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京剧与诗词的关系漫话

京剧与诗词的关系漫话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京剧与诗词的关系漫话
摘要:京剧唱词是诗词,京剧剧本中有许多自作诗和引用诗词,许多剧本都是根据诗人的诗词创作而成的,所以,京剧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诗词,也许就没有京剧。

京剧是中国戏剧中的翘楚,被称为戏剧国粹,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它的程式化表演,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京剧在其形成的二百多年中间,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唱腔,形式多样,旋律优美,高昂激越者有之,缠绵幽远者有之,再加以京韵京腔,老少咸宜,全国人都听得懂,所以广为流传,“西皮二黄”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京剧唱词尤为大家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本文就京剧唱词和诗词之间的关系,谈点听戏和读诗时想到的几点体会,遗笑方家。

一、京剧的唱词就是诗歌:
京剧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上京剧的唱腔就是诗词。
首先,古诗词都是可以吟唱的,从诗经开始,就能歌唱,诗经的“风、雅、颂”诸篇中,“风”是民谣,“雅”是西周朝廷上的乐歌,“颂”是周代祭祀时的歌曲。“风、雅、颂”都是能歌咏的诗篇。到了汉朝,“汉乐府”更是汉代诗歌汇编,也都是能吟唱的,唐诗、宋词、元曲,更是诗声一体,情韵同辉了。可惜的是古代诗词的曲谱基本流失,所剩无几,让我们今天的后人无法领略古人风采。可喜的是今人更胜一筹,把歌唱和戏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文艺百花园千红万紫,竞相开放。京剧就是其中的一朵。
京剧形成了唱念做打舞的一整套演出程式,其中唱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唱词也就与诗歌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首先,京剧唱词就是韵文,就是诗歌、词曲:
京剧的唱词都是韵文。这一点,京剧词曲与古典诗词没有两样。
(1)京剧唱词中有不少是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后面祥论)
(2)京剧唱词中有许多是继承昆曲的调式,必须按词曲的规律去创作的。
京剧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是京剧艺术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京剧曲牌有几百种之多,后来常用的不过几十种,京剧曲牌按其形式和使用上的不同,大体分为“混牌子”和“清牌子”两大类。
京剧中常用的“混曲牌”有风儿松、六儿令、三枪、点绛唇、泣颜回、江儿水、拜场、尾声等。经常用于传统剧目《雁荡山》、《两狼关》、《挑滑车》、《汉津口》、《小山河》等。
京剧中常用的“清牌子”有小开门、柳青娘、洞房赞、万年欢、哭黄天、朝天子、节节高、雁儿落等,经常用于传统剧目《群借华》、《挡马》、《雁荡山》、《海瑞背纤》、《康熙大帝》、《后金春秋》、《美狐》等。
这些曲牌当中,有的是有唱词的,可以歌唱,有的是没有唱词的,只是伴奏用曲牌,(据360百科改编)
(3)京剧编写的新唱词,也必须按诗词韵律的要求,讲究声调平仄。这一点和作诗词几乎没有两样。
京剧编写的新唱词,虽然在字数上不受太大的限制,但有一定的规律,大多是七字句(取二二三形式)和十字句(采取三三四形式或四三三形式)。不管字数多少,两句一韵,基本上是不变的;因为一段唱词很多,中间转韵是许可的;由于唱词句式的变化,和律诗词曲比较起来,对于唱词用字的平仄要求,就不太严格了。
不但京剧唱词讲究韵律,就连京剧的道白也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语音规律。在京剧的实践中,京剧唱腔讲究中州韵,湖广音。而京剧的道白分成”京白“和”韵白“两种,无论哪种,都需遵照汉语四声要求,不能出错,和诗词一样严格。
和古诗词一样,京剧唱词讲究平仄韵律,形成平仄交替,声韵回旋,悦耳动听的优美旋律唱腔,形成了戏曲声乐的最高形式美。

二、京剧唱词中经常引用古诗词,来丰富唱词的艺术性和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诗词中引用前人诗词名句,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许多诗词由于引用名句。而留下不少佳话,形成文坛轶趣。京剧唱词中也有这样的现象。
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有一出戏名为《还珠吟》,其中的一段唱就是直接用的唐朝诗人张籍的诗《节妇吟》。张籍的诗为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涙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全唐诗》卷382-第16)
除去诗题外,一字未改,全在唱词中。剧中,张文昌私赠乌玉英明珠,乌玉英与张私会,后乌玉英自觉有背丈夫,就把明珠还于张文昌,完成了自赎。
当然,张籍诗的原意并不在还珠,而是回避司空李师道的邀请,借题发挥,谢绝李师道的邀约。但是,荀先生这里的用运完全恰当,没有丝毫借喻的痕迹,完全是诗的字面意义。
荀慧生先生的《还珠吟》当中有女主人公乌玉英的另一段唱:
“拥鼻酸吟一向愁,低眉深恨嫁牵牛。
光阴负我难相偶,心绪牵人不自由。
把酒送春惆怅在,不知人静月当楼。
当时若是逢韩寿,争做夫妻得到头。”
这短短的八句唱词中,就有几句都是引用唐代诗人罗虬的《比红儿诗》中的诗句。罗虬的《比红儿诗》很长,是绝句一百首。其中两首是:
“长恨西风送早秋,低眉深恨嫁牵牛。
若同人世长相对,争作夫妻得到头。”
“ 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当时若是逢韩寿,未必埋踪在贾家。”
上引的两首绝句,和荀先生的唱词比较,“低眉深恨嫁牵牛”·“当时若是逢韩寿”完全和罗虬诗句一模一样。“争做夫妻得到头”中,只是把罗虬诗句中的“作”,改作为“做”
唱词和诗中的韩寿(?-300)字德真,西晋时期官员,自己长得一表人才,文采也很出众,一次在他的上司贾充家中,被贾充的小女儿贾午看见了,贾午就喜欢上韩寿,于是就有了贾午和韩寿的私通,后来被贾充发现,贾充无奈,只有把贾午嫁给韩寿,韩寿也因为贾充的提携而飞黄腾达。
罗虬的诗说,韩寿如果遇见杜红儿,韩寿是会和杜红儿婚配,不一定留在贾家。
荀先生的唱词中的乌玉英却说,她如果遇到韩寿,也会和韩寿做一辈子夫妻的。
《还珠吟》是荀先生的御用编剧陈墨香先生的大作,陈先生精通文史,诗词功底很厚,所以古典诗词随手拈来,运用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欣赏戏曲,不但是欣赏唱腔,同时也是欣赏戏词,不要把戏词只当做百姓俚语。须知,戏词中有许多文史知识。

荀慧生先生还有一出名剧叫《霍小玉》,里面有一段霍小玉的唱词:
“山上复有山,何日里大道还。
我欲化望夫石一片,要寄廻文织字难。
纵有这爱如冬日寒炉火,只怕那弃若秋风扇一团。”
这是霍小玉思念丈夫李益的唱词,在唱词中已经透出了霍小玉预感要出事,预料到被抛弃的可能性。果不其然,李益另结新欢,舍弃了霍小玉。
霍小玉这段唱词中“山上复有山”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字谜,“山上有山”是“出”字。这句诗原出自汉末南方民歌(也称古绝句)中: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摘自《古诗源·乐府卷》第131页)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字谜。头一句“藁砧今何在?”中的“藁砧”为古人用的轧草石,又名“砆”,隐喻为“夫”。第二句是“出”字。第三句说的是大刀头上有“环”,隐为“还”字。第四句要复杂一些,“破镜飞上天”是指弯月在天上,“破镜”指半月,即弯月。从圆月到弯月是半个月周期。
按《古诗源·乐府卷》(美文、逸才主编,第131页)将此诗翻译为:
“丈夫今何在?出去了。
何时当回还?半个月。”】

“我欲化望夫石一片,要寄廻文织字难。”“望夫石”是神话传说,有许多版本。“廻文织字”也是取自民间故事。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因得罪了苻坚的手下大官被流放到流沙县。夫妻天各一方,他的妻子苏蕙特地在一块锦缎上绣上840个字,纵横20几个字的方图,可以任意地读,共能读出3752首诗,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与关心之情。这就是回文诗的来历。霍小玉说“要寄廻文织字难”是因为自己现在生病了,已经无力织锦了。
“纵有这爱如冬日寒炉火,只怕那弃若秋风扇一团。”这两句是出自唐诗人李益的一首诗叫《杂曲》,其中的几句是:
“···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义即夫婿,无义还他人。
爱如寒炉火,弃若秋风扇。山岳起面前,相看不相见。···”
李益就是他自己诗中所描写的所谓“君子”,他一会儿“爱如炉火”,一会儿“弃若团扇”,始乱终弃,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最后,霍小玉一气而亡,李益亦抱憾终身。
荀慧生先生和陈墨香先生共同编剧写的《霍小玉》化用了李益的诗来写他自己的事,真是奇妙无穷,荀慧生先生的段“四平调”也唱得出神入化,非常感人。
霍小玉是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女主角,她知书达理犹爱好诗词歌赋,她特别喜欢诗人李益的诗,所以在媒人提到李益喜欢她时,她一口就答应下这门亲事。在她思念李益时,也能随口说出李益的诗句。
荀慧生先生和陈墨香先生在编《霍小玉》这出戏时,随着剧情的发展,让主人公霍小玉唱出李益的诗,非常符合主人公的身份,是水到渠成的事,一点也不显得突兀。
霍小玉这段唱词只有六句,却引用了汉唐两首诗和两个民间故事,说明了作者的文学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写崔莺莺到十里长亭送张生,第一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把整个情境渲染得多么优美,她和张生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感,抒发得多么充分。京剧大师张君秋演出的《西厢记》这一折时,用反二黄散版转原版,把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君瑞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王实甫的《端正好》开头几句词,实际上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的开头。范词的开头是“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王词只把“叶”改为“花”,突出了“黄花”,也就是“菊花,这种最能体现秋天色彩和特征的花,来渲染离别气氛。接着用西风、南飞雁、红叶等自然景色进一步深化离情别绪。
王词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是化用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两相比较,各有千秋。
总之,戏曲词句,如能化用更多的诗词,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感染力。

新编历史京剧《下鲁城》(国家京剧院演出),是说刘邦在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情况下,还有一座小城——鲁城(即现在的曲阜)没有拿下,准备用武力夺取。王后吕雉认为不可,因为守鲁城的是他们的恩人项伯将军,不应以怨报德。军师张良在私探鲁城后,报告刘邦,鲁城虽小,但是军民一心,准备抗战到底。刘邦等化妆进入鲁城侦查,看到鲁城老幼同仇敌忾,随改变策略,以攻心为上,送回了项羽的灵柩,取得项伯的谅解,化解了矛盾,拿下了鲁城。
这出新编历史剧,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史记》《本纪·汉高祖》有记载。我更感兴趣的是剧中所引用的诗词。
剧中有两处引用古诗,一处引用原文,一处化用诗句。
引用原文的是第二场张良深夜拜访项伯的时候,项伯的义女馨儿,弹唱屈原的《九歌·国殇》,其词曰“首身离兮心不懲,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四句诗表达了项伯对于项羽的评价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项伯领导的鲁城人誓死不屈的精神。张良听了后,回报刘邦,才有了下面的化妆侦查鲁城。
化用诗词是在最后一场项伯的唱词中,项伯在见到项羽的灵柩后,放声大哭,唱到:“生为人杰死鬼雄”,这句唱词实际上是化用了李清照的咏项羽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句“生当人杰死鬼雄”把项羽的一生概括竞尽。
新编历史剧中引用或化用古诗词,不但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更能增加剧本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许多京剧就是根据诗词的内容改编而成的:
京剧《满江红》是根据宋岳飞的抗金事迹编写的京剧,全剧的核心唱段是岳飞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词在剧中首现是在全剧的第二场,岳飞带领众将官誓师北伐,岳飞独唱后众人合唱。岳飞的词本身就慷慨激昂,在加上京剧音乐的烘托,更显得大气磅礴。
后来第七场岳飞在风波亭遇难,幕后响起《满江红》词的第一阙,为岳飞送行。第十场,当岳家军再次踏上征途时,大家合唱《满江红》的第二阙。
全剧反复吟唱《满江红》,不但显示了岳飞等人的收复失地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主战派对投降派的不屈斗争。我们也看出了岳飞的词《满江红》对于京剧剧本的作用,它不但是核心唱段,也是全剧的核心,如果没有它,恐怕其他的诗作都不能代替。

京剧《李清照》是山东济南市文化局与济南市京剧院共同新编的历史剧,它用运的李清照的诗词多达十三首,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孤燕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声声慢》“寻寻觅觅”等等。这些诗词,不但很好地串联起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同时也把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相亲相爱与事业成败,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剧中引用了李清照的诗《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通过歌颂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有力讽刺。南宋的统治者,苟且偷安,偏居一隅,造成了广大的北方人民的流离失所,李清照是深有体会的。
京剧剧目根据诗词编撰的有许多,比如,京剧《剑阁闻铃》就是根据白居易诗《长恨歌》编写的。当然,还有陈鸿的《长恨歌传》。
张派名剧《春闺梦》的剧情除依据杜甫《新婚别》诗意外,连剧名都是根据唐诗来的。唐陈陶诗《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而该剧的剧情的确符合“春闺梦”三字。
用自己写的诗词内容而编成传记体戏剧的还有新编京剧《辛弃疾》,《辛弃疾》一剧,基本上是按辛弃疾的诗词来写的。每一场都以一首词作主线,把辛弃疾的词作为他的情感追求,事业追求,人生追求。以词传情,以词达意,以词传声。这是《辛弃疾》一剧的最大特点。
京剧《蔡文姬》是根据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写的。
“胡笳十八拍”是蔡琰的身世自述长诗,按郭沫若的解释,“拍”就是“首”,十八拍就是十八首,这十八首诗主要叙述蔡琰被匈奴俘虏到被解救回汉后的主要经历。
“悲愤诗”有两首,叙述了蔡琰的一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首自叙体的长诗。
京剧《蔡文姬》就是根据這两首诗,还有《汉书》《后汉书》等历史资料编写而成的。

四、京剧剧本中,编者通过主人公之口吟诵的诗词,增加了人物的厚重感:
京剧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剧剧本中不但经常引用诗词,作者也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创作和编写诗词,通过主人公之口,吟诵诗词,达到深化主题,刻画人物的目的。
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中,曹操创作的《短歌行》、《观沧海》、《蒿里行》等诗在唱词和道白中均出现过,表现出曹操心怀天下,关注人生的壮阔胸怀。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怀才不遇,以歪脖子树自比,写了一首诗:“分明栋梁才,怎么路旁栽?为何遭小看,皆因脖子歪”。这首诗也在剧中前后两次出现,很好地配合剧情,也抒发了徐九经怀才不遇、感叹人生、疾恶官场的情感。
荀派名剧《红娘》和张派名剧《西厢记》中都崔莺莺写给张生的信这一情节,信中写了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就是根据这首诗,夜晚去和崔小姐相会的。
诗词在京剧中的出现,不但丰富了剧情,也使人物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

结论:京剧唱词是诗词,京剧剧本中有许多自作诗和引用诗词,许多剧本都是根据诗人的诗词创作而成的,所以,京剧与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诗词,也许就没有京剧。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清人袁枚(1716--1798)有一首诗,叫《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希望文人们不要眼睛老盯着《长生殿》,普通老百姓的生离死别、情深谊长、生活冷暖可写的东西多得很,翻来覆去地写帝王将相,有什么意思?
京剧要体现现代生活,才能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为现代人接受。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最近,看到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正芳演唱的京剧《霍小玉》“山上复有山”唱段,其中从第三句就不同,为“要寄回文只字难,总有这角枕锦衾明似绮,怕只怕孤眠不敌半床寒。”
上篇所引的是“要寄廻文织字难”,是说“廻文”,即可以回还往复读的诗。相传是从前秦妇女苏若兰的《璇玑图》而开始的,因为《璇玑图》是用丝织成的,所以《霍小玉》“山上复有山”的唱词中用了“织字难”,可见是“廻文”。当然,也可称“回文”。但是,张先生的唱词中“要寄回文只字难”,这里的“回文”只能当“回信”讲,所以后面就用“只字难”,即回一个字都难。
张先生唱词中的最后两句也不同,说的是即便有漂亮的锦衾和角枕,也不敌孤眠带来的内心寒寂。这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是很好的。但是与引用李益的诗句内涵上是否稍逊一筹?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京剧《大唐贵妃》也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意编了剧情,其中《梨花颂》唱段就融入了《长恨歌》的诗意。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荀慧生先生有一出名剧叫《霍小玉》,里面有一段霍小玉的唱词:
“山上复有山,何日里大道还。
我欲化望夫石一片,要寄廻文织字难。
纵有这爱如冬日寒炉火,只怕那弃若秋风扇一团。”
其中的“只怕那弃若秋风扇一团”一句,和汉朝班婕妤的诗《怨诗》中的诗意相仿佛,也可以说是从班诗化出的。班诗曰: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录自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二·第117页)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关粉儿 2016-11-08 23:20:00
学习。
-----------------------------
谢谢,问好!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白鹤亮翅2015 2016-08-16 15:12:19
清人袁枚(1716--1798)有一首诗,叫《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希望文人们不要眼睛老盯着《长生殿》,普通老百姓的生离死别、情深谊长、生活冷暖可写的东西多得很,翻来覆去地写帝王将相,有什么意思?
京剧要体现现代生活,才能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为现代人接受。
-----------------------------
@寒窗哭读 2016-11-10 15:22:30
赞一个
-----------------------------
谢谢,问好!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宁缺分侨 2016-11-12 23:38:24
你不会又是广告吧
-----------------------------
你说什么呢?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京剧《霍小玉》中有一句唱词“欲化望夫石一片”,“望夫石”是一个神话传说,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妇女,在她的丈夫从役远征,她为丈夫饯行,立在山上,望夫去而不回,久而久之,化作一块立石,因此名作“望夫石”。
唐朝诗人孟郊有《望夫石》诗:
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
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
宋朝苏轼有《望夫台》诗:
山头孤石远亭亭,江转船廻石似屏。
可怜千古长如昨,船去船来自不停。
浩浩长江赴东海,纷纷过客似浮萍。
誰能坐待山月出,照见寒影高伶俜。
霍小玉对于李益的深情,是无可比拟的,她也要化作望夫石,来表达她的感情。可是,那个见利忘义的李益,却不顾她的死活,离她而去,害得霍小玉一病而亡。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根据诗词改编的戏剧
元杂剧《墙头马上》是元代剧作家白朴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井底引银瓶》改编的。白居易的诗为: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白居易的诗实际上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最后李小姐的感叹“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发人深省,振聋发聩。她告诫所有痴心女子,对待婚姻要慎之又慎,切莫轻易许人。
但是白朴根据白居易诗《井底引银瓶》改编的元杂剧《墙头马上》最后却是大团圆的结局,成为一出喜剧。昆曲《墙头马上》是根据元杂剧《墙头马上》改编的。1963年,由蔡振亚、荣磊导演的昆曲《墙头马上》(由俞振飞饰演斐少俊,言慧珠饰演李倩君),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根据诗词改编的戏剧
安徽桐城有一处景点,叫“六尺巷”,成为人们进行德义教育的场所。此巷据说是根据清康熙年间尚书张英的一首诗而形成的。张英老家的吴姓邻居,要盖屋,筑墙的时候侵占了张家的地基,张家人就写信给在京为官的张英去信反映情况,张英就写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诗,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信后,就让出地基三尺,吴姓邻居知道后,也主动让出三尺地,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安徽黄梅戏剧院根据这一传说故事改编的黄梅戏《六尺巷》很好地表现了这一德义的内容,并且被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反映良好。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西厢记》张生在西厢园外弹琴赋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首诗原为唐朝诗人元稹写的五绝诗,诗题是《明月三五夜》。张生借用为自己传情达意。这也许是读书人常用的手法。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京剧《剑阁闻铃》中李隆基有一段唱词“忆当年后宫三千俱佳丽”:
“忆当年后宫三千俱佳丽,三千宠爱一身集。
一笑百媚溢仙气,六宫粉黛不可期。
长生殿上华诞喜,华清池暖沐雪肌。
沉香亭中珍诗迹,玩月楼头似童嬉。
朝暮暮绵绵情意,心相印欢漾涟漪。
爱妃呀——
音容笑貌仍相伴,此去永不再复还。
愁肠百结魂欲断,梦你难成泪盼干。”
这段唱词基本上是按照白居易《长恨歌》的有关词句改编而成的,如《长恨歌》中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等。另外,还取意于李白的《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得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还从骆玉笙演唱的京韵大鼓唱词中引用词句,如“再不能沉香亭谱调清平。再不能玩月楼头同玩月,再不能长生殿内祝长生。”
与此相当的还有京剧《长生殿》、《大唐贵妃》等。
评弹也有《剑阁闻铃》。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看了诗后就不和胡家人计较了。而胡家人知道后,也不去占张家的宅基地,并且也让出三尺地,这就形成了后来有名的“六尺巷”安徽人把这一有名的故事编成黄梅戏《六尺巷》
唐末杨玢在尚书任内,快要告老还乡的时候,他在故乡的旧屋地产,有些被邻居侵占了。于是他的家人们要去告状打官司,把拟好的起诉书送给他看。杨玢看了,便在后面批说:"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这首诗的大意是四邻侵占我们的房产那就让他们去侵占好了,毕竟要想想当初未曾置办这些房产之时。如果你们还想不通,不妨到唐代的含元殿的殿基上望一望,当年是何等繁华富丽,而今却是秋风萧瑟,荒草离离。言浅意深,颇有警世作用。
他的家人看了后就不去告状了。
张英是否受到杨玢的影响?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京剧《缇萦救父》——从班固《咏史》诗说起

汉朝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他写有一首《咏史》诗: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班固的诗说,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以后,出现了“肉刑”(指割断肢体,如割鼻、剜眼、割耳、断指、断脚、脸上刺字等等酷刑。)而太仓令淳于意被人诬告有罪,被押解长安。他感到自己无有儿子,只有女儿,不能为自己伸冤,茕茕独立,无有援助。他的小女儿缇萦,听到父亲言语后,就随他一起去了长安,冒死替父亲上书皇帝,言明自己的父亲是被人诬告,是一个好人,不应受刑。自己情愿没身为奴,赎父亲出狱。汉文帝被她精神感动,遂放了她的父亲,并在后来废除了肉刑。班固在诗的最后,赫然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慨叹,在那以男权为核心的时代,一个小女子能冒生死之风险上书救父,做出连一般男人都不敢做的事,真正是一个石破惊天的大事。值得人们的称赞。
淳于缇萦救父的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文帝四年中,(公元前176年)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上闻而悯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这短短的文章中说了缇萦的父亲被人诬告,父亲感叹无儿可以帮忙申诉,小女儿缇萦遂随父赴长安,冒死替父写状告到皇帝面前,汉文帝被其行为感动,遂放了淳于意,并且废除了肉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关于淳于意的记载,除去上面一段外,其余都是记载淳于意的医案,淳于意除去做过太仓令的小官外,就是为民行医看病,司马迁把他和扁鹊放在一起列传,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著名的医生。太史公不厌其烦把淳于意的许多医案史籍记录下来,并且放在史记里,不仅是说明淳于意是一个伟大的医生,同时还是一个医学档案的记录者和保存者。
到了魏晋时期,曹植也有一首诗《精微篇》,诗是写了许多历史事迹,其中关于缇萦的事迹是重点描述之一,诗中说:
“····· 太仓令有罪。远征当就拘。自悲居无男。祸至无与俱。
缇萦痛父言。荷担西上书。盘桓北阙下。泣泪何涟如。
乞得幷姊弟。没身赎父躯。汉文感其义。肉刑法用除。
其父得以免。辩义在列图。多男亦何为。一女足成居。……..”
曹植的诗和班固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赞誉缇萦孤胆救父,胜似男儿。
缇萦的事迹代有人传,生生不息。唐、宋、元、明各朝代都有诗人称赞缇萦的事迹。到了清朝,出现了用戏曲来表现缇萦事迹。京剧《缇萦救父》就是其中之一。
清末民初时就有《缇萦救父》(又名《除肉刑》)演出剧本。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王瑶卿先生改编的剧本《缇萦救父》作为内部教学用书出版,北京戏剧学校作为教学用书,由程玉菁老师执教,排练《缇萦救父》,后来搬上舞台。1956年张君秋先生曾经饰演缇萦,演出京剧《缇萦救父》,使之成为张派名剧之一。更有意义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江苏省长荣京剧院,为了培养荀派接班人,荀慧生先生的嫡传弟子宋长荣先生亲自主持,为荀派的第三代传人、宋长荣的嫡传弟子朱俊好量身定做、改编、排演了京剧《缇萦救父》,使之成为荀派的新作,经过多年打磨,在2010年3月4日上演,得到普遍好评。该剧由江苏省昆剧院著名导演范继新执导,郭彦民编曲,续正泰作曲,主要角色均由江苏省长荣京剧院优秀中青年演员担任,演员的平均年龄尚未到23岁。该剧的演出,是对京剧荀派艺术的又一次重要的继承和创新。

楼主:白鹤亮翅2015  时间:2019-03-14 09:51:26

京剧《霍小玉》中霍小玉有一段唱:【二黄慢板】”叹红颜薄命前生就,美满姻缘付东流。薄幸冤家音信无有,啼花泣月在暗里添愁。枕边泪共那阶前雨,隔着窗儿点滴不休。”其中最后两句就是从唐诗人·徐月英的诗句”枕前泪与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演化而来的。

楼主:白鹤亮翅2015

字数:10513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6-08-15 18:44:00

更新时间:2019-03-14 09:51:26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