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也谈购书读书

也谈购书读书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隊長别开枪是我 2017-09-11 16:43:49
1万余册,您能读完?品目繁多,学科跨度如此巨大。不才除了佩服,唯余生有涯,而学无涯的唏嘘了。顿首,顿首。
-----------------------------
汗!估计这辈子是读不完了,很多书只是备翻检查阅而已。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读书人对商务印书馆的敬仰就像艺术爱好者对卢浮宫的敬仰一样,商务印书馆的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我也收藏了不少,有些书我还购买了两套。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诸子集成》收集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子书,计22家28种,其中不少书有较好的注释,有的甚至有两种注释。《诸子集成》是一部资料集中而完备的丛书,反映了清代考据学的成就,多年来为古代哲学、文学、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方便。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读着章怡和先生写的《伶人往事》,心中不由得阵阵长叹!那个年代如此有组织地大规模迫害艺术家,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叶盛兰、言慧珠等等大艺术家们不堪回首的遭际,一幕幕如在眼前,令人心悸。对不懂京剧的人来说,那一切也许只是寻常的暴行,但对一个京剧爱好者来说,就感到骇人听闻和极度震惊了。今天,当我们聆听劫后那些京剧大师们留下的零星唱片时,追怀他们昔日的风采,真是欲哭无泪!

古典艺术是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是最具永续性的瑰宝。试想如果没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大师们的创作,西方音乐文化还有多少引以为傲的东西呢?京剧虽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汇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音乐艺术发展的精华。在西方,交响乐、协奏曲、歌剧等音乐体裁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而中国音乐的最高成就则主要体现在戏曲音乐中,京剧则是其顶峰。对人类思想情感广度的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独特情愫和美学趣味深刻细腻的表达,以及令西方艺术家都为之惊谔汗颜的唱念做打的高度综合与写意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当这一切在一位京剧大师的身上完美呈现时,有多少人为之心醉神迷和崇敬啊!而大师的不幸和陨落,又怎能不令人扼腕与切齿!马连良临死之前的凄惶,言慧珠在绝望之中悬粱自尽,这一幕幕将永远定格在我们心头,无法抹去。

悲剧不仅发生在那些无辜的艺术家身上,极左派的阵营里也有一位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物——于会泳,这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才子,文革初因所谓“反动学术权威”和“叛徒”的罪名被揪斗,幸而此前在《文汇报》上发表的一篇《评郭建光的唱腔音乐设计》的文章被江青看中,把他保了出来,调到上海京剧院。为此,他“感恩戴德”,全力投入《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两个剧目的唱腔设计。他把传统京剧唱腔同西洋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设计的唱腔既不离京剧正宗,又有新的开拓和突破。《智取威虎山》中那段杨子荣唱的“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段潇洒激昂的曲词便出自他手。于会泳生活朴素,工作极其敬业。一般认为样板戏在音乐上的最高成就是《杜鹃山》,而《杜鹃山》的全部音乐都是他一人独力创作出来的,那首由柯湘演唱的《乱云飞》一段艺术价值极高,堪称京剧音乐史上的典范。因自己的才能和紧跟江青,他飞煌腾达,竟做到了文化部长.“四人帮”倒台后,他在隔离审查期间服毒自杀了。

于会泳可以成为艺术家参与政治而酿成悲剧的典型例子,可那个黑暗的年月又有谁能逃避政治呢?当年程砚秋、梅兰芳的去世,人们曾为之痛悼,可后来许多艺人却艳羡不巳。因为他俩都是在文革前就撒手尘寰了,生前辉煌,身后荣光。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二月九日写下的这篇杂文《看镜有感》,每读之就感叹其宛如今日之时评,常令在下窃笑不已。

先生拿一面古铜镜说事,除使我长了见识外,下面这段话颇值得吾辈反复玩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孱奴的宝贝”。多犀利的剖析,当年一定很发人深省吧,九十年后的今天它仍是不刊之论。不过唯一可告慰先生于九泉之下的,就是我们今天终于扔掉了铜镜,还穿起了西装。

那个年头先生有感于传统的东西在外来的文明冲击下不堪一击,遂只得大声疾呼,叫国人多看外国书,少看或不看中国书。他可能没料到的是,如今我们被于丹教授感动得又跪下读经了,并跟着相信了半部《论语》可摆平天下的神话。君不见现在的天价国学班的生意多红火,孔子学院在五大洲见缝插针忙得不亦乐乎。.国人的自信心算是彻底康复,文化的贸易虽谈不上顺差,但终于有东西可出口了。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突然恍然大悟:原来中华文化存在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拯救全世界。消息传来,举世瞠目。既然就连老外都眼巴巴地望着我们,谁又能责怪我们自己翘起了尾巴呢。多欣慰啊!没想到鲁迅先生都看走了眼,这种点石成金的魔术真神奇,让大家高兴得笑出了眼泪。

躬逢盛世,不胜雀跃。我们拿来了别人的电冰箱、电视、汽车和电脑为己所用,过滤了西方的文化入侵并称之为禁用词。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宣布文化的PK自己已大获全胜夺得金牌,谁也懒得去理会这种身为运动员又兼裁判的比赛新规则有什么毛病。我们在几位不甘寂寞的“专家”唠叨下,知道了久违的汉唐气象又重现江湖,谁不服气自然会有人跟他急。倘若鲁讯先生活在今日,他那骂咧咧的脾气还不改一下的话,我就不相信他还能靠写作混饭吃了。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是国内文艺鉴赏辞典的发韧之作,它首创的融文学赏析读物和工具书于一体的编写体例,已成为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固有模式。它的第一版重印35次,印数达240万,在读书界影响巨大,2004年出了第二版。这本书非常好,撰稿者有不少是名家和大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乐游原》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久享盛名的佳作。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一般把这首诗翻译成: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这里把“只是”两字当成是“只不过”,表示转折的“但是”之意。

这样的看法和解释很普遍,据说:朱自清很喜欢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将这两句诗抄下来,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用以自策。有一个同学看后对它的意思不甚了解,问他这是否是感到自己老了。朱自清摇摇头微笑道:“这两句诗只是表示积极,乐观执著于现实的意思。”

不过周汝昌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却认为: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其实周汝昌的解释颇有道理。“向晚意不适”,这表明了心情不好。对此作者采取的是积极的态度——“驱车登古原”,到野外走走散散心。诗人到乐游原,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要看一看黄昏时的太阳,以解除“意不适”。他所要寻找的恰恰就是黄昏这个特殊时间里的太阳,让夕阳解除“意不适”,并不是想要寻找无奈寻找苦恼的。 “近黄昏”是“夕阳无限好”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在黄昏,也就没有作者眼中的无限好的夕阳了,作者没有理由对产生“夕阳无限好”的“近黄昏”表示无奈,表示惋惜,如果他那样做,就白到乐游原了。
¬
人们误解“只是近黄昏”的根本原因,是将诗中的“只是”,等同于现在的“只是”,以为这里的“只是”就是表示转折的“但是”,这是用现代的语义解释古代的诗句。¬ 其实,古代的“只”,还可以表示因果、条件关系。例如:“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只”,解释为“就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应该解释为: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应该解释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因为未到伤心处。这个“只”也是表示原因的。

而且按照绝句的规则,在第四行诗中不能出现转折,而只能出现一个综合。所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诗,合理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夕阳无限好,正是因为近黄昏。¬这样的解释也很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十分推崇的“散怀”传统,显示出一种心胸旷达的情怀。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对唱片的收集是很讲究的,也是一种乐趣。目前国内出版的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唱片的介绍和评鉴的书籍中,内容比较丰富和权威的有两本:林逸聪编写的《音乐圣经》和翻译过来的英国的《企鹅激光唱片指南》;两者的优劣不好评价,我个人使用和参考较多的是《音乐圣经》,不过,两本书对照着看也是挺有趣的。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旧书市场的黄金时代,原因是那时许多机关事业和厂矿单位的图书馆把不少的藏书作为废品处理掉了。那时城里的个体旧书店比较多,我在那里购买的许多书都有某单位图书馆盖的藏书章。后来市场上旧书来源枯竭,价格也便宜不起来了,旧书市场不断萎缩,很多旧书店都关门了或转营新书。世纪之交很多民营书店开始专做特价书,原因是因为图书市场的低迷,出版社积压了大批的库存书,最后只得降价售出,这些特价书在民营书店里一般都五折以下出售,一时倒也生意红火。我曾以四折的价格买到了一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十三经注疏》,更以二折的便宜价格买下了一套十卷本的由台湾陈致平先生所著的那套叙述清晰、图表丰富的《中华通史》。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阅读美国文学批评大师哈罗德•布鲁姆的著作是一种享受,他文笔生动犀利,见解独特拔俗,其高雅隽永的文字令人着迷。

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的误读”理论——“逆反批评”,认为经典树立起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诗的历史形成乃是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他的这些观点对有过写作诗歌和小说经历的人来说决不是无稽之谈,如何在焦虑中改变、绕过、超越前辈作家的那些如同障碍物般横亘在眼前的巨大成就和规范,是一位真正的作家最突出的品质,原创就意味着背叛。

阅读他的《西方正典》一书,是惊喜与困扰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体验。你惊喜于他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的坚定捍卫,对各种把文学与政治、意识形态等等简单挂钩的评价方法的辛辣嘲讽;也困扰于他完全把道德和社会责任驱逐出文学领域的极端观点。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xixiange1963 2017-09-13 21:11:51
中间的一些随笔短文很有学术性,好,希望多写点。
-----------------------------
谢谢鼓励!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拜洛伊特节日剧院

这座建筑物平凡无奇,没有欧洲各大城市中常能见到的哥特式建筑那种神秘崇高,也不具古典主义建筑的宏伟壮观,它静卧在绿荫丛中,全身散发着一股乡土气息。

拜洛伊特,这座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的小城,对古典音乐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处令人为之遐想的传奇之地。而在全世界无数瓦格纳音乐的“粉丝” 们眼里,它就像耶路撒冷和麦加一样神圣。这里不仅是瓦格纳的长眠之地,更重要的是,举世瞩目的瓦格纳歌剧节就在这里的节日剧院中举行。

世界上的剧院各有特色,但独特到专为某一位作曲家建造、专供其作品演出的剧院却属凤毛麟角。每年一度,历时5个星期的拜洛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不仅吸引了全世界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目光,还给这座仅有7万人的小城市政当局带来巨大经济收益。每到七八月间,来自世界各地数万名宾客汇聚在这里,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期待着每场演出的开始,无数人等候退票的场面更是屡见不鲜。

当《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的音符从乐池中逸出,飘荡在大厅里,随着四部小提琴的拉奏开始出现圣杯的动机,那圣洁崇高的情感就攫住了你全部身心。优美深邃的音响之流从容而又层层递进,直至达到辉煌壮丽的高潮,当它从凄美的尾声中渐渐隐去后,这超凡入圣的音乐仍久久地在脑海中盘旋。

瓦格纳歌剧那辉煌壮丽的音响和舞台场面给每位观剧者都会留下深刻的印像。他有着一整套关于歌剧的创作和演出的理论,他的歌剧大都取材于传说和神话故事,往往需要宏大的舞台场面和庞大的演员阵容及乐队编制,这就对于演出场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而传统的歌剧院显然难以提供这样广阔的空间。另外,过去的歌剧院中,观众席与舞台距离很近,很难造成瓦格纳歌剧所要求的那种虚幻、缥缈的神仙世界。因此,瓦格纳一直都在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建立一个专门上演他的歌剧的永久性剧院。

当机会来临之际,58岁的瓦格纳来到了拜洛伊特,看中了这个小城。它位于德国中央,交通便利,而四周环绕的森林和丘陵很适于营造一种欣赏瓦格纳歌剧所需要的氛围。那位始终坚定地支持瓦格纳音乐旳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伸出援助之手,使瓦格纳得到了拜洛伊特市政当局所提供的一块用于建立节日剧院和一块建立他自己住所的土地。1872年5月22日,这天是他的生日,瓦格纳亲自指挥一个由来自德国各地最优秀的音乐家组成的乐团,演奏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并为拜洛伊特节日剧院奠下了第一块基石。

为了募集建设剧院的款项,瓦格纳到处奔波。他请求自已的崇拜者们购买1000张奖券(每张300马克银币),但响应者廖廖无几。他给威廉一世皇帝写信求援,希望能从“鼓励全民利益皇帝基金” 中得到贷款。而皇帝的回应是把在柏林首演的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纯收入5000马克转交节日剧院基金会支配,当然,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他用各种方式企图打动那位号称“铁血宰相” 的俾斯麦以寻求支持,但俾斯麦却报以沉默,事后还曾对人说:“像瓦格纳这样自信的人,我还从来没有遇见过”。所幸,路德维希二世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历经四年的波折,剧院终于建成了。

1876年8月13日,节日剧院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这天显贵名流云集,威廉一世伉俪也来到拜洛伊特,还很冠冕堂皇地说,他把剧院落成和艺术节的举办看成全民的事情,这真是历史性的一刻,一如瓦格纳后来所记载,这是“第一次皇帝与王公迁就艺术家”。 鼎鼎大名的作曲家李斯特、格里格、布鲁克纳、马勒、柴科夫斯基和圣-桑等也出席了此次盛会。

典礼一直持续了四天,首次全本上演了瓦格纳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一宏伟的佳构。全剧由弗利克编舞,瓦格纳音乐的权威李希特担任指挥。那长达16个钟头时而幽深、时而壮丽、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优美、时而崇高、时而感性如一幅逼真的画卷、时而理性又如象征之森林,滚滚的音流向你滔滔涌来,不间断的旋律仿佛永无止境,这一切都使得人们对歌剧和音乐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那年8月,《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总共上演三次,每次都极为成功,使瓦格纳的音乐事业达到了顶峄。

不过,在此之后,剧院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被迫关闭,面对15万马克的负债让瓦格纳吓了一大跳。他重新开始巡回演出,以期维持剧院的营运。在历经艰辛后,还是那位精神有点不正常的路德维希二世帮了他,给了瓦格纳一大笔新的贷款,节日剧院得以在1882年重新开放。

这次开放是作为瓦格纳歌剧节的举办场所而迎接四方佳宾的。开幕大戏是《帕西法尔》,它是瓦格纳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是他专为拜洛伊特剧院所写的,他曾坚决要求这部歌不得在拜洛伊特剧院以外的地方上演。在《帕西法尔》首演式上,指挥是赫尓曼,莱维,神秘且充满宗教般悲悯的音乐笼罩了全剧,人们仿佛莅临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宗教仪式。著名哲学家尼采就是在此时观看了《帕西法尓》后,与瓦格纳彻底决裂的。它总共演出了16场,到了8月29日的最后一场,瓦格纳在第三幕换景时由莱维手中接过指挥捧,亲自指挥到终场,这是他在节日剧场唯一的也是极其短暂的一次指挥。

一年之后,70岁的瓦格纳因心脏病突发而在威尼斯去世。他的遗体被隆重地护送回了拜洛伊特,安葬在他寓所的花园里。他的寓所“梦幻庄” 如今成了瓦格纳博物馆。

此后,瓦格纳歌剧节每年都举行,每次为期三到四周。只是战争期间被迫中断了。瓦格纳去世后,歌剧节由他遗孀、李斯特的女儿柯茜玛经营主持。她忠实于瓦格纳的艺术和哲学思想,锲而不舍地把一部又一部瓦格纳的歌剧搬上了剧院的舞台。1908年起,瓦格纳的儿子齐格弗里德从母亲手中接过了歌剧节主持的接力捧,他在保持歌剧节传统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不少新的因素,还改革了布景和灯光系统,进一步延伸了舞台,并且允许歌唱家在舞台上有更多的动作的自由。

齐格弗里德与柯西都在1930年去世,齐格弗里德的妻子温妮芙蕾德于是成为了歌剧节的指导。她使歌剧节的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但由于她与当局关系密切,歌剧节在二战后曾一度停止举办。

1951年,拜洛伊特歌剧节在作曲家瓦格纳的孙子维兰德和沃尔夫冈兄弟二人指导下重新开幕。在这之后,歌剧节的表演手法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服饰和布景都简单化了,作品中写实部分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了象征意义和普遍性。演出甚至变得越来越富于实验性,比如1976年由法国人帕特里斯,舍里导演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由于其思想和手法的激进而震惊了观众,令人们褒贬不一。如今这个超过130年历史的音乐节,已经成为瓦格纳歌剧的最佳表演场所,同时也是这些传统剧作创新、前卫演绎版本的权威发布平台。曾在拜洛伊特剧院指挥演出过的世界大师有理,施特劳斯、穆克、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和卡拉扬等。

拜洛伊特节日剧院的设计工作是由奥,布吕克瓦尔德和高,泽别尔合作完成的。但瓦格纳本人也积极参与了设计,例如,对剧院至关重要的音响问题就是由瓦格纳解决的。剧院的外貌无惊人之处,但是它的内部却十分独特。观众厅呈阶梯状半圆型,一共能容纳1800人。大厅后是一排包厢,共有10个,包厢上面是宽敞的长廊。剧院里没有楼座,舞台的宽度为33米,乐池非常宽敞,可容纳130人的大型交响乐团,但位置很深,从观众席上望过去,是看不到乐池的,观众的注意力因此也就不会被正在演奏的乐师的动作和谱架上的反光吸引过去,但音乐却能从延伸的档板的空隙中传递出来。瓦格纳称乐池为“神秘的深谷”。这样安排乐池的位置,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创举。时至今日看来,它的音响效果也是极好的。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莫扎特在1791年

这一年在维也纳是个很平常的年份,没什么轰动一时的大事发生。尽管法国大革命已在一年多前就爆发了,但表面看起来维也纳并未受到什么影响,生活一仍其旧。

随着新年的到来,莫扎特对新登基的皇帝利奥波德二世所怀有的期望逐渐破灭了。与通常流行的说法相反,去年二月驾崩的皇帝约瑟夫二世,其实是一位大力支持和赞助艺术并具有音乐鉴赏力的君主。他是当时欧洲最开明的皇帝,关心民生又平易近人,颇受臣民爱戴。当莫扎特晚年穷困潦倒求助无门时,竟不无感慨地认为,这位皇帝还算是对他最好的人之一。约瑟夫二世其实很看重莫扎特,虽然他只给了莫扎特一个宫廷室内乐作曲家的闲差,年薪仅800弗罗林,刚够交房租,因为这位皇帝生性节俭吝啬。据一份莫扎特死后废弃这一闲职的官方文件记载,约瑟夫二世表示此举只是借此挽留这位维也纳“绝无仅有的天才”。而继位的新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只喜欢意大利式的音乐和音乐家,对莫扎特不感兴趣。这也不奇怪,那个时代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是歌剧,意大利是歌剧的诞生地,时至今日,全世界的大多数民众最喜欢的歌剧还是意大利式的,威尔弟、普契尼、罗西尼、唐尼采蒂的作品,仍是票房收入的有力保证。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是莫扎特一生中最困窘的时期,经济上的求助信件像雪片似地撒向他所认识的朋友,在他曾写给一位晚年定期借钱给他的朋友普赫伯格的一封信中哀叹道:

“伟大的上帝啊!即使是我最大的敌人,我也不愿他处于我目前的处境。若是连您,我最亲爱的友人和弟兄,在今天舍弃了我,那么我们这一家人,包括不幸但无可责难的我,以及我那生病的妻子和小孩,就毫无希望了。我写这封信,不是为了表示感谢,我又要来求您了。我不是要来清偿过去的债务,相反,我想请您再借我一些钱。我唯一的朋友,一切就要靠您是不是愿意再借给我500基尔德了…….”

对今天世界上无数热爱和崇拜莫扎特音乐的人们,读到这样悲哀和乞求的文字,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

这年的春天莫扎特的心情看来还不错,他那天生乐观的性格此时又占了上风。3月15日,他在维也纳天堂之门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独奏者最后一次在公共场合露面,演奏了他这年创作的一首新作《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这是他一生中创作的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中的最后一首, 像贝多芬伟大的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一样, 莫扎特这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也是音乐史上一座丰碑, 在这一音乐体裁上从未有人超越过. 即使莫扎特一生仅仅只创作了它们, 也会名垂青史. 在莫扎特手里,钢琴协奏曲成为一种雄浑的具有交响性质的音乐体裁,面对它们我们会产生一种博大精深之感, 令人高山仰止. 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纯音乐, 并不反映什么思想感情方面的内容. 这种说法即使不是完全错误的, 至少对这二十七部钢琴协奏曲来说也极不恰当, 就像以之评论他意蕴深厚的歌剧一样离谱. 正相反, 它们诉说了莫扎特一生的心路历程和感悟, 深具哲理性的高度. 一个拥有足够人生经历的听众, 他的喜怒哀乐之情能在这里找到最强烈的共鸣, 一颗历尽艰难挫折的心灵, 在倾听它们时所能得到的深深慰籍是无以言传的。

这首《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像他往常的作品一样高贵优雅, 但它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宁静安详, 一种超脱了尘世的况味. 当它的慢板乐章开始吟唱时, 营造出一种晶莹透明的迷人境界. 如果我们知道了这正是他在贫病交加, 生命不久将走向终点时候, 就不难从中体味到一种如秋之落叶般的感觉. 你心中难免会有一丝惶惑, 此时那萦绕在莫扎特心头的是怎样一种心绪呢? 心中涌动的是否也有一种告别尘世的情怀?

这一年莫扎特最为关注并占据了他主要精力的是歌剧《魔笛》的创作。初春的一天,一位名叫席卡奈德尔的旧相识,维登剧院的经理人找到他,声称如果莫扎特不马上答应为他的剧院写一部歌剧的话,这个剧院就只好关门停业了。席卡奈德尔是个有趣的人物,他出生贫寒,却野心勃勃,虽名声不佳,但活力非凡。就是他后来还怂恿和聘请贝多芬写下了唯一的歌剧《费德里奥》。莫扎特犹豫了一阵,最终还是应承了下来。就这样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年呕心沥血,疯狂般的创作。为了使莫扎特能心无旁鹜集中精力,这个席卡奈德尔竟在剧院旁特意建了一个小亭子,把莫扎特关在里面在严格监视下创作。

《魔笛》的脚本是席卡奈德尔搞的,他先是抄袭一位叫维兰德的剧作家的剧本,当他得知另一家与之竞争的剧院也根据这同一个剧本改编上演了一出新歌剧时,他一怒之下,异想天开地把原剧本中的好人改成坏人,把坏人又改成好人,弄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脚本,并郑重地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是莫扎特的音乐才赋与了这部歌剧神奇的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尽管莫扎特全力以赴创作《魔笛》,但命运注定使他无法安宁地进行创作。6月1日左右,他那多病且病情加重的妻子康施坦莎不得不带着孩子去巴登温泉疗养。这位虽不擅持家且性格有些轻浮的女人,莫扎特倒至死都挚爱她。此时康施坦莎又怀了孕,且不久将分娩。这使手头拮据的莫扎特焦急得不得了。无奈之下他又写信向普赫伯格借钱了。这位维也纳商人明明知道极可能又是有借无还,还是慷慨地寄来了莫扎特所需要的数目。普赫伯格对莫扎特一次次义举,是莫扎特之幸,也是音乐艺术之幸,他嬴得了世人长久的感谢和怀念。

7月的一天,有件事情给莫扎特以后的日子笼罩了一层可怕的阴霾,一位身穿灰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访了莫扎特,并留下一封匿名信要他写一部《安魂曲》。这位陌生人的举动,使正疾病缠身心情不佳的莫扎特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和恐惧,以为是死神找来了,要他为自己写《安魂曲》。他并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是受某位叫韦莱依革的伯爵所托,想要将莫扎特的作品据为己有。从此他想起此事就惶惶不可终日,《安魂曲》的写作成了他精神上致命的折磨。

接下来的一件事又一次打断了他的创作计划,为庆祝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将于九月初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布拉格的全国国民议会来函委托莫扎特创作一部庆典歌剧。莫扎特身前最喜欢他音乐的不是维也纳人,而是布拉格民众。当莫扎特的歌剧《费加洛的婚礼》和《唐璜》在布拉格演出时,曾引起巨大的轰动,布拉格人狂热地崇拜他的音乐,始终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我们今天仍常把艺术家称之为波希米亚人,可见这个民族艺术天赋之高。虽然《魔笛》的创作使他难以分心,但想起布拉格人对自己的厚爱,莫扎特不忍拒绝。八月中旬莫扎特动身去布拉格,仅用了十八天的时间就写出了这部名为《狄托的仁慈》的庆典歌剧。九月六日首演那天,在那座金碧辉煌的歌剧院里,莫扎特想起当年在这里美好的岁月,不禁泪流满面。

九月中旬,他回到维也纳,一头扎入了《魔笛》的创作。席卡奈德尔紧紧盯着他不放,还成天给莫扎特灌葡萄酒和甜酒刺激他不停地创作。首演订在9月30日举行,广告也已贴了出去。就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令人惊讶的是,莫扎特还同时创作完成了那部深受人们喜爱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它那慢板乐章所表达的凄美惆怅之情,是音乐史上最动人心弦的篇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他真正的“天鹅之歌”,一种超脱尘世告别人生的意味展露无遗。

9月30日,《魔笛》如期在维登剧院上演,这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尽管这部歌剧的情节有些荒诞无稽,但不乏戏剧性。它的剧情是:夜后之女帕米娜的肖像使塔米诺王子堕入情网,王子出发,前往营救陷入伊西斯和奥西里斯祭司萨拉斯特罗掌中的帕米娜。他得到一支可以驱邪的魔笛,而伴他前往的捕鸟人帕帕根诺则得到一串魔铃。塔米诺到达寺庙后发现萨拉斯特罗是明智善良的人,夜后才是邪恶之辈。塔米诺和帕米娜经历种种神秘考验终于结为夫妻。夜后欲加害于他们而无能为力。帕帕根诺也得到帕帕根娜为妻。这是一部为广大民众创作的歌剧,以当时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它是近代第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德语歌唱剧,剧情富于象征性涵义,音乐深刻丰富,充满了共济会理想的宗教情怀。莫扎特把当时各种音乐传统集合在一起,如意大利声乐的丰茂,德国歌唱剧的民间幽默,巴罗克众赞歌前奏曲的庄严,它们结合得丝丝入扣非常合谐。优美的旋律源源不绝,庄严肃穆的音乐唤起人们崇高的激情。在人类具备支配自己和世界的能力这一思想中体现出的进步信念而言,《魔笛》是一部后人不可企及的顶峰之作。

《魔笛》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首演那个月就连演了二十场。以至上流社会的人士象赶时髦一样纷纷带着客人,跑到这座本为平民演出的简陋剧院来观赏。令莫扎特无比高兴的是,连他音乐上的宿敌萨列里也来观看了,并对之赞赏不巳。那部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莫扎特》,对萨列里的形象作了极大的歪曲,其实这位意大利人很有音乐才华,他曾是伟大的歌剧改革者格鲁克的学生,也曾做过贝多芬的老师,贝多芬很敬重他,与之关系融洽。他在当年欧洲乐坛上赫赫有名,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也时而上演,看了他的最出名的歌剧《塔拉勒》,很难否认它是一部迷人的杰作。至于引诱莫扎特写《安魂曲》企图占为己有并最终逼死莫扎特,更是无稽之谈。

《魔笛》虽说大功告成,但莫扎特的身体也彻底垮了。他的肾病急剧恶化,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在极度痛苦中与疾病作斗争。他意识到那部恼人的《安魂曲》自已今生无法写完了,叫来他的学生苏斯迈尔告诉他如何完成它。1791年12月5日凌晨一点,莫扎特死在他妻妹索菲亚怀里,索菲亚后来是这样描述莫扎特最后的动作:“努力用嘴比划出安魂曲中的鼓乐章,那声音我至今仍能听到。”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晚唐钟声

每读史至一个王朝的末期,历史的记载常给人留下一堆杂乱无章的印象。民生的困苦触目惊心,宫廷上走马换灯式的变局似一幕幕层出不穷的闹剧。世相的纷繁无序令人眼花缭乱,一种无力回天的败落近乎宿命般难以理喻。有唐一代因其辉煌的文治武功引后人无限遐想,而它耗散心魄的过程就尤其使人扼腕长叹。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华民族千古之痛,历史从灿烂的顶峰开始跌落。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一次又一次重挫帝国的元气。及至晚唐,国运变得愈来愈扑朔迷离,整个民族仿佛是漂流在大海上的航船失去了目标。政治上旧弊未除而新患又生,一场持续了四十年的“牛李党争” 加重了朝纲的腐败。这一次朋党之间的倾轧就连晚唐最伟大的诗人也莫名其妙地深陷其中无以自拔,给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添上了怅惘的一笔。

这位大诗人就是唐代诗坛的殿军入物李商隐,他身后家喻户晓的声名比之其一生的坎坷遭遇常令人不胜唏嘘。诗人早年的经历就颇值得同情,九岁丧父,家无长物,生活困窘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 作为长子且身后尚有弟妹五人,他肩上的担子也够沉的了。为了全家的生计,他在历世择业上没多少选择的余地。这位家无恒产且出生小官僚家庭的读书人,做官成了唯一的出路。在那个以诗文取仕的时代,所幸的是他从少年起就练就了一手好文章,以至于因擅长古文早早就与一些士大夫开始了交游。

李商隐十七岁时,不知是因为父执的关系还是文章出众,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李商隐入幕任巡官。这对饱受艰虞困顿的李商隐来说,无疑是一次无法推拒的机会,他欣然入幕,踌躇满志,而未来的遭际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一派与李德裕,郑覃为首的一派,长期而激烈的政治倾轧。他们在政见上并没有什么真正大的分岐和对立,而主要为派系之间的意气和权力之争。他们互相攻讦弄得朝廷上乌烟瘴气,以至唐文宗都慨叹说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而令狐楚就是牛党的重要成员,曾官拜宰相,权倾一时。

令狐楚其人倒颇有才具。唐代官方文书通用今体(四六),善于做骈文是仕进的顺利条件之一。而令狐楚则是做今体章奏的高手,就连爱好文墨的唐德宗也对其称许有加。李商隐入幕后,令狐楚对他格外关照,亲自指导他做今体文,并让他与其子令狐绹交往。很快李商隐就青出干蓝,以擅长今体文而名闻当世。此时的科场也为朋党之争所渗透,李商隐曾两次赴京应进士举都名落孙山,直到李商隐二十五岁第三次应考时,才由己成为朝廷重臣的令狐绹的力荐下登进士第。应该说令狐一家是有恩于李商隐的,李商隐对此也心存感激。他曾在《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中写道“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表达了自己对令狐楚的知遇之恩的深深谢意。到后来与令狐绹疏远和反目时,他每忆起当年的交游和情谊就伤感不已。

导致李商隐后来处境尴尬并终身郁郁不得志的原由是:李商隐在令狐楚死后不久,入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而王茂元当时被视为李党。更以其对李商隐的赏识,把自己美丽聪明的女儿也嫁给了他。由此遭到令狐绹的忌恨,视之为“背恩无行”。其实当时的李商隐位微年轻,对朝廷显贵们之间的恩怨未必知情,何况他也急需一份养家糊口的差事,他从来对党派之争毫无兴趣,也没料到以后竟如此为他人所不容。而令狐绹纯属一位政客,既无乃父之能又心胸狭窄。李商隐虽为此反复向他解释,令狐绹仍一直耿耿于怀不予谅解。李商隐在《九曰》这首诗中曾因此感叹道: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叫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得再窥。

就诗歌而论,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而且今体章奏的水平赫赫有名。以唐代对诗文的重视,他被擢拔而列居显宦应该不是难事。何况他满脑子忠君报国的思想,一心渴望建功立业,也颇留意于官场上的进取。他辗转于各幕府之间,虽所任吏职都不高,却常为主政者器重并委以重任。如郑亚出为桂州刺使、桂管观察使期间,李商隐被延聘为幕府中的支使掌书记。郑亚不仅在重要章奏上依仗他,还为了交通诸侯争取援助,曾派李商隐出使江陵,与任荆南节度使的郑肃发展紧密的关系。当郑亚治下的昭州缺乏刺使的适当人选时,竟派只有幕职的李商隐暂摄昭州。这些都说明李商隐是颇具政治才干的。象他这样一位有抱负的杰出人才,在朝中每次只能得到一个不过六品的闲官。逼得他屡次离开长安而侧身幕府浪迹天涯。唐代士大夫是重视朝官轻视外任的,由此可以推断出他在朝中所遭受的排挤有多大, 一首《安定城楼》道尽了个中滋味: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不幸和苦难虽难免令人意气消沉,但愤而为文也使李商隐的诗歌不同寻常起来。政治上的忌讳导致他的诗朦胧晦涩,意旨幽远。心中的郁悒所孕育的慷慨之气,使他的诗风沉郁顿挫直追杜甫。王安石说:“ 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可谓不刊之论!在他诗中时常表现出来的缠绵悱恻之情,是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富于审美意味的流露。而他化用典故之妙,能指和所指浑然一体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从古至今无人能出其之右。

纵观李商隐凄苦的一生,也许对他最大的打击来自夫人王氏的早逝.。夫妻俩感情相当好,对处处受挫长期漂泊在外的李商隐来说,这个美满的家庭无疑是他精神上的重镇。王氏的去世不但使李商隐失去了一位相依为命的伴侣,也使儿女们幼失慈母孤苦无依。他沉痛地叹道:“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从此以后李商隐变得意绪萧然,情绪大大低落。他在梓州刺史、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孤独自怜,很少与人来往。柳仲郢举行的宴会和游乐,他也常常称病不去。甚至为排遣愁闷一度以佞佛相慰,自己出钱在长平山慧义精舍经藏院创建了石壁五间,并用金字勒妙法莲华经七卷。大概因为看到李商隐中年丧妻,生活孤独,柳仲郢曾打算赐一名乐伎给他,但李商隐却婉言辞谢,这可以看出他对亡妻的感情之深。刻骨铭心的痛苦加深了他独特的凄美忧伤之情,在他千古传颂的名篇《锦瑟》一诗中臻于极致。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李商隐晚年所作的自叙诗,是他最令人着迷也被人诠释最多的佳作。这是他一生诗化的概括,其意蕴深致,斑驳陆离,朦胧凄美的艺术形象,可谓诗史上晚唐钟声最动人肺腑的鸣响。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此后诗唐之风就一撅不振了,而帝国在千疮百孔中也加快了衰亡的步伐。

与李商隐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其命运也与他有相似之处。一位是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他不仅诗文卓异,也极富政治头脑,还熟知兵法。他作的《难言》一文针对时政鞭辟入里。武宗朝讨刘稹时,他上书李德裕言兵事,史载讨平刘稹的过程“略如牧策”。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终其一生也未能出将入相列位高官。原因是他曾入过牛僧儒的幕府,被视为牛党,遭到李党的排斥。他因此渐趋颓废,以至于后来不无自嘲地写道:“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李商隐很赞赏杜牧的才华,曾赋诗道:“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这不仅是对杜牧的辨护和安慰,也是夫子自道。

温庭筠也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是唐代最重要和带开创性的词宗,与李商隐情同手足,时人号为“温李”。这位生活浪漫又性格傲岸的文人,也是因得罪了权贵而不得志。《唐诗纪事》里载:“宣皇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庭筠) 修撰, 密进之, 戒令勿泄, 而遽言于人, 由是疏之。” 这种剽袭他人诗文而后恼羞成怒的行径,可看出令狐绹人品之低劣。

李商隐晚境之凄凉真让人不忍去想象,历史的记载对此仅片言只语,语焉不详, 只能从他诗文中才能找到令人黯然神伤的心迹。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
人间路有潼关险,天外山惟玉垒深。
日向花间留反照,云从城上结层阴。
三年巳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
《写意》

世道艰难之叹,穷愁末路之悲,融入这如画的诗境之中,其迷茫怅惘之情,与早年奋发有为之慨恍如隔世。诗人四十六岁就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怀才不遇的一生,他死后仅仅四十八年,大唐帝国就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坍塌。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学者—外交官,在东京、布鲁塞尔、曼谷、北京任职30余年,1994—2001年间任欧盟驻中国、蒙古国大使,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致力于中日历史研究,著有Studies in Chinese Price History, 1980; Japan Versus the West, 1990等。是2014年儒莲奖得主。

魏根深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资源和困难,同时还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20个辅助学科的权威指南,涵盖了从历史语言到人物传记,从古代文书到统计数据的广泛内容。我强烈推荐这部反映了国际视野下最新学术成果的指南。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巨细靡遗的指南,涵盖了从中国人的命名习惯到当今学术出版信息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绝非仅仅一部参考书目,而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所有课题做出了清楚、流畅的考察与讨论。
——席文(Nathan Sivin),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独一无二的指南。每一位严肃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梅维恒(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不仅是因为它在这一领域中出类拔萃,而且因为作者始终与时俱进,紧跟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潮流。
——包弻德(Peter Bol),哈佛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是欧美研究生的必读向导,也是资深学者重要的案头书。作者既是中国研究的引领参与者,也是对于丰富知识门类的全面观察者、对于学术研究脉络的冷静思考者。本书是严肃厚重的读物,却又洋溢着幽默与灵动。相信中文读者在阅读查询中,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体验,既可享受知识的盛筵,也会沉浸于比较与反思。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煌煌巨著……博大精深。
——《纽约书评》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最优秀和几乎最 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对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均进行了详尽搜罗及点评,成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的便利出发点。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挺住意味着一切

如果我们将凝视的目光投向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的欧洲,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世纪末的景观。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和上流社会那些腰缠万贯的巨富们,置身于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品尝着优雅和闲适,享受着快活与放纵,而底层的民众也在传统的惯性下埋首于自己的营生。这是个曾经于其生活过的人们颇感留念的时代,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曾对之作了一次动人的惜别。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一段黄金般的岁月,整个欧洲在多少有些颓废的气氛中似乎歌舞升平。

没有几个人能料到一场大风暴即将横扫这一切,信仰的崩溃和继之而来的残酷战争,把人们为之坚信不移的人类不断进步的乐观幻想击得粉碎。不过,尽管一股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在灵魂深处涌动;尽管尼采已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动摇了两千年来西方精神信仰的支柱,但绝大多数人仍埋头行进浑然不觉。就在这表面繁花似锦的日子里,一位诗人的声音预言般地奏响了:

我犹如一面旗,在长空的包围中
我预感到风来了,我必须承受;
然而低处,万物纹丝不动;
门还轻灵地开合,烟囱还喑然无声,
玻窗还没哆嗦,尘埃也依然凝重。

我知道起了风暴,心已知大海翻涌。
我尽情地舒卷肢体,
然后猛然跃下,孤独地
听凭狅风戏弄。
《预感》

多么敏锐的心灵!像先知般地洞悉一切!诗人表明自己要坚强地驻立于大地,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考验。在山雨欲来之际写下这首警世诗的作者,就是二十世纪德语诗坛最伟大的诗人奥地利的里尔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里尔克可谓生不逢时,当他迈步诗坛之际,那神性的光辉已开始从这个奢糜的世界渐渐隐去,大地开始变得荒芜,精神的领域充满着混乱。敏感的诗人在这迷惘中找寻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了浪迹天涯的精神流浪儿,他痛苦地倾诉道:

小时候我没有家,
也不曾将家失去;
在世界之外的某个地方,
母亲将我生育。
而今我站在世界上,不停地
走向它的深处,
有自己的幸福,有自己的痛苦,
有一切的一切,却感到孤独。
我的祖先曾经显赫,
曾有过三支旺族,
曾住在森林中的七座宫殿里,
只是已经疲倦得扛不动族徽,
已经衰老得一塌糊涂;……
他们留给我的遗产,我挣得的
永久权力是……没有归宿。
我不得不将它捧在手中,抱在
怀里,直到最后一息。
因为在这世界上,
我无论建造什么都会
崩塌,
就像建在浪峰,
波谷。
《最后一个承继者》

诗人的早年是不幸的,父母的不合与离异、母亲偏执的宗教信仰和虚荣、少年时代五年令人窒息的军校生活,无论灵魂还是肉体都饱受摧残。这使心灵异常敏感的里尔克更深刻地体会到精神无所归宿的的境遇,他无法忍受家族对其人生强制性的干涉和规划,竟在21岁毅然离家出走,独自跑到幕尼黑圆自己文学之梦,从此失去了家庭的资助。

不过,这位伟大诗人的文学生涯却是以平庸开始的。初涉诗坛的里尔克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在那种主观情感的喧泻和多愁善感的模仿中,他写下了一些不成功的诗作。在他蜗居幕尼黑与当时的才女莎乐美相爱后,这位杰出的女性对里尔克的影响和指导,才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点。俩人两次结伴同游俄国的经历,使俄罗斯成了里尔克又一个精神故乡。他深深沉浸在陀斯托也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世界里,孕育着他内心的丰富和深刻。
.
与萨乐美分手后,里尔克和女雕塑家威斯特霍夫结为伉俪。不久,里尔克独自去了巴黎,结识了雕塑大师罗丹。有一段时间他还成了罗丹的秘书,与之朝夕相处。正是在与罗丹的交往中,他领悟到了艺术的真缔和勤奋“工作”的重要;而另一位绘画大师塞尚的作品也使他大开眼界所获良多。正是在这段时期,里尔克学会了不以个人情感而用超个人观点写作,使自己完全面对现实事物。他开始写出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他独特而又迷人的文字从下面这首诗中可略见一斑:

在铁栏前不停地来回往返,
它的目光已疲倦得什么都看不见。
眼前好似惟有千条的铁栏,
世界不复存在,在千条铁栏后面。

柔韧灵活的脚迈出有力的步子,
在一个小小的圆圈中旋转,
就像力之舞环绕一个中心,
在中心有一个伟大的意志晕眩。

只是偶尔无声地撩起眼帘,
于是便有一幅图像侵入,
透过四肢紧张的寂静
在心中化作虚无。
《豹》

这首意味深长的诗作,带给我们多么奇妙而富于诗意的感受!蕴涵于诗中的寓意何等深邃动人!我们今日这些困在大都市钢筋水泥中的生灵,与那只圈养在铁笼子里的豹子何其相似!

往后的岁月里,里尔克佳作频出。他的长篇小说《布里格随笔》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而他的组诗《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则完美得令人惊叹。但最为诗人呕心沥血,创作时间最长,并臻于诗歌艺术顶峰的,无疑是他那首震撼人心的长诗《杜英诺悲歌》。
.

即使不说里尔克一生穷困潦倒,但他一辈子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却是事实。好在那个年代王公贵族们赞助艺术家的传统遗风还未消失,一位通情达理和颇具才情的贵妇塔克席斯侯爵夫人,慷慨地把她拥有的一座位于瑞士名为杜英诺的城堡提供给里尔克居住和写作。一九一二年诗人就在这座城堡里开始了他为期十年的《杜英诺悲歌》的创作。从这时起他超越了自己“咏物诗”的阶段,以新的面貌直叩人类生存的底蕴,进入高度哲理性的诗化探索。

《杜英诺悲歌》由十首相互呼应的诗歌熔铸而成,这一宏伟的佳构几乎囊括了人类生存所面对的所有重大主题。让我们屏息倾听那如同天使般的声音吧:

谁,倘若我叫喊,可以从天使的序列中
听见我?其中一位突然把我
拉近他的心怀:在他更强烈的存在之前
我将消逝。因为美只是
恐惧的开始,正好我们仅能忍受者,
而我们又如此赞赏美,因为它冷静地蔑视着
欲把我们粉碎。

这一开篇就近似绝望的追问,直逼诗人存在的价值。在洞察一切真理的天使们面前,诗人不由地怀疑起自己的诗歌能否有可能揭示存在的奥秘。那诗人为之歌颂的美也因为难以企及,它作为永恒真理之光隐藏在黑暗中而令人恐惧。在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时刻,诗人并没有逃向彼岸的世界,而是坚定地伫立于此岸!

我们在自己解释的世界里
不能有在家的信赖,或许遗留给我们的是山坡上的一棵树,
我们日日可以重见:遗留给我们的是昨日的街道
不良的习惯上的忠诚,
这正适合于我们,而就此永驻,
不再离去。

爱情是无数诗人歌咏的对象,里尔克一生都尊重女性、热爱女性,自认从她们那里得到了丰厚的贈遗。他在男女关系上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爱情美妙的面纱下真正的本质.,男性在情欲的支配下那种黑暗的骚动令人惧怕,他写道:

歌咏情人是一回事。可是
歌咏那隐藏着罪恶的血腥的海神,是另一回事。
她从遥远认知的那青年恋人,他自身知道什么关于情欲主宰的事?
情欲的主宰常从青年的寂寞中,
(在少女给予青年以抚慰之前,她常不存在似的)
啊,从那不可认知的事物滴落,抬起神样的头部
召唤着夜向无终止的骚动。
哦,血腥的奈普顿海神,哦,恐怖的三叉戟……
哦,从螺旋状的贝壳吹来他胸中扇起的暗黑的风
听啊,夜如何把自己弄成坑洼与空洞。

男性的爱只是被情欲所催生的幻觉,最后的时刻总是以女性被伤害而告终,而最好的结局也是因在女性的引导下男性被拯救所致。为此,诗人告戒女性道:

而你自己,你知道什么,你在情人的心中
唤起洪荒时代。何等的感情
从逝去的人生激动起来。何等的妇女
在那里憎恨你。什么样的男子
你从少年的血管中把他鼓舞起来呢?
死去的儿童求你……哦,静静地,静静地,
为他做一件爱的信物,可资信赖的日常工作吧……
引导他走向花园,给他以
夜的优势吧……
抑制他……

这上个世纪初发出的浩叹,至今读起来仍令人惊悸。在当今欲望横流的世界里,那古老的情爱悲剧正发疯似地上演着。男女的结合充满了交易,欲望的满足成了唯一的目的。家庭在摇摇欲坠,昔日被视为神圣的爱情逃之夭夭,人们扯去了这最后的遮羞布,成了赤裸裸的情欲奴隶。

里尔克羡慕动物,对它们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存无限神往,他赞赏道:

动物以睁大的眼睛,凝望着
开放的世界。只有我们的眼睛
反逆似的,有如罗网,在它四周围置着,
环绕其自由的出口。
我们只有从动物的面容去认识
外界是什么;因为既使幼小的儿童
我们令他转向且胁迫着向后凝望
造型的世界,而不是在动物的眼光中
如此深邃的,开放的世界,免于死亡的威胁。
只有我们凝望着死亡;而自由的动物
始终把没落置于身后,
神在前引导,当行进时,就走向
永恒,如喷泉一般。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万物之灵长,”却在技术文明所竖起的铁墙里与大自然隔离。人类怀着征服自然的狂妄幻想,肆意地践踏着神圣的大地,而被人类所污染的大自然也毫不留情地报复了我们,历史已走到了人类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绝的地步。

回归自然,拥抱大地,已不是我们可有可无的某种奇思异想,而是在徘徊于万丈悬崖边上的人类一项绝对的生存律令。也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在此岸筑居,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总有一天,在严格洞察的终结,
向首肯的天使们高唱出欢呼和颂扬。
明晰地击打着心的仵槌,
没有一支落在柔弱、犹豫、或者激动的弦上。
籁籁泪下的面容,使我
更显焕发:朴实的清泪
绽放着。啊,那时,你们将对我多么亲切啊!
忧愁的夜夜哟,无可慰籍的姊妹哟,
我不向你们下跪,
让我承接,我不委身于你们松弛的发丛,
使自己更加松弛。我们,苦难的挥霍者啊。
我们的视线是如何的越过苦难,窥入伤悲的持续,
或许不至于终结吧。可是,苦难真的是
我们耐寒的树叶,我们深浓的常青树,
隐秘年代的一个季节……不仅是季节……
而是场所、村落、营地、地面和宅第.。

人生在世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可供选择,而苦难却如影随形般地陪伴着我们无法规避,勇敢的人们恰恰在苦难的淬沥下酿成至醇的美酒。在漫长和艰难的探索后,诗人终于能面对天使无愧地歌唱了,诗人视苦难为自己的荣耀,只有承担苦难而前行的人,才能走进神圣的存在。驻足于大地,承担起苦难,这就是诗人留给我们最终的启示。

说不尽的《杜英诺悲歌》!即使像这样管中窥豹似的一瞥,也使我们的心弦为之强烈地颤动。它博大精深的境界,既令人着迷又留下不少神秘和困惑。诗人的思想也始终充满矛盾,他时常悖论式地思考和倾诉,即使在他为自己亲手撰写的墓志铭也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谜团:

玫瑰,呵,纯粹的矛盾,乐意
在这么多眼睑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睡梦

诗人因白血病于1926年去世,那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了,当时遍地废墟,满目疮痍,人人为失去信仰而焦虑不安。这是一个被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称之为“迷惘的一代,”诗人的吟唱无疑给人们带来某些希望。

历史何其相似!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徘徊在人类生存的十字路口上。如今重温里尔克那启示录般的诗篇,好似长夜里天边露出的一道晨光微熹。在我们等待着拯救的苦闷时刻,请牢记里尔克的忠告: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普赫伯格:一个应被世人记住的名字



历史上真正不朽的英杰寥若晨星,那种一时炫赫的人物,就在如今的博物馆里也难觅踪迹了。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辉煌胜利,也许还会长久地在军事史家和业余军事爱好者眼里,继续绽放着光芒。而此公当年纵横欧洲戏剧般的传奇历程,却迟早会从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里消失。当现实与历史惊人相似时,某些尘封的记忆会在脑中模糊地浮现,但也不过像回光返照似一闪而逝。

《论语》、《庄子》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很多人仍把它们奉为人生的指南。而当初主宰历史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今天的百姓还有几个搞得清楚。没有作为文学作品的《三国演义》的深入人心,会有那么多人去听易中天侃大山吗?不是每天电视上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古装历史连续剧,《百家讲坛》会说了汉代又讲明清吗?老百姓对历史只有当下的兴趣,任何长久的共鸣只见于精神上伟大的人和事。屈原、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丝毫不减,而莎士比亚、歌德、莫扎特、贝多芬、苏格拉底的英名从西方传遍了全世界。

时光的流逝曾经使地位显赫的大人物们的面目也已模糊不清了,更有谁还记得亚历山大大帝的那些妻妾们的姓名呢?但历史却有时令籍籍无名的人物渐渐从遥远混沌的背景中突显出来,让今天的我们心中充满了无言的感激和慨叹。

普赫伯格,一位已为古典音乐爱好者牢牢记住的名字,使历史呈现出别样的维度。这位生活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的普通维也纳商人,在其平凡的一生中做了一件可歌可泣的善事,那就是当伟大天才莫扎特频频陷入经济的绝境之中时,他多次伸出了唯一的援助之手。

看看莫扎特写给这位商人救助的信件,很难使热爱莫扎特音乐的人们不潸然泪下。“啊,我多么需要心绪安宁,坐下来作曲!眼下最折磨我的就是我欠了珠宝商的一笔钱。他趁我穷愁潦倒之际,拼死拼活地逼我还债。总数是100弗罗林。我多么想竭尽全力排除这些烦恼啊!”在另一封信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处境已经到了我必须绝对弄到一点钱的地步。我能相信谁呢?除了你,我的好友,我还能靠谁呢?你能否通过别的渠道借些钱给我呢?”

要知道当年的莫扎特并不为维也纳人看好,人们认为他的音乐沉闷阴郁(多么奇怪!),他们需要的是甜蜜开朗和轻松愉悦的东西,类似于今天“超级女声”式的佐餐之物。莫扎特音乐的胜出已是他死后很久的事。虽然现在有些老百姓对莫扎特这个名字还有些陌生。但他的音乐早已与人们的生活融入一体。在今天的广播电视和公共场所,他的音乐一不小心就飘然而出,比人们想象的更为熟悉。就是这位令人神往和崇拜的音乐天才,一生都挣扎在贫困线上。

如果没有普赫伯格无私的援助,也许莫扎特晚期那些旷世杰作就无缘与我们相见,而音乐史也会为之黯然失色。莫扎特在一封给普赫伯格信中感激地写道:“感谢你,我会多么高兴啊!而且我会永远承认我曾接受过你的恩惠!一个人要是如愿以偿,那该有多激动啊!我会情不自禁地落泪。一句话,我将来的幸福全掌握在你的手中。”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莫扎特传》很奇怪没有提及普赫伯格援助莫扎特之事,它津津乐道于天才与庸人的对立,反而使莫扎特的形象变得浅薄和乏味,令人性的光辉被遮掩。

就像辛德勒奋不顾身从纳粹的魔爪下解救犹太人一样,普赫伯格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座丰碑。评价伟人的标准多种多样,但为世人长久缅怀的却是精神伟大和品格高尚的人物。尽管当今的世界纷繁复杂、荆棘丛生,但人道主义的崇高理念应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旗帜,一个与人为善的世界才是人类的真正归宿。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在贬逐中绽放



中国历代诗人中,最为人所诟病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宋之问了。翻开《新唐书•宋之问传》,述其立身行事,可谓劣迹斑斑:卖友求荣,收受贿赂,媚附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至为其奉尿壶,谄事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就连对他生理上的齿疾也不乏揶揄之词。而坊间流传甚广的,宋之问因想夺取他人之诗据为己有,竟至杀死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的故事,就更骇人听闻了。而对宋之问诗歌创作的评价,历来也不甚高。现在流行的一些中国文学史之类的书籍,除了对其在近体律诗形式上的成熟和定型所作的贡献予以肯定外,对他诗歌艺术成就大都泛泛而论,鲜有人承认他是唐代的第一流诗人。

历史上宋之问的人品果真如此不堪吗?

在武则天秉政之前,在政坛上身居要津的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山东旧族和江左世家大族,庶族和寒士阶层出身的人是没什么政治地位的。对野心勃勃的武则天来说,前者自然成了她政治上的主要对手。为了政冶斗争的需要,武则天大肆擢拔庶族和寒士阶层出身的人士以相抗衡。这些人刚跻身朝廷,因在政治上毫无根基,人格上还未完全觉醒,缺乏独立鲠直之气,只能依附于武则天,也就难免阿谀献媚歌功颂德了,像许敬宗、李义府、沈佺期、杜审言等莫不如此。流风所及,庶族出身的宋之问也就难以免俗。当武则天下令编修《三教珠英》,诏学士四十七人预修时,身为其中一员的宋之问,就无法不与武则天在文学上的代表和文坛名义上的召集人张易之打交道了。而在当时那种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为了身家性命,巴结权势熏天的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也是时势使然。这种趋炎附势的行为,不独宋之问如此,当时那些被提拔起来的庶族和寒士出身的大都有此人格缺陷。真正具有独立人格和骨鲠之气的庶族寒士文人的纷纷涌现,已是开元之后的事了。关于传说中宋之问苦爱刘希夷那首中有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诗,因索要不得而怒杀刘希夷之事,经现在诸多学者考证,认为纯属无稽之谈。至于宋之问指使兄子昙,把自己的友人和恩公张仲之与王同皎密谋杀权臣武三思一事上告,致使他俩被杀一事,现也有学者认为是宋之问之弟宋之退所为,与宋之问无关。何况宋之问与初唐四杰中的杨炯和陈子昂相交甚深,是志趣相合的好友故交,他们在怀抱和人格上应该有一定的共通性。我们对比新旧两唐书的宋之问传,可以发现诸多暖昧不明和矛盾之处。旧唐书中对宋之问一些褒扬之词,在新唐书里都被删削掉了,颇引人深思。

宋之问年甫二十就进士及笫,《旧唐书》称他“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早期的他是武则天极为宠信的宫廷诗人,曾留下“赋诗夺锦袍”和昆明池赋诗夺魁的佳话。他的那些宫廷诗虽然是没有什么思想内容的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他的五言律诗构思精巧,高度凝炼,为他后期的创作在诗歌技巧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中宗复位后,宋之问以交结张易之罪,贬泷州参军。沉重的打击和内心的痛苦,使他诗风大变,真挚的情感之流开始在精致凝炼的诗歌中自然倾诉开来: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过大庾岭,再南过端州时,看到杜审言、王无竞等人题壁诗,却没有见到他们,他怅然写道: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个体生命的沉沦,真切凄惨的遭贬体验,使得诗歌题材变了,再也不是昔日空洞的宫廷诗,其直倾胸臆、慷概述怀的诗句,已开盛唐吟咏性情之作的先风。

第一次贬谪给宋之问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痛苦,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对家人的担忧更使他凄惶不安,不久他竟冒着危险偷偷潜回洛阳,在途经襄阳时,他写下了这首令人赞叹的杰作: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复杂的感受表现得多么帖切,多么真挚自然,一洗诗坛上生硬、板滞、艳丽的诗风,我们已感到诗人在放逐中情感越来越变得蕴籍和沉郁起来,其清新流丽的风格预示了盛唐的到来。

宋之问回朝后做到了修文馆学土,后来又出为越州长史。《新唐书》本传说他在越州“颇自力为政,”很想有一番作为。其实他那个时代的文人,尤其是宫廷文人,大多精神格局很小,贪图富贵者多,济民救世之心者少,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情怀到了盛唐才在文人中普遍流行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贬谪后,宋之问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有力的升华,而他的诗歌创作也成就斐然。《新唐书》本传也说他在此期“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廖。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关于这首诗,袁宏道在他的《灵隐》游记中曾这样说:“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如画。古人真不可及矣!”

景云元年,睿宗即位,以宋之问无改悔之心为名,徙钦州。面对又一次贬谪的打击,他在桂州登上逍遥楼,心中五内郁结,慨然赋诗道: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在南徙中,经藤州时,沿途触景生情,写下了这样一首珍品:

《发藤州》

朝夕苦遄征,孤魂长自惊,
泛舟依雁渚,投馆听猿鸣。
石发缘溪蔓,林衣埽地轻,
云峰刻不似,苔藓画难成。
露浥千花气,泉和万籁声,
攀幽红处歇,跻险绿中行。

诗中情景交融,气韵浑成,自然流丽,兴象玲珑,已是典型的盛唐之音了。

《旧唐书》本传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一代诗人殒落。

唐代大诗人张说论及宋之问诗时,曾赞叹到“皆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杜甫对宋之问的诗似乎特别喜爱,不仅所写风景相似,诗语和表现方法也是青出于蓝。前人赞誉宋之问是“唐律之龟鉴”和“诗家射雕手,”他确实能跻身唐代笫一流诗人之列而无愧。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诗歌和音乐

诗歌在诞生之初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它就是一种音乐。所以评价诗歌艺术的价值,其最靠谱的标准也就是评价音乐艺术的标准。

贝多芬的音乐清新刚健,张力十足,音符与音符之间的对比和运动张弛有度,刚柔相济,韵味超凡,极具美感。而杜甫的诗那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其极为相似,所以成就也极高。

柏辽兹是配器大师,他的作品音色特别丰富,绚丽多彩。而李商隐的诗就颇类似于他,李商隐的诗色彩多姿,朦胧凄美,斑驳陆离。加之他的诗风沉郁顿挫直追杜甫,王安石说:“ 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所以李商隐成了晚唐最伟大的诗人。

虽然大都认为曹植是屈原之后陶渊明之前最伟大的诗人,但我却偏爱曹丕的诗。无它,因为曹丕的诗似乎音乐感更强、音乐美更突出些。请看他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极具音乐的美感。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其实,有些学者也认为曹丕的诗强过曹植,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才略第四十七》中认为,若仅仅因曹丕身为帝王而贬低他的才华、因曹植身陷宭境而提高他的声誉,便有失偏颇。王夫之也认为曹丕的文学成就胜过曹植,他甚至声称曹植四十三篇乐府中只有两篇值得一读,还批评曹植的其它作品“如蠢桃苦李,繁然满枝,虽朵颐人,食指不能为之一动”。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谈谈京剧的艺术价值

几年前一则京剧入中小学教材看似很平常的消息,没想到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抛开引入样板戏是否合适的争论不谈,对传统京剧艺术价值的看法,也在网民中形成了壁垒分明的阵营。

当年徽班进京并扎根下来,既逢天时地利也仰人和。1790年,曾经在京城盛极一时的秦腔被清廷禁演已五个年头了,“都中人士,喜听新声”。当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给乾隆皇帝八十寿辰祝寿,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由高朗亭领班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入京时,历史给了京剧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京剧不是从小到大,从简到繁,独立孕育诞生的,而是从其它地方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各种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很快就在京城红极一时,继而成了风糜全国的剧种。

众所周知,昆剧曾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堪称“国剧” 的剧种,独领风骚几百年,其艺术价值之高早有定评,但继它之后而崛起的京剧的艺术水平却超过了它。京剧不但继承了昆剧的精华,也大大扩展了艺术表现力。昆剧那种“水磨腔” 过于柔媚,其细腻婉转的特点对表达那种高亢激昂的内容有所局限。而京剧吸收了大量北方戏曲的因素,能把那种慷慨苍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京剧这种刚柔并济的特点使它能轻而易举地表现人类生活和情感的无限领域,在这个方面也超过了其它剧种。昆剧以曲笛托腔,既费力气,和腔又欠婉转。而京剧改用京胡托腔后,音调从容婉转表现力大增。

“京剧过时了,是一种垂死的艺术”,这大概是反对者附合之声最多的说法。其实“艺术之树常青”,从来没有过时不过时之分,能说古希腊雕塑、莎士比亚戏剧过时了吗?唐诗宋词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化入我们的潜意识,以致于我们张口说话也须臾不离。京剧不是博物馆的藏品,不是只供历史和学术研究的古董,也不仅仅是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物,而是生机勃勃值得发扬光大的国宝。京剧艺术之博大精深,她所能反映和表现的人类情感和审美意味的广度和深度,是如今的流行音乐所不可比拟的。两百年来的千锤百炼,在融合众多剧种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极富表现力和美感的曲调,无论是刻画人类情感还是带给我们韵味十足的审美享受,都是独特又极富魅力的。当她随着剧情的展开而趋于高潮之际,其运腔之细腻和激越同样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京剧这类板腔体戏曲音乐与西方交响乐很相似,她那些极具动力和美感的基本曲调,在不断变化和创新中能穷尽人类最深刻的情感而令人心旌摇曳陶醉其中,其表现力与西方歌剧不分轩轾。美国当代著名戏剧权威罗伯特.科恩在谈到京剧时说:“中国戏曲讲故事的传统、雄壮的音乐、壮观的视觉和杂技表演使观众能够真正领略世界上最扣人心弦、最宏伟华丽的一种戏剧艺术”。

有些人看不起京剧中大量的打击乐,视之为噪音。其实京剧中的打击乐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比如京剧有很多武戏的成份等),而且打击乐多并不能成为音乐落后的理由。且不论非洲鼓乐那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就是在西方现代音乐大师如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梅西昂等手里,打击乐成了他们许多重要音乐作品的主角,而弦乐等则退及次要地位甚至不用。有些人认为京剧中唱腔和曲牌的程式化特点缺乏艺术价值,其实程式化并不妨碍表演中根据需要灵活处理,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乐剧就有很多所谓的“主导动机”(每个重要的人和事及物品就用一段固定的旋律短片来代表),而他作品中最动人心弦的音乐往往就是由若干个“主导动机” 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达到的。

其实,欣赏京剧如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一样,在开始时也是不太习惯难以领悟的。但只要放下成见,多多聆听,它回馈给你的丰富的艺术享受是难以言传的。

多年前,哲学家叶秀山还在文章中感叹在京剧领域我们还缺乏大演员和大评论家,可喜的是今日梨园已是大家辈出,像张火丁、李胜素、于魁智和孟广禄等已堪称名角。但京剧的振兴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诺大的剧种目前搞创作的专业人员全国廖廖无几,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在京剧与大众间架起桥梁普及知识的工作非常缺乏,在中小城市根本就没有观剧的机会,这与德国几乎每个城镇都有歌剧院和经常演出有天壤之别。中国目前的京剧事业似乎全靠艺术家和散兵游勇式的票友在支撑,此等状况下要谈振兴国剧又何其难矣!

楼主:松鸣a  时间:2019-12-17 20:26:52



如果您一不小心穿越去了唐朝,见到一位长相很像您媳妇的女人,忍不住大喊一声:“娘子”,而对方也回敬道:“郎君,何事?”您可千万别以为老天就是让你们夫妻俩团圆在唐朝,因为唐代的年轻男女之间,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常常是这样称呼的。

如果您见到一位当官的,为了讨好他,上前恭敬地叫他一声“大人”,他一定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唐代“大人”是父亲的意思。

尤其是,见到比您年长的男性,千万别张嘴就喊“哥”,更不要随便对人自称“哥”。因为在唐代“哥”仍是父亲的意思,也是父对子的自称,顾炎武《日知录》曰:唐时人称父为“哥”。《旧唐书•王琚传》记载:“玄宗泣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玄宗的父亲睿宗(在同母兄弟中排行第四)。李世民有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文末署名也自称“哥哥”。《搜神记》写“年始五岁,乃于家啼哭,唤歌歌娘娘”,其中“歌歌”(父亲)是唐代早期的写法。

称父为“哥”的习惯到元代还存在。元曲《墙头马上》称:“我接爹爹去来……你哥哥这其间未是他来时节。”这里“爹爹”和“哥哥”都指“父亲”。

楼主:松鸣a

字数:13926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7-09-05 02:08:55

更新时间:2019-12-17 20:26:52

评论数:12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