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的就是真的 假的就是假的 真成不了假 假成不了真

真的就是真的 假的就是假的 真成不了假 假成不了真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人有没有绝对的精神自由、、、、、思想自由、、、、脱离于肉体的自由、、、、答案是-----------没有、、、、宇宙之内都是规定、、、、都是决定、、、都是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都是三元运化、、、、愿意不愿意、、、、承认不承认、、、、服从不服从、、、、都是三元运化、、、、

起于何时不知始、、、、终于何时不知止、、、、无始无止、、、、组合无限、、、、形式无限、、、运化无限、、、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而对时间的定义、、、、、在三元哲学里也是不同的、、、、时间是一个相对存在的概念、、、、不是绝对的、、、、如果非要加一个绝对、、、、便是宇宙一体的、、、、时间永恒无限、、、、如宇宙之永恒无限、、、、


时间是具体三元体相对能感知的三元体运化生成灭的一个完整周期、、、、

分子能感知的生成灭周期、、、、原子、、、、夸克、、、、细胞、、、、微生物、、、菌、、、、病毒、、、、能感知的时间是不同的、、、、

人类所能感知的时间周期、、、、、、也是有限的、、、能感知地球自转公转四季、、、、但不能感知银河系运行变化的周期、、、、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人类所谓的文明、、、、、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了解认知绝对时间与相对时间概念以及三元运化模式的前提下、、、、如何对待处理人类自己的三元运化以及与其他三元体运化的关系、、、、

成不成佛、、、成不成道、、、成不成神、、、成不成仙、、、、是不是天主之子、、、上帝之子、、、、都在于此、、、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相当地幼稚、、、、、二元哲学、、、、相当地幼稚、、、、

这两个概念是根本不存在不成立的、、、、不能切割成功的、、、、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有了三元的哲学、、、、我们就可批判人类现在所有的一切哲学体系、、、、、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我将人类的哲学史划分为这么几个阶段----------

懵懂混沌的阶段、、、、、原始二元阶段、、、、、三元哲学创立、、、、、异化三元阶段、、、、、新二元阶段、、、、、、

每一阶段的具体历史时期是没有办法准确确定的、、、、特是新二元阶段前的所有阶段、、、、没法确定、、、、而新二元阶段的确定、、、、就是以近代德国康德、、黒格尔、、、费尔巴哈为阶段划分的分界线、、、、

当代世界、、、依然是新二元阶段、、、、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原始懵懂阶段的哲学碎片、、、、、我们当代人类猜也猜不出具体有些什么内容了、、、、没有文化的流传载体传承下来、、、、
原始二元的哲学、、、、我们还可以从三元哲学创立时对二元哲学的批判中找到一些痕迹、、、、、异化的三元哲学、、、、在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当中、、、、存量最多、、、、最为丰富、、、、新二元、、、、就看近代西洋文明了、、、、看当代世界、、、、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而世界上所谓的西方古典哲学、、、、希腊、、、罗马、、、巴比伦、、、印度、、、、英格兰、、、法兰西、、、、其所有的内容、、、、都是古中华文明当中异化三元哲学成果的近代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臆淫造假、、、、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我们就还是先说那个现代高奧的萨特存在主义、、、、、他的这个存在主义是相当不严格的、、、、存在相当于外在的形式、、、、本质相当于内在的内核、、、、这种论断、、、是不成立的、、、、

内外均为一体、、、、二元一体、、、、三元一体、、、讲二元实都是三元、、、、只是没发现、、、没论述到、、、且所谓的二元还并不是彻底独立能区分的二元、、、、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存在主义这个词本身、、、、、是需要按三元哲学重新定义的、、、、、三元哲学就是一种存在主义、、、、

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去时存在、、、此时存在、、、、来时存在、、、、只要是一具体化、、、、都是瞬间理论抽象定格的存在、、、、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存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存在的绝对和运动绝对与变化绝对、、、、还不一样、、、、

存在绝对是指相对一种空泛无界的情况下的存在、、、、而只要是具体到对象、、、、便只是三元存在的绝对了、、、对象本身只是一瞬的存在、、、、、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近现代西方文明所构建的所谓哲学体系、、、、认为是由三论组成的---------本体论、、、人生论、、、、认识论、、、这个体系我认为也是不能成立的、、、、

哲学只有两论、、、、、本体论和人生论、、、、本体论搞明白宇宙的最本质构成、、、、最本质的规律、、、、人生论讲人类如何按本体论完成生成灭存在的原则与方法、、、、

存在主义、、、就是讲本体论的、、、、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普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本体论研究
本体论研究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些流派(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反对任何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也有些人试图重新建立关于存在学说的本体论,如胡塞尔的"先验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等,他们往往借助于超感觉和超理性的直觉去建立概念体系,其观点带有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且往往同错误的社会观点相联系,为宗教哲学所支持。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它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1)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2)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3)主观精神,如"心"。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用"本体论"一词专指那种在物质世界之外寻找物质世界存在依据的唯心主义学说,如魏晋时期王弼的贵无论。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本体论和人生论、、、、也都是人类的认识论、、、、主客观宇宙世界的统一、、、、、三元运化的统一、、、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始基、、、原子、、、、的探讨、、、、就是三元的探讨、、、、

有观点只认一个最原始的最微到不可再分的存在单元、、、、有观点认为这个最原始的最微到不可再分的存在单元是两个元、、、、实物的虚神的、、、、

只有释加牟尼悟出来所谓最原始的最微到不可再分的、、、、是不存在的、、、、是无限可再分的、、、、永恒都是三元构成、、、、三元一体不可分离的存在、、、、微到无限、、、大到无限、、、、依缘而集、、、、缘尽而散、、、、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现代哲学所谓的本体、、、人生、、、认识三论体系、、、、实是则康德的三个批判所构建起来的、、、、理性批判讲本体、、、、实践批判讲人生、、、、判断批判讲认识、、、、

我们当代人要用三元哲学来批判他的这些批判、、、、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中国亟待一场“世界史觉醒”
2018年06月23日 11:56:43
来源:文化纵横
[导读]纵观人类历史,没有一个民族可以仅仅抱守自身民族史观、排斥世界史观而走上世界舞台。作者认为,身处全球化时代,不可能不研究世界史,因为世界史是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说民族史的功能是培养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世界史则是一种“国际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对于中国而言,民族史与世界史的长期对立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向未来,中国亟待一场“世界史觉醒”,在重建史观、构造中国历史研究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有必要消解民族史与世界史对立的影响,在二者互补互鉴的基础上谋求世界新变局下的理论突破。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很久以来,历史就被划分为两大类:民族史和世界史。世界史最初指外国的历史,但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史更多指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全球史。本文认为,世界史应该既包括前者,也涵盖后者。

在晚近世界史或全球史的写作和研究过程中,美国人最为积极,从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到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一直引领时代潮流。相对来说,英国和中国的反应是比较慢的。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在《牛津历史写作史》“世界史”条目中写道,世界史和全球史的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现象,90年代才开始引人注目地发展起来。世界史的兴起、发展和专业化最初主要在美国,直到作者撰写该条目,即2010年时才有少数国家开始赶上。麦克·本特利在回顾英国当代历史写作时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环境的变化使我们需要“世界史”,需要关于全球环境、食物、服装等方面的历史。我们需要进入这块条件与限制并存、近乎混乱的研究领域,并充分意识到将不列颠同美国或欧洲的发展孤立开来会越来越困难。

但近年无论英国还是中国,变化都很大。伯明翰大学历史系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娜奥米·斯坦登教授说,直到2000年,英国高校历史系几乎还没有专门从事中国史研究的教师,中国史只是以文学为主的传统汉学的一部分,但到2013年英国已经有20多所高校的历史系设立了中国史的教职。英国华威大学、牛津大学在2007和2011年相继成立全球史研究中心。英国学者迅速将全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付诸实践,2013年华威大学的乔治·列洛教授推出了《棉:创造现代世界的织物》,2015年牛津大学的彼得·弗兰克潘教授出版了《丝绸之路:一部新世界史》。

中国的情况与英国有所不同。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大学教师为数不少,吴于廑先生还在80年代初提出了“整体世界史观”,即在关注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更迭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整体世界史是对传统世界史即外国史的补充,而非替代。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出现了一个低谷。直到2012年世界史成为新的一级学科之后,世界史学科才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全球史研究起步相对较早,早在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就成立了全球史研究中心,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也成立了全球史研究院。



▍民族史和世界史的对立

那么,我们需要探讨,为什么英国和中国对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世界史和全球史反应比较慢,而最近又跟进较快呢?我觉得其中的原因可能有相似之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都存在着世界史和民族史的对立。

英国的世界史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有共同的理性,人类历史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通过历史研究人们可以发现这些规律。休谟、吉本等人是这种传统的代表。后来从德国引进的历史主义,一方面表现为民族史学,另一方面表现为严格的史料考据。但是英国人最开始接受德国的史学思想就是一分为二的,以阿克顿勋爵为例,他认为在方法方面必须坚守德国式的史料考据,但作为一个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他又认为在历史的本质方面不能像德国人一样,将历史简单地等同于过去,历史学家应该有现实关怀。

到后来,英国的世界史和民族史交替上升,比如说20世纪上半叶的汤因比、巴勒克拉夫等人,他们延续了英国世界史的研究路径。剧烈冲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H.R.特雷弗-罗珀对汤因比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尽管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很畅销,但对于专业历史学家来说,它是“不真实、不合理、教条式的”。从他开始到G.R.埃尔顿,实证学派逐渐占了上风,事实上埃尔顿比兰克还兰克。在这个时候谁提倡世界史和全球史都会遭到怀疑或批判。因为历史研究要立足于原始材料,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也存在类似的冲突。中国的世界史是从苏联引入的,受苏联教条式“马克思主义”史学,特别是“五种生产方式”的影响,史学家的任务是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要研究外国的历史。正因如此,从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对世界史是比较受重视的。奥斯特哈默甚至认为,除了美国之外,最大的世界史工作者群体可能在日本和中国。中国的民族史传统也来自德国。受德国历史主义影响的历史学家如傅斯年认为,中国历史学家应致力于中国史研究,因为中国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史料批判的历史传统。在他们看来,在中国做世界史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资料条件是不够的。

有学者将中国近百年的史学争论归结为史观派和史料派之争,从建国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史观派是占支配地位的,八九十年代则是史料派复兴并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王学典先生说:“进入1990年代后,史观派的学术史地位就越发无足轻重,乃至可有可无了。”事实上,世界史研究工作者大多属于史观派,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国的世界史在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步入低谷。

但现在这个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可能不研究世界史,因为世界史是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说民族史的功能是培养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的话,世界史则是一种“国际教育”,两种缺一不可。其次,西方学界对历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兰克史学占支配地位的过去,人们认为历史只是以研究过去为目的,但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历史学还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它应当关注当下。

从《棉:创造现代世界的织物》和《丝绸之路:一部新世界史》中,可以明显感到两位作者正力图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关注被历史所遗忘的人群和地区,探讨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尽管两位作者大量依赖甚至主要依赖二手文献,但丝毫不影响其著作在学界内外获得如潮好评。当人们不再只是从方法或技术的层面去评判历史研究的高下时,心胸就会变得开阔一些,不再像过去那样狭隘极端。再次是资料条件的改善。过去由于受资料条件的限制,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常不得不借助二手资料,因而从专业研究的角度很难达到原创水平。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资料网上都可以找到并下载,现在的问题恐怕是下工夫读的人还不多。



▍世界史研究破局之探讨

民族史与世界史的长期对立是我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重要障碍,那么该如何破局?这是我们目前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现在西方学者中不少人提出世界史复兴,对此我深表疑虑。如果直到今天我们还把历史当成哲学来做的话,世界史将永远被人看不起。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不管是世界史还是民族史,都应该从原始材料做起。

如何破局?首先,要从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专业研究水平开始。我个人倾向于将世界史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史,即外国史,另一类是晚近出现的“新世界史”,即以跨文化交流为中心的全球史。前者应更重视具体问题研究和实证研究,虽然全球史可以更多地利用综合,但也需要有所取舍,尽可能将全球视野与具体问题研究相结合。同美国全景式的全球史相比,英国全球史研究的对象更具体,问题意识更明确,这一方面反映了英国经验主义史学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表现。

我国世界史学界的全球史研究起步并不算晚,但到目前似乎还停留在全球史的内涵、意义和可行性争论上,这些争论既反映了一部分学者对学理问题的偏好,也反映了一部分学者对宏大叙事的不信任。我个人认为,吴于廑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整体世界史研究值得借鉴。他不仅提出了整体世界史观,而且围绕整体世界史中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比如前资本主义时代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矛盾与交往,十五、十六世纪整体世界史的初步形成及其动因等。从某种意义上,笔者认为,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史。

其次,将个人的学术专攻放入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之中,进行历史比较研究。R.I.穆尔是著名的英国中世纪欧洲文明史专家,也是一位世界史学家,麦克·本特利主编的《史学史指南》中“世界历史”条目就是由他撰写的。他认为,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世纪是欧亚文明大发展、大转型、大分流的时期。从公元1000年左右开始,欧亚大陆的农业不仅空间范围扩大,而且生产和经营更为集约,从而为以城市为基本特征的文明扩张奠定了基础。

但是,经济集约化和社会复杂化也对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价值体系提出了挑战,使得作为传统价值体系守护者的文化精英面临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精英以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方式对古代典籍进行了再诠释,从而创造出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的价值体系。在他看来,12世纪是欧亚大陆前近代传统确立的时期,是人类文明经历的第一次“大分流”。

布鲁斯·M.S.坎贝尔是著名的中世纪英国农业史专家,不久前转向研究中世纪晚期英国生态环境的变化。他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置于同一时期欧亚大陆的大环境中思考,于2016年推出了《大转变: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和社会》。在他看来,13世纪后期开始的气候变冷、大瘟疫给亚欧大陆带来了普遍的危机,尤其是人口锐减和经济萧条,迫使亚欧大陆各地区做出相应的结构调整。以英国和荷兰为代表的西北欧地区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如混合农业容易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发展手工业,发展波罗的海、北海和大西洋贸易等,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大转型。因此,在他看来,彭慕兰所说的“大分流”根源于中世纪晚期的大转变。从这点看,民族史与世界史并非是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再次,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世界史学术共同体。传统的史学研究是个性化的,一个人、一支笔足矣,但当今的世界史,尤其是全球史研究仅凭个人之力已远远不够,需要更多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列洛教授在《棉:创造现代世界的织物》“引言”中坦陈:“尽管有可能获取大量的信息、解释和史学文献,全球史仍难免经常出现偏见。欧洲(西方语言)的学术和档案资料是问题的核心。本书依赖英语(和一定程度少量的其他欧洲语言),这是一开始就要交代清楚的。我也许可以通过指出当材料如此丰富,梳理不同语言的史学之困难来为自己辩解,不过我只想说由于缺乏语言技能,并易于获得熟悉的资料,造成了从初始就有偏见的结果。”

列洛教授遇到的问题是几乎所有从事世界史,尤其是全球史研究的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文化上的隔膜、学术背景不一致、语言的多样性等使得世界史研究异常艰难,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团队合作也是消除上述障碍的重要途径。80年代初吴于廑先生在武汉大学成立十五六世纪世界史研究室,研究室成员包括从事西欧、日本和中国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目的就是希望研究不同地区或国别、具有不同语言技能的学人通力合作,优势互补,以便写出真正具有整体性的世界史。今天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条件比过去好多了,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高校希望同我国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事实上,在诸如棉的全球史、丝绸之路世界史研究方面,我们中国学者拥有不少相关资料,完全可以和外国学者开展对话与合作研究。总之,由于历史上民族史与世界史的长期对立,英国和中国的世界史都发展缓慢。但进入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局势和史学自身变化的影响,两国的世界史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是,要消解民族史与世界史对立的影响,使我国的世界史成熟发展并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重视具体问题研究和实证研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研究水平;将个人的具体研究放入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开展历史比较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建设世界史学术共同体等。

本文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5期,原标题为“英国和中国史学的新趋势:民族史与世界史的对立和破局”。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早起就看到这篇文章、、、、引到这里来让大家看看、、、、题目不错、、、、内容跑偏、、、、

世界史的觉醒、、、、、还是说得是近代西洋本能进化文明凭政治军事强权所构建起的假世界史、、、、西洋文明中心史、、、、先进史、、、进步史、、、还是说的要哈洋、、、、中国要找准在这个假世界史当中的位置、、、、迎头赶上、、、奋起直追、、、、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与这个论调同步的、、、、、、在中国还兴起了一股热潮、、、、、就是中华文明起源一万年、、、、、夏商周、、、、伏羲女娲朝、、、、还用科学手段加地下考古造假人类DNA来加以佐证、、、、

一句话-----------厉害了我的国、、、一万年前厉害、、、、一万年后还是厉害、、、
楼主:大大乐  时间:2019-08-16 12:21:13
而真正的世界史到底是什么样的、、、、、没有人去了真心弄明白的、、、、、要是出了有极个别试图弄明白的、、、、、不是疯子便是傻子、、、、、

我就是这么个人了、、、、想弄明白、、、、提出了人类文明江西湖南广东中心说、、、、有文字语言记录流传的历史不到千年说、、、、、便到处封杀、、、、删贴、、、、

楼主:大大乐

字数:57929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4-23 02:40:17

更新时间:2019-08-16 12:21:13

评论数:31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