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近代那些事

近代那些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6月4日,英王陈玉成在被押解赴北京途中,于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时年仅26岁。
杀英王时杀了3天,在太平军诸王中死的最惨。

陈玉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
不仅以“善战”著称,更是一位重视气节的英雄人物。与石达开一样是条汉子。

陈玉成有三个老婆。
大老婆南京城破时辗转来到湖南,留有英王后人。

二老婆嫁给个湘军中级军官。
三媳妇和陈玉成一同被俘,先是让胜保霸占。

后胜保倒霉时,让另一个满族军官抢走,下落不明。
下节我们接着介绍叛变专业户苗沛霖和僧王僧格林沁。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苗沛霖:
提及此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历史的人,不太熟悉。

我自横刀向天笑,这句慷慨激昂的诗,就是他写的原创。
你说不对呀,这不是谭嗣同写的吗?谭嗣同是借鉴了苗沛霖的这句。

秀才出身,就是今天初中生,以当家教养家糊口。
老了老了,看到土匪横行,响应清廷号召,办团练。

和曾国藩干的是一样的活,主要在安徽家乡保家卫国。
跟着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还有袁世凯叔祖袁甲三一起剿杀捻军。
干的也挺像样,官至道台,搁到现在就是安徽省副省长。

后来到了1860年看到咸丰被英法打得跑路了,估摸着大清可能快黄摊了。
自认为分析正确,就反了大清了然后又降;
再反投了天国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

1862年,这老家伙一看国内外形势,不好,之前看走眼了,怎么办?
诱捕英王陈玉成,再次归降大清;不被大清信任再反。
1863年,被僧格林沁在安徽蒙城击败(就是牛群当副县长的地方),为下属杀死。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下面看看他的简历和才华及历史真实的表现:
是朱元璋老乡,生于1799年,30岁才考中秀才,家境贫寒,曾短暂投靠捻军张乐行帐下。

1856年捻军杀到他的家乡。
苗沛霖组建苗家军采取挖沟建寨,将村屯军事化、要塞化、互为犄角,守望相助。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类似二战中,日军对我解放区的囚笼政策;
曾国潘结硬阵打呆仗;
一战的堑壕战;
第五次围剿红军蒋介石的步步为营都是这一战术的变种。
这战术发明者没想到是这么个鸟人。

苗将家乡皖北、豫东建成数千简易的要塞城堡。
因捻军以骑兵为主,这些措施极大的限制捻军发展,屡败捻军威震两淮。

捻军后期也学习了这一战法对付清军。
由此发迹苗沛霖短短几年就拥兵十几万。

期间结识了在安徽督师的钦差大臣胜保。
朝中有人,官运亨通,成了副省长,声望超过此时的曾国藩。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苗沛霖三次反清,两次变节,反复无常,被历史学者称为“最无原则的军阀。”

苗出身低微,读书让其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开阔了其眼界,提高了他认识社会的能力,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反面典型。

他曾在一幅楹联中写道:
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税,地也无皮。

他对太平天国和清廷都看的很明白,所以才有后来自立的举动。当他从一介落魄秀才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后,野心急剧膨胀,自比朱元璋,错误的估计形势。而其朝三暮四的低下政治品格不能为之加分。正所谓“德不配位”,即使写出“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样气魄的诗句,但失败仍在所难免。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僧格林沁是大清近代史上号称战力第一的武将。
一出手就是将杨玉清派出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剿灭。

接着在天津大沽口完胜英法联军,一时间声望达到顶点。
可随后在1860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接连失败。

尤其是八里桥一战,彻底的打服了整个大清的军界。

僧格林沁蒙古人,家境贫寒。
后被道光选中成为科尔沁左旗索王的嗣子,索王的媳妇是道光的女儿;
这样僧格林沁就成了皇亲国戚。

由于这个特殊的出身,决定了僧格林沁懂得民间疾苦,所以他平易近人、带兵如子,军纪严明、节俭朴素。
对部下赏罚分明,对大清忠心耿耿。

北京条约签订后,僧格林沁奉咸丰旨意率1万清军在华北和捻军作战。
此时大清授权僧格林沁节制北方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安徽五省军务。
僧格林沁剿灭了苗沛霖,随后采取剿抚联手政策收降捻军十几万。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万人追击捻军赖文光、张宗禹部,追至山东菏泽高楼寨遇伏,战败被杀。终年55岁。僧格林沁安葬在今天的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

大清无奈调曾国藩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北上剿杀捻军。这就造成了大清从此军权旁落。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战亡原因简析:
僧格林沁八里桥战败后,嫡系军力受损严重。

补充的都是湘军,僧格林沁极度看不起湘军战力,由于他对大清的忠诚,他也看不惯一些冒领战功的行为,所以和补充兵湘军不和。

常年的征战,僧格林沁蒙古军长时间离家远征,高度紧张的战争,使部队损失惨重,军饷不足,影响了军心和战力。

为了提振士气,后期僧格林沁纵兵扰民,大失民心。客军作战,人生地疏,需要依靠当地百姓提供情报、提供补给、传递消息、了解地形。

可这都失去了,另外就是轻敌冒进、部队疲劳行军,人困马乏时,突遇捻军劲敌,僧格林沁率亲兵冲入敌阵,可其他将领有意迟缓,僧格林沁必死无疑了。

再就是作为大清的嫡系军饷尽然还莫名其妙的短缺。看来不是一个人想要僧格林沁死在战场上。
明天我们接着介绍安庆大战湘军战胜的原因。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十一节 湘军安庆战役为什么能获胜?
安庆大战在历史上很重要,他是真正的转折之战。
我们今天就复盘一下,看看太平军错过了什么。
湘军又是怎么历经艰辛赢得胜利的。
太平军和湘军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性质迥异的两支军队。
一方代表反动、邪恶;一方代表正义、良知。
两军在战场上反复较量,胜败互见,初始很难判定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随着战局的逐步展开,扑朔迷离的混沌状态一旦廓清,形势立显判然。
安庆战役是标志这种形势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从此以后,湘军长驱直进,胜券稳操;太平军举措失当,颓势难挽。
历史事实再次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安庆战役作为太平军和湘军战场形势的转折契机和分水岭,历来受到大家重视。
从军事的角度探讨太平军在安庆战役中的战略战役措施。

太平军先后共有4次胜机:
第一次李秀成南路太平军离曾国藩祁门大营最近16公里。

四支部队实际上已经包围了祁门大营,曾国藩都已经写遗书。
选好家伙要自杀了,可李秀成遇到克星鲍超的阻击,撤了;

现在想是不可思议的。战争的魅力就在其不可预见性。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次太平军西征北路的陈玉成,兵峰已到武汉160里,骑兵一个冲锋就到了。
当时武汉大清就2000兵,空城了,拿下武汉。

安庆围城的湘军后路被断,面临反包围,弄不好的全军覆没。
可就在这时,陈玉成碰到英国人碰瓷得了,也莫名其妙的撤了。

第三次,李秀成绕过祁门,还是向湖北进军的。
陈玉成没攻打武汉,也没走远,等着李秀成呢。

李秀成如果快点,如果坚决的执行干王的作战计划,会师武汉,还是胜局。
可干王威望不够,驾驭不了陈玉成和李秀成,两个人都没把他当回事。

如果是杨秀清,试问谁敢如此不听招呼,杨秀清能剁了他。
这时想东王了,最终陈没等到李秀成,看到安庆危及,撤军东去解围;

而李秀成因招了30万人马,也急着回江浙休整。
所以两人不汇报不请示,不约而同的撤军东去 。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但是其实此时太平军还是有机会的,因为大清的空挡太大。
如果后来李秀成能率一半人马同陈玉成一起救援安庆,太平军还是有机会的。

可是这也没发生。
从此彻底的不可逆转的将胜利机会让给了曾国藩。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1860年,由于英法打下北方大清的首都,歼灭大清最精锐的部队。
南方除了湘军,大清兵力严重空虚。

而此时大清的战线:
北方京津地区英法占领;

河南山东安徽捻军作乱;
安徽苗沛霖也在这时第一次反了大清。

大清在这年是要亡国的一年,可最终他挺过来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英法没有灭亡大清的心,经过英法的观察,太平军还赶不上大清呢。

所以在武汉英国用实际行动,站在大清的立场上了,忽悠了陈玉成,保住了武汉。
挽救了大清。其次太平军和捻军、苗沛霖等叛军各自为战。

没有统一的指挥,也没有统御全局的能服众的高级将领。
造成了,屡屡错失良机。

没有人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执行,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走就走。
将一个好好的计划,生生的搞砸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我们现在知道,太平军第二次将江南大营攻破,杀死张国翼。
东征打下江浙苏杭重要的赋税区,有钱的地方;
随后的西征也是战果辉煌。

可西征没能达到事先预定的战略目的,没能攻占武汉,解救安庆。
西征的胜势没能转成胜果,从而丧失了整个战争的主动权。

随着英法和大清的和解,大清北方的兵力南下。
太平军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机会,再也没有这样的胜利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太平军安庆战败的原因:

1.太平天国由于缺少统领大局的人,杨秀清死后无人继承。
陈李两人是有将才没有帅才,人多而调度的不好,容易损兵折将打败仗。

另外新战线也开出来了,太平军也是两面作战,要对付江南 江北大营的绿营,也要对付曾国藩的团练。

利用安庆拖延一下曾国藩,先解决两个大营的做法,也是可以的。
巩固后方,抢占资源区域。

但是腾出手来解决安庆,就要准备充分,谋划得当。
其实救援安庆也可以晚一点,只要太平军主力休整训练好了,就可以发挥优势出来。

陈玉成嫡系刘玱林在赤冈岭损失的4000精锐非常可惜。
其实陈玉成应该把这支部队带走,或者多配些二线部队给其做炮灰。

二线部队后期太平军空有数量,质量明显下降。
这不能不说是败于湘军的一个主要原因。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2.在反击安庆战役中作拥数十万大军的李秀成对年轻于他,地位高于他的陈玉成部队落井下石,坐观其惨败。

陈玉成所部因陈疏忽,打起了不擅长的攻坚战和守城战,放弃了自己擅长的运动战。

等安庆失守后,才想到分兵北上招兵进攻中原。
可时间却错过最佳,大清此时以渡过最艰难的时候,陈玉成分兵成为无用功。

而核心骨干部队刘仓林安庆被围歼。
此后又反复对已经严阵以待的湘军发动拼力突击,伤亡惨重。

最后结局是陈部骨干完全损失。
丧失了天国两大主力的地位。

曾国藩得意的对清廷上报说:
贼死亡万数千人,我伤亡17人,耗火药70万斤。

虽然这是曾邀功之词,但也说明陈部损失奇重。
而安庆城破后原来在城里的1.7万陈部主力也损失殆尽。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可陈不拼命进攻也不行,刘仓林部被歼后城内断粮,不打破包围一样要完。
关键是陈部为了维护天朝分兵作战,能投入的部队不多。

而李部却极力围绕着富裕的苏浙弄钱扩军扩充实力。
所以干王洪仁旰斥责李只顾自己,坐观英王成败。

假如李忠于天朝事业,拿出陈部拼死救安庆的牺牲精神。
花几万人的牺牲猛攻祁门干掉曾国藩和李鸿章。

清廷很难再及时找到这么一个忠诚有能力有资望的人才。
肯定撑不了多久的。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3.从一开始,李秀成就对会师武昌兴趣不大。
陈玉成到了黄州的时候,李秀成还在江西境内转悠。

虽然他曾距离曾国藩在祁门的大本营只有几十里地,弄得绝望的曾国藩甚至准备自杀。
但李秀成没去攻祁门,一来不知道曾国藩在那儿,二来打祁门也不是他此行的目的。

到了1861年6月左右,李秀成终于出现在湖北南部,招兵30万。
此时陈玉成留在黄州的部将赖文光和他联系,李秀成觉得自己手下大部是“新兵蛋子”,又急于回江浙经营。

最终,他既没有攻武昌也没有救安庆,而是东归开辟浙江根据地去了。
而杨辅清、黄文金、李世贤干脆就没去湖北。
洪仁玕的“围魏救赵”就这么打了水漂。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4.太平军就是过不了多隆阿这道关
1861年4月,陈玉成离开湖北,躲开了在安庆东北的多隆阿。

从安庆西面的宿松、石牌攻入集贤关。
并在集贤关外的赤岗岭修筑四个堡垒,对围攻安庆的湘军展开攻势。

陈玉成还在城东北的菱湖南北两岸扎下18个寨子,以小船向城内运送粮食,安庆总算能和外界有了联系。
曾国藩飞檄江西,令驰援景德镇的鲍超回军,与陈玉成决战。

1861年5月2日,多军分四路向练潭、横山铺一带的太平军猛扑。
太平军营垒不坚,旋被攻破。驻新安渡的太平军1万余人前往救援。

多隆阿以3营步兵迎面接战,以5营步兵从侧翼攻击,以马队绕到后面夹击。
洪仁玕抵挡不住,下令渡河北撤。

正当半渡之际,多军在上游开启河闸,河水陡涨,多军伏兵四起。
太平军被淹被击,遭受重大损失。

5月6日,多隆阿又派出疲弱之兵,把洪仁玕的太平军诱到事先布置好的口袋阵里。
虽然太平军奋勇拼杀突围成功,但伤亡惨重。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5.战术运用上的重大失误。一是,为一城一地的得失死打硬拼,以己之短,击人之长。

陈玉成在“围魏救赵”失利之后,转而采取死打硬拼的战法。
而湘军防守的战力也是一流的,陈玉成就是过不了多隆阿这道铁闸。

硬拼到底,结果陷于完全被动的局面。
一代枭雄陈玉成竞如此执迷不悟。

也可以说是农民领袖缺乏战略眼光的反映吧。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6.逐次增兵,添油战术犯兵家大忌。
首先,太平天国每次动员的援军数量不少,但精兵不多。

其次,几次增援安庆的军事行动,只是在一条路线上,结果让湘军以逸待劳,一一击破,五次增援被打败四次半。

由于增兵受阻,安庆城内外的太平军在兵力、粮秣和武器装备上日益枯竭、士气沮丧、坐以待毙。

而湘军则越战越勇,士气高涨,战局无法逆转。数十万太平军最终败给了人数仅六万的湘军之手,天佑中华!

安庆城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江第一洲”之赞誉。
七百多年间,攻城与守卫在这城墙内外不知上演了多少回。

而发生在1860年6月至1861年8月间,长达14个月之久的“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
更是将安庆的这一战略地位演绎到了极致。

安庆城是1853年始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八年来安庆逐渐成为太平军最重要的战略据点之一。
其重要地位在于居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的上游,军事上是天京的屏障。

同时守住安庆,就能保证长江水道的畅通,保证军需物资的补给。
洪仁玕曾说:“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

而清军方面,则视安庆这一据点为“眼中钉”。
湖北巡抚胡林翼指出:“安庆为长江咽喉,实平吴之根本,安庆未复,水陆阻梗,不能直抵江宁。”

湘军主帅曾国藩认为:“若克安庆,则绝金陵贼粮三源,以杀江淮各贼犄角之势。”
他还意识到安庆一战:“关系淮南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明天我们接着换个角度从湘军方面分析一下安庆之战的胜因。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字数:8111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02 01:13:20

更新时间:2019-11-16 17:00:36

评论数:56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