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权力中国——中国党政机关大盘点(长篇连载)(持续更新中)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零八篇

第108篇 自杀、杀人和被杀
星一光

有传媒报道,近些年来,由于无法忍受看护之苦而杀死长年卧病亲人的事件,在日本频频发生。
这里面有被动杀人的——2015年,在病患妻子三番五次苦苦哀求下,71岁的A君亲手掐死了相伴42年的恩爱妻子,随后他试图割腕自杀,但没成功,只能带着深深的愧疚向警方自首。
有主动杀人的——2017年,静冈县一名50多岁的儿子,一时暴怒,挥拳将患病的母亲殴打致死。他在看护母亲之余,每天还要打两份零工,几乎没有时间睡眠,早已身心疲惫。在法庭上,儿子痛心地说:“在那个精神崩溃的时期,心里想的是,只有妈妈死了,我才能活。”
还有更多是老年病患者的自杀。
根据日本警视厅不完全统计,2007年到2014年7年间,因为“看护疲劳”发生杀人事件共356件,同期有自杀者2515件,两项加起来,平均每两周,就会发生一起老年自杀或被杀事件。
这些令人痛心现象发生的根源,在于社会老龄化程度不可逆转地一天天加深,导致需要看护的老年病患日益增多。日本已经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截止2018年,日本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7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达14.7%。而在日本7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4的人需要医疗看护。

反观我国的情况,距离超老龄化社会并不遥远。专家预测,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3亿,步入超老年型国家。
而且,我国的老龄化特点很突出,中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 5 倍,发展态势迅猛,每年新增长 100 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而高龄老人病残率高,是需要专人看护的脆弱群体。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家庭向二代人的小型化方向发展,家庭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特别是我国独有的“4-2-1”家庭结构,未来“代际式养老”传统模式基本消亡,预计到 2020 年,独居老人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成为城镇和乡村老年人中的“主力军”。
在全球老龄化的国家中,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老年人口规模最大,面临的挑战也最为艰巨。
挑战的核心并非来自人云亦云的“未富先老”,而是“未备先老”或“慢备快老”,现有的社会制度或政策体系不能满足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应对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换句话说,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制度建设滞后。
在这一大背景下,老年人自杀便呈急剧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中国70岁以上老年人自杀率达到了51.5例/10万人,在174个受访国家中排名24位。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有超过4万70岁之上的老人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其中,农村老人又是自杀的主力人群。

学者刘燕舞对此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经统计,在所调查的目标村去世的老人中,死于自杀的比率至少30%,还是保守估计。村民们对老年人自杀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不仅是普通村民,乡村医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往往也和村民一样,“将其看作正常化的死亡”。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这些自杀的老人,不是因为家境贫穷、没吃没穿、生活窘迫,而是因为子女不孝、无依无靠或者病痛折磨。
更让人惊悚的是,在农村老人寻死的故事里发现“他杀”的影子。有一对老年夫妇,同时喝农药自尽。老太太当场死亡,老爷子没死,但家属并不将老爷子送到医院。第二天家里人给老太太办丧事,就让老头躺在床上看。第三天,老头命毙,就着为老太太办丧事的灵棚,立马又为老头办了丧事。
有一位老人长年瘫痪在床,到了年底,子女们商量,给老人断水、断粮,希望他在年前死掉,“免得过年家里来客人,屋里臭烘烘的”。可是这个倔强的老人,拼了命地活下去。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粪便在屋里到处乱扔,一直坚持到大年初一,老人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这些骇人听闻的一幕幕,正在一片歌舞升平的农村里不断上演着。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我们的制度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仅老年自杀现象会向广大农村和城市持续蔓延,而且老年他杀现象也会日益增多,愈演愈烈,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到那时,老年人频频被杀将不再是海外新闻,我们这个以孝道著称的伦理之邦将陷入亲人之间相互残杀的混乱之中。
在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突然地扛起看护的责任,而一旦接受看护任务,便意味着牺牲个人原有的日常生活,陷入日复一日的工作劳累、环境龌龊、心情忧郁之中,正常的吃饭、睡觉、散步、访友、逛街、旅行,这些对普通人再简单平常的生活,对看护人来说都是奢望。照顾婴儿与照顾老人大不相同,婴儿会一天天长大,带来希望和欢乐。而老人越来越衰老,越来负担越大,看不到希望,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只有他的死亡才能让看护人解脱。

按照人口发展预测,再有六年时间,我国即将步入超老年型国家行列,到那时,可能会“满大街都是无处可去的老年人”,我们会不会产生日本那样的恶性社会问题?当我们步入耄耋之年后,会不会自杀、杀人或者被杀?这是摆在你我面前的严峻问题。
有人说,我家儿女很孝顺,我的晚年绝不会发生那样的不幸。请不要过于自信,人是会变的。当你年轻健康时,你是家庭的一块“宝”,子女对你毕恭毕敬;当你年老体衰时,你成家庭的一根“草”,子女对你不冷不热;当你长年卧病不起时,你成家庭的拖累,子女可能会盼你早日归天。
有人说,我老了以后就去养老院,在那里度过最后的日子,决不拖累子女和家人。可是你想过没有,连子女都难以尽心尽力,又如何能指望没有血缘关系的护工悉心和耐心呢?就日本这个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度,看护杀死病患老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何况我们这个初级阶段的国家。
还有人说,可以请保姆呀,我有钱,还怕换不来舒适的服务?请别高兴得太早,已有多起案例证明,高价聘请的保姆欺负老年人势单力薄,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虐待老年人。
如此说来,瞻望未来,我们竞无路可走?思来想去,我突发奇想,现时代不是天天喊智能社会吗,期望不久的将来,能制造出护工机器人,并在价格上达到社会普及。护工机器人虽然没血没肉,也许比有血有肉的人要靠得住。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零九篇
第109篇 “厉害了,我的国”俄罗斯版
星一光

前不久去俄罗斯旅游,在领略俄罗斯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品尝了遭人鄙夷的滋味。
当前,中俄两国关系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两国领导人声气相投,礼尚往来,2019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进一步拓展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我们信心满满地飞往俄罗斯。
从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乘上俄罗斯客机,机上共11个团队,全是清一色赴俄罗斯旅游的中国游客。飞机上始终乱哄哄的,得不到片刻安宁。由于飞行时间较长(8个多小时),不少人在机舱内站立游走,任凭乘务员多次劝说,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机上有两顿餐,送餐的俄罗斯空姐板着脸,没有一丝笑意。餐车回收空饭盒时,经常有人等不及,跑去把吃剩的饭盒扔到餐车上。空姐表情严肃,连珠炮般地叫嚷着“NO!NO!NO!”挥手阻挡中国游客。飞机在莫斯科机场尚未降落,许多人纷纷站起身打开行李箱盖板,急得机组人员大呼小叫,跑来跑去将行李箱一个个重新关好。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30年前某县召开致富模范表彰会,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入住县委招待所,仅仅只是一天,雪白的墙壁抹上了黑手印,光洁的瓷砖地面到处是痰迹和污水,卫生间坐便器上留下了两只黑脚印,便池内外沾洒着粪便,房间内臭气熏天。眼前的一片狼籍,让招待所所长连声叹气。

中国游客在俄罗斯人的眼里,莫非就是一群没有教养的爆发户?
在冬宫游览时,中国游客被一脸冷峻的管理人员多次告诫,整个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越过牵引绳警戒线,一旦越过就会报警。中国游客倒是听话,个个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引发报警。倒是有个欧洲小伙子探着身子观看文物标牌上的英文,引发报警器长时间蜂鸣。小伙子自己显然没意识到,诡异的是,一旁的管理人员既不提醒也不劝阻,任由报警器长时间鸣响,最后还是中国游客给予善意提示,小伙子才明白自己的上身越界了。不仅如此,面对涌来的中国游客,展厅一名管理人员竟然用手捂住鼻子,引发中国游客强烈不满,有人偷偷骂了一声“什么东西”。
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往返的列车上,俄罗斯列车员收了小费却不乐意提供服务。地毯上有一张纸屑,列车员身体挺得笔直,示意我们将纸屑捡起放进他手持的小袋子里。火车一到站,列车员便大呼小叫催促旅客下车,走在后面的人会遭到列车员的呵斥。在圣彼得堡火车站,一群群提着行李箱的中国旅客将候客大厅挤爆,大厅的通道和台阶上坐满中国旅客,他们因为堵塞通道被警察赶来赶去,像一群叫花子无处落脚。
旅游接近尾声时,导游带领团队来到琥珀专卖店,我们终于见到俄罗斯人脸上的笑容。面对笑容可掬的俄罗斯店员的推销,团队中一些人像打了鸡血般的兴奋,出手爽快。有位大妈花三万元买了一颗大衣扣子般的琥珀吊坠,挂在脖子上到处显摆。别人说她买贵了,她鼻子一哼不屑地说:三万块钱买俄罗斯人一个笑,值!
一副赤裸裸的爆发户嘴脸。

结束了旅程,在莫斯科国际机场排队办理出境和登机手续,黑压压的中国旅客乱成了一锅粥。大家一个个争先恐后,你推我攘,生怕落后了回不了家。于是,一会儿这边吵吵嚷嚷闹起纠纷,一会那边骂骂咧咧险些动手,让老外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次“厉害了,我的国!”有个吵架的妇女过海关后,对同伴夸口道:要不是在外国,我非要抓个狗东西满脸开花。说完仿佛中了头奖似的放声大笑。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回国后,我上网搜了一下,想看看去俄罗斯旅游的中国人是不是都像我们一样狼狈,结果令我大吃一惊。《环球时报》报道,有中国游客在朋友圈发文如下:

我的天呵,这哪里是素质低下,简直就是野蛮人!
克里姆林宫内有座“天使报喜大教堂”建筑,这是俄国沙皇和王室举行洗礼和婚礼的地方,竟然发生了中国老年游客在这里小便的恶劣事件,而且被当场逮个正着。为此,《莫斯科共青团员报》发文说,鉴于中国游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克里姆林宫博物馆将加强管理,在中国游客进入克宫参观之前,导游和翻译必须一直陪同游客,提前告知他们厕所的位置,并特别向他们强调,这些纪念物对俄罗斯人来说都是圣地。
呜呼,中国人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可是,难道就这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走 向 天 堂

(未来社会小说之二)

星一光

把屋子收拾停当,林大妈开始收拾自己。洗澡、刷牙、剪指甲、整理假发,小心地将眉角一根翘出来的长寿毛剪去,涂上玫瑰色口红,穿上藕荷色旗袍和青色软底绣鞋,戴上孔雀蓝水晶项链和柠檬黄玉石手镯,打开屋里所有的彩灯,来到梳妆镜前。84岁的身体,无论是面庞还是身姿,再也找不出哪里美了……感伤了好大一阵子,看看客厅座钟,差十五分凌晨2点了,于是拎起妆台上的酱色坤包,环视一下精心布置的屋子,目光停留在丈夫黑白遗像上,凝视片刻,轻轻关上门,走出家门。
已经是暮春,道路边,那些一度怒开的碧桃、海棠、连翘、玉兰都衰败了,只有粉色的晚樱在做最后的绽放,一个新季节就要来临了。
林大妈走到松林广场,这是她们天天唱歌的地方。老桑芝、王格美、曲桂兰、闷逗子几个都已到了,大家身穿族新服装,化了浓妆,个个像舞台上的演员,见了林大妈,默默打着招呼,没有了往日的打趣和撒疯。
“来了?”
“来了。”
气氛像下半夜的空气一样沉闷。林大妈有意弄出点响声,指着闷逗子说:“你今天打扮得像个小妖精,大家看是不是?”
没等大伙笑出声,闷逗子却嘤嘤地抽泣上了。架着拐杖的老桑芝一把将闷逗子揽在怀里,嗔道:“说好了谁也不准哭,打你小屁股蛋!”便像打孩子似得,狠狠拍起她的屁股。
林大妈清点人数,轮椅上的曲桂兰马上报告说:不用数了,加你9 个,就等骆玉英了。一边的王格美哼了声:“她心眼多着呢,看吧,没准就不来哩。”林大妈让大家再等等,突然发现了什么,责怪老桑芝:“老大姐,你怎么还带着手机?”
“电池扣掉了,没事的。让俺那老头子开开眼,我为他守寡35年啦,老东西啥福也没享受过。”老桑芝说。
林大妈招呼道:“老姐妹们,咱们都孤苦了好些年,今天就去和丈夫团聚,还原我们的家庭。大家打起精神,唱起《无色花》。”
没有音响,没有乐器,大家就轻声哼唱起来。
“我是花一朵,明净无颜色……”
附近大厦的霓虹灯闪烁,打在她们脸上,好似涂了胭脂。空旷的广场上,她们觉得自己像天界的仙女。

“来了,快看,她来了。”
一个人影从黑暗中透出,看那蹒跚的步子就知道是骆玉英。
“我给孙子孙女煲了三文鱼汤,不好意思,来晚了。明天周六,孩子们说好一准去家里。”骆玉英唠唠叨叨,为自己姗姗来迟辩解着。
她这话说得很不对路,大家听了全都默然,勾起了各自的心事。林大妈狠狠瞪了骆玉英一眼,可不,已经有人开始哽咽了。
林大妈赶紧呼喊她们的口号:“告别病魔,走向天堂!”
“告别病魔,走向天堂!”大家跟着呼喊。
然而哽咽声越来越大,有人已经嚎啕起来,骆玉英竟哭瘫在地上。
远边一辆行驶的轿车停下来,司机打开车窗朝这边张望,迟疑了片刻,然后开走了。
林大妈叫醒大家,语气和蔼地说:“生活让我们依依不舍,亲情让我们牵肠挂肚,而病痛又让我们饱受折磨。人生自古谁无死,先走后去任抉择。咱们自主自愿,愿意的跟我走,不愿意的回家。但我再次重申,够姐妹的,明天,不,是今天,中午12时以前一定要保守秘密!”
说完,林大妈感觉一丝心绞痛袭来,身子有些站立不稳,老桑芝、王格美、逗闷子几个赶快上前搀扶。
林大妈服了携带的药丸,坐在石阶上,喘了几口粗气,看看手表快3点了,站起说:“我们这就走。”
老桑芝、王格美、曲桂兰、闷逗子等七个人,相互手牵着手,走出广场,留下骆玉英等三人在那里哭泣。
深夜静谧,大地沉睡,万物死寂,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表明这是个活的世界。七个衣着绚丽的年迈女人,相互搀扶着,经过一段漫长的乡间小路,缓缓来到郊外一所废弃的小学,室内早已打扫的干干净净,地上一排洁白色床铺,床铺四周兰草葳蕤。
七人按照多次演练过的程序,将各自的遗书遗物摆放好,相互拥抱,点燃特制的安魂香,打开播放器,凌晨4时,七人穿戴整齐躺在洁白的床单上。
背景音乐《无色花》响起。
“今宵我去花间卧……天亮化作无影鹤。”
录音播放起:我叫林晚霞,今年84岁,我自愿……我叫桑芝,今年91岁,我自愿……我叫王格美,今年73岁,我自愿……我叫曲桂兰,今年62岁,我自愿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的人生,逃脱病魔和尘世的折磨,安祥地走向天堂……
安魂香蓝烟袅袅升起,丁香般的芬芳弥漫开来。在迷失现实的境界里,她们慢慢进入了深度睡眠。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谢谢上面网友的好评,我将加油!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第110篇 女人是生活中的演员
星一光



前些时先后参加了两个葬礼,目之所击,颇有些感慨。
第一个葬礼,一位老太太过世,儿媳妇哭得惊天动地,凄厉之声甚至感染了两旁劝慰她的人落泪。此情此景,令我不可思议。因为亲戚关系,我知道老太太生前与这位儿媳的关系一直紧张,自从儿媳过门后,婆媳就口角不断,并多次大打出手,弄出创伤。后来婆媳分开居住,长年保持冷战,过年过节儿媳去看望婆婆,两人见面后话不投机,说话都是冷嘲热讽,软中带刺,相互设防,好不别扭。按我私下的想法,这次婆婆突发心脏病一命归西,儿媳应该长舒一口气了,哪来这么大悲伤?可若说这儿媳伪装出来的,眼见得人家泪水扑簌簌脸上淌,那是实实在在的“泪奔”。
第二个葬礼,也是一位老太太死了,两个亲生女儿仿佛例行公事般,象征性地哭了几声便作罢,倒是唯一的儿媳呼天抢地,三四个人都劝不下来。有人当场大发感慨,说你看这儿媳妇多孝顺。一旁有知情者驳斥道:孝顺个屁!老太太躺在医院四个多月,都是俩闺女没明没夜在身边侍候,她去医院的次数,扳着指头都能数过来。



这样两个场景让我大跌眼镜,女人也太擅长演戏了,若是光看表面不了解内情,真是蒙你没商量。
这时我想起梁实秋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说的,“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能另造一张出来。”
据说女性脑部结构的情感区域比男性发达,所以女人对情绪的反应更敏感,比男人更情绪化,也因此,女人更善于演戏和伪装。她们能够根据环境要求,迅速酝酿起感情,很快进入需要担当的角色,这一点颇似影视剧专业演员。比如上面第一个例子中,儿媳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哭,需要克服对婆婆的敌对和憎恨,方能把戏演得逼真,不被别人看出破绽来。
情绪运作上得心应手,角色转换上应付自如,这方面的确是女人的长项,男人无法比拟。但我觉得这并不取决于人的生理因素,而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
在亲属关系中,女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在家庭里,女人既是妻子,又是母亲,既做媳妇,又做婆婆,多重角色集一身,并且要经常变换角色,站在不同甚至相反的立场上处理问题。长年在彼此矛盾的角色中转换来转换去,陶冶了她们饰演多重角色的艺术人生。
请看下面这幕情景再现:
儿子结婚后,对老婆百依百顺,体贴呵护不惜卑躬屈膝。当娘的看在眼里,气在胸中,对当爹的说,咳!你看咱儿子,媳妇出门就赶忙跪下来给人家换鞋子,我看着都恶心。当爹的说,这孩子一副贱骨头,咋一点也不像我呢!当娘的骂丈夫:呸!你要是像你儿子倒好啦,我也不至于一辈子遭罪。丈夫说,咋了?我这辈子对你够好了。妻子说,那行,你现在也给我提一次鞋。



在这场对话中,作为母亲,她痛恨儿子低眉顺眼侍奉老婆;作为妻子,她却希望丈夫俯首帖耳听命于老婆。两种矛盾的角色,愿景完全相反,她却能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
可是问题来了,女人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男人不也是扮演多重角色吗?男人既当儿子,也当父亲,既做丈夫,又做公爹,为何男人的角色矛盾就不明显呢?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这个世界是个父系社会,这样的社会宗亲制度决定了女人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她们必须不断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来面对不同的家庭关系。在这样的社会定位中,女人的灵活善变其实是一种被动适应。
我家附近有一座易园,有一天,我在易园的锻炼器材上活动身体,听到旁边一群小媳妇在谈论家长里短,人人都在数落自家的儿媳不敬不孝,有的愤愤不平,有的义愤填膺。在她们看来,如今的儿媳一代不如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时,突然有个女人嚷道:要我说,谁也别怨,要怨就怨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听别人说过没有,儿媳妇与婆婆吵架,儿子回家得知后,扭头就去找自己老婆,拍桌子瞪眼睛对老婆骂道:我妈生我养我不容易,你却不尊敬她,还跟她吵架,老子今天要和你离婚!只这么一吼,儿媳妇以后再也不敢和婆婆吵架了。
如此一说,一帮女人都服了气,不作声了。我看了眼那个说话的女人,不过小40岁的样子,心下想,唷嘿,你这小媳妇才当婆婆几天,脸就变了,怕是昨天还在咒婆婆,今天就咒起儿媳啦?
女人哇,真是生活中的好演员。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一篇
第111篇 聪明的孩子让人忧
星一光



俗话说“老婆总是别人的美,孩子还是自家的好。”生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既是家庭的福分,也是骄傲自豪的资本。
然而,有人却为自家孩子的聪明担忧。
我的邻居老蔡家的小孙子,一看就是个绝顶聪明的小家伙,才3岁,与大人交谈对答如流,反应敏捷,巧舌如簧,言语之间时不时给你来个绝妙的对答,令众人赞不绝口。据老蔡讲,他对照了有关资料,先天聪明的孩子有九大标志,这孩子起码占七条,敏锐的记忆力,出色的语言能力,天生的好奇心,特殊的艺术天分等等,尤其是创新能力特别强。你听他编创的诗歌:“弯月亮,睡着了,飞来一只小麻雀,把我吵醒了。”你看看,谁能相信这是三岁的孩子自己编的?其实,他在两岁多时,就编出第一首诗:“爷爷奶奶都亲我,抱抱你,抱抱她……”
然而,面对如此天资聪颖的孩子,老蔡却高兴不起来。老蔡跟我讲,这孩子聪明是不假,但最大的毛病是屁股坐不住。老蔡两口子都是中学退休教师,孙子大点后,就想在家里教他点东西,启蒙早期教育。可那孩子坐在椅子上,安生不了三分钟,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撒尿,要不就故意捣乱,很难笼得住他,气得老蔡打也不是,骂也不是,一点辙也没有。



我对老蔡说,孩子还小,男孩子嘛,淘气是正常的,长大就好啦。老蔡摇摇头,脸色凝重,说可不是那回事,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孙子身上看到了儿子当年的影子。老蔡说,他儿子小时候,也是个绝顶聪明的孩子,一岁就开始识字,三岁时已经能够阅读儿童画册了,人称小博士,晚报的记者还来采访过呢。可是上学后慢慢就不行了,根本问题就是自以为聪明,屁股稳不住,课业不吃苦,学习不踏实,弄着弄着在班上就落后了。
老蔡总结了一条规律,凡是聪明的孩子,容易漂浮,大多受不了约束、吃不了苦,而现在的学业,一摞摞课本,一堆堆资料,多为灌输式、填鸭式教学,需要学生扎下屁股埋下头,一点点去死磕,比的是耐性,拼的是韧劲,靠的是毅力,分数是从书本上一点点抠下来的,没有多少捷径可走,这种情况下,聪明的孩子沾不了多大光,如果不勤奋刻苦,反倒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蔡得出结论是,不希望孩子聪明过人,只希望孩子踏实安分。



听了老蔡的这番高论,对照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我一个同学,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文文静静,中规中矩,从小学到中学一路成绩优异,考入复旦大学,成了全家人的骄傲。我问小女儿学习如何,同学掩饰不住地夸道,老二机敏伶俐,比老大还聪明,这不,刚上小学,名列前茅,将来一准比老大还有出息。过了几年后,我再问小女儿的情况,同学满脸愁云,说这孩子气死我了,放着聪明伶俐的脑瓜子,就是不好好学习,差点辍了学,这不,去年高考成绩不好,今年又在复读。同学叹气说,老天爷就是不能让你十全十美。
又想起我一个同事的女儿,脑子不怎么机灵,算是那种智商不太高的。小女孩老实本分,不爱说话,小学中学成绩都不太好,不受老师待见,同事两口子对女儿期望值也不高。女孩高考考了个大专,上大专的学生大多成绩较差,没很高的志向,混文凭是其主色调,对老师的教诲听一半扔一半。但这个女孩却很听话,每天按照老师的吩咐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不爱交友也没什么朋友,女孩天天看书学习,成绩竟然在全班数一数二,被学校推荐专升本。继续上了两年本科,又报考了研究生,也没参加什么培训班辅导班,天天宅在屋里死抠英语,居然考过了一所985的录取分数线。研究生毕业后,女孩应聘到一所大学任教,成为一名专业骨干教师。正应了那句话,猜中了开头没猜中结局,这样的结局,不光她的父母,所有曾经的班主任都不曾想到。
在当前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以分数论英雄的局面下,出现上述离奇现象不足为怪,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大量的做题练习和测试,是精力和体力大比拼。决定一个孩子的前途命运,是你能否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而与这个孩子的智商关系不大。就像龟兔赛跑那个寓言故事,机智灵敏、活蹦乱跳的兔子,很可能跑不过迟钝木讷的乌龟。
孩子明明很聪明,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鲜见。教育专家李玫瑾对此有专题论述:聪明的孩子大多是活泼好动型,让他们安静地坐在教室里,集中注意力学习40分钟是个巨大的考验,由于性格原因,很可能前10分钟还在认真听课,后10分钟思想就开了小差,等回过神来老师的课已讲了大半,这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



李玫瑾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于这类孩子,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天性使然,专注力是那么好培养的吗?所以邻居老蔡的感叹是有道理的,有个聪明的孩子,还不知是福是祸呢。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品德修养2020 2020-04-21 21:08:33
星老师,我属于后者。不聪明但很刻苦,初高中一直被树为榜样。(最近备考教师资格证,了解到“成败归因理论”,建议教师应该重点表扬 不聪明但很刻苦的学生。)
-----------------------------
你很可爱,继续努力!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二篇

第112篇 李文亮的训诫与方方的特权
星一光

李文亮和方方,是今年以来最火的两个人物。特别是方方,因疫情日记引发全国舆论沸腾,“极左”派与“公知”派积压已久的爱恨情仇大爆发,网上的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难解难分。一方要把方方捧为民主志士,另一方要给方方立跪像谢罪,可谓水火不相容。
客观公正地看待方方日记,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多地写悲情面,过多的抱怨和指责,散发消极不满情绪等等,但我认为这都够不上大逆不道。方方日记重要的问题在于,以道听途说为事实,混淆视听。这些道听途说,有些的确是事实,有些却被证明是误传或谣言。方方日记虽说是日记体裁,却是公开发表的电子文本,尤其是在武汉和全国抗疫的特殊时期,以讹传讹的危害是极大的,影响人心向背和社会稳定,应当负法律责任的。君不见,医生李文亮仅仅在微信同学群里发送了新型病毒提醒,很快便被辖区民警以“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予以警示和训诫。现在,警方对李文亮的错误执法已经纠错,但对于方方,应当追究她的法律责任却并未追究。
那么,为什么以道听途说为信息源的方方日记却没被警方追责呢?这就是本文要谈论的话题——名人特权。

自我国推进法制建设、以法治国以来,一直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且在法制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如村民普选、民告官等等,但也毋庸讳言,我们离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有一些距离,这个问题在司法对名人的宽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个道上的“神仙”触犯了法律,总免不了有一些名人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让我们来粗略回忆一下这些年里的发生的一些事。
2013年5月,著名导演张艺谋涉嫌“超生”(两子一女)一事被媒体热炒,而张艺谋本人在长达7个月里根本不予理睬。迫于强大舆论压力,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已用温柔的口气表示“希望张艺谋能按法律法规主动配合”。在那个“一人超生,全村结扎”的年代,张艺谋夫妇超生多年,却始终未予查处。而当舆论暴光后,任民意汹涌,有关方面能躲则躲,能拖则拖,看不到任何应有的积极主动的查处姿态。以严厉著称于世的计生国策,在文化名人身上竟变成“一纸空文”。当然,最终张艺谋交纳了750万元的巨额计生罚款。但想想看,如果没有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个被有些人称之为苛政的计生国策,难道就因为张艺谋是名人而无可奈何?

2018年5月29日,由于与冯小刚等人翻脸,崔永元爆出《手机》主演之一范冰冰的阴阳合同案子,一时间揭开了影视圈偷税、逃税的惊天秘密。在网络舆论火热跟进中,国家税务部门被动查处范冰冰偷逃税案,对范冰冰作出在规定期限内缴纳罚款和补交税款即可免于刑罚的决定。其实,老百姓早就知道,这种案子一查一个准,只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有关部门对于违法名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试想,如果崔永元没有与这帮人翻脸,8.8亿的天价罚款从何谈起?
2018年下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中国科学家唐爽状告周立波诽谤的诉状递进上海某法院,但该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唐爽的律师,周立波是上海的名人,立案需要领导审批。唐爽气愤地说,原来上海的名人竟然有这样的特权,即便犯了法也可以享有普通百姓所没有的待遇。
为什么司法对名人网开一面的现象一再令人大跌眼镜呢?我认为执法者存在着这样一种心态:名人有权有势,人脉宽广,自然上面有人罩着护着,招惹他们干吗,不是自讨苦吃么!这种心态在执法队伍中普遍存在,究其实质,是刑不上大夫的封建余毒根深蒂固。

对权势敬畏,对富豪敬畏,对名士名流也敬畏,这是我们民族的心理弱点。有一则滑稽的笑话,虽然人物对象不是名人,但心态是相同的:
某社区联防队员抓住一个偷电动车的男孩,让他立在墙跟受审。
联防队员问:你爸爸在哪儿上班?
男孩答:在县政府。
联防队员:哪儿额?再说一遍。
男孩:县政府。
联防队员口气立刻变得缓和:坐下,坐到椅子上。
联防队员再问:你爸爸在县政府做什么?
男孩答:在县政府看大门。
联防队员脸色突变,喝道:起来!站到墙跟去。
……
其实,以司法公正自诩的美国,也不乏类似案例。2007年,希尔顿集团女继承人帕丽斯·希尔顿因频繁酒驾从监狱“几进几出”,法官和警方多次给予宽容和优待,引发社会的不满和抗议,公众要求平等对待名人,指责司法搞“两个标准”。可见对名人法外施恩并非中国特色。

凭心而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如日中天,取得日新月异的成就,有些名人犯法同样受到司法制裁,如高晓松酒驾遭拘役,尹相杰吸毒被判刑等等。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对于名人等公众人物,由于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导向作用,更应该严格执法,对他们一言一行提出更高要求,不给他们丝毫优越感,不让法律打丝毫折扣。让名人像普通人一样,在法度面前胸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是以法治国、建设法制中国必须补上短板。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三篇
第113篇 看不懂的事情
星一光

近期一则微信有点意思:
微积分我懂,但中国高速财报我看不懂,数学好的朋友帮忙算一下:
2019年,中国高速财报显示收费总额5168.4亿,亏损5100亿。
最近受疫情影响,交通部原本说免费到六月份,然后又突然发布公告说只免费到5月6号,原因是因为免费通行导致每天亏损15亿:15亿/天×365天=5475亿/年
你收费不收费,亏损都差不多啊,那还收费干啥子咯?
这则逗比微信引起我深深共鸣,我也有一些看不懂的怪事,在这里说叨说叨。
先说说大学教育自主招生。“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大的公平,这也是为什么明知有弊端还一直不能舍弃的原因,好歹分数是自己挣来的,大家凭本事吃饭,一视同仁。可专家们也不看看国情,非要从国外弄来个自主招生。当时吃瓜群众大都持怀疑态度,以国人投机心理和钻营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腐败,你难道还要给人提供腐败的温床吗?果不其然,八九十所大学折腾了好几年,自主招生渐渐演变成了弄虚作假、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的孵化场,不得已被迫叫停。这叫怎么回事,明知胃虚寒,还非要吃西餐。我就看不懂了,老百姓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儿,专家学者和官员们为什么就死活看不明白呢?

再谈谈刑法的事儿。谁也不否认,这些年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立法建设总是不尽人意,跟不上时代步伐。特别是刑法,惩处和威慑力远远不足,以至于有人说,刑法好像总在“保护”坏人。就拿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来说,二三十年以来在中国大陆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在贫困地区如云、贵、川等地和流动人口集中的发达地区如东莞、深圳、福建等地,此类犯罪长期猖獗。各地公安机关下了很大功夫,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惩处和威慑力太弱是主要原因。此罪的起刑点仅是“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此轻的刑罚,对泯灭人性的人贩子来说,简直就是姑息和放纵。须知孩子被拐卖,改写的不仅是孩子的人生,同样是父母的人生;毁掉的不只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见多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不满于如此低的犯罪成本,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在2019年“两会”上,建议将起刑点调至“十年以上至死刑”。然而,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我又看不懂了,为啥对心狠手辣、丧尽天良的犯罪分子如此宽厚仁慈?

再来说令人头痛的老年代步车,在车辆日益饱和的道路上,那简直就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颗“地雷”,必须取缔。可是多年来交警天天围追堵截,就是治理不了,为什么?当初,这类车辆刚出现在街头时,有关部门就应该立刻制止,灭火于未燃,扼杀在萌芽。刚开始车辆上路没人管,许多人便群起而仿效,等到老年代步车越来越多,你回头又来治理,花钱买了车却不让上路,人家能心甘吗?再说了,治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无疑是从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家这两个源头抓起,你不去堵源头,却让交警在马路上一辆辆查扣。我又看不懂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老百姓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就是不懂?

最后来说说香烟的事儿。世界许多国家,包括泰国、越南这些比中国落后的国家,都在烟盒上印有黑肺、黄牙、骷颅头等警示图案,而我国不但不印警示图,反而在烟盒上印上精美图案,让人感觉温馨宜人,爱不释手,这不是在引诱人们抽烟吗?当然,相关部门有自己的说辞,中国代表团参加南非德班国际控烟大会,在会上发言称中国烟盒包装有名山大川,有花鸟虫鱼,有美丽风景,如果印上烟害警示图,会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话音一落,全场喝起倒彩,国际控烟组织当即给中国颁发了“脏烟灰缸奖”,列为世界控烟反面教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烟民,吸烟人数占世界1/3,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高达120万,比艾滋病、甲流等各种传染病加在一起的死亡人数还要多7倍。有报道说中国的烟草利税每年上万亿,是一笔巨额财政收入。这我就看不懂了,难道中国政府“宁要烟草利税,不要民众生命健康”吗?

其实,让人看不懂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如今的大学生多数不听课、不读书,大学校园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国家投资、家庭出钱培养了许多徒有虚名的混世者,多年来这种局面得不到改观。我不懂,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整治吗,难道就任凭这种荒唐局面一直延续下去吗?再比如,我国恶狗伤人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卖出五千万到七千五百万支狂犬疫苗,接种疫苗的人数大概在1000万人至1500万人左右,中国每年消化的这些狂犬疫苗占据全世界狂犬疫苗使用总量80%,也就是说全球80%的狂犬疫苗都被中国人给打了。狂犬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100%,而恶狗伤人99%的原因是主人没给狗拴绳让狗随便奔跑。我不懂,以中国庞大严密的政权机构,为什么连一条遛狗绳的事都解决不了?还有,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此浅显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明白,为什么非要等到最高领导人说出口,扭曲、变形的楼市才开始正本清源,理性回归?
我智商低,脑瓜子笨,对这类咄咄怪事真的看不懂。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阿里耶cb 2020-05-09 14:40:19
社会的进步因为有你!
向你学习致敬!
-----------------------------
多谢鼓励!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四篇
第114篇 知识分子的阶级分析
星一光

通常认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而是工人阶级或农民阶级的一部分。对于这个论断,我始终觉得是在自欺欺人。一则,知识分子自古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无论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还是北宋时期的司马光、王安石,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才学吃饭,要说依附,只能依附于统治阶级,并不依附于劳动人民。二则,工人、农民是体力劳动群体,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群体,前者一身臭汗、粗鄙野俗,后者儒雅体面、细皮嫩肉,群体特征差异如此之大,怎么会到一口锅里吃饭?想想看,若把“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夫子划归农民阶级,不觉得搞笑吗。当然,有一部分基层知识分子比如今天的工程师、农技师也从事体力劳动,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动脑子,有限的体力劳动仅是技术科研的手段,与靠力气吃饭的工农有根本区别。三则,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地位和收入都大大高于工人农民,不仅如此,无论是辅佐君王,还是做官理政,或者在野议政,都是凌驾于工农之上,以“救世者”自居,把工人农民看作他们的治理对象,如何就成了工农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自古就有,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给知识分子进行阶级定位的呢?古代将知识分子称之为士,或称士人,他们读书学习,创造和传播文化,同时又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周旋于‘道’与‘王’之间”,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按其经济社会地位,是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也就是说,这群人既不属于官吏,也不属于百姓,而是独立的一个群体。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士人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孟子的名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那意思是说,知识分子是不需要外在的事物(恒产)来维持自己的道德和品格(恒心),而老百姓则做不到,没有恒产就会堕落。这是儒家在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划出一条难以逾越的界限,不容许混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知识分子群体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阶级。
古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不是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而是入仕做官,治国救世,无论是秦汉的荐举制还是隋唐的科举制,古代知识分子理想抱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大诗人、大画家、大书法家如苏轼、米芾、蔡京等进入国家政权担任要职,成为官僚,于是古代中国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阶层“士大夫”,这是士人与官吏合二为一的结果。

古代如此,近代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何尝不是黑白分明,桥归桥,路归路。据《民国时期各阶层收入情况》一文数据,民国期间的中学教师、律师、新闻记者、普通政府职员、公司或银行业职员等,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属于中等阶层,他们的工资收入都能维持体面生活。比如记者、编辑月薪在40-100元,中学教师月薪在40-80元,大学教授月工资在200元左右,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高达600元。而那个年代出卖体力的社会底层的收入则低到无法糊口。1930年复旦大学对上海的人力车夫进行了收入调查,54000名车夫的平均月收入仅为10元左右。劳动密集性的产业如棉纺、缥丝、火柴等行业工人收入也和车夫类似,乡村农户家庭收入则更低。民国时代,虽然大部分知识分子每天也要为生计奔波,但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工人农民相比,日子不但好过的多,也体面的多。他们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让自己沦落为普通劳动者,鲁迅笔下的孔已己再穷也不肯脱下他那身肮脏的长衫,就是最好的写照。

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知识分子数量越来越多,队伍日益壮大,并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进入各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队伍也在分化,分解为高中低三个阶层。中高级知识分子逐渐成为社会中产阶级,其中有些人由于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的崛起等因素,步入社会高收入阶层,甚至成为富豪或资本家,而仅受过普通大学教育的低层次知识分子,逐渐沦为蓝领打工仔,进入生产一线,成为普通劳动者。
今天的市场经济,形成了收入分配多元化,整体而言,中高级知识分子收入普遍且明显高于普通工人农民,这个群体正在逐步演变为“知产阶级”和“知本家”,与工人农民的距离越拉越大。中高级知识分子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许多人头衔很多,要么担任政府公职,要么承担社会兼职,拥有较多话语权。由于利益悠关,这些人越来越多地为本群体代言,为工农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一些专家的雷人怪论常被公众讥讽,背上了“砖家”“叫兽”骂名。

中国人民大学的温铁军最近有篇文章《有些科学家实质是资本家》,文中说道:
“现在的教授为什么公开地叫做老板呢?因为你已经不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并且,医生也不再是白衣天使,科学技术人员也不再是单纯为科学、技术做贡献。”“实际上,我国高校和科技体制的市场取向的深化改革中,很多教授和科学家同时也是科技公司的董事长或其他资本名义的受益人。”
那些“知产阶级”享用着劳动大众无法企及的优雅生活,早已不再是普通劳动者了。
那些中产阶级过着衣食无忧的满足日子,也不再是普通劳动者了。
所谓普通劳动者,是指工人、农民、一般职员这样的草根群体。知识分子中有没有普通劳动者?有,就是那些毕业后不得不去当打工仔的大学毕业生。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五篇
第115篇 知识分子的精神滑坡
星一光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无论读书人命运如何沉浮,老百姓对他们是一贯尊敬的。在老百姓心目中,读书人是人类文明的使者,是传道授业的师长,是知书达礼的正人君子。
“文革”十年,是中国读书人历史上最低谷,知识分子饱受迫害,命途多舛。物极必反,“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罗大众,都对知识分子宠爱有加,推崇备至,社会各界把知识分子看作人中龙风,国之未来。各行各业为知识分子大唱赞歌,大开绿灯。改革之初,机关企事业单位拥有大中专学历的干部,一经发现,立刻受到组织部门的提拔重用,作为人才培养。那年代,知识分子一词成为敬语,读书人以知识分子自居而备感自豪,甚至戴上副近视镜都显得光彩。
时移世异,曾经为国人珍视爱戴的知识分子,时下似乎褪掉了儒雅的色泽,失去了文明的光环,不再那么可爱了。不仅不再可爱,甚而有些让人质疑,甚而有些令人生厌,甚而有些面目可憎了。
俗话说,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一些人的劣迹恶行,正在涂黑读书人白净的面庞,丑化知识分子良善的形象。

学术不端,弄虚造假,抄袭剽窃,伪造学历履历,捏造篡改科研数据,令大众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案发频繁,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未能免疫,而且表现在涉及从本科生、研究生、讲师、副教授、教授、直至院士各个层面。老百姓尊敬知识分子,是因为他们有“头悬梁、锥刺骨”的刻苦求学志向,有“格物致知”的严谨探索精神,有“言必行,行必果”的道德操守,当今的学术腐败,使知识分子声名狼籍,斯文扫地。
职业操守差,不守本分,利欲熏心。世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今天的中学老师大多不甘心献身三尺讲台,他们更愿意在课外辅导学生,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课外辅导班却如雨后春笋;今天的大学教授也不喜欢三尺讲台,他们更乐于著书立说争名位,讲学研讨捞大钱。硕导博导的职分本是精细化培养高端人才,可导师们要么忙着自己的生意把学生丢到一边,要么把学生攥在自己手中,当做奴仆或打工仔任意驱使。个别无德博导,依仗手中掌握着学生的前程命运,对学生提出无理要求,甚至要求女学生献身,把学生逼上绝路的事件时有发生。知乎上有一段话:“国内真正的好导师其实并不多,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导师,请不要气馁,因为其他导师也不一定好。”
高等学府里的教授,应该是多么有修养有气质的读书人呐,怎么净是这等货色?有人说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早就从中学就已经开始培养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把同学视作不共戴天的死敌。世俗,老到,虚伪,油滑,善于表演,懂得权变,没有书生气,浑身市侩气。如此教育背景培养出的知识分子,能不自私吗?

忘记使命担当,降低人生境界,精神坠落,品位低下,寡廉鲜耻。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名垂青史、万古留芳的文人墨客群星灿烂,他们无不体现了作家的良知和使命担当。然而,当代的文人作家,标榜“我不为任何人写作,只为自己的心灵写作”,勇于将自己肮脏的灵魂和心理向世人展示。1993年,贾平凹抛出《废都》“巨作”,大街小巷盛传大作家怎么写这种书?小说里令人窒息的各种狂欢,不堪入目。两年后,莫言的《丰乳肥臀》杀青,不仅书名不雅,内容也相当低俗,打着怀念母亲的高度,从而羞辱母亲。可老百姓怎么会想到,就是这样一部低俗不堪的小说,竟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紧接着,另一位大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面世了,小说描写性欲场面达5万字之多,书中把女人描写成情欲难奈、时刻想与男人上床的淫荡情种,而男人则个个是见了漂亮女人就把握不住自个儿的陕西汉子。虽然评委会指出“一些与表现思想主题无关的较直露的性描写应加以删改”,但仍然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精神颓废到无聊程度的远不止男作家,女诗人“帼国不让须眉”,《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已有多久没被插入》,都是我们大名鼎鼎女诗人的杰作。有道是知识分子是时代的晴雨表,而我们作家文人却在比赛自己下半身的温度。作家诗人应该是何等儒雅的文化人呐,怎么净是这等货色?真应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与权力越走越近,离百姓越来越远。今天,知识分子的经济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有些群体如教师比公务员工资都高,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更是成为高收入阶层,成为“知识新贵”,知识分子普遍进入中产阶级,与工人农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不少知识分子满足于功名利禄和养尊处优,不再追求真理,传播正义,主持公正;不愿为民发声,为民疾呼,为民请命。而是借助自己的名气,在讲坛上贩卖个人私货。他们热衷于结交官僚权贵,热衷于为本阶层和小团体代言,甚至胡言乱语,讲一些雷人呓语,言行失当,有失水准,令公众吐槽不断。
罢了。说了知识分子一大堆坏话,难道“洪洞县里无好人”吗?当然不是。只是哀叹,在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之后,面对商品大潮的种种诱惑,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整体滑坡,是国之不幸!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老百姓心目中知识分子形象是崇高的,他们是思想巨匠孔子孟子,是忧国忧民的屈原杜甫,是埋头科研、默默无闻的陈景润,是小说《班主任》中富有爱心和使命感的教师张俊石,是小说《人到中年》中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医生陆文婷……今天,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该问问自己,你还配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吗?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六篇
第116篇 知识分子的叫嚣
星一光
http://img3.laibafile.cn/p/m/317726833.jp
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领导不好当。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比如,有个部队的师政委转业到地方工作,被安置到当地教师进修学院当院长。针对学院的懒散乱,他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制度刚颁布,便有教师找来了,一手拿着《制度》,一手拿着《教师法》、《劳动法》、《国务院条例》,一条条对照,说你这条规定违反《教师法》,那项制度违反《劳动法》,其他教师也跟着喧嚣鼓噪,搞得整顿工作无法启动。再后来,院长又遭遇了许多难缠的事,让他伤透了脑筋,经向上级多次请求,终于调离了那个“鬼”地方。事后这老兄说,“千军好管,秀才难缠。”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定义不计其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掌握一定的知识体系。知识分子之所以不好管,正是因为这些人肚里有些“墨水”,从而变得“不安分”起来。怎么个“不安分”?就是思想活跃起来,心眼多起来,激情燃烧起来,不再那么老实听话、任人摆布。肚子里有了学问,脑瓜子就活络了,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能懵懵懂懂被领导,服服贴贴当顺民;肚子里有了学问,思想见解就多了,遇到大事小情就要谈看法,提意见,鸣不平;肚子里有了学问,便要著书立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替天行道,做百姓代言人。
于是乎,知识分子的定义被赋予新的内涵。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脑力劳动者。何谓独立思考能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天天谋人事,想问题,不是琢磨君王就是琢磨衙门,不是琢磨司法就是琢磨制度,弄着弄着,就发现这里不对劲,那里有问题。弄着弄着,就开始挑刺儿,发议论,为民呐喊,挑战权威,反抗精神等等。有人说,知识分子就是为责任和良知活着,如果你不具备这些,就不是合格的知识分子。

任何新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我国在经过“文革”灾难之后,知识分子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一是改革开放带来了新思潮,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似乎当代知识分子的标配,谁不臧否两句社会弊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二是舆论宽松起来,鉴于“文革”万马齐喑造成的不良后果,为避免“文字狱”重演,政府对言论自由给予较多宽容,知识分子可以大胆发声;三是信息革命,网络发达,自媒体时代给知识分子说长道短、高谈阔论提供了广阔舞台,论坛、博克、微博、微信、视频讲座遍地开花,长袖善舞的各类知识达人占尽舆论风光。
列宁有句名言:知识分子的叫嚣声比他们的力量高千百倍。是的,知识分子是很善于“叫嚣”的。有的人,确实发现了问题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可谓独具慧眼,有真知灼见;有的人,可能还没把事物看清,还没把情况吃透,便急急忙忙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有的人,经过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对策;有的人,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只是一味挑刺、找茬或者痛痛快快骂娘。不管哪种情况,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喜欢在网络世界任性地“叫嚣”。

在任性的叫嚣声中,“公知”出场了。
“公知”本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指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专业知识分子,是亲民的知识精英。可是很快,“公知”一词在我国便同“砖家”“叫兽”一样成为贬义词。这群以天下批判为己任的读书人,站在高人一等的舆论高地,视政府和社会问题多多,不捧场,不合作,事事挑剔,天天呐喊,站在施政者的对立面,激烈抨击和猛烈批判。“公知”们的最大毛病,是脱离实际夸夸其谈,卖弄学问自以为是,从书本找答案,拍脑袋出主意。他们不知道或不愿知道,比起书本上的现成答案,比起头脑有限的思维,现实不知要复杂多少倍。
在“公知”们任性叫嚣声中,一些“公知”由痛恨官员、批判政府、敌视当局渐渐演变为抵毁国家、仇视民族、辱没祖宗的“恨国党”,在网络世界大肆发表“辱华”“恨国”言论。他们有的享受着国家的高薪和优厚待遇,有的享受着国家的顶级教育资源,却天天吃肉骂娘,一些人的叫嚣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他们不仅仇视祖国,敌视同胞,侮辱英烈,辱没先人,而且对“二战”战犯表现出病态的“崇敬”,走到了反人类、反文明的极端,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挑战民族情感底线,挑战人类文明底线,以致公众不能容忍,坚持天天上网“打卡”,要求有关部门对其严惩。然而,有关部门要么迟迟不做处理,要么处理太轻,无震慑作用,反而让个别人成为“孤胆英雄”,引发公众更大的不满。

日子过久了,房间自然需要打扫清理,关键是如何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分寸,精准施策,科学应对。处理过头很容易形成禁言噤声、舆论一律的不良局面,甚至导致大兴“文字狱”的严重后果,“文革”教训值得记取。比如有关部门在对某些人的处理过程中,使用“发表不当言论”一词,有网友就表示了担心,提出“不当言论”如何界定?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界定标准,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会成为一些人滥用权力、大使淫威、报复杀人的工具。这个分寸不那么好把握。
“知识分子的叫嚣声比他们的力量高千百倍”,列宁这句话还有重要的下半句:“可是他们是一个出色的晴雨表。”如何应对知识分子的叫嚣,需要认真品味两个分句之间的辩证关系。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七篇
第117篇 中国的汉奸
星一光

网上有篇《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汉奸》,列出洪承畴、张邦昌、秦桧、吴三桂、石敬瑭等。网上还有一篇《中国近代史上十大汉奸》,列举了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李士群、陈璧君、胡兰成等。
中国历史上汉奸多,恐怕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这很让中国人蒙羞。有史料可考,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大量的北京市民为他们带路,提供信息。八年抗战,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大大超过侵华日军数量。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以下20多位中央委员投敌,58位将官投敌,一些部队成建制哗变。中国是唯一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
这是不是很悲哀?
有人指出,民族的文弱和奴性,是其原因之一,很有些道理。以前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或者说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优秀品格。这种说法大而无当,没什么实际意义,因为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之多,各民族的性格差异很大。就汉族而言,勤劳智慧没问题,这一点恐怕是世界公认的,善良也没多大问题,但要说到勇敢,可能就要打个问号了。

当然,作为炎黄子孙,汉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乏英勇斗士。隋唐之前,汉族还是一个尚武的战斗民族,仅先秦时期,就涌现出如孙武、李牧、乐毅、吴起、蒙恬、白起等众多著名将领,同时,民间也诞生了像专诸、要离、荆轲、豫让等有血性的著名侠客。但随着农耕文化的演进和统治者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汉民族的威猛勇武逐渐被礼仪教化取代,文儒有余,孔武不足。加之后来蒙、满两次对汉人的灭门之杀和血腥统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民族普遍心理。而汉人又是个绝顶聪明的民族,聪明人脑瓜子活络,遇事先替自己打算,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成为人生信条。这种文化背景下,当需要有人挺身而出舍生取义时,大家都“聪明”地躲起来。当巴结洋人出卖同胞能够保全自己甚至飞黄腾达,有人便去做汉奸。
老北京有个著名的段子:一男子在大街上拍着胸膛叫嚣:谁敢惹我?谁敢惹我!路人纷纷避让。这时走来一条壮汉,说我敢惹你,怎么嘀?男子舔着脸点头哈腰,拉住壮汉的手说,谁敢惹咱俩?谁敢惹咱俩!自私狡黠、权变投机、奴颜媚骨,欺软怕硬,汉奸,就是在这种民族性格基础上产生的。
国家不强盛,个人无尊严。通常认为,中国之所以容易出汉奸,根本原因是中国贫穷落后。但很遗憾,现实告诉我们不是这回事。经过三十年新中国创建的洗礼,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富起来、强起来了,中国已经从一个积弱积贫的落后国家,一跃成为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经济政治大国。但是,国家富强了,汉奸却非但没有绝迹,而且越发繁衍滋生起来。
今日的汉奸与昔日的汉奸有两大不同,:其一,昔日的汉奸多是被迫变节的,要么摄于敌军的强悍野蛮,要么经受不往敌人的恐吓酷刑,也有为生计所困混口饭吃的(比如皇协军、保安团);今日的汉奸,则多是有知识、有学问、有地位的专家、教授、学者、作家、文人墨客,这些人拿着国家高薪,顶着尊贵头衔,占据文化高地,既非强敌所迫,也无生计所困,却心甘情愿地要当汉奸。其二,昔日的汉奸媚外求荣,自知行径卑劣低贱,给爹娘祖宗丢脸,做贼心虚,如遇机会也想做些积德的善事,为自己留条后路;今日的汉奸则不然,他们做汉奸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一副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的派头。他们恨党、恨国、恨社会、恨民族,卖国没有底线,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一以贯之地唱衰中国,中国的任何成就都不足挂齿,M国的红肿之际也艳如桃花,溃烂之时也美如乳酪,就连老川感染新冠肺炎他们也能从中找出M国的先进和优越。

虾有虾路,蟹有蟹道,今日的汉奸们肯定也有他们当汉奸的诸多“理由”,但我有一点不明白,你们这些人占据着政府公职,享受着当局优渥待遇,却整天恨党恨国,视本国为地狱,把M国当天堂,真有骨气你辞去当局的公职,放弃当局的薪资,自谋职业靠本事吃饭,那才算条汉子。如今舆论环境宽松,执政党和政府有问题和不足,完全可以批评臧否,何至于恨党恨国恨社会,一个劲唱衰中国?中国再怎么不好,起码疫情得到控制,让你能安全地活着。你整天说那个M国多好多好,那就赶快去吧,何必还懒在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体长期被经济剥夺,他们尽管有怨言,也不会去恨国卖国;几十年的国企改革,工人群体做出几代人的巨大牺牲,也没见他们把政府恨得咬牙切齿。那像你们这些人,因为自己的母亲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就改叫别人的娘喊妈!
国家贫弱时出汉奸,国家强盛时,也会出汉奸,因为我们的民族血统里,始终存在这种不良的遗传因子。
倒是需要问问教育界、文化界的官员们,你们每年花费老百姓那么多血汗钱,竟然培养了一群大大小小的汉奸?

古今中外,做汉奸都没有好下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逃往日本的陈公博被引渡回国,判处死刑。汉奸褚民谊、王揖唐、齐燮元、梁鸿志、丁默村、缪斌、周佛海、梅思平等被均被判死刑。大汉奸汪精卫死于日本投降之前,葬在明孝陵与中山陵之间的梅花山,陵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抗战胜利后,被军队用炸药炸开,尸体掘出火化,骨灰被丢弃。
奉劝今日的汉奸们,以史为鉴,不要太张狂,还是收敛些吧。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往事越走越远 2020-08-25 00:29:40
楼主还在更啊,真了不起
-----------------------------
感谢阅读。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八篇

第118篇 人际交往的强势与弱势
星一光

社会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有熟人交往和生人交往,前者如同学、朋友、近邻、单位同事或合作伙伴,后者是因各种机缘际遇结识到的陌生人。当然,熟人交往也是从生人交往过渡而来的。
不论是熟人交往还是生人交往,在交往中彼此平等,相互关爱是理想的状态,但许多时候并非这样,经常会出现交往双方一强一弱的情况,强势方控制着主导权,包括话语权、决定权和行动支配权,弱势方处于听命的从属地位。
举个极端的例子。《水浒传》中宋江与李逵这一对人物关系,宋江基本主导了李逵的一生,宋江平时经常训斥、喝骂李逵,控制着李逵的一举一动,最后还主宰了李逵的生命。第一百二十回李逵得知宋江让自己喝了毒酒后,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待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
现实生活中,一强一弱局面的形成,通常与双方的年龄、身份、地位、学识等因素相关。一般来说,年长者与年轻者,职位高的与职位低的,学问多的与学问少的,出身优越的与出身贫寒的,前者占有条件优势,也就有了心理上的优势,很容易成为强势一方。
除了条件优势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能力,一些智商高、能力强的人,包括见识、技能、才干、决断、感召力等,他们的看法、倡议易于被他人接受,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脱颖而出,占据强势地位。古今中外的枭雄,如恺撒、拿破仑、曹操、成吉思汗、李自成等,都有过人之处,能够凭借个人魅力降伏众人。

还有个值得一提的是性格因素。有些人在性格上比较强势,凡事喜欢自己做主,自己说了算,不习惯接受他人的支配。具有强势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会抢夺主导权,不愿屈居人下。而性格平和、内向、懦弱的人,多是与世无争,随遇而安。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人愿意被他人的意志左右。因此,在交往之初,经常发生争夺主导权的情况,最后结果是强者胜出和弱者妥协。
人际交往中强者的胜出和弱者的妥协,其过程是个心理博弈和智慧较量的过程。相识之初,彼此互不了解,通过语言交流,相互有了初步认识,这时,性格强势的一方发现另一方的智商差距或者性格弱点,甚至通过对方的装扮、气质等外在因素,就会冒出主导对方的欲望,于是通过语言干预和意志驱使,逐渐使对方听从自己的意见安排,控制对方的思想和行动,最后占据强势高地。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如果另一方服输妥协,强弱关系便成定局。倘若另一方不服气,那么,就要展开博弈了,博弈主要靠语言交锋。

在博弈过程中,仅仅靠性格强势不一定取胜,必须要有过人的才能、智慧的头脑和善辩的口舌。否则,即使临时占了上风,也难长久。
红军初期,共产国际派来的理论家博古能言善辩,马列主义一套套的,曾一度控制着中央领导权,毛泽东受到压制。但毕竟,博古的那些空教条抵不过毛泽东的真才干,几年后便被毛泽东取代。
双方通过博弈形成的强弱关系,一旦尘埃落定,便会成为一种默认的“组织秩序”固定下来,被各方所遵循,且很难被打破。因此,最初的交锋很关键。
参加工作初期,我所在的处室参加一次联合执法检查,协调会开过后,处长带我们与兄弟部门的工作人员接洽,双方谈完正事后便扯闲篇,对方领队也是一名处长,年龄略比我们处长大些,谈到履历,两人都是同年同批次提拔的处长,类似科举考试中的“同年”。不过对方处长强调说,我进后备的时间可早了,某年某月就报备为组织部的培养目标,若不是某某原因耽搁,早就任命处长了。我们处长听了,立刻回应到,我的后备干部也是早早就报备了,不敢说比你早,起码不比你晚。事后,处长对我们说,看到没有,今天他还想给我摆谱!我听后“噗嗤”一声笑了。处长看出我不以为然,严肃地对我说,你到底是年轻,拎不起轻重——你要是容了他今天耍大牌,以后共事还不知怎么拿大呢。
由此看来,强势地位的竞争,表现在一点一滴的不经意间,特别是在关系建立的初期,容不得丝毫温良谦让。

随着阅历增长,这类事情也见得多了。要想在人际交往中不被他人打压,心理上不能怯阵,话头更要跟得上。举几个有趣的见闻:
派出所所长与分局局长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际,所长笑迷着眼对局长说,你这个局长虽然比我官大,可没我管的兵多,你手下才八九个人,我手下十七个弟兄,超你两倍,是不是?局长是个忠厚人,一时无言以对。这时分局一位老刑警开口了,他对派出所所长说,别看局长管的人少,可分局是一级执法机关,局长签发一个拘捕令,就能把你这个所长抓了,你信不信?你派出所有这么大法力吗?老刑警一番唇枪舌剑,派出所所长连连叩首。
事后,老刑警得意地说,一个小所长也敢向局长叫板,不修理修理他,以后成精嘞!
有时候,一言一行的细节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旅行团里,老李和老赵两个单身男人临时拼住一个标间。头天晚上,两人躺在床上看电视,期间,老李起身出门一趟,回来时没有关门,径直走到自己铺位躺下继续看电视,却吩咐躺在外铺的老赵:老赵,把咱们的门关上。萍水相逢,老李随便指使人,很不礼貌,明显是在耍老赵。老赵这时就不太好办,若是不去关门,显得气量小,太计较;若是乖乖去关门,便给对方留下充大辈的先例,以后老李还不知怎么蹬鼻子上脸呢。但老赵是个聪明人,他一边去关门,一边嘴里嚷道:以后要养成随手关门好习惯喽。老赵在关门的过程中,顺便教训了老李,表明自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此后,老李不敢随便指使老赵了。
有道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有些人通过挑衅、挑逗等方式来试探对方,如果对方不还手、不反击,他就会得寸进尺,进一步控制对方,继而将对方玩弄于掌股之上。如果对方迎头痛击,敲打他一下,他就作罢了。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A:老哥,你家养了仨闺女,没一个带把儿的,将来都得送给人家做老婆,亏本买卖哟。
B:可不是亏本嘛。不如你老弟会算计,以后生了闺女不嫁人,留着自己用。
A:(气急败坏)你怎么说话呢?
B:我怎么说话,不像有的人,放屁带刺儿。

表面看,那些会来事的人是嘴巴厉害,其实,嘴巴是受大脑指挥的,嘴巴上的功夫来自思维的敏捷。脑瓜子好使的人,甚至不用语言也能展露锋芒。据说,上世纪中苏关系紧张的年代,有一次周恩来总理造访苏联,与赫鲁晓夫会晤时握手,握完手,赫鲁晓夫掏出手帕擦了擦手,将手帕装回口袋。周总理针锋相对,掏出手帕擦手后,直接将手帕扔进了废纸筐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以周恩来的睿智和胸襟,岂能让赫鲁晓夫在国际交往中占上风。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一十九篇

第119篇 重口味文化
星一光

如果你带学龄前儿童去街上饭店吃饭,你会发现很难找到可供小孩子吃的菜品,不是小孩子有多挑食,而是几乎每道菜都多多少少放了辣椒,不管是不是川菜、湘菜,打开菜单一看,荷!“全国山河一片红”。说句讽刺笑话,厨师忘了放盐也忘不了放辣椒。有一次,我给小孩点了青笋虾仁,心想这个菜清淡,没想到小孩一吃便吐了,原来菜里放了辣椒水。
这些年,辣椒红遍天下,火锅、撸串、羊汤大受人们追捧,国人的口味越来越重。本来火锅汤料里已经放了盐,可涮食材时还要蘸麻酱、蒜茸或韭花,有人一顿火锅下来,能吃三四盘佐料。羊汤已经很咸了,咸得甚至有些齁,可还是有不少人往羊汤里加盐。河南有个地方小吃胡辣汤,汤里放了浓浓的胡椒,喝了这汤,五官生津,通体冒汗,七窍生烟,喝的人大呼过瘾。在河南,胡辣汤打遍天下无敌手,每个城市的门店都是宾客如云,这个人口大省起码有一半人每天都喝胡辣汤。也有人反映喝了胡辣汤胃疼、胸闷、拉肚子,但大众依然“拼死一吃河豚肉。”
尽管卫生机构一再提醒,国人每天食盐量严重超标,成为健康隐形杀手,但近年来并未有大的改观。风味小吃、特产食品、街头外卖,放足了各种调料、色素和添加剂,那又怎么啦,人们要的就是舌尖上的刺激,味蕾上的快感。
其实,认真想一想,重口味仅仅出现在我们的嘴巴上吗?非也,实际上,重口味早已渗透到我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荤段子没有正能量而有负作用,以前被斥为“黄”毒,登不了大雅之堂,近年来却逐渐被人们包容,成为酒场、茶话、聚会、闲聊不可或缺的乐子,且创作水平越来越“高”。色情图片和视频充斥各个网站和网页,即使一些大型正规网站也难“免俗”,随处可见勾魂摄魄的媚眼和肚皮。赵本山的一些小品,郭德纲一些相声,明显含有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却受到不少人喝彩和追捧。

从食不果腹到吃饱喝足,从吃饱喝足到珍馐美馔,国人的味蕾在得寸进尺的欲望中与时俱进,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满足。同样,从文化产品单调到文化产品解禁,从文化产品解禁到到文化饥渴满足,国人的文化感官诉求一路水涨船高,文化口味变得越来越重。
四十年文化发展归纳起来,产生了三大重口味文化:武打,情色和玄幻。
想当年,一部电影《少林寺》,陶醉了多少观众,武打片从此一发不可收,影剧院、投影厅、电视屏幕上,天天叫叫嚷嚷、打打杀杀,让国人过足了眼瘾。如果说,早期国人看武打片新鲜刺激,这都看了四十年了,还没看够看烦么?武打剧大多内容浅薄鄙陋,粗制滥造,漏洞百出,尤其是屏幕上精彩的武打镜头被解密后,人尽皆知不过是糊弄人假把式,为什么竟还有那么多人痴迷不悟呢?答案只有一个,寻求刺激,意淫人生。
情色文学在人们好奇心中悄然兴起,反复挑逗着人们的敏感神经。政府年年都在“扫黄打非”,色情淫秽的东西很难滋生,但是如果冠以“文学”的桂冠,就可以色胆包天任意纵情。作家们起初爱哎情哎拼命写,爱情写滥了,乏味了,就开始写性。身为作家,你作品中如果没点带“色”的东西,你都对不起读者,对不起这个开放的时代。我们看电影《老炮儿》,本来故事干干净净,偏偏要在其中夹入一段六爷抱着话匣子从后面插入……将情色文学推向高潮的是中国文坛三巨头,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丰乳肥臀》和陈忠实的《白鹿原》。《废都》据说通过“一个男人和五个女人真实、自然、原始、激情的性爱描写”,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高大的里程碑”。《丰乳肥臀》通过上官鲁氏与七个野男人生了八个女儿,“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白鹿原》则通过田小蛾与几个男人的野合,承载了“一个民族的秘史”。三部作品在国内国外都获得了大奖,不愧为“惊世之作”。

当武打渐渐式微,情色慢慢疲软之后,玄幻文学开始雄起,并在青少年中成为新潮和时尚,大行其道。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循着重口味刺激感官神经的老路。玄幻小说动辄修真仙侠,高术神通,穿越时空,无所不能,内容夹杂着中国的武术、西方的魔法、希腊的神话、印度的占卜术以及特异功能等等,竭尽所有手段,使出浑身解数,以神秘莫测,虚幻奇特,怪异荒诞的场景,最大化地刺激读者。
还是王朔那句话,玩得就是心跳。
冯小刚初学拍电影时,姜文曾经给过这样的建议: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是一口,但它得是酒。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造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我不明白,给观众和读者一杯清洌甘甜的鲜榨葡萄汁有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弄成浓烈的酒呢,再说了,如今世面上化学勾兑出来的酒还少么。时至今日,在这个重口味文化时代,还有多少人愿意泡一杯清茶,读一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听一听舒伯特的《小夜曲》呢。

最近,贾浅浅的“屎尿诗”把重品味文化再次推向高潮。有评论者写道:“我很久没有光顾文化诗坛,不知道坛子里蚊蝇翩跹!我很久没有拜访诗社门面,不知道社门内屎尿飞溅!曾经的冰清玉洁诗篇,如今臭不可闻的肮脏!”
想起书法界丑书横行,想起演艺界失德失范,想起知识界的“砖家”“叫兽”,想起人文界的公知汉奸,想起武林气功的弄虚作假,想起中医养生的浑水摸鱼,牛鬼蛇神在文坛上群魔乱舞,像极了当年的乌烟瘴气,文坛变味的乱象莫非又该整治了么?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人们心中有杆称 2021-03-07 21:10:50
星一光,可为国相!
-----------------------------
呵呵,你太搞笑了。
楼主:星一光  时间:2021-03-27 16:37:00
E时代文化追问之一百二十

第120篇 公文用语之讹
星一光

我国的机关公文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中,基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套路和模式,许多用语基本固定下来,成为公文的规范常用语。然而,一些司空见惯的常用语,其实经不起认真推敲,如果细细品味和琢磨,就会发现,表面看似正确无误,其实错讹甚至荒谬。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
1、“✕✕✕✕年,在省(市、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这句话很有意思,开篇便奉承一番上级,首先肯定上级领导是正确的,既然上级领导正确,那我们就是接受了正确的领导,自然也就正确喽。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可以推论出三种结果:其一,上级的领导永远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偏差和失误——这显然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其二,上级的领导有时正确、有时错误,这次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三,上级领导正确,我们就正确;上级领导失误,我们就失误。我们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和业绩,全赖上级领导。如此结论,是不是很可笑?
其实,去掉“正确”两个字,就很平顺很自然嘛,没必要刻意拍上级马屁。

2、“某某领导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什么叫“深入”?虽然不是太好界定,但起码应该与普通群众接触。如今领导下基层调研,无非就是召集基层干部开个座谈会,问问情况,看看典型,收集点资料,回去后由笔杆子写个材料,大多够不上“深入”二字。为什么一定要写“深入”,直接写“某某领导到什么地方调研”不就很好嘛。
前些时看到某省委网站有条消息,标题是“✕✕✕到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调研”,原以为这个“✕✕✕”是中央下来的大领导,打开网文一看,原来是这个省的省委书记组织办公厅和政研室开了一个贯彻十九大精神座谈会而已。哎哟,省委办公厅和省委政研室是省委书记的左右手,天天围绕省委书记搞服务,与省委书记近在咫尺,还需要调研么?真是够矫情了。幸好,还没写“深入”二字,不然就太滑稽啦。
3、“跨越式发展”“超常规推进”“弯道超车”。这些被用滥了的公文熟语,真是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只是缺乏科学冷静的态度。比如“跨越式发展”,各地喊得很响,叫得很凶,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值得商榷,却被我们大肆滥用;再如“弯道超车”,原本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违章操作,却用来比附在发展上伺机赶超对手,暗含破坏市场规则之意,很不科学。这类激进词语的滥用,透露出我们一些领导头脑发热的主观盲动,不顾客观实际的狂热冒进,以及贪图政绩迫不及待加官晋爵的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这是当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现代翻版。

4、“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应有”作为一个汉语词汇,释义有二:一是所有,一切;二是应当具有。显然,第一含意在这里并不适用,如果用第二含意,意思就是说,“做出我们应当具有的贡献”。这话虽然也不错,可份量就轻多了,可以理解为“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当多大官尽多大责”。你看,这不是很消极么。用“做出积极和更大的贡献”就很好嘛,可我们许多人偏爱这么说。
5、“基本上”、“原则上”、“一般”、“普遍”。此类模糊用语在公文中泛滥成灾。试举两例:
“去年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
“成都市将严格加强对公务接待的控制。……在接待上级单位和市外同级对口单位时,各部门一般不安排宴请,原则上进食堂吃饭。”
“基本上”这个词,它究竟指百分之几?谁也说不清楚,让人糊涂。“原则上”则更有害了,其潜台词也许就是原则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大多数人要遵守,个别人可以不遵守;有时候要遵守,有时候可以不遵守。这样一分析,是不是很荒唐?
6、“要”字满天飞。目前社会上广泛传染着一句病语,一开口就是“然后、然后”,不论成人还是孩子,不论教师还是学生,许多人离开“然后”一词说不成话。机关公文中也长期存在一个病语,就是充斥着大量“要”字,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讲话到决议决定,每强调一个问题必用“要”字,每倡导一种精神必加“要”字,每提出一项要求必冠之于“要”字,弄得“要”字满天飞,仿佛离了“要”字就无法成文。“要”字的滥用,导致文章刻板生硬,少了创新灵性。其实,那些个“要”字完全是多余的赘词,是最近若干年慢慢形成的语病,把它去掉一点也不影响思想的表达,只是我们沿陋成习,浑然不觉。不信,你翻一下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讲话,绝没有一句一个“要”字的毛病。

《文史天地》讲了周恩来几个小故事,对当前的公文之讹可为针贬。有一次总理会见外宾,新闻稿中写的是“周恩来总理今天接见了……”总理把记者找过去,说:“不要用这个‘接见’,应该用‘会见’。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不管会见什么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1961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总理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周总理这种科学严谨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楼主:星一光

字数:431019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13-01-16 01:34:00

更新时间:2021-03-27 16:37:00

评论数:54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