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建国后消失的文物古迹,大家一起来保护即将消失的古之遗存(转载)

建国后消失的文物古迹,大家一起来保护即将消失的古之遗存(转载)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3.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面临风化威胁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上世纪20年代末这一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直接证实了达尔文的人猿进化论,到目前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然是以周口店北京人为准则。然而,近年来却不断爆出周口店遗址面临坍塌等严重威胁的新闻。2003年,保护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委员会负责人刘宇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长期的资金匮乏使保护工作一直处于停滞阶段,遗址多处出现的坍塌,使得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面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的危机,再不采取行动,周口店遗址甚至会有被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的可能。
记者:前不久,兵马俑一号坑时隔24年后的考古发掘引发争议。“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遗址”此次发掘,是号称时隔72年后的首次抢救性发掘,因何展开?
高星:这次是针对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西剖面———周口店遗址心脏区域的发掘,这里是遗址最具科学价值的标志性堆积体,保存遗址最完整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科学信息,是对遗址进行采样测试的核心部位和整个遗址考察参观的聚焦之地。时隔72年后的首次发掘,我们最为强调的是“保护性”。
1927年由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对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进行大规模发掘。1929年12月,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之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古人类学家分别对周口店遗址的其他区域进行过一些发掘,主要是一种学术性的发掘———为了寻找人类化石、文化遗存和重大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但这次不一样,是遗产抢救、保护和学术目的并重的一次考古发掘工作。
这么多年来,专家们对于这么珍贵的古人类遗址态度是非常谨慎的,它是世界遗产,它的发现确立了猿人阶段的存在,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所以这么珍贵的遗产,我们一直主张保护起来留给子孙后代,等到科学技术发达时再进行发掘。对于重大考古遗址的发掘工作,如果不是为了解决一些重大学术问题,比如解决年代争议等问题,我们一般不主张进行主动性发掘。
一般情况下,面临人为破坏或自然风化、河流冲刷等威胁,重大遗址才会展开主动性抢救性考古发掘,但原则上仍要尽量将遗址的大部分保留下来,尽可能多地留给后人。这次周口店遗址的发掘,主要就是因为自然风化等方面的影响,它的一部分已经有坍塌危险。
记者:周口店遗址目前主要面临哪些威胁?
高星:最主要的就是风化。猿人洞是一个石灰岩洞穴,曾经发生过大规模坍塌,顶部坍塌下来,洞穴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1927至193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清除了大部分原生堆积,形成了一个大坑。当时还没有保护理念,留下的堆积体剖面凹凸不平,上突下缩,又处于露天状态,不断受到风吹雨淋雪冻的破坏,生长植物根系的威胁也很大,特别是温差变化和雨水冲刷,对它的威胁特别大,猿人洞堆积剖面目前已经出现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等的危险。
此外,遗址还出现了新的隐患,就是猿人洞堆积剖面的上部分出现了开裂,这部分之前曾出土过非常珍贵的人骨化石,一旦坍塌,就可能造成堆积层里化石的破裂,损失将无法弥补。
我们这次的保护性发掘工作,首先是在堆积剖面上开裂部分展开小范围的抢救发掘,记录每一个堆积层里化石出土前的位置,我们所追求的结果就是以后将这些化石取出来放到实验室或者博物馆后,根据现在考古学家在现场进行的精准位置记录,能将它们原原本本放回到原处。我们采用的是一种全站仪技术,就像在电脑里的模拟三维效果,给每块化石都标上自己出土前的位置准。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技术难题:
有些化石恐怕会分解破碎
英国最新一期权威科普杂志《自然》封面,一个硕大的古人类头骨下黑体大写英文双关语:“北京猿人真酷(Cool)”,该文章认为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至少比我们在初中课本上学到的早20万年。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对周口店遗址进行过多次大规模发掘,清理出40多个男女老少的北京猿人化石,100多种动物化石,10万余件各种石器,以及仍保存在洞穴内的几个灰烬层,最厚的一层超过6米,灰烬层中保留有大量烧过的碎骨和木炭碎块,可见“北京人”早已懂得用火烤食猎物和取暖防寒。但近年来,对周口店遗址的发掘非常谨慎,鲜有动静。
记者:兵马俑遇到的主要是彩绘保护的难题,北京猿人化石发掘有没有一些技术上的难点?
高星:我们的困难与兵马俑彩绘保护有所不同。猿人化石、伴生的动物化石等经过几十万年的石化,跟石头差不多了,但是受到地层开裂以及风化的影响,有些化石仍然会分解破碎。所以考古专家在发掘清理过程中必须谨小慎微,不让这些脆弱的化石开裂,一旦在野外发现了化石开裂、破碎,就要在现场及时加固保护,对于发掘出土的标本,我们会立即将其运送到实验室内进行清理加固,实现有效保护,技术上的难度并不大。
记者:您刚才提到一点,为了PoJie重大学术问题,才会展开一些主动性发掘,周口店这些年来一些陆续发掘分别有怎样的动因?解决了些什么问题?
高星:1937年大规模发掘停止之后,解放后我们对周口店遗址陆续开展过一些工作,但大多数是在这个“心脏”区域的外围。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专家们对猿人洞东坡进行发掘,当时的学术目的是增强对猿人洞遗址的认识,想找到猿人洞的洞口,可是没有找到。前些年我们在距离这里6公里左右的地方,发掘了田园洞遗址,发现了一具大约与山顶洞人同期或者稍早的现代人化石,年代距今大约4.2万至3.85万年。这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最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
对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西剖面这个“心脏”地带,上世纪60年代中期,曾经进行过一个小范围的发掘,出土过两块北京猿人的头骨碎片,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土的北京猿人化石因日军侵华而丢失,现在这两块头骨残片成了“硕果仅存”。这些年来,对这个“心脏”地带没有做过发掘,但有局部的取样测试,对遗址并没有造成明显损害,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比如前不久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我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冠军等人,发表了对北京猿人最新研究结果,将北京猿人的生存时间推向了更久远的77万年前,当时就在地层中进行了取样。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4.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镇黑虎岔村黑虎赵始祖昴空坟湾

元朝皇裔隐居深山600年 会宁 黑虎赵 始祖昴空墓葬探..
2011-12-23 20:50
赵氏世系图
翻阅《赵氏家谱》
咸丰十年所修的《赵氏家谱》
昴空所在的坟湾
在靖远与会宁交界的黑虎岔一带,一直居住着近万户的赵姓人家,统称"黑虎赵".然而他们并非百家姓中"张王李赵"之"赵",而是元朝皇室的后裔.元末明初,他们随军转战陇上.元亡后,他们又流寓靖会,埋名改姓为赵,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赵"姓.数百年过去了,"黑虎赵"早已融入到普通的百姓家族,不过,盗墓贼还是没有遗忘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皇室后裔,近日,他们将贼手伸向了"黑虎赵"始祖昴空(元室军中押粮官)的墓穴中.10月8日,记者在得知昴空墓被盗的消息后立即赶赴会宁黑虎岔,寻访到隐居深山中的元朝皇裔墓葬群.
祖坟被盗惊动赵氏族人
2005年8月21日,住在会宁县郭城镇老坟湾附近的赵家族人发现,山上的一处祖坟被盗了.会宁县郭城镇黑虎村村民赵永胜及其族人赵保义等人向记者描述,当时他们看到的始祖昴空的坟茔东侧被盗墓者掘了一个宽约60公分、深6米左右的竖井,但已被几个塑料编织袋简单地遮盖着,坟院内有散落的砖片及铁箭头等物(估计是盗墓者从墓室内盗出后所遗弃之物).赵永胜说:"要不是盗贼掘坟,恐怕我们这族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老祖宗的坟冢内到底是什么样子!"后经赵家几位长者商量,9月9日,赵家人再次上山,并进入墓室进行了简单清理、祭拜始祖,最后夷平入口.
11月8日,记者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一路跋涉终于找到了赵氏族人所称的被盗墓地昴空的坟茔.昴空的坟茔处在黑虎岔东上岔里的一处山坳里,距离郭城镇约20多公里.这里共有十七座坟茔,葬有昴空、昴空二子返都、三子孛罗、四子罗那等四世十七棺,分四组排列,其中不乏合葬者.而被盗的就是昴空的坟茔,排在最前列.从外观上看,这个皇室后裔的墓葬群与当地的其他坟茔没有任何的区别.墓穴的被盗口已被封住,所以无法看到墓室内的详细情况.
初入墓室墓内别有洞天
墓穴的被盗口已被封住,所以无法看到墓室内的详细情况.那么,昴空的墓室内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记者找到了一个月前曾进入过昴空墓室的赵尔敏老人(昴空第22世孙、今年63岁).据他讲,昴空墓室的构造非常复杂,先是竖井,然后向西打开砖制的墓壁方可进入墓室.从现场遗留下的痕迹来看,盗墓贼在进入墓室后,将墓室内埋棺的土层在西北处掘开了近一半.在未被掘开的墓室内土面上有一层可能陪葬的朽木,以及被盗贼损坏的陶罐散片、昴空头骨和臂骨.在墓穴中,昴空的其他遗骨完好.在墓穴中,还散落着盗墓者所喝过的矿泉水瓶以及蜡烛、瓜皮等物.至于被盗的陪葬品不得而知.
昴空的第22世孙赵永胜当时也进入过墓室,,他回忆说,进入墓室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始祖昴空的墓室别有洞天.整个墓室呈蒙古包状,墓室上顶距地面约5米,墓室高约4米,内壁直径约3米,均由青砖砌成.整个墓室分上、下两部分,上空下实.上部分圆拱尖顶、中空,高约2米有余,平砖砌成,愈上愈小,间隔数层,有砖角伸出的造型,将至顶部,用一寸宽的砖条旋成.尖顶无眼,用两片青砖封盖.下部分圆柱形,高约1米有余,内填黄土,昴空遗骨埋于其中.上下两部分结合的墓壁上,有一层平砖伸出来,与土面齐平.再往下,墓壁的一周有数个用立砖伸出来的圆拱形状小门造型.最底的墓壁上,有经过雕刻的青砖,一平一立互铆连接,状如城墙的箭垛,,异常坚固却不见接缝.
元末明初元室皇裔溃散
根据《平川区志》记载,"黑虎赵姓乃烈祖也速该之三子,成吉思汗之三弟哈赤温一族也.""洪武三年(1370),元皇室后裔三狼济王等九人逃至靖远,其中二人流落吴家窑,三狼等七人涉靖远红罗山河南营门儿,内一人隐居张家坪(今平川区小水村),娶张媪为妻,遂以张姓为姓.一姓吴,隐居黄草湾(今平川区大坝沿),其后裔散居大、小芦子,(今靖远县).一姓赵,隐居会宁黑虎岔."
赵永胜还告诉记者,在自己家族所遗传下来的三本古《赵氏家谱》也记载了他们黑虎岔赵氏一族的来历.他们的始祖昴空,原为元室军中押粮官.元末明初时携家眷随三狼济王一路征战而来.后在黑虎岔的一场战役中,明将徐达一箭射中了昴空的长子陀喊并提走了陀喊的首级.昴空痛失长子,心肝欲裂,挥泪在上岔里东山下就地掩埋了长子的残躯.眼看元朝大势已去,遂无心恋战,解甲归隐黑虎岔东侧老庄沟(今塌窑沟)并在山头建起了盘营(遗址今仍在),过起了牧民生活.
据现在黑虎岔赵氏家族所遗留的《赵氏家谱》中记载,昴空夫妇生有五子,前四子依次名为陀喊、返都、孛罗、孛哪,第五子随母入镇番(今民勤县)省女未归而失名.昴空及其子都未改蒙古族别,名讳皆是蒙语.
到了第三世,朱元璋所建的明朝开始清查户籍,隐居于此的昴空一族害怕明朝镇压元室皇族,只好改族换姓,从此"黑虎赵"诞生,并与平川的张氏、吴氏常相往来,手足情深.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三本家谱三姓本为一家
昴空一族隐居后,随着家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先后有几人在不同地方任职.据黑虎岔咸丰十年所修的《赵氏家谱.赵氏世系源流大略》中记载,"赵氏一族,会北之望族也.原籍系凉州府镇番县柳林湖人,自元末明初时始祖昴空夫妻迁于会邑之北乡黑虎岔,遂卜居而世处焉......十世祖三广康熙时大定立功,诰封昭勇将军,原任芦塘游击......十一世鸣翠祖原任四川懋州营参将,乐业四川有后;十一世琏祖(字玉声)原任四川威茂汶保管,辖土番副府......"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在黑虎岔村10个社中,赵家就有 330户近 2200人之多,占了整个村人口的绝大多数.从其始祖昴空至今已有 630余年,传25代,3D产品_3D商品_3D展示,现存8代.此外,黑虎赵氏虽户大支繁,人口众多且散居各地,但家有谱牒,所修较多,部分由于战乱遗失,部分由其后代外迁而带入异乡,而现存较早的是乾隆三十年由十五世孙赵体聘请李永久整理修撰的《赵氏家谱》、咸丰十年有十六世孙赵得江托其族弟赵增辉修撰的《赵氏家谱》、光绪二十一年由十八世孙赵国纲聘请李振英重修的《赵氏家谱》等.又据平川区《吴氏家谱》记载,张、赵、吴本是一族之人,互不得通婚.
公祭世祖辈分有条不紊
记者在黑虎村采访时看到,黑虎村的赵姓一族在见面时都依照长幼辈次相互尊称,俨然是真正的一家人.对此,赵永胜说,赵氏家族和平川的张、吴本是一族之人,现虽然散居各地,但大家辈分长幼次序都十分分明.虽然姓氏不同、人口繁多,但见面以后,大家都能准确无误地叫出尊称,纹丝不乱,此外,他们三姓家族族谱都有规定,相互不得通婚.
昴空的第20世孙赵保义老人说,赵氏家族极重祭祖,所以每隔十年都要在昴空的坟前举行一次规模宏大、仪式隆重的公祭活动.他就曾经参加过两次这样的活动.1963年正月在举行的公祭始祖昴空活动中,由19世孙赵联奎、赵星五参阅历代先祖遗文,详细阅考多部古代赵氏谱牒,拟出了从23世起20世宗派命语:"中一昌立宗,其言再本真,和顺要通远,历代祝清平."并召集前来参加公祭活动的远近各乡代表商定后载入赵氏家谱.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项公祭活动也未能如期举行,虽然近年来仍有所活动,但已成为不定期举办.
盗墓猖獗呼唤监管机制
在采访中,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在靖会交界、大芦一带,村民对盗墓挖宝、收购古董怀有极大的兴趣.
目前村民相互一见面,"你最近挖宝了吗?"竟成了一句司空见惯的日常问候语.可见盗墓挖宝世风猖獗之至.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靖会一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王侯将相和历史名人,其中也不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迹遗址,虽然近年来地方相关部门的保护措施和力度在不断加强,但由于受技术手段、资金、人才以及相关因素的制约,保护力度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这难免给不法分子给了可乘之机,一些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去保护的珍贵文物也因此而惨遭遗失.诸如像被盗的黑虎岔昴空的墓室,它里面到底有无有价值的陪葬品?其墓室内质如石头但形色如青砖的建筑材料从何而来?现存的其余16座坟茔有无历史文物保护价值?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及早着手进行调查研究,以免再遭盗贼黑手.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5.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06年发现的明代乳白色女尸

明代四具不腐女尸重见天日

普通的尸体几天就会开始腐烂,广东境内出土的四具明代古尸为何能够经历几个世纪依然保持完整?为什么夫妻合葬墓挖出来的都是女尸,而男尸却成一堆骸骨?古尸与民间传说的“尸变”有何关系?挖出来后失去了原来的保护,这些古尸将如何防腐保存?记者日前采访了广东药学院的有关专家,一一揭开谜团。
近两年来,在广州市区、番禺、东莞、南海4个地方,陆续挖出4具明代的女性古尸,现在这4具古尸都被放置在广东药学院接受防腐、固化的塑化处理。据悉,不久后,3具来自东莞、南海、番禺的古尸将归还给地方博物馆收藏,广州市区挖出的古尸药学院将自己保存,作为教学、展览之用。
四古尸聚首研究室
目前,这4具古尸正集中在广东药学院的生物塑化教研室中,接受药学院独创的“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重塑固化、防腐。广东境内,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古尸呆在同一个地方。
该校区位于热闹的宝岗大道旁。生物塑化应用教研室和一些教室共用一个四合院,两年来,陆续在广东出土的4具古尸全部保存在一楼的研究室里。众多学生在院子里进进出出,他们就在存放古尸的研究室旁的教室上课。
古尸住最好的房子
广东药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张文光副教授带着记者走进塑化古尸的教研室,记者发现,这个教研室的装修明显比院子里其他地方新,也比其他房子明亮。原来,随着古尸越来越受关注,虽然药学院很快要启动使用大学城新校区,但学校还是破例投入了资金对教研室的环境进行改善,在这个院子里,死人比活人拥有更好的房子。
进入研究室,只见很多用黑布盖着的箱子摆在厅中央,张文光介绍,除了去年8月底番禺古尸还在用硅胶单体浸泡以外,3具已经塑化过的神秘古尸分别躺在箱子里面。黑布被揭开后,3具塑化的古尸呈现出来,她们看上去身体呈黄黑色,表面像只有一层皮包着里面的骨头。加上其他被塑化过的残骸,整个教研室看上去简直就是尸骨陈列室。
塑化古尸世界首创
张文光从事人体解剖已经有30多年,他对尸体处理有自己的心得。1997年,张文光和他的同事用世界首创的塑化办法处理一具东莞古尸,号称“广东第一人”的新石器时代的东莞“蚝岗人”也运用类似方法现场保护。到现在广东从事该项工作的也只有张文光和他的同事,他们是广东文物考古单位的一个义务“小分队”,哪里发现有古遗体遗骨都会叫上他们。
学生“钟情”女古尸
生物塑化室中这几具女尸已经是药学院出名的“人物”了,大二的吴同学对记者说,刚来的时候就听师兄师姐提起过里面有明代的古尸,因为刚入学,对人体还非常恐惧,但是不会害怕这些古尸,一直都想找机会进去看看。在大家眼里,她们神秘的成分大过医学的成分。没想到后来古尸越来越多,现在有同学、朋友来找他玩经过这栋楼时,他都会告诉他们,“这里面有很多古尸”!还会带朋友们到窗口窥探一番。
很多学生把自己的“第二课堂”也设在这里,已经毕业的钟思群等同学以前经常到教研室帮忙,也学到了张老师几招“功夫”,以“动物标本塑化保存研究”项目获得了第六届广东省“挑战杯”的二等奖。
进出“古尸工厂”要一年
这种由广东药学院基础学科部张德兴教授和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张文光副教授等人发明并拥有专利的技术,被命名为“一种文物塑化保存的方法”。研究室被张文光戏称为“古尸工厂”,他曾先后对20具各类古尸进行过塑化。据悉,古尸进入“古尸工厂”进行塑化,前后得耗费一年的时间,耗资至少四五万元。
古尸之谜古尸如何炼就“金刚之身”
古尸如何存留几百年?
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家骏介绍,古尸有三种,包括木乃伊、鞣尸、尸蜡,这3种古尸广东境内已全部被发现过,最近广东发现的4具女尸都是尸蜡,身体硬皮肤没弹性。
据考古专家介绍,广东境内气候潮湿,土地大部分呈碱性腐蚀性大,埋葬到地下的尸体几百年后依然能够保存下来非常罕见。如在南海发现明代古尸就是第一次。
首先要对尸体用药水清洗加以防腐,讲究的还会在腹中填加香料;棺木则要选用松木等防腐防蛀功效高的木材;棺木外面有的还加椁,并填充香料;墓室要挖得比较深,并用石块等密封,外层加上几十厘米厚的沙灰浆,沙灰浆用糯米、红糖、石灰等混合而成,黏性大且不透气。最后,墓地要干燥且不易渗水。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为何古尸均为女性?
夫妻合葬三合土灰沙墓,是明代到民国广东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新近发现的这四具女尸中3具都是合葬的。但是为什么4具都是女尸而不是男尸?专家介绍,全国出土的男尸和女尸的数量差不多,不存在女尸比男尸更容易保存的可能,虽然是合葬墓,但是夫妻不能同时死亡,很有可能是一人先葬,等对方死后收拾骸骨再一块下葬,这样就出现同墓室中只有一具干尸而另外一具只剩下骸骨。
古尸是不是“尸变”?
古尸现象的出现和尸变并没有关系,体质人类学家冯家骏说,民间“尸变”的传说与古时候医学水平低下有关,发生所谓的“尸变”,大部分是人还没死家人就给他举行葬礼,结果中途发现人活动起来。事实上那个人当时并没有死,万一被下葬的话,他也不可能成为干尸。
古尸简介
【第一具】出土于环市东路
这具身体看上去最黄的古尸,身长1.52米,体形较胖,还能看见脂肪。从口中仅剩的一颗牙齿推断,去世时年龄至少在60岁以上。2002年7月23日,环市东路某单位宿舍区挖掘工地时,掘出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同处一穴的男性已化作一堆白骨。这具古尸腐烂程度最高。
【第二具】“靓女”被误认为男人
尸体发黑,除了骨骼保存得比较完整外,身上的肌肉依然清晰可见,腹部凹陷,内脏在塑化时被取出另行塑化,头发还没有脱落,在头顶高高地盘成一束,1.65米左右修长的身材,被张文光叫做“靓女”。
2002年8月29日上午,南海西樵科技工业园发现一座夫妻合葬墓,挖出一具古尸。按照古代男左女右的殡葬习惯,专家开始认为在左边的古尸是男性,后经研究才发现是女尸。据分析,墓穴的主人为明嘉靖年间人,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第三具】进士之母生前显赫
塑化后原来身上穿的衣服被再次穿回,年纪较大,身长1.5米多,除了下肢踝关节以下露出骨头外,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和皮肤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脸形清晰。
去年2月28日中午,东莞寮步镇一个工地上施工工人挖出一座家族群葬墓。墓主人的二儿子钟渤曾高中进士,任刑部官员。女性古尸姓陈,是钟渤的母亲,生前应是享尽荣华富贵。“钟母”不久后将加入东莞博物馆古尸行列。
【第四具】丝绸包裹保存完好
去年8月28日凌晨,在番禺区石楼镇发现一具用丝绸裹着的、保存完好的乳白色女性古尸。古尸出土后引来数千当地人围观,轰动一时。由于现场施工人员没有保护意识,古尸被暴晒一天,错失了最佳的保护时间,身体由白变黑,并开始腐烂,散发出臭味。她最快要到明年底才能离开药学院生物塑化教研室,以后将送回番禺博物馆。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6.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文坊村90年代挖出的二三百大瓮松毛岭战役红军烈士遗骸

连城阿婆指认红军遗骸处,村民一年三个月葬英烈
2010-10/28/
拨开地表一角,便露出两个瓮罐,里面装的是红军遗骨
海峡都市报记者 董加固 杨炯 谢向明 见习记者 陈邵珣 文/图
连日来,龙岩连城文坊村一个叫“甲子聋”的半山坡,村民发现数具红军遗骸,它们均被装在一个个大瓮里。而几十年来,当地村民一直知道,这个国共两军曾发生激战的松毛岭山头,遍布着红军尸体。   90岁高龄的村妇傅金英称,村里人曾花了一年零三个月时间,装了2000多个大小瓮罐,这才保留了遗骨。
昨日,记者走访当年烽火岁月留下的战地遗址和红军遗骸埋葬处,然而,现有的历史资料,甚至不知具体牺牲多少人,他们是谁。如今,当地百姓希望政府为这些阵亡将士建烈士陵园,加以保护。
20平方米埋葬点 有上百个“黄金瓮” :
发现红军较大规模遗骸的是文坊村村民,今年46岁的项永生。   自懂事以来,他就常听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讲,松毛岭一役有一万多名红军阵亡,他们的遗骨,被村里好心的无祀会成员安葬在文坊村口一带。   最近有条铁路要从村路口经

过,项永生很是着急,担心这些红军遗骸可能会被破坏,他四处去找这些遗骨,可是没找到。“当时,心里一百个着急啊!”项永生说,后来他索性背着曾参与搬运和掩埋红军遗骸的今年90岁的傅金英阿婆前往现场指认,经一番指认后,终于找到红军将士的遗骸掩埋处。   这个遗骸掩埋处,位于319国道299km处的国道边。昨日,记者来到现场,看到遗骸埋葬处位于“甲子聋”的半山坡,坡下是一片的农田。经项永生指认,记者看到半山坡现出好几个“黄金瓮”,瓮盖上用砖块、红线做了明显标志。项永生说,黄金瓮是埋在前面,装遗骸的大罐放在后面。按他所说的,该处遗骸埋葬点形成约20平方米,里有大小瓮罐上百个。
文坊村支部书记项新文介绍,上世纪90年代,“斧头乾”(音)附近挖出二三百个金瓮,当时没人在意,大部分被清掉了,只留下几十个被村民集中放到路旁,那大概也是红军的遗骸。

村民花一年三个月 埋葬上万英烈
无祀会的人花多长时间掩埋红军将士遗骸?当时到底是什么样的场景?文坊村上了高龄的老人,揭开了这一段蒙着神秘面纱的辛酸历史。   90岁高龄的傅金英阿婆,家就住在“斧头乾”发现瓮罐的边上。傅金英说,松毛岭战役发生时,她那年只有13岁
,整个村子被笼罩在飞机、大炮发出的一片轰炸声以及夹杂的成片枪声中。战斗打了七天七夜后,她偷偷跑到山上,看到满地的尸体,以及被飞机、大炮轰炸后的惨状,“连碗口粗大的树都被炸断。”   5年后,无祀会成员开始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到山上收红军的遗骨,后来随着国民党的撤离,又有好多村民陆续加入。   傅金英清楚地记得,一天上山至少有30多名村民,用畚箕、大布袋等工具,将拾到的遗骨装起来,一大担一大担挑到村路口,一直忙活了一年又三个月,“这些遗骨,花去2000多个大小瓮罐来装,当时的罐有的两米高,两个成年人都抱不拢,挑完后这些畚箕、大布袋、棍子、锄头等物全部烧掉了。”   □史海钩沉   恶战松毛岭 万余红军牺牲
1934年9月底,国民党东路军第三师、第十师、第三十六师、第八十三师等六个师进攻松毛岭。在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下,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长汀地方武装共三万余人,高喊着“保卫松毛岭,就是保卫汀州、保卫瑞金”的口号,在松毛岭这块仅数平方公里的狭小山岭与数倍之敌展开七昼夜血战。在这次战斗中,国民党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被红军轻机枪击成重伤,但一万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松毛岭之战也是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视频:连城松毛岭发现上百瓮红军遗骸
/2010-10-28/
核心提示
龙岩连城朋口镇文坊村一个叫“甲子聋”的半山坡,发现上百瓮红军遗骸。
“甲子聋”所在的山岭叫松毛岭。76年前,松毛岭山头有一场著名战役。当时国共军队在这里激战7天7夜,双方伤亡惨重,这就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史称“松毛岭保卫战”。在战斗中阵亡的红军将士遗骨,后来被当地村民用一个个瓮罐收起来。连城县党史专家初步考证,此次发现的这些遗骸,应该就是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将士。
发现这些遗骸的是一个民间组织,名叫“原中央苏区红色遗址保护与开发协会”,由6名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而成,旨在保护开发原中央苏区战地遗址。总召集人项永生说,他们之所以辛辛苦苦寻找这些遗骸,目的在于希望政府能够为这些阵亡将士建个烈士陵园,并对松毛岭战地遗址进行保护、开发,让它成为一个红色旅游景区。
【寻找】
背上九旬阿婆
寻找红军遗骸
项永生是当地村民,今年46岁。自懂事以来,他就听父辈们讲,在松毛岭一役战死的有万名红军,后来被村里的好心人收殓安葬在文坊村口一带。
如今过去76年了,当时参与安葬的村民大多过世,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遗骸具体葬在哪个位置,村里已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只知大体方位。
为了呼吁保护开发松毛岭战地遗址,项永生决定找到这些遗骸。他花了半个月时间去查文献资料,访见证人,终于得知当年掩埋红军遗骸的大概地点,在村路口一个叫“甲子聋”(音)的山坡上。连日来,他专门调来挖掘机,在“甲子聋”的山坡一带挖掘,可是挖了2天,还是没找着。
“当时,心里一百个着急啊!”项永生说,后来他索性背着今年90岁的傅金英阿婆前往现场查找,因为她曾参与搬运和掩埋红军的遗骸。在她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遗骸掩埋处。
20平方米土坡
掩埋上百个瓮罐
掩埋处位于国道319线299km处路边,处于“甲子聋”的半山坡,坡下是一片农田。在项永生的指点下,记者看到半山坡上显出好几个“皇金瓮”,瓮盖上用砖块、红线等作了明显标志。项永生说,皇金瓮埋在前面,装遗骸的大瓮罐放在后面。按他所说的,该处遗骸埋葬点约20平方米,里面有大小瓮罐上百个,“我们后来用土又进行掩埋,只留几个做标志。”
项永生发现的这个遗骸掩埋点,经当地党史专家考证,应该就是掩埋松毛岭战役中阵亡的红军将士遗骸。
“甲子聋”并不是最早发现这类瓮罐的地方。文坊村村支书项新文介绍,上世纪90年代,国道319硬化施工时,也在村口挖出两三百个瓮罐,当时没人在意,大部分被清理掉,只留下几十个被村民集中放到路旁,“那大概也是红军的遗骸”。
项新文说的这个地方叫“斧头乾”(音),离“甲子聋”仅1公里,记者看到这些瓮罐被放在路旁一丛毛竹里。“村口,应还有几处埋有红军遗骸。”项永生说。
【讲述】 "
2000多瓮遗骸
装了一年又三个月
今年90岁的傅金英阿婆,就住在“斧头乾”边上,她的大胆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正因为她的大胆,她曾参与收殓掩埋红军将士的遗骸。昨天,老人在家里讲述了当时的场景,说到激动处,老人几次站了起来。
松毛岭战役发生时,傅金英只有14岁。当时整个村子笼罩在飞机、大炮的轰炸声及枪声中,担心家里的牛被国民党宰了,自己年纪又小,她和养父(也是她的公公)躲了起来,战斗打了7天7夜后,胆大的她还偷偷跑到山上,看到满地的尸体。后来,公公项汝韶与项仲炳、项九生等19位村民,成立无祀会,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到山上收殓红军的遗骨,后来随着国民党的撤离,又有好多村民陆续加入。
傅金英清楚地记得,她家每次去都出动3人,清晨6点上山,直忙到傍晚7点,一天上山至少有30多名村民,将收拾到的遗骨装起来,一大担一大担挑到村路口,然后装进大小瓮罐。村民们一直忙活了一年零三个月,“这些遗骨,装了2000多个大小瓮罐,有的2米高,2个成年人都抱不合拢。”
傅金英说,后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无祀会的成员都会在村路口的4个地方祭拜。此后,无祀会成员陆续离世,祭拜的事就少了。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悬疑】
多少红军将士牺牲 没有明确记载
据《闽西革命史》载,松毛岭一战,红军及地方武装参战达到3万余人。不过,中共党史专家、福建省委党校蒋伯英教授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史》中说,留守松毛岭一线的红军兵力不过五六千人。
参战人数有争议,多少红军将士牺牲也一直没有找到最准确的记载。不过,蒋伯英写道,在松毛岭与敌人激战前后,红军由10万减至8万。“这说明松毛岭之战,红军阵亡者少则数千人,多则过万。”连城县党史办黄主任说,第五次“反围剿”中,只有松毛岭和此前几月的江西广昌战役死亡人数最多,而在松毛岭之战前后,只是一些小的战斗,红军并无重大伤亡,据此,在松毛岭一战中,阵亡超过万人也是有可能的。
【走访】
战壕遍布山野 弹坑处处可见
昨日中午,记者在项永生的引领下,登上海拔955米的松毛岭。只见山道两旁,都是茂密的松林,形成天然的屏障,地势险要,半山之上只有一些羊肠小道。
“这就是当年挖的战壕!”顺着项永生所指的方向,记者发现在险要的阵地上,有着深半米多的壕沟,宽度只容一个人通过。据项永生介绍,整个松毛岭的战壕数量,难以计数。在松毛岭的制高点处,一个类似碉堡的简易工事保存得比较好,在周围一圈的壕沟里,还留有当年使用过的砖块。这些防御工事,正是红军阻击敌人的阵地。
除了战壕、碉堡等工事外,在松毛岭上,随处可见一些大坑。据当地人介绍,这些坑是当年国民党空军轰炸留下来的,为夺取松毛岭,国民党军队从南昌调来几十架德国制飞机“黑寡妇”对松毛岭进行轮番轰炸。
据悉,当地村民曾在山上发现大量的弹壳、子弹甚至炮弹。由于缺乏保护,项永生只搜集到一些弹壳,他现在正忙于搜集这些物品。
【期望】
建红军英烈陵园 保护开发战地遗址
“至少要保护开发松毛岭,让这段历史不被抹去。”项永生说,松毛岭留下的战斗工事比较完整,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连个保护点都没有,更不用说派人专门管理。让他忧心的是,那些经年累月未被风雨洗刷掉的战事痕迹,有可能被毁掉,“现在已经有不少滥伐树木的破坏行为,那些红军战斗时走过的山路、战斗过的战壕等等,再不保护可能都没有了。”项永生认为,民间保护力量不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松毛岭战地遗址进行有效保护,还可以考虑从旅游的角度进行开发,将松毛岭打造成一处红色旅游景观。文坊村当地村民则提议,可以建一座红军英烈陵园,将红军的遗骸集中安葬,让后人缅怀。
对此,曾关注过此事的连城县前政协 罗土卿深表赞同。他说,松毛岭之战是革命史上重要的一笔,闽西子弟作出了重要贡献,应该对遗址进行保护并融入到地方经济中来。
连城县分管党史研究的县委林副书记说,目前县政府未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这件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在松毛岭上,村民拨开杂草,一条战壕显露出来


说到激动处,傅金英老人扬起手来


深山这座破房,据传曾是朱德的指挥所


红军遗骸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7.山东省曲阜市孔林孔子墓及孔子遗骨遗物和雕像墓碑

传说中的虚冢,也不是曹操的发明
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这个意识
孔子的弟子为他在坟的西侧,造了五个假坟
当然是为了防范反对派的破坏
后世的诸葛亮,也有两处疑冢
我们今天看到的定君山武侯之墓,也只是衣冠冢而已


(关于曹操墓,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cctv的寻找曹操墓)
孔子墓位于山东曲阜孔林
孔子墓位于享殿后,墓高6.2米,似马背隆起,
是特殊尊贵的筑墓方式。
孔子死后,弟子葬师时曾是墓而不坟,
到秦汉时才将坟筑起。
墓前一碑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
为明代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
碑后还有一碑,刻“宣圣墓”三字,
为蒙古乃马真后三年(公元1244年)立。
墓东侧为其子孔鲤墓,
南侧有其孙墓,劝携子抱孙”之意。
墓东南有北宋赵恒、清康熙、乾隆等三帝跸亭各一座。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墓被铲平,孔子遗骨和遗物被示众后烧毁
雕像墓碑更是无法幸免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8.甘肃省泾川县玉都乡太阳墩1976年发现的“归义侯”窖藏文物

1976年冬初,泾川县玉都公社太阳墩大队社员多人挖土时,在一米深的地下,发现一处窖藏文物,县文化馆得知后,派人去清理,计有鎏金铜佛像一件(华盖、佛身、背光、佛座四部分可分可组合,《文物参考资料》、《文物》、《中国文物报》称,全国出土的这一时期的佛像屈指可数,带华盖的唯此一件)、铜编钟三件、铜熨斗三件(当时只收回二件,一件被一社员借去煎药,未收回)、铜盆两小一大共三件、铜印一件。其印为钮铸卧马,造型生动精美,印文“归义侯印”,白文篆书,书法淳古遒健,刀法得体有力。从造型及书法看,属魏晋南北朝物。这个“归义侯”为何人,当时考证不清。后看到一些学者提到此“归义侯”是西秦君主乞伏乾归,是败投后秦被封的。乞伏乾归是历来活动在草原上的少数民族首领,何时来过泾川北塬?是路过,还是常驻?而窖藏怎么能埋那么深?另外从埋藏的铜熨斗等物品来看,不像是草原民族常用之物,倒像是中原汉族常用之物。故使人有些置疑。
我退休后,阅读《世说新语》发现,“言语”章内有一则说: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制西隅。既为符坚所擒,用为侍中。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葚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另一则说王中郎(王坦元)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荀乐之风。”王曰:“卿知有余,何故为符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刘孝标在《世说新语》注中,提到一书叫张资《凉州记》。该书说:“天锡字纯嘏,安定乌氏人,张耳后也。曾祖轨,永嘉中为凉州刺史……天锡自立为凉州牧,符坚使将姚苌攻凉州,天锡归长安,坚以为侍中、比部尚书、归义侯。从坚至寿阳,坚军败,遂南归,拜散骑常侍、西平公。”《中兴书》曰:“天锡后以贫,拜庐江太守,薨赠侍中。”这些资料很明确地提到张天锡的籍贯经历和被前秦符坚封为“归义侯”的事,使人欣喜非常。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79.甘肃省泾川县玉都塬太阳墩上古庙三间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是南朝宋的宗室,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袭封临川王。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编著《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大夫的言行。语言明炼优美,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情性格,是同类书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出版后十余年的梁代文学家、哲学家刘峻(字孝标)(公元462—521年),又为《世说新语》作注,引证丰富,为世所重。注文是以增补为主,征引的古书达395种,但多已亡佚,反靠本书的注文保存,史料价值很高。专家学者把它与《三国志注》、《水经注》同等看待。我认为《世说新语》的作者与张天锡是同时代的人,同时代的人写同时代的事,还能置疑吗?如果有人要问,是可信、真实的,那么张天锡被前秦封为“归义侯”的事,《晋书》中为何不提呢?《晋书》可能不是当时编修,而是经过宋、齐、梁、陈、隋等朝代,一百余年后的唐代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编修的。客观地说,经过的朝代多,时间长,人事变化大,使史料的搜集、查对造成一定困难,加之前凉、前秦都是在战乱中亡国的,其档案资料不会被保存。在主观上,因为不能深入基层,搜集资料就不广泛,像《世说新语》、《凉州记》等书,可能都未被重视。因而把张天锡的事迹遗漏了,给后世造成损失。当然,这是个大疏漏。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故根据以上资料和其它史料,张天锡的籍贯、主要事迹是:前凉从张轨(张天锡的曾祖,乌氏人)开始,共传九代至张天锡,历时70余年。公元371年(东晋太和六年,前凉太清九年)前秦符坚派将带兵破仇池(今宕昌)后,凉州牧张天锡慑于符坚的威力即称臣于符坚。五年后,即公元376年(东晋太元元年)八月前秦符坚派大将姚苌击破凉州,张天锡出城自战又败,后才投降。符坚并迁徙豪右七千余户于关中,张天锡的家族也可能同时被迁,前凉亡。张天锡到长安,被符坚封为侍中比部尚书、归义侯。张天锡在长安居住六年,公元383年(东晋太元八年、西秦建元十九年)八月,秦王符坚大发兵马分道南侵,企图灭晋。张天锡也随符坚至淝水。十月晋派谢石、谢玄带兵拒符坚于淝水,大破之,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符坚大败后东去,不久被后秦所灭,前秦亡。张天锡脱离前秦,遂至建康(今南京)投晋。晋孝武帝司马曜深表欢迎,甚器重之,封为散骑常侍、西平公。后与帝常会谈,“每入言,无不竟日”,引起朝臣的羡慕和嫉妒。可见,张天锡很有知识,有修养,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张资《凉州记》也说他“明鉴颖发,英声少著”。张天锡在晋都建康逗留13年后,即公元396年(东晋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晋武帝病死,太子司马德宗嗣帝位,年号为隆安。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年张天锡可能就告老还乡了。他是安定乌氏人,必然是带着家属行李返里,家产不会多。《中兴书》说:“天锡以后贫,拜庐江太守,薨赠侍中”。他是否当过庐江太守,无处考证,但贫是事实。因他是在凉州战败投降西秦的,家产必然被抢劫一空,这在古代是惯例。安定乌氏在哪里?据有关史料及省、府志书,包括《辞海》都认为在“泾州”(今泾川)东部。据我所知,玉都塬自古以来,老年人都叫“乌氏”塬。“太阳墩”很古老,是用黄土夯成的十多米高、很坚固的一个高大土台,上修庙三间,很雄伟,无任何塑像,只在白粉壁上画几朵祥云托着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当地人民岁时烧香祭祀,故从古至今一直叫太阳墩,这在其他地方少见。这可能和远古乌氏人的崇拜图腾有关。建国以后庙已毁坏,但太阳墩还存在,这个古老的地名仍然被沿用。因此,我认为“乌氏”故城就在这里,再向南延伸展至泾河川东部属乌氏故地,太阳墩是其遗迹。“归义侯窖藏”就在太阳墩附近出土。根据以上所述,这个“归义侯”是张天锡而不是“乞伏乾归”。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80.甘肃省泾川县东城墙东岳庙

东城墙:1948年冬我在贾家庄小学任教师,校舍即东岳庙,有清“重修东岳庙碑文”。余录其全文,已年久佚失,其大意云:国内州县,东岳庙皆在治东,何以泾庙在现县城以北(明代以前泾州城在泾河北,东岳庙即在治东。——编者注)。盖原泾州治自周以来皆在泾水以北,包山为城。而自唐以后,累遭泾水暴涨之患,寺庙民居淹没为墟,尤以洪武三年秋泾汭及上游朱家涧、溥泉沟等齐涨,泾城竟成泽国。五年始迁于泾水以南之汭干即今直隶州治。“而洪水滔天之际,距州城仅一里之地的东岳庙,则波涛顿息,片瓦无损,岂非大帝之显灵乎”等情。东岳庙50年代尚存,后拆毁,然其废址,人皆可指。由此界定古泾州东城墙的位置距东岳庙为一里。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81.甘肃省泾川县共池

共池
共,金文多水合流之象形。泾州处泾汭二水合流之处,故自周前即建有共国,且有共池之景,后为周共王所占,且召来属国密康公同游,演了“三女奔康”的美人计,灭了密国。历来共池湧碧为泾八景之一,池面约二亩,中有双檐方亭,石桥通南北,池水清澈见底,荷花满池,五色锦鱼悠游于白石绿荷之间,惜乎在1975年填平。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82.甘肃省泾川县共池同院地藏寺

三、地藏寺
在共池同院前,有山门三座,中山门尚存,为中学大门,左右为四大天王座像。次进为两傍供十殿阎王(后坍败,把庙门前戏台移入),再升院中为地藏大雄殿,有地藏王座青毛“谛听兽”坐像,前排鬼判,周墙泥凸塑灵山,有小佛几十,气氛森怖。今大殿为民初重建,1943年春泾中由县城隍庙迁本寺,佛像为县长张怀琨亲自动手破毁,改为教室,今犹存,为中学图书馆。
此寺前身可能是大云寺毁后,迁移到共池。自唐以后,泾原道战争、兵变不断,又本寺地高,可防水患,故宋史已无大云寺记载,元代且改为喇嘛寺,明初曾据寺反明。叛平后即改为地藏寺。背后兼山中峰上有如来、普贤、文殊三佛,塑像造型清奇,深目高准,与一般迥异,其年悠久,较下地藏塑像艺术水平极高。虽烟薰,色黑,然体型完好,岁时百姓香火未绝,后毁于1958年。共池西另有观音殿,座下有井,水剪药奇效,至是一佛祖、四菩萨、四天王俱全,成一整体。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83.甘肃省泾川县回山北麓五龙王庙

李世民与五龙王庙
李世民在泾州伐薛举时,据传某天黄昏,他在营外泾河边见五个小儿还在河中戏水,他问:“天快黑了,回去明天再来吧”,小儿答:“明天这河里就洗不成了!”觉此言诡异,又一回头则五儿皆忽然不见,再看天色,黑云密布,雷声隐闻,急令全军弃营登至北山,瞬时雷电交加,泾河洪水顺山而下,川道尽成泽国。认为这五个小孩儿是五个龙王救他,因而在对岸回山北麓修了一座“勅建五龙王庙”,傍丝路大道,累代修缮。到民国十四年还在,但因后来兴修西兰公路炸回山北崖庙毁。(作者曾建议在今回山北边石崖上仿悬空阁的建筑方法重修,凌空以栈道相通,既不碍交通又别有险峻之风)。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84.甘肃省泾川县回山佛殿废址大生铁锅一口、山坡上生铁鞭一根

回山与王母宫
“回”字金文为来回盘旋的路的象形。今泾川回山坡度至45°以上,只有曲折盘旋而上(百姓叫蚰蜒道),故是山势与西王母俗名回吻合,名叫“回山”,其上有金大钟,声闻十里,回山晓钟为泾川八景之一。山头石窟为北魏所凿,到民国初因战乱已被土堆洞口。有一个王道士,白天身带刺肉铁瓦上街募化,早晚一人用背篓背土清洞,感动县上绅商杨子文等,每人募捐,大佛寺外修三重飞阁,成了景观。于民国廿三年(1934年)竣工。又回山顶有寺庙连续自山头到后山,各种神庙俱全,同治年曾首遭火焚,但属山头部分,其余完好(据云是在焚烧时,关公显圣,驰马抡刀下山,人高如山,刀如门扇,诸敌逃走不迭,再不敢来)。但到民国十八年冯玉祥的国民军援陕北伐时,到处“破除迷信”,拆庙毁像,又值天雨,军众遂把回山诸庙全部拆作柴禾,拆不完的走时付之一炬,火光经旬。这就是新军阀最后一次彻底毁了王母宫。
回山上云盛时有和尚(宫山上应全是道家庙,王母是道家神)上千,山上废殿址上曾留有大生铁锅一口,径约五尺,重几千斤,周满铸文字,说明建寺各方面文章及捐钱人姓名银钱数等。可惜当时我仅不过七岁还不识字,只听人念了几句,不详内容。另在山坡上有生铁鞭一根,约碗口粗,长五尺,上刊有文,云是敬德留下的铁鞭,1950年春县上号召开展大生产,锅鞭皆被砸,但因无法熔化,直到1956年工商业改造,在今机械厂有个会经营的私人开炉铸了铧。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时间:2021-02-16 13:13:17
1385.甘肃省泾川县汭河大桥路旁1938年各界捐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

汭河大桥
自古泾、汭二河,皆因洪水难修桥梁,行人长年徒涉,泾水夏涉,冬草建木桥,三月即拆,四月八日地藏寺香会时,泾城游人,都赖水泉寺村民以牛车涉水,故云“三文钱拉到寺门上”。而汭河过渡因州治在南,且兼驿道跨汭,尤关国计民生,不可一日或断。然汭水流量及洪峰皆小于泾水,可芨缆索滑渡木船,洪水来时船暂靠岸无虞。1968年汭河公路大桥因安口各军工厂的冲浮物塞堵桥洞,致桥断,公路汽车各停东西岸,再以百年以前的老摆渡方式接人过河。经省交通厅半年施工,才得今日民用汭河大桥(312国道桥在其北)(当时余正因“清队”回乡,淹留石窟下,登楼难效王粲草填《浪淘沙》一词中有“风雨催舟”之句,常人不解其时状况,以西北行旅何用舟楫,以余为文饰也。附诸一笑,今已刊石于回山头)。故汭干晚渡自清以来即为泾州八景之一。1989年余离休之后欲以薄蓄万元,再请建筑公司协助在汭河南岸桥头新建“晚渡亭”一座,以添回山之美,今余已老病垂死,有心无力,唯有图纸一张,碑文一篇尚存。如有后来爱乡青俊欲完此景,尚可参考。
据余所知泾河汭河大桥首建于民国十四年,平凉陇东镇守司张兆钾(民谓“张狼”,甘肃通渭人),始敛民财,自上海购小轿车一辆,以牛车运到平凉,然平泾之间,只有驿道宽不过丈余,仅供牛马车骑行走,且要从泾城内穿过,向南上陡坡过太平关,经高平镇入陕,小汽车也难爬行,经请工程师勘察,另自川道到罗汉洞上坡至高平,然土路基草成,张狼被国民军冯玉祥驱逐逃天津,直至民国十六年冯中原大战反蒋失败后,国民政府交通部西北公路局才修通西兰公路砂石路面。1936年双十二事变中断,1937年抗战开始,为获苏联军运,八战区及第七公路局(即西北公路局新编号)动员各县民夫星夜施工,改造六盘山为十一盘,加宽到十米,每50里设养路道班,当日机狂炸兰州、平凉,延及咽喉汭河大桥,也未得逞。桥面路傍于1938年泾川各界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以石窟楼为忠烈祠,公祭我县淞沪及保卫南京、太原诸战役中阵亡将士(多为新征壮丁,也有1936年参加八路军的烈士),今县志中所志不及十一(如加上以后的台儿庄、中条山及远征缅甸的二次牺牲军人,泾川以十二万人的小县,从征近万,阵亡近千),是足流芳百世,然1949年冬即被下令拆毁(以其上有青天白日红边国徽),今统一大业已成统一战线,海纳百川,可否呈请政府在抗日战争开始七十周年之际(2007.7.7)重建纪念碑,并在县志补编中,补上未列英名(赴缅远征的印缅军退伍老兵李世敏近年还自新疆归泾川多次,想当未死,可垂询。另兰家山有抗日老兵田斗,不知尚在世否?类似各乡镇尚有,可否及早采访)。

楼主:大明永历皇帝

字数:8539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26 08:51:04

更新时间:2021-02-16 13:13:17

评论数:15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