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叽叽喳喳侃大山 14032楼 2013-06-06 11:12:54
东湖敢去秦桧吧较量一番吗?。。。。。
-----------------------------
@吴歌漫画 14038楼 2013-06-06 14:19:45
你怎么到处哭嚎 求人去秦桧吧呢。那地方水平太低级了,冷清得很。。。干嘛请姚明和潘长江较量篮球呢。。。^_^
-----------------------------
哈哈!他在这打广告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7

赵构在政治上从懵懂无知渐渐趋于成熟了,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宋朝按虚岁计年龄,赵构为二十五岁。)
在对手的“教育”下,赵构终于开始懂得作为赵宋皇族的幸存者,他的统治基础是什么。人往往就是这样,对有些东西只有在失去或者将要失去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它存在的价值。
完颜粘罕野蛮的政治攻势给赵构造成了不小的麻烦,那些记录了他父、母、兄、弟、妻、妾、女等人惨遭凌辱的秽书已经通过櫂场四处流传。赵构实在是不好应付——矢口否认吧,拿什么来否认?赵宋皇族捏在金国手中,他们想怎么凌辱,随时可以说到做到;低头默认吧,君权神授,真命天子的神话已经是一地鸡毛,无法收拾;公开宣布誓报此仇吧,不敢,强敌让他发抖;避而不提雪耻之事吧,也不敢,失去人心也让他发抖……
刘豫此时也在拿陈东、欧阳澈的事大做文章,他仿照唐朝著名忠臣张巡、许远的庙制,在南京为陈东、欧阳澈建了双庙。刘豫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彰显赵构的无德。当年赵构杀陈东,是因为陈东说他“不当即大位”;杀欧阳澈,是因为欧阳澈指责他在父兄蒙难之时,还在荒淫女色。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
伪齐刘豫立陈东、欧阳澈庙于归德府,封东为安义侯,澈为全节侯,取张巡许远庙制,立为双庙以祠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8

这一系列的手段显然起到了效果,使赵构在政治上非常被动。按当时的法统,赵构是最有理由继承皇位的,但此时连李成这样一个莽荡武夫都敢生出取而代之之心,这不能不令赵构发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他是个缺德的无道之君,所幸的是,命运的安排是“独留康王”,如果他的兄弟中还有其他人漏网,只怕现在朝廷里商议的就可能是废立之事了。
赵构必须有所表示,否则人心愈失,愿意为他卖命的人会越来越少。现在不仅金国是致命的威胁,刘豫、李成等也已经成为了大麻烦……

李成麾下的副都统马进正在对江州持续猛攻。江州被围之后,吕颐浩、杨惟忠、巨师古曾率师来援,却都被马进击败。他们无法接近江州城,而城中的知州事姚舜明和统制官刘绍先也不知道官军已经到了近郊。
江州被围才一百天,粮食就已经用尽了,城中开始人吃人,士兵在饥困之中渐渐丧失了斗志。马进获悉后,他的攻势更是昼夜不息。
姚舜明和刘绍先商量了一下,决定弃城,分头突围。绍兴元年正月十日,刘绍先在城里纵火,然后乘乱夺西门而出,逃往了瑞昌,姚舜明则从东门突围,向南康军而去。马进率领贼兵冲入城中,大肆杀掠。
江州陷落了。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
十日戍申,马进围江州未解,知州事姚舜明弃城走,马进陷江州。
江州被围仅百日,粮食皆尽,人相啖食。马进贼兵昼夜攻不息,统制刘绍先竭力拒御。至是,人皆饥困无斗志。吕颐浩、杨惟忠、巨师古率师来援,及进战,为进所败,官军不得近城,城中亦不知官军到近郊。沿江安抚使姚舜明与绍先议弃其城出奔,绍先知其势必不可保全,乃纵火城中,乘喧闹夺西门走瑞昌,姚舜明出东门走南康。进率众入城大肆杀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9

李成听说马进攻克江州,立即渡江而来,他到达江州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俘获的宋朝官员二百余人全部诛杀。

远在越州的赵构当然不可能马上就获悉马进攻克江州的消息,他内心里还在祈盼张俊得够一举平定李成。也正是在正月十日这一天,赵构把张俊的职务从江南路招讨使改命为江、淮招讨使,此项改命扩大了张俊的责任范围,其意思是希望张俊不仅仅能将李成所部逐出江南西路,而且期盼他能进一步荡平李成在淮南西路的盘踞地。
然而,张俊的态度却令赵构甚为失望。几日后,他向赵构辞行时,一再强调李成兵多势众。
赵构先发了一问:“假使让你统率全军去为朕攻打一座城池,会如何?”
张俊不明赵构此问的用意,不假思索就答道:“如果是那样,臣早上到城下,晚上就可以攻破城池”。
赵构道:“李成竭尽全力攻打江州,却两个月未能攻克,由此可见,李成兵马虽众,却不可能有什么作为。”那意思是:对你张俊来说能够朝至而夕入的事情,李成两个月都还没办到,所以足见你比李成厉害多了。
张俊这才发现皇帝是拿话绕自己,当下也只得连连称是。
赵构顺势又道:“现在诸将之中,惟独你还没有立过功。”
张俊不服气:“陛下怎么说臣没有立过功?”
赵构笑道:“比如,韩世忠擒住了苗傅、刘正彦,这才是大功,卿不如他啊!”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
戊申,神武右军都统制、江南路招讨使张俊改江淮招讨使。后数日,俊入辞,颇言李成兵众。
上曰:“汝将全军,设为朕攻一郡,若何?”
俊曰:“臣朝至而夕入可也。”
上曰:“成竭力攻九江,两月不能下,则虽众何能为?”
俊大以为然。
上因谓俊:“今日诸将,独汝未尝立功。”
俊曰:“臣何为无功?”
上曰:“如韩世忠擒苗傅、刘正彦,则功绩显著,卿殆不如。”
俊恐悚承命。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10

张俊听了,不禁有些惶恐。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身为大将的张俊,其表现真是“可圈可点”—— 建炎四年正月,他奉命为赵构断后,在明州小胜一仗之后,有了交差的资本就马上开溜,后来被汪藻等人上章谴责;四月,让他去策应韩世忠,收复建康,可他就是不肯去,弄得朝野上下“人皆切齿”;八月,让他去救援淮南,他还是不敢去,说什么这是让他空手打老虎,把赵鼎气得要吐血。
这一切,张俊自己是心知肚明,现在赵构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张俊不可能还觉察不到皇帝内心的不满。他不敢再找借口辩解,当下领命去了。
张俊准备出师了。他首先就下令把越州下属各县邑的民船全部强行征用,用于装载军队的家属。有人将张俊的扰民之举奏报了赵构,请皇帝制止他这种近乎抢劫的行为。
但是,皇帝虽然刚刚表示过对百姓的苦难痛心疾首,但对此事却是一声不吭——数万大军开拔,带上家属就是十几万人,朝廷又没有能力提供那么多船只,如果不让抢老百姓的,张俊岂不又找到了拖延的理由?现在拖得起吗?好不容易才让他出兵的啊!至于这些事,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不,是两只眼睛都闭上!
张俊连征带抢地弄到了大大小小二千艘船,终于向饶州进发了。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
俊将行,越州下属邑根刷民舟二千,载其军家属。言者以为扰,乞罢之,不从。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11

屯驻于江阴军的岳飞正月十日(江州陷落的同一天)接到了命令,要他先去饶州与张俊会合。正月十一日,岳飞就率部开拔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岳飞赶到了宜兴,准备将军队的家属老小带上,然后一起向徽州(即歙州,今安徽歙县)进发。
岳飞一回到宜兴时,就遇到了一件让他非常为难的事——有人来告状,说岳飞不在宜兴期间,他的舅舅姚某欺凌百姓。岳飞治军严明,对敢欺压良民者一律重重治罪,但这次违犯军纪的偏偏是自己的舅舅。也正因为是自己的舅舅,岳飞如果装聋作哑,就会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今后有人违纪,就难免会有托人说情之事。在纪律问题上,一次“下不为例”,不久后的结果就是往往“成为惯例”。
岳飞将此事告诉了岳母,请求母亲允许他惩治舅舅:“舅舅做出此等事来,也连累了儿子,岳飞能容忍舅舅,但军法却容他不得。”
历史上真实的岳母并不是如小说里那样深明大义,她护着自己的弟弟,对儿子苦劝不已。岳飞无奈,只得将此事暂时放下了。
姚某得知后,却不但没有知错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起了恶毒的歹意。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
十一日巳酉,岳飞起发江阴军,权听张俊节制以讨李成。
李成乘金人残乱之余,据江淮十余州,连兵数十万,有席卷东南之意,数使其徒多为文书符谶,以为幻惑,声撼中外。朝廷患之,议遣将,未决,而张俊请行,乃命俊为江淮路招讨使,应江淮路驻扎军马并听节制。
岳飞以通泰州镇抚使方退屯于江阴军,戊申被命,已酉进发,癸丑到宜兴取老小到徽州。有百姓诉其舅姚某搔扰,飞白其母,责之曰:“舅所为如此,有累于飞,飞能容,恐军情与军法不能容。”母亦苦劝而止。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12

在去往徽州的途中,有一天岳飞与几名将官押送战马,姚某也在其中。岳飞万万没有想到,舅舅正在伺机暗算自己。
姚某不声不响地策马跑到了岳飞前面,在大约数十步外,悄悄拉满了弓,搭上了箭,然后突然回身向岳飞射出一箭。
岳飞毫无防备,这一箭“嗖”地斜着疾风向他飞了过来,一下钉在了马鞍鞒上——好险!
岳飞这才发现舅舅要置自己于于死地,当下勃然大怒,提兵刃在手,催马疾驰追了上去,干净利落地将姚某擒住,扔在马下。岳飞命王贵、张宪二人抓住姚某的手臂,自己抽出佩刀,当心就给了姚某一刀,然后将其砍成碎块……
随后,岳飞将杀舅之事禀告了母亲。岳母大惊:“我最喜欢这个弟弟,你怎么就这样把他杀了?!”
岳飞答道:“舅舅这一箭,若是射得稍微高一点或者低一点,岳飞就必死无疑!岳飞此次能够不死,是靠上天保佑。如果儿子被舅舅杀了,母亲哪里还能有一天的安宁日子可过?今天不杀了舅舅,他日必为舅舅所杀,所以还是杀了他为好。”
岳母虽然难过,但是岳飞所言也在道理,弟弟和儿子弄到了这一步,又能够有什么办法?岳母也只得就此作罢,让此事过去了。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
他日,飞与兵官押马,舅亦同行。舅出飞马前而驰,约数十步,引弓满,回身射飞,中其鞍鞒。飞驰马逐舅,擒下马,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后碎割之。归白其母,母曰:“我钟爱此弟,何遽如此?”飞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则飞死矣!为舅所杀,母虽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鞒者,乃天相飞也。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所害,故不如杀之。”母意亦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4104楼 2013-06-08 10:13:58
我对此段史料颇为怀疑,你如果是岳飞的舅舅,难道会因自己的外甥请求自己的姐姐责劝你几句,就会动了杀自己外甥的狠心吗?况且岳飞是大军统帅,杀了他是何等后果,他舅舅难道不知道?他舅舅能逃得了吗?再则岳飞是何等战力,他舅舅岂能不知?怎会采取如此匪夷所思的手段对面击杀自己武艺如此高强的外甥呢(干脆从岳飞背后暗杀岂不更好)?再则张宪、王贵是方面军大将,又不是岳飞的亲随,怎会替岳飞做亲随所做之事呢?......
-----------------------------
“华夏”兄:此事详载于《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有记载,不可能是徐梦莘、李心传捏造或不负责任地转抄,岳珂的书中对岳飞这个舅舅则是只字不提。
其实,理解了以下几点就容易明白了——
1、岳飞军法极严,对欺压良民者一般是斩首,处罚最轻的也是仗责一百。这是被宋朝的恶劣军风逼出来的,试想:在军人道德普遍极度败坏的大环境下,岳飞不严刑峻法治得住吗?更何况,他的士兵中不少人还当过盗贼,岳飞不采取强硬手段,如何能变盗为兵?如何带得出“饿死不劫掠,冻死不拆屋”的岳家军?
2、岳飞禀明岳母,不会仅仅是请岳母出面责劝几句,而是想岳母同意将舅舅军法处置,很可能就是要大义灭亲,最轻的处罚也是重杖一百,逐出军队,永不录用。否则,岳母也不会苦劝了。
3、岳飞面临两难——不严惩(或不杀)姚某,军法的威严何在?但舅舅是长辈,在当时这是犯上不孝。岳母如果深明大义,会成全岳飞,替岳飞承担下来。她可以站出来要岳飞秉公执法,这样岳飞就是奉母命行军法,保全了岳飞的孝,将是一段千古佳话!(注意:这只是假设,我们不能这样要求岳母,她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农妇,护着自己的弟弟是人之常情。)
4、姚某到底如何扰民,史无详载,但其罪当斩的可能性极大。试想:宜兴百姓何等感戴岳飞的恩德——父母生我也易,公之活我也难!如果姚某只是抢了一些钱财之类,宜兴百姓应该不至于把状告到岳飞那里,毕竟中国人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理念。
5、姚某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成长于社会道德普遍沦丧的末世,他也不可能受过什么教育。末世的底层,满是受欺压的弱者,也多的是做恶的穷人。社会的不公,使他们早已不相信规则的意义,他们只服从伤害力,也就是说——社会一旦堕落到这种状态,对很多人,劝其向善往往乏力,想要他们遵守规则,必须先让他们彻底明白违犯规则的代价。
6、姚某显然是个莽夫,当他觉得外甥迟早要严惩(很可能是杀)自己时,他想不到别的办法。他肯定知道岳飞的武功有多高强,他哪里敢单挑?所以采取了暗算的方法。
7、至于杀了岳飞之后,他的出路无非是拉上自己的部下去当盗贼,声势闹大了,还可以像戚方一样接受招安。(戚方杀朝廷命官可不是一两个,不少官员的官阶比岳飞还高。)
8、此时岳飞的武阶官还只是七品的武功大夫,岳家军还只有一万余人,岳飞还算不上大军统帅,张宪、王贵当然更不是方面军大将,他们是岳飞的“平生所交三五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楚人衣 14112楼 2013-06-08 13:30:35
问题在于当时那环境下,他杀了岳飞,也跑不掉的吧,张宪,王贵就在身前,这不和找死没两样吗?这时机也选的那个了吧。
-----------------------------
从姚某暗算的方法上看,他很可能是想射死岳飞就跑,所以先驰马前出数十步再回身射冷箭。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而已。
姚某事先对自己所部有没有预作安排,因为史料无载,不好推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绝不敢和张宪、王贵面对面地较量,否则他会选择在岳飞身后暗算,这样把握更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袁_丁 14119楼 2013-06-08 20:51:43
你每写一段,喜欢总结一下。这本来不错,但总结的内容很多地方跟前面叙述重复的,因此行文显得有些拖沓。建议议论可以少一些,因为前面有过叙述,议论只需直接写出你的结论,点到为止即可。
-----------------------------
谢谢兄台的建议!起初,我也只是在每个疑案的分析之后,做一个简单总结,在庞杂的史料考辨之后,方便读者理清脉络。后来发现一个“天涯”特点——我不总结,有人替我歪曲性总结,所以才改成了这种小总结加大总结的方式。
下文改回原来的方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袁_丁 14119楼 2013-06-08 20:51:43
楼主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大,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政治体制结构、民众的生存方式及历史环境等诸多命题。我觉得楼主从擅长的政治体制和历史环境分析个体的心理和行动即可——这也是本书最精彩的地方,不必非要盯着那大和深的主题去说。
-----------------------------
本文涉及面宽,主要是破解疑案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可以从略,但有些方面,如军事、经济、地理等却是不得不详写的,因为二十大疑案之中最重大的疑案是“岳飞援淮西”一案,此案是全文关键中的关键,只要有力地推翻了“岳飞拥兵逗留”之说,赵构、秦桧、张俊、万俟禼等等陷害谋杀岳飞就铁案如山,所有的凶手和帮凶都将浮出水面。
然而,破解此案的重要史料证据几乎全部被冤案的制造者销毁了,当时岳飞写给赵构的奏章一份也没能保留下来……
因此,必须透彻地了解当时的战略态势和众多当事人的思维及心理,再结合他们当时的实际行为,经过严密的分析、推理才有可能还原真相。
本文现在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军事、地理、后勤、经济状况,以及南宋皇帝、文臣、武将的战略判断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在为解开最重大的疑案——《淮西疑云》——做铺垫。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袁_丁 14119楼 2013-06-08 20:51:43
最后感谢楼主写出这么精彩的贴子,读后受益匪浅。望楼主努力,加油!
-----------------------------
谢谢勉励!今晚我再考虑一下下文如何调整,明天更新。
顺便在此说明一下:从绍兴元年起,南宋在宋金和战问题上的各种看法逐步定型。以往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存在一个严重的局限——把南宋对金策略简单地分成主战派和投降派。
本文接下来将以大量史实,还原南宋“六派”的形成过程——

一、积极主战派:代表人物岳飞。此派对金国的野蛮暴行恨之入骨,不但要收复失地,报仇雪耻,还要扫平金国,让丑虏俯首称臣。他们对一切议和主张视为无耻之极,持绝不容忍的态度。
二、谨慎主战派:代表人物张浚。此派认为基于国家大义,必须收复中原,迎还二帝,并防范金国等少数民族今后再犯,他们希望收复失地后以战逼和。
三、积极主守派:代表人物赵鼎。此派认为南宋军事力量还无法战胜金国,经济又遭受了严重破坏,国家财力支撑不起大规模、长时间的全面战争,只能先守住半壁江山。但他们同时认为:金人狼子野心,决不可信,防御不可稍有差池,国家休养生息之后,等待机会再议恢复。
四、消极主守派:代表人物张俊。认为南宋步骑兵不可能战胜金国的骑兵,只能依山阻水阻挡金国继续南下,恢复中原已无可能,南宋只能保住这半壁江山。
五、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桧。此派认为金国难以彻底灭亡南宋,即使灭亡了南宋朝也统治不了中国,同时以南宋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可能战胜金国。两国应该议和息兵,金国可以坐享厚利,南宋可以恢复生产,因此也会有能力向金国支付更高的岁币;
六、骑墙派(保命派):代表人物赵构。(大量贪官污吏、江南门阀贵族以及部分愚昧自私的南方士民也属此一派。)此派随时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立场,逼到别无选择时,他们和主战派站在一起;国势粗安,他们就倾向于主守派;发现议和有望,他们就成了主和派;如果觉得投降可以苟安,他们就愿意以议和之名行投降之实。
最后,在宋金两国的政治、军事较量中,主和派和骑墙派走上了卖国之路。

下文将会减少分析和评论,敬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时关注这一要点。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14114楼 2013-06-08 15:27:56
岳家军对逃兵不知道有没有严刑峻法,更何况是畏罪潜逃,所以杀了岳飞乘群龙无首之际再逃对这种莽夫而言不失为一个选项,但结果却是自寻死路
-----------------------------
自古以来,对逃兵都是绝不轻饶。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楚人衣 14131楼 2013-06-09 09:45:58
而且姚若得手,张王等将首先会想到的是救援岳飞,看其有无事,而不是任由岳飞落马不顾去追杀姚。如果真成功的话,这厮脱逃的可能性的确相当大。
-----------------------------
岳飞一生出生入死,许多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今天将要更新的正文里又有岳飞遇险,死战求生的故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4132楼 2013-06-09 09:51:40
请楼主给大家讲述一下,宜兴人民因何感念岳......
-----------------------------
这个在上文提了一下,另外本文的最后一个疑案——《身后荣辱》还会详述百姓对岳飞的怀念,从宜兴、阴沙、洪州一直到杭州、汤阴的岳王庙的事都会一一道来,还有从南宋到元朝、明朝、清朝、民国,一直到今天,世人对岳飞的评价;关于岳飞的话本、杂剧、小说、评书的演变过程以及幕后的政治背景,让读者充分了解真相被掩盖的原因。
当然,本文不会放过从南宋到今天的“黑岳派”,届时会把本楼这些捣蛋分子的八代祖宗一个个揪出来展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楚人衣 14131楼 2013-06-09 09:45:58
而且姚若得手,张王等将首先会想到的是救援岳飞,看其有无事,而不是任由岳飞落马不顾去追杀姚。如果真成功的话,这厮脱逃的可能性的确相当大。
-----------------------------
@湖东隐士 14133楼 2013-06-09 10:26:52
岳飞一生出生入死,许多次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今天将要更新的正文里又有岳飞遇险,死战求生的故事。
-----------------------------
@徐兆玮 14134楼 2013-06-09 10:38:41
是过桥那段吗?
-----------------------------
正是。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忘川求水 14115楼 2013-06-08 15:52:51
请问楼主为何当时部队开拔都要带上家属,岳家军亦不能免俗。
-----------------------------
1、部队带家属与宋朝的募兵制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每战必带。
2、在南宋之初,军队几乎全部带家属。这是因为南宋军队的三大骨干——赵构的御营军(张俊、刘光世、韩世忠、辛企宗、范琼等部)、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陈淬、王彦、岳飞等部)、陕西军(曲端、吴玠等部)的士兵几乎全部是北方人;
3、赵构南下扬州避敌时,随行的十万御营军就带上了几十万家属。士兵跟随皇帝南下,谁也不愿意把父母、妻儿扔在北方——因为可能会遭到金兵的掳掠和屠杀;
4、赵构不敢回东京,宗泽恢复中原农业生产的计划成为泡影。宗泽死后一年,东京留守司军粮尽,除了南撤之外无路可走,士兵不可能把父母妻儿留在河南饿死,所以也是带着几十万家属南下;
5、从关中被攻破起,大量西兵的家属失去家园,只能随军;张浚富平之败后,陕西五路尽失,陕西军也是带家属退往汉中一带;
6、这些随军家属无田可种、无屋可住、无计谋生,一家人只能靠当兵子弟的军饷维持生活,那时不向现在能够从银行汇款,他们一旦离开军队,就只有乞讨于道路,九死一生;
7、家属只有跟着军队,才有可能逃过别的官军、军贼、流寇、盗贼的抢劫残害,所以自己的子弟走到哪里,他们就必须跟到哪里,至少是附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13

带着家属行军,速度实在是太慢,大约在二月十日前后,岳飞终于到达了徽州,总算是可以将家属安置于此了。岳飞命张宪带一部人马留下来保护家属,自己则亲统大军穿行于崎岖的山路,赶往鄱阳县。等岳飞到达鄱阳之时,发现张俊已经率部先去了洪州(今江西南昌),于是岳飞又一路向洪州赶去。

张俊大约在二月上旬就已经到达了洪州,陈思恭与杨沂中也陆续赶到,而王(左王右爕)所部已由朝廷调归吕颐浩指挥。
洪州已逐步集结了数万宋军,张俊对麾下众将夸口:“我已经得了洪州,一定能够破贼。”此话多少有几分自欺欺人的意味,实际上张俊是有几分怯敌,他不敢轻易出击,下令全军掩旗息鼓,士兵一律不许登城,违令者斩!张俊这样做的用意是麻痹马进,想诱马进来攻城,这样他就先可以依托城池来消耗对手。
不久,马进率兵到达了洪州,下寨于赣江对岸,每日前来挑战,而张俊却坚壁不出。马进一时弄不清城中的虚实,并且强攻坚城的代价也太大,于是他分遣邵友去进攻筠州(今江西高安)。马进在洪州附近的兵力也就减少了一部分,但张俊仍然不敢出战,双方就这么耗上了。
邵友领兵一到筠州,筠州守臣就弃城而走。随后,邵友又进犯临江军,临江军守臣也是不战而逃。

——————————————————————
附录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
初,张俊进兵,急趋豫章,至则喜曰:“我已得洪州,破贼必矣。”乃复敛兵,若无人者,金鼓不动,令将士登城者斩。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四
马进陷筠州知军州事王庭秀弃城走。
张俊军于洪州,与马进对岸下寨。进日来挑战,俊坚壁不出,进遂寇筠州,知州王庭秀弃城遁走,进遂陷筠州。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今日南昌

洪州西临赣江,张俊试图诱马进渡江攻城,此计其实难以成功——马进不会不知道这种城不好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3—8—14

就这样,来江西讨贼的的张俊蜷缩在洪州城内,让贼兵又兵不血刃拿下了两个州军,形势也随之发生了不利的变化——李成坐镇江州,马进兵临城下,邵友占据了筠州(今江西高安)和临江军,对洪州形成了北、西两面合击的战略态势,口口声声“必定破贼”的张俊还在犹犹豫豫不敢动手。
马进又派人给张俊送来大书文牒,要约期交战,张俊命人写了一份小字回书,马进看了这份小里小气的回信,认为张俊显然是怯战,于是对他颇为轻视,但轻视归轻视,马进仍然不攻城。张俊见马进不中计,一时也没有别的办法,双方就这样耗了一个月。
绍兴元年三月初,岳飞率军赶到了洪州,立即打破了这个僵局。
岳飞一到,张俊立即向他问计。在岳飞看来,马进一介草莽,并无韬略可言,贼兵的战斗力又不强,何须持如此消极防守的态势,放任他们去攻掠州军?当下对张俊道:“击破此贼甚为容易,马进贪得无厌、顾前不顾后,我们只须以三千骑兵从赣江上流的生米渡秘密渡河,绕出其侧背,此贼必败无疑。岳飞不才,愿为先锋。”
陈思恭与杨沂中也认为不必再等,张俊终于下了出战的决心。

——————————————————————
附录 《鄂王行实编年》卷二
三月初三日,次洪州。贼连营西山,王师不得渡,诸将莫当其锋。俊大惧,召先臣问曰:“俊与李成前后数战,皆失利,君其为我计之。”先臣对曰:“甚易也,贼贪而不虑后,若以骑兵三千,自上流生米渡出其不意,破之必矣。飞虽不才,愿为先锋以行。”俊大喜,从之。

按:上文中“俊与李成前后数战,皆失利”与其它史料所记不同,应为岳珂故意贬低张俊之词。当时张俊并未与马进交战,故不可能数战失利。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