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所以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不是 那么“广义”。

它只是在 当物体的时空尺度 远小于 整个宇宙背景 的特殊情况下适用。

如果一个宇宙中,只有哥哥和弟弟两个物体,那么无法区分是 哥哥在运动还是弟弟在运动,不管他们怎么相对运动,他们始终一样年轻。

若在我们的宇宙,存在一个相当于 三分之一宇宙大小的星系,此星系加速远离另外三分之二的宇宙之后又返回。那么此星系时间确实会变慢,但变慢程度肯定就不是狭义或广义相对论所计算的精确数值。

此时,必须要考虑到 整个宇宙全集时空的总量,相对静止的宇宙时空的量,以及 相对加速运动的宇宙时空的量。

必须要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了。

如果实验仪器足够灵敏,那么理论上,通过比较 以相对论计算出的时间快慢差 和 实际时间快慢差,就可以算出 宇宙全集时空的重量。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李耳云升 2017-06-13 09:07:55
我可以断定宇宙总量是不可知的。因为上帝有无限可能。凡我们所得到的固化的量必然是相对的,哲学上来说,宇宙必然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可以推理出宇宙总量不增加不减少,但我们却无法确定具体总量是多少。微观上达到一定程度就是走向不确定性,宏观上其实也是同理。
相对的生命永远只能相对确定与其对应范围内的事物与道理,这个范围大小代表了生命层次的高低,凡范围大的必然生命层次......
-----------------------------
当然,上面我说的宇宙时空总量,并非指宇宙的最终层次。

而是指 咱们目前能感受到的,能导致和产生 时空效应,惯性效应 等表象的东西的总称。

名为“全宇宙时空总量”,实际上只是在 房间里谈论桌布的总面积。

这块桌布,就是我上文所名为“全宇宙时空”的玩意。

至于这块桌布下面还有多少层桌布,桌子有多大,房间有多大?

那是更上层次的事情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李耳云升 2017-06-13 09:07:55
我可以断定宇宙总量是不可知的。因为上帝有无限可能。凡我们所得到的固化的量必然是相对的,哲学上来说,宇宙必然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可以推理出宇宙总量不增加不减少,但我们却无法确定具体总量是多少。微观上达到一定程度就是走向不确定性,宏观上其实也是同理。
相对的生命永远只能相对确定与其对应范围内的事物与道理,这个范围大小代表了生命层次的高低,凡范围大的必然生命层次......
-----------------------------
既然是在思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所默认的研讨层次就处在 时空 这个相对性层面。

我说广义相对论不广义,也仅仅是认为,当我们在研究桌布上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若物体的尺度 达到了 桌布的尺度,那么 广义相对论的就需要修正了,必须要考虑这块桌布的大小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天涯也沦落到需要机器人来顶贴加气氛了吗。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鹏阅 2017-06-19 10:34:00
这是第二遍学习,也在认真的整理笔记。对于楼主的解读方向非常认可,也佩服直至。但是对于个别的细节,还有一些个人的看法。这里的道冲和下面的渊,楼主是分开来解。窃以为冲和渊是否在说同一件事情呢?如果说水壶里的水用不完,应该不会用“盈”这个字。用不尽是不是更准确?所以这个盈是否是在说“渊”呢?

------------------------
答: 完全可以把冲和渊理解成一个事物。

可以解释成 水壶的水用不完,也可以解释为 装水的杯子 装不满。

这两个事件是一体的,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东西,讲的都是一个意思。

因为端起水壶倒水进杯子,这个动作是形容道去施展“变幻相对性”这个作用,来生成万物万象。

道,即是水壶,也是杯子。它即生成万物,也容纳万物。即生成无限,也容纳无限。

水壶 和 杯子,都是形容 道的容量。 而道,是 没有“容量”这个相对性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鹏阅 2017-06-19 10:34:00


另外:在第二章说到音声相合。楼主翻译成音阶不同是不太严谨的。音是指物体依靠本身发音器官所发出来的声音。例如鸟叫,人唱歌。而声是指因外物的作用而发声。例如演奏乐器或者自然界的风雨雷电。也是一种相对性。这种相对性包括主体,音色,和声,混响,声向等。而音阶只是指音的高低。

如果对于帖子来说,这种瑕疵无伤大雅。如果对于成书,可能还需斟酌。

===================================

音声 确实可以说包含多种相对性。

只要理解 它是由相对性构成的就行,不管它有多少种。

老子在第二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指出 万物皆靠着相对性而得以显化。

相对性,是老子思想的基础起点。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哈哈,庄子 完全可以作为道德经入门材料。

网上有很多翻译的很好,得其神髓的译文,真是简单易懂。

不像那些翻译道德经的,大部分都是牵强附会,格局太小,在表面事例里打转转。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无奇之道 2016-04-27 03:31:05
先看看对道德经注解流行的版本,看看世人是如何误解的。
我随便搜索了一下,从网上复制黏贴来的。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
-----------------------------
@在渊鱼 2017-06-27 22:13:37
道德经说的就是“这世界太牛逼了!牛逼到我讲不清楚你们也听不明白!”
-----------------------------

恰恰相反。

老子是说,这个世界太简单了。

简单到说出来你们不相信,反而很多人大笑他SB。

少部分人半信半疑,却不照做。

极个别信的,并且照做的,且能灵活运用的,则超凡入圣。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屌丝男士3号 2017-06-30 20:15:26
有一事想请教,学哲学的人和高级的辩证思维者,是不是都是非常孤独的?应为他们考虑问题会比一般人较为全面,深刻,导致和一般人说不到一起,大部分人都是从一个点出发,而懂的辩证的人是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就导致了和大多数人思维的对立,说不到一起,他们也不理解,我们也暂时改变他们的想法,这样就会出现一种孤独感,感觉不被人理解,认同,而自己感觉他们太肤浅,思维不深刻。最后变得少言寡语。遇到问题自己和自己辩......
-----------------------------
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正常现象。人生知己难得啊。

但普通人只是偶尔发发感慨,过会也就忘了。

而爱思辨的,往往想太多,思维走的越远,找到知己就越难。

所以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是应该的,100年前能理解爱因斯坦的又有几个呢?

但是,生活不仅仅是相对论啊。思辨仅仅是一小部分。

思辨的时候感到孤独,缺乏认同。不必要唱k撸串也孤独?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偶然在知乎网上看到 庄子的译文,其中对尚贤 的理解,和我第三章理解的一致。
算是互相验证。

看不懂道德经?先看庄子的白话译文。两者宗旨完全一致。

下面看看庄子怎么论述尚贤的。和我137楼对尚贤的理解,完全一致。
=======================================================

齧缺遇见许由,问:“你准备去哪里?”许由回答:“打算避开唐尧。”齧缺说:“你说些什么呢?”许由说:“尧孜孜不倦地推行仁义,我真担心他为天下之人耻笑。千年之后,一定会人与人相食啊!百姓,并不是一盘散沙,有爱则亲,有利则至,有了希望就会勤奋工作,奖惩分明就会努力上进,但如果不得人心倒行逆施,他们就会四散逃离。如果仁义能带来特殊照顾和特殊利益,大家肯定不会抛弃仁义,而要争先恐后地利用仁义。于是仁义之行,就成了虚伪的代名词,而且会被禽兽一般贪婪的人所利用。以一人之力造福天下,不过是昙花一现,不会持久。

作者:马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820351/answer/17037377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sviol 2017-07-09 17:15:42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28670-1.shtml请问楼主对这个怎么看。
-----------------------------
写挺好的。

只是还仅是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还不够本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sviol 2017-07-09 17:15:42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28670-1.shtml请问楼主对这个怎么看。
-----------------------------
@无奇之道 2017-07-10 02:04:27
写挺好的。
只是还仅是站在儒家思想的角度去思考,看待问题还不够本质。
-----------------------------
@sviol 2017-07-10 10:12:23
读过楼主的帖子,明白了水中月的心境。这与心经的无善无恶心之体。金刚经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好像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说上面这个帖子是儒家角度下的修心。佛家的有法华经二十八品这些(我没看懂)...。那么从道德经的本质来看,修心的历程是怎么样的??
-----------------------------
你说的没错,佛家,儒家,道家,修心的目标都一样,只是描述方法不一样而已。

从道德经来讲,用我的语言来描述,那都叫 【去相对性】。

不断的去相对性了,则无分别心,从而不执着于任何一面,从而获得更上层次的全面。

用道德经的原话来讲,那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yinghua113 2017-07-16 23:58:26
好久没来逛了,想找几个特定人的发言,都不好翻。楼主从相对性到物理学,总感觉丢不开一些东西。
在翻的过程中,发现楼主很多东西都在变换立场的回答,所以不究竟,不痛快。就比如翻到本无相对性,和道在加减相对性的两个回答,不知楼主本无相对性的是什么?加减相对性的道又是什么?
当然,楼主的解析非长不错,让人豁然开朗,但是如果在这里面又去扒出什么东西出来。那真是事与愿违。
@一之门 @两者同出
-----------------------------

之所以觉得我变幻立场的回答,那是因为问题本身就是基于不同的角度。

至于道是什么。我在2356楼 的 “5步教你彻悟道德经”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麻烦你细细看过,咱们再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田禾鸟 2017-07-26 16:50:59
似懂非懂以为懂,知而知之实不知。无知知之为之无,有知知之为之有。以有辨无无无无,以无观有有有有。往来来往本无碍,知不为知和方至。明镜在前垢不去,枉费楼主语万言。
-----------------------------
谢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有水沙漠 2017-07-31 00:22:55
从上周四到今天连续追楼主的贴。感觉楼主果然大才,只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去运用加相对性呢?看到了2356楼你的解释还是不得要领。
-----------------------------
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取决于具体的事物,具体的环境。

我也仅是初入修行,自觉目前并不具有指导大家在生活中具体运用的能力。

只能说,一切事情尽量去做到 不要执着任何一面,尽量做到平衡。

具体事情,则要靠自己自行感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有水沙漠 2017-07-31 09:36:44
从任继愈的《道德经》解读,到赵家大叔的解读,再来看楼主的解读,个人认为道德经这么高深的东西当中必然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贯穿其中,因为“大道至简”。楼主的解读让我有摸到了门道的感觉,等我再反复研究一下你的“五步法”。因为我确实是普通人,顿悟有难度。
-----------------------------
彻悟5步是对大众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容易贯通的逻辑。

我在解释道德经时,尽量做到不只从某个具体事物方面来解释,而是从“相对性”这个本质上来解释。

明白了本质,再去运用于表象,就可以一以贯通,御尽万法根源。

希望对你有帮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哈哈,今天在知乎看到,原来道藏还有本书专门讲 相对性变幻的,叫 化书。

以下为转帖:

作者:大阴阳论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937463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谭无稽来源:微信公众号“大阴阳论”(ID:dayinyanglun),专注佛、道、易、王阳明的高品质原创。

《化书》:穷极造化的奇书《化书》这部被收入《道藏》的道教之书,一眼看到就是吸引了我的。了解之后也深深觉得,世人只知易、老、庄等寥寥几部源初经典,是多么可惜。很多后世之书,其精彩和深邃程度是一点也不差的,《化书》毫无疑问就是其中一部。不同的只是,没有那些源头经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书,这书却在源头经典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地发挥、发掘和发微,同样具备巨大的独创性。这是一部本于黄老、通于老庄而将儒释道熔铸一炉,最终归于天道根本的奇书。

《化书》的旨归如其名所示,是讲“化”的,一切皆化,万事万物的根本就是个化。化是变化、转化,也是化成、化去。易经讲化,老庄也讲化,可从来没有一部像《化书》这样专门讲化、并讲得如此全面透彻的书。化之所来,化之所去,化之中间脉络,化之在于天、地、人、世,原理是怎样又该怎样去做,全都讲到了。可以说,化道是中国文化之道的眼目所在,《化书》则堪称描睛之作。

所以明代学者谢肇淛在《文海披沙》中言:“《道德》、《南华》之后,此其翘然者也。”心学宗师李贽更是说:“若关尹子之《文始真经》与《谭子化书》,皆宜随身者,何曾与释迦差异也!”《化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五代十国时道士紫霄真人谭峭。而最初的署名则是宋齐邱,乃当时南唐一个政客。与谭峭同为道教内丹学派钟吕系统第四代传人的同学、著名高道陈抟,则告知弟子张无梦真正的作者,乃谭峭授之宋齐邱而被窃为己有,实是谭峭见宋齐邱仙风道骨而托付却看走了眼,后被张无梦弟子陈景元记录下来。鉴于此书的深邃精彻、对道教内丹修炼的诸多涉及、陈抟老祖之言的可信性,以及历史上的宋齐邱只是个品行不佳的官僚,谭峭说显然更能成立,为后世所认可。《化书》分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110章,形式类似《老子》,章节短小却玄旨甚深。其中开篇的“道化”卷24章乃全书的纲领,道尽旨归所在,其他五卷皆是在此纲领下,在内丹修炼、道德修养、经世致用等方面的具体诠解和发用。所以要把握全书的究竟精义,道化卷是重中之重

。可惜这样一部在中国思想史和道教思想史上有着很大影响的著作,如今不仅少为公众所知,也不为学界重视,连一部当代学者的正式译注都没有。下面本人就试着对道化卷做一个全面深入的解析,期冀能让大家对此书的主旨精义有个了解和把握。总结起来,《化书》在根本层面告诉我们的就是:天道生化的四大气脉、三大气机和一大气门。四大气脉:天道至深的运行机制《化书》言化,到底是怎样的化?

概括起来就是四种。

天道之化道化卷首章《紫极宫碑》开篇就提出一种根本的生化模式:“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这便是天道之化,万物莫不在其中。这个模式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它还有内藏的东西。虚对形,便是虚实。天道变化,就在虚实之间。天道之化从虚开始,是因虚为道性,道体则是变,道性之虚就含蕴体现在道体之变中,“实”则是变中的一环,只是暂有、暂实。变化永恒而虚性常在,所以虚实的无尽转换就是必然,而成道的完整展现。从万物之内看,道便是亦虚亦实;跳出万物看,则就是非虚非实。《紫极宫碑》章所以说:“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形影》章所以说:“无实无虚,可与道俱。”神对气,便是神气。神为气之性,气为神之体,一为灵性一为物性,万物皆基于神气而生。《神道》章言:“太上者,虚无之神也;天地者,阴阳之神也;人虫者,血肉之神也。其同者神,其异者形。”气上,也是一样。神气对有形,便是内外一体的完整。神气是虚性的展现,有形是神气的展现,所以无论神气与有形又皆归本于虚。万事万物就是这样以虚为本源和始终,以神气为中转和流通,而处在有形的无尽循环变化中。生道之化万物皆本天道而化,人当然也是一样。道化卷对于人身的生衰变化,给出了最完整的过程演示。

《死生》章言:“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万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这看上去似乎是常识,却同样不像表面看来那么简单——你有没有发现,气所化之后一直到死,全部可归于天道之化的“形”之中?这便是玄机所在。我们可以看到,这有形的一系列变化是落在生死的轮回内的,而虚、神、气则至简而永恒。那么出离生死、摆脱轮回要从哪里下手,也便很明白了。所以《死生》章接着说道:“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死,形可以不生。”其中既有天道的不可违,也有人之所能为。能为的就是“虚而乳之”,以虚来哺育自己,便是入不生不死的路。道教称修仙之成为羽化,便是一种虚态。肉体能不能修成如此且不说,精神必是可以的。能不能长生不死且不说,可益寿延年是一定的。世道之化人身小天地,人生小世间。世间又是如何依天道而化的呢?


《大化》章言:“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从形化精开始,便是具备了欲望的底子,其后的一切生化便一步步奔着愈加堕落而去,从知礼到争夺,是一条显明的败亡之路。于是我们就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基于如何深刻的洞察。


一个社会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人之所谓追求,遵循的也正是这个路径;人所追求的一切东西,都是这个链条中的某一环。其实质为何,其终点通向哪里,便很明白了。这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很精,他的下场一般就是好不了的。《化书》对这整个过程完整、细致的发掘,让我们真正得以看清其中的因果和脉络,是多么珍贵。形化精如同一道分水岭,是守住形之前的东西,还是落在精之后的一切,正是凡圣的真正区别所在。灵道之化以上三化都属天道演绎,不算神奇,且属于渐变。除此之外,《化书》还提到了一种神奇的突变的化,这化看上去无稽,其实极尽玄妙。《蛇雀》章言:“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老枫》章又说:“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蛇可以变成龟,雀入海可以变成蛤,老枫树可以变成仙人,朽烂的麦秸可以变成蝴蝶,贤女可以变成坚硬的石头,山中的蚯蚓可以变成百合花。总之,不仅无情物可化无情物,有情物还可化有情物,无情物还可化有情物,有情物还可化无情物,而且是突变为截然相反的另一种存在——蛇曲速与龟圆拙、天上雀与海中蛤、朽麦之丑与蝴蝶之美、贤女之软与贞石之硬……其中所蕴含,首先是阴阳感通之道。但这听上去是神话,就像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有人将《化书》、《国语》、《抱朴子》等书中都提到过的这种转化,解释为前科学时代的蒙昧,就像朽麦化为蝴蝶,生长在农村的人都知道,腐烂的麦秸堆里的确容易生蛾子,看上去的确像是烂麦秸变成的。现在我们则知道,那是因为蛾子在烂麦秸里产了卵,所以最后变成蛾子。可是仅仅如此吗?能这样用科学解释的恐怕只是小部分,不能解释的则恐怕是大多数。别的且不说,就说生物进化,地球最初以及很长时间内是没有生命的,从没有生命到有生命,不是从无情物化为有情物又是什么?就是从生活经验看,虽然不明白其中道理,但常常感觉只要有了生存的条件,有些生物就会出现,就像是突然出现的,比如下雨后原来干燥的地上出现一汪水,这水里就会出现各种水生物,不知从哪里来的。我们不必纠结在科学非科学之辨,《化书》这里真正要说的、也是那极尽玄妙处所在,是万物有灵。这点却是靠得住的,但需要靠灵性去把握,就像那些老物件我们都会觉得有灵气,活得久的动物我们都觉得会成精。大蛇渡劫、黄大仙讨封等民间传说不论真假,那都是从这种灵性中生发出来的。而连人都有灵性,造化又怎不会有、怎会不显现于万物?无论如何,相不相信、足不足够有这种灵性,是判断一个人道根深浅、悟性高低的先决条件。这就像我们小时候听鬼怪传说会相信,而那时我们的心是悠远的,与天地万物有着最紧密的贴合,因而与道无比亲近。反而成年所谓理性、懂事后,越来越割裂、狭隘、逼仄、浅薄。所以《老枫》章接着说:“是故土木金石,皆有情性精魄。虚无所不至,神无所不通,气无所不同,形无所不类。孰为彼,孰为我?孰为有识,孰为无识?万物,一物也;万神,一神也;斯道之至矣。”三大气机:造化之本、万物之根一切皆化,这化遵循的法则又是什么?《化书》的解答,指向三处。道性:万法归虚首先当然是“虚”。整部《化书》所本,便是这个虚字。《游云》章云:“太虚之中无所不有,万耀之内无所不见。”《天地》章说:“天地盗太虚生,人虫盗天地生,营虰盗人虫生。”人有元精,虚则就是万物的元精所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虚呢?最堪参照者,正是道家的无,所谓虚无,《道德经》言:“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佛家的空,所谓虚空,《涅盘经》言:“犹如虚空,无处不有,如来亦尔,遍一切处。”对于万物本性,无和空则都不如虚准确,因为明确指向一种非有非无的性质,而不会有任何歧义和倾向。无和空又是什么?万物皆变、永无休止,变即非实,所以是从乌有中来、到乌有中去、显乌有之性,这就是无;一切都是因缘假合,聚散无休、暂有还无、终无实处,空性始终氤氲其中,这就是空。无和空本无两样,都是一种幻的性质,是万事万物的底色和根基所在。说白了,虚就是道之性,天地万物所内蕴的根本性质。性无形而非无,故说虚;性在一切事物内而承载和主宰一切事物,故说无所不在。万法虚中生,也终复归于虚。道体:齐同为一 虚生万物,何物生虚?便是万物之“一”。虚为一之性,一为虚之体;虚则一之象成,一则虚之性显;二者是互生和互成的关系。对两者关系最完美的表达,正是老子那句分量最重的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极静笃便是虚,并作而复便是一。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化书》的一,明显的来源是庄子的《齐物论》。《齐物论》的主旨就是万物齐同而归一,因为一切都是相对,一切与更大的比无不是大、跟更小的比无不是小,处在忽此忽彼的不断转换中,寿夭、美丑、善恶、是非等无不如是。那么一切放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考量,便是消泯一切界限而齐同一体,终归于《齐物论》的主旨一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人的分别,皆因看不到这无边的整体和相对的实质,而落在了局限中。道化卷又是怎么说的呢?《枭鸡》章举报晓公鸡以昼为昼、以夜为夜,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则以夜为昼、以昼为夜的例子,说明昏明相对的道理,得出“能齐昏明者,其唯大人乎!”的结论。《四镜》章直言“无大小、无长短、无妍丑,无善恶”。《铅丹》章更是明确说“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则可以蜕五行、脱三光”,三光就是日月星,这是说能得齐一之道,便能出离得脱于二元对立的困缚扰乱、循环不休,这就是所谓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一之理。这理概括起来就是《大含》章所说的:“声导气,气导神,神导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声、气、神相导相含……。”万事万物是相互含摄、相辅相成的一体。此外还有一之境。《齐物论》的最后是“庄周梦蝶”,梦见变成蝴蝶的庄子,醒来后分不清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而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分,这就是与物同化之境。 道化卷又是怎么说的呢?《形影》章说:“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乃知形以非实,影以非虚……”用一面镜子照形,用其余的镜子照镜子里的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所有镜子所照出的都是一样,形有其影、影有其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一切真真假假而混同莫辨。照形之镜便如同庄周,照影之镜便如同梦蝶,庄周与照形之镜是完整有了虚实混融之象的初始,都是那种混一之境的本源象征,而推演于无穷。“一”的两大内涵于是就很明白了——万法的归一,和本初的混一。混一之意又有两重,混同不分和如如明觉。庄周梦蝶所喻的是前者,庄子《应帝王》所谓“中央之帝为混沌”;照形之镜所喻的是后者,《应帝王》所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原理与境界,都在其中。所以《正一》章说:“太虚,一虚也;太神,一神也;太气,一气也;太形,一形也。命之则四,根之则一。守之不得,舍之不失,是谓正一。”元初是混一,万法终归一。道成:阴阳冲和“一”的达成,内以混同,外以相对。但这还没有触及内核。混同是什么的混同?阴阳。相对是什么的相对?阴阳。又是如何混一和归一的?交感冲和。阴阳冲和,正是那个内核。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正是一之象。不和便是分裂、对立和冲突,便是二。所以《龙虎》章云:“龙化虎变,可以蹈虚空,虚空非无也;可以贯金石,金石非有也。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在道教丹道思想中,龙为阳,虎为阴,化变自然就是阴阳交感冲和,所以能行履于虚空、贯通于金石,而成有无通融、物我一体、无始无终,这便是归一。儒释道三家共同的根本都是中道,究竟什么是中道、以及如何才是中道之行?最完整、明确而概括的回答,正是:阴阳冲和,明阴阳而行冲和。万法皆在阴阳内、皆依阴阳而运化,并以感应交通为法则。从事物中察知阴阳之所在,察之真切则自能生感应,能够感应则自能生交通。依此而行便是行中道,所得的那个东西便是中道本身。总而言之,阴阳冲和而归一,万象归一而虚显。欲明化道,这是要把握住的根本法则和气机。一大气门:逆行天道明道之后,又当如何入道?《化书》从至高法则、根本心法到核心法门,为我们推开了那扇玄奥的大门。至高法则:逆行天道张三丰《无根树》中说“顺为凡,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这到底是为什么?答案正在《紫极宫碑》章开篇那句完整的话里:“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之委就是道之顺,道之用就是道之逆。顺对于天道诚然是化生之用,对于化生出的我们则意味着愈趋表面、与道日远的滞塞不通。只有逆之而行回归虚的本源,才能像天道运行那般体用畅通,成为一个小宇宙的系统,反而才是真正的效法天道。这就是全部的道理所在。顺为凡,正是陷于欲望追逐的芸芸众生的写照;逆为仙,正是一切真修行者之所通行,一切的修行都是为了回归本源,都需要靠逆行天道。顺为自取灭亡之道,逆为长生久视之道,正如顺境毁人、逆境成人,就是因顺境通往贪取、逆境通往放下。《蛰藏》章所以说:“是以大人体物知身,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了解道教的都知道,内丹修炼的五大阶次正是: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有形之炼开始,逆行至虚无之道结束。根本心法:以忘养道如何炼?《化书》的根本心法,就是一个字:忘。《紫极宫碑》章接着说道:“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通过忘,从形的境界深入到气的境界,从气的境界深入到神的境界,从神的境界深入到虚的境界,然后既然是从实处逆修而来,又自然能得虚实相通的大同境界。大同境界就是圆通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什么是忘?这个心法的来源,也是庄子。庄子《大宗师》反复提到忘,“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相忘以生,无所终穷”……特别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直接说到了修法,也告诉了我们忘是一种层层深入的悟境,其实质是逐层出离表象,逐步超越有形之局,这需要通过不断深入精神来实现。入的越深则出得越远,则与大通道境越近,直至完全化入。所谓的忘,不过是不受所困、不为所动、不落心上,犹如片羽浮于太空、滴雨落于海上,而不是真的忘了。孩童无忧,智障常乐,狗咬完架很快又能一起玩耍,皆因能忘。所以他们比平常人更接近于道。局内则迷乱,局外乃清宁。核心法门:凝神入道又如何忘?《阳燧》章说:“……外视者昏,内视者明。是故载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长存。”明确指出“内视”之法。内视让人想到佛家的内观,是如如觉察观照而不作意,则“慧”起。“用神合真”又让人想到佛家的止法,是制心一处而使万念自然俱息,则“定”生。内视之义,当跟这两点都有会通,天道是一,一切正道必归于一处,一切正法必归于一脉。无论观还是止,需要的都是一份明觉的专注,用道教的说法,便是“凝神”。南宋高道白玉蟾将内丹修炼分为炼形、炼气、炼神三关,入手处则正是凝神。他在《玄关显秘论》中说:“今夫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凝神,正是开启天道逆行通道的那把钥匙,把住凝神一法,其他一系列功用都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专门的炼形、炼气不是不可,但都不是根本,都是为通往根本。凝神就是守一,守一是关键,守于何处则不重要。气息也可,丹田亦可,其他均可。结语:道成即术成《化书》道化卷之外的五卷,重点放在经世致用,所以它不是专门论道、专讲修炼的书,而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导向的,也就是入世。入世需要用术,《化书》对术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仁义者常行之道,行之不得其术,以至于亡国;忠信者常用之道,用之不得其术,以至于获罪……盖拙在用于人,巧在用于身。”用于人就是把仁义忠信这些修养只对别人讲,用于身就是用于自身的修炼,拙与巧是为其定性。这明白告诉我们,修道养德,就是最大的术。所以《紫极宫碑》章的最后说:“故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合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阴阳)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机巧之徒热衷于习术,好用权谋手段,其实恰恰落在下乘,乃自取灭亡的旁门左道。大术和妙术则是自我修炼境界的发用,方可通于变化、随机而应,则变化万千、神鬼莫测。无论王阳明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还是岳武穆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都是这个。道有了,术自然就有了,哪里需要专门学术。迷于术的,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所以《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以德为基,最大的德就是清静寂然,则万物皆备于我矣。如此之术,方能快而稳,方能远而高。有道即有术,道成即术成;大道大术,小道小术。奔跑在小道上的,是大多数;行走在大道上的,往往独行。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看看这《大化》章言: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

这不就是讲的 加相对性吗?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缥缈云雨 2017-09-15 08:14:50
根据可分性,任何事物都可无限一分为二下去,反者,二合一也可无限组合下去,永远都找不到那个道呀,我们只能描述他的作用。真是道可道非常道。
-----------------------------
生生不息 谓之易,谓之道。

什么是生?从一个相对性生出下一个相对性。

道是在不停的变幻相对性。

但这只是在人的视角去描述道的作用。

我们觉得它是在不停歇的变幻,无限的变幻。

可在道眼里,无限和一点没区别,不停变幻和从未变幻 也没区别。

我们眼里宇宙有无尽的世界和空间, 在道的眼里,万古如一瞬,万里如一点。不存在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缥缈云雨 2017-09-13 11:21:19
目前拜读高论到14页,突发奇想一个问题,不知和解,特提出来请教楼主及各位同仁,集合a和集合b,两者不存在任何重合之处,集合a内的集合c和集合b内的集合d,c与d之间有无共同的道。再,集合c能否包含集合a所有的信息,也就是说,人身体的一个细胞能否包含一个人的全部信息。
-----------------------------
写了一大段被牙叔吃了,简单说一下全息论的看法把。

我认为全息论是挈合 相对性变幻的。

因为理论上说,从任何一个相对性 都可以往下无限加相对性推演,也可以往上无限去相对性逆推。

所以从任何一个相对性,通过相对性变幻,都可以得到全部的相对性信息。

宇宙中任何一个物体(相对性),所体现出来的都是其自身A 与 所有的非A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宇宙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完全独立的,不存在一个没有任何 相互作用的 独立相对性。

就如水面上任何一个浪花,都是其与所有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所以说,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说是包含了其自身A, 和 所有非A 的(相互作用)的信息。

也就相当于 隐含了全集的所有信息。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