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品鉴笔记》---微言杂说

《品鉴笔记》---微言杂说

楼主:弘言  时间:2019-03-21 16:59:00
微言杂说---卫鞅功成名就,为何却不得善终,受车裂而死(中)
秦孝公死了,他的儿子秦太子继承王位,被称为秦惠文王,秦国的天变了,卫鞅的大靠山没有了,对卫鞅一向看不顺眼的秦太子,登上了秦国的国王宝座。卫鞅的噩梦就要开始了!无论你卫鞅曾经对秦国作出的贡献有多大?功劳有多高?都抵消不了以秦太子当今的新秦王为首的反对派势力,对卫鞅的仇恨,或者说卫鞅与秦孝公主导的秦国新法对守旧派的利益伤害之怨气,是难以抹去的!
卫鞅变法对整个秦国国力百姓有大大的好处,但是却伤害到了秦国守旧的权贵势力!现在这股权贵势力,已经忍耐多时,就等着太子登基,他们将会像一群饿极了的恶狼一起扑向,已经瞄准了多时的猎物——卫鞅,将他撕咬的粉碎,才解曾经的怨气罢了!
秦惠文王刚刚登上王位宝座,新王的老师公子虔的其他徒弟,就率先告发卫鞅准备谋反,叛乱!实际上这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没有任何证据,没有任何行为显示卫鞅谋反。就算是猜测卫鞅要谋反,但是却没有谋反已然的行动,没有事实的彰显!
作为一个对秦国有着巨大贡献的改革功臣,上一任老秦王的得力助手,上一任秦国的宰相,就凭着一个告发,而且告发的内容只是猜测的行为,告发商鞅想要谋反!注意这一点,是想要,是思想上的可能,当然这一点不必过多的解释,虽然在现代法治中,法律是不惩治思想犯的,虽然脑子里想犯法,但是没有实际行动,法律是不能惩罚的。
但是有的人就要说了,要提前防备,要防患于未然,要把危险消灭在萌芽之中,要上医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等到真正乱了,真正谋反了,再去镇压,惩治,已经晚了,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在有人告发卫鞅谋反,不管是现行犯,还是思想犯,由头已经有了,秦王立即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听到风声之后,情急之下逃亡魏国,乖乖呀,逃亡魏国,不知道商鞅是高明过头了,还是真的是病急乱投医,还是他深思熟虑,觉得魏国国王曾经看错了他这个人才,现在人才又回来了,知错就改,重新接纳他,聘任他再回到魏国做宰相!
痴人做梦,人太高明了,有时候会失去一个普通人平常人的简单判断力,总是用自己特别高明高级的思维去解读别人,其实世界上大多人都是普通人,惯性的思维支配着大多数人们度过一生,国王也不例外。人世间,奇才,怪才,不同凡响,与众不同的,反常思维的人的确很少!当然如果有这样的人,的确是社会的福音,比如,宽宏大量,以德报怨,知过必改,这种高尚品格的人。
但是恰恰相反,宽宏大量的人少,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人多:以德报怨的人少,以更大的怨报怨的人多;知过必改的人少,知过不改的人多!精英少,普通人平常人多。即使是国王,高阶层领导,除了很多开国的君主,其他多数继承来的君主,或者侥幸上位的君主只是名义上群体的精英,骨子里其实还是普通人,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无数的国王,大大小小的君主,最后落得个,国破家亡,身首异处,纵观他们平时的行为举动,太平常了,太普通了。太顺着人性了!好逸恶劳,喜欢听谗言软语,讨厌公正直梗之臣的,多了去了!
魏国也不例外,商鞅现在大难临头,逃跑魏国,魏国人不接纳他,那是情理之中的,不久之前,卫鞅领导的秦国军队以欺骗的手段,大破魏军,给魏国军队造成巨大的伤亡,从而还掠夺了魏国大片的土地河西之地,还有魏惠王献上的丰厚的金银珠宝求和礼物,更重要的是卫鞅给魏惠王造成的颜面扫地,低声下气的去祈求秦王的屈辱之心!魏国举国上下是不能接受,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如此伤痛,如此屈辱的叛国之臣。
没有办法,商鞅只好又折回秦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带领自己的亲兵发兵攻击附近的郑国,意图开辟出一条新的生路,可是外来户,就是外来户,从根子上讲商鞅就是秦国招来的一个高级打工仔,老领导秦孝公走了,新领导秦惠文王,不想用你,还恨你,秦国的民心是向着你打工仔还是向着有着深厚根基的新国王呢?毫无疑问,那些曾经被商鞅伤害到的利益群体,和想要争着在新王面前迫切立功的士兵们,很快就攻破了商君的小团体,当场格杀这位在秦国历史中璀璨耀眼的改革功臣商鞅,
商鞅就此命丧黄泉,但是却不得好死,秦兵们杀死商鞅之后,还要对他做最后的报复,将他的尸体车裂,就是用马车绑上商鞅的四肢身体,各个不同的方向快速驱赶烈马奔跑,把商鞅的尸体撕裂个粉碎。可谓残死,这样一位对秦国有着巨大贡献的人,终究的结果却是如此的惨不忍睹。惨不忍说。
同时商鞅的家族亲属成员,也全部被杀,商鞅不仅自己不得好报,连同自己的家属也要跟随他一起殉葬。可谓悲乎!
楼主:弘言  时间:2019-03-21 16:59:00
微言杂说---卫鞅功成名就,为何却不得善终,受车裂而死(下)
当初,商鞅做秦国宰相的时候,使用的刑罚太过于严苛残酷,曾经人们去渭水边上观看讨论囚犯,发现因为常年的对囚犯杀戮施刑,正所谓血流成河,把渭水都染红了!卫鞅做宰相十年,秦国百姓对他的怨气极重。只可惜百姓永远都是绵弱无力,随风飘荡的。卫鞅有皇权的支持,百姓无可奈何,只能心里面怨恨,不敢声张,甚至迫不得已,还要拍手称快,称好!而且还要小心谨慎不能触犯卫鞅的刑罚。
有一次有一个叫赵良的仆人与商鞅谈话,商鞅问他“你觉得我治理秦国,与五羖大夫相比谁更加贤明?这里补充一点,五羖大夫是何许人也?
五羖大夫,原名百里奚,之所以又叫五羖大夫是因为,他是当时的秦王秦缪公用五张黑色的羊皮买回来的,也可以说是交换回来的。百里奚本来是秦缪公夫人陪嫁过来的奴隶,但是他却逃跑到了宛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这个宛地紧紧挨着楚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襄阳边界。百里奚被楚国人湖北人抓住了。
秦缪公听说这个百里奚非常有才能,决定花重金把他从楚国赎回来,后来有人建议说不能花重金,不然对方就会感到这个百里奚是一个重要的人,有句话说的好,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话在任何时代都是正确的的,不仅是21世纪。楚国知道这个百里奚是人才,突然变卦不放人,那岂不是,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最后秦缪公改变策略,扬言说自己老婆的贱奴跑到你们楚国了,用五张黑色的羊皮,作为补偿给楚国人,换回百里奚这个人。于是百里奚就这样重新回到了秦国。
百里奚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因为之前他周游列国,而且早年饥寒交迫,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对社会底层百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在与秦缪公交谈之后,秦缪公认为他的确有治国兴邦之才,就开始重用于他,把国家的政事都交给他。之后的岁月里也确实是他,帮助了秦缪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秦国百姓对这位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宰相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商鞅这次问仆人赵良,其实潜台词很明显,就是觉得,自己应该比五羖大夫更贤明,对秦国的贡献更大。之所以把心中所想向外界表明,提问,只是想找一个人,来印证自己心中早已形成的答案!可惜他错了,商鞅他真的想错了!不过这却并不是一件坏事!
赵良回答道: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意思是说,大多数人对上级领导只会说好好好,行行行,乖乖的顺从,笑嘻嘻的媚言,干脆响亮的在主人面前,诺诺应答,不如一个谏挣之士的客观公正的直言快语有价值。商君主人你既然问我,希望我说真话,那首先咱们要把丑话说到前面,我今天讲真话,如果你听的不满意,可不能怪罪于我,可不能杀我啊?
商鞅说,“好,好,你尽管实话真说,言无不尽,毋庸讳言。我洗耳恭听,绝不加罪与你”.
赵良得到商鞅的许诺之后,就开始诚恳的说道:五羖大夫百里奚先生,本来是荆楚大地的鄙陋之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现在湖北的草根阶层,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平民百姓,本来在牧牛种田,秦缪(穆)公硬是把他从最底层提拔为秦国的宰相,地位远远高于普通百姓之上,一瞬间就到达秦国百姓们从来都不敢奢想到的崇高地位。
这一点,其实赵良谈到这个细节,是在说五羖大夫的起点之平凡,而且是当时秦国的最高执政者秦缪公亲自寻找他,而且非要花重金请他来秦国辅助自己的,虽然最后没有实质上,花费很多金银财宝,只用了五张黑羊皮就得到了这个珍贵的人才。但是这其实是另外一种重金,一种表面上看不到的重金聘请回来的宝贵资产。
大家注意,五羖大夫百里奚,本来是跟随晋献公的女儿一起陪嫁到秦国,做秦缪公夫人的家奴,也就是说他本来已经在秦国的核心权利层之中,但是百里奚没有那种权力欲望。反而趁着空隙机会,逃离秦缪公王宫官邸,远离这个无数人梦想渴求的秦国核心政治圈。
这就有意思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终身追求进入各个团体,无论是诸侯国也好,还是小公司小利益团队的权利核心。就算做不到一言九鼎的君王长官,哪怕做主要人物的助理,秘书或者端茶递水,侍卫服务员,保健医生等等,那对个人平民百姓来说,都将是无限荣耀,无比憧憬的事情。可是五羖大夫百里奚本来拥有,却主动放弃这唾手可得,富贵荣华的机会。
这就更显示出了五羖大夫百里奚的清心寡欲,对世间人们都津津乐道欣然向往的权利财富,他挥一挥衣袖,轻蔑的远离了!在以后的各国朝代里都有那些皇帝国王的仆人,下人掌控皇帝的命运,掌控天下的命运,掌控一个时代,掌控当时千万百姓的命运的小人物存在,真可谓是小人物大担当。
这类人,也包含阉宦之人,太监,他们到底是什么?是国王身边的,侍候他们更衣吃饭,传话打尖的佣人,可是就是这些卑微的人们,他们一句话,就可以对朝廷大臣,平民百姓产生,生杀予夺的命运转折。甚至最后可以达到控制皇帝,更换皇帝的地步。你还能说这样的小人物是佣人,是低贱的仆人吗?
不敢小觑了吧?这就是接近权利核心圈的魅力,这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进入这样的能量圈的原因。记得听过别人谈到一个故事,说李嘉诚的司机,在将要离职的时候,李老板准备多给他一点钱,让这位老司机以后的生活多一点保障,可是这位司机拒绝了,他说他这么多年给李老板开车,老板在车上谈话,打电话,要买哪只股票,要收购哪些公司,司机回到家后,也私下买一点,不知不觉司机也早已经赚尽了千万财富。
不管这个故事是否传言,但这个逻辑绝对是合理的。毋庸置疑的。
回到这里,五羖大夫百里奚,逃离秦国权贵层,甘愿去做一个平民牧牛种田,过平凡百姓的生活,可是秦缪公听说他是一个人才,不放过他,还是千方百计找到他,把他从草根一下子又抬举到万民之上,做了秦国的宰相。百里奚没有办法,只好随遇而安,当好秦国这个宰相。
秦缪公果然没有看错五羖大夫百里奚。百里奚相秦六七年,向东打败郑国。要晋国臣服,同时三次干预晋国国王的更换任命,就像晋国是自己的下属管辖之地一样,可以控制。在百里奚的为政时期秦国还去营救过楚国,立德施恩与荆楚之人,为秦国赢得了实质上和名誉上的双重利益。
五羖大夫百里奚这个人,功劳甚大,贵为宰相,地位崇高,但是却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摆过一次官谱,他辛苦劳累的时候,没有坐几匹马拉的舒服的公车,相当于现在的豪华轿车。夏天很热,他没有带着随从给他自己打一把大大的太阳伞,好防止灼热的阳光紫外线,晒到他光滑细腻的皮肤。
他在秦国国内行走(国外不行,因为与国外有战争,有反对势力,有仇恨秦国高层的人),从来不乘坐高级豪华轿车,不带警车开道,没有庄严肃穆威严的大量武装保卫人员服务与他。后来五羖大夫寿终正寝,秦国男女老少听说之后,都为之流泪哭泣,怀念他,纪念他,连儿童小孩子们都停止平时该唱的歌谣,舂米的百姓因为舂米时候会发出相似唱歌的声音,好像音乐一样,也停下来不在舂米,表示对五羖大夫百里奚宰相的尊重爱戴,纪念。
由此可见秦国百姓对五羖大夫百里奚的爱戴拥护是多么的崇高,对他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也可以反衬出百里奚对秦国的贡献,得到了秦国上下臣民的认可喜爱。
赵良接着说道:再看你商君,你的起点是因为一个阉人太监鄙贱之人景监的推举,才得以见到秦孝公,而你一直以来,都希望进入政坛,在魏国时,千方百计混进魏国宰相公孙痤的府下,希望能够得到主人的举荐,得到魏惠王的赏识提拔,可是天不随人愿,魏相公孙痤临终,终于向魏惠王郑重举荐了你,可是居然魏惠王把你卫鞅看做普通人之人,魏惠王在面对魏相的诚恳引荐,居然把他的话视为胡言乱语,头脑发热,病重糊涂了才会说的胡话,实在是有点可笑,而又不可思议。
你在魏国升官无望,总算,熬到大秦国君主秦孝公招贤纳士的公告,才来投奔,本质上还是为了求得富贵而来,这在出发点上,用现在讲的“不忘初心“”,这一个初心上与五羖大夫百里奚在根子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后来你卫鞅总算借助阉人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海纳百川,当时求贤若渴,为了振兴秦国,恢复秦国昔日祖先的辉煌,来者不拒,只要能够使之总体目的达成,对来应聘的各方人员,来者不拒,由此你得到了朝思暮想的秦王重用。进入了秦国的决策层。
可是你从政掌权之后,陵掠秦国王公贵族,残伤秦国百姓,连秦太子的至亲老师公子虔都受到耻辱的酷刑,只从受刑之后,公子虔闭门谢客,已经长达八年之久。而你又杀了祝惯,对太子的另一位公孙贾师傅也施以黥刑,脸上刺字终身羞辱。
赵良接着说道:诗经里面讲过“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你这对王公贵族的种种作为,可不是得人的行为。
另外您每次出门,身后跟随重兵手握利器全副武装保卫你,身边跟随的这些随从车辆,前呼后拥,个个持矛操戟,簇拥呼啸而行!这些防备其中有一点没有准备好,你就不敢出门。
书经里面讲过“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这警车开道,重兵武装保卫,依仗的可不是崇高的道德!德行啊!
由你这种种的作为表现,我觉得你现在是危若朝露,就好像是早晨的露珠,马上就要被阳光融化,十分的危险,而此时此刻,你不反思自己,料想后路退路,反而还在贪图商於之富饶之地,抱持着秦国的大政,继续储蓄百姓的怨恨。
又说“秦王一旦捐弃宾客,或者更换朝中大臣,整个秦国要收拾你报复你商君的人,难道会少吗?”
商君听后,摇摇头,做了个无所谓的手势,没有当一回事,继续我行我素,五个月之后,秦孝公去世,秦国变天,如赵良预料的一模一样,很快商鞅被公子虔徒弟告发,被秦兵残杀车裂,灭族。
赵良是商鞅的家仆,这是一个见微知著,十分有远见,对人事理解极其犀利准确的高明之人。
刚好商鞅这一次高傲的提问,本是想炫耀,自己与曾经的前任宰相五羖大夫百里奚功劳更大,更加贤明。这次居高临下的提问,打开了赵良的话匣子,这本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赵良能够以旁观者清的角度,替商鞅分析眼前的危机,可是一个人当他正处在鸿运当头的时间段,是听不进泼冷水人的建言的。他只会把你的话当做危言耸听,故作惊语,夸大其词之言。
商鞅带领秦军打败魏国,略得土地,挣得国际声誉,秦孝公把秦国最富有的商於之地赐封给卫鞅,卫鞅此时真是功成名就,实至名归,也正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即使赵良的真情实话,有一点点触动商鞅的心灵,回过头来看看身边的这些勇敢的商君卫兵,富饶的商於广阔土地财富,家里的荣誉奖章,储存的尖兵利器。很快就会把赵良的这段分析忘到九霄云外,随风而逝去了!
楼主:弘言  时间:2019-03-21 16:59:00
微言杂说---难解的义利之争
邹人孟轲,也就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孟子,今山东邹县人,孟子来到魏国见魏惠王,魏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道“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这是孟子与魏惠王的初次见面的一次谈话,孟子当时不远千里来到魏国,不管他是来找工作也好,还是来游说魏惠王,借助惠王实现的他的政治理想也罢!从这个谈话之中,魏惠王的语气,似乎并不是很友好,不是很热情欢迎孟子的到来!一个“叟”字,感觉就像我们今天随性的称呼别人,“哎,老头”,语气里并不是对孟子的尊重,而是轻蔑,轻视,丝毫没有会见重要人才的庄重态度。
这次见面发生在,周显王三十三年,孟子来见魏惠王,而就在此三年前,魏惠王被秦国的商鞅狠狠的收拾了一顿,把魏国打的落花流水,魏惠王又是割地,又是送款与秦国求和,又是迁都,可谓受尽了屈辱。
而在商鞅攻打魏国的前一年,魏国与韩国齐国之间的战争,也是大败而归,而且魏惠王的大将庞涓,被齐国的军师孙膑算计杀死。
在此之前的这些年,魏惠王领导的魏国一直处在挨打,被算计,割地这样的糟糕局面,前面分析过,魏惠王这个人一直比较自以为是,本来他能够当上魏国的君主,本身就是一个侥幸的偶然。
魏惠王魏莹的父亲魏武侯一直没有确立太子,魏武侯死后,魏莹与另一位兄弟公中缓争夺王位,魏国国内大乱,韩国与赵国两国国君乘机而入,攻打魏国,但是因为韩国国王与赵国国王之间,因为怎么瓜分魏国,以及对待后续魏国国王的安排,起了争执,本来赵国国王赵成侯,打算杀掉魏莹(也就是后来的魏惠王),立公中缓为魏王,但是韩国国君韩懿侯不同意,最后韩赵两国不欢而散,相继撤兵。魏莹捡回一条命,随后魏莹杀了兄弟公中缓,自己做了魏国的国君,就是魏惠王。
太史公司马迁评价这一点,说“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也!。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能够保住这条命,完全是因为,韩赵两国意见不和,不一致不统一,假如两国商量出一个相互统一认同的意见,魏国必然早就一国变成两国,被切分了。所以司马迁感叹道:国君临终之时,如果没有合适的儿子继承王位,这样的政治局面,必然导致国内各个帮派争斗混乱,这样的国家,外敌外界势力是可以很快把这样的国度消灭的。
这个魏惠王一直是享乐型的性格,大家还记得,前面谈论过田野郊外,齐威王与魏惠王会面,两人论宝,就是两人的价值观,认为一个国度,什么才是真在的宝贝,什么才是真正宝贵的资产?而且又是魏惠王率先骄傲的发问“你们齐国也有宝贝吗?原话是“齐亦有宝乎?”意思就是轻蔑的蔑视齐威王,哼,你们齐国还有宝贝?可笑!
齐威王达到“没有”。你看看齐威王,多么的高明。你魏惠王不是耻笑我齐国没有宝贝吗?你不是就想炫耀一下你魏国有宝贝,富有吗?好,我成全你,你牛,你强,你厉害,你富有。
接着魏惠王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的说到:寡人我国虽小,但是尚有径寸之珠,我魏国虽然地盘不是很大,尚且有径寸大的珍珠,可以把前后各十二辆乘车照的通明光亮。你们齐国大国,居然一个宝贝没有?哼哼,真是!原文“岂以齐国大国无宝乎?”
魏惠王的语气之中处处充满着轻视,骄傲的神态。
齐威王这次没有谦让,说道:寡人我所认为的宝物,与你所认为的宝物略有不同,我的大臣有一个叫檀子的人,我任命他守卫我齐国南城,而那边接壤的邻国楚国,不敢为寇,那附近的十二个小诸侯国都来朝拜我齐国。
我还有一个大臣叫盼子的人,我任命他守卫高唐,在那里与之接壤的领国赵国的百姓,连敢于在那一带打渔都不敢。
我还有一个下级官员,叫黔夫的人,我任命他守护徐州,结果燕人在北门焚香祭拜,赵人在西门焚香祭拜,希望能够加入我齐国的国籍,成为我齐国的子民百姓,最后迁徙到齐国领土的燕赵百姓都有七千多家。
我还有一个叫种首的臣子,我任命他抓捕盗贼,结果徐州齐国境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盗贼了。
我这四名大臣,他们的光芒可以照耀千里,何止前后十二辆乘车!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语,面有惭色。
这一段齐威王与魏惠王之间就宝贝的谈论,其实齐威王很好的给魏惠王上了一课,可是这个国君似乎没有反思能力。首先他作为国君,对什么才是自己最宝贵的资产,稀里糊涂。
似乎他更愿意从一个平常百姓之人的角度去定义什么是宝物,就像他自己炫耀的那样,有两枚可以照耀前后十二辆乘车的珍珠。就像今天各个商场最显眼的位置,让人眼花缭乱的黄金首饰钻戒一样,从商人的角度来讲,当然给这些钻石,黄金附上爱的象征,富贵的象征,那无可厚非,但是商人们自己很清楚,这其实就是一个物品,不能吃不能喝,你说他有用,他就有用,你说他无用,其实他还真无用,当然因为有全社会,尤其是管理机构给他定价,他具有流通价值,只要有人愿意接盘,愿意付钱购买,那这些珍珠项链钻石就有价值。
可是魏惠王是一国之君,如果也这样考虑问题,那可想而知他的老百姓,那可是就要倒霉了,果然后续的情况就是,他不断的挨打,不断打败仗,不断的被欺负,不断的割地,不断的求饶。他领导下的百姓,跟着一起倒霉。
相反齐威王明明白白的跟魏惠王说,他齐国所认为的宝贝,可不是你这珍珠宝贝,他认为的宝贝是人才,是各种能够保家卫国,使得齐国国富兵强,国泰民安的人才,这样的的大臣人才才是他认为的最贵重的宝贝。这其实给魏惠王还好好的上了一课。可是在后续的时间,并没有任何资料记载,魏惠王求贤若渴,重视人才。
大家还记得吗?魏惠王之前把早已经是自己人的天下奇才孙膑,残害导致残废。给投欢送抱的军事家孙膑上了膑刑,把孙膑一个健康的人,打成残废,使得这样一位,可以帮助自己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兵家,白白逼走。
孙膑含冤而去,投欢送抱到齐国。虽然这件事是因为庞涓的策划,但是魏惠王作为老板,没有识人之明,对下级官员时常发生的嫉妒,勾心斗角,不能明察。导致人才受到残害,魏惠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还有之前魏惠王他不听宰相公孙痤的建议,重用卫鞅,这又是一个千古奇才,而使得卫鞅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人才流失到秦国,结果因为秦王的重用,秦国成为了超级强国,而反过头来收拾魏国,魏国挨打受屈,又是割地,又是求和,又是迁都。
现在孟子来了,这个中国人永远丢不掉的千古名人,孟子来到了魏国。魏国处处挨打,处处受屈辱,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国,希望自己的才学,或者自己的治国理想能够在这个受了伤的魏国得到展现。或者帮助这个魏惠王实现富国强兵,民安国泰。
可是一见面,魏惠王还是那副自以为是的面孔,对前来投奔自己的各路人才,总是嗤之以鼻,轻蔑的对待。对孙膑,对商鞅,对齐威王,现在对孟子还是那个样子,原以为受到伤痛的人,会反思,会痛定思痛。可是这个魏惠王的性格跟随了他一生,他其实更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朽木,不知道痛苦,不知道反思,得过且过。割了河西之地给秦国,他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自己还有大片土地,还有数不清的百姓养活自己,给自己交税,还有大批的士兵听从于自己,他还是魏国的国王。
一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魏惠王远远的看到孟子,喊道 ‘喂,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带来了什么能够对我国有利的东西呀?”孟子说:大王,你何必一上来就把利挂在嘴上,我所带来的只是仁义而已,你作为国君,脑子里只想着你国家的利益,你的大臣脑子里只想着他家的利益,百姓们也是脑子里只想着他们自身的利益,这样上下相交,每个人都想着自身的利益,那整个国家都很危险了!。
孟子接着说道:仁义就不同了,没有听说过一个仁义之人,而抛弃他的亲人父母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大臣有仁义,而不为君王尽忠的。魏惠王沉思良久回答道:“嗯,你说的对”。
楼主:弘言  时间:2019-03-21 16:59:00
微言杂说---难解的义利之争(下)

孟子与魏惠王的初次见面,魏惠王开门见山的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其实不用仔细揣摩,魏惠王这样的提问,并没有严重的问题,只是在语气上,态度上略显不够尊重。
如果你是一家公司一个团体的老板,有人不远千里而来,找饭碗,就算不是来找饭碗,你这个老板也会认为他就是来找工作,谋生存的的,难道你会天真的以为他是来拯救你的公司,你的团队,或者你的公司现在是一个小公司,他来了之后,迅速把你的公司,变成超级大集团。他是来助推,助燃你公司的吗?显然没有这样的老板会第一直觉,这样考虑问题。
而且从一个正常人的思维角度出发,一个陌生人突然造访,你会怎么想?第一个念头,肯定是这个人,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有求于我。尤其是自己还是一个小领导,小领袖的情况下,更会这样思考问题,第一个念头必然是这样的。这才是合理的。
绝不可能是一个人突然不远千里突然上门造访,而自己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是来帮助我的,来给我送礼物,送金银财宝的,即使是来送礼的,那也必然有条件,有目的,那我也要掂量掂量他值不值,或者,干脆就如同这里魏惠王直言坦白说的话“亦有利吾国乎?,把这个“国”子拿掉,亦有利吾公司乎?吾家乎?吾身乎?
从这一点上讲,没有错,魏惠王没有错,惠王的思维很正常,很合理。
可是孟子对魏惠王的丝毫不绕弯子的坦言直语,同样直接的回应过去,而且略带反诘回敬的味道:“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的话也很直接,魏惠王你何必要把利挂在嘴上呢?我来只有带了一个仁义的思想而已,你是君王,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对我国有利?朝廷大臣脑子里整天想的是什么对自己家有利,士庶百姓脑子想的是什么对我的身体有利?举国上下彼此之间,只围绕着一个利字,相互夺取,争斗。那样的话国家将处在极度危险的状态。
孟子的话有道理吧?很有道理,可是魏惠王后来听从于他的仁义思想了吗?只是暂时觉得他说的话,好像有道理,可是最终并没有听从他这个仁义之思想,来确立治国原则治理他的国度。
仁义这个问题实在太难把握,你跟人家讲仁义,人家给你讲利益,你跟人家讲仁义,人家给你讲暴力。可是仁义他确实有用,仁义的人,人们都喜欢他,都愿意跟这样的生活在一起,没有人愿意围绕在一个暴力分子周围。没有人喜欢跟一个利欲熏天,处处讲利益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利益又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之中的一部分,人毕竟也是需要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要吃饭,要穿衣,要御寒,要住房,要躲避风雪雨雷。这就是人生命的根本利益。
当然也确实有,宁可饿死,宁可冻死只讲仁义的人,可是这毕竟不是人生的常态。
以前,孟子师从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孟子曾经问老师子思,牧民之道何先?就是治理百姓,什么才是第一要务?子思回答说“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
子思回答孟子治理百姓的第一要务是,先利之,先给百姓们利益,基本的利益,让百姓有土地可以耕种,有房屋可以居住,有饭吃,有衣穿,或者更高一点利益供求,但是一定是这些最基本的权利,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孟子似乎不满意老师子思的答案,反诘到“君子教化百姓,只需要仁义就够了,何必总是要谈利益呢?这里孟子回答子思的口吻与孟子回答魏惠王的口吻一样,也是何必曰利?何必要谈利益呢?
孟子回答魏惠王,与反问他的老师子思的口吻和内容一致,就是不要把利益挂在嘴边,也就是,君子不能老是谈利益。这一点也就是后来被无数人诟病的,诟骂的原因,迂腐,酸儒。
可是骂他又不能骂的彻底,仁义还是有用,这就是人生我认为需要变通灵活的地方,该讲利益的时候,就要讲利益,该讲仁义的啥时候,一定要讲仁义,但是这样讲也有有风险,因为别人会骂你奸猾,投机。那就无可奈何了!因为这确实是一个人不好把握的地方。
我们来看看孟子的老师子思是如何解释这一点,如何针对孟子偏执的强调仁义,不能谈利益的回答。
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固《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子思的回答,仁义并不排斥利益,相反利益也是仁义的应有之义,领居家没有米下锅了,你家的仓库米多的老鼠都来抢,你把你的米,分一点给领居,换个词语,你把你的利益分一点给领居,这一点米,难道不是利益,那是什么?你把这一点米分给了领居,无论是借给他也好,还是白送给他也好,这不就是利益吗?同时这不就是你讲仁义吗?仁义靠什么?仁义不就是利益吗?不就是靠利益体现仁义吗?
高明呢,子思的话太有道理了!仁义固所以利也!仁义本来甚至就等同于利益。一个人看到别人有危难,需要帮助,你伸出援助之手,去尽力帮助他人,不是仁义是什么?因为你的帮助,那个受困的人免受了灾难,免受了灾害,挽回了损失,身体上的或者物质上的,这不是利益是什么?此时的帮助就是仁义,但是仁义的结果是可以用利益来体现的。两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合二为一。
接着子思又说道: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仁,则下面的人百姓成员,将会无所适从,而且会有极强的不安全感,而任何一位下级人员,他之所以依附于某国,某团体,某个领袖核心人物,都是希望能够安居乐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附和上位的人设立的价值标准,而有所成长,或者生存的更好,可是若上位之人是一个没有仁的人,那请问他还有什么原则,什么规则能够设立标杆,汇聚于群众在自己的旗帜之下,就算是用法律来规则大众,但是即使是这样,法律制定的标准,不也是一样首先要体现出仁义吗?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上位之人不义,那么自己的下属必然走向相反的局面,与上位的人一样,每个人都乐于欺诈,欺骗。这样的话,就是真正的大不利,真正的利益会受到巨大的损害。
子思后面还有一句借助《易经》的话;‘利者,义之和也。’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也!
我认为易经这一句,可以这样解释,即使是非要像孟子这样偏执的强调仁义,不谈利益,那最起码也要加入利益的角色,利益是仁义的补充,利者,义之和也,一个只强调仁义的人,还是需要利益的补充。仁义甚至可以当做一把武器,能够赢得利益,比如三国时期刘备用仁义吸引了无数英雄,汇聚到他的麾下,得以建立了蜀国政权,这样的利益不大吗?利益和仁义并没有相互矛盾之处,他们两者甚至是一致的,是融为一体的。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但是利益又不是绝对非要无限制放大,利用安身,就可以,能够安身立命就可以,能够提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可以。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恩德。人生在世,能够拥有安身立命的条件,不就是最好的人生吗?这也是真正的仁义君子正应该准求的终极目标嘛!
与现在所提出的口号小康社会,不就是安身立命的升级版吗?这一点生存的基本利益,能抛开不谈吗?显然不是,所以从来没有听说单单凭借一个只讲仁义的领袖,就能攻破敌君,取得胜利的君主。这也是为什么孟子的仁义学说在战国时期,没有得到各位诸侯国的真正实行。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整天饿着肚子的人,恐怕不会去听你所谓的仁义,在民国时期那些不吃美国粮食的名人们,毕竟不能代表最广大的普通百姓,不能用那种极端的个例去要求平常之人。对普通百姓来讲是要先活下来,再想办法恢复家国的情怀。再去讲仁义。
回到本文的宗旨,魏惠王尽管问出了一个平常之人一个君王应该问出的问题,但是他还是在那个方面出了问题,就是他对待那些有才能的人,不够尊重,不够重视。
当然仁义之争是一个千古难解的话题,我认为其实孟子的老师子思,其实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利与义并无冲突,只是运用之中,就看各位的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全在各人了。
当然司马光对此也有评价:司马光认为子思和孟子的话,其实说的意思是一样,意思是一致的,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的利益,仁义的大作用,仁义的大利,不仁的人是不知道的,孟子对魏惠王只谈仁义,不提利益,就是因为孟子想要表达的其实是仁义可以给魏惠王带来更大的利益,倘若没有仁义,只谈利益,那孟子已经说了,那将会是非常危险的。仁义就是利益,就是大利益。如果魏惠王是一个懂得仁义作用的人,那利益也会随着而来。
毕竟孟子来见魏惠王绝对不是来给他上上上课,讲讲他这一套仁义学说,就匆匆回去的,他是来给魏惠王送礼物的,也是来通过自己的礼物仁义学说,找一份彼此双方都称心如意的工作的。说白了,就是你魏惠王要利益,可以。我的仁义学说,就可以给你带来利益。
子思对待百姓的态度,很直白,就是直接谈利益,谈根本利益,这根本利益就是仁义,如果连根本利益,这些百姓安身立命的生存基本利益都得不到保障,那还叫仁义吗?
但是魏惠王是君王,他已经不是普通百姓简单的需求安身立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需要,所以孟子对待君王,就不能上来就谈利益,而要谈仁义,而要让魏惠王懂得仁义,懂得仁义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这就是司马光对此的解析,所以子思与孟子其实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只是面对的对象不同,就要换一种说法,其实这也反证了仁义和利益的统一。


楼主:弘言

字数:603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10-11 22:27:07

更新时间:2019-03-21 16:59:00

评论数:2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