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我的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笔记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聆听夫子,可以不惑

去图书馆,又再借回《论语》,细细读去,再次感受夫子的智慧——这一回深有感触:真诚聆听夫子,真可以“不惑”。
《论语》所言,是极平常又极本质的小事情。惟其平常浅显,故能为常人所能达至,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行得通的修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话说得老实,一丁点儿不高大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可行之,终身求能行之,这样便是君子了。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自己省察,无愧于心,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
夫子说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肯定人内心的力量与尊严,这句话真说得好,它真是永远生机勃勃啊!夫子从不迂腐的。
说谦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夫子虚怀若谷,又有原则,他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关于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关于求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一来,便可在智慧的求索中泰然自处,永在当下,不疑不惑,不忧不惧。
他赞同曾点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猜想夫子的意思,是说人的理想状态,应该如此随着时光、季节的节奏,自然而然,达至生命原初的喜悦欢欣。
椿兄说:可以设想,夫子得志平了天下,也只是人人如此罢了:)
是啊,所谓大同,并非如何大富大贵,如何穷奢极侈——如此自然而然,在大地上悠然喜悦,为生命之正道。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读李海生老师的《东北民间故事》

上月在当当买书,顺手买回来这一本,一路读下来,有些故事十分地道。这会儿,便读到《大壮子遇鬼》这一篇。故事说大壮子跟木匠师傅当学徒,这日来到一个庄子,在一户人家借宿,这户人家儿媳妇刚死了,停在西屋。夜里大壮子睡不着,亲眼见到那媳妇起来,挨个儿喂他师傅和三个师哥“倒头饭”。大壮子因为醒着,缩进被子里头,那媳妇掀开被子,大壮子跃起身,从窗户逃了出去。第二日天亮,人们发现师傅和三个师哥死了。大壮子疯了。原来那媳妇是冤死的,婆婆嫌她刷碗刷不干净,怒骂她,那媳妇想不开,上吊死了。
民间故事家渲染女鬼出场的情景,与恐怖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紧接着,西屋门无声地开了,那媳妇走出来,她一身白色,披散着头发,看不清脸。大膘月亮下,大壮子甚至看到她脚上还拖着尺把长的绊脚索。她走到锅台前,开始刷他们使用过的饭碗,一边刷,一边嘴里还叨叨咕咕,隐约听得飘飘的声音在说:谁说不干净,谁说不干净。……房门一点声都没有就开了,大壮子想大喊,可是,噪子眼像堵住啥东西一样,就是喊不出来。只见那媳妇一下蹿上了炕对面的箱子上,盘腿坐在那儿,拿起旁边的鸡毛掸子,一边指点着,一边数:“一,二,三,四,五……”
这是一个典型的鬼故事。类似的故事大江南北处处有人讲,也处处有人听。我还能想起小时候在村里听人讲这一类故事的情景,几句话一渲染,真让人毛骨悚然。当时年纪小,心里害怕着呢,可是又想听下去。
以前上学,我们宿舍夜晚睡觉前,也讲过这一类故事,我还记得其中一个,说广州一路公共汽车,夜深了,司机开着车,上来两个人。后来开到东郊公园,突然其中一个从窗户走了出去。到站时,另一个人已死亡。原来那公园前些时出过命案,这人正是凶手。这车上的一路,是鬼魂回来索命。

鬼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的一大族群,数量太多了,有些故事质量很高。比如《渔夫与水鬼》,又比如《少年宋定伯》——但更多的,像这篇《大壮子遇鬼》,它在传达什么呢?每一个流传广远能引起共鸣的故事,深析下去,都能从人类内心潜意识具有大能量的某个部分找到支撑,它们源于人心共同的情感或者说渴望。
为什么人类生活会生长出鬼故事?为什么导演乐此不疲拍摄恐怖片?观众为什么需要恐怖片呢?
朱建军老师在《我是谁》一书,分析过人内心的鬼意象,他认为鬼的意象是消极情绪的凝聚,中国民间的鬼意象与魔鬼意象不同。魔鬼源于欲望,是人想要达成欲望却贪图捷径的结果。为走正道付出巨大力量甚至巨大牺牲,人成为英雄,或说圣雄,或成为神。但是为了欲望走邪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能利己,那便是“受到魔鬼的诱惑”,人如果这样做,便会成为“魔鬼”。但是中国民间的“鬼”意象与此不同,它有时是欲望未能达成的哀怨,有时是冤屈之气的凝聚,更多时候,它来源于恐惧——比如说,生者对死亡的恐惧;又比如说,文明人对性禁忌的恐惧;又或者,软弱者对强权与丑恶的恐惧……恐惧到心理不能承受,消极情绪就凝聚成意象,这种意象就是鬼。
我想,鬼故事的产生与流播,可能原因在于此,它是因为人世有恐惧,有哀怨,有冤屈,有压抑的欲望与愤怒而产生的。如果人间没有恐惧,没有抑郁、哀怨与冤屈……没有如此种种消极情绪,鬼故事会消失。但这不可能。所以,鬼故事也将追随人类生活永远长存。知晓这一点,它们也没就有那么可怕了。

顾希佳老师细析过的鬼故事有“人鬼夫妻”“鬼母育儿”“渔夫与水鬼”“宋定伯卖鬼”四则,《渔夫与水鬼》很美好,它是一则交友互助故事,我以为故事里头述说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人际交往原则,人与人相处交往,互助互补,最后各自圆满。这是一个富有永恒意义的故事。《少年宋定伯》讲述人与鬼的较量,少年属阳,鬼属阴,运用心理学原则分析,这个故事象征理智对迷信的胜利。如果一个人具有少年宋定伯的智慧与力量,他就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至于陷入迷狂。对人类心理来说,这个故事同样具有永不过时的意义。西门豹的故事述说的是同一个原则。可是,“人鬼夫妻”呢?在把它想通透之前,我无法述写它。就此卡住,如何是好?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林兰童话》之读书笔记

昨晚睡前照例读林兰,顺手拿起《渔夫底情人》,想必是民间故事之爱情故事集。
第一篇《渔夫底情人》属“百鸟衣型”,百鸟衣故事呢,柳树仙女与憨大蛮精彩了,我就不再改它。这个文本较有价值的是故事前面部分,讲牛魔头小子赴任做官,碰到冤魂告状——这个情节碎片(或说故事桥段)是我所熟悉的——包公故事之乌盆记有?不是很记得。
谷万川这么讲的——

有一个县叫红桐县,这县里的衙门向来是很凶的,所以谁也不敢在这县里做官,一在这里做官,不是唬死,就是生病;不是生病,就是被妖怪吃掉。
有一个牛魔头小子,一心要想做那里的官,因为他生来就不信这些邪魔歪道的。因此他便好好念书。念了几年,他就去赶考,一考,恰好就考上红桐县的县官了。他家里不愿让他去,他非去不可。立刻找了许多跟班的就去了。走了一天,黑了,他便住在一个大客店里。把东西安置好,大家吃了点东西,就各自睡觉去了。这牛魔头小子自己住一间屋,他底跟班们另住一间。就睡了,睡着睡着,牛魔头梦里八怔的忽听见窗户底下有个声音说:“王大人,呕!王大人,呕!”
牛魔头听见了,便叫听差的说:“你们给我去瞧瞧,窗户外边有什么东西?”
跟班的一个个手拿着灯笼火把,钩链长枪,到院里找了半天,什么也找不着。牛魔头小子说:“你们睡觉去吧!”于是大家就又睡了。睡着睡着,又听见:“王大人,呕!王大人,呕!”牛魔头小子又起来,叫听差的说:“去!你们再给我把院里细细地找一下,见了什么砖头瓦片块破布条子烂骨头之类,统统捡来,今天夜里待我审问审问它,瞧它有什么冤枉?”
跟班的又从院里找了半天,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小块朽了的骨闲,遂回禀牛魔王小子说:“王大人,院内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块烂牛骨头!”、
牛魔头说:“拿过来待我审问审问它。”
跟班的把骨头递给他,王大人一看,说:“去,你们睡觉吧。我把它包在包袱里枕着它,瞧它说些什么。”
于是跟班又去睡了。
过了一忽儿,王大人假装睡着了,只听那骨头说道:“王大人,你上任去的时候,务必从刘大人那里过,到他那里你什么也别要,就要他那付儿九扇屏。这九扇屏是件宝贝,你带他上任去就什么都不怕了——但是得带着我!”
说完,工夫不大也就天明了。王大人叫店主打水洗了脸,然后喝了壶茶吃了点饭,出门继续走路。
走了一天,走到刘大人那。刘大人见是王大人来了,便给他预备酒饭,大家吃了喝了,要走了,王大人说:“今天我要你点东西,可以么?”
刘大人说:“要什么呀!”
“不要别的,就要你一付九扇屏。”
刘大人差人找了半天,说:“没有这么个九扇屏呀!”
王大人说:“不能没有,请再细细地找一下好了!”
又找了一忽儿,果然从一间小屋里找出来了,是一付很旧很旧的九扇屏,画得也不错,刘大人便将它送给牛魔头小子。
王大人把九扇屏打在包袱里,包好便告别刘大人,一路直奔红桐县而来。走着走着,离县城不远了,碰见一群男女百姓,都是兔子精变的,拦住去路,口口声声喊:“冤哪!冤哪!”
……
后面就是百鸟衣了。一个母兔子精逃跑了,渔人收留她,故事与憨大一模一样。可是这前传,却是十分有趣呀!

第二篇却让我兴奋得不行,《人熊底情死》,就是钟敬文“熊妻型”——想必钟先生是按这一篇来做的类型梗概——上网一查,找到一位叶德均先生,他研究过古时话本与聊斋故事,据他所言,聊斋之《夜叉国》亦为这熊妻型。
我这么想,钟敬文不至于因一篇故事而做一个故事类型。这个故事定然曾真实广泛流传于民间,不过,今时今日,到哪里去找这个故事的文本呢?
《夜叉国》诚然很精彩,不过那故事明说的,是夜叉妻子。而人熊的概念,却是个更民间的概念。“人熊”或说“熊人”的说法,我小时候听得可多了, 熊人公与熊人婆,都是类人妖怪,唬小孩子的,熊人婆就是狼外婆。刘万章采录过广东故事《……公》,那里头的熊人公是个男妖怪,骗了个人类女子为妻。
而熊妻型故事中的熊妻子,与熊人公是同一种怪物——也许类似山魈?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林兰童话》读书笔记一

九月,遇孙佳讯君

前几年,有一阵,我读了钟敬文的文章,痴痴的想读他提到的孙佳讯的《娃娃石》,上图书馆找,去书店找,上网找,问人找,找呀找呀找不着。找不着,还是想找。
然后呢,终于,不再找。
为什么找他呢?钟敬文先生引的那个片断,文字实在地道妥贴,虽然《老獭稚》那故事不是特别适宜于孩子的故事,然而他的叙述,却是很地道的童言。我看几句就喜欢上了,我以为,他那样写,是特别地道的“给孩子讲故事”的语气,那是我特别想要的一种叙述。
这一回,常师傅寄给我林兰童话的复印本,一本本翻去,读到《独脚孩子》这一本,娘鱼精、老虎精、兔子精、蛤蟆精、老娘精、磙子精、黄蛇精、田蛇精……一篇篇读下来,这是多么巨大的欣喜!
我从前的感觉真是没有错的,孙佳讯君写故事的语言,是地道的白话童言,尤为难得的是,他采用了本色的儿童视角,这些故事不是以学者身份采录的,并不是做来供学术研究,或在文人朋友间阅读交流,它们纯正的品质在于此:孙佳讯君的这些故事,就是写来给孩子看的,它们是讲给孩子听的儿童和家庭故事。
这是《兔子精》,看看他怎么写吧:

老苍兔跑到某家里去,他的精灵缠在那一家小姑娘的身上,可怜这小姑娘一天天地瘦了。小姑娘的妈妈请了许多仙奶来家,画符,念咒语,但是一点也没有用,只听小姑娘嘴里胡七乱八的唱道:
天不怕,地不怕,
只怕东庄王老大!
一千年,一万年!
只怕大鞭梢上扣铜钱!

虽然写了怪异的事,但很好玩的,不是么?我猜呀,鲁迅先生小时候,长妈妈就是这么讲故事的吧?从前,从前的从前,许许多多的家里,许许多多村庄的榕树头,许许多多的老爷爷老奶奶,硬汉般的大男人,缠脚的当了娘的媳妇儿,都是这样给小孩子讲故事的吧?

又比如《蛤蟆精》,我真喜欢这《蛤蟆精》,虽然已读过很多蛤蟆孩子故事,但孙佳讯君的这一个,是完完全全代入蛤蟆的身心去讲的呀:

在不知道什么山上,有一个洞子,上面盖着一块白版——洞里住着一个癞蛤蟆。有一天,它看见一个小孩子,长得很漂亮,从洞前跑过去。它想道:“我要能变成像那个小孩的样子,多么好哩!可怜我丑得这么样,满身麻癞子,个个都讨厌我。”癞蛤蟆想到这里哭了,扁扁的嘴里,伸着红舌头,麻脸上挂满了眼泪。

这是孙佳讯君,写蛤蟆精的时候,他自己,就是个自卑的小男孩儿,这是得要多体贴才能做到的呀!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去年七月,人在江浙

家搬回芦村,教师楼便成了旧居。前日回去收拾东西,钻进床底下捡起这个笔记本,页页翻去,读着竟觉得新奇,那些事竟已不大记得——我的记忆力看来是在减弱。换了从前,近一年的事在头脑不至于空白如此。衰老不可避免将要到来,而忙碌于我不再是锻练,它渐渐变成一种损耗。
以后无论多忙,是得要继续写日记的。
苏轼说长恨此生非我有,又说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话虽如此,他终不能像陶渊明一样真个回乡,真锄实耙种豆南山下。想想每日要吃饭这件事,还是算了吧,对渊明先生,只遥遥望白云怀怀古就好。


7月25,绍兴覆卮山谷——覆卮,为倒覆之酒杯,乃古时谢灵运君居地。绍兴不远,是鲁迅与周作人的故乡,此地满眼人文,相比岭南,传统要久远得多,绍兴东站下了车,触目是虞山秀水的巨大牌幅,一路行去,路边便有舜帝耕田的石雕,再往前有祝家庄,是祝太公与祝英台的家,沿那条路走去,想必能看见梁山伯的坟头,有双蝶翩跹舞。

在山谷安安稳稳住下,每一觉都深深入眠,深到醒来时完全记不得眠中的梦幻。这两日总在读莞图借的荣格传,这本传记深得我心,它完全向内,几乎不写外在事件,重心全部放在荣格内部成长上,写此人精神内部的建设与省察,一个灵魂在人世间追索探究,他不断地扩大对个人心理、人类心理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荣格成为荣格。
没错,这正是我要读的《荣格传》,我并不关心他的恋爱婚姻,男人女人种种八卦与纠缠,我甚至不关注他与弗洛伊德的相逢与决裂。
弗洛伊德曾对荣格寄予厚望,称之为“王储”,他期待荣格在学术上继承他的衣钵。然而本质上,荣格是他自己,他注定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的继续者,他不是一位王子,他是他自己的国王。
他有他的伟大发现,比如自性。自性乃人内在最大的驱动力,自性促使人成为自己。
人由生到死,这一段,称为人生。人的使命便是用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一个人自性缓慢实现的过程,才能称为人生的历程。隔壁老王的观点我其实不大能同意,游戏诚然是人的天性,但我心目中的游戏应指大地上赤脚孩子的奔跑玩耍,而不是对着游戏机消耗时间。现在的电脑游戏说到底像王小波所言之“自激”,一种精神自慰而已。建设一种真实的人生是天性,消耗人生也是天性。建设来源于自性的实现,而消耗来自阴影。荣格说得清楚,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就像古中国太极图中的阴阳鱼。

这几日算是出远门啦,暂且离开我熟悉的岭南村落,来到江浙,钱塘自古繁华,苏州亦很讲究。
那日与晓丹、阿佛吃饭,一味抓着晓丹讲桃花女。为什么总想搞清楚桃花女的象征呢?或者是她与周公斗法的故事,总让我想到男人女人,想到太极图与阴阳鱼。晓丹学养深厚,见招拆招,当真厉害。晚饭后我说想看地道的苏州,阿佛便带去走平江路。这平江路与丽江呀凤凰呀一个样,华灯璀璨中游人如织,满满商业气息。阿佛说商业毁了原本地道的江南,由此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传统在现代化中将如何自处?这个问题与《中国故事》相关,也许我一直在做的,正是寻求某种解决的方案。
阿佛说,他希望一些村落一些古迹能够原式原样保留下来,包括原住民的生活,都不要因为商业而受到侵扰。然而,原式原样留下的东西,放在博物馆犹自可,人类世代如落叶,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传统也要来到今天。今日国门大开,西洋货挤掉了大陆货,传统正在成为落后的象征。我说当前其实有一个重大危险,便是取了西方文明的皮毛当作我们的现代时尚,中国人正在成为香蕉人,中国当然可以现代化,但主流应该是传统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事事摹仿西洋,砸烂自家根基,变成欧美的仿制品(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正是如此,这委实令人悲哀)。比如这平江路的屋子,如果鲁班师傅来到现代——亦即是说,现代的鲁班师傅,他当然有本事建设适应现代生活的屋子,建造出属于中国的现代化都市,它们与平江路的屋子应该是气脉一贯相承的,鲁班师傅会带着他的工艺,带着古中国的建筑美感来到现代。这才是我理想中的现代化。
我为什么要做整理中国故事这件事呢?我不乐意这些故事在现时的喧嚣中沉寂无踪,我想尽我所能激活它们,我想再次讲述它们,就像它们曾经活在我祖父与我童年时的相处时光里,我希望它们继续活下去,活在每一个中国孩子与父辈的相处时光里,活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活在《中国故事》这部书里,甚或做成图画书,成为中国孩子最初接触到的书本——那将是中国故事的真正的现代化,或说我们这种文明的现代化。是的,我意思是说,新一代的中国孩子光读西洋绘本,不能叫做中国人的现代化,那是崇洋媚外。我想要把古老的故事带到当下,再带到未来。继承的意思,不仅仅我们自己生下自己的骨肉,不仅是我生下耀中,养大他。不仅如此,我们有责任把古老的传统带到当下,让它们活下来,然后它们生出它们的孩子,世世代代。
身在绍兴,跟着阿啃,便想到鲁迅先生。鲁迅激越的批评其实源自于深挚的爱,我觉得他爱中华文明远甚于与他同时的中国文人。但光骂也不行呀,我的态度要柔软一些,我希望能走出一条“正道”来。比如说吧,裹脚不好,那就改了罢,以后不裹便是;礼教吃人不好,那就改善它,让真爱显露出来;二十四孝故事的确肉麻,那我们可以讲更好的故事嘛,比如说,讲一讲谭振山集子里的《舍不得你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故事很棒,不是吗?中医有不合理之处,但几千年也治好了很多人,它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不应该斩尽杀绝对吧?目前来说,得让我们自己的医学天才把中医现代化起来……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条路,要有人去走。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我的村庄我的诗

文/一苇


我整个的少年时代,都处于一种莫名的饥渴中。我身上笼罩着蒙昧深切的渴求,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仿佛身患无法医治的顽疾,惟有与大自然的草木江水待在一起,我才觉得安宁。
不止一次,我觉得孤独,内心痛苦,于是走到江边水翁树下,紧紧拥抱大树粗糙的树干,感受着大树木质的体温,从中获得奇异的慰藉。

因为常抱着水翁树,我与它成了亲人,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我懂得,它是树叶精灵欢悦的歌唱。朝阳照耀绿叶,绿叶格外明媚精神,我能直接体会大树愉快的心情。我懂得树。只要有清澈的江水,洁净的阳光,水边的树就平静安然。平静安然的水翁树是我的定心丸,我得以在芦村安住。
水翁树打开自然之门,我进入了芦村的自然世界,所有草木都与我相亲,我懂得草树的语言,与它们没有隔阂,我们的交流畅通无碍。
我不喜欢穿鞋,总赤着脚。赤脚走在大地上,赤脚走入东江,站在浅水里,我想像自己像一根芦苇一样活着,脚下生出根系,深深伸入水土的血脉中,与大地相通相连。如此,所有草木的幸福都成了我的幸福。
四季中,我最爱岭南的夏天,炎热的暑假,我一整天一整天泡在江水里。
上学的日子我期待放学,一放学就朝江边跑,跑到水边,抱住水翁树,顺势爬到向水的那一边,衣裳也不脱,“咚”一声直接跳入水中——那是我最激动的时刻,内心的欢悦简直不能用语言去形容。如果非要描述那种情绪,惟有用佛家所说的“大欢喜”。我想,陶渊明能理解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的大欢喜,便是“返自然”的巨大的幸福。
冬日寒冷,每天清晨,我愿意端起大木盆,到江边洗干净一家人的衣裳,即使两手冻得小萝卜般通红,但能与东江亲近,也觉得乐意。
我很宝贝从水边捡来的彩石子,上学的日子,久坐于小小的座位,感觉置身于人世的桎梏,但只要手中握一个小石头,切身感触到与自然同在,我便能获得力量,无论怎样艰辛的情势,都能泰然自若。

在人群中,我有时如坐针毡,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处不好人际关系。同学看着我怪异,老师也对我不满,总批评某段书没有背熟,某件事不曾做好。我内心真正的想法呢,说出来总没有人懂得。在家里呢,就得一件接一件做家务事,我妈难得有好心情,她不停嘴地骂人,我爸也不是好惹的,我哥呢,他一句话不说,同时一件事也不做。
除了童年时与祖父的相处,我似乎没有办法与别的人真正处得好。幸好万物有灵,草树、江水、大地、星辰、小鸟、蟋蟀还有小蟛蜞,它们脉脉有情,陪伴我成长,给予我源源不断的慰藉、源源不断的爱与力量。

我在人情世故方面愚钝,却对自然与文学敏感。
因为家里穷,为了维持生计,从六年级起,我骑着单车,单车后面绑着天蓝色的雪条箱子,在附近工厂、工地转悠,开始了卖雪条的生涯。卖了一段时间,无师自通,有了一点生意头脑,我往雪条箱子加入了雪糕和汽水,于是挣到一点钱。我拽着我的钱袋子,到镇上书店买书。
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这本书之前,我手头只有一本《唐诗三百首》,那是我祖父去世后留下来的。这本旧书引领着我,朝另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越走越深。我缓慢地阅读它们,唐诗真的很好,庄严又芬芳,而内里有山河。读久了,我觉得一首诗像一个方块字,而每个方块字都像一首诗。它们是活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神情,自己的武功,内部又都涵藏着独一无二的世界。唐诗不惟鲜活,更有一种建筑的美感,我遇见古时写诗的那些人,张若虚花月夜行吟江畔,陈子昂登幽州台怆然滋下,杜甫漫卷诗书喜若狂,李白独对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诗是诗人的居所,只要诗句流传,他们就永远活着。
寒冷的冬夜,我窝在柴堆里,烧一家人的洗澡水。柴火温暖明亮,而那本破旧的线装书里,远古的诗行像星辰一样发光。诗里的人就在我身旁,巴山夜雨涨秋池,葡萄美酒夜光杯……诗中写到的人,比芦村真实行走着的人更亲近。
《老人与海》给予我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渔夫桑提亚哥与孩子道别,然后他睡了一觉,梦见狮子。他独自出海,钓到一条巨大的马林鱼。鲨鱼一群接着一群来抢他的猎物,他打断了船桨,打断了桅杆,然而大马林鱼还是给鲨鱼吃了个精光,只剩下一架鱼骨,被疲惫不堪的老人带回海岸。
我一遍又一遍读这个故事,对海明威的语言与场景迷恋不已。我爱那位与海相处的老人,从他身上获得了内在的力量。我想我此生也是不会被打败的,即使最终难免失败,但我会像那位老人一样,战斗到最后一刻。

三年级那年,期末考试成绩不错,老师奖给我一个软皮抄,我无师自通,开始写作。那些幼稚的文句显示出笨拙的思想。后来慢慢长大,去东莞师范念书,开始住校,有一次回家,在抽屉底下找到好几个本子,细细读下来,不喜欢到震惊的程度,不知道自己为何曾经那样糟糕、不懂事。夜晚烧水洗澡,就着柴火的亮光,读一页,烧一页。就那样,十七岁那年,我把小小少年时写下的文字,全烧掉了。
不知道小时候写了些什么,也不记得十七岁时看到了什么。不过我晓得,如果没有那个不讨喜的小小少年,今天的我是另一个我。

注:此文写于2017年秋,缘于《广东第二课堂》的约稿,责编前些时告诉说,它已被《读者》转载。尚未见着。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我的恩师


1989年,我从芦村小学考上低涌中学,在低涌中学度过了三年初中生涯——十三岁到十六岁,对我来说,是很关键的三年,能在低涌学习、生活,结识生命中最初的良师、益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幸运。
可以这样说,没有在低涌中学的三年学习岁月,我不会是现在的我。
在低涌中学,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中有的仍然留在低涌中学继续他们的教育事业,比如罗积文老师、黄麟祥老师),他们真诚的教诲和热情的帮助,使我对自己、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记得刚上初中,我家里很穷,穷到连凉鞋烂了也没有钱买一双新的。可是我酷爱读书,有位同学他家里有很多武侠小说,他数学题不会做总问我,所以他读的每一本小说我都借来读了。对那时候的我来说,金庸武侠小说的情节实在太有吸引力,我读得没有办法放下它们。等父母都睡着了,我偷偷点着火水灯(即煤油灯)躲在厨房看,时常通宵达旦。初一那年的冬天,我发现即使坐在第一排,我也看不清楚黑板。我近视了。可是呢,近视了,却没有钱配眼镜,父母就天天叫我到毛织厂上班,不要再上学了。那时候,我们班的班主任是罗积文老师,她组织同学每人捐了一点钱,给我配了人生中的第一副眼镜。
戴上眼镜,眼前的迷雾一下子变得清晰,仿佛一下子把世界看清楚了,脚下的路也清晰起来。
罗老师鼓励我,她说:“俏燕,你聪明,读书有天份,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因为这点小事就退学,你以后会有一个好前途的。”在人情方面,我是个很笨拙的人,一直以来,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向罗老师表达对她的感激。直到现在,即使罗老师当了教导主任,是我的领导,但我见到她,仍然像28年前那个初一的小女生一样,亲切地叫她“老师”。在我心中,罗老师温柔美丽,她永远是我的好老师。
数学老师黎根标,他虽然不是班主任,但他把我们班从初一带到初三。我永远记得黎根标老师的数学课,他讲题深入浅出,我的思路紧跟着他,深入到越来越纯粹的思考。我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可以这样说,黎根标老师的数学课,让我发现了思考的乐趣,这一点对我的人生至关重要。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深深地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因为数学成绩成绩不错,黎老师组织我们几个同学进行数学竞赛的训练,我由此接触到比课本里的练习题更有挑战性的题目,在解数学难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拓展。黎老师曾经对我说:“你们几个都聪明。你能解开这道题,不是因为你比他们几个更聪明,而是因为你专注。当你专注于一道题,又能始终有自己的想法,你就无往而不胜。”我觉得,他不单是在讲数学题,而是讲人生中的一切难关。这些年,我每每遇到艰难的事,总不自觉会想起这些话,黎老师在我少年时代的这些指引,使我此生受益无穷。
那时候,低涌中学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那是一间低矮的平房,蒋凤群老师管理它。我们的学习似乎不是很紧张,每天下午最后一节都是活动课,活动课铃声一响,我就仿佛长了翅膀的鸟儿,第一时间飞到图书馆。我在那儿读到了真正的好书,我借阅安徒生童话的原著,爱极了安徒生,我一遍又一遍阅读鲁迅和朱自清的书……那时候读到的书,不但打开了我的视野,向我展示什么是真正的文学,也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卡尔维诺说:“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人生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初三的时候,我因为爱课本中鲁迅先生《社戏》那篇文章,而去借阅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和小说集,在一种似懂非懂的阅读状态中,内心逐渐生成对文学作品的独特理解。
我初三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是黄国标老师。因为我经常违反纪律却不自知,他常常找我谈话。谈话里夹杂着批判、赞赏、惊奇、教导,长篇大论之间往往有智慧的语句在闪光。虽然被批评,但我喜欢听他说话。回想起来,黄老师真诚且负责任,他教会了我人世间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比如说,万事皆要守时,不要迟到;又比如说,凡人皆要有责任感,做学生就得完成每一科作业……这些是为人的立身之本。他赞赏我有个性,我的试卷上,那些没有按他的教法解答的阅读题,他会给满分,并在题目旁边写上醒目的三个大字:“做得好!”我交上去的作文,虽然写得离经叛道,他总是说,很有想法,写得好!有一回放学,我单车链子坏了,怎么都修不好,他正好路过,蹲下身就开始修车,不一会就修好了,拍拍弄脏的手,走了。一句话不说。他曾经与我约法三章,如果能做到一个星期不迟到,他就借书给我看。我看过他的书架,书是真的多。为了读他书架上的书,我就做到了。然后果真借到一摞书,那些书里,有格林童话,三毛的散文,席慕蓉的诗,普希金的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散文集,我极认真地读完,感到眼界大开。
黄国标老师是第一个与我讨论文学问题的人,他问我:“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你都读了,更喜欢哪一样?为什么?”
我当时的回答是:“安徒生。格林童话很有趣,而安徒生童话让我感动,久久不忘记。”
1992年,炎热的夏天,七月某一日,我骑单车回校拿成绩,同时知道已被东莞师范录取。黄国标老师跟我说:“你加油,你可能将会是我所知道的,东莞师范最出色的学生。”我推着单车走出校园,看到黎根标老师,他抱着刚出生的小女儿在紫荆树下玩耍,我走过去说:“黎老师,再见。”他向我介绍那个小小的女孩儿:“这是我女儿,她叫晓慧,春眠不觉晓的晓,智慧的慧。”
我离开低涌中学,骑单车回芦村,一路上只觉得喜悦。也许,我在那个小女孩身上看到一种隐喻,我觉得自己像孩子一样被养育。这所学校,我所遇到的老师,他们不仅是老师,也像父亲与母亲,无私地养育每一个学子。这就是母校的意义。

2018年11月,低涌中学60年校庆,要做一本“校友回忆录”的集子。此乃校庆征文。写于2017年底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如果你是一个天鹅蛋,就是生长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


前晚去参加一个读书沙龙,说到“故事语言”。信马由缰说开去,说到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作者说长大后回顾童年时爱读的经典童话,发现它们三观不正,比如说吧,安徒生的《丑小鸭》,童话里的丑小鸭之所以变成白天鹅,完全不是因为勤奋、努力、上进这些缘故,而只是因为“它生来是个天鹅蛋”。作者意思说,这是血统论,出身、爹娘决定了一切,如果你是个鸭蛋,无论如何撞个头破血流,只能长成一个鸭。
这样理解故事是不对的。
其实,这位作者小时候是懂故事的,但他长大后反而不懂了。相对于极度唯物主义的“理性逻辑思维”,故事世界拥有另一套逻辑,进入故事世界的通道不是这种硬性的“唯物主义”逻辑,打开故事之门的钥匙是隐喻与象征。
“如果你是一个天鹅蛋,就是生长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这里的“天鹅蛋”,与“父母的身份地位”无关,它有所象征,它象征着一个人身上的天赋、素质、潜能、品格、理想……(不止这些,我以为它涵盖了一个人看不见但真正有价值的那一切)。这才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这个故事的内在逻辑,初一语文有《丑小鸭》这篇课文,我上课时提问,学生基本能理解这一点,几乎没有人往“血统论”去理解,孩子们本能地懂得隐喻与象征。
王小波提到文革时,有位教授讲“卧冰求鱼”结果被学生拉去卧冰,差点丢了性命。二十四孝故事确有肉麻之处,把它们放在中国故事之林诚然不是最优秀的选择,但那些故事本身其实没有问题。故事为什么讲“卧冰”呢?冰象征极度的冷漠,冷漠到残忍,故事里的“冰”隐喻后母对前生子的无情,然而,这个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他用赤诚之爱融化了冰,求到鱼,治愈了后母的病。“鱼”“后母的病”,同样也是象征。可以这么说,文革时期伤害这位教授的大学生,他们自以为有理,其实完全不懂故事。
这就像一个完全不懂诗的人,读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发表见解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十个字而已,我能写一百字,比李白强十倍!”
确实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那是诗。正如这些故事,它们是故事。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2019年1月,读依迪丝·汉密尔顿《神话》



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这几天,繁忙的教务工作间隙,我读完了这本书。

这是一个值得郑重推荐的古希腊、罗马以及北欧神话读本。如果有人问我,神话类读什么书,我一定说,就读这本吧!它比我从前读过的所有此类书籍好读。相对而言,我从前在莞图读的两本荷马史诗——译得实在太呆板。

诚如作者所言,古希腊神话是个宏伟的奇迹,它们不仅仅产生于希腊初民对世界混沌的想像与渴求——古希腊神话是杰出诗人的杰出作品,绝非某一位诗人某日心血来潮的某一则作品(不仅是荷马也不仅是索福克勒斯),古希腊群星闪耀,汇聚智慧之光,阿波罗弹奏竖琴,缪斯们的歌舞永不停息。最杰出的古希腊人在干嘛呢?他们讲故事、写诗、演戏、研究几何学与天文学……他们在大地上狂欢,祭祀丰收女神得墨忒耳或酒神狄俄倪索斯……除此之外他们思考,苏格拉底在大街上找人讨论问题,而柏拉图构思他的理想国……

如果说中华初民的智慧用于管理,在于制定秩序,在于权术的营谋——老实说,这事儿着实无趣亦无智,得出这个结论真教人难过……然而固若金汤的统治几乎成为几千年的唯一追求,亦是确凿无疑的事实。直到不久前,中国大导演拍关于秦始皇的电影,仍然赫然看见万众同开口,齐呼“大王,杀!”

我真想说,请不要杀。杀了,就没有了。那个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的独裁者,他所坑所杀所烧的,不是他的身外人身外人,而是自身的部分,是身为王者的他的一部分,是你我的一部分,是我们身处的整个文明的某个部分。必须让它们活下来,活下去。这应该是健康完整的文明的正道,唯有如此才得以生机勃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读完袁珂先生的书,再读古希腊神话,我内心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然而还不能够形成系统的想法,如下所写,只是电光火石的思绪片断。



中国神话缺少主体个性生成的机制,为什么抵达本质的大神形象这样少呢?为什么大神难以生成?或许因为它们一直在让位,让位于权力与秩序乃至道德。而秩序与道德,往广大处说,本是权术的部分,目的在使人驯顺易于管理——它们并非人性光明广阔的投影,这是很遗憾憾的。

如宙斯身上的男性,赫拉身上的女性,其鲜明炽烈的高扬。如阿芙洛狄忒的自然之爱,万种风情千般变幻。如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壮举与他所忍受的痛苦。如美狄亚的痴爱与悔恨。皮格马利翁对手造之物的痴迷。如美少年那耳喀索斯的自恋。……所有这些,不仅这些,从大神身上我看见人身内部的各种爱欲是何等庄严,其强烈的程度直接拓展了人性本身,使人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一切都被承认,并被赐予一席之地。由此,人得以泰然立足于天地之间。(未完)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劳拉•英格尔斯•怀德《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这几天,已是十分明确的春天了,木棉花正盛开,我们参加了一次亲子运动会,去了一趟南昆山。走在山中,走在雨里,站在川龙瀑布前,呼吸着山中的雨雾与花树泥土的芳香,,再吃一盘春笋,就完全进入了这个春天。
是上个星期了,我读这本书。越读越慢。书里的时间仿佛永远存在,永不流逝。它们慢慢成为我自己的时间。抚过书页,感受生活可以如此从容,如此真挚而富有质感。生活也是可以这样叙述的,谢谢你让我知道这一点。
上周末,在阅读室读完最后一段,关门前我抄下这段话。
再敲一遍,再读一遍,多么好:

她在心里说:“这是现在。”
她感到很幸福,温馨的小屋,爸,妈,火光和音乐,都属于现在。她想,它们不会被遗忘,因为现在就是现在。现在永远不会变成旧日。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戴博诃利《吉祥子——孟加拉民间故事集》 许地山 译


这书原版出版于1883年,为东印度民间故事集。作者是印度人,曾担任大学校长,任过英语、心理学、伦理学教授——话说心理学学者对古老故事感兴趣,乃是个不争的事实。作者以英语写作,许地山从英文版本译成中文,于1992年商务出版社出中文版。本书插画精美,画者名沃里克•戈布尔。这是一本漂亮的小书。
从前读印度民间故事,没遇见过经典版本,故事书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本说得上叙事流畅,娓娓道来,故事也绚丽多姿,可惜篇目少,只有九则。

众多学者认为,古印度是故事发源地之一,或者说,它是一片元气丰沛的故事海。《五卷书》的原著我借过,却没有深读,殊觉遗憾,下次定找来细读。此其一。
说到这书里的九则故事,已然是东印度较近代的民间故事了,它们当然也源于古印度。拿它们与《格林童话》、与中国故事比较阅读,十分有趣。

1石榴童子

我以为这个故事是睡美人类型故事的前身。当然意趣大不同。印度故事常有人与物的巫术式勾连。比如说,这个情节就很经典——石榴童子是爱妃的儿子。“那孩子的生命寄在宫前那个水池一只大的波尔鱼的身体里头。在那条鱼的心里有一个小木匣。匣里头藏着一条金项串。那条金项串便是你儿子的生命。”
憎妃嫉妒爱妃母子,于是取得那条鱼,宰杀,把金项串戴在身上。于是石榴童子即时死去。
然而每天晚上,国王与憎妃同寝,她要取下金项串,石榴童子就苏醒、复活。后来一位公主迷了路,进入王子的花园,与王子结婚、生子。
故事结局圆满,真相大白,石榴童子家人团聚,憎妃受惩罚。


2骊龙珠

这个故事奇幻曲折,我特别爱水底宫殿那一节(我为什么总喜爱与水有关的故事呢?尤其是水中有珍宝这一种?)。
从整体看,格林童话《忠诚的约翰》与这《骊龙珠》同出一源,欧洲民间故事深受古印度故事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故事说一位王子与一位公子从小友好,一日两人出游,爬上大树过夜,看见骊龙吐珠。两人把骊龙珠埋入马粪,骊龙就死了(中国民间许多故事印证这一点,龙爱净水,惧污秽)。王子与公子手持骊龙珠,手牵着手,潜下湖底骊龙的宫殿。宫殿华丽无比,宫中只有一位美女,她是骊龙的猎物。于是王子与美女结婚,公子回国禀报此事。
本来岁月静好,一日王子午睡,美女偷拿骊龙珠,浮上水面玩耍,被另一国王子与一洗衣妇八奇母所见。后来八奇母使计捕获美女(称她水仙),献给王子。
其后情节与《忠诚的约翰》高度相似,公子一再救王子夫妇,一再被误会,终于化为石像,需要王子夫妇第一个婴孩鲜血涂抹才能复活。
结局圆满美好,一切误会皆冰释,友谊醇厚绵延。

3宝罐

这是《泉水》那个故事的古印度版本。讲一婆罗门虔敬天神,天神赐给他炒米饼宝罐。这是个宝贝,只要罐口朝下,就能源源不绝倒出炒米饼。后来这罐子被恶人占了,天神又赐给他另一宝罐,罐口朝下,倒出源源不绝的妖魔鬼怪。
中国故事《泉水》已是地道的童话,充分发育,尽善尽美。

4罗刹国

罗刹女吃完整个国家的人,变成美女迷惑男人,与他结婚生子。
主体故事是那男人两个儿子的历险故事。

5鲛人泪

题目可能是许地山起的,其实故事与鲛人无关,它是弱小者吃了奇物吐金子的类型故事,这个类型欧洲民间十分常见。
故事开头奇美。商人的儿子捡起同同尼小鸟的卵,放入壁橱,孵化出一个美丽的少女。两人结婚,生下两个男孩。然后美丽女人死去,另娶了后母,虐待孩子。
小儿子吃了一条神奇的鱼,哭泣时,眼泪变成珠子,笑时,口里掉出摩尼宝珠。
兄弟俩离开家,各自历险。结局圆满。

6吉祥子

吉祥子为吉祥母所眷顾,却遭受到凶运神的恶眼。但吉祥子夫妇始终忠诚善良,一切逢凶化吉。结局圆满美好。
这是一个幸运之子的故事。中国也有幸运之子故事,比这个丰满生动。

7七母子

这是《飞龙王子》的古印度版本。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广泛流传这个故事,比如傣族、瑶族、苗族,故事落地生根,内化中国故事。去年在图书馆见到向华拿这故事做了绘本《十二王妃》。
中国故事里,国王原本有十二位妃子,而古印度故事为七个。古印度故事迷惑国王的美女是罗刹女,在中国是妖精。故事虽然结构相似,但韵味已很不同。与戴博诃利这则《七母子》相比,中国故事发育得更完善,故事也更动人,中国故事中王子救母的故事接入了劈山救母等故事的传统,获得另一股力量。

8宝扇缘

这是女儿不享父福靠自身的故事。
商人有七个女儿,只有七姑娘说她的幸福不靠父亲,来自自己的命运。于是七姑娘被赶走,只有乳母跟随。她们在森林中得到老树的庇护,后来用孔雀毛做扇子发财致富。而父亲一家渐渐穷困潦倒,终于靠了七女儿。
后面拼接与《美女与野兽》相似的一段曲折爱情故事。七女儿后来嫁给王子,成了王妃。

9阿芙蓉

这是古印度仙人与小家鼠的故事,非常著名。中国“老鼠嫁女”型故事源出于此。
但其实,古印度故事另有深意。小家鼠是仙人的宠物,仙人愿意满足它一切愿望。有一天,小家鼠不愿意做小家鼠了,它觉得猫好。仙人于是把它变成一只猫。成为猫并没有快活多久,它又想做狗。仙人于是把它变成一条狗。成为狗并没有快活多久,它又想做无拘束的山中猕猴。仙人于是把它变成猕猴。成为猕猴也没快活多久,它羡慕国王骑的那头华丽的象。仙人于是把它变成象。变成象也不快活,它想成为备受宠爱的王后。仙人把它变成美女,后来如愿嫁给一位国王,成为王后。文中写道“所有的愉快都是不能长久的,阿芙蓉的幸福这时快要享尽了。有一天她正走到井边,忽然脑晕起来,向前一扑,便掉进井底,她被水淹死了。”
仙人让人把土推进井里,她的骨肉化成一株美丽的植物,从井底下生长出来。那就是罂粟花,也叫阿芙蓉。
这个故事结构精美,韵律悠扬,而内含深思,我读了一遍,又再回头读一遍。忽然很想与刘老师探讨一件事,故事的架子(或者说类型、结构、乃至故事核)也许不是最重要的,正如瓶子与酒,椟与珠。在故事里,内在的思想才是灵魂,正如瓶中酒,椟中珠。
这个古印度故事虽然与老鼠嫁女有相似的架子,然而它要更伟大一些,它触及人生本质,对欲望有精准的描绘与深思。结尾更是不同凡响,小家鼠最后化为罂粟花(亦名阿芙蓉),对于人生,这是多么形象多么贴切的比喻。

2019年3月5日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沙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戴望舒 译

此书久闻大名,今日才真正坐下来,获得一个属于它的时间——是的,我认认真真读完了它。贝洛只做了8则故事,它们是《小红帽》、《林中睡美人》、《灰姑娘》、《穿长靴的猫》、《小拇指》、《仙女》、《卷毛角吕盖》、《蓝胡子》。
贝洛不愧大师手笔,叙述故事举重若轻,这八则故事说得上篇篇经典。你瞧《小红帽》这开头:

从前有个乡下小姑娘,谁也没有她漂亮可爱。她妈妈宠爱她,而她姥姥比她妈妈更爱她。善良的姥姥在她生日那天送给她一顶小红帽,这小红帽她戴上非常合适,于是大家都喊她“小红帽”。

《灰姑娘》关于南瓜车的那一段为《格林童话》所无,我很乐意把它抄下来:

“到园中采一个南瓜。”
灰姑娘立即去选了一个最好的南瓜交给教母。
教母把南瓜挖空,只剩下一个壳子,用仙杖一点,南瓜立即变成一辆华丽的镀金小马车。
接着她看了看捕鼠器,里面有六只小老鼠,都还活着。她叫灰姑娘悄悄地打开笼门,每只老鼠跑出来的时候,她用仙杖点一点,于是每一只小老鼠都变成一匹骏马,身上有华丽的鼠灰色斑点,它们整整齐齐地排成了一列。
可是,没有马车夫呀,怎么办呢?
灰姑娘说:“还有一个捕鼠器。”
她把另一个捕鼠器拿过来,里头果然有三只大老鼠,仙女教母从中选出一只,它有许多胡须。仙杖一点,它马上变成一个肥胖的马车夫,长着一嘴的胡子。
“到园里去,在水缸背后你可以找到六只蜥蜴,把它们拿来给我。”
她立刻把它们拿过来,教母把它们变成六个仆人,让它们站在马车后面。它们的衣服用花边镶着,好像一向过着这种生活似的。
“一切安排妥当,去舞会吧!”
“可是,就穿这衣服去吗?”
教母用仙杖一点,灰姑娘的衣裳变成了金银色,还镶着珠宝。然后教母给她一双水晶做的小舞鞋——那是世界是最美丽的舞鞋。
“我的魔法只能维持到半夜。”教母叮嘱灰姑娘,“你必须在午夜十二点之前回来。否则,马车就会变回南瓜,马变回小老鼠,马车夫变回大老鼠,六个仆人变回蜥蜴,你的衣裳也会回复原状。”

多棒啊!多么棒!

另外,《穿长靴的猫》一则,说得上当前我阅读范围中此故事最杰出的佳构。

2019年3月7日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花朝日,读坛经

去年年底,去韶关的南华寺,又去云浮曹溪,拜谒六祖与坛经。惜慧根不足,读之难进。上周在少儿图书馆见着蔡志忠的《禅说•六祖坛经》,顺手借了回来,一口气读下来,今朝便读完了,觉得深有趣味。蔡志忠把禅门公案与坛经画成图画书,这本书说得上是给大人看的绘本。书页简洁有味,读图读字都觉得有趣,时有顿悟,豁然开朗,立地成佛矣。

沙门问禅师:“如何转山河大地归自己?”
“要转自己归山河大地。”
此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我相信我身体内有山河大地,万物生息,正如宇宙天地。大神盘古身有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小我亦有。而小小一我,亦与山川草木万兽万物一样,归于山河大地矣。

某次,仰山过完暑假,来看望沩山。
“孩子,这个暑假你在那边做了些什么?”
“我耕了一块地,种下一篮种子。”
“你这个暑假真没有白过呢!”
“老师这个暑假做了些什么?”
“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老师这个暑假,也没有白过呢!”
真好呀,什么“平常心是佛”,什么“平平淡淡才是真”……都没有这个好。

六祖慧能受戒后,便到曹溪建立宝林寺,在那里住了三十六年。于是曹溪成了禅门的圣地。
僧问六祖曰:“什么是曹溪一滴水?”
“曹溪一滴水。”
蔡志忠画成这个故事,说:最完美的答案,往往是问题本身。

道,万物的本质,自然的大智慧,它们并不在遥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这里,在你我心中。所以一花一世界,一石一文章,衣裳上一根布丝,庭前一颗柏树子,皆是佛祖西来意。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清明



清明那天,拜神,祭祖,浇花。

花儿越来越好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想,大抵是我所爱过的人,回到大化中,以这些花树,来对我说话吧。我写过一位智慧的老者,他懂得花语。我本来也懂。不过那都是童话时代的事了。童话之国虽然没有对我关上门,我却是走迷了。要想再回到那个世界,需要机缘,对吧?

拜了神,就开车去新会,看小鸟天堂,看梁启超先生的故居,看崖门的古战场。我想要在这里,回到从前的某一个时刻,与那个时刻说一翻话。我必须开口说出这些。我很累了,关于中国故事的活计,我做300来个了,好坏另说,或者让别人说吧。我自己也说不好,无论如何总算有点规模——我就暂时做到这里吧,我需要喘一口气,从古老故事的海洋冒出头来,像那些深海的潜水者,我需要回到我原来的世界。

我需要象征性地放空一下,比如说,给自己一段划时间,去写一个小说。写得好写不好,也另说。先得写下来。

要写小说,先读一些。于是往包里塞了本《棋王树王孩子王》。三日旅的空隙,细细读完,作品是上乘的,然而还不够。它让我想到当年读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王小波的小说,至少《黄金时代》一篇,当时读着是有“够”的满足感的。不关乎文字,甚至不关乎小说的技艺,可能是生命体验与情感、思想的深广方面,这三个中短篇的问题,在它们始终被框在某个被划定的框子里,出不来。

那就继续读吧,与故事资料相比,小说当真好看得多。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曾经有过这样一本书


今日清晨,台风的脚步似乎还没走远,雨一直下,停不下来。东江涨水,数不清的雨点在江中散开,我站在窗口看着,觉得江水有种说不出的温柔。阳台上,有一朵玫瑰开了,好香。这是2012年的暑假,离开大学并在中学教了13年书之后的暑假,早上,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一页页看下去。这是本大学生诗集,书名叫《开放的天空》。
这些诗,因为少年时代多次阅读,变得如此熟悉,熟悉到这种程度,有几首甚至能背出来,仿佛写下它们的人,是我自己。
我喜欢黑子的《回归》:为了一双眼睛/我曾划进黑暗静静停泊/在生命流动的港湾/鱼群向遥远迁徙
我喜欢李虎的《怎么使我相信我这不是秋天》:瞧那越飞越高的鸟儿/瞧那越走越远的流水/瞧那远方的果园/成串的苹果,金色的光芒/照亮我内心深藏着的忧郁
我喜欢宋颖的《整个下午》:整个下午就坐在鱼缸前读一封来信/鱼和信无话可谈/透过凹玻璃认字的效果很复杂
我喜欢西蒙的《一如既往》:当那只小号/又一次吹奏出黄昏/当绿色的窗口和向日葵/又一次朝夏天开放/亲爱的,我依然在倾听……在所有忧伤的往事里/我难以向你走近/在等待后的沉默里/我难以向你证明……
我喜欢石磊的《我的大学》:电梯很小年纪轻轻还是自己走吧教授说/把门一道道打开前面依然是门你要准备无数把钥匙……
我喜欢蒋立波的《送阿龙》把穿了三年皮扔掉之后你都要走了/你们走吧/向着陌生的地址/向着阳光充沛之处
我喜欢江水的《四月》:四月,水在小屋顶流过/阳光在水里漂游/我从一面墙壁走到/另一面墙壁/想起一个传奇/那时,柔软的草在门外悄悄生长/这将是个灿烂的季节/而远去的朋友不再回来/窗外一群女子唱歌的声音/沾满露水
我喜欢桑郢《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春天是什么/树叶飘零时的追忆又是什么/能说清这些的/根本不是语言
我还喜欢谢云的《渴望》,抄下这一首,不需要再解释为什么重读这本书,关于青春,它阐述得如此清晰:这些日子,是什么在我体内/不停撞击使我时时/激动,忧伤/现在我躺在十月的阳光里/聆枯草和落叶的絮语/怀念那些鲜花般逝去的岁月/风雪和果实的芳香/我想起这世上还有那么多地方/没有去过,还有那么多人/未曾谋面,爱他们或被他们爱/我的每一声呼吸/都是一声沉重的叹息/一群鸽子在天空自由盘旋/我嗅到它们身上海和云的气息/明亮的爱和温暖,美好而真实/我渴望也有一双灵巧的翅膀/在天空温柔盘旋/在花草丛中静静栖息/在我未曾去过的地方/留下我的身影/在我所有的爱者心底/留下我真诚的歌声/让他们和我一起呼吸/热爱生命,放声歌唱
有一首诗我读着一直很感动,是敏彦文的《我唯一的愿望》:我唯一的愿望/是温和地注视你长大成材/弟弟,在你还不懂我的心思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你有一张优异的成绩单啊/这在母亲忧郁的眼睛里/是整整一个春天的阳光呢
……

使我心生向往的,是青春年代的敏感多思。写下这些诗的时候,他们那么年青,充满渴望,心中的梦想正在成形,一切都不曾在现实的真枪实弹中遭受打击。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也还不曾伤损他们的灵秀与激情。他们介乎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生命丰盈真实,他们饱含热泪。他们拿起笔来写诗,笔下开出花来。
诗中的爱,诗中的思索,都赤裸真诚,教人痛惜。
是的,我也曾有过那样的一个时代。
他们本应走得更深更远,可是谁知道呢?我无法在别处遇见他们,二十年后的他们,三十年后的他们,今日的他们。
他们是在哪里,在做些什么呢?
也会有人像我一样,在这样的一个清晨,打开这本书吗?

写于2012年7月28日,贴于童话森林博客。翻到这些文字,无限地感激长情的涯叔,愿你长长久久,千秋万载,江湖不相忘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文章为谁而写

想到要练习对话的技巧,我想到了海明威。有过好几年,从《老人与海》到《丧钟为谁而鸣》,我一读再读。我总是喜欢一读再读,多年的阅读生活,我养成了一再重读的习惯,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最好的习惯之一,虽然阅读时间有限,这样更加不能读得太多,但是泛泛读过与深深读过,感受是多么不同啊!我想深情的男人能够理解我——这正如同深深去爱一个人,与只能泛泛爱大量美女,是多么不同。
好作家在作品中呈现独有的思想,独有的情感方式,独有的语言乐感,独有的生活气息……这种种趣味要在重读时才能体味。在图书馆浩瀚的书海中,我以自己的方式辨认好作家,我翻上几页就能认出,哪些作家想要迎合性欲的饥渴者,哪些又想要安慰爱情的饥渴者,哪些又引吭高唱歌功颂德……我把它们一一放下,有时会感到悲哀,迎合性饥渴的书效用不如毛片,安慰爱情饥渴的书效用不如韩剧,至于歌功颂德,我不是领导,眼睛又没有瞎,常常看到种种丑恶,不免有点反感。
我一再读过唐诗宋词,张爱玲,艾米莉•狄更森,安徒生,王尔德的小书《快乐王子》,古希腊神话,茨威格,诗经,陀思托耶夫斯基,海明威,宫泽贤治,陶渊明,王小波。自从办公室电脑能上网,我还一再读过东方魁夷、凡高、莫奈的画,从些书画中获得的好处,至今难以说清楚。没有人要求我去读它们,之所以一读再读,大概缘于它们本身的美难以抗拒。它们培养了我的阅读趣味,我对诗艺感兴趣,从古典诗词中获得了纯东方的美感,他们提升了我对自然的爱,而王小波,我此生将对他永远感激,因为读他的文章,我清除了自己身上多年来被愚弄教育打上的痕迹。
而王小波写道:“莫泊桑曾说,提笔为文,就想到了读者。有些读者说:请让我笑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哭吧。有些读者说:请让我受感动吧……在中国,有些读者会说,请让我们受教育……好莱坞电影就这样诞生了……作为前辈大师,莫泊桑当然知道这是个陷阱,所以他不往里面跳。他说:只有少数出类拔萃的读者才会要求,请凭着你的本心,写出真正好的东西来。”
而真正好的文章,可能就是值得一读再读的文章。
这就是我的理想。


本文写于2008年6月4日,贴于童话森林博客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读山羊兹拉特,爱上辛格

昨天上午,我到图书馆找尤里•维尼楚克,没找着,碰上山羊兹拉特。于是捧起来读,读了第一则《傻瓜的天堂》,又翻到最后一则,读《山羊兹拉特》。我知道这一日不必感到遗憾了。如果说我喜欢尤里•维尼楚克那篇《祖母的刺绣》,那么我爱艾萨克•巴什维特•辛格这篇《山羊兹拉特》,深深爱。
毫无疑问,这是我最爱的文章之一。
昨日借回来,烧了午饭,睡了午觉,一口气把书读完,又再回读《山羊兹拉特》。一遍,两遍,感觉扎实丰厚,又韵律悠扬。这位辛格是叙述故事的高手,内涵饱满多汁,字表却能朴拙无华。他娓娓道来,说到毛皮匠鲁文的精打细算,然后讲男孩阿伦如何带山羊去镇上,要把它交给屠夫费维尔。走在路上,暴风雪骤然到来,“狂风怒吼着,把雪花吹得漩涡一般四处打转,好像许多白色的小魔鬼,在田野里玩捉人游戏。地上扬起白色的雪粒,兹拉特停住脚,不想继续往前走了。她固执地用蹄子蹬着地面,咩咩地叫,仿佛恳求阿伦带她回家。”
眼看一人一羊就要死在这场暴风雪中。不幸中之万幸,阿伦发现路旁有个干草垛,他挖开一个干草洞,带着兹拉特躲进温暖幸福的干草屋。山羊吃干草,干草仿佛带有阳光青草的气息,蕴藏着夏日的流水声、原野上百花的芬芳。而男孩可以喝羊奶。他们依偎着,躲过了那场暴风雪。在生死关头,两个生命赤诚相待,就此成为亲人。暴风雪过后,毛皮匠一家再也不卖山羊兹拉特了。男孩决定,以后都要与山羊兹拉特在一起。
如此简单的故事,却写得感人至深,辛格讲故事的风度淡定自若,这翩翩姿容真教人向往啊!肖毛译笔也很棒,汉语用得庄严浑厚,而又细腻有爱,如王小波所言,好的翻译家是文体家。
阅读好书的时光喜悦美妙,仿若抚琴而歌。真好。真好。久违了!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许仲琳《封神演义》

今年五一,放假前查了一下天气,总要下雨。于是就没有外出,只待在雨中的芦村。每天只是吃饭、睡觉,又再吃饭、睡觉。吃饱饭,睡够觉,就读许仲琳这本《封神演义》。
这书从前读过的,当时不是很喜欢。这回再读,更加不喜欢,简直是一场痛苦的阅读。说全无是处也不对的,有一些段落写得不错,里头很多故事其实有民间传说的底子。但是本书的作者,却是个硬板板的冬烘先生,他被彻底洗了脑,已然变成机械人,所以呢,整部书读下来,我完全没有发现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书中所谓“天命”呀,“仁义道德”呀,也全是膺品,都是被教育好了的说辞。更可怕的是,它作为一部小说,书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他们自己,姜子牙也好,哪吒也好,周文王也好,全都是工具,是木偶人——用我祖父的话来说,就是“扯线工仔”,作者想要他干嘛他就干嘛,甚至不考虑当时最基本的处境,就把那些际遇硬生生地塞给他们。
我硬着头皮读完这本书,无限怀念我祖父讲的那些故事。可惜那会儿实在太小,好多情节和人物,怎么想也想不起来。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入夏,读《六祖坛经》


椿兄曾说,坛经不难读,读上几十遍即可。此乃金玉良言,前些时通读一遍,只觉清澈明净,念及自身,当即把浪费时间的几样恶习戒除。昨日又读一遍,再不与小屁孩发脾气了,虽亦还有难处,却一一和顺解决。可知坛经力量,能除烦恼困苦真实不虚。
清晨再读,记其言语如下: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此乃志诚君子,心坚如金玉,理想主义者)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人生来平等,潜藏智慧,无限可能。人绝不可因出身、阶层、性别、职业等等轻看了自己)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弘忍法师说,依此偈修,有大利益。然而防微杜渐者,独善其身而已,太重视于尘埃,反受制于此,智慧难抵本质,亦难成大器。故法师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此境滞于门外,尚未见性得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后来讲经,说到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何谓自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段话亦可看作对偈子的开示。这几天读坛经,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慧能一再肯定人自身的价值、智慧与力量。他不仅针对学佛之人,亦肯定了一切人,整个人类,乃至凡世所有的有情众生。万般法门,一切智慧,所有文明,都生发自人的自性。人真应当自重自爱。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读弘忍渡慧能这则故事,深感故事语言比文字语言更富有普世万古流通的便利。不要说梵语,即便是唐朝时的口语,至今都已隔涩难懂,读之远隔,而故事却可如此亲切近人。虽则读了这本书,但要我像慧能那样宣讲佛法何等艰难,然而讲这则小故事,我是能胜任的——是啊,非但唐时故事,就是远古初民的盘古女娲,我亦能胜任。)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念善恶,亦不念过去未来,直见当下,立即见出真我。此即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亦即是“人命在呼吸之间”;也是心理学的普世价值:活在当下。是的,没错,活在当下,是每一个当下。)
*时有风吹嶓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嶓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此乃圣者箴言,愿此日后,日日以心践之行之。)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般若,智慧也)
*凡夫即佛,烦恼即是菩提。(佛陀之出世传法,六祖之设坛讲经,皆源出于此。慧能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佛偈,用咱岭南口语来读,最是通顺畅达。普通话真不行。)

原偈较长,名《无相颂》。抄录如下: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觅别道,终身不见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关于佛法,我完全不懂,心理学的书读过一些。慧能这首《无相颂》也合乎心理学原则,一切心理问题起源于“邪见”,即“陷于各类个人情结中感受到的不客观的认知”,或曰“失去现实感。”而“正见”是破除烦恼的必由之道,正见,即勇敢地直面问题,不偏不倚地看待现实,这是神经证症疗愈的开端。此颂后半部分,则强调不能迁怒他人,宜反求诸己。正确的道路是在各种关系中处理问题,修炼心性,而不是离世逃避。逃避问题,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避世求法,正如求兔角,诚不可得。多读几遍,深有收益。)





楼主:涉江采芙蕖  时间:2021-02-26 04:05:31
诗人十四个,古诗若干首



《诗人十四个》 黄晓丹

一连三日,我在读这本书。一日60页,一日百余页,读到最后一页,书中写道:“更大的悲哀,是使用着自己的母语,而语言失去其曾有的精美与优雅。那使我们在自己的故乡成为异乡人。”
骤然感觉心里一紧,有轻微的疼痛。我读过诗,读了好多年,我何尝没有触摸过古汉语诗质的蕴葳、玉质的光泽?
这本书响应着我长久的渴望。这是我曾经渴望置身的课堂。当年念大学,我隐约希望教授们这么讲。然而他们讲思想,讲境界,讲美学,那些高大上的理论与我读诗的感受全不相干。我爱的那些诗,藏在诗里的诗人,他们的爱与愁,喜与忧……一首首诗在我心里,我仿佛与他们在一起,这种感觉,我惟有在晓丹的这本书里体念到。
诗人如落叶,世代不相回,然而好诗永流传。只要我念及一首诗,那位写诗的人便永远不会死,他与我同在。
童年时我只有一本课外书,那是祖父留下来的《唐诗三百首》,没皮没脸,繁体字。九岁那一年,我一首接一首念下去。待在夏日的树下,绿荫如海水,蝉唱如配乐,或者待在冬夜烧热水的厨房,柴草烧得“毕剥”直响,我念那些诗。
有些理解谬之千里,然而今日回望,亦不觉得可笑。比如说,李商隐那首《嫦娥》,我爱极“碧海青天夜夜心”一句。大抵碧海青天是我童年常见之物,所以那个还小孩时的我这么理解:碧海辽阔青天寂寥,然而有了神女嫦娥栖居的月亮,海与天便有了一颗心。神女在月亮上,她可思,可感,可喜,可忧,可爱,可愁——那便是碧海青天每一夜的心。多好啊!我这么想。每夜我抬头望月亮,念诵着“碧海青天夜夜心”,便感觉青天之心“怦怦”跳动。
多么好。我无限欢喜。
话说诗人李商隐,要是知道那个头发蓬乱如鸡窝、鼻涕糊一脸的小姑娘这么读,是笑是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爱得太痴的缘故。




楼主:涉江采芙蕖

字数:4950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6-07-08 02:17:00

更新时间:2021-02-26 04:05:31

评论数:1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