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近代那些事

近代那些事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8节 火烧圆明园2
下面是我在网上一些同志对英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我认为有些好有些不好要批判继承,嘿嘿,特写给大家看一下:
回到伦敦,在参加英国皇家学院的欢迎仪式上,额尔金又解释了火烧圆明园的理由,我们有些人认为他良心不安,我认为额尔金不会不安,因为他就没有良心,自我摘除了,嘿嘿,额尔金答辩词是为了以后到大清做生意的大英公民的人身安全,烧圆明园是对的。
诡辩是成功的,至少在当时的英国是肯定,问题是历史绝对不按照某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发展。历史的诡异就在于随着时间的发展,同一件事情,看法却截然不同。当年完美的辩护词成了今天的罪证。让额尔金万没想到的是,他一百多年前的随口漫不经心的掩饰,成了砸在自己身上的石头,而追根溯源还是额尔金先搬起的石头,结果经过一百年的流转先是砸在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身上,引起巨大的反弹,最终磕到了额尔金的脑袋上。
看看当年的完美辩词怎么就沦落成罪证了:
第一,烧园子,额尔金认为是烧了大清皇帝的面子。可他那知道咸丰没承担这种责任,1861年辛酉政变将所有的屎盆子全扣肃顺一伙身上。帝王术是严格要求臣下的,宽于对自己过错的,都是底下人没办好,皇上是没问题的。妈的什么逻辑,这就是帝王术的逻辑。帝国就是家天下,独资无责任不上市公司。
第二,当年好心为大清百姓着想,没要赔偿,只烧了个园子,当然这是额尔金的说法,而且烧园子是削咸丰的面子,可世界真奇妙,记恨他的却是百多年后的新中国同志,虽然现在中国的老百姓无缘当咸丰的臣下,据考证当年咸丰的百姓对圆明园的看法却是嘻嘻哈哈、无动于衷的,甚至是乐见其成。咋了,时代进步了,中国人民又会过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心疼当年的金银财宝了,于是现在的民众不干啊。他们闹情绪了。
虽然那园子不烧也不见得能保证现在的他们可以随便进去游玩,但是他们素质与觉悟高了,认为圆明园乃是民族遗产的一部分,火烧圆明园恰好伤害的是他们的感情,并且由此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这是个意味深长的情结。历史的仇恨由老师一代一代的教育下来。与日俱增。
皇上挨了别人一巴掌,过后就死了,早忘了,但是大清的忠臣们世世代代记着主人所受的耻辱,甚至咸丰的耻辱就是他们的耻辱,这是一种旷世移情。这是什么情况,乾坤大挪移吗,而且这种移情有些吊诡,那就是,如果这园子是他们自己人烧的,比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比如红卫兵破四旧,中国人就没有这种深刻到血液里的集体记忆与种族仇恨。
这也叫选择性记忆与选择性仇恨吧。不过也有人打过比方,如果有外国侵略者烧掉了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那么英国人民是什么感觉呢?历史不能假设,有机会碰见英国人,不妨打听他们一下。
放火烧毁敌方资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可以接受的战争行为,例1:1812年拿破仑时期的沙俄的莫斯科大火。为的是阻止拿破仑进驻莫斯科。例2:在美国独立后美英战争期间,英国军队就在占领华盛顿后放火烧过白宫。君不见今日英美两国好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多亏了美国人不像中国人,否则还不知道要伤害“美国人民的感情”多少百年。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自卑的怨妇心态。
具体来讲是在1814年,英国倒是放火烧过美国总统大厦。过后,为了掩盖被大火烧过的痕迹,总统住宅被涂上了白色油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它称为“白宫”。所以,与中国人有共同语言的应该是美国。那以后咱打听美国人吧。不过,也有不同。美国的白宫是对全部国民免费开放的,而中国的园子,仅是皇家的园子。前面说过,李鸿章进入圆明园废墟浏览了一下,一年的工资都被罚扣了呢。所以向美国人打听时,可能有些不便出口!
第三,据说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在园子里的受虐致死。当时英国媒体听说后,恨不得吃掉中国皇帝。为了对付恶毒的媒体与愤怒的公众,他不得不火烧圆明园。原来是媒体闯的货。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社会情绪不复存在,而圆明园的废墟则永远存在。虽然额尔金不承认艺术方面中国人有什么可值得英国人学习的。可是,原始人随便在墙上划拉几笔到了现今都叫世界文明遗产呢,何况那圆明园是野蛮的中国人一百五十年内由众多工匠划拉出来的大手笔呢?总之,时间越推移,大家越觉得可惜,对于额尔金的火烧行动没法表示支持了。
圆明园废墟,原先是中国人的耻辱,现在,就这样变成是英国人的耻辱。烧园子,惩罚的是野蛮,但是园子烧过之后,废墟所能体现的,却仅是放火者的野蛮。中国野蛮,你英国也不咋样啊!套用民间家长骂欺负小孩子的大孩子的那句话:你能跟他一般见识?他还吃屎呢,你也吃屎?咸丰吃屎,我们中国人可能都不太知道,或者假装不知道,但是额尔金伯爵吃屎,却宣传得全世界都知道!
额尔金点了一把火,捎带着把世人对自己祖辈的不光彩经历的记忆给点着了。目睹圆明园中的疯狂抢劫,这位伯爵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要得到宫殿中的许多东西,但我不是个窃贼!他什么意思?告诉你,他不是小偷,他爹是(他爸偷的是希腊神庙),他是强盗,圆明园先后遭受三劫,抢劫、烧劫、土劫 ,前面我们说了法军先来的;完事中国人;英国最后到的,而且是中国人带的路,最后也是中国自己人往家倒动几十年土石木料才达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凄惨画面。主力还是我们自己人。
对于当时的咸丰皇帝来说,圆明园被焚毁是他个人的屈辱,他一直把它看着是和紫禁城一样的圣地。当他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一年不到就死于热河。皇帝的屈辱后来也被说成是人民的屈辱,圆明园成了人民和国家屈辱的象征,真是天大的笑话。皇帝的遭遇与中国人民有何相干?最让人不解的是,如此被人焚毁的圆明园更进一步被贴上了爱国主义的醒目标识,当成了道德批判及Z治动员永远新鲜的题材,尽管它只是皇帝们荒淫无耻、寻欢作乐之地。
圆明园的大火,对中国人来讲,真的仅仅意味着一个王朝的没落吗?而不是大清制度的没落吗?难道说中国人在承认西方物质优越与科技进步的同时,还要继续理直气壮的拒绝西方吗?
圆明园已成废墟!如果走不出历史,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成废墟!什么上面写的太文艺了,看不懂,好,来个能看懂的,就是人呀,别吃一百个豆不嫌腥,别光记吃不记打。要吃一堑长一志。这回懂了。
在对圆明园的建立被焚毁经过有了一个大致上的了解之后,我们的义愤填膺就不只是指向英法两国了。满清皇帝的荒淫无度,倾全国之力建立的圆明园就是为了他们淫欲的皇家妓院。皇帝为了虚伪的面子而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额尔金勋爵在中国,最痛恨那些“把这一古老文明践踏在脚下的人”,由他来下令焚毁圆明园,不啻是历史的悲剧。但无论怎样,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圆明园实在算不了什么。对圆明园的大肆渲染和对国土沦丧的只字不提或是轻描淡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英法联军放火报复的愤怒谴责与对专制制度野蛮暴行的有意隐瞒同样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如此处理,圆明园才能在Z治动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热情绪之外,还能把社会舆论导向现实Z治所需要的主题。由于满清皇帝们的荒淫无度,误国误民,而造成了国家伤害,却由清遗们巧妙地,完全地祸嫁给了英法联军。而掩盖了由于满清自己愚蠢和无能所造成的历史罪恶,以及对国家和民族需要付的重大责任。我不同意他说的,就不同意。他说的和我老师教我的不一样。嘿嘿。你认为那个对呀?
《清史演义》中在描写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写道:“圆明园中火光烛天,一个穿洋装的中国人在导引放火,恒祺问他是谁,他大声道:‘谁人不晓得我龚孝拱,还劳你来细问!’”这里说火烧圆明园给英法联军领路的人是龚孝拱。《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记载,“初有奸人龚孝拱者,游海上,以诈通于夷,闻圆明园多藏三代鼎彝,龚故嗜金刚刻,至庚申京师之变,乃乘夷乱,导之入园,纵火肆掠……”这里也说是龚孝拱给英法联军引的路。《圆明园残毁考》:“及英兵北犯,龚为向导曰:‘清之精华在圆明园。’及京师陷,故英法兵直趋圆明园。”许多历史学家在讲这段历史时也说是龚孝拱给英法联军带的路。龚孝拱就是龚橙,是龚自珍的儿子,因龚橙目无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五伦,但尚爱其妾,被人称为龚半伦。自幼才华横溢,但就是屡试不中,龚自珍逝世后,中年生活困苦,1855年曾转投曾国藩,不得重用1856年离开。1860年6月2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到达上海,7月龚半伦随额尔金北上京津。现有一说,就是龚半伦因为为龚自珍复仇,引西洋兵火烧圆明园,这又是什么故事呢?这就是龚自珍去世之谜,1841年龚自珍49岁就暴毙,有学者认为是中毒。简单介绍一下龚老师的丧命的爱情故事,龚自珍喜欢一个皇室的成员,就是清朝著名女词人西林顾春,她是乾隆的曾孙媳妇(老公是奕绘贝勒,曾祖父是鄂尔泰,雍正的心腹,)龚自珍的丁香诗似乎透露两人的私情,梁启超曾评价龚自珍和法国的卢梭一样风流成性,不知检点。龚半伦也曾公开说他和他父亲一样,就喜欢皇室的女人,他爹就因为这个被满人毒死在丹阳,龚半伦和大清有杀父之仇。这个是不是看着面熟,让我们想到了英国的戴安娜太子妃的死因。嘿嘿,给皇室带绿帽子,你就是闲自己活的长了。
补一个:前清的龚自珍、民国的鲁迅、台湾的李敖是中国近现代史三大骂人巨匠。
其实,关于劫掠圆明园那一段历史,总共有三种类型的记载;第一种是选自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的《圆明园词》中所说的“夷人入京,遂至宫闱,见陈设富丽,相戒勿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及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这句话说的是刚开始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抵达圆明园,看到圆明园摆设装修的十分奢华,都互相劝说别进去,担心如果里面东西丢了的话会被索赔;于是英法联军准备撤走,但是没想到一旁的满清贵族和穷人们却争先恐后的跑进去,以英法联军的名义纵火抢劫,英法联军长官看到这样,干脆也就一不做二不休,进圆明园抢劫去了。写到这我想起了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当中的一个情节,姜文一开始让黄四郎压迫下的百姓反抗时,没人支持,发给人民抢,人民打麻将,把抢都上缴给了黄四郎,可当姜文将一个假的黄四郎当百姓面砍了头,百姓们就疯了,冲进了黄四郎的家中,姜武的扮演者更是要用108种招弄死黄四郎。寓意深刻呀,看不懂就读50遍看7遍电影,其义自见。嘿嘿。
如果按照王闿运的说法,进去纵火抢劫的就是自己人了,而英法联军本来是不敢进去抢劫的,但是见到别人打着他们的旗号进去抢东西,才进去捞一把的。王闿运的话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王闿运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晚年任清史馆馆长。
而关于圆明园这档子天大的事情,当时改良派的报刊出版家、政论家汪康年也写了一篇《记英法联军焚劫圆明园事》,这其中大概描述了当时的很多北京人直接参与了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行动,还有很多人大门进不去了就搭梯子爬墙进去;私认为王闿运和汪康年的能连起来看,先是旗人劫掠,后来英法联军也进去了,再后来更多的北京人也参与进来了。
而当时做过詹事府主簿,户部、邮传部郎中的杨云史则爆出了更多的猛料,在其所著的《檀青引》中有有写到“奸民李某,导联军劫圆明园,珠玉珍宝尽出……”。
无论是《檀青引》还是《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对于圆明园一事共同的意见都是有汉奸给英法联军带路……
而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对于火烧圆明园的记载则是: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本来就已成废墟的圆明园,在后来军阀期间,再一次遭受更彻底的劫掠,连长春园的太湖石、绮春园的云片石都被有组织的运走了,而之后甚至连圆明园的围墙都被拆了当砖石卖;圆明园这一世界艺术瑰宝,究竟是亡于英法联军之手,还是彻底葬送于国人之手?不好说。
如果没有英法联军来犯,也无人敢劫掠圆明园;但是如果没有国人的助纣为虐,圆明园或许能保存下来,未可知。
我突然想到一个关于圆明园的笑话:说富二代小刚上历史课时,睡着了,老师给他巴拉醒,问他:圆明园是谁烧了?小明摇头说:不知道。看到老师生气了,他害怕了补一句说:反正不是我干的。老师让小刚的家长大刚到学校,大刚在家就反复问小刚到底是不是他干的,小刚一口否认,大刚放心了,就去学校了,老师一见到大刚就说,我问你儿子,圆明园是谁烧的,他告诉我,他不知道,因为不是他干的。你说气人不。大刚马上解释说:他儿子,他了解,偷他钱他信,烧别人家园子,他不敢。看到老师脸瞬间变色,大刚父亲也补一句:要不,你和着火那家说说,损失多少钱,我全赔。这样你看行不。我们以前都笑话小刚和大刚,可你不想想他爷俩就是没文化,可没撒谎,真不是他们干的也不知道谁干的。老师就好好的说英法烧了就结了。至于历史的真相那就不得而知了。为了不影响下一代教育我在此也呼吁是英法烧的。说这么多怎么还是英法干的,无他,因为这是考试正确答案。分分小命根,这是不可逆的正确答案。记住老铁们。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九节 辛酉政变1
一.咸丰撒手人寰,遗命八大臣辅政。
1861年8月21日,咸丰在承德病重,临终前,他在烟波致爽殿(这名起的邪性,呵呵)召见怡亲王载垣(雍正王朝十三阿哥胤祥的五世孙,全无祖辈才能,当时标准纨绔子弟)、郑亲王端华(肃顺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资历和忠心是长处,除此之外,能力为0)、御前大臣景寿(道光第六个女儿的驸马爷,世代为官)、协办大学士肃顺(最具政治才华的,也是咸丰一朝最得宠的大臣)、军机大臣穆荫(咸丰的嫡系,兵部尚书,正白旗)、匡源(超高智商,同榜最年轻的进士,曾任咸丰的讲师,官声极佳;著名的书法家和教育家)、杜翰(咸丰老师杜受田的儿子,八大臣的智囊)、焦祐瀛(笔杆子)等人,宣布立皇长子载淳(同治)为皇太子,以上八大臣尽心辅佐,总理朝政,这就是历史上“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咸丰帝赐给慈安太后一方"御赏"印;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此印由慈禧太后掌管。咸丰帝申明,凡谕旨,起首处盖"御赏"印,即印起;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即印讫。只有盖了这两方印鉴,谕旨方才生效。他希望两宫太后和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局面或两宫太后干政情况出现。
两宫太后和顾命大臣因为权利分配,很快就产生了矛盾,日趋激烈,朝中大臣纷纷站队,大清此时大臣分为北京帮、热河帮、大清军方、地方的督抚重臣。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北京帮,在北京发动政变,一举解决了受咸丰遗诏辅佐新帝的八个辅政大臣,从此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7年的统治。这一年是辛酉年,因此政变被称为“辛酉政变”。
慈禧当时年仅27岁,“辛酉政变”到底怎么成功的呢?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几位主演:
第1位辛酉政变的关键先生奕訢和最大的配角咸丰:
奕訢是咸丰的六弟,同父异母,但咸丰生母在咸丰10岁时去世,之后一直由奕訢的生母抚养。两人有很开心的童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兄弟感情递减,为了皇位,两兄弟明争暗斗,最终咸丰胜出。值得注意的是咸丰的老师杜受田在咸丰上位问题上,参透了道光的心理,占了先机,最后成功登上大宝。咸丰当上皇帝后,因册封生母皇太后,而怠慢了养母封号,只是根据大清惯例封为康慈皇贵太妃,引起奕訢不满,咸丰逐渐疏远奕訢母子,直到1855年,奕訢生母病重,也没进封太后的封号,奕訢以近乎矫诏的方式让军机处传旨,称咸丰帝已谕准晋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照成既成事实。咸丰很生气,后果就是当奕訢生母逝世后,咸丰降低了丧葬的规格,同时将奕訢踢出政坛。革除一切职务,也不准他办理丧仪事务,发回上书房读书。从此咸丰帝彻底的疏远了奕訢。
1850年道光病重,得最后确定帝国的继承人,现在有很多野史说咸丰老师杜受田参透道光的心理,以孝治天下,有一次道光以自己身体不行了,考皇六子奕訢和皇四子咸丰怎么治理国家,奕訢对答如流,说的头头是道,道光暗喜,咸丰一声不吭,就是哭,最后哭的道光心理大受感动,这是个孝顺的孩子;还有一次道光让俩人打猎,结果奕訢打了很多,咸丰狗毛没有,道光问咸丰什么情况?咸丰就按老师教的说:“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一听我儿子小小年纪,如此了得,不愧我道光的儿子。好多好事者结合历史二者的表现,就以此俩例为证,说道光受此迷惑,立咸丰为继承人,这是到底是真的假的?我现在告诉你,这是假的,第一道光文化还是有的,这两件事是《三国志》中的故事,当时的主演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孙子曹叡,咸丰是万万不敢这么明目张胆的剽窃三国故事的,道光就算是没文化,手下能人无数,那不是找死吗?所以说,这两件事确有出处,可在这里照抄,那就是熊人没文化了,离死不远了。道光为什么立咸丰为太子,无他,就是遵循祖制,立嫡长子为太子,咸丰的母亲是道光的皇后,正牌大老婆,就是死的早。
补一个:现在清宫戏比如还珠格格里,有好多都是错误的,在大清皇帝子女叫父亲就两种叫法,第一是满语—汗阿玛,另一种是汉语—皇父,没有什么皇阿玛的称呼;还有就是什么皇上吉祥,太后吉祥的都是讹传,吉祥这个词那是太监之间的打招呼用语,你要是和太后和皇上说,那就的千刀万剐,有志向穿越的同志一定注意,要是你有幸穿越大清别因为这个再让人给剁了。
直到五年后,1860年9月咸丰帝在北逃热河时才又想起了这位有才干有决断的皇弟。
1860年9月21日,咸丰帝发上谕,撤掉载垣、穆荫的钦差大臣职务,命恭亲王奕訢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
九月二十二日,咸丰帝率亲近大臣及后宫妃嫔仓皇上路,北撤热河,跟随他的王大臣主要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这些就是日后的热河帮主力。九月二十三日,咸丰帝在赴热河的途中又发上谕,任命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上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为留京办事王大臣。军机大臣中唯一留京的是户部左侍郎文祥。这样,在北京便形成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包括义道、桂良、周祖培、全庆和文祥等王大臣在内的北京集团的雏型。

第2位:咸丰的宠妃,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慈禧当时叫懿贵妃,咸丰死后加封为慈禧太后,姓氏叶赫那拉,1835年11月29日出生于北京西城的劈柴胡同(今西单北大街路西的辟才胡同),乳名兰儿。父亲惠征原为镶蓝旗满洲人,道光年间开始就是档案管理员,1849年一个月内连胜三级,成为山西归绥道道员(清廷四品官员)。这是个实职好缺,在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下辖7个地市,主抓治安、钱粮、蒙古事物,由于政绩突出,1852年调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调令下来两天后,慈禧被选为兰贵人。惠征所调的地方是江南徽州一带,是肥缺,可世事难料啊,1853年初,太平军横扫皖南,惠征失职被开缺查办,同年在镇江病故。
1852年初,慈禧被选入宫,被封为兰贵人,住于长春宫内。1854年慈禧晋封懿嫔,1856年3月23日生子载淳,晋封为懿妃,1857年晋封为懿贵妃。慈禧之所以数年之内,连连晋升,受到咸丰的宠爱,除了慈禧为人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同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略知一二,不同于其他妃嫔,令咸丰耳目一新,迷恋不已,生下皇子后更是成为后宫的2号娘娘。地位仅次于正宫娘娘慈安。
咸丰逃到承德后,连惊代吓的身体一直就不好,还不知节制,继续放纵自己,日日笙歌,夜夜烂醉,身体每况日下,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因身体起驾回京的日期一再推延,1861年7月咸丰驾崩。传位载淳。年号祺祥(乞降),也是没谁了。
第3位咸丰的原配,正宫娘娘慈安。
据野史记载:咸丰在死前,曾给慈安一道遗诏,说要是慈禧有不轨,慈安可以将这个遗诏拿出来,收拾慈禧。这就是慈禧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可直到1881年慈安去世,也没有拿出传说中的密诏。电影两宫皇太后,说慈安将此秘招当着慈禧的面烧了,不久就让慈禧暗害了,应该是不真实的。
现在也有人认为辛酉政变是慈安一手策划并且实施的,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就是个卖苦力的,无论什么事都由慈安说了算,包括同治的养育,还有选光绪继位,慈禧一声都不敢吭的了,而正是慈安,是最早反思当时清朝为什么会处于那种被动状态的人之一,所以她选派了当时的天才幼童赴美学习,这些幼童就是改变中国整个社会命运的一代人,参看央视纪录片,留美幼童,在慈安的领导下,中国那段时期没有战争,形成同光中兴的局面,而1881年,慈安死后,慈禧无此能力驾驭不了大清这台年久失修的破车,直至她死后仅三年,大清彻底翻车了。现在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慈安地位比慈禧高,但对权力不感兴趣。慈禧表面上对慈安还是尊重的,明知道慈安没有异议,依然也先要请示,所以两人相安无事。慈禧的政治才能还是不容置疑。
第4位:就是咸丰年间,权倾朝野的六爷肃顺:
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端华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二十六年(1846)授三等辅国将军,在道光朝并无显赫地位与官职,直至道光三十年(1850)才迁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帝崩逝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都曾受遗诏顾命,辅弼新帝咸丰。这两位亲王虽爵位高、资格老,但政治才能一般,汉文功底也不大好,在朝政中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肃顺不但具有政治家的卓识与远见,而且有改革弊政的胆识与气魄,在载垣、端华等人的援引下,很快得到咸丰帝的信任与重用,成为对咸丰朝朝政产生重大影响的铁腕人物。
在一众混吃等死、尸位素餐的满族亲贵中鹤立鸡群,堪称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干、有魄力,深得咸丰皇帝的信任和恩宠。咸丰去世前,他组织参与国家重大事务谋划与决策,是皇帝倚为心腹的首席智囊和幕后的国家总理;咸丰死后,他排在顾命八大臣的第三位,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咸丰四年以后,肃顺先后调任御前侍卫、工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随着肃顺权力变大,在他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官员,到威丰十年左右,基本形成了以肃顺为核心,包括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人在内的官僚集团,时人称之为“肃党”。
据说,咸丰帝曾想对懿贵妃实行“钩弋(亿)故事”,他把此想法说给肃顺,肃顺不敢多言,以免惹祸。肃顺在咸丰年间政绩突出,在打击贪腐和科举作弊案中大公无私秉公处理,主张重用曾国藩,为人正直,作风强悍,对咸丰忠心耿耿,敢作敢为,重用肃顺可以有效抑制懿贵妃和恭亲王奕訢,有利于稳定咸丰儿子的皇位。“钩弋故事”是西汉汉武帝刘彻有个赵姓的妃子,因其居住在钩弋宫,故称钩弋夫人。封号婕妤(结余)就是贵妃,刘彻欲立赵婕妤儿子弗陵为太子,怕日后出现母后外戚专权,就杀了赵婕妤。
二.咸丰西南先行,朝野结党站队。
咸丰打猎之前,安排他六弟奕訢留京主持议和。没想到奕訢是在既没有兵权,也没有咸丰授权节制留京大臣的权利下,在一无所有的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出人意料的取得了议和成功,挽救大清于危难,受到朝野上下一致推崇,声名鹊起,可咸丰病危时也不愿召见奕訢,意欲将他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要将辅政的权利留给随他到热河的肃顺为首的朝臣手中。这就引起了留守在北京的朝臣的不满,此时和谈已达成,英法美俄也大都支持与其打过交道奕訢。于是在北京的王公大臣们聚集在奕訢的周围,形成实力强大的北京帮。北京帮认为他们是在国家危难时,孤身冒险在前线和英法联军抗衡,最终在奕訢的领导下,才顺利的签订北京和约,有大功于社稷,怎么重赏也不为过,可现在却是当时和皇上跑路的怕死鬼当家,任谁能服。
1861年8月21日,咸丰病情突然恶化,晚上11点,召集在承德的群臣在他的病榻前交代后事,此时咸丰已无力亲笔书写,只能自己口述,让在场大臣代为书写。这为日后政变留下借口。交待的就是开篇我们说的。
三。慈禧和肃顺的往日冤近日仇
1.先看近日仇:
1861年8月22日,咸丰驾崩当天,皇后就被晋封为皇太后,懿贵妃慈禧是第二天晋封为皇太后的,照理说是没毛病。因为皇后原先就是后宫一把手,而懿贵妃本就是后宫2号娘娘。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也可以因懿贵妃是新帝载淳生母,而把晋封放在同一天。可是,八大臣没有这样做,而是相差一日晋封。虽然于理他们无可挑剔,但原本就同肃顺等人有很大嫌隙的懿贵妃不可能不心存芥蒂,从而更加记恨他们。而且之前接连两天的灵前祭奠也没有她的份,懿贵妃觉得八大臣是在故意使她难堪。
2.那么以前有什么嫌隙呢?
说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人一旦结仇了,就越来越觉得是个事。第一次结仇在咸丰逃往承德的途中,由于跑的匆忙,就皇上坐的是宫车,其他人都是雇的普通马车,娇贵惯的懿贵妃肯定不习惯,三番两次的乞求,注意是乞求六爷肃顺给换一辆好的,开始肃顺还哼哈的敷衍,后来被逼急了,就大声的呵斥懿贵妃:现在什么时候了,逃命还那么多讲究,这荒山野岭的,上哪给你弄好点的车呀,你有车就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呀(自行车是我编的)。总之就是给慈禧一顿抢白。就这么个小事就结梁子了,要不怎么说唯小人和女的得罪不起呢。第二次冲突就是到了承德之后,肃顺按照咸丰指示成了处理皇家事物全权代表,在安排皇上后宫日常开销上,由于事发突然条件限制,有一些确实没照顾好,以至于贵妃以下,只月给膳钱五千。这不但进一步激起了懿贵妃对肃顺的不满,甚至引起了包括皇后在内所有嫔妃的不满。当后宫得知肃顺手里还有备用的食盒,就引起咸丰后宫所有人的不满,认为肃顺有意的欺负她们。这也是日后的重要罪状,这实际上是冤枉肃顺了,因为按照规定肃顺没权负责的她们的饮食。可当时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妃们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肃顺咬牙切齿。无论责任在谁,反正肃顺与懿贵妃两人间的“过节儿”算是结大了。
最后是咸丰帝向肃顺提出将行“钩弋故事”时,虽然肃顺没有公开表示赞同咸丰帝的做法,可也没反对,这是默认,而且他参与了此事,还没为懿贵妃说一句好话。再结合之前小过节,最终,懿贵妃与肃顺结下了不解之仇。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十节 辛酉政变2
四.慈禧第一步结盟皇后,抢占先机。
慈禧此时先是交好后宫老大慈安,慈安为了皇权始终在小皇帝手里,避免皇权旁落,选择支持慈禧。懿贵妃为自己与肃顺等人争权增添了一块极重的政治砝码。
慈安和慈禧认为:咸丰死后的安排就是确保皇权在自己儿子的手里。他先是选了8位辅政大臣,就是要他们可以先后牵制,同时让两宫皇太后执掌印符,确保皇权不失,顾命大臣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但其性质仅是“赞襄”,他们的根本职责只是尽心辅弼小皇帝。咸丰帝无疑是重用肃顺等人的,对他们还是有防范的。吸取了康熙朝四辅臣侵蚀皇权以致大权旁落的教训,咸丰帝临终之时,将代表皇权的两枚私印“御赏”和“同道堂”分别交授皇后钮祜禄氏和儿子载淳。咸丰帝没有给懿贵妃印章,那是因为咸丰知道儿子年龄小,只有其母后慈禧能替他掌管。咸丰帝明确规定以这两枚印章代替以前皇帝的“朱笔”,作为大清皇帝权力的象征,给予了皇后和皇上最高、最后的裁决权和否决权。
因为双方的权利不平等。从咸丰皇帝的布局来看,两宫皇太后完全可以撇开顾命八大臣自行其是。每道圣旨必须要两宫太后用印,而并不需要顾命八大臣参与,所以从这点看如果没有两宫太后的支持,顾命八大臣就是摆设。从而保障了皇权不遗失。慈禧看透这层厉害关系。联合慈安率先出手,肃顺八大臣一开始提出,所有军国大事,都由八大臣全权处理,报请两宫盖章即可,如此两宫就被架空,成了橡皮图章,没有一点实权了。经过四天争执,肃顺八大臣最终妥协,两宫太后取得了谕旨的发布权、奏折的阅看裁处权和大小官员的任免权等几乎与皇帝等同的权力,形成了“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联合执政格局。自此以后,两宫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间的君臣关系基本确定。第一回合,慈安慈禧完胜。
五.奕訢自我救赎,联合两宫。
咸丰驾崩前,就将奕訢排除在日后的权利中心,肃顺八大臣顺利接掌帝国的权利,先是,两宫争取到自己应有的权利;现在是北京的奕訢也不认可这种安排,可他是被先帝排除的人,怎么挽回?看看奕訢的运作。咸丰病危的时候,奕訢就想探望,想接近咸丰,人怕见面树怕扒皮,一见面一谈过往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在重述一下兄弟情,咸丰难免不动情,重新重用六弟,可咸丰不给奕訢这个机会,避而不见。咸丰死后,肃顺八大臣照方抓药,闭口不提让奕訢上热河奔丧的事。此时的奕訢在北京,经过缜密的分析,感觉还是得上热河一趟,如果一直在北京就是坐以待毙,为了权利和今后的富贵,冒险上热河接触两宫皇太后,这是唯一的胜机。现今咸丰帝龙驭上宾,他这做兄弟的吊祭皇兄,于情于理都无可厚非,肃顺等人也不好一味蛮横拒绝,否则就会让人惹人非议。自古富贵险中求,就这么定了。1861年8月27日,恭亲王奕訢“奏请前赴热河叩谒梓宫”的奏折送至热河;8月28日,两宫准奏,8月30日传回北京。1861年9月5日,恭亲王奕訢抵达热河避暑山庄。奕訢一到,先是到咸丰灵前一同痛哭,真假各半,就像他和他四哥的感情一样。奕訢此时的表现是低调的、沉稳的、不愧于他的外号鬼子六。就在这时,两宫传旨召见奕訢,这时八大臣的智囊杜翰出面阻止,提醒奕訢叔嫂自古当避嫌疑,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奕訢机智的化解,邀请郑亲王一同前往,剩下的7大臣不以为然,就这样奕訢得以单独觐见两宫皇太后。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的这次秘密会见进行了两小时左右,详情不知,从后来发生推测双方是一拍即合,就政变事宜初步打成一致。
会见完两宫之后,恭亲王开始发力,悄悄的联系志同道合的同党,经过同党的会商,认为要想顺利夺回军政大权,就得回北京。9月9日,两宫下令奕訢第二天请安回京。9月10日恭亲王再次觐见两宫,提出了早日回京的必要性,而且要韬光养晦,一切等回京再说。现在最重要就是两宫太后立即传旨,确定回銮北京的具体日期。11日恭亲王奕訢离开热河回到北京。
六.董元醇奏折引发的搁车事件:
正当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分别暗自紧锣密鼓地准备政变之时,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恭亲王奕訢到热河时,身在北京的协办大学士周祖培因与肃顺积怨甚深,周担任户部尚书,肃顺是周的副手,但时常当面连打击带讽刺,说周祖培就是酒囊饭袋,将其所批阅处理的文件全部作废。从新批示。周祖培默默隐忍,担心肃顺等人一旦站稳脚跟于己不利,就唆使御史董元醇上奏折抢先发难。1861年9月10日,董元醇的《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自北京发出,十三日送到热河。恭亲王奕訢此时正在回京的路上,尚不知晓此事。这是北京帮的一招试手,看看八大臣和两宫的关系,也是挑拨两者关系的妙手。
董元醇的看法:做什么事,得灵活,现在天下有点乱,皇上还小,所以皇太后就得多担待点政事,这是国家的希望所在,咱们应该公开正式的对外公布,这样就是让中外知道,大清皇上虽然小,但皇太后暂时总理朝政,只有如此,才能使心有不轨的人断了想法,大臣们也不敢欺上瞒下的胡干,等到皇上过些年长大了,再亲政一切就好了。 现在虽然有辅政大臣,可还得在亲王中选一二人,一同辅政,这叫亲贤并用,再给皇上找个好老师,好好教,日后皇上必成大器。大清朝虽然向无太后垂帘之仪,一切事物都可以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必拘泥于旧例。
董元醇奏折的内容正中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太后的下怀。
董元醇的奏折没有按照一般程序处理,在慈禧手里多留了一日,9月15日两宫批准了董元醇的奏请,就是垂帘听政和请一个亲王辅政及给皇帝找个老师这三点建议,令八大臣即可办理。
肃顺八大臣中的笔杆子焦祐瀛以小皇帝的名义写了个圣旨,严厉的驳斥的董元醇的奏折。主要讲,我朝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皇上这么小就登基,怎么能轻易的更改祖制,而且先皇已经安排好了怡亲王等辅弼新帝,一切事物皇上下旨,8大臣拟个章程,报皇上盖印批准,这是先皇定好的流程,今天董元醇的事就是搬弄是非。董说要增加个亲王,这是先帝定好的,必有深意,这是违反先帝遗训,董的提议是何居心,这俩条关系重大,不可妄言。这既是对董元醇的批驳,更是对两宫太后的批驳与示威,表明八大臣没有丝毫退让的可能。而且要对董严加治罪,以杀一儆百,震慑两宫太后及其他朝廷群臣。
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八大臣将拟好的驳斥和收拾董元醇的谕旨送到两宫,强势要求两宫批准下发,两宫据不同意,双方第一次公开摊牌。后因时间已晚,两宫太后说留着明天再议,肃顺等人愤愤而回。电影两宫皇太后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当天激烈的场面。肃顺毫不客气的指责两宫:我们是辅政新君的,不能听命太后的,以前同意你们看奏折就是多此一举。要知道大清祖制后宫不可干政的,这是带着杀气呀,有点威胁两宫。杜翰更是大喊:两宫如果听信他人,我们就不干了。这也是要挟。在当时的大清封建等级森严,这无疑是藐视两宫。史载肃顺、载垣、端华等人肆意高声咆哮,吓得载淳尿了太后一身。最后双方决定第二天再定,不欢而散。两宫是缓兵之计,想托,不了了之。可八大臣却反应激烈,因为这是要剥夺他们的权利呀,拼老命据不妥协,最后使出罢工就是搁车的杀手锏。你儿子的江山,你们看着办。慈安说服慈禧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了以后政变的大计,暂时做了让步。两宫太后将董元醇的奏折及八大臣所拟痛驳董元醇的谕旨发下。第二回合八大臣胜。
可八大臣的罢工,让外界看到了两宫和八大臣的不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对八大臣绝对不利,你比如北京的王公大臣们看到了翻盘的机会,此后大量投机站队开始了。
两宫太后遭受挫折,可她们是以退为进,预谋回銮北京一起算总账。此时奕訢的势力开始周密的组织和秘密的为政变做各方面的准备,如军机章京吴兆麟将肃顺等人草拟的、批驳董元醇的上谕稿子密藏起来,又如在绝密情况下起草治罪拿问肃顺等人的谕旨。
醇郡王奕環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可以经常而随便出入宫禁。收拾肃顺等人的上谕先是由慈禧本人起草,然后她的胞妹传递给奕環,奕環(此时21岁,正式登上历史大舞台,光绪的父亲、溥仪的祖父,他是奕訢的七弟,大清有鬼子六、败家七,他就是传说中的败家七,花钱似流水,豪放,善终。)修改并缮写。
慈禧太后以小皇帝名义亲笔拟就的上谕如下:
“八月十一日,朕召见载垣等。虽董元醇奏敬陈管见一折,一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正(政),数年后朕能亲裁庶务,在(再)行归正(政);又在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又在大臣中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之任。以上三端,正合朕议(意),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朕受皇考大行皇帝付托之重,何敢违祖宗旧制,此所为是(谓事)贵从权,面谕载垣等,著照所请传旨。该王大臣阳奉阴违,自行改写,敬(竟)敢抵赖,是成(诚)何心!该大臣看朕年幼,皇太后不明国是,所至(致)该王大臣如此胆大!又上年圣驾巡幸热河之议,据(俱)是载垣、端华、肃顺等三人之议。朕仰体圣心,左右为难,所至(致)在山庄升遐。该王大臣诓驾垒垒(累累),抗旨之罪不可近(尽)数。求七兄弟改写”
慈禧太后的汉语一般,教育水平也就是小学毕业,好好的密诏写错了12个地方,而且还有些不通顺,这要是让现在的老师批改,准能罚重写50遍是跑不了了,哈哈。慈禧太后在上谕中根据事实瞎编了些肃顺等人的种种欺君之罪,充满了杀气。就这一事件而言,双方都是250对250,一对250,政治幼稚,首先两宫都已经准备在回到北京,和奕訢联手发动政变,彻底干掉八大臣,这时还打草惊蛇,不听奕訢的韬光养晦劝告,这是八大臣没有反心,如果有的话,这是最好的机会和借口。在反观八大臣没有一点政治的敏感度,看不清楚方向,你和皇上他妈斗,赢得了一时,能赢一世吗,尽在小地方找茬,没有一点大局观。可这恰恰证明八大臣没有反心。还是忠心于大清的。
七.花开俩朵各表一枝,看看同时段北京奕訢的政治能量和执行力:
奕訢回到北京后,联系了在京的王公大臣,进行了摸排,然后进行了秘密的串联,拜访商议,整理出政变行动的详细的具体计划,中国作什么都讲究师出有名,这次也是,八大臣是咸丰钦命的,政治上很难找出毛病,八大臣也正是因为这个,放松了应有的政治警惕。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终在一些政治老油条的寻觅下,找到了一丝破绽。那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咸丰帝临终时大臣们请他用朱笔亲写遗诏,但咸丰帝因无力握笔,只能自己口述,让在场大臣们代笔“承写”。既然遗命八大臣赞襄政务的上谕并非咸丰帝朱笔亲写,这就难免使人对于这一上谕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产生怀疑,于是有人怀疑肃顺等人做了手脚,矫诏妄传。这就是不合理合法,而且是可能的事实。政治合理性受到质疑,下场是要见血的。
八大臣有矫诏的可能,一时之间,清廷内部的元老重臣对此表示极大的不满与怀疑,如大学士贾桢、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时任户部郎中的李慈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认为,在中外多事之秋,八大臣大权独揽,怎么就能保证下发旨意是皇上认可的,哪两个印符就是个笑话,矫诏都敢,弄个印符还不小菜一碟。
李慈铭等人同时提出,肃顺等八人受顾命之托是先帝病危之时仓猝间决定的,但它是否真的出自先帝之意呢,这完全有可能是肃顺等人假借皇权的矫诏行为。他从根本上否认了肃顺等人受先帝之命辅佐幼帝的合法光环。
咸丰临终时考虑得不可谓不周到,可前提是三方都在,相互制衡。万一一方独大了呢?
古今中外要搞政变是离不开军队的支持的,大清现在军方实权人物就是兵部侍郎胜保和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现在奕訢要搞宫廷政变,离不开两人的支持,奕訢在北京独挡一面,排除万难和英法联军签订和约,这些艰辛和敌人的凶狠,作为武将胜保和僧格林沁是感同身受的,正因为他们的作战不利,奕訢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他俩擦屁股,和谈成功,就意味着国家还在,大清当时是打不过英法的,军方都尽力呀,当时咸丰北逃时,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下令各方督抚领兵勤王救驾,来了打不打过联军不说,能不能来都是问题,这是亡国了,在中国历史上,国都被占基本上政权就此关档了。就是我们说的改朝换代了,南方的太平天国虎视眈眈,1860年战绩还突出的好,太平军和曾国藩到了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对于曾国藩怎么应对皇上救驾要求的,我们在后面的安庆之战的总结里有专门的讨论,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曾国藩没去),突然国都失守,对大清一方士气和军心都是严重的打击。安徽苗沛霖和山东的宋景诗先后反清,本来日趋平静北方再次陷入战乱,大清北方精锐主力蒙满八旗骑兵在9月21日的八里桥全军覆没,北京地区再无可战之兵,是造成日后军权的旁落的重要原因,10月24日奕訢就签订了北京条约,一个月快速的平定了外患,使大清度过了最艰难时刻,最高兴的就是军人,他们的身上战败的压力小了,没亡国,一切可以重来,身份地位没变,感激谁呀,当然是在第一线的奕訢,可在之后的权利分配中,功臣被抛在一边,随咸丰跑路的伴君左右的再次胜出,不是靠功劳而是靠怕马屁上位,能服众吗?,国家危亡时,你们跑到承德吃香喝辣的,天下太平了,你们又跑回来称王称霸的。谁心理能平衡呀,所以僧格林沁和胜保在情感上是支持奕訢的。
胜保最先表态,早在咸丰跑路期间,胜保就和慈禧、奕訢一起反对,当时就有一起战斗的情谊,在胜保出征联军八里桥战前,慈禧就通过弟弟桂祥送给胜保一个荷包上刺绣“精忠报国”四字,慈禧这是在收买人心。胜保在八里桥战前,排名在僧格林沁和大学士瑞麟之后的,三把手;战后由于表现突出,还受伤了,奕訢保举胜保统帅北京各军。咸丰帝遂正式授胜保为钦差大臣,统领各路援军。因此,在胜保看来,恭亲王奕訢对自己有举荐之恩。董元醇的奏折使大清的大臣们意识到两宫和八大臣的不和,胜保认为此时到了站队表态时候了,他上书请求赴热河哭奠咸丰,而且不等八大臣同意,就动身前往,注意不是直奔热河,而是先到的北京,这是挑战肃顺八大臣的权威,最让八大臣尴尬的是胜保在奏折中向两宫请安,这是公开向两宫表忠心呢。简直就是没把八大臣放在眼里,这时胜保已经在前往热河的路上,八大臣商议怎么处理胜保问题上,采取了和稀泥的方法,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八大臣都是辅政大臣,肃顺主张严加申斥议罪,可怡亲王等认为胜保一向专横跋扈,又有兵权,不易
过于严责,于是肃顺等人只好顺风转舵,做个顺水人情,准许胜保到热河。这样就保全了双方的面子。但对于胜保违制向太后表忠心的事,肃顺主张严肃论处,9月21日正式下旨论罪。这时的胜保已经在北京和奕訢见过面了,知道了政变的计划,一改往日的跋扈作风,9月26日上折认罪。说自己接到过兵部的文件,就是将皇太后与皇上并列这个格式,自己当然就得同时向皇太后和皇上请安。这是误会,不是故意的。关于用黄折子请安,那是自己秘书没有遇到过皇帝驾崩的事,不知道怎么办,二是军中都是文盲,也没有地方请教;自己就用了黄折子了,属于没文化,无心之失。尽管这样胜保还是真诚的承认了错误。这么有文化的辩词就此蒙住了八大臣,其实八大臣也是借坡下驴,他们也要个面子,胜保认罪折子正好给了双方台阶,就此结束。第三回合,双方战平。可由此也最终证实了八大臣是没有谋反野心的,要不以擅离职守,抗旨不遵正好将胜保拿下,胜保也无话可说,而胜保没有兵权,奕訢还敢按计划发动政变吗?真得是天意,不过最终就是胜保过了一关。看看另一个军方的大佬僧格林沁大清的定海神针,肃顺八大臣是尊重僧王的,9月11日就主动要僧格林沁上热河奔丧,以示特殊恩待。同时也是试探僧格林沁政治立场,僧格林沁此刻毫不掩饰的支持两宫,于胜保一样故意将皇太后和皇上并列开头,解释也是一样,就是我收到的公文就是这个格式,而且最后还来一句:“尚望深思海量是荷”。就是你们好之为之。由于在途经北京时得到了奕訢的教导,胜保在热河表现老练,沉稳、低调。顺利的蒙蔽了肃顺一伙,而僧格林沁公然武力示威,大大减杀了肃顺等人的威风,但是没有得到军队支持的肃顺集团,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旧那么自信。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近代那些事简介:
类型:历史、搞笑、权谋、战略战术、史实疯评、近代名人风采
版权声明:
凡未经同意,严禁照抄,版权所有,违者必究。我看都这么写,赶一下流行,万没打官司告状的心。
上传文字名字暂定-近代那些事,如大家有更好名字,希望能出个主意,好咱就改。
合作联系:1240925279 (QQ、微信号一个号,加我请注明“天涯”) 有好事一起发财,共同富裕。
热烈欢迎关注我。

下面请允许我简单诚实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自述很短,各位高低看一会儿
1.出身:东北人,现居沈阳,祖籍山东,长年出差基本在东盟,平民家庭;
2.长相:相片我没学会上传(这几天就传),基本勉强算是能对得起观众,漂亮的一塌糊涂那是臭不要脸的喝大了,吹的就剩一张嘴了,脸没了,太俊怕挨揍藏家了(不过我去世的母亲说我帅,在就没人说过了),就把嘴带出门了,总体来说就是中等偏下。
3.学习简历爱好:小学在五班;初中一班;高中在三班和四班混过,还好那时没扩招大学还是一班学习法律高大上,当时牛的不行不行的了,(我初中在重点班,我骄傲仅此而已,哈哈,高中是我家乡最好的高中当年就8个班一个学年,现在能有好几十个班。现在我要是上学按成绩分没准分到68班,那就彻底操蛋了,我就是下等偏下了,呜呜)万幸我生的早,健康活泼,这个真谈得上, 性别男,爱好广泛喜欢小众,想半天优雅艺术提高自己的书面品味,可惜没有,都是些非主流的不是土的掉渣就是他人不屑一顾的东西,比如历史、地理、军事、时事、象棋(水平很一般,二十年没玩了)、老歌(本人唱歌跑调,所以只听不唱)、喊麦(喜欢词)、崔健和郑钧、许巍的摇滚(就喜欢他仨那半死不活的调调)等剩下的上不得台面了。最喜欢歌曲是粤语版的陈慧娴的飘雪(原因就是伤感,呵呵)。对了我超级喜欢足球,是三十年资深的球迷,不过最少10年不看足球了,心累。
4.从事过的职业:干过体力、脑力及相结合的多种工作,比如D版电影(全是世界名片,奥斯卡获奖影片)、正版音像(全是原生态原创搞笑专辑,中国搞笑一网打尽)统筹、策划、编排、录制、剪接、制作、发行一切有我,以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下面看看走麦城,呵呵,具体就是学过厨师不会做饭至今,原因凄惨不愿回首;毕业实习,威风凛凛遥想当年,嘿嘿,分配了,痛并快乐着,可后因自己年少轻狂,稍息立正向后转,人生低谷凄惨无比,现在想想都唏嘘不已,远走广州追随一大哥重新开始打拼,远离家乡父母亲朋和心爱的姑娘(写这姑娘就是为了提高关注度,可不敢说当年有过,其实这里面有典故,我当年上大学时有个校歌名叫在凤凰山上,歌词:我站在凤凰山上,举目望四方,大海千层浪,后浪推前浪,我离开家乡奔向远方,记得离别的那一天,妈妈身旁坐,拉着我的手,含着眼泪,轻轻地对我讲,孩子你到了警队,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想家乡,不要想爹娘,更不要想那可爱的姑娘。心爱的姑娘是这么来的,圆的天衣无缝吧),大哥发财了,我获得了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若干年后,感激人家带我走上溜光大道,从一驰一滑到健步如飞,一晃人到中年混的中等偏下(就和这个词干上了,其实我想写上等偏上,可那得等我又喝大了才行,对了我一直戒酒,原因就是我才说的你懂的),闲极无聊写点东西,渴望引起您的关注,再次改变人生的轨迹。呵呵,实话实说。怎么样这段笑中带泪的简介还是挺别开生面的吧。那就点点关注,加加好友聊聊天。我有故事你带时间,我们好好处处。
5.现在的职业:最后我介绍一下我现在的主业就是吃饭的饭碗,从事的是人生魅力设计产品批发,不是传销,普通话就是美发用品和化妆品批发,你用的洗发水和焗油及化妆品我就批发这个,发廊、美容院和个人都是我的客户,底层平凡的工作一族。勤勤恳恳是个好人。写到这我突然觉的自己是个全方位立体高中低档万能选手。来吧,兄弟姐妹们,欢迎参观,不收门票。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九皋寒叟 2018-07-19 22:38:31
清末历史读起来很沉重,未必就是统治者的问题,时代走到哪儿,谁也无法挽回,希望能看到楼主的另一翻视野!加油!
-----------------------------
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国际的各国实力、政策、流行发展趋势、历史遗留的、国内的派系斗争、民心、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运气、偶然突发事件等等。谢谢您的中肯建议,我会沿着您给我的指示,高举多角度的大旗,从各个方面积极分析写好下面的历史。马上就到太平天国了,希望能给你惊喜。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二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十一节 辛酉政变3
这时,因病辞官的前大学士祁寯藻(1854年10月24日曾国藩打下武昌后,他曾阻止咸丰重赏封曾国藩湖北巡抚,理由就是曾国藩是汉人,这不由让我想起电影为奴十二年里,有个老黑人总管,自己就是黑人,特别的看不上其他黑人,管其他黑人,他称那些黑鬼,可他自己就是黑人。演员演的自然而且恶心。)从保定写信给北京的官员称“垂帘非本朝家法,元醇议不可行”,公开表明反对太后垂帘。祁寯藻是嘉庆朝的进士,道光朝曾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咸丰朝又拜体仁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祁寯藻是三朝元老,他反对太后垂帘,政治影响非同小可。祁寯藻与肃顺很早就矛盾甚深,关系紧张。正因为祁寯藻并非肃顺一伙之人,人们对他的意见就更感到愕然了。这是奕訢的疑兵之计,安肃顺一伙心的妙招。故意示弱迷惑肃顺。政变后,祁隽藻被邀重新出山,当新帝的老师和礼部尚书。从中可看出奕訢的政治资源和能力都是一流的,恭亲王奕訢已将北京情况及外国人的态度做了详细报告,他们都是奕訢的支持者,告诉了慈禧慈安要她们心中有数。北京准备完毕,就等着肃顺八大臣回京了,肃顺一伙儿,此后昏招迭出,最终身败名裂。
八.起驾回京,八大臣自毁前程
再说两宫皇太后,在奕訢回北京后,立即下令八大臣草拟回銮谕旨。
按照事先和奕訢商量的,咸丰死了20多天了,得入土为安,还有就是新君登基,这都得在北京办,所以肃顺没有任何理由反对。1861年9月27日大清决定1861年11月11日举行登基大典;第二天,又颁谕称:“谨择十月二十六日辰时(早8点),恭奉皇考大行皇帝梓(紫)宫回京。”
回北京前,肃顺他们面见两宫太后,要求对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治重罪。两宫太后以言官言者无罪为董元醇开脱。两宫太后不可重罪言官的说法是大清祖制,不由得肃顺等人不遵从。董元醇最终被以“莠言乱政”之罪发往军台效力赎罪。但他尚未及起行,即已发生宫廷政变。
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对于死去的咸丰帝和小皇帝都忠心耿耿,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这时又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
咸丰帝的祖父嘉庆帝当年也是在热河避暑山庄驾崩的(中国历代王朝有83个,皇帝559位,唯一一个被雷劈死的就是嘉庆)
嘉庆被雷劈死有三种说法,第一个就是在承德的烟波致爽殿被雷劈了,第二个就是围猎期间,被雷劈了;第三个最传奇就是,嘉庆长期包养了小太监,烟波致爽殿后面的云山胜地就是两人的幽会的地方,不料正在扯犊子的时候,被雷劈了。那时就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丧事礼仪。可是根据那套礼仪,新帝要随先帝的灵柩一起,天天就得早跪候,恭候,晚上灵前磕头,礼仪繁复冗(荣三声)杂,肃顺主张新君两宫随着灵柩走,并可派兵借机监视两宫和皇上,以防万一。可怡亲王等认为载淳年龄太小,天气渐冷,考虑到皇帝的身体,建议修改丧仪程序。让两宫和小皇帝在回京之日,先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恭送梓宫登舆后,即可先行回京,这样11月1日就可到京,等先帝梓宫抵京之日,皇上在东华门外祗候跪迎。”这样既可使新帝载淳不至过于劳顿,又可表示小皇帝的孝心。
这个建议一致通过,可这是有利于两宫的,他们可以先回北京,精心准备好,各个击破八大臣。如果肃顺坚持小皇帝每日都要在中途行宫跪迎跪送咸丰帝梓宫,他们可以将慈禧太后等人随时置于自己监视之下,八大臣可以形成一体的政治力量,避免日后出现群龙无首被各个击破的败局。棋差又一招,都差几招了。可考虑到慈禧是新人,怕她不赢,最关键时刻,肃顺又犯了一个最致命的错误。肃顺他们自作聪明,竟然自动解除了自己对部队武装力量的控制权,这使他们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10月7日上谕:“端华调补工部尚书,并补授步军统领,行在步军统领,亦着端华暂行署理。”这是肃顺等人自己封自己官,目的是为了将兵权抓在手里,可中国是礼仪之邦,做什么事,讲究推让,这叫礼让三分,你比如赵匡胤要当皇上,那得底下人要死要活的和他演三次黄袍加身的推让大戏,才可登大位的。后世袁世凯也是三请三让的,才依依不舍的的当上了皇上。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魏建晋时也是三请四让,最后司马炎就说了一个大实话,他知道了尧舜禹怎么回事了。中国就是这么矫情,这就是礼仪之邦5000年来养成的臭毛病,这回肃顺八大臣就来邀功了,说我们太累了,管的太多了,烦请太后给减轻点负担,按照剧本正常演,两宫就得说,辛苦了,各位,为了大清的江山你们太辛苦了,通告全国人民向你们学习。完了,这边在谦虚一下,不敢不敢。这样一来,天下臣民莫不知皇太后对顾命八臣甚是信任,如此,则既不会再有人再说他们八位揽权,更多少可以向外界澄清关于皇太后与顾命八臣不和的“传言”。你是不是瞅着都累。慈禧也是这么想的,她没按套路演,直接就来个顺水推舟,说,既然这样,按本人要求,载垣、端华、肃顺确实公务太多,积极要求减轻,实情确实难为这几位了,那就从即日起,载垣专注礼仪和后勤;端华不用上部队上班了就在机关吧;肃顺管外交部和总务处事物。
端华被去职的步军统领一职,那是皇上的贴身保镖部队,相当于北京警备司令。就这么轻易的给拿下来。看过寻秦记的朋友都知道这个职位是保皇上命的,同时也是八大臣护身符,就这么给脱下来了。
无论出于怎样的考虑,载垣等人的这一招数都实在是太臭了。两宫太后不显山、不露水,毫无痕迹地解除了肃顺等人的部分兵权,特别是皇帝的近身护卫权。此后,上虞备用处由德木齐札布管理,向导处由伯彦诺谟祜管理,至关重要的步军统领一职则由瑞常担任。这三个人都与恭亲王奕訢关系密切(这么都是奕訢的人,鬼子六的人脉不是吹的)。在后来宫廷政变中,步军统领瑞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捉拿肃顺之时,德木齐札布管理的上虞备用处和伯彦诺谟祜管理的向导处均发挥了重要的配合作用。什么作用?就是告密。
为了不引起肃顺等人的猜疑警觉,两宫太后又使用了一些障眼法,如“调刑部尚书瑞常为工部尚书,工部尚书绵森为刑部尚书,并暂署行在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穆荫管理藩院事”。两宫太后借此表明肃顺、端华等人部分兼职的开去与其他人职任的调整都是正常的人事调动,并没有什么政治意图。
此时的两宫太后可以说已向着最后的胜利靠近了一大步。是不可查觉,但绝对不可逆的最成功的一步。1861年10月31日,两宫按计划到达北京近郊,召见了奕訢,奕訢告诉两宫: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万无一失。第二天两宫在北京接见了接驾的文武百官,这时又上演中国式的双簧,先是两宫哭诉肃顺一伙如何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然后根据安排到了大学士周祖培接词了,周祖培熟练的接到:“既然如此,太后何不重治其罪呢?”慈禧按剧本接着说:“他们都是赞襄政务王大臣,可直接治罪吗?”周立即接到:“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慈禧太后点头称善。搞定,高效。之后就是走程序了。
接着按预案,周详细致的政变开始实施了。首先打造舆论,胜保上书两宫提出《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并简近支亲王辅政折》,开始为政变后的政治体制与权力格局进行舆论准备。胜保的奏折直接对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的资格提出挑战和质疑。接着提出要将皇权牢牢掌握在与小皇帝最亲近、最能代表皇权的皇太后和亲皇叔手中,谨防皇权旁落权臣之手。胜保还特别要求清廷将自己的奏折发交给惠亲王、惇亲王、醇郡王等人公同阅看,意在争取近支皇族的支持,结成反对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政治同盟。
这一奏折不一定出自恭亲王奕訢的授意,但却一定正合奕訢之意。奕訢希望慈禧太后等仅有垂帘之名,而无听政之实,实权归己。这是要价了,可胜保急着出头,也为他以后的下场打下了伏笔,他这是替奕訢出头邀功,赶走个孙悟空来个猴,慈禧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政变成功后,没过多久就将这位有拥立之功的胜保大人赐死了。
九.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1日下午,两宫到了北京,再次召见奕訢,商定第二天政变的具体事宜,还有就是更换了更为忠诚可靠的清宫侍卫。11月2日下午6点,两宫召开大清国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者有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桂良、大学士贾桢、大学士周祖培等。地点在北京紫禁城皇帝办公室,这时在军机处的载垣等人发现这个情况,上前质问。这叫自投罗网,两宫太后命人传来上谕:“前因载垣、端华、肃顺等三人种种跋扈不臣,朕于热河行宫,命醇郡王奕譞缮就谕旨,将载垣等三人解任。兹于本日特旨召见恭亲王,带同大学士桂良、周祖培,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乃载垣等肆言不应召见外臣,擅行阻拦。其肆无忌惮,何所底止?前旨仅予解任,实不足以蔽辜。著恭亲王、桂良、周祖培、文祥即行传旨,将载垣、端华、肃顺革去爵职拿问。交宗人府会同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严行议罪。”可怜7个人到此时还不知大祸临头,就被换防的御林军拿下了。
对付肃顺,这时奕訢还是小心加着小心的,先是将和肃顺在一起的醇郡王奕譞传旨调离,再在奕譞刚离开肃顺之后,给他发第二道上谕就是将肃顺给我抓起来。
这时的肃顺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到了晚上,肃顺还是和以前一样将咸丰帝的灵驾安顿好以后,就抱着两个小妾安歇。半夜,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譞抵达肃顺休息的密云行宫,采取强力手段将其拿获。
补一个据许指严《十叶野闻》记载,当咸丰帝病危之时,肃顺曾“劝怡亲王先攫传国玺,次以兵队监守两太后”,又建议先解除荣禄的职权和兵权,但是怡亲王载垣怯懦不前。荣禄(溥仪的外祖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掌握兵权的胜保不等批准擅自去了承德,既给了以违旨的借口,也离开军队自投罗网,肃顺他们处理胜保,名义上和实际可操作都具备了,可就是没下手,错过了剪除对方军权的一个重要的机会,连胜保都没决心拿下,怎么可能有胆监守两宫皇太后。从中也可看出,怡亲王是最后下决心的人,可惜他能力不够。将熊熊一窝。
看看慈禧都给肃顺他们准备什么罪名:第一将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责任弄他脑袋上,先帝是英明的,就是这个小人,奸臣出馊主意,导致议和失败(最后是载垣去的谈崩了),抓人家使臣都是他们干的(是载垣指挥僧格林沁干的,也不算太冤),圆明园也因为他们被英夷烧了。这条不太冤。第二咸丰生前就想回京,肃顺他们不让,后来还骗小皇上。这就是欲加之罪了。第三条肃顺他们抗旨,董元醇事件就是铁证。还说他们是欺上瞒下。这是上纲上线了要往死了弄。
最后交待一下,肃顺抄家被杀,怡亲王和郑亲王赐自尽;其他人先后赦免。道光帝驸马景寿全身而退,不久就复起,杜翰由于是咸丰老师的儿子,也不能重罚,由此可看出,慈禧还是有意压制奕訢的,剩下的官声和名望均是上选,关键就是他们没有反心。交待一句,怡亲王为什么必须死,因为咸丰的钩弋故事就是他给皇帝讲的,他能不死吗,郑亲王是肃顺的哥哥这一条他就活不了;肃顺必须死,按照肃顺的想法,慈禧还不一定有机会成功呢。
此外,清廷还下令对与肃顺关系密切的官员、太监共计19人,分别予以革职、发遣。职位较高的吏部尚书陈孚恩被查抄家产,发往新疆效力赎罪,并令缴还道光帝为其御书“清正良臣”匾额。吏部右侍郎黄宗汉予以革职永不叙用,并令缴还咸丰帝为其御书“忠勤正直”匾额。清廷缩小了打击面,最终仅处死、惩处了27人。
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还下令将肃顺家中的书信全部当众焚毁,这使得原来与肃顺有过来往的官员对两宫太后的宽大为怀感恩戴德,不再人人自危。(这都是三国看的多了,收买人心。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也有类似的桥段。)
在八大臣中,肃顺的结局最惨。被杀那天,肃顺的家没人来,因为被炒了家人都个人顾个人了。肃顺身穿白袍白靴,被捆绑在牛车上,由官兵押解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大街,许多人沿途观看。因肃顺在科场舞弊案和户部钞票舞弊案中处罚人员多达数百人,这些往日的仇家听说肃顺即将被处死,乐屁了,都颠颠的来看。
上刑场的肃顺也是条好汉,不但不跪,而且大骂不止。到这时候了,肃顺也豁出去了,很可能是大骂慈禧太后如何不要脸的争宠、怎么得干预朝政以及咸丰帝早就想将其除去之类皇家八卦。监斩官见肃顺不肯下跪,下令刽子手用鬼头刀刀柄的大铁柄猛击其腿,肃顺的腿骨被击碎,瘫跪在地上。有野史记载说,因肃顺大骂朝廷,刽子手用刀在其口中一通乱搅,总之肃顺临死前就被弄的惨不忍睹。遭老了罪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今天早上,我的一个网友九皋寒叟给我建议,多角度立体看待晚清历史,我深以为然,明天还有一节辛酉政变及后续,结合前面也有朋友建议我不要写的太细,我决定临时改写一点后面的相关内容,增加一些其他方面的声音和不同正史的合理推断,全当一乐,可不会改变本文立意,就是所言都是有历史记载的,而且是正史,两次鸦片战争是我最后写的,艰辛无比,我怕误人子弟,不敢越雷池一步,还要发掘笑点,有网友提出了就是笑点插入太生硬,我接受,接下来的太平天国,我个人感觉比前面的写的要好一些,自然一些,所以稍有失望的朋友坚持一下,下面即将登场的太平天国绝对值得您的期待。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村人老李 2018-07-20 09:55:54
近代的历史充满了血和泪,屈辱与不幸,可以说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凝结着一部国破家亡的历史,多少人像张謇先生那样哀叹“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但是,这是属于我们的历史,实实在在的历史,不容回避的历史,应该牢记的历史。我们更要铭记在屈辱中抬头看世界的人,在血泪中坚持不懈的人,中华民族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有为国家计、为民族计、为国民计的担当者,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终于换来......
-----------------------------
晚清北洋史,通过我们多年丑化,已面目全非,我只是试着还原一些历史的真相,更好的传承和牢记历史教训,不是所谓的政治正确,而是真实的历史。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发不上了,怎么呢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肃顺后人怎么样了?
晚清名士王闿运(清末的大家,曾是肃顺的家教,其弟子出名的有杨度、齐白石、刘光弟、杨锐)一直为肃顺鸣冤,为了报答肃顺之恩,曾经赠送肃顺后人几千两银子(肃顺死后被慈禧抄家,所以肃顺后人贫苦无依),这在当年可是一笔巨款,至少相当于当代的几千万人民币了。再补一条,肃顺是曾国藩的伯乐,全力挺曾国藩,救过左宗棠,慈禧当权后,杀胜保而选曾国藩、左宗棠,其中奥妙寓意深刻。眼光那也是火辣辣的准。
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得到胜保、僧格林沁等握兵权的武臣支持。肃顺等人失败的关键是没有认识到斗争的残酷性,总以为对方顾虑咸丰遗诏和大清祖制,不敢对他们下手,因此从始至终错棋连连。其中最大的败招莫过于朝廷警卫权,紧要时刻连保卫自己的人都没有,被人一举拿下也没什么奇怪了。这就是辛酉政变。
十.论功行赏:
政变成功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到了。
1861年11月3日,两宮太后回京的第二天清晨,她们在太和殿,召见王大臣和六部九卿、詹翰科道,宣布谕旨授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户部左侍郎文祥(留任)、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鋆、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实习生,政变中奕訢的嫡系,是奕訢在热河的眼线)在军机大臣行走;这样,咸丰帝在位时的军机大臣几乎全被革除,清廷重新组建起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六人军机大臣权力中枢。军机处是大清的内阁,代行皇上秘书和宰相的权利。11月4日再封奕訢为宗令就是宗人府的最高长官、总管内务府大臣,宗人府就是现在的纪委,专门收拾皇亲国戚的地方,位居军机处和六部之上,总管内务府大臣是管理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实权。死去的母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封赏与政治礼遇。
两宫没有给恭亲王奕訢以“摄政王”的名号与地位,只给了奕訢以“议政王”的名号,而历史上清初的多尔衮和清末的载沣都是摄政王,奕訢想要的估计是摄政王,二者区别大了,“摄政”具有暂时代替皇帝理政之义,就是皇上的权利。议政者,只是就国家、朝廷中的政务发表议论,提出个人的看法与建议,真正的权力则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及两宫太后手里。
11月18日,两宫够意思,大臣们也不能不懂事,以礼亲王世铎领衔的各位王、贝勒、贝子,文武百官共计202人,联合上陈《遵旨会议皇太后亲理大政事宜折》,并附上议定的《太后垂帘章程》十一条。正式在法律上明确了两宫的执政权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垂帘听政。
自此以后,慈禧便开始了她长达47年的统治,她成了掌控当时中国最高统治大权的女人。慈禧能顺利对政局作出完全有利于自己的安排,利用的就是奕訢的厚黑不够,胆量太小,要知道当时的北京都是奕訢的人,洋人也支持他,奕訢要是强要,慈禧也得给,可奕訢不好意思,这时的慈禧就是天生的政治家,脸够大,心也黑,对奕訢又打又拉。
1865年慈禧借蔡寿祺弹劾奕訢,罢免奕訢,免去议政王和一切职务,后经大臣们求情,才保留了军机处行走和总理衙门的差事;1874年同治要修圆明园,奕訢反对,结果让皇上给撵家去了,虽然第二天慈禧给请回来了,可也证明奕訢就是个出苦力的,大权在两宫。1869年,奕訢支持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反祖制为由杀掉慈禧的亲信安德海;李连英由此上位;1881年慈安去世;1884年初,借中法战争失利,将奕訢势力全部清除,罢免了一切职务;1894年借中日战争复起,但无所作为;1898年5月29日病亡。没赶上百日维新和八国联军。辛运。要是他活着,慈禧没准能听他的,不会那么混,谁知道呢?遗憾。
胜保1862年遭逮捕,1863年8月31日自杀。僧格林沁1865年6月12日在山东菏泽西北吴家店被捻军张皮绠杀害。1873年,张皮绠被抓,在济南凌迟处死。
胜保: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后入江北大营,截击太平军北伐。同年,授钦差大臣,跟太平军李开芳,林凤祥部交战,屡攻高唐不下,自辩“此匪之老营,凶悍至极,已无谋不用,无计不使”。意思是不是国军无能,是八路狡猾。击败北伐援军。战后被免职,发配新疆,此战与僧格林沁结仇。1856年召回任河南军务督办,1858年先后招降收编捻军李昭寿和安徽团练苗沛霖,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八里桥英勇抗击英法联军,受炮伤,升任兵部侍郎;1861年在辛酉政变中支持慈禧再立大功,后去山东招降宋景诗,1862年诱杀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杀陈玉成后,胜保因与曾国藩、袁三甲在对捻军作战理念不同,被调出安徽,改任陕西督办军务,在任职途中,他先前招降的宋景诗又反了大清,到了陕西胜保屡战屡败,想私自调苗沛霖入陕助战,犯了朝廷的大忌。由于是奕訢的亲信,所以也是被杀的诱因,因为慈禧不希望奕訢在军中有势力,而胜保剿匪就是招降纳叛,许愿封官,还不解散旧部,遗留后患,其招降的苗沛霖和宋景诗就反复叛乱,而其本人也持宠而娇,为人专横跋扈,以“讳败为胜,捏报战功,挟制朝廷”,此外又为祸百姓,淫虐地方,“冒功侵饷,渔色百姓”,以至于湖北巡抚严树森弹劾他,坏消息不是太平军增加了二十万,而是胜保和我们一个阵营的啊!胜保被朝廷拿下时,妄言其拥立大功,使慈禧联系军头发动政变的事实泄漏,最终1863年8月31日清廷忍无可忍,索性赐他自尽了事。在之后的回乱起因中还会有胜保的足迹。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可惜慈禧太后寿命不够长。要是她1894年前死了,她就是武则天第二,要是她若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肯定更精彩。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辛亥时的局面和太平天国时完全不同。太平天国始终只局限一隅,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在清廷的有效控制中。辛亥革命前,各地新军的兵权已经逐渐被满脑子西方思想的海归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毕业生,还有袁世凯这样的野心家掌握。结果武昌起义枪声一响,全国响应,大部分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这样的形势,本来就有野心的袁世凯不可能再替清朝卖命。即使无法得到整个国家,他恐怕也会打割据的算盘。其实不然,袁世凯之所以要反,我认为就是光绪的弟弟载沣要杀袁世凯,袁世凯为自保,不得不反。有人说,辛亥革命时慈禧若还健在,袁世凯就会乖乖地成为曾国藩第二。
假如既是权力斗争高手,又是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仍然健在,那可就面临一个政治智慧大考验。她会如何下这盘棋?结果又会如何?后人恐怕永远不得而知。历史不能假设,但无论如何,少了慈禧太后的辛亥革命,就象少了重量级高手的比赛,精彩程度不可同日而语。
补一个:叶赫部和爱新觉罗部世仇已久,努尔哈赤灭叶赫部,时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临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
试看满清,初入关时是寡妇(孝庄太后)领着6岁的福临(顺治)入主中原,270多年后,又是一个寡妇(隆裕太后)领着6岁的溥仪(宣统)退位。慈禧在清末的出现和存在,她的“使命”只是为了实现叶赫先祖的一个诅咒谶(趁)语,就是要灭了爱新觉罗的江山。
纵看魏晋、宋、明、清等历史,也隐含着天道因果。有人就此总结说:历史很诡异,但也“天道往还”。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社会从秦朝开始,2000多年来,朝代短的几十年,长的200多年,三百年好像是极限,没有朝代能突破,就改朝换代了,灭亡的细节各不相同,但原因跳不出官民矛盾、民族矛盾、藩镇、权臣、外戚、宦官等。如此周期的循环,加上后人的渲染,自然给人天道往还的印象。
门阀,士绅地主,哪个门阀势力大就能坐天下,缺乏政治制衡,西方制衡皇族,门阀靠的是教会和议院,议院有平民,在中国古代平民毫无话语权,后来宋明虽然消除了大门阀但是地主士绅的利益仍然最大化 所以宋明还是会土地并购,流民多,贫富差距大,宋明只不过避免门阀取代皇权,历朝只有秦是主动打击门阀,地主士绅让民有话语权,秦汉之前的问题没那么严重但是分封导致国家分的太多埋下了国家散乱的因果,到汉利用异姓不封王避免国家分封太多导致的混乱,但是又陷入了家天下的循环中,谁势力大或打下天下就是谁的
秦国利用法家对门阀和地主士绅打击平衡势力维护了民的一些利益 避免了阶级矛盾,但是秦过于劳民暴政导致了天下大乱,汉唐魏晋毁于门阀,宋明毁于地主士绅,都是阶级矛盾,根源可能是文化落后封闭导致的,文化封闭落后可能是罢黜导致
当国家腐败到阶级剧烈对立,民众天天抱怨甚至仇视统治阶级的时候,即使没有外敌入侵,这个国家从本质上讲已经亡了。若官员没有廉耻,还厚个逼脸去管理百姓,人民由对权力的不信任发展到对权力的恶心。愚昧无知的大众在这样无耻的社会氛围下被熏陶的更加卑鄙无耻,整个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东西。人们对国家对官员对普通百姓都不信任,都抱有防范心理,这样的国家就是一般散沙,在外敌面前焉有不败之理?当下层百姓平常度日如年样艰难,他的渴望是突发事件。
她和奕訢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将10余万湘军裁掉,避免了国家再次分裂的风险,慈禧在之后使用手段扶一派打一派,利用左宗棠牵制曾国藩,启用张之洞抗衡李鸿章,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一代人杰操控于股掌之中。
从1861年辛酉政变开始,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这33年间,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号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61年同时也是世界各强国变革图强的起点,1月2日普鲁士威廉一世即位,10年后建立德国;2月18日意大利统一;2月19日沙俄废除农奴;1861年4月12日美国内战爆发从新整国内力量。在西方改革是由上层最高统治者发动的,有法律保障,自上而下持续渐进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徐徐图之。大清的改革是奕訢主持的,可由于阻力太大,整个过程步步惊心,痛苦不堪,结果在中央的推进中一事无成,军事改革八旗军,筹建李泰国舰队都无疾而终。不得以采用先易后难,先地方后中央,先经济不问政治,绕开阻力最大的政治改革,经济主导,在军事、轻工、矿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打造了同治中兴的假象,掩盖了大清军权旁落中央权威受损和社会逐渐进步,产生资产阶级积极要求加入国家权利分享,造成既有秩序失控,后续没有积极跟进,进一步消弱国家的原有的权威,而此时的大清朝堂正进行激烈的朋党之争,造成中法战争胜而不胜,中日战争莫名其妙的惨败收场,帝党随势而上,百日维新轻敌冒进,旋被打压,后党要废帝引起西方列强介入,引发庚子国难,慈禧反思改革,汉族官员离心离德,日本打造中国最强反对党,慈禧去世,大清气数已尽,三年就关门大吉。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12节 咸丰的一生搞笑版
大清通讯社1861年8月22日讯: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悼念大清优秀八旗子弟、伟大的皇族成员代表、杰出的封建主义战士、大清人民酒精烤烟的作越的朝廷和国家的掌门人爱新觉罗·奕詝(煮)即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拥有屁民难以想象的高规格待遇,无论饮食卫生还是医疗保障,都是我大清最顶尖的私人定制vip服务,所谓的太医院、御膳房,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伺候好皇上大人的。但是,咸丰皇帝依旧早早离开我们挂掉了,有的民间谣传说他在避暑山庄时“用醇酒美人以自戕”,有意识地选择自我牺牲,看来人皇上死法也不咋独特,咱老百姓要是闹心穷的也是买瓶啤酒啃个鸡爪子偷摸的蹲在道边哭一宿;条件好点的有俩糟钱也是找个温泉敷个面膜含着眼泪喝杯红酒找个小妞唠唠嗑,咸丰还是没脱离大众想法,还是人民的好皇上,咸丰醉生梦死寻死觅活的因为当上皇帝后残酷现实让他实在撑不下去了。可我们认为他的行政能力在大清各位已故的皇帝中处于中上水准,内政改革的决心意志远超祖父嘉庆皇帝和父亲道光皇帝,反腐的力度甚至盖过了以铁腕治国著称的雍正皇帝。但他又很不幸,接手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据说咸丰之所以被道光选为继任者,就是他会哭,道光说我病了,要你接班,你怎么办。咸丰老师老早就教给咸丰对付这个问题的方法了,就是一个字哭,啥也不说就是个哭,孝顺呀;没问题就他了,(这段是假的,我们前面考证过)咸丰在执政的过程中一直哭到死,太背了,一大堆3000年一遇的破事都发生在他当家的时候。
在咸丰统治初期,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积累下来的各类矛盾痼疾总爆发,他同时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西方殖民者武力登陆中国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为大清帝国的领袖和舵手,咸丰皇帝鼓起勇气,率领这个政治腐败、军队腐朽、民生凋敝、财政困难的帝国一次又一次挣扎反抗,却终究无力回天,只能如同蜘蛛网中的苍蝇一样越陷越深,一步步走向无法回避的末路。
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咸丰皇帝刚刚即位,太平天国就在金田发动起事。随后,太平军围桂林、攻全州、入湖南、克武汉,再顺长江而下连取九江、安庆,占领南京定都称制。太平军所过之处,大清皇帝领导的八旗、绿营军土崩瓦解,长江中下游最富庶的省份失与贼手,赋税没了、漕粮绝了,直接斩断了大清帝国一支臂膀。1853年以后,白莲教邪教叛乱的残余人员联合地方不稳定势力,在安徽、山东一带发起了捻军运动,席卷8个省,参与者逾30万人,最高峰时拥有骑兵2万多人,战斗力甚至压过了剽悍善战的蒙古铁骑。
正当我咸丰皇帝被国内起义弄得焦头烂额之际,西方列强乱中取利,纷纷向清政府提出修订《南京条约》的要求,被咸丰所坚拒,当年我老子给你们脸了,这还给鼻子上脸了,不行。于是,英法两国决心用坚船利炮来强行修约。1858年1月5日,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城,俘虏两广总督叶名琛;1860年7月,联军集结军舰157艘、士兵2.5万余人,预谋进攻北京;8月24日,联军攻占天津;9月21日,3万余清军与1万多联军决战于通州八里桥,清军惨败。9月22日,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的隆隆炮声中,为避免被俘给大清丢面,他老人家潇洒的带上老婆们去河北承德打猎旅游去了。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此时的咸丰皇帝,失去了首都北京,含泪丢弃了城内百姓,政治威信为0;中枢瘫痪,出现权利真空,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和威慑力;在长期的战争中,国家财政枯竭,皇帝仓惶出逃,几乎是尽身出户,鸡毛没带,此时大清就像大厦将倾,好面子的咸丰恰恰是大清最没面子的皇帝,天朝梦醒,身负重伤,随时有被取代的危机。
咸丰皇帝绝望地发现,大清帝国命运就在他之前愤恨的蛮夷的一念之间。面对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毫无办法,唯有委派恭亲王奕新留在北京与联军谈判,以尽人事、听天命。自己则躲在承德避暑山庄,整天沉溺于酒色和京剧之中,靠自我麻醉来逃避残酷的现实。
奕訢不负重托成功与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使得联军撤出了北京城,好面的咸丰也不愿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想到看到他不愿看到的征服者,他就哭,一心求死。
1861年8月20日下午13时45分至18点55分,咸丰皇帝一边咳着血,一边用了5个多小时,陆陆续续看了《蓬山增寿》、《琴挑》、《借饷》、《查关》、《白水滩》、《凤凰山》等戏曲。第二天,这位资深票友还想看戏,但身体已经扛不住了。
又过了一天,咸丰皇帝撒手人寰,享年31岁,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咸丰的逝世是大清的极为严重的损失,咸丰皇帝在国际事物中,坚决贯彻执行他祖宗遗留的强硬外交路线,坚持大清沙文主义,对外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邪教的斗争,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客观上惊醒了大清的人民。
咸丰的一生,是为大清沙文主义事业屡战屡败的一生,是坚持持续失败的一生。
他是我们全大清人民学习思考的典型反面榜样。在吊念咸丰皇帝的时候,我们要学习他对权利无限忠诚。
他衷心爱戴江山和美人,坚决捍卫对外又臭又硬路线,坚持满族统治阶级专政下继续镇压邪教。
反英反法防俄,终生为实现大清解体伟大理想而奋斗。
我们要批评他刚愎自用,盲目自大,一身作则,手高眼低的可笑作风,反对他统治的奢侈生活。我们要批评他在病中不断的研究国粹发展的方向,继续坚持学习京剧著作,就是在马上要西南走起的时候,也一再聆听传统艺术的精华,这充分的表现了他的二货精神。
大清人民伟大的八旗战士咸丰皇帝和我们永别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在您老婆慈禧领导下,团结一致,以崇洋媚外为主,认真卖国求荣,坚持带路党的路线,坚持满族统治下的继续卖国,为把我大清搞成帝国主义的新型殖民地代表而努力。
团结起来一起哭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遇到点好的,还能当万岁,哭完内乱哭外患,哭完点背别怨社会,咸丰皇帝一辈子执政的理念就是哭,哭出的江山,当然要哭着守一生。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参与政变的军人,很少有善终的,在古代篡位的基本都和平的,杀戮也有,可极少,直到苻坚以后,就不这样了,苻坚就是淝水之战战败者,历史上评价很低,可实际上他为人心胸宽广,仁义君子,善待降王,可历史调戏了这个正人君子,历史判例就是,好人不得好报,苻坚淝水战败后,他善待的人纷纷反叛他,最终杀死了他,悲剧,有了这个例子,之后就讲究肉体消灭,安全。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接着就是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还是仁义的,石亨帮助明英宗复位,下场被杀;清初的皇太极继位就传说他夺了多尔衮的帝位,杀其生母阿巴亥,皇太极猝死后,多尔衮抢了他长子的豪格帝位,发给了顺治,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雍正上位之谜中的隆科多,保护雍正登上大位,不久被杀。辛酉政变中胜保不久就被处死,僧格林沁不久也莫名其妙的战死沙场。吊诡的历史。军人杀降和军人干政都是不祥的。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大清皇帝咸丰的检讨书:
亲爱的玉帝和各路神仙及广大的大清人民:
我是大清皇帝咸丰,我上了阴间后,看到我大清给我的评价,深感惭愧,通过好一番学习深刻的认识到我生前的错误,在此做出检讨。
首先我应该有诚信契约精神,南京条约规定10年以后修约。1858年才修,早就逾期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鸦片战争主要还是因为文明的冲突,林则徐采取的很多措施在西方文明看来是无理的,比如连坐,围困13行并英国公使等,在中国文明看来是正常的。
第二次修约,文明的冲突丝毫未减,人家觉得很难谈的,我大清都不叫个事儿。英国觉得不叫个事儿的,大清就觉得兹事体大。二次修约其实卡在了互派大使上。需要单独谈,最后为此竟打了起来,对此我深表歉意和遗憾。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和地理知识后,我看到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步被打破,东西方文明开始接触;摩擦。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访华,为了是否对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而与大清僵持不下。争端的背后,反应出东西文化的差别,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按本国外交准则行事,没能有效沟通,不欢而散,大清当时还在天朝上国的迷境中不能自拔,英国是协欧战胜利之师来想好好给大清亮个相,可惜大清不识货,有眼不识泰山,压根就不知道大英帝国的实力,我反思了就是无知者无畏,归途中阿美士德和拿破仑对这个问题交换了意见,拿破仑提出了著名的睡狮论,力主和平。阿美士德不以为然,和平之光就此别离,双方只能通过武力来一试高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战败的父皇开始被动的与欧美俄发展外交关系,但从上到下没有认真反思战争的得失教训。无厘头式的优越感被屈辱代替,不认同这个变化,又没实力改变,开始了更加无厘头的抵抗,结果就是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当时满朝文武都像后世的小丑一样,叫嚣开战一雪前耻,我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底下大臣揣摩圣意,都卯足了劲和我一起发疯,打不过,就玩赖,彻底的激怒了洋人(打服了,不敢叫人家蛮夷了),准备好好教训我们这些不知好歹的大清落后分子,战事一开,大清再一次被修理的服服帖帖,我试图反抗,可方式方法严重偏离正确方向,进而又被爆锤,反复几次,最终酿成无可挽回的乱局。对此我应负责,全部的责任。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朝堂上还是主战的喊杀声一片,等上前线一比化,鹰派的指挥官奕山、奕经、耆英、伊布里等人发现现实很残忍,迅速沦为主和派。我爹道光皇帝也被连战连败的现实给打醒了,从“尽灭逆夷”、“断不准议和”的主战派,蜕变为“与其兵连祸接,何如息事安民”的主和派。无独有偶,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初始也坚决主战,结果一败于新河、再败于大沽、三败于天津、四败于八里桥,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当洋人兵临北京时,我不得不为了大清保留谈判的实力,暂时的出差到承德视察工作,随后北京被占,最好面子的我,颜面扫地,大清有就此倒闭的风险,但我还是棋高一着,安排我六弟奕訢力揽狂澜,30天就转危为安。我尽力了,但天要收我上天述职,无奈西行。
为了更好地与洋大人打交道,我已经托梦我老婆慈禧马上放下已经端了数千年的架子,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处理涉外事务,建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认真学习西方主导下的外交游戏规则,力图尽快融入国际社会,获得与列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帝国还应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在被儒家文化长期熏陶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等地,小心翼翼地维持朝贡体制,与洋人们的“去大清化”艰难博弈。
以上是我哭着对我错误的总结,和改正错误的信心,请给我大清一次机会,谢谢理解。
检讨人:爱新觉罗·奕詝(煮)1862.1.1
玉帝内阁办公室批复:鉴于奕詝态度诚恳,同意再给大清三代机会,钦此。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章 太平天国
第一节 差生逆袭太平天国运动概述
太平又见血花飞,五色章成里外衣。
洪水滔天苗不秀,中原曾见梦全非。
—《推背图》
第一次鸦片战争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随着外国人可以学中文和传教的政策,大批满怀宗教热忱的新教传教士拥入清国通商口岸,新教开始在清国传播。
其中一个学徒出身的梁阿发,成为是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的新教牧师,为了方便传教,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把新教的圣经重要章节和教义,写成一部书,“劝世良言”。这本书,就是日后天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的起源。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规模浩大,伴随咸丰(道光选的,眼光严重跑偏)一朝,天平天国就是邪教,因为从开始它就倒行逆施,比封建社会还愚昧野蛮,其失败是中国之大幸。否则中国将沦为被邪教统治的国家:东南沦为邪教版的天主教国家、北方及西南为伊斯兰教国家、满族将退回东北成为日本或俄国的附属国家、新疆被俄国吞并、西藏将脱离中国。
中国自古以来最好的职业就是当官,当官就是光宗耀祖了,洪秀全也想晃一下祖宗,就开始考秀才。
中国的科举隋唐兴起,宋完善,明清鼎盛,清末终结,简单介绍一下科举制:
想参加科举得先取得考试资格,就是童子试。
童子试分三级:县试、府试、院试。
类似我们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学历;你考中秀才才取得参加科举得资格,以前的就是预科,准备工作。
科举考试共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秀才在当时就很难考,有人终其一生也没有考中,你比如说本篇主角洪秀全。
秀才就有功名了,可以见官不跪,不用纳税和出劳役,是个文化人了,也基本上能养家糊口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的讲鬼故事的蒲松龄和写《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一生就是秀才的学历。
科举是不限制年龄的,你智商高可以年纪很小就高中秀才、举人和进士,可大多数都被拦在秀才这一关了,科举初试叫乡试,三年一次,秋天在省城举行,考中乡试的就是举人老爷了,可以当官了,所以范进中举就疯了,幸福的疯掉了,可是举人只能当小官大多数能熬到七品县令退休就牛逼的不要不要的了,除了机缘巧合也有飞黄腾达的,但那是机会渺茫,后面我们要介绍的左宗棠就是举人出身;历史上明朝的大清官海瑞也是举人学历。
你考中举人就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春天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了,再考中就是贡士了,第一名叫会元。这次考中意味着你就是当官的命了,最后还有一轮友谊赛就是一个月之后的殿试,皇上是监考官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举行。考中的叫进士。进士分为三个等级,称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人,就是殿试的前三名。第一名叫状元(出名的陈世美、王维、柳公权、文天祥、清代的翁同龢1856年、张謇1894年、还有后面介绍的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1847年李鸿章同年、寿州擅杀案中的孙家泰的族弟也是帝师孙家鼐1859年、潘祖荫的爷爷潘世恩1793年都是状元、唐代郭子仪是武状元,刘春霖1904年最后的状元中国历史上共有777位文武状元),第二名叫榜眼(北宋的苏轼传说是榜眼,实际上苏轼是会试的第二名,殿试时只考了乙等),第三名叫探花(小李飞刀李寻欢就是探花,救左宗棠的潘祖荫就是1853年的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名额不定,一般在几十人到百人以上不等。这些都是国家的栋梁,三年一茬,一甲的三位同学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就是今天的国家高级预备役总理实习班,状元担任修撰(审查),榜眼、探花担任编修(主笔),未来荣华富贵的机会大大的有。因为明清两朝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得拜相”的传统。明清的内阁和军机处大臣都是翰林出身,大明的张居正、大清的曾国藩、李鸿章都是考神学霸出身。全国几百万考生,注意是不限制年龄的,那人数可能是数千万人,能考到进士这个级别的,那个才华绝对杆杆的。我个人认为大清的举人都略高于今天的大学生参加的公务员考试。进士这个级别的公平考试现在没有了。
科举制度的完善,直接从制度上,避免了豪门世家的形成,所谓“富贵不过三代”的民间俗语,就出自宋朝。大官的娃,不见的就是大官。泥腿子的娃,只要所谓祖坟冒青烟,考上科举,那就一步登天啦。皇帝以下,全社会的上下阶层流动,开始了良性的上下循环。
其实同质封闭的系统,容易导致死水一潭,全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才更容易保障多元化思想的碰撞,进而具有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民参与的政治,应该是比豪门世家政治更好,更有效。科举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他选拔的人才就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扣除个人的私德,才华是不容置疑的。
智商这个东西是天生的,命中注定的,命运中的命是改不了的,运是可以改的,洪秀全就是大清的底层高级屌丝,是家中的老小,家境还是可以的,按成份属于富农,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先后考了N次秀才,屡不得中,1836年,洪秀全第二次考试时候,遇到了一个本土的基督传教士给了他一本《劝世良言》的小册子,这大哥像现在的传销一样,神秘的告诉大洪,我看好你,你是个富贵奇才,有个外国的老天爷叫上帝,马上就要统治中国了,老牛了全能冠军,你想什么来什么,前提你得相信他,为了你自己的将来,你现在要准备造反,配合上帝拯救这个世界。大洪当时没多想,就当笑话听。可连续3次考秀才也没考中,洪秀全就抑郁了,突然就疯了,说是梦到了一个黄胡子的白人老头。说是他爹,还给他发了把剑,叫他杀人造反。据考证洪秀全当时不知道耶稣什么的,就是看《劝世良言》看疯了,产生了幻觉,在一联想,就认定自己是外国老头的儿子,近代一个著名的杂种诞生了,为此他亲爹很生气。洪仁坤醒了就改名了叫洪秀全,这是他不知道听那个神仙告诉他秀全两个字可以拆成禾、乃、人、王四个字,谐音我乃人王,意思就是他是上帝人间亲儿子代言人。从此就在家开始了除妖打怪的伟大事业,这是大洪后来自己回忆说的,其实他当时在家当家教,混吃等死呢。
1843年,大洪又参加考试了,第四次了,结果还是落榜的常态。结合大洪留世的作品,考试还是公正的,不是社会不认可你,实在是你水平太臭,要知道,科举制度固然千错万错,但它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公平。没有自主招生,没有加分政策,没有体育生,没有特长生,只看成绩,分数高的飞黄腾达,分数低的该干嘛干嘛去,公平合理,童叟无欺,谁也挑不出毛病来。这次考砸了后,大洪不久就失业了,原因就是他经常传播反政府的言论,神神叨叨的像个彪子,他家乡的人以为他疯了,就给他下课了,这年洪秀全30岁。俗话说的好,秦桧还有三朋友呢,洪秀全也有两发小,一个就是洪仁玕另一个是冯云山。他俩是洪秀全最先给洗脑成功的信徒。洪秀全家乡在广州北郊的花都,当时的广州是大清的特区,见过洋人和真正的基督教,所以洪秀全失业后决定远走他乡,西进广西,哪里民风纯朴,头脑简单,相对好忽悠,就这样两人开始了传教生涯。
1851年咸丰皇帝刚刚即位,道光在选择继承人这个事情上的标准,真够呛。咸丰,闲的没事他就发疯。国家政治如何?洪秀全,一个人渣中的战斗机,在广西一叫唤,就占了半个中国。
太平天国的前期即未建立政权之前可称农民起义,也是对晚清腐败政权的抗击,所以一呼百应,勉强可称之为替天行道。但在建立政权后,可称为之黑暗时代,天京事变的爆发,使得天国变成人间地狱,首先洪秀全乱杀无辜,仅杨秀清家属即余党就杀了2万多人(可惜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状元),迫使石达开西征遭全军覆灭,后封洪姓家族成员为王,对百姓实行男女分营管制,老百姓是不允许有任何私有财产,而洪秀全却有88位小老婆,生活极其奢华淫乱,大大超过了晚清的皇帝。到达了世界领先水平。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太好,能共苦不能共富贵,在洪天王的策划下,爆发天京事变,天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天京事变不仅是死了几个王,关键是,信仰破灭了。中下层的太平军看明白了,什么天父显灵,全是忽悠啊。这下宗教热忱一去,人心就开始散啦。太平军刚起兵的时候,有宗教热忱,不仅视死如归,作战玩命,而且军纪还真的一直不错。从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的军纪就开始涣散了,也就回归成传统的匪寇了,抢钱烧杀的勾当就开始多啦。太平天国虽然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但是事实上基本就没有执行过,国家也没有一个正经的后勤运输制度,军队出去打仗,粮食供给那些的基本靠抢。江南一代许多有钱人和穷人为躲避战乱,逃往上海,带来了上海的第一次繁荣。 洪的灭亡是必然,天国后期,说白了。阶级矛盾已经没有原来那么激化了,这就导致,要想再玩什么均平富分田地之类的,就没有多少市场了。而且经过前面的一番折腾,底层的屁民也没捞到多少好处,屁民跟着闹革命的动力,(加上后期人口的大量损失),自然也没有初期那么大。而且成长起来的地方武装势力,也根本不像是满清旧体系下的军队那样,不堪一击。太平天国就算突围往外转移胜算其实也不大。那时的清政府,中央腐朽,但地方中低层上还是有很多能人,借着太平天国这事情,纷纷露出头来。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处处碰壁就是证明。然而石达开在天国已经是超一流将领。太平天国最大的错有三个,一个是反传统,导致汉族精英和清政府联手反击,这种情况下胜算本来就很渺茫。第二个是打下南京之后没能全力北伐,而是偏师吸引清军注意力,这就等于选择了偏安。在条件一的影响之下,天平天国即使自己内部不出问题,最后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太平天国最大问题是没有建立可靠的根据地,江南是四面受敌,尤其长江上游被控制后,基本就是死路一条。洪秀全以谎言开始,用更多的谎言掩盖前面的谎言,直到失败灭亡。洪天王就是一坨烂泥,扶不上墙!埋没了一批像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等优秀将领,可惜!
中国的历史教育,从小到大,其实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讲政治,而且是比政治课更为有效的政治教育。
本文的目的,在于讲述真实的历史,必然要颠覆许多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啦,嘿嘿,毁掉错误的,找回来正确的,以便大家能更好地看待,思考历史和今天。
下面我先是来讲太平天国九个王的存档简历。
天王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学历童生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生,家境小康,性格好色而暴燥,人格多重而偏执,对四书五经;对基督教一知半解,拜上帝教创立者。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高手,组织和军事才华一般。自称上帝次子,发病期间曾上过天,见过上帝和耶稣,看似神经病,其实是个深藏不露的权谋高手。战败前病亡。
东王杨秀清,广西桂平紫荆山人,文盲,标准贫农,自幼父母双亡,吃尽人间苦头,聪明绝顶,天生奇才,擅长装神弄鬼,善于察颜观色,有组织才能,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有过人的表演天赋,最擅长的是表演天父下凡,堪称古今中外最牛神汉,性格骄横,不自收敛,惨死于兄弟之手(有争议)。
西王萧朝贵,广西桂平紫荆山人,杨秀清的死党,文盲,勇猛无敌,冲锋第一,是太平天国最勇敢的前锋,曾在前线身负重伤,有组织才能,有表演天赋,最擅长的是表演天兄下凡,后厌倦学艺事业,一心冲锋打仗,死于长沙战场。
南王冯云山,广东花县人,家境富裕,无学历,自学成才学识广博,心气高远,意志坚强,毅力过人,紫荆山基地的开创者,拜上帝会的创立者,太平天国最重要的开国元勋,组织能力超群绝伦,口才无与伦比,天生的推销人才,太平天国诸多制度的制定者,被杨秀清和萧朝贵打压,才能未能充分展示,死于征途。
北王韦昌辉,广西桂平人,金田首富,买来的秀才文凭,因长年受地主豪强欺压,内心敏感而充满仇恨,为报仇雪恨变卖全部家产加入太平天国,对权力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对外在的压迫刻骨仇恨,是典型的双重人格,在天京事变中被洪秀全利用,杀东王,后被杀,是政治的牺牲品,个人能力和操守都是上乘,是条好汉。其弟韦俊投敌,善终。
翼王石达开,广西贵县人,家境有钱,能文能武双,心高气傲,有理想有追求有野心的小伙子,对装神弄鬼不感兴趣,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战神,曾打败过曾国藩的湘军,为太平天国打下东南半壁江山,后受洪秀全猜忌,愤而出走,带走大批精兵强将,身陷大渡河绝地,兵败被凌迟处死。割了一下午一百多刀。湘军统帅刘蓉亲睹石达开的就义,说他“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临刑之际,神色怡然,实丑类之最悍者”。这是来自敌方的评价,真实性毋庸置疑就是石达开是纯爷们。
干王洪仁玕,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死党,五考秀才不第,是拜上帝教最早的成员,后未能赶上金田起义,多年后到天京,迅速被封王,有点计谋,有些见识,了解过西学,为太平天国提出过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未能实行。兵败被杀。
英王陈玉成,广西滕县新旺村人,文盲,成份贫农,自幼父母双亡,加入太平天国时只有十四岁,是童子军首领,他长相英俊,性格刚烈,为人耿直,是太平天国后期最勇猛的大将,最具战斗力,曾击败过无数清军将领,为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可战略意识不强,精于战术短于战略,任人唯亲,缺少统御下属的手段,心气高傲,年轻气盛,后孤军与湘军鏖战安庆,兵败后被奸人苗沛霖出卖,含恨而死。自己的2000亲兵不战而降,凌迟三天,死的最惨。
忠王李秀成,广西滕县新旺村人,读过两年私塾,天资过人,文武双全,长相秀气,体格文弱,心思细腻,城府极深,性格外柔内刚,喜用计谋,为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与陈玉成同为后期顶梁柱,战术极佳战略太差,虽为洪秀全猜忌,仍愚忠到底,保护小天王突围天京后,被猎户擒拿至湘军,写下数万字的招供书,被曾国藩砍杀。相比其他被俘各王,死法斯文。
下节我们介绍天京事变的历史真相。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章 太平天国
第二节 天京事变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本《推背图》,据说是中华第一预言书,其中有一卦是对应太平天国的:“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这卦不难理解,所谓“头有发,衣怕白”,说的是太平军都是解开大辨留长发,不像清朝人都按满人习俗,前半个脑袋剃个精光,后面留一大鞭子(太平军被人称为“长毛”便是由此而来);至于“衣怕白”,太平军的人特别是从广西出来的那些老战士一般不穿白衣,也许是杨秀清等烧炭党人出于职业特征而忌讳白色。
“太平时,王杀王”,这后面两句就有意思了。如果是1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预测了太平天国会发生“天京事变”,那就不能不说这确是高人写的一本奇书了。
搞笑版的天京事变:
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太平天国就在金田发动起事。随后,太平军围桂林、攻全州、入湖南、克武汉,再顺长江而下连取九江、安庆,占领南京定都称制。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打下来的地方在九江之前,并没守住,前脚走,后脚就被清军收复了,太平军属于熊瞎子的,掰苞米掰一棒丢一棒,最后就到了南京,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后,眼睛就不够用了,这是到了天堂了,美女如云,钱粮成堆,而这一切现在都是我老洪的,人的出身和阅历决定这个人的眼界,别听洪天王吹牛看过上帝啥的,他还真没有什么压箱底的贵族底蕴,马上就陷入了美女堆里,再也不露面了。
太平天国到了南京之后,就像个暴发户,突然发达了,有点不太会玩了,文人雅致的东西把老洪这几个天王捆一块研究100年也弄不明白,为啥?无他,智商达不到,这些个货文化最高的体育高中特长生毕业,还就一个石达开大清武举出身,剩下的多是文盲,造个反杀个人还中,玩点上档次的文明的,立马歇了。
不过玩不了高雅的,可以山寨点模仿点玩点人天性喜欢的,以前只敢偷摸下晚儿想的,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做了,找人打听了一下大清最有面的排场是皇上出殡128人抬个大棺材其次是皇上出门16个人抬着,马上办,洪天王出行要比大清皇帝出殡排场小,毕竟不吉利,但他怎么的也得比清妖皇帝有面,最后大洪亲自拍板天王出门就按大清皇帝死一半的规模办64个人抬着,因为排场太大,洪天王就用了一次,像活出丧,吹吹打打的还是喜丧,按照清朝的规矩,这牌面就是死半个皇上呀;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天王马上先弄88个老婆,再弄3000-6000预备役美女穿着开裆裤候着,造了个大房子要求就一条一定要比大清皇帝的大,这么多美女,洪老大要天天给她们排练娱乐节目的,没有时间上班了,反正他是老大他说的算。这么些个美女名可咋记呀,这都不是事,好说不说人家老洪小学毕业,是个文化人认识点数,把美女从1到88编号,为啥是88呢,你是那个单位的?捣乱是不是,我刚说完人家洪天王就认识点数88后面啥数,不太清楚,明白了,注意纪律别出去瞎说,要是想说就说我洪天王当年就想到了数字化管理并亲自进行了论证和实验,但这事不能讲太细。编好号了天王想和谁玩就抓阄,抓谁就是谁,在这方面老洪还是有天赋的还是很会玩的;你会说我这段写的有点过了,看着不好意思,我告诉你,历史上洪天王做的更过分,我这还是顾及一下各方面感受,收敛的含蓄的稍微的表达了一小点。
洪秀全成天宅在家里忙活些少儿不宜的活动,日常的国事就由九千岁东王杨秀清来处理。九千岁还是办了些人事的,第一件事北伐继续打天下,现在太平天国有50万大军,派出林凤祥(太平天国第一美女洪宣娇生死恋人)、李开芳率领2万北伐,任务是灭了大清。就2万开玩笑吗?九千岁说了,根据我咨询上帝,我们能打,清妖不堪一击,我军当以一敌百,那是200万,足够了。结果被大清第一战将僧格林沁剿灭,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凌迟处决;第二件事开科取士,招收人才,想法很好,可接下来就搞笑了,本来应该是严肃的国家大事生生的拍成了爱情伦理搞笑轻喜剧,最后点了个女状元傅善祥,九千岁一瞅,俺的亲娘,漂亮,还有文化,正好配我这个没文化的九千岁,还是门当户对的,抢人,收队。第三件事是谋划升天,话说自从得了个女状元,杨秀清觉得自己也是文化人了,他文盲但他老婆是博士,一平均九千岁最少也是初中辍学,这就比洪天王小学高了,九千岁有文化了,想法就多了,他原来真实的想法是加1000岁,升做万岁天王,没想到哇,没想到,他刚和天王说,我估计可能是他没说清楚,洪秀全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转头就和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说他要升天,都是好哥们要给他办一个隆重的葬礼,北王一口气杀了2万九千岁的亲朋好友作为杨秀清的陪葬,还要干掉石达开,逼得太平天国第一战将石达开带着自己的人马逃离了南京。这就是太平天国前期的转折点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前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就战死沙场了,天京事变北王杀死了东王及东王属下2万人、旋即被洪秀全灭口,翼王石达开被迫率兵出走,最后在四川紫打地与清兵战斗,战败被清兵诱降,被押返成都凌迟处死。就剩下洪秀全快成光杆司令了,很快天王发现了李秀成、陈玉成两个后起之秀,再次力揽狂澜,继续战斗。多挺一些年。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三节 还原历史上的真实的天京事变真相:
1.天京事变前的形势:
1851年太平天国就在金田发动起事。随后,太平军围桂林、攻全州、入湖南、克武汉,再顺长江而下连取九江、安庆,占领南京定都称制。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不久,清军主力八旗兵和绿营兵在向荣、张国翼统率下在南京城的东南郊建立了江南大营,一来用来困住天京,二来可以庇护苏州、常州地区的产粮区;而在扬州城的北郊,清军又建立了江北大营,以从上游威胁天京,并庇护淮北一带的产盐区。此后,这两个大营就像定时炸弹一样,时刻威胁着天京的安全。
1855年,北方僧格林沁干掉了由林凤祥、李开芳所统率的太平军北伐军;胜保消灭了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杨等人所统率的北伐援军,这是胜保唯一一次雄起,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靠自己军事能力打败叛军。可太平天国的骨干力量损失有限;西征军的形势进展还算顺利,石达开大破湘军水师,一度将曾国藩所部分割包围,江西大部分地区落入太平军之手,武昌是连续三次易手,他们第三次攻克武昌,曾国藩也被围困在南昌孤城,而皖北等地区都落入了太平军之手。安徽巡抚、湘军鼻祖江忠源已经战死,湘军最著名的满人将领塔其布(曾国藩最为忠臣的满族部下)也已病逝。可以说,湘军此时正处于建军以来的最低潮。1856年初,在东王杨秀清的指挥调度下,太平军先击破镇江城外及扬州之敌,击溃江北大营;随后又调回围困南昌的石达开部队,最后在石达开外围作战并调走清军主力的掩护下,太平军猛扑江南大营,一举将它打破。此战后,长期与太平军顽强作战的清军主将向荣在战败后上吊自尽,天京围解,天王洪秀全总算出了口心头恶气。
2.天京事变的诱因:
可此时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却面临巨大的危机,主要就是老大和老二的关系,至古以来老大和老二关系就极其微妙,互有胜负,篡位的多是老二,当老大的就愿意杀功臣,就是防止功高盖主,还有为了老大位置,父子相互残杀,历史上比比皆是,按照太平天国的规矩,大洪就是老大,上帝的二儿子,凡间的上帝的代理人,可在天国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老二杨秀清和老三萧朝贵联手搞了个上帝和耶稣下凡代言人的资格,洪秀全被迫不得不承认,后老三战死长沙;就剩老大和老二了。
太平天国实行的是九千岁负责的虚君制,洪秀全是老大,可因为爱好娱乐,将日常工作交给老二,九千岁杨秀清,开始老杨威信不高,靠老大的支持,老杨威信竖起来了,直到攻克武汉,定都南京之后,由于杨秀清出色的指挥和领导,太平天国走向极盛,杨秀清本人威信也如日中天。在这种情况下,杨秀清不免骄傲自满、专横跋扈起来。平时他不注意团结同志,经常欺负兄弟们。
在1854年发生的著名的牧马人事件中,将翼王石达开、陈承瑢(陈玉成的叔叔也是养父,当时的太平天国中央的秘书长,论实权仅此于翼王石达开,天国当时的5号长官)燕王秦日纲(天国前期军功仅次与石达开,和陈承瑢是最好的朋友,在秦日纲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战功当属1856年4月攻破江北大营的扬州之战;以及同年六月攻破江南大营的天京之战,是天京事变前战功第二的将军)黄玉昆(石达开的岳父)统统的得罪个遍,紧紧因为秦日纲手下的马夫没给他的同庚叔叔行礼,结果秦日纲就被杨秀清下令打过100军棍;陈承瑢200军棍,黄玉昆300军棍革除爵位自杀未遂,那个马夫五马分尸;牧马人事件,是太平天国天京事变的诱因之一;经过该事件引起诸王对东王的不满。更有甚者,韦昌辉哥哥和杨秀清的小妾的哥哥因一处房产起了争执,杨秀清逼着韦昌辉将北王自己的哥哥判了个五马分尸,连韦昌辉自己也曾被杨秀清打过400大板,以至于站不起来。李秀成后来投降自述说他“威风张扬,不知自忌”。
洪秀全是天王、老大、教主,上帝教的创始人,是天国的旗帜,自我吹嘘是上帝的二儿子,杨秀清按规矩是老二,可他有上帝下凡的牌照,实际上是降低了老大大洪的威信,1856年太平军打破江南江北大营,天京的威胁解除了,太平天国事业正是蒸蒸日上之时,杨秀清威权日盛,洪秀全逐渐退到“精神领袖”的地位。兄弟自古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现在天国形势一片大好,马上就可一统天下了,在不有所准备,就有可能给他人做嫁衣。杨秀清不管其要没要大洪封他为万岁,大洪都将干掉他。
我们现在看到得历史上记载的是东王杨秀清主持了太平天国早期的全面工作,取得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而洪天王则被高高挂起,既有点宗教领袖的味道,也有点像个虚君排位。在建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也仍旧保留了这种二元体制,洪秀全通常都在天王府中深居不出,很少参与具体的军政事务,他一般是醉心于搞搞宗教活动、写写打油诗,享受天王的快活日子。由此,杨秀清也权威日隆,日益骄横,渐渐的起了篡位之心。当时的东王府,奢华淫荡,府内清一水的二八佳人,规制不逊色于天王府,里出外进的行头也华贵隆重,鼓乐齐鸣,随从过千,一副暴发户的嘴脸。杨秀清不但视洪秀全如无物,对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秦日纲(后来封的燕王)等老兄弟也是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可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是真的,历史有记载,可作为聪明人,杨秀清为什么这样呢?答案有2个:一个是有才人都有个性,联系历史记载现在叫不作死就不会死,罪有应得;另一个就是他这么做,是给洪秀全老大看的,为的是消除洪秀全的疑心,历史上为秦始皇平天下的王翦率兵60万灭楚时,没领兵时,就跟嬴政要这要那的,领兵途中也要官要钱要房子,手下不解说大帅就不怕大王怪罪吗?王翦说我这样大王才高兴,证明我没野心,就是要官要钱,你要知道我带领了全大秦的士兵,不消除大王的疑虑,即使打赢了,将来也是个死;现在没事了,这是故意给大王一个我的把柄,保命呀,唐朝的郭子仪贪财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杨秀清我猜也是这个用意,意思是告诉大洪我没朋友、没野心,一心一意就是给你打工。杨秀清是天国最杰出的人才,天国无一人能比,是有大才的人,过目不忘,可以举一反三,靠一部三国就打下了东南半壁江山,还有个状元小妾,不能是个蠢货,说他要上位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大洪为什么还要发动天京事变打倒杨秀清呢,我们大胆的猜一下,一个是大洪没理解杨秀清的用意;一个就是天下马上要统一了,斩草除根,消除隐患;这也是中国政治的老套路之一,干掉你还得搞臭你。说老二持才傲物,我信;说他脾气大,我也信,说他淫奢,我还信;可你说他啥也不是,即打上骂下,还想当老大,这不是找死吗?不想聪明人的打法。不过他们失败了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看看太平天国怎么说杨秀清猖狂的,说有一次一个小兵偷看天王耍流氓,被抓,杨秀清下凡表演要打大洪的屁股,还讲在太平天国组织的高考中出了个“四海之内有东王”的题目;还说杨秀清办鸿门宴要大洪封他当万岁让大洪禅位给他天王被迫同意。洪天王回到天王府后,后怕得全身冷汗直流,立刻下令紧闭宫门,并让强壮的女兵们(没男的,太监也没有,因为太监也是技术活,天朝没掌握这门绝活)加强护卫。随后,洪秀全连夜写下血书诏,召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人速回天京护驾。天国就天京事变的报告破绽百出,居然将已死了半年的胡以晃指为向天王密告“东王谋反”之人。可能是托梦,预知未来,或是老胡读过推背图。其实告密的是陈承瑢。他事变前是杨秀清的秘书长,心腹,可因为牧马人事件,对杨秀清不满。现在大都认为是他告诉洪秀全,栽赃杨秀清要谋反。洪秀全借坡下驴,就势安排陈承瑢联系北王、燕王、翼王干掉东王。我们现在看到的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当万岁,是李秀成被俘自述中写的,可天京事变时,李秀成在安徽前线打仗,他怎么知道的。
3.天京事变:
接着就大洪导演的好戏上演了,1856年9月1日,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万岁,9月2日,北王韦昌辉就带3000人杀入南京城和东王府嫡系傅学贤打了2个多月巷战,死伤2万多人,韦昌辉没有大洪的支持是不敢杀杨秀清的和傅学贤的,特别是傅学贤是听从洪秀全的旨意发下武器的,结果被杀。那些说是韦昌辉矫诏擅自杀掉老二的,我就想问,双方打了2个月,洪天王不知道,不调节,不表态;而且韦就带3000属下,若没有南京城内军队配合,怎么能搞掉东王2万人马,当时城内部队只听老大的,同时也能证明东王杨秀清没有反心,要不然能让3000人给一锅端了吗?
11月,杀的差不多了,翼王石达开登场了,就带2人,还见面就责备北王韦昌辉,要知道翼王是受北王节制的,一个下级见到上级就开骂,这不是找死吗,另一件事就是石达开怎么出的南京,石达开在这之前是在安徽前线秘密回京的,可据他说他发现北王要杀他,就跑了,他回京就几个小时,怎么就知道北王动了杀心,而且消息准确,北王找不到石达开,就将他的家人全部杀死。韦昌辉为什么要杀石达开,不是疯了,是石达开告诉韦昌辉个秘密,就是上面说的责备他,应该不是责备而是劝告,石达开是韦昌辉一伙的,所以他敢带两人就来,他说了什么,以至于韦昌辉要杀他呢,据事后分析,石达开是告诉韦昌辉,闯祸了,事弄大了,洪天王有让韦昌辉背黑锅的意思,韦昌辉又惊又怕,想先下手干掉石达开,转嫁给石达开,上面我们说了,石达开是北王和天王的同谋,天王也给石达开下了密旨。那石达开是怎么知道韦昌辉的想法的呢?有人告密了,谁呀,就是石镇吉。也是这个人帮助北王消灭了杨秀清。天京事变时,石镇吉是石达开的族弟,本为“开”字辈,因天朝礼制,讳王名,故改名为镇吉。天京事变时,他正在城中,“咸丰六年,镇吉统伙二万回南京留(守)。奉天王令帮助韦昌辉杀杨部众。
现在有人说洪秀全当时被韦昌辉控制了,整个天京事变就是韦昌辉弄出来的,看看下面发生了什么,石达开跑了城外军营,陈秀成这时正好在宁国打了败仗,石达开率军解围,(陈秀成的叔叔事变前是杨秀清的心腹,可实际上他是忍辱负重,为牧马人事件报仇而当的卧底,事后作为韦昌辉、秦日纲同案杀死),石达开上书洪秀全,要惩治韦昌辉,当时城外的部队都听石达开的,洪秀全毫不犹豫的就干掉了韦昌辉,这里请注意一下,都说韦昌辉在天京的倒行逆施早已引起众人义愤,但是为什么直到石达开宁国上奏,才“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韦昌辉明正典刑。斯时,附从昌辉反抗王师者,只极少数;诛韦之役,所杀不过二百人,且交战仅两日耳。”什么意思,就是说干掉韦昌辉就用了2天,总共杀了200多人,这证明韦昌辉没有控制洪秀全,反而是洪秀全导演的一切。
韦昌辉有能力在南京杀2个月人,最后自己仅仅2天就被杀,当时杨秀清部队没有了,石达开城内的势力也被杀光了,谁干掉的韦昌辉呢,很明显是老大洪秀全,具体执行就是洪的禁卫军石镇吉部,假设洪秀全被韦昌辉控制,韦昌辉既可以杀杨秀清,也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追杀石达开,而不是这么窝囊的被人当枪使,事后被杀灭口。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4.天京事变真相就是:
日子过好了,马上就会更好,为了防止给子孙后代添麻烦,洪秀全就想干掉杨秀清,计谋就是一桃杀三士,利用诸王对东王的不满,开始封杨秀清为万岁,然后说杨谋反密令北王杀杨,石达开当时统兵在外战功卓著,洪秀全不放心,调回南京,也想借北王之手剪除,石达开看破这个死局,在同族石镇吉帮助下,逃脱,兵谏洪秀全。洪秀全将计就计顺手干掉北王,将所有过错扣到韦昌辉身上。当然不忘了,喷北王一身脏水,搞臭韦昌辉。韦昌辉被杀,天京城内的局势渐渐安定。由于地主出身的韦是事变的主要责任者,在天京事变中的表现极为恶劣,成为后世指责的对象。
韦昌辉不过是洪秀全利用的工具而已,洪、杨之争早晚有一人要去向上帝报告,杨死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另外一个偶然可能就是天王自己了!石达开后来的命运也证实了,洪秀全不信任他,1857年,石达开被迫出走。
看看韦昌辉结局:北王换成小兵的衣服逃走,被百姓检举,在一个棚子里被天王士兵抓获。于是天王下令对韦昌辉五马分尸,韦昌辉的父亲韦元玠也被杀死,天王再次下诏,只许杀掉“北奸”一家,其余兵将不过问,并且率先安抚韦俊,北王的部下表示情绪都很稳定。
韦昌辉五马分尸后,逮捕了同党燕王秦日纲、陈承瑢将之斩首示众。随后,洪秀全将几人首级派人送到石达开军中。石达开这才重新回到了天京。据说,韦昌辉的首级被割去给石达开看还不算,其尸体还被寸磔(割)成2寸左右的小块,并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许取”的字样,挂在天王府外栏栅示众!多大仇,给剐了,主要是给石达开看。
再看太平天国对韦昌辉的评价是功过参半,在否定他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肯定他的功劳,更没有搞株连,他亲弟弟韦俊当时的武昌守将,未受诛杀,后降清善终。太平天国重要文献《天情道理书》中对其功劳作出高度评价:“昌辉、翼王亦是富厚之家,后因认实天父天兄,不惜家产,恭膺帝命,同扶真主。……盖自起义以来,不惮劳瘁,尽心竭虑,百计图维,又不知若何辛勤矣。”在天平天国的官方文件中,仅削去他的王爵,直称其名,而对其父兄仍称“国伯”、“国宗”,太平天国后期还有加封其父兄的记载。最重要的原因是天京事变中洪秀全对韦昌辉心中有愧。韦昌辉出身地主,买了个小学文凭,有钱没势,心怀不满,随军起事,擅长军事组织后勤工作,参军时将家产全部充公,有魄力有想法的男子汉,政治牺牲品。
5.天京事变后续石达开出走:
天京事变后,起事时的六王,仅剩洪秀全和石达开,前面我们说了石达开是不受洪天王信任的,石达开是这些个长毛中文凭最高的,高中体育特长生。大清的武举人,地主出身,聪明。有领导魅力,惜才爱才,陈玉成、李秀成都是石达开提拔重用的,经过天京事变,石达开上位了,可洪秀全生怕石达开成为杨秀清第二,将石达开婉转的开除了,政事交给胞兄洪仁发、洪仁达;军事交给了李秀成,架空了石达开。
洪秀全那两哥哥就别犟了,好财贪色,志大才疏,不学无术,自以为是,骄横跋扈。石达开哪受得了这气呀,这时石达开有个手下出来个馊主意,让石达开学刘备,西进四川建功立业,三国看多了,石达开也是三国迷,居然就信了,我也是醉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开拔走人,自立门户当老大,一路就奔着四川使劲,战略上可以,具体战术上就露怯了,石达开大局观不如杨秀清,前期他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取得辉煌战绩;一旦自己独立了,真正的水平也就暴露了,先行入川,再图四扰。既不与洪秀全搞军事配合,后期也不听洪的招呼,一意孤行,孤军深入,转战数千公里,带走了太平天国3000人马,有一个说法石达开带走10万人,其实石达开在将领中只带走了一个丞相,二个检点3000人,而其在安徽的主要旧部陈玉成,李秀成,叶芸来,张潮爵,朱凤魁,梁立泰等都没有带走,在江西的名将林启容,韦俊,黄文金也没有带走。后又有7万人马追随而去,沿途招收10万人马,鼎盛时期有20万人。
1859年,石达开的大军从江西东部抚州一带杀入浙江西部金华衢州一带,随后又辗转进入福建,后进入赣南。紧接着,石达开又西入湖南,打算向四川进军。可在湖南邵阳一战,惨败,军心涣散,成流寇之师,石达开这时又犯了巨大错误,带兵进入广西他的老家,广西出了名的穷,人老实,好幻想,洗脑容易,上帝来了信上帝,传销来了信传销,现在广西的桂林、南宁、北海就是中国的传销重灾区,太平天国当时就是穷才起来闹事的,石达开这么多军队养不起呀,部队四散奔逃。
到1861年最惨的时候就剩1万人了,石达开无奈取湖南进四川,四川总督骆秉章(左宗棠曾是他的参谋)严阵以待。1863年,石达开率3万大军在大渡河前陷于绝境。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石达开无奈之下只身来到清军军营求死,骆秉章很给面子,答应了石达开的请求,被凌迟处死,他的两个儿子一个5岁,另一个刚刚出生数日,听说被清廷收养,要养到18岁后才凌迟处死。并附送石达开的残部2千余人,包括他的十几个王妃,也最终被屠杀干净。当年英姿勃发的一代翼王,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石达开的出走,成为“天京事变”的最后一幕。至此,首义诸王死的死,走的走,天京城内只留下洪秀全一人。人心涣散了,力量削弱了,太平军最精锐的部分或在内乱中自相杀尽,或跟随石达开出走。天京外围的重镇如武昌、九江相继失守,太平天国的军事优势丧失殆尽,天京的安全受到威胁。而清廷上下拍手称快,有歌谣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而这样的恶果,都是洪秀全杀杨、杀韦、逼走石达开造成的。
补一个更加戏剧性的是,杨秀清被杀的那一天,后来被洪教主定为“东王升天节”,不知道这是对杨秀清的嘲讽呢还是对韦昌辉的怀念。我怎么看都像寻秦记中,秦始皇建怀清台表面上是怀念他老师寡妇清实际上是怀念项少龙。
君臣内讧,兄弟相残,太平天国赖以维系的拜上帝教宗教权威体系,终于被天京事变的血腥屠杀撕下了面纱。事变后,石达开的出走,更是让太平天国从此“内政不修,人心各别”。军中当时流传歌谣说:“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打打包裹回家转,还是做长工。”
曾经轰轰烈烈的一场大起事,可谁又曾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凄惨的结果。事实上,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革命,何尝又不是同样一个结果。暴力的革命,带来的大都是专制的轮回,除了极少数的野心家能一逞平生抱负(姑且不论好坏),其他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境遇。如果战后尚有余生,这些太平军老战士在回首昔日之岁月时也许会感叹,倘若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下篇我们介绍的是石达开最后一战:大渡河紫打地之战。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时间:2019-11-16 17:00:36
第四节 石达开败亡之谜
搞笑版的败走石达开:
1859年,蓝朝柱、李永和起兵于云南,杀入四川,胡翼林推荐曾国藩入川,咸丰只批了可以入川督办军务,没有总督职称,问题来了,没好处条件谁干呀,姜文刚刚上映的电影邪不压正里有句台词就是没条件的事听着就假,曾国藩没动地方,此时爆发了樊燮案(我们稍后在介绍左宗棠时开篇就介绍他,此时就不多说了),咸丰内心向往的是左宗棠,可被左宗棠婉拒,别看现在历史上总说曾国藩和左宗棠什么不和呀,怎么的,那都是障眼法,左宗棠当时正在曾国藩处当差,你抢自己顶头上司的饭碗,就是活腻歪了,左宗棠聪明的婉拒了,曾国藩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很快就提拔左宗棠到浙江建立楚军剿杀太平军。没办法咸丰临时选了骆秉章,这个决定证明了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这句话就是真理,嘿嘿,骆秉章是左宗棠的伯乐,同时是个师爷控,左宗棠此时因为樊燮案离开他,他旋即又弄了个另一个大牛人,曾国藩的亲家好友兼高参刘蓉当自己的师爷。
通过历史检验,刘蓉他妈的就是个人才,而且是文武全才,这不在他的协助下,骆秉章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人事改革,效果没得说,历史可以证明,不到一年那几个草寇没费劲就打跑了,跑去了陕西,后面我们在回乱时还会介绍这支跑到陕西的流寇,他们直接造成了平回乱第二任大帅湘军著名将领,大清第二战力的将领多隆阿的阵亡。可惜了。
咱们前面说过,石达开老早就有要在四川建立根据地的想法。这些年他溃逃在广西老家,眼看着四川乱成了一锅粥,一个蠢货告诉他说什么那就是上天给我们进击的机会。马上提兵进军四川,但这时就是进不去了。
咋的呀,应为啥呀?
因为骆秉章到四川了,安排人给石达开进军路线拦住了。就像俩人下棋,石达开在骆秉章的堵截下就是进不了四川。
石达开在他那个蠢货师爷建议一下,同样是师爷差距怎么这么大呢,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历史就知道,石达开迂回绕道前进,进贵州走云南趟乌江,也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你是不是会说我写错了,这不是红军的进军路线吗?是,差不多,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淘气,同样路线,同样的季节,同样的环境,不同的结局。哈哈,看看历史上石达开累死累活总算是摸进了四川。进了四川以后,石达开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准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直取成都。杀掉骆秉章,自立为王,学刘邦和刘备以四川为基地,北伐中原六出祁山,抑郁而死,不对这是诸葛亮,石达开连大渡河都没过。怎么就没过去呢,飞夺泸定桥哇,我告诉你真正的原因,你可能不信,真正的原因就是天要灭之。不是迷信,是科学的理性的有历史根据的,无可辩驳的人间悲剧。我们的翼王到了大渡河,就涨水,大水比往年提前了1个月,就是他到了河边,渡了几次,都让大水冲走了,没办法想渡西边的松林河,二十来米宽,小菜一碟,结果没趟过去,怎么得对面有敌军呀,有敌军,多少?200人,石达开3万人马,对面是穿越的特种兵吗,不是,是当地的土兵,传说中的城管队伍还都是临时工。看什么玩笑,没开玩笑,原先河上有桥,可让当地城管头子王应元拆了,不有句诗叫大渡桥横铁索寒吗,知道为什么铁索寒吗,因为水就凉,这不是玩笑,我在重申一遍,当时的水真的老凉了,据考证,大大超出人的生理极限,而且当地水文地质复杂,总之就是过不去,石达开渡了两次都没成功,也寒了,是胆战心寒,关键时刻,骆秉章寒中断粮,将石达开的粮道断了,不带这么玩的,你想弄死宝宝吗,是历史就想让翼王在此折翼。太平军四面被围,弹尽粮绝,军心思变,危机重重,关键时刻石达开没有灰心,向东突围,哎呀,那就不是一个惨字能比喻的,石达开这时真真的看到了死神的微笑。英雄迟暮,欲哭无泪,从从事造反事业那天起,石达开就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个成年人的游戏,成则王侯败则寇,没说的,战败时刻来临时,石达开别无选择,打不赢跑不了,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绝地绝境,只好投降了。石达开要的有尊严的有条件的投降,可是你此时没有了谈判的资本,被清军骗降了,可这也成就了石达开的美名。为了部下力战而降。骆秉章还是完成了石达开的心愿了,将石达开用专车,不是拉砖的车,是拉囚犯的囚车,一路绿灯拉到成都,给足了翼王的面子,石达开也给骆秉章面子,在短时间内写了个回忆录,起名叫石达开自述。骆秉章给石达开判了个凌迟处死,终年33岁,他儿子和部下也被一同处死。可怜了,太平军口碑最好的一代名将,死的如此窝囊,为啥窝囊,石达开18岁入伙,21岁造反,25岁大败曾国藩与湖口,曾国藩为了他曾经自杀过,没有感情瓜葛就是连吓带气的。大清曾国藩、左宗棠、骆秉章对他推崇备至深为忌惮,他的部下李秀成也是他的铁粉,石达开无疑是太平天国的杰出将领,但是只是杰出,不是最杰出的,为什么,因为他虽然才华横溢,能文能武,百姓拥护,名声良好,可他长的不帅(很有可能跟我不相上下,呵呵),说笑了,不过历史上石达开就是个普通人,石达开能力在洪秀全之上,如果天京事变他上位了,历史可能改写,从今天眼光看幸亏他没成功,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真实能力流露出来,精兵强将打成了流寇之师,难为翼王的才华了,从翼王变为三无人员,无后方无战术无运气,就盯着四川,毫无计划流寇打法,打到哪算哪,终于在大渡河找到最终的归宿,被擒杀死。最关键的是他有3万兵,骆秉章就有1万人,英勇的石达开完败。
最后翼王受刑,牛逼一枚,为后世敬仰,可自古一将功成万古枯,你要是以为石达开是个好人,你就错了。他在天京事变中暗设阴谋,内挑外掘,大肆借刀屠杀革命同志,其用心之歹毒,丝毫不在洪秀全之下。这样的人,即使在内斗中赢了,即使赢得了天下,其人格也依然可鄙。他具有了现代政治家虚伪的气质。矛盾的历史评价,可这是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以上都是他好的坏的组成了矛盾的我们今天喜欢的石达开。我在上传之前,找到了我的老婆的表哥,一个和我一样的70后大学生,给我看看试读一下,他就读的正好就是石达开最后一战,他给我的建议婉转至极,我听懂了,就是太正式了,所以我就重写了这一篇,可在我上传之前,我朋友看到我严肃的正文,积极要求我上传正文,前面的天京事变两个版本也是这样来的。我朋友说大海你应该满足不同朋友的需求,两个风格只要不跑偏,大家可以多一个角度欣赏。所以我就将较为严肃版本也传上来看看,好不?正文史实详尽,充分的讲解了战败的过程和原因及结果。缺点就是过于枯燥。搞笑版是难写的,他要根据史实合理的搞笑化,不能过,也不能不可笑,明朝那些事为什么备受推崇,就是大家知道搞笑化口语化的历史不好写,就像喜剧是最难表演的一样,正经严肃的历史怎么就突然这么有意思了,那是得通晓历史的天才再加工的结果,得把我自己捧成天才了,承让了,哈哈。下面拉出来严肃的瞧瞧吧。喜欢咱以后就这么写。

楼主:古月照今尘117

字数:81111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7-02 01:13:20

更新时间:2019-11-16 17:00:36

评论数:56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