,削发剃头,先就地解散4000人,剩余2000人转移到大树堡一个祠堂内,石达开自己和他儿子以及三名手下走进清军大营投降,注意他是走进了杨应刚的清军大营,为什么是杨应刚的大营,后来说是杨应刚劝降的石达开,可是根据前敌总指挥刘蓉幕僚黄彭年的记述“非王松林身入贼巢,则石逆亦毙于乱军之中,断不能生致。”怎么就成了杨应刚了呢,杨应刚说了,王松林也去了,不过是作为我的保镖去的,好吗。够乱的,还有更乱的,老唐就是真正的大渡河之战的前线清军最高军衔的总兵大人唐友耕,他因为是太平军的降将出身,这时成了资本了,还要脸不,有功劳抢,谁还要脸呀,他说了,翼王是最先给他写的信,要投降,因为他在太平军干过,所以翼王对他有好感,这正是欲抢大功何患无耻,就是这个大家都不信的理由将石达开强行拉到唐友耕的军营。有点乱,我们在重新捋一下,王松林先劝降了翼王,杨应刚说是他去的,将石达开接到他的军营,然后唐友耕出面说先给他写的信,又给翼王劫走了,这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嘴两扇皮咋说咋有理。我写到这突然想起我小时候看的一个动画片,好像是一个中国的鱼盆,被外国人抢去了,外国人在辩护的时候说:鱼盆是我的,不要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由于配音声音独特,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看看这些抢功的人像不像那个外国小丑,经过这么些臭不要脸的同僚争抢,本来没有异议的独有的劝降大功,变的扑朔迷离。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乱七八糟的原因,造成最终请功报告上没有王松林的名字,你说,老骆也太黑了,是黑,这就是御下之术,在骆秉章看来王松林本身也办了件错事,就是他私自收编了3000太平军,王松林是有头脑,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当时,因为活动在四川的起义军李永和、蓝大顺、包括石达开已经被先后剿灭,兔死狗烹,清军再也不需要那么多人了,连在大渡河包围石达开的唐有耕部都面临着裁撤的命运。王松林的此举被认为是年轻不懂政治,真要是赏你了,怎么裁你的人呀,老狐狸就此不承认,功过相抵,不赏不罚。因此,骆秉章大笔一挥,把王松林变成了大渡河一战的路人甲。王松林倒霉就倒在擅自收编那三千人上了。不过,这个造成他倒霉的行为却是一件大大的善举。因为,未曾收编的石达开部两千人驻扎在大树堡,清军几天后夜里得到指示全部屠杀。试想,如果之前的三千人没有被王松林收编,他们很有可能就让清军连锅烩了。王松林这件冒失的举动,牺牲了自己的前程,却挽救了三千人的性命。功德一件。
王松林立了个大功,却没有得到奖励,已经够冤的了。谁知,多年以后,他的“说降石达开”之名也被另外一个人夺走了大半。
光绪年间,《越巂厅志》出版。作为一本地方志,自然要彰显本地人的丰功伟绩。越巂厅地处穷乡僻壤,本来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名人,所以生擒石达开的功臣自然要大书特书。杨应刚因为是本地人还是个参将的高官,所以就说是他劝说的翼王投降的主演,王松林是以随从龙套的身份出演的。
不过,王松林虽然倒霉,比起倒霉蛋第一名来,还差那么一点点。因为他本来就没名,最坏结果也是没名,一样。
且看古月照今尘明天接着介绍太平军克星和湘军建立者曾国藩怎么建立湘军的。
主要参考资料:
《石达开自述》
骆秉章:《奏为生擒逆首翼王石达开等并剿灭发逆巨股恭摺由六百里驰奏》
黄彭年:《代刘蓉致骆秉章禀稿》;《黎雅纪行》;《黄彭年复唐炯书》
《光绪越巂厅全志》
都履和:《翼王石达开涐江被困死难纪实》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九节 曾国藩出山练兵
自古有鼠就有猫,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老天给咸丰弄了个洪秀全这个大魔头,同时早就给他配好了降魔人就是本篇的主角曾国藩。
我一直犹豫,曾国藩还用写吗,太透明了,近代最红的完人,历史上名满天下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都是曾国藩的铁粉(曾国藩和毛主席老家近在咫尺),这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基本上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声大大的。一代圣相、千古完人是他的标配。
当然人红是非多,由于常年征战,手下难免有些人命案子,有些好事者就骂他是曾剃头、曾屠户。可你要知道慈不掌兵,善不从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曾国藩也是明白这一点的,他要求他的子孙后代不要从军打仗,曾国藩的后代名声也是极大的,现在都在中国的所谓的上流社会混呢。超牛逼的大家。
曾国藩的伯乐是穆彰阿,我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介绍过,他的历史名声不太好,有奸臣的称号。1838年曾国藩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个成绩本身并不算好,成为了权臣穆彰阿的门生,而且穆彰阿也很器重自己的这个门生。因为是在之后还有一个朝考中,曾国藩高中了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了庶吉士,就是国家总理年轻储备人才,这是雍正之后,大清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微调,增加了朝考,用意就是收罗真正的人才。不让他们漏网。曾国藩就是补考杀出的人才。
穆彰阿,字鹤舫,满洲镶蓝旗人,时任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鸦片利益他力主议和,始终深受道光宠信。没多坏,还爱才,贪污有但关键是当时都贪,你不贪也不行呀,有些人将他和秦桧并列,我认为侮辱了秦状元,好歹人家还弄死个岳飞,千古奇冤,你穆彰阿相中个曾国藩,千古奇才这差距太大。就凭这一点,穆彰阿就评不上奸臣的职称,奸臣职称也是很专业、很不好考的、门槛很高的好不啦。哈哈。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曾国藩在科举高考之前一直叫曾子城,高中之后,为谢皇恩改名曾国藩,没想到的是他日后真的成为了国之屏障。在道光一朝,由于曾国藩上面有老师罩着,皇上喜欢,官运亨通,到1847年官至从二品的礼部右侍郎。道光之后不久就死了。儿子咸丰接班了。19岁一个小年轻,且爱国呢,就看不惯穆彰阿这个前朝的大坏蛋,抄了,连带着他徒弟曾国藩也吃了挂落,挂起来不受重用。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了,咸丰号召各地开展团练,抵抗太平军。
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母亲去世,守孝三年,当时的叫法丁忧),当时曾国藩第一时间没响应号召,为啥?就是第一个太难,第二个自己有孝在身。你想打仗,他一文人那会呀,打仗是门学问,练兵、选将、筹饷、排兵布阵、战略战术、人际关系、媚上御下、识人善用、胜不骄败不馁、心大自信心强,冷静、理智、亲朋好友死了,都不带哭的(在以后平叛得漫长岁月里,江忠源,吴文镕,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曾国华,胡林翼,曾贞干等曾国藩的亲弟弟就2个,挚友、亲朋我选的还只是有代表性的,太多太多湘军为大清献出了生命),那是要有一定的抗压力、心肠硬到肝硬化程度,总之就是心狠手辣,视人命如草芥,不拘小节才可成大事。成大事后难保上头不干出鸟尽弓藏的事,成功难,成功后更难,有病往上冲。曾国藩说快拉到吧,我不行。以自己身带重孝为由辞了。
历史要是就这样发展的话,曾国藩就错过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了。关键时刻,曾国藩的同学好友郭嵩焘站了出来,成了关键先生。曾国藩的贵人。这个人也是湖南人,左宗棠的老乡发小,大清第一位外交官,上学时与曾国藩和刘蓉(就是骆秉章的牛逼的师爷,石达开就死他手里)并称为当年岳麓书院的三剑客。
1853年在郭嵩焘的游说下,曾国藩决定出山,为国效力。不过老曾也是高智商先是招募了郭嵩焘,你得跟我一起干,你不说好事吗一起来。再就是曾国藩进士出身,文笔没得说,给咸丰写了个表忠心的决心书,在这个决心书上曾国藩有意的将自己的想法写的很模糊就是有一点点单独承包、自负盈亏的味道,文雅一点就是以我为主,机动作战。军事上有点建设大清机动兵团的感觉。前提就是我说的算,怎么练兵、怎么选将、筹饷及打仗一条龙我包了。
奕詝都被太平军打懵了,能拔脓的膏药就是好膏药。也不管他是不是越权了,也不管他是谁的徒弟了,能为国效力,甘心当炮灰,我就批。咸丰感觉是对的他先后批了得有2个加强排的团练,成功的就一个,曾国藩。剩下的都成了传说中的炮灰。有了尚方宝剑,曾国藩就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么一封信,要咸丰的授权呢。
因为大清当时是有兵的,一个是正规军王牌八旗兵,还有一个就是维护国内的治安军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
此时这些军队对阵太平军过程中,洋相百出,屡战屡败。因为大清为了防止武将作乱,实行的是将不知兵,战争来临时,在各地临时拼凑一支杂牌军,派皇上喜欢和熟悉的人当大将军,战争结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好处就是谁也甭想造反。坏处就是时不常的就打大败仗。第一次鸦片战争也是这么战败的。
关键还有就是八旗兵到那时不是兵了,是老爷了。八旗兵是世袭的,祖上跨马扬刀、弯弓射箭的武功了的,经过时间打磨,到了200年后的咸丰时期,早就马不能骑弓不能开了,八旗子弟已经成了云里雾里烟馆常客、欺男霸女、提笼遛鸟、看戏打牌、游手好闲、纨绔子弟等名词代言人。
绿营兵是康熙爷平三藩(所谓三藩就是吴三桂等明降清,为大清多得天下立下大功的汉奸,被封的藩王,康熙时,大清鸟尽弓藏的案例)时组建的,当年也战功赫赫,可承平日久,到咸丰时和八旗兵一样比翼双飞,废物一双。大清当时领兵的将领和当兵的工资都不高,所以当兵的就弄了好些副业,将领丢不起出摊被城管撵的人,只能就吃空饷,走捷径发财致富。大家眼里就剩钱了,就比着谁的小日子过的好。战争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都是和平的爱好者。
你敢用他打仗,好,你厉害,你不怕死,他怕呀,他真不惯着你,就跑。平时生活好体力还是不错的。一般敌军都追不上。追上也不怕,追上了,大不了一咬牙一跺脚我就投降,完了再跑回来,再打再跑,追上再降。几次往返跑下来,你就怕了,他们真能折磨死你,他们就是蒸不熟煮不烂,传说中的滚刀肉。最关键的就是就这战斗力,还相互看不起,死不相救。所以大家战力一直很平均,就是一直没赢过。光顾着比谁跑的快了。这样的兵将能打赢太平军那帮宗教疯子,那才叫出鬼了。
所以曾国藩要自己练兵选将发饷。说白了老曾就是让咸丰给曾国藩办一个招兵买马的执照,剩下的一切就自我救赎吧,有招你就来,没招活该你倒霉。
历史证明曾国藩有的是招,他从大清现役军队中看到导致战败的顽疾,自己就想从根上解决这个难题。练兵先招兵,招兵的条件就是前世戚继光戚家军的标配,年轻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农民兄弟最好,好调教。市井小民和油头粉面的一瞅不像好人的不要。兵痞和兵油子不要,战时贪生怕死的不要。当时入选湘军政审还是很严格的。
当然待遇也好,大清当时的绿营兵账面上军饷还是可以的不低,但通过层层的扒皮分享,到当兵手里就剩2层了多说3层。曾国藩的湘军饷银略低于账面上绿营军饷,一个月四两二。这个数字远高于士兵在家务农挣的钱,实际上远超于绿营兵数倍。即吸引士兵,可你还找不出毛病。没有特殊吗?不得罪人。
曾国藩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自古以来欠钱是大爷,为了自己当大爷,曾国藩决定先发少部分,余下大部分战后再发,这么一来,减少了全额开资的现金压力,最主要的是防止了这帮猴崽子们拿了银子就跑,把他们牢牢地拴在了兵营听候调遣,一举三得,呵呵,有点意思。缺德是定了,但你不损点,他就可能坑你。为了防止被坑,缺就缺点吧。可以理解。
有兵就得有将呀,曾国藩选将订了四条:有文化能安民的;不怕死的;不贪功近利的;能吃苦耐劳的。翻译成现在语言就是有道德有理想听指挥不贪功诿过不怕死的文化人,武能除暴安良文能治理天下,这是劳模的标准,具有强烈的书生气息、同时兼有成为英雄豪杰的气质。曾国藩利用老乡、同学、亲情和友情迅速的打造出、组建成一个晚清赫赫有名英雄的伏魔团队。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统称叫湘军。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由于多是熟人,打仗时大家都有照应,解决了死不相救的恶习。还有就是你表现好坏都有人看着呢,想当逃兵回来都能找你家去。谁也丢不起那人不是。
为了更好的打胜仗,曾国藩进行了划时代的军队整编,他规定,以营为单位,一营五百人,设营官。每营分前、后、左、右、中五哨,每哨设哨官一名。每哨分八队,每队设什长一名。各营由大帅亲自统领,曾国藩本人担任大帅。此外曾国藩还眼光超前的,给每个营专门配备了120人的后勤补给队伍,这样将作战和后勤分开具有了现代军队的雏形。
在练兵方面,曾国藩也有招,就是训和练分开。
训就是加强士兵的爱国忠君,保乡守土的思想教育,从精神上告诉他们为谁而战的问题,加强了部队的凝聚力。练就是对士兵的基本操练,由于都是农民,所以曾国藩制定的军规很通俗易懂,就突出一个勤字,士兵平时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保家卫国的口号),勤加操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湘军还有和现代军队一样的科目就是点名和站岗。点名为了防止逃兵,每天中午、晚上各点一次名。为了防止敌军偷袭,使湘军提高战场的生存率,不至于在遭遇敌军的情况下一触即溃。加强警戒,每天早晚派三成队伍轮流站岗。另外,楚军的行军扎营也有很具体的规定,简便易行。怎么择地,怎么布局,怎么挑沟,怎么筑墙,都有规定。而且还规定每天一驻下来就必须大修工事,在工事做好之前,既不准休息,也不准跟敌人开仗。
因此,湘军战术就一个,就是后来的结硬寨、打呆仗,从来不打取巧的运动战,只要打,一律都是阵地战、持久战。而且死战不退,战斗力惊人,什么狠仗、硬仗,全都不在话下。这他娘的不就是一战时的战壕战吗?领先了世界近60年,眼光超前的厉害。
最后是制定了严格的军纪,军队作战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你军纪不好,会遭到老百姓的举报,从而导致战斗的失利,这是个领兵的都知道,所以大家都强调军纪。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为了加强湘军和老百姓建立军民鱼水的关系,曾国藩采用了通俗的莲花落的形式写了一首《爱民歌》令士兵传唱。蒋介石黄埔建军的时候就曾经把这首歌印发给学生演唱,毛泽东主席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时候也深受这首歌的影响,其全文如下: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作主。
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
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
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人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我让他;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啼哭不安居;
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
从中地保又讹钱,分派各团并各都;
有夫派夫无派钱,牵了骡马又牵猪;
鸡飞狗走都吓倒,塘里吓死几条鱼。
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邀些地痞做伙计,买些烧酒同喝醉;
逢着百姓就要打,遇着店家就发气;
可怜百姓打出血,吃了大亏不敢说;
生怕老将不自在,还要出钱去赔罪;
要得百姓稍安静,先要兵勇听号令;
陆军不许乱出营,水军不许岸上行;
在家皆是做良民,出来当兵也是人;
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
官兵不抢贼匪抢,官兵不淫贼匪淫;
若是官兵也淫抢,便同贼匪一条心;
官兵与贼不分明,到处传出丑声名;
百姓听得就心酸,上司听得皱眉尖;
上司不肯发粮饷,百姓不肯卖米盐;
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
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军士听教训;
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计不可欺负他。
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这样一支军队,从成军的那天起,就注定要成为太平军的克星。在曾国藩的进心运作下,湘军在经过了开始短暂痛苦的磨合期后,从开始的屡败屡战到后来的所向披靡,最终干掉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军。
之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清的眼中钉、肉中刺了。曾国藩为后世称道和不解的谜团就此产生了。就是他没有造反,支持了大清裁撤了湘军。所以捧曾国藩说他的道德文章,人格操守都是清国时代儒生们的典范。
按旧的传统标准来说,他的表现和作为堪称完人。我高度认可这个评语。曾国藩当之无愧。不然中国不知道是什么模样呢。由衷的感谢老曾当年不反之心。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攻进南京,据说弄来好些金银财宝,对此老曾解释了,就两字,没有。三个字没发现。
当时没有人相信曾国藩的辩词,可老曾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他信了,吼吼哈嘿,你能咋地,慈禧不服,找来马先生暗查,注意是暗查,曾国藩弄了个震惊天下的刺马案(后面我们有详细的介绍),然后亲自明晃晃的摆平了。清楚的告诉了大清,我不反,你也别熊我。我们和为贵。就是真有我们也得理解,湘军出生入死的干了这么多年,全当遣散费了。自古无财不聚兵吗。这些财宝造就了近现代湖南人才辈出,人杰地灵(近现代湖南名人谭嗣同、黄兴、宋教仁、蔡锷、杨度、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粟裕、袁隆平等。)此实乃曾国藩的遗世之功。
后人曾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将为相为师一完人”来概括曾国藩的一生。
且看古月照今尘明天接着介绍太平军和湘军的战略转折之战:安庆之战。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十节 安庆之战1
一.战前形势:
1.大清的形势:
1855年,北方僧格林沁剿灭了太平军北伐军。
南方胡林翼1856年12月,以围为攻,趁太平军南京内讧,武昌守将是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无心恋战,收复了武汉三镇和湖北全境,此役湘军罗泽南战死,李续宾接任。
1858年5月19日,胡林翼、李续宾攻占九江,太平军守将林启荣战死。
另外,九江的收复,将长江大清水师和翻阳湖水师汇合,太平军长江水师已经基本被消灭,长江水面已经完全是湘军水师的天下;而湘军水师在统领彭玉麟、杨载福二人的精心调教下已经成为一支劲旅,安庆之战中湘军最终获胜,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2.太平军的形势:
1856年南京事变,太平军由盛转衰,太平军高层就剩洪秀全一人,其他五王除石达开出走,全都死了。
损失了秦日纲等大批太平军的骨干和精锐,战力下降,军心涣散。
武汉九江接连失守,太平天国军事局面极为被动,紧要关头洪秀全重建太平军领导高层,政务上经过筛选选定同族的洪仁玕管理太平天国行政事务,军事上提拔陈玉成、李秀成青年将领主持大局。
1858年到1860年取得了击溃湘军悍将李续宾部的三河大捷以及再破江南、江北大营的辉煌胜利。

3.国际形势:
此时,双方又回到势均力敌的局面,可大清相对面临的问题多一些,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出走的石达开四处转战,最闹心的是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1856年就找茬,挑动战争。
由于缺少沟通和了解,大清以为已经一让再让,英法却认为大清缺少诚意,本来谈一下就没多大事,可大清就是不同意到北京换约,激起英法的报复心理,联合出兵大清,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先在中国的南方广州打一通,两广总督叶铭深被俘,绝食饿死在印度的加尔各答。
谁知道大清这时脑袋突然短路,干了件蠢事,野蛮的将英国换约谈判代表杀害。
1860年英法远征军北上天津,经过八里桥一战,消灭了大清的最后的精锐的战略预备队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3万人马。
10月,打进北京,咸丰将六弟奕訢留下和洋人谈判,自己撩到承德猫了起来。
大清首都的陷落,给了各地的反叛力量一剂强心剂,大清各地团练本来老实的帮着朝廷剿杀叛军,这时心眼多的安徽苗沛霖和山东已降大清的捻军宋景诗等部,先后反了朝廷,这些局面造成清军大量兵力被牵制,随着僧格林沁的战败及江南江北大营的彻底瓦解,清廷终于失去了八旗和绿营军的全部主力,不得不将军权下放给曾国藩。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4.双方的战前准备:
公元1860年8月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统一指挥长江下游两岸清军水陆各军。

这样,曾国藩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调配相对富庶的江浙一带的赋税、厘金以充湘军军饷,解决了湘军后勤上的后顾之忧和与绿营军及地方练勇协调作战的问题。

以往长江中下游湘军和绿营军各自为战的局面不复存在,可以毫无顾忌的组织围攻安庆了,也可以充分实施他的要保江南,必须先控上游的总体战略了!

反观太平军这时虽然取得巨大战果,出现了中兴的势头,可这时却犯了清军以前的各自为战的毛病。

此时的太平军的领导层由于缺少了类似东王杨秀清这样能够统揽全局、驾驭高级将领的权威人物,使得太平军在作战中往往缺乏配合与协调,将领经常看重一己之私而不顾全大局。

因个人矛盾而忽视整体的安危(这种情况在陈玉成、李秀成两人之间体现的很明显),三河镇紧密配合取胜的经验,不知为何被大家集体忘记了,这就为之后的安庆之战的最终失败种下了祸根。

在安庆之战前,大清和太平军家家都有难唱的曲,但太平军的隐患当下还没显现,大清却已是焦头烂额。

如果此时,杨秀清还在,通过统一的指挥,指挥太平军和捻军向长江上游发动进攻,大量歼灭湘军的有生力量,曾国藩就得因兵力不足转入防守,太平军能够轻易收复湖北和江西安徽大部,那样的话鹿死谁手就未尝可知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5.李鸿章左宗棠在安庆大战之后登上历史舞台

天佑大清在实战中,太平军安排了个先打下游江浙后取上游湖北的计划,打有钱的江浙,大家拼命向前,坐视湘军步步紧逼合围安庆。

其后的解围行动中,又在有利形势下将主动权拱手相让,自陷被动之中,最终导致安庆陷落。
这时的江浙没有大清的正规军了,1862年李鸿章和左宗棠正式的登上了历史舞台。

先前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幕僚;左宗棠是骆秉章的参谋,因江浙战事吃紧,曾国藩授权李鸿章组织淮军保卫上海,苏州当时已经被太平军占领;左宗棠受命在浙江以湘人王鑫的班底组建楚军,也叫老湘军;抵挡太平军。

1862年是个重要的年份,大清在此后组建的淮军和楚军以及先前组建的湘军大面积的换西式洋人的武器装备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6.曾国藩湘军的装备和战法:
对于晚清军事上的失败,我们历史上一直强调武器落后。

说良心话1860年之前是这样的,但之后还以此为借口就是胡说八道了。曾国藩起兵后不久就发现他招募的乡勇,虽然经过训练,但在对付久经战阵的太平军时,很难取得胜利。

后来的英法对大清八里桥之战打醒了大清整个军界,很快大清军方高层达成共识,就是学习西方战法用于实战,就是后来的借师助剿。

与此同时更新换代武器装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战法。李鸿章这时马上就要隆重的出场了,作为试点,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从已打出常胜军名头的洋枪队学习西方战法。

曾国藩也筹集大量资金,购买当时世界上最牛逼的12磅的野战炮和前装线膛的步枪及所用的米尼弹。

米尼弹就是个划时代的发明,圆锥形弹体射击时在火药前推动力下,进入带膛线的枪管,受膛线挤压,成螺旋状射出枪口。比之前的圆形子弹打得更远,因为可计算弹着点,因而理论上打得也更准。

华尔和戈登教会了大清湘军和淮军使用这些现代枪械和火炮的用法和战法。

通过在湘军和淮军中列装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逐步淘汰了旧式装备,我们可以看到在太平天国前期曾国藩屡败屡战,湘军英勇顽强可就是难求一胜,败的曾国藩两次想自杀。可后期,湘淮俩军每每以俩三万人就可以干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太平军,这就是专业先进代替勇气的结果。

在面对手持大刀弓箭和旧式火枪的太平军,湘军和淮军形成了巨大的火力优势。

而一支现代化武装起来的军队用什么战术能最大的杀伤敌军呢?而自己又能损失最小呢?

曾国藩给出了标准答案,就是我们上文讲到的结硬阵打呆仗。

现在我们都把这事上升到道德高度,意思就是老实办事,不偷奸耍滑,踏踏实实。落实到实战就是后世的堑壕战,不管攻城还是野战就一招,挖战壕。领先世界50年,军事术语就是今天常讲的要想消灭更多的敌人,必须先保护好自己,一招鲜吃遍天,湘军至此之后就没有败绩。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加上大量招安,摧毁了太平军一线将领的抵抗意志,在1860年之后,出现了大批太平军前线将领率兵投诚,客观上加快了平叛进程。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惊讶?老师不是这么教的,书上不是这么写的呀,呵呵。历史书上还是留有痕迹的,就是由于受到先进武器的好处,尝到了甜头,大清在之后不仅大量购置还有意识的开始了仿制的过程,这就是洋务运动的由来。

实际上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大清陆军已经完成了近代化的改装,装备全是世界同步的近代化武器,海军更是拥有世界领先的7000吨定远和镇远。你要知道,中国直到2016年才再次造出了比这更大的战舰,万吨级的驱逐舰。

由此可见大清武力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垃圾。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呢,这是什么情况?

在我们印象中大清就是一直拿着大刀长矛和敌人拼杀。怎么会这样?

我告诉你,造成这种印象就是曾国藩等人,他们在请功的折子里,不会说自己仗着武器优势赢得战斗的,而是会夸大敌军的优势,自己在无比艰难下才战胜敌军的,这样好要军费,置办新的更好的武器,而且也能证明自己的部队,是勇敢的。

所以曾国藩是不会提怎么湘军后期像特种兵似的牛逼战力的来源,就是告诉朝廷太平军走私大量的西方武器,我们没有,在这么下去,我们就拼光了。为了赢不拼没,追加军费吧?完美的答案,比现在脑残的抗日神剧的编剧聪明的多,你敌人牛逼,你干掉他,你才更牛。你敌人就是傻子,你还打了14年,那你就是标准的彪子。

安庆之战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打起来了,三河之战以后,太平军收复了安庆附近的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四县以及石牌镇。

记住这些地方,他们是安庆的外围,但太平军前军主将陈玉成并未趁势入鄂进击清军,使战线远离安庆,以确保安庆的安全,而仅是派军驻守潜山、太湖两县及石牌一镇,作为安庆的屏障,随即领兵东去,与李秀成一起东征苏州和常州,湖北巡抚胡林翼趁机进驻黄州,积极布置反攻。

大清志在必得,太平军光顾着上江浙抢钱去了,没时间和精力搭理安庆,大清开了个好头。湘军吸取了三河惨败的教训,水陆马步配合,稳扎稳打。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卢象升名气在历史上远不及曾国藩,他的天雄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是有相同之处,不排除曾国藩借鉴了卢象升。
但曾国藩在湘军屡战屡败后,积极找寻原因,并解决了这个难题,就是全面换装先进武器,打仗就一招,挖战壕,不冲锋,保护自己,杀死敌军。打持久战,死战不退。
选将眼光毒辣,帐下名家辈出。
反观卢象升练兵效果也不佳,他就利用了祖宽和关东铁骑将领拼杀。
没有组建自己的嫡系班底,而且没有与时俱进,与同僚关系不佳,最后一战,被同僚抛弃。不过还是太有个性,是个天才。明末的大明的机会,可惜莫名其妙就没了。
曾国藩就是全才,和慈禧、奕訢、僧格林沁与胜保,与官文均能融洽相处。部下战将如云,战法超前,到后期湘军已经是孤独求败了。最主要的是善终。立那么大功,不反还善终的,除了曾国藩。还有就是长寿的郭子仪。俩人都是人精。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新昌仁慧11 2018-07-31 11:26:19
曾国藩学习卢象升的方法——以关系练兵(湘军),明末卢象升的天雄军正是这样一支以亲戚父老建制的军队,作战勇猛,配合默契。此军队士兵多为连襟,父子,兄弟,朋友,乡党。有极强的凝聚力。一人向前全军向前,一人后撤全军后撤,一人战死全军复仇。曾国藩的湘军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只因他从古人那里学习了一个诀窍,那就是军队招人以宗亲关系来招士兵。简单的来说就来参军的要么是同学,师徒,朋友,同乡,亲戚,有着特别亲密的......
-----------------------------
卢象升名气在历史上远不及曾国藩,他的天雄军和曾国藩的湘军是有相同之处,不排除曾国藩借鉴了卢象升。
但曾国藩在湘军屡战屡败后,积极找寻原因,并解决了这个难题,就是全面换装先进武器,打仗就一招,挖战壕,不冲锋,保护自己,杀死敌军。打持久战,死战不退。
选将眼光毒辣,帐下名家辈出。
反观卢象升练兵效果也不佳,他就利用了祖宽和关东铁骑将领拼杀。
没有组建自己的嫡系班底,而且没有与时俱进,与同僚关系不佳,最后一战,被同僚抛弃。不过还是太有个性,是个天才。明末的大明的机会,可惜莫名其妙就没了。
曾国藩就是全才,和慈禧、奕訢、僧格林沁与胜保,与官文均能融洽相处。部下战将如云,战法超前,到后期湘军已经是孤独求败了。最主要的是善终。立那么大功,不反还善终的,除了曾国藩。还有就是长寿的郭子仪。俩人都是人精。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字数:8111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02 01:13:20

更新时间:2019-11-16 17:00:36

评论数:56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