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张岱诗文集》

《张岱诗文集》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火德祠
中郎评看湖,登高不如下。干顷一湖光,缩为杯子大。余爱眼界宽,大地收隙罅。瓮牖与窗棂,到眼皆图画。渐入亦渐佳,长康食甘蔗。数笔倪云林,居然胜荆夏。刻画非不工,淡远长声价。余爱道士庐,宁受中郎骂

芙蓉石
吴山为石窟,是石必玲珑。此石但浑朴,不复起奇峰。花瓣几层折,堕地一芙蓉。痴然在草际,上覆以长松。濯磨如结铁,苍翠有苔封。主人过珍惜,周护以墙墉。恨无舒展地,支鹤闭韬笼。仅堪留几席,聊为怪石供。

玛瑙寺长鸣钟
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一击渊渊大地惊,責莲字字有朝音。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阇黎日夜忙。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

施公庙
施殿司,不了汉。刺虎不伤蛇不断,受其反噬齿利剑。杀人媚人报可汗,厉鬼街头白昼现。老奸至此掩其面,邀呼簇拥遮车幔。弃尸漂泊钱塘岸,怒卷胥涛走雷电,雪巘移来天地变。
灵芝寺
项羽曾悲骓不逝,活马犹然如泥塑。焉有泥马去如飞,等闲直至黄河渡。一堆龙骨蜕厓前,迢递芒砀迷云路。茕茕一介走亡人,身陷柏人脱然过。建炎尚是小朝廷,百灵亦复加呵护。

飞来峰二首
石原无此理,变幻自成形。天巧疑经凿,神工不受型。搜空或洚水,开辟必雷霆。应悔轻飞至,无端遭巨灵。
其二
石意犹思动,躞昵势若撑。鬼工穿曲折,儿戏斫珑玲。深入营三窟,蛮开倩五丁。飞来或飞去,防尔为身轻。

岳王坟
西泠烟雨岳王官,鬼气阴森碧树丛。函谷金人长堕泪,昭陵石马自嘶风。半天雷电金牌冷,一族风波夜壑红。泥塑岳侯铁铸桧,只令千载骂奷雄。
读《陈章侯》
崇祯己卯(1639年)八月十三日,张岱就陪着他的季祖南华老人张汝懋在西湖的画舫中饮酒,还未等月亮出来,便打道先回。一起的,还有他的朋友画家陈洪绶。看着外面,已是月光澄澈,想到光射水面、水天清碧的情景。陈洪绶带着一种颇为惆怅的语气对张岱说:“这么好的月色,难道我们甘心钻被窝吗?”张岱听了,让仆人拿出家里酿的一斗多酒,叫了一艘小划船,再次来到断桥。陈洪绶就在船上独自饮酒,不知不觉已有醉意了。船只经过玉莲亭时,张岱的四叔呼船靠岸,拿出产自塘栖的蜜桔让张岱吃。这个时候的陈洪绶显得极为落拓不羁,就躲在船上对着月亮狂叫。就在这时,忽听到岸上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相公的船,能不能把我载到一桥呢?”张岱答应了。女子欣然登上船,月光下看去,显得轻丽淡弱,婉丽可人。这个时候的陈洪绶看到女子,猛可里来了精神。就带着酒意施展开他对女子搭讪的高超本领。他把自己比作是唐代传奇小说中的虬髯客,把那个女子比作是侠女红拂女。邀请那个女子喝酒。女子不客气,也不做作。就在船中与陈洪绶对饮开来。到了一桥时,已是二更了。两人已经把船上的酒饮了个净光。问那女子的住处,女子酒量可人,仍然清醒地不回答。陈洪绶兴致未减,想跟在她后面查寻她的去处。结果月色之下,只见那个女子轻烟般漫过岳王坟,再也看不到影子了。



钱王祠
扼定东南十四州,五王并不事兜鍪。英雄毯马朝天子,带斫山河拥冕旒。大树千株被锦绂,钱塘万弩射潮头。五胡纷扰中华地,歌舞西湖近百秋。

于少保祠二首
平生有力济危川,百二山河去复旋。宗泽死心援北狩,李纲痛哭止南迁。池立子还无日,社稷呼君别有天。复辟南官岂是夺?借公一死取貂蝉。
其二
社稷存亡股掌中,反因罪案见精忠。以君孤注忧王旦,分我杯奠归太公。但使庐陵存外邸,自知冕服返桐宫。属镂赐死非君意,曾道于谦实有功。

于少保祠
其一:于谦平生有力,挽救国家,百二山河失去又被夺回。宗泽一心一意想着收复失地,李纲痛哭着不想让朝廷南迁。渑池立了你的像,可是你不能再回来了,社稷就在呼唤你这样的人,可是天已经换了。英宗南宫复辟,就是夺门之变了,你从中充当了貂蝉的角色啊。
其二:社稷存亡,就在股掌之间,反而因为给你定了罪而看到了你的忠诚。你就像周公旦一样,是个孤忠之臣,你立了姜太公那样的功劳啊。只要使庐陵存在外宅,也知道当初的皇帝以一个桐宫之囚的身份复辟了。把剑赐予你让你死去不是君主的意思,他曾说于谦确实有功啊。

秋雪庵
古宕西溪天下闻,辋川诗是记游文。庵前老获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

雨溪秋雪庵
古宕的西溪,天下闻名,王维辋川的诗歌,分明就是记游的文字。庵前的枯老了的芦荻,在秋天像雪一样飞絮,树林间罗列的山峰上飘着夏天的云彩。怪石棱蹭,都露出骨头,古梅屈曲盘旋,只留下筋骨。溪山处处都可以徘徊,拄着拐杖,听那泉声,一直到傍晚太阳落山。


镇海楼二首
钱氏称臣历数传,危楼突兀署朝天。越山吴地方隅尽,大海长江指顾连。使到百蛮皆礼拜,潮来九折自盘旋。成嘉到此经三火,皆值王师靖海年。
其二
都护当年筑废楼,文长作记此中游。适逢困鳄来投辖,正值饥自下鞲。严武题诗属杜直,曹瞒拆字忌杨修。而今纵有青藤笔,更讨何人数字酬?

镇海楼火
其一:钱氏称臣之后,又传了几代,高楼突兀,摆出朝拜天子的姿态。越地和吴地这一块割据的地方被统一了,大海和长江连在了一起。百蛮的使者到了之后都朝拜,浙江的潮九折之后在那儿自在盘旋。从成嘉年间到现在经历了三次火,都正好碰上朝廷的军队平定四海的年头。
其二:督府当年建造这座楼的时候,徐文长为它作记,我曾经跟着游历。刚好碰上胡宗宪少保设计抓住了汪直,汪直就像被困的鳄鱼投到了罗网,又像饥饿的鹰自己挂到了钩子上。严武要题诗,那当然有杜甫来做,曹操玩拆字的游戏,有杨修解答(朝天门后名来远,拆字不祥,故更名镇海)。而今天,总还是有徐文长的文笔,还需要什么人来写字获得报酬呢?(文长作记,胡公用福先寺事,数字酬之)。



伍相国祠二首
突兀吴山云雾迷,潮来潮去大江西。两山吞吐成婚嫁,万马弃腾应鼓鼙。清浊溷淆天覆地,玄黄错杂血连泥。旌幢幡盖威灵远,檄到娥江取候齐。

从来潮汐有神威,鬼气阴森白日微。隔岸越山遗恨在,到江吴地故都非。钱塘一臂鞭雷走,龛赭双颐噗雪飞。灯火满江风雨急,素车白马相君归。

伍相国祠 和文长韵
伍公祠前长着森森的老柏树,柏树的怒气犹如当年伍子胥灭掉楚国的时候。父亲的骨头还没有寒冷,经常饮血痛恨,对于帝王,怎么能不舍得将他鞭尸呢?用炙鱼的手段夺得权利,可以说被吴国早就了解了他的才能,把眼睛挖出来,转而嫌弃越国的军队到来的太迟了。把仇报了,冤情也清白了,我的事情也就了结了,就把当初夫差赐予的属镂剑再还给夫差吧。


吴山城隍庙二首
宣室殷勤问贾生,鬼神情状不能名。见形白日天颜动,浴血黄泉御座惊。革伴鸱夷犹有气,身殉虎岂无灵?只愁地下龙逢笑,笑尔奇冤遇圣明。
其二
尚方特地出枫宸,反向西郊斩直臣。思以鬼言回圣主,还将尸谏退佥人。血诚无藉丹为色,寒铁应教金铸身。坐对江潮多冷面,至今冤气未曾伸。

西湖十景
两峰插云
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三潭映月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断桥残雪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蘧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南屏晚钟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苏堤春晓
烟柳幕桃花,红玉沈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曲院风荷
频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暧风原似酒。
柳浪闻莺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雷峰夕照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平湖秋月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政高。
花港观鱼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雷峰塔四首
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怒。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其二
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惨淡一雷峰,如何擅夕照。遍体是烟霞,掀髯复长啸。
其四
怪石集南屏,寓林为其窟。岂是米襄阳,端严具袍笏。

读西湖十景
两峰插云
早上起来看江上的云,缠绕在一起就像破败的棉絮。两座山峰没有被埋掉,还能看到青螺一样的发髻。
三潭印月
看到湖中的月亮,就喧嚣不已,到了这里以后就不说话了。三潭的水是多么凛冽,一潭之中印着一处月亮。
断桥残雪
悠闲地走在十锦塘,就在路上踩着残雪前行。怀疑那是高高的柳树的树阴,疏疏地漏下了明月。
南屏晚钟
山僧早早地把门关了起来,轻风薄得像纸一样。钟声从上方传出,晚上渡过了空江之水。
苏堤春晓
烟柳隔着桃花,像红玉一样沉在秋水里。它是那么文弱,不堪人去扶,就像刚刚睡起的西施。
曲院荷风
新长出的荷叶上飘着从远处吹来的风,叶子一动,如玻璃一般的水就碎了。香气随着暖气而来,没有酒人也自醉了。
柳浪闻莺
长满柳树的陌上自然地听到了莺声,莺声渺茫,天还没有亮。做梦就要到辽西,莺啼为什么这么早呢?
雷峰夕照
就那么半截残缺的塔,兀然屹立在雷峰。天色晚了,山气都变成了紫色,颓然之间仿佛看到有火在攻击它。
平湖秋月
秋天的天空中看到了皓月,冷气进入了树林。静青的倾听孤雁的叫声,声音响处,天空正高远啊。
花港观鱼
清波干净得像什么也没有一样,只看到丝丝的藻荇。水边有芙蓉开放了,那儿的游鱼啖着花的影子。


寿王白岳八十
按:寿王白岳八十,辑自钞稿本四书遇夹页。
雉峦曾不住顽仙,都是文人抱慧业。紫阳溪水翰墨香,晚年得证长生诀。方晓还丹在典坟,白岳先生恣饕餮。先生持世八十年,自识之无至耄耋。日夜钻研故纸堆,笔家书仓为窟穴。座前足迹砌皆穿,檐际微明捧卷接。含毫呵冻啮冰霜,挥汗钞书沐日月。广搜直欲逐痴龙,博采有时类魏蝶。廉书干卷积如山,侪辈见之皆吐舌。览书无不洞筋骸,牛背眼光如缺列。生金顽铁人陶治,一到红炉同点雪。更能端确似温公,字字楷书敢亵越?立言不朽自千秋,金算丹书藏柳箧。第恐人言行秘书,后车将到磻溪碣。

廉书小序
王白岳先生所著《廉书》,书同晒腹,帙过等身,博奥极矣。乃反其名日“廉”,则其愿益奢,其心益猛矣。何者?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只要读书之人眼明手辣,心细胆粗。眼明则巧于掇抬,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先生浏览群书,博中求约,如烧丹抱朴,止取九转灵砂,煮海张生,但索百朋宝母。烹天得渣,炼道取髓,四库五车,收拾略尽。
然余尝检阅《廉书》,偶取一二事,考之《六帖》、《天中》《说郛》、《秘笈》、《稗海》、《韵山》等书,凡属隐僻,遗漏实多。盖先生以俊俏眼,从书隙中偶然觑着,几笔勾勒,其书法、章法句法、字法与人各别,遂成异书。丹头入手,自然点铁成金;珠母在怀,何待燃犀见宝。以是知烧丹煮海,不在水火铅汞,止在燃锅藝鼎之人。苟非其人,即聚炭怀山,积薪襄陵,究成何益哉!先生胸藏记事之珠,笔握开山之斧。参寥言:“坡老牙颊间别有一副炉鞴,他人断不能学。”昔欧阳公在翰林时,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日:“试书其事。”一日:“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足而杀之。”一日:“有马逸于街衛,犬遭之,毙。”公曰:“使子修史,万卷不足矣。”日:“内翰云何?"”公日:“逸马杀犬于道。”诸人皆服,他人记事,连篇累牍所不能尽者,先生以数语赅之,烦言舰缕所不能断者,先生以数字了之,故日“廉”也。他人之廉,以大能取小之谓廉,先生之廉,以小能统大之谓廉也。阳羡口中,吐奇不尽;邯郸枕里,变幻无穷。冷协律以一瓯水能藏其七尺之躯,至碎拾屑,片片皆应;宋景濂能于一粒米中写“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点画分明,皆廉之类也。则廉岂易为也哉!

与王白岳
弟读《廉书》,而知《廉书》之不廉也。先生日:“善读《廉 书》者,必能详我所略。”夫《廉书》之不廉,以其详也,而先生犹以略自少,则《廉书》之不廉,殆无底矣。弟爱《廉书》者,猛思急救《廉书》,止有“割爱”一法。
夫割爱之法,必旷观于未有《廉书》之前,更置身于既有《廉书》之外,大着眼孔,冷着面皮,硬着心肠,浓磨墨,饱蘸笔,凡正史鸿书,为人所烂熟者,则涂之;凡《御览》、《广记》为人所生造者,则涂之;凡稗官小说,语近于谐谑者,则涂之。凡佛道记录,事涉于怪诞者,则涂之;凡就成艳异,意属于淫治者,则涂之。其所摘入者,丽水淘金,必求赤箭;玄圃积玉,无非夜光。其所旁及者,邯郸磁枕,忽然另辟乾坤。其所附存者海外扶馀,隐然复有世界。其所芟润者,刀圭所及,便能起死回生;丹汞所加,遂欲以金点铁。其所广搜博览者,上人九天,下入重渊,摘星辰于弱水,探骊龙于延津。想见其一股锐气一片苦心,一番猛力。热则挥汗成浆,冷则呵冰出水。埋头折肱,穴砚髡毫。三十年以来,真非一朝一タ之功,亦非一手足之烈也。废楮为山,退笔成冢,其张罗于艺林,举网于学海,先生之书橱经库,自有明至此,非杨升庵、王弇州、唐荆川不足与之语痛痒、较丰啬矣。今书犹未竣,而帙已等身,何况以之杀青,以之寿木哉!
弟惟极爱《廉书》,故欲急救《廉书》,如良工以栴檀减塑佛像,去一斧,妙一斧,加一凿则精一凿。盖其繁枝错节,惟先生自知之,亦惟先生自削之。若欲假手他人,又工棰、匠石之所掘指而却走矣。珍重先生,勿吝淘汰,勿靳簸扬,以冀成此异宝也。愚弟清馋,颛望果腹。

余好诗词,则有王予庵、王白岳、张毅儒为诗学知己。

祁豸佳序
越故多才,其所最著者,宋有陆放翁,元有杨铁崖,明有徐青藤。后来オ士,所生不少,以沉埋帖括,淹屈多人。间有进贤纱帽,游戏古作,视为绪余。神宗朝,吾越中以古文名者三先生:一为陆,一为王谐庵,一为倪鸿宝。陆长于武断,其景也数,王长于最巧,其被也狎,倪长于征,其蔽也鬼。
之前代三贤,尚难学步,而其所刻文集又皆荣不择茅,金常夹砾,此虽作者之过,而选之 者亦不得不任其责矣。钟伯敬曰:“选者之力,能使作者读者之精神心目为之顿易。故夫选而后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陶庵所作诗文,选题选意选句选字,少不惬意,不肯轻易下笔。凡有所作,皆其选而后作者也。其后汇所存稿,悉简其代作应付诸篇什,尽付一炬,有所存贮,又皆其作而自选者也。今兹选刻稿尚盈笥,王白岳又为之痛芟雠校,在十去七。所定《琅嬛》一集,譬之文豹留皮,但取其神光威沉;孔雀堕羽,只拾其翡翠金辉,淘汰簸扬,选择最核。以视前代,即放翁之剑南、渭南,铁崖之乐府、史钺,青藤之樱桃、馆阙编,何遂能过之也?盖陶庵先为蜀产,后生会稽,以嵯峨?渫之奇,席万壑千岩之秀,其始脱胎结撰,自合磊砢韵秀,亮拔不群,此其生质使然,岂可与之争锋角胜乎!昔李研斋见石匮书》,力争陶庵决非浙产,言及先世,始嘘然大笑,自谓知人。其藻鉴之确,信有以也。雪瓢祁豸佳撰。


诗集补遗
挽何柱史书台
按:挽何柱史书台,辑自清乾隆刻本越风。
罗江镜水共清澄,有子全忠故可称。无忌原来真似舅,书台为陶文简甥。宾王宁死不为僧。且将碧血归荒壤,留得丹心见孝陵。载笔书铭何处是?空余涕泪缬寒冰。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 作诗咈之》
张岱
其一
吴系余及见,言余师后身。世间可耻事,苏轼认渊明。
其二
堂名曰酬字,白鹿天下闻。予性更孤僻,囊空不卖文。
其三
君常为幕兵,予亦为游客。何故胡梅林,都变王安石?
其四
彩笔发江花,奇妙难思议。当予托生时,郭璞刚讨去。
其五
昔日爱繁华,今朝成赤手。岂有再世人,穷鬼还厮守。
其六
余注陆羽经,家家吃兰雪。青藤不道茶,唯爱此曲蘖。
其七
文长评伎艺,第一是其诗。恨无摩诘句,前身非画师。
其八
君策为刘蕡,予命属摩蝎。岂有十五场,场场遭辣刷。
其九
闻君十四时,学琴自打谱。余学四十年,指法不得古。
其十
佚稿颇不佳,才鬼不自诵。秋水落霞词,何必加与共?
其十一
幸多山水缘,而有济胜具。岂同五泄游,颠翻堕驴背。
其十二
痛别慈帏久,犹思赎百身。难道吾母氏,就是苗宜人?
其十三
当年势败时,妾婢多凌辱。中有凶悍人,或是所杀妇。
其十四
青藤不肖子,角心与蔗皮。二雏或疑是,痴顽索枣梨。
其十五
此来为报恩,问君何所报。只此侠烈心,灰冷火常爆。
其十六
闻注参同契,饭变黄金色。嗟余读道书,龃龉不相入。
其十七
人言佚稿诗,多出予赝笔。床头捉刀人,使臣宁不识?
其十八
吾学文长书,一字亦不易。果是再来人,定有临池意。
其十九
十匹临洮绒,制衣及鄙亵。恨昔好奢华,岂是其宿业?
其二十
尝怪友朋间,火攻何太急。亡友陈章侯,或是沈嘉则。
其二十一
一遇李宁远,镇抚得世袭。余为介子推,三月陶彭泽。
其二十二
禅戏骂红莲,侠烈渔阳弄。努力作书呆,不及邯郸梦。
其二十三
君同李贺诗,应是鬼才绝。余学白香山,老婢能解说。
其二十四
割耳与锤囊,十年病狂易。余欲学佯狂,箕子自羞涩。
其二十五
辟谷十年许,后来复强食。余虽留侯裔,一厨脱不得。
其二十六
居常笑佛门,轮回费辩舌。试问百年前,文长是谁变?


何玲琳: 张岱与徐渭关系重识
沈抄本《琅媛文集》新发现组诗《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作诗睇之》共二十六首,是张岱针对有人称其为徐渭后身的反驳。张岱对徐渭的崇拜和学习毋庸置疑,他的不少诗文都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张岱拒绝承认自己是徐渭后身,说明他对于自己与徐渭的不同还是有着清晰的认知。本章从张岱对徐渭的崇拜原因和对自身的认知入手,深入剖析组诗《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作诗睇之》,尝试分析为何张岱景仰徐渭却拒绝承认是其后身。
第一节:模仿之心,推崇之因
诗文模仿与侠稿整理
张岱对徐渭的崇拜,在诗文层面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徐渭诗文的模仿和学习;第二,是对徐渭诗文佚稿的搜集整理。
关于自己对徐渭诗文的学习,张岱从未避讳过这一点,反而津津乐道。他在《琅媛诗集自序》中有言:“余少喜文长诗,遂学文长诗,因中郎喜文长诗,而并学喜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以前无学也。”137张岱对于徐渭诗歌的学习,是很深刻的,其弟张毅儒也说过张岱诗歌“酷似文长”,即使张岱后来转学钟惺、谭元春二人,甚至“涤骨刮肠”、“刻苦十年”,然而不过“头面而已”,“求其骨格,则仍一文长也”。138虽然张岱后来形成了自己的诗文风格,所谓“我与我周旋久,则宁学我””9,但其诗魂并未游离徐渭。夏成淳先生也在《张岱诗文集》的序言中说道:“张岱诗歌尤其是古体诗每每参用散文句式,杂取家常语、大白话,奇字拗句,与其过于雕饰而失真,不如留其瑕疵而存完璞,正合乎徐渭轻矫饰重真率、‘贱相色贵本色’的美学思想,故看似粗莽而愈见奇崛。”“张岱算是学得徐渭精髓的人,不少入甚至认为张岱所收集徐渭的佚稿中有些是张岱自己所作。比如张岱弟弟张毅儒曾经在《琅嫒诗集小序》中说过:“吾越徐文长,昭代诗豪,其诗酷似工部。宗子咏物诸篇又酷似文长。吾疑宗子曩刻文长佚稿,或所宗子拟作,即如米南宫伪造晋人书帖,使人不可复辨。若以宗子诸诗与文长并驱中原,便可谓吾越有两文长也。”这里张毅儒就怀疑张岱所刻徐渭佚稿是张岱拟作,也从侧面说明了张岱学徐渭诗歌学得非常之像。
张岱崇拜徐渭的第二个重要表现就是热衷于搜集和整理徐渭的佚稿。张岱的《再刻文长佚稿序》,是针对别人整理徐渭佚稿的建议,也说明了张岱之前整理徐渭佚稿的部分情况。这一工作最初由张岱的祖父张汝霖着手,因此张汝霖有《刻文长佚书序》,而张岱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张岱在《再刻文长佚稿序》中说明了前人整理的过程和自己的整理心得:
晋人云:“簸簸扬扬,糠枇在前;淘之汰之,砂砾在后。”以余观之,簸扬之始,糠枇虽去,岂无玉粒溷弃其中?淘汰之后,砂砾虽存,亦有金银夹杂在内。知此则可以选文长之文矣。文长之文前有三集,司簸扬之任者则陶石篑、谢宛委,宛委漫作芟除,留七漏三。后有逸稿,操淘汰之权者则家大夫、王谑庵,谑庵狠加删削,在十去八。时余年才十七,少不更事,因搜罗之艰,方欲夸多斗靡,不肯轻弃。故谑庵序日:“予有博虎之思,止录其神光威沈,欲严文长以爱文长。宗子有存羊之意,不遗其皮毛齿角,欲仍文长以还文长。”此言深中余病。使乃小子何知,悉取文长称殇谀墓之文,不分妍丑,尽付劂剞。盖予初意,实欲尽发文长之文长,而不知反揭文长之短,事后思之,悔无及矣。今整公徐子复蹈前辙,广搜遗稿,积聚盈笥,虽其求法、购法、辨法、选法比余之潦草鲁莽大相悬绝,但文长生平每于醉梦之余逞才卖弄,伸纸直书,不加点窜,字虽逼真,语多潦草。茔公须大出手眼,剪棘除茅,得合选三刻以作全书,一藏文长之拙,一践谑庵之言,一补小子之过,盖一举而三善备之矣。敢以此语忠告鳖公。
张岱这篇序主要是忠告后人整理徐渭佚稿时要注意的事情,特别是不要像自己之前那样犯贪多的错误,而是应该有所取舍,以便“藏文长之拙”。这一点他在《上王谑庵年祖》中也提到过:“向年搜青藤佚稿,年祖曾语某,选青藤文,如拾孔雀翎,只当拾其金翠,弃其羽毛。某以年少,务在求多,不能领略,今见佚稿所收,颇多率笔,意甚悔之。今二集具在,求年祖大加删削。某谓幕中代笔,如白鹿表之类,悉应删去,使后人追想高文,勃斗鸡檄,其妙处在想象之间。此某愚见及此,不识有当于尊意否也。幸践夙言,以救前失。”可以看出,张岱不止一遍整理过徐渭的佚稿,起初是全面收罗,整理出了两个集子,而后见自己所收“颇多率笔”,反而暴露了徐渭不好的一面,于是复请王思任大加删削,以达到“严文长以爱文长”的目的。
其实,张岱的“不肯轻弃”,一方面是因为年少,而且觉得搜罗不易,另一方面,他对于徐渭的崇拜和全面认同,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徐渭,不肯放弃“偶像”的一首诗、一句话,也是重要原因。正是张岱对徐渭的景仰,使他一次次搜罗整理徐渭的佚稿,希望能为后世留下一个完整的、才华横溢的徐渭。
二、家族渊源与心理认同
张岱崇拜徐渭,概括之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他与徐渭的家族渊源,第二是自己与徐渭的相似性,第三是因为徐渭的才华和名声。
首先,由于张氏家族和徐渭的渊源,张岱对徐渭非常熟悉、倍感亲切,因而更能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张岱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忭和祖父张汝霖祖孙三代皆与徐渭有交往,徐渭与张家关系非常密切。徐渭有不少诗文是写给张天复父子的,比如《送张伯子往嘉兴沈氏读书》,题中的张伯子即张元忭,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嘉靖四十一年壬戌(1562),天复左迁云南按察司副使,徐渭有《送张大夫之滇》诗,后来张天复受连累下狱,张元忭奔走救父,终得解脱,张元忭赴云南迎父时,徐渭曾作《灯夕送张君之滇,迓其尊人》相送。而张元忭去参加会试时,徐渭也有送行,并赋诗二首,分别为《送张子荩春北上》和《赋得紫骝马送子荩春北上次前韵》后来众所周知的徐渭杀妻下狱一事,张氏父子为救徐渭不遗余力,张天复去狱中探望过徐渭,徐渭作《张云南遣马金囊(时余尚羁而张亦被议)》记载此事。隆庆五年(1571),张元忭再次赴京参与会试前也去看望了徐渭,徐渭作《送张子荩会试正月十七日》,以及后来张元忭中状元后的贺诗《闻张子荩延捷之作,奉内山尊公》。万历元年(1573),徐渭在张氏父子等人的努力下,加上适逢万历皇帝登基大敖,在除夕终于保释出狱。万历三年(1575),经元忭疏通,徐渭正式释放,心情大好,准备去游天目山,留有《十四日饮张子荩太史宅,留别(久系初出,明日游天目诸山)》诗。经此一事,徐渭与张岱一家的关系也变得空前密切。后来张天复六十大寿时,徐渭曾作《张大夫生朝》“祝贺。万历二年(1574),张天复去世,徐渭悲痛欲绝,作《祭张太仆文》。尽管张天复去世以后,张元忭和徐渭曾经因为性格不合而生过嫌隙,张元忭为人严肃端谨,张岱在《家传》中也有记载,张元忭对家人“动辄以礼”,晚辈服饰稍饰珠玉便大怒。而徐渭向来放荡不羁,他不拘礼法、狂傲自纵的个性自然不会得到张元忭的认同,加之徐渭和与张元忭同朝为官又是儿女亲家的朱赓也有矛盾,使得徐渭与张元忭渐行渐远。但是,万历十六年(]588)张元忭去世时,已绝户十年不出的徐渭,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送别。张汝霖记道:“先文恭殁后,兄弟相葬地归,闾者言:‘有白衣人径入,抚棺大恸,道惟公知我,不告姓名而去。’余兄弟追而及之,则文长也,涕泗尚横技襟袖间,余兄弟哭而拜诸涂,第小垂手抚之,竞不出一语,遂行。捷户十年,载此一出,呜呼,此岂世俗交所有哉!”“可见徐渭对张元忭,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
由此可见,徐渭与张天复、张元忭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到了张岱祖父张汝霖这里依然还有联系。张岱祖父张汝霖思想通脱,性喜幽默,这与其父迥然不同,在个性上与徐渭更为接近,他作为晚辈却很爱跟这位古怪的前辈开玩笑,徐渭也喜欢这个灵俊诙谐的后生小子,这在张汝霖《刻文长佚书序》中有生动的描绘。由于家族史的缘故,张岱虽然与徐渭从未见过面,但是却已经对徐渭非常熟悉。对于张岱来说,除了从诗文书画中去感受徐渭之外,祖辈与徐渭的交往增加了他对徐渭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他能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徐渭这个人的存在,也加深了他对徐渭的敬仰。
张岱崇拜徐渭的第二个原因是张岱与徐渭性格的相似性和文风的相通性,这也是张岱学习徐渭得心应手的原因之一。
人总是倾向于推崇和学习与自己相似之人,张岱本身性格就与徐渭颇有相通之处,反映在诗文上,就是直率的、毫不避讳的文风。事实上,张氏家族整体性格更倾向于直率不羁。张岱在《五异人传》中记载的自己的叔父和兄弟,都是各有癖好、放荡不羁之人,而纵观张岱直系亲属,除了张岱曾祖张元忭性格严谨、不言苟笑外,张岱的高祖、祖父、父亲还有张岱自己都是洒脱幽默的,张岱在《家传》中均有记载。比如高祖张天复晚年归里后,“构别业于镜湖之阻,高梧深柳,日与所押纵饮其中。命--溪踞树颠,侯文恭(张岱曾祖)舟至,辄肃衣冠待之。去即开门,轰饮叫嚎如故也”。由此可见张天复、张元忭两父子性格的迥然不同。张岱祖父的幽默,直接体现在与徐渭的对话中,张岱《家传》有载:“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髫时以文恭命,入狱视徐文长先生,见囊盛所著械悬壁,戏日:‘此先生无弦琴耶?’文长摩大父顶曰:‘齿牙何利!”¨而对于父亲,张岱在《家传》中亦有明确记述,即“先父喜诙谐,对子侄不废谑笑”。张岱自己则更不必说。张氏家族这直率幽默的性格与徐渭颇为契合,或许这也是当初张天复欣赏徐渭、张氏家族与徐渭交好的原因。
因此,仔细探究会发现虽然张岱与徐渭隔了三辈,但是却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皆有侠烈之气,喜好诙谐,为人直率不避讳,张扬个性,注重真性情等。这些不仅仅体现在为人上,更体现在为文上,所以张岱在美学思想上与文学创作上与徐渭具有传承性。加之同乡的身份,祖上的交谊,类似的性格和文化背景,因而张岱的文风与徐渭有明显的相通之处,这也是张岱模仿多人最终还是回归到徐渭的原因。
张岱崇拜徐渭的第三个原因是徐渭的才华和名声。自从袁宏道推崇并将徐渭作为文坛领袖宣扬后,徐渭名声大噪,黄宗羲在《青藤歌》中说:“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南雷诗历》卷三)钱谦益也说“微中郎,世岂复知有文长”(《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徐渭在越地影响非常大,张岱在《柱铭抄自序》中也说过:“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者,传之自文长始。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而刻之文集者,刻之自余刻文长之逸稿始。自逸稿刻柱对,而越之文人竞作柱对。”“我越中倔强,断不学文长一字者,惟鸿宝倪太史。”从此一事可见当时徐渭开创了不少新风气,引发了越地一波风潮,越地文人争相学习徐渭,可见其影响之大。
如果徐渭碌碌无名,他与张家交情再深,张岱也不会学习模仿。正是因为徐渭的才华和名声、与张岱的相似性,以及和张岱祖上的渊源,使得张岱对徐渭倍感推崇。学习、模仿徐渭的诗歌创作,搜集整理徐渭的文稿文集,都是张岱表达自己对徐渭这位先辈的景仰方式。
第二节:赋诗举证,拒为后身
张岱对徐渭的崇拜不能否认,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表达了自己对徐渭的学习和推崇,比如《跋徐青藤小品画》中就有对徐渭书画的赞叹:“唐太宗日:‘人言魏徵崛强,朕视之更觉妩媚耳。’崛强之与妩媚,天壤不同,太宗合而言之,余蓄疑颇久。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太宗之言为不妄矣。故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余亦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还有上文提到过的许多文章,他都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徐渭的崇拜。
也正是因此,不少人将常常将张岱与徐渭并列而称,比如《柱铭抄自序》中张岱有提到:“乃友人不以宗子为不及文长,而欲效宗子之刻文长,每取文长以夸称宗子。”但对此他表示:“余自知地步远甚,其比拟故不得伦,即使予果似文长,乃使人曰文长之后复有文长,则又何贵于有宗子也?川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张岱希望自己是自己,是张宗子而不是徐文长。在《琅媛诗集自序》中,张岱也有提到:“向年余老友吴系曾梦文长,说余是其后身,此来专为收其佚稿。及余所选佚稿,而其所刻诸诗,实不及文长以前所刻之诗,则是文长生前已遂不及文长矣。今日举不及文长之文长,乃欲以笼络不必学文长而似文长之宗子,则宗子肯复受哉?古人日:‘我与我周旋久,则宁学我。”““特别是最后一句所谓“我与我周旋久,则宁学我”,已经鲜明地表达了张岱对他人称自己是徐渭后身、徐渭转世等说法的反驳。
这个观点,在沈抄本《琅媛文集》新发现组诗《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作诗睇之》表达得更为充分。张岱用二十六首五绝的篇幅,来驳斥友人的论点,但从数量上来说,已经足够表达他强烈的不认同。
《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作诗睇之》中的“客”,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张岱老友吴系,张岱在第一首诗中已有说道:“吴系余及见,言余师后身。”162整组诗张岱主要从两点来驳斥友人的这个论断,第一是他与徐渭的诸多不同之处,第二是他收集的徐渭佚稿完全由徐渭自己创作,而不是他张岱仿作,他与徐渭的文风大不相同。当然也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感慨,包括对徐渭和自己身世状况的感慨,以及不少调侃之语。
一、世间可耻事,苏轼认渊明
关于第一点,张岱在第一首中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吴系余及见,言余师后身。世间可耻事,苏轼认渊明。””在这里,张岱将自己比作苏轼,将徐渭比作陶渊明,他认为自己与徐渭的关系就如同苏轼与陶渊明。苏轼对于陶渊明也非常推崇,陶渊明在后世影响如此之大,苏轼的宣扬功不可没。苏轼还有多首和陶诗,张岱也模仿苏轼写了多首和陶诗,纵观张岱诗文创作,他对于三个前人非常推崇,除了徐渭,就是苏轼和陶渊明。因此,张岱在这里提出了苏轼和陶渊明,其实就是想反驳自己是徐渭后身的观点,就像苏轼也很推崇陶渊明,但不能说苏轼是陶渊明的后身,这是很可笑的。他甚至认为,如果因为推崇一个人就愿意被认为是此人的后身,是可耻的,这说明没有个人特色。而对于张岱这样的人来说,不管为人为文,自然都希望有自己的风格,前期可以模仿与学习,但终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因此,张岱从多方面论述了自己与徐渭的不同,比如性格爱好的不同,身世的不同,经历的不同等。也有多首是表达自己在诸多方面不如徐渭的,比如诗歌、戏曲、琴艺等,当然这里有着张岱自谦的说法,但这也是不同的一面。比如:
其二
堂名目酬字,白鹿天下闻。予性更孤僻,囊空不卖文。“白鹿”是指徐渭所作《代初进白牝鹿表》和《代再进白鹿表》二表,又称“代进白鹿双表”,这是徐渭为对其有知遇之恩的胡宗宪代笔之作,表文书法文章俱佳,大受嘉靖皇帝赞赏,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所以并不被张岱看好。张岱在《上王谑庵年祖》中也有提到“某谓幕中代笔,如白鹿表之类,悉应删去,使后人追想高文,如王勃斗鸡檄,其妙处在想象之间”1657说明张岱对此表并不认可徐渭的代笔行为,特别是徐渭当时出于无奈还为严嵩写过称颂的文字。因此张岱在诗中才说“堂名目酬字”,并表达了自己即使生活无法为继也不会写这样的代笔之作,所谓“囊空不卖文”,这也是对徐渭做法的不认同。
其三
君常为幕兵,予亦为游客。何故胡梅林,都变王安石?”梅林是胡宗宪之号,胡梅林即胡宗宪,“君常为幕兵”指的是徐渭曾入胡宗宪幕府一事,“予亦为游客”应指张岱辅佐鲁王一事。张岱在这里指出了两人参与的政治活动的性质不同,徐渭是单纯以幕僚的身份,而张岱则是为了帮助鲁王实现中兴。
其六
余注陆羽经,家家吃兰雪。青藤不道茶,唯爱此曲蘖。
张岱爱好并精通茶艺,曾经注过陆羽的《茶经》,他所作的《荼史序》《闵老子茶》和诗歌《见曰铸佳茶不能买嗅之而已》都说明了这一点。“兰雪”一词出于张岱《陶庵梦忆·兰雪茶》,名字由张岱所起,其实就是指日铸茶,张岱说,“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鹋。而徐渭对茶艺并无研究,只爱喝酒,“曲蘖”是酒曲,这里代指酒。张岱与徐渭,一爱茶,一爱酒,自然不同。
其七
文长评伎艺,第一是其诗。恨无摩诘句,前身非画师。”此首是指徐渭擅长诗歌还有画画,而张岱自谦作诗不佳,画艺也不精通,所以说“恨无摩诘句,前身非画师”,道出自己不如徐渭。
其九
闻君十四时,学琴自打谱。余学四十年,指法不得古。”此首说明张岱与徐渭在琴艺方面的巨大差异,徐渭十四岁时已经可以自己打谱,琴艺十分了得,但张岱学琴四十年依然技艺不佳。当然,这也有张岱自谦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也说明了自己与徐渭的不同。
其十一
幸多山水缘,而有济胜具。岂同五泄游,颠翻堕驴背。”“幸多山水缘,而有济胜具”指的是徐渭游历广泛。徐渭出狱后,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后应朋友之邀北上,甚至过居庸关赴塞外,去过不少地方。而张岱自己虽亦好游历,但大多在江南城市一带,最远也是往山东探父,所以说“岂同五泄游,颠翻堕驴背”,五泄是诸暨景点,在绍兴附近,这里有自我调侃的意思。
其十二
痛别慈帏久,犹思赎百身。难道吾母氏,就是苗宜人?
“慈帏”是古代母亲的代称,徐渭是庶出,由其嫡母抚养长大,他的嫡母苗氏在他十岁时就将其生母逐出家门,后在徐渭二十九岁时才将生母接回。而张岱是张家长房长子,母亲陶宜人慈善宽厚,与徐渭出身大不相同。
其十六
闻注参同契,饭变黄金色。嗟余读道书,龃龉不相入。
徐渭曾作注《周易参同契》,而从张岱所作《大易用序》来看,张岱显然也研究过《周易》,但是两人见解大不相同,如张岱所言是“龃龉不相入”,张岱也用此来说明自己与徐渭观点上的差异。
其十八
吾学文长书,一字亦不易。杲是再来人,定有临池意。
此诗张岱说明自己学徐渭书法的艰难,如果果真是徐渭转世,学习徐渭书法必然非常容易,也借此说明自己并非徐渭后身。
其二十一
一遇李宁远,镇抚得世袭。余为介子推,陶彭泽。”李宁远即明朝名将李成梁,后被封为宁远伯,故而张岱称其为李宁远。徐渭过居庸关赴塞外,曾经戚继光介绍而至辽东寻李成梁,还教授过其子李如松兵法。张岱自比介子推和陶渊明,某种程度上也是表明自己辞官的清高。
其二十二
禅戏骂红莲,侠烈渔阳弄。努力作书呆,不及邯郸梦。
此诗说的是张岱自己在戏曲方面的创作远不及徐渭。“红莲”是徐渭所作戏曲《玉禅师》中人物,《渔阳弄》也是徐渭的作品。而张岱说自己即便“努力作书呆”,但创作依然不及汤显祖的《邯郸梦》,更比不上徐渭。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其二十三
君同李贺诗,应是鬼才绝。余学白香山,老婢能解说。”此诗说的是两人诗歌创作风格的不同。徐渭的诗歌如同李贺,才华横溢,奇字句多,而张岱自己的创作更偏向于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显然与徐渭不是一个风格。
其二十四
割耳与锤囊,十年病狂易。余欲学佯狂,箕子自羞涩。
“割耳与锤囊”指的是徐渭曾经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徐渭曾经因为精神疾病有过多次自杀行为,但都未死,所以说“十年病狂”。而张岱显然不是。箕子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后披发佯狂为奴。张岱想说自己如学佯狂会让箕子都自愧不如,但他没有,毕竟他不是徐渭转世。
其二十五
辟谷十年许,后来复强食。余虽留侯裔,一厨脱不得。”
“辟谷”指不食五谷,说明徐渭曾多年不食五谷,而张岱自己,身为留侯张良后裔(都姓张),黄石之徒,本当异于世俗,但却一餐也不能少,这里也有自我调侃的意思,借此说明自己和徐渭还是不一样。
二、床头捉刀人,使臣宁不识
张岱在组诗中专门写了两首来说明他收集的徐渭佚稿完全由徐渭自己创作,没有他张岱仿作的内容,况且两人文风依然有差异,不至于看不出来。
其十
佚稿颇不佳,才鬼不自诵。秋水落霞词,何必加与共?坞。此诗张岱驳斥了关于他人认为徐渭佚稿有些是张岱伪作的言论。张岱指出徐渭佚稿当中有些诗文并不出色,他也不会因此而作一些出色的诗句上去填充。“秋水落霞词”当指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以指代佳句。
其十七
人言佚稿诗,多出予赝笔。床头捉刀人,使臣宁不识?
此诗同是张岱对弟弟张毅儒等人说徐渭佚稿部分或许为张岱伪作的反驳。张岱化用了曹操的“床头捉刀人”的典故,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张岱借此说明一个人的气势无法掩盖,徐渭的独特文风蕴含有徐渭的气质,张岱不能完全模仿,这里面的区别,大家应当可以辨识。
三、居常笑佛门,轮回费辩舌
组诗中还有部分诗歌是写徐渭的状况和自己现状,抒发自己的感慨。也有几首是张岱假设自己是徐渭后身的调侃之语,但也都是为了反驳自己是徐渭转世这一言论。
其四
彩笔发江花,奇妙难思议。当予托生时,郭璞刚讨去。
徐渭去世于万历十一年(1593),张岱出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所以张岱说“当予托生时,郭璞刚讨去”。郭璞是两晋时著名风水学家,精通神怪之事,徐渭曾经注释过郭璞的《葬书》,“郭璞刚讨去”应指郭璞讨徐渭去,也就是指徐渭去世。两人出生与去世年岁只隔了四年,因此说“奇妙难思议”。
其五
昔El爱繁华,今朝成赤手。岂有再世人,穷鬼还厮守。”
“昔日爱繁华,今朝成赤手”,指明朝灭亡以后,张岱也从富家子弟沦落成赤贫之人。“岂有再世人,穷鬼还厮守”,张岱认为倘若徐渭转世又怎会选择贫困的自己,也是反驳了自己是徐渭转世的说法。
其八
君策为刘黄,予命属摩蝎。岂有十五场,场场遭辣刷。
刘黄指“刘黄下第”一事,刘黄字去华,唐代宝历二年进士,刘黄在太和一年参加“贤良方正”科举考试时,秉笔直书,主张除掉宦官,但却未被授予官职。第策官畏惧宦官的权势,暗中将刘黄的对策压了下来,没有录取刘黄。张岱借此来指徐渭的策论优秀但多次落第之事。摩蝎即如今所说的摩羯宫,古人常常将命运与星宫联系,摩羯暗示不佳的命运,是从韩愈、苏轼把自己的身世感叹和摩羯宫联系起来以后,后世许多文人士大夫由此主动去“对号入座”,发现自己也属摩羯宫,便生出一番身世同感,这甚至成为古代士大夫的一种传统。摩羯宫命中“宜退不宜进”,所以命运波折,张岱借此指自己同样多次落榜之事。
张岱在这里是发出抱怨,“岂有十五场,场场遭辣刷”,应指科举失利,如果十五是实数,由于徐渭落第八次,那么张岱应该是落第七次。张岱认为他与徐渭两世加起来科举上失利了十五次,这样的数字太夸张,就算命运在坎坷也不该落第十五次,所以他不应是徐渭的后身。
其十三
当年势败时,妄婢多凌辱。中有凶悍人,或是所杀妇。
此诗为张岱的调侃之语,说自己在明亡之初家败时,妻妾多有不满甚至凌辱之词。此处意为若自己果真是徐渭转世,那么自己落魄之初最凶悍的那个或许是徐渭当初所杀妻子的转世,是来报复的。这当然是调侃,用以说明没有转世这回事。
其十四
青藤不肖子,角心与蔗皮。二雏或疑是,痴顽索枣梨。
此诗指如果自己是徐渭转世,那么自己膝下两个只知道索要枣梨的幼儿,大概是徐渭两个“不肖子”的转世。同上一首一样,也是调侃之言,同时也表达了张岱对自己现今状况的不满。
其十五
此来为报恩,问君何所报。只此侠烈心,灰冷火常爆。
这是张岱对友人吴系的反问,若徐渭转世是来报恩,那么报在何处?因为张岱高祖和曾祖曾经营救过下狱的徐渭,或许因此友人提出报恩一说。但是由于张岱对自己的现况非常不满,所以才说“何所报”。并说自己与徐渭唯一的共同之处,大概只有一腔侠烈心肠。
其十九
十匹临洮绒,制衣及鄙亵。恨昔好奢华,岂是其宿业?
此典故取自《芙蓉镜寓言》第十六章“豪爽”篇,有载是:“徐渭不事生产,居幕府,典文章。时有馈之洮绒者数十匹,遂大制衣被,下及所嬖私亵之服,靡不备者,一日都尽。壶公目:文长豪爽,此一鳞一爪耳,别有骊珠。”说徐渭得到洮绒十匹后,给下人也一并做了衣服,一日用完。张岱借此调侃自己当时家底殷实时爱好奢华,肆意挥霍,或许是徐渭之宿业。
其二十
尝怪友朋间,火攻何太急。亡友陈章侯,或是沈嘉则。
这也是张岱假设自己是徐渭转世的调侃之语,若自己是徐渭转世,那么自己的朋友陈章侯(陈洪绶)或许就是沈嘉则转世。沈嘉则即沈明臣,与徐渭同为胡宗宪幕僚。
其二十六
居常笑佛门,轮回费辩舌。试问百年前,文长是谁变?
最后一首张岱对自己的组诗作了总结,认为轮回转世一说是不存在的。并且提出了疑问,如若是徐渭转世,那么徐渭又是谁之转世?借此说明他不相信也不认为自己是徐渭后身。
纵观整组诗歌,张岱用了非常多的典故,全篇否定自己是徐渭后身,并且每一首都真实有据。总而言之,在张岱自己看来,虽然他崇拜、学习甚至模仿徐渭,但是他仍然是“张岱第一”,而不是“徐渭第二”。
关于这一点,虽然之前的文章中也零星有所提到,但毕竟太过零碎,不能形成系统,反驳力度也不够。而新发现组诗《客有言余为徐文长后身者作诗砩之》则全面而完整地彰显张岱驳斥的内容,是张岱对自己与徐渭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新的发现。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大家都说岱哥你就是文长后身。比如张岱老友吴系曾梦见文长,梦里徐渭说张岱是其后身,生下来就是专为收我的佚稿。连弟弟张毅儒也说:以宗子诸诗与文长并驱中原,便可谓吾越有两文长也!

张岱听了弟弟和老友吴系的话不高兴,这还了得,我堂堂一代著述鸿儒,怎么世人总要给我贴个徐渭后身的标签?所以张岱开宗明义亮出观点——
吴系余及见,言余师后身。世间可耻事,苏轼认渊明。

张岱借苏轼推崇陶渊明,但不能说苏轼是陶渊明的后身。张岱认为不管为人为文,都希望自成一家,前期可以模仿与学习,但终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然后,他从二人性格、际遇、爱好、才学等多方面谦虚又戏谑地比较了他和徐渭的一些不同之处。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张岱诗集大体上贴完。但是夏咸淳版的缺漏还是不少,沈复灿抄本《琅嬛文集》里面还有大量的张岱诗歌。值得一提的是,红楼梦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张岱诗歌。重读红楼梦诗词,真是字字是血。绝非儿女情长之作。

张岱诗文集分诗集和文集两部分。文集部分基本与通行版琅嬛文集相同。增加了王雨谦的评语。

张岱文集——
石匮书自序

张岱

能为史者,能不为史者也,东坡是也。不能为史者,能为史者也,弇州是也。弇州高抬眼,阔开口,饱蘸笔,眼前腕下,实实有“非我作史,更有谁作”之见横据其胸中,史遂不能果作,而作不复能佳,是皆其“能为史”之一念有以误之也。太史公其得意诸传,皆以无意得之,不苟袭一字,不轻下一笔,银钩铁勒,简练之手,出以生涩。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墨汁斗许,亦将安所用之也!后世得此意者,惟东坡一人,而无奈其持之坚,拒之峻,欧阳文忠、王荆公力劝之不为动,其真有见于史之不易作与史之不可作也。嗟嗟!东坡且犹不肯作,则后之作者亦难乎其人矣。

余之作史,尚不能万一弇州,敢言东坡?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余家自太仆公以下,留心三世,聚书极多。余小子苟不稍事纂述,则茂先家藏三十馀乘,亦且荡为冷烟,鞠为茂草矣。余自崇祯戊辰,遂泚笔此书,十有七年而遽遭国变。携其副本,屏迹深山,又研究十年,而甫能成帙。

幸余不人仕版,既鲜恩仇,不顾世情,复无忌讳,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阙勿书。故今所成书者,上际洪武,下讫天启,后皆阙之,以俟论定。余故不能为史,而不得不为其所不能为,固无所辞罪。然能为史而能不为史者,世尚不乏其人,余其执简俟之矣。

评:张岱一生中写两本书最耗费心血——石匮书和红楼梦。史书最耗费精力,考验人心。故世人不愿作史。

以1656-1660年完成石匮书来推断,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656年之后,大约在1656-1676年间。

张岱尽力做到了史家的基本素养:公允。比如在对王世贞和朱熹的态度上:

余之作史,尚不能万一弇州,敢言东坡:张岱十分谦虚,对王世贞和朱熹的态度并非像印象里想当然地认为是一味地贬损。徐渭抨击前后七子,张岱则站在国破家亡的境界里重新审视有明风流人物,少却了徐渭的偏执。

张岱对于程朱理学和心学的态度是二者不可偏废。张则桐《张岱探稿》:在《四书遇》中,张岱也发挥了曾祖的思想。他闻发《中庸・大哉章》说:“世为陆象山者,则曰“我尊德性为朱晦庵者,则曰我道问学”。昔有兄弟两分其遗赀,诸凡桌椅之属,悉中裂而半破之。虽日无不均之叹,两不适于用矣,岂不惜載!”这里表达了一种意见,即朱陆原本一家,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分离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张岱年轻时在制艺上下过工夫,对朱熹的《四书集注》十分谙熟。《四书遇》涉及朱注达54处之多,其中赞同朱注有16处,其他38处或对朱注进行批驳,或与朱注比较,提出新解,如朱熹对《论语・文献章》的断句是:“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张岱根据《礼运》这样断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或发朱注之微,如张岱释《论语・无邪章》说:“诗歌之道,宣郁导滞,是节宣人情第一事。盖人情若水,若无所疏瀹之则怀山襄陵,无所不至。思无邪”者,惟《诗》三百,故·思无邪”也。感发惩创犹落一层事。”可见张俗对程朱之学在学理的层面态度比较公允,以自己的知性精神进行评判取舍,这是他“自得”之学的具体展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四书遇》是对《四书集注》的回应。而红楼梦里,贾宝玉也阐述了对孔子“好德不如好色”,提出德色并重。天理人欲不可偏废,应该保持平衡。是对晚明心学空乏学风的纠正。

能为史者,能不为史者也,东坡是也:张岱是苏东坡的粉丝。但对苏轼的和陶诗提出了否定的意见。

太史公其得意诸传,皆以无意得之,不苟袭一字,不轻下一笔,银钩铁勒,简练之手,出以生涩。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墨汁斗许,亦将安所用之也:张岱由衷佩服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后世文人的楷模。徐渭和张岱,都是司马迁的学生。简练之手,张岱深得其奥。祁彪佳赞叹:我用百余字才能形容的,到宗子手里几十字就成!

第见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这是张岱作史的驱动力,保存国史,是良知与使命。

幸余不人仕版,既鲜恩仇,不顾世情,复无忌讳,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阙勿书:文人不依附朋党,才能保持独立正直。如果像欧阳修写史,以一己之怨而诽谤对方祖宗的做法则为人不齿。


附:
名同实异的三种《琅嬛文集》
柳下风
名为“琅嬛文集”的张岱作品集有三,而所指互有异同。如果不清楚“琅嬛文集”名下相关版本之存录作品的实际,有关《琅嬛文集》的讨论均将失其基础,而令有心的读者心生疑惑。
明清之际的张岱同中晚唐之李商隐、遭逢靖康之变的李清照,以及清代之纳兰性德,颇有可类比之处。他们的身世都令人颇可感怀,在创作上又有堪称不朽的作品行世,这是从作者本人、作品本身来看的。另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共同点是,他们在今天都拥有专业研究者之外的一大批读者“粉丝”。张岱一生创作颇丰,爱好颇富,中道遭逢家国乱离,有很多内容可供文人感慨清谈。张岱的作品除了最负盛名的散文小品“二《梦》”(《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之外,其本人最为看重的可能是明史巨册《石匮书》(含《后集》),而从研究者角度来讲,最具参考价值的当属张岱生前亲自编定的诗文别集——《琅嬛文集》,也即本文将要集中谈到的话题。
首先得稍作解题。本文遥承《文汇报》2010年10月10日刊登的栾保群先生《〈琅嬛文集〉探疑》(下简称《探疑》)一文而起,该文题中之“疑”事实上针对的是黄裳先生旧藏的手稿本《琅嬛文集》。栾保群先生对手稿本《琅嬛文集》的真伪表示怀疑,公开发表的文章并不止此一篇,除了上文所及的《探疑》外,还有当年较早时候(8月22日)同样发表于《文汇报》的《从〈景清刺〉看〈琅嬛文集〉手稿本》(下简称《看手稿本》)一文,这篇才称得上是首发。栾保群先生首发之文刊登后,黄裳先生于9月10日在《文汇报》发表《关于〈琅嬛文集〉》一文作为回应。此后未见再有对话,而黄裳先生已于2012年9月仙逝,栾氏提出的疑问最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时隔四年有余,刚刚过去的201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张岱诗文集》出版,整理者夏咸淳先生对张岱诗文重新辑校,其所作《前言》及书中校补文字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或许有助于化解栾氏之疑。
闲话少叙。关于《琅嬛文集》,简而言之,有以下三个核心问题,此为解疑之关键。现就这三个问题分别展开说明。
一、黄裳旧藏手稿本《琅嬛文集》,实有诗无文
前揭栾保群先生《探疑》一文,以其行文为顺,分别提到张岱作品《五异人传》、《琅嬛福地记》、《戏册穰侯制》、《祭少师朱恒岳公文》、《与何紫翔》、《老饕集序》、《茶史序》、《历眼书序》、《合采牌序》、《迎一金和尚启》、《紫袍玉带砚铭》,凡11篇,涉文类有传、记、制、祭文、书牍、序、启、铭,均为张岱之文,无一及诗。由于栾保群先生深疑黄裳先生旧藏之手稿本之真伪,所以提出希望黄裳先生针对上述11篇文章中的疑义处据手稿本对校,以为只有如此,才能“立判是非”。
但事实上,黄裳先生肯定是无法完成对校工作的。盖无论主观如何,这在客观上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因为他手中的手稿本只有诗,没有文,原本就是不全的。黄裳先生自1951年初得《琅嬛文集》手稿后,前后作跋多篇,后汇成一文,为《张岱<琅嬛文集>跋》,最早收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5年版《银鱼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据以再版)。后来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黄裳书话》亦收录此文,本文所涉此跋即据此。该跋明确指出“原订一册,止于五言律,疑非全书”(第137页),“可能是个残本”(第139页)。对该本的内容则记录为“右凡五卷。自古乐府至五言律,通得诗三百又五章”(第137页),后又续补云:“以诗体分卷,每卷前有大题,不书卷数。”(第138页)明确表示该本中只有诗而无文。此外,今据增订本《张岱诗文集》整理者夏咸淳先生所作《前言》所述,此次整理张岱诗集部分即据黄裳先生所藏手稿本校补。夏咸淳先生亲见此手稿本,据以钞录,他在描述此本特征时说:“首叶第一行上题书名‘琅嬛文集’……虽名‘文集’,实有诗无文。”
栾保群先生对黄裳先生的《张岱〈琅嬛文集〉跋》有所关注,因为他的《看手稿本》一文曾说及撰写该文的缘起:“这件公案的重新提起,乃在1981年黄裳先生写的《张岱〈琅嬛文集〉跋》一文中。”但该文似乎只关注到有关古乐府《景清刺》一首的异文而忽略了版本的关键信息,如果栾保群先生细读了该跋后面对手稿本《琅嬛文集》的版本描述,大约便不会提出对校上述各文的要求了。
二、清光绪刻本《琅嬛文集》,实有文无诗
手稿本《琅嬛文集》虽然有诗无文,但并不意味着今天流传存世的张岱作品也是残缺如此。首先张岱文集亦有单行刻本,现在比较常见的是清光绪三年(1877)由王惠、王介臣父子刊于贵州的《琅嬛文集》。这个本子也正是栾保群先生据以为重的版本。先后由故宫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注本《嫏嬛文集》(按:今可见《琅嬛文集》各本原本均题作“瑯嬛文集”,无作“嫏嬛文集”者,本文用简体通行汉字,作“琅嬛文集”)和点校本《琅嬛文集》,前者繁体直排,后者简体横排,均由栾保群先生担纲整理工作,二书《前言》除了最后一段外好像没有什么不一样,视其版本说明似即以光绪刻本《琅嬛文集》为底本。二书除收了张岱的“乐府”与“词”外,均只收张岱之文而不及其他诗歌创作。此光绪刻本《琅嬛文集》实有文无诗是非常明确的。
事实上,黄裳先生在《张岱〈琅嬛文集〉跋》一文中对此事也有交待:“这个诗集稿本收‘古乐府’、‘四言古’、‘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诸体诗……只有‘古乐府’部分曾刻入《琅嬛文集》。”(第139页)黄裳先生这里提到的《琅嬛文集》指的是1935年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琅嬛文集》,正是刘大杰(据说)“据光绪刻本标点排印的”(第139页)。增订本《张岱诗文集》前言述此光绪刻本云“乐府与词例当置于诗集,不应收入文集”(第30页),正反向说明光绪刻本将二体作品收入文集之中。
栾保群先生在《探疑》之文中,非常希望黄裳先生能据其所藏的手稿本加以对校现存的张岱之文。其执意对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忽略了黄裳先生旧跋对手稿的描述,还有一个原因是手稿本《琅嬛文集》与栾氏所见《琅嬛文集》在诗文编排上存在的差异对其有所误导。栾氏首发的怀疑之文《看手稿本》中所提到的古乐府《景清刺》一首(并序),在黄裳先生旧藏手稿本《琅嬛文集》恰有收录,且有书影面世(参黄裳《劫余古艳》,大象出版社2008年)。而栾保群先生看到了《景清刺》书影,却无法见到手稿本全部真身,又似没有注意到黄裳所作旧跋有关手稿的描述,自然于手稿本《琅嬛文集》实际的作品收录情况无所了解,其仅见手稿本有《景清刺》一首,以为此首作为古乐府收入他手中“有文无诗”的光绪刻本《琅嬛文集》之中,那么黄裳先生所藏的收有“乐府”一体的手稿本理应包括张岱的所有文章。在此前提下,他认为如果能将手稿本与现行文集加以对校,所有文字上的疑惑自当迎刃而解。可惜的是,实际上手稿本与栾氏所见的版本只在“乐府”一体作品上存在重合,无法据以对校。应该说这个思路本身合乎逻辑,并不为错,只是所得信息不全,以致指向有误。
三、钞稿本《琅嬛文集》,诗文合编
除了手稿本中的诗和光绪刻本中的文外,张岱生前即曾编定诗文合集,倩人抄写成编,是书版心亦题“琅嬛文集”,而诗、文之集各有专名,其中诗集名《张子诗粃》,文集名《张子文粃》。这一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张岱诗文集》书前所收的书影明白可见。据夏咸淳先生说,今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钞稿本《琅嬛文集》是“迄今所见最早也是唯一的诗文合璧”(增订本《张岱诗文集》前言,第29页)。其与有诗无文的黄裳先生旧藏手稿本《琅嬛文集》,以及有文无诗的栾保群先生所依据的清光绪刻本《琅嬛文集》,名同而实异。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中的《张子诗粃》也是不收“乐府”与“词”的,而被置于《张子文粃》。也就是说,手稿本《琅嬛文集》、清光绪刻本《琅嬛文集》和钞稿本《琅嬛文集·张子文粃》都收了“乐府”一体的作品,“乐府”是这三个本子在收取张岱诗文方面的交集。
至此可知,名为“琅嬛文集”的张岱作品集有三,而所指互有异同。如果不清楚统摄于“琅嬛文集”这一名目之下相关版本之存录作品的实际,有关《琅嬛文集》的讨论均将失其基础,而令有心的读者心生疑惑。 海古籍出版社所出的增订本沿用初版旧名,仍为“张岱诗文集”,而未直接采用“琅嬛文集”,其中大概有此集各本名同实异、易致混淆的考量吧。
回头再看栾保群先生对黄裳先生旧藏手稿《琅嬛文集》真伪的怀疑。其《看手稿本》一文对黄裳旧藏手稿有如下疑问:“原来在1951年,黄裳先生在书肆得到一部《琅嬛文集》,当时即写跋语云……并言与前日所得张岱《史阙》六帙,‘所用纸与此册全同,写手亦同一人。是同为手迹,可无疑义’……但张岱的墨迹是怎么样的,当时有无比照的资料?如没有,或资料不足,那就很难断定这两部书就是他的手稿。这是此后很多人的想法。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没有张岱的手迹,那凭什么就说这两部书不是张岱手稿呢?”虽然“反过来说”的说法似有诛心之嫌,但如前文所及,其思路同样没错。
黄裳先生在其回应文章《关于〈琅嬛文集〉》中开头即说“其实《八千卷楼书目》也只说是抄本,未定为手稿。是否手稿,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反正没有送到拍卖场上去,是否手稿关系不大,读者见仁见智,大可任意评说”,语气似缓,实则以退为进,心中早有判断:其收藏的手稿本《琅嬛文集》为张岱手迹无疑。因为接下来黄裳先生就列举了三条依据:一是重申此手稿本与此前所得之张岱《史阙》手稿笔迹相同。二是现在所存的张岱《四书遇》有书眉夹签及张岱手书“寿王白岳八十”诗是公认的张岱手迹样本,手稿本《琅嬛文集》与之笔迹相同。三是黄裳先生公布的手稿本《琅嬛文集》三页有关《景清刺》的书影清晰可见反覆修改的状况,可证确为手稿之形态。
笔者认为,黄裳先生先后将张岱之手稿《琅嬛文集》与《史阙》二书收入书笥,又为藏书大家,经眼善本无数,今亲眼所见,当非虚言。其将公认的《四书遇》所附的张岱手书作为判断的样本,是有说服力的。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栾保群先生在接下来回应黄裳先生此文时(即《探疑》一文),不再针对手稿笔迹无所佐证的事情,而是针对具体文章在文字上的可疑之处,提出希望对校的主张。
今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张岱诗文集》,又可为黄裳先生的判断添一佐证。夏咸淳先生在搜罗考证张岱存佚作品过程中,采用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手稿本《张岱评东坡和陶集》,该本有张岱手批的朱笔圈点、眉批、夹评及行间粘贴之校记,这些手批附件与手稿本《琅嬛文集》笔致相同。增订本诗文集书前所收“上海图书馆藏《张岱评东坡和陶集》书影”有眉批一则,比照同书所收“黄裳旧藏手稿本《琅嬛文集》书影”,行笔之间确有高度相似之处。夏咸淳先生于黄裳先生处亲见诗歌部分的手稿,且据以手抄过录,又研究张岱其及其作品版本多年,当非妄断。
黄裳先生一生收书藏书,实为爱书之人,又深好张岱之文,生前不愿看到所藏的张岱手稿《琅嬛文集》等书付诸影印,担心“一付印人,将失旧样”,“而今日装治好手更无其人也”(《关于〈琅嬛文集〉》)。此情可解。幸黄裳先生慨允夏咸淳先生借阅,“不见一点吝惜之色”(增订本《张岱诗文集·前言》,第34页),而夏咸淳先生不辞辛劳,将其手抄过录,据以校订张岱诗文,使我们可领略其手稿所存诗作与《张子诗粃》的微妙异同,差可满足读者长期以来的愿望。黄裳先生生前未及见到据手稿增订校补的《张岱诗文集》的面世,是为一憾,今书既成,其行实已润泽后人,世人可不永怀感念?
本文主要针对《琅嬛文集》之名实展开必要说明,至于栾保群先生由怀疑出发,提出张岱诸文及《景清刺》一首有颇可怀疑的文字,实非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则黄裳先生为散文大家,文笔灵动,“真积力久,自然厚重深刻,且能‘化堆垛为烟云’(钱锺书先生评语)”(参见顾农《三读黄裳》,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2日),笔者岂敢妄自续貂,代为回应?二则版本校勘实为专门之学,非广见诸本,不敢随便决断,自有专家为之。不过不妨说一下笔者个人的看法:栾保群先生所及诸项怀疑,既有不乏明断者,也有可商榷者。明断者如认为通行本存在不少错误和可疑之处,如《老饕集序》“我兴”中似缺字,《茶史序》“余时在武陵”,“武陵”当为“武林”之误,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可商榷之处,如提到《余若水先生传》有“我大清兵”之文,《琅嬛福地记》“毫无才气”且有抄袭之嫌,以为事关张岱之人品、文品。笔者以为版本的问题应交由版本校勘来解决,人品与文品则属题外之义,实可见仁见智。今查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张岱诗文集》,参考其版本说明和校订文字,这些问题大部分可据以解决,或可权作解疑。
文汇学人 学林 2015.3.27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新发现的《琅嬛文集》沈复灿抄本
[摘要]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所收佚文数量不多,分量却颇重。如《杞人筹越》一文,长达5000余字,对于研究张岱早期思想颇为重要。
新发现的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包括文集和诗集两个部分,所收佚文数量不多,分量却颇重,对于研究张岱、南明史都有重要史料价值。
2015年夏,随朋友同赴宁波天一阁访书。朋友当时要整理姜宸英的全集,因我之前曾数次往来天一阁,于彼处情况较为熟悉,拉我同往。当时我知道天一阁藏有张岱诗文集的抄本,但此抄本从来没有人介绍过,具体情况一无所知。有此机缘,何不一观呢?
宁波刚经过台风的洗礼,天一阁位于地势低洼的月湖附近,余潦尚未消尽,我俩涉水而过才到达天一阁的阅览室。天一阁善本藏书基本都实现了数字化,已经不需要调阅原书。朋友自去看他的姜宸英的稿抄本,我则先去看了手头在编的《路史》的明张鼎思刻本,浏览一过后,便将页面调到了那部传说中的张岱诗文集抄本。随着鼠标击动的声音,心脏也在加速跳动,始则小喜,继则大喜,终则狂喜。没完全翻完,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快步走到朋友跟前,附耳说道:“我发现个大宝贝,可以改写整个张岱研究史。”朋友也惊喜不已,蹦出俩字:“是吗?”我斩钉截铁:“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学界从未关注过的《琅嬛文集》新版本。
此前所知的《琅嬛文集》共有三种版本。
第一种是黄裳先生所藏手稿本,仅存一册,有古乐府、四言古、五言古诸体,收诗三百余首。该本勾乙涂抹甚多,有王雨谦圈点夹评。黄裳曾将此本借给部分张岱研究者利用。夏咸淳先生增订《张岱诗文集》时,就将该本异文写入校勘记,独见诗篇辑入各体诗之下,此本面貌约略可以考见。
第二种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抄稿本《琅嬛文集》,王雨谦评,祁豸佳校。此本原为鄞县人马廉(1893—1935)平妖堂故物,后入藏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此本分《张子文粃》《张子诗粃》两部分。《文粃》十八卷,各类文体全备;《诗粃》则残缺近半,存诗约240余首,与黄裳藏稿本相较,少收诗60余首。上海图书馆另有抄本两种,文字缺损一如此本,当系据之传抄。

第三种是光绪刻本《琅嬛文集》。此本凡六卷,是清代唯一刻本,流传甚广,是张岱文集最为易得的本子。此本内容与《张子文粃》大同小异,底本为张岱手稿本,原为山阴余氏大观楼所藏。乾隆间,同郡王惠借出。后大观楼失火,手稿本免于劫难,王惠遂据为己有。道光间,王惠携手稿本往贵州,其子王介臣十分宝爱此书,曾请人录副,并央其父校正。后王介臣好友贵州布政使黎培敬见之,力劝付梓,遂得以刊刻行世。
新发现的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包括文集和诗集两个部分。与抄稿本比较,文集部分收录了张岱佚文二十余篇,包括笺、启、疏、祭文、檄筹等题材;即相同篇目者也多有异文,可以订正今本的很多讹误。诗集部分不见于他本者诗四百多首,是目前所知最为齐全的。与抄稿本比较,除了五言排律外,各体俱全,《张子诗粃》佚失的七律、五绝、七绝三类此本皆完整保存,仅七律一体就存诗269首,总量上大大超过抄稿本,达到824首(去除复出的五律《白洋观海》一首)。与黄藏稿本比较,黄藏稿本多出抄稿本的诗篇基本都收录在内。黄藏稿本有张岱亲笔涂改甚多,而天一阁所藏抄本基本合乎改定后的文字,可知此本所据底本当后于此黄藏稿本。又诗集中有张岱87岁诗作,如此高龄,似无力再过录一部一二十万字的诗文集,则其底本或许是张岱请子侄辈另为誊清的本子。
天一阁藏沈复灿抄本《琅嬛文集》书影,文中有数处佚名楷书浮签
§张岱在现代拥趸颇众,他的一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也,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也,以其无真气也”,更不知为多少人找到了自我辩护的好理由。但是在周作人等人表彰之前,张岱的声名是不彰的,这和他的明遗民身份脱不了干系,也和他的文学偏向不合乎清代的口味有关。他以遗老自居,眷怀故国,对清朝充满敌意,希望再次“变天”。但这种态度又十分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官府和民众共同编织的罗网,小则受辱,大则受戮。在严酷的环境下,为保全身家性命,遗民必须做出某些改变,比如遵守清朝的法令而剃发,减少社会交往,并尽力掩饰真实的政治态度。张岱也是如此,明朝灭亡之后,息影藏身,足迹基本不出绍兴周边,很少远游,交往多是靠得住的故交如王雨谦、周戬伯、赵我法等人,以防被人窥探,暴露于危险之中。加之易代之后,堕入贫困,衣食尚艰,何论刻书?这导致张岱著作虽然号称宏富,但很多处于稿抄本状态。终清一代,张岱著作得以刊刻的仅有《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史阙》《琅嬛文集》五种而已,均在张岱身后,《史阙》《琅嬛文集》且迟至晚清文网既疏之后。这些书除《琅嬛文集》和《史阙》外原稿皆散佚不传,在编刻过程中又经过多少“技术处理”,去除了多少“违碍”内容,已经不可追问。
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所收佚文数量不多,分量却颇重。如《杞人筹越》一文,长达5000余字,对于研究张岱早期思想颇为重要。通行各本皆无,学界以为此文久佚。张岱至交祁彪佳在《祁忠敏公日记》中曾提及此文:“予出报刘九符公祖,晤张宗子,阅其所著《杞人筹越》,大概禁越贩、议社仓,其中筹策井然。杞人曰行之数载,可使学校兴、仓廪实、漕运通、流寇止,诚非虚言也。连日有以赈策见示者,皆无此窾要。”又有上鲁王六笺,通行各本仅存第三笺。此六笺言张岱参与鲁监国政权始末甚详,对于研究张岱和南明史都有重要史料价值。此外,还有一篇《儿盟》,为张岱与子女所立赡养契约,对研究张岱老年境况极有帮助:
首阳十载,饿不死伯夷、叔齐;大窖九年,说不降李陵、卫律。饥能驱去,平生无此厚脸皮;食不嗟来,临死尚存小气节。幸余四子,皆具衣冠;喜我三媛,并偕伉俪。国亡家破,既无屋宅田园;玉润水清,止备荆钗裙布。巧媳妇煮不出无米粥,徒抱羞惭;钝秀才趁不着顺风船,祗增懊恨。但尔辈生非桑孔,宜悲萱草之蚤背老椿;亲有麻鞋,须念茑萝之得附乔木。嗟余偷生大窖,苏武十九尚有半年;遁迹荒郊,王莽十八竟多一载。厨存二妾,以给饔飧;膝有六雏,乃索梨枣。田舍翁麦斛不过数挑,大人家饭锅能练几括。苏子瞻之量移汝郡,虽厌余生;范文子之哀告宗祠,未能速死。愿吾儿辈共展孝思,怜我暮年,苟延残喘。日致米半斗,老子则自备水薪;月分任一儿,先生则思馔酒食。需此岁月,或俟河清;容我鼾齁,以待天亮。留得青山在,依旧好砍柴烧;蚤知火是灯,多时已煮饭熟。花开结子,生育只为今朝;叶落归根,死期亦无多岁。藉吾喆嗣,聊尽残生;赖彼周亲,少全晚节。借赫蹄以喻意,呼儿女以立盟。倘不以吾语为然,但只问女安则已。
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诗集部分,对于研究张岱的个人心路历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新发现的诗篇将更细化和修正以前对张岱的认识。如《琅嬛文集》中有《越绝诗小序》一文,据文中所述,知张岱著有《越绝诗》。不过由于一直没有发现《越绝诗》,对于其详细内容不是很了然,仅可知该诗集咏赞明清易代之际绍兴地区(古越地)忠臣义士。很庆幸的是,沈复灿抄本七律中《越绝诗》宛然具在。该组诗分《三仁咏》(分咏施邦曜、倪元璐、周凤翔)、《二忠咏》(分咏刘宗周、祁彪佳)、《四勇咏》(分咏张鹏翼、张继熊、沈烈士、张锯匠)、《六义咏》(分咏王毓蓍、潘集、周卜年、高岱、高朗、倪舜平)、《三厉咏》(分咏熊汝霖、孙嘉绩、郑遵谦)、《二侠咏》(分咏谢龙震、钟皂隶)、三逝咏(分咏王思任、吴从鲁、何弘仁)、《一烈咏》(咏章烈妇金氏)八组诗。这些忠义之士也多见于《三不朽图赞》,也可见张岱深沉厚重的另一面。
新发现的天一阁所藏抄本《琅嬛文集》共有五册,原为萧山朱酂卿别宥斋所藏,不知何故分藏天一阁的两处库房。朱酂卿(1885—1968),早年从事律师行业,1953年被聘为浙江文史馆馆员。家有别宥斋,藏书甚富,多珍本秘籍。“文革”时书被查抄,人亦含愤而卒。身后书全归于天一阁,成为今天一阁的基本馆藏之一。
我先看到的是天一阁善本库房的四册,即是扫描数字化的部分;此四册卷首皆楷书抄写,半页八行,行十八字,无界栏;首行题“琅嬛文集”而不标卷次,次行下端诗集部分(七言律首卷除外)题“古剑陶庵张岱著”,文集部分及“七言律”首卷题“古剑张岱著”;第三行题“七言律”、“古乐府”、“笺”、“传”之类。各卷版心有页次,各类诗文自为起讫。文中有数处佚名红纸楷书浮签,不知何人所为,粘于页面上端,内容多为对卷次篇目分合意见,个别已经脱落,仅存残迹。
此四册避讳字约可分两类,一为张岱原讳字,如“海”字(鲁王名以海),多改作“澥”。一为抄写者讳字,如“玄”、“弘”、“琰”诸字,皆缺末笔,“虏”字有改作“卤“者,而“寧”字不避。依据避讳字的使用情况,我最初判断此本为嘉庆抄本。此四册有少量虫洞,致部分文字缺损,后经修补,保存状况较好。
在天一阁朋友的帮助下,我又在朱氏书库觅得另外一册,亦属文集,笔迹同前四册,当原同属一书。唯残破过甚,书页粘连,或遭水浸,许多文字已为蠹鱼所啮。此册扉页有两行题记,第一行署“琅嬛文集张岱著”,第二行署“山阴沈复□手钞”,□字仅存左半“火”旁,当为清乾嘉时著名藏书家沈复灿(燦)(1779—1850)。沈复灿,字霞西,山阴人,与张岱同里。幼贫不事科举,以贩书为业,喜收藏,自壮至老,博览广搜,藏弆之富,著称越中。藏书处名鸣野山房,尤重乡贤著述,不能得者则抄录副本藏于家中。曾刊刻刘宗周、祁彪佳两位乡贤遗作。今全国各图书馆藏鸣野山房抄本为数不少,我取此本与沈氏别种抄本核对笔迹,如出一手,则此书为沈氏亲手所抄无疑。
我的专业是古典文献,也许是结习难化,逢人常言:“书贵流传,不传之书是死书。”凡遇到珍稀之书,必怂恿他人整理传布之,别人不情愿,不惜亲自上阵,必达目的而始罢休。不知我者说我事业心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知我者说这不过是强迫症发作罢了。我最近数年,确实苦于此症之骚扰,但也无计驱除,只得听之任之。沈复灿抄本《琅嬛文集》的发现不过是痼疾又一次发作的副产品。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文长宗子二则——
琅嬛诗集自序
张岱
余少喜文长,遂学文长诗,因中郎喜文长诗,而并学喜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以前无学也。后喜钟谭诗,复欲学運诗,而鹿鹿无暇,伯敬、友夏虽好之,而未及学也。张毅孺好钟谭者也,以钟谭手眼选明诗,遂以钟谭手眼选余之好钟谭而不及学钟谭之明诗,其去取故有在也。
张毅需言余诗酷似文长,以其似文长者姑置之,而选及余之稍似钟谭者。余乃始自悔,举向所为似文长者悉烧之,而涤骨刮肠非钟谭则一字不敢置笔。刻苦十年,乃问所为学钟谭者,又复不似。盖语出胞胎,即略有改移,亦不过头面,而求其骨格,则仍一文长也。余于是知人之诗文如天生草木花卉,其色之红黄、瓣之疏密,如印板一一印出,无纤毫稍错。世人即以他木接之,虽形状少异,其六不能尽改也。余既取其似文长者而烧之矣,今又取其稍似钟谭而终似文长者又烧之,则余诗无不当烧者矣。余今乃大悟,简余所欲烧而不及烧者悉存之,得若干首,钞付儿辈,使儿辈知其父少年亦曾学诗,亦曾学文长之诗,亦曾烧诗之似文长者,而今又复存其似文长之诗。存其似者,则存其似文长之宗子;存其似之者,则并存其宗子所似之文长矣。宗子存而文长不得存,宗子文长存而烧文长,文长之毅需,亦不得不存矣。
向年余老友吴系曾梦文长,说余是其后身,此来专为收其佚稿。及余选佚稿,而其所刻诸诗,实不及文长以前所刻之诗,则是文长生前已遂不及文长矣。今日举不及文长之文长,乃欲以笼络不必学文长而似文长之宗子,则宗子肯复受哉?古人日:“我与我周旋久,则宁学我。”
甲午八月望日,陶庵老人张岱书于快园之渴旦庐。

柱铭抄自序
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者,传之,自文长始。昔人未有以柱对专而刻之文集者,刻之,自余刻文长之《逸稿》始。自《逸稿》刻柱对,而越之文人竞作柱对。然越之文人之竟作柱对,未作时先有一文长横据于其胸中,既作时,又有一文长遮盖于其面上。故用学问者多失之板实,用俚语者多失之轻佻。文人之学文长者,实多为文长所误;然学文长而全学文长之恶套者;则文长又为学文长者所误。
余故学文长而不及文长,今又不敢复学文长,则伥伥乎,其可适从耶?我越中崛强,断不学文长一字者,惟鸿宝倪太史。而倪太史之柱对有妙过文长者,而寥寥数对,惜其不及文长之多。则余之学文长而不及文长者,又何取乎其多过文长耶?乃友人不以宗子为不及文长,而欲效宗子之刻文长,每取文长以夸称宗子。余自知地步远甚,其比拟故不得其伦,即使予果似文长乃使人曰“文长之后,复有文长”,则又何贵于有宗子也?余且无面目见鸿宝太史,何况后之文人。

评:张岱的人生感悟是:我学我,强调自出手眼。红楼梦贾宝玉的作文法则是自出手眼,不落窠臼。
学习徐渭,学得再像,也只能是一个亦步亦趋没有主见的人。张岱超越了徐渭,所以红楼梦才能超越金瓶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楼主:messiyun  时间:2019-03-06 09:04:39
琅嬛诗集自序
张岱
余少喜文长,遂学文长诗,因中郎喜文长诗,而并学喜文长之中郎诗。文长、中郎以前无学也。后喜钟谭诗,复欲学運诗,而鹿鹿无暇,伯敬、友夏虽好之,而未及学也。张毅孺好钟谭者也,以钟谭手眼选明诗,遂以钟谭手眼选余之好钟谭而不及学钟谭之明诗,其去取故有在也。
张毅需言余诗酷似文长,以其似文长者姑置之,而选及余之稍似钟谭者。余乃始自悔,举向所为似文长者悉烧之,而涤骨刮肠非钟谭则一字不敢置笔。刻苦十年,乃问所为学钟谭者,又复不似。盖语出胞胎,即略有改移,亦不过头面,而求其骨格,则仍一文长也。余于是知人之诗文如天生草木花卉,其色之红黄、瓣之疏密,如印板一一印出,无纤毫稍错。世人即以他木接之,虽形状少异,其六不能尽改也。余既取其似文长者而烧之矣,今又取其稍似钟谭而终似文长者又烧之,则余诗无不当烧者矣。余今乃大悟,简余所欲烧而不及烧者悉存之,得若干首,钞付儿辈,使儿辈知其父少年亦曾学诗,亦曾学文长之诗,亦曾烧诗之似文长者,而今又复存其似文长之诗。存其似者,则存其似文长之宗子;存其似之者,则并存其宗子所似之文长矣。宗子存而文长不得存,宗子文长存而烧文长,文长之毅需,亦不得不存矣。
向年余老友吴系曾梦文长,说余是其后身,此来专为收其佚稿。及余选佚稿,而其所刻诸诗,实不及文长以前所刻之诗,则是文长生前已遂不及文长矣。今日举不及文长之文长,乃欲以笼络不必学文长而似文长之宗子,则宗子肯复受哉?古人日:“我与我周旋久,则宁学我。”
甲午八月望日,陶庵老人张岱书于快园之渴旦庐。

柱铭抄自序
昔人未有以柱对传者,传之,自文长始。昔人未有以柱对专而刻之文集者,刻之,自余刻文长之《逸稿》始。自《逸稿》刻柱对,而越之文人竞作柱对。然越之文人之竟作柱对,未作时先有一文长横据于其胸中,既作时,又有一文长遮盖于其面上。故用学问者多失之板实,用俚语者多失之轻佻。文人之学文长者,实多为文长所误;然学文长而全学文长之恶套者;则文长又为学文长者所误。
余故学文长而不及文长,今又不敢复学文长,则伥伥乎,其可适从耶?我越中崛强,断不学文长一字者,惟鸿宝倪太史。而倪太史之柱对有妙过文长者,而寥寥数对,惜其不及文长之多。则余之学文长而不及文长者,又何取乎其多过文长耶?乃友人不以宗子为不及文长,而欲效宗子之刻文长,每取文长以夸称宗子。余自知地步远甚,其比拟故不得其伦,即使予果似文长乃使人曰“文长之后,复有文长”,则又何贵于有宗子也?余且无面目见鸿宝太史,何况后之文人。

读:张岱的人生感悟是:我学我,强调自出手眼。红楼梦贾宝玉的作文法则是自出手眼,不落窠臼。
学习徐渭,学得再像,也只能是一个亦步亦趋没有主见的人。张岱超越了徐渭,所以红楼梦才能超越金瓶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张岱对徐渭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从崇拜模仿——自悔焚稿——另学钟谭——回归释然——面对文长——保存学作的过程。当张岱回首文艺历程,发现徐渭已经深入骨髓,而他也自成一派,也不再抗拒别人给他的文长后身的标签,坦然接受,因为他深知,张岱已经不单单是文长了。所以,面对以前自己模仿徐渭的作品,张岱很珍惜,他要保存下来,让后人看看自己一路走来的过程。模仿别人不丢人,只要最后能自成一家。

楼主:messiyun

字数:169646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3-03 03:14:55

更新时间:2019-03-06 09:04:39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