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已出)

三国终结者----司马懿评传(已出)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在天涯发帖差不多有十几年了,原来很多神一样的ID都渐渐没有了音信,只有那些封神的帖子还能找到,以及海量的回帖和口诛笔伐印证着当年天涯的辉煌。

由于中间一段生活的变故,上天涯渐渐少了,原来的那个用了十年的ID“血色骄阳”密码想不起来了,就在也没能进入,而且申请了很多次的忘记密码的功能,也没有能把原来的密码找回来。这个用了十年的ID,发了很多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主题,记录了从我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这十年的光阴和变化。发的帖子还能搜的到,但是其实已经不属于我了。就像过去的十年,现在看来像是一个别人的生活,而我只是生活在别处。过去的这十年发的这些不知所谓的帖子,后来让所谓的码字成为生活中的必须,而自己似乎也成为了那种叫做写手的人。

索性就又申请了一个ID,第一次写一些长篇的东西。

四十岁似乎是一个节点,这一天你忽然发现你的时间并不多了,但你还有着一些所谓少年心气的东西在。于是,就迫切的感觉需要去做一些事情。

毕竟,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够完成的事情并不多。

于是从2016年开始,写一个关于司马懿的帖子。

在今年的时候终于把这个帖子写的差不多了。后来有出版社跟我联系,准备出版,但是结构比较乱,需要改。作为野路子出身的码字者,我一贯的做法就是写完就完了,一般也不会翻出来再看,最多也就是看看回帖,看看有没有人骂我,然后打打嘴仗。但是既然承蒙有人能看得上,就郑重其事的翻出来又修改了一版。

原帖在这里,有兴趣的可以翻出来再看看。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57258-1.shtml

其实挺想把原来的ID能找回来的,毕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如果哪位能够告诉我如何能把原来的密码找回来,不尽感激。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终于审核通过了

~~~~~~~~~~~~~~~~~~~~~~~~~~~~~~~~~~~~~~~~~

发一个目录


一、河内司马
01、司马的氏族渊源
02、两汉司马家
03、曹操的贵人
04、古代中国的家国制度


二、被诅咒的东汉皇室
01、幼帝登基和两宫喋血
02、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03、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
04、三国序章

三、 三国大幕拉开
01、讨董卓,乱哄哄的一场撕逼
02、董卓之死引发更大的动荡
03、创业者曹操
04、司马防退休

四、司马懿的轻狂年代
01、河内少年
02、仕途
03、从曹
04、踏上仕途
05、黄初年间的布局
06、东汉豪门与九品观人法

五、曹魏帝国最后一个雄主
01、曹睿登基
02、平孟达
03、乘风而起的第一步,搞死曹休

六、蜀汉北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1、《出师表》和北伐
02、粮草问题,蜀汉北伐绕不过去的死局
03、曹真也被司马懿玩死了
04、司马懿挂帅
05、不可能完成的蜀汉北伐

七、星落五丈原
01、悲剧英雄诸葛孔明
02、对垒
03、合肥,孙权心中永远的痛
04、星落五丈原

八、大汉帝国的落幕
01、末代皇帝汉献帝
02、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相
03、末代君王的归处
04、魏延之死
05、雄才大略和荒淫无度集与一身的魏明帝

九、三国时代的民族问题
01、凶悍的游牧民族去哪儿了?
02、曹魏对异族的征讨战争
03、曹魏帝国的武功

十、辽东风云录
01、东北到底是不是韩国的?
02、公孙度,为万世开太平
03、赶走高句丽,还我河山!
04、东北亚之王

十一、玩火者公孙渊
01、政变!
02、玩火第一季,把东吴当傻子
03、玩火第二季,占曹魏的便宜

十二、平辽东
01、四国演义?
02、运动战,将被动变为主动
03、惨烈的襄平围城战
04、屠城!
05、三国时代的中日邦交

十三、曹爽夺权
01、曹睿托孤
02、沉不住气的曹爽
03、声望日隆
04、惨败的伐蜀之战

十四、一步之遥的深渊
01、朝堂上的一场撕逼
02、司马懿退休
03、影帝的巅峰之作

十五、高平陵之变
01、风暴来临
02、曹爽的墨菲定律
03、曹魏遗风

十六、最后的远征
01、淮南叛乱
02、躺着也中枪的楚王曹彪
03、再见,大佬

十七、曹魏终局
01、孙权之死
02、废黜曹芳
03、淮南二叛和淮南三叛
04、高贵乡公之死
05、三家归晋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从在天涯论坛里开始发帖子灌水到现在也差不多有二十年了,这么并不算太悠长的一段时光里,我从二十岁来到四十岁,见证了互联网时代的起起落落,也见证了新浪和搜狐这样当年风光一时无两的天子骄子逐渐被马云马化腾们这些互联网2.0的后起之秀们打得没有招架之力,当然也看着自己慢慢的老去。

原来是博客,后来有了微博,再后来朋友圈。跌跌撞撞的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屏幕越来越大,视力却越来越不好,直到有一天大夫姐姐跟我说就我这眼神以后就基本要告别朋友圈了。时代像轮子一样越转越快,我们也急匆匆往前跑,有一瞬间发现自己好像再也停不下来了。就像你的车再好,你的房子再大,但你却再也不能在一个少年的清晨推开窗户,清新的风伴随着鸟叫扑在你的脸上。这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说的现代化的陷阱。
当然也要感谢现代化,感谢互联网,因为这是我第一部作品,没有他们,我不知道我也会拥有一本自己的书。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决定坐在屏幕前码字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被归入写手的行列。

时间过得飞快,四十岁的时候好像还没有多久,转眼间两年已经过去了。来不及叹息。所谓青春,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每个人不管你多年轻你都会觉得已经年华不再。当多年以后 回头看看,那些你不断叹息的年月拼凑起来就是你的青春。抛开那些伤春悲秋的情绪,当下就是你此生最年轻的时候,以后的你,无非是一天天变得更加苍老而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再热衷于饭局,不再热衷于追求生命,不再热衷于热热闹闹的场合,不再需要那么多朋友。

以前在看《论语》的时候,老夫子说四十不惑,想当然的认为人到了四十就会把很多事情参透,从而余生没有什么疑惑。这两年突然觉得老人家的意思是不是说,其实人生的迷惑依然还在,但已经不想知道它的答案了,让上帝的归于上帝,让凯撒的归于凯撒。《论语》中记载的,老夫子在将要终老之时慨然叹息,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可能他老人家穷其一生可能还是有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有很多抱负无从实现。能参透这一点,让我觉得比我苦苦求索生活的意义更让我欣慰。


高晓松说过,历史的功底是童子功。已经记不起来什么时候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只记得高中时代语数外成绩一直乏善可陈,只有历史、地理似乎总是能找回一点点自信。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成为了理工男。冥冥中安排最终还是最终又捧起了厚厚的史书,硬着头皮啃着艰涩难懂的古文。对西晋和五胡乱华的题材非常感兴趣,把能想起来和能找到的书都看了,从西晋到隋唐三百年似乎在人们心中是一段含混不清的时期,似乎从三国以后就开始做一场春秋大梦,梦醒了就已经是隋唐盛世了。这个民族多少弥足珍贵的东西就是这样被自己忘了或者毁了,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被在人刻意遗忘或者篡改的时期。原来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种错觉,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历史就停了,似乎一切都结束了。其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诸葛丞相身后伟大的将相依然像繁星般闪耀,历史也没有一刻因卧龙先生而有所改观。你觉得三国是乱世,后面的三百年更乱。
现在我想说说所谓史观。史观这个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属于三观之一,我的史观是我在成年后读的一本本的史书建立起来的。很多年以后,我才觉得在所谓国民教育的历史课本里读来的所建立起来的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印象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我原来建立起来的那种不知道能不能被叫做历史观的东西轰然倒塌。到很后来我才意识到大多数来源于历史课和小说电影的历史观是多么的可笑,那种所谓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多么的误人子弟。诚然,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东西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但如果你从各个方面或者各个不同人眼中的信息融汇起来,加上自己的判断,你就会得到越来越接近真相的东西。我真的觉得国人的史观有必要重塑,抛弃那些想当然的善恶观。真的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所谓好人和坏人么,真的每个人都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所显示的那种大忠或者大奸么?刘备就代表时代的潮流就是正义的化身,曹操就是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么?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故纸堆里的故事,告诉我,千百年前的那些人和二十一世纪的人一样,都有着复杂的人性。每个人都是怀着善意去生活,都想和我们一样出人头地有更美好的生活,只是在时代的潮流的裹挟之下,无可奈何之下有的成为忠良有的成为佞臣,千百年之下人性并无二致。将历史人物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是没有意义的,正面人物是时代造就的,所谓时势造英雄,反面人物又何尝不是,他们都是在历史的车轮裹挟之下别无选择的成为所谓好人或者坏人。不带偏见的去看人物和他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于后人来说可能更重要,如果说有所谓的史观,这可能就是我抛开所谓唯物的和唯心的非黑即白的史观之外的,我的史观。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司马懿此人,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和两晋时代的开创者,同时,也是是三国时代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此人承接了曹魏帝国的衣钵,成长于三国这个大时代,最终将三国这个大时代亲手埋葬。但是,也埋下了华夏民族痛不欲生的百年动荡的种子,由他的继承者所开创的两晋,以及后来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堪称这个国家最为黑暗和无序的时代。而在南北朝的一片废墟之中,站起了盛唐这个中华民族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顶点。

由于家族的背景,司马懿很早就进入曹魏的官员体系。其在三国时代领兵打仗的韬略应该能排在前三,如果抛开《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成分,作为帅才应该在诸葛亮之上。而且进退感非常强,知道该进取的时候进取该消停的时候消停,在万念俱灰的时候对手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误就能被他抓住,一举翻盘。三国时期豪杰辈出,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大部分是勇武有余谋略不足,或者是不知道隐忍,错失好局,令人扼腕。虽然三国时代不是他亲手终结的,但他奠定基础使得司马师、司马昭只要有中人之才再加上魏国的实力,不出意外就能够灭吴蜀,完成四海混一。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说不好这个作品应该算是小说还是什么,基本上就是把很多书里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穿起来,当然一同被穿起来的还有东汉末年一直到西晋初年的这个大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里作为陪衬的林林总总的骗子、英雄、豪杰和懦夫。我试图不去从道德的高度去看待司马懿,或者诸葛亮,而是从大时代下历史人物的选择来看待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司马懿此人,不是生而阴险和腹黑,这个人和我们一样也曾经年少轻狂,曾经胸中也有那种叫做理想的东西。但官场险恶,让他不得不隐忍,年少时,当恶少因其轻狂要杀之而后快的时候,他明白轻狂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不得不隐藏锋芒;曹睿把他逼到墙角的时候,他不得不残忍,他不残忍,家族就要灭亡。阴险你就可以活下去,光明磊落你就要被夷三族,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曹操那个三马食一槽的梦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预感,但有的时候可能是求生的本能让司马成为曹魏的掘墓人。史料越是丰富,司马懿这个大家印象中的乱臣贼子就越复杂,有着我们很多人的影子,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是为,自己给自己写的序。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一、河内司马


1、司马氏族之渊源

悠悠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心中一直有一种家国情怀,家比国重要。所谓的家天下,家事永远比天下事重要,天子死社稷,天下是帝王的天下,君王殉国是本分,国人的本分是活下来,让家族延续。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很多伟大的家族从黄帝时代就存在,然后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其传统源远流长在很大程度上比国家和朝代还要悠远。当然这个家,不是现在说的三口之家,是家族,是传承,读书人出来做官首先要秉承的是家族的荣耀,是有着光宗耀祖的负担的。既如此,司马懿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来看看司马懿身后的司马家族。

司马这个姓出于姬姓,其渊源的说法比较多,其中一个是来源于官职。早在商朝就有了司马这个官职,当时主要就是掌管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战马。到了周,司马这个官职就更是上升为为国家最重要的三司(司空、司马、司徒)之一,成果国家顶级官僚之一。在周宣王的时期,司马家族的得姓始祖程伯休父伯官至司马,职掌全国军队,并且参政辅国,可谓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因讨伐反叛的徐国有功,周宣王感念其对于周王朝的不朽功绩,特许其以官职为姓,以后就有了司马这个姓。我们知道能够得到天子赐姓那可是天大的荣耀,是足以让后世子孙吹牛的,因此司马家族以出领兵大将进入了世家的行列。

后来司马家族不断的散叶开花,在有周一朝人丁兴旺。在春秋时代宋国、楚国、晋国等诸侯国中都有司马的后人,成为那个时代一股重要的政治家族。到了战国时期,司马家出了一个牛人,司马卬。司马卬先是在赵国为将,秦灭六国后辗转成为项羽手下的悍将,跟随项羽参加了轰轰烈烈反秦的战争。

后来就是刘邦过武关,率先进入了关中,接受了末代秦王子婴的投降,曾经烜赫一时的秦帝国轰然灭亡。楚霸王项羽率领天下诸侯进入长安之后,自称为西楚霸王,随即展开戏下分封。司马卬由于其平定了河内郡,被封为殷王,成为与刘邦平级的被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

完成打土豪分田地之后,楚人项羽选择放弃千古帝都长安,选择定都彭城。虽然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杀了刘邦,但是始终对这样的枭雄不太放心,让刘邦去茫茫秦岭之南的南郑当汉中王。同时,将关中之地三分,任命秦朝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为三秦之主。在项羽看来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三个秦朝手下败将互相制约,另一方面也能让这些秦人看着另一个楚人刘邦,而且刘邦一个楚人在秦地毫无根基,自是毫无后顾之忧。在做了这样自认为滴水不漏的安排之后,项羽开开心心的回到彭城衣锦还乡了。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之下也很听话的去了大山深处的南郑,似乎一切都在按照项羽的预期发展。并且刘邦一到南郑就下令烧了栈道,做出了再也无意染指关中,只想当一个偏居一隅的草头王了此一生的姿态。

项羽前脚走,刘邦后脚就出来有所动作了。

同年,也就是汉元年(公元206年)的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宝鸡陈仓杀回关中,与项羽彻底撕破脸。

刘邦的五十万大军要过黄河去和定都彭城的项羽撕逼,要借道司马卬的封地朝歌,就是那个寄托了商国人光荣与梦想的伟大首都,但此时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了,根本抵挡不了刘邦大军。在乱世中摸爬滚打半辈子造就了司马卬深入骨髓的现实主义情怀,想着刘邦五十万大军,气吞万里如虎,大败项羽易如反掌。立刻就加入刘邦正义的讨伐项羽的大军,并且作为急先锋冲在准备痛殴老领导的第一线。可是没有想到,五十六万大军竟然打不过项羽的三万江东子弟兵,并且因为冲的太靠前,成为唯一一个阵亡的诸侯王,因此也就没能看到后来刘邦的绝地大反击。由于殷王司马卬的运气太不好,导致后来在汉朝初年没能分一杯羹,司马家族默默无闻的在河内郡度过了无人问津的三百年。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2、两汉司马家

虽然在汉朝没能封侯,但是经过司马家族不懈的努力,到了东汉年间的时候,终于又出了一位名将,征西将军司马钧。

话说刘邦在遭遇了人生九死一生的几番沉浮之后终于灭掉生命中最大的一个对手项羽之后,开创了一直到现在还在对华夏民族乃至整个世界还在施加深远影响的大汉帝国。虽然内部威胁消除了,但匈奴来了,成为汉朝初年的最大的生存威胁。万般无奈之下,汉朝开创了与匈奴的和亲制度,并且在汉文帝、汉景帝连续两朝的韬光养晦,积攒了能够和匈奴掐一架的足够的实力。汉武帝和他的小伙伴们将匈奴虐的找不到北,曾经烜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仰慕于大汉王朝爆棚的武力值,内附汉朝,并配合汉朝将北匈奴赶出了漠北草原。无家可归的北匈奴继续向北迁移,一直迁徙到沌河、多瑙河流域。这时候,北匈奴又产生了一位新的英雄阿提拉,匈奴人在新一代匈奴王阿提拉的带领下以俄罗斯草原为起点攻打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将罗马帝国灭国,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北匈奴的后人在欧洲建国,其后人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匈牙利的首都中心广场现在还有阿提拉横刀跃马的雕塑,成为匈奴人曾经拥有的卓绝武功的纪念。

把北匈奴在欧洲搅得天翻地覆按下不表。在汉朝平灭了匈奴的威胁之后,外部的麻烦就是羌人了,也许是因为除掉匈奴汉朝伤筋动骨元气大伤,这个麻烦伴随有汉一朝,从西汉一直到东汉都没有根除。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司马家族终于混出点儿人样的征西将军司马钧,他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羌人作战。但是说到这个征西将军就尴尬了,因为司马钧对羌作战一直是败多胜少,但就是能够一路带病提拔,一直坐到了方面军的最高长官。原因很简单,史书上有记载,司马钧攀上了当朝最粗的大腿邓太后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鸷,但史书并没有说司马钧是通过什么获得邓鸷的力保。皇太后的亲哥哥对这个常败将军青睐有加,昧着良心一再提拔重用。但是上面有人你自己也要差不多一点儿,总是让人给你擦屁股不是长久之计。

终于,在元初二年(公元115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作为主帅的司马钧居然因为拒绝救援陷入重围的友军,被羌人连续击破,友军被击溃不说,自己率领的军队也几乎全军覆没。征西将军司马钧几乎是单枪匹马跑了回来,朝廷大为震动。对于这个不靠谱的猪队友,邓鸷不想再替这个绣花枕头擦屁股了,治罪下狱。下了狱你就不再是征西将军,你只是个阶下囚了,可司马钧世家子弟的臭毛病犯了,竟然受不了刀笔小吏的侮辱,在狱中自尽。虽然司马钧结束了他并不太光彩的一生,但是由于征西将军的个人魅力,使得其在朝廷中的人缘非常好,它的子孙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司马家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可能是由于老爸窝囊将军的名头太响,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毅然决然的放弃为将的家族传统,坚定的做一名文官。当然,这也可能是东汉时期的大环境使然。在汉武帝两年征战耗费大量国力,决定停止扩张之后,尤其是在西汉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国策之后,武将渐渐式微,文官势力慢慢壮大。文官比做武将整天打打杀杀的有前途在世家之中形成共识,而且做文官安全系数高,只要学会隐忍不做出头鸟再学点儿翻云覆雨手,步步青云不是梦,总不至于吃了败仗全族人都跟着倒霉。司马量吸取了老爸的教训,改变了司马家族的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再以一门将种为荣,而是以经学著世为道,弃武从文。

皇天不负有心人,司马量,这个改变家族发展轨迹的人,官至豫章太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了司马量的儿子司马俊,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的时候,已是以博古通今风流倜傥的大文士面目示人了,官至颍川太守。家训也从热血洒疆场变成了诗书传家远。虽然从官职上看,司马俊跟他老爸一样都是太守,但是这两个太守的含金量就大不一样了。颍川此地,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许昌市,在历史上人杰地灵出国的人才数不胜数,最厉害的要数三皇五帝之一的大禹,后来有吕不韦、韩非子、张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人。到了三国时期荀彧、郭嘉、徐庶这样的大名仕都是颍川人,可以说颍川就是当时的牛人集散地。而且东汉之时,颍川是除了首都洛阳之外最为繁华富庶之地,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或者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司马俊这个颍川太守和他老爸豫章太守之间的差距,差不多就是丽江市长和上海市长的差距。而且,颍川更有当时天下的顶级豪门的荀氏和陈氏,司马俊继承了其父的个人魅力再加上其饱读诗书,任颍川太守期间与两大家族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甚至通过儿女婚姻使其关系更为密切,也为司马家族的后来人积攒了人脉。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3、曹操的贵人


经过八面玲珑的司马俊多年的经营和奋斗,司马家族已跻身东汉一流豪门的行列。

有了这么会做人的老爸,他儿子仕途不一帆风顺就太不像话了。司马俊的儿子司马防,也就是司马懿的爹,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离开颍川,入京做了尚书右丞,大概相当于部长助理。东汉时期没有高考,做官是要有人举荐的,也就是举孝廉制度。也就是在尚书右丞这个职位上,司马防推荐了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北京西城区派出所所长),使这个年轻人第一次走上了仕途。这是一个改变司马家族命运乃至东汉王朝命运的举荐,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搅动天下的枭雄曹操。

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的父亲曹松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曹腾是曾经做过大长秋的如假包换的牛逼太监。曹腾死后,曹松继承了曹腾废亭侯的爵位,并且官至当朝太尉,也就是东汉的国防部长。据说曹操是汉朝开国名臣曹参的后人,但是据陈寿的考证,作为宦官养子的后人,曹操的出身实在是可疑。不过虽然曹操是如假包换的官二代,但是由于曹操同学过于耿直的性格,使其的从政生涯并不顺利。后来发生了大名鼎鼎的五色大棒的事件,曹操由于秉公执法,打了当朝权贵蹇硕的亲戚。初入职场的曹操同学就捅了这么大的乱子,按说政治生涯就此就打住了,但曹操的干爷爷曹腾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大长秋,也算是蹇硕的前辈了,最后调任顿丘令了事。后来又是因为秉公执法,得罪当地权贵,被调回中央,赋了一个闲职,每天看看报纸喝喝茶按点儿下班。如果不是东汉天下大乱又闹起了黄巾军,才使得曹操如虎入南山,腾空而起。《三国志》中陈寿对于曹操的评价“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之未之奇也”。

继续说司马家的事情。

司马防三十九岁的时候,东汉大乱。大将军何进和大太监蹇硕因为内外廷的控制权和继承人的问题掐了起来,这是东汉一朝无数次重复上演的阉党与外戚之争。虽然说有东汉一朝,所谓的阉党和外戚之争每过几年就要来一次,可这次动静太大。平定了边张和韩遂的叛乱之后,大将军何进掌握天下兵马的指挥权,权势更大。汉灵帝对其不满情绪日益增大,在其授意下,蹇硕组建禁卫军,把曹操也召入禁卫军,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

汉灵帝突然死去,何进害怕蹇硕突然起事,召董卓入京,本来想帮自己撑腰不成想被蹇硕先杀了,后来袁绍入宫将外戚和太监全杀了。看着宫里打成一锅粥,董卓毫不费力的进入长安城,废了少帝刘辩,立汉献帝为帝,成功地实现下山摘桃子的目的。

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忠臣义士们慷慨赴死,阴谋者们曲意逢迎拉帮结派。宦海浮沉多年的司马防,心念其家族沉沉浮浮几百年,早已郎心似铁,就这懂么看着同事们被拖出去或者斩首或者全族诛灭,昨天还一殿为臣的同事今天就成了刀下鬼,他就这么看着看着,像个观众一样看着,只要不涉及自己和身后的家族,他努力扮演好一个忠臣,不管主子是汉灵帝也罢是董卓也好。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既然说到了家族和封建制度,那就多说几句,介绍一下我们所谓的华夏文明的封建以及家国制度。

作为这个蓝色星球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从其起源一直到现在不曾中断的文明,中华老大帝国由于其漫长的封建时间,经常被称为封建古国。封建这个词,如果按照比较学术的说法来说,在秦朝设立郡县制的时候,封建制度就已经消亡了,因为诸侯都变成了县长,所有的权利收归中央。但按照中学历史课本里的说法,一直到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才结束了五千年的封建制度。

但不管怎样,这不管两千年还是五千年的封建制度,它的起点就是周。

中国的文化,说到底是周人的遗产。在周以前,神话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是蒙昧时代。商朝,狂放不羁自由奔放,是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而周以后就变得沉稳,也变得稳定,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是有着一以贯之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气质的。

大约公元前1044年,在现在陕西宝鸡周原一代的周部落联合反对商的其他部落发动战争,从发兵到攻占商朝伟大首都朝歌只用了三十天的时间。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几年时间攻打一座坚城却攻打不下来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能不爬城墙就别爬城墙。再参考下当年海湾战争在已经把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打瘫的情况下,尚且用了六十五天才攻进巴格达结束战争,武王伐纣这场灭国之战堪称举世罕见。

忽然的胜利,让原来偏居渭河与泾河冲积平原的弱小的周部落一下成了天下的主人,武王姬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害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然商朝中枢突然死亡,但是大量商朝旧贵族和同情商朝统治势力的存在,以及反商联盟的并非铁板一块,都使得各种势力在暗中起伏,一旦有擦枪走火,更大的战乱必将像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制的爆发。所以武王在周公的建议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让商朝的贵族们觉得周朝只是反对倒行逆施的商纣王,并没有灭亡殷商血脉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和霍叔处分封在殷周围的管(今河南郑县)、蔡(今河南上蔡)和霍(今山西霍县),用以监视殷地的武庚,史称“三监”。

由于这样邀买人心和缓和矛盾建立统一战线的一系列举措,西周初年纷乱的局势终于慢慢平复下来。

一直到周公摄政。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由于年纪小,由周公摄政,代成王行事。这本来是一个使周王朝保持先进性和正确发展道路的利国利民的安排,但是管叔有了想法。我们知道周武王姬发是周文王的大儿子,周公姬旦是三儿子,而管叔就是周公的二哥。武王次弟管叔素有野心,企图继承王位,这就是后世一再重演的年富力强的皇叔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之间的故事,只是这一次皇叔的运气有点儿不太好。管叔对周公旦摄政殊为不满,乃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以所谓清君侧的名义,煽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蔡叔、霍叔公开与周公作对,并怂恿武庚及东方诸侯国反叛周室,妄图里应外合,颠覆周王朝政权。

眼看着作为监工的管、蔡等人自己先造反了,以武庚为代表的殷商旧势力看到了机会。殷商的旧贵族势力本来就对故国的灭亡怀有刻骨仇恨,念念不忘伺机复辟。积极的响应管叔的号召,联合地处东夷部落(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北部地区),发动了叛乱。

新生的的周国面临了自建国以来最为危机的时刻。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周公旦肩负起巩固周王朝政权的历史重任。他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决定采取断然措施,兴师东征。

周公东征,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第一年,周公挥师兵锋直指叛乱的策源地原殷商京畿之地朝歌,沿着当年武王伐纣的路线再一次讨伐殷商旧部,杀武庚、灭管叔、擒蔡叔,以雷霆之势平灭了始乱者。

第二年,周公率军向趁乱而起的淮夷发起了攻势,平灭东方淮夷的势力薄弱但是数量众多的小部落,“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取得了东征之战第二阶段的胜利。

第三阶段是征讨“践奄”,周公决定趁着一路凯歌的势头,进一步开疆拓土,将周王室统治推进到东方地区。在征服了淮夷诸小国后,周公再接再厉,挥师北上“践奄”,讨伐东方最后一个叛乱据点。奄,商朝时曾是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周灭商后,奄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乱的爆发,奄也积极参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所以自然是周公东征中的重要打击对象。由于此时周师已经占领了奄国西、南两面的邻国,对其构成战略包围,奄已处于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奄君束手无策,只好被迫缴械投降了。奄国灭亡后,丰、蒲姑等山东北部诸方国也相继投降,周王朝的统治势力一下子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

经过三年风餐露宿的军旅生涯的周公,回到首都镐京,心里充满了忧患。虽然平定了叛乱,但迎接他的并不是凯旋的欣喜,而是感到重重的危机和挑战。地处函谷关之内的镐京,虽然地势险峻雄关环伺,但是距离中原太远。一旦关外有事,根本来不及有所动作。于是在周公的亲自主持下,在商朝旧都不远的洛阳建造周朝的第二首都,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置九鼎定都于此。号称天下第一鼎的何尊铭文中记载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即是此事,这也是“中国”二字第一次见诸史实的记载。镐京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域被称为宗周,由周天子的嫡传继承人管理,而洛阳地区的第二首都被称为成周,由周王室的庶出继承人管理。


对于执政稳定性问题,其实从西周立国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那就是诸侯的分封。周天子为了控制当时人力根本无法控制的广袤的国土,依靠血缘关系的亲疏将姬姓的贵族分封到各个遥远的地方,这些地方虽然名义上属于周朝,但其实有很多地方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统治。这样的分封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用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很好的推广了华夏的文明,同时各自向四周发展,极大的增强了周朝势力范围扩张的速度和广度。这就是所谓的邦国制度。

而邦国制度的核心,就是封建制度。

所谓封建,包括两部分含义,就是封土和建国。也就是周王将国土授予诸侯,使得诸侯得以建立所谓的邦国,但是土地的唯一所有者和最终解释权都是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主权和产权都是周王的,而诸侯只有财权和治权。然后受封的诸侯将封国作为自己的天下,将周王的这一套封土建国在自己的封国里搞一遍。也就是把邦国再分成多少份,给自己的儿子们,这就是所谓的成家。但是这个家就不能再分了,而且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其他的儿子虽然从血统上来说也是有着贵族身份老爹的儿子,但是已经不能算贵族了,只能算平民了。看到了吧,基本上就算是周天子的亲戚,三代以外也都是平民了。《三国演义》里,虽然号称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在没有招兵买马成为一方割据之前,也只是个卖草鞋的小贩。

封建制度,说到底是一种秩序,他把世界分成了三个层次。在这个三层的结构里最大的是天下,它的领袖和所有者是唯一的合法拥有者周天子,他的宗族是王族,他的家庭叫做王室。次一级的叫封国,封国的主人叫做国君,而且还根据与周天子的亲疏关系被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爵位,统称为公候。他们的族人被称为公族,他们的家庭是公室。第三个层级被称为家,也就是采邑,采邑的君主叫做家君,也就是大夫。大夫也被称为某某氏,例如司马氏就是,他们的族人被称为氏族。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李万忠 2018-08-29 13:58:46
出版社出资出版还是自己出钱出版?在哪里有卖?
-----------------------------


年底应该能面市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5、国家制度设计



天子的权力是封建诸侯,这就是建国。诸侯的权利是封建大夫,这就是成家。但是大夫就没有再封之权了。但是虽然是封的,但是拥有财权和治权,也就是拥有自治权。于是,大夫有权自行管理采邑,这就叫做“齐家”,诸侯不能干预。诸侯也有权利自行治理封国,这叫做“治国”,天子也不过问。大夫除了做到“齐家”,还有义务协助诸侯治国。同时,诸侯在发生动乱之时也有义务奉天子之命南征北战,这叫“平天下”。

《礼记。大学》中的记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对封建制度最标准的注释。

但是有秩序就够了么?周公还为这套秩序制定了维稳的手段,那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核心,就是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嫡,就是正妻,正妻所生育的儿子就是嫡子,而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长子。贵族的儿子众多,但具有法定继承人的只能有一个。与嫡相对的就是庶,庶本身就含有众多、渺小等意思。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太值钱了。嫡子的母亲是妻,只能有一个,庶子的母亲是妾,可以有多个。庶子的地位低,倒不是儿子们的错,而是因为作为他们的母亲,妾的地位低而且数量不少。而且妻妾来历不同,妻必须门当户对明媒正娶,一个字,就是要娶。妻与夫是对等的,从制度设计上来说就是平等的,因而地位尊贵,所以叫举案齐眉。而妾叫纳,相对来说就随意的多,可以买,可以抢。既然可以如此的来历不明,其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结果,因为妈的地位不同,使得儿子们也不平等。

第一等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叫做嫡长子。第二等是正妻的其他儿子,叫做次子。第三等是妾的所有儿子,叫做庶子。随着天子或者贵族的不断散叶开花,儿子必然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将继承权的问题提前以制度的方式明确下来,儿子们肯定会为了争土地、争家业、争财产打的你死我活。因此,周公所设计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所谓宗法制度的核心,其终极目的就是要明确秩序,因为财产可以分,但是爵位和权利是不能再分的。
在周公的制度设计中,天下为家。所以,天下、国和家是统一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回事儿。

天子是天的嫡长子,所以叫天子。诸侯们是天子的兄弟,而大夫又是诸侯的兄弟,虽然有宗法制度明确了嫡庶之分,但总归是兄弟。所以,天下都是天子一家子的人,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既然全天下的人都是一家人,那么子女是臣子和平民,父家长就是各级的君主和领主,因此他们被称作子民和君父。这样的说法,直到很晚的近代明清或者民国时代还在用,其根源就是周公所设计的宗法制度。

既然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大家之间就不要那么剑拔弩张,是亲戚,就似乎不好意思把脸撕破。周公认为这样的制度设计足以使得周天下永保子孙德传万年,但其实这样的制度也就在西周三百多年还比较稳定,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就已经残破不堪了。当然,这都是后话,至少在周公的时代,这样的制度设计还是很好的维持了周王室的统治。

在这个体系下,天下的家族的根都是统一的,以祖宗为线索,家庭构成家族,家族构成宗族。家族依附诸侯成为国族,国族也从属和依附于天子,这就构成了民族。这个民族在西周时代的名字叫做夏,在东周春秋时代的名字叫做华,后来这个民族就合成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的总渊源就是周天子,而这个制度的设计者就是周公。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第二、被诅咒的东汉



我们谈论司马懿的出身以及造成其性格中的种种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人物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下予以评价,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大趋势。司马懿生活在东汉末年,汉朝先民用三百年的时间艰苦卓绝的建立起来的治国安邦理政的儒家思想体系在慢慢崩塌。于此同时,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历史里,这个中央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无一例外的陷入“幼帝继位”,然后外戚与阉党轮流坐庄的怪圈。就像是有人编写的程序那样毫无新意,一个剧本在这一百多年里基本上就没改过,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是在青壮年以前就非正常死亡。再烂的编剧也编不出来这样蹩脚的剧情,如果不是见于史籍确凿的记载。


01、幼帝登基和两宫喋血


历史是连续的,是不能割断的。每个历史中的人物都处于这种连续不断的历史运动之中,因而也都受到历史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认清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人不能超越历史,还表现在人类的一切历史创造活动,都是以继承前人的一切的历史创造成果为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人类的历史创造活动也就失去了基础。我们的主人公司马懿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对于东汉末年的乱局以及造成精彩纷呈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也需要先费些笔墨交代一下。

当年我在读《后汉书》的时候,有一种毛骨悚然的发现,一百多年的东汉王朝是一个被神秘力量诅咒的帝国。似乎我读的不是言之凿凿的史书,而是在看欧洲中世纪吸血鬼家族的惊悚鬼故事,同样黑暗的剧本不断上演,不断重复。

东汉王朝从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开始,一直到中央威权瓦解天下大乱,时间是从25年到220年,历时近两百年。其实在190年汉灵帝死后两宫喋血以及后来董卓之乱爆发,东汉作为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威权已坠,后边只是苟延残喘而已,从开创到衰亡的寿命只有165年左右。东汉一朝共13帝,除了开国的光武帝刘秀和后来所谓开创明章之治的汉明帝和汉章帝还算正常以外,其他的皇帝都是短命的让人匪夷所思。我整理了一下东汉的这13个皇帝的生平,我们来看下这些天子骄子有多么的短命,感受一下这种似乎被人诅咒了一般的东汉王朝。

汉和帝刘肇,10岁继位,27岁驾崩,在位17年。

汉殇帝刘隆,继位的时候还没满月,在位八个月就驾崩,创下封建历史上年龄最小皇帝的记录。大概是东汉的人都觉得这孩子太可怜了,给了个殇帝的谥号。

汉安帝刘祜,13岁继位,32岁驾崩,共在位18年。

婴帝刘懿,甚至没有活过他爹这一年,4岁继位,不到5岁就驾崩,连庙号都没有。

汉顺帝刘保,11岁继位,30岁驾崩,在位19年。

汉冲帝刘炳,3岁继位,在位一年,4岁驾崩。

汉质帝刘缵,8岁继位,不到9岁驾崩,在位不足一年,

汉桓帝刘志,15岁继位,36岁驾崩,在位21年。

汉灵帝刘宏,10岁继位,33岁驾崩,在位23年。

少帝刘辩,15岁继位,在位5个月,被董卓逼死。

定一个标准,如果我们认为40岁死算是短命,那么东汉的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之外就没有一个能够算是正常死亡。如果我们认为30岁死算是短命,那么只有汉安帝、汉桓帝、汉灵帝勉强不算短命。而且还有一半都是不到10岁登基,1年之内就驾崩的,这就简直算是夭折了。

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历史里,这个中央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无一例外的陷入“幼帝继位”,然后外戚与阉党轮流坐庄的怪圈。小皇帝无法掌控大臣、维持政权稳定,就只能依靠皇太后,于是皇太后的兄弟叔叔大爷们就权势熏天,成为外戚势力。小皇帝慢慢长大,面对外戚的咄咄逼人,就只能依靠最亲近的太监们来对付这些恶狠狠地长辈,于是阉党又打掉外戚成为朝政的主导者。就像是有人编写的程序那样毫无新意,一个剧本在这一百多年里基本上就没改过,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是在青壮年以前就非正常死亡。再烂的编剧也编不出来这样蹩脚的剧情,如果不是见于史籍确凿的记载。

就连《后汉书》的作者南北朝时期的宋国人范晔,都不得不感叹“天厌汉德久矣”。对此,似乎作为史官,他也已经无法给出更准确的评价,只能徒呼奈何。

首先,我们说这个“幼帝登基”的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其背后肯定隐藏着深刻的原因。个人的看法,这个现象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立国的一大致命缺陷有关。西汉末年刘氏大宗已经在遮天蔽日的动乱中消散殆尽,光武帝刘秀以刘氏旁系的身份起事。

也就是说汉光武帝刘秀是西汉末代皇帝刘婴的远房亲戚,这个远房亲戚到底有多远呢?在中国自古以来表示亲戚的远近关系的有所谓五服之城,也就是说五代还可以称得上亲戚,出了五服严格的来说连亲戚都不算了,是可以通婚的。这个刘秀是汉景帝的兄弟长沙王刘发那一支的后人,而刘婴是汉武帝刘邦那一支嫡传下来的,别说五服了,九服都出了。也就是说,刘秀和西汉末代皇帝刘婴唯一的关系是十几代以前有着共同的始祖刘邦,仅此而已,跟老乡的关系差不多。

虽然说是中兴,其实跟白手起家没有太大区别。而且童年境遇凄惨,幼年丧父,从小在叔父家寄养。出生在南阳郡蔡阳县,虽然说有着皇亲国戚的名头,但是早已没有了封地,跟普通的农民没有太大区别。和汉高祖刘邦靠着一帮出身草莽的将相通过军功爵制度激励取得天下不同,光武帝刘秀是依靠地方豪强势力的鼎力支持获得革命成功的。由于革命成分的不够单纯,就造成了后来东汉王朝中各种豪族势力的尾大不掉。就像公司上市前拿了风投的钱,公司上市了必然要受到风投的掣肘,而且东汉这个上市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办法回购,因为关系太复杂,除非公司倒闭。

由于光武帝刘秀这一枝是刘氏旁支,而且是非常远的旁支。所以,东汉皇帝非但不能依靠宗室的力量,而且还要极尽所能的打击宗室力量。因为是个宗室基本上都比自己更加的根正苗红一点儿,比自己更有资格拥有汉室政权。在所谓的明章之治时,更是掀起了迫害宗室的高潮,屡次大兴牢狱,手段之惨烈堪称史无前例。宗室的力量凋敝,为了驾驭关系复杂的统治集团巩固皇权,东汉皇帝只能依靠内廷的力量。

根据东汉皇室“幼帝登基”的光荣传统,小皇帝继位之时大多尚未成年有的甚至生活还不能自理,那就只能依靠他妈,也就是现在的太后。为了对抗各大豪门所把持的官员集团,也就是外廷,太后只能是靠自己的娘家人,于是这些依靠血缘关系结成的势力就成为“外戚一党”。当小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就要想办法夺权。这时候小皇帝发现虽然大臣们跟自己显然不是一伙的,而自己的这些舅舅姥爷们似乎也跟自己不太对付,于是就选择身边最亲近的人,太监。小皇帝依靠所谓的阉党灭了外戚势力之后,太监开始掌权,于是就形成了“阉党”。再过几年,老皇帝驾崩,换一个未成年的小皇帝继位,外戚就再次得势,前面的剧本就再演一遍。

只是这样的剧本每演一次,就是一番血雨腥风。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汉和帝十岁即位,太后的哥哥窦宪把持朝政。阉党控制小皇帝,使之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后来汉和帝用宦官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从此干政弄权。汉和帝死后,汉安帝继位,换了一拨外戚。邓太后的兄弟邓骘等掌权,铲除了阉党。等到邓太后死,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宦官又开始专政。之后,到了汉顺帝的时代,还没等到梁皇后熬成梁太后,就因宠爱梁皇后,把梁皇后的父亲梁商、弟弟梁冀先后当大将军。外戚梁冀专权,汉顺帝被梁冀势力逼迫的毫无办法,只因为把梁冀称作“跋扈将军”而被梁冀直接毒死,皇权之衰微可见一斑。这位跋扈将军在弄死汉顺帝之后,连续立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三个傀儡皇帝。冲帝和质帝都是不到十岁继位,上台不足一年就夭亡,估计这里面有梁翼的功劳。等到汉桓帝终于成年之后,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宦官又开始独揽政权。汉桓帝去世后,汉灵帝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从此外戚窦武把持朝政,并密谋铲除阉党。但不料被宦官势力反扑,外戚窦氏被灭。
同时,放眼东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实所谓的外戚的选择范围也是有限的很,基本上都是光武帝的妻族阴家、郭家,以及后来的邓、马、宋、梁、窦这些家族。外戚党势力完全依附于以太后为代表的皇权,又自成体系,和外朝的官员集团不是一路人,在内部还要与阉党勾心斗角,防止大权旁落。因此导致东汉的太后专权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其背后的复杂的身份和家族背景都会对帝国政治以及接班人的选择施加深远的影响。
因此东汉自明章二帝之后再无成年君主继位,就是这种惨烈的宫廷斗争所致。

想想东汉的龙子龙孙们,每天面对的就是随时准备掐死自己的舅舅姥爷们,说是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了吧,真是悲惨。如果要说东汉一朝乱象层出不穷的原因,那么太后专权和幼帝继位肯定是原因之一。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2、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说完了内忧,还有外患。当然,很多所谓的外患,说到底依然是内忧。

西北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汉朝的一块腹心之患,从西汉到东汉,从汉高祖到汉献帝。
凉州,史称西凉。包括甘肃、宁夏以及青海的大部,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地带。它既是中原王国经营西域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势力扩张时进入中原的必由之路。汉武帝时期,战神霍去病在前辈们不断对匈奴的压制打击的成果之下,两次远征河西走廊,彻底打败匈奴,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地进入西汉版图,成为西汉帝国的河西四郡。处于扩张期的西汉帝国一大批将星都出自西凉,素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之称。而由于西凉作为关中的屏障,也因其地理位置的极端重要性,在西汉一朝非常被重视。西汉虽然推翻了秦朝,但其秉承了秦朝的军功爵制度,立有军功不问门第均可享受爵位。受益于独特的战略位置和频繁的对外战争,军功爵制度成为关西子弟上升的重要途径。西汉时期,凉州地区和关东地区分别作为帝国的军事中心和政治中心互相有一种很强的互补作用,保持着一种平衡。

但是到了东汉,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是关东南阳人,而其事业最开始所依仗的云台二十八将,主要是来自南阳郡和颍川郡的豪族。由于西汉末年不断受到战火的摧残,首都长安已经残破不堪,刘秀选择在迁都洛阳。东汉定都洛阳,就标志着经济中心的东移,连原来龙兴之地长安都可以当做战略缓冲说扔就扔,更别说凉州了。凉州作为帝国特别是首都长安屏障的作用消失,逐渐式微也就没有什么意外的了。加之,在匈奴分裂后威胁彻底消除,西凉地区的战略作用更加削弱,逐渐被东汉朝廷冷落,甚至边缘化。




正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

从汉高祖刘邦时就开始折腾汉朝的匈奴虽然不闹了,但伴随东汉始终的羌乱肆虐有过之而无不及。匈奴虽然也是游牧的军事联盟,也挺彪悍,但匈奴起码有单于这一统治中心。而且单于有极其强烈的英雄崇拜主义,杀了单于匈奴就散了,最起码就分裂成几股力量。而且长时间的打交道,其生活习性和轨迹也有章可循。而羌人则是更加松散的部落联盟,临时组织起来抢了就散,来是一阵风去时也是一阵风,没有统一的中央统治,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加之东汉朝廷将国家的中心越来越向东迁移,羌人的叛乱就更加的不可收拾,甚至后来成为东汉内乱频仍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武帝时期,国家昂扬向上,开疆拓土的欲望强烈,为了经营西域不光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度,而且大规模向西凉移民屯垦。到了东汉,国策变成保守防御,不光放弃了军功爵制度,而且带兵的将领必须是文官出身,有带兵打仗的特长才能转为武将,像西汉时期那样靠不怕死拼军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再无可能,不读圣贤书满脑子之乎者也就别想有功名。

西凉人对于东汉朝廷的不满情绪一天天累积,后来甚至有暗通羌人的,汉奸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东汉历史上共有五次规模较大羌人叛乱,对羌作战的初期东晋朝廷派出关东人司马钧主持对羌作战,就是前面提到的司马家的常败将军。其战绩用四个字就能概括,屡战屡败。直到换掉司马钧,改为凉州本地人主导对羌人的战事,也就是号称“三明”的皇甫规、张奂、段颎(三人的字中都带明)。三人是本地人,对于凉州以及羌人熟悉,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斗争策略,渐渐平复了羌人的叛乱。此三人都是凉州文官临危转为武将,由此可见东汉时期武将地位的下降。叛乱刚一平息,朝廷就宣三人回京并夺其兵权。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东汉决策者退缩到关内,把凉州拱手让人并没有带来和平。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3、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政




到了汉灵帝的光和年间(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更是把风雨飘摇的东汉搅得更加摇摇欲坠。

但是玩崩了东汉王朝的根源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失政与因此引发的外因合起来导致的无可挽回的结果。除了外患,还有天灾。前有外戚专权,后有宦官纵横,有党锢之祸同时又有黄巾暴乱。然而自然灾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巨大力量。

如果说从文学性上来说,皇帝们的帝纪总会通过赋比兴写一些皇帝的世纪和史家的评论,还算略有文采,让人读起来可以有所感悟。但是东汉皇帝们的帝纪,就彻底是流水账了。

建和元年春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
夏四月庚寅,京师地震。......
郡国六地裂,水涌井溢。......
九月丁卯,京师地震。......
清河刘文反,杀国相射皓,欲立清河王蒜为天子;事觉伏诛......
前太尉李固、杜乔皆下狱死。......
陈留盗贼李坚自称皇帝,伏诛。......
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
秋七月,京师大水。......
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诛。......
夏四月丁卯晦,日有食之......
乙卯,震宪陵寝屋。秋七月庚申,廉县雨肉......
京师大水。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地又震。......
郡国五山崩。

《后汉书.桓帝纪》的记载,夹杂着天灾、人祸、和暴乱的记录令人触目惊心,类似于灾难片里的情节,世界末日也不过如此吧。

在西北,凉州的羌人和对现实绝望的汉人趁机联合起来叛乱,很快就成席卷之势进逼关中。东汉多年豪强把持,割据势力大都出工不出力,东汉帝国一天天看着风雨飘摇。此时当朝何皇后的哥哥何进主政,急命凉州将领董卓平定叛乱。就这样,凉州人董卓满怀多年被压抑被歧视的不平,在割据势力冷眼旁观的目光中,走上了平定羌汉叛乱的征程。一个被贴上凉州人标签的将种就这样站到了舞台的中央,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重任。当年的董卓还不是一个脑满肠肥的死胖子,还是有着一种后来被叫做梦想的东西在心中不断燃烧的。就是在这样的热血和梦想感召下的董卓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招募凉州猛士,建立了一只只听命于自己的亡命之师,挡住了滔天的叛乱,挽狂澜于既倒。

羌乱平定后,东汉朝廷故技重施,要召董卓为少府,意在夺其兵权。前有三明的前车之鉴,董卓当然不会放弃自己用命换来的虎狼之师,无奈之下东汉朝廷改封其为并州牧,并允许其带兵赴任。

虽然说羌人叛乱被平息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汉灵帝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太高兴的事情。因为当朝最大的外戚何进的权势就更大了。虽然董卓们在前方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了胜利,但是功劳要记在何进头上。汉灵帝只能让何进更进一步,委任他为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为了防止哪天自己挂了,何进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儿子,他必须有所准备。按照东汉的小皇帝登基的剧本来说,这样的事情是大概率事件,自己很可能活不过何进。所以汉灵帝开始重用宦官,组建了以蹇硕为首领的禁卫军西园军团,重用了一批少壮派的豪强势力成为所谓八校尉,作为首都的卫戍部队与何进相对抗。后来吞食天地的曹操就是八校尉中的成员。虽然何进手握天下兵马大权,但是洛阳城里的卫戍部队是掌握在宦官蹇硕手里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战略的平衡,倒也相安无事。

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突然驾崩。

蹇硕为了与何进缓和矛盾,立何皇后的亲儿子刘辩为帝,反正都是皇子,对于太监来说立谁都一样。本来可以平稳交接政权,按照重复了无数次的剧本再演一遍。但是按照剧本,外戚党是存在被阉党翻盘的可能的,何进害怕再出变数,下令召董卓进京。这个命令可就真的是惹下了塌天大祸。蹇硕一看何进要调天下兵马包围洛阳,害怕的要命,遂下了鱼死网破的决心,一方面向何进服软,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假托何皇后召见,将大将军何进骗进宫中杀掉。袁绍发动兵变杀进洛阳,收拾了蹇硕的宦官一党,然后清理了外戚势力,并以朝廷的名义下令禁止董卓入京。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4、三国序章

董卓会不会把这个诏书当回事儿,其实有点儿脑子的人都会猜到。董卓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羌人拼命,挽救了大汉政权,你袁绍趁着外戚和宦官互殴下山摘桃子,还不让人董卓来分一杯羹。

这是把人当傻子。

董卓一点儿不傻,所以他立刻率军入京。现在的董卓军挟平定羌乱之势,是天下最强大的势力。董卓等皇城之内已经掐得差不多了,以很小的代价进入洛阳,将蹇硕拥立的少帝刘辩废掉,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就是这个私行废立的举动,让董卓被打上乱臣贼子大魔头的标签到现在也洗不干净。其实董卓不废这个十岁的小皇帝,袁绍在洛阳一旦腾出手来也会废了他,一个十岁的孩子生在乱世生在帝王家,就像是野草一样卑贱,被废掉能够平安的活下去也许不失为一件好事,区别就是被董卓废掉或者被袁绍废掉。后来曹操就聪明多了,留着汉献帝当幌子,为自己的野心当遮羞布,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的选择是那个乱世所有的权谋者都会做出的选择,错误可能就是明目张胆的废帝自立,所以成了众矢之的。这个时代烂了,董卓的作为就是代表无数被伤害被剥夺的人们去撕烂这个时代最后的伪装,是乱臣贼子还是大刀阔斧的改天换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从这一刻开始,董卓成为这滔天血海中的暗黑破坏神,他要做的就是要砸烂这污浊不堪的旧世界。让魑魅魍魉在脚下哀号呻吟,这也不啻是一种拯救。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是无数次在历史上一再上演的阴谋家们以公理和正义为幌子的你死我活的纷争。以后的日子一天都没有安宁,十八路诸侯的讨伐董卓的叛逆行为,董卓为避兵锋迁都长安,到最后被所收的义子吕布刺死。乱臣贼子死了,这个世界就天下太平了么,似乎并没有。董卓死后,各怀鬼胎的号称代表正义的关东诸侯自然也就解体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陷入大战,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的大幕拉开。

其实汉灵帝驾崩引发的东汉突然崩盘,完全是智商欠费的大将军何进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看一下东汉这么多次的外戚与阉党轮流上台执政的剧本,不管外戚与阉党怎么斗,都是窝里斗。谁也不敢动刘姓江山,东汉皇朝是皮,外戚阉党就是毛,皮要是没了,毛也就没了。但地方军阀和豪强不一样,暂且我们把董卓的凉州军叫割据军阀,他们这种地方武装是可以脱离中央单独存在的。所以不管之前外戚与阉党如何折腾,天下都没乱,因为他们始终代表着中央,都是统治中央内部的矛盾。即便滋生了黄巾起义,只要内部能最终达成妥协,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了。可大将军何进在政治目的已经达到的前提下,为了所谓的万无一失召来了董卓,逼着阉党跟他以死相搏,结果让本来在旁边看热闹的袁绍给都收拾了,最后让董卓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下山摘桃子的人。董卓的入主洛阳,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成功的开辟了一条地方豪强掌权的先河,东汉政府就正式进入名存实亡的阶段。

大将军何进错误的决定,是葬送东汉王朝的第二个重要的原因。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第三章、三国的大幕缓缓拉开




01、讨董卓,乱哄哄的一场撕逼

大将军何进召董卓进军,却埋下了东汉末年的滔天大祸。董卓非但没有平定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洛阳城的局势,而且私言废立,汉室倾颓。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心存汉室或者说是希望趁乱分一杯羹的各种力量纷纷迎风而起。

根据《三国演义》的记载,在曹操的号召下,发生了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的事情,如果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因为董卓私言废立,激起了全天下心向汉室的正义之士的公愤,所以群起而攻之的正义战争。真实的情况是,刘备、马超、孙坚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参加,而且曹操也根本不是召集人。曹操刚刚参加革命,手底下没有几个人,当时还在跟着别的诸侯后面混。而且,《三国志》的记载,是十路诸侯讨伐董卓,虽然只是数字上的出入,但是仔细看一下这十路诸侯的名单,就能看出其中的端倪。讨伐董卓的十路诸侯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从地理位置上一看就能很清晰的看出来,基本上就是河南河北的豪强势力组成了关东联军在和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势力撕逼。

摆在台面上的理由都是冠冕堂皇的,其实真正的原因都是一样的肮脏。

面对这个情况,董卓敏锐的看到这些乌合之众的目的根本不是恢复汉室,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趁乱抢一把。于是,董卓举重若轻的下令,迁都。

这一着棋确实是高明。倒不是说董卓打不过关东联军,想当年董卓率领凉州军团将铺天盖地的羌人都能一点点儿的吃掉,其战斗力自是不可小觑。但是,董卓迁都离开洛阳,就留下一大块战略空间留给联军。因为利益所聚齐起来的所谓联军,自然也会因为分赃的问题自己就打起来。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就是按照董卓所预料的那样发展,联军们果然就在洛阳停下来花天酒地起来。

《资治通鉴》对此事有着比较靠谱的记载。

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

曹操一腔兴复汉室的热血,差一点儿让自己在初出茅庐的时候就丢了命。要不是曹洪在关键时刻让曹操骑着自己的马逃走,估计以后就看不到挥斥方遒魏武扬鞭的那个枭雄了。这个初出江湖,心中也许怀着匡扶正义思想的青年曹操,面对残酷的现实,也只能感慨,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董卓迁都长安,司马懿他爹司马防也跟着到了长安,也是一句话也没说。董卓一个凉州人,本来在朝中就没有什么根基,对于有司马防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的辅佐,当然是满心欢喜。要知道司马防这样辅佐汉室三代君主的老臣,对于董卓政权的合法性将是很好的注脚。于是在洛阳的时候让他当洛阳令,到了长安封他做京兆尹,俨然董卓的自己人。京兆尹,这放现在就是北京市市长,将来是进政治局的,绝对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卿本佳人,奈何从贼。司马防的痛苦,他自己一定深有体会。

跟着乱臣贼子董卓而不知反抗,司马防也被天下人人骂得狗血淋头。殊不知司马防心中承受的是不为人知的痛苦,但是作为了家族的长男,肩上所承担的是司马家的责任,也只能默默忍受,哪怕在乱世中苟且,哪怕被千夫所指。

天下大乱,家乡河内也不是乐土。大儿子司马朗带着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前来洛阳投奔老爸。司马防甚至连门都不让进,责令司马朗立刻收拾行李回到老家。因为身处暴风眼中的他知道,长安现在的风平浪静,只是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无法平静。他自己没有选择,为了光复汉室的希望,同时也是为了家族的延续,他也只能作一叶小舟,在风雨欲来的汪洋大海中随波逐流。

司马防想的没有错,更大的动荡很快就像一个滔天巨浪从天而降。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02、董卓之死引发更大的动荡


董卓的废帝自立引起了天下民怨滔滔,多次有人想要刺杀董卓。后来,司徒王允串通三国时期第一武将吕布,杀了董卓,做成了很多人都想做而没有能做成的大事。《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说王允以貂蝉先许吕布再许董卓,吕布恶向胆边生,手刃董卓。其实史书中没有关于貂蝉的记载,这是个虚构出来的人物,罗贯中在这个故事里安排这么个绝色美女,对于吕布有勇无谋而且精虫上脑的莽夫形象就令人信服了。

一代枭雄董卓,一生行事谨慎,杀气逼人,当年曹操刺杀他的时候,因为看了一眼曹操,同为枭雄的曹操竟然手握宝刀六神无主,功亏一篑只得仓皇逃走。

但是,暗黑破坏神董卓,终于还是死于非命。董卓还在的时候,有这个大魔王压着,李傕郭汜这些西北的军阀都翻不起什么大浪,天下还有规则,不管这个规则是谁制定的。现在大魔头死了,天下就彻底乱了。

就像当年的中东强人萨达姆,说实话董卓和萨达姆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当年在强人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一面湖水般平静,但下面其实暗流涌动,萨达姆铁腕统治之下使得什叶派和逊尼派两股势力达到一种平衡,不光军事实力堪称是地区强国,而且人民富足,据说九十年代老萨治下的伊拉克人民是每家都有小汽车的。美国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灭了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以救世主的姿态将老萨绞死。现在的伊拉克堪称人间地狱,从萨达姆被冠以堂皇名义被处死的那一天起,各种原教旨主义的势力就在中东地区此起彼伏,基地刚消停,更加激进的伊斯兰国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比死于海湾战争多几百倍的美国人死于伊拉克,更不用说命如草芥的伊拉克人民,面对一片狼藉的伊拉克或者中东,不知道现在的美国是不是后悔。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死后被暴尸街头。守尸的兵士在董卓尸身之上插了一根灯芯,董卓的脂肪便成了灯油,这盏天灯烧了三天三夜才燃尽。

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众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众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葬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椁。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汜为后将军、美阳侯。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
《三国志》

董卓死后,王允主政,自以为立下不世之功绩,逐渐骄纵。拒绝赦免董卓手下的部将,反而下令要剿灭董卓残部。后来消息就变成王允要杀尽凉州人,天下为之震恐。被董卓派往陈留劫掠的李傕、郭汜聚拢了本已逃散的西北军阀,杀回长安。要说西北军阀的战斗力确实强悍,号称三国时代武力值最高的吕布竟然也抵挡不住,兵败逃走。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城中,再一次劫持了汉献帝和百官。年近半百的司马防须发皆白,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没有说一句话,依然是乖乖的陪着汉献帝做人质,尽到一个臣子的本分,为了风雨飘摇的大汉王朝,也为了身后的司马家族,忍辱负重。

后来李傕、郭汜之间出现了内讧,互相讨伐。北方诸侯联手绞杀之下,李傕、郭汜为首的西北军阀势力消亡殆尽。董卓之乱似乎是结束了,但是天下更大的混乱却不可逆止的开始了。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晚娘上更新
楼主:子非嘉澍  时间:2019-10-24 22:52:24
第三章、 司马懿的轻狂年代

楼主:子非嘉澍

字数:16424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8-28 21:17:26

更新时间:2019-10-24 22:52:24

评论数:2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