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七绝圣手王昌龄官场失意,也不改边塞诗人的骨鲠硬气

七绝圣手王昌龄官场失意,也不改边塞诗人的骨鲠硬气

楼主:龙业  时间:2019-08-14 12:41:17
在飞机与高铁通达九州、朝发夕至的时代,人们很难想象古人在远行与离别时的心情。古人的远行,绝不是单纯的私人事件,是要牵动全家乃至自己生活圈子的大事。庄子说过“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即便是去一趟百里外的县城,也得拿出一宿时间准备干粮;要是去千里之外的都市,就得提前三个月准备粮食。所以常言说,“父母在,不远游”。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要远行呢?无外乎求功名,求生计,或是被逼迫——都是迫不得已的,其中有太多难言之隐。离别场面往往是这样的,漫天“浮云蔽白日”,所以“游子不顾反”,也让送行人唏嘘不已。难怪江淹沉痛地道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大唐王朝,相对于此前魏晋南北朝时的动乱不堪、民不聊生,确实是有了根本的不同:社会安定,经济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杜甫由衷地高唱过“忆昔开元全盛日”。大时代的气息也感染着诗人们,王勃和高适也开启了送别诗的新模式:你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多么开阔的心胸;你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多么贴心的宽慰。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作品中,看到更有个性的送别诗《送柴侍御》。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春,王昌龄因“不护细行”的罪名,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辗转而行,次年秋到达处在蛮荒之地的终点。“不护细行”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小事情上不检点。对此,王昌龄并没有辩解,只是以诗句表白心迹——“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过,烈士暮年,遭此官场变故,王昌龄的心也是抑郁难平的,每日呼酒买醉。在这种背景下,故人柴侍御来龙标相聚,给寂寞孤苦中的王昌龄莫大的安慰。然而,相逢最怕分别时,可分别又是难免的。祖道长亭,五里十里,执手相别时,王昌龄从对方的眼神里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苦楚,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他警觉地意识到,这种沿袭千百载的负能量,不能在彼此间继续释放了。对故人、对自己负责,都要消解它,转化它。王昌龄不愧是有过边塞生活历练的人,这首《送柴侍御》也不失往日的高朗大气豪迈洒脱。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说得非常流畅,非常直白:我留龙标,你去武冈,看似相距千里,实际是共饮一江水。你我既是知己,心心相印,又何必在乎这点距离呢?更不可为此而悲伤!你看,就连我都没有一点悲伤的样儿。不过,我们还是需要透过表象,来审视诗人的心灵。这两句看似轻松明快,实则竭力掩饰着内心的凄苦,此刻他一点也不轻松。逆境之中的送别,默默无语两眼泪是很自然的感情宣泄方式,可王昌龄偏偏要强装笑颜,意图何在?一是宽慰柴侍御,既然我很好,你很好,那就不要伤感,一定要高高兴兴的;二是给政敌看,我心如沅江之水,顺畅东流,不可阻遏。平平淡淡两句诗的背后,是王昌龄孤傲不屈的心灵。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道青山郁郁葱葱,阳光普照,风雨兴焉,化育万物,这是多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啊!而你我就共同拥有这一切,这是何等的福分啊!每逢三五之夜,我们可以共对明月——彼此都冰清玉洁,守正不阿,明月可鉴。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是分隔于两乡的人呢?我想,当诗人吟出这两句的时候,他真正地从刚才还在掩饰的“离伤”中解脱出来了。虽然饱经坎坷波折,但是,王昌龄的壮志豪情不减当年。在他的心里,眼前的艰难比起当年边塞将士的浴血苦战,不可同日而语。靠着这份骨鲠硬气,靠着这份博大胸襟,他可以跨越时空,可以超越苦难,并慰藉同样苦难的心灵,也感动着当世与后世的人们……

楼主:龙业

字数:1399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4-27 14:41:42

更新时间:2019-08-14 12:41:17

评论数: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