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三)引蛇出洞

李格尼茨战役结束后,腓特烈很快集结部队做起了防守。虽然他小胜了一场,但是奥地利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受损,他决定谨慎从事。

俄国的支援部队眼看着奥地利失败了,很快就沿着早已准备好的退路撤离了。腓特烈只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去监视俄军,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到自己的麾下,再次开始了与道恩的对峙。

此时已经是八月中旬,如果运气好的话,腓特烈可以再次防守到冬季休兵期。对于腓特烈来说,现在能拖一年是一年,拖到最后就是胜利。

而这显然是奥地利一方不愿意看到的。

不过,无论是特蕾西亚和考尼茨怎样的催促,道恩还是不会打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

此时的腓特烈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为依托,跟道恩你来我往,即使不开战。如此下去,奥地利这一年又会劳师无功了。

不过,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直没有动静的俄罗斯一方有动作了。

而且这一动作,确实给奥地利带来了希望。

就在道恩和腓特烈互相纠缠的时候,俄罗斯总司令萨尔季科夫突然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

而暂时代替他指挥正是被免掉的菲墨元帅。菲墨元帅因为之前作战不积极,而且把查出了贪腐问题,被降职处理,此时正在萨尔季科夫手下上班。

显然,他需要证明自己。

菲墨元帅明白俄军此时不能轻易发动全面的攻击,这样对于俄军来说过于危险的。但这不代表俄军不可以做出一点亮点,而最好的亮点莫过于攻占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是的,菲墨元帅想要派出一支部队,绕过普军直接进攻柏林,正如在开战第一年时,奥地利的将军所做的那样。

这样,虽然无法获得什么彻底的成功,但是确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胜利。

而俄军的这一计划,受到了奥地利的热烈欢迎。

由于腓特烈无懈可击的防守,此时的奥地利正束手无策。俄军的计划,则可以帮奥地利解决此时的困境。

如果俄军占领了柏林,那么无论如何腓特烈都是需要去救援的,而一旦腓特烈离开防守阵地,奥军就可以寻找机会。

因此,奥地利派出了莱西率领一支部队去支援俄军。

1760年10月,俄军将领切尔内绍夫率领军队跨过奥德河对普鲁士本土勃兰登堡发起进攻,试图攻占普鲁士首都柏林。

俄军的第一次进攻被从萨克森和波美拉尼亚快速回防的普军击退。但是当莱西将军指挥16000奥军与俄军汇合后,柏林于1760年10月9日向俄国人投降。

听闻柏林失陷,腓特烈自然立即挥师回援。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而听到腓特烈回援的消息后,俄奥联军搜刮一番后撤退了。俄国人向东撤回营地,莱西军则向南退往萨克森。

道恩率领的奥军主力则趁机向萨克森进军,企图与从柏林撤回的莱西军汇合后对腓特烈发动最后一击。在你追我赶之间,11月2日,5万3千人奥地利和4万8千人的普鲁士在德累斯顿北部的托尔高正面碰上了。

虽然奥地利军力稍微多一点,但仍然没有什么优势,于是道恩还是采取了守势。奥地利军在山脊上建立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从这个高地可以俯瞰托尔高以西的整个战场。

奥军的阵型呈双线布置,第一线是由步兵构成,在步兵后面是由大量的火炮构筑的炮兵阵地。在左右两翼则有骑兵提供掩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阵型。

腓特烈的兵力共有48,000人,这次战役,腓特烈的计划是:由齐腾率18,000人(11,000步兵和7,000骑兵)在南方正面牵制奥军主力,腓特烈本人率领主力3万人,分3个纵队行军,悄悄从奥军右翼外侧绕到北面,奥军的背后发起攻击。

11月3日,托尔高战役开始。

在托尔高高地的正面,齐滕的部队开始行动,步兵排成整齐的队列向道恩驻守的阵地推进。腓特烈指挥的主力部队则在正面部队的掩护下,穿过树林悄悄的向奥军的侧后迂回。

临近中午的时候,腓特烈的纵队在树林中遭遇了里德将军的克罗地亚轻步兵,发生了交火。身在高地上的道恩听到枪声后,意识到腓特烈已经迂回到了己方阵地的后面。

道恩立即抽调兵力在高地的后方组建了另一条防线。于是,奥地利形成一个空心大方阵。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而另一边,腓特烈的纵队在行进过程中发生了错误,原先本该齐头并进的在三个纵队,变成了依次顺序前进,这就导致三个纵队不能按时同时到达进攻位置。

但是,按照一开始的安排,当齐藤发起进攻时,腓特烈也要发起进攻,从而使奥地利首尾不能相顾。

正当腓特烈等待后续部队时,听到南面传来炮声。腓特烈认为齐滕已经发起了进攻。因此,腓特烈不等后续纵队以及大部分炮兵和骑兵赶上了,对奥军发起攻击。

下午2点,腓特烈命令10个营的掷弹兵对奥军阵地发起进攻,这是他率领的普鲁士步兵的精华。当10个营的掷弹兵从树林中走出来,进入到空地的时候,普军遭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奥军炮兵的狂轰滥炸,炮火的猛烈完全超出了腓特烈的预计。

几分钟之内,腓特烈的10个营的掷弹兵就死伤三分之二。

奥军抓住这次机会,用3个团发动了反击,将普军赶回了出发阵地。腓特烈眼见第一次进攻失败,立马又组织了16个营发动第二次攻击,这时后续部队也赶到了战场加入攻击。

普军的第二波攻击部队冲到了高地的边缘,但是奥军的炮火太过猛烈,普军招架不住,再次败下阵来。

这时普鲁士骑兵已经赶到战场,向奥军阵地发起了冲锋,但是很快也击退了。普军对奥军阵地发起的进攻在下午5点钟的时候停了下来。

普鲁士的伤亡令人震惊。而腓特烈本人也被一发步枪子弹击中。但是万幸的是这发子弹并没有打穿他的棉衣。

腓特烈在护卫的保护下撤出了战场,他的军队基本上被彻底击败了。腓特烈撤回到附近的村子里并在那里过夜,附近的庄园里住满了受伤的军官。

在击退腓特烈的数次猛烈攻击后,战场的重点转移到了奥地利阵地正面的齐滕军团。当腓特烈的主力出发之后,齐滕没有急于发起攻击。因为他知道腓特烈的部队进入攻击阵地需要时间。

齐滕的部队在下午2点左右从树林里出来,并开始向奥地利阵地发动炮击,这应该就是腓特烈刚开始时听到的炮声。当齐滕听到腓特烈的主力在奥军的背后发起攻击之后,他加大了进攻力度。然而,由于道恩军的阵地防守严密,齐滕的部队伤亡惨重。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逆转整个战局的事件:道恩元帅在腓特烈发起的第二波进攻中受伤,2个小时后伤情恶化,道恩不得不撤出战场。

而奥地利阵地的另一边,腓特烈离开战场后接手指挥的许森将军此时正在重组部队。当许森将军获悉齐滕对奥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判断此时奥军已经被严重削弱,如果两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受到夹击的奥军阵线就会崩溃。

于是他抓住这个战机,集中尚未参战的两个团以及在前几次攻击中败退下来的部队所有一切能调动的部队发起了最后一击。

当普军同时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奥军阵地发起攻击时,由于道恩离开战场,失去指挥的奥军阵地开始发生动摇,接替道恩指挥的奥唐纳将军指挥奥军撤退了。

奥军从托尔高高地撤向易北河东岸。由于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加上撤退仓促且无组织,很多士兵迷失了方向。

当胜利的消息送过来的时候,已经对战局不抱任何希望的腓特烈此时正在一个教堂里休息。

但是,这场胜利对腓特烈来说也就只比失败好一点。

普军在这一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奥军猛烈的炮火狂轰滥炸之下,开战没几分钟腓特烈最精锐的10个掷弹兵营就损失殆尽。

普鲁士伤亡16,670人。奥地利有8500人伤亡,还有 7000人被俘。双方损失都极为惨重,普鲁士的损失要远比奥地利要大。

因为伤亡惨重,普军甚至无法发动追击,奥军得以从容渡过易北河,撤回德累斯顿。普军在战场修整了3天才开始向南进军,此时奥军已经在德累斯顿周围建立防御阵地。腓特烈只得撤回萨克森和西里西亚的营地过冬。

就这样,奥地利和普鲁士在1760年的“决战”结束了,此战过后,双方都已经筋疲力竭,1760年的东线战事至此暂告一段落。

虽然奥地利寻求决定性一战的想法告吹,但这一年还是有点收获。

劳顿占领了格拉茨,将普鲁士挡在了下西里西亚,并取得了进攻的前哨阵地。

普鲁士的处境则更加艰难,尤其是在托儿高一战,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损兵折将一万多人,这种人数的伤亡对于普鲁士来说,越来越无法承受。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补一小段啊,是第十八章的第一段。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十八、生死鏖战

(一)和平之机

1759年的战争结束时,在东部战场,奥俄与普鲁士维持着对峙状态,而在西部和海外战场,英国则是大获全胜,而法国则是在各个战场落败。

到1759年底,战争已经打了四个年头。

就战争而言,开战之初的心潮澎湃会随着战争的迁延而衰减。战争到了第四个年头,大部分人对战争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这一点在英国这样的议会国家更为明显。

此时的英国已经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在这大好的时候,下一步该怎么走,分歧就出现了。

英国虽然占有了大量领土,但是这些战利品还没有转化为金钱,而因为战争而耗费的钱已经很多了。很多人认为,已经到了见好就收的时候。

因此议和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声音。这一股力量的代表人物自然首相纽卡斯尔。

纽卡斯尔一直都是议和派。他从一开始就不想打仗。只不过是落入了考尼茨设置的圈套后不得不发。

纽卡斯尔为什么会一直想着和平呢?一方面是他继承了沃尔波尔的和平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权力。

正如纽卡斯尔一开始不想拉威廉·皮特进入内阁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一样,他在战争时与威廉·皮特联合组阁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但是显然,这种权力是打了大打折扣的。

威廉·皮特是一个强势而有控制欲的人,作为一个战争领导人,这是必备的品质,但是作为一个同事,这种性格自然让人很难接受。

由于威廉·皮特掌控着军事权,纽卡斯尔虽然不至于打酱油,但也只不过成了威廉·皮特的帮手,失去了内阁的控制权。

想抢回来是自然的,而唯一的办法就会恢复和平。因为威廉·皮特是靠着战争上台的,如果战争结束,在议会拥有最多支持者的纽卡斯尔自然可以将威廉·皮特甩掉。

相同的,威廉·皮特不想结束战争,战争是他掌权的方式,战争结束他就很可能失去对政府控制。

此外,作为一个“爱国者”,威廉·皮特想继续战争,占领更多的领土,也是为了在未来不得不议和的时候,英国手中可以有更多的筹码。

只不过,皮特的权力需要纽卡斯尔的支持,没有纽卡斯尔,威廉·皮特根本无法获得议会多数,自然也会事事难办。

因此,他不得不向议和的势力做出妥协。

于是,1759年11月20日,英国联合普鲁士发布了一个议和声明,号召所有的战争参与方一起坐下来谈。

普鲁士之所以会与英国共同发表议和声明,一方面也是腓特烈知道威廉·皮特在议会面临着压力,而腓特烈必须要让威廉·皮特在位才能保证英国全面支持普鲁士。

而另一方面,普鲁士现在的处境确实太差。因此,如果如果能够在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下议和,对于普鲁士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就在英国发出议和声明不久,威廉·皮特就接到了一封外国的调解书,而这封调解书来自西班牙。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四)英国变局

在奥地利和普鲁士方面一筹莫展的时候,英国开始了收割的季节。去年的时候,英国四战全胜,但是还有一些收尾工作没做完。

第一个就是加拿大地区,虽然获得了亚伯拉罕平原战役的胜利,但是法军还占领着蒙特利尔负隅顽抗。但是一开春,英国就集结齐了三路大军,围困了蒙特利尔。最终,蒙特列尔在9月投降。

由此,法国失去了加拿大的所有领土。

还有就是印度的战争。

1760年初,英军已经围困了法国在印度的大本营——本地治理,但是围城是一件难事,英国也是久攻不下。

不过,英国海军三次击败了法国海军,使得法国在本地治理的守军失去了依靠,最终法军也不得不投降。

这样,英军就将法国势力彻底逐出了印度。

英国独占印度就是从1760年开始的。

法国在海外的失败主要在于海军力量相对弱小。英国几次击败法军的海军,使得孤悬海外的法国据点没有了支援。

不过,法国的海军比英国差,毕竟是正常状态。但可气的是,法国的陆军却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法国14万的陆军集结在莱茵河地区,与不伦瑞克指挥的“大英国王军”对峙了一年,双方各有胜负,但是都没有任何进展。不过,对于法国来说,不赢就是输。

法国在海外没有优势只能靠陆军获得战利品,但是显然法国陆军并没有完成任务。

对于布伦瑞克来说,没有输就是赢了。只要他能抵挡的住法军,就能够保住普鲁士的后方,也能为英国牵扯法国的大部分力量。

可以说,正是由布伦瑞克的坚持,才有了英国的海外胜利,也才有了普鲁士硬抗奥地利和俄罗斯。

这一点,普鲁士的腓特烈明白,英国的皮特明白。但不同的是,普鲁士是在战场上快撑不住了,而皮特则是在国内快撑不出了。

因为,到了1760年底,英国的政局突变——乔治二世暴毙。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1760 年10月25 日清晨,有多年便秘病史的乔治二世在大便时用力太猛,引起夹层动脉瘤破裂猝死,死在马桶上。

虽然乔治二世已经78岁了,但是他的突然去世还是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君王的去世总能引起很大的政治变动,在英国也不例外。毕竟这时候的英国国王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虚君,而是政局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乔治二世的一生可谓荣光,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英国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全占了北美和印度,没有任何一位英国君主曾经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然而,乔治二世的一生也十分的憋屈,他自认为有军事才能,但因为自己的国王身份而不能常常以身犯险。这道还在其次,更让他难受的是,他根本无法掌控政局。

在他继位之后,几次想任命自己的人组阁,但都失败了。到了最后,他不得不任命威廉·皮特这个他恨透了的人进入内阁。

他的一生活在无限荣光中,但在很多人看来,他却是一个失败的国王。尤其是在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孙子乔治三世眼中。

乔治二世的儿子去世的早,而且那时乔治三世也很小,不过乔治二世被辉格党权臣压制一辈子的经历,还是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记载了心里。

那就是他的儿媳妇——萨克森-哥达的奥古斯塔公主。

奥古斯塔公主的丈夫,也就是乔治二世的大儿子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王子在1751年去世。这两口子在此之前一直不被乔治二世待见,所以也一直拉拢皮特等人反对乔治二世。

但是,不要据此就认为他们真的认可皮特,在他们眼中皮特只是他们反对乔治二世的工具。实质上,他们并不喜欢皮特,因为他的行为是对国王权威的践踏!

在威尔士亲王去世后,奥古斯塔公主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儿子乔治身上了。小乔治在父亲死后成为了继承人,成为了新的威尔士亲王。

而奥古斯塔公主对儿子的教育主要就是让他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国王!为此,她为自己的儿子找了一个老师——约翰·斯图尔特,也就是布特勋爵。

布特勋爵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贵族。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托利党,而传统的托利党则是倾向于加强王权的。他给小乔治灌输的思想是:国王不能被他的大臣们摆布。

自从布特成为了继承人的老师之后,他也就很快成了英国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此前的几次组阁危机中,我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在促成皮特-纽卡斯尔的联合内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他这么做不是因为他喜欢着两个人,而是为了反对国王乔治二世。这在乔治三世登基之后,很快就表现出来了。

乔治二世去世之后,自然是一些旧王葬礼和新王登基的细节问题。这些我们都不必细表,反正我也不知道。

在政治上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布特勋爵入阁的问题。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作为新国王的人,进入内阁谋个职位自然是理所应当的,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什么意见,就算是皮特也不会。

皮特在之前就一直注意维持与布特的关系,为此他经常与布特保持信件的沟通。

但是,关键在于怎么进入。

如果国王把大家召集在一块商量一下,最后确定一个职位给布特,大家和和气气的也就是了。

不过,显然新国王和布特勋爵不想这么做,他要借这个机会给皮特和纽卡斯尔之间制造一点矛盾。

这几年下来,皮特和纽卡斯尔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虽然两者之间还会有分歧,但是两人都保持很好的风度。

但是随着战争的胜利,双方之间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的分歧也原来越大。自然是纽卡斯尔觉得见好就收,皮特觉得应该乘胜追击。

这个时候,布特就插足了。

对于未来该在内阁中坐个什么位子,布特先去找了纽卡斯尔,最终两人商定的是北方国务大臣,是负责与欧洲各国的外交的。

这倒也没什么,关键是皮特的职位是南方国务大臣。虽然皮特是战时的领袖,但就职位来说,他并不是首相,要比纽卡斯尔矮一截。现在来了一个北方大臣,无论如何,皮特的地位明显受到了威胁。

而关键的关键是,纽卡斯尔在同意了布特的意见之前,并没有向皮特商量。

将心比心,我们遇到这种事情,也会十分的不舒服。

对于布特来说,下一步就是怎么把这个问题告诉皮特了。

他选择的是自己去。

当他告知皮特自己将要担任北方大臣时,皮特说,如果这是国王的意见,他没有问题。
不过他紧接着问道:“其他大臣同意了吗?”。

布特避而不答。

裂痕就此埋下了。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十九、英法谈判

(一)乔治三世

1760年,英国再次痛击法国,而奥地利和俄罗斯围剿普鲁士的计划再次失败。

新一年的休兵期,按照惯例再次进入了外交和战备阶段。只不过这一年的休兵期还是有别于以往,因为这一次大家都更加认真地对待和谈了。

1759年底,英国和普鲁士向各国发出了和谈的倡议,但是响应寥寥。

当时的法国虽然遭遇了打败,但是刚上任的舒瓦瑟尔还想掰回一局,而奥地利则是磨刀霍霍,准备给普鲁士致命一击。

然而,现实很骨感。

法国不用说了,在海外丢了地,又在汉诺威则丢了人!

奥地利这一年,先是来了一个十面埋伏想包围腓特烈,后来又来了一个引蛇出洞,结果还是战败。一年白忙活不说,家底子基本上被掏光了。

1760年底,道恩告诉特蕾西亚,由于经费紧张,奥地利的军队在下一年度已经无法全面动员。而首相考尼茨也不得不宣布,奥地利下一年的工作重点由军事转到财务上。

这是特蕾西亚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西里西亚可能是真的收不回来了。

因此,奥地利得不得认真对待和谈的问题。

奥地利一定还记得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期,英国和法国私下议和,最后英国把奥地利给卖了的情形。

这次可不能再吃这样的亏了。因此,考尼茨建议进行一个全面的和谈,地点就设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一个中立城市。

然而,法国却有自己的想法。

法国在去年就提出了要与英国单独和谈的意向,英国和法国也确实有一些接触。但是,无论是皮特还是舒瓦瑟尔本质上都不想和谈,所以很快就不了了之。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变化。不但法国的处境越来越差,英国也出现了新情况。

随着新国王的登基,还有布特进入内阁,英国内阁发生了变化。

之前可以说是皮特这个主战派和纽卡斯尔这个议和派之间的平衡,而布特进入内阁后,议和派逐渐占了上风。

因为新国王和他的老师布特,都是议和派。

这里就要说一说新国王乔治三世了。

乔治三世与前面两位国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他在英国出生长大。这就导致他对汉诺威的感情并不深,或者说根本不在乎,因此他对于保护汉诺威并不感兴趣。

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乔治三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议和派,还是出于内部斗争的需要。

乔治三世登基时22岁,时人评价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红光满面,笑容可掬”。

与他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暴躁脾气比起来,乔治三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但是,比起前两位来,他更加的坚定不移,正如他的母亲和老师不断教导的那样,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国王”。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十九、英法谈判

(一)乔治三世

1760年,英国再次痛击法国,而奥地利和俄罗斯围剿普鲁士的计划再次失败。

新一年的休兵期,按照惯例再次进入了外交和战备阶段。只不过这一年的休兵期还是有别于以往,因为这一次大家都更加认真地对待和谈了。

1759年底,英国和普鲁士向各国发出了和谈的倡议,但是响应寥寥。

当时的法国虽然遭遇了打败,但是刚上任的舒瓦瑟尔还想掰回一局,而奥地利则是磨刀霍霍,准备给普鲁士致命一击。

然而,现实很骨感。

法国不用说了,在海外丢了地,又在汉诺威则丢了人!

奥地利这一年,先是来了一个十面埋伏想包围腓特烈,后来又来了一个引蛇出洞,结果还是战败。一年白忙活不说,家底子基本上被掏光了。

1760年底,道恩告诉特蕾西亚,由于经费紧张,奥地利的军队在下一年度已经无法全面动员。而首相考尼茨也不得不宣布,奥地利下一年的工作重点由军事转到财务上。

这是特蕾西亚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西里西亚可能是真的收不回来了。

因此,奥地利得不得认真对待和谈的问题。

奥地利一定还记得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期,英国和法国私下议和,最后英国把奥地利给卖了的情形。

这次可不能再吃这样的亏了。因此,考尼茨建议进行一个全面的和谈,地点就设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一个中立城市。

然而,法国却有自己的想法。

法国在去年就提出了要与英国单独和谈的意向,英国和法国也确实有一些接触。但是,无论是皮特还是舒瓦瑟尔本质上都不想和谈,所以很快就不了了之。

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变化。不但法国的处境越来越差,英国也出现了新情况。


随着新国王的登基,还有布特进入内阁,英国内阁发生了变化。

之前可以说是皮特这个主战派和纽卡斯尔这个议和派之间的平衡,而布特进入内阁后,议和派逐渐占了上风。

因为新国王和他的老师布特,都是议和派。

这里就要说一说新国王乔治三世了。

乔治三世与前面两位国王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他在英国出生长大。这就导致他对汉诺威的感情并不深,或者说根本不在乎,因此他对于保护汉诺威并不感兴趣。

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乔治三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议和派,还是出于内部斗争的需要。

乔治三世登基时22岁,时人评价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红光满面,笑容可掬”。

与他的祖父和曾祖父的暴躁脾气比起来,乔治三世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但是,比起前两位来,他更加的坚定不移,正如他的母亲和老师不断教导的那样,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国王”。

当然,此时的英国自然不可能回到君主专制时期,这一点事毋庸置疑的。但是乔治三世还是有一个反面教材可以作为参考,那就是他的爷爷乔治二世。

乔治二世一生多次试图任命自己的人担任首相,但是都被辉格党领袖压制。所以,对于乔治三世来说,真正的国王起码可以自己选用内阁大臣。

但是,乔治三世上任伊始所面临的的环境比乔治二世和乔治一世更难。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辉格党之所以能够不断挤压王权,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连绵的战争。因为战争需要花钱,而预算掌握在议会手中,所以从威廉三世到乔治二世,都不得不持续向议会让步。

到了乔治二世这一代,内阁责任制和内阁首相已经基本成型。所以,即使是和平时期,国王也不能随心所欲的任命内阁官员和首相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显然并不容易。因为,此时的英国不但处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中,而且内阁中还有一个很难搞的人——威廉·皮特。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毕竟困难就摆在那里——敌人在明处!

这里牵扯到一个我们平时也会遇到的问题:怎样打败比你强大的敌人。

我认为有两个办法,一个趁敌人不备,背后捅刀子;还有一个是就是将分化敌人,各个击破。

但是这两种方法也各有自己适应的对象,第一种适合对付单个强大的敌人,比如说诸葛亮对付曹操,看似是他各种计谋频繁,其实质是战斗力不如魏军,因此不得不搞出很多计策,搞个偷袭、截个粮道之类的。道恩对付腓特烈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方式是对于多个对手的联合。说起来,这本身就是离间计,这个方法谁都知道,但也百试不爽。

秦始皇让李斯离间六国,刘邦让陈平离间诸侯,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毕竟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最经不起的就是挑唆。

而对付此时的英国内阁,显然只能用第二种方法。

经过半个世纪,辉格党内部派系林立已经人所共知,但要离间他们也并非易事。不过,此时的英国内阁,还确实有一个可以施展离间计的漏洞,那就是威廉·皮特。

威廉·皮特是个好战派,而且好战到了顽固的程度,一直否定纽卡斯尔他们的议和,而这一点正是乔治三世可以利用的。

乔治三世首先要站在纽卡斯尔这一边,倾向于议和。一旦战争结束,那么威廉·皮特的权势就会削减,到时候不用别人,就是纽卡斯尔等人也会想办法把威廉·皮特赶出去。

到那时,辉格党中这两个派别就会因此而产生更大的矛盾。乔治三世可以利用这个矛盾,实现对辉格党两派的制衡,从而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国王。

当然,后面的步骤现在还不好说。当务之急,必须要恢复和平。

他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老师布特塞进了内阁,而且仅仅是这一步就让皮特和纽卡斯尔产生了嫌隙。

然而,真正要离间皮特和纽卡斯尔这两派还不是件容易的事。

正如等待机会的考尼茨一样,乔治三世也得等待机会。

不过,这个机会来的非常的快。只是乔治三世和布特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最终帮助他们的会是英国的世仇——法国。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二)两个谈判

1761年法国的处境,有点像1746年左右的英国。当时的英国在尼德兰地区与法国作战,但是连年战败。

英国已经厌倦了战争,希望议和,并且确实已经开始与法国偷偷谈判。但是那是得英国手中并没有筹码,所以他想边打边谈,争取在尼德兰地区打几个胜仗,多点谈判筹码。

所以,英国一边与法国在谈判桌上虚与委蛇,一边催促军队与法军开战。

但结果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法国在萨克斯元帅的率领下连败英军,最终逼迫英军议和。
而此时的法国情形真是差不多。

无论从战局来说,还是从财政状况来说,法国都到了必须和谈退出战争的时候。但是,此时的法国手里唯一的战利品就是开战之前趁英国不注意夺取的梅诺卡岛。

比起英国占领的法军领土,还差得远。

因此,舒瓦瑟尔还是想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而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汉诺威的战争中了。

毕竟此时在这一地区集结的军已经多达14万,而不伦瑞克率领的大英国王军也只有7万而已。

法国的取胜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但是,对于法国而言,开展和谈已经很有必要,毕竟即使法国能够获胜,战争也不能没完没了的打下去了。

因此,1761年初,法国准备向英国提出议和的条件。

说巧不巧,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法国也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西班牙大使突然找到舒瓦瑟尔,向他提议建立防守联盟一起对付英国。

这可让舒瓦瑟尔大出意外。

西班牙的新国王卡洛斯三世刚刚继位时,就向英国提出了议和调解,但英国根本没有当回事。此后,虽然法国不断的怂恿西班牙采取武装调解的强硬态度,但是卡洛斯三世却突然退出,不再掺和此事。

这让本来希望借此机会拉西班牙入伙的舒瓦瑟尔大失所望,甚至向西班牙寄了一封措辞严厉的批评信。

谁能想到,一年之后,西班牙却主动出来要求入伙了,这可让舒瓦瑟尔的计划受到了影响,当然是有利的影响。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积极的反英派,这也是他上任伊始就想调解战争的原因。但是,当他来到西班牙继承王位时,几乎傻了眼。

在自己的哥哥的治理之下,西班牙的战备极差,海军多年失修,海外殖民地也缺少防卫。可以说,一旦开战,没有法国帮助的西班牙,很快就会被英国的舰队摧毁。

所以,卡洛斯三世很快就退出了调解。

不过,这次调解中,英国的“傲慢”态度更加坚定了卡洛斯三世的反英决心。

此时,经过一年的准备,卡洛斯三世觉得西班牙已经准备好了。因此,1760年底,西班牙再次开始行动。不过这一次,卡洛斯采取了更加聪明的举动,那就是把开战的原因甩锅给英国。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西班牙通过新任大使向英国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英国要将英国人从西班牙在洪都拉斯湾地区(中美洲)的殖民地撤走,而作为回报,西班牙将考虑给英国人在此地湾砍伐杨苏木的权利。

杨苏木(Logwood),是生长在中美洲的一种经济作物,这种作物可以生产燃料用来给纺织品染色。而此时英国的支柱产业正是纺织业,所以很多英国人都来到中美洲做这方面的生意。只不过,这里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跟英国的殖民地可以接受所有的移民者不同,西班牙殖民地和法国殖民地一样,是拒绝了其他国家的人擅自进入自己殖民地定居的。因此,西班牙这是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将英国人赶出自己的殖民地。

第二个要求是,要求与英国共同分享纽芬兰渔场。纽芬兰渔场我们多次提过,他就在加拿大地区,到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因此,西班牙提出想要分享一下,毕竟在外国人看来,英国自己再怎么着也无法全部占有渔场的鱼。

当然,西班牙之所以要提出渔场的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英国独占渔场让很多国家都很嫉妒,尤其是法国,大家都想分一杯羹;第二个是,英国极有可能拒绝。

果然,不出所料,英国拒绝了西班牙的所有要求。

对于第一个要求,英国说可以让英国人撤离洪都拉斯湾,但是在这之前西班牙必须明确英国人在那里从事杨苏木贸易的权利。

英国的这个说法虽然没有直接拒绝西班牙,但是与西班牙让英国人先撤离的要求相反,他要求先确定英国人的权利,其本质也是拒绝了西班牙的要求。

对于第二个要求,正如西班牙所料,英国直接拒绝了。

关键的问题是,拒绝了也就罢了,但是英国,当然主要是皮特,拒绝的方式很粗暴。他不但全部否定了西班牙的要求,而且还要求英国大使不要把他的信件誊写一份给西班牙。

所以,西班牙人最开始只能跟英国驻西班牙大使一块看这封信。这对于西班牙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

西班牙国王大发雷霆,于是派遣大使寻求与法国结盟。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以上的种种也只是西班牙会对英国怀有敌意的表面原因。从西班牙的两项要求也可以看出来,西班牙对英国的海洋霸权有着深深地忧虑。

西班牙虽然已经衰落,但是他还拥有最庞大殖民地,只不过他的能力已经很难维护。

在英国全占了加拿大,将法国的实力逐出了北美之后,英国的下一个目标就只能是占领了南美的西班牙了。

显然,对于西班牙来说,最好的方式是让法国仍然留在北美殖民地,这样英国和法国将继续互相争斗,无暇顾及西班牙。


这就是卡洛斯三世要与法国一起对英国的根本原因。

当西班牙的结盟要求到达时,舒瓦瑟尔自然喜出望外。本来,法国可以用的谈判筹码就很少,此时西班牙的结盟要求,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筹码。

也就是说,法国可以以与西班牙结盟为要挟,让不想扩大战争范围的英国接受法国提出的和谈条件。

当然,如果英国到最后还是不接受法国的谈判条件,那么法国就真可以和西班牙结盟,开始新一轮的战争。

因此,1761年初,舒瓦瑟尔开始两线并行,一边与西班牙谈判结盟事宜,一边英国开始和谈。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三)法西同盟

4月26日,就在舒瓦瑟尔回复西班牙希望要建立防守和进攻同盟后不久,他也向英国提出了进行和谈的建议。

对此,英国内阁表现得非常积极。

从1754年华盛顿在北美引发了战争之后,已经过了6年。6年的战争,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够了。而且,这几年里,英国既要发动最费钱的海外战争,还要花钱支持布伦瑞克和腓特烈的军队。英国再有钱,也已经亚历山大了。

因此,此时英国内部的议和派呼声很高。而且,这一次是法国主动提出了议和建议,这让很多人以为和平已经不远了。

对于法国主动提出的议和建议,皮特也不能直接拒绝,他能做的就是挑毛病,阻止和谈成功!

好戏这就开始了。

法国在建议中提出和谈的前提条件是,英法双方在欧洲大陆的5月1号,美洲的7月1号,印度9月1号之后新占有的领土都不算在谈判的范围。

这是给谈判筹码划定了界限,倒也没什么问题。大部分英国内阁成员也觉得没啥问题。
不过,威廉·皮特自然要出来挑点毛病。

1761年初,皮特启动了攻占法国本土贝莱岛的行动。这个行动原计划要更提前,但是因为国王的突然去世,所以耽搁了。

威廉·皮特希望能够英国先攻占贝莱岛,这样英国的谈判筹码就会更高,所以希望把大陆的时间推到8月1号。

不过,英国的其他阁员并不认可皮特的意见,他们很多人本来就不认为皮特的这次行动,更别说因此影响和谈了。

看到大家都反对,皮特也就没啥好说的了。

于是英国立刻建议法国派遣全权代表来英国谈判,同时英国也派遣代表去法国与舒瓦瑟尔直接交流。

此后,纽卡斯尔等人就在焦急地等待法国谈判大使的到来。然而,他们没想到,这一等确实三个月。

英国派出的谈判代表斯坦利,是一个纯粹的议和派,这表明了英国的谈判诚意。但是,法国方面的谈判代表不但来得晚,还几乎一问三不知。

更让英国气愤的是,斯坦利在巴黎跟舒瓦瑟尔的交流也很费劲。斯坦利从舒瓦瑟尔那里得不到什么有效的信息,更别说具体的谈判条件了。

其实,舒瓦瑟尔在等,一个是与西班牙的谈判,一个是在汉诺威的战事。因为,就在这三个月期间,英国这边又获得了几场胜利,让法国的谈判劣势更加明显。

其中最重要的胜利就是皮特寄予厚望的计划获得了成功,英国并没有费多大劲就在6月7日攻占了法国的贝莱岛。

贝莱岛就在法国的基伯龙湾附近,在布列塔尼半岛的西南方。英国获得了这一个岛屿后,法国的整个大西洋海岸线就完全暴露在了英国海军的视线之下。英国海军可以对所有出入法国海港的船只进行更严密的监控。

更为严重的,这个岛屿不是远在美洲和印度的海岛,而是与法国大陆紧紧相连的一个海岛,占领这个岛意味着英国已经打到了家门口,这对法国的士气伤害巨大。

此时的法国几乎没有了任何的谈判资本。法国必须争取到新的谈判筹码,他有两个希望,一个是汉诺威,一个是与西班牙的结盟。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与汉诺威的战事显然没有那么可靠,舒瓦瑟尔当然知道。所以,他现在最硬的抓手就是与西班牙的结盟。

不过,好在与西班牙的结盟的事并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在法国国内,当舒瓦瑟尔在国务会议上提及此事时,国王路易十五很高兴,称这是新的家族盟约。

路易十五对形式很重视。

与西班牙的结盟谈判很快进入了细节阶段。西班牙要求如果西班牙参战,那么法国占领的梅诺卡岛就要给西班牙。

此外,西班牙还表示,希望法国在与英国的谈判中,让英国也能满足西班牙的一些要求。这一要求让舒瓦瑟尔很震惊,他无法想象西班牙怎么会提出这么不现实的要求。

舒瓦瑟尔当然知道,英国是不可能在与法国的和谈中考虑西班牙提出的条件,因此直接拒绝了西班牙的要求。

不过,西班牙认为,如果法国和英国的和谈还在继续,那么西班牙就无法与法国签订合约。因为一旦英法和谈成功,而西班牙的利益没有满足,那么与法国的和谈毫无意义。
于是,法国和西班牙的谈判陷入了停顿。

对于法国来说,与西班牙的合约是法国与英国进行有效谈判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与西班牙的合约,那么法国在谈判中毫无优势。随着法国在各个战场的失败,舒瓦瑟尔不得不重新考虑西班牙的要求了。

最终,他提出与西班牙签订两个合约,第一个是防守同盟,这个只有在与英国谈判成功之后才生效。这个条约是正常的防守条约。

第二个条约则是和谈的本意,即如果法国和英国在1762年5月1日之前没有实现和平,那么西班牙就要加入与英国的战争。

为了让西班牙同意这个条款,法国同意在与英国的谈判中要求英国满足西班牙的诉求。
这一点,正是西班牙一直想要的。如果成功的话,西班牙不费一兵一卒,还能在法国和英国的和谈中得到很多好处。

舒瓦瑟尔的这一让步,是为了让西班牙明白法国的诚意。

但是,问题就在于,舒瓦瑟尔应该知道,英国在与法国的问题上都不会有太大让步,更不用说西班牙了。

舒瓦瑟尔能够这么做,其实已经表明,他对法国与英国的议和已经不抱太大希望。此时的他,更寄希望于与西班牙的结盟。

因为,虽然舒瓦瑟尔许诺会在与英国的谈判中考虑西班牙的利益,但是一旦英法本身的谈判不成功,这一许诺对法国没有任何伤害。

于是,法国和西班牙的结盟一事就这样敲定了。

舒瓦瑟尔也准备放手与英国的谈判了。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四)英法谈判

舒瓦瑟尔是在6月中旬,也就是英国占领了贝莱岛之后,同时也是在法国和西班牙的结盟板上钉钉之后,才向英国拿出了自己的谈判条件。

这个时机的选择,舒瓦瑟尔也是有充分的考虑。

一方面,虽然法国丢了贝莱岛,但法国与西班牙的结盟基本已经确定,这让法国手里多了一张牌。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准备,法国的陆军终于启动,准备再次合围布伦瑞克率领的大英国王军。如果法国获胜,那么法国的谈判优势将更大。

就像一般讨价还价一样,法国最开始的谈判条件可谓是狮子大开口。

法国要用梅诺卡岛来交换英国占领的瓜德罗普岛(加勒比海)、玛丽-加朗特岛(加勒比海)、还有格雷岛(西非塞内加尔附近)。

同时法国愿意割让加拿大,但是布雷顿岛要归还给法国。

此外,法国还希望获得在纽芬兰渔场的捕鱼权,为此法国愿意放弃他在欧洲占领的一些小公国(此时法国还占有黑森等小国)。

为此,英国内阁紧急召开了会议,最终就以下问题达成了一致:

整加拿大都必须划归英国,这里包括布雷顿等所有一切领土。

塞内加尔和戈雷岛也要全部归属英国。

同时,贝莱岛可以用来交换梅诺卡岛。

而如果法国希望换回瓜德罗普岛(加勒比海)、玛丽-加朗特岛(加勒比海),那么法国就得放弃他在欧洲占领的小公国。


这里可以看出,威廉·皮特不遗余力要占领贝莱岛的意义。

法国之所以提出要用梅诺卡岛以一换三,毕竟梅诺卡岛在欧洲,比起三个海外岛屿的政治意义要大一些。但是,英国此时可以用新占领的贝莱岛来交换,而远在海外的海岛可以用来交换并非英国领土的小公国。

皮特的算计可谓相当老辣。

不过,英国内部还是就一个原因产生了分歧。那就是纽芬兰渔场这个老话题。

皮特坚持,纽芬兰渔场必须为英国独占,但是内阁的议和派觉得可以让出一部分,毕竟这么大的渔场英国也无法全部占有。

但是,皮特考虑问题的方式并非仅仅是经济的,而是战略上的。

英国的立国之本在海军。但是历史证明,海军并非是花大价钱修造船只就可以了,更重要的船员的素质。

法国有能力造出优良的船只,但缺少高素质的船员,这是他无法与英国海军对战的根本原因。

英国的海员素质之所以高,要归功于英国的《航海条例》等法律,让英国有大量水手可以随时应招参加海军。

但是,水手的日常训练靠什么?当然主要是捕鱼。

水手为了捕鱼经常数月漂泊在海外,可以很好地提高水手的素质。皮特坚持独占纽芬兰渔场就是为了让法国水手没有练兵的机会。

大部分阁员都认为拒绝让法国在纽芬兰捕鱼,会让法国失望,从而降低和谈的成功率。
不过,皮特的主张受到了布特的支持。

我们知道,内阁有三个巨头,皮特、纽卡斯尔和布特。现在是二对一,于是皮特占了上风。

不过,皮特也知道,与前面几个条件都有理有据不同,直接拒绝法国在纽芬兰的捕鱼权确实不好开口。

因此,在最终的答复中,皮特提出另外一个要求,法国要拆除在敦刻尔克的工事。敦刻尔克是法国的一个劫掠船中心,这里的船只时常外出劫掠英国商船,但是在敦刻尔克受到了法国的保护。

不过,皮特并没有提及法国同意拆除敦刻尔克后可以获得捕鱼权。

他之所以提及此事,是为了增加筹码。法国如果拒绝拆除敦刻尔克的工事,那么英国可以以此为借口拒绝法国在纽芬兰的要求。

而皮特几乎可以肯定法国不会同意拆除敦刻尔克的工事,因为这不是钱的事,而是太伤面子了。

路易十五这种好面子的人,是不可能让别人逼着去拆自己家的墙的。

事情的进展果然如皮特所料。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当英国大使告知舒瓦瑟尔英国的条件后,舒瓦瑟尔告知英国大使,法国可以不要布雷顿岛,但是必须在那里有一处小港口,可以用来晒鱼;法国必须要有在纽芬兰渔场捕鱼的权利,而且法国也不会拆除敦刻尔克的工事。

显然,问题的核心依然是纽芬兰渔场。

英国大使很快向内阁通报了此事,并且告知内阁法国很快就会给一个正式的答复。此外,大使在报告中还提及了法国有可能和西班牙结盟的消息。

大使的通报让英国内阁有喜有忧。显然,法国做出了很大让步,这表明议和是有机会的。但是法国西班牙结盟的消息让英国内部的议和派非常的害怕。

他们要的是结束战争,更不要提再扩大战争了。

为了让避免这种情况,议和派决定在纽芬兰渔场一事上做一些让步。

为此,纽卡斯尔派人游说布特勋爵,最终布特勋爵也同意了议和派的意见。但纽卡斯尔并没有派人去游说皮特,因为他知道那没什么用。

最终,内阁主要成员在皮特缺席的时候,一致同意法国不需要拆除敦刻尔克工作,而且可以在纽芬兰渔场捕鱼,同时还可以给法国戈雷岛的一个港口。

要知道,此时皮特刚刚签署了进攻马提尼克岛的命令。

不过,纽卡斯尔认为有了布特勋爵站在这一边,议和派的力量便占据了多数,皮特也不得不服从多数的意见。

此时,议和派已经满怀信心的等待法国的正式答复了。

然而,法国的答复却迟迟没有来。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答复的延迟让英国内部的议和派心里十分焦急。

他们一致认为是皮特在答复中的强硬立场让法国无法接受,才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种互相指责是最容易产生隔阂的。

纽卡斯尔等议和派对皮特在议和中的顽固态度已经忍无可忍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布特勋爵虽然刚开始与皮特站在一边,但是后来很容易就被“说服”。这一操作,可以说更好的凸显了皮特的“顽固”,让皮特在内阁中更加孤立。

而这其实就是布特勋爵的计谋。他在内阁中的目的就是要让纽卡斯尔和皮特之间水火不容。

不过,法国答复迟迟没有来,让英国更加着急。此时,海外传来了消息,一个是法国在印度的总部本地治理投降。当然,这事其实在年初就已经成功,只不过路途遥远,刚刚传过来。另外一个胜利是英国占领了多米尼加岛。

对于议和派来讲,新增的胜利不仅不能让他们高兴,反而让他们觉得多余。因为,法国失去的越多,他进行和谈的意愿就会越低!

终于,到了7月20日,法国的正式答复来了。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五)皮特下台

然而,看到这个答复的议和派却傻了眼。在答复中,法国几乎没有多少让步,纽芬兰渔场必须有,布雷顿角也必须有,梅诺卡岛还用来交换瓜德罗普岛(加勒比海)、玛丽-加朗特岛。

此外,印度的问题也被提及,法国要求一切恢复到1754年,也就是战前的状态。要知道,此时英国和法国都得到了本地治理陷落的消息。

总的来看,法国的答复与英国大使的报告完全不一样。

法国几乎没有丝毫退让。

这让已经做好让步的议和派几乎无所适从。

然而,更“可怕”的消息还在后头。7月21日,英国内阁得知布伦瑞克再次击败了法国。

在汉诺威地区法国和大英国王军打了很多年,一直都保持你来我往的态势。1761年初,人数劣势的布伦瑞克决定像往年一样发动冬季攻势,在2月就向两支法军中的一支发起了进攻,不过最终还是失败退兵。

不过,布伦瑞克的进攻还是毁坏了法军的物资供给,也打乱了法军在年初包围不伦瑞克的计划,使得法军的进攻延期到6月才开始。

6月份,法国的两支大军开始集结。意识到威胁的不伦瑞克想各个击破,但却被法军识破,法军迅速集结了一支9万人的大军向布伦瑞克发动进攻。7月16日,贝林豪森之战打响。

这场战役,我们就不再着墨太多。其结果就是法军再次战败,伤亡4700人,而英军只伤亡了1400人。

战争的胜利当然是喜事,但是却让和谈胜利的曙光更加暗淡。

果然,7月23号,就在贝林豪森之战的消息传到英国第三天,法国派驻英国的谈判大使向英国提出了新的谈判要求。

第一条,法国要继续占领普鲁士在莱茵河地区的领土,以供未来奥地利与普鲁士谈判;其次是英国不能让布伦瑞克率领大英国王军帮助普鲁士。

这一条倒还好说,关键是第二条。

法国表示,西班牙提出了三条意见,这三条意见,也要在英国和法国的谈判中予以解决。

法国的新条件,震惊了英国内阁。

谈判也就由此终结。

7月底,法国向奥地利、西班牙还有瑞典发出照会,告知他们法国终结了与英国的谈判,并开始准备新一轮的战争。

就这样,舒瓦瑟尔很快就转向了战争,就跟他从来没有真正认真对待与英国的谈判一样。

但是,英国这边却是一地鸡毛。

皮特可以得意洋洋的说,自己一开始就觉得法国的谈判根本没有诚意。法国不过是借着和谈拖延时间,顺便影响英国的海陆军行动。而自己幸亏没有被蛊惑,而是坚持着原先的安排,这才没有将这一年白费!

皮特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其实,舒瓦瑟尔从一开始就对与英国的谈判没有太大信心。他现在就像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期的英国一样,必须要拿到一定的谈判筹码才能认真对待谈判。

不过,在纽卡斯尔等议和派看来,正是皮特在谈判中的强硬立场导致了谈判失败。如果皮特能够在纽芬兰渔场一事上做出些许让步,谈判也不会这么快就失败!
楼主:vinifera1001  时间:2021-04-09 13:25:26
由此,内各种的矛盾逐渐激化。内阁中的四号人物,也是纽卡斯尔的得力助手的哈耶克,一直是维护皮特和纽卡斯尔关系的重要人物,经常在纽卡斯尔面前帮皮特说好话。

但是,这一次谈判失败后,他对皮特也十分的不满。因为,他实在也不明白皮特为什么要坚持英国独占纽芬兰渔场。

嫌隙越来越深,冲突马上就要爆发。

英国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紧急而重大问题,那就是该怎么处理法国和西班牙的结盟。
西班牙与法国签订的条约,很明显是一个同盟条约。因此,西班牙很可能要参与到战争中来,这意味着英国不但无法议和,还要扩大战争。

对于皮特来说,正合其意。

于国家而言,与西班牙开战,英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掠夺西班牙在加勒比以及南美洲的大量殖民地。

于其本人而言,战争的继续,可以让他继续做内阁乃至整个国家的领袖!

于是,皮特在英法谈判失败后,立即着手准备与西班牙的战事。

但是对于纽卡斯尔和布特来说,此时英国和西班牙尚有回旋的余地。而且,英国绝对不能再扩大战争了!

纽卡斯尔一直都是议和派,他不像皮特那样有彻底打垮法国的决心和信心。而且作为首相,也就是第一财政大臣,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了英国的财政压力。

对布特和其背后的乔治三世来说,他们更不能容忍战争继续扩大。这样会让皮特,以及辉格党的权势更大,让他们的掌权更加遥遥无期。

而此时皮特针对西班牙的备战行动,比如加强直布罗陀的战备、整修战船等措施,不但没有缓和两国关系,反而会激起西班牙的反感。

于是,这两派达成了一致,那就是皮特必须下台!

既然大家都已经同意了,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布特通知内阁阁员,国王乔治三世希望皮特离开内阁,并要求各位阁员到国王那里去表达对皮特政策的反对,也就是支持国王的决定!

此时已经是孤家寡人的皮特,自然了解自己的处境。当然,心高气傲的皮特是受不了被免职的屈辱,于是在10月2日辞职了。

皮特的下台,首先在于路线之争。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探讨过这皮特和纽卡斯尔这两派的选择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有想要维持自己的权力现实的政治需要。

但究其根源,这两派的分歧在于对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看法不同。
在皮特看来,英国是可以做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而当在他面前的障碍就是法国。因此,英国要的不是打败法国一次,而是要彻底的击垮法国。

在议和派看来,英国是欧洲各国中的一员,而且会一直如此,他终归要与欧洲各国和平共处。英国即使击败了法国,那还会有别的国家出来阻挡英国的称霸之路。除非英国有能力实现整个欧洲的大一统,但显然英国没有这个能力。

在前面的故事中,大部分人都会自然地选择站在皮特这一边。因为就当时来看,皮特被称为“伟人”是当之无愧的。

英国与法国已经较量了半个多世纪。一直以来,英国都是靠着与欧洲各国的大联盟才勉强击败法国。

但是,在这场战争中。英国用“大英国王军”陆地对垒法国的陆军,在海外更是用舰队围攻法国殖民地。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英国和法国一对一的较量。

而且,英国获得的全面的胜利。

对于英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的胜利。

而这方面,皮特居功至伟。

但是就长远来看,孰是孰非,我想还是很难说的清楚。

我们只是知道,英国确实击垮了法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风光无二。但随后俄国、德国,再到后来的美国相继崛起,以各种方式挑战英国。

而英国最终的左支右绌中,失去了他的帝国。

到现在,日不落帝国的梦不但没有大英帝国前进的动力,反而成了他重新出发的负担。
不过,现在说这些为时过早。

赶走了皮特之后,内阁的主要任务是安抚西班牙,防止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为此,原先皮特已经开始或者计划开始的动作都暂停了。

但是,主动权已经不在英国手中,西班牙已经决议参战了!英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1762年1月2日,英国向西班牙宣战。

虽然皮特因为西班牙问题而被迫下台了,但是当英国发现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时,他并没有迟疑,而是直接开战。

英国的舰队立即出动,向着大洋里的西班牙船只驶去。

既然要打,就要打的漂亮。

楼主:vinifera1001

字数:293476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4-16 19:15:00

更新时间:2021-04-09 13:25:26

评论数:184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