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16

秦桧建议赵构“安慰强敌,可以把俘获的金人放回,让他们带信回去,对金帅明言本朝只想讨伐叛逆,而不敢轻易冒犯大国。”仔细审视赵构、张浚在此次北伐中的所有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确没有一丝“冒犯大国”的言语和行为。
正月里,张浚首次张榜时,声讨的是刘豫叛逆之罪;几个月里,赵构公开发布的诏书中除了偶有称金国为“敌”的句子外,未见有报仇雪耻之类的言辞;连岳飞发布的《奉诏移伪齐檄》中也只是痛斥刘豫,宣称“奉旨讨伐罪逆,拯救黎民”,而对与金国的不共戴天之仇则只字未提。这显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赵构必是给岳飞下过的严令——只许声讨伪齐,不得宣称要“殄灭金虏,尽复旧疆”。如若不然,就会像绍兴四年出师襄阳时一样——如果违反此令,引发事端,误了国家大计,纵使卿立下奇功,朕也必将给予重重的处罚。
赵构、张浚为什么不把西北的吴玠一军列入北伐计划的原因也水落石出——此时陕西仍主要是金军在驻守(这一方面因为刘豫的军事力量尚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完颜粘罕认为陕西极端重要,应该控制在自己手中)。如果吴玠出兵陕西,将对金军发起进攻,那就不是“只讨伐僭逆刘豫,而对金人保持恭敬”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17

六、赵构亲征 刘豫南侵

夏季里,张浚就曾奏请赵构于今年秋冬移驾建康府,以激励三军,而出人意料的是赵鼎却对此并不支持。不过,当时赵鼎尚未明确表态。岳飞出师之后,右相张浚觉得东线的压力必定会大大减轻,于是又力劝赵构尽快把行都前移至建康府,赵鼎必须表态了。
赵鼎投了反对票。
绍兴四年秋冬,赵鼎力主赵构御驾亲征,在淮南之战时,他曾经承受过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赵构这个独苗皇帝一旦有个闪失,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十一*再议和战》),这段经历让他颇感后怕。在他看来,此前让赵构这个独苗皇帝御驾亲征是逼不得已,而现在的情势并不像绍兴四年时那样别无他策,没必要再让赵构去冒险。
赵鼎觉得张浚锐于功名,这有时是长处,有时又是短处。在敌、伪南侵之时,非常需要张浚这种敢于和强敌对抗的劲锐之臣;但张浚还不够老成,谋大事尚欠周密,让人有些放心不下。
左丞右相意见不一,朝廷大臣们又是议论来议论去,迟迟议不出结果。而这时朝廷又接到谍报,说刘豫有南窥之意,于是赵鼎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将行都移至平江府,后面的事视将来的情况再定。张浚担心再拖下去可能会延误更久,于是同意了这个方案。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
时张浚自江上归,力陈建康之行为不可缓,朝论不同,上独从其计。

谍报刘豫有南窥之意,赵鼎乃议进幸平江。(《赵鼎事实》曰:是秋,探报实有南窥之意,乃议前期幸平江,就近应接。张浚先在江上,已令张俊筑城盱眙,移军居之。鼎谓非便,浚坚欲为之,鼎以其行府措置,不欲力争,每为上陈其利害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18

移驾建康的事刚刚确定下来,秦桧就来到了临安府,因为赵构要召见他。此时距绍兴二年八月秦桧罢相刚好三年。他们君臣二人在这种时候见面,显然会商议某些,但南宋的官方史料中对秦桧的此次觐见只有八个字的记载——“秦桧入见,命坐赐茶。”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赵构、秦桧谈话的具体内容,只能从赵构“命坐赐茶”的举动看出他对秦桧礼遇有加。仅仅三年前,他以极端厌恶地将秦桧赶出朝廷,张榜宣布对他永不录用(相关事件请回顾《疑案八*秦桧踏空》),现在的态度真是天翻地覆了。
赵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当年,在发现秦桧分朋植党,试图把持朝政之初,他还不愿意立即对秦桧本人实施严惩,而当发现议和无望,觉得秦桧已是一颗无用的棋子时,就立即把秦桧扫地出门。现在,赵构对这个三年前劣迹斑斑的罪臣又是赐坐,又是赐茶,其实正好说明——他又觉得秦桧有用了。
不知秦桧心里有何感慨,不过,这个人精对皇帝的“用人之道”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
觐见之后,秦桧没有回绍兴府,而是留在了临安。因为在张浚推荐下,赵构决定任命他为行宫留守。在赵构移驾平江府期间,秦桧将与行宫同留守孟庾一起主持临安府的政务。


——————————————————————
附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
己亥,观文殿学士、新知绍兴府秦桧入见,命坐赐茶。

丁未,观文殿学士、新知绍兴府秦桧充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孟庾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行宫同留守,权许赴尚书省治事。时桧留行在未去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alfsoldat 2015-04-15 14:16:39
这个帖子看得越多就越觉得张浚志大才疏,反应快点子多,但是做事缺少通盘考虑,首尾不能兼顾,眼界比起李纲赵鼎朱胜非等同僚差得不是一点点,难怪金人只肯用一头毛驴换他……
-----------------------------
是的,这也是岳飞当张浚的下级感到憋屈的原因。
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绍兴七年岳飞与张浚的激烈冲突很重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19

赵构定于绍兴六年九月一日启程。这天,他要先去上天竺寺烧香,为他的父兄祈福。
在赵鼎、张浚等大臣的扈从下,赵构的仪仗出了皇宫,行进到中天竺寺时,有一匹快马飞驰而来,马上的军校手持黄旗,是来递送岳家军北伐捷报的。
赵构一行到达上天竺寺时,手持黄旗的军校进来,呈上了岳家军攻克卢氏县并缴获粮食十五万石的捷报。
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好兆头。
当天晚上,赵构登上御舟,泊船于杭州城外的北郭亭。第二天一早,赵构的船队起锚进发。在路上,赵鼎、张浚等登上御舟奏事,他们谈起了岳飞的捷报。
“岳飞获捷固然可喜,但……”赵构道:“淮河一线的诸将各据要害,虽然说固守没有问题,但兵家不虑胜,唯虑败。万一小有失利,不知可有周全的善后之策?”说到这里,赵构看了看赵鼎:“卿等还须再深思熟虑……”
按理说,赵构已经收到岳飞的两道捷奏(克镇汝军捷奏、克卢氏县捷奏),应该能够判断出中线出兵进展顺利,不仅对刘豫构成了有力的牵制,而且还有可能迫使刘豫从东线调兵。他应该感到宽慰才对,但从他的语气看,这个长期担惊受怕的皇帝还是难以解忧。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九月初一日,车驾发临安。是日,先诣上天竺烧香,为二圣祈福,执政、从官扈从,建国乘马行于辇后。……是日,驾过中竺,有卒执黄旗道左,即岳侯破贼虢州寄治卢氏县捷奏也。至上竺,黄旗进入。岳遣将王贵、郝政、董先引兵破之,获粮十五万斛。
初二日,发北郭亭,晚泊临平镇。奏事舟中,方论奏岳飞之捷。上顾谓右揆浚曰:“岳捷固可喜,但淮上诸将各据要害,虽为必守之计,然兵家不虑胜,唯虑败耳,万一小有蹉跌,不知后段如何?”复顾某曰:“卿等更熟虑。”某等奉命而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2015-04-11 10:55:26
因此,缴获15万石、2万石粮食的事,纯属岳珂的鬼话。
这就是事实。
-----------------------------
历史盲,好好看看上面这段。
你们黑岳派开口闭口就是“岳珂造谣”、“岳珂胡编”、“孙子给爷爷贴金”、“纯属鬼话”,但你们谁也没真正读过岳珂的书,更不可能知道岳珂所写是否有依据,根本判断不了哪些是失实,哪些是言之有据,只会一个劲地哀嚎、傻黑。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至上竺,黄旗进入。岳遣将王贵、郝政、董先引兵破之,获粮十五万斛。

关于岳家军缴获15万石粮食,来自于赵鼎的《丙辰笔录》。你们这些不读书的文盲有什么资格评判岳珂的著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0

九月五日,赵构的船队到达秀州。这天议事的时候又谈及了岳飞的两次捷报,赵构对赵鼎、张浚道:“兵家之事,难免有些美化之辞。卿等可写信问一问岳飞的幕僚,仔细了解一下实情。朕并非吝惜爵赏,只是想准确了解当前的形势,以便合理措置今后的事宜。”
虽然赵构早就知道岳飞治军有方,智勇兼备,也不怀疑岳家军能征惯战,纪律严明,但仍然不敢相信岳飞一出兵就取得这么大的战果,觉得似乎不太可能。而赵鼎、张浚都曾经与岳飞共事,对岳飞的人品、性格是颇为了解的,他们都觉得怀疑岳飞谎报、夸大战功是没有根据的。
当下张浚答道:“据臣所知,岳飞措置甚大,现在已经与伊、洛、太行山一带的山寨首领有联络。尤其是去年梁兴等渡河南归以来,岳飞与伪齐境内的忠义之士常有往来,这些人反抗伪齐的意志都甚为坚定。”张浚不好直接反驳皇帝,话说得较为含蓄,但观点表达得很清楚——岳飞早已开始通盘策划、经营进取之事了,一直在广泛联络敌占区的反抗力量,获取伪齐的情报。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岳飞之所以接连获胜,一方面是因为出师之前有长期的准备和周密的谋划;一方面是因为出师之后得到了伪齐境内的兵民的帮助。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初五日,发皂林店,晚泊秀州。奏事河亭,因及岳飞两捷俘获之物。上曰:“兵家不无缘饰,此不足道。卿等因通书飞幕属,叩问子细,非为核实,有吝赏典,但欲知事宜形势、措画之方耳。”浚奏曰:“飞之措置甚大,今既至伊、洛间,如河阳、太行一带山寨必有通耗者,自梁青之来,常有往来之人,其意甚坚确。”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凉热春秋 2015-04-17 21:23:46
88888888888888
请问隐士先生:为何后勤中断?说,不说还要拷问!
-----------------------------
哈哈!文盲:你以为你是你祖宗秦桧,把持着权力,能够拷问别人。
也不怪大家骂你白痴,连这么简单的句子都看不懂——

正文 6—13—109
由于转运司的运送能力不足,粮草未能及时送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1

赵鼎也道:“臣听闻连河东路的一些山寨首领,虽然名义受了金人招安,但其实未曾下山,队伍、器甲如旧,还在据险自保,耕种自如,只是没有再出兵与金军交战而已。金人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是暂时羁縻。一旦王师渡河,这些首领必然会为朝廷效力。”
赵构见张浚、赵鼎都这么说,终于甚感欣慰地道:“伪齐境内的百姓不忘祖宗的恩德,我料金人无法统治他们!”
九月七日,赵构又收到了岳飞收复商州的捷奏。现在,他再没有理由怀疑“兵家之事,难免有些美化之辞”了。岳飞没有虚报战功的先例,更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地编故事的可能。
九月八日中午,赵构到达平江府。
九日,赵构与宰执议事时,说起了韩世忠即将来平江府觐见,且不能在此停留时间太长,所以赵构嘱咐赵鼎等赶快准备好赏赐的物品。
赵鼎道:“韩世忠就这两天会到,一到就安排觐见。韩世忠必定会就钱粮、军马之类提出一些请求,请陛下不要马上答应,命他来和臣等商量。惟有防御的部署、策略,臣担心韩世忠不愿对臣等和盘托出,但如果陛下细致询问,他自然是会说的……”
赵鼎的确是心思细密,凡事考虑在前面。那么,他担心的是什么呢?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某奏曰:“河东山寨如韦诠忠辈,今虽屈力就招,然未尝下山,队伍、器甲如旧,据险自保,耕种自如,唯不出兵耳。金人亦无如之何,但羁縻之而已。一旦王师渡河,此曹必为我用。”上曰:“斯民不忘祖宗恩德如此,吾料之非金人所能有。”某等同奏曰:“愿陛下进德修业,孜孜经管,此念常如今日。臣等愿竭驽钝,裨佐万一。”

初七日,登平望。是日,岳飞捷奏至,遣偏将收复商州,且乞催已差知商州解隆速来之任。

初九日,后殿奏事。……及言韩世忠入觐,犒设、激赏之物宜依例备之,恐不久留。某进曰:“世忠来日恐到,当便入对,世忠必有所请,如钱粮、军马之类,陛下但论令与臣等商量。惟是措置防托,恐世忠向臣等不欲尽言,如陛下曲折询访,必自有说。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wya6954 2015-04-18 19:52:33
虽然看得很吃力,但确实感谢楼主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史料拨乱反正和厘清还原了这段历史;
赵氏两宋虽都自称大宋,但其地位地域而言也就一中原割据政权,赵氏历代诸君懦弱无能、毫无血性的共性特点也属历代封建王朝所罕见。当代某些文人追慕不已、喋喋不休的北宋充其量就是一只肥硕的羔羊,其覆灭看似偶然实属必然,赵宋历代诸君治国阴柔至极的权术和手段几乎彻底阉割了中华民族自秦汉唐以来业已形成的开拓进取......
-----------------------------
谢谢支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2

赵鼎担心的是淮西。这天,各处的探报都称:“此前,刘豫之子刘麟亲自去河北向金帅请求增援,现在已经返回,刘豫又派遣官再次前往河北。”这一方面说明金国尚未出兵,另一方面说明刘豫还在争取。
凡事应该作最坏的打算,如果刘豫搬来了救兵,南宋改如何应对?淮河防线的弱点在哪里?敌人会从哪个方向进攻?
赵鼎陈述了自己的看法:“臣窃以为,韩世忠在楚州、高邮据城守卫,占据了有利的地势;如今张俊又屯驻盱眙,控制天长、扬州一带,敌人决不敢从淮东方向进犯。因此,韩世忠一军包裹在内是最为安稳。但自濠州以西,以及刘光世的防区……刘光世是一支孤军,万一敌人以重兵侵犯淮西,韩、张二人能够出师牵制否?如不能出师牵制,就只能凭刘光世自己的力量来防守,则朝廷还有何依靠?”
在整个淮河防线上,最弱的是刘光世的防区。金、伪齐如果发动南侵,最可能选择这个软柿子;而一旦做此选择,估计单凭刘光世是抵挡不住的,他甚至有望风而逃的可能。也就是说,届时要想守住淮西,韩世忠、张俊必须全力帮助刘光世,但刘光世与韩世忠之间屡次发生冲突,韩世忠会帮刘光世吗?至于张俊就更加靠不住了,就算和刘光世没有矛盾他都未必肯出力。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臣窃谓世忠既城楚州、高邮,地利甚便;今张俊又屯盱眙,控制天长、扬州一带,敌决不敢犯,则世忠一军包裹在内,最为安稳。但自濠以西并刘光世地分,光世孤军,万一重兵侵犯,韩、张两人能为出师牵制否,不然徒为自守之计,朝廷何赖?”上以为然。
是日,诸处探报皆云:“刘麟自往河北乞兵回,比又遣官再往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淮河防线 淮东部署了韩世忠、张俊、杨沂中三支军队,淮西只有刘光世一军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alfsoldat 2015-04-18 20:29:34
关于《绍兴甲寅通和录》中王绘所上札子中的两句:
……累年于兹,和议未定,虏兵已集。背天逆理,不亡何待?
其中“背天逆理,不亡何待?”湖东老师在原帖中未予翻译,我人为应当做如下说:
如今金人集结兵马准备南下,像他们这样违背天理叛弃道义的行为,显然除了灭亡我们没有再做其他打算。
-----------------------------
我把“背天逆理,不亡何待?”略去的原因是怀疑此句前面有文字脱漏。
译为“违背天理行事,怎么可能不灭亡”似更合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alfsoldat 2015-04-18 20:29:34
……益使吾军士气不扬,乘舆再动,社稷必危。
其中“乘舆再动”湖东老师在原帖中未予翻译,我人为应当做如下说:
更会使得我国军队士气不再高涨,如果此时皇帝还要带头逃跑,那就必然导致国家的危险。......
-----------------------------
把“乘舆再动”译为“皇帝还要带头逃跑”似不妥,因为这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札,不可能这样说话。这样翻译可能会使读者产生误解——臣子在直言不讳地指责皇帝逃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alfsoldat 2015-04-18 20:29:34
……益使吾军士气不扬,乘舆再动,社稷必危。
其中“乘舆再动”湖东老师在原帖中未予翻译,我人为应当做如下说:
更会使得我国军队士气不再高涨,如果此时皇帝还要带头逃跑,那就必然导致国家的危险。......
-----------------------------
@湖东隐士 2015-04-19 21:37:51
把“乘舆再动”译为“皇帝还要带头逃跑”似不妥,因为这是臣子上给皇帝的奏札,不可能这样说话。这样翻译可能会使读者产生误解——臣子在直言不讳地指责皇帝逃跑。
-----------------------------
@alfsoldat 2015-04-19 21:57:06
这里的“乘舆”应该是指皇帝出行的交通工具,王绘原本的措辞的确比较隐晦,但我认为他是在劝阻赵构不要像搜山检海那次一样仓皇南逃,不知可否这样理解?
-----------------------------
王绘是在劝阻赵构不要再仓皇逃窜,但翻译时应该保留其措辞含蓄的特点。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橙色指挥官 2015-04-19 20:43:30
绍兴六年以前,杨沂中部应该跟随赵九的行在吧,在韩世忠要求赵密部支援之前,杨沂中部主要的活动都是在浙江的啊!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
(绍兴六年六月)遂命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自当涂进屯庐州,与韩世忠、张俊鼎立;又遣权主管殿前司公事杨沂中进屯泗州……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上欲前期预动,免缓急仓卒之患。议以秦桧、孟庾充留守,寻除桧万寿观使、充留守,庾提举醴泉观、同留守。以知临安府梁汝嘉充巡幸随军都转运使,百司并留临安。常程行遣听留司与决,所不可决者,中行在所。
先差兵部尚书刘大中、翰林学士朱震、翰林侍读学士范冲、工部侍郎赵霈、中书舍人陈与义、董弅、权户部侍郎王俣、起居郎张焘、侍御史周秘、左司谏陈公辅、右司谏王缙、左司郎中耿自求、右司员外郎徐林、检详王迪、太常少卿林季仲、吏部员外郎黄次山、郑士彦、户部员外郎周聿、比部员外郎薛徽言、太常博士黄积厚扈从,祠部郎官熊彦诗、司勋郎官王良存、秘书省正字朱敦儒,以督府属官从行。而解潜以马军司兼权殿前司公事,刘锜权提举宿卫亲兵,同总护卫之职。行营中护右军统制巨帅古以所部充前军,赵密充中军……

赵构此行,随行负责护卫的是解潜和刘锜。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3

大将之间不能齐心协力,一直是赵构和宰执大臣们甚感头疼的问题。原来,赵鼎是请赵构探一下韩世忠的想法。
对赵鼎的担忧,赵构深以为然,韩世忠觐见时,他拐弯抹角地问了一番,却没能问出个所以然。
九月十二日,宰执议事完毕后,赵鼎单独留了下来,向赵构问及此事。
赵构道:“韩世忠并无他语,只是请求与宰执大臣们同班奏对。不如卿再去仔细问一问他,如何呀?”
赵鼎道:“韩世忠的意思是不要让张俊在盱眙筑城,应该命令他渡淮河向前,引诱金人前来。然后我军借助有利地形,合兵给与金人一击,就能见出分晓。按现在的做法,今日得城,明日得县,(得而复失,)其实是徒劳无益;并且筑城必须劳役百姓,时间一久,恐怕会生出事端。以臣之愚见,例如当初派遣张俊等渡江之时,曾计划让其直入淮北,或攻宿州或取徐州,能够得手就前进,否则就退回来,如此出入不常,使逆贼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这也不失为一策,但后来又觉得不如屯驻于淮河边。起初打算修筑山寨,因为没预料到修城工役如此之大,(于是又改成了筑城,)臣担心城未筑成,逆贼就已有所行动(按:指南侵)。届时,欲守则无地可依托;欲战则不能保证必胜。臣已经在与张浚等商量,如果只筑一座可屯万人的小堡,挑选精锐之卒守卫,就足以实施劫寨、断敌粮道等战术。而大军依旧坐据长江之险,贼兵既然不能迅速渡江,则不无后顾之忧,如此似为稳当。”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十二日,后殿常朝。……留身奏世忠之来,计当奏陈边事方略。上曰:“世忠无他语,但云欲与宰执议定,乞与宰执同对。卿与更子细诘问,如何也?”某曰:“世忠之意,不欲张俊筑城,便欲令向前,勾引金人近前,我得地利,合军一击,便见得失。今日得城,明日得县,无益也。窃恐劳役之久,别有事生耳。臣之愚见,若初议遣俊等渡江,径之淮北,或攻宿、或取徐,得则进,否则退归,出入不常,使贼罔测,是亦一策。不如止屯淮上。初云筑山寨,亦复不知修城工役如此之大,臣深恐城未及就,贼已有动息。欲守,则无地可归;欲战,则不保必胜。臣已尝与张浚等商量,若只筑一小堡,可屯万人,选精锐守之,劫寨、腰截断粮道等皆可为之。大军依旧坐据长江之险,贼既不能遽渡,则不无回顾之虑,如此似为稳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4

赵鼎的话说得甚是委婉,他对张浚的战略部署其实是有看法的。第一,他和韩世忠一样,认为应该命张俊进攻淮北;第二,他不赞同让张俊一军在盱眙筑城,认为可以先筑一小堡,钉在淮南要害之处;第三,他不赞同大军守淮,认为还是应该守江(这是赵鼎与张浚在战略上的关键分歧)。
赵鼎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还是对守淮信心不足;而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判断东线三大将不能捐弃前嫌,团结对外。
对于赵鼎的担忧,赵构不敢等闲视之,他问赵鼎:“张浚意下如何?”
赵鼎道:“起初张浚有商量之意,后来与臣慢慢商议时,他又认为以岳飞一军牵制于侧后,只要能让伪齐稍稍抽回兵马,则山东必然空虚,韩世忠就可以再次进攻淮阳军、徐州,逆贼就将自救不暇,还哪里能够窥视淮南?让张俊筑一座坚城,屯军于淮河边,虎视宿州、亳州,逆贼就将疲于奔命。这可以成为恢复中原的良好开端。此策甚善,但臣以为,今冬防守只是数月之事,等到来年开春再筑一堡,仍不会妨碍实施此项计划。自古用兵,变化不同,初无定论,但先确保固守而后再议攻战,乃是万全之策。”
赵构自然是希望有“万全之策”,至于能不能为将来恢复中原营造一个良好开端,他不敢想那么远,他关心的是眼下,是今冬能否安全过关。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上以为然,乃曰:“浚意如何?”某曰:“浚初有商量之意,徐徐议论,但以岳飞牵制于后,贼若抽兵稍回,山东空缺,则世忠必再为淮徐之举,贼且自救不暇,安能窥吾淮甸。使俊筑一坚城池,屯军淮上,临宿、亳,贼且疲于奔命,此恢复之端也。此策甚善,但臣之所虑,今冬防托数月之事,俟来春更筑一堡,不失为此计耳。自古用兵,变化不同,初无定论,然先议守而后论战,乃保万全也。”上然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疑案十三 北伐分歧 正文 6—13—125

此时,朝廷正不断接到各处的探报,称金兵已在南下;韩世忠的谍探也刚从河北送回消息,说金国龙虎军由李固渡过了黄河,精兵三万余人共渡了四个昼夜,已分一万骑兵去京西对付岳飞。
这本是刘豫放出的假情报,但赵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因为天象又有异常——从九月三日起,金星侵入太微垣,犯右执法。金星的运行侵入太微垣所在天区,预示有战事或者大臣相互残杀;犯左、右执法星也是预示将有战事。天象与探报相吻合,赵构哪里还敢有半点侥幸心理。
探报说金军有一万骑兵去了京西,赵构立即以御前金字牌向岳飞发出急令——加强侦查,择利进退。金军另外二万骑兵会如何行动呢?会不会如赵鼎所料扑向淮西?届时,韩世忠会不会不管刘光世?看来,了解韩世忠心里的真实想法是极为重要的。
这天晚上,赵鼎、张浚等到韩世忠苏州的宅第作客。这座宅第就是大名鼎鼎的沧浪亭。坐间,张浚屡次问韩世忠进取的方略,但韩世忠就是不肯坦诚相告,只是说:“已经和相公说过多次了。”
一旁的赵鼎察言观色,觉得韩世忠的意思仍然是想让张俊先行一步,以便他根据形势变化来捕捉机会,这样就容易获得成功。韩世忠怕张俊等揣知他的意图,不肯合谋,所以不愿坦露心机。

——————————————————————
附录 赵鼎 《忠正德文集*丙辰笔录》
占星者言:九月初三夜,太白由黄道微高入太微垣,犯右执法。

是晚,同右揆、西枢谒韩世忠之圃,即章子厚园池,昔苏子美之沧浪亭也。……坐间,右揆屡叩世忠进取方略,世忠终不尽言,但云:“与相公屡言之。”而其意不过欲令张俊先为一著,渠欲乘隙而动,即易为功也,但恐俊等揣知其意,不肯合谋。而金字递备坐探报,檄岳飞明远斥堠,择利进退,以世忠言近探者自河北回,言龙虎军由李固渡过河,凡渡四昼夜,精兵三万余人,内分骑兵一万,之京西以应岳飞也。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太薇垣
《宋史*天文志》
太白犯入太微,为兵,大臣相杀;留守,有兵、丧;
左右执法各一星,在端门两旁……荧惑、太白入,为兵。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