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民工看名著——谈谈明代中晚期文化背景下的《西游记》

民工看名著——谈谈明代中晚期文化背景下的《西游记》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N年前,闻说过王朔评论了一番金庸。为了写这部书,我找来王朔先生的那篇《我看金庸》,比较仔细的读了一遍。我只是个普通打工仔,决不怕别人“拍砖”的。无知者无畏嘛。站在我个人的角度,王朔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
金庸小说(包括港台言情小说)的泛滥,其实也不只是作者的问题。跟读者群的适应性及目的有着很大的关系。我本人接触的第一部现代武侠小说,即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前半部),当时真的感觉写得很好。好在哪里?对于我来说,武侠世界实在是太陌生了。但品味过后,只是略嫌手法传统,跟《水浒传》相去甚远,自射雕前半部后,我就没再看下去,当然也并不是写得不好,除了囊中羞涩,抽不出余资购书外,我偏向于接受小说的“文学”方面的特质。于是,好奇心又驱使我大致了解了下其他武侠作家的风格,相比而言,除了金庸,也只古龙作品值得一阅。感觉上,古龙的部分小说,可谓真正脱离了传统武侠的写作框框。楚留香、李寻欢等系列,如果语言上再润饰一番,几臻完美。 但是,也有不喜欢古龙风格的人。而且不在少数。其实,读小说获得什么样的感受,仅仅是个人的态度,对于名人来说,这种态度也许代表了一个鉴赏品味比较一致的群体。王朔大概是站在“文学”这么个曲高和寡的位置看问题,但我们读武侠的,可能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看的是趣味性。萝卜青菜,各人喜爱罢了。
“我看金庸”这个风波中,我以为最大的败笔,乃是金庸先生的回应。鄙陋之处至少有三,一、如果金庸先生真的接受着“佛家的教导”,就没必要指出王朔的文章“是对我小说的第一篇猛烈攻击”。到好像自己的作品是个老虎屁股,碰都碰不得。其实,《我看金庸》不就一篇普普通通的评论嘛,“攻击”还不够,还“猛烈”,有这么严重吗?我们真的得有“百家争鸣”的意识,得有“八风不动”的修养。二、金庸先生也没必要动用“八风不动”这个词。用了,就自打自,以致废了一生的佛学修为。而且会让我们普通人误以为先生在卖弄才学;对于才高八斗的人,还以为先生在班门弄斧——正反看,都有弄巧成拙之嫌。还有,金庸先生在回答“你对王朔小说的评价怎样”这个问题时,无需强调“我的评价是正面的”,因为这个回答,无法让大家解读;一解读,无非就是“你王朔怎么可以不说我好话!”
王朔金庸之论战,我以小人之心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就是“作壁上观”,跟我们这些草根实在是太过的遥远了。但王的这篇文章,对我颇有启发,在于对语言的感觉。黄、吴氏能感觉出西游记的金陵、淮上方言,王朔也感觉出了金庸小说的吴语味道。说实话,我读金庸,就没能看出方言方面的问题,也许《射雕》里没有特征性的吴语方言;也许因为我看的是情节,文字上有不大明了的地方,就豪爽的跳过去而丝毫没有“浪费文字”的自责感。王朔眼毒,大概因为他长期浸淫在京派语言的氛围中,还有就是作为一位玩语言的作家,自然有这方面的本能。黄、吴氏同样也不是仅仅识几个字、能勉强看懂西游记的人,他们所言的金陵跟淮上,当跟“官话”有相当的差别。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那么,这个陆以恬是桐乡人,应该讲吴语,那为什么没发现西游记有很多他们的方言呢?笔者只能认为陆以恬可能连西游记读都没读过。查其《冷庐杂识》,关于“西游记”,仅一个条目,全文如下:
《西游记》推衍五行之旨,视他演义书为胜,相传出元邱真人处机之手。山阳丁俭卿舍人晏据淮安府康熙初旧志艺文书目,谓是其乡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吴承恩所作,且谓记中所述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锦衣卫、兵马司、司礼监,皆明代官制,又多淮郡方言,此足以正俗传之讹。
人云亦云,一看便知。古人笔记小说,动辄洋洋洒洒数十万言,谈天说地,无所不涉,果真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抄公罢了。退一步讲,吴人(像陆以恬、鲁迅等)没看出西游记“多吾乡方言”,那是他们没切实的从方言这个角度去分析作品,也或者,他们读西游记,因为是自己的语言词汇,根本感觉不到异样。
西游记词汇,跟金陵方言等等比较,因为存在特别的地方才会引起注意。这一点我们不可忽视。
这种差异当然还没涉及到“方音”,因为小说仅仅是一种文字媒体。黄氏、吴氏指出的也只能是词汇。从这个角度看,明代官话很可能是以北方方言词汇或吴语词汇为基础的一种官话,所以,吴语区的文人看了就没啥异样的感觉。因为里面几乎都是自己熟悉的词汇跟官话。至于“音”,有人从明代传教士利马窦留下的资料做过分析,具体内容及结论,笔者不知,但专业研究语言学的人应该清楚。
西游记小说主动突出了两个方言词,这两个细节,我们要尽可能的留意、琢磨一番。即:倒蹅门、宾郎。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倒蹅门”见第8回,有这样的一句话:
菩萨道:“此山叫做什么山?”怪物(即猪八戒)道:“叫做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云栈洞。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蹅门。”
前面说过,王朔就认为他的语言——现代普通话——有着绝对优势,“无论是浙江话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可以推测,王朔写文章,是懒得用吴语或粤语词汇的。从某种角度看,王的话有道理:落后的向先进、权威靠拢,这是王道。比如国际化、标准化;比如引导航母战斗机起飞的动作都得模仿;语言上也概莫能外,你留意留意一些名演员的访谈,往往会不时的冒出一两个洋术语。那么,西游记这样的小说,当然不是写给一个小村庄的人看的,它要花不菲的本钱刊刻发行,自然想争取最大化的读者群以便成就名利。从这样的一个思维角度来理解猪八戒的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猪八戒说的“招婿”应当为作者的本土用语,而“倒蹅门”应当是官话。招婿可能是古代——至少在明代之前——是官话,其流通范围可能比倒蹅门大。当然,这个看法需要证实。如果“招婿”是个大语种词语,而用小语种来解释,就不合常规。只能说明“倒蹅门”已飙升为“官话”这个贵族。
同样,52回出现“宾郎”一词,书中写道:
老君将金钢琢吹口仙气,穿了那怪的鼻子,解下勒袍带,系于琢上,牵在手中。至今留下个拴牛鼻的拘儿,又名宾郎,职此之谓。
拘儿,即牛拘,古代字书里就有,估计大江南北的人都善用。应该是作者的本土语言,而“宾郎”应当是官话语言。但宾郎这个词,虽然如东、淮阴方言里有,而其使用范围尽管不清楚,当不会超过“牛拘”。古籍中也不容易查找,因为这个词应当是个记音词,本字是什么不知道。西游记作者不可能要把一个大家熟悉的词语,还用一个似乎比较冷僻的词语解释给世人。只能说明,这个“宾郎”是官话区语言。作者写作时,尽管自己的方言可能是个大语种,但还是在有意无意的在往官话区语言上靠拢,也即作者非官话区人。这样的推测不知大家能不能领会。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明天起,每天12小时的班。对于文章的更新,会受到影响。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为了便于查找更正,本帖开始写上序号。

45

分析论文所指的300个江淮方言,以及《江苏省志·方言志》内容,大体可得出一个结论:西游记跟吴语词汇交叉的数量,可能要大于跟江淮方言交叉的数量。附带的也似乎能发现如东方言词汇比较接近吴语。这一点,各位学长如有闲暇,可以试着去统计统计。而且,西游记的基础方言应该是北方方言——如果这个看法没错的话,那么研究西游记方言,拿吴语跟江淮方言比较,本身就是不对称的。因为江淮方言为南北方言的过度方言,跟吴语比,更接近北方方言。如果西游记中出现跟江淮方言相当数量的吴方言,似乎可以说明作者应为吴语区人。
西游记不是一部方言小说。从叙事风格上看,叙事语言跟南戏北剧非常相似。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游记小说脱胎于民间戏剧故事,可能也因为当时的文人就是这么写白话小说的。
现以明代靖万年间绍兴文人徐渭的戏剧《四声猿》为例(省略具体戏目),结合本论文所列举的“江淮方言”词语,大致比较一下,看看徐渭作品中“江淮方言”词的使用情况。以下方言词,都在论文中出现,省略西游记例句及方言释词。各位如有兴趣,还可以找找西游记与《四声猿》共有的词汇、语境,真的蛮有意思。
1、才子:刚才
论文将它当作“具有很强地域特殊性的江淮方言词”。
《四声猿》:王姑夫且慢拜,我才子看了日子了,你两口儿似生铜铸赖象,也铁大了。
2、数落:例举过失而指责
论文说它“仅通行于江淮方言区”。
《四声猿》:却被他……数落得他一个有地皮没躲闪。
3、耍子:玩
《四声猿》多次出现,如:我闻得这三件是贤友的长技。〔旦〕只是个耍子,其实不高。
而西游记第47回有一句:只是抬到庙里,就要吃哩,这个却不是耍子。语气非常一致。
4、跷蹊:奇怪
《四声猿》:那师父,你这投胎的话头,有些跷蹊
5、影:隐藏
论文说它“仅通行于淮海地区”。
唐刘禹锡《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并引》有:九江僧方及, 既出家, 依匡山, 一时中颇属诗以摅思……影不出山者十年。刘禹锡,唐代浙江人,或山东、河北人。
《四声猿》:他旧头巾既影得娘行过,我假度牒谁查和尚秃!
6、这们:这么。如东口语都这么讲的。在明代,估计是个通语。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着我出去,便出去了罢,受他这们闲气做甚么!
《四声猿》:这们大雨,天又黑了,你着一身孝来我这庵里呵,做舍子?
论文说它“仅通行于淮海地区”,显然不对。

7、怎的:怎么
这个词元剧里比比皆是。
《四声猿》:
柳爷要在我身上讨回话,可怎的了?
不知这阿妈怎的了。
看他怎的回话。
今日呵,你怎的那等样打扮?
8、瓦查:瓦片
论文说它“仅通行于淮海地区”。如东话里也有。
《四声猿》:搅长河,一搭里酥酪醍醐;论大环,跳不出瓦查尿溺。
9、些些:很少。
论文认为它是“仅通行于海州地区的海里话”。如东话里也有。
《四声猿》:我那小书房儿里,有一些些大的个花园儿。
这个词在元剧里俯拾皆是。
10、管情:包管
《四声猿》:可管情不落空。论文解释有误。
11、不曾:未
《四声猿》:
父母相继而亡,既无兄弟,又不曾许聘谁家。
虽有一个妹子木难,和小兄弟咬儿,可都不曾成人长大。
等等。
12、不消:不需
《四声猿》:我不闲,也不消拿来看了
13、一发:更加
《四声猿》写作“一法”,多处出现。如:这个一法说不通。
14、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四声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幸遇你这贵庵,要借住一宵。
仅仅“巴”写作“着”。
15、自在:无拘无束
《四声猿》:似这等清闲自在,正好俺打坐安心。
16、敢是:莫非、难道
《四声猿》:你敢是小看老夫没有润笔之资?
我且问你,你敢是那个营娼、惯撒奸的红莲么?
17、洒落:
《四声猿》:做一个明白洒落的好判官
18、褡裢:
《四声猿》:有些针儿线儿,也安在你搭连里了。
19、卖嘴:自夸。《大词典》释作“光说不做。1、中原官话。2、吴语”。《明清吴语词典》:夸口。
《四声猿》:咳,倒也不是我春桃卖嘴,春桃若肯改妆一战,管倩取唾手魁名!
20、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
《四声猿》:言下大悟,才显得千寻海底,泼刺刺透网金鳞;话里略粘,便不是百尺竿头,滴溜溜腾空铁汉。
21、将就:勉强。
《四声猿》:你把一床荐席,就放在左壁窗槛儿底下,叫他将就捱捱儿罢。
22、畜生:西游记为小畜生。骂人的话。
《四声猿》:我落在这畜生圈套里了。
23、不是:错。
《四声猿》:师父,少骂些。也要认自家一半儿不是。
24、问:向。
《四声猿》:只要问你家的两状元讨首号诗儿罢了。
25、敢就:行者道:“忒卖法!忒卖法!才自若嚷迟了些儿,你敢就不出来了。”论文:顺势必定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得再解释一番方能看得懂。其实,这里的“敢就”不是一个词,敢,“也许、恐怕”之意。就,就是“就”。这句话大意是说,你这个鸟人太噱头了,刚才我要是吼得迟了点儿,你恐怕就不出来了。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推敲小说中的方言,是个很累的劳动。我本人实在精力有限,无心恋战,且就论文做个小结,但小结不小,还得各位耐下心来看,呵呵:
论文所称的“方言”,基本上是某方言系统的词汇。所提及的词语中,太多的是通语。
举个不太恰切但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坦克。
这个词,我说“通行于江淮地区”,你能说错吗?当然不能。但我说这个词就是个江淮官话或方言词语,那肯定不对的。
比如,扳罾,捕鱼的一种常用工具,我邻居家就有,《江苏省志·方言志》以为它是个“‘没有进入普通话’的道地江淮方言词语”(论文原话),这句话怎么说你都无法否定;你一否定,编著者可能立马就会找到江淮地区的一位老农说来给你听。
其实,这个词我们虽不排除江淮方言词汇里有它,但更可能是个通语。而且,古代文献能够确证这个词也在吴语中,比如,明代冯梦龙《山歌》是个比较典型的吴语作品,里面就有“扳罾老儿上钓台。呀,曲曲背,心肝爱”;清代绍兴人俞万春(徐渭亦绍兴人)之《荡寇志》有“在渡船上望见下流头溪滩上一条大汉,在那里扳罾取鱼。那大汉生得身躯长大,燕颔虎须,眼如晓星。那口大罾并没有翻山架,大汉只将两只手扳起放倒,毫不费力”(90回),作者还顺带讲出扳罾的部分结构,显然对这个捕鱼工具很熟悉。这句话还有个词:下流(溜)头。论文把它看作江淮方言,自然也值得斟酌。而且“靠近急速水流的下游处”这个解释也不怎么准确,下溜头就是下游,未必水流急速。为什么说并没有“水流急速”之意呢?我们再看俞万春之《荡寇志》:“吴用果然亲来踏看地利,见下流头河道狭窄,水势平漫,车马可渡。”(114回)。这句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下流头虽然河道狭窄,不过,非但不见急流,整个河道的水势还很平坦。车马都可安全趟过去。这个词,是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词语,是个通语。
再说扳罾,吴语词汇之一,确定无疑,但也不是吴语的特征词,清·李光庭(天津人)《乡言解颐》卷5里就写道:鱼网之设,名目不一。随地而移取者为小扳罾。唐代诗人唐彦谦(山西太原),在其《蟹》诗中即有“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之句。如果这类词也称做江淮方言词,那一部西游记,只要哪个地方用汉字,这个地方都可把西游记看做是自己的方言小说了。
其次,缺少文献资料的佐证。仅凭现代地方方言大致的参考一下就做结论是远远不够的。论文似乎仅一个“海”字,用上了一个史料:清代的《王家营志》:罢休曰海。
对这个“海”字,我还是有话要说。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文理战斗机 53楼 2013-12-16 21:23:27
支持楼主

-----------------------------
谢谢!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我们再看看“海”这个方言词在小说中的使用情况。71回,唐僧心血来潮,忽然要亲自化斋。却发现庄园里只有女子没有男人,就闪在乔林之下,偷窥四位女子做针线。时间居然长达半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一小时!见她们一直鸦雀无声,唐僧想,再这样等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就欲硬着头皮前去化斋,上了桥,人在高处,看的范围广些,谁知还没走几步,猛的又发现“茅屋里面有一座木香亭子,亭子下又有三个女子在那里踢气球”,“比那四个又生得不同”,接着便是一大段韵文,最后一句就是“一个个汗流粉腻透罗裳,兴懒情疏方叫海”。这段韵文,估计跟蹴鞠相关的内容袭用了当时的某种蹴鞠资料,但笔者没找到出处。而最后这一句似乎出自作者之手。问题是这个“海”在这里是“罢休”的意思吗?
当然,这句话可以解释成“罢休”——衣服都湿透了,咱们就到此结束吧。但小说并没有蹴鞠女子主动休息的情节,韵文后紧接着是“言不尽,又有诗为证”,诗过后,又写道:
三藏看得时辰久了,只得走上桥头,应声高叫道:“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那些女子听见,一个个喜喜欢欢抛了针线,撇了气球。
看来,这些女子根本没有停下活动,连结束的迹象都没有。在“方叫海”之后,唐僧又等了太久的时间,在无法忍耐之后,才高声叫停她们。那么,这个“海”,可能不是罢休之意,否则,跟后文就“牛头不对马面”了。从韵文内容看,解释成“那才叫过瘾”、“那才叫玩”、“那才叫好”似乎更恰切,如果说是“罢休”,这游戏就显得乏味,给人一种高潮过后一落千丈的感觉,很不舒服。我不知道淮阴那边,“罢休”的真实含义,以及“海”字的具体用法(尤其是“方叫海”这样的句式)。这个方言词,山东临沂周围,似乎有,“坏了”、“死了”等意思。《汉语方言大词典》关于“海”,有义项为“死;完了;破了”:1,中原官话。山东郯城。2,江淮官话。江苏淮阴。还有一个义项为“玩”。西南官话。我感觉,西游记这段文字,写的是女子的青春丽质、娇媚可爱,“海”有可能不是“罢休”之意。西游记的戏剧语言较为丰富,也有可能“海”字谐音“好”。比如,金《董西厢》卷5:欲问自家心头事,愿听我说似,这心头横傥个海猴儿。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赠胜之》词:海里猴儿奴子是。西游记作者把这个谐音(海谐音好)吸收进自己的创作,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不能排除是淮阴方言。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开黑车的 57楼 2013-12-16 22:55:58
这个读jing ,我们这就是这么读的,东西质量好说经用,你文章里不少方言都是我们小时候常用的,现在说得少了,我南京的
-----------------------------
多谢关注。

“经用”这个词可能是通语。跟“见煮”的jian,可能含义上不完全重合。不是同一种意义。jian用,大致指消耗性质的东西,比如食品、煤气等。经用,可能多数指用具之类的东西,指由好到坏的过程较长,不容易坏,也就是耐用吧。这个词我们也常说。这两个词我不能确定是不是同一词。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
山东东平就说''倒蹅门'',或者'倒插门'感觉后者不搭贴切。有学者说吴承恩是山东东平人,也有说《水浒传》作者和《西游记》作者是一个人。还有说施乃俺是吴承恩的老师。
-----------------------------
多谢关注。
山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属官话大区。它肯定能涵盖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奇书绝大多数词汇。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hfzcg 62楼 2013-12-17 01:00:26
回复第23楼(作者: @钻石刘老三 于 2013-12-08 14:27)
论文所详释的11个仅通行于淮安地区的方言词,它们是“灭、拘儿(宾郎)、犯头(泛头)、[木圈]户、……
==========
犯头:造反,犯罪的头。
狱头:监狱里管事的。
我这样理解,不知道对不。
-----------------------------
犯头,有一个意思就是犯人中的头儿。不是监狱管事,而是犯人中凭武力等本领,征服了其他同伙而成为这些犯人中的最高领袖。古代文献中多见。
但西游记中“认……犯头”的犯头,不是这意思。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hfzcg 63楼 2013-12-17 01:08:36

jian就是把想吃的东西放在铁板上,比如jian饼。
-----------------------------
此jian非彼jian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hfzcg 64楼 2013-12-17 01:25:19
回复第32楼(作者: @钻石刘老三 于 2013-12-11 21:50)
图上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西游记40种野菜,跟《野菜谱》雷同的就有37种。问题是《野菜谱》所载也就……
==========
蒲公英和(白鼓钉)bobo丁,根本不是一码事。
-----------------------------
白鼓钉跟bobo丁读音明显不同,显然不是一回事。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hfzcg 65楼 2013-12-17 01:29:31
回复第33楼(作者: @钻石刘老三 于 2013-12-12 19:05)
7、厌钝:不吉利
这个词,如东方言里不知有无。但作为“不吉利”解,如东方言有“钝事”一词(这……
==========
爬蹅、爬蹉:山东东平话,是指知了的幼虫,能吃。
-----------------------------
西游记中的爬蹅指上下乱动。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hfzcg 60楼 2013-12-16 23:38:16
回复第18楼(作者: @钻石刘老三 于 2013-12-07 18:24)
@中兴华为1982 1楼 2013-12-03 15:05:44
厨子来顶。
-----……
==========
专家都会站在自身的角度看问题,
虾腰:我们这里也说,不知道是不是(虾),我想用(下)更好,比如:弯腰拾东西,就说虾腰拾起来,。还有狗怕虾腰。
-----------------------------
下腰可能是个北方方言。体育上也有这个术语。读xiayao没错,但不能否定也有方言叫作hayao。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文理战斗机 73楼 2013-12-18 23:20:04
楼主,这块你打算写多久,说好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西游记,虽然看着学位,但也看的脑袋大
-----------------------------
谢谢。
本来就已经写得太长了,但有感而发啊。从目前对古典小说的方言研究的方式,我深感我们的教育的的确确是失败的,纯粹在胡闹。
看得大家脑袋大如斗,我很抱歉。呵呵。因自己的电脑不在身边,暂时无法更新。接着的更新内容为:
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跟元明戏剧的关系、明代抗倭跟西游记中的投影、花果山的位置、孙悟空性格剖析。希望大家能感点兴趣。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在分析西游记方言时,笔者在前述文字中屡次提及古代戏剧。至于西游记跟古代戏剧的关系,因本人学识极为有限,只能触摸到冰山一角。
王磐,在前面已经接触到,明代散曲家。他有一支套曲《村居》,我们不妨先读一读,对曲子增加点感性认识:
[一枝花]不登冰雪堂,不会风云路。不干丞相府,不谒帝王都。乐矣村居!门巷都栽树,池塘尽养鱼。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做主。[梁州]我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我是个不耕田识字农夫,我是个上天漏籍神仙户。清风不管,明月无拘。孤云懒出,野鸟难呼。只俺这牛背上稳似他千里龙驹,只俺这花篷下近似他方丈篷壶。兴来时画一幅烟雨耕图,静来时著一部冰霜菊谱,闲来时撰一卷水旱农书。茶炉、酒炉、杏花深处桃花坞。水绕着门,云遮着屋,端的是隔断红尘一点无,那里有官吏催租?[尾声]我向这暖茸茸白云被底闲伸足,我向这锦片片红叶庄前醉坦腹,一任这流光眼前度。者么您能飞的白鸟,快奔的乌兔,总不如俺慢慢腾腾傲筋骨。
这曲子,表面上看写的是平民的悠闲生活,表达了普通百姓对“逍遥四季无人管”的良好愿望及平静生活的咏叹。而用句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潜意识里却渴盼着功名利禄。这跟西游记第9回,张梢李定的诗词意境极为一致。
曲子中的“我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我是个不耕田识字农夫”,或许就是《西游记》“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的来源;也或者是当时戏剧中的常用语。不然哪有这么巧合啊。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在分析西游记方言时,笔者在前述文字中屡次提及古代戏剧。至于西游记跟古代戏剧的关系,因本人学识极为有限,只能触摸到冰山一角。
王磐,在前面已经接触到,明代散曲家。他有一支套曲《村居》,我们不妨先读一读,对曲子增加点感性认识:
[一枝花]不登冰雪堂,不会风云路。不干丞相府,不谒帝王都。乐矣村居!门巷都栽树,池塘尽养鱼。有心去与白鹭为邻,特意来与黄花做主。[梁州]我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我是个不耕田识字农夫,我是个上天漏籍神仙户。清风不管,明月无拘。孤云懒出,野鸟难呼。只俺这牛背上稳似他千里龙驹,只俺这花篷下近似他方丈篷壶。兴来时画一幅烟雨耕图,静来时著一部冰霜菊谱,闲来时撰一卷水旱农书。茶炉、酒炉、杏花深处桃花坞。水绕着门,云遮着屋,端的是隔断红尘一点无,那里有官吏催租?[尾声]我向这暖茸茸白云被底闲伸足,我向这锦片片红叶庄前醉坦腹,一任这流光眼前度。者么您能飞的白鸟,快奔的乌兔,总不如俺慢慢腾腾傲筋骨。
这曲子,表面上看写的是平民的悠闲生活,表达了普通百姓对“逍遥四季无人管”的良好愿望及平静生活的咏叹。而用句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潜意识里却渴盼着功名利禄。这跟西游记第9回,张梢李定的诗词意境极为一致。
曲子中的“我是个不登科逃名进士,我是个不耕田识字农夫”,或许就是《西游记》“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的来源;也或者是当时戏剧中的常用语。不然哪有这么巧合啊。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再拿张梢李定诗词说事。
王磐《沉醉东风·携酒过石亭会友》: 顶半笠黄梅细雨,携一篮红蓼鲜鱼。正青山酒熟时,逢绿水花开处,借樵夫紫翠山居,请几个明月清风旧钓徒,谈一会羲皇上古。
元·谷子敬杂剧《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有“虽是个不识字烟波钓叟,却做了不思凡凤月神仙”、“旋沽村酒家家贱,自钓鲈鱼个个鲜。醉与樵夫讲些经传。春秋有几年,汉唐事几篇?端的谁是准非,咱两个细敷演”及“这其间黄芦岸湖平,白蘋渡水浅。莫不在红蓼花新滩下?莫不在绿杨树古堤边?”等语句。
这些跟渔樵诗词对比,总有某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白苹(蘋)、红蓼在西游记中数度出现,也是元曲中写景的套路。唐宋元诗词中,白蘋、红蓼的出现频率比较高,下表仅简单例举西游记跟元曲中“红蓼、芳菲”词语的使用情况。
楼主:钻石刘老三  时间:2019-05-10 16:03:14
红蓼



楼主:钻石刘老三

字数:889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12-03 22:53:00

更新时间:2019-05-10 16:03:14

评论数:35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