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真相背后的真理——岳飞、秦桧、赵构二十大疑案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iiilidan 2012-09-12 10:34:00
不才想问,姚平仲夜袭失败后不是遁了吗,谁能知道当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不知此出处可有史料为据。
-----------------------------
我在这里采用的史料是《东都事略》卷一O七《种师道传》,原文如下——

而姚平仲恐功名之会归于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有怨言,达于钦宗。

姚平仲虽然逃走,但他手下的统制官还有活着回来的。种师道是姚平仲的上司,必定要调查姚平仲为什么瞒着自己去劫营,这应该是种师道从活着回来的统制官处问出来的结果。从姚平仲前后的行为看,此说可信。后世史家一般均采纳此说,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种师道传》、《续资治通鉴》等。
我写这段历史时,可以有两种写法:
1、如上文。目的是节省篇幅,这段文字的主题是分析东京、中原能不能守,现在做的是准备足够的论据材料,所以叙述有详略,与我的论点、论据关系不大的事会简单交代,不做详细辨析。
2、在叙述完劫营后,把姚平仲的心理专门汇集史料分析,这样就跑题了!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历史事件中,人物的言论、行为可以有明确的记载,而心理活动往往是只能靠分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可以允许多种观点存在。比如上文中我对岳飞性格的分析,只能是我个人的观点,别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注意:是合情合理的解读,不是无根据的胡猜),但岳飞违令出战却是可以下定论的。
他人可以认为姚平仲劫营出于别的心理,但前提是要拿出依据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淡水蟹 2012-09-11 23:35:38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
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料,陆游是在记传闻。特别注意这句话——“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
“自言如此”是说姚平仲自己是这么说的,不等于陆游确认这是真的。
我写历史从不采用此类传闻,因为其中问题太多:
1、姚平仲既然自称连破两寨,而金虏乘夜离去,那就是退敌成功,东京解严,他跑什么?回去领赏就是了。
2、哪有那么厉害的骡子,一昼夜从开封跑到了邓州,二月初一、初二夜里没有月亮,那时又没有路灯,这骡子长着猫眼?一片漆黑还跑那么快?赶快献给皇上,赵桓骑上它,一天就可以从开封跑进潼关。金兵的轻锐骑兵一日才三百里(还要几匹马换着骑),想追?没门!
3、姚平仲到邓州才吃上饭,看样子只顾赶路,算他经饿,但骡子也不吃吗?神骡!要是骡子停下来吃的时候,他姚平仲傻啊,不知道搞两个馒头、炊饼啃啃?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湖东隐士 2012-09-12 12:16:23
而姚平仲恐功名之会归于种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战,有怨言,达于钦宗。
---------------------------
@甲申观察3 2012-09-12 13:05:01
为“正面人物”加上正面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为“反面人物”加上反面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史书作者就是这么来 影响 后世读者判断的。
姚平仲的“怨言”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 很可能正常的军事上不同意见,被时人误解为“忌之”,进而推导出“恐功名之会归于种氏”也说不定。
既然要找真相,就应该避免引述这类东西。否则标题改过重写。
-----------------------------
你还真是二啊!这么简单的古文都看不懂!最后给你翻译一次——
姚平仲担心所有的功劳都被种氏兄弟占了,他心生忌妒,于是他(找借口)说士卒因为不能速战,已经有了怨言,奏报赵桓哪里。

姚平仲说士卒有怨言,怨言是“不能速战”,明白了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9-12 10:07:46
籍贯是否一样,是否同乡 并不能说明是朋党。但楼主 非要说 陈东、李纲根本不认识。
所以我才去查出个籍贯,因为百度的网页错了,以为是福建半个老乡,实际是苏南真正的老乡。
他们不认识不可能,楼主瞎说。
-----------------------------
本来不想再回复你,现在被你气乐了,随便纠正你几个错误吧,今后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了。
同乡就一定得认识吗?
回头去看看上文的“陈东之死”吧,我说他们不认识是有根据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东始未识纲,特以国故,至为之死,行路之人有为之哭者。”
《宋史*忠义*陈东传》所记与此相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9-12 11:01:30
“杀六贼”激化了赵桓、赵佶的矛盾,按楼主的说法,诓回徽宗,是为了制止分裂与内战,那不“杀六贼”又何须诓回赵佶,又何至于靖康之耻,皇族全灭,大宋几乎灭亡?
-----------------------------
你是不是认为不杀“六贼”赵佶就不会复辟?就不需要诓回赵佶,就不会有靖康之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9-12 13:36:29
OK. 从“不能速战”的怨言,怎么推导出 忌之的? 担心所有的功劳都被种氏兄弟占了的 ?
士卒们 千里勤王只为财,初到士气旺想速战速决,也很正常吧。
-----------------------------
还OK呢?白话文都看不懂。说士卒有怨言,是姚平仲在找借口,他以此说服赵桓同意他劫营。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9-12 10:22:24
少卿 就是 九卿的副职,相当于副部长。 推荐个副部长来承担部长的职务,有很大问题吗?
-----------------------------
最后纠正你一个常识错误:太常少卿不是什么高官,从五品或正六品。
只承担部长的职务也绝不是主持国家大局。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13

赵桓更觉后悔:“已经是错了,卿就说说现在该怎么办吧。”
郑望之告诉赵桓从完颜斡离不的态度上看,和谈似乎还有挽回的可能,他请赵桓赶快接见金使。

金使见了赵桓,问道:“既已和谈,宋皇陛下为何又背信弃义,偷营劫寨?”
赵桓辩称自己不知,是李纲和姚平仲大胆妄为,现在姚平仲生死不明,李纲已经在浴堂待罪。接着,赵桓当着金使的面下诏罢免了李纲,还表示可以立即将其绑缚金营,任凭完颜斡离不惩治。
金国使者没领赵桓的人情:“既然宋皇陛下的确不知,我可回营禀明太子元帅。至于李纲嘛,宋皇治罪就行了,不必带到营中。”
在浴堂待罪的李纲还不知道,是金使的话让他捡回了一条命!
金使又道:“宋皇陛下还是当再派使节,随我一同去禀明太子元帅,或许尚能挽回和谈。”
赵桓忙道:“请稍事歇息,朕即刻安排大臣去见太子元帅,说明一切。”
金使退下去后,赵桓问众臣:“哪位愿出使金营?”
此言一出,李邦彦等人一个个面面相觑。
“哪位卿愿出使金营?”赵桓又问了一遍。
还是没有人回答。
赵桓见群臣都低头不语,心中大为不悦,但看他们一个个恐惧不安的样子,也担心他们去,如果谈不好会更加坏事。正急得没办法,有人进来禀报:“宇文虚中求见。”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14

一听说宇文虚中回来了,赵桓马上道:“宣宇文虚中觐见。”
宇文虚中此前奉命到陕西给种师道、姚古传勤王诏书,诏书传给种师道之后,他又去了姚古处,随后又沿路收拾了一些散卒,居然也聚合了两万之师,现在赶到了汴河。听说姚平仲兵败,他立即来到东京城,让士兵用绳子把自己吊了上来。
赵桓把事情的原委告知宇文虚中,现在必须有人出使金营,对金帅辩称劫营之事自己一无所知,是臣子大胆妄为,自己一定将擅作主张的大臣将领从严治罪,以示和谈诚意。
宇文虚中慨然领命。
不久,蔡懋奏报:已核查了伤亡情况,姚平仲所部损失一千余人,李纲所部伤亡仅一百余人。
先前宰相、执政、台谏大臣所说的姚平仲、李纲所部全部被歼灭严重失实!
赵桓稍微松了口气。考虑到李纲是带自己受过,这天夜里,赵桓亲笔给李纲写了一封慰劳信,并赏李纲白金五百两,钱五十万,还让吴敏告诉李纲,日后一定会复职起用。
二月初五日,宇文虚中一早就随金国使者出城去金营,一路上见金兵手持寒光闪闪的利刃立于道旁,地上到处摆列着攻城的云梯、洞子、鹅车。宇文虚中知道这是完颜斡离不要恐恫自己,他定一定心神,在林立的刀枪间冒刃而行。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15

到了金营,金使先去见完颜斡离不,让他露坐在严冬的寒风之中,一队凶神恶煞般的金兵环列在四周,刀枪出鞘,对他怒目而视……
宇文虚中在寒风中露坐的时候,金使禀告了完颜斡离不:赵桓已认错求和,并且罢免了坚决主战的军事统帅李纲。完颜斡离不传令下去,先将云梯、鹅车、行砲车推近至东京城下,摆出即将攻城的架势。
刚上任的守御使蔡懋禀承赵桓的旨意,给守城将士下达了一道命令:“为挽回和谈,将士不得先行用弩、砲对城外金兵射击,只能在金兵已经开始攻城时才能还击。
守城的将士闻命气愤至极。
很快,李纲被罢,皇上下令不许对金兵发动攻击的消息传遍了东京。太学生陈东拍案而起,召集数百名太学生从黎明时起就跪伏于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
内侍太监们以正在早朝为由,拒不将陈东的上书递进宫去。陈东等太学生们道:“内侍不把我们的上书呈给皇上,我们就跪在宫门前不走。”
几百名太学生在冬日的寒风中跪成一片,很快引起了东京军民的注意。不一会,围观的人数竟达到了几万。
有父老上前问陈东上书所言何事,陈东答道:“请皇上收回罢李右丞、种宣抚之命,请皇上惩治卖国奸臣,请皇上不割让祖宗之地。”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16

太学生伏阙上书,内侍太监拒不上达的事转眼间就传遍了东京。愤怒的人潮涌向皇宫,到了中午,从宣德门到御街已是人山人海。自宋建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请愿。
临近中午,早朝散了,文武百官陆续退出。
李邦彦退朝出来,立刻被太学生指认出来:“这就是那个‘浪子宰相’李邦彦。”
原来,这李邦彦年轻时自号“李浪子”。人长得风姿俊美,口齿伶俐,写得几句风月文章,还善长蹴鞠。整日放荡嬉游,出入烟花柳巷,行为猥琐卑鄙。与李师师过从甚密,因之又得到赵佶的宠幸。他惯能察言观色,谄媚奉承,又最会结交皇宫里的太监。太监们争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他的官职也就步步高升。后来攀上了蔡攸和梁师成,在他们的帮助下一直混成了宰相。京城人都称他为“浪子宰相”。
李邦彦立刻被狂风暴雨般的咒骂声淹没了:“你这个浪子,岂能做宰相?”
太学生和军民越骂越气,有人上前就要打,李邦彦见势头不妙,撒腿就往宫里跑。有人从地上捡起瓦砾朝他扔过去,李邦彦也顾不得宰相的尊严,抱头鼠窜而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17

兼开封尹聂山走到陈东面前,问明了情况后,向太学生们行了一礼:“诸公伏阙上书,诚为忠义之举。”
“可这些内侍拒不把我们的上书呈递给皇上!我们已经在此跪了整整一个上午。”
聂山闻言,叫来一个巡逻的禁卫,让他入宫禀报。
赵桓听说太学生陈东率十几万军民伏阙上书,大吃一惊,忙命人赶快把陈东的上书拿进来。
陈东的上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讲出了朝廷官员不敢讲的真话:
“能于国家危难之秋慷慨请命,奋不顾身担当救国大任的唯有李纲,此乃国家之栋梁。而庸缪不才、嫉贤妒能,只知为自身谋利,全然不顾宗社百姓,一心想苟安逃窜的是李邦彦、白时中、张邦昌、蔡懋、李梲之流,这些人实为社稷之贼。
“今日惊闻罢免李纲之职,臣不知陛下为何有如此决定!李纲从庶官中拔起,独担大任,李邦彦等人对其嫉忌如仇敌,惟恐李纲成功。现在不过用兵小有失利,李邦彦等就趁机诋诬陷害。胜败本为兵家常事,岂可因为用兵小有不利,就遽然罢免身担国家大任的栋梁之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iiilidan 2012-09-12 18:30:11
说“东始未识纲”,那“纲起自庶官”,“拔纲列卿之中,不一二日为执政,......”担任右丞相之职,这些是陈上书时瞎编恰好编对了吗 ?
是史书所记用词不严谨(“识”字) 还是没有上过学的我望文生义了? 【声明不是来捣乱的。觉得 忘 同志所要表达的意思貌似要谋面坐下来喝酒交谈划拳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我猜的,如有冒犯请见谅).】
-----------------------------
呵呵!兄台无须声明,我非常欢迎大家来此讨论。是探讨问题还是搅水捣乱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1、李纲是尚书右丞,不是右丞相。当时把宰相称之为“太宰”、“少宰”,少宰相当于原来的右丞相。
2、李纲当时是东京城万众瞩目的人物,关于李纲的升迁肯定是无人不知。他原是从五品(或正六品)的太常少卿,赵桓即位后,于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升任兵部侍郎(从三品),靖康元年正月四日升任尚书右丞(正二品),正月五日,任亲征行营使(开始接手东京城防)。尚书右丞是副宰相,李纲从太常少卿升到副相兼行营使只用了八天,相当于现在某个局级干部八天内升成了国务院副总理兼北京卫戍区总司令,想想看这个新闻会不会传得无人不知,“中央党校”里不认识李纲的学生知道这事是不是很正常?
3、这里的“识”作相识、有交往讲。李纲不认识陈东,但陈东肯定知道李纲,就像总理不认识党校学生很正常,但学生不知道总理就奇怪了。
4、甲申胡猜的“朋党关系”可以直接忽略,十二月二十九日前李纲还只是个小官,没那么多人来巴结。他升官后的几天会忙成什么样可想而知,哪有时间搞关系,培植党羽?
5、凡真正有派系渊源的本文一般会做交待,比如前文交待的李纲和许翰、邓肃的关系。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甲申观察3 2012-09-12 20:13:42
以明朝为例
-----------------------------
哈哈!你真是个活宝!百度不到宋朝,拿明朝来辩论,这样的辩论有价值吗?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12 20:04:19
陈东的上书应当是原文,可信度很高,从此是否可以判断:
1、陈东要求给李纲复职,给种师道放权,表示种师道当时并没有因为主战被罢官?
2、陈东要求将阃外之事交付种师道,是否认为包括李纲也不应当敢于种师道的军事指挥?
我认为,此处楼主应该回应一下,否则就成了选什么失什么了。这不是什么坑,不要担心。
-----------------------------
哈哈!上面引的《宋史*陈东传》里的上书只是原文的节选,你判断不出什么来。
我没什么不放心的,你靠的是百度,就算你挖坑,我也不会掉进去。想要我回应容易,先停止变相刷屏。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12 22:14:20
控制了历史就控制了国家民族。有野心的人都要篡改历史。所以,弄清历史真相远不止是几个人的一种爱好,而是一种民族责任。
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庙里都有做小广告的了,也有女施主来上香的,人气很旺呀。难道你来到论坛就是图个清静,那就在家里码字就行了.....
-----------------------------
我没有控制历史的野心,所以不理解你们的动机。
如果怕我篡改历史,你们几位得赶紧读书,靠百度肯定“揭穿”不了我。不瞒你说,本文所参考的史料有1800余卷,一大半百度上没有。比如:我要是在傅雱的《通问录》上作假,你百度得出来吗?再如陈东的这份上书,原文有七八千字,我改动几处,你知道在哪去核对吗?你要尽民族责任,从今天开始好好学习,先学出一点基本的判断力。
写历史,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不出错误,但可以保证自己有正直的良心,高度的责任感。
天涯是论坛,但我希望是一个言之有据的论坛。别的地方我管不了,这里的污染信息我肯定会去清除。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12 20:22:22
从五品,楼主讲的正确。不过貌似兵部侍郎是从四品,对否?讨论。
宋国的干部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为18个级别:
正一品有如下官员: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少师,少傅,少保,亲王。从一品主要是枢密使和郡王,还有太子太保等。
正二品的官有太尉和参知政事(就相当于宰相) ......
-----------------------------
我不欢迎把这种百度到的资料往这贴,你这份资料是残缺的,而且还有错误。比如“参知政事(就相当于宰相)”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你们把这些东西贴在这里,不纠正我觉得对不起读者;纠正起来,你们要辩论,而辩论标准仅仅只是“言之有物”,辩论中你们又要继续释放污染信息。
我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喜欢争胜,说句不客气的话,我要争胜也不会跟“百度级”的去争。
你发起的很多讨论其实毫无意义,比如这里你又建议讨论宋朝兵部侍郎是几品,这是要查相关记载的,不是你们能分析讨论出来的。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iiilidan 2012-09-13 00:31:30
到目前为止 我也不认同楼主所说的赵构要回东京(用以振奋人心、鼓励农耕、以示不弃两河等等作用)有比江南偏安一隅的好(因为我也觉得赵构是个庸主,.....
-----------------------------
呵呵,别受他们干扰,有些观点是他们栽给我的,我的观点尚未表明。本案原本旨在讲述庸主赵构和一帮庸臣是如何一步步丧权辱国,并借此分析赵构的心理历程,揭示他如何中兴梦断,一步步滑向卖国之君。
这一章原在计划之外,是根据读者的反应而增加的,其实是“第二十一大疑案”。本章共有四节:1、威武盖世者敢守中原;2、雄才大略者必入关陕;3、中才之主可退襄阳;4、庸懦之辈渡淮渡江。
论证这个不仅需要以大量史实为依据,还必须要介绍很多方面的专业常识,所以铺垫文字很长,我的观点会在每小节结尾处提出,欢迎指正!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丙吉门生 2012-09-13 09:22:06
楼主此话不够厚道。
你先拿着宗泽的奏折狂批赵构,后面才准备论证东京是否可守,现在还没有信服的结论;
先拿着李纲的奏折质问赵构为什么不按李纲的计划执行,后面才说李纲的军事经验不足;......
-----------------------------
不厚道的是你,你缺乏公德意识和对人最起码的尊重。自己从32页你的发言看起,再回顾一遍你的行为,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楼主:湖东隐士  时间:2020-07-15 12:28:38
正文 2-5-318

“此前听闻李邦彦、白时中等人劝陛下弃国都而去,当时京城骚动。若非李纲力谏,则今日东京城之宗庙社稷必是已成为废墟瓦砾,天下生灵必是已惨遭涂炭。所幸陛下聪明不惑,能采纳李纲之忠言,若信李邦彦等人之谗嫉邪说,真不知国家此时是存是亡!
“如今,李纲的进退,对其个人尚轻,对朝廷却甚重。李纲罢职之命一经传出,东京兵民骚动,甚至于痛哭流涕,都说不日必为敌国所擒。陛下罢免李纲,不但是堕入李邦彦等人奸计之中,还是堕入敌国的奸计之中。
“臣等为陛下今日计,莫若斥逐李邦彦等,提拔李纲为宰相,吴敏、耿南仲必愿与李纲共事。更望陛下速降诏旨,将徐处仁、唐恪召至陛下左右,而将阃外之事尽付于种师道,使其专之。则内外将相之臣必肯同心协力辅佐陛下,陛下必将大有作为!
“臣等乃太学生,与李纲从未谋面,与李邦彦也素昧平生,岂有私心他意?只缘今日天下生灵之命和社稷之存亡,在于陛下用不用李纲,罢不罢李邦彦,天下公论如此,臣等岂敢不发一言?如果陛下不信臣言,请遍问举国之人,四海之内必会都说李纲才堪大用,李邦彦等人应当罢去。选用栋梁之臣,摒弃邪佞之辈,事关江山社稷之安危,陛下又怎能不详思细审?”

楼主:湖东隐士

字数:2226890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2-03-31 18:36:00

更新时间:2020-07-15 12:28:38

评论数:264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