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乐文品红楼

乐文品红楼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
1、红楼总概论(一)
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读红楼的心得。《红楼梦》这部巨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千古奇书,究竟它的魅力在哪里,它隐藏着多少秘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我这部品红楼专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红楼总概述,讲的主要是我对《红楼梦》这部书的宏观总结;二、前八十回各章节的细品。由于本人书读的少,水平有限我的品红楼只希望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即可,主要目的是为与志同道合的红楼爱好者切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用这一首五言诗,把我们带入了斑斓多彩的红楼世界。
红楼里的林妹妹才高八斗,技压群芳,堪称女魁,最好就是五言诗。由于无言诗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比较自由,这也体现了黛玉的不俗和洒脱,这也是曹先生的人生态度!他对黛玉这个人物倾注了自己所有的感情,自然要把最好的诗词都赋予她,所以书里自己最想说的话,也要用一首五言诗倾诉。
随着这首五言绝句,曹先生缓缓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红楼画卷,这活脱脱的康乾盛世的浮世绘,竟是那么生动,那么精巧,那么详尽,仿佛是红楼版的《清明上河图》!
以前见到毛泽东说过,不读五遍红楼你就不能领略其中的韵味,我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部书究竟有何玄妙,非要让人读五遍才能品出味?
初读红楼,十分干涩乏味,让人不知其所言何事。小时候我也读过此书,囫囵吞枣就算勉强看完,但只觉得云里雾里,好歹有87电视版《红楼梦》,好多人也是借这部电视精品,多少了解了红楼文化。
87版《红楼梦》应该说挺忠诚于原著,演员的表演也相当精彩,至今的各种翻版都难以望其项背,但它只是一部戏,书里要表达的许多东西,很难在银屏上完全展现出来。曹公所云“谁解其中味”,让我们浮想联翩,每个人品读出的滋味各不相同,我只想把我品读红楼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我学生时代读过红楼,由于枯燥难懂,只能算看了那些字,故事都不能明白。直到年近不惑,专心苦读,才慢慢入了门。这就像大观园,一进门就是那座“曲径通幽处”,只有沿着小径穿过这座假山,大观园的好风景才会豁然开朗!
红楼需要多读多思考,这就像交朋友,由陌生到熟悉,人家才能向你袒露心扉。多读红楼,才能把它读熟,熟了自然就会与其交心,与曹先生隔空对话,倾听他的心声。。。。。。
我常常有种与曹雪芹先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之感,就像当年孔子与孟子的隔空神交。。。。。。
曹先生说他这部红楼是“满纸荒唐言”,在我看来,整部书却都是真诚、是肺腑之言。这里的每个细节,曹先生都精心雕琢,他的讲究堪比瑞士钟表匠!举个例子,书中四十七回,柳湘莲痛扁了硬要与他搞断背的薛蟠之后,“便牵马认蹬去了”,认蹬就是用脚尖踏进马镫,翻身上马,寥寥几言,柳湘莲上马的动作跃然纸上!就是连这样的细节都这么讲究,所以这部书的众多人物场景才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应该说,原著的画面比电视里还要精彩百倍!
正是曹雪芹先生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近三百年前中国人生活的真实画面。红楼梦最大的贡献,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段真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它首先是一部历史书,这一部“满纸荒唐言”其实并不荒唐,它是真实的历史画卷!
在尊重现实生活、尊重事实的前提下,这部书更尊重人性,尊重人的真情实感,所以读到这部流传至今近三百年的书,很多情境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般,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和人性已随文化一脉相承,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红楼包罗万象,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我个人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部古典哲学书来读,《周易》作为流经之始,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曹雪芹先生,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红楼这部书中。本书从头到尾就是在用四大家族兴衰的历史,阐述了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人力所不可阻挡的周期必然率!
曹雪芹在书里多处引用易经,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易经的爻辞。例如十七到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春省亲,贾政见元春时含泪说的“惟朝乾夕惕”,就来自周易的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再有十三回秦可卿过世之前给王熙凤托梦,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又说‘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盛筵必散’”,就是易经的思想。
最明显的,就是三十一回里史湘云主仆二人论阴阳,史湘云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等等。
阴阳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如此到万物身上就是一个事物必有两面性。引申到人也一样,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贾宝玉这样心地善良的人,害死了多少女孩?金钏、晴雯等等都因贾宝玉丢了性命!而人人憎恨的贾雨村也有可爱之处,他对甄士隐的丫鬟娇杏却是一往情深!
窃以为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说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世间万物运行有自己的规律,盛极必衰,非人力可以扭转,而我们人都要顺应这个规律,居安思危,多行善举,早谋后路,才能求得好的归宿。如若不然,只知道一味骄奢淫逸,终究会落得“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倾尽一辈子的心血浇灌而成的伟大著作,得之不易,所以曹雪芹在第一回第一段由衷感叹:“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曹先生落魄至此般田地,住茅草房,残破的窗户刺骨寒风直往里钻,瓦灶只简易的土坯灶,就连床都是最简单的绳床,如此度日艰难,也阻挡不住他挥毫泼墨的情怀。红楼梦也是曹先生历尽人生磨难唱的一首生命之歌,所以说这“满纸荒唐言”,我读出的是曹先生的真诚,这里全他的肺腑之言!
完书之后,曹先生又在他的茅草屋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提曰《金陵十二钗》”,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其它书名有叫《石头记》或《情僧录》或《风月宝鉴》。曹先生为他这部不朽名著耗尽所有心血,定稿之后没多久,曹先生便驾鹤西归。
生于康乾盛世的曹先生并未享受这盛世的恩泽,而是因政治斗争成为了牺牲品,潦倒一生,这其中滋味正是他诗里说的“一把辛酸泪”!
曹先生耗尽全部心血,受了那么大的罪,他唯一的愿望是这部书流芳千古,他最期待的不是把这部书带进坟墓做陪葬,而是希望它“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历尽千般苦,我想曹雪芹先生更希望他的书为世人喜爱,源远流长,且我个人认为,曹先生更希望自己为世人所铭记,这样他才能瞑目。
如此说来,前言里曹先生对这书的来历以及自己名字的交待我也确信是真诚的,他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只言片语大略带过,这符合中国古典文人的做派,这让我坚信本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先生。
近年来或有流传红楼梦为他人所著,后四十回或后二十八回重出江湖等等,我皆不以为然。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极地道的京味小说,老北京的方言土语,不是地道的北京人根本写不出这样的味儿。北京话据考证虽成于明朝后期,但直到清朝中期才成为官话,尤其与满语的结合后,儿话音才偏重,此时也才开始被用在小说戏曲里,《红楼梦》可谓是京味小说的里程碑!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土语,例如吃饭,里边常用“偏了”。我们现在爱说的“有范”,也是出自红楼,是土得掉渣的刘姥姥的口头语。“特”,这里也常有“忒”。“爷儿们”、“哥儿”、“姐儿”,这些词书里比比皆是。
至于贾母,更把贾珍称为“珍阿哥”,这更是清代北京城里对贵族子弟的称呼。这样的词语证明,本书作者肯定是一位北京人,而且还是谙熟上流社会的市井之人。书里对江南风物饮食描写细致,很是谙熟,所以作者还应该有江南的生活经历。如此看来,也只有曹雪芹先生能对的上号。
今有传说《红楼梦》作者为江南才子吴梅村,我嗤之以鼻。一个江南士大夫,读书人,能写出这样一部地道市井北京味的小说,简直贻笑大方,且不说他会不会北京话,明朝官话为下江话,即使他后来投降满清,老头子瞬间就能学会北京土话啦?且市井土话,先前之读书人甚为鄙视,孔夫子教导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会轻易走进民间,与市井小民打成一片,还学那掉身份的土话?那岂不是有失了身份?然而就是这么滑稽的论断,居然还有专家佐证!
我的观点是,只要不是北京人或者住在北京多年,这样的专家就无法领会红楼的精妙!如今红楼专家井喷,但只要他没有“北京”的身份,哪怕他说的再玄乎,我也认为他绝对无法读懂曹公的“其中味”!
然而,红楼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容我再慢慢细说。。。。。。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

2、红楼总概论(二)

品读红楼要想品出味道,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红楼梦》是一部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人情世故、饮食、建筑、诗词、戏曲、音乐、医药。。。。。。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想要的,红楼几乎都能找到,这不得不让人敬佩曹雪芹先生的博学通才!
研究红楼是一门学问,红学家遍布世界各地,研究的方向也是五花八门。我只是一个爱好者,算不上研究,对红楼我只能说是品读。个人觉得,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是读懂和领悟红楼意境的重要基础。
一、熟知北京文化,最好要有北京背景。这是部京味小说,不了解北京文化、北京思维,如何能读出书中的北京味,如何真正悟透人物的内心并准确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意境?这就如春晚在南方受冷遇一个道理,春晚主要形式都以北方的相声小品为主,主持人介绍的再风趣,南方人哪能领会其中的妙处?同样,南方人的搞怪,北方人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笑点。当年康圣人康有为面圣,作为广东人的他即使文采天下少有,可要与光绪帝交流,还是不得不请翻译呢,所以说,要读懂红楼,了解北京文化至关重要。
二、了解中国传统的家族制度,也就是嫡长子制。红楼讲述的是四大家族的命运沧桑,不了解传统的家族制对理解本书是巨大障碍。例如元春被封了贵妃,贾琏带着黛玉送葬归来,王熙凤笑着对他说:“国舅爷辛苦了!”如何理解?要说贾琏只是元春的堂兄,并非宝玉一样至亲,如何称得“国舅爷”?只因贾琏是荣国府他们这一辈的长房长孙,也就是荣国府将来的族长,所以自然族里这一辈兄弟姐妹都以其为首,贾琏这国舅爷当然名副其实。
至于两府的族长是宁国府的贾珍,贾家祠堂也设在长房的宁国府,所以过年祭祀,贾母也得亲自到宁国府。两府好多事,例如筹建大观园,名义上也得由作为族长的晚辈贾珍而不是贾赦贾政牵头。所以,如果你不了解传统家族制,你如何了解红楼的人物关系?那你读红楼注定是云里雾里了。
三、周易的基础知识也得掌握一些,尤其要知道阴阳的关系。正如三十一回史湘云说的:“‘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个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阴阳相生相伴,这就意味着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具有两面性,其实都是合二为一的,不能单独分开来单说,之前我已以人举了例子,此番我再以具体事例说说。
很多人都质疑红楼梦的章回,我却以为必是一百二十回毋庸置疑。红楼肯定已经完本,曹先生在前言已说过自己用十年批阅,五次增删,没有一个作家会用十年功夫批阅而不去完本,更别说曹先生这样治学严谨,耗尽毕生精力的人。
目前通行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后四十回风格与前八十回迥异,虽不乏精彩,可与前八十回一比,高下立见。但从那时开始到如今,几百年间,续写后四十回或续写不满四十回的人,比比皆是,可尚且无人能及高鹗程伟元整理的这后四十回,所以即使狗尾续貂,高鹗程伟元版的这后四十回也是我们无法达到的高度。如此一看,曹公之造诣远在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之上,绝对算得旷世奇才了。
曹公写《红楼梦》很注意阴阳对照,有好就有坏,有多就有少,有富贵就有贫贱,讲究的是对应并存。之所以我认为本书一百二十回,并非因如今通行一百二十回本,而是本书在六十回前六十回后,画风突变!前六十回都是一派和谐,欣欣向荣之气,即使有金钏投井、宝玉被贾政打的半死这样的事故,也不影响其欢快向上的曲调,有点变故也是书里所言之“喜中悲”,喜还是主旋律,无非吃喝玩乐,嬉笑怒骂,读者读时也跟着心情愉快。
从六十一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脏,判冤决狱平儿行权》开始,本书画风突变,立即没了之前的欢快气氛,阴云密布,开始扎读者心窝。从柳氏和可人的五儿蒙冤开始,竟不能消停。
紧接着就是尤氏姐妹这对男人眼中的尤物双双殒命,更让人痛心和难以接受。此时贾府已开始走下坡路,为维持家计,宁国府贾珍开始借债,贾琏王熙凤开始典当东西,最后为了寻财源,宁府竟开始聚赌。堂堂国公之家败落起来竟如此不堪,连贾母的中秋家宴也是满目凄凉,没了先前的热闹景象,让人越看越不想继续,这对读者来说似乎是在诛心!
正是基于曹雪芹先生用易经思想贯穿全书,讲究阴阳平衡,所以前六十回的喜,必然对应后六十回的悲,所以我认为此书一百二十回不容置疑。
同时,本书阳面写的是《金陵十二钗》一群女人的故事,可实际阴面写的是主宰这个社会的男人们。有黛玉就有宝玉与其对应,有王熙凤就有贾雨村与其对应,有宝钗就有贾珍与其对应,有元春就有北靖王与其对应,有史湘云就有柳湘莲与其对应等等。作为当时社会的主宰还是男人,曹公写这些女子,实际上也是为了写男人,写出复杂社会的人际关系。
阴阳的对应也是因果,享多大的福受多大的罪,种什么瓜结什么果,所以《红楼梦》十二曲收尾道是:“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所以看红楼,你必须要了解阴阳的对应关系,你看曹先生明面写的,你就要联想到他后面要说的事,理解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才能品出“其中味”。
有人说他从红楼里读出曹雪芹先生的家国情怀,更有人斩钉截铁的说他从红楼里读出曹先生想反清复明,窃不敢苟同。此书成书于清中期,适逢康乾盛世,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们早就没有国破家亡的痛彻心扉。
且曹先生先祖已入了旗也是随满清弓马得天下,沾满的也是同族人的鲜血才得的富贵,他们家也曾是既得利益者。他今生之所以落魄,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缘故,所以即使他再恨这个社会,他也对明朝无感,相反的是他却担心大清的安危,担心大厦将倾。
从文中可见其担忧——八旗是弓马得天下,经过这么多年这么多代,早就疏于骑射刀弓。贾珍以此为名聚人到宁府,为的其实并非恢复祖先的尚武精神,而是为聚赌敛财罢了,曹先生也只能恨铁不成钢!
再有红楼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就说:“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读书之族,如今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可见承平日久,这些国家栋梁之家族已是朝不保夕。书里还多处诵圣,可见曹雪芹虽食不果腹,却还在为大清江山社稷忧心,可见其内心还是忠君,忠于大清。
曹雪芹对社会黑暗和人性的批判只是希望社会改良,他心里还是希望改良好的大清能千秋万代。然而他死后一百年,鸦片战争爆发,大清还是开始走上了灭亡之路,他的担忧也无法阻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与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判词一样。
有了以上三个基础,读懂红楼梦,读懂曹先生的心,便不是难事了,只要多读几遍红楼就熟能生巧,与它成为朋友,与曹先生成为知己了。
很多人读红楼爱走偏门——有人从红楼研究历史事件,把当年许多人和事往里套;有人专门研究书里人物的年纪和原型,但一旦钻入这样的牛角尖,读这部书便少了许多乐趣。
曹公说过,这书是“满纸荒唐言”,好多东西你可别去推敲,它不是曹公要写的主要目的,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为大家展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画卷,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主要的是勾勒一幅真实的社会人性图,只要抓住这几条线索,我们就能象庖丁解牛一般轻松读懂红楼了。
我曾看到有些专家纠缠于里面人物的年龄,然而书里人物年龄恰恰最不经推敲!例如宝玉,在元春省亲时也就十二三岁,居然那么会关心人,什么病吃啥药清清楚楚,晴雯吃的虎狼药他一眼就看破,黛玉爱睡个懒觉他也觉得对身体不好,他还常告诉黛玉如何保养身体,叫人一看就想发笑。
十二三岁正是男孩天真浪漫的年龄,别人关心自己还差不多,这样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撒泡尿都得几个丫鬟伺候,帮着提裤子的小男孩居然那么会关心和爱护别人,那么懂养身,我是一万个不信。十二三岁的男孩女孩,正是人生的上升期,什么病痛对自己而言都不叫事,哪会操保养的心,我那年纪时别说关心别人,还尽是自私的到处闯祸呢!
再一个探春,年纪比宝玉还小,小姑娘一个,就已是深思熟虑,或者说老奸巨猾,还懂得改革大观园的陋 ,竟把一帮读圣贤书的男人女人都比了下去。尤其那一巴掌打到查抄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脸上,打出了武则天的气势和智谋,老辣得让人大跌眼镜!反正我相信有天才,但决不相信住在大观园的一帮小男孩小女孩都是天才。
所以此时我更相信了曹雪芹所言之“满纸荒唐言”,这是春秋笔法,只不过是曹先生借小孩言大人之志,年龄之争大可休矣!
究竟红楼写的是那些要紧事,我们先概括性的总结,然后再跟大家一回回的细细品读。。。。。。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
3 红楼总概论(三)
红楼之所以魅力无穷,在于其真实再现当年的情景,真实展现人性,尊重人性。即使曹先生有十分厌恶的人,例如贾雨村,他也会如实叙述他身上所具有的可爱之处,让读者去评判,而不是任凭自己的好恶肆意抹黑。曹先生对黛玉十分偏爱,但她也不会一味为她说好话,把她塑造成圣女,黛玉身上的不少毛病,心胸狭隘,好嫉妒等待,他也如实表述。
曹先生在红楼里仔细刻画了众多人物,哪怕小小只露一面的配角,他也要细心刻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他都尽量做到详尽!正是曹先生的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红楼画卷才一幕幕栩栩如生的被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的人和事,任由我们去评说!
曹先生写红楼,我的理解他主要是为了探讨自己辉煌无比的家族衰落的原因。都说“富贵莫过妃子家”,权势能到这步田地,而且还是在康乾盛世,怎么说败就败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曹先生通过描述秦可卿的托梦,也道出了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不可挡,但同时他也通过秦可卿的嘴说出了退路:“趁今日富贵,将祖坟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没于此。”“便是有了罪,凡物可以入官,这登记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路,祭祀又可永续。”败落虽无法阻挡,但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至于一败涂地,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对于四大家族陨落的原因,曹先生也没全认为就在政治斗争上,事实上,即使没有政治斗争,这几家也得败,一来子孙不行,贾宝玉这样的公子,一味往女人堆里钻,连尿泡尿也得几个丫环服侍,还能延续家族辉煌?再看贾家,即使后来即使手头紧张,也不愿意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还是死要面子穷讲究,贾母更是那么多人陪赏月还嫌人少。更有甚是,家族越凋落,勾心斗角越厉害,正如探春在七十四回里说的:“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探寻家族败落的原因是本书的主要线索之一,究其原因,曹先生也不敢确定,所以他便如实描述,坦诚的让我们帮他找寻原因,这也是读此书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是本书魅力之所在!
曹先生选择贾家这样的例子,也是很用心的。按理说贾家也是书香门第,很讲究礼数,怜贫惜老,与人为善。从刘姥姥嘴说出的话就可知道,贾府还是极宽厚仁慈之家,所以作为底层的困难户的刘姥姥才敢上门求助。而从她一进、二进大观园可看出,贾府确实平易近人,是户宅心仁厚之家,她也从贾府得到许多资助,扭转了困境。
按理说这样的人家,败落实属不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天似乎不公,怎么就让这样的好人家败了呢?探寻败落原因,寻找出的答案也许千种万种,补救的方法也会是千千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曹公是希望我们能从中吸取的教训,这无论对个人,对家庭,对单位,对国家,都有深刻的意义!
曹先生为了找寻家族败落的原因,十分诚恳的描写了人性,所以,即使一个小人物,他的心理活动、一言一行,曹先生都写得详尽,他力图从人性的角度去探究根源。人性里的“恶”的破坏力巨大,例如贾宝玉不经意的“淫”害死金钏、为自保出卖蒋玉菡等等,也许正是从人性里的“恶”,才真正让贾家败光!
很多人以为如今社会风气堕落了,其实东西方的人性都是如此,自私自利才是真正的人性。新中国成立后,用社会主义道德对国人进行封闭改造,确有效果,但这种效果逆人性,一旦改革开放,没了藩篱,人又容易回归本性。当年康乾盛世到至今已过去了近三百年,“仓廪实”却没有了“知礼节”,盖因人的天性一向如此罢了。
曹公非常肯定人性的善,例如贾雨村判薛蟠的案子,一开始他也是一心要为民请命的,是真诚的,只因葫芦僧引诱,才乱判了“葫芦案”。所以说,用好的制度引导人性的“善”至关重要,这也许是家族甚至国家民族逃出兴衰必然率的手段!
虽然曹雪芹先生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给出突破兴衰必然率的办法,但他的思考仍值得我们深思,而他为寻找答案真诚再现的社会关系,也让我们看到数百年来,甚至究前往后人的基本人性变化都不大,所以正是曹先生的如实再现和深刻剖析人性,也无心插柳的给读者上了一堂深刻的社会生存课,这堂课到如今依然有它的价值,这个我会在接下来的章回品读中与大家分享心得!
好了,废话说了那么多,接下来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读红楼各章回的心得吧。我们读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愉悦身心,更重要的是从中学 到尽量多的有用的信息,并让这些信息帮助我们走好人生路,而红楼正是这样一部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的伟大作品。我希望通过与大家共品红楼,让我们的思想情怀和为人处世都能得到巨大的提升。
由于本人痴迷的是曹先生的高才,尤其前八十回。高鹗程伟元的后四十回我无心钻研,所以我的品读也就到八十回为止。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由前言,本书来历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前言并不单立一章,而是直接与正文相连,而且连接得特别自然。正如曹公自己说的:“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其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故曰‘甄士隐’云云。”
曹先生还提醒:“梦幻”亦是本书立意本旨,但实际上这只是曹先生的托辞而已,易经思维贯穿红楼全书,阳面的话不能掩盖阴面,表面上曹公让我们别把这些“假雨村言”当真,实际上他是想告诉我们,这书里的一切,都是真情实感,肺腑之言,读者要细细去领会。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大家可别真把曹先生嬉笑自嘲的前言当戏言,也别以为这些就是“亦梦亦幻”的荒唐言,曹先生是笑中带泪,他的内心好苦,我们更要理解他的苦心。
前言中他说了,这书记录的是一群了不起的女人——“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自己以前也曾经有“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曾经十分骄奢淫欲),“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随后又说了自己写这部书的艰难,生活条件还不如那些贫苦百姓,卧绳床,煮瓦灶,墙都是透风的,但他很乐观,破屋可以看见“晨曦风露,阶柳庭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胸怀?对他而言,正是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才能完成这样一部巨著,才让我们有幸读到这样一部红宝书!
简短的前言之后,曹先生开始“荒唐言”,用灵幻说起这部书的来由,他就是要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这是部神怪小说。但表面的梦幻遮不住里面要陈述的事实,阴阳虚实共存共生。
在这里“幻”的就是贾宝玉这块“玉”的来由,原来他是女娲补天时炼成的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中的一块,女娲娘娘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剩这一块没用,所以它自认为“无才补天,常常自叹自怨”。
改变这块顽石命运的是“一僧一道”,也许是故意,这僧道在一旁大声聊神仙玄幻,又聊红尘中的富贵,成仙是很多人的追求,可偏这石头对仙道不感兴趣,竟动凡心要去那人间享富贵,僧道苦劝也没用。
曹先生这么说,其实也是讲人性,功名富贵,人人向往,即使万劫不复也在所不惜,给神仙当也不换。贪是人的本性,也是万恶之根源,只可惜功名利禄再好,转头也只是一场空,这也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核心思想!
既然劝不住,那就让它不撞南墙不回头吧。这样那块石头便被那僧道施魔法变成美玉并镌上“通灵宝玉”四字,又“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茫茫大士就是那僧,渺渺真人就是那道)
历尽劫难后,这块顽石又回到自己的原点,回到大荒山无稽崖,将自己在红尘里、温柔富贵乡的经历刻成书放在自己背面。
几世几劫后,这段故事被前来此处的空空道人发现,这部书也就是《石头记》了。此后名字一再变更,先改为《情僧录》,后改为《风月宝鉴》,然后经曹雪芹先生十年披阅增删,才改成《金陵十二钗》,也就是如今《红楼梦》的母本。
一开始空空道人对这书也没啥兴趣,感觉一来“无朝代年纪邦国可考”,二来“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只不过有点小才、小聪明罢了,比历史上好多的奇女子差出十万八千里,所以起初他挺有顾虑,怕抄录回去,世上的人不爱看,白白浪费功夫,浪费感情。
石头赶忙解释,他这书这么写是不按俗套,一来年代可以随便套,二来一般百姓对治国理政之类的书并不感冒,还是想看点消遣之文。这石头说的这些也是曹先生想托它之口说的肺腑之言。曹先生要说的道理,就在这部书里的嬉笑怒骂的人间百态之中!由此可见曹先生是多么渴望他这部书能流芳千古,只有这样才不负他这些年吃尽的我们无法想象的苦,到这里我们也能读出曹先生的一片诚心了。
接下来石头又说,很多野史,都不是尊重事实的,“或诽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这其实也是曹先生对野史的态度,他认为许多野史都是诲人不倦的文化垃圾!
这是怎么回事,下回继续说。。。。。。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四)

曹公对野史态度的极其鲜明,也在客观上表达自己这部书的态度,那就是尊重事实。所以我个人认为,红楼可以当做一部真实反映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以及人性的珍贵的历史书来读,研究红楼当然有
历史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那块无材补天石又说了自己对当下文艺作品的看法。在它看来野史除了误人,当时的不少书都是出于个人目的刻意渲染色情,“其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还有些书,写佳人才子的作品,“则又千部共出一套”,雷同的套路,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只是中间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便往里头胡乱添加包袱,加些情色,再加几首情诗艳赋,无病呻吟罢了,还有就是加点小人挑拨离间,结局肯定都是才子佳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作品,就像黄胄画驴,弄个框框然后往里头塞东西,其实不经推敲。只要仔细一琢磨,便漏洞百出,贻笑大方,好多情节,话语自相矛盾,太不近情理。例如有些丫环一开口都是“者也之乎,非文既理”,才高八斗,叫人看了起一身鸡皮疙瘩。
曹公借那块顽石的嘴说出了的心声,即使到今天一看,在我们文艺界,这种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尤其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愈演愈烈!曹公正是基于对这种文坛歪风的愤怒,所以他便借石头之口对这股文风进行斥责。
而他自己说到《红楼梦》这书的来由时,又接顽石之口说,书里的人物都是他自己“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强调了红楼的写实。正是这些经历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才能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让这部书像陈年的酒,越品越香。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反失其真传者”,石头接下来说的这几句话,更强调了曹公的写实,所以可以这么说,《红楼梦》这部书是严谨的忠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这也正是这部书的可贵之处——正因真实,所以感人!所以虽然曹公说这是“梦”、“幻”,但其实真正要表达的思想就在其中。
石头又说:“今之人,贫者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仁之心,纵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治理之书”这句话表达了曹公对现实世态的无奈,书里多处话语里用到“又怎么样呢?”、“又有什么意思”,这就是曹公内心无奈的感叹!
社会就是这样,贫者如曹公天天为衣食所累,他自己就是贫病交加而死,富贵的人贪心不足,钱总觉得不够,整个社会都在为欲望而忙,一旦有闲暇,只一味贪淫好色,那有功夫和兴趣看书,贫者富者皆是如此。宝玉天天泡女人堆,他的奴才也没闲着,例如茗烟到宁国府就一会闲工夫,也干那“警幻所授之事”,财和色,真的是人性里的罪恶之花,万恶之根源!
曹公又借石头之口,说出他的愿望。他也不求此书人人读完都“称奇道妙”,个个抢着读,只要大家在闲暇之余翻看翻看,感觉比那些“胡牵乱扯”满是子建潘安、文君红娘小玉的熟套有新意,他就满足了。曹公非常希望他这部作品如一股清流涤荡当时污浊的文坛,给文坛带来一缕清幽!
空空道人再次翻看完之后,感觉此书“虽有些指奸责侫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公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出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可比。”
空空道人说出了曹公的心里话,曹公认为自己这书看了不会把人教坏,书里的传统是非观、价值观、忠孝礼义廉耻,他是十分遵从的。此书还是一部劝人向善的正能量的书。
曹先生通过空空道人替自己坦言,红楼并非“伤时骂世“之作。虽然他对社会的黑暗面和丑陋的人性做了批判,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颠覆国家。表面上好像他是希望人们当闲书看,但实际上他更希望统治者能看到他这部书并认真品读,理解他的苦心,改良社会,让社会和人能公平正义,以突破朝代更迭的历史必然率,让大清长长久久。
在历史局限的年代,曹先生的忠君思想毋庸置疑,但他改良社会的思想可谓难能可贵,这也许就算是民主主义的萌芽吧。
曹先生的书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流,也成为文坛的标杆。红楼对清代文艺界的影响深远,在它的带动下,清代出现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如《聊斋》、《儒林外史》、《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等。
而曹雪芹先生改良主义的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更深,以至后来的戊戌变法也是受了红楼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是红楼思想对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持续影响,最终达到共识的产物,只可惜被保守派扑灭,大清也因此失去了延长寿命的机会。
在前言和介绍了本书的怪诞来历后,曹先生用他最爱的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式开始了红楼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并不是直接说到本书的主角——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家的宁荣二府,而是先从甄士隐和贾雨村开始,从外围开始,直到第二回才开始由贾府主管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说到贾府,第三回才是林黛玉进贾府。
这之前那么多的弯弯绕,究竟为个啥?这笔法就跟之前提过的大观园的手法一样,不让你一下就看到全景。这样一叶障目使本书更加有趣,而且有些人事还没交待完,也得通过这些铺垫人物引发的故事,把还想交待的东西牵扯出来。
“甄士隐”这人物的名字就是将真事隐去之意,而贾雨村就是假语村言之意。他在第一回数次强调,其实正相反,他是要说,我要说的可都是真的,你们得要好好品“其中味”别辜负我啊。
甄士隐一出来就让人觉得挺悲,这也为红楼这部书定了调,这是一部悲剧,甄士隐的命运,就是整个贾府最终命运的写照。
书里先是寥寥几笔介绍姑苏本地的乡绅甄士隐,虽不算特别富贵,但在本地也是望族。应该说甄士隐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每日就是“观花修竹,酌酒吟诗”,过自己的小日子,嫡妻封氏也是深明大义。就这么样的好人家,老天却没眷顾,“膝下无子,只有一女英莲,年方三岁”,然而,就是甄士隐就这么乐善好施,与世无争的读书明理人家,灾祸最终还是落到头上。
介绍完甄士隐,马上就是一个梦——炎炎夏日的某日中午,甄士隐正在书房看书,突然犯困,趴在书桌上一合眼,便入了梦乡。曹公也借这荒诞的梦,带出了本书的两个主人公,宝玉和黛玉。
甄士隐在梦里和带着青硬山峰下那块天才补天石,也就是被施了法术变成的通灵宝玉正要投胎入世的那两位僧道会了面,他们边走边聊就道出了宝玉黛玉的前世今生。
原来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隆珠草一株,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浇灌,这绛珠草才诞了岁月,后来又受天地精华,修成了女身。由于她心里总惦记着要报那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情,看神瑛侍者动了凡心要投胎,便也到警幻仙子处挂了号,说,“我受他甘露之惠,并无此水可还,只能也随他下世投胎为人,把我这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读到这大伙也就明白,林妹妹怎么这么爱哭,原来她就是那颗绛珠草,要用眼泪偿还神瑛侍者浇灌之甘露!
同时,受警幻仙子之托,这里还有一些风流冤家也要了断情缘,这僧道便一起带下凡尘,所以便引出了红楼的故事来。由于这些人的情缘都是命中注定,所以真挚感人。这里曹先生也不忘捎带贬责了那些才子佳人的俗套,认为他们只是无病呻吟,哪里有他这红楼的感情真切。他还说,自己这部书的爱情不落俗套,别出心裁,这其实是他老人家希望我们好好品味。
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姻缘前世已定,今生来报,所以一旦缘分了结,来世又当何如?还不是一切空!所以之前空空道人说过的“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就是这个道理了!什么情、色、爱、憎,其实本质都是空虚,其生灭都是假象罢了!
僧道说要将“蠢物”到警幻现在家中交割,好一起下世投胎。这时,在一旁听得真切的甄士隐忙凑过来问道理,僧道却对他说,天机不可泄露,这些世间的道理是靠悟的,不是靠教,时候到就明白了。又说在苦海里只要记得他俩,便可跳出火坑。
甄士隐求见那所谓“蠢物”,僧道认为这“蠢物”与其有缘,便给他看了。原来就是那块宝玉,它要附在神瑛侍者的身上,一起投胎入红尘,感受富贵温柔乡。
甄士隐跟着僧道继续向前走,就到了“太虚幻境”,这只是作者虚拟的仙境,但其门口的那幅对联却非常有深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此有还无。
此对联何意?其实这就是易经的思想,阴阳共生共存,假就是真,真也是假,世间万物真真假假,不知究竟是真是假,无就是有,有就是无,究竟是有是无?唉,何必那么麻烦,难得糊涂不好吗?
甄士隐正要跟着往里走,突然。。。。。。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
5品读第一回(二)

正当甄士隐要跟那僧道往太虚幻境里走,忽然一声霹雳,把他炸醒,他睁眼一看,才知道是一个梦。接下来甄士隐的反应曹先生的处理很好,真实,正如我们普通人梦醒之后一样,甄士隐梦醒之后也把梦忘的差不多,所以并不把这梦当回事,起来后就抱着孩子出去逛。
此时迎面而来又是一僧一道,僧癞头跣脚,道破足蓬头,疯疯癫癫,动作却麻利。看到甄士隐手中孩子便大哭起来,向甄士隐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做甚?”又说:“舍我罢舍我罢。”甄士隐一看他们那模样早就烦了,转身要走时,那僧竟笑向他念了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凘。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一段写的妙,把“梦”“幻”和现实结合的天衣无缝!这是那僧道二度甄士隐了,梦里度一次,这是第二次,可惜甄士隐依然不明白,还是没有醒悟,贪恋红尘。
直到那僧道念了那首诗,甄士隐才感觉这僧道不简单,从这诗里甄士隐也悟出些玄妙,这时他也猛然想起之前的梦,多少又有些模糊印象。这时他也似乎有点半梦半醒,悟出些玄机来了。但等他想找那两位问明白,机缘已过,接下来的罪也只能自己承受了!人在命里遇贵人,只要时机把握不住,你命里就不该有这运。。。。。
和尚那首诗含义甚深,这个“菱”字就是“香菱”,“雪”就是“薛”,寓意香菱成为薛蟠之妾的遭遇。由于菱花夏日开花,这里说竟遇冰雪,可谓生不逢时,注定香菱命运凄惨!至于后两句就寓意甄士隐的劫难了。英莲有命无运,会累及爹娘,但既然甄士隐不愿舍给僧道,这一家子终究只能家破人亡了。
紧接着本书一重要人物即将登场。。。。。。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本书的最大反派人物——贾雨村!曹先生对这个人无疑是无比厌恶的。一出场就冷嘲热讽,不信你看:名字姓贾名化,谐音假话,字表时飞,谐音实非,别号语村,谐音假语村言。贾雨村湖州人,此湖州非彼湖州,谐音“胡诌”之意。所以从他一出场,曹先生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贾雨村祖上也是诗书仕宦人家,可惜他生于家族败落的末世,“根基已尽,人口衰变,只剩得他一身一口。”
曹先生虽厌恶贾雨村,但他还是很客观的再现了这个人物,不像一般的小说,一说好人就是高大帅气,坏人就是贼眉鼠眼,这在当年十分难得。所以说红楼梦开辟了纪实小说的先河,一切以尊重事实和人性为基础。
其实贾雨村之所以有这样的人格,他出身贫寒影响了他的成长,他一定也是品尽了人世间的欺辱悲欢,世态炎凉造成他心理变态。对他来说,重整家业、光宗耀祖是他主要的人生目标和任务,至于手段和人格,已不是他所考虑——即使被千万人骂卑鄙,只要达到目的,这又能算什么?
贾雨村饱读诗书,才高八斗,世间少有,连后来的贾政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以致要给大观园题匾额对联这样的重大任务,也首先想到他。甄士隐本就好诗书,早被雨村才气倾倒,竟主动与这个寄宿在破庙里的穷儒结交。
甄士隐正抱着女儿英莲呆望那僧道背影,就遇到贾雨村从隔壁他寄居的葫芦庙里出来。这葫芦庙在十里街的仁清巷,谐音就是“势力”和“人情”。这葫芦古庙地方狭窄,也寓意世间路,究竟有多少是宽平好走的呢?
甄士隐一见雨村,便赶紧把女儿交给家人,又邀雨村到他家书房叙谈。甄士隐为地方望族,贾雨村不过是一落魄穷儒,衣食无着之人,两人地位悬殊,但甄士隐却把贾雨村却敬为上宾,可见贾雨村必有过人之处。
他俩还没谈上几句,地方官就上门拜访,这也侧面反映甄士隐在当地的地位,同时这也是曹公为了印衬将来要写到的贾家。甄家是地方望族,贾家则是天下的望族,甄士隐这家的落败,也是贾家落败的一个缩影,也为整部书做了一个铺垫。
地方官严老爷的到访,甄士隐慌忙起身要出门迎客,他态度相当诚恳的向雨村致歉,让他坐等,等他陪完严老爷就回来。雨村口头上说没事,其实他心里肯定还是很不是滋味,世态炎凉,人是要根据财和势分成三六九等的,雨村现在这样子,除了心里泛酸,还能怎样?我想经过这么一遭,他想成为人上人的决心会更大!
接下来这段就太有意思了,写的极其传神。说的是贾雨村等在书房里,正翻书解闷,忽然听到院内有人咳嗽,他抬头往窗外一看,却是甄家的丫环,名叫娇杏,这谐音就是“侥幸”,究竟如何侥幸,我们后面再说。
话说丫环娇杏正在摘花,这作为地方望族的甄士隐家也和贾家这些天下大户的生活方式相差无几,屋里也爱摆点鲜花,即使这种小细节,曹先生也刻画的相当细致,所以说红楼是精品中的极品!
贾雨村一看到这丫环就呆住了,只见她的仪容不俗,眉清目秀,虽然没有大观园那些丫环们标致,却也十分动人,而且她又是在摘花,与鲜花相伴,更是一幅花下美人图。那情景我们可以想象的到,难怪一下就打动了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贾雨村的心!这一段的描写,曹公通过甄家和贾府两家丫环档次的对比,也体现出地方望族和天下豪门在级别上的差异。
娇杏看有人看她,也本能的往窗子里望,这时勾引我们半天后,曹雪芹才引出了贾雨村的外表——“敞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相貌颇有一代枭雄王莽、曹操那般气概,也是相貌堂堂,气势逼人!
娇杏一看其实心里就挺喜欢。曹公写了她的心理活动——“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必是“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思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难怪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
以娇杏的身份,小丫环,她即使喜欢贾雨村,可在封建年代哪好意思主动说,她也自卑的觉得自己这身份不可能配的上这位主人的座上的上宾,所以她想的最多的不是和贾雨村成为恋人甚至结为夫妻,这个她做梦也不敢想,她所能表达的自己对贾雨村仰慕,只能希望用行动来表示。她在甄士隐这样的地方显贵家里当丫环还有点积蓄,就想尽己所能资助他点钱物,但就是这种愿望也难找到机会,所以在这种心态下,怀春少女只能多看了贾雨村两眼。
这贾雨村也是年轻人,自然也如贾琏贾珍之流一般好女色,但目前自己如此落魄,饭都没得吃,估计憋的难受也只能自行了断罢了,泡妞是不敢妄想的事。
目前他的处境比起乞丐也好不到哪去,所以虽然他自认为是读书人,天然比别人高一等,然而即使他面上如何装作淡定,心里的自卑也不言而喻。高攀名门小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与自己身份差不多的娇杏多看他两眼时,他立即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并“狂喜不尽,自以为此女子必是巨眼英雄,风尘之中知己也。”
曹公这段写的真好,我敢说他写出自己的体会,他当时的处境比贾雨村也好不到哪去,所以感同身受。此时的贾雨村挺有理想,有抱负,有自信,他觉得自己将来定能金榜题名,咸鱼翻身,功名富贵,所以他坚信娇杏对他是慧眼识英雄,无形中他已拉近自己与她的感情,可以说他们俩是各怀心事,但也已经一见钟情。娇杏这一回顾,当时就给贾雨村就打了鸡血,更增强了他求取功名的信心和决心,于是他对生活有了奔头,有了信念!
应该说娇杏这种投资实在是成本太低,甚至是无成本,收获确实巨大的,最终她也因这“一回顾”,实现了灰姑娘逆转的传奇,这个我们在下文会交待。
实际上娇杏十分侥幸还因为没给贾雨村钱,许多女人以为爱男人就是给他钱,实际上作贱了自己,最终人财两空的多,杜十娘的故事,到今天还是屡屡发生。
这也是怪事,大多资助男人的女人,反倒不如那些对男人刻薄的女人有好的结局,概因人不能自己作贱自己,尤其女人,主动投怀送抱,不如将自己高高挂起,提高身价,吊打男人!这里文哥跟女生们说个秘密,回报男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说几句动听的话,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做牛做马,足矣。。。。。。
雨村正因娇杏多看自己两眼狂喜,看甄家小童进来,忙一打听,原来甄士隐留领导吃饭,便知道等不起,就带着满满的幸福从便门走了。
甄士隐陪地方最高领导严老爷吃完饭后,回到书房,知道贾雨村已经离开,也没再去请他。这说明其实即使甄士隐再礼贤下士,人的心里还是自然带有尊卑。贾雨村在他看来,还不够分量,无足轻重,所以心里也有些怠慢,没再理会,连过问也没再过问,可知世人都势力,连甄士隐这样清高的人也难落俗套。
直到八月中秋,甄士隐宴完家宴,想到贾雨村,又在书房另开一席,并亲自到隔壁的葫芦庙里邀请贾雨村赴宴。
雨村不愧是个情痴,那日被娇杏多看了两眼,便念念不忘,估计不知多少个夜里也是想着她意淫。那一天正是十五,对着月亮,他不免又想起娇杏,感怀之下,做了首五言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铸?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欲知接下来的事,请看下回。。。。。。。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
6品读第一回(三)

红楼梦里写了大量的诗,应该说这部书是曹公一生的心血,是他的全部文集,更是他的诗集。曹公与所有读书人的愿望一样,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千古流传,序言里他已很坦诚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且由于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诗集,历来的诗集作者都不爱隐姓埋名,都是为了借诗示才而流芳,所以我更加确定,曹雪芹就是本书作者!
曹先生最爱也最擅长五言诗,所以为表现贾雨村的才气,曹先生也拿出自己看家的五言诗赋予了他。
这首诗是贾雨村袒露心声,“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一句他就叩问,自己不知能否与娇杏喜结姻缘,所以愁绪时时挂在心头,“三生愿”对应之前的“三生石”都指姻缘天定之意。到最后一句就是说如果自己能蟾宫折桂,科举及第,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娇杏求婚,可见其感情之真挚,贾雨村也有可人之处!
做完这首无言诗,贾雨村想到自己平生的抱负,满腹经纶之才却无法找到施展的机会,便又挠着头对天长叹,再做一幅对联: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此句是贾雨村自己给自己的鼓励,也表达了他的野心。他自信的认为自己就是块价值连城的美玉,要待价而沽。这句话来自《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孔子认为玉再美,也要卖个好价钱才能显示它的价值,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于“钗在奁内待时飞”是来自郭宪的《洞冥记》——传说汉武帝时有神女留一玉钗,昭帝时有人偷开藏着玉钗的匣子,没想到玉钗化作一只白燕飞出升天而去,也是寓意贾雨村在等待机会飞黄腾达。
正当贾雨村在庙里做的这些诗句,却刚好被赶来邀请他赴宴的甄士隐听到。甄士隐不禁叫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顿时对他更是另眼看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甄士隐虽淡泊名利,实际是他自己懒得去追求罢了,他对有抱负,有才学,有前程的雨村的热心结交,应该算是一种趋炎附势。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心理,都落这个俗套。人情也是社会里的一种投资品,与其它投资一样,所有人都希望人情的投资能有回报,所以才有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在这个世上,无论在哪种社会,哪个国家,要想别人尊重你,活的有尊严,只能靠自己挣,要努力往上爬,而且只有你的能力越大,你获得的有效人脉就越多!
甄士隐邀请贾雨村赴宴,那当然是给足贾雨村面子,雨村也不推辞,而是大度的接受邀请,没有半点扭扭捏捏。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贾雨村的气度、自信和胆魄,当然他也看出甄士隐对他的真诚,此时他正迫切需要有实力且愿意在他身上投资的甄士隐的帮助,所以此刻他一展豪气,不卑不亢,就是看破了甄士隐的心思,便顺水推舟,决心吃掉他。
此时雨村如果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反倒不好。甄士隐是性格懦弱的传统读书人,与雨村性格互补,他更喜欢的是贾雨村身上的胆魄。他作为当地的望族,久在名利场,也练就一双势力眼,知道既有才气又有胆魄的贾雨村一定会有好的前程,所以也有意拉拢。这一场宴席表面看是文人间的惺惺相惜,实际上两人各怀鬼胎。贾雨村早有心计,倘若计划不成,多少也混顿好吃好喝,解解馋。
果然一到酒桌,贾雨村导演的戏便开演。康乾盛世的中秋,“家家萧管,户户弦歌”,那一晚的月色好美,曹公也没多说,就说了一句:“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简简单单的描述,那一晚的好景色便跃然纸上,你服不服?
天天靠抄文卖字维持生计,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贾雨村,面对美酒佳肴,自然吃喝的痛快。他与甄士隐也聊的投机,聊天是贾雨村的强项,贾雨村胸怀锦绣,越聊甄士隐对贾雨村就越佩服。此时贾雨村借酒意,也十分张狂,为展露自己的文才,乃咏诗一首:“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皆仰望。”
这诗一出,才气四溢,甄士隐立刻被征服。这就是贾雨村高明之处,借诗言志。
此诗意下如何?三五就是十五,前两句指的是月亮到十五就充盈,皎洁的月光照到玉石栏杆互相映衬,就好像玉石栏杆浸泡在柔亮的月光里;而后两句来自宋代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未登基前,曾作诗《咏月》给名士徐鉉看,徐鉉看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时,认为赵匡胤帝王之兆已显。贾雨村也用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借天上一轮明月被千人万人捧着出来,世间的人只能仰头望,寓意自己有一天也要像这明月一般被众人仰望!
人与人交往也讲机缘。有一年我与某亿万富豪、地产大佬同前往海南考察。一路上我向他示好,除了展露才干,还大献殷勤,最后他却跟我来了这么一句:“阿文,人和人不能交成朋友,不是别的原因,而是不合适。”我听完当时臊的脸红赛关公,这不合适就是不投缘呗,他就这么拒绝交友,接下来的旅途我们便形同路人。。。。。。
做人,哪怕你再有本事,太过低调,也无人赏识,酒香也怕巷子深,时机到,该吹的时候也得吹。甄士隐本就与贾雨村投缘,偏偏贾雨村这番自吹自擂的话却投甄士隐所好,直弄的他当时也激动起来,直捧贾雨村:“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听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平步青云了”、“可贺可贺”!然后,频频向贾雨村敬酒。
贾雨村借诗言志打动了甄士隐,接着他便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向甄士隐借钱。我们看看接下来贾雨村说话的艺术,其实他是相当迫切需要钱,但他当下并不说借钱,只说抱负和窘境,借钱的事只字不提。
贾雨村说,不是我说大话,科举的那些学问,我已成竹在胸,捞个功名不在话下,只是到京城山长路远,身上又无路费,靠卖字抄文那点小钱怎么到得了?
他先捧了自己,觉得自己金榜题名不在话下,然后才说了难处,从高处一下到低处,这种说话的手法一下就扎到了甄士隐的心。一来甄士隐爱才,贾雨村确实大才;二来甄士隐也想在贾雨村身上投资,他自己作为读书人没有功名,即使富足,没有做到读书人应该有的“学而优则仕”,也是遗憾,他已把贾雨村当知己,就想让这知己弥补自己的遗憾,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找个靠山。
甄士隐知道贾雨村现在落难,此时出手相助,患难之交,贾雨村必定会感恩戴德。这时的投资等于抄底,可能会大赚,所以他立即让家人给贾雨村准备白银五十两,并冬衣两套,同时他又关心的对贾雨村说,十九日乃黄道吉日,让他那天乘舟赴京。
贾雨村收了银子和冬衣,计划成功,心里自然欣喜若狂,但他即使已七八分醉意,还是很克制,面上表现得相当冷静,只是说了句谢谢而已,又跟平常一样,继续和甄士隐吃酒谈笑。好家伙,这贾雨村城府多深,实在是老到啊!
两人喝酒到三更天,甄士隐才把贾雨村送走,他回房一觉就睡到日上三竿。甄士隐对贾雨村一片挚诚,他给贾雨村修书两封准备给他带上,就为让雨村到京城时可以在自己认识的仕宦之家寄居,想得多周到。可当他差家人送荐书过去后,家人却原封不动的带了回来,告诉甄士隐说,贾雨村早上五鼓时已离开前往京城,他给甄士隐留下话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理为要,不及面辞了。”甄士隐听了只好作罢。
我认为曹先生写贾雨村急匆匆不辞而别这事,写得真叫绝,写出了贾雨村小人的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出:一、贾雨村对世事肆无忌惮,他与王熙凤一样,对礼义廉耻、轮回报应这些一概不信,这种人往往能干大事。人要为道德所困,容易带上精神枷锁,反而难以成事。二、贾雨村小人之心,他害怕甄士隐酒后清醒,一旦反悔,把钱和衣服拿回,自己求功名就无望了,所以他当机立断——不管当时喝的多醉,也顾不上休息,三更回家五鼓即刻出发,只有带走甄士隐赞助的钱和冬衣溜掉,他才感到踏实。
从两人的举动来看,双方在品行上差距巨大。贾雨村真可谓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第一回两个人两个姓,一“甄”(真)一“贾”(假),即可知作者用意,但两人的命运却是截然不同!
不过在我看来,贾雨村这么做也是人之常情。为了成功,为了爱情,为了振兴家业,当多重重担压在肩头,华山只有一条路,谁又能说,自己不会象贾雨村一样行事?贾雨村比我们经历的苦难更多,更知道成功的重要,我们真不好用道德的标准去苛求他。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提红楼梦的书评,脂砚斋最被推崇,可这一段偏偏她没评。这是曹公最妙笔生花的一段,竟然没评,让人不可思议。看脂砚斋的书评,满眼尽是与曹公打情骂俏,除了提到曹公已不在世时滴了几滴泪,其他时候鲜见其为曹公哀伤。说这书评附于红楼这部书里,还有说是曹公故意这样的,在下不敢苟同。
曹雪芹先生最反感的就是传统的才子佳人,并多次在书里提到自己对这种文风的厌恶,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让一女子的俏皮评论附于自己一生心血的红楼上呢?这不是在降低本书的严肃性吗?曹先生真的愿意在世人面前秀自己与脂砚斋的恩爱?绝不可能!而且很多关键的细节,脂砚斋都漏评,似乎是不应该,所以个人愚见,脂砚斋评红楼应为后人伪造。
至于贾雨村和甄士隐的命运如何,怎么下回继续评说。。。。。。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7品读第一回(四)

话说贾雨村拿到甄士隐赞助的银钱和冬衣后,趁天没亮赶紧上路,在此我们暂且不表。且说甄贾这一别后,甄士隐的倒霉便开始接踵而来,直到最后把他彻底打垮。
先是女儿在次年元宵节看灯时丢了,被人贩子拐走。甄士隐夫妻半世只生此女,女儿一丢,如扯了心肝肺,死的心都有,夫妻俩也因此天天以泪洗面。由于伤心过度,不到一个月,甄士隐就先病倒,随后他夫人封氏也倒下,夫妻俩只能每日请医煎药。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最倒霉的事最终还是来了。大约过了两月,隔壁葫芦庙的和尚炸供品时不小心引着了火,先从自家窗户开始烧,迅速蔓延到整片地区。由于这地方的建筑喜欢竹篱木壁,那火烧的旺,如火焰山一般,军队参与救火也无济于事。
这场火烧了一夜,把这一片的街巷烧成灰烬,最惨就是甄士隐家,他家与葫芦庙紧挨着,豪宅烧成了瓦砾,所有家当化为灰烬。好在他夫妻俩和几个家人没事,但由于家宅已毁,只能安身在他家田庄上。
屋漏又逢连夜雨,虽然他家颇有些田产,可那一年水灾旱灾轮番上,庄稼颗粒无收,甄士隐也几乎断了经济来源。收成不好,许多人没饭吃,只能去抢,一时间盗贼蜂起,官兵征剿都来忙不过来。这下甄士隐连田庄也没法呆了,只得把田产便宜处理掉,带着妻子并两个丫环投奔他岳父。
本以为到了岳父家能安顿下来,谁知甄士隐这岳父封肃却是势利小人。他岳父家家道殷实,不愁吃穿,按理说一家人团圆本是好事,应当高兴,可这岳父却不这么想。原先女婿没败家之前,是地方望族,是他的骄傲,如今甄士隐出了事,落得如此狼狈,封肃心里就不痛快。
后来再一看,女儿女婿身上还有点变卖田产剩下的钱,这下心里才平衡了些。若是没这些银两,这当爹的说不好就得把女儿女婿赶出家门。亲生父母尚且如此,这世间的人情何其淡薄!
甄士隐夫妇哪晓得其岳父如此势力,起初对他很是信任,还托他帮着置些房地,以为日后维持生计。谁知岳父挺不是东西,对自己亲生骨肉也痛下狠手宰,拿到银钱便半哄半骗,就给他女儿夫妻俩些薄田朽屋充数罢了。
由于封肃给的田瘦,种庄稼产量就不行,加上甄士隐原先就家大业大,种地这种事根本不会,管理更不行,现在是赶鸭子上架,但这哪是一时半会就学的来的?由于不善经营管理,勉强支撑了一二年甄士隐便几乎败光家业。
按理说这当岳父的得多多帮助,谁知根本不是那回事,不但不帮,岳父封肃还尽在人前背后当众埋怨甄士隐夫妻啥活都不懂干,一味好吃懒做等等冷言冷语,连一点脸面都不顾。
本来甄士隐丢了女儿就痛苦不堪,紧接着又遭横祸,到如今偌大家业败尽,失魂落魄,还天天遭封肃这老岳父的冷暴力,原本就有积伤的暮年之人,一下贫病交加,眼看那样就要不久于人世。
这一部分的描写真是令人伤感,世态炎凉,人人都只想锦上添花,哪来雪中送炭?而且多数人想着的只是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更有人把这样的弱者残忍的当做待宰的羔羊,这时下手,羔羊无还手之力更容易得手。
这封肃可是甄士隐的亲岳父啊,对女儿女婿尚且如此,也许甄士隐风光时他还引以为豪,逢人便吹嘘,见面还会笑脸相迎。然一旦落魄,竟成了讨人嫌,封肃不但不帮助,还趁火打劫,忍心下口吃自己女儿女婿这落难之人的馒头。虎毒不食子,封肃这么干,真没人性!
可细细一想,咱们身边这种人有多——少你风光时他溜须拍马,低三下四,极尽阿谀,一旦你不如他,他一抬腿,那一脚就能把你踩到脚下,反过来就变了一副嘴脸了。。。。。。
这一处的描写给我们很多启迪。人无论啥时候都得居安思危,做几手准备,狡兔三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甄士隐,以至后来的贾家等等人的宿命,就是只懂贪图眼前的享乐,没有长远打算的结果。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从底层一步步向上爬时,中间即使有挫折,对人的打击也不至于致命,大不了重新开始。但一旦从顶峰崩塌,很多人就再难爬起,甚至坐等毁灭,这就是现实。
从底层起步,只要你有前程,会有很多人帮你,这其实是投资,人人都想从你身上得到回报。而一旦你从人生的巅峰跌落,仰慕你的人可能会成为落井下石的人,他们会加速你的毁灭,这时别说帮助,踩上一脚骑到你身上他才感到痛快,不少人还像封肃一样,就想着怎么从你身上再榨出点啥来,你躲都躲不及呢,这就是人性。
新生的婴儿人人喜爱,夕阳快落山的老人人人嫌弃,就是这样的道理。在现实世界,我们一定要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乐观向上,让他们从自己身上看到希望,你才能得道多助。而一旦你总是展现悲观,总是抱怨,别人可能觉得你正走向末路,哪还有人愿意在你身上投资,还愿意交你这样的夕阳西下的朋友?这样一来,你肯定只能失道寡助,也许很多人就等着你倒霉,好落井下石,等着吃你的肉并踩你一脚呢!
甄士隐的遭遇看似天灾人祸,实际上根本的原因在于自己,由此及后文要说的贾府也是一样,一代不如一代。这些纨绔子弟,除了娇生惯养,骄奢淫逸,身上一无是处。这些人虽然受到良好的教育,甚至饱读诗书,但人情世故一窍不通,更别说钻营之术。由于他们都是温室里的兰花,不经风霜,顺的时候都不知做长远打算,一旦身处逆境,一点点的风浪就立刻能把他们打倒。
例如甄士隐,一直就守着那点祖业,读点狗屁文章,对家族发展和个人前途从未考虑,胸无大志,也不懂狡兔三窟,想想万一家道变故的退路。没有忧患意识,人情世故更不通,所以一旦命运有变,只能哭和怨,只能等死。
中华民族的家庭教育容易娇惯子女,让他们脱离人类社会的丛林法则,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代”,中国的家族难以象西方的许多家族一样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家庭教育。
甄士隐败落这一部分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展现了人类社会血淋淋的现实,而这种现实无论东方西方,只要有人类的地方,都客观存在,所以学好社会生存课,应该是无论贫富的我们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
曹公在描述封肃对女儿女婿态度的时候,并没有写甄士隐败落之前他对他们夫妻的态度,但这就是曹公笔法的高明之处,我个人这种笔法为阴阳笔法。从现在他对甄士隐的态度,就可以了解封肃的这个人,我们也能想象的到他以前的态度,甄士隐还家大业大时,封肃一定是对他笑脸相迎,甚至谄媚!
在甄士隐败落的同时,之前混得象乞丐一般的贾雨村,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平步青云,从社会最底层一跃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与甄士隐、贾宝玉这些公子哥们不同,贾雨村除了有他们一样的才华,更比他们多了许多人生的磨难,也更加明白这世态炎凉,比他们精通人情世故,丛林法则。对贾雨村来说,成功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他要的就是荣华富贵,光宗耀祖,至于为取得成功而使的手段,无论高尚还是卑鄙,这都不重要,打的赢才是硬道理。
这样一个有才华,又不顾廉耻、不择手段的贾雨村,甄士隐、贾宝玉之流岂能是对手?世间的财富就这么些,不在你这里,就到我这里,全世界都一样,在丛林法则的人间,试问你究竟想怎样存在?
甄士隐和贾家的败落,相对应的是贾雨村这些新贵的崛起,这是生存竞争的必然。但无论如何,所有的功名利禄只是昙花一现,转头都是一场空,甄士隐的命运,也是贾家的命运,也是贾雨村命运的共同归宿!
紧接下来曹公写到最终甄士隐如何被那僧道度出苦海。话说有一天,甄士隐的病好了些,便个拐杖出门散心,这一幕大家可以想象到他有多悲凉,这与之前和贾雨村纵论古今的地方望族形象天壤之别。
各位看到甄士隐的惨状,震惊吧?这时的他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而且面对这丛林法则的世间,百无一用的书生除了只是待宰的羔羊,没有任何翻身的可能。在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后,他将彻底被这世界抛弃。。。。。。
甄士隐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风水轮流转,做人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平时要练好内功,哪怕你是豪门,子孙们一定要多做挫折教育,切莫娇生惯养。
时下有人羡慕别人有爹可拼,你要知道,他爹只能帮他一时,帮不了他一世。他爹越心疼他,帮他越多,他就越羸弱。而你只要努力修炼,强大自己,就会有机会战胜他,抢走他拥有的一切!
所以说,人生在世,难那,得意须防失意时,你越在人生的巅峰,越得谨慎,为人处世,包括说话,都得处处留神,只要一不小心,载了跟头,便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将会是万劫不复!
在街上,甄士隐正茫然四顾,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突然来了一跛足道人,边走边念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8、品读第一回(五)

话说甄士隐听那跛足道人念这几句话,顿觉挺不简单,又见他疯疯癫癫破衣烂衫,觉得有些蹊跷,便奋力拄着拐杖迎上去问道:“你满口里说些什么?只听见‘好了’‘好了’”那道人答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人万般,了便是好,好便是了,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实际那道人的意思,便是世间之人之所以千般苦,万般累,就是因为牵挂太多,功名利禄、七情六欲,可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只有放下这些欲念,了了尘缘,你才能没了烦恼,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这是僧道第三次度甄士隐了,经过这一轮的波折,甄士隐终于彻底看破红尘,也明白他这样的人在人世间已无东山再起的机会,活着就是受罪,所以他说:“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只见甄士隐说: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这段对《好了歌》的注解,让《好了歌》更加具体,但若要按此深究,倒让人觉得生活了然无趣。我们的奋斗,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无非“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已,皆因风水轮流转,“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人有兴衰,家族有兴衰,国家也有兴衰,个人再多努力也左右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兴的时候“当年笏满床”,位极人臣,荣华富贵,家里夜夜笙歌,“曾为歌舞场”,宅邸尽是“雕梁”,窗纸糊的是名贵的“绿纱”;败的时候就成了“陋室空堂”,“雕梁”挂满蜘蛛网,豪宅院落无人问津,处处“衰草枯杨”,什么荣华富贵,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空。
人生一世,白驹过隙,即使貌若天仙,二八年华时“脂子浓,粉正香”,一转眼岁月的杀猪刀却毫不留情,让你两鬓如霜。
人情如纸薄,恩爱夫妻刚撒手人寰天各一方,哭的悲悲切切,可泪还没擦干,又“红灯帐暖卧鸳鸯”。
风光时金满箱银满箱,众星捧月,败落时连乞丐都不如,“人皆谤”。说好的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哪里有,有的只是落井下石,恐避你不及!
看别人英年早逝正叹息,谁知道参加完人家的葬礼归来,没多久自己也把命丧,世事无常,谁能说不幸只是别人的,一不小心它也到你家。
家教再有方,你也不敢保证子孙后代个个成人,保不齐也有当强盗的。
人生的命运悲喜无常,你嫌官小,非得钻营一心往上爬,一不小心你难保不栽跟头,也许还要带枷锁坐班房。而有的人却被老天垂青,今天还穿着破棉袄冻的发抖,明日就摇身一变穿了官袍,得了富贵,命运瞬间转变。唉,世事无常谁能料?知足常乐,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安度此生。
向来世间万物,有盛有衰,你曾经激情万丈,曾经繁花似锦又如何?总有衰败之时。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但你的努力最后也是别人前进的肩膀,别人会踩在你的肩上向上爬。例如很多风光一时的企业,一旦衰败,就被别人收购便改了姓;和珅捞了那么多也没花了,一旦被嘉庆治了罪,贪来的身家全部充了公,这还不是白白给人家做了嫁衣裳。
世间万物,兴盛枯荣天道难违,有盛就有衰,到头来注定都是一场空!
甄士隐这段注解,说的透彻,仔细一想,人生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对世间的荣华富贵、七情六欲,咱们又何必执着,那都是身外之物罢了,放下吧。
在脂砚斋评本中,这一段多指贾府及其一干人,但总让人觉得牵强。例如“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脂砚斋就没有解注,看十二正钗判词,流落烟花巷确有妙玉,但她如此高傲,不是那择膏粱之人,所以十二正钗里没一个符合这一句。
说“蛛丝儿结满雕梁”指的是潇湘馆、紫云轩等处,也很牵强。大观园以景为主,景致奢华精工,房舍除了省亲别墅其他倒一般。潇湘馆为黛玉所住,甚为简单,何来雕梁?紫云轩还低一等,可谓不实!
至于把十二钗硬往这些词句里头套,更让人觉得不太靠谱,这一段注解,感觉连批注者本人也有些心虚。
我自己的感觉是,这一段话更像是曹公对自己这一生的感悟。曹先生从世家子弟,贵极一时,最后落魄后竟到衣食无着的田地,那么高的才华,最后的结局是穷病而死,世态炎凉,谁的感受比他深?所以脂砚斋这一段批注,看着就不像是曹公故人。
之前葫芦庙着火这一段,脂砚斋评为“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我见了就是一惊。曹先生在这书里,是万般谨慎,决不沾时政,就是为了让他这书流传于世,这个,之前他就借石头之嘴说过。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严苛的朝代,这“南直召祸”无论是指清代他家的事,还是明代的事,都是忌讳,轻则此书被禁,毕生心血白费,这可是曹公最不愿看到的,重则入班房,牢狱之灾,曹先生更不想去受这罪。
所以这样看来,脂砚斋这么点评,曹公若见了,也注定会惊出一身冷汗,而脂砚斋这就叫出卖朋友!
总之,脂砚斋的书评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下以为,就书论书,脂砚斋也只是我们众多红楼爱好者中的一员而已,她不一定就是女人,看其行文风格,即使极尽伪装,也能读出她一颗男人心。它也许只是为了附于红楼而长存,并非曹公的红颜知己。所以我们看红楼,一定要尽可能跳出脂砚斋给我们套的圈圈,独立思考,尽量从书里领会曹公的用意。。。。。。
甄士隐这一注解的透彻,这可是曹公用自己一世的遭遇领会的人生道理,难怪那疯跛道人一听也直拍手称妙。随即甄士隐了却尘缘,与这道人一并离去。
甄士隐这一走倒是潇洒,从此没了烦恼,可家里人就倒了霉。没了顶梁柱家也散了,他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再派人去找,哪有音讯?
女儿丢完,丈夫又丢,这是封氏遭受的二次重大打击。可日子还得过,好在仆人忠心,主仆三人日夜操劳,靠做点针线活度日,封肃更是日日抱怨。诸位看官,这段日子你们可以想象,她们主仆三人寄人篱下,日子过得得多凄惨!
突然有一天,甄家的大丫环娇杏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原来是新太爷到任。
娇杏也跟大家伙挤到一块看,当她看到轿内的官员的样子,她也一愣,可虽然觉得眼熟,却就是想不起来是谁。合着他们也真有缘,偏偏这官员也看到了她!然而娇杏也没觉得这有什么异样,回房后也根本不把这事当事!
这天到了晚上,封家人正要歇息,忽然一群人如狼似虎的猛拍门并大叫:“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把封肃及一家人吓得不轻,第一回完结。
最后这段当我看到脂砚斋的评语,早气得拍案而起,这里本来没提雨村,也没提娇杏,就为留个悬念,偏偏多事的脂砚斋非得点出“雨村别来无恙,可贺,可贺。” ,“起初到底有心乎,无心乎?”,又说:“是无儿女之情,故有夫人之分。”
好好的一个悬念,竟被脂砚斋给搅和了,脂砚斋啊脂砚斋,你究竟是曹先生的知己,还是一根搅屎棍?把曹先生好好的书给毁了,你就是个冒牌货!
好吧,不说那么多了,我们先进入第二回看看吧:
第二回 贾夫人似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这一回,依然还没写到贾府,而是缓缓的从外围渐渐逼近,并开始牵出本书的女主林黛玉。此篇一开始,便用一首回前诗点题: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脂评本红楼,还留有些回前诗,程高本却尽数删除。这些回前诗,感觉水平极一般,在在下看来,似乎不像出自曹公之手。不过,第二回这一首回前诗倒有点意思,点题的非常好,说的是世事如棋,人生不是一局棋就能定胜负,而是要静坐下来,从长计议,慢慢思量。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没到最后就不敢说,谁输谁赢,要知当今天下的兴衰之事(这里主要说贾府),还得冷眼旁观的人才能看得清楚,而这个“冷”眼人,就是冷子心,妙啊!
话说封肃被公差传唤,原来他们是要找姓甄的人,封肃便以实相告,说自己姓封不信甄,女婿才姓甄。公差哪管这么多,只是如狼似虎般,不容封肃多言便直接将他拉走,封家人见了全都惊慌失措,欲知后事如何,明天接着说。。。。。。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兄弟姐妹们,今天干活忙,耽误了,抱歉!明天继续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9 品读第二回(一)

话说封肃那晚被公差带走后,家里人万分焦急,可到了二更天,封肃回家时脸上却是欢天喜地。家人这才放心,忙问他公差叫他这一去究竟为的何事,封肃这才一五一十的把其中的缘由道了出来。
只见他说:“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湖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家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采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封肃这一段话不多,暗含的信息不少。这一处接上文,点出了那官老爷和看他的丫环是谁,揭了谜。这本是极巧合的事,只可惜那多嘴驴脂砚斋早在上文就漏了底,你说气人不气人?读者早就知道下文要说的人和事,哪还有那种久等之后揭晓答案的兴奋?脂砚斋真可恶,曹公要知道你这么干,还不得气死,由此可知你就是一冒牌货!
贾雨村找封肃,不能说全是为了娇杏,也为了自己的恩人甄士隐。从一见面就问甄士隐,且对封肃极为客气,便可看出贾雨村还是挺感念甄士隐的恩情。
从他嘴里说出丫头娇杏的名字,可见其念念不忘。几年了呀,如不是常常记挂,时时念着,就一个卑贱小丫环的名字,还能记得?喊出娇杏这名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到贾雨村当时有多激动。此时贾雨村的身份已是高贵的统治阶级,娇杏却是社会最底层的家奴,地位相差悬殊,叫个阿猫阿狗足矣,直呼其名可见赤诚之心。
贾雨村听封肃说了甄士隐的遭遇,着实伤感叹息一番。曹公用“伤感叹息”这四字就为强调,贾雨村这番感伤并非演戏,乃真情实感也!贾雨村虽为人狡诈,但他也有自认为的知己,那就是甄士隐。多好的人都有敌人,多坏的人都有知心之交,这是人的天性,连曹操都有知心的朋友。
贾雨村富贵之后,人之常情,肯定想与自己的知己分享,如能在甄士隐面前让他看到自己的显贵,虚荣心会获得最大的满足。但此时甄士隐已不知何处去,已看不到自己的飞黄腾达了,满心的幸福不能与知己分享,岂不可惜?所以贾雨村此时的伤感倒是实情。
接下来贾雨村又问起甄士隐的女儿小英莲,这一细处,可知贾雨村不是那腐儒,还是颇通人情世故,这也在一个侧面体现了他对甄士隐这一家人的感情。当他知道小英莲丢失,立刻表态要务必派人找到,“务必”二字表明,他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还是有报恩之意的。
爱屋及乌,虽然封肃不是个东西,可由于他是甄士隐的岳父,所以即使他就是个农民,高高在上的知府大人贾雨村对他还是十分客气,这与刚才如狼似虎般的公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段描写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那就是人治社会,人情大于法,或者说人就是法,认识人好办事。
曹公在书里是极少涉时政的,只是有些细节带过而已,十分谨慎,所以说他想这部书流传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这一细节看似无足轻重,但只要你仔细一想,含义颇深。
公差们是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专政的爪牙,他们也借着主子权力狐假虎威,肆无忌惮,到封肃家请人尚且如狼似虎,哪有点请人的架势?若真的抓差办案,当事人还能好的了?在这些人的眼里,百姓也只是鱼肉罢了,随便蹂躏,还谈什么法制,什么公正?
这一段虽没写到贾雨村处理政务的模样,但常言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手下人往往是领导者的照妖镜,公差们如狼似虎,作为上司的贾雨村肯定也好不到哪去。但好在贾雨村念的是甄士隐这情,所以对他的岳父——老农民封肃倒挺客气。衙门口的主政官如此态度也是人治社会的体现,认识人好办事,不认识人,哈哈,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红楼里这些细节和瞬间的处理,我们在阅读时千万不要忽略了,曹先生喜欢用阴阳笔法,这些小细节隐藏在大背景下,稍纵即逝,但恰恰这难得的灵光一闪,隐含着曹先生要表达的重要信息。
封肃回来后的第二天,一早贾雨村就差人到了他家,首先送来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士隐夫人,又修一封密信与封肃,托他向甄家娘子要那娇杏做二房。封肃一看信就喜不自禁,他是个趋炎附势之人,知府大人让他办这事是给足他面子,多少人等都等不来这种奉承的机会呢!所以看完信他赶紧向女儿撺掇(怂恿之意),女儿寄居在他篱下,又是自己父亲,哪能不从?当晚封肃便用一乘小轿把娇杏送到贾雨村府上。
那一晚贾雨村得偿所愿,欣喜若狂,当即赏赐了封肃100金,这出手那叫一个大方,可知其兴奋到何种程度。贾雨村重赏封肃是带着甄士隐面子,但他哪知道甄士隐在封肃家的遭遇,哪知道甄士隐这岳父不是个东西!封肃因沾了甄士隐的光,不单发了横财,还得了知府大人大大的人情,真是让有点正义感的人看了愤恨。
而这娇杏,只是因当年偶然回顾了一下雨村,便得了这段奇缘,与贾雨村结为夫妻,从而实现了灰姑娘的逆袭,她从一个寄人篱下受尽欺凌的小丫环,一夜之间就鱼跃龙门,成为千万人景仰的官太太,并拥有了荣华富贵。所以曹公用一句诗说: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这句诗体现曹公诗词的精妙,细想极有味道。按理说在礼法严苛的封建年代,娇杏私顾外人,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但恰恰就是她的不尊礼法,敢“错”,才引得贾雨村想入非非,对她一片痴心,她用“错”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所以娇杏这一段故事,不仅仅是一个“错“字那么简单,这还包含着曹先生反抗封建礼法,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所以说,红楼的很多小细节,万万不可忽略,其饱含着深意。。。。。。
贾雨村和娇杏那一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自然是芙蓉帐春宵苦短,接下的一段尽沐鱼水之情。马云曾经说过,他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当老师领91块钱工资的时候,很多人听了只当笑话,我却深以为然。人生幸福感最强的时刻,并不是站在巅峰之时,而是实现自己人生第一个小目标那刻。
此时贾雨村一来刚刚鱼跃龙门,换了身份;二来又抱得美人归,一时间志得意满,此时的他思想还算单纯,没有太多的牵绊,这一刻在下窃以为是他人生最快乐的时刻。
而娇杏命运在一夜之间转变,也告诉我们,老天最爱眷顾生活的强者,只要积极向上的活着,而非整日抱怨,努力并保持好上进心,改变命运的机会也许会在某天来临。。。。。。
贾雨村和娇杏这段姻缘完美的诠释了“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贾雨村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才华求得功名,又通过自己的手段征服世界,所以娶娇杏也就如探囊取物;而娇杏凭自己的容貌和离经叛道的“回顾”征服雨村,也征服世界,从奴才成为了主子。她的命运与原先娇生惯养的主人的女儿英莲的命运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自从嫁给雨村,两人鱼水之欢也结了硕果,不出一年就生了个儿子,这也是雨村的第一子,对人丁凋零的贾雨村来说,添丁更是喜上加喜的天大事。雨村原有原配,看文中叙述应该无子,看着雨村独宠娇杏,人家又生了儿子,原配应该是悲愤交加,所以再不出半年就病死了。
这也遂了雨村和娇杏的心意,雨村一下就把娇杏扶做正房,这在当年可是了不得的事,妻妾地位相差可不是一般的悬殊(后文我再细说),所以娇杏终修成正果,最后她也随雨村的一路高升,竟成了部长夫人!
在我看来,脂砚斋认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的是贾兰贾菌,我却以为还是娇杏贴切。
曹公的阴阳笔法,写男必有女与其对应,男的有贾雨村的爆发和甄士隐贾宝玉之富贵公子哥的败落对照,女的有娇杏的“命运两济”与英莲这千金小姐的凄惨遭遇相对照。输赢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拼的还是“人谋”或者说“手段”。
在这里,看着封肃捞得满满,真替甄士隐可惜。如果他在,贾雨村必定要重重报答他,而且丫环娇杏又成雨村夫人,或许甄士隐因曾在难中帮了雨村而再次东山再起也有可能,即使不能再起,过个安稳的小日子还是有可能的,可惜他看破红尘,连这种机会也等不起了。
那一晚把封肃送回家后,贾雨村肯定也在琢磨,怎么处理这些关系的好。曹公讨厌贾雨村不假,但在下以为,以现实的眼光看,与其与不通人情的所谓的君子交往,还不如与世俗的雨村结交的好,通人情事故,懂变通。
贾雨村还不算卑鄙,以他如今的身份,他若卑鄙,对封肃这等治下小民还用客气?直接派人把娇杏接走了事,他给甄家夫人两封银子正好解了甄家娘子燃眉之急,一封为还债,一封为人情,外加四匹锦缎,娶了娇杏之后又给了不少谢礼。
其实这还不是紧要的,紧要的是甄家娘子有了这些钱,又有了雨村,更有娇杏这两座靠山,势利的封肃一来得了贾雨村许多好处,二来也忌惮女儿的靠山,也会对她另眼相看,接下来的日子甄家娘子就能过的舒心一些了。甄士隐的投资没有打水漂,逃避责任出家的他应该感到欣慰。
这里捎带说说“撺掇”这词,这是老北京土话,现在也还有人在说,亏得我一海南人久居北京,知道这词的含义,不然怎能想象的到,当时封肃怂恿女儿把娇杏送走时的迫切和谄媚样,这也是了解北京语言文化对读懂红楼的重要性。
接下来又当如何,请看下回。。。。。。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兄弟姐妹们,今天干活,耽误了,估计明天才能更新了,抱歉了!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
10 品读第二回(二)
贾雨村与娇杏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才子配佳人,让人看着感觉很欣慰。只是这种才子佳人配,与传统小说里的才子佳人配大相径庭。传统才子必是相貌堂堂,才高八斗,最主要还得品行端正,俨然君子,而佳人也不单是样貌超群,还得是豪门千金且文才也好生了得,能与才子吟诗作对似棋逢对手,似乎这种绝配才堪称完美。
然而这样的绝配只在神话,世间是少有的,曹公天生就烦这样的所谓“绝配”。而且贾雨村与娇杏的姻缘,并没正统婚姻需要的什么“红娘”,纯粹因为错误而一见钟情,最后走到一起,这倒颇符合现代人所说的“因为误会而结合,因为了解而分开”的精神。
贾雨村虽才高八斗,但也绝非君子,甚至曹公认为他就是一个“小人”。而娇杏并非什么绝色佳人,别说比宝黛这样的豪门千金,即使比起贾府的丫环袭人晴雯,也相去甚远。身份更不要说,一个地方财主的小丫环,更别说才学。但缘分天定,在难中的贾雨村就看她就那么顺眼,情人眼里出西施,贾雨村偏就认为他的娇杏才是他心中的女神——这就是我们常人的审美观,也是曹公尊重现实,尊重人性的体现。
其实最让人感到欣慰的不是这段佳话本身,而是这段佳话最终把几个苦命人救出了苦海。贾雨村凭自己的才学先救了自己,又把同样苦命的娇杏救了出来,同时也把甄家娘子及其下人一并救出。只可惜甄士隐太早看破红尘,没与大家共出这人间的苦海。甄士隐度出苦海是另一种途径,这也许是这段佳话小小的遗憾之处。
而甄士隐与贾雨村的情谊,对今人也有点启迪,当今之人求财的多,总不知足,忙上忙下四处投资,只为生利。但在下以为,投资客,尤其富豪们,在使劲往钱眼里冲时,何不捎带做些“贾雨村”之类的人情投资,为自己留些后路,以免将来或有马高蹬短时。。。。。。
书里接着交待贾雨村在与甄士隐一别之后的这些年的来历。原来贾雨村那晚偷偷溜走后便即刻赴京,之后参加会试,中了进士。考中进士并不代表就能马上当官,也得排班候选,贾雨村也是好不容易才一步步爬到知府之位。
初入官场的贾雨村,一开始是暴发户的心态,有点得意过头,忘了谦虚二字。他仗着自己的才华过人,待才傲物,对上下级都缺乏尊重,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最关键的是捞了好处也不懂与大家分享,太独太贪,最终被上下联手告了御状,“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这消息传来,“本府官员无不喜悦”,大家拍手称快,击掌相庆,从这可知贾雨村本人如何了。
接着曹公有写贾雨村的反应——“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似是嬉笑自若。”好个贾雨村,喜怒不形于色,心理素质过硬,成大事者也!
这是贾雨村第一段官场经历,虽然结局挺惨,但这未免是件好事。人一路走的太快太顺并非好事,所谓好事多磨,贾雨村还年轻,大好前程还在前方,提早遭受点挫折对他这样一个聪明人不可不谓是好事,这样他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磨掉锐角,戒骄戒躁,争取走好接下的人生路。
丢了官之后,贾雨村把历年捞的好处收好,带着家眷返回原籍,待安排妥当之后,自己便开始遍游天下胜景。
贾雨村遍游天下名胜,一为散心,在散心时,他一定也在思考和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教训;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天下文人的理想,这一路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待贾雨村再次开始奔前程时,定然会是脱胎换骨,世故圆滑,老成持重,这样的贾雨村更强大、更可怕;三,其实他行遍天下,也是在寻找重新起航的机会,而这机会恰恰就在他云游之中遇到。。。。。。
蛰伏等待的日子,是十分难熬的,但从贾雨村抛妻别子远游,就可知其抱负,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取功名不回家!
贾雨村寻找机会的手段就是到权贵家中教书,他这么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学,发挥自己的强项,且容易取得权贵们的信任。
可怜天下父母心,高官权贵也是人,也是父母,对儿女也怜爱,由于古代尊师重孝,且达官显贵更重视教育,所以对子女的老师他们也很是恭敬,待为上宾。“西宾:或“西席”就是他们对家庭教师的尊敬(古代以西为尊,开席时他们居西面东,为主人贵客)。
由于家庭教师地位尊贵,很多家庭教师既是老师,还是主人的幕客、智囊,甚至能左右权贵们的意志,容易成为他们的心腹。很多有才学的读书人没考取功名,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上进。
贾雨村一来是对自己的才学自信,二来也看到眼下这是自己能东山再起的一条捷径,所以云游天下,他边游边思考,边游边到权贵家教书。这样一来,既解决路费问题,又能结交权贵,找寻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贾雨村是再明白不过的。你看 他从本书一开始结交的对象,就不是与他身份差不多的平头百姓,都是地方望族或达官显贵,因为这些人集中了这个社会最优秀的资源,而且耳濡目染,更能学到人情世故的门门道道,常与这些人来往,他们的谋略、为人处世的法则,也能让人在眼界上上一个台阶,提高自己的素质。反之,如果每日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市民厮混在一处,你的眼界见地也只会停留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交际圈决定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做人各有乐趣,就看自己的追求吧。。。。。。
贾雨村一心钻营,你看他选的出馆(教书)之处都是江南甄家等等这样有实力的显贵,可得知其抱负不小!
这一天,贾雨村云游到淮阳(即今扬州),一到扬州他首先打听这里的官场情况,由此可知其心地不纯,但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他打听到今年朝廷派来管理盐务的官员是林如海,又知道他欲请人教授其女,便托了朋友引荐。
贾雨村进士出身,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这样的身份委身当个家庭教师自然绰绰有余,很快他便被林如海看中如愿进了林府。
这一段介绍林如海,就带出了本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原来林如海就是黛玉父亲,祖上沿袭列侯相当显贵,世袭列侯本来只能三代,皇恩浩荡又袭了一代到林如海父亲。林家虽是公侯之家,但也是书香之族,林如海是探花出身,才学过人。古代的盐务官可谓是肥差,尤其在富庶的江南更是炙手可热,所以贾雨村才想到来林家教书。
林家相当显赫,可惜人丁不旺,林如海膝下儿女甚少,40多岁的人,去年刚死了三岁的儿子,眼下只有一女黛玉,虽然妻妾不少,都无所出。此时黛玉年方五岁,由于林如海通共就只剩这一个女儿,所以视为掌上明珠,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林如海却非要为她请家庭教师,把女儿当儿子养。
这里点到了黛玉,也把贾雨村和她连到了一起。贾雨村就好像颐和园里的长廊,长廊把颐和园里散乱的景物串联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贾雨村在红楼的作用与长廊类似,成为串联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一条线。。。。。。
通过贾雨村,曹公简单介绍了林黛玉的情况:“身体又极怯弱”,说到林黛玉从小身体就弱不禁风。转眼过了一年,林黛玉六岁,她母亲就去世。黛玉六岁无母,这为下文她认宝钗母亲为干娘和许多情节做了伏笔。
从这一处,大家就知道林黛玉的高贵出身了。名利还是次要,主要的是她出身书香门第,探花之女,天生的好基因。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其父邀请到进士出身、才高八斗的贾雨村为其授学,名师出高徒,加上遗传的天资,难怪林黛玉在后来的各种比试中才压群芳。
话说黛玉之母,贾氏夫人死后,黛玉伤心欲绝,泪流不止,这是书里第一次提到黛玉哭。。。。。。
本来林黛玉就体质弱,再遭这打击,一下就病倒。黛玉三天两头病,贾雨村当这个先生就轻松的多。这里曹公两字点出了黛玉的病——“旧症”,也就是先天不足。
黛玉这一病就好些天无法开课,贾雨村闲极无聊,每逢风和日丽,便到四处游逛。这日贾雨村恰好到郊外看野风光,不知不觉中就来到“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自古名山僧占多,这风水宝地就有一座古庙,这座庙宇年久失修——门卷倾颓,墙垣朽败。贾雨村抬头一看门前的匾额写着“智通寺”三字,两旁是一副破旧对联,写着: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寺庙之名与这副对联相配,实在是妙啊,说的是门口对联里要说的道理,你要是个智者你就能悟出,也就是通了,你要是悟出,也就是说通晓其深意,那你就是智者。从两头说都对,这也是易经的思维。
这副对联正是老天要度贾雨村,贾雨村当然足够聪明,一看就明白这破庙里的对联要说什么,所以他自己也说,“文虽浅近,其意则深”,别看这对联简单,其实颇有深意,也许这庙里还有“翻跟斗”来的(指神仙)。
贾雨村也是犯了贪酷才被革职,看到对联那一刻他还是感触很深的,所以才想了是不是有神仙在此,可这对联究竟有啥深意?。。。。。。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抱歉,今天干活又耽误了,一万个抱歉!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11 品读第二回(三)

对于“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曹公借贾雨村告诉我们说:“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这是曹公在提醒我们,千万别就这么跳过这句话,要好好想想它的深意。
曹公深知,人的欲望是穷无止境的,就是捞的再多,官做的再大,你都不可能满足,反而是野心更加膨胀。当你在向第一个目标奋进,获得成功之后,本应就收手,但人的欲望往往难以控制,小目标的成功一般只会激发起你更大的野心,你会不顾一切的往前冲。
当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你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只知道奋力向前,那会去想身前身后事?直到走投无路,才知道后悔,再想回头,为时晚矣。项羽打了九十九次胜仗,每一次都打得刘邦都是落荒而逃,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更别说想什么退路,然而就垓下一败,江山改姓,自己也丧了命。
盛极必衰,这是天理不可违。就像贾家,越是权势达到巅峰,到了“富贵不过妃子家”,离衰败就越近,只可惜人人都在享受繁华,哪有人有功夫考虑身后事,更别说“缩手”,直等败落了才“想回头”。
而对于贾雨村来说,一介布衣,潦倒时连乞丐都不如,后经求取功名,贵为知府,应该满足。可这却助长了他的野心,非要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人间万姓皆仰望”,同时他花钱也是出手阔绰,对财也是贪得无厌,所以他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眼前无路”。。。。。。
曹公这句话也道出了中国传统的智慧,那就是“中庸”。守住自己的欲望,做事不偏不倚,以进为退,明哲保身,方能长久。事情不能过了,过犹不及,得知道进退,适可而止。
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进的同时多想想退路,狡兔三窟,知足常乐。如果能做到这些,即使有挫折,也不会败的太惨。贾家两府若能按秦可卿所说的准备,多想退路,何至于败落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副对联让贾雨村对深山里的这个破庙颇有兴趣,他心里感觉,也许这里有得道的神仙,所以便走了进去。可等他进去一看,十分失望,这里也就只有一位老和尚煮粥,再一问话,老僧答非所问,再一看这老僧,“既聋且哑,齿落舍钝”,几近离世之人了。
这孤独一老僧配这破庙,十分凄惨,看着让人心酸,这也更加深了那副对联的意境——如果做人不思进退,撞了南墙的后果,就像守在破庙以粥度日的老僧。
其实在这里曹雪芹先生也借这老僧嘲讽了一下自己,由于他自己不肯奉迎这世道,以致贫困潦倒,穷得只能举家食粥,贫病交加的他,境况十分凄惨,与这老僧的命运何其相似。。。。。。
红楼里的很多小花絮,看似与本书无甚关联,但这也是曹公借书言志,映衬自己。
贾雨村一看这老僧的惨样,早就不耐烦,眼看自己的游兴被破坏,他就想到乡村的酒坊喝上几杯以助野趣。
没想到刚一到酒坊门口,里面就有一酒客站起笑道大叫:“奇遇奇遇”。贾雨村一看,认得,此人竟然是京城的古董商冷子兴,没想到能与他在这千里之外的乡村小酒坊相见,真是有缘,绝对奇遇!
贾雨村和冷子兴可谓臭味相投,冷子兴是精明甚至狡诈的生意人,但在贾雨村看来确是颇有谋略,能干大事。而冷子兴也欣赏贾雨村才高八斗,志向不小且颇有手段,他“借斯文之名”,说的是贾雨村表面是儒雅的读书人,实际道貌岸然,内心卑鄙,做事不择手段。但冷子兴正是看他这样,确信他这种人定能飞黄腾达,所以也倾心结交。两人的惺惺相惜,也成为官商勾结的典型,曹公涉政一般就是寥寥几笔,但官场的一幕就已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贾雨村与冷子兴的结合,绝对是官商勾结的典型,而且这种关系牢不可破。世间善于交际的人不少,大多数人的交际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那就是希望这种人情能够在事业上发挥作用。这本无可厚非,毕竟人类社会就是一个丛林,单打独斗注定干不过有组织,要想生存和进步,就必须要合作,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疑惑:为何相交满天下,知己有几人?一到需要帮助的时候,怎么就没人愿意伸出援手?即使你真心的与人结交,一到关键时刻,人家怎么就不投桃报李?许多人也因此由爱生恨。这实际还是他自己看不破其中的门道,不知如何引导,自然也就不能把人情转化为生产力。
让我们看看贾雨村与冷子兴的关系,从里面探出个缘由来。一、贾雨村与冷子兴投缘,各自都极欣赏对方,有信任的基础。二、双方一开始的结合就目标明确,就是结成联盟,一起奔利而去且无需遮遮掩掩,打开这扇门,打开双方合作的心门,至关重要!三、双方各有资源优势,可以互相利用,形成互补。
冷子兴做的是古董买卖,能玩的起的都是达官贵人,加上他自己就是荣府大总管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别看周瑞家的就是个奴才,但宰相门前四品官,周瑞家的依仗主子的权势,大家都得给足面子。
冷子兴借着丈母娘的名声兼生意上的往来,与权贵们打成一片,办起事来也方便,这层关系正是贾雨村往上爬所需要的。所以即使在商人只是下品的年代,身为朝廷命官的贾雨村还是拼命结交,正是要利用冷子兴的关系网。
而贾雨村除了往上爬求官,求财也是他的重要目标,所以他也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帮助操作,好把权力变成财富,所以他看中了精明能干的冷子兴。可以想象,贾雨村与冷子兴,必有生意上的往来。贾雨村混官场,本身也需要大笔金钱活动,所以官商勾结是必然且无奈的选择。
而冷子兴更不用说,作为商人要谋利,权力是最好的保护伞和助推器。贾雨村前程光明,且还处于人生底部,正好投资。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形成了针扎不进,水泼不入的紧密联盟。
四十八回说到贾雨村强抢石呆子古扇的事,在一个侧面点出贾雨村对古董的熟悉,也印证了他与古董行也就是冷子兴的联系。
所以我们在埋怨自己倾心交往的人不肯在事业上帮组自己的时候,不妨对照以上我说的贾雨村与冷子兴结盟的那几条,看看你自己有没有价值,符不符合人家与你合作的条件,切不可一厢情愿做单相思。。。。。。
话说贾雨村问明冷子兴来到这偏僻小店的原由之后,大家久别重逢,自然欣喜,便多上了酒肴,开始“闲谈慢饮,叙些别后之事。”
贾雨村问冷子兴:“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这句话一下点题,贾雨村虽到处游逛,可他时时刻刻都没忘自己最紧要的事,他问起京都的事,用“新闻”二子,就是看朝廷最近的政策,对他们这样的人会不会给个机会,或者只要政策有松动,他可以想法钻营,回归统治阶级阵营,继续他的升官发财梦。之前定是有过类似的政策,所以贾雨村才耐心的等待着,而在蛰伏期间,他已广交权贵,为新的崛起做足了准备。
冷子兴与贾雨村互视对方为知己,自然知道贾雨村要问的啥,可惜冷子兴也没探来什么消息,所以他说:“倒没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
冷子兴称贾雨村为“老先生”,贾雨村对冷子兴自称“弟”,称其为“老兄”,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这一段对话挺有意思,一步步把贾府引了出来。接下来就要通过冷子兴的口,把贾府的情况给我们做个总括了。
说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贾雨村说到贾姓出处,皆起源于东汉的贾复,然后遍布全国各省,又说到自己家与荣府贾家,确是同一谱系,只是荣府太过显赫,他自己也不敢去认。这一段话点出了中国人情社会的交往途径之一——认亲戚,这也为贾雨村将来与荣国府贾家的交往埋下了伏笔。
冷子兴一听贾雨村这么说,叹道:“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前的光景。”冷子兴这一叹也点出了宁荣二府现今的光景,旁观者清,冷子兴是与宁荣二府关系密切之人,看的更清楚。
贾家实际已经败落,可二府之人却仍在富贵温柔乡,毫无知觉。待接下来的描写,我们就能看到贾府的生活,依然醉生梦死。如此强烈的对照,贾家焉能不败?既然“身前有馀忘缩手”,也只能“眼前无路想回头”了。
贾雨村一听冷子兴的话便不解,问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然后他又把他游金陵时见到宁荣二府老宅子的情况告诉冷子兴:“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哪里像个衰败之家。”
这段描写宁荣二府在江南的旧宅,国公之府豪华的天下难有几人与其项背,两府规模宏大,就占了半条街,里面不但建筑辉煌,花草树木茂盛润泽,还挺欣欣向荣,看着哪有衰败之气。
谁知冷子兴笑道。。。。。。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12 品读第二回(四)

曹公选择冷子兴来演说宁荣二府,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仔细一想,也就只有这冷子兴这样的人来评说,才算透彻和可信。冷子兴虽不是贾府的人,可他与贾府关联甚紧,他的岳母周瑞家的是贾府里的管家,地位非同一般,她也是冷子兴的主要靠山。从这点上看,冷子兴的命运与贾府息息相关。冷子兴何等聪明,世道人心他了如指掌,贾家若败了,靠山一倒,自己的好日子就会随之到了头,也许还有仇家趁机落井下石呢。
这一章里,我们看到冷子兴“叹”了好多次,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叹息,我们能感到他对贾家的前景忧心忡忡,而且也正是冷子兴这样一个极精明的旁观者,才能把贾家的问题看的如此精准和透彻。红楼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曹公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每一个细节他都精心应对,这段贾府的点评,也就得要由冷子兴这样一位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且命运与贾府休戚相关之人来评说,才能真正让人信服。
然而冷子兴为贾雨村点评荣国府这事,却客观上体现了本书的文学性。这一段在这里出现,只是艺术创作的安排,目的无非是为了让我们大概了解宁荣二府的基本情况,如果仔细斟酌,冷子兴与贾雨村这段话本不该在此出现,也不合情理。
贾雨村与冷子兴乃旧交,关系甚密,贾雨村在北京轮候排班时,早与冷子兴相谈甚欢。贾雨村在政治上颇有见地,官场的动向更是谙熟,而宁荣二府贾家作为朝廷重臣、国公之家,雨村对它们的情况岂会不了如指掌?况且雨村和二府还是同姓同谱,这在当年也是极重要的钻营手段,所以即使贾雨村与荣宁二府的贾家无甚来往,了解同族同谱权贵的情况,有备无患,还是必要的,这一点贾雨村恐怕比我们这些旁观者还要上心的。荣国府贾家是冷子兴游走权贵间的招牌,他们今天这一席话,恐怕老早之前,在京都里已说过数遍了。
冷子兴一听贾雨村说,从外头看不出贾府的败像,便笑道:“亏你是个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这话可看出他们关系亲密,不然冷子兴那敢笑话他进士出身,不通世理。
冷子兴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指贾家这等大贵族官僚家庭,即使衰败,在彻底腐烂垮掉之前,还能维持一段繁华的假象,从外头还难一下看出来。但如今人口越来越多,各种事情和矛盾也增多,从主人到仆人,个个只知道安享眼前的荣华,争点眼前的利益,“运筹谋画者无一”,根本没人考虑家族的后路。
按理说二府人多事多,开销越来越大,财源却越来越窄,就应该节俭,精打细算,可人家就不理那套,一样的大手大脚,就为了充面子。没啥路子开源,却也不懂截流,那只能坐吃等山空,即使金山银库,也禁不住这么造啊。所以外表看那两府的府宅花草,是看不出败象,反而还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底子已经镂空了。
后文书里对贾家的腐朽生活描述颇多,例如王熙凤过个生日,喝酒唱戏,那排场的花费,就够一户贫苦农民过个十来年,难怪最后一个国公之家,还得靠到当铺当东西过日子,你说还能维持多久?只能是食尽鸟投林这条路了。。。。。。
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事。冷子兴接着说,其实最可怕的是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人才是万物之灵,有人就能创造一切,人要不行了,一个家族也就完了!人才,不光是决定一个家族,还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命运走向的关键,这就是曹雪芹教育观和人才观。
贾雨村听了不解,问冷子兴,这样的人家是最重教育的,外间都传荣宁二府是最教子有方的,怎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呢?这就说到教育的方向问题了,曹公在这里也深刻反思了当时的教育问题,而这种思考到如今还很有现实意义。
接下来冷子兴又“叹”了,他也不直接回答雨村,而是先把宁荣二府的情况做了介绍,这样一来,我们读者也正好借此了解这宁荣二府的基本概况。
原来开创宁国府、荣国府的是两兄弟,一母同胞——这里强调一母,在一夫多妻的封建社会至关重要,可知二府的亲缘关系。
大哥宁公住的是宁国府,弟弟荣公住的是荣国府,由于封建社会是嫡长子制,所以宁国府是族长,祖先的牌位、祭祀的祠堂都在宁府,家族里的地位宁府要比荣府尊贵。
宁公生四子,长子贾代化,贾代化又生二子,长子早夭,次子就是贾敬,贾敬只有一子就是贾珍,贾珍也是一子贾蓉。由于贾敬一心好道,就想着当神仙,天天与道士混在一起修炼,也不着家,所以把官位给了贾珍,族长的位置也一并给了他。
上梁不正下梁歪,贾敬连家都不要,更别说治家和教儿,无人管教的贾珍作为族长,就知道一天到晚寻欢作乐,“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家族的族长荒淫无度至此,这两府还好得了吗?
再说荣国府,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官位,娶的是金陵史候家的小姐为妻,也就是贾母。贾母姓史,同时她也是史湘云的姑奶奶。贾代善有二子,子长贾赦,次子就是贾政。贾赦作为长子,袭了父亲的官位,而次子贾政从小好读书,祖父和父亲最疼爱,原来都指望他走科举之路,只是他父亲代善死前奏本,皇帝体恤先臣,就赐了部里当主事,现在升到员外郎了,相当于现今的司局级干部。
为引申到本书主人公贾宝玉,冷子兴先重点说贾政。这贾政正妻王夫人,头胎生一儿子,也就是贾珠,二十岁娶妻李纨,生子贾兰,但生子后不久就早亡了。后来又生一位小姐,奇怪的是这小姐恰巧生在了大年初一,也就是元春,这小姐的名字也因出生时日而得。
接下来第二年又生了一位公子,奇的是这公子一出娘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所以就取名叫做宝玉。诸位看官,这就是那块无才补天石了,他与神瑛侍者化为一体,投胎到了贾家,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贾宝玉了。
听冷子兴说到这,贾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听雨村对宝玉那么高评价,冷子兴冷笑道:“万人皆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大家注意,冷子兴这里是冷笑,可见他对贾宝玉十分蔑视,在这种唯利是图的商人眼里,不懂人情世故,只懂点歪书,好在女人堆里混的胸无大志的贾宝玉一文不值!
接着他说,周岁那年,贾政按 俗在桌上放了一大堆东西“抓周”,曹公在这里用“世上所有之物”形容摆了太多东西,可谁知这些个东西里,贾宝玉偏就抓了那些“脂粉钗环”,贾政当时脸都丢光了,顿时怒骂道:“将来酒色之徒耳!”从此就不喜欢贾宝玉。
这时的宝玉按冷子兴说,已是七八岁,照这说法,此时林黛玉六岁,贾宝玉比她大一二岁,而元春比贾宝玉大一岁,大约八九岁的模样。
虽然宝玉也跟一般男孩子那样淘气,但他聪明机警,却是百里挑一,说的话也不像一般小孩的话,让人奇怪。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鄙人。”冷子兴说完对贾雨村说:“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
听冷子兴这么说,贾雨村“罕然厉声忙止”住他,这里用“罕然厉声忙止”说明贾雨村认为贾宝玉并非常人,贾雨村看人的确有一套,与世人不同,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贾雨村之所以能飞黄腾达,盖因他确有过人之处,异于凡人。
贾雨村说:“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贾雨村认为,大家都误会贾宝玉了,这种人可不是凡夫俗子,所以他们的举动也是异于常人。大家都只是看到他们的表象,也为他们的表象所误导,象贾宝玉那样的举动,常人且难免误判,难怪他爹也误认为他就是一淫魔色鬼。
但实际上这种人才是天才,天赋异禀,他们也许没有常人的世故,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荫妻封子,但他们的悟性极高,能探究常人无法理解的玄妙道理,在特殊的领域他们会成为惊世的奇才、怪才、偏才,例如如果他们参玄悟道,可能会成为得道高僧,投身各行业都能成为各行业的奇才、大家。其实曹公自己何尝不是这类人,正由于他没有象一般的读书人追求“学而优则仕”,才成就了一个文学巨匠,我们今天才有幸欣赏到《红楼梦》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冷子兴听贾雨村这么说,也觉得他观点新奇,所以连忙向其请教。接下来这一大段,便是雨村纵论天下之人,这一段相当精彩,这里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这虽说只是出自贾雨村这样的“小人”之口,但谁又能说这不代表了曹先生的本意?
好吧,且让我们一起听听贾雨村这段惊世骇俗的高论吧。。。。。。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抱歉各位兄弟姐妹,又得干活,所以只能明天继续了!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13 品读第二回(五)

贾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馀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
这一段贾雨村将世间之人分成三类:第一种,大仁者;第二种,大恶者;第三种就是普通人,个体差别并不大。有些人认为贾雨村将人分成三类,是好人、坏人、好坏兼而有之,我实在不赞成他们的说法。贾雨村的观点也就是曹公的观点,其实他是很客观的。曹公认为,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都是不存在的,人也象万物一样有阴阳两面,正邪兼而有之。
所谓大仁者,就是对这个时代起到正向引导的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思想家、政治家,能把一个社会引向清明、公平、正义、治理,让社会和谐稳定,这种人就是大仁之人。这种人的出现往往是应着吉祥和顺的时代而出生,并带领大家顺着这样的运势走向治世。
反过来到了厄运和灾难的运势到来,大恶者就顺着这股运势出生,他们的到来把这世间搅得一团糟,社会变得黑暗,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而大恶者就是搅乱社会的推手,他们的到来,会顺势加速把国家和社会推向苦难的深渊。
至于大多数人,则是平凡的普通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无足重轻,只能顺着社会顺流逆流不断回旋,或者说随波逐流。
这一节贾雨村的论断其实就是《易经》的哲学思想,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阴阳,就像日出日落,循环往复。运生到一定程度就会衰落,转为劫生,而劫生到一定程度,又慢慢转化到运生。盛世之后往往会向乱世,乱世到一定程度又会转好,朝向盛世。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所以聪明的人一定要顺势而为。
这里贾雨村说的应运而生的大仁者里,“董”就是西汉经学家董仲舒,“韩”就是 唐代文学家韩愈,“周”就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张”就是北宋思想家张载,“朱”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
而应劫而生生的那些位大恶者,曹公说的也是按当时人们的认识,这与今人的价值观倒有些差异。例如秦始皇、曹操,当今社会已给他们公正的评价,秦始皇统一华夏,曹操乃大政治家,他对中国北京励精图治,为中国的统一奠定基础,两者都是英雄,当成大恶者有些不妥。而有趣的是,千年之后,也有人为秦桧翻案,认为对其不应一棍子打死,功过两说。
由此想到当今人们的价值观,越趋多元化,“仁”与“恶”界限越来越模糊。不说太远,几十年前的英雄,现今遭质疑的就不少。也许今天之“大恶”者,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后世人中的“大仁”者,而今天之“大仁”者,将成为后世的“大恶”者。所以说,成大事者,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又何必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只要是真心为国家民族,就别理会“身后洪水滔天”!
贾雨村接着说:“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以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
这一段贾雨村论正邪二气之关系,也着实论证了一番阴阳的消长的辩证关系,这就是《易经》的哲学思想。
清明灵秀之正气,就像和风甘露,让人那么舒服,它会在运势昌隆的时代普照天下,是仁者秉承之土壤,仁者顺着这正气为世人造福,让天下人处于太平隆盛、公平正义的世道,这种时代生活的人们是最幸福的。而残忍乖僻,也就是残忍而偏执、不通人道的邪气,是恶者所秉承而生的土壤,乱世时,恶者就会顺着这股邪气作乱,祸害天下,置世道和人民于苦难。
曹公书里尽是涌世诵圣,这一段也是如此,可见其欲使这部书传世的心情。他借贾雨村之口继续说,如今的朝代是国运兴隆、江山万代传的盛世,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统治者无为而治,这样的年代从朝廷到最偏僻的乡村,到处充满正气,这股正气象和风和甘露,披及四海,天下一片祥瑞。这种时代,残忍乖僻之邪气是难以光明正大的生存的,恶者在这样的年代会被压制,难以找到祸害天下的机会。
所以邪气被正气压制,只能藏于深沟大壑之中,然而这邪气也虎视眈眈,只要有风声、雷声、动荡的声响,社会一动荡,邪气就跑出来兴风作浪。但由于还是正气兴盛,它能出来的也就一丝半缕。
但即使这样,正邪两气相遇,必是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互不想让。所以虽然最后这个时代强势的正气也把邪气压回去,让它回到深沟大壑,但它也只是压制而不是消灭,正灭不了邪,邪也灭不了正,两气相杀,却又共存并相伴,这就是万物阴阳正反的辩证统一思想。
此时正是康乾盛世,待到清末,邪又占了上风,那时恶者倍出,又是一场血雨腥风,民族灾难。。。。。。。
正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正气和邪气总是相伴存在,运势昌隆的年代也有坏人,社会黑暗的年代也有好人,正邪两气就像风雨雷电一样,谁也消灭不了谁,总是相生相伴相杀,直折腾到最后风停雨住。
贾雨村认为,那种集仁者所秉的清明灵秀之正气与残忍乖僻之邪气于一身的人,由于正邪之力的作用,互相牵制,这种人“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但“下亦不能成为大凶大恶”,你若将他置身于芸芸众生中,你会发现他的与众不同。这种人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才气远超众人,但这种人的思维行为却与常人不同,怪异、偏执,做的事似乎不符合普通人的行为准则,所以与世人常格格不入,难以沟通,或者说性格桀骜不驯。
这种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读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使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大家想一想,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人,有才、行为举止怪异,很难与其沟通,更别说交心。这种人就是贾雨村所说的那类人。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身上被赋予了正邪两气,所以这种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让世人很难看懂。
贾雨村又拿历史上的人物举例,就像上古时代的高士许由、晋代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导、谢安两家族、顾恺之、南北朝的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唐朝诗人刘希夷、温庭筠。宋代画家米芾、文学家石延年,词人柳永、秦观、元代画家倪瓒、明代画家唐伯虎、书法家祝枝山,还有象唐代宫廷乐师李龟年、艺人黄幡绰、敬新磨,女子有卓文君、红拂女、崔莺莺、名妓薛涛、朝云等等,都是这类人。虽然他们让人觉得孤傲怪异,但他们的才气和遗闻轶事也让历史的画卷绚丽多彩,成为千古美谈。
听贾雨村这么说,冷子兴问道:“依你说,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了。”贾雨村连连称是。“成者为王败者贼“是贾雨村的人生观,其实我认为也是曹雪芹的人生感悟。那些人虽千古留名,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命运都挺凄惨,有才也不被社会所容,结局都不太好。
宋徽宗就是典型,一代君王最后沦为阶下囚;情痴情种唐明皇,把盛唐引向“安史之乱”,马嵬坡兵变,赐死了挚爱杨贵妃,自己也交出了天子之位;陶潜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贫困潦倒。至于曹雪芹,其实他自己也是这一类人,书里他不住的诵圣,大赞太平盛世,而他自己最后是贫病而死。“成者为王败者贼”这句感叹,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纵使大才又如何,因与这世界格格不入,并不为世人所容,所以在这太平盛世,结局还是一样凄惨,令人扼腕。。。。。。
贾雨村接着说,他周游天下,就遇到过两个这样的异样孩子,所以冷子兴说的贾宝玉,他就估摸着也是这一类人物。他又说到金陵权贵甄家,问冷子兴认不认识,冷子兴忙说:“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
这里冷子兴说出了这两府的紧密关系,也侧面说出了他自己靠着丈母娘是贾府管家的关系与权贵往来的实情。
至于那甄家公子究竟如何,下回继续听贾雨村说。。。。。。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兄弟姐妹们,没写完,明天继续吧,最近客人多了,又不想敷衍,会慢一点
楼主:柳湘莲1973  时间:2019-04-13 11:46:12
乐文品红楼14 品读第二回(六)

贾雨村那一段惊天骇俗的关于正邪两七的论述依然让人难以释怀。对于国家民族,世道好、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仁者倍出,百姓就幸福安康。一旦世道中落,邪气上来,恶者或者说奸人就会借机兴风作浪,仁者就会被压制被迫害,百姓也会跟着遭殃。这里写出了曹公的拳拳赤子之心,虽然他潦倒破落,但他依然胸怀天下,依然希望当下的康乾盛世能够在改良的基础上延续,好让天下的苍生长久的稳定和幸福。
曹公在这里也是十分担心,因为邪气和恶人虽然被压制,但却是无法消灭的,他们把自己藏的很深,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破坏当下的太平盛世。可曹公也怨恨,随着太平日久,好多公侯之家、国家栋梁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国家民族走向危机的端倪。当局者却还不如冷子兴或者说曹公这个旁观者清,所以冷子兴的“叹”也是曹公的“叹”!
天下兴之,匹夫有责,但曹公的家国情怀更多的不是什么“反清复明”,而是希望大清改良,历经国治,让百姓长久享太平。
由国说到家也是一样。家道中落,象贾珍这样的败家仔就开始兴风作浪,荒淫无度,更可怕的是他还是族长,这种人领导,贾家二府会败得更快。而反过来说,贾珍这样的酒色之徒成为贾家二府的族长,也说明了贾家已经败落,这种邪人才能有机会兴风作浪。
而到如今引申到一个单位一个公司,公司兴旺时,一定是制度严明,管理井井有条,大家一团和气。这时候,有才有德者会得到重用,无才无德的小人会被压制,只能老实干活。而等到公司开始走下坡路,邪气开始抬头,这时候公司里小人是顺着这股气出动,而他们会为了子的利益打击有才有德之人。小人当道,公司或单位会迅速走下坡路。而反过来说,一旦一个单位或公司开始由小人当道,内斗就会加剧,管理就会混乱,邪气压制清明灵秀之正气,最终公司或单位走向毁灭。所以说,只要看一个单位或公司哪种人当权,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公司处的阶段和前景。。。。。。

楼主:柳湘莲1973

字数:532330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8-05-08 09:03:48

更新时间:2019-04-13 11:46:12

评论数:15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