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3

第三道是“俭约诏”:

“朕深感失德,致使天未悔祸,所以才落得仓促南渡……
朕理应反省,今后给朕的供奉必须菲薄,仪物、膳食等当一律痛加裁减!后宫除必需的职事掌管之人外,其余全部减放出宫。请三省遵照执行,体察朕一片至诚之意!”

二月十六日,赵构又下了第四道诏书:

“朕以眇末而登至尊之位,德不足以造福黎民,武不足以戡定战乱。
朕原以为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感动天地,但朕卑辞屈礼,却未能交南北之情(指与金国达成和议);原以为以孝悌之心可以通达神明,但朕焦心劳神,却不能拯救父兄。直到军情告警,敌骑长驱,盟约尚未能定下片言只语。
……
朕之即位,实由上帝所命,岂是朕个人敢有所图谋?
现在国家艰危,朕赖臣民各效忠力贡献群策,协助朕渡过这段多难之时……”

从这几份诏书里可以清楚地看到赵构内心的紧张,扬州之难,对他来说,不但是经历了一次生命危险,同时给他带来的还有严重的政治危机。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0


六、苗刘兵变

赵构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最重要的依据有两个:
1、他是赵宋直系亲属中的独苗;
2、太上皇赵佶写的那八个字——可便即真,来救父母!
但这两个依据都存在着“变数”:
1、如果有人要反对赵构,可以借口宋钦宗赵桓尚在金国,如果将来迎回二圣,按封建法统,赵构是不是该让位?此前,陈东就曾说过——赵构应当任“监国”之职,不应该即帝位。
2、“可便即真”四个字语义简略、含糊,其隐含的意思——如果可以的话,你就真的即帝位(还可以有别的解释),而“来救父母”四个字语义再清晰不过了。因此,如果有人要反对赵构,可以用“不救父母”为理由来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你如果不救父母,就没资格即位。
正是由于这种“变数”的存在,赵构继承皇位还必须要有朝廷重臣、领兵将帅和民心普遍的支持,否则很可能皇帝的宝座会坐不稳。
这是赵构现在内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然而,想得到这些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1

如果以保住皇位和自身安全为出发点来看,赵构面临的是一系列的两难选择和循环变数。
1、赵构如果坚决主战,去救父母,则没人能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但很可能对抗不了金国,自己将面临被杀、被俘的危险。
2、赵构如果坚决主战并最后战胜了金国,迎还了二圣,可能又面临是否要让位问题。
3、赵构如果不救父母,谋求与金国割地议和,假定议和成功,则不仅自己的安全有所保障,也不会有让位的担忧,但势必又会有人以此来质疑他皇位的合法性。
4、如果议和失败,金国决心消灭赵构,摧毁重建的宋政权,则赵构不但逃不脱生命危险,而且还要受国内舆论的谴责。

对于具备雄才大略的命世之主,这是建千秋伟业的机会,而对庸常之辈来说,这是一个解不开的循环结。
赵构的皇帝不好当。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神龙轩 2012-07-26 14:46:31
读三国,悟人生 来访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242359.shtml
欢迎回访
-----------------------------
是同行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 2012-07-26 11:03:10
赵匡胤想定都长安,可惜为太宗所阻;
-----------------------------
才十几个字,就有两处错误。再去查查你说的“一些基本的事实”,看看你能不能把错误改过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 2012-07-26 11:15:44
历史被人打扮,主要是我们太关注细节的证据了。
这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能掩盖的只能是细节,大的方面是掩盖不住的。雀斑可以掩盖,肤色就难以改变了,身高更不可能改变。
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埋头在故纸堆里,只顾查找各种细节证据。
其实,所有重要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得到正确的答案;无法分析出结果的,说明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
-----------------------------
不管你怎么伪装,你的文法还是暴露了你的身份。你还是暂时不要研究历史,先补习小学语文和逻辑基础,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给你批改一下上面的“作业”:
1、“历史被人打扮”与“主要是我们太关注细节的证据了”之间缺关系连词。你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由于历史被人打扮,所以我们不必太关注细节的证据。
2、第二段语序不对,应该调整为——能掩盖的只能是细节,大的方面是掩盖不住的。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雀斑可以掩盖,肤色就难以改变了,身高更不可能改变。
3、第三段副词的位置不妥,句子里呈现出并列关系,应改为——我们研究历史,不能只顾埋头在故纸堆里查找各种细节证据。
4、第四段的前半段有一处用词不当,应改为——所有重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得到正确的答案;
以上为语文方面的问题,下面是逻辑方面的问题:
1、前两段论述的逻辑次序不清,应改为——由于历史被人打扮,而能掩盖的只能是细节,大的方面是掩盖不住的。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雀斑可以掩盖,肤色就难以改变了,身高更不可能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太轻信细节的证据。
2、“所有重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综合分析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句话,如果作为一个推理,肯定是错误的,重要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答案;如果作为一个经验性的归纳,又显然于经验不符。
3、“无法分析出结果的,说明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个推理你自己也会不认可吧,有这种因果关系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 2012-07-27 08:43:09
赵匡胤曾拟迁都洛阳长安 遭群臣反对埋下亡国隐患
------------------------------------------------------
呵呵!正确的东西摆在面前,还发现不了自己错在哪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7-27 10:59:52
最近几天只能手机上网学习啦湖东老师
-----------------------------
北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表示慰问!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2


黄潜善、汪伯彦的宰相就更难当了,到达杭州之后,汪伯彦、黄潜善先后上了奏札,请求赵构治他们的误国之罪。
赵构不允。
二月十八日,御史中丞张澄上了一份极为严厉的奏章,弹劾黄潜善、汪伯彦二十大罪。(奏章原文长达四千余字,此处从略。)
张澄请赵构重重惩罚这两位宰相,并在奏章中提醒赵构:“
一己之安危不足深念,但陛下不能不为祖宗二百年基业危在旦夕而痛心;一时的颠沛流离不足为虑,而失去大宋亿万人心是何等可怕!陛下一定要痛革前弊,力新远图,一定要将黄潜善、汪伯彦之流重重治罪,贬窜至炎荒海岛,以回上天之怒、收亿兆之心……
惊惶中的赵构头脑里一片乱麻,张澄的奏章让他清醒了一些——不重惩宰相,这事如何收得了场?
不把民愤平息下去,那是很可能会激出大事来的!
赵构于二月二十日,也就是金军从扬州退兵的时候,下诏罢免了黄潜善、汪伯彦。但惩处并不算太重,黄潜善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汪伯彦知洪州(今江西南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3

二月二十六日,赵构为陈东、欧阳澈平反。
赵构对叶梦德说:“杀陈东、欧阳澈之时,事出仓促。现在想来,这终归是以言责人,现在应当使中外之人都知道朕深感痛悔之意。”
随后,赵构下诏将马伸回朝廷。
大臣奏报赵构:马伸已死!
马伸此前因弹骇黄潜善汪伯彦而被贬濮州,随后病死在去濮州的路上(一说是黄潜善密令王渊将其杀害于途中)。
赵构听了道:“不管他是否死了,朕依旧还是要下诏召回。朕要向天下人表示,马伸无罪,朕深知他是进直言的忠臣。”
二月二十八日,赵构下诏表示愿洗心改过,虚心求纳直言,并宣布准备移驾江宁府,以示不弃沿江遭兵火蹂躏的百姓之意。

从赵构上述的一系列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逐渐意识到扬州之祸给自己带来的政治危机是何等严重,所以不断地表示出诚恳认错的态度,以期平复天下的怨愤。
虽然赵构已经有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他身边还是有些无知所以无畏的蠢人,到了这种时候,还在干一些没心没肺的蠢事。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金戈风云 2012-07-27 16:12:56
“当然没问题。”那条名叫大漠香山的咸徽狗一边从臭水沟里往上爬,一边大声喊道:“送穷小子1500一个的上网本,还能有问题?老夫有钱、相当的有钱。”
-----------------------------
“金戈”兄是不是把他损得太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他自找。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仰望巅峰 2012-07-27 19:55:24
真替阁下开心,不知道金戈风云、湖东隐士二位兄台是否介意由在下代表向老兄说一声恭喜。
-----------------------------
我刚给“吴歌”兄发了贺喜的邮件,还是“仰望巅峰”兄想得周到,应该在这里贺喜才对!
祝“吴歌”兄合家幸福,事业有成!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7-27 22:26:50
看护刚出生的小孩真累啊
期待正文^_^
-----------------------------
当个好爸爸不容易哦!
吴歌兄这么累,还在期待正文,这让我哪里还敢偷懒?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吴歌漫画 2012-07-27 23:24:20
不要打乱老师的计划 没更新我就回头看前面
-----------------------------
岂敢,岂敢!稍后更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4

赵构最宠信的太监是蓝珪和康履,这二人起初是康王府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靖康年间,他们跟随赵构出使金营,算得上是与主子共过患难了;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时,这二人又在元帅府主管机宜文字(相当于现在的机要秘书),因此成为了大元帅府里的要人,其实际地位已不在诸将之下;赵构即位后,他们也随之鸡犬升天。
所谓小人不能得志,得志就会猖狂,他们仗着自己是康王府旧僚、大元帅府的元老、天子的心腹,开始妄作威福。
皇帝身边的人是得罪不起的,像王渊、刘光世这样的大将都对他们曲意逢迎。赵构也曾听到了些风声,还下诏禁止内侍太监与统兵将领见面。
此禁令不可谓不严,但实际上却成了一纸空文。太监们与统兵官是否相见,皇帝怎么能知道呢?只要太监不说、武将不说,那只有文臣、台谏官去说了,可文臣之首的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一直在秘密交结蓝珪、康履,从他们那里打探皇帝的动静,靠他们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好话(请回顾本案开始时讲述的邵成章被驱逐一事),也不会去得罪他们。
谁会去揭发蓝珪、康履呢?这种既得罪太监,又得罪武将,还要得罪文臣的“蠢事”,只有宗泽那种“不会做人”的“傻官”才会去干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5

赵构身边的这些心腹太监越来越嚣张,尤其是康履,可谓是无所忌惮,在御营司的诸将领面前他比皇上还皇上,有时一边洗脚一边对站在旁边的将领发号施令。
这次扬州之难,赵构仓皇逃遁时,身边只有康履等五、六人,这也成了康履的资本——危难之时,立下护驾大功。因此康履更加忘乎所以,不把朝廷官员放在眼里。
赵构逃到吴江时,算是刚刚脱离了生命危险,康履手下的一帮太监们马上开始“娱乐总动员”,他们拿着弓箭射鸭子玩。御营司的士兵见了,气得七窍生烟——这帮阉竖!王渊把船调给你们搬运家财,害得我们的家属无船渡江,至今生死不明,现在你们倒是快活!
到了杭州之后,赵构下罪己诏、避殿诏、俭约诏,太监们却是成天想办法找乐子,这帮家伙又到钱塘江观潮。钱塘潮在夏季最为壮观,现在正值早春二月,并不是观潮的时候,但既然到了杭州,岂能把这个漏了?
一时钱塘江畔到处是太监们的供帐,遮道塞路。他们找乐子的时候似乎还不长眼睛、不长耳朵,旁边有多少人在怒目而视,有多少人在切齿而骂,他们仿佛一点没有察觉。
御营扈从统制官苗傅道:“此辈使天子颠沛流离至此,竟然还敢寻欢作乐?”
武功大夫刘正彦也说:“总有一天,要杀了这帮太监。”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146

怨愤压抑得越久,爆发起来就会越猛烈,御营司已经像一个火药桶,只差溅上一、两点火星了。
建炎二年三月三日,赵构下诏擢升乡德军节度使、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为同签书枢密院事,并且仍兼都统制之职。
此举成为了引发剧变的导火索。
赵构此举其实有违赵宋家法,宋朝将兵柄一分为三,枢密院出令、三衙统兵、率臣统外,不允许将帅既有出令之权又兼握兵之重(详见下面的背景知识)。
当时张俊、刘光世、韩世忠等都不在杭州,护从赵构的只有苗傅一军。此诏一下,这支军队立即骚动起来。
苗傅感到愤愤不平——他王渊是个什么东西?皇上竟然让他既当枢密官,还要手握重兵,我哪点不如他?怎么我就不升官?
军中众将也对这次王渊被破格提升议论纷纷,最后传出的消息是——王渊讨好了太监,是康履在皇上面前为他说了好话。
刚刚上升的宰相朱胜非听到了风声,赶忙提醒赵构:“依本朝惯例,武将出任枢密官要免进呈书押札子,现在王渊还要兼都统制,这对其它将领而言,其利害甚大啊!臣以为应当免去王渊统兵官之职,并免进呈书押札子,如此才能安抚住诸将!”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2-5-146-1

(以下背景知识是正文2-5-146的详细注释,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去。)

一、枢密院
枢密院始于唐朝代宗时期,五代时沿袭。宋朝建国之后,极力加强中央集权,枢密院因此保留下来,成为主掌军事机要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宋史?职官志》载:枢密院“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带出,以佐邦治。凡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诚、迁补、屯戍、赏罚之事,皆掌之。”
枢密院最重要的一项权力是发兵之权,全国各地驻军的行动必须听从枢密院的调动。“有调发更戍,则遣使给降兵符。”没有枢密院调兵的虎符、豹符,任何军队均不得擅动。
枢密院另一重要职能就是在军事决策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在宋初,这种作用尤为明显,国家用兵大事,往往一经皇帝与枢密院谋划确定,宰相也无力反对,甚至有时宰相毫不知情。枢密院的设立等于是让宰相无法染指兵权,同时枢密院也无权干预国家行政。宋朝最高行政机构中书设于禁中东侧,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设于禁中西侧,故称“东府”、“西府”,合称“二府”,对掌文武大权。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2-5-146-2

这种体制的确起到防止军政大权集于宰相一身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个严重弊端。《挥麈录?后录》云:“二府,礼遇无间。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祖宗亦赖此以闻异同,用分宰相之权。”这种体制导致了军政分离、互相牵制,在国家遇到外部重大问题时,军事与行政之间难以协调配合,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极易削弱国家力量。
枢密院还负责国家中高级武官的选拔、任命、升迁降退。包括宋朝最高统兵机构三衙(本书后文将有介绍)中将帅的任免,全国的兵籍和军事机密资料也全部在枢密院。
枢密院的长官为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资历较浅的官员则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和同签书枢密院事。偶尔也有称判枢密院事、领枢密院事的,如童贯在徽宗宣和年间领枢密院事。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枢密院长官的出身呈现着一种反常的变化。宋初多是武将出身者担任,到仁宗朝后,文官出身者担任枢密使成为绝对主流,文官逐渐控制了枢密院,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
让不懂军事的人掌兵权是宋朝的一个特点,其原因在于赵宋皇帝对武将的极端不信任,对之提防猜忌之深为此前历朝之少有。会不会用兵打仗倒成了次要问题,首先要看掌兵权的人是否忠诚可靠。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背景知识2-5-146-3

二、三衙

三衙是宋朝最高统兵机构,其全称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以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三衙形成于宋真宗时期,设“三帅九官”。三衙的长官为都指挥使,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三帅之下设殿前副都指挥使、马军副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马军都虞候、步军都虞候,与三帅合称为“九官”。
三衙首要的职责是掌管京师禁军,保卫宫廷、戍守京畿,皇帝出行时负责护卫。所谓“殿前、马步军等帅臣统陛下爪牙之兵,为陛下心腹之佐,宿卫宫省,拱扈宸极。”(《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四引《哲宗正史?职官志》。)
三衙还承担出征和镇守之重任,宋初三衙正副长官“出则为大帅,入帅掌禁卫。”到了宋中后期,随“崇文抑武”的政策的推行,三衙的地位有所下降。其将帅出京镇边时往往是任副职,而正职一般由文臣担任。
《水浒传》中高俅原本是一个市井无赖,后来因踢得一脚好球,讨得了赵佶的欢心,一直混成了三衙殿帅。《宋史》里没有高俅的传记,其它史料中对他也记载甚少。但高俅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他曾任三衙殿帅也是实有其事。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