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书香闻过录[不断更新]

书香闻过录[不断更新]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


艾略特论文学批评家


在《批评批评家》的讲座文稿中,艾略特开篇套用了哲学家布拉德利讲形而上学的说法,给了文学批评一个颇有深义的定义:“为我们靠直觉相信的东西勉强找些理由,但找这些理由本身也就是直觉。”

随后,艾略特区分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批评家:

第一类是职业批评家,也可称超级批评家。文学评论是他主要、也是唯一的声望来源,通常是某报刊的特约批评家,文章几乎都是为新书而作,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伯夫。职业批评家有可能是不成功的创造性作家,如前者,但也不一定非得是不成功的诗人、剧作家或小说家,艾略特引用两位知名评论家朋友作例,完全靠写评论文章为乐事,并赢得声望地位。

第二类是偏重个人情趣爱好的批评家。他们不是法官,而是辨护人,评论作品,是为那些有时被人遗忘,有时被不恰当地贬低的作者声辩,使我们关注,引领我们去发现那些曾被忽略的精彩之笔,在原本以为尽是无聊的地方找到引人入胜之处。乔治.圣茨伯里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却专嗜二流作家,眼光独到,善于发现常见于二流作家手笔中的卓异之处。

学院批评家和理论批评家属第三类。两者的身份比较宽泛,也时常有重叠。有纯学者型,他可以出人意料地将某一时代的作家与另一时代的作家,或某一语言的作家与另一语言的作家相提并论;有哲学家型,如艾.阿.理查兹及其信徒威廉.燕卜荪。像是在剥夺随意涉足其他文学领域的权利,有些兼做专门学术工作的批评家,亦会被称为“某某专家”。

艾略特忝列最后的这类批评家,其评论只是创作活动的副产品。要归入这一类批评家,有一个条件,他的名气主要来自他的创作,其评论之所以有价值,不是因为有助于理解本人的创作,而是有自身价值——我想,艾略特的意思是能帮助理解神秘的创作活动奥秘吧!

评判过往时代的任何批评家的判断,都要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竭力站在他的视角上看问题,这样才能更确切地把握它的价值,受益匪浅。艾略特说。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下半身、垃圾派诗歌虽然在艺术价值上弱化了,但从文学社会学角度讲,它对反专制,批评现实的缺陷面,召唤个体自由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
谢谢楼上二位朋友的关注与支持!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2]

CEO们都读什么书?


闲时爱翻读《睿士》杂志,当然不敢想像那些成功人士华丽的“资产阶级腐朽生活”,只感觉图片好看,很有范,有一个专栏——“观点”上的文章也颇适合我一向喜欢猎奇的口味,读读成功人士们很有风情的闲情逸致,提高自己的修养,甚或帮助修正自己可怜的生活方向,都很有益处。

在今年第九月期上,另外还读到了一篇图文并茂,介绍这个世界最有钱的一些CEO们读书的书单,觉得还有点意思,特别编摘并加注在博客,以供大家参考。

前微软CEO:比尔.盖茨
《麦田守望者》J.D.塞林格
盖茨多次将《麦田守望者》列为自己最爱的小说。
“我直到13岁时才开始读《麦田守望者》,从那时开始我就一直说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这本书充满睿智。他承认年轻人有些迷茫,但对于事情也会变得很睿智,而且能看到成年人所看不到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在一次采访中,他说。
注:盖茨能够保持一颗理想化的童心让我敬佩,但照中国人的思维,我对他至今没有写一本结合自己经验的成功学著作而百思不解,很是遗憾。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人生》路遥
马云18岁高考落榜,开始打工,这时读到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锲而不舍地参加高考,使马云很受鼓舞,再次高考时就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马云甚至吹嘘说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就是杭州师范,因为在这里,他找到了自信。他多次在演讲中提到这段经历,并也感谢这部小说。
注:《人生》只是路遥的一个中篇小说,我当年阅读时也激动过,但我以为马云更应该提到路遥的大著《平凡的世界》。或许他根本就是不甘平凡的人,一个民族的苦难史不是他关注的中心。

FACEBOO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公元前29年开始创作,毕其晚境十年,维吉尔才在逝世前完成初稿,这部古罗马史诗共计12卷,一万余行,是继荷马两部史诗之后的西方文学原典。
注:读这样宏大的史诗作品,真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几天前还刚读到一则新闻,美国许多大兵赶赴前线时,也喜欢买本荷马的《伊利亚特》,当然这个与中国有毒的伊利牛奶无关。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
《历史研究》阿诺德.汤因比
王石喜欢读书,最感兴趣的是历史方面的书,《历史研究》看了五六遍,认为这种书应该读一辈子。
注:喜欢某本书,有时真是没理由的,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有多么扯淡。如果马云说当年是《少女之心》开窍了他的性觉醒,我也无话可说。

AT&T公司CEO
兰德尔.斯蒂芬森
《卡拉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
注:斯蒂芬森告诉记者,他最爱的书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该小说展示了“俄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痛苦、最不安全、灾难最深重的”过渡时期社会的全部畸形、荒诞和丑恶。
注:是不是在为自己的资本主义剥削本性赎罪呢?我大胆猜想。

摩根大通CEO
詹姆斯.迪蒙
《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
迪蒙给实习生们的一份书单中,列举了25本最喜欢的书,大部分是经济和历史类著作,有《世界是平的》、《葛底斯堡的林肯:重塑美国的话语》,尤其是《万物简史》为其最爱。
注:我也喜欢这本书,虽然至今也没有看完过。我也几乎看懂了一位银行家广阔的视野,或者不便明说的险恶野心。迪蒙妄想将世界操纵在其十指手心,中国人民永远不答应,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一贯英明正确的政府了。

华为总裁:任正非
四卷本《毛**选集》[*为敏感词]
每次去北京出差,3小时左右的航程,任正非都有两个半小时在读书,他曾熟读马克思《资本论》,但据透露,他研究得最深的是四卷本《毛**选集》,并受其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对核心的辨证思维方法钻研最深。
注:辨证思维方法真的很历害。貌似《资本论》和《毛**选集》有些一脉相承的意思,但实际上,我觉得二者也有很大的隔阂,此处不着探讨。我感兴趣的是,任正非为什么特别是进京的时候读这两本书,是在表明态度吗?还是京城风云滚滚,真能从《资本论》和《毛**选集》中看到历史的蛛丝马迹?

信用卡之父:迪.霍克
《鲁拜集》奥马尔.哈雅姆
霍克有一幢专门存放私人藏书的2000平方英尺的别墅,也阅读了上千册书,但最喜欢的是古波斯诗人的这本《鲁拜集》,这是一部相当于劝诫格言的短诗集。
注:我也读过这本《鲁拜集》的中译本,可能是选辑,薄薄一本,没有么印象,肯定不是译本的问题,而是我的遗传因子太差,所以非霍克之才。但实话实说,霍克标榜最喜欢的书是《鲁拜集》,我怀疑绝对是在吹猪,因为只有猪脑子的人才会相信。那,他真正最喜欢的是什么书呢?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3] :


三本小书的微评


《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野夫著,中信出版社。
如果是我来写,特别是关于失踪母亲的那篇,我希望不会那么愤怒。面对苦难,伤心是最无力的表现,其次应该是愤怒,这都源于恐惧。最强大的力量是幽默,苦难在幽默面前无丝毫立足之地,至少会让苦难看上去没有大获全胜。我甚至想尝试用《纽约客》的风格来写家族史。

《电影女孩》,(智利)埃尔南.里维拉.莱特列尔著,叶淑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薄薄的一本小书,先是喜剧,然后是闹剧,最终逐渐转入悲剧,这就是人生,再多的故事,无非浪费时间,结局都是注定的。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斯卡诗选》,陈黎、张芬龄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有几首好诗,如《博物馆》、《写作的喜悦》、《在一颗小星星下》等,但大多数都较平庸,这或许就是诗歌很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原因。美是有文化基因的。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4](外一篇):



不喜欢多人选集

在购书日志中,我曾表达了不喜欢多人选集的书籍,一是风格杂乱,二是主编天生的偏心眼。但我也一直比较疑惑,不知理由是否充分,因此还在找更给力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今天上午去外办事,在路上,又想到这个问题,苦思无结果,正待放下,却突然茅塞顿开,发现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阅读需要安静和关注,而阅读多人选集就象一个人在悠闲散步的路上,不小心踏进了人头涌动、众声喧哗的场所,忘记了自己的目的,身不由己、糊里糊涂地陷进热闹,最后,终究不知道自己看了一出什么剧。


许倬云的两个学问细节

许倬云留美芝加哥大学期间,一边学习,也一边注意观察美国社会文化,终于发现支撑美国文化的“巨大的结构”:存疑、尊重别人与不专断,不屈服权威正是美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许倬云对“仁至义尽”也有别解:
今天我们常常用“仁至义尽”这四个字,但文天祥讲的时候是倒过来的:“唯其义尽,所以仁至”,也就是“义尽仁至”。义是外面的,工作做完了,应该尽的一切责任都完成了,这时候我们的仁才算完成,“仁至”不是到达极点,是指来到了。

——见许倬云口述自传《家事、国事、天下事》,本文依据《南方周末》2012年10月11日魏邦良撰文《许倬云笔下的胡适和傅斯年》。


寓言试题

北洋大学1919年预科生入学模拟考试题之一:

(汉译英)群鼠聚穴中议御猫之策,一鼠进曰以铃系猫之颈,猫行则铃鸣,吾辈得早为之备,群鼠大悦,无不称善,主议者曰,谁能以铃系猫之颈,众皆默然,故曰,言之匪难,行之维难。

此寓言颇给人警醒,特转录以备自省。


(外一篇)恭维女同学

女同学的儿子结婚,来了不少男女同学。看着一个个近50岁的男同学白发繁密,衰懈渐现,而女同学似乎活在时间之外,看上去年轻漂亮,风情依然,我不由大发感叹:

女同学真是越活越转去了(家乡的调侃话,长不大、笨的意思),最多象在原地跳蹦蹦床,真是不见老啊!男同学活得越来越不象人了,简直就象长脚羚羊,一跳一跳,看似跑得慢,不经意,满脸就沧桑了。

同学些闻言,笑翻了桌面,喷得一地鸡毛。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6]

痛风病、酒徒和笑的肋部


我喜欢阅读不大正经的闲白书,后果就是写的文章没有学问,云里雾里,读者自当明辨。
《风月趣谈》是巴尔扎克戏仿薄伽丘《十日谈》的风月情事,拉伯雷犀利滑稽文字创作的一部短篇故事集。刚买来开始阅读,就被前面两篇“谨告读者”和“前言” 的幽默风趣吸引,相信并期待书后将有更多佳句值得抄在秘密的创作笔记本中。
“这是一本趣味高雅的消遣读物,特意为知名的痛风病患者以及尊贵的酒徒加了重口味的作料。”
“他们经历过从前的好时代,那时人们爽朗地开玩笑,即使在大笑之时从您的肋部笑出一匹马或小马驹,他们也不在意。”
这是从“前言”中随手摘录的两个句子。在我们旧传统观念中,很难想像巴尔扎克这样伟大的作家也有幽默的一面,特别是联想我们接受到的伪文学社会学课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虽然也不乏少许幽默,但总感觉还是严肃深刻得几近沉闷。
我颇感兴趣巴尔扎克在此处对知名的痛风病患者、尊贵的酒徒和肋部的幽默反讽戏笔中所包涵的文化潜意识。
痛风病患者因何知名?以我阅读的印象,在西方十九世纪的小说中,痛风病几乎都是作为一种贵族阶层才特有的“职业病”被作家记载下来。我甚至可以想像,当时很有范儿的文明棍,之所以会盛行于贵族阶层绅士,多少与痛风病的流行有关,同时也隐喻了作家们最深恶痛绝的装腔作势与虚伪。
酒徒(鬼)从来不尊贵。倒不在其形象欠佳,而是人们痛恨酒徒缺乏自律,没有尊严。这在西方十九世纪的小说中,又几乎是低下层劳工阶级或无业流浪汉的标准像,这不仅在巴尔扎克自己小说里,在狄更斯等许多前写实主义小说中也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描述。巴尔扎克在此处,用简捷而有力的幽默一箭双雕,反讽了上下两个阶层。
肋部是男人亚当取出骨头造女人夏娃的地方,在西方古老文化中,向来是一个神圣的喻体。
作家是最主观的物种。我们简直不敢想像教授在研究著作中,大量使用自以为是的语言——在我最近购买的德沃金著作《原则问题》一书中,译者在序言里就明确提到,许多评论家对德沃金最反感之处就是书中直言不讳、得理不饶人的过于绝对唯我意识,倒好像非得到处是可能、几乎、好像、或许等模棱两可的词语才算研究的正宗修辞。文学家绝不这么软蛋,即便可能是白,文学家也敢于抹黑,或至少让它不清不白,这是文学家的特权和魅力的来源。
因此,巴尔扎克在此所谓肋部笑出一匹马或小马驹,并非有所特定意味,完全属于作家主观灵感的兴致所至,换个时空点,这同一个肋部就有可能笑出任何一种动物。巴尔扎克在此处,再一次用其生花妙笔,将神圣严肃与平常庸俗的一对矛盾事物,巧妙融为一体,从而形成强烈的幽默效果。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7]:

小议文学风格


“好了,先生们,请不要站在那里说话了......所有陪审团的人请到这边来......斯巴克斯,把这些圣约书发给陪审团......请选出一位陪审团主席......哦,选了道宁顿先生......很好,过来吧,阿尔夫......右手拿圣约书......慎重审讯......至高无上的主......不认识的人......尸体......查看.....技能和知识......愿主保佑你......吻一下圣约书......请坐下......那边的桌子......好了,下一位......右手拿圣约书......右手,普拉特先生,难道你分不清左右手吗,沃利?......请别笑,我们没时间浪费了......像陪审团主席那样宣誓......你们各自......愿主保佑你......吻一下圣约书......坐到阿尔夫.道宁顿旁边的凳上......现在,你们都清楚我们为什么在这里......调查这个男人的死因......证人辨认......明白了,没有证人辨认......什么事,警察长?......哦,知道了......你刚刚怎么不说?好吧.....请到这边来......你说什么,先生?......彼得勋爵......你能再说一遍吗?......哦,姓温西......职业?......什么?......好吧,就说绅士......那么,勋爵阁下,你说你能提供关于身份的证词?”
——(英)塞耶斯《九曲丧钟》,何静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1版,第77页。

“四岁的露丝还太小,记不得爱迪或他阴茎的长相,但他会记得她。三十六年后,他五十二岁而露丝四十岁时,这个倒霉的年轻人会爱上露丝。但即使到那时,他也不后悔和露丝的母亲做过爱。唉呀,管他的,那是爱迪的问题,而这是露丝的故事。”
——(美)约翰.欧文《寡居的一年》,张定绮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1版,第5页。

“露丝的母亲:玛丽昂.柯尔是个漂亮的女人,也是个好母亲,至少在露丝诞生前。直到她钟爱的儿子去世为止,她一直是个忠贞的妻子——对丈夫不计其数的背叛视若无睹。但车祸夺走儿子后,玛丽昂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疏远而冷漠。既然她对女儿漠不关心,露丝很容易就否定了她。但要察知爸爸的缺点就比较困难,而且得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认知,届时要采取完全敌对的立场已经太迟了。泰德迷住了她——泰德有本事迷惑某个年龄层以下的每一个人。没有人会受玛丽昂迷惑。可怜的玛丽昂从不曾尝试迷惑任何人,包括她的独生女儿在内,但爱上她,则是可能的。
这就是穿那个有伤风化的灯罩的倒霉青年爱迪登场的一幕。他爱玛丽昂——一直爱着她。当然,如果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后来会爱上露丝,他可能会重新考虑要不要跟她的母亲谈恋爱。但也不见得。爱迪自制力很差”
——同上,第6—7页。

这里摘抄的三段文字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风格,因为在叙述中用了我称之为的加减法,而呈现了明显巨大反差的效果。塞耶斯的这段文字貌似漫不经心,实际担负了很严肃的责任,将小说中大量无关紧要的零碎细节做了减法,象电影中一个视角固定的长镜头,相关人物不断从镜头中穿过,使故事获得了更快进展,小说风格也显得更为单纯和轻松。欧文的两段文字则使用了加法,那些不同人物不同时空的人生细节,在作者精心选择组合下,象电影中的蒙太奇被不断闪回在复杂的叙述中,故事进展亦被大大拖延,使小说整体显得更加丰满与凝重。

文学风格是一个指涉广泛的概念,有时指结构,有时指主题,这是两个较隐性的特征,不但可能存在于单个文本内,也可能存在于多个文本形成的一种潜在关联。而最直观的文学风格则体现在叙述语言,我们欣赏文学,引导我们进入文学审美天地的天使,就是风格化的语言。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则需要体现为一种审美风格才能被称为文学创作。也就是说,无论你写作的是哪种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如果缺乏一种审美的语言风格,都算不上真正的文学创作。

感谢前辈大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但艺无止境,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创造出更多样化的文学风格,以丰富我们的审美需求。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谢谢阿湄推荐,问好!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9]


对手

一位杰出作家去世,本应该是文坛的重大损失,但对那些显在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多少也算松了一口气。1977年7月2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去世,第二天,唐纳德.巴塞尔姆在纽约一家意大利餐馆对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说:“高兴吧?纳博科夫昨天死了,我们全上了一个档次。”后来,欧茨在一篇短文中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认真的玩笑。

——参见(美)伊丽莎白.本尼迪克特编《导师、缪斯和恶魔:三十位作家谈影响他们一生的人》,李美华译,译林出版社。


创意写作图示

经验 = = 创造力
真实性 自由
回忆,观察 图景,想象
“写你知道的” “寻找你要表达的”
|| ||
|| ||
技巧
惯例
修改,专注
“客观的叙事”

任何写作者在文学创作时,都必须自觉关注到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想象力与艺术技巧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总是要求三者在建构文本时平衡,从而显现了文学文本的复杂性。

——参见(美)马克.麦克格尔著《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朱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亚当.斯密最著名的一段话

作为《国富论》的作者,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如下的这一段文字可能是他最著名的话,其中孕育的一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深刻意义:“每一个人都只在意他自己的安全,他们更愿意支持国内而不是国外的产业;每一个人都只在意他自己的得失,他们引导产业以最有价值的方式生产。在这样以及许多其他的情况下,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去更好地实现一个他意图之外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在他的意图之外,但这对于社会来说并不总是糟糕的。通过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常常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目标的实现,甚至比他真正有意图的来推动更为有效。我还没有看到那些假装为了公共福利而交易的人做了多少有用的事情。”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杰.E.A.法默在《经济:向左还是向右》一书中,从这段话提炼了两个简明要点:首先,因为盈利的动机引导着企业去生产人们想买的商品,所以自利提升了公共福利。这一观点是现代保守主义者为私有企业辩护的根源。第二,提防那些宣称为你的利益而行动的人。这第二个观点引起了许多批评家们对政府管制市场的不信任。

经济学的均衡理论开创者利昂.瓦尔拉斯有一个观点也很值得玩味:经济中最后一个被雇佣的人决定了所有的工作者的薪酬。而瓦尔拉斯在洛桑大学的接班人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从亚当.斯密的话深化开来,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疑问:一个无所不知的规划者能否比自由市场更好地在全世界的不同人群之间重新配置资源?帕累托从“更好”的定义否定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样一个无所不知的人根本不存在,他相信,市场能够实现配置资源方面的最优。

——参见(美)罗杰.E.A.法默著《经济:向左还是向右》,余翔译,东方出版社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创意写作图示

经验 = = 创造力
真实性 自由
回忆,观察 图景,想象
“写你知道的” “寻找你要表达的”
|| ||
|| ||
技巧
惯例
修改,专注
“客观的叙事”

任何写作者在文学创作时,都必须自觉关注到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想象力与艺术技巧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总是要求三者在建构文本时平衡,从而显现了文学文本的复杂性。

——参见(美)马克.麦克格尔著《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朱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创意写作图示

经验 = = 创造力
真实性 自由
回忆,观察 图景,想象
“写你知道的” “寻找你要表达的”
|| ||
|| ||
技巧
惯例
修改,专注
“客观的叙事”

任何写作者在文学创作时,都必须自觉关注到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想象力与艺术技巧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总是要求三者在建构文本时平衡,从而显现了文学文本的复杂性。

——参见(美)马克.麦克格尔著《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朱喆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10]


“月经带票”

张贤亮最近在《南方周末》(2013年7月25日)副刋发表长篇文章《雪夜孤灯读奇书》,回忆了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教养的苦难经历,文中说陪伴他苦狱的是孤灯读奇书——马克思的《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的旧译本,张说比中央编译局的官方译本生动多了,引用的几段旧译文字亦引发我阅读冲动,真想找本书来读读。
文中有个小细节颇让我笑掉大牙。张贤亮自述收藏了一张友人相送的那个年代的“月经带票”,算得上存世孤品,并发感叹,“计划覆盖到境内每一个成年妇女的私处,”亦称得上“创造了经济的奇迹。”
张贤亮初读《资本论》第一章第一句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为“惊人庞大的商品堆集”叹为观止,与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惊人的物资匮乏两相对比,在直观上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女作家的披肩

美国女作家蒂贝尔吉安在教授创意写作方法的书籍《一年通往作家路》中说,如同僧侣有传统的穿戴,作家也可以有一些写作习惯:“作为作家,我们是找一处舒服的地方,披上披肩,就可以写作的人。”
女作家的灵感图腾是披肩,想来男作家的灵感图腾就是烟斗了,难怪我们有许多影像总能看到女作家的披肩,男作家的烟斗,特别有仪式感。


作家排坐坐

在译林出版社2013年最新版《一生的读书计划》中,克里夫顿.费迪曼和约翰.S.梅杰最后给我们列举了一百位20世纪的作者,提供了一份延展阅读的书单,让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有了一个粗浅的印象。
二位将这些作家大致分为三组。首先是公认的现代大师,如穆齐尔、里尔克、格林等。第二组是还没有获得读者(作为读者,我们似乎太小气了)广泛认可的大师,如皮姆(芭芭拉.皮姆,英国女作家,风格有些许老派,近似简.奥斯汀和特罗洛普类型,主要作品有《卓越的女人》、《不合宜的忠诚》,似乎国内还没有多少介绍)、洛奇、戴维斯(罗布森.戴维斯,加拿大作家,书中评价说比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更能代表加拿大文学成就,有‘康沃尔’三部曲:《堕落天使》、《骨子里有什么》和《俄耳甫斯之琴》)等。第三组是一批具有争议的作家,书中将其称之“暂时的经典”作家,“五十年或一百年后,这些作家还有多少人会继续被阅读?没办法知道,有一些,但不是全部。”这些作者包括凯鲁亚克、塞林格和欧文(我前阵刚读了他的代表作《盖普眼中的世界》,留下生动印象)等,几乎算得上都是当代最流行最时尚的作家。


读书的版本困惑

读者总是精明不过出版商。
大多数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只要内容满足了浅薄的自我快感,一般都不太关注这本书的版本。比如同一本书在不同时空背景下产生出的增订版、修订版、删节版、完整版等等,甚至国外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文版,只要文字读来让人舒心,读者即不会有多少怨念横生。但是,也有少许自许甚高的“斤斤计较”类读者,每每容易陷入版本选择的痛苦:对增订版的疑惑,对修订版的无奈,对删节版的恐惧,对完整版的欣喜,对优秀作品不同译本的广献爱心。我亦属于读者中此类少见多怪的稀有物种。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传个好玩的:


一行诗的第一个词


里尔克文,徐畅译,洗闲阁改编


对于诗歌来说
如果开始得太早
是写不出什么名堂的

应该耐心等待
终其一生收集意蕴与甜美
越长时间越好
到最后或许还能写出十行好诗
因为诗不是情感
(人们很早就拥有得足够多了)
而是经验

为了一行诗
我们必须去看很多城市
很多人,很多事物
必须了解动物
必须感觉鸟儿如何飞翔
必须知道每朵小花
在清晨绽放时的姿态

我们必须能够
回想起那些在异乡走过的路
回想起那些不期的相遇和
早已预见的离别
必须能够回想起
那些懵懂的童年时光
回想起我们
不得不惹其伤心的父母
他们带给我们一种快乐
而我们却不理解
回想起童年的疾病
病症总是离奇地发作
带来那么多深刻而沉重的变化

必须能够回想起
在安静沉闷的小屋里
度过的那些日子
回想起海边的早晨
回想起海本身
回想起旅途中万籁寂静
繁星点点的夜晚
而就算是能够想起所有这些
还必须回想起
许许多多爱情的夜晚
每一个夜晚
都与另外一个不同
回想起女人临产时的叫喊和
分娩后柔弱、苍白的熟睡
还必须陪伴过临死的人
必须曾经坐在死去的人身旁
在敞开的窗口边聆听
一阵阵时有时无的嘈杂声

而仅有回忆也还是不够
如果回忆太多的话
我们还必须能够忘却
并且怀着极大的耐心
静静地等着它们再次到来
因为记忆本身并不真正地存在
直到它变成我们身体里的血液
变成我们的眼神和姿态
无名无状地
和我们自身不可分离的时候
才会出现一种情形,就是

在一个罕见的时刻里
一行诗的第一个词
从它们中间浮现
而后脱颖而出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江南有紫衣 20楼 2014-06-03 14:24:56
给楼上,近来发现,我们喜欢读的帖子都是差不多的。
原来书话读者渐少,也是一因。
一叹。
-----------------------------
@关粉儿 22楼 2014-06-03 20:49:06
哈哈,握手
我喜欢翻洗兄的帖子
喜欢他对书籍的虔诚
我本人太浮躁,正好压一压
“也就是说,在我的书房里,还有很多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缺席,比如北岛,虽然我有时怀疑他对自己信仰的忠诚,再比如那些更坚定的不合时益者,他们本应该有一席之地,但似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他们阻挡在门外,我们就站在防盗门两边,怀着坚定的渴望,我们始终相信不能拥有对方将是一生的遗憾”
“世事不尽如人意,且虚伪做......
-----------------------------
谢谢关粉兄倾情顶帖,谢谢紫衣的关注。
可从两方面说,一是臭味相投才有凝聚力,二是太多同化又会少了许多趣味。矛与盾真的很难解决,只能期待读到更多好帖。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塞林格格剑苇 21楼 2014-06-03 15:23:26
马克思的《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的旧译本,张说比中央编译局的官方译本生动多了,引用的几段旧译文字亦引发我阅读冲动,真想找本书来读读。
————————
想找来读读。
-----------------------------
我一直没敢下手,希望兄先行,我当跟班。
问好!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11]

“专制改人以恶氏”


为避讳皇帝老儿名字,被迫改造自己好好的姓名,这种事情是中国为世界文化又一独特发明。不但如此,还有更奇特的招数,那就是胜利者给失败的对手改一个恶名招彰的名字,让羞辱伴随子子孙孙永远不得翻身——如果皇帝真的万岁万万岁的话。

今随意翻阅林纾文史笔记《畏庐琐记》,读到“专制改人以恶氏”条,将内斗失败者的姓名改为下贱丑陋的姓名,虽深感专制皇权之荒诞而粗鲁当为天下奇观,却也以皇权专制“家事”无可如何,只当笑话而已。此资料似未为文史研究者多加关注,特抄录如下,以广见闻:

前清雍正,改其两弟之名曰“塞思黑”,曰“阿其难”,盖恶名也。然专制之朝,不唯改名,而且改氏:萧子响叛,齐武帝改之为“蛸氏”;马何罗谋逆,马后改之为“莽氏”;唐则天时改琅琊王冲父子为“虺氏”;隋炀帝诛杨玄感,改为“枭氏”;梁武帝改豫章综为“勃氏”;唐乾封元年,改武惟良为“蝮氏”;吴孙皓以孙秀奔魏,改为“厉氏”;刘诞谋逆,贬为“留氏”;唐高宗废后王氏及良娣,为武后所杀,改后姓为“蟒氏”,良娣为“枭氏”。

人们常说中国五千年历史总在循环,想想1949年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及至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些被扣上“地、富、反、坏、右”等等极富戏剧性帽子的个人和家庭,犹如古老帝国时代被皇帝改了恶名,犯罪份子额上被剌字流放边疆,从此背负着这个贱“姓”身份踏入了悲剧命运。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12]

再说国民性


我在博客和论坛上多次表达过,所谓国民性只是一个虚构的莫须有假定问题,从根本上带有歧视,不仅反对拿国民性说事,甚至讲过一些过激言论,比如在某段“微思想”里说:“我有时不得不反思,我们朝拜了几千年的绝对权力,让自己的精神只能往下长,落到了尘埃里,而不能往上长哪怕一公分,真的还需要在心里立一块伟人的牌坊吗? 难怪有许多人常拿国民性问题说事。当权力阶级将人民圈养训练成不能上街反抗只能在院坝内遛遛的物种,并洗脑说,看看你们这无用低贱的国民性,我真想问问,常拿国民性说事的那些人良心何在?”

一个民族的性格不是固有的,而是随时空的变迁流动。如果说中国人天生自私、冷漠、残忍、奸诈、撒谎、畏惧权势、缺少公德心等等,为什么到了国外就完全变了国民性,而在台湾、香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这种种所谓国民劣根性也绝少惊人的表现,而更多呈现了中国人善良、勤劳、公正、文明等等美好品质。因此,不但国民性不存在,更可能的是,当成龙说中国人该管一管这样的“至理名言”,更有不明真相群众认为需要好人政府的威权统治,这个假定的国民性批判还可能给专制权力压迫更合理的借口。

在《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副题为“专制制度的演进导致国民性格大倒退”,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一书中,作者张宏杰有许多与我类似的观点,当然,他在书里有更系统与深刻的探索,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对中国人性格的残害异化有尖锐的剖析,令人印象深刻,推荐关心中国国民性问题的读者阅读。

张宏杰在书中讲到,中国春秋时代的高贵仁侠,大汉时代的淳朴雄阔,魏晋时代的风流任情,大唐时代的雄健阳光,都让人高山仰止,但从宋而下,在专制制度逐步更加完善的压迫下,中国人的性格亦逐渐变得不堪,大明的流泯习性,清朝的权奴性,乃至民国至今的暴虐化,令人唏嘘感叹。

退一步讲,即便这个国民性假定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据书中叙述,反思近代以来梁启超、鲁迅等对国民性的批判,似乎都走向了一个“颠倒黑白”(本人用词)的歧路,他们先验地预设了这种国民性决定论,从而提出了不可能完成的改造路径,即所谓梁启超的“只有先新民,才能建设新制度”,鲁迅亦说“最要紧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似乎只有孙中山和胡适稍有见识,孙中山强调用“共和”制度改造国民性,而胡适一生都在批判专制独裁,与国民党抗争宪政的自由与独立,以独立的人格来改造国民性,因为他相信,只有先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才能训练出合格的新国民。

张宏杰在写到胡适反思到“国民性决定论”存在重大问题时,用了一个生动比喻:“先训练好国民性,再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就好比要求先拿到驾照,然后才允许触碰汽车。问题是,如果不先上车,怎么能学会开车呢?因此,执政者总是以‘没驾照’为由,拒绝民众登上民主政治这辆新式汽车。慈禧以民智未开为由拖延立宪,袁世凯以民心思旧为由恢复帝制,吴佩孚更说,因为民众‘组织未备,锻炼未成’,所以中国只能沿用老路,继续独裁。”

有史以证,中国人的品德智慧绝不输于任何国家民族,只是遭受了几千年来愈加强备的专制制度残害和形塑,这决非是国民性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只有民主、自由、公正与权利平等的政治制度才能造就独立、开放、有担当与良善的人格。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13]

日常生活的情色传奇

——阅读小说《盖普眼中的世界》散记


在美国作家克里夫顿.费迪曼和约翰.S.梅杰联合写作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书中,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欧文与凯鲁亚克、塞林格等被列入有争议的“暂时的经典”作家,书中的解释说,没人知道在50年或100年后,这一批当代最时尚流行的作家还是否有人会被读者阅读,“有一些,但不是全部。”

村上春树说:“欧文是位本质上非常单纯的作家。但由于太过单纯, 以致和这个不单纯的世界产生了龃龉,反倒令人觉得他的现代性更加明显。这种独特感真是不得了!如此的独特与激进,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理解。”

约翰.欧文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盖普眼中的世界》和《寡居的一年》,及获得奥斯卡改编剧本奖的原著小说《苹果酒屋的法则》,其余小说有《新罕布什尔旅馆》、《为欧文.米尼祈祷》、《第四只手》等,特点是篇幅巨大、细节繁复,冷幽默。这些小说都已经有了中文译本。

《盖普眼中的世界》和《寡居的一年》由台湾译者张定绮翻译,广西师范大学引进简体版权,于2008年7月出版。旧书新读,我先读了《盖普眼中的世界》,是欧文最有影响的处女作和代表作,是我近年阅读的小说中,不但文字好,而且在其描绘日常生活的传奇故事中,印象至为深刻的书,一直想写点阅读文字以助谈资,却对一本正经的评论早没了兴致,最后总是打了退堂鼓。这次可谓突然茅塞顿开,何不随性一点,就说说感兴趣的话题,虽然有点恶趣味,是反三俗对象,也管不了那么多,我本是俗人,自己高兴,或许读者也喜欢。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以三个情色故事为核心,铺陈、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我就是被这三个情色故事震惊和吸引,欲罢不能地读完,非常爽。

第一个故事

盖普的母亲珍妮是一个没什么幽默感,有着男人婆性格的女人。她从不让男人贴身,曾经在电影院用医院手术刀捅伤过企图占她便宜的二战军人。她的性爱观就是,绝不给男人一次以上的机会,也就是说,只要一次怀孕的机会,然后……她只需要与孩子一起生活。

似乎上帝特别关照了她的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在整个野战医院男同事都想上她,却又认为她的想法不近情理,一个重伤得神志不清,即将死去的前轰炸机枪手被适时送到了珍妮护士的病房,用儿子盖普的话讲,他就是来这儿发射最后一发弹药。可想而知,这弹药发射时的悲壮与荒谬。珍妮先是送上自己的乳房,以满足将死士兵如婴儿一般的吮吸欲望,又在老二勃起把床单都顶起来,发出绝望的嗥叫,珍妮用她清凉、拍过爽身粉的手帮助他打手枪,“他到达高潮时,她感觉他潮湿温热的精液喷在掌心。在被单下闻来,象夏季的温室,肥沃得荒谬,超乎控制的生长力,种任何东西都会开花。”

想要婴儿的想法太强烈,珍妮花了二十四小时考虑这事。她最终爬上病床上了他,从而有了盖普。

第二个故事

那时候,珍妮还不是女权主义领袖人物,可谓寂寂无名,一直被困在写作自传《性的嫌疑犯》里面。盖普虽然一生都受母亲的巨大影响,但这时也还专心地在创作,只是同样陷在小说的创作困境中。于是,母子俩到维也纳边旅行边写作。在维也纳街上,由于俩人太不像母子,珍妮甚至被妓女误认为是一个不入流的、跑单帮的、闯入她们地盘捞走了一个看起来有钱、有搞头的漂亮男孩的同类。而珍妮倒是看上了妓女的漂亮手筒,并且突然灵魂出窍,为儿子预付嫖资,急切要与妓女聊聊男人的淫欲,尤其是了解儿子的淫欲,对妓女被列为非法很不赞同,“为什么女人不能照自己高兴的方式使用身体?如果有人愿意付钱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生意。”

与儿子和妓女的交谈让珍妮的意念奔放,一个决定了她一生荣辱的自传开头在燃烧:“这个满是下作念头的世界上,你要嘛是某人的老婆,要嘛是某人的婊子——要嘛就在即将成为两者之一的路上。”“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个人住,这让我成为性的嫌疑犯。”珍妮自传《性的嫌疑犯》大获成功,从而改变了她和许多女人的命运。

第三个故事

盖普的人生几乎是每一个男人的缩影,外表坚强,內心敏感、脆弱,永远生活在一种不确定的恐惧中。盖普与妻子海伦的爱情本可算天作之合的完美一对,却也充满酸甜苦辣,甚至相互背叛,这在盖普的小说《戴绿帽的第二阵风》有所描述,最后造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这天,天已经黑了,下着雨,道路又湿又滑,盖普带着五岁的丹肯和更小的儿子瓦特开车到镇上的电影院看电影。海伦决定借这个时间与情人迈可作最后的了断,地点定在房前不远的公路弯道处。迈可失魂落魄开来车,一番争执后强行海伦为他口交。命运总是在最恰当的时间被改变。盖普和两个儿子已经看完电影,正不安火急地驾驶汽车往回赶,就在黑暗的弯道处与迈可汽车猛烈相撞,哀嚎声中,瓦特死了,丹肯永远失去了一只眼睛,海伦的秀牙咬断了迈可硬梆梆的老二。这是盖普和海伦和解前的最后一场戏。

“在盖普眼中的世界里,我们都患了末期绝症。”《盖普眼中的世界》结尾如是说。

我加一句感慨:人类生活的本质是平凡的,无论我们创造多么伟大的业绩,经历多么曲折的传奇故事,最后都终要回归原点。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14]

也说“真美”


读吴鸿先生的随笔集《近墨者墨》。书的内容大致分读书、美食和交谊,文字简练、干净,时有小幽默,是我喜欢的那种味道。其中有一篇短文叫《真美》,篇名不知道是一声由衷赞美的叹词,还是指真正美文的意思,反正困惑我至今。文中自述“喜欢白描的文字作品,觉得看似平淡的描述,其中有无尽的魅力。”摘录了朱自清散文《冬天》第三部分,纳博科夫小说《黑暗中的微笑》(龚文庠译)开头,福克纳《在卡洛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演说词》(李文俊译),以及张岱和苏轼两段小品短文。这些自然都是真美文字,读起来非常享受,亦值得写作者好好学习。

只是与吴鸿先生稍有不同是,我喜欢的文字风格颇杂乱,一些特别复杂、古怪的风格甚至会引起我由衷赞赏,只要是原创而非鹦鹉学舌。更关键是,要阅读起来有种舒服的感觉,又与整体文本故事协调。比如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名著《哈扎尔辞典》开头:

“本书现在的作者保证读者诸君读罢本书后绝不会招来杀身之祸,而此种不幸命运曾于1691年《哈扎尔辞典》初版面世后,降在当时的读者身上。《哈扎尔辞典》的初版,乃本书第一个作者极尽辛劳的呕心之作。关于初版情况,很有必要作些说明,但为了避免漫无边际的长篇大论,本辞典第二版的编纂者愿同读者诸君约定,也就是说把话说在前面:编纂者在晚餐之前写下他的见闻,而读者则在晚餐之后加以披阅。编纂者因饥肠辘辘势必尽量写得简单扼要,如此一来,酒足饭饱的读者便不会读到冗长的引文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1月1版,南山、戴骢、石枕川译,1页。

作者玩尽花招与读者话家常套近乎,你以为他想(在)干吗?剥开表象,其实作者根本用意还是在讲故事——《哈扎尔辞典》初版作者、创作时间和创作情况等细节。小说离了故事就不是小说了,只是帕维奇伪装得更巧妙。这种伪装更在博尔赫斯许多短篇小说中被改造成多种幻想模式,以达到陌生、互文与反讽的戏剧性效果。我曾在拙文《小说开头是一个什么东西》中节选过《彼埃尔.梅纳尔〈堂吉诃德〉的作者》的开头,这是一种戏仿文学研究论文的风格,但本质还是在讲故事。转引于后,读者可以再加细品:

“彼埃尔.梅纳尔这位小说家留下的可见的作品可以很容易地被简要列举出来。由此之故,亨利.巴歇利埃夫人在一个令人失望的图录中所犯下的增删过错是不可谅解的,居然有某一份日报,其新教倾向并非秘密,会不假思索地将此过错发表出来,增加可怜的读者之痛苦——虽然这些读者人数极少,不是共济会就是加尔文派,且受过割礼。但梅纳尔真正的朋友看到这个图录都很讶异,甚至还有一点忧虑。可以这么说,我们昨天还在他的纪念碑前,在忧伤的柏树群中集会,而今天错误就已经在试图玷污关于他的记忆......毫无疑问,一个简短的更正是不可避免的。”——宋晓霞等译,见《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1版,3页

我还在一本英国作家保罗.托迪创作,获得英国幽默文学大奖,书名叫《到也门钓鲑鱼》(法律出版社2013年2月1版,郑明萱译)的小说中,惊奇地读到一种电文书信体。此信既有官方文件的陈词滥调,又有官僚卖弄、威胁利诱的阴谋论等等,不一而足,內蕴多层,可谓达到了极致的反讽幽默效果,不得不对作者的聪明和想象力佩服得五体投地。摘录一节如下,读者自行欣赏:

“备忘函
发文者:外交暨国协部部长主秘麦克法兹恩
收文者:外协部次长秘书伯克夏
主旨:鲑鱼/也门专案

伯克夏:
我们的老板吩咐,这件案子得推着动一下。案主虽然不是我们英国的公民,可是这个案子可以拿来当成英也两国合作的样板,对英国涉入中东地区事务的形象,更是别具意义。
我想你应该悄悄在沙格登耳边撂句话,若我没记错,此人是环食农务部里搞渔业研究那些家伙的头头。你跟他说,这案子若能水到渠成,或许可以引起下年度元旦封爵榜荐选委员会的注意。同理,我自然也得点出,案子如果做不成,下次和财政部谈新年度预算,国渔中心的补助款难免不保,很可能再度遭到删减。如此一来,也许就可以把该传达的讯息表示清楚了。当然,我们也跟环食农务部的高层相关人士知会过了。
以上所言请勿列入记录。
明天一点俱乐部共进午餐,如何?
麦克法兹恩上”

楼主:xixiange1963  时间:2019-03-07 08:38:42
[书香闻过录15]

嫖妓不忘忧国


电视里正在报道网络意见领袖薛蛮子嫖妓被拘。我坐在旁边沙发上,阅读范烟桥的随笔小品文集《鸱夷室文钞》,內中一篇发表于1934年的短文《砀山梨》,有加引号一句“游山不忘救国”,逗起我一段阅读记忆。

近二十年前,初读施康强的书话文集《都市的茶客》,感觉意见诚恳通达,文辞雅致,抑扬顿挫的音乐感时时忍不住吟诵出声,真是喜欢得不得了。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篇名叫《媚香楼记》的开头:
明末乱世,秦淮河上却是说不尽的风流繁华。旧院名妓,个个色艺双绝,相与的又都是一帮意气风发的贵公子,正所谓“家家夫婿是东林”。嫖妓不忘忧国,忧国不碍宿娼,这是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特殊情形,后人不必苛责前贤。明亡后,名士皆埋骨青山,美人亦栖身黄土。我们只能从余怀的《板桥杂记》抚想当年的鬓香钗影,红巾翠袖。

陈独秀年轻时也嫖妓,但也似乎没有影响他的爱国热情。无独有偶,美国报刊近日透露,马丁.路德.丁也过着“双面人生”,称金是“有史以来过着最令人惊讶的双重生活的其中一人。”他不只是一个宣讲福音的民权倡导领袖,也是一名婚后一直欺骗妻子的玩弄女性成瘾者,对性生活有着难以抑制的热爱。

嫖妓是形而下的本能作祟,爱国是形而上的精神超度。薛蛮子有如此下场,只能说他生不逢时,我们总不能超越时代的法律维度。

阅读是很奇妙的事。不说影响成长的大话,至少有一些奇妙的经验沉淀积累下来,也能帮助观察世事。由上面两段文字看,困扰我多年,以为是施先生首用的“嫖妓不忘忧国”,也仅是借用了前人的例句,说明我读书甚浅,今后得加倍用功才行。

楼主:xixiange1963

字数:7716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2-09-13 08:17:00

更新时间:2019-03-07 08:38:42

评论数:1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