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红袖天涯 >  伪君子(转载)

伪君子(转载)

楼主:荷香蝶舞0919  时间:2019-06-02 01:42:10




莫里哀(Moliere),(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莫里哀是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他在欧洲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的父亲是挂毯商和宫廷陈设供应商,家境富裕。父亲用钱买了一个贵族称号,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财产、贵族称号和宫廷供应商的肥差。莫里哀也曾按照父亲的要求参与其事。但是他更热衷于学习物理、数学、舞蹈、剑术,阅读拉丁文和古罗马时代的戏剧剧本,喜欢跟着外祖父看集市上的闹剧和杂耍。到了21岁的时候,他的命运被他自己改变了。他迷上了当时流行的戏剧,跟随着一个剧团,离开了家,过起流浪式的生活,经历了各式各样的窘迫和痛苦。演出经营上的失败,使他负债累累,三度入狱。法兰西学士院和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多少改变了他的命运,但他还是经常受到来自贵族和教会的阻挠、侮辱和迫害。就在这种毁誉参半的环境里,一个伟大的戏剧天才逐渐走向成熟,并登上他那个时代的顶峰。

莫里哀名声鹊起,是在1659年创作并演出《可笑的女才子》的时候。在这部喜剧里,他向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矫饰世风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戏中的女才子,做任何事情都讲求规矩,甚至交友、恋爱、订婚到结婚,要经历多少个步骤,每个步骤怎么做,都一板一眼地制定出来,一步一步照章去做,结果自然笑话百出。他接着写了《丈夫学堂》、《太太学堂》,并以讽刺剧《〈太太学堂〉的批评》、《凡尔赛宫即兴》回答攻击他的人。

1664年演出的《伪君子》(原名《达尔杜弗》或《骗子》),把对社会伪善的揭露提高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剧中乔装成虔诚修士的达尔杜弗成了社会上伪善、骗子的代名词。这部剧惊动了几乎整个贵族社会和宗教界。有的贵族咒骂说莫里哀“该被烧死,以便预尝地狱之火”。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这部剧终获演出。首场公演时观众抢购入场券,许多人几乎窒息而死。这是莫里哀戏剧生涯最辉煌的一幕。自此,该剧常演不衰,截至1960年,在法国共上演2657场,是所有的法国戏剧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莫里哀还写了《堂·璜》、《愤世嫉俗》、《吝啬鬼》、《司卡班的诡计》和《没病找病》等重要作品。这位伟大的戏剧天才于1673年去世。

1643年,他不顾当时的偏见,毅然从艺,与女演员玛德莱娜•贝雅尔建立“光耀剧团”。从1645年起,光耀剧团一直在外省巡回演出长达13年时间。流浪中,莫里哀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从而确定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同时,他广泛接触到传统的法国民间闹剧和流行一时的意大利即兴戏剧,从中吸取了许多艺术创作经验。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658年,莫里哀和他的剧团在鲁昂城得到国王弟弟的保护,于当年10月回到巴黎。在卢佛宫,莫里哀为国王路易十四演出了闹剧《多情的医生》,受到国王的赏识,从此,他的剧团就留在巴黎,获得允许在小波旁剧场演出。

他在巴黎创作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可笑的女才子》(1659)就把批判矛头指向了贵族。通过两个青年向一对资产者出身又竭力模仿贵族风习的外省女子求婚时发生的笑话,嘲讽贵族沙龙文学咬文嚼字、故作风雅的恶习。

五幕诗体剧《妇人学堂》(1662)是莫里哀的重要作品,它以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对性格的生动描绘和哲理性而独树一帜。剧本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权思想,具有明显的现实精神。这部喜剧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它的成功使莫里哀获得了国王的年金,莫里哀的戏剧顺应路易十四的喜庆、娱乐要求,同时又符合国王抑制大贵族和教会的政策,所以得到路易十四的支持。但他也因此遭到攻讦。莫里哀写出《妇人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即兴》,给予那些宗教教育卫道士有力的回击,同时阐明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人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而不必迎合少数上层人物,剧本的好坏不在于是否符合固定的规则,而在于能否打动观众,教育观众。他不赞成把文学体裁分出高下,认为喜剧的责任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他大胆地指出,“侯爵成了今日喜剧的小丑”。这些见解说明莫里哀在接受古典主义原则的时候,并没有改变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

从1664年创作代表作《伪君子》开始,莫里哀的创作进入全盛时期。他的《唐璜》和《恨世者》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5幕散文剧《唐璜》(1665)中的唐璜是一个浪荡鬼,后来又变成一个伪君子,他因此受到上天的惩罚。有关唐璜的传说出自西班牙,经过意大利传到法国。莫里哀对这个故事加以改造,背景多次变换,将神奇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描写农民,也描写幽灵和石像,悲喜混杂。

《悭吝人》等批判了资产阶级恶习。5幕散文剧《悭吝人》(1668)取材于古罗马普劳图斯的剧作,但有很大发展。它成功地刻画了资产者贪婪吝啬、嗜钱如命的丑恶本质。主人公阿巴贡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产者的敛钱方式和活动特点,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吝啬。

1669年以后,莫里哀的创作发生变化,剧本的思想内容继续发挥前一时期创作的主题,在艺术上他又重新运用了民间笑剧的艺术传统。1671年,他写出晚年杰出的作品《史嘉本的诡计》。剧中主人公史嘉本是一个仆人,莫里哀写他在帮助年轻主人反对专制家长的斗争中所表现的聪明、机智、乐观、勇敢,处处显示出他超过主人。本剧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带病主演他最后一个剧本《无病呻吟》,咯血倒地,几小时后去世。在路易十四的干预下,巴黎大主教才允许将莫里哀的遗体葬入墓地。

莫里哀一生写了30个剧本,其基本倾向是反封建、反教会。在艺术上,他基本上遵守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但是经常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表现了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的喜剧笑料不是出自表面的滑稽情节和俏皮话,而是来自对社会恶习的揭露和嘲讽。他的喜剧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的优点,结构严谨,戏剧冲突集中,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他的创作把喜剧艺术真正提到到近代喜剧的水平,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它在17世纪大约上演了200场,在18世纪上演900场,在19世纪大约上演1100至1200场,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

1.上演过程

1664年5月,应路易十四要求,莫里哀写成三幕诗体剧《答丢夫或骗子》,在凡尔赛的游园会上演出。上演时,高级教士们坐立不安,向国王提出控告,说这出戏“否定宗教”,必须禁演。迫于教会势力,路易十四也只好下令禁演。

贵族、教会势力一时得逞。莫里哀上书国王为作品辩护,并把剧本由原来三幕改为五幕,把《答丢夫或骗子》改为《伪君子》,说明剧中打击的并不是一般的宗教人士,而是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骗子。主人公改名为巴纽夫,并由原来穿的僧侣的黑袍子改为半僧半俗的装束。

1667年8月,《伪君子》在王宫剧场正式上演。但第二天,最高法院院长趁国王出征、他料理国事之机下令禁演《伪君子》。莫里哀上《第二陈情表》,派演员追到国王所在地,但国王不敢明确表态,把事情拖了下来。

1669年1月,路易十四与罗马教皇克雷曼九世决定缔结“教会和平条约”,教会纠纷暂时平息下来。宗教迫害也不能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看准了这个时机,第三次向国王上陈情表,请求撤消禁演《伪君子》的成命。路易十四批准了他的请求。1669年2月5日,即“教会和平条约”签定的当晚,《伪君子》终于正式上演。

这次公演时,莫里哀索性取消了二稿中的修改,恢复了原样,主人公复名答丢夫,只是他的装束用了世俗的打扮。

2.答丢夫的形象

伪君子答丢夫是全剧的中心人物。莫里哀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概括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伪善本性,对他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首先,他善于把“世人尊敬的东西”当作工具,骗取人们的信任,作为达到卑鄙目的的跳板,这是一切伪善者的共同手段。

17世纪法国宗教十分盛行。一批虔诚的宗教信徒轻易地就能上教会人士的当,原因就在于教会人士抓住了教徒们轻信的弱点,用宗教做幌子、以“良心导师”之名干尽坏事。他们的行为准则是“只有张扬出去的坏事,才叫坏事……私下来历犯罪不叫犯罪”。作者把答丢夫写成一个以虔诚信士为身份的骗子,一方面指明当时人们对于宗教的糊涂观念,以祷告上天的信士之面目出现,不论真假,都能得到像奥尔恭这样愚蠢的宗教信徒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通过答丢夫的形象戳穿教士们的假面,露出他们的本相,让人们认清答丢夫的所作所为原来正代表教士们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他“贪食、财、色”的行径揭露出伪善者的丑恶嘴脸。他自诩为奉行禁欲主义的苦行僧人,却是个大吃大喝、红光满面的酒色之徒;他声言自己已经把奥尔恭的施与分赠穷人,却在处心积虑地图谋奥尔恭的家产;为了自己不慎捏死一只跳蚤,他虔诚地忏悔不已,实际上却不惜置奥尔恭于死地而后快。更突出的是,他连坦肩露臂的女仆都不敢注目,却有肆无忌惮地调戏欧米尔。他见桃丽娜时掏出手帕,用教训的口吻说:“把你的双乳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这一语就道破了他肮脏的内心世界。

第三,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奥尔恭一家险遭不幸,是对伪善危害性的一个形象注解。几百年来,这一形象始终保持了它的生命力,在西方语言中,答丢夫已成了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剧本对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行为也作了有力的批判,批判的对象是另一个主要人物奥尔恭,他的失去理智和痴迷愚顽使他险些遭难。作家对他有讽刺也有同情,基本态度是希望资产阶级能从灾难中吸取教训,不再受害。

桃丽娜是剧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她身为女仆,但头脑清醒,目光敏锐。在奥尔恭家里,她最早识破答丢夫的伪善外衣和他贪图金钱、女色的本性。她鼓动奥尔恭一家人与答丢夫的伪善做斗争,积极支持年轻人婚姻自主。莫里哀突出体现下层女仆的聪明、机智、勇敢,反映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国王在剧中并未出场,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明察秋毫,处事果断,赏罚分明,不忘奥尔恭立过功勋。剧本结尾的重要意义在于体现路易十四的国策,即保持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力量平衡。既然宗教骗子危及他的臣民,他自然出面干预。剧本对国王的正面歌颂,是取得路易十四支持的重要保证。

3.《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首先,本剧基本上符合古典主义的要求:韵文诗体,分五幕,遵从三一律。人物形象扁平、概念化。

古典主义体系和莎士比亚现实主义方法之间的根本区别,表现在塑造性格的方法上。古典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性格大多是片面、静止的,缺乏矛盾和发展。这是根据观念产生的性格。在这里,作者的主观性表现的十分直率而明显。尽管优秀的剧作家在主观性的狭隘范围内也能创造出真实的形象,然而古典主义美学准则还是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才能。他们没有达到莎士比亚的高度,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天才,而是因为他们的才能常与早已确定的美学原则发生矛盾,从而受到这些准则的限制。如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答丢夫,能够成为一种概念的代表,正反映出形象的单一性。

另外,这部喜剧也体现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一些优点,如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层次分明。前两幕,主要人物并没有出场,但通过上场人物对他的不同态度已为他的登场做好了准备。同时又将其他人以及其相互关系作了介绍。这样的开场单刀直入,一举数得,被歌德称为是“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了”。此后,全剧就紧紧围绕答丢夫的丑恶面目的暴露过程有层次地逐步深入地展开,戏剧冲突集中、紧凑。
楼主:荷香蝶舞0919  时间:2019-06-02 01:42:10
表面正派高尚,实际上卑鄙无耻的人。通常伪君子表现得正派高尚,实际上虚伪、卑鄙无耻、不择手段的人。 代表人物是金庸笔下人尽皆知的“君子剑”岳不群。

名词释义
伪君子:表面正派高尚、实际上卑鄙无耻的人。君子,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的人。伪,伪装、装扮。子
真小人容易识别,笑里藏刀的那种。

伪君子则是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简单说,就是给他一块砖,他还一块玉;给他一块玉,他还一块砖。

本质就是不符合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礼仪。(给马还羊,平等互利。)

须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意。小人恨你是因为你没有按他的要求办事,所以出恶言语。

伪君子总是讨好你,是为了麻痹你,想要得到什么,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得寸进尺。得不到也一样出恶言,比小人还厉害,能说你好话也能说你坏话。

古人云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岳不群
岳不群是华山派掌门人,人称“君子剑”。他有着超凡脱俗的外表:“颊下五柳俘须,面如冠玉,一脸正气”。“轻袍缓带,右手摇着折扇,神情甚是潇洒。”他“虽然名字叫作‘不群’,却十分喜爱朋友,来宾中许多藉藉无名,或是声名不甚清白之徒,只要过来和他谈话,丝毫不摆出华山派掌门,高人一等的架子。”甚至“与人过招也毫无霸气”而是“蕴藉儒雅”。他文质彬彬,颇有涵养,稍显粗俗的话绝不会从他口中说出来,他打败了木高峰,“瞧着他背影在黑暗中隐没,叹了口气,自言自语:‘武林中似这等功夫,那也是很难得了,可就偏生自甘……’下面‘下流’两字,忍住了不说。”在少林寺,魔教头目任我行当面羞辱他说,只知宁女侠(岳夫人),不知什么岳先生时,他淡然道:“晚生贱名,原不足以辱先生清听。”

他经常告诫弟子“时时记得仁义为先,做个正人君子。”他不近女色,夫妻感情甚笃,结婚十多年仍师兄师妹相称,相敬如宾。他在弟子中有着绝对的威信,“师父他老人家吩咐下来的事,自然大有道理,又有谁能不服呢?”他门规甚严,咯守“正邪不两立”的原则,在江湖上有着“一等一的声誉”。

由于他声望卓著,左冷禅并派野心大暴露时,武林同道把希望寄托于他,希望他出面加以阻止;当并派势难阻挡时,都认为“以彬彬君子的岳不群出任五岳派掌门,远胜于野心勃勃的左冷禅。”“各人素知岳不群乃谦谦君子,由他执掌五岳一派门户,自是大为放心。”

然而,岳不群的性格特征在和左冷禅的权力角逐中,和令狐冲的矛盾冲突中得到进一步的展开,正是这个“谦谦君子”,却有着另外一副嘴脸:为了夺取武林最高权力,最早打《辟邪剑谱》主意的是他;为巧取《辟邪剑谱》,施用美人计,不惜以女儿作诱饵的是他;夺得《辟邪剑谱》后,杀人灭口,砍伤林平之,诛杀八弟子,嫁祸于令狐冲的也是他;为了称霸武林,不惜自宫练剑,粘假胡须欺骗妻儿和武林同道的是他;忽尔把令狐冲逐出门墙,号召“正派诸友共诛之”,忽尔又拉扰收买的是他;亲手杀死恒山派两位师太,在众人面前却信誓旦旦:“这事(捉拿凶手)着落在我身上,三年之内,岳某若不能为三位师太报仇,武林同道便可说我是无耻之徒,卑鄙小人”的是他;满口“五岳剑派,同气连枝”,恒山派求援却见死不救的也是他……所有这一切,或是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或是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读者在审美鉴赏当中,一直把他当作正面形象。直到最后,回过头来一看,才不由得发出一声:“噢!原来是这么样的一个人!”这种先扬后抑的审美导向所产生的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对读者的震撼是强烈的。惟其如此,才恰当地展现出岳不群这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岳不群为人处世的描写是成功的。


岳不群影视形象
人们爱把岳不群称为伪君子,窃以为“伪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岳不群这一类人。可以说岳不群是集的“刘邦的无赖、“仁德”、曹操的阴险、朱元璋的狠毒于一身的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负面和官僚权力政治孕育的怪胎。“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岳不群形象为我们识别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楼主:荷香蝶舞0919  时间:2019-06-02 01:42:10

楼主:荷香蝶舞0919  时间:2019-06-02 01:42:10



楼主:荷香蝶舞0919

字数:6354

帖子分类:红袖天涯

发表时间:2019-05-22 01:56:26

更新时间:2019-06-02 01:42:10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