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逐灭群雄成立明朝?

朱元璋为什么能够逐灭群雄成立明朝?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微小说
双峰政治,多峰政治格局下的协调问题
1)一党一政;
2)一隐一显;
3)一阴一阳;
4)一阳一阴;
5)一谋一断;
6)同谋同断;
他概括你具体,他具体你概况,他分析你总结,他总结你分析,他正面论证,你反面论证;
7)他提出问题,你分析问题;
8)他有错,你指出;他正确,你拥护;
......
例如:房谋杜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侃侃!
这是一个理想的模式,需要一个公忠体国、顾全大局、意志坚定、足智多谋的人协调,或者多峰、双峰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或两个、多个这样的人!一切出于公,至少公大于私!当代的功绩感,历史的责任感,民族的责任感,为人民和民族担当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这是一个理想的模式,需要一个公忠体国、顾全大局、意志坚定、足智多谋、心性淡泊、宠辱不惊、进则为忠良退者为良民(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协调,或者多峰、双峰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或两个、多个这样的人!一切出于公,至少公大于私!当代的功绩感,历史的责任感,民族的责任感,为人民和民族担当
这是对集权政治的改良和协调,归根结底是人治。而人治就要有贤能的人,即儒家说的圣人!正所谓:内圣外王。只有把自己修养成圣徒那样,才看为一国之君王!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心性淡泊,进则为忠良贤能,巨弓紧促死而后已;退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因此,无论仕途进退,宠疏不定,始终毫无怨言,怡然自乐,就是因为认识力的问题,总能找到为国为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支点
做数学锻炼大脑,嘴里放炮锻炼胆量,哈哈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微小说 穿回古代杀民贼
古时候,突厥汗国有一个底层的贪官民贼是突厥汗的所谓的亲信和宠臣,其明知其犯罪却包庇之!人民愤懑不已,却无计可施。最后,大隋的长孙晟出使突厥,知晓了此事,极为愤懑,忧虑异国人民正遭受灭门灭族之危险。于是,把此事告知了隋文帝。隋文帝以天下为己任,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于是,他指使国家发言人赖斯发表国情咨文:
人权大于主权。我们是世界性的捕快,遇到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地方的人犯罪害良善,我们就有权处置!虽说我们不能进入你的国家,但是,我们有科技,我们大科学家张衡研究出了微型无人机,可以悄悄的飞到民贼家里、办公室里等处,直接给予斩首!
中华何时到来这样的境地,就算真正崛起了!呵呵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每一个人,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政策,都是有有优点,有缺点的。人也是一样。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一代伟大的人都有自己的功绩,也有自己的问题。后一代领导人常常拨乱反正,继承优点,批判和反思弱点,制定新的政策。而新的政策又并非完美的,也存在优点和缺点。再后的一代领导人,又继承了前一代的优点,批判和反思弱点,制定新的政策。如此往复下去,因此,谁都有功绩,谁都有问题,只是功绩和问题的主次、大小而已。这需要有关机构客观评价,需要历史学家秉持公正、客观记录,只有厘清优劣功过善恶仁暴忠奸贤佞能劣等,才能真正的激励后人扬善除恶,保持正途,引领人民和民族不断的发展!而当事人及其家属不需要因此而吵架,不需要因此而成仇,应当抱着科学、客观、仁慈和大度的心态相处,团结一致往前看!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我们知道,自商鞅变法,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央集权,基本是皇帝说了算,虽说,很多皇帝都是很优秀的。不过,人并非神,存在知识、能力、性格和欲望等多种特点,包括弱点。人有弱点,又要治理一个国家,因此,社稷的安危、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兴衰就阶段性的系于皇帝一人之身。为了避免皇帝因为客观素质不足而犯错,特别是因为主观因素犯错误。古代的人想出了很多方法,那么,这些方法都有哪些呢?
下边简单列举一些,仅供参考!
一是执政大臣和一般臣僚的劝善;
二是言官的建议。例如,朝廷上设有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等。
三是天人感应。这是董仲舒想出的利用科学事实搞出的迷信,不过,确实起到过一些作用。例如,上天示警,暗示了皇帝有奸臣在侧,暗示了皇帝当时的天下有巨大冤案和奸诈的民贼,暗示皇帝私生活不检点等待;
四是利用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以在一定程度规制皇帝的言行!
我们这里的案例就是有关褚遂良婉拒唐太宗看《起居注》的事。
褚遂良本来没有追随唐太宗,他以前在薛举身边工作。当唐太宗消灭薛举之后,褚遂良就做了唐朝的官。后来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写《起居注》。
下边的故事是转载的!
https://tieba.baidu.com/p/2408836441?red_tag=3423276866
唐太宗虽说创建了号称“贞观之治”的盛世大业,但他还是担心自己有什么不良言行被载入史册,坏了一世英名。所以,他很想看看这本《起居注》,但又不好硬性地以“皇命”行事,于是不惜向兼任起居注的褚大夫屈尊以求。
可褚遂良不给这个面子,婉言劝阻说:“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褚大夫不卑不亢,话语柔中有刚。唐太宗听出这人正气凛然,禁不住又问道:“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意思是说,我有不好的言行,你也要记下来吗?话中隐隐透出自己的担忧和不安,同时又似乎是在以君临天下的皇权来考验对方。
这无异于给褚遂良出了道难题,可他不假思索地答道:“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言下之意是,臣下不是不忠于皇上,但尽忠不如守职,职责所系,焉敢因为是皇上就可以一笔抹掉?他的应答从容而又干脆,可谓掷地有声,一点也不含糊。
这时,黄门侍郎刘洎插进一句话:“借使(即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皇帝有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每个人都看得见,即使史官不记,天下的人也都记下来了。以君主权威,如果硬要看《起居注》,甚至要篡改,那是容易办到的,但历史是篡改不了的。在“民心公论”和“历史道义”面前,即使贵如帝王者,又岂奈之何?唐太宗终于幡然醒悟,立刻打消了看《起居注》的念头,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啊。
在写一段题外话!
太武帝拓跋焘算得上一个明君,却认为司徒崔浩主持编写的《国史》,“暴扬”了“国恶”,使皇家面子很不光彩,一怒之下,竟然冤杀了崔浩。东晋中叶,史官孙盛作晋代史书《晋阳秋》,如实记下了桓温北伐前燕,在枋头遭到惨败的经过,大司马恒温看了后恼羞成怒,竟以“灭门之祸”相威胁,要他删改这段史实,但孙盛始终不为所屈。唐中宗时的史官吴兢撰写了《则天实录》,其中涉及到宰相张说的不光彩事,张说暗地里祈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就是不肯,说:“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能否善待历史,实事求是,鉴往知今,是检验人们有没有正确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仅仅对历史“有所畏”,远远不够,这只是被动的一面;还必须对现实“有所为”,这才是主动的一面。惟恐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人生的败笔,又能按美好的道德做人做事,因怕恶而向善,才是对历史最好的敬畏和忠诚?
毫无疑义,任何权力强势、投机取巧,都遮不住正义的光芒。看看树立了“盛唐丰碑”的唐太宗和他的臣属,他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难道不该作为今人的一面镜子吗?
看到这些故事,我们为认为古代的中国能够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是有一定理由,因为有许多敢于善于坚持原则的人,有需要敢于放弃生命而坚持原则的人。这些为国家为人民担当的人才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栋梁!当前,放眼望去,有这样的人?我们有古人这种精神吗?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魏征和褚遂良说明史学家没有走,史学家构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荡涤一切妖魔鬼怪,试图造就一个新时代的唐太宗,只是对不起老朋友了,呵呵!如此,对于大家都有好处!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没想着谋取什么高位或权和钱,呵呵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没想着谋取什么高位或权和钱,呵呵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皇帝如果要落江文宗的地,我猜测皇帝在江文宗心里一定比黑土地的分量重,如此,皇帝可以惩奸除恶,逐步接近唐太宗的境界了,敢担当善担当,点赞。而这一切并非因为某人善于劝善,而是皇帝有抱负有蓝图有历史的责任感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刘备以诸葛亮为股肱,以法正为谋主,以关张赵马黄为爪牙!
大皇帝身边有很多能人勤奋的人,说不定也是所谓忠义的人。不过,我妄自猜测没有包拯、海瑞、于成某等那样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您反腐败和打黑除恶的股肱之臣。如果你能识别、培养、使用、包容和爱护一批这样的干部,他们就是你的臂膀,不需要你直接动手,把他们安置在某处,必定肃清一处的妖魔鬼怪,把他们放置在庙堂,则天下大定,你的事业不仅成就于你的任期,还能把你的事业传递下去。正所谓:为政之要,贵在的人!
嘉靖帝说海瑞必成大明朝解决土地兼并的一把利剑,无往而不胜!呵呵
用廉能之人,他们本身有内发的、自觉的动力,加上你的支持,很快,天下肃然。否则,凭借你一个左枝右突,一是精力有限,影响身体;二是效果可能达不到您的预期!
哈哈,仅供大皇帝陛下斟酌!
随便闲说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办大事出邪佞,不一定要背叛恩主,或者需要你的谋略,细致的做工作,或者让他选择,或他不选择你的时候,你先斩后奏,做成既成事实之后,再在私情感情方面向他谢罪,甚至在他近亲属中选择贤能者而用之,以示补偿!如此,也许可能成事!
方法总比问题多,呵呵!
凭借大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即使鄙人不说,你也能知晓!我不过画蛇添足而已!呵呵
民族崛起就靠您,看好您,呵呵!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小翠并非异己分子,也并非推墙者,至少我目前没有找到证据,就目前而看,他是民族的脊梁和良心,应该抱着客观、包容、自信的姿态鼓励他撸起袖子猛干,这是档和民族的一把利剑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善良,不仅包括对善良的追求,还包括对罪恶的惩罚!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往事:豫中会战五万国军被农民缴械,汤恩伯扮成伙夫逃跑】
在河南人民的心底,有一种愤怒,要比饥饿和死亡更酷烈。1943年初,国民党政府在河南已累计征收3亿4000万斤小麦用作军粮,这期间河南饿死300万人,就在这样惨痛之下,蒋介石还叫河南征粮。政府的勒索,已使农民的忠诚化为乌有,军粮供应使国民政府河南驻军与当地政府矛盾激化。
1944年侵华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空前规模的一号作战,做最后的挣扎。38天的战斗中,日军5万余人的兵力,打垮了40万人的国军,汤恩伯部向豫西撤退时,河南西部的农民行动起来,举着猎枪、菜刀、铁耙,到处截击这些散兵游勇,甚至解除整个连队的武装,缴获他们的枪支弹药和军队装备。积怨已深的农民,在大饥荒中积蓄的愤怒此时发泄出来,失去理智者甚至枪杀、活埋部队官兵。
5万多国军士兵,被从大饥荒中活过来的农民束手就擒,汤恩伯扮成伙夫逃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守卫洛阳的第四集团军却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在与日军十八天的激战中,当地老百姓自发的输送军粮、伤兵。原因很简单,大灾之中,这支军队节省军粮大力救灾,在民间广为传颂。
日军击溃汤恩伯,仓库中仅面粉便存有100万袋,足够20万军队一年之用。为什么不分出一些来赈灾呢?早在白修德还在河南时,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一个官员告诉他:如果人民死了,土地还会是中国的;但如果士兵饿死了,日本人就会占领这些土地。蒋介石也会这样想吧,他没有弄清楚到底是为土地而战,还是为百姓而战。直接导致河南民众对国民政府的唾弃。
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949年,国民党战败,逃至台湾,在与中国共产党的较量中,一败涂地,也绝非偶然,这是民心所向,国民党在处理河南大饥荒时就已经埋下溃败的祸根。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如果认识到了奸佞作乱、民贼残害人民,采纳了良言,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惩治一切妖魔鬼怪,这并非输了。而是进步了,迈入了进步人士的行列,这是人民欢迎和赞赏的!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没考虑好标题问题,呵呵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对军队的政治教育属于技术性的,而真正要落实到实处,还是由根本做起,那就收拢民心。只要人民拥护党、拥护正确,军队就不会出大乱子,因为将士来自于人民!而如何收拢民心,那就是公平正义、幸福富裕、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对军队的政治教育属于技术性的,而真正要落实到实处,还是由根本做起,那就收拢民心。只要人民拥护党、拥护政权,军队就不会出大乱子,因为将士来自于人民!而如何收拢民心,那就是公平正义、幸福富裕、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而晚清的时候,武汉起义根本性的是晚清失去民心!
楼主:九月天0001  时间:2019-06-03 19:47:32
镜子放在对立面才能更好的看到自己的样子,因为身后的追随者都在后边走着,他们当不了镜子。不过,有些人在谈话的时候,坐到了对面,直言敢谏,也可能成为镜子!

楼主:九月天0001

字数:4571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2-07 10:48:35

更新时间:2019-06-03 19:47:32

评论数:13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