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08

此后,岳飞对他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地改变,傅庆觉察后,心中颇为不悦。不久前,刘光世曾派统制官王德到高邮。一次,傅庆与王德并马前行,对王德说自己不愿再留在岳飞军中,希望王德把他推荐给刘光世,王德当场答应了下来。张宪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告知了岳飞。
傅庆恃才轻狂、居功自傲,岳飞尚能迁就,但他要背弃自己去攀刘光世的高枝,却是岳飞难以容忍的。但傅庆此时只是在嘴上说,还并未付诸行动,所以岳飞决定先装作不知道,并嘱咐张宪不要把这件事泄露出去。当然,此后岳飞一直在暗自观察傅庆的动向。

傅庆在酒席间带有挑衅意味的顶撞成了导火索,使岳飞长期以来积聚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岳飞显然是认为傅庆已经得到了刘光世那边的准信,所以借着酒劲故意在公开场合指责自己赏罚不公,想挑起争端闹一场,然后以此为借口脱离自己去投靠刘光世。
岳飞处理此事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兼极端——直接就杀。
应该说,岳飞怒斩傅庆属于擅杀麾下将领,毕竟傅庆还没有做出背叛行为,众人看到的只是傅庆酒后失德,并未犯下死罪。岳飞此事做得既不冷静,更不高明。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三
傅庆,卫州窑户也。有勇力,善战,屡立功。岳飞宠惜之,以为前军统制。庆恃其才,视飞为平交,尝曰:“岳丈所主张此一军者,皆我出战有功之力。”每有需索于飞,则曰:“岳丈,傅庆没钱使,可觅金若干或钱若干。”飞亦屡与之,无忤色。
及飞为镇抚使,持法严肃,尤不可犯,而庆不改其常。飞待之颇异,庆觉之不喜。会刘光世遣王德来高邮,以当金人在高邮、楚州者,飞遣庆以前军将士应援。德与庆交马,而庆言欲伏侍刘相公,德许之。统领张宪闻其言告于飞,飞衔之,戒宪勿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09

傅庆想另谋高就,除了他个人性格、品行方面的原因之外,其实更主要的是缘于当时军风普遍败坏的大环境。傅庆为何不满?无非是觉得与刘光世军中的将领相比自己太亏了。在岳飞军中,将士们不仅必须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还要一边忍饥受冻,一边出生入死地打硬仗、恶仗;浴血奋战建立了战功,朝廷的赏赐也很轻。而刘光世专拣便宜的买卖做,在他军中从来不用打恶仗,朝廷的赏赐还特别重;至于军纪那就更不用说,吃朝廷的俸禄,克扣士兵的军饷,抢劫百姓的钱财,掳掠妇女供自己淫乐……
很多人都愿意跟着刘光世混,不用出生入死,就可以升官发财、尽情享乐。尽管岳飞对傅庆很慷慨,但到了刘光世手下,傅庆这种统制官根本不需要去找上级要钱花。
在南宋军队恶劣的风气中,很多将领都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岳飞要带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军是非常不容易的。
回泰州不久,岳飞就收到谍报:完颜挞懒会集二十万大军直逼通、泰(完颜挞懒这是故意张大声势,实际上金军在淮南的能战之兵不过数万,不过这也已经是数倍于岳家军了),现已攻破张荣的“茭城”,正向泰州而来。

————————————————————————
附录 《鄂王行实编年》卷二
谍报金人并兵二十万,将取通、泰,俄已破张荣茭城。光世复违诏,不遣援兵,先臣以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0

张荣本是山东梁山泊的渔民,金兵侵入山东时,他聚集了二、三百人于梁山泊,时常出其不意地劫掠金兵。建炎二年,张荣曾受杜充招安,借补官职至武功大夫、遥郡刺史,在军中得了个绰号叫“张敌万”。后来,他又当起了盗贼,并逐渐发展到了一万余人。
张荣此时驻扎于泰州西北的鼍潭湖,在湖中以竹片、芦苇糊泥作为材料,建了一座“茭城”。此前金兵屡次派兵攻击,但都为湖淖所阻,无法靠近。现在天寒地冻,湖面结冰,为进攻“茭城”提供了道路。于是,完颜挞懒集中精锐兵力对张荣发动猛攻,张荣抵挡不住,只得一把火烧了粮草物资,弃了“茭城”, 率舟船沿河退逃。
击溃张荣之后,完颜挞懒接下来就要全力对付泰州的岳飞了。
泰州城池屡遭盗贼蹂践,早已残破不堪,无法据守,而附近又无险可依,兼之岳飞孤军寡不敌众,粮草又极度匮乏,岳家军要想守住泰州、通州,朝廷必须增派援军,并迅速补给军队必需的物资。
赵构给刘光世下的那道耐人寻味的诏书,显然还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刘光世那边丝毫没有发兵的迹象。
岳飞将情况如实奏报了朝廷。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三
金人攻张荣於鼍潭湖,破其茭城。
张荣,梁山泊鱼人也。聚梁山泊,有舟师三、二百人,常劫掠金人。杜充为留守时,借补荣官,至武功大夫、遥郡刺史,军中号为“张敌万”。
金人进兵取维扬也,荣乘间率舟船自清河而下,满舟皆载粮食,驻于鼍潭湖,积茭为城,以泥傅之,渐有众万余。金人屯于孙村浦、寿河也,屡遣人攻之,阻湖淖,皆不能近。是时天寒冰冻,金人已得楚州,遂并力攻其茭城。荣不能当,焚其积聚,弃茭城,率舟船遂入通、泰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1

形势非常清楚:刘光世再不动,泰州、通州必失无疑。在万般无奈之下,赵构又给刘光世下了一道诏书:
“朕现在驻跸于越州,距长江不过咫尺之遥,正倚靠卿控扼大江,卿责任重大啊!
“高邮、楚州已经失守,现在通州、泰州又在告急。朕深恐虏骑居心叵测,有再次渡江南下之势。
“朕只有依靠卿激励将士,不失战机地邀击金贼。连日来,朕多次接到沿江各州郡的探报:虏骑已经进犯扬州,四处人心惶惶。朕为之痛彻肺腑!
“只要卿能够火速率领将士过江,捣虚邀击,歼灭金酋,为国家减轻敌虏大患。即便是给卿加封朕也绝不会吝惜!”
赵构已经是在哀求刘光世了,如果礼法允许皇帝给臣子下跪,估计赵构要给刘光世磕头。
但是,刘光世仍旧按兵不动。
尽管赵构封官许愿一直许到了王爵,但他和宰执大臣们对刘光世还是不敢指望,同时也给岳飞下了一道诏命:
“泰州可战则战,可守则守,如果不能战也不能守,暂且就便退到附近江中的沙洲,保护好百姓,再寻找战机掩击金虏。”
十一月三日,岳飞率军退到了泰兴县的柴墟镇,柴墟镇过去曾是泰兴县治所在地,有周长九里的城墙。现在,这道城墙是岳飞惟一可以凭仗的防御工事了。

————————————————————————
附录 《鄜王刘公家传》
诏略曰:“朕驻跸会稽,密迩京口,控御大江,特倚卿为重。自承、楚失守,通、泰告急,深思虏骑不测,尚欲南渡。正赖卿激励将士,半涉邀击,不失机会。连日得沿江探报,虏骑已犯扬州,人情忧疑,由轸朕怀。可速引将士过江,捣虚邀击,歼厥渠魁,以宽侵轶之患。虽疏封王爵,朕亦何吝。”

《鄂王行实编年》卷二
冬十一月,有旨:“泰州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其不可,且于近便沙洲保护百姓,伺便掩击。”
先臣顾虏势盛,泰无可恃之险,初三日,全军保柴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更正——
正文 3—7—211中“即便是给卿加封朕也绝不会吝惜!”应为:“即便是给卿加封王爵,朕也绝不会吝惜!”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3522楼 2013-05-13 19:59:22
这就叫“竞次”。谁能提供更大的作恶机会,谁更有吸引力。
-----------------------------
徐兄:除了“竞次”以外,还有没有更精确深刻的词?我一直想总结一个词来概括这种现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3522楼 2013-05-13 19:59:22
这就叫“竞次”。谁能提供更大的作恶机会,谁更有吸引力。
-----------------------------
@湖东隐士 13529楼 2013-05-14 14:24:57
徐兄:除了“竞次”以外,还有没有更精确深刻的词?我一直想总结一个词来概括这种现象。
-----------------------------
@忘川求水 13530楼 2013-05-14 14:39:50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
忘川兄:劣币逐良币、逆向淘汰、反价值淘汰等此都想到过,但总觉得还不够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13532楼 2013-05-14 16:21:51
掉个洋文“格雷欣法则”如何,呵呵
-----------------------------
呵呵!我倒觉得谁要是创出一个好词,我们就以他(她)的网名来命名。比如:忘川兄创出来了,我们就称之为“忘川法则”,徐兄创出来了,我们就称之为“兆玮法则”。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徐兆玮 13534楼 2013-05-14 16:54:36
像血酬定律那样有穿透力的词不到好找,以前有人说过:良化淘汰、劣化选择。
-----------------------------
不急,有兴趣的朋友慢慢想,一定会想到极具穿透力的词。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2

岳飞没有立即退过长江,是为了掩护通州、泰州的百姓转移。
但是,在敌我众寡悬殊寡的情况下,仅靠柴墟镇这道周长九里的城墙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军队部署在城中消极防守,不但保护不了百姓,并且对岳家军来说也是极其危险的——金军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完颜挞懒可以一边轻易地将这小小的九里之城围得如铁桶一般,一边分兵追杀百姓。而岳家军一旦被围,那就是凶多吉少。坚守待援是不行的,先姑且不论会不会有宋军来援,即便有,但岳飞军中已无粮草,连等待的时间都没有;突围也是极其困难,首先冲不冲得出去就是一个问题,即便冲出去了,以步兵为主的岳家军又如何从金军优势骑兵的野战猎杀中逃出生天?
稍有差池,岳飞就将全军覆没。
如果从军队的安全着想,此时无疑应该迅速撤军,但是,百姓就全完了。
怎么办?
岳飞审时度势之后,下了保护百姓的决心。这不仅要有非凡的勇气,还要有卓绝的用兵才能。要确保不被金军围在城墙里,那就必须在城外与金国骑兵展开野战。

————————————————————————
附录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
泰兴旧城在县西北。《志》云:南唐升元初,析海陵南五乡地置县,治济川镇,在今县西北四十里。宋乾德三年,徙治于柴墟镇。熙宁中,知县尤袤排众议,筑外城,周九里有奇,俗号为龟城。建炎三年,岳飞驻泰州,以州无险可恃,退保柴墟,渡百姓于沙上。
(按:《读史方舆纪要》所记尤袤熙宁中为泰兴知县,误;记岳飞驻泰州在建炎三年,误。但地理方面的记载当属可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3

岳飞料定完颜挞懒听说自己放弃了泰州,一定会迅速追击。他仔细察看了柴墟镇一带的地形,在泰州南约二十里、柴墟镇北十四里有个名叫南霸塘地方,这里港汊纵横,水网密布,可以起到限制骑兵突击的作用。岳飞决定把战场选在此处,并立即做了相应部署。
不出岳飞所料,完颜挞懒果然大胆地纵兵追击。根据他以往的经验,宋军中那些安逸寡谋之将,撤退时都是毫无章法,逃之惟恐不及,所以一旦被追及,金军都是对其砍瓜切菜似地屠杀。完颜挞懒当然不肯放过这个的机会,但是这次,他却是低估了自己的对手了,岳飞正在南霸塘等着他们的到来。
十一月五日,金军的先锋骑兵追到了南霸塘地区,突然遭到岳家军的袭击。金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得不在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地形上仓促应战,很快就招架不住,败了回去。
金军吃了败仗,哪肯善罢甘休,很快就整顿好兵马,卷土重来。出乎完颜挞懒意料的是,岳家军毫不示弱,再次以寡敌众,在南霸塘与金兵展开恶战。
为了激励将士,岳飞身先士卒,在战斗中身中两枪,血染征袍。
岳飞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指挥将士将一队队金兵逼逐到河中。此战极为惨烈,双方都伤亡惨重,河水被鲜血染红。

————————————————————————
附录 《鄂国金佗稡编》卷二五《吁天辨诬录*承楚辨》
先臣独以扶伤饥羸之卒,贾其勇于累战之余,柴墟再捷,河流为丹。先臣率先士卒,身被两枪,犹乘胜逐北。虏既退遁入栅,尽护数十万之生聚保柴墟。是时,光世非特措置之责漫若不闻,一兵之援亦不及。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泰州、通州历史地图

图上红线标识的分别时岳家军的位置柴墟镇和百姓的转移地阴沙(今江苏靖江)。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柴墟镇就在长江边,如果不管百姓的话,岳家军随时可以渡江南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4

岳家军拼死血战,让金军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判断不了宋军的虚实。按理说,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撤退才是正常的,可岳飞这架势完全不像要退的样子,难道是在等待援军?
完颜挞懒决定在对手兵力不明、前方战场地形不熟的情况下,暂时不发动全面进攻,先设法查明情况和宋军的意图。
这给了岳飞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完颜挞懒怎么也不会想到,岳飞是因为百姓转移时扶老携幼,行动迟缓,所以不得不在柴墟镇与金军相持。岳家军其实已经极度困难,自九月以来,他们连续作战,疮痍未复,现在能战之兵已不过数千,并且更为致命的是——粮食已尽。
摆在岳飞面前的有三条路:
1、率军退过长江,保住这支军队,但这等于是置逃难的百姓于不顾;
2、让百姓提供为军队粮食,而百姓的粮食本来就不充足,这样做无疑会使很多百姓饿死;
3、将金兵的人肉当作粮食,继续苦撑下去,等百姓安全渡到沙洲上再撤军。
岳飞选择了第三项。岳家军将士在金兵的尸体上割肉当作食物,咬紧牙关死死挡住金军南下的道路。
《满江红》词中的那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非文学的渲染与夸张,而是千真万确的写实!

————————————————————————
附录 《鄂王行实编年》卷二
自北炭村至柴墟,屡战,皆大捷,死者相枕藉。……战于南霸塘,金人大败,拥入河流者不可胜计。相持累日,而泰州为镇抚使分地,不从朝廷应副,粮饷乏绝,刲虏尸以继廪。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5

此后几天,岳飞遇到试探性进攻的金军就打,以此迷惑对手。
十一月五日,百姓终于到达了阴沙(今江苏靖江)江边,随即开始乘船渡到江中的沙洲上。(阴沙在宋朝时还是江中的沙洲,并未与陆地相连)
到了十一月七日,百姓全部转移完毕,岳飞才下令撤军到江阴。
身带两处枪伤的岳飞亲率二百精骑殿后,金兵虽然远远望见,但并未追击。
岳家军退过长江,标志着南宋在淮南争夺战中彻底失败,在整个通、泰之战过程中,刘光世未发一兵一卒。

那些在岳家军舍命保护下转移到阴沙的百姓,在兵火浩劫中幸存了下来,他们一生一世不会忘记,是岳飞和他的将士们裹伤血战为他们赢得了逃生的时间;他们更不会忘记,岳飞和他的将士们在极度饥饿中以金兵的人肉为食,也没有向他们索取和生命同样宝贵的粮食。
后来,幸存下来的百姓为了感谢岳飞和将士们的救命之恩,在阴沙为岳飞建了一座生祠。

————————————————————————
附录 《鄂王行实编年》卷二
初五日,乃下令渡百姓于阴沙。
先臣以精骑二百殿,金人望之,不敢逼,遂屯江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靖江岳王庙的正殿——思岳殿

始建于南宋的岳飞生祠现已更名为岳王庙,其正殿名思岳殿,意指百姓对岳飞满怀思念。岳飞虽然未能守住泰州,但除了刘光世那种军贼之外,上至皇帝朝廷,下至黎民百姓,没有谁认为岳飞有任何过失。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靖江岳王庙的一幅壁画

在南宋初,绝大部分官军与盗贼无异,而岳家军为保护百姓,在寡不敌众、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裹创血战,饥餐胡虏肉,百姓是不会忘记的。
在岳飞血战金兵的南坝塘,有一座南坝桥。现在当年的石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水泥桥。据传:旧时桥上有一座牌楼,上书“岳公在此,平安无恙”八字,当地百姓视岳飞为保护神——当然,赵构和刘光世之流对此是会有些不舒服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3557楼 2013-05-15 17:04:55
问一下楼主这是哪年的事情,岳飞此时年龄多大呢?岳飞抗旨拒绝屠虔州又是哪年?此时岳飞的年龄多大呢?
-----------------------------
现在写到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岳飞出生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此时27岁。宋朝以虚岁算年龄,史料中一般记为28岁。
岳飞抗旨拒绝屠虔州是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当时岳飞30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二更桥头 13554楼 2013-05-15 15:05:15
楼主材料缜细,佩服!请教:1.岳飞何月何日撤至泰州?2.岳飞何月何日计杀傅庆?3.岳飞何月何日开始南撤渡江?4.岳飞何月何日南撤渡江结束?5.金军何日占领泰州?谢谢。

-----------------------------
哈哈!不必纠结了,只要注意一下:《宋史*高宗纪》中所记的岳飞十月二十六日破金兵于承州,此记载的时间有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6

十一月五日,也就是岳飞在南霸塘与金军血战之时,越州朝廷里出了一件蹊跷事——赵构将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赵鼎罢职。
赵鼎是赵构的患难之臣,赵构对他十分器重,把他给罢了其中必有原因。
此事是因赵构要封辛企宗为节度使而引起的。节度使乃是武将至高的荣誉,身为东南四大将之一的辛企宗也和刘光世一样,迄今为止没有和金兵打过一仗。赵构浮海逃生期间,曾命令他去明州增援张俊,辛企宗嘴上虽没说不去,可脚却是一步不肯迈(请回顾《疑案六?穷海飞龙》中的相关讲述)。
掌管枢密院事务的赵鼎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辛企宗并无尺寸之功,皇帝怎么能这样随随便便地胡封乱赏?于是硬是把这道诏命压下来不发,赵构屡次催促,赵鼎依旧据理力争,和皇帝顶上了。
顶撞的结果是赵构索性下了一道诏书,以赵鼎以前曾多次请求退职闲居为由,命他以本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而且明确告知赵鼎:例行公事的上章辞谢也一并免了。那意思似乎是让他赶紧滚蛋,越快越好。
以辛企宗的作为,赵构不可能看不出来他只是一员庸将而已,怎么会为了封他为节度使而不惜罢免赵鼎这个重臣呢?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九
甲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赵鼎罢。
初,上欲除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为节度使,鼎以企宗非有军功,持不下。上不乐,诏鼎累乞宫祠,可本职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免谢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7—217

其实,赵构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殚精竭虑地想到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谍报称完颜挞懒会集了二十万大军,凭岳飞的一支孤军如何抵挡得住?眼见淮南的最后一片地盘也是必失无疑,金军很可能要再次渡江。到那时,张俊肯定会坚决要求给自己“护驾”, 刘光世说不定跑得比自己还快。谁来抵抗金军?凭韩世忠那几千人马能行吗?赵构还能指望谁?只剩下一下辛企宗了。如果金兵来了再给辛企宗许愿,不如现在就封官,或许这会让辛企宗到时候不好推辞。尽管只是或许,赵构也亟不可待地要试一试。
可这个倔强的赵鼎就是不能明白皇帝的苦衷,而赵构又实在是不方便明说。在穷急之下,他决定先把“从中作梗”的赵鼎火速罢职。按惯例,赵鼎还应该上章辞谢二、三次,但这样一来而去的拖延下去,只怕金兵就到了,为了“节约宝贵的时间”,所以赵构命令连辞谢也一概免了。
罢了赵鼎之后,赵构立即催促把对辛企宗的任命传下去,可是让他窝心的是——又有人出来反对!
参知政事谢克家提醒赵构:“陛下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让赵鼎得忠直敢谏之名,让辛企宗获武臣至高之利,而陛下却要独自承担天下后世指责啊!”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九
鼎既免,上欲申前命,参知政事谢克家曰:“企宗非有大功,今骤命之,是使鼎得名,企宗得利,而陛下独负谤于天下后世也。”
上乃止。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