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6. 【道】的两大基本法则。


【道】的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演绎出了宇宙内的一切法则和规律。


所以老子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第一法则:【相对性变幻】法则。

因为【道】在宇宙内表现的作用是【相对性变幻】。所以在宇宙内表现出的第一法则,就是【相对性变幻】法则。


【相对性变幻】法则,是宇宙至高法则。这个法则说了什么呢?

1. 宇宙内一切事物都是从【无相对性的道】中变幻而来的。

2. 宇宙内一切事物都是 由n个【相对性】构成的。

3. 【道】的“变幻相对性”的作用 无时不刻的作用于 宇宙内的一切事物。



第二法则:【相对性平衡】法则。


【道】,无时不刻的对万物施加着两股作用力:一个是【加相对性】,一个是【去相对性】。

【道】的作用是【无相对性】的。所以它对待这两股作用力是平等的。

因而导致【加相对性】和【去相对性】的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成平衡。

此时,事物受到的总作用力为零。此平衡,称为【相对性平衡】。


不在此平衡点,则两股力量一方加强,一方减弱。它们方向相反,但大小不等,事物受到的总作用力驱使【相对性】复归于平衡。


所以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这就是对【相对性平衡】法则的高度概括。

假若【加相对性】的作用一直大于【去相对性】,万物将不断分化,却无法存续自身,宇宙将分化为无限个临时碎片。

假若【去相对性】的作用一直大于【加相对性】,万物将不断复归,最终宇宙归为混沌一片,宇宙万物无法存在。




【相对性平衡】法则,是宇宙第二法则。它是因【相对性变幻】法则而导致的体现。这个法则说了什么呢?


1. 在道的作用是永恒的,所以事物的常态必然是处在【相对性平衡】状态。


2. 人若打破【相对性平衡】,则必受到【道】的反作用力的碾压,最终被强制复归于平衡。


3. 人若不想受到【道】的惩罚,就要时刻小心的维持【相对性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步:如何才能遵从道?


前面说了【道】在宇宙内表现出的2大基本法则:【相对性变幻】法则 和 【相对性平衡】法则。


理解了这两大基本法则,人们就会问了:


1. 我们要如果做才能利用这些法则呢?


2.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遵守这些法则 从而免遭【道】的反作用呢?




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章节,通过大量的举例,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问题1: 我们要如果做才能利用这些法则呢?


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过变幻相对性来观察宇宙万物的规律和展现。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过变幻相对性,来利用事物。


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了解了相对性变幻,就了解了万物的基本规律。


第21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通过相对性变幻,来了解万物的生、发、演、化。

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相对性变幻法则,得知道包含天,天包含地,地包含人。所以下层子集要遵从上层母集的法则。


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通过相对性变幻,可从事物的“有相对性的”表象 得知 其“无相对性”的本质。从而可以运用无穷,不再困于表象。


第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保持其作用的“无相对性”,不要人为扭曲“相对性变幻”,那么万物将自然分化、达到相对性平衡状态。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偏执于某些“有相对性”的子集,则“相对性”可自由变幻,则可拥有全面的知见。


第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无所偏执的样子)焉,为天下浑其心。。--------------不偏执于某些“有相对性”的子集,则“相对性”可自由变幻,则可拥有全面的民众。


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
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
何故?以其无死地。--------------通过相对性变幻法则,得知:为了保持“生”的属性不再分化,就不应该置身于危险之地,以免“生”再变幻成(生的,继续生)vs(生的,变成死)的相对性。


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
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
常。-------------保持“相对性”的自由变换。不要阻挡“去相对性” 或 “加相对性”的力量。


第54章:。。。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通过相对性变幻法则,得知:法则随着 相对性变幻 而随之变幻。法则 需要和 相对性层级 相匹配,才适用。


第56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无相对性,则能包含全部、不偏不倚。


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
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通过去相对性,达到无相对性。从而使得万民自化、自然达成平衡状态。


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以【无相对性】的行为来统御天下,则行为不会伤害万民的类别。万民得于自化,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通过变幻相对性,人得知如何保持事物的平衡,预见事物的变化趋势,勘破事物的表象,分化事物的类别。


第69章:。。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通过去相对性,得到无限的用兵方式。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2. 人要如何做才能遵守这些法则 从而免遭【道】的反作用呢?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上层母集 对待 下层子集,要保持无相对性。如此下层子集 才能全面、不残缺。


第3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偏执于相对的任何一面,如此 相对性得于平衡,事物得于保持在平衡状态。人为激发相对性的失衡,则事物发生动乱。


第4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层母集 对待 下层子集,要保持无相对性。


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
道。
-----------不偏执于相对的任何一面,如此 相对性得于平衡。事物处于平衡状态,才是常见的状态。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不偏执于【有相对性】的表象,也能看到事物【无相对性】的本质。如此既能运用表象,又不失离本质。


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
可托天下。
-----------不偏执于【有相对性】的表象,也能看到事物【无相对性】的本质。如此既能爱惜权力,又不忘了权力的目的。


第15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持事物属性的平衡容量,不失平衡才能长久。




第22/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不偏执于相对的任何一面。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不偏执于【有相对性】的表象,也能看到事物【无相对性】的本质。如此既能运用表象,又不失离本质。


第27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偏执于相对的任何一面。


第29章: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相对性是平等的,去掉偏执,从而得以保持【相对性平衡】。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通过做为,使失衡的事物恢复了平衡,此时就要停下做为。再做,就过了平衡点,反而成害。


第31章: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维持【左】vs【右】的相对性平衡。


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采取反作用,必然是因为事物失衡了,不要没病先吃药,没倾倒就先后仰。这就叫懂得相对性平衡。


第38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可偏执于【有相对性】的表象的任何一面,而忘了其【无相对性】的本质。不可偏执于礼,而忘了根本的道。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
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
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
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万物若不能保持【相对性平衡】,则将被道碾压。因此,高贵的侯王,也要用低贱的称呼自称。不要做偏脆的玉,也不要做偏硬的石,要做到相对性平衡。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不可偏执于【有相对性】的表面,而忽略了【无相对性】的本质。不可以偏执于相对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相对性平衡,才是事物常久的状态。


第52章:
见其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即能用事物【有相对性】的表象,又不忘事物【无相对性】的本质,从而得于不偏执于相对的一面,而得于全面、平衡。因而才不会有过错(受到道的反作用)


第53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偏执于【有相对性】的表象,不算是遵从道的行为。


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
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维持相对性平衡,如同高空走钢丝,要诀在于 轻施慎为。


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
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大国处下,小国处上,更符合相对性平衡。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
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遵从【道】的目的,是为了免得因失衡而遭受它的反作用。相对性失衡,是谓罪。


第67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慈:不妄杀相对的一面。俭:不过用自身的一面。不敢为天下下:不先打破平衡,而是要去维持平衡。通过这三个方法,维持相对性平衡。


第71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以偏止偏。偏冷,则加热。偏热,则加冷。通过这个办法,维持相对性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偶尔来顶顶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昨天给郭老师回了一大段,被天涯给删了?

我再精简点发一遍:

1。请问郭老师,老子后面近40章的对治国,用兵,人生等方面的观点,是凭空而来的吗?

2.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请问郭老师,老子后面举的各个例子,各个比喻,观点各不同,还是根源于同一宗旨?

3. 请问郭老师,如果说后面40章容易,为何在论坛、贴吧中争论最大的就是这些章节?

4. 请问郭老师,不明白道,能明白类比的举例吗? 看似容易明白,是真明白了吗?

老子在道德经里,以天道喻人事。

多数人,不明白天道,瞎扯人事,还觉得头头是道,句句是术。

如果老子说,他的脸像月球。

你知道老子是在说,他的脸是很圆?-----因为月亮圆,所以是比喻他脸圆。
还是 很大?------因为月亮很大,所以是比喻他脸大。
或是很小?-------因为月亮很小,所以是比喻他脸小。
很黄?------因为月亮发黄光,所以是比喻它脸黄。
惨白?-----因为比起太阳,月亮是惨白光,所以是比喻它脸惨白。
忽冷忽热?--------因为月亮上晚上很冷,白天很热,所以比喻他脸忽冷忽热。
缺水?-----------因为月亮表面没水,所以是比喻他脸干燥缺水。
半边脸总是要遮住不能见人?-------因为月亮总是一面对着我们,所以比喻它半边脸无法见人。
油性皮肤油多的会反光?-----------因为月亮反射太阳光,所以比喻他脸很油。
很多污油,雀斑?-------------因为月亮上看起来很多阴影,所以比喻他有雀斑
还是坑坑洼洼?-----------因为月亮上很多陨石坑,所以是比喻他脸坑坑洼洼。


以上推论,任何一个都成立,都合乎逻辑,都说的通,都可以说自己理解了这个比喻。

何以道德经是 千人千老,争辩不休?

来源于此。

谁给考证一个正确版本?
或训诂一个正确字义?
或发明个断句: 他的,脸像月,球?
或扯个先秦历史?
或做个帝王面膜?

你不知道老子脸啥样,都记吧是瞎扯!


鱼不可脱于渊。容易理解吗?容易,不就鱼和水潭吗。

那这是在比喻啥?

是类比帝王术 和 养殖技术吗,渊养鱼,帝王养民?

是发明断句,变成: 鱼不可脱,于渊。----对渊来说,它没办法让鱼脱皮。类比脱皮刮鳞吗?

是 不可以让水太满,免得鱼蹦出水塘,内心知足才安乐的心灵鸡汤吗?

都记吧瞎扯淡。

不明悟道,不足以明悟比喻。

千人千老,为喻人事而辩人事,却不知道类比的是什么,徒留于表象之辩,而不见道的本质。

请问郭老师,这就是你说的后面章节容易理解吗?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郭致平
前帖我说“《道德经》的81篇中,半数并不具多么高深的哲理”。
显然我并非是指前40篇或後40篇,谁说易解的都在后面40篇?有那么巧吗?这么清楚简单的叙述都能被你曲解,这是什么理解能力?
我所说的“易解”是针对该篇的文字内容而言的,至于它是基于什么哲理基础那是其他章节的事。也就是说,它的哲理基础是在其他章节讨论的,就无需在这章的注解中赘述。
即使如此,最易解的40篇都注解得面目全非,还自以为都看懂了,岂非笑话?

======================
首先谢谢郭老师顶贴,其次感激郭老师批评。

我确实未能理解 你说的 是前40篇,还是后40篇,只是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自认为的一般人心中的“容易理解”和“不容易”。

以此来推测郭老师眼里的“容易”和“难”,犯了【执我知】了。

可郭老师你光说一半,不讲具体,学生也只能如此推测了。

就好比人拉屎不脱裤子,大家怎么知道你拉的屎是那坨?


再加上我真不知道 道德经的篇章 有 难理解 和 容易理解 的分别,因为81章对我来说,理解起来都是一样的。

所以确实是未能明白你说的容易 和难,指的是那些篇章。

所以烦请郭老师一一列举这些“容易理解”的篇章,我好对比看看我是如何解释的面目全非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有人问谷神到底死不死?


笑。


不测,谓之:神。


道生养万物之作用,无相对性而不可测。是谓:谷神。


无始无终,谓之:不死。


道生养万物之作用,无相对性而无始无终,是谓:不死。


道生养万物之作用,因为无相对性,所以即不可测,又无始无终,永不停歇。好比山谷不停生养、包含着溪流。


如此才叫:谷神不死。


因此,道才被称作“玄牝”:一切相对性变幻的母体。


万物皆由相对性构成,变幻出这些相对性的道,不正是 根源吗?不正是母体吗?不正是万法万物的出处吗?


你说为何是谷神?不是浴神?不是毂神?为何是不死?


文字不过是思想的载体,表达工具。


随便你啊!


就算改成 【河鬼不活】也一样啊。


为何负阴抱阳?而不是负阳抱阴?

随便你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不识老子真面目,训诂考证月球脸。是圆是大是泛黄,或疤或坑或油光?

悟得相对性变幻,道破老子千年迷。言有宗来事有君,方知古人不我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有人说,道德经被篡改,原本应该叫德道经。

什么版本都被儒生篡改成什么儒家道德。

只得道德之表象,是儒生蠢,理解不了,失本逐末,不是经书或版本的错。

道德经,德道经,换个名字就不一样了?

永无相对,是谓道。

循道而行,以得利。是谓德。

道德经,德道经。都是一个意思。

是教你如何遵道而行,以得利而免遭罪。

不是什么狗屁肤浅的儒家仁义道德。

版本有何不同?

自己蠢,与版本何干?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无奇之道 2017-01-21 07:32:08

@两者同出 2314楼 2017-01-20 06:42:00

孔子懂不懂道,看其一生言行和人生追求就知道了。

至于易经,在第一章我就说了我没怎么看过。

但如果大家要看易经,我劝大家还是一定要悠着点看易传。

连山 归藏 周易 ,都是对 八卦的不同理解和阐述。

周礼,是周王朝在 社会等级类别 上对周易的一种表达。

易传,是一个执着于周礼的人对周易的 理解和阐述。会表达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
@郭致平 2017-03-28 08:45:55

《咏大圣》

五指山头题到此,

东观为岭西峰连。

自鸣已抵山穷处,

未识山前别有山。


—————————————————
@郭致平 2017-03-29 20:49:02

在网上我只会谈一点道德经的皮毛,老子博大精深的哲理是绝对不会在网上揭露的。必须是一个庄重的场合,这既是对圣人经典的一份敬意,也是对道教应有的尊重。


—————————————————
@郭致平 2017-03-30 20:11:01

见过太多不负责任的所谓“研究成果”,一旦被拆穿就销声匿迹了。

在网上不用负责谁都能说,不算本事。


—————————————————
@郭致平 2017-03-30 20:36:32

我始终是用真名发帖,谁蒙着脸不敢见人?

我敢立誓,若我注解的道德经与老子的本义不符,愿意立即自裁谢罪。

敢以生命负责,你敢吗?


—————————————————
@郭致平 2416楼 2017-03-31 08:53:00

不需要谁来定义老子的本义。只要你注解正确无误,所有具国学涵养的人自然就会明白老子的本义何在。这个你无需操心。

我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但是最终的解读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就不是道德经了。

你的犹豫是正确的。但是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解读,却要别人相信,岂不怪哉?

对我来说,“敢以生命负责”并不存在名与身孰亲的问题,因为它就像明早的太阳还是會从东方升起一样,确定无疑,无可忧虑。
—————————————————
老子的道德经,尚且被很多人骂的狗血淋头。你自以为解个道德经,就能被所谓“有国学涵养”的人理解你的“道德经”真面目,真本义?

笑。有能理解你而赞扬的,自然就有看不懂而骂你的。如此是谓相对性。

你自己在这骂我,不就是证据吗?

等你去庄重的场合,给所谓“有国学涵养的人”讲你的老子本义,一面或被夸的飘飘然,一面也被骂的狗血淋头,再来这里定义一下什么是“有国学涵养的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恒无相对,谓之道。

循道而行,以得利,谓之德。

教人如何遵循道而行,以得利而免遭罪,就叫道德经。

老子讲道,是告诉你方向,告诉你北京在哪里。

老子讲德,是举例告诉你,走路怎么去,开车怎么去,骑马怎么去,火车怎么去。

受时代背景限制,老子没举例怎么开飞机去。

那个时代,开车的人比较关心怎么去北京,所以老子多举了几个开车的例子。

于是在某些人眼里,“论如何去北京”,就沦为了“论如何开车”。

并且举出一大堆历史证据,证明老子那个时代,开车是主流,是符合其背景的,所以老子就是一驾校老师。

万用gps,就变成了 驾校开车教材?

如何去北京不重要,如何开车才是重点?

那些什么走路,骑摩托去北京的,只是开车术的缩小或放大版本。

如何遵循道不重要,怎么搞帝王术才是重点?

那些养生,修心,用兵等例子,都是帝王术的放大或缩小版本。

啊,你看,好一坨金灿灿的帝王屎。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盲人刷漆 之 不出户以知天下。



不明白道,能明白老子举例的意义吗?

不明白相对性变幻,能贯通道德经全文之宗旨吗?

瞎几把在人事的表面扯,犹如盲人刷油漆,墙在那都找不到呢。




以:干xx事的凭借,xx的准则。

不:不是不要,不是不需,而是不执。

凭着只出户而获得知识,永远是片面不全的。

凭借不执于出户,从而能知天下。


正是因为出户不全面,所以才要不偏执于依靠出户来获取知识。

不出户,不是让你蹲在家里撸管。而是让你不要限制于外出而获得的例子,也要学会归纳,再演绎。

y是x的两倍,你举例能举的完吗?你归纳成一个道,y=2x,再随需要而演绎,就能获得所有的y

当然也不是说你不限制于举例了, 就获得了全部的例子。

而是获得了演绎出所有例子的方法。凭借这个方法,你就相当于获得了全部的例子。

懂归纳,会演绎,就叫做 【即得其母,以知其子】。

这就叫做 【相对性变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屎与蛆 之 道可道。

屎内的蛆虫,可以明白道是什么吗?


屎,对屎里面的蛆来说,是一样的,是无相对性的。


无相对性,则不可得,不可思,不可言,不可导,不可遵循,不可名。

屎内的蛆虫,无法描述屎,只能描述屎的成分。

蛆虫变成苍蝇钻出了屎,才能描述什么是屎

道,对域内的一切事物来说,都是一样的,是无相对性的。

处在域中的一切事物,无法以域中的任何属性来描述道,只能描述道的表现形式

只有达到了域外,才能完整的描述什么是道

道虽然对我们而言是无相对性,但它在域中可体现为各种层级的法则与事物

这些法则与事物是有相对性的,所有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可以被言说、遵行、导引、描述、归纳、思辨。

但你要记得,这些法则与事物,不是永恒适用的,只是在其相对性层级的适用集合之内才是法则,在集合之外就是谬论了

这就叫,道可x,非恒道。

有的人爱训诂文字,考证版本,钻研历史,旁征博引,争辩到底第二个【道】是什么字意。


我说,管他吗什么字意。字意不过皮毛,思想才是神髓。


字还不简单,我给你造句,来:
道可言,非恒道。
道可导,非恒道。
道可德,非恒道。
道可名,非恒道。
道可思,非恒道。

例子够多了吗?
非要钻牛角尖研究书上的文字吗?

文字不过载体。
管你第二个【道】是言说,还是遵行,还是导引,还是描述,还是归纳,还是思辨,字面意思不一样,但它马都是一个神髓。


-----在宇宙内,道无相对性。


完。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菜与刀 之 柔弱胜刚强

有人读道德经,认为是谬论。
比如他们常常这样认为:
柔弱胜刚强,最常见的例子是水滴石穿,也不说牺牲了多少水,用了多少时间,才滴穿了多大的石头。
换个例子,菜刀和蔬菜,对菜刀切蔬菜如何锋利视而不见,却说假以时日,再切过无数的蔬菜之后,菜刀早晚要坏掉,于是总结出结论:蔬菜胜菜刀。猎枪打死打伤无数猎物之后也早晚会坏掉,这也算是猎物胜猎枪?
==============================================
他们会有这种诘问,是因为只理解了例子的表象,而未能理解其中蕴含的相对性的本质。

刚强者,执于一形。
柔弱者,变幻无形。

柔弱者,何以胜刚强?以其适用无限,而刚强者适用有限。

水何以胜石? 石,若强梁者,执于一形,拘于相对,而可被破。

无相对性,如何破之?
柔弱者,若水无执于形,若圆无执于方向。

柔弱胜刚强,指的是 无相对性胜有相对性。

胜在何处? 适用无限。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益在何处? 适用无限。

世人不明相对性,而诘问老子举例之文字瑕疵。犹如开车去北京,不问北京在哪,而纠结于车座位是布还是皮。

悲乎?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老子到底在论述什么?

我在天涯讲相对性变幻,有的人看了以为我在说认识论,有的人以为我在说宇宙本源论,有的人认为是工具方法论,有的人以为我是唯物论,有的人以为我在讲唯心论,有的人以为我在讲科学论,有的人以为我在讲不可知论。。。


我笑了。


道德经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变幻。正因为够基础,所以它包含了各种论述。

1. 万物以 彼此相对的属性 来区分彼此,从而得于体现自己。
--------相对的属性,彼此彰显。这叫存在论。

2. 可以说宇宙万物都是由N个不同的【彼此相对的属性】构成的。
而导致万物拥有这些相对性的,是宇宙自身 或宇宙之外的 综合因素。
这个综合因素,对宇宙之内的万物来说,是无相对性的。为了描述,老子勉强叫它【道】。
---------这叫宇宙观,万物本源论。

3. 绝对的绝对,不可知。--------这叫不可知论。

4. 永远拥有相对的绝对,相当于永远绝对的绝对。------这叫可知论。

5. 万物是相对性构成的,人也同样是相对性构成的。
人可以通过变幻观察角度/层级 的相对性,来观察宇宙内所体现出的 法则 和 事物。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以此之相对性,描述 彼之相对性。这叫认识论

6。以相对性 描述 相对性,得以认知。
所以认识可分为4种。人认识人,人认识物,物认识物,物认识人。

人认识人,以吾心测彼心,相爱相杀。-----这叫社会论。

人认识物,以人照物,映射于心。------这叫 唯心论

物认识物,以物照物,得见规律。------这叫 唯物论、科学

物认识人,以物测人,得见影响。-------这叫影响论,如心理学、药理学。

7.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通过加相对性来运用法则规律于事物。--------这叫方法论。

8. 通过去相对性,来发现事物的通性,来探讨宇宙的本质。----这叫哲学。


你说,相对性变幻,到底在讲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对性变幻,它是一切法则原理的出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批帝王术:射靶与射箭-- 管理术与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了帝王管理术,你说的很对。


道德经里多次讲圣人,多篇幅的讲管理术,你说的也很对。


帝王的管理术应该是【去中心化】,你归纳的也很对。


但是,教你开车 只是为了会开车吗? 是为了让你能开车去北京。


立了个箭靶,教你射。是为了教你射靶子吗?是为了让你会射箭。


举多几个管理术,是只为了教你管理吗?是为了教你如何 去相对性。


你能明白吗? 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只是【去相对性】的运用之一。


用泥巴做陶罐,挖洞做车轮,砌墙做房子。是讲什么管理吗?是讲【加相对性】


老子举例 教你如何 去相对性,只是为了如何 去相对性吗?


是为了教你什么是 【相对性变幻】。


楼主你拘于 王朝、历史、帝王管理,执于研究史料、文字,而不能自拔。


则道德经在你眼中只能是 帝王术,再拓展也只能是 管理术。


我说道德经即讲了世界观,又讲了本源论,有讲了方法论。它既是哲学,又能运用于科学。你信吗?


它能运用于管理术,但绝不仅是管理术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梁慧君 见庖丁, 问的是如何 杀牛,怎么谈完话,就领悟了养生之道呢?


庖丁讲的是杀牛术,梁慧君怎么听成养生之道了? 是不是神经错乱了,脑袋开洞了?


道德经中谈了帝王管理术,而读道德经的人却说他们领悟到各种运用。这些人都是神经错乱了吗?


帝王管理术,就只是 庖丁的杀牛术而已。只是个例子,只是个箭靶。


其中的寓意,才是重点。


明白了寓意,才能运用无穷。


有的人自己不会运用在其他方面,那庖丁的杀牛术也只能是杀牛用,道德经也只能是帝王术。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毋狎其所居 与 无为之治

关于这一章,所有从政治行为角度来解释的,都或多或少未见到 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的根本。

仍然是是以例子讲例子。

圣人如何治国?

辅助,修正,从而引导民众复归到符合道的路上。

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要求:
1. 要去辅助、修正、引导民众,则首先圣人自己的意念和行为,要做到 不含主观相对性。
2. 以圣人的行为,使得民众的欲望,也做到 不含相对性,从而使得民众的行为符合道。

圣人不要让民众偏执于嫌弃自己的居所,而陷于不断追求更好的居所的欲望;偏执于嫌弃自己的生活,而陷于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欲望。

无为之治的目标:使得民众的欲望和行为 不含过多的、人的主观欲望相对性,从而使得民众行为举止符合道。

无为之治的实施:首先圣人自身的治理行为,要不含相对性。其次,要去除民众过多的相对性。

无为之治下的状态:民众的行为类别不缺失,民众的内心和行为都符合于道,天下以此自得平衡。

这就无为之治。

理解了无为之治,再来看这章,不是一目了然吗?


还有什么字、句、章、版本、说话的对象、史料好研究的?


不见神髓,光谈皮毛何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为何天之道,利而不害?


大家都知道:尊道而行,以得利,就是德。


得的什么利呢?


利于相对性自由变幻。


害,又是什么呢?


害:和【利】相对的,妨碍相对性自由变幻的。


大道是无相对性的,所以利于域中一切相对性自由变幻,不妨碍它们。


这叫【上天有好生之德】,也叫 【生生不息】


生,不仅是指生命,而是指的生、养、演、化,指的就是 【变幻相对性】。


玄:变幻
德:利于
玄德,指的就是利于相对性自由变幻。


长而不宰,生而不有,利而不害,指的都是道的作用是无相对性,所以可以利于下层的相对性自由变幻。



利于、不妨碍相对性变幻,如何体现在帝王管理上?


就是不妄为,不偏执,不主动干涉平衡,只被动辅助以修复平衡。


所以才不敢为天下先。


圣人执玄德,则万民将自化。化而欲作,怎么办?去相对性,复归于朴。


利于、不妨碍相对性变幻,如何体现在练气导引上?


是意念不妄动,不主动干涉气的走向,仅存一点意念观照,被动辅助气的流动。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