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红楼索隐

红楼索隐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风月宝鉴要反看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虽然爱好和研究的人很多,但是书的主旨是什么,至今也是众说纷纭搞不清楚。
《红楼梦》并不是一本永远读不懂天书。它既然是人写的,就应该能够读懂。红楼之谜之所以解不开,有很多复杂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文人头脑里,全是欧美引进的文学理念,忽略或抛弃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道理很简单,《红楼梦》的作者写书时,并不是按照现代教科书上的条文写的。


《石头记》的全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为什么要把批书人写在书名中呢?说明批语跟正文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把锁,它跟钥匙是一套,你不能光买锁不拿钥匙。因此删去脂批的本子就像丢了钥匙的锁一样。若干年来大众看到的印本大多是删掉脂批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之谜多年解不开,这也是原因之一。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因此要想读懂红楼梦,必须读脂批。第十二回提示读红楼梦的方法,回目为“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庚辰本此回加了大量批语:“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言此书原系空虚幻设。”“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贾瑞是书的第一个读者。他只看正面不看反面。
书的正面是什么呢?就是美女和情色,那全是假的。贾瑞只能看见正面的美女和淫。风月宝鉴的背面才是真的,就是死人骷髅。脂批说“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红楼梦中掩盖了真面目的人,真实是写“清冢”里的鬼。

第十二回还写了一个搞笑情节:贾瑞第二次被凤姐戏弄,在黑屋子里等着凤姐幽会。这时来了一个男人,贾瑞以为是美女来了,抱住就要亲热,闹了个大笑话,“臊的无地可入”。贾蓉贾蔷是两个男人,花容月貌全是假的,真的是戎羌。
贾瑞把男人看成女人,把死人看成活人,犯了大错,死了活该。

人们嘲笑贾瑞,其实也在嘲笑自己。绝大多数人也跟贾瑞一样正看风月。红楼梦是爱情故事,“大旨谈情”,贾珍跟秦氏有“爬灰”之嫌……。只能看见正面的美女和淫,跟贾瑞一个档次。
所以批书人在正文“千万不可照正面”处批:“谁人识得此句?”因为怎样是反看,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
“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这本书里里外外都有譬喻。第一回脂批写“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第七十八回借男主角之口说,用的是楚人《离骚》等等文章的笔法,就是譬喻写法。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在《离骚》中,把自己比做美人,把同僚小人比做“众女”。
用香草美人来影射国家大事,是古典诗歌的传统。《诗经》《卫风·新台》就是讽刺卫宣公父纳子媳的,把卫宣公比做“戚施”。“戚施”,注解说是驼背糟老头的意思,大概等于现代口语中的“垃圾货”或“丑家伙”。齐襄公与妹妹文姜通奸,国人在《南山》《敝笱》这两首民歌里,骂齐襄公是臭狐狸,骂文姜是个破鱼篓子。
古人把《诗经》中的这种写法称为“比”“兴”,有些说白了就是指桑骂槐。老百姓批评朝政讥剌国君,不敢直接指名道姓,就绕一个弯子唱成情歌或儿歌,假装谈情说爱写景咏物,暗中抒发怨愤不满,嘲讽的是谁大家心知肚明。统治者即使知道了也很难声张问罪。
后代的文人一直继承了这种传统,以至演变为一种写作技巧和艺术风格。唐诗中有朱庆余的一首诗题目叫《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临近大考了,先让大官张籍看自己的文章,附上这首诗。诗中把自己的文章比做新娘子化妆,把考试写为“拜舅姑”,新媳妇见公婆。诗的意思是:您看拙作写得怎么样,合乎文坛时尚吗?张籍读了此诗,回诗一首:“越女新妆出镜新,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两诗全是譬喻。
后人欣赏这首诗,知道一点朱庆余的生平,他什么时候参加科考的,考中了没有,唐时科举是怎样进行的,对理解作品是有帮助的。但如果考证朱庆余何时娶妻,妻子何方人氏名叫什么,长得美不美,公婆待她怎么样,那就走到岔路上去了。很多红学研究正犯了这样错误。

清朝有位高人,外号叫二知道人,他说“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
曹雪芹写红楼梦,本来是抒发自己内心愤怨的,但大部分看官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对于宫廷和官场的你倾我轧,就像第五回说的如看猫狗打架一般。普通人最爱看的,一是两队人马打战,一是“两个妖精打架”,或刀枪棍棒,或脂粉钗环,《儒林外史》一类的作品,读者面不宽流传不广。红楼梦也必须有爱情故事,才会获得更多的读者。
因此红楼梦明写的是爱情故事,暗隐的是作者曹家与清廷的恩怨,“假儿女以发之”,儿女故事只是载体,都是假的。
第一回作者反复声明的“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其中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全是掩人耳目的假话。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写真事会带来杀身之祸。

庚辰本在为凤姐攒金作寿一回中批语写:“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第三十七回脂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分,讽刺时事”,全是,没有一首不是。
以上两则批语是对第一回“毫不干涉时世”的否定。红楼梦的本旨就是“讽剌世事”,曹雪芹的“孤愤”也不是谈情说爱,而在朝堂之上,假儿女之情而发之也。
再举一例。第七十七回晴雯死了,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写了一篇很长的祭文悼念,第七十九回脂批写“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代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又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从叙事文学结构角度,怎么看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和《芙蓉诔》都像是全书的总结。第一回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用中秋诗起,指第一回贾雨村吟诗;用中秋诗收,就是指七十八回《姽婳词》和《芙蓉诔》。全书应该只写了八十回,这也符合发现石头记手抄本止有八十回的事实。晴雯死则石头记终,那么晴雯就是书的主角。
奇怪的是,批语说“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若云必因晴雯耒,则呆之至矣”。看官如果以为只是给晴雯写悼词,就是愚蠢到了极点。
唇亡齿寒不是讲生理构造,鹬蚌相争也不是描述动物行为,而是譬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诗经》里有《硕鼠》篇,也不仅仅是大老鼠的故事。只看表面文字,三岁幼儿的水平,呆之至矣。
同理,贾宝玉写《芙蓉诔》,“实不为晴雯而作”,悼晴雯是假的,真正悼念的另有其人。
第三十一回湘云翠缕主仆二人论阴阳的文字,有一个点睛提示:“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意思是:红楼人物的阴阳,不是指真实人物的性别,而是譬喻其政治地位。
作者真正悼念的那个人,并不是个女子。书中写为丫头,是譬喻他的奴才身份。如果只看表面文字,贾宝玉是在给一个丫环写悼词,那就是“呆之至”,愚蠢至极。
脂批“实诔代玉”也是假的,真的是不能说的。第七十九回林黛玉还活着,给活人写悼词,那属于大不尊敬。而且严格说林黛玉并不是人。
程本第九十三回写“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众所周知,后四十回乃后人所续,并非原作。但续书人是读懂了第一回的。第一回描写绛珠的来历时,批语是“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神瑛侍者(即呻吟诗者,就是作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绛珠只是作者的血泪,或者说眼泪的人格化,——用眼泪浇灌出来的艺术形象。
因此说,诔晴雯诔黛玉全是假的,真正悼念的那个人物,是作者逝去的亲人,红楼梦就是为他而作。这个人是忠而获咎被逐而死的。知道一点作者曹家的经历,这个人物不难猜出来。

红楼隐喻之所以难解,是因为要瞒过御用文人的眼睛,躲避文字狱,只能用极其晦涩的文字。脂批也说一般读者不必追究其隐喻,——说出来是有杀头之罪的。
但是写书的目的是给人看,大家都看不懂,岂不是白写了?“十年辛苦”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没有知音共鸣欣赏,是十分遗憾的事。
第十二回道士拿出风月宝鉴来,告诉贾瑞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庚辰本的批语是:“谁人识得此句!”
甲戌本第二回“智通寺三字”旁的批语是“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
第一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处,眉批是“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
这就是说:要真正读懂红楼梦,就必须解开红楼梦中的隐喻。不知道表面文字背后的隐喻,就不知道作者的本意。尽管你才高八斗,说得头头是道,也只是隔靴搔痒,离题甚远。
难道说二百多年来就没有一个人读懂?也不是。世上能人甚多,但清朝人即使读懂了隐喻,也只好心知肚明,意会而不敢明言。
《劝戒四录》记载,有一位满人叫玉研农的,他说:“红楼梦一书,我满洲无识者流……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为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此人任安徽学政时,曾经禁书焚版,但收效甚微。
还有个叫张新之的人,他的批语写:“大道理乃此书大旨,于刘姥姥暗演之,于秦氏明演之。”(第十三回)“刘姥姥至三十九回方再见,而中间二十余回无非演刘姥姥者”(第七回)。“谁能打焦太一个霹雳,震碎红楼,使梦者醒而烈曰当空,刘老老偃旗息鼓,搬向原乡里去住。”(第八回)
这位清朝人是看出些道道来的,只是不敢说透。这几则批语意思是什么呢?“大道理”即国家大事,国家大事是“此书大旨”。红楼梦是一出戏,演绎的是一段重要历史。 “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后来移居到京城,跟中原人氏有了瓜葛。刘姥姥明演的是祖宗源头,秦氏等人暗演其子孙后代,母皇虫下的皇子皇孙。她们当了管家婆,在中原儿女头上作威作福。前二十几回就是或明或暗写刘姥姥的家族。 “谁能打焦太一个霹雳”,暗指变天的风雨。“刘老老偃旗息鼓,搬向原乡里去住”,就是把外来者赶回老家去。


小尘土认为,虽然人们一听到索隐二字就绉眉头嗤之以鼻,但索隐还是解开红楼之谜的唯一途径。敝人不才,略有领会,解读于后,抛砖引玉。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红楼作者余二人
按蔡义江先生说,书中马甲为“畸笏叟”的批书人,他保存《石头记》的原稿,此人极有可能就是曹頫。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此则批语如是曹頫写的,那他就不仅是书稿的保存者,应该也是作者之一。如果仅仅是个书稿的保存者,不会对创作过程如此熟悉,并且视书稿为命根子。只有本人是作者,才会把“书未成”视为死不瞑目的终身憾事。
如果认定此批为曹頫所写,红楼作者之谜就能解开。
老头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能解开书中“荒唐言”背后真谛的人,即读懂书中真正寓意的人才是知音,才能跟作者产生共鸣。读不懂的人尽管你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说的头头是道,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因此“哭成此书”也有悲叹“能解者”很少之意。“能解者”只有批书的老头和写作圈内几个人。下文的“脂”即脂砚,是另一位批书者。当然也是知音,他也支持或参与了书的创作,有可能是“芹”的同辈。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哭成此书”是说这本书是用眼泪写成的,“泪尽”是林黛玉的话,又照应第五回的《枉凝眉》,可见批书老先生就是作者。
从“哭成此书”一句,可以基本断定《石头记》已经写完了,没写完一般不会用“成”字。“十年辛苦不寻常”“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都证明书写完了。
这跟批语下文“书未成”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哭成此书”是指书稿已经写成,“书未成”是指书没有刊印成本。
“书未成”不是说书没有写完,到甲戌年乾隆十九年已经“披阅十载”了,到“芹”逝世时,二十多年时间了,书早写完了。
既然写完了为什么说“书未成”呢?写书的目的是传给世人,不是为了死后往棺材里放。而私下手抄传阅是不可靠的,极有失传泯灭的可能,只有只有刊版印刷,才能有广泛的读者群,以至流传后世。因此把书稿付坊刻印是父子二人的终生愿望。
但是印书并非易事,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力,还要有承当社会风险的魄力。曹家是罪余之人,帮助罪犯家人写的书稿付坊刻印,弄不好会掉脑袋的,谁愿意担这样的风险呢?老头是名声臭了,只能由雪芹和脂砚两人四处奔走寻觅知音,谋求书的刻印出版,但都未能如愿。一直到甲午乾隆三十九年,书还只是手抄本,未能刊印。
“甲午八日泪笔”,联系第十九回耗子煮腊八粥的故事,有可能是甲午年的腊月初八。腊八节也是怀念亲人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头想起逝去的芹溪,只写了“八日”把“腊月”省略不写了。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老头常哭他的儿子,想自己也是风烛残年,不久人世了。书未成印,终身遗恨。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还是说印书的事,一直到甲午年,儿子死了十多年了,书还没有刊印。他想起书中的癞头和尚带石头幻形入世,空空道人将故事拿去传人,那只是作者的艺术想像。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把《石头记》手抄本印刷出版?恐怕没有。这是多么令人惆怅的事!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一芹一脂”——“脂”即批书马甲为“脂砚”的人,此时“脂”“芹”两个年青人都死了。“芹”和“脂”在世时,曾四处奔走试图实现《石头记》刊印出版,但失败了(参看周汝昌《曹雪芹新传》第三十章)——只留下我这个将死的老头了,出书无望。如果老天爷有眼,再出来像芹溪和脂砚的一两个热心敢担当的人,把手抄本变成刻印本,那有多好!
“是书何本!”一般解为“幸”字写错了,大可商榷。“幸”与“本”字形相差很大,识字者决不会写“幸”为“本”。“是书何本”是“这书何时能出印刷本”的意思,因为写本人的内心活动,无需外人看懂,省略了几个字。书稿什么时候才能出刊印本?——希望渺茫。即使有那么一天,我这个老头估计不在人世了。
“余二人”,指老先生和死去的“芹溪”两人,当为父子两人。老先生估计自己有生之年是等不到书的刊印了。但死后如果老天有眼,“再出一芹一脂”,即遇到一两个《石头记》的知音把书付印。假如真有刊印出版那一天,我与芹两人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没有什么遗憾了。
“石头记”是用眼泪写成的。“余二人”就是两位作者。一位是“泪尽而逝”“芹”,一位是“泪亦待尽”的“余”。他写批语也是用“泪笔”,标明自己也是作者之一。批书人当是曹頫,“芹”是曹頫的儿子或侄儿曹霑曹雪芹。因此可以断定,红楼作者即“余二人”,曹頫父子二人。
可是红学家把“余二人”理解为夫妻两人。蔡义江先生认为是曹頫夫妻两人,老头的老伴也把书稿视为命根子,毫无根据。
周汝昌先生认为“余二人”是“芹”和“脂”夫妻二人,写批语的脂砚是曹霑的妻子,李煦的孙女,书中的史湘云。按周说,史湘云当过妓女,曹雪芹入过寺院,《石头记》是还俗和尚与从良妓女共同创作的一本书。
那“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就是“愿造化主再生出一个芹和我来”,自己活着还希望再生出一个自己,不像人说的话。曹霑死时还不到四十岁,曹霑的妻子也不会太老,“九泉之下”也不合情理。
批语盼望的“一芹一脂”两人,就是后来的程伟元和高鹗。他们在乾隆五十六年将石头记手抄本用活字印刷出版,书名用《红楼梦》。从此以后,红楼梦成为名著广泛流传。作者“余二人”在九泉之下,应该大快遂心了。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真事隐于梦中石上。
第一回开篇把故事内容写为“石上。”
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甲戌侧批:以下系石上所记之文】(第一回)
介绍甄士隐时,正文和批文连用三次“石上”,强调这两字的重要。“石上”即石之顶部或石之头,所以书名叫石头记。
那块石在第一回里自称“蠢物”,僧道和甄士隐也叫它“蠢物”,共用了七八个“蠢物”“粗蠢”“质蠢”字样。此后在书中多次出现,多数情况下称为“蠢物。”
石既为蠢物 ,石上(或石头)就是“蠢物”二字之上,即“蠢”字,“蠢”字拆开是“三人日二虫”,最上是“三人”。
所以,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意为真事隐于“石上”,石上即“三人”,红楼故事主旨写三人。和尚说此三人都跟甄士隐有“一面之缘”。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石头”“石上”写的主题是“三人”。这“三人”与“日”相连,日是喻皇上的。这三人就指三位清帝。
先来研究甄士隐这个人物。脂批说甄就是真,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甄家就在江南。

甄士隐就是第一回自称“余”的那个批书人。甲戌本正文介绍甄士隐“姓甄名费”处,脂批指出“甄”就是“真”,“费”就是“废”。提醒看官,甄士隐这个人物是个真人,而且是个废人。
在元妃省亲回中,有这样一则批语:
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庚辰本侧批)
这位自称“余”的批书人,说自己成了“废人”,可见他就是第一回的甄士隐。“先姊”真正是指先帝,即康熙。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因此第一回的甄士隐,其“原型”就是作者曹頫,跟写批语的老人是同一个人。他自称“废人”,暗合曹頫罹罪后的遭遇,政治生命完结了,过着不会亲人不通庆吊的隐居生活,社会上好像没有他这个人一样。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甄士隐梦中是在什么地方结识了“蠢物”呢?太虚幻境。
第一回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批语是“四字可思”,对这四个字要仔细研究。太者大也。虚清义近,后文有个清虚观,清字虚字一样看,太虚即大清。太虚幻境就是“大清换境”,大清皇宫换了个地方和名称,幻化在故事里,或者说石头记里的太虚幻境,其“原型”(取材于)大清朝廷。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甄士隐梦中太虚幻境跟“蠢物”有“一面之缘”,暗写作者在大清朝堂跟“三人”都有一面之缘。那此三人就是三位清帝。即康熙雍正乾隆。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总之。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真事隐于梦中石上。石为蠢物,石上(或石头)就是“蠢物”二字之上,即“蠢”字,“蠢”字拆开是“三人日二虫”。红楼主旨写三人。此三人都跟甄士隐有“一面之缘”。 “一日二虫”是对三人的评价:康熙像个君主的样子,称为一日,雍乾二位是虫。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因之,甄士隐不可能是曹霑,因为康熙时代,曹霑还没有出生,雍正时还是个小娃娃。所以甄士隐只能是曹頫,曹頫跟三位清帝都有一面之缘。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2大背景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荒唐也】无稽崖【无稽也】炼成高经十二丈【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讲故事要先说时代背景,石头记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就是天塌以后。天是因为什么坍塌了呢?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
古人认为天是芸芸众生的主宰。人的头上有两重天:自然界的天和社会的“天”。社会的“天”即掌控人们命运的朝廷。
自然界的天渺渺茫茫神秘难测,老天爷谁都没有见过,社会的“天”最高统治者却实实在在,人们都要跟它打交道。
天塌不过是神话传说,但社会的“天塌”在历史上时有发生,就是亡国,而且都是有人“争为帝”的结果。
天塌比喻明亡。明末先是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是很想当皇帝的一个人。接着是清兵入关,清人入关并非帮助明朝,而是要取而代之。接着又有吴三桂诸藩之乱,朱明的后人们也在南方多地建立南明政权。就是在这些人“争为帝”的过程中,把明朝的天给弄塌了。
天塌是书的大背景,补天喻反清复明,炼石比喻培养力量,女娲氏暗指领路人。批语“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就是人们常说的驱逐胡虏拯救百姓的意思。
批语写的“荒唐”“无稽”看似说女娲补天,其实是说天塌得荒唐,小鬼子占领大中华有点荒唐。批语“合周天之数”,是说补天是合乎天理运数顺应民心的正义事业。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楼主:微尘土  时间:2019-03-22 14:35:09
“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落堕情根”即“落堕清根”,就是祖辈多年来投入皇室怀抱当汉奸,因此没有资格参与补天大业。经女娲氏煅炼,即经过爱国人氏的教育熏陶有了觉悟,但因为是几辈子当汉奸的家庭出身,还是不能参加打鬼子的队伍,因而感到惭愧。

楼主:微尘土

字数:10612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8-12-10 16:55:59

更新时间:2019-03-22 14:35:09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