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28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岳飞誓竭忠孝,但要扫清胡虏,收复故国,还必须要靠君圣相贤。因此,岳飞对赵构也不能不寄予莫大的期望,尽管这个皇帝一再让他失望,这几年来一直在避敌逃跑。
在岳飞这种有血性的人看来,赵构和金人有血海深仇,但凡有一点办法,任何人都不会愿意向不共戴天的仇敌下跪求饶,而赵构之所以总想和和金人解仇议和,不就是因为大宋在战场上屡吃败仗吗?不就是对大宋的军队完全没有信心吗?所以岳飞认为,要想让这个少主放弃割地议和的念头,他惟一能做的也必须去做的,就是带出一支英勇善战的劲旅,以战绩向赵构证明金国铁骑绝非不可战胜,从而给赵构以抵抗的勇气。
于岳飞个人来说,他渴望建立功名。他所理解的功名不是靠奔走钻营而获得的虚名,也不是显赫一时后就烟消云散的浮名,他渴望的是以报君仇、雪国耻、救百姓而名垂青史。
别的一切,岳飞都可以放弃,但此志不可夺。
即便是赵构要封李成为节度使,岳飞也能容忍得了,因为那不过是虚名、浮名罢了,公论自在人心。但不让他走向北伐战场,却使他心中郁结难伸。
此时的赵构和岳飞君臣二人,都还相互不甚了解。

——————————————————————
附录 岳飞 《永州祁阳县大营驿题记》。
痛念二圣远狩沙漠,天下靡宁,誓竭忠孝。赖社稷威灵,君相贤圣,他日扫清胡虏,复归故国,迎两宫还朝,宽天子宵旰之忧,此所志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29

正是由于不甚了解,所以彼此都还寄希望于对方能有所改变。他们此时都还不会意识到——日后势不可免地要产生尖锐的矛盾。
在南宋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时候,赵构欲和而不得,他除了抵抗别无选择,必须倚重岳飞这样的武将,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共同走过这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岳飞想的是如何为反攻奠定基础,而对于赵构来说则是终于具备了和谈的筹码,他就会在和战依违中摇摆不定;等到具备了反攻条件,岳飞觉得收复中原有望之日,也必是赵构发现和谈可成之时。到那个时候,他们君臣二人的关系取决于赵构做何种选择。如果赵构选择的是不畏艰辛、危险,去收复故疆,则他们君臣将共图中兴大业;而如果赵构觉得解仇议和要安稳和安全得多,只求守住这半璧江山,那么,他们君臣之间就将爆发激烈的冲突。
在对待百姓上,赵构和岳飞之间也暗藏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岳飞出生于贫苦农家,他对百姓的疾苦有深切的体会,这不是赵构这个长在深宫的皇子所能感同身受的。
对外,岳飞矢志恢复中原,而赵构是以战守谋和谈;对内,岳飞以拯救黎民为己任,而赵构爱民的的原因主要是出于畏惧百姓的反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30

七、在真相的背后

关于臣子如何才是“精忠”,岳飞的认识和赵构的期望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
宋朝的士大夫们早就有这种思想——既使是君临天下的九五至尊,也必须服从道理,必须敬天循理。
赵匡胤曾问赵普:“天下什么东西最大?”赵普的回答是——道理最大。赵匡胤当即给予了肯定:“道理人人都须遵守,即便是皇帝也要服从道理。”
既然皇帝是代天牧民,没有违备天理的特权,那么臣子的忠也并非指的是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如果皇帝行逆天悖理之事,臣子应该做的是劝谏、阻止。所谓“至于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鹤林玉露》甲编卷三)“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私也。”(《宋史?刘黻传》)
这种思想实质上是否定“愚忠”,提倡“大忠”、“义忠”,即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而不是以君主个人的是非判断作为标准。
在以李纲、宗泽、岳飞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心中,认定的天理道义是——祖宗之地不可割,大宋子民不可弃,君父之仇不可不报,国家之耻不可不雪。
在这种道义的驱使下,他们认为惟一应该做的就是自强不息,想方设法去战胜强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31

在这些人的价值观念里,道义的地位在君主之上。
当赵构试图解仇议和,并希望臣子们对此绝对服从和全力配合的时候,岳飞就面对臣子应该如何尽忠的问题。皇帝对仇敌屈膝,绝对是违背天理道义的,在这种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上,忠臣决不可以让步,此时臣子应该这么做,古圣先贤早已给出了答案。
在《论语》中,孔子曾评价过卫国大夫史鱼,赞叹史鱼的正直——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
另外,孔子还说过“殷有三仁”。 殷纣王荒淫无道,他的同母兄微子屡次劝谏,但纣王不听,微子即离纣王而去;纣王的叔父箕子也去劝谏,纣王也不听,箕子便披发装疯,为此被降为了奴隶;纣王的另一位叔父比干,因屡次强谏而激怒了纣王,最后剖心而死。孔子认为,微子去国、箕子佯狂、比干剖心,皆谓之仁。也就是说,在君主行逆天悖理之事时,臣子必须劝谏,如果劝谏无效,可以选择离开,不与其同流合污;可以选择脱身,不为虎作伥;可以选择抗争到底,杀身而成仁。
在这三者当中,最为难能可贵的自然是第三种。

——————————————————————
附录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论语*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32

唐太宗李世民曾与杜如晦讨论过君主有过时臣子是否应当谏诤的问题。李世民问侍臣:“隋炀帝喜好自我矜夸,护短拒谏,臣子忤犯他实在是太危险,所以虞世基不敢直言,这恐怕不能过于责怪虞世基。商朝的箕子披发装疯以求自我保全,孔子也称其为仁。隋炀帝被杀时,虞世基真的应该一起去死吗?”
杜如晦的回答非常肯定:“虞世基的情况和箕子有根本的不同,箕子是劝谏无效之后才自我保全,而虞世基身居重位,岂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纳谏诤,他就杜口无言?更何况,他又不能辞职请退,只求偷安。往昔晋惠帝时,贾后要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不站出来谏诤,阿意苟免。后来赵王伦举兵,废了贾后,派人去抓张华,张华说:‘将废太子之时,我不是没有劝阻,只是我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抓张华的质问道:‘你位列三公,太子无罪被废,既然劝谏无效,为何不引身而退?’张华无言以对。后来张华被斩首,还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所以说‘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是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已失王臣之节。虞世基位居宰辅,规劝皇帝的过失乃是他必须尽到的职责,而他竟无一言谏诤,其罪确实当死。”

——————————————————————
附录 《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隋炀帝好自矜夸,护短拒谏,诚亦实难犯忤。虞世基不敢直言,或恐未为深罪。昔箕子佯狂自全,孔子亦称其仁。及炀帝被杀,世基合同死否?”
杜如晦对曰:“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仲尼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世基岂得以炀帝无道,不纳谏诤,遂杜口无言?偷安重位,又不能辞职请退,则与箕子佯狂而去,事理不同。昔晋惠帝贾后将废愍怀太子,司空张华竟不能苦争,阿意苟免。及赵王伦举兵废后,遣使收华,华曰:‘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其使曰:‘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华无辞以答,遂斩之,夷其三族。古人有云:‘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故‘君子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张华既抗直不能成节,逊言不足全身,王臣之节固已坠矣。虞世基位居宰辅,在得言之地,竟无一言谏诤,诚亦合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33

李世民很赞同杜如晦的观点:“你说得对。君主必须有忠良辅佐,才能够自身平安,国家太平。隋炀帝正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听不到对自己过失的谏诤之言,所以罪恶堆积,亡国灭身之祸也就随之而来。如果君主行为不当,臣子又不尽匡正、谏诤之职,而只知道苟全性命,阿谀奉承,凡事称好,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国家危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杜如晦眼里,不能尽职谏诤的臣子根本算不上忠臣。在宋朝,李世民被奉为明君的楷模,贞观之治也被视为君主政治的典范,李世民君臣的治国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使得两宋之交出现了李纲、宗泽、张所、陈东这种臣子,在他们内心中所认可的是“大忠”、“义忠”,而不是对皇帝的无条件顺从。当他们发现皇帝行为出现过失,一律是采取了劝谏的态度,尤其在皇帝有违国家大义之时,他们更是寸步不让。温和的劝谏没有效果,就犯颜强谏;犯颜强谏还不起作用,就以辞职来抗议;甚至决绝地公然抗旨,而且还是一抗到底。
这些人是赵构很不喜欢的,因为对他来说,这些人是在“挟君”,至少从现实效果上看与挟君没有多大的区别。

——————————————————————
附录 《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太宗曰:“公言是也。人君必须忠良辅弼,乃得身安国宁。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暗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34

同时,这些人也让赵构感到害怕,因为道理确实在他们一边,并且这些人不但可以抛弃荣华富贵,甚至还会置生死于不顾。
李纲宁弃宰相之位,也坚决不随赵构南下扬州;宗泽宁可抗旨到死,也坚决不肯释放金国使者;陈东宁可坦然走向刑场,也要喊出内心的声音……
这些随时准备舍生取义的人,在精神上是不可战胜的。他们的存在,把赵构映衬得十分渺小。赵构只是一介庸人,他此时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行为合不合乎天理道义,他不想要这样的忠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堪称儒家道德楷模的臣子,在以儒家思想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社会里,他们的命运往往是悲剧性。
儒家的政治思想以尊卑等级为根本,以遵循天理道义为准则,在至尊之人、极等之众违背天理道义之时,尊卑等级也绝不能轻易去打破,正确的做法是不惜一切代价使至尊之人、极等之众回到天理道义的轨道上。
历史上的圣明君主只是少数,庸君、昏君、暴君占了多数,这是世袭制必然的结果。因此这些忠臣大多遇到的并非明主,这就注定了他们是以皇权的制约力量的面目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也就是说,他们经常与皇帝处在对立、斗争状态,故而必然地居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亨利贞sfjp 17756楼 2013-12-03 17:14:59
利用空余时间追看半年才追完,楼主大作,目前煮酒我看到过的水平第一的史歌。颂德和批判均拿数据和逻辑证明说话,褒贬全部蕴于史实之中。
-----------------------------
@雪中香芹 17757楼 2013-12-03 19:41:42
同意。确实是第一流的水准。楼主的宋史学识,我估计国内专业的也未必有几个能比得上。最难得的是这一腔正气,让那些“杂然”顿赋流形。
-----------------------------
两位给的评价实在是太高了,愧不敢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九 御赐精忠旗 正文 4—9—135

下面再来看一看,按当时的正统观念,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置叛民。以孔子的思想为例,他认为君应当爱民,应当行仁政,百姓则应当做顺民、做良民。如果上仁下顺,当然是皆大欢喜,然而上仁下顺决非社会的常态,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写满了上对下的压迫。
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下民的呢?《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一则语录——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意思是:下民好勇而又因自己穷困的处境而心怀愤恨,是一种祸害;对不仁的人痛恨太甚,也是一种祸害。
“仁”是孔子对统治者的期望,他教导下民的是——在卑贱的地位和穷困的生活中也要守本分,即便上不仁,也不应该痛恨太甚,所谓“怨而不怒”,否则就会成为社会的祸害。基于这种意识,下民的反抗,尤其是对皇权的反抗就不具备合法性,当遭受压迫的时候,下民应该忍耐、等待,等待皇帝派清官来解救他们,而不是去造反。
在这种政治伦理之下,虔州叛民“震惊隆祐太后”一事必然是滔天大罪,所以,赵构乃至众多朝廷大臣认为应该(至少是可以)对其有杀无赦。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外出几天,暂停更新!敬请谅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缘来888888 17772楼 2013-12-05 17:54:22
看了楼主的文章,如果 历史 是真实的,以现代的眼光看,如果李刚、宗泽、岳飞等为了这么腐朽的赵宋王朝卖命,他们也只能算沽名钓誉的人,为了让赵宋子孙继续荣华,多少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子孙断觉。这样的王朝还不如第一次金兵南下就灭了就好,百姓每年的税赋没少交,关键时需要朝廷保护没见人了,所以说李、岳之人不值得这么崇拜,他们当时只是胆量比较大而已,对社会对思想都没带来什么进步,只是延缓了赵宋的灭亡,......
-----------------------------
呵呵!你在为难古人,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历史眼光。如果是你,你能怎么做?推翻帝制吗?那时还不可能有这种思想,伏尔泰还没有出生。
李纲、宗泽、岳飞的确是在为赵宋王朝“卖命”,但他们同时也是为民请命的人,例如李纲阻止赵构南下避敌、宗泽让赵构回东京、岳飞宁抗圣旨不杀百姓,这些能理解为仅仅是为了让赵宋子孙继续荣华而使普通百姓家破人亡、子孙断绝吗?
是的,百姓每年的税赋没少交,但需要朝廷保护时,赵构和他那帮大臣跑了,可这时李纲、宗泽、岳飞、李彦仙、赵立这样的人在奔赴国难。
记住,珍视荣誉不等于沽名钓誉,你见过拿生命去沽名钓誉的人吗?
不要说什么“还不如第一次金兵南下就灭了就好”,请回顾《疑案七*秦桧南归》的第一章,体会一下亡国意味着什么,你以为女真会比蒙古仁慈些吗?
也不要以为李纲、岳飞“对社会对思想都没带来什么进步”,所以就否定他们,试问2000年来有几人带来过你理解的“进步”?再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如果现在你遭到了侵略,侵略者要杀你和你的家人,有人挺身而出来保护你,你是否也要说他“对社会对思想都没带来什么进步”,只是胆量比较大而已,只是延缓了当今道德普遍沦丧的社会的灭亡?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yelinustc 17778楼 2013-12-06 11:14:10
最近几节关于“忠”的分析很到位,对于从演义评书得来的岳飞“愚忠”的印象也是一个不错的清理。
期待后续。
-----------------------------
后续还会继续清理。
岳飞如果愚忠,就绝对不会死,赵构做梦都想得到一个有岳飞这种才能的愚忠之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夏末浅念 17779楼 2013-12-06 15:38:45
回复第17770楼(作者: @湖东隐士 于 2013-12-05 14:32)
外出几天,暂停更新!敬请谅解!
==========
楼主又走了……
-----------------------------
抱歉!琐事繁忙,只好请“夏末浅念”兄耐心等待几天。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yelinustc 17778楼 2013-12-06 11:14:10
最近几节关于“忠”的分析很到位,对于从演义评书得来的岳飞“愚忠”的印象也是一个不错的清理。
期待后续。
-----------------------------
@湖东隐士 17798楼 2013-12-07 10:37:38
后续还会继续清理。
岳飞如果愚忠,就绝对不会死,赵构做梦都想得到一个有岳飞这种才能的愚忠之臣。
-----------------------------
@良心撞上猪 17805楼 2013-12-07 14:06:53
皇权有皇权的考虑,把他与民族主义放在一起,既有交集也有矛盾。如果没有矛盾,岳飞也不会以死,但做为平民来说,更需要的是后者,无论楼主从何种立场出发,从这个论段来说,您好已若稳若现的盘出你的目的:岳飞是个准赵匡胤没错吧?
-----------------------------
呵呵!肯定错了。
不必揣测我的目的,更不必现在就下什么论断,兄台和我看待历史用的不是同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我绝不会仅拿“皇权和民族主义”的关系来解读这段历史。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华夏新语 17712楼 2013-11-27 10:31:26
不是说我们的文化、制度、传统不需要深度的反思、反省和改革,这也正是楼主湖东先生正在做的,然而彻底否定也是错的,否则难以解释为何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是世界最大的民族、最大的国家,放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看,我们这个民族绝非那些众多国亡族灭的失败民族,至少算是较为成功的少数几个民族之一。
-----------------------------
@良心撞上猪 17804楼 2013-12-07 13:51:57
我不太认同上面的说法,楼上把汉唐的强盛时归结为纶理纲常,把五胡之乱归于没有纶理纲常,太牵强了吧?按你的逻辑,当今最强的美国也应该有纲常才对?没有纲常的美国为何就比有纲常的中国发达呢?恰恰也正是这些有纲常的中国,开国到灭国,都有规律可循,前强而后弱,你说是什么原因呢?阶级固化,人才流动的通道被堵,才是国家从强到弱的本质。
-----------------------------
虽然结论不同,但思维方式的局限却是一样的——把多因多果关系完全地或主要地当作单因果关系来分析,这种试图把复杂事件归一化理解的问题很普遍,其结果总是无休无止的争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良心撞上猪 17809楼 2013-12-07 16:52:49
有时简单的方法正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所谓的欧洲结,也只有凯撒大帝的利剑才能解开,看似简单的方法,其实也非简单。
-----------------------------
我注意到你说的是“有时”,这种时候其实很少。除了“欧洲结”这个并不恰当的例子以外,相信你举不出几个例子。
另外纠正一下,你说的应该是“戈耳迪之结”,斩断死结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这个故事的寓意也并非“简单的方法正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良心撞上猪 17809楼 2013-12-07 16:52:49
有时复杂的问题核心是简单的,而表象纷繁复杂,之所以复杂正是偏离了重点,失去了核心。
-----------------------------
请你试着举一个“核心简单、表象复杂、复杂的原因是失去了核心”的问题的例子,我想看看这类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香飘吹雪 17822楼 2013-12-07 22:43:13
倒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无耻网络写手早给岳飞罗列罪名时,写过岳飞和同僚称兄道弟的事情,有些还是统兵大将,以此来证明岳飞势力大,一旦造反,能量极大,远超赵匡胤李世民。他们写的岳飞有这些兄弟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他们纯属胡说八道。
当时南宋诸将称兄道弟,张俊、韩世忠、刘光世、杨沂中、岳飞都在其中,而大哥张俊是谋害岳飞的最主要帮凶,十哥杨沂中把岳飞带到大理寺,后来监斩岳云、张宪。说他们可以成为岳飞造反的“能量”,可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香飘吹雪 17847楼 2013-12-08 11:58:15
良心撞上猪,这位朋友。你说的什么皇权之类的理由,网上一大堆类似的理由呢。但是事实真相是什么,你和我都是没有读过原版史料的人。真相到底是什么,我肯定是说不清的,或者说我根本就不知道,知道的一些也是道听途说而来。我只能在此自私的等待湖东隐士先生的答案。到目前为止,楼主笔下的 历史 和我们所看的小说,甚至与《宋史》所载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期待楼主到明年这个时候能写完全部二十个疑案,也希望......
-----------------------------
@良心撞上猪 17848楼 2013-12-08 14:17:35
我不想云里雾里的,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钻进笔筒里出不来,充当书呆子。我们都是现代人,不是宋代穿越而来,没人有亲身经历,对于 历史 也只以所谓的史料来加以判断, 历史 是人写的,不可能完全符合事实,你否定这一部分的同时,去赞成另一部分,本身就不客观。很简单的一个例子是,迎还二圣”是赵构即位之初喊出的口号。在岳飞有可能实现的时候,为何要十二道金牌召回?赵构是什么样的人,相信不是书呆......
-----------------------------
“香飘吹雪”兄先不必和这位朋友争论超过本文进度的内容。他心浮气躁,连静下心来看看别人到底写的是什么的耐心都没有,而且思维极度混乱,比如他说“历史是人写的,不可能完全符合事实,你否定这一部分的同时,去赞成另一部分,本身就不客观。”
呵呵!试问我们面对相互矛盾的史料记载时,不通过辨析研究去“否定这一部分,赞成另一部分”,还如何去伪存真?倒是要先请教他一下,他遇到相互矛盾的史料记载,是如何做到客观的?是全都赞成呢,还是全都否定?
他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其实不过是浅思维型人的懒惰和自负而已。这些总拿“迎还二圣”解释岳飞之死的人,做梦也想不到:在得知赵佶死讯之前,最坚决主张迎回二圣的是——秦桧,而且赵构深以为然。(下文的《疑案十一·再议和战》会揭晓这个谜底。)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香飘吹雪 17853楼 2013-12-08 16:28:10
你说我否定这一部分,赞成另一部分,本身就不客观。呵呵,这是你先给我扣顶帽子,再当靶子射,您高明。你拿出一小段《宋史》,你认为这就是 历史 的真相,简单明了。邓广铭先生在写《岳飞传》时论述过《宋史》中关于岳飞记载的不当甚至是谬误。你贴出的这一小段记载是不当还是谬误,我不清楚。但是和楼主之前写的明显不一样。我也在等楼主写到绍兴十年的事情。楼主从去年写到现在快一年半了,考究后引用的史料有......
-----------------------------
@良心撞上猪 17856楼 2013-12-08 18:05:42
弱的问一句:楼上所指的原版 历史 是什么?你一边强调自己没看过,而你却把宋史记载的十二道金牌说成是说后代演义为了丑化赵构而来的,而后面又说到“赵构是在没有接到郾城和临颍捷报的情况下发出十二道金牌的。”自相矛盾!“他是没有想到岳家军能在中原硬碰硬,以少击多,打败金兀术的主力骑兵。”且问你看过宋史吗?充斥“没想到”、“深感鼓舞”、“深以为然”这样的字眼,你以为你和楼主是赵构?相互矛盾的史料......
-----------------------------
哈哈哈哈!又来一个装扮成看过“宋史”的。知道“宋史”和“《宋史》”有什么区别吗?
你要是看过《宋史》,怎么可能会推理出“绍兴十年时赵构还不知道徽宗已死”?
你也不必再胡猜强辩,先想办法让自己从井底出来吧!有时间胡猜,不如去看看正经书。别再百度里搜两宋之交的“史料”了,那里面垃圾成堆,你又根本没有分辨的能力。
想知道“香飘吹雪”兄说的“原版历史”是什么,自己从头看贴去,看看我是用什么史料来推翻《宋史》的记载的。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